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典故:拔山举鼎

合集下载

拔山扛鼎的成语故事

拔山扛鼎的成语故事

拔山扛鼎的成语故事成语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事物认识的结晶,每个成语都是古人智慧的浓缩而如今我们现代日常生活又经常用得到。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拔山扛鼎的成语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拔山扛鼎的成语故事的主人公简介项羽 (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项氏,芈姓,名籍,字羽,楚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他是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代表人物(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 的军事家,也是以个人武力出众而闻名的武将。

李晚芳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

项羽早年跟随叔父项梁在吴中(今江苏苏州)起义反秦,项梁阵亡后他率军渡河救赵王歇,于巨鹿之战击破章邯、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

秦亡后称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实行分封制,封灭秦功臣及六国贵族为王。

而后汉王刘邦从汉中出兵进攻项羽,项羽与其展开了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期间虽然屡屡大破刘邦,但项羽始终无法有固定的后方补给,粮草殆尽,又猜疑亚父范增,最后反被刘邦所灭。

公元前202年,项羽兵败垓下(今安徽灵璧县南),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边自刎而死。

拔山扛鼎的成语故事的典故项羽是楚国下相人,他从小跟随叔父项梁生活。

项家世代为楚将,项羽的祖父就是楚国名将项燕。

项羽年少时曾读过书,但没什么进展,后又去学剑,仍然不行。

叔父项梁生气了,问他到底要学什么。

项羽说:“读书只要能写自己的名字就足够了,学剑只能对付一个人,我要学能对付万人的本领。

”项梁只好教他兵法。

项羽这才高兴起来。

后来项梁杀了人,为了躲避仇家报复,他带着项羽到吴中居住。

有一次,秦始皇到会稽巡游,很多百姓在路边观看,项梁带着项羽也在人群中。

项羽指着秦始皇说:“这个人,我可以取代他。

”项梁急忙捂住他的嘴说:“不要胡说,要诛灭九族的。

”但心中暗暗称奇,觉得项羽不平常。

这时项羽已长得很高大,大约有八尺多点,力气大得能举起青铜鼎,当地的年轻人已没人是他的对手,对他非常敬畏。

后来,陈胜吴广起义,随后各地义军蜂拥而起,项羽也随着叔父项梁率军起义。

【成语故事·战国】拔山扛鼎

【成语故事·战国】拔山扛鼎

【成语故事·战国】拔山扛鼎
成语出处:
《史记·项羽本纪》:“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又:“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
成语释义:
扛鼎:把鼎举起来。

拔起山峰,扛起鼎。

形容力大无比,勇猛过人。

近义词:拔山盖世。

反义词:手不缚鸡之力。

成语用法:
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成语故事:
少年时代的项羽不喜欢读书写字,便改学剑,但也不肯好好学。

叔父项梁很生气,问他到底要学什么。

项羽说:“学写字只要能写自己的姓名就够了。

学剑只能对付一个人,我要学能对付万人的本领。

”于是,叔父便教他兵法,他很高兴。

项羽二十二多岁时,力气大到能举起青铜鼎。

后来,他和刘邦率领强大的义军共同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随后又同刘邦展开了争夺天下的楚汉战争。

项羽在战争中失利,被刘邦包围在垓下。

由于项羽部下大部分是楚国人,刘邦命人在四周唱起楚国歌谣,项羽以为自己的老家已被刘邦占领,心中惊慌,军士们也都无心恋战。

项羽预感到自己大势已去。

就作了一首《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成语感悟:
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不论有多大的能力,都要用对地方,才能发挥能力的作用。

同时要做到全面发展,做到有勇有谋才能很好地生存!。

《拔山举鼎》《家有敝帚,享之千金》《覆鹿遗蕉》等成语故事合集

《拔山举鼎》《家有敝帚,享之千金》《覆鹿遗蕉》等成语故事合集

拔山举鼎的成语故事拔山举鼎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形容力强气壮。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项羽本纪》,籍项羽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又: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项羽,名籍,秦末下相人。

少年时代,项羽不喜欢读书写字,改学击剑,也不肯好好学。

叔父项梁很生气,项羽说:“学写字只要能记记姓名就够了。

击剑是对付个把人的,也不值得学,我要学习抵敌万人的本领。

”项梁于是教他兵法,他很高兴,但也只求略知大意,不肯认真钻研。

据说,项羽二十二三岁时,身体魁梧,体力强壮,能把几百斤重的鼎举起来。

后来,项羽起兵反秦,接着又同刘邦争夺天下,从24岁开始,奋战了8年,最后被刘邦等包围在垓下,终于自刎于乌江。

自刎前,在四面楚歌的那天晚上,项羽在营帐中对着爱妾虞姬和叫骓的名马,慷慨高唱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成语解释:成语名称:拔山举鼎成语拼音:bá shān jǔ dǐng成语解释:形容力量超人或气势雄伟。

典故出处:《秦并六国平话》卷下:“籍是时年方二十四,力敌万夫,有拔山举鼎之威。

”成语例句:一个人被鸦片束缚住了,任你是拔山举鼎的英雄,铜浇铁铸的罗汉,只要烟瘾一发,顿时骨软精酥,连一些气力都没有。

★《黑籍冤魂》第一回家有敝帚,享之千金的成语故事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派大司马吴汉与征南大将军岑彭去攻打在成都称帝的公孙述,汉军进兵神速,与公孙述进行了殊死搏斗才攻占成都,吴汉下令屠城。

刘秀指责他,说老百姓家里有破扫帚也价值千金,不能掠夺他们的财产失去民心。

[出处]下诏让吴汉副将刘禹曰:‘城降,婴儿老母,口以万数,一旦放兵纵火,闻之可谓酸鼻。

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禹宗室子孙,故尝更职,何忍行此!’汉·刘珍《东观汉记·光武帝纪》[解释]敝帚:破扫帚;享:供奉。

自家的破扫帚被认为价值千金。

比喻自己的东西即使不好也倍觉珍贵。

有时用于自谦。

[用法]作分句;用于自谦成语解释:成语名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成语拼音:jiā yǒu bì zhǒu, xiǎng zhī qiān jīn成语解释:敝帚:破扫帚。

拔山举鼎成语故事

拔山举鼎成语故事

拔山举鼎成语故事
以下是一篇关于“拔山举鼎”的成语故事:
拔山举鼎,释义是:形容力大无比。

故事的主人公是项羽。

项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之一,他出生于楚国贵族之家,自幼勇猛过人,力大无比。

他曾经在战争中展现出惊人的力量和勇气,被人们誉为“猛将”、“英雄”。

据说,项羽在年轻时曾经参加过一次举鼎比赛,他挑战了当时最重的鼎。

其他选手都失败了,但是项羽却一举将鼎举过了头顶。

他的力量之大,让所有人都惊叹不已。

从此以后,项羽就以力大无比而闻名于世。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力量和能力是有限的,但是如果我们不断努力、坚持不懈,就能够超越自己,创造奇迹。

同时,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要有自信和勇气去挑战自己,不要被困难和挑战所吓倒。

拔山举鼎的典故

拔山举鼎的典故

拔山举鼎的典故:拔山举鼎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形容力强气壮。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项羽本纪》,籍项羽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又: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项羽,名籍,秦末下相人。

少年时代,项羽不喜欢读书写字,改学击剑,也不肯好好学。

叔父项梁很生气,项羽说:“学写字只要能记记姓名就够了。

击剑是对付个把人的,也不值得学,我要学习抵敌万人的本领。

”项梁于是教他兵法,他很高兴,但也只求略知大意,不肯认真钻研。

据说,项羽二十二三岁时,身体魁梧,体力强壮,能把几百斤重的鼎举起来。

后来,项羽起兵反秦,接着又同刘邦争夺天下,从24岁开始,奋战了8年,最后被刘邦等包围在垓下,终于自刎于乌江。

自刎前,在四面楚歌的那天晚上,项羽在营帐中对着爱妾虞姬和叫骓的名马,慷慨高唱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拔山举鼎的典故造句:1) 冷兵器时代个人武力的巅峰,拔山举鼎的霸王,就这么被我轻轻的点了一下变成了植物人?“为公子报仇!”。

2) 三千将士全副武装,全军有拔山举鼎,凤翥龙翔之势。

3) 因自己力能拔山举鼎,在战场上所向无敌,便不再重视人才。

4) 张辽许褚李典乐进四武士,拔山举鼎比马武与岑彭。

5) 伴随着牛车吱吱嘎嘎的摇摆晃动,林燕生觉得自己整个人猝然变成了一只跌进烂泥坑里的蚂蚁,纵有拔山举鼎之力,都不可能再从这儿爬出去了。

6) 罗云发出了一声畅快的笑声,肌肉晶莹饱满,仿佛要将他的衣服撑破一般,筋骨强盛,气势凌人,一举一动似有拔山举鼎气吞斗牛之势。

7) 只见周天风云激荡,雷霆暴闪,秦陆如同金翅大鹏从九霄扑击而下,天魔长戟以拔山举鼎之势轰然劈落。

8) 经过兽魂之力的淬炼,周易骨骼的强韧已直逼窥灵境界,一提脚就有一种无以伦比的轻盈,一抬手就有拔山举鼎的力度。

成语拔山举鼎的故事和启示

成语拔山举鼎的故事和启示

成语拔⼭举⿍的故事和启⽰ 拔⼭举⿍是⼀个汉语成语,它的意思是指形容⼒量超⼈或⽓势雄伟,也作“拔⼭扛⿍”。

下⾯是⼉童⽹⼩编给⼤家分享的拔⼭举⿍的历史故事,让我们⼀起来看看吧! 拔⼭举⿍的历史故事 项⽻是楚国下相⼈,他从⼩跟随叔⽗项梁⽣活。

项家世代为楚将,项⽻的祖⽗就是楚国名将项燕。

项⽻年少时曾读过书,但没什么进展,后⼜去学剑,仍然不⾏。

叔⽗项梁⽣⽓了,问他到底要学什么。

项⽻说:“读书只要能写⾃⼰的名字就⾜够了,学剑只能对付⼀个⼈,我要学能对付万⼈的本领。

” 项梁只好教他兵法。

项⽻这才⾼兴起来。

后来项梁杀了⼈,为了躲避仇家报复,他带着项⽻到吴中居住。

有⼀次,秦始皇到会稽巡游,很多百姓在路边观看,项梁带着项⽻也在⼈群中。

项⽻指着秦始皇说:“这个⼈,我可以取代他。

”项梁急忙捂住他的嘴说:“不要胡说,要诛灭九族的。

”但⼼中暗暗称奇,觉得项⽻不平常。

这时项⽻已长得很⾼⼤,⼤约有⼋尺多点,⼒⽓⼤得能举起青铜⿍,当地的年轻⼈已没⼈是他的对⼿,对他⾮常敬畏。

后来,陈胜吴⼴起义,随后各地义军蜂拥⽽起,项⽻也随着叔⽗项梁率军起义。

他凭着⾃⼰的勇⽓和兵法在战争中逐步扩⼤势⼒,并成为重要的义军⾸领。

他和刘邦率领的另⼀⽀强⼤的义军共同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随后⼜同刘邦展开了争夺天下的楚汉战争。

项⽻在战争中失利,被刘邦包围在垓下。

由于项⽻部下⼤部分是楚国⼈,刘邦命⼈在四周唱起楚国歌谣,项⽻以为⾃⼰的⽼家已被刘邦占领,⼼中惊慌。

军⼠们也都⽆⼼恋战。

项⽻预感到⾃⼰⼤势已去。

就作了⼀⾸《垓[gāi]下歌》,歌中唱道:“我⼒能拔⼭英雄盖世,但天时不利连骏马也不肯⾛了。

骏马不⾛我还有办法,虞姬我可拿你怎么办呢?” 不久之后,战败的项⽻在乌江⾃刎⽽死。

后来,“拔⼭扛⿍”这⼀典故,⽤来形容⼈⼒⼤⽆穷;或⽤来借称项⽻。

拔⼭扛⿍的启⽰ ⼀个⼈不论有多⼤的能⼒,都得将⾃⼰的能⼒⽤对地⽅,才能发挥能⼒的作⽤。

如果能做到能⽂能武⾃然是好的,但是我们绝对偏向⽂或是武,⽽是要全⾯发展,要做到有勇有谋才能很好的⽣存哦! 拔⼭举⿍的出处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项⽻本记》:籍长⼋尺余,⼒能扛⿍,才⽓过⼈。

拔山扛鼎的主人公是谁?拔山扛鼎的故事

拔山扛鼎的主人公是谁?拔山扛鼎的故事

[键入文字]
拔山扛鼎的主人公是谁?拔山扛鼎的故事
【拼音】báshān gāng dǐng
【成语故事】秦朝末年,项羽少年时不喜欢读书写字,叔父项梁改教他击剑,他想学抵敌万人的本事,项梁教他兵法,他不肯认真钻研,但力气很大,能举起几百斤重的鼎。

同刘邦争天下8 年,最后被迫在垓下乌江边自刎,感慨自己“力拔山兮气盖世”。

【出处】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史记·项羽本纪》又:“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
【释义】扛:双手举起。

拔起大山,举起重鼎。

形容力气很大。

【用法】作谓语、定语、补语;形容力气极大
【近义词】拔山盖世、拔山举鼎
【反义词】软弱无力
【示例】汉祖入关破秦而楚后之拔山扛鼎,力大过人。

宋·邵雍《皇极经世绪言》第二卷
史记中的故事:拔山扛鼎的故事
项羽是楚国下相人,他从小跟随叔父项梁生活。

项家世代为楚将,项羽的祖父就是楚国名将项燕。

项羽年少时曾读过书,但没什么进展,后又去学剑,仍然不行。

叔父项梁生气了,问他到底要学什么。

项羽说:
“读书只要能写自己的名字就足够了,学剑只能对付一个人,我要学能对付万人的本领。


项梁只好教他兵法。

项羽这才高兴起来。

后来项梁杀了人,为了躲避仇家报复,他带着项羽到吴中居住。

1。

拔山举鼎

拔山举鼎

拔山举鼎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项羽本纪》,籍项羽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又:“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今骓(zhui)不逝。


项羽,名籍,秦末下相人。

少年时代,项羽不喜欢读书写字,改学击剑,也不肯好好学。

叔父项梁很生气,项羽说:“学写字只要能记记姓名就够了。

击剑是对付个把人的,也不值得学,我要学习抵敌万人的本领。

”项梁于是教他兵法,他很高兴,但也只求略知大意,不肯认真钻研。

据说,项羽二十二三岁时,身体魁梧,体力强壮,能把几百斤重的鼎举起来。

后来,项羽起兵反秦,接着又同刘邦争夺天下,从24岁开始,奋战了8年,最后被刘邦等包围在垓下,终于自刎于乌江。

自刎前,在四面楚歌的那天晚上,项羽在营帐中对着爱妾虞姬和叫骓的名马,慷慨高唱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出处】《秦并六国平话》卷下:“籍是时年方二十四,力敌万夫,有拔山举鼎之威。


【释读】形容力量超人或气势雄伟。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古代成语故事精选三篇

古代成语故事精选三篇

古代成语故事精选三篇【拔山举鼎】【释义】:“拔山举鼎”这则成语的字面意思是移动大山,举起巨鼎。

引申之义为形容力强气壮。

亦作“拔山扛鼎”。

【出处】: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项羽本记》: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又:“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故事】:项羽,名籍,少年时代,项羽不喜爱读书写字,改学击剑,也不肯好好学。

叔父项梁很生气,项羽说:“学写字只要能记记姓名就够了。

击剑是对付个把人的,也不值得学,我要学习抵敌万人的本领。

”项梁于是教他兵法,他很快乐,但也只求略知大意,不肯认真钻研。

据说,项羽二十二、三岁时,身体魁梧,体力强壮,能把几百斤重的鼎举起来。

后来,项羽起兵反秦,接着又同刘邦争夺天下,从24岁开始,奋战了8年,最后被刘邦等包围在垓下,终于自刎于乌江。

自刎前,在四面楚歌的那天晚上,项羽在营帐中对着爱妾虞姬和叫骓的名马,慷慨高唱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分庭抗礼】【释义】:“抗”原作“伉”,对等、相当的意思,表示来宾与主人分处庭中两旁,相对行礼,以示平等对待。

后来比喻地位平等,互相对立。

【出处】:《庄子·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见夫子未尝不分庭抗礼,夫子犹有倨傲之容。

【故事】:一天,孔子和弟子门在树林里休息。

弟子门读书,孔于独自弹琴。

一曲未了,一条船停在附近的河岸边,一位须眉全白的老渔夫走上河岸,坐在树林的另一头,侧耳恭听孔子的弹奏。

孔子弹完了一支曲子后,渔夫招手叫孔子的弟子子贡、子路到他跟前,并且问道:“这位弹琴的老人是谁呀?”子路高声说道:“他就是我们的先生,鲁国的君子孔子呀!”子贡补充说:“他,就是以忠信、仁义闻名于各国的孔圣人。

”渔夫微微一笑,说:“恐怕是危忘真性,偏行仁爱呀。

”渔夫说完,转身朝河岸走去。

子贡急忙把渔夫说的话报告孔子。

孔子听后马上放下琴,猛然站起身,惊喜地说:“这位是圣人呀,快去追他!”孔子快步赶到河边,渔夫刚要划船离岸,孔子尊敬地向他拜了两拜,说:“我从小读书求学,到现在已经六十九岁了,还没有听到过高深的教导,怎么敢不虚心地请求您关心呢?”渔夫也不客气,走下船对孔子说:“所谓真,就是精诚所至,不精不诚,就不能动人。

拔山举鼎的意思

拔山举鼎的意思

拔山举鼎的意思
拔山举鼎是一个成语,形容人的力量非常强大,可以举起非常沉重或困难的东西。

这个成语源自中国古代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

故事中,有一位叫做愚公的老人,他住在山脚下,但是他觉得他的家乡没有高山,于是决定自己动手将山挖平。

愚公的行为被神仙知晓后,神仙很感动愚公对家乡的热爱,于是派来两位大力士帮助他。

他们一起用力挖山,最终终于将山挖平。

这个故事象征着人们坚持不懈、奋发向上的精神。

在现实生活中,拔山举鼎的意思是形容一个人在面对困难或挑战时,具有极大的毅力、坚持不懈的精神和超乎寻常的能力,能够克服各种困难,达到自己的目标。

这个成语常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事业、学业或其他方面的出色表现。

拔山举鼎也可以比喻一个人的力量非常强大,超乎常人的能力。

无论是在体力、智力、领导力或其他方面,这个人都可以做到超越一般人的境地。

拔山举鼎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力量强大、能够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取得异常出色的成就。

拔山扛鼎的成语故事

拔山扛鼎的成语故事

拔山扛鼎的典故典源出处《史记·项羽本纪》: “(项)籍长八尺余,力能扛(gang)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汉书·项籍传》亦载。

释义用法项籍(字羽)力大无比,能把鼎举起来。

后用来形容力大无穷;也用来借指项羽。

用典形式【扛鼎士】宋·吴迈远:“楚有扛鼎士,出门不得归。

”【扛鼎雄】宋·苏轼:“难堪踞床洗,宁挹扛鼎雄。

”【拔山姿】唐·皮日休:“将怀缩地力,欲负拔山姿。

”【力可扛鼎】晋·陆机:“三十时,行成名立有令闻,力可扛鼎志干云。

”【拔山扛鼎】宋·陆游:“八尺将军千里骓,拔山扛鼎不妨奇。

”宋·刘克庄:“千载后,君试看拔山扛鼎俱乌有。

英雄骨朽。

”【拔山填海】明:陈子龙:“拔山填海由来事,为写烦冤达九原。

”成语出处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于是项王乃悲歌惊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 (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后人据此概括出成语“拔山扛鼎”。

成语故事项羽年轻时,在乡里意气风发,很受同龄人的敬重,但他力大如山起先却不为人们所知。

有一年腊月,正当每年一度的大典,乡里煮肉,需要到邻乡去借鼎,项羽带领十几个小青年去搬运。

到了地方,十几个人七手八脚,累得通身是汗,还是没办法将鼎抬走。

这时项羽走过来,推开众人,将鼎扛在肩上转身便走,将众人惊得目瞪口呆,以为是天神下界。

从此,项羽的威望在家乡百里之内分外显赫。

秦始皇统一,但老百姓的生活不仅没有得到丝毫改善,反而负担日益加重。

战争虽然暂时停止了,但无穷无尽的徭役,无休无止的征兵仍然困扰着人民。

秦始皇病死沙丘,秦二世胡亥靠阴谋嗣位。

天下形势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

先是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很快星星之火便呈燎原之势,全国各地到处飘扬反秦大旗。

项羽先是跟随叔父项梁在吴中举事,一路斩关夺隘,几次大败秦兵,力量日益壮大。

项梁从此产生了轻敌情绪,甚至以为秦军不堪一击。

三国有关的成语典故

三国有关的成语典故

三国有关的成语典故成语是我国独有的文化,可与古诗词相提并论。

它有着独特的魅力,它既具有丰富的内涵,深远的意义,又有妙趣横生的典故和灵活多变的语言环境。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三国有关的成语典故,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三国有关的成语典故篇一:拔山举鼎项羽,名籍,少年时代,项羽不喜欢读书写字,改学击剑,也不肯好好学。

叔父项梁很生气,项羽说:“学写字只要能记记姓名就够了。

击剑是对付个把人的,也不值得学,我要学习抵敌万人的本领。

”项梁于是教他兵法,他很高兴,但也只求略知大意,不肯认真钻研。

据说,项羽二十二、三岁时,身体魁梧,体力强壮,能把几百斤重的鼎举起来。

后来,项羽起兵反秦,接着又同刘邦争夺天下,从24岁开始,奋战了8年,最后被刘邦等包围在垓下,终于自刎于乌江。

自刎前,在四面楚歌的那天晚上,项羽在营帐中对着爱妾虞姬和叫骓的名马,慷慨高唱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三国有关的成语典故篇二:三顾茅庐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三国时著名谋土)和司马徽(三国时著名谋士)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阳县)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来帮助他替国家做事。

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

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看大风雪第二次去请。

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

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

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

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

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地捆来。

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

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

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拔山举鼎(故事、出处、释读)_400字

拔山举鼎(故事、出处、释读)_400字

拔山举鼎(故事、出处、释读)_400字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今骓(zhui)不逝。

项羽,名籍,秦末下相人。

少年时代,项羽不喜欢读书写字,改学击剑,也不肯好好学。

叔父项梁很生气,项羽说:学写字只要能记记姓名就够了。

击剑是对付个把人的,也不值得学,我要学习抵敌万人的本领。

项梁于是教他兵法,他很高兴,但也只求略知大意,不肯认真钻研。

据说,项羽二十二三岁时,身体魁梧,体力强壮,能把几百斤重的鼎举起来。

后来,项羽起兵反秦,接着又同刘邦争夺天下,从24岁开始,奋战了8年,最后被刘邦等包围在垓下,终于自刎于乌江。

自刎前,在四面楚歌的那天晚上,项羽在营帐中对着爱妾虞姬和叫骓的名马,慷慨高唱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出处】《秦并六国平话》卷下:籍是时年方二十四,力敌万夫,有拔山举鼎之威。

【释读】形容力量超人或气势雄伟。

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凌烟阁中功臣像已失去了往日鲜艳夺目的色泽,亏得你左武卫将军下笔使它们重放光彩。

【出处】唐杜甫《丹青诗》: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

【释读】生面:新的面目。

原意是凌烟阁里的功臣画像本已褪色,经曹将军重画之后才显得有生气。

比喻另外创出一种新的形式或局面。

拔山举鼎的故事

拔山举鼎的故事

拔山举鼎的故事
"拔山举鼎"是一个成语,形容人的力量非常强大。

下面讲述与此有关的故事。

相传,夏朝时期,舜即将禅让给他的继承人禹,为考验禹的才干和能力,特意下令让他去完成一个麻烦的任务。

皇帝让禹去拔山举鼎,于是禹便带着两只大腿在黄河边跑了跑,河水便被他激荡起来,四山之水汇于一点。

他再用两只手指头掏河床,为黄河开挖航道,开辟通行之路,使百姓免于水患。

接着,禹回到宫廷,应一应拔山举鼎的诏命,皇帝便问他:"你有什么征兆和感受?"禹谦虚地说:"劳烦陛下了,臣力量有限,仅有手指生起湍流,水面并没有立刻变深。

"皇帝听后大惊不已,深感禹的才高八斗,果决勇敢,遂将天下之权力交给了他。

"拔山举鼎"这个成语形容人的力量超乎寻常,具有非凡的勇气和力量,能够完成常人无法完成的事情。

禹虽然没有真的拔山举鼎,但他从水流的变化中体会到了黄河的奥秘,并采
取了创新的办法保护了老百姓。

他对黄河治理的贡献也是不可估量的,所以他被封为"大禹",成为了治水的楷模。

其实,禹能够完成皇帝交给他的任务,得益于他的不畏艰难、敢为人先的优秀品质,这也是他为人领袖的成功之道。

拔山扛鼎的成语故事

拔山扛鼎的成语故事

拔山扛鼎的成语故事
拔山扛鼎的成语故事
成语解释拔:拔起来。

扛:两手举起。

鼎:古代用以烹煮的.器皿;多为青铜铸造而成;是非常重的器物。

拔起大山;举起鼎。

形容力大无比。

成语出处: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又:“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
成语繁体:拔山摃鼎
成语简拼:BSGD
成语注音:ㄅㄚˊ ㄕㄍㄤㄉ一ㄥˇ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拔山扛鼎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形容力气极大。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正音:扛,不能读作“ɡànɡ”。

成语辨形:鼎,不能写作“顶”。

近义词:拔山盖世、拔山举鼎
反义词:软弱无力
成语例子:汉祖入关破秦而楚后之拔山扛鼎,力大过人。

(宋邵雍《皇极经世绪言》第二卷)
英语翻译:great in strength
成语故事:秦朝末年,项羽少年时不喜欢读书写字,叔父项梁改教他击剑,他想学抵敌万人的本事,项梁教他兵法,他不肯认真钻研,但力气很大,能举起几百斤重的鼎。

同刘邦争天下8年,最后被迫在垓下乌江边自刎,感慨自己“力拔山兮气盖世”。

成语《拔山扛鼎》的故事

成语《拔山扛鼎》的故事

成语《拔山扛鼎》的故事(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成语《拔山扛鼎》的故事【导语】:拔山扛鼎项羽是楚国下相人,他从小跟随叔父项梁生活。

拔山举鼎的故事_成语拔山举鼎的典故

拔山举鼎的故事_成语拔山举鼎的典故

【拼音】bá shān jǔ dǐng
【成语故事】秦朝末年,项羽少年时不喜欢读书写字,叔父项梁改教他击剑,他想学抵敌万人的本事,项梁教他兵法,他不肯认真钻研,但力气很大,能举起几百斤重的鼎。

同刘邦争天下8年,最后被迫在垓下乌江边自刎,感慨自己“力拔山兮气盖世”。

【典故】籍是时年方二十四,力敌万夫,有拔山举鼎之威。

《秦并六国平话》卷下
【释义】形容力量超人或气势雄伟。

【用法】作谓语、定语;形容力气大
【相近词】拔山扛鼎
【相反词】软弱无力
【示例】一个人被鸦片束缚住了,任你是拔山举鼎的英雄,铜浇铁铸的罗汉,只要烟瘾一发,顿时骨软精酥,连一些气力都没有。

《黑籍冤魂》第一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语典故:拔山举鼎
“拔山举鼎”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形容力强气壮。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项羽本纪》,籍项羽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又:“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今骓(zhui)不逝。


项羽,名籍,秦末下相人。

少年时代,项羽不喜欢读书写字,改学击剑,
也不肯好好学。

叔父项梁很生气,项羽说:“学写字只要能记记姓名就够了。

击剑是对付个把人的,也不值得学,我要学习抵敌万人的本领。

”项梁于是教
他兵法,他很高兴,但也只求略知大意,不肯认真钻研。

据说,项羽二十二三岁时,身体魁梧,体力强壮,能把几百斤重的鼎举起来。

后来,项羽起兵反秦,接着又同刘邦争夺天下,从24岁开始,奋战了8年,最后被刘邦等包围在垓下,终于自刎于乌江。

自刎前,在四面楚歌的那天晚上,项羽在营帐中对着爱妾虞姬和叫骓的名马,慷慨高唱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
虞兮奈若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