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荡口古镇华氏宗祠修复落成 华蘅芳后人祭拜
荡口古镇历史及保护性修复特色
荡口古镇历史及保护性修复特色孪凯文;陈冬苗;万鑫;孟亮【期刊名称】《城市住宅》【年(卷),期】2017(024)012【总页数】4页(P32-35)【作者】孪凯文;陈冬苗;万鑫;孟亮【作者单位】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正文语种】中文1 荡口古镇历史演变荡口古镇位于江苏省无锡市鹅湖镇境内,与苏州市湘城区交界,是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见图1)。
荡口西邻鸿山彭祖墩遗址和泰伯墓,南近丘承墩吴越贵族墓群,属吴文化源头区域。
荡口古称丁村、丁舍,相传是东汉孝子丁兰故里,丁兰遗址的丁公桥位于荡口古镇南郊,与薛司娘桥并行横跨于伯渎河上。
荡口段的伯渎河主流是荡口地区最早的水利成果,丁公桥是史书记载的荡口最早的桥梁,据此推断荡口最早的人口聚居区应在伯渎河下游丁公桥一带,古时的丁村、丁舍应在丁公桥附近,即荡口古镇南郊。
图1 荡口古镇夜景1)明代前中期荡口镇形成于明代前中期。
明洪武三年,江南名士华贞固迁居此,带领族人“耕田盘井,益务节俭”“以礼义之习维持宗族”“义声洋溢于东南”,其名始显,高门巨阀,栉比鳞次皆华姓,曾在通源桥(俗称大奶桥)边,建春草轩。
由此推断,华贞固的家宅和重点建设的区域就在通源桥、角上一带,位于荡口古镇南部,应在丁村、丁舍的村落范围之内,也可能在其村落的边缘。
据《泰伯梅里志》记载,华仲谆(华贞固次子)建造新桥、福华桥、杨巷桥、延祥河桥等多座桥梁,这些桥梁也都位于镇区的南部和西南部,可见当时镇区建设已经具有一定范围。
据《华氏宗谱》记载,华仲谆建造了永安桥(石桥),《泰伯梅里志》中未说明永安桥为谁所建,但注明该桥“跨濠湖口,嘉庆邑志失载”。
新桥原名永安桥,后人重修后改名为新桥。
2)明代中叶翰林学士华察辞官还乡后,协助官府丈田清粮,减轻百姓负担,修建桥梁改善交通,建三公祠和嘉遁园、乐榆园,使荡口古镇进入繁荣期。
3)明末清初市河与北仓河两岸已是荡口镇的主要人口聚居区,编纂于清康熙年间的《梅里志》记载着顺着伯渎河的流向看荡口镇的情景,伯渎河又东过苏舍桥,经沉苏荡口,又东过福华桥、杨巷桥。
荡口古镇,仁义之乡源远流长(5)
荡口古镇,仁义之乡源远流长(5)★旅游地点:无锡荡口古镇之仓河北街在一角墙沿看到了一株结着红果子的植物,像是沙棘,但又没有那么高大,可能是枸骨。
斜倚墙角,红艳艳的颜色更胜春花,在这阴雨冬日里,无疑是一道亮色。
走过去,是一幢仿古的建筑“沐风居”,门口还有人守着门。
如果天气晴好,在这个背风向阳的地方晒个太阳倒是不错。
只是这阴雨天气,坐在这里未免是件苦事。
我原以为是个什么以前没注意到的景点,老伯开了口:“要住宿吗?”“啊?”我愣了愣,干笑着道歉,“不好意思,我还以为是景点呢,布置得挺古典的。
”原来是间客栈,倒是和古镇的风格很统一。
前面就是会通桥,单拱,桥身和桥面上的千疮百孔,诉说着它在这里等待过的悠长岁月,这也是荡口留存不多的古桥之一了。
据说,这座桥还是荡口唯一桥栏穿着铁链的桥,一路走来,倒确实实是独一份。
河道不宽,一侧是白墙,另一侧也还是白墙。
不过一个是迤逦的民居,而一个是长长的围墙。
一个是错落有致的屋脊连续起伏,一个是统一的高度。
民居的墙还没有多少黑气,而围墙却已经被黑灰色给侵占了,星星点点的。
隔着河再看刚才走过来的那座高大的桥,更显得高大雄伟。
从桥洞里映出的白墙,正是江南水乡的格调。
因为是新桥,我也没看桥的名称。
过了会通桥,就是明代藏书家、刻书家、铜活字印刷家华燧的读书室及印书工场,始建于明弘治年间,建筑面积一千余平方米。
馆内陈列了“印刷起源”“活字印刷”“现代印刷”“荡口现代印刷”“彩印精品”五个部分的内容,同时也展示了华燧生平事迹和他的印刷成果,还有一些陶器、青铜器等器物,陈列在玻璃罩里,应该是稍微有些年头的东西。
我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人们把一些今天看起来是符号、当时就是文字的甲骨文刻在龟甲上。
后来把重大的事件刻在青铜礼器上,再接着刻在石头上。
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竹简,相比较于龟甲啊、石头啊、青铜器之类的承载物,竹简要整齐得多,也方便得多了。
真正意义上的印刷,早在隋朝的时候就有了,每次印刷都要先雕一个板子,然后整个儿压下去。
荡口古镇历史沿革和明清建筑群
荡口古镇历史沿革和明清建筑群纪敏【摘要】荡口古镇是全国历史文化名镇,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古镇内有众多的明清、民国古建筑,老街历史内涵丰富,古镇风貌保存完好.研究介绍荡口古镇人口聚居区及其风貌特色的历史演变,重点分析现存的代表性明清建筑,如老义庄、进士第、华氏建筑群、襄义庄的建筑特点,探讨荡口古镇建设特色风貌、文化定位等.【期刊名称】《城市住宅》【年(卷),期】2019(026)008【总页数】3页(P48-50)【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明清建筑群;历史风貌;古建筑修复【作者】纪敏【作者单位】无锡汽车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正文语种】中文1 荡口古镇的风貌特色与历史演变荡口古镇位于无锡、苏州两地的交界处,鹅湖以西,古镇历史可追溯至隋唐时期,那时已是区域性的“水码头”,望虞河穿鹅湖而过,北接长江、南贯太湖,水运交通便捷,后随华氏族人迁入,古镇的人文气息愈加浓厚,由此开启了荡口古镇的繁华历史。
元代以前(包括元代),荡口称丁村、丁舍,顾名思义,仅是一个村落,荡口古镇的南郊有丁公桥(丁兰遗址)。
伯渎河荡口段无论是否泰伯率领先民开挖,都是有史以来荡口地区最早的水利成果,丁公桥是荡口古镇最早的桥梁,丁公桥一带(伯渎河下游)居住着荡口最早的先民,丁村、丁舍可能在丁公桥北面,即位于荡口古镇的南郊或南部。
荡口作为名副其实的镇,形成于明代前中期。
地方志记载,明初华贞固迁居荡口后,在大奶桥(现称通源桥)附近建春草轩,明初华贞固所在位置就在荡口古镇南部,即角上、通源桥附近。
《泰伯梅里志》记载,华贞固次子华仲谆建造延祥河桥、新桥、杨巷桥、福华桥等多座桥梁也都位于荡口古镇的西南部,此外,华仲谆还建造了永安石桥。
该桥“跨濠湖口,嘉庆邑志失载”。
显然此桥并非卖鱼桥,而应是位于新桥附近的1座桥,也有可能就是新桥,原名永安桥,后人重修后改名为新桥。
明代前期荡口古镇人口聚居和街镇建设的中心在镇区的南部(南郊),后人逐步将镇区建设的重心北移至市河和北仓河两岸,至明代中期形成了荡口古镇的基本格局。
荡口古镇游记
荡口古镇游记汉语5班游洁洁周末,跟着班级一块来到荡口古镇,游历一番过后,稍有感触。
青砖黛瓦,小桥流水,是我步入古镇的第一印象。
古镇是全封闭的但不需要门票的。
早就听闻是无锡市唯一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这是一个游古镇的好机会,当然情绪高昂。
进去以后,便觉是在另一个世界。
在参观了氏建筑群(华蘅芳故居、华世芳故居、华氏老义庄、襄义庄、华氏始迁祖祠、果育鸿模小学旧址、学海中学旧址、绎之楼);三公祠;植福庵戏楼后,最惊喜的是还看到了华君武故居、王莘故居、华察墓前神道石马和著名学者钱穆故居。
没想到这么多名人都来自这里,其中的文化历史价值也可想而知。
古镇最大特色便是各种商铺,有古色古香的茶楼,有手绘艺人的各种作品展示,各种小吃更是少不了的,光糕点铺就有近10家。
走后还带回了几盒药膳酥,江南的小吃和这里的风景一样,淡雅宜人。
徜徉于古镇之中,便不觉地猜想居住在这里的人们的生活,想象着这里的故事,有关爱情,有关诗人。
流连于这样美的江南古镇,我停驻于一座拱桥上,看着几朵淡色的莲花。
突然想到这一句诗,“某一天你我暮年,静坐庭前,赏花落,笑谈浮生流年。
今夕隔世百年一眼,相携而过,才知姹紫嫣红早已看遍”。
愿这一生,我都如一朵淡雅的莲,婉约细致,从容绽放,无证无求,轮回静守。
才明白,原来古镇的文化氛围是不容言说的,当你置身其中,悠悠的古镇便带着其与生俱来的艺术气息像墨染一般轻轻化开。
虽然荡口还在进行保护性修复后,但不久将成为自然资源与历史文化交相辉映的中国文化名镇,成为具有千年历史的江南特色小镇。
很期待古镇的进一步修复,这样一所古镇给无锡这样一座江南重经济发展城市增添了古韵文化美。
荡口华氏义庄
荡口华氏义庄
每一个古镇都有属于自己的历史,荡口古镇也不例外。
从春秋时代起,这里最大的家族就是华氏,由耕读起家,以教育传世,善于经商,发展实业,绵延千年,名家辈出,文人荟萃:中国古代铜活字印刷鼻祖华燧、明代翰林学士华察(史上人称华太师)、明代收藏家华夏、中国现代科技先驱华蘅芳、数学家华世芳、实业家华鸿模、漫画大师华君武……都是荡口华氏家族的成员。
古镇中心的“华氏义庄”是江南保存至今规模最大、最完整的义庄。
“尚德樂善”完美地诠释了古镇华氏家族的传统精神。
“华氏义庄”是荡口古镇一笔宝贵的历史文化遗存。
“尚德乐善”——华氏义庄的信条,乐善好施的风气。
华氏义庄不仅仅会分发谷物粮食,它还在精神上帮助着人们。
在华氏义庄还有专门为贫寒子弟所建立的义学——“懐芬書屋”是专门为了解决贫寒子弟的读书问题。
华氏义庄还设有“当铺”也是用来救急的。
后花园
华蘅芳——中国科技先驱,中国第一台蒸汽机、第一艘机动轮船的设计者。
华蘅芳还是一位教育家,任教格致書院,也就是后来的上海格致中学,一座上海名校。
祠堂修缮竣工庆典暨祭祖仪式策划方案
活动的核心理念
01
02
03
尊重传统,注重文化传 承
凝聚族人,发扬家族荣 耀
弘扬中华文化,促进社 会和谐
03
活动策划方案
活动时间与地点
时间
2023年7月15日(星期六)上午9:00-下午5:00
地点
某市祠堂及周边广场
活动参与人员及分工
• 参与人员:家族成员、嘉宾、工作人员等
活动参与人员及分工
祠堂修缮竣工庆典暨祭祖仪 式策划方案
汇报人:
日期:
• 活动背景与目的 • 活动主题与宗旨 • 活动策划方案 • 活动宣传方案 • 活动执行方案 • 活动评估与总结
01
活动背景与目的
背景介绍
01
祠堂作为传统家族文化的象征 ,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 的文化底蕴。
02
本次修缮工程是在家族成员的 共同努力下,经过长时间的筹 备和施工,完成了对祠堂的全 面修缮工作。
01
02
03
分工
策划组:负责活动策划、组织与协调
宣传组:负责活动宣传、资料准备与 现场布置
活动参与人员及分工
礼仪组
负责活动礼仪、仪式主持与 指导
接待组
负责嘉宾接待、礼品派发与 食宿安排
安保组
负责活动现场安全保障与秩 序维护
活动流程与详细安排
01
02
03
9
00-9:30:活动开幕式, 主持人致辞、嘉宾发言与 祭祖仪式启动
制定详细的活动流程,包括祭祖仪式、庆 典仪式的时间、程序等。
活动现场管理及应急预案
现场秩序维护
安排专人负责现场秩序维护,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应急预案制定
针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如天气突变、安 全事故等。
【家规·文化地理】江南古镇悠悠荡口
【家规·文化地理】江南古镇悠悠荡口在江苏无锡东南处的鹅真荡旁,坐落着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江南小镇——荡口。
这里风光秀丽,人杰地灵。
纵横交错的水系、枕河而建的民居与河畔的桥廊台榭相织相融,形成了一幅河荡连绵、溪流萦绕的水乡幽美画卷。
鹅真荡繁衍生息于此的华氏一族,人才辈出。
单单明清两朝,就出了二十二位进士。
明代思想家顾宪成曾说:“江南数巨族者,必推首华氏。
”荡口华氏家族世代践行“忠厚传家、力行德义”的家规家劝,热心公益。
明朝以来,荡口华氏共建立了12个义庄,拥有义田超1万3千亩。
荡口古镇全貌北仓河横贯古镇东西,两岸的江南传统民居粉墙黛瓦,镶嵌河畔的桥廊码头形色各异,还有那随风摇曳的银杏、垂柳,让人流连忘返。
北仓河穿镇而过位于北仓河北的华氏义庄,是江南地区保存最好、规模最大、存续时间最长的义庄之一。
两百多年来,义庄济贫扶困、瞻老扶幼,“崇善孝义”的义庄精神在江南地区广为流传。
华氏义庄全貌华氏义庄现存房屋四进,占地面积2500余平方米,中轴线上,自南向北,依次为隔河照壁、码头及场地、八字照墙、门厅、轿厅、正厅和后厅。
华氏义庄大门华氏义庄轿厅过门厅、轿厅,映入眼帘的就是“诒毂堂”,是旧时义庄议事厅所在。
华氏义庄诒毂堂诒毂堂墙壁上悬挂着详细的义庄条约。
义庄定有十款条约、八条细则以及续申规条。
其中明确规定义庄设立董事一人、司事二人,董事与司事每三年换届调整一次,必须由族内品行端正、经验丰富的人担当,如有能力不足或品行不端的情况出现,可以立即更换。
义庄条约穿过诒毂堂,来到后厅的“怀芬书屋”。
光绪初年,华氏族人华芬远创设“怀芬书屋”,为华氏子弟提供教育场所,兼收镇上的外族子女免费入学。
后来规模不断扩大,1905年,华芬远之孙华鸿模在旧址上创办了荡口第一座新式学堂--华氏私立果育两等学堂,著名国学大师钱穆、中国近代力学之父钱伟长等,都曾在这所学校读书。
怀芬书屋从义庄出来,沿着北仓河石街拾步不远,是中国近代科学的先驱、第一艘机械动力船的发明人、科学家、数学家华蘅芳的故居。
荡口古镇华氏义庄介绍
荡口古镇华氏义庄介绍荡口古镇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镇。
华氏义庄是荡口古镇的一处重要景点,也是旅游者必去之处。
华氏义庄是一座具有百年历史的民居建筑群,它由数十座明清风格的古建筑组成,展现了古代江南地区的建筑风貌和生活方式。
这座古庄园主要由三个庭院组成,分别是前庭、中庭和后庭。
前庭是主要的接待区域,有着宽敞明亮的大厅和精美的花园。
中庭是主人的居住区,有着精美的厅堂和卧室。
后庭则是家族祭祀的场所,有着庄严肃穆的氛围。
整个庄园建筑布局合理,层次分明,每个庭院都有其独特的特色。
华氏义庄是由华氏家族修建和居住的,华氏家族是荡口古镇的一支重要家族,他们是当地的地主和商人。
华氏家族世代传承,积累了丰富的财富和社会地位。
华氏义庄是华氏家族的宅第,也是他们展示家族荣耀的地方。
庄园内保存着大量的家族文物和古董,如家谱、字画、古书等,这些珍贵的文物见证了华氏家族的辉煌历史。
在华氏义庄,游客可以欣赏到精美的古建筑和传统的园林景观。
庄园内的建筑风格独特,雕梁画栋,彩绘斑斓,给人一种古朴典雅的感觉。
在花园里,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如梅花、兰花、竹子等,给人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
同时,庄园内还有一些展览馆,展示了华氏家族的历史和文化,深受游客喜爱。
除了欣赏古建筑和园林景观,华氏义庄还提供了一些传统的文化体验项目。
游客可以参与传统手工艺制作,如剪纸、刻字、绣花等,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此外,庄园内还有一些传统音乐和舞蹈表演,让游客领略到江南地区的传统艺术之美。
华氏义庄作为荡口古镇的一处重要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他们来到这里,不仅可以欣赏到精美的古建筑和园林景观,还可以了解到华氏家族的历史和文化。
同时,他们还可以参与传统文化体验项目,感受到江南地区的传统艺术之美。
华氏义庄不仅是一座古建筑,更是一座传承着历史和文化的活化石,它展示了古代江南地区的建筑风貌和生活方式,让人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荡口华氏家族渊源考
荡口华氏家族渊源考以邑为氏荡口华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周代初年,周封微子于宋,传十世,其后裔说食采邑于华地(今陕西华阳县一带)。
说的儿子名督,以邑为氏,又称华督,在宋穆公时任太宰。
当年宋穆公的哥哥宋宣公有个太子叫与夷,可是宣公临死的时候却按照殷人习惯把君位传给了穆公。
宋穆公不忘哥哥的好处,临死时就叫大司马孔父嘉辅佐宣公的儿子与夷继位,而把自己的儿子冯派往郑国。
与夷做了国君,就是宋殇公。
殇公是一个喜欢打仗的人。
他不知从哪里听到风声,说是公子冯打算回国争夺君位。
心理就犯了疑,他决定先下手为强,于是就派孔父嘉领兵去攻打郑国,想乘机杀死公子冯。
哪知孔父嘉有勇无谋,结果打了个败仗。
第二年郑国便联合其他国家出兵报复,攻打宋国,从此宋国战祸不断,宋殇公在位十年,竟然打了十一次大仗。
弄得宋国百姓叫苦连天。
华督本和公子冯是好朋友,一向反对殇公伐郑。
当时民众纷纷认为宋国连年征战,都是孔父嘉的主意。
拥到华督门前,要求华督主持公道,除去孔父嘉。
华督领着愤怒的群众,冲进大司马府,杀死了孔父嘉。
宋殇公听说此事后非常愤怒,要治华督之罪。
愤怒的群众一不做二不休,把宋殇公也杀了。
然后从郑国迎回公子冯即位,就是宋庄公。
华督的孙子华御事便以祖父字命氏,于是“华”姓就产生了。
荡口华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周代初年,周封微子于宋,传十世,其后裔说食采邑于华地(今陕西华阳县一带)。
说的儿子名督,以邑为氏,又称华督,在宋穆公时任太宰。
当年宋穆公的哥哥宋宣公有个太子叫与夷,可是宣公临死的时候却按照殷人习惯把君位传给了穆公。
宋穆公不忘哥哥的好处,临死时就叫大司马孔父嘉辅佐宣公的儿子与夷继位,而把自己的儿子冯派往郑国。
与夷做了国君,就是宋殇公。
殇公是一个喜欢打仗的人。
他不知从哪里听到风声,说是公子冯打算回国争夺君位。
心里就犯了疑,他决定先下手为强,于是就派孔父嘉领兵去攻打郑国,想乘机杀死公子冯。
哪知孔父嘉有勇无谋,结果打了个败仗。
第二年郑国便联合其他国家出兵报复,攻打宋国,从此宋国战祸不断,宋殇公在位十年,竟然打了十一次大仗。
无锡华氏:一个近代“教科书家族”
无锡华氏:一个近代“教科书家族”我国著名史学家钱穆在他的《师友杂忆》一书中回忆,他在常州中学上学时,有一位性格古怪但极具才华的数学代课老师,在临别时曾赠送他个人著作,原因是自己早年曾经从学华蘅芳、华世芳二位数学大师,他们与钱穆同是无锡荡口镇人氏。
古城无锡,是我国近现代工商业的发祥地之一,也是清末民国教育事业最先昌盛的地区,曾被誉为近代“全国教育模范第一县”,涌现出大批人才。
胡适也这样评价过:“无锡的人才和实业在全国是第一的。
”在近代教科书的编译和出版史上,可以见到大批无锡人的身影。
有人大致做过统计,1898年至1949年间,参加过教科书编写的无锡人有500多人。
其中,无锡荡口镇的华氏家族无疑是格外醒目的。
华蘅芳,近代著名数学家、翻译家和教育家,生于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受父亲的影响,从小就热爱数学。
10岁开始,常读中国古代算经。
至20岁,已学过《周髀算经》《九章算术》《孙子算经》《张丘建算经》《测圆海镜》以及明清以来的数学著作。
之后,又悉心钻研了一批西方近代数学著作,熟悉了近代数学的一些原理及其运用方法。
受华蘅芳影响,他的胞弟华世芳也自学成才,走上了专攻算学的道路。
无锡“二华”成为清末中国数学史上耀眼的双星。
华氏兄弟成年之后,曾经受到曾国藩、李鸿章等晚清洋务派重臣的欣赏和拔擢,供职于安庆机械制作所、上海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等近代官办企业,施展他们的数学特长。
在此过程中,他们与一批活跃于江南洋务运动中的英美学者如傅兰雅、玛高温等人结识、交往,英文水平也有所提高,并开始尝试翻译西方近代科技书籍。
1868年,江南制造局内设立了翻译局。
华蘅芳与近代科学的先驱李善兰、徐寿和西方学者傅兰雅等人都进入该局,专注译书和研究。
之后的数十年里,华氏兄弟主要精力一方面在书籍翻译,一方面在教育,先后在上海格致书院、天津武备学堂、湖北两湖书院和自强书院、江阴南菁书院等多地担任教师。
而兄弟二人在近代史上的最大功绩,则是他们参与编译、著述的一系列数学及其他各类科技教科书,因为它们积极助推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普及和传播。
一门忠烈革命世家
一门忠烈革命世家从无锡荡口镇走出来的华襄云一生勤勉持家,乐善好施。
为了改变罪恶的旧世道,他的孙辈们纷纷踏上革命的征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在艰难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和繁荣富强,贡献了自己的一切力量!捐资兴建“襄义庄”的华襄云无锡的东面有一片美丽的湖荡,名为“鹅真荡”。
古镇荡口就坐落在“鹅真荡”的西侧,是个鱼米之乡,也是个人杰地灵的小镇。
华氏是这里的大族。
在近现代史上,无锡荡口出过有名的科学家华衡芳兄弟、实业家华绎之、漫画家华君武等等,已广为人知。
但在芸芸华姓中,还出过一个革命之家。
这个华氏革命之家的形成,还得从祖辈华襄云说起。
华襄云1851年出生在荡口的白茅墩(今为青荡村)。
白茅墩素以缝纫业为主,华襄云也学得一手缝纫好手艺,但由于家境贫寒,少年时便来到荡口镇一家小裁缝铺里做学徒。
靠着心灵手巧和勤劳节俭,年复一年,总算学成满师。
华襄云遂自立门户,在镇上开了一间小裁缝铺,他日夜不停地飞针走线,苦苦做活,本分经营,广结人缘,生意逐年兴旺起来。
清末民初,在民不聊生的境况下,有了些资产的华襄云毅然在荡口摇湾附近捐出500亩地,作为“义田”,独资修建起以自己名字中“襄”字命名的“襄义庄”。
“襄”,助也。
“义庄”,用今日语言解释,即为赡族、赈灾、济贫、助学的民间慈善机构。
华襄云给“襄义庄”捐了多少善款?赡养了多少族裔和鳏寡孤独?资助了多少有志学子进入学堂?在天灾人祸之年,多少次开仓济赈?因年代久远,所存资料早已散失,已无法统计,但这些善举善行都深深留在荡口百姓的心中。
华襄云的勤劳节俭,乐善好施,义举义行的好传统,深深影响了他的后代。
华家第一个革命者华明之华襄云育有六子一女,子女们又育有二十多名孙辈们。
移居上海几十年后,生意不算大,开销却颇大。
但是,华襄云定了“庄规”,老家无锡荡口500亩“义田”的所得,必须悉数归入“义庄”公账,在他老人家过世后,根据遗嘱:“义庄”的庄房和500亩地等全部财产,都捐给“襄义庄”,子孙辈不可分得一文。
明清无锡第一望族华氏:家训力量由此可见
明清无锡第一望族华氏:家训力量由此可见华氏义庄华姓,最早源于子姓,是商朝商王成汤的后裔。
东汉末年,华氏族人为避祸乱迁至江南。
到了北宋时期,几经曲折定居于梅里乡的隆亭(今无锡东亭)一带,后又迁往荡口。
此后华氏家族家道昌盛,人才辈出。
单单明清两朝,从无锡华氏走出的进士就有三十七位,其中仅荡口一带就多达二十二位。
明代思想家顾宪成曾说:“江南数巨族者,必推首华氏。
”华原泉的十世孙华贞固则被尊为荡口华氏“始祖”。
明初,华贞固奉父命举家迁居荡口,垦荒兴家,历经数十年,开垦湖滩荒地千余亩,创下不俗家业。
华贞固也是家族文化的创建者,他嗜书博学,笔耕不辍,修撰宗谱,辑录先贤警句佳篇,编为《虑得集》(即华氏家训),训导后辈传承弘扬家族精神。
《虑得集》不仅秉持“以农为本”思想,还强调亲慈子爱,孝德治家,义善天下,成为家族长期奉行的训诫。
书中内容凝结了华贞固一生的感悟,表达了他对家族基业稳固和后世发展的深思远虑,正合书名“千虑一得”。
他还为族内堪称楷模的先祖作传,记载其嘉言懿行作为族人奉行孝德之礼的依据。
家族后辈家训育人作用可谓巨大,华氏子弟在明清数百年间,共出了22位进士,两位榜眼,“位列群族之首”,成为闻名江南的科举世家。
华氏还出了许多文化科技名人,刻书印刷业的先驱华燧;收藏家、书画家华夏;数学家、科学家华衡芳、华世芳;音乐家、金石家兼名医华秋苹;实业家华鸿模、华绎之;绣艺大师华璂;漫画家华君武……如此庞大的人才群体不能不让人思考一个家族的兴盛与家训家学之间的渊薮关系。
华氏书香悠久,耕读传家,代有才人。
几百年来,华氏家族深受吴地崇文重教之风浸染,无论何时,都竭尽所能创造优良读书环境,教养子弟,节衣缩食,设立家塾,家中常年书香盈门。
华幼武《黄杨集》、华贞固《虑得集》、华察《皇华集》、华叔阳《华礼部集》等著作都被收入《四库全书》。
这些著作不仅为华氏自身家族文化建设添砖加瓦,并借助《四库全书》的影响力流芳广布。
《虑得集》华氏家族的家训主要体现在荡口华氏“始迁祖”华贞固所著的《虑得集》中。
无锡名人墓——华察墓
无锡名人墓——华察墓周星驰的电影《唐伯虎点秋香》,其中“华太师”一角,形象深入人心。
“华太师”确有其人,原型即来自于本文的墓主——华察。
作品中的华太师风光无限,现实生活中的他,也可谓一帆风顺。
华察,《明史·卷二百八十七·列传第一百七十五·文苑(三)》有传,极简略:“華察,字子潛,無錫人。
(屠)應埈同年進士。
累官侍講學士,掌南京翰林院。
”华察墓,《光绪无锡金匮县志·卷十二·冢墓》有载:“學士華察墓在甘露北蕭塘”。
该墓今位于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鹅湖镇彩桥行政村薛更上自然村东,旧名“萧塘坟”,2013年6月15日上午寻访,门票免费,停车免费。
薛更上,有的资料中作“薛埂上”,似乎才对。
然一早进村后,看到了村中的名牌,确实与电子地图上所见一致。
村子里很安宁,只是见到每栋村舍的外墙拐角处,均用水泥砌有八卦或罗盘样式,颇为独特。
穿过村庄向东,漫步在农田中,举目四望,不见石刻踪迹。
就在向田中一位正在耕作的农妇挥手示意打算问路之际,话到嘴边却又咽了回去。
定睛观瞧,农妇身背后不远处,正立着石马两匹。
虽然问路之语尚未出口,但农妇也已知道我们的来意,又向石马的方向指了指,给了我们确定的回答。
越过石刻北面的一处水塘,再绕过一处农舍,在门口几只小狗的狂吠声中,来到了石刻面前。
这个时节到此还是非常合适的,正好田里的麦子刚刚收割完毕,只在田中残留了秸秆的根部,石刻完全暴露在地面上,丝毫不用担心会被农作物遮掩而影响视线。
两匹石马东西对立,其正南部为一片较大的水塘,而在东面石马的东南侧,紧挨着另一处水塘。
西面石马的西侧田边,还有倒扣着的龟趺一件,龟首缺失。
据此看来,华察墓当为坐北朝南向。
东面石马的北侧,并列两碑,北为文保碑,南为简介碑。
文保碑的组合形制,与之前所见顾宪成墓、安国墓的一致。
2003年6月13日,“华察墓前神道石马”被无锡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无锡市文物保护单位。
介绍如下:“华察墓前神道石马一对,在无锡市锡山区甘露镇彩桥村东萧塘坟。
中国无锡荡口古镇
荡口,古称丁舍和丁村,因位于鹅湖和南青荡而得名。
是无锡的一处历史文化重镇,今鹅湖镇,所保存的古建筑群已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义盛河两岸,保留着成片的古建筑群,有北仓河老街、华氏始祖的老义庄、楠木厅、华蘅芳故居、三公祠、珍贵历史遗迹有思泉亭、步弓刻石、植福祠戏楼等。
村庄概况荡口[1],古称丁舍和丁村,因位于无锡东南的鹅湖和南青荡而得名。
是无锡市唯一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如今义盛河两岸,保留着成片的古建筑群,有北仓河老街、华氏始祖的老义庄、楠木厅、华蘅芳故居、三公祠、珍贵历史遗迹有思泉亭、步弓刻石、植福祠戏楼等。
2004年,荡口镇与毗邻的甘露镇合并为鹅湖镇。
经济发展荡口历来是鱼米之乡。
全镇现有耕地2.57万亩,水面1万多亩,除鹅湖外,还有南青荡、苏舍荡、蔡湾荡、白米荡、嘉菱荡等多个湖荡。
这里气候宜人,物产丰富,自古盛产稻米、桑麻、银鱼、菱芡等农副产品,葡萄、水蜜桃、鲢鳙鱼等成为无锡市名牌产品,“甘露青鱼”更是声名鹊起,成为江苏省名牌产品。
20世纪80年代以来,荡口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城镇建成区面积由不足2平方公里扩大到4平方公里以上。
全镇现有工业企业500多家,涉及彩印、轻工、机械、服装等多个行业,彩印业尤为发达,被誉为“彩印之乡”。
一个以鹅湖为核心景观的现代化旅游居住区正在规划建设中,规划面积近22平方公里。
荡口将建设成为富有江南古镇和水乡特色的现代化新市镇。
文物古迹荡口古镇规划总面积为:85.19公顷,其中核心区范围北到华蘅芳故居,东至胜利街尽头,南至荡口实验小学,西到义盛桥北仓河西侧,面积8.56公顷。
保护控制区49.91公顷,风貌协调区26.72公顷。
古镇文保单位和历史建筑保护性修复一期建设面积为28公顷。
荡口古镇的历史文化资源不可多得,其中,省级文保单位:华氏建筑群(华蘅芳故居、华世芳故居、华氏老义庄、襄义庄、华氏始迁祖祠、果育鸿模小学旧址、学海中学旧址、绎之楼);三公祠;植福庵戏楼。
瞻仰鹅湖华氏宗祠有感
瞻仰鹅湖华氏宗祠有感【寻访人员】熊华荣、周子皓【寻访纪实】 2020年10月23日下午,我们荡口中学初二年级200多名学生在老师带领下,参观了鹅湖华氏宗祠,在燕宗堂听取了两位老师的宣讲,接受孝义文化教育,很受感动。
走进宗祠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迎面一块高大的石屏风,上面用金粉刻着的一个“孝”字。
“孝”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荡口华氏的“魂”。
听老师说二十四孝中的丁兰刻木事亲的故事就发生在荡口丁舍。
绕过石屏风,背面同样用金粉刻着荡口华氏始祖华贞固在《虑得集》中的两句名言“财不足为后世计,德则可使后世绵远也。
”听老师说,为了这两句至理名言,中央电视台栏目组专门到荡口古镇采访,并作了专题报导。
鹅湖华氏祖祠,始建于明朝末年,离开现在已经有好几百年历史了。
祠堂建筑古色古香、庄严肃穆。
在楠木厅,我们首先听了马老师给我们讲的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甘肃人,他母亲很有钱,从小他就养尊处优,所以他一直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对待别人,包括自己的父母也不尊重和孝顺,叫他的父亲老胡,对他的母亲直呼其名,上学的时候他一直在课堂上捣乱,老师说她也没有用。
他于是被学校给开除了,他的母亲又为他找别的学校,但没过一会儿,他又被开除了,就这样,前前后后一共被开除了13次,他就不去上学,呆在家里打游戏,他的网瘾有多重呢?他总是先买好一个星期的食物,放在冰箱里,然后一直呆在家里,一打就是一个星期,打到后来面容憔悴,人不像人样,鬼不像鬼样,别人对他的态度都是敬而远之。
到了20多岁的时候,应该找媳妇了,但是没有一个女孩子愿意跟他在一起,尽管他的家境很富裕。
有一天他母亲的朋友给他母亲一些光盘,说这些光盘都是关于孝义的,对你儿子很有帮助,他的母亲将信将疑,但还是收下了,这时恰巧他儿子过来跟他要钱,他就对他说,你先把这些光盘看完,我就给你钱,他就想不就是一些光盘吗?一张张的全部看完了,他的母亲又对他说,你先去做一个月的义工,我就给你钱,如果对你没有帮助,也没有关系,我还是会给你钱。
华氏义庄故事
华氏义庄故事
华氏义庄的故事可以追溯到明代中叶。
华察,一位辞官归田的官员,将家中一半的良田(5000亩)分给了贫困的佃户,作为“役田”,并且焚毁了田契,表示这些田地永不收回。
同时,他还倡导设立义田,用于慈善救助,解决族内鳏寡孤独、贫困家庭的生活以及族内子弟的教育费用。
华察带头捐出800亩田地,最终募得首批义田2400亩。
华氏族弟、刑部待郎华云在辞官回乡后也捐出了1000多亩田地,在无锡南门外建立了义庄。
华氏老义庄建立后,积极救助贫弱、赈济灾荒。
朝廷为了嘉奖华进思的善行,授予他休宁县丞之职。
华进思去世后,其灵柩归乡,华氏合族男女老幼号哭拜迎,感戴其活命恩德。
后来,其子华公弼将义庄迁回荡口,移建于仓河北岸自家宅邸的右侧。
在清道光年间,华进思的曾孙华文标等又捐出义田290亩和族墓8亩。
华
氏老义庄创办早、持续时间长、义田庄产多、义举频频,后世誉之为“江南第一义庄”。
华进思创设华氏义庄后,即向县衙呈文,申请立案,并邀集衿绅具结以获得府、省及户部的批示与保护。
为使义庄垂之久远,华进思还特制《义庄条约》10条,其中包括专责任以固义田、量租息以均出入、定薪俸以时支取、严
查察以杜弊端等规定。
后来又立有《续申规条》12则,主要包括酌厚本支、设立会课、隔属不给、小康缴票、限催冬租、周恤佃农、严定罚规等。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相关历史文献获取更准确的信息。
荡口古镇的文化
荡口古镇的文化【孝义之风代代传】荡口的礼让、孝义之风,代代相传。
源于吴文化的谦让美德和儒家思想。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荡口尤为昭彰,汉有丁兰,晋有华宝,元末华幼武,明初华贞固。
华幼武、华贞固侍奉母亲的“春草轩”从堠阳移徙鹅湖,历经数百年,堪称中国第一所家庭养老院。
荡口还先后建起了怡老园、养萱斋等孝养敬老的场所,传承了“孝为行首”的优良传统。
明代杰出书画家沈周为荡口华蒙养萱斋题曰:“南齐孝子千年孝,今代还生奉母人”。
文征明赠华世桢诗曰:“祖孙继好兼三世,道义相看重百年。
”明末忠臣华允诚一片丹心、冒死直谏、舍生取义的献身精神,一直鼓舞着华氏家族的子孙后代。
秉持儒家思想,推已及人,博爱众生,务本济物。
把“孝”衍化为“义”,就是佩列莫加孝义文化升华为实际行动的具体表现。
佩列莫加在明初华仲谆首设义仓,赈灾脱贫;清弘治年间1503华祯首建无锡第一义庄比华云的义庄早约50多年;明万历年间,华察又创设役田接济族人;清乾隆年间,华进思捐献义田1340亩,创建了华氏旧义庄。
至清末,旧义庄义田数量超过7000亩,规模在苏南独占鳌头;随后,华氏又相继修建了永义庄、崭新义庄、襄义庄、春义庄,Seiches徐氏义庄、殷义庄、须义庄等,全盛时全镇义庄将近十所,其规模之小、数量之多,均为江南之首,在全国也属于少见。
佩列莫加的义庄有著周密的规章制度,在赡族痲疯病、慈善蟾科齿、训养童蒙等方面,起著了积极主动的促进作用。
孝义文化不仅使华氏家族长盛不衰,也营造了荡口地区民风淳朴、和谐安居的社会环境。
“崇孝尚义”成为荡口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诗礼持家奠基业】荡口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
明洪武三年,鹅湖华氏始迁祖华贞固来到荡口后,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华贞固当年被朝廷征为孝廉通经儒士,他自幼好学,熟读诸子百家、佛道儒兼通,并能将其融会贯通,形成独特的家教理论,著有《虑得集》行世。
“虑得”取自《大学》“虑而后能得”之句。
后人把《虑得集》被誉为治家经典,荡口华氏子孙世代相传,为华氏家族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基础。
静卧鹅湖的千年古镇荡口
静卧鹅湖的千年古镇荡口作者:周国明来源:《华人时刊》2012年第06期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荡口,位于无锡、苏州、常熟交界地带的无锡市锡山区鹅湖镇境内,静卧碧波万亩的鹅湖一隅。
这里有着密如蛛网的河道,精巧古朴的小桥,有着傍河而筑的老宅民居,镂花石板铺设的幽深小巷。
荡口镇地处吴文化源头区域,始建于东汉,原名丁村、丁舍,相传是东汉孝子丁兰故里,因地多荒僻,又处边远,元朝以前只是一个村落。
明朝初年,江南名士华贞固迁居荡口,带领族人开荒垦田,将湖沼荒滩改造成盛产稻米的水田。
经过五六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至明朝中期,荡口所在的南延乡尽成膏腴之地,成为江南粮赋第一乡。
清代后期至抗战前夕,以华鸿模、华泽之祖孙俩为代表的荡口人在兴办实业上取得卓越成就,促使荡口古镇进入兴盛期,市镇集居近万人,店铺鳞次栉比,街市热闹繁华,单是米商就有几十家,成为苏锡虞之间重要的商业码头,被誉为“银荡口”、“小苏州”。
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使得荡口拥有众多文物和古迹,其中有省级文保单位3个11处,市级单位5个,还有10多个控保单位以及30多处古迹,文化遗存如此之多,这在江南众多名镇中也是罕见的。
其中省级文保单位有三公祠、牌楼墙门学士第、华氏始迁祖祠、华蘅芳故居、植福庵、华氏老义庄和果育鸿模小学等。
荡口古镇不仅古迹十分多,它还是一个孝义之邦,古镇的“孝文化”源远流长,华氏先祖华宝、华幼武和华贞固都是遐迩闻名的大孝子,在其影响下,荡口人历代崇尚孝德。
春草轩就是奉行孝德的创举和标志性建筑,堪称我国第一所家庭养老院。
还有华氏老义庄是荡口众多义庄中规模最大的一处,由华进思、华公弼父子于清乾隆年间所建,其后华氏子孙陆续修建,因功德卓著而曾受朝廷表彰,现存房屋四进,占地面积数千平方米,是江南地区典型的清初明式建筑,规模宏大,保存完整。
荡口还是一个著名的印刷之乡,其辉煌的印刷历史可追溯到明代中叶的华燧,他是中国古代最有名的铜版活字印刷家,还创办了会通馆,成为我国印刷史上的奇观。
无锡华蘅芳故居对联
无锡华蘅芳故居对联
“惇惠堂”匾额下一幅山水中堂两侧,有副纸质隶书之联:
静坐论真妙;扬词展寸心。
“惇惠堂”是新当里总堂名,亦是东西两弄堂族內接待宾客和举行重大活动的场合。
新当里古民居占地面积一万多平米,由鹅湖华氏第二十四世孙汾建于清乾隆年间。
小厅內有副著名盲人青年楹联家蒋东永所撰、尤靖希书法之板联:愿作春蚕期国盛;独燃红烛照天明。
此联对仗虽工,平仄无病,上下联都赞喻了华蘅芳为中华的科学事业所作献身精神,但有合掌之嫌。
其实作者原稿下联为:放飞黄鹄破天荒。
上虚下实地赞颂华蘅芳,不知制作时被何人所改。
而且尤先生书写时把“蒋东永”误书成“蒋永东”。
有关部门也未发觉。
行素轩华蘅芳半身坐像两侧,有丁剑林所书取自华蘅芳诗句之联:漫恃高才能倚马;终教绝技等屠龙。
成其写照。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技日报讯(记者过国忠通讯员许加彬)华氏宗祠修复落成暨祭祖典礼,4月2日在无锡市锡山区荡口古镇已修复好的祠堂举行。
捐资修复华氏宗祠的华仲厚亲属代表等600多名华氏后人从世界各地专程前来赴会参加活动。
荡口古镇的华氏家族诞生了不少名人,如首创铜活字印刷术的华燧,设计制造中国第一艘机器船的华蘅芳,漫画大师华君武等等。
其中,此次修缮捐资350余万元的华仲厚就是近代实业家、教育家华绎之次子。
华氏后人遍及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当天包括华蘅芳后人在内的600多名华氏宗亲赶至荡口祭拜先祖。
记者了解到,华氏宗祠的修复工作自2013年9月启动,大部分修复资金来自全国各地以及海外华氏后人的捐赠。
经过最后的室内修复和布展等工作,省级文保单位华氏宗祠已正式恢复原貌向世人开放,修葺一新的华氏宗祠更添一份韵味和肃穆。
修复后的华氏宗祠占地305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
在所有建筑中,最有看点的就是元总管祠中有一处楠木厅,该厅堂的梁柱椽全部由上等楠木制成,建造于清光绪年间,至今完好如初,可以称得上无锡民间建筑中的瑰宝之作。
无锡市锡山区荡口古镇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修复好的华氏宗祠将发挥维系宗亲的作用,成为海内外华氏后人文化交流、祭祖省亲的平台。
此外,宗祠也作为华氏族务活动的中心、文化艺术展览的场所,供市民参观,未来也有望成为荡口古镇的一个新景点。
保健网 编辑:dejcbd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