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初中文言文翻译技巧
初中语文九年级(初三)古文今译方法

翻译句子•翻译句子:翻译文言句子要掌握翻译的原则、步骤和方法。
翻译的基本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译文要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做到明白、流畅、简洁。
翻译时既要字句对应,又要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整,准确,得体。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如下几点:(1)留:把文言文中的专有名词(朝代、年号、人名、地名、物名、器具、官职、职称等)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保留不译。
如:“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中的“文惠君”。
(2)补:指将文言文中省略的地方恰当地补出来,将数量词和分数相应部分补足。
如:“果地震陇西”中省去了“于”。
(3)删:指将那些无意义或没有必要译出的词删去不译,如同义连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有些关联词语、结构助词以及偏义复词中的陪衬部分都可略去不译。
如:“夫六国与秦皆诸侯”中的“夫”可略去不译和“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中“往来”是偏义复词,陪衬部分“来”,也没有必要译出。
(4)换:指如果古文中的单音词现代汉语变成了双音词,古文中的单音词在现代汉语变成了另外一个单音词,古文中的词语在现代汉语变成了另外一个词语,古文中的说法现代汉语变成了另一种说法,翻译时都应换成现代汉语。
另外词类活用词应该换成活用后的词,通假字也应换成本字。
如:“乃使蒙恬北守藩篱”中的“藩篱”应译为“边防”。
“万钟于我何加焉”中的“万钟”应译为“高官厚禄”。
(5)调:即有些句子(宾语前置、谓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互文见义语句等)在翻译时词序或语序需要调整,使之合乎现代汉语习惯。
如:“何谓得之于心”应翻译为“什么叫在心里得到它呢?”;“石之铿然有声者”应翻译为:“铿然有声的石头。
”(6)贯:即意译。
所谓意译,就是在不违背原文意思的前提下,按照原文的意思用比较准确的现代汉语将其翻译出来。
因为古代汉语有些句子中的某些词语,在现代汉语里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或者句子的结构,表达方式比较特殊,如果用直译的方法,译出来以后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所以,只好采取意译的办法。
初中生必备:文言文翻译的9大技巧

初中生必备:文言文翻译的9大技巧1.熟悉词汇及语法知识:2.理解上下文语境:在进行文言文翻译时,理解上下文语境是非常关键的。
因为文言文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异,词汇用法、语法结构、表达方式等都有所不同,所以单靠词语本身的字面意思并不足以完整表达作者的意图。
因此,需要通过上下文推测出句子的含义,从而准确表达出作者的思想和意图。
这需要对文言文的整体语境和背景有深入的了解和把握,同时也需要运用翻译技巧和方法,包括语言转换、比喻等,来实现对原文的准确理解和恰当表达。
3.注意文言文的“形义转化”:4.重视修辞手法的表达:5.注意古代人名、地名的翻译:6.注意虚词的翻译:在翻译文言文时,需要特别注意其中出现的古代人名和地名,因为它们可能与现代汉语中的用法和含义有所不同。
为了准确地进行翻译,我们需要了解古代人名和地名的用法和含义,以免因误解而导致翻译错误。
举例来说,有些古代人名可能是一个代称,而非真实的姓名,这种情况下需要通过上下文来推测其代表的含义。
同时,一些古代地名在现代已经不存在了,需要通过历史资料和地理知识进行合理的翻译,以使得翻译准确无误。
因此,在进行文言文翻译时,我们需要特别注意并进行深入的了解和研究,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7.正确把握语序: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在语序上存在不同,因此在翻译文言文时,我们需要正确地理解和掌握文言文的语序,以避免因为语序不同而误解文章的含义。
文言文的语序比较灵活,经常采用倒装、并列和省略等语法手段,而且修辞手法较为丰富,所以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理解。
只有掌握了正确的语序,才能准确地表达句子的含义,把握文章的思想。
因此,正确把握文言文的语序是进行翻译的重要环节之一,需要我们认真对待。
8.注意语气和语调的表达:在文言文翻译中,正确表达原文的语气和语调非常重要,因为这对于表达文章的意思和作者的态度具有重要影响。
文言文中的语气和语调包含了很多丰富的表达方式,如喜怒哀乐、疑问反问、讽刺嘲讽等等。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文言文翻译技巧

文从句顺调补贯
小结:从现代汉语看来,文言文之所以
不能“文从句顺”,主要就是在于其句 式的特殊和省略的运用,所以“调”和 “补”对翻译是很重要的;“贯”虽然 作为备用方法,但它的“结合语境”的 精神还是极为要紧的。
“六方法” ——留删换、调补贯。
字字落实留、删、换 文从句顺调、补、贯
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
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通假古本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字字落实留删换,文从句顺调补贯。
发语词,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
文从句顺调补贯
典型例题解析
1、何陋之有?
即“有何陋?” 2、 战于长勺。
即“于长勺战” 3、 蒙辞以军中多务。 即“蒙以军中多务辞”
调 文言文中倒装句翻译时要作调整,
使之与现代汉语的语序一致。如“宾语
1、见渔人,乃大惊。
译:(村人)见到渔人,(村人)就非常 吃惊。
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的明确标准:
“二标准”——字字落实,文从句顺。
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意思,不遗漏,
也不能多余。
文从句顺:译文要明白通顺,合乎现代
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六方法” ——留删换、调补贯。
字字落实留、删、换 文从句顺调、补、贯
删
有的助词只帮助表达语气
有的助词表示停顿 有的助词只是为凑足音节 有的起某种连接作用
2、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译:一座放置(在)朔东,一座放置(在) 雍南。(省略“于”)
3、 必以分人。
译:一定把(它)分给别人。(省略“之”
补
对句中省略成分,须根据上下文
文意,适当补充,使语意完整。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译:全国百姓没有不有求于大王的。
潘玲_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中考文言文翻译》

1、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2、2、公公将将鼓之鼓。之。
3、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4、3、渐莲闻之水声出潺淤潺泥而而泻不出染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4、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 也。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与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致, 翻译时要作调整,使之与现代汉语的语序一致。如介 词结构后置作补语,翻译时,要先把介词翻译出来作 状语,用在动词之前。
原来
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方法:留 换 调
1、越人乃易粟以水,浮糠覆水上。 越人就用水替换粟,使糠浮盖在水面上。
2、逮夜,复呼群次第入,咸溺死。
补
到了晚上,(老鼠)又招呼它那一群依次 爬进(盆子),(结果)全都淹死了。
文言文中多有省略句,翻泽时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 来。
1、(村中人)见渔人,(村中人) 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 人)具答之。 2、一鼓作气,再(鼓)而(士气) 衰,三(鼓)而(士气)竭。 3、(我)今当远离,临表涕零, (我)不知所言。
(覆盖)
3、越人乃易粟以水,浮糠覆水 上
扩展组词: 覆盖;覆灭, 重蹈覆辙。
4、逮夜,复呼群次第入,咸溺
死。
dài
1
1、到,及。
2、逮捕,捉拿。
◆字词翻译的方法:
联想推断:当试卷上给出某一个加点实词 时,应该联想到课文中有关此词的用法和 意义,将二者比较,再确定其含义。
语境推断:结合整段选文、整个句子上下 文的意思来确定某个实词的意思。
实战演练:翻译语段
范元琰为人善良
范元琰,字伯珪,吴郡钱唐人也。及长好学, 博通经史,兼精佛义。然性谦敬,不以所长骄人。
家贫,唯以园蔬为业。尝出行,见人盗其 菘①,元琰遽退走。母问其故,具以实答。母问 盗者为谁,答曰:“向所以退,畏其愧耻,今启 其名,愿不泄也。”于是母子秘之。
初中语文文言文翻译10大方法

初中考试文言文翻译的10大方法,不愁不会翻译古文了“增、删、调、留、扩、缩、直、意、替、选”是考试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在具体运用时不是孤立的,而常常是几种方法结合在一起的,要根据表达需要灵活运用。
一增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例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
例3:“君与具来。
”“与”后省略了宾语“之”。
2.增补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例:“不治将益深”是一个假设句,译句:“(如果)不治疗就会更加深入”。
二删就是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
例1:“夫战,勇气也。
”译句:“战斗,靠的是勇气”。
“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
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
例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句:“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也”为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
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三调就是调整,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
这就需要调整语句语序,大体有三种情况:1.前置谓语后移例:“甚矣!汝之不惠。
”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2.后置定语前移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
3.前置宾语后移例:“何以战?”可调成“以何战”。
4.介宾短语前移。
例:“还自扬州。
”可调成“自扬州还”。
四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等,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初三语文文言翻译的技巧和10大方法

初三语文文言翻译的技巧和10大方法我们在文言文翻译的备考过程中,重点要从各种角度,揣摩命题者的意图,从而做到胸有成竹。
惟其如此,我们才会事半功倍。
小编整理了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到您。
文言文翻译小技巧(1)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2)翻译“六字法”:留、删、换、调、补、变。
第一步,结合上下文语境,了解所译文句大体意思,做到心中有数,并找出句中需要着重翻译的重点词,一则为理清句意,二则为后面给重点词选择恰当的意思做准备。
第二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① “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②“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主要有:①句首:“夫”、“盖”等发语词。
②句中:起结构作用的助词,如“之”(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等,表提顿作用的助词;如“者”“也”等,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中的“也”。
表并列和顺承关系的连词,如“予与四人拥火以入”中的“以”。
③句末:补足音节的助词,如“顷之,烟炎张天”中的“之”。
以上的文言虚词在实际的翻译中,都无须译出,若强译,则属错误。
③“换”,就是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①把古代用现在已不用的词用现代汉语进行替换,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②变单音词为双音词。
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词为主,所以在翻译时,要把古汉语中的单音词变为双音词。
第三步,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① “调”就是调整句式。
需要调整的句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特殊句式,一是固定句式。
需调整的特殊句式主要是指倒装句(特殊句式有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翻译时,要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文言文翻译法口诀》

一、读文断句,理清脉络翻译文言文,首先应读通全文,断句合理。
此所谓“读文断句,理清脉络”。
通过阅读,把握文章的主旨、结构,为翻译打下基础。
二、逐字逐句,对照注释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生僻字、词,应对照注释,了解其含义。
此所谓“逐字逐句,对照注释”。
同时,注意句式、修辞手法,为翻译提供依据。
三、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力求忠实原文。
直译即逐字逐句翻译,保持原文的词义、句式。
但在某些情况下,可适当采用意译,使译文更加通顺、易懂。
此所谓“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四、注意修辞,准确表达文言文中,修辞手法丰富多样。
翻译时,要注意修辞,准确表达原文意境。
如比喻、夸张、对偶等,可根据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适当调整。
此所谓“注意修辞,准确表达”。
五、增删改移,灵活处理在翻译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难以直译的语句。
此时,可根据上下文,灵活处理,适当增删改移。
但要注意,增删改移要有根据,不可随意改动原文。
此所谓“增删改移,灵活处理”。
六、关注语境,揣摩语气文言文中,语气、语境对理解文意至关重要。
翻译时,要关注语境,揣摩语气,力求准确表达原文的语气、情感。
此所谓“关注语境,揣摩语气”。
七、总结归纳,形成规律在翻译实践中,总结归纳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和技巧,形成自己的规律。
这样,在遇到不同类型的文言文时,能够迅速找到合适的翻译方法。
此所谓“总结归纳,形成规律”。
八、反复推敲,力求完美翻译完成后,要反复推敲,检查是否有错别字、漏译、误译等现象。
力求使译文达到完美。
此所谓“反复推敲,力求完美”。
总之,文言文翻译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灵活运用。
以下口诀可供参考:读文断句理脉络,逐字逐句对照注。
直译为主意译辅,注意修辞准确表。
增删改移灵活处,关注语境揣语气。
总结归纳成规律,反复推敲求完美。
牢记此口诀,定能提高文言文翻译水平。
(完整word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原文与翻译

《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作战的地理条件,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不如人心所向。
(比如有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从四面围攻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了有利的天气时令,可是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坚固锋利,粮食不是不充足,但守城者却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地去,不能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振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会归顺于他。
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优势,攻打连内外亲属都反对的寡助之君。
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生于安乐,死于忧患》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áo)举于海,百里奚(xī)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fú)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新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翻译专题讲解

新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翻译专题讲解文言翻译中要求:―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近年来的考查重点在翻译上,其中主要是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和把握,而这种理解和把握恰恰就是翻译中的采分点。
一、要点梳理翻译文言文时,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做到准确、通顺。
平时除学好文言课文,还要多看些课外的文言文章,多积累些文言实词、虚词,熟悉文言句式的特点,还要掌握必要的历史文化常识。
另外,也要讲求翻译技巧,多学多练。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有三点:首先要忠于原文。
其次语句要通顺。
表意要明确,语气不走样,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再其次是要文字优美,亦即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及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这就是所谓的信、达、雅。
二、方法点拨文言文翻译方法统称为―六字法‖,具体如下:(一)留―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器物名、度量衡单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
例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庆历‖是年号、―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又如:―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中,―左尹‖是官职名,―项伯‖、―项羽‖都是人名,可以把这个句子译为: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
(二)删―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比如有的文章在句子的结尾会有一些语气词,它的作用是增强语气,这样的词语我们就可以不翻译。
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还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性词语、句中表停顿的词、个别连词等。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
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
又如:―夫战,勇气也。
‖―夫‖是语气助词,用在句首,引起议论。
―也‖也是语气助词,用于句末,表判断。
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作战,是靠勇气的。
初中语文文言文翻译技巧(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语文文言文翻译技巧第一篇范文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来说,掌握文言文翻译技巧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初中语文文言文翻译技巧。
一、了解文言文的特点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书面语形式,其特点是简练、含蓄、典雅。
要翻译好文言文,首先要了解其特点,才能准确传达其意义。
1.简练:文言文用词简洁,一个字往往代表现代汉语中的一个词甚至多个词。
因此,在翻译时要根据上下文准确理解字义。
2.含蓄:文言文表达往往含蓄而委婉,需要译者充分理解文化背景,恰当表达其含义。
3.典雅:文言文语言典雅,使用了很多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夸张等。
翻译时要注意保持原文的风格和修辞效果。
二、掌握翻译原则翻译文言文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忠实于原文:翻译要准确传达原文的意义,不添加个人理解,不随意删减或增补。
2.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翻译时要考虑目标读者的接受程度,尽量用现代汉语表达,同时保持原文的风格。
3.保持原文的逻辑结构:翻译时要保持原文的句子结构和逻辑关系,使译文通顺、符合逻辑。
三、翻译方法与技巧1.直译:对于可以直接对应翻译的词语和句子,采用直译的方法,确保翻译准确。
2.意译:对于无法直接对应翻译的词语和句子,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意译,使译文通顺。
3.留白:对于原文中含糊不清或有意留下的空白,可以适当留白,不必强求翻译。
4.注释:对于一些特殊用法或历史文化背景深厚的词语,可以在译文后加注释,帮助读者理解。
四、实例分析以下是一个文言文句子的翻译实例:原文: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分析:此句中,“学而时习之”是一个完整的意群,表示学习的动作和方式;“不亦说乎”是反问句,表达肯定的意思。
翻译:孔子说:“学习并且经常温习,不也令人高兴吗?”通过以上实例,我们可以看到翻译文言文时,要根据上下文理解原文的意义,同时注意保持原文的风格和修辞效果。
五、结语文言文翻译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掌握翻译技巧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初中文言文的翻译技巧方法

初中文言文的翻译技巧方法初中文言文翻译技巧方法一一、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1、抓住关键实词文言文中的关键实词以动词为主,其次是形容词和名词。
翻译时要准确理解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活用词语和特殊难解词语,并在译文中正确地体现出来。
2、抓住关键虚词文言文中的关键虚词主要指副词、连词和介词。
虚词的翻译要注意两点:①有实词义项的要译出实义,如作代词的“之”“其”等;②在句中起语法作用的虚词不必译出,如发语词和句末语气助词等。
3、熟悉文言句式文言句式在翻译题目中是重要的得分点,要审出译句中的特殊句式。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内容,要注重积累,重点掌握容易忽略的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和固定句式等。
二、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三、具体步骤——翻译“六字法”1、“留”即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如常用的成语和惯用语。
同时,包括朝代、年号、谥号、庙号、人名、爵位名、书名、地名、官职名、器物名、度量衡等专有名词,也可保留不译。
2、“换”即将文言词替换成现代汉语词,包括将古汉语的单音节词替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将古今异义词替换成古代汉语的意思,将通假字替换成本字,将活用的词替换成活用后的词等。
翻译要彻底到位,以防文白混杂,不伦不类。
3、“调”即按照现代汉语的惯,在对译的基础上,将特殊句式的语序调整过来,使译句畅达。
需要调整语序的句子主要有介宾短语后置句和定语后置句。
4、“删”即把没有意义或不必译出的衬词、虚词删去。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和重点知识在翻译文言文时,需要掌握六种翻译方法,包括留、换、调、删、补、变。
其中,留指保留原文的语言形式和意义,换指将文言文转化为现代汉语,调指调整语序和词语顺序,删指删除无关紧要的内容,补指补全省略的成分,变指根据语境灵活变通地翻译。
【初中语文】文言文翻译的10大方法,古文翻译轻松拿满分

文言文答题技巧1.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和6个虚词的用法。
一般为古汉语的特殊用法为:一词多义、通假、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因此对课文中的这类词要特别重视,必须理解掌握《篇目点击》中收入的150个实词和6个虚词的用法,特别是初中教材中出现的义项。
2.在句子翻译中要有敏感的“特殊句式”意识。
如省略句,注意把省略的主语宾语加上;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
在翻译时要落实关键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翻译句子的语气句式必须与原句保持一致。
3.在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上,遇见不会的词或者一下没想起的词大可不必紧张,联系上下文,结合故事(文章)的情节,理解(猜)出它的意思,把词带到文章中去理解,切记翻译不可脱离文章。
如果选文下有注释,一定要充分利用注释的提示作用。
4.在课内语段阅读上要注重选文主要内容的归纳概括,如果在自己复习掌控的范围内,当然可以凭记忆答题;若自己复习不到位或记忆不清,则要仔细阅读选文收集处理信息,然后作出合理而简要的表述。
在课外文言文阅读上,要注意文章蕴含的道理体悟或文章中人物性格特征的归纳提炼。
2文意理解题型(1)阅读文言选段,把握主要内容。
先通读全文,明确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作者的看法;接着排除不需要翻译的人名、地名、官名等,分析其关系,以便能更准确地理解。
(2)分析题目要求,锁定答题区域。
就题目要求来反复阅读相关文字,找准答题的切入点,依次思考答案;同时还要注意文段的出处和注释,依次寻找突破口。
(3)一一对应,仔细分辨。
在找准信息点后,将选文与信息点一一对应,认真弄清原文内涵,琢磨内容要点,分析文章哪一句可以涉及题干的内容。
(4)抓住重点,准确翻译。
在分析信息点时,要注意准确翻译,当然并不是完全都翻译过来,此时需抓住重点,即对文意理解容易产生分歧的地方要仔细阅读。
(5)联系全文,整体分析。
站在全文的高度综合理解文意,整体分析,不可以偏概全。
(6)表述正确,文字简练。
初中语文文言文翻译技巧(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翻译技巧第一篇范文:初中语文文言文翻译技巧一、引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一直是重点和难点。
文言文作为古代汉语的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语言信息。
翻译文言文,不仅是对学生语言能力的考验,更是对文化素养的培养。
本文将从实际教学出发,探讨初中语文文言文翻译技巧,以期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二、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1.词汇特点:文言文词汇丰富,一词多义现象普遍,需要根据上下文准确理解词义。
2.语法特点:文言文句式结构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需掌握其基本结构。
3.修辞特点:文言文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偶等,翻译时要注意保留原文的修辞效果。
三、翻译原则1.忠实于原文:翻译时要忠实于原文内容,不添加个人理解,不随意删减或增补。
2.语言通顺:翻译后的句子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表达清晰,通顺流畅。
3.文化内涵:翻译时要尽量传达原文的文化内涵,对特殊的文化现象要加以解释。
四、翻译技巧1.词汇翻译:根据上下文准确找出关键词语,查找词典确定词义,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
2.句子结构:分析原文句子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使翻译后的句子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3.修辞翻译:保留原文的修辞手法,用现代汉语译出同样的效果,如比喻、夸张等。
4.语法调整:根据原文的语法特点,进行相应的语法调整,使翻译后的句子语法正确。
五、案例分析以下是一个文言文句子的翻译案例:原文:孔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分析:本句中,“君子”指有道德修养的人,“食无求饱”指吃饭不追求饱足,“居无求安”指居住不追求安逸,“敏于事而慎于言”指对工作认真负责,说话谨慎。
翻译:孔子说:“有道德修养的人吃饭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认真负责,说话谨慎。
”六、结语文言文翻译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翻译技巧,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指导,相信学生能够逐渐提高文言文翻译的水平,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
初中语文文言文翻译技巧

初中语文文言文翻译技巧文言文翻译有两种形式:一是直译,即用现代汉语对原文进行机械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一是意译,即不采取实词虚词字字都落实的办法,仅是根据文章的意思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的意思。
一、基本原则文言文翻译要求准确达意,必须遵循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不可以随意地更换。
省略现象应该作补充,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加以调整,力求通顺。
二、基本标准翻译的基本标志是“信”、“达”、“雅”。
信:要求准确表达原文意思,不增、不漏、不歪曲。
达:要求明白通顺,没有语病。
雅:要求遣词造句比较讲究,文笔优美富有表现力。
三、基本要求1.认真领会原文,把词放入句中去理解,把句放入篇中去理解,不要望文生义。
比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绝境”就不能望文生义地理解为现代汉语的“没有出路的境地”。
因为从全文看,那里是“世外桃源”,不存在生活无着落的问题,因此,“绝境”应是“与世隔绝的地方”。
2.翻译时要落实好关键词语。
如翻译《狼》中的“其一犬坐于前”,关键是弄清“犬”在句中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像狗一样”,才能正确翻译出这个句子。
关键词语落实了,句子翻译就比较顺利。
3.文言中省略句较多,翻译时应注意补充。
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译为“第一次击鼓,士气振作;第二次(击鼓),士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泄尽了。
”这里的“再”“三”后应补译上“鼓”(击鼓)。
4.一般用直译,如直译不便表达意思时,则用意译。
如“明察秋毫”,直译为“能看清楚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这样翻译无法表意,应意译为“能看清楚很细小的问题”。
5.译文要保持原文的语气,是陈述的应译成陈述语气,是感叹的应译成感叹语气,是疑问的应译成疑问语气。
四、基本方法(翻译“六字诀”)1.留,即保留原文中的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职称、器具名称等,可照抄不翻译。
初中九年级语文中考文言文翻译的方法技巧

初中九年级语文中考文言文翻译的方法技巧“增、删、调、留、扩、缩、直、意、替、选”是考试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在具体运用时不是孤立的,而常常是几种方法结合在一起的,要根据表达需要灵活运用。
一、增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例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
例3:“君与具来。
”“与”后省略了宾语“之”。
2、增补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例:“不治将益深”是一个假设句,译句:“(如果)不治疗就会更加深入”。
二、删就是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
例1:“夫战,勇气也。
”译句:“战斗,靠的是勇气”。
“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
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
例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句:“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也”为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
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三、调就是调整,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
这就需要调整语句语序,大体有三种情况:1、前置谓语后移例:“甚矣!汝之不惠。
”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2、后置定语前移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
3、前置宾语后移例:“何以战?”可调成“以何战”。
4、介宾短语前移。
“还自扬州。
”可调成“自扬州还”。
四、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等,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新人教版初三下册语文文言文翻译

新人教版初三下册语文文言文翻译1.《公输》公输盘为楚国造了云梯那种器械,造成后,将用它攻打宋国。
墨子听说了,就从齐国起身,行走了十天十夜才到楚国国都郢,会见公输盘。
公输盘说:“您将对我有什么吩咐呢?”墨子说:“北方有一个欺侮我的人,愿借助你杀了他。
”公输盘不高兴。
墨子说:“我愿意献给你十镒黄金。
”公输盘说:“我奉行义,决不杀人。
”墨子站起来,再一次对公输盘行了拜礼,说:“请向你说说这义。
我在北方听说你造云梯,将用它攻打宋国。
宋国有什么罪呢?楚国有多余的土地,人口却不足。
现在牺牲不足的人口,掠夺有余的土地,不能认为是智慧。
宋国没有罪却攻打它,不能说是仁。
知道这些,不去争辩,不能称作忠。
争辩却没有结果,不能算是强。
你奉行义,不去杀那一个人,却去杀害众多的百姓,不可说是明智之辈。
”公输盘服了他的话。
墨子又问他:“那么,为什么不取消进攻宋国这件事呢?”公输盘说:“不能。
我已经对楚王说了。
”墨子说:“为什么不向楚王引见我呢?”公输盘说:“行。
”墨子见了楚王,说:“现在这里有一个人,舍弃他的华丽的丝织品,邻居有一件粗布的短衣,却打算去偷;舍弃他的美食佳肴,邻居只有糟糠,却打算去偷。
这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楚王回答说:“这人一定患了偷窃病。
”墨子说:“楚国的地方,方圆五千里;宋国的地方,方圆五百里,这就像彩车与破车相比。
楚国有云楚大泽,犀、兕、麋鹿充满其中,长江、汉水中的鱼、鳖、鼋、鼍富甲天下;宋国却连野鸡、兔子、狐狸都没有,这就像美食佳肴与糟糠相比。
楚国有巨松、梓树、楠、樟等名贵木材;宋国连棵大树都没有,这就像华丽的丝织品与粗布短衣相比,从这三个方面的事情看,我认为楚国进攻宋国,与有偷窃病的人同一种类型。
我认为大王您如果这样做,一定会伤害了道义,却不能据有宋国。
”楚王说:“好啊!即使这么说,公输盘已经给我造了云梯,一定要攻取宋国。
”于是又叫来公输盘见面。
墨子解下腰带,围作一座城的样子,用小木片作为守备的器械。
文言文的翻译方法与技巧

文言文翻译的一般方法
调 文言文倒装句应依据现代正常语序进行调整。
加
对句中省略成分,须据上下文文意,适当补充,使 语意完整。
减 句中无实在意义的虚词,可舍去不译。
选
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比喻 字,应慎重挑选。
义,通假
套 固定结构,有其固定的意思;判断句,被动句有其
固定的翻译格式,可以照套。
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的翻译,是指把用文言写 成的文章,译成现代汉语。文言 文的翻译,是训练和提高古文阅 读能力、检查和考核古汉语水平 的重要手段。
文言文的翻译有两种: 直译和意译
1.直译,是按照原文的词语和句式逐一对译, 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的词语和句式。努力使原 文中的每个词都能在译文中得到反映。
如:原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有一个赵国人家里发生了鼠患,到中山 去找猫。中山人给了他猫。这猫既善于 捉老鼠,也善于捉鸡。过了一个多月, 老鼠少了,鸡也没有了。他的儿子很担 心,对他父亲说:"为什么不把猫赶走呢? 他父亲说:"这就是你不知道的了。我怕 的是老鼠,不是没有鸡。有了老鼠,就 会吃我的粮食,毁我的衣服,穿我的墙 壁,啃我的用具,我就会饥寒交迫,害 处不是比没有鸡更大吗?没有鸡,只不 过不吃鸡罢了,离开饥寒交迫还很远, 为什么要把那猫赶走呢?"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作业:
按照我们这节课所学的方 法预习《愚公移山》。
译句:于是带领子孙中能挑担的三个人 直译要求这样字字有着落。
2、意译,是根据原文的意思去进行灵活的翻译, 如:原句: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 鸟乐也。 译句:树林茂密成荫 ,到处是鸟的鸣叫声, 这是游人离开后鸟儿们欢乐的情景。
我们初中生学习文言文,要学会直译。
翻译文言文句子的方法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学课件PPT 人教版

文语 词
序
义
义 或
译
语
成
分
留
保留原文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 字词、人名、地名、书名、物名、 国名、官职、年号、谥号、衡量单 位等专有名词,翻译时不宜改动, 保留原词。
留 课文范例:
例如:庆历四年春,腾子京谪守巴陵郡。 ——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的春天,腾子京被贬官做了 巴陵郡的太守。
“庆历”是年号,“腾子京”是人名,“ 巴陵郡”是郡名,翻译时候都保留,照搬到 译文中就可以了。
总 结
课后思考
“留、换、调、引、增、删”是中考文言
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在具体的运用时不是孤立 的,而常常是几种方法结合在一起,我们得根 据表达需要灵活运用。
引
引申词义。文言文里一词多义的现象
比较普通,往往一个词可以用两三个 或更多的意思,这些意思不是凭空产 生的,而是由一个本义派别扩展、引 申出来的,可以选用切合原文语境的, 表示引申义的词语来翻译。
引 课文范例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 ——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了原来的规模。
“增”本义是增加,引申为扩大;“制”本义是制作、制造, 引申为规章、制度,再引申为规模。翻译时候我们要选取它的 引申义。
增 课文范例
(三)例: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桃花源记》 ——村里的人看见渔人很是惊奇,问他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们。
原文中省略了两处主语、一处宾语,翻译时要将其补充出来,意思才完整。
(四)例: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 记》
——晋朝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把捕鱼当作职业,(一天)他沿着小河 (划船)前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初中九年级语文中考文言文翻译的10大方法

例 1:“夫战,勇气也。”译句:“战斗,靠的是勇气”。“夫”为 发语词,删去不译。
例 2:“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 呢 ? ”“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
例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译句:“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 很久不存在了。 ”“也”为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 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3-
作准取得翻译。 例:“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句:“水清,树茂,山高,
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 八意 即意译,就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
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文言文中的一些 修辞格如比喻、互文、借代、婉曲等,不能直译的要恰当处 理,将其意译。
1. 互文不可直译 互文,上下文各有交错而又相互补足,交互见义并合而 完整达意。 例 1:“秦时明月汉时关”译句:“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 关”。 例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可译为:“将军和壮士身 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而归。 ” 2. 比喻 例:“金城千里”中的“金城,”不能译为“金子修筑的城”或 “金属修筑的城”, 可译为“钢铁般的城防”或“坚固的城防。” 3. 借代 例:“臣本布衣”中的“布衣”代未做官之人“,万钟于我何加 焉”中的“万钟”代高官厚禄等。“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 “黄发”代指老人,名、人名、官职、地名等,在翻译时可保留 不变。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译句:“庆历四年 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 ”“庆历四年”为年号,“巴 陵郡”是地名,可直接保留。
五扩 就是扩展。 1. 单音节词扩为同义的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 例:“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 ?”译句:“变更你的差役, 恢复你的赋税,那么怎么样呢 ?”“役”、“赋”扩展为双音节词。 2. 言简义丰的句子,根据句义扩展其内容。 例:“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 ?”译句:“使敌人降服,让远 方的人归附,招抚谁,谁会不来呢 ?” 六缩 就是凝缩,文言文中的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 实用繁笔,在翻译时应将其意思凝缩。 例:“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 之心。”译句:“(秦 )有吞并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 七直 即直译,就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词句进行对等翻译 的今译方法。对于文言文的实词、大部分虚词、活用词和通 假字,一般是要直接翻译的,否则,在考查过程中是不能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文言文翻译的技巧
教学目的: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技巧
教学重点:掌握初中课内外文言文常考句子的翻译
教学难点: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技巧
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PPT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初中课文中一些文言文旁有助读的译意,它突破了“硬译”的局限,而十分注意文字的规范和流畅,有利于学生学好现代语文,在教学中,可以适当使用它。
但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要注意和原文配合使用译意只能帮助我们去理解原文而不能代替原文。
如果我们把原文撇在一边一味去啃译意,一旦离开译意,原文当然还是不懂,这岂非本末倒置?二是要注意与注释配合使用。
译意与注释助读的功能不同,译意也不能代替注释。
译意只译写文句,不作任何说明,在译意和原文之间很难一一找到语词的对应关系;注释对所注词或语句的解释比较具体,与原文的对应关系一目了然。
读了注释再看译意,就知道原句为什么这样译写了。
所以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把二者配合起来使用,才能相得益彰。
初中语文课本上还有许多文言文没有文旁译意,能借助的只有注释,因此,我们要掌握翻译的技巧。
有人把文言文的翻译技巧总结为六个字,即:对、换、留、删、补、调。
二、新授:
1.“对”即对译。
文言文中单音词较多,翻译时要把单音词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汉语双音词。
例:①“学而时习之”(《论语》)中的“学”可对译为“学习”,“习”可对译为“温习”;②“一狼径去”(《狼》)中“径去”可对译为“径直离去。
”当然,有的文言文单音词在现代汉语中有多个双音词,对译时要注意根据语境选择使用。
例:“其人视端容寂”(《核舟记》)中的“视”可以组成“视力”、“视线”等双音词,根据语境应选择“视线”,而“端”也只能选择“端正”这一词为理解。
2.“换”即替换。
一种情况就是:文言文中有些单音词不能对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双音词时,就要换上一个确切的词来翻译。
例“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岳阳楼记》)中的“薄”,译为“迫近”;“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幼时记趣》)中的“明”,译为“眼力”。
另一种情况就是要把通假字换成本字。
文言文中,有时要用同音字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使用,这叫做古字通假。
通假,就是通用、借用的意思。
在翻译时,先要换成本字,再作解释。
例:《核舟记》中“诎右臂支船”一句中的“诎”同“屈”,“屈”是本字,意思是弯曲;“左手倚一衡木”中“衡”同“横”,“横”是本字。
3.“留”即保留,指有的文言文词语不用翻译。
古今词义相同的词语,如“山、水、牛、羊”等,人名、地名、朝代名、年号、官名、书名、器物名、度量衡单位等,都可以保留在译文中。
4.“删”即删除不译,指的是有些文言文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无实在意义,翻译时可以删去不译。
如“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中的“夫”是句首发语词,只起引发议论的作用;“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中的“之”,只起凑足音节的作用,也可删去不译;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中的“之”则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译时也可删去;另外,如“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中的“云”是句末语气词,表陈述语气,不用翻译。
5.“补”即补充。
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直接放在动词或名词前,不用量词,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把量词补充进去。
例“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应译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根抚尺罢了”。
另一种情况是指文言文中省略句子成分的
现象,翻译时要补充完整。
(1)省主语。
例《桃花源记》中有这样一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在“具答之”前省略了主语“渔人”,在“便要还家”之前省略了“村人”,翻译时要增补进去。
(2)省略介词或介词宾语。
例“放之山下”(《黔之驴》)的意思是“把它放到山下”,可见原句中省略了“于”(应为“放之于山下”),“于”译为“到”。
再如“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论战》),句中省略了介词“以”的宾语“之”,可译为‘此”,“这”,指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省略动词的宾语。
例如上文提到的“便要还家”一句,动词“要”同“邀”,其后省略了宾语“渔人”。
(4)省略动词谓语。
如《登泰山记》中“极天云一线异色”,省略了“呈”,即为“极天云呈一线异色”,可译为“呈现”。
总之,这些省略成分在翻译时一定要充实完整。
6.“调”即调整,文言文有和现代汉语的语序、词序不同的,翻译时要对原文语序进行调整,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有以下几种情况需要调整:①定语后置句。
如“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应译为“能挑担子的子孙三人”。
②状语后置句,如“成于机杼”(《乐羊子妻》),应译为“在织布机上织成”。
⑧谓语提前句。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应译为“你太不聪明了!”④宾语提前句。
它又分为几种情况:a.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于动词之前。
如“何陋之有? ”(《陋室铭》)中的“之”无实在意义,是宾语前置的标志,翻译时应删去,句子调整为“有何陋”,译成“有什么简陋呢?”又如“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时应把代词“谁”调整到动词“归”之后,语气词“与”放在最后,即“吾归谁与?”译为“我归依谁呢?”b.否定句中,有否定副词“不、未、无(毋)”,而宾语又是代词的,代词前置于动词前,翻译时要把宾语调整到动词后。
如“时不我待”,译时要调整为“时不待我”。
搞好文言文的翻译,还须掌握古今词义活用,被动用法,常见虚词等一定数量的词汇知识和古汉语语法知识。
除此之外,还须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写作意图,把握文章的中心,翻译时才能得心应手。
而对初中学生来说,这些均有较大难度,教师在教学中应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把握住教学深度,不可脱离初中教学大纲。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是祖先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而正是多亏了文言文这种书面语言,它才得以超越时空的限制而流传至今。
所以,我们要重视文言文的教与学,帮助学生奠定初步的基础,从而能掌握一把打开古代文化宝库的钥匙,为今天的建设事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