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矛与盾的集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矛和盾的集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矛和盾的集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课文中寓言故事的内容,了解“矛”和“盾”的基本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自己讲述对课文寓言故事的理解,教师进行指导和讲解,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理解“集合”的概念,了解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课文整体内容的讲解,生字词的掌握。
2.教学难点:学生总结文章主旨能力的训练。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情境和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起点,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遇到过矛盾的事情呢?比如说,矛和盾,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2.呈现生字词: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演示汉字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加深学生对汉字的理解。
展示课文中的生字词,如“矛”、“盾”、“集合”等,进行读音和意义的讲解。
3.课文讲解: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讲述对课文寓言故事的理解,教师进行指导和讲解。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介绍矛和盾的概念及功能。
(2)分析矛和盾之间的矛盾关系。
(3)通过角色扮演,深入理解故事中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情节发展。
(4)讲解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和寓意。
4.课堂互动:可以进行一些课堂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例如:(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探讨故事中的主题和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2)角色扮演:让学生自愿扮演故事中的角色,通过表演的方式重新演绎课文中的情节,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和理解力。
(3)课堂提问: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5.课文总结:在讲解完整篇课文后,教师可以总结课文的主题、寓意和关键点,强化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同时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和评价。
6.布置作业:可以布置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作业,例如写一篇简短的读后感或者评论,或者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寓言故事等等。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文章结构梳理与写作特点分析
01
02
03
结构清晰
文章按照时间顺序,通过 起因、经过、结果三个部 分来叙述矛和盾的集合过 程。
语言简练
作者运用简练的语言,准 确地表达了矛和盾的特点 以及它们在战斗中的重要 作用。
描写生动
通过对战斗场面的生动描 写,使读者仿佛置身于紧 张激烈的战斗中。
矛盾冲突展现与主题思想探讨
矛盾冲突
文章中展现了进攻与防御、矛与盾之间的矛盾冲突。这种冲突在战斗中不断激化,最终通过矛和盾的集合得到了 解决。
主题思想
文章通过讲述矛和盾的集合过程,表达了“团结就是力量”的主题思想。只有进攻和防御相互配合、协调一致, 才能形成强大的战斗力,取得战斗的胜利。同时,文章也暗示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团结协作,共同面 对困难和挑战。
教材来源
本课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 上册第七单元第25课。
内容概述
课文讲述了发明家手持矛和盾, 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 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的故事。
教学目标与要求
01 02
知识与技能
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 者”的道理。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
汇报人: 2024-01-13
contents
目录
• 课程介绍与目标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知识拓展:古代兵器知识普及 • 思维训练:辩证看待问题能力培养 • 语言表达训练:复述、演讲技巧指导 • 课堂互动环节设计 • 总结回顾与作业布置
01 课程介绍与目标
教材背景及内容概述预习下节 Nhomakorabea内容提示
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矛和盾的集合》
《矛和盾的集合》(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并积累“左抵右挡”、“大显神威”等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发明家与朋友比赛的句子和坦克“大显神威”的段落。
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用“题目扩展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重、难点:
用“题目扩展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看图猜成语。
2.学写“矛”、“盾”。
3.揭题。
学写“集”。
二、学习新词,感悟语言
1.认读新词,正字音。
2.交流不理解的词语。
(1)结合语境理解“左抵右挡”,感情朗读发明家与朋友比赛的句子。
(2)联系下文理解“大显神威”,感情朗读第5自然段。
3.小结方法
三、题目巧扩展,自读括内容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用“题目扩展法”概括)
2.质疑课题
3.自主学习,答疑解疑。
4.尝试概括。
四、校本练能力,作业如笔记
五、课堂小结,存疑探疑
1.课堂小结。
集合是一种想问题的方法,是发明的一种方法,也是一种人生智慧,使我们的生活更精彩。
2.设置悬念。
发明家在发明坦克的过程中并非是一帆风顺的,他遇到了许多难题,又是如何解决的?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作业超市:
基础题:抄写课文中的好词。
提高题:搜集发明家发明的故事。
选做题:学了课文,你有什么要对发明家或者对自己说的吗?请动笔写一写。
板书设计:
25.矛和盾的集合
进攻自卫坦克
(板画)。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矛和盾的集合》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矛和盾的集合》原文及教案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
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
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
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1916年9月15日,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
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发现问题在《论语》中记载着孔子这样一段话“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意思是说:当一个人对问题进行探索到欲通未通之际,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来讲,这种状态叫“愤”“悱”。
这时只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稍加启示引导,就可使学生豁然醒悟。
而学生的“愤”“悱”又必须以自主的阅读、思考、探索为基础。
因此,应帮助学生养成课前自读课文,画出不懂的问题,查找相关的资料的好习惯,使学生逐步做到课前“有备而来”。
二、整体感知初读质疑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应当尊重他们的个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把他们的学习潜能很巧妙地牵引出来。
在上课一开始,教师就在学生课前预习质疑的基础上进行筛选,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并提炼出两个重点问题:1.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2.“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这一提炼,既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又带着他们直奔文章的关键处。
此环节的设计使以后的教学呈辐射状,可谓万变不离其宗。
三、以疑促读交流感悟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看书的,而不是给学生讲书的。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25 矛和盾的集合
仔细观察插图,用自己的话说 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说一说,坦克为什 么能大显神威?
“是的,谁善 于把别人的长处 集于一身,谁就 会是胜利者。”
我还能用别 的例子来说 明这句话。
小任务:
• 1、摘抄课文里的好词佳句。 • 2、收集关于矛和盾的集合的事例。
小任务:
• 1、摘抄课文里的好词佳句。 • 2、模仿课文,举一个例子说说新产品发
25 矛和盾的集合
自读课文,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词, 借助拼音或小组内同学之间互相帮 助,把字音读准确。
自己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记下来, 准备和同学讨论。
读一读:
• máo dùn
chí
bān
•矛 盾 持 般
• wō tǎn
lǚ
pào
•蜗 坦
履
炮
认一认:
矛盾
持般
蜗坦
履
炮
认一认:
• 集合 招架紧张 固然 蜗牛 乌龟 • 自卫 进攻 炮口 坦克 合二为一 • 战场 大显神威 首次 乱成一团 • 长处 胜利者
明的过程。
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
《矛和盾的集合》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材课件ppt(4篇)
行业PPT模板:/hangye/ PPT素材下载:/sucai/ PPT图表下载:/tubiao/ PPT教程: /powerpoint/ Excel教程:/excel/ PPT课件下载:/kejian/ 试卷下载:/shiti/
守株待兔
坐井观天
自相矛盾
矛
矛:古代一 种兵器。长形, 尖头,安上木质 的长柄,作战时 用于直刺。
庞然大物
左抵右挡
左( )右( ) 左( )右( ) ( )张( )望 ( )腔( )调
用上合适的四字词语填空
• 1、中国乒乓球的国手们在奥运会 (大显神威 )。对方队员面对强有力 的进攻,虽然( 左抵右挡 ),但最 终( 难以招架 ),败下阵来。
• 2、当猎狗这个( 庞然大物 )出现在 受伤的小鸟面前时,小鸟吓坏了。
1916年,英军的 坦克首次冲上战场。 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 庞然大物,吓得哇哇 直叫,乱成一团,一 下子退了十公里!
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 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 者。
+
=
+
=
同学们:在日常生 活中还有什么类似 "矛"+"盾"的发明 呢
• 轮船+大炮=军舰 雨伞+伸缩杆=折叠伞 炮弹+火箭=导弹 楼房+汽车=双层汽车 垃圾桶+清扫工具=吸尘器
3. 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 里保命的蜗牛和乌龟。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
4. 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 ““矛矛””————枪枪口口或或炮炮口口。。当当然然,,这这铁铁屋屋子子还还要要会会跑跑,,得得 装上轮子,安上履带。于是,发明家发明了坦克。
炮口
履带
矛
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组 25《矛和盾的集合》百兵之王矛相关阅读 新人教版
百兵之王矛矛与枪名称虽异,但两者都是古代战场上一种直而尖形的刺杀兵器。
枪由矛演变而来。
矛,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狩猎工具。
最初原始人用尖形的石块或骨角等作矛头,绑在竹木竿上,用以锥刺。
进入新石器时期,人们已能反石头或骨木等材料经过精心磨制,装上长柄,用来刺杀野兽等。
根据这一时期出土的石矛骨矛木矛等看,较之前期不仅制工精细,而且刃部锋利。
矛在原始社会并无定形,到了商代出现了青铜矛,矛的形式才较为一致。
从河南湖北浙江山西山东等地出土的大量青铜矛看,矛形体宽大,刃部具有双锋,不少矛銎部的两侧有环或孔,用以系缨。
有的矛在当时既是实战的兵器,又是艺术的珍口,它们的制作技术和雕饰已相当精良美观。
到了西周时期,矛的形体向细长演变,由过去的銎比刃长,演变至此时的刃比銎长;刃部由原来的双隅(刃部隆起的脊角)到此时有3隅和4隅等数种。
成为当时战场上的主要武器,列为五兵之一。
《周礼·夏官·司右》郑玄注“五兵者,戈殳戟酋矛夷矛”,称其为“车之五兵”,“步卒之五则无夷矛而有弓矢”。
可见当时的矛,按用途分为酋矛和夷矛两种。
据《周礼·考工记》说“酋矛常有四尺(古代8尺为寻,倍寻曰常。
故‘常有四尺’即2丈。
根据战国铜尺,1尺等于现在的0.23米,这样2丈便等于今天的4.6米)”,多用于步战而夷矛柄长2丈4尺,则多用于车战。
春秋战国时期,矛的形制数量质量等方面都有提高和改进,从浙江江苏山东四川广东广西河北湖南等地出土的矛来看,制造精湛,锋部越来越厚实,杀伤力强(如图山西灵石出土的枪)。
战国时期铁制兵器广泛应用于战争,无论南方还是北方,都能制造具有较大杀伤力的铁矛。
《荀子·议兵》篇中记载,楚国南阳的铁矛“惨如蜂蛋”。
河北易县燕下都44号墓和长沙等地都出土过这个时期十分锋利的铁矛。
这一时期,我国铁矛青铜矛制造虽然达到了非常成熟的阶段,但是由于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不平衡,铜铁制的矛并没有完全取代石矛,在一些地区铁铜石制的矛同时并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材简析
《矛和盾的集合》是一篇新课文,全文在大家已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自相矛盾》的基础上加以深化,一改以往“矛”和“盾”不能并存的观念,不仅使“矛”与“盾”同时存在,而且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进而形象地介绍了现代新式武器——坦克的诞生,使学生在这通俗易懂的故事中明白“只有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学会集中各事物的优点,才能创造出新事物”的深刻道理。
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
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这篇课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讲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两者结合起来,发明了坦克。
第二部分讲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打败敌军,大显神威。
第三部分由坦克的发明引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道理。
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
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是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及教材重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会认六个生字,会写十四个生字。
正确读写生字词;学习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能联系生活实际深入理解本课说明的道理。
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培养学习边默读边动笔边思考的习惯。
2过程与方法:通过默读思考动笔画等方法,了解发明家思考的过程,在交流中,通过补充句等方法,学生体会出发明家思考的深入与全面性。
通过课外资料的引导,学生再进一步感受坦克威力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到吸收他人优点的重要性。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深入体会本文的道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的道理。
三、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初读课文,了解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学习生字新词。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你知道哪个是“矛”?哪个是“盾”吗?他们有什么作用呢?
2.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开口,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出示课题,齐读:矛和盾的集合。
这里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矛是攻击别人的武器,而盾是防御的武器。
为后面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课件生字、生词卡片,认读。
指导识记字形,可通过形近字的比较,加强记忆,如:持和挂、炮和跑、担和坦、神和伸、般和船;
3.巩固新词。
4.指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
5.自己把课文再读一遍,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教学中要着重倡导在文章的大的语言环境下感悟语言。
只抓孤立情节理解课文,学生常常会出现被动跟随的状况。
先从整体入手,再重点关注情节,学生对情节语言的感悟会是丰富、生动的,将会更深
刻的理解语言文字的真正内涵,从而逐渐培养学生从整体上感悟文章的能力。
三、质疑提问,初步释疑
1.学生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提出不懂的问题。
2.同座交流交流。
3.全班初步交流所提的问题。
4.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
5.提炼重点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以下两个问题可作参考:
a. 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b. “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这两个问题作为下节课学生讨论的话题。
四、指导写字
1.出示14个生字,要求:学生认记生字,并观察哪些字最难写,等一下给同学提醒。
2.重点指导7个左右结构的字。
持、般、攻、炮、坦、战、神
A.学生观察这7 个左右结构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B.多媒体演示这7 个字的布局。
3.学生提醒哪些字最难写,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4.学生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
作业:
生字、抄词、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