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荡口古镇华氏宗祠修复落成 华蘅芳后人祭拜

合集下载

荡口古镇的文化

荡口古镇的文化

荡口古镇的文化

荡口的礼让、孝义之风,代代相传。源于吴文化的谦让美德和儒家思想。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荡口尤为昭彰,汉有丁兰,晋有华宝,元末华幼武,明初华贞固。华幼武、华贞固侍奉母亲的春草轩从堠阳移徙鹅湖,历经数百年,堪称中国第一所家庭养老院。荡口还先后建起了怡老园、养萱斋等孝养敬老的场所,传承了孝为行首的优良传统。明代杰出书画家沈周为荡口华蒙养萱斋题曰:南齐孝子千年孝,今代还生奉母人。文征明赠华世桢诗曰:祖孙继好兼三世,道义相看重百年。明末忠臣华允诚一片丹心、冒死直谏、舍生取义的献身精神,一直鼓舞着华氏家族的子孙后代。

恪守孝道,推已及人,博爱众生,务本济物。把孝衍化为义,是荡口孝义文化升华为实际行动的具体表现。荡口在明初华仲谆首设义仓,赈灾扶贫;明弘治年间(1503)华祯首建无锡第一义庄(比华云的义庄早约50多年);明万历年间,华察又创设役田接济族人;清乾隆年间,华进思捐义田1340亩,建立了华氏老义庄。至清末,老义庄义田数量达7000亩,规模在苏南独占鳌头;随后,华氏又相继建起了永义庄、新义庄、襄义庄、春义庄,另有徐氏义庄、殷义庄、须义庄等,全盛时全镇义庄近十所,其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均为江南之首,在全国也属少见。荡口的义庄有着周密的规章制度,在赡族济贫、慈善解困、训养童蒙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孝义文化不仅使华氏家族长盛不衰,也营造了荡口地区民风淳朴、和谐安居的社会环境。崇孝尚义成为荡口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诗礼持家奠基业】

荡口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明洪武三年,鹅湖华氏始迁祖华贞固来到荡口后,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华贞固当年被朝廷征为孝廉通经儒士,他自幼好学,熟读诸子百家、佛道儒兼通,并能将其融会贯通,形成独特的家教理论,著有《虑得集》行世。虑得取自《大学》虑而后能得之句。后人把《虑得集》被誉为治家经典,荡口华氏子孙世代相传,为华氏家族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基础。

无锡荡口古镇导游词

无锡荡口古镇导游词

无锡荡口古镇导游词

【篇一:中国无锡荡口古镇】

荡口,古称丁舍和丁村,因位于鹅湖和南青荡而得名。是无锡的一

处历史文化重镇,今鹅湖镇,所保存的古建筑群已列入省级文物保

护单位。如今义盛河两岸,保留着成片的古建筑群,有北仓河老街、华氏始祖的老义庄、楠木厅、华蘅芳故居、三公祠、珍贵历史遗迹

有思泉亭、步弓刻石、植福祠戏楼等。村庄概况

荡口[1],古称丁舍和丁村,因位于无锡东南的鹅湖和南青荡而得名。是无锡市唯一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如今义盛河两岸,保留着成片

的古建筑群,有北仓河老街、华氏始祖的老义庄、楠木厅、华蘅芳

故居、三公祠、珍贵历史遗迹有思泉亭、步弓刻石、植福祠戏楼等。2004年,荡口镇与毗邻的甘露镇合并为鹅湖镇。经济发展

荡口历来是鱼米之乡。全镇现有耕地2.57万亩,水面1万多亩,除

鹅湖外,还有南青荡、苏舍荡、蔡湾荡、白米荡、嘉菱荡等多个湖荡。这里气候宜人,物产丰富,自古盛产稻米、桑麻、银鱼、菱芡

等农副产品,葡萄、水蜜桃、鲢鳙鱼等成为无锡市名牌产品,“甘露

青鱼”更是声名鹊起,成为江苏省名牌产品。 20世纪80年代以来,

荡口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城镇建成区面积由不足2平方公里

扩大到4平方公里以上。全镇现有工业企业500多家,涉及彩印、

轻工、机械、服装等多个行业,彩印业尤为发达,被誉为“彩印之乡”。一个以鹅湖为核心景观的现代化旅游居住区正在规划建设中,

规划面积近22平方公里。荡口将建设成为富有江南古镇和水乡特色

的现代化新市镇。

文物古迹

荡口古镇规划总面积为:85.19公顷,其中核心区范围北到华蘅芳

故居,东至胜利街尽头,南至荡口实验小学,西到义盛桥北仓河西侧,面积8.56公顷。保护控制区49.91公顷,风貌协调区26.72公顷。古镇文保单位和历史建筑保护性修复一期建设面积为28公顷。

江标与无锡荡口华氏关系详考

江标与无锡荡口华氏关系详考

江标与无锡荡口华氏关系详考

江标(1860-1899),字建霞,号师鄦,江苏苏州元和人,晚清著名官员、学者、文人、收藏家,而他尤为人道的是在任湖南学政期间,大力进行教育改革,整顿书院,推行新学,奖掖人才,开湖南维新之风。江标去世时年尚不满四十,但是他著述颇多,如《宋元本行格表》《黄荛圃先生年谱》《古泉拓存》《甲午销夏册》《红蕉词》等,可惜他的寓所曾经火灾,很多书稿没有保留下来。近来凤凰出版社先后出版《江标日记》和《江标集》,整理者黄政先生致力于江标研究有年,这两本书就是他的最新成果。《江标日记》是对现存江标《笘誃日记》稿本的整理,《江标集》则是由作者多年来搜辑的江标散佚文献汇辑而成,分为奏议、公牍、信札、电稿、考卷、报论、序跋、题跋等,全面汇集了目前能够见到的江标著述资料及相关文献。可以说两书的出版,为江标研究提供了大量新材料,将成为江标研究的基础,推动相关研究走向深入。

△江标像

在潘光哲先生的《晚清士人的西学阅读史》一书中,专门辟有一

章“西学的体制空间:以《沅湘通艺录》为中心”,通过江标在湖南学政上汲引西学的举动,认为“西学在士人的读书世界里分量愈重,更有赖于制度化的体制支持。……自1894年起担任湖南学政的江标主持湖湘选士之责,首开先例,竟像是在一片黑暗的世界里点燃第一根火柴,照亮指点出未来变化的路向。风气既开,势莫能遏。”而江标的西学知识、西学思想从何而来,以往学界关注不多。本文即从阅读史角度,以江标在其外家无锡荡口华氏的早期教育经历为例,试图分析江标早年求学中周围师友的影响,阅读知识的选择和对新学知识的接收,从而勾勒出江标新学思想形成中的华氏因素。

荡口古镇介绍

荡口古镇介绍

荡口古镇介绍

荡口古镇位于无锡东南鹅湖镇境内,西邻鸿山越国贵族墓群和泰伯墓,东与苏州、常

熟接壤。古名丁舍,相传是东汉孝子丁兰故里,因位于鹅肫荡口而得名。

秀丽的鹅湖孕育了历史名镇。镇内居民以华氏居多,其祖先华贞固熟读诸子百家,著

有《虑得集》行世,族内子孙代代相传。因此,这里孝义之风盛行,物华天宝、钟灵毓秀、名人辈出,经济社会发展快速,成为江南粮赋第一乡。这里河道纵横、湖荡密布,小桥流水、环境幽雅。历经数年保护开发,荡口古镇历史文化街区按照国家5A级旅游景区精心

打造成了一个集旅游、休闲、观光、度假为一体的江南水乡古镇。

荡口历史遗存众多,有四个13处省级文保单位,一个市级文保单位,一个控保单位,50处历史建筑。2021年被公布为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2021年被确定为无锡市五个重点

保护的历史文化街区名镇之一,2021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华氏义庄

华氏义庄,是江南地区至今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存续时间最长的义庄之一。清

乾隆七年由华进思、华公弼父子创建,受到乾隆皇帝嘉奖,华氏子孙陆续修建。现存房屋

四进,占地面积约2500㎡。中轴线上,自南向北,依次为隔河照壁、码头及场地、八字

照墙、门厅、轿厅、正厅诒谷堂和后厅。西路由北往南是仓廒、西花园和典当行。

荡口自清代开始,先后还创办了芬义庄、永义庄、春义庄、襄义庄、徐义庄等,最多

时达十所以上。现将华氏老义庄布展成荡口义庄展示馆。

王莘故居

王莘故居,座落于北仓河杨家弄口的王莘祖宅。

王莘1918——2021,无锡荡口人。人民音乐家、作曲家、《歌唱祖国》的词曲作者。他是中国音协“金钟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2021年修建王莘故居、仿制天津小洋楼和修复老屋2间,场馆建筑面积1670㎡。馆内分“歌起荡口”、“歌声引路”、“歌者不息”三个部分,向游客全面展陈王莘生平事迹和展示《歌唱祖国》动人旋律之魅力。

荡口古镇华氏义庄介绍

荡口古镇华氏义庄介绍

荡口古镇华氏义庄介绍

荡口古镇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镇。华氏义庄是荡口古镇的一处重要景点,也是旅游者必去之处。

华氏义庄是一座具有百年历史的民居建筑群,它由数十座明清风格的古建筑组成,展现了古代江南地区的建筑风貌和生活方式。这座古庄园主要由三个庭院组成,分别是前庭、中庭和后庭。前庭是主要的接待区域,有着宽敞明亮的大厅和精美的花园。中庭是主人的居住区,有着精美的厅堂和卧室。后庭则是家族祭祀的场所,有着庄严肃穆的氛围。整个庄园建筑布局合理,层次分明,每个庭院都有其独特的特色。

华氏义庄是由华氏家族修建和居住的,华氏家族是荡口古镇的一支重要家族,他们是当地的地主和商人。华氏家族世代传承,积累了丰富的财富和社会地位。华氏义庄是华氏家族的宅第,也是他们展示家族荣耀的地方。庄园内保存着大量的家族文物和古董,如家谱、字画、古书等,这些珍贵的文物见证了华氏家族的辉煌历史。

在华氏义庄,游客可以欣赏到精美的古建筑和传统的园林景观。庄园内的建筑风格独特,雕梁画栋,彩绘斑斓,给人一种古朴典雅的感觉。在花园里,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如梅花、兰花、竹子等,给人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同时,庄园内还有一些展览馆,展示了华氏家族的历史和文化,深受游客喜爱。

除了欣赏古建筑和园林景观,华氏义庄还提供了一些传统的文化体验项目。游客可以参与传统手工艺制作,如剪纸、刻字、绣花等,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此外,庄园内还有一些传统音乐和舞蹈表演,让游客领略到江南地区的传统艺术之美。

华氏义庄作为荡口古镇的一处重要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他们来到这里,不仅可以欣赏到精美的古建筑和园林景观,还可以了解到华氏家族的历史和文化。同时,他们还可以参与传统文化体验项目,感受到江南地区的传统艺术之美。华氏义庄不仅是一座古建筑,更是一座传承着历史和文化的活化石,它展示了古代江南地区的建筑风貌和生活方式,让人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无锡华氏:一个近代“教科书家族”

无锡华氏:一个近代“教科书家族”

无锡华氏:一个近代“教科书家族”

我国著名史学家钱穆在他的《师友杂忆》一书中回忆,他在常州中学上学时,有一位性格古怪但极具才华的数学代课老师,在临别时曾赠送他个人著作,原因是自己早年曾经从学华蘅芳、华世芳二位数学大师,他们与钱穆同是无锡荡口镇人氏。

古城无锡,是我国近现代工商业的发祥地之一,也是清末民国教育事业最先昌盛的地区,曾被誉为近代“全国教育模范第一县”,涌现出大批人才。胡适也这样评价过:“无锡的人才和实业在全国是第一的。”在近代教科书的编译和出版史上,可以见到大批无锡人的身影。有人大致做过统计,1898年至1949年间,参加过教科书编写的无锡人有500多人。其中,无锡荡口镇的华氏家族无疑是格外醒目的。

华蘅芳,近代著名数学家、翻译家和教育家,生于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受父亲的影响,从小就热爱数学。10岁开始,常读中国古代算经。至20岁,已学过《周髀算经》《九章算术》《孙子算经》《张丘建算经》《测圆海镜》以及明清以来的数学著作。之后,又悉心钻研了一批西方近代数学著作,熟悉了近代数学的一些原理及其运用方法。受华蘅芳影响,他的胞弟华世芳也自学成才,走上了专攻算学的道路。无锡“二华”成为清末中国数学史上耀眼的双星。

华氏兄弟成年之后,曾经受到曾国藩、李鸿章等晚清洋务派重臣的欣赏和拔擢,供职于安庆机械制作所、上海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等近

代官办企业,施展他们的数学特长。在此过程中,他们与一批活跃于江南洋务运动中的英美学者如傅兰雅、玛高温等人结识、交往,英文水平也有所提高,并开始尝试翻译西方近代科技书籍。1868年,江南制造局内设立了翻译局。华蘅芳与近代科学的先驱李善兰、徐寿和西方学者傅兰雅等人都进入该局,专注译书和研究。之后的数十年里,华氏兄弟主要精力一方面在书籍翻译,一方面在教育,先后在上海格致书院、天津武备学堂、湖北两湖书院和自强书院、江阴南菁书院等多地担任教师。而兄弟二人在近代史上的最大功绩,则是他们参与编译、著述的一系列数学及其他各类科技教科书,因为它们积极助推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普及和传播。

荡口华氏家族渊源考

荡口华氏家族渊源考

荡口华氏家族渊源考

以邑为氏

荡口华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周代初年,周封微子于宋,传十世,其后裔说食采邑于华地(今陕西华阳县一带)。说的儿子名督,以邑为氏,又称华督,在宋穆公时任太宰。当年宋穆公的哥哥宋宣公有个太子叫与夷,可是宣公临死的时候却按照殷人习惯把君位传给了穆公。宋穆公不忘哥哥的好处,临死时就叫大司马孔父嘉辅佐宣公的儿子与夷继位,而把自己的儿子冯派往郑国。与夷做了国君,就是宋殇公。殇公是一个喜欢打仗的人。他不知从哪里听到风声,说是公子冯打算回国争夺君位。心理就犯了疑,他决定先下手为强,于是就派孔父嘉领兵去攻打郑国,想乘机杀死公子冯。哪知孔父嘉有勇无谋,结果打了个败仗。第二年郑国便联合其他国家出兵报复,攻打宋国,从此宋国战祸不断,宋殇公在位十年,竟然打了十一次大仗。弄得宋国百姓叫苦连天。华督本和公子冯是好朋友,一向反对殇公伐郑。当时民众纷纷认为宋国连年征战,都是孔父嘉的主意。拥到华督门前,要求华督主持公道,除去孔父嘉。华督领着愤怒的群众,冲进大司马府,杀死了孔父嘉。宋殇公听说此事后非常愤怒,要治华督之罪。愤怒的群众一不做二不休,把宋殇公也杀了。然后从郑国迎回公子冯即位,就是宋庄公。华督的孙子华御事便以祖父字命氏,于是“华”姓就产生了。

荡口华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周代初年,周封微子于宋,传十世,其后裔说食采邑于华地(今陕西华阳县一带)。说的儿子名督,以邑为氏,又称华督,在宋穆公时任太宰。当年宋穆公的哥哥宋宣公有个太子叫与夷,可是宣公临死的时候却按照殷人习惯把君位传给了穆公。宋穆公不忘哥哥的好处,临死时就叫大司马孔父嘉辅佐宣公的儿子与夷继位,而把自己的儿子冯派往郑国。与夷做了国君,就是宋殇公。殇公是一个喜欢打仗的人。他不知从哪里听到风声,说是公子冯打算回国争夺君位。心里就犯了疑,他决定先下手为强,于是就派孔父嘉领兵去攻打郑国,想乘机杀死公子冯。哪知孔父嘉有勇无谋,结果打

一门忠烈革命世家

一门忠烈革命世家

一门忠烈革命世家

从无锡荡口镇走出来的华襄云一生勤勉持家,乐善好施。为了改变罪恶的旧世道,他的孙辈们纷纷踏上革命的征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在艰难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和繁荣富强,贡献了自己的一切力量!

捐资兴建“襄义庄”的华襄云

无锡的东面有一片美丽的湖荡,名为“鹅真荡”。古镇荡口就坐落在“鹅真荡”的西侧,是个鱼米之乡,也是个人杰地灵的小镇。华氏是这里的大族。在近现代史上,无锡荡口出过有名的科学家华衡芳兄弟、实业家华绎之、漫画家华君武等等,已广为人知。但在芸芸华姓中,还出过一个革命之家。这个华氏革命之家的形成,还得从祖辈华襄云说起。

华襄云1851年出生在荡口的白茅墩(今为青荡村)。白茅墩素以缝纫业为主,华襄云也学得一手缝纫好手艺,但由于家境贫寒,少年时便来到荡口镇一家小裁缝铺里做学徒。靠着心灵手巧和勤劳节俭,年复一年,总算学成满师。华襄云遂自立门户,在镇上开了一间小裁缝铺,他日夜不停地飞针走线,苦苦做活,本分经营,广结人缘,生意逐年兴旺起来。

清末民初,在民不聊生的境况下,有了些资产的华襄云毅然在荡口摇湾附近捐出500亩地,作为“义田”,独资修建起以自己名字中“襄”字命名的“襄义庄”。“襄”,助也。“义庄”,用今日语言解释,即为赡族、赈灾、济贫、助学的民间慈善机构。

华襄云给“襄义庄”捐了多少善款?赡养了多少族裔和鳏寡孤独?资助了多少有志学子进入学堂?在天灾人祸之年,多少次开仓济赈?因年代久远,所存资料早已散失,已无法统计,但这些善举善行都深深留在荡口百姓的心中。

华襄云的勤劳节俭,乐善好施,义举义行的好传统,深深影响了他的后代。

惠山古镇祠堂园林设计特色解读

惠山古镇祠堂园林设计特色解读

惠山古镇祠堂园林设计特色解读作者:陈娅朱蓉

来源:《设计》2021年第03期

摘要:为更好地建设和保护惠山古镇祠堂群,总结归纳其祠堂园林的设计特色。利用文献检索、田野调查、个案研究、分析归纳的方法,首先对资料中的惠山祠堂有较为全面地了解包括其历史沿革等,其次深入了解惠山祠堂园林的发展现状,最后通过分析十处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重点祠堂,进一步解读。总结归纳出惠山祠堂园林的设计特色。该结论可以为更好地建设与保护惠山祠堂群提供参考。

关键词:惠山古镇祠堂群园林设计特色发展保护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1)02-0030-04

引言

祠堂是祭祀祖先、先贤、哲人的建筑,遍及全国城乡,其中大部分为民间的宗祠。祠堂同时还是议事、教育、司法、修谱、婚礼的场所。一般分为神祠、宗祠、专祠等三大类,在历史上发展由战末时有祠;汉代祠在墓;唐有家庙,祠名废;元又复祠之名;到明嘉靖后发展快;康乾时鼎盛。一般被供奉进祠堂的人可分为五类:有功于民,为公务而死,安邦定国,防止灾害,保

民不受苦的人。这类建筑很重视绿化和园林化,从而形成祠堂园林。有的经过适当的改造,向公众开放,则又兼有公共园林的性质。

在过去时,人们往往是注重修国史、盛世修志,批判祠堂反映的封建文化的负面影响,全盘否定了祠堂文化的积极思想,以至于这一文化载体一祠堂在现代化潮流之中慢慢流失。祠堂文化就其在社会史、文化史研究领域的地位而言,只是一个较小的门类,但就其内涵而言,却具有巨大的涵盖范围以及丰富的历史和现实内容,而祠堂园林的设计作为整个祠堂文化的一部分,也承担着历史文脉的传承使命。对其进行深入的相关研究,有利于推动祠堂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使其朝着科学研究的方向不断深入,对后人研究祠堂建筑文化,园林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无锡浮舟敦睦堂顾氏举行发谱仪式

无锡浮舟敦睦堂顾氏举行发谱仪式

修谱工作面广量大,头绪繁多,工 之、整体和谐的基础,打出了前洲浮舟 加珍惜和维护好顾氏家族的团结合作,
程浩大。其工作难度之高、时间跨度之长、 和谐发展的“金名片”。只要我们每个人、 更好地“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
涉及方面之多、材料要求之高,确实非 每个家庭、每个村、每个单位都和衷共济、 善谋富民之举,多办利民之事”,使我
陶友湖的七世孙正中, 进士,钱陶氏始爵,官翰林 院至山西巡抚加都察院右都 副御史兵部侍郎衔。清乾隆
年间钱氏兴建惠山钱王祠时, 陶正中时任中丞,他也以钱氏后 裔身份积极参与其中,倡建五王 殿、光远楼,并主议仿杭例请祭 列入祠典。钱氏对此极为称颂, 将光远楼专辟为“陶氏祔祀”享 堂,供奉钱陶氏先祖神主。后陶 氏家族以“中丞”为谱支名,以 “中丞支”序列钱王祠神牌谱。 《钱武肃王祠堂碑记》载有此 事,盛赞陶正中:“陶君知礼乐 义,乃其六世祖本姓钱氏,王裔 孙也!”
年前志杰无意间看到一老太在将族谱当废纸卖 社出版。
之,那些可信度较差的或史料

掉,慧眼识宝的他就买下了这套家谱,真是祖
家谱由于其内容的独特 价值不高的资料,则不予选
宗有灵。
性、资料的原始性、记载的连 辑。

为了修好家谱,全族人有力出力,有钱出 贯性而有别于其他史书。家谱
至于所辑家谱的来源,

顾 建
文章,对当前的续修家谱,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会

华氏义庄故事

华氏义庄故事

华氏义庄故事

华氏义庄的故事可以追溯到明代中叶。华察,一位辞官归田的官员,将家中一半的良田(5000亩)分给了贫困的佃户,作为“役田”,并且焚毁了田契,表示这些田地永不收回。同时,他还倡导设立义田,用于慈善救助,解决族内鳏寡孤独、贫困家庭的生活以及族内子弟的教育费用。华察带头捐出800亩田地,最终募得首批义田2400亩。

华氏族弟、刑部待郎华云在辞官回乡后也捐出了1000多亩田地,在无锡南门外建立了义庄。华氏老义庄建立后,积极救助贫弱、赈济灾荒。朝廷为了嘉奖华进思的善行,授予他休宁县丞之职。华进思去世后,其灵柩归乡,华氏合族男女老幼号哭拜迎,感戴其活命恩德。后来,其子华公弼将义庄迁回荡口,移建于仓河北岸自家宅邸的右侧。

在清道光年间,华进思的曾孙华文标等又捐出义田290亩和族墓8亩。华

氏老义庄创办早、持续时间长、义田庄产多、义举频频,后世誉之为“江南第一义庄”。

华进思创设华氏义庄后,即向县衙呈文,申请立案,并邀集衿绅具结以获得府、省及户部的批示与保护。为使义庄垂之久远,华进思还特制《义庄条约》10条,其中包括专责任以固义田、量租息以均出入、定薪俸以时支取、严

查察以杜弊端等规定。后来又立有《续申规条》12则,主要包括酌厚本支、设立会课、隔属不给、小康缴票、限催冬租、周恤佃农、严定罚规等。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相关历史文献获取更准确的信息。

无锡惠山古镇导游词

无锡惠山古镇导游词

无锡惠山古镇导游词

作为一位尽职的导游,常常需要准备导游词,导游词不是以一代百、千篇一律的,它必须是从实际出发,因人、因时而异,有针对性的。优秀的导游词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

各位朋友:

大家好啊!欢迎大家来到人杰地灵、山水俱佳的太湖明珠——无锡。今天我们要游览的是无锡一个别具特色的景区——惠山古镇。

无锡惠山古镇地处无锡市西、锡山与惠山的东北坡麓,距市中心仅公里,京杭大运河紧靠其北流经。它以地理位置独特、自然环境优美、古祠堂群密集分布为特色,是无锡老街坊风貌保存完好的唯一街区。古镇的文化底蕴丰厚,大运河支流惠山浜直达古镇腹地。两岸历史文物林立,人文荟萃,又是无锡地名的发源地“无锡锡山山无锡”。无锡史前文化距今已4000余年,有锡山先民施墩遗址。

惠山古镇历史悠久,古迹众多,文化底蕴丰厚,号称无锡历史文化的露天博物馆。上自新石器时代,下至近现代,文化遗存及历史性建筑比比皆是,并有国家、省级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5处。惠山古镇的祠堂建筑群,至迟在元、明之间业已形成,明代无锡书画三杰之一的浦长源有“出郭楼台三四里,游人不得见山容”之句。

明清时期是惠山古镇祠堂群发展的鼎盛时期,基于惠山胜地的吸引力和当时江南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惠山一带寺庙、道观等宗教建筑,二泉庭园等风景名胜建筑,邵宝书院、紫阳书院、碧山吟社等书院建筑,惠麓小圃、愚公谷、寄畅园、栖隐园、一梅园、黄园等山居园林等先后建成。同时,墓祠、神祠、庙祠、宗祠、先贤祠忠节祠等祠堂建筑也相继建成。

尤其是明代嘉靖年间,朝廷允许民间联宗立庙建祠之后,无锡境内外的宗族纷纷到名泉胜地、人杰地灵的惠山一带立庙建祠,于是在惠山山麓和惠山浜、寺塘泾——上、下河塘两岸及横、直街两侧,形成了现今所见的祠堂群的基本格局。特别是古运河黄埠墩至龙头下共1400m的惠山寺塘泾,自古就是著名的“黄金游览水道”,舟楫穿梭往来,灯船画舫群集。明崇祯年间(1682—1644)张岱的《陶庵梦忆》中记述:“进桥(宝善桥)店在左岸,店精雅,卖泉酒、水坛、花缸、

无锡华氏:江南第一望族的大善大义

无锡华氏:江南第一望族的大善大义

无锡华氏:江南第一望族的大善大义

走进祠堂,翻开族谱,看到自己的名字,是一种什么体验?往上追溯,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找到文化的根。这种好奇和兴奋使得一些年轻人也开始关心家族历史。

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江南第一望族是怎么炼成的?其家训《虑得集》被收录在《四库全书》,其要义为“慈善之性,纯良之德,务农济物之道”,由此引发我们思考:家族的兴盛和慈善有怎样深厚的关系?传统家族慈善对于今天又有怎样的启示?

无锡华氏极简史

华氏家族在江苏无锡这块土地上绵延一千七百余年,以孝义传家,至今有二十余代,贤人善士辈出,在明清时期有“江南第一望族”的美誉。明代思想家顾宪成赞叹:“江南数巨族者,必推首华氏。”

华氏祖先远可溯至春秋宋戴公。无锡华氏的发展有三位标志性的人物:华宝、华原泉、华贞固。《华氏宗谱》有言:“我华氏之望于锡也,自孝子始;望于隆亭也,自三一(华原泉)始;望于鹅湖也,自贞固始。”

东晋时,华宝为无锡华氏始祖,世称“孝祖”。据《南史》记载,华宝因父亲华豪戍边未能生还,他终生不婚娶。因此,华宝以至孝流芳百世。

南宋末年,华原泉护驾南迁,定居无锡隆亭,始有族谱。《华氏宗谱》称,华原泉“为人尚气节,好施与,积德累仁,规模宏远”。华原泉迁至隆亭后奠定了华氏家族兴盛发展的基础,宗族绵延不绝。

明朝初年,华贞固(1341-1397)遵父命迁居鹅湖荡口,率领子孙筑堤垦田,修路架桥,克勤克俭,累积家业,开启华氏繁盛之新篇章。他好古循礼,德高虑深,事亲至孝。他习岐黄医术,蓄善药,非以此为业,救活多人,故“义声洋溢于东南”。他著《虑得集》以训子孙,影响深远,家族“孝义文化”由此根深蒂固。

梅里古镇简介

梅里古镇简介

梅里古镇简介

梅里古镇

梅里古镇素有"勾吴古都·梅里新城"之称,是商末周太王长子泰伯建勾吴国时的都城。

泰伯庙仍保持明清两代建筑风格,四周黄石围墙。可以参观泰伯庙,高大雄伟。还有头山门,立有六根石柱,青石质地,每根都是高6米。中间两根饰有云龙纹,两旁的柱上饰有仙鹤云彩。

一起来看看无锡最美的个古镇,你曾经去过几个?

1荡口古镇

荡口古镇地处无锡、常熟、苏州三地交界之处,毗邻鹅湖。离泰伯墓也不太远。

古名丁舍,相传是东汉孝子丁兰故里,因位于鹅肫荡口而得名。镇内居民以华氏居多,其祖先华贞固熟读诸子百家,著有《虑得集》行世,族内子孙代代相传。

历史上,荡口古镇享有“小苏州”、“银荡口”之美誉。古镇历来人文璀璨,出过华蘅芳、钱穆、王莘等名人。

“水乡泽国,桥连着宅,水连着水,沿着小径,沿着曲榭回廊,荡口古镇兀立在烟雨微岚里。”沿河古街上,商家鳞次栉比,时光却又舒缓。

这里保有无锡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明清建筑群之一,密如蛛网的河道,玲珑古朴的小桥,傍河而筑的老宅民居,镂花石板铺设的幽深小巷,映衬出一派瑰丽的水韵风情。

古镇建筑里较有代表性的是华氏宗祠和华蘅芳故居。华蘅芳,字若汀,中国清末数学家﹑科学家、翻译家和教育家。1861年为曾国藩擢用,和同乡好友徐寿一同到安庆的军械所,绘制机械图并造出中国最早的轮船“黄鹄”号。他曾三次被奏保举,受到洋务派器重,一生与洋务运动关系密切,成为当时有代表性的科学家之一。

另外值得寻访的是钱穆故居。这位国学大家出生在荡口并在这里度过了无忧无路的童年和启蒙时光,直到考上了常州中学才离家就学。钱老最终病逝台湾。钱氏也是无锡望族。

荡口古镇导游词范文介绍

荡口古镇导游词范文介绍

荡口古镇导游词范文介绍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荡口古镇导游词范文介绍1

游遍无锡乡下残留的残败破旧的所谓古镇,虽不至于赏心悦目,但在把玩和追忆的心境下,也别有一番滋味了。

走到春江花园,搭乘712路公交车,三十几分钟后就可以到达鹅湖镇,也就是古荡口镇所在地。古时有“金甘露”、“银荡口”之说,二者现在统统划归鹅湖镇了。从地名的变迁,到古迹的修复,国人一直在恶搞。古城的拆掉与重建,当然具有时代的价值和意义;即使地名的变迁,也在求新和怀旧中进行着多向度的重构。

虽然鼻子下面有嘴,近来还是不大愿意问路。游荡在这些古村落中,希望的就是从斑驳的墙面与世俗的乡风乡情中,看到一二略可追忆和怀念的东西,以致不枉行程。虽然有造作的嫌疑,但又有几人能分得清自然和造作的区别。于是,信马由缰,心之所至,景物也就纷至沓来。

从新扬路下车,左拐沿红星路往东二里地左右,就是鹅湖镇南北向的人民路。人民路,也是一个见惯不怪的路名。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人民路,时代的象征和产物,但经久不衰,也许是人民的牛逼吧,但人民真的牛逼过吗?先往南走,一直到一座新修的桥上,可以望见镇东的鹅真荡,似乎没有古镇的迹象。在辗转反侧,往东到镇东侧的圆通寺院,也在维修,就没有进去。旁边有一个藕塘,残破的荷叶,零落地散在湖面上,有些萧飒的感觉。

回到人民路上,往北走。街面上,老店新店参差不齐地交错着,有些氛围,有些感觉。一座高大的欧式建筑映入眼帘,是当地名人王鸿生的故居。曾被日军占领过,又充做过荡口镇的乡公所,近时又是镇文体中心,现在则挂着荡口古镇旅游公司和荡口古镇修复工程管理委员会两个牌子,这也是常见的,两套班子,一套人马,包圆齐活了。据说,这栋高大气派的洋楼,蔡鸿生本人本人并未真正入住,只是在其母亲寿辰时热闹了一番。洋楼较早使用了诸多现代建筑的元素,突破了当地木结构的建筑传统,而碎玻璃饰面、水磨石地面、马赛克贴面、水泥拉毛墙面的使用则是其时非常时髦的了。

江苏惠山古镇的导游词(六篇)

江苏惠山古镇的导游词(六篇)

江苏惠山古镇的导游词

无锡惠山古镇地处无锡市西、锡山与惠山的东北坡麓,距市中心仅____公里,京杭大运河紧靠其北流经。它以地理位置独特、自然环境优美、古祠堂群密集分布为特色,是无锡老街坊风貌保存完好的唯一街区。古镇的文化底蕴丰厚,大运河支流惠山浜直达古镇腹地。两岸历史文物林立,人文荟萃,又是无锡地名的发源地“无锡锡山山无锡”。无锡史前文化距今已____余年,有锡山先民施墩遗址。

惠山古镇历史悠久,古迹众多,文化底蕴丰厚,号称无锡历史文化的露天博物馆。上自新石器时代,下至近现代,文化遗存及历史性建筑比比皆是,并有国家、省级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____处。惠山古镇的祠堂建筑群,至迟在元、明之间业已形成,明代无锡书画三杰之一的浦长源有“出郭楼台三四里,游人不得见山容”之句。

明清时期是惠山古镇祠堂群发展的鼎盛时期,基于惠山胜地的吸引力和当时江南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惠山一带寺庙、道观等宗教建筑,二泉庭园等风景名胜建筑,邵宝书院、紫阳书院、碧山吟社等书院建筑,惠麓小圃、愚公谷、寄畅园、栖隐园、一梅园、黄园等山居园林等先后建成。同时,墓祠、神祠、庙祠、宗祠、先贤祠忠节祠等祠堂建筑也相继建成。

尤其是明代嘉靖年间,朝廷允许民间联宗立庙建祠之后,无锡境内外的宗族纷纷到名泉胜地、人杰地灵的惠山一带立庙建祠,于是在

惠山山麓和惠山浜、寺塘泾——上、下河塘两岸及横、直街两侧,形成了现今所见的祠堂群的基本格局。特别是古运河黄埠墩至龙头下共1400m的惠山寺塘泾,自古就是著名的“黄金游览水道”,舟楫穿梭往来,灯船画舫群集。明崇祯年间(1682-1644)张岱的《陶庵梦忆》中记述:“进桥(宝善桥)店在左岸,店精雅,卖泉酒、水坛、花缸、宜兴罐、风炉、盆盎、泥人等货”是其舟游惠山的实描。清代康、乾两帝先后南巡至此地达十三次之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技日报讯(记者过国忠通讯员许加彬)华氏宗祠修复落成暨祭祖典礼,4月2日在无锡市锡山区荡口古镇已修复好的祠堂举行。捐资修复华氏宗祠的华仲厚亲属代表等600多名华氏后人从世界各地专程前来赴会参加活动。

荡口古镇的华氏家族诞生了不少名人,如首创铜活字印刷术的华燧,设计制造中国第一艘机器船的华蘅芳,漫画大师华君武等等。其中,此次修缮捐资350余万元的华仲厚就是近代实业家、教育家华绎之次子。华氏后人遍及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当天包括华蘅芳后人在内的600多名华氏宗亲赶至荡口祭拜先祖。

记者了解到,华氏宗祠的修复工作自2013年9月启动,大部分修复资金来自全国各地以及海外华氏后人的捐赠。经过最后的室内修复和布展等工作,省级文保单位华氏宗祠已正式恢复原貌向世人开放,修葺一新的华氏宗祠更添一份韵味和肃穆。修复后的华氏宗祠占地305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在所有建筑中,最有看点的就是元总管祠中有一处楠木厅,该厅堂的梁柱椽全部由上等楠木制成,建造于清光绪年间,至今完好如初,可以称得上无锡民间建筑中的瑰宝之作。

无锡市锡山区荡口古镇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修复好的华氏宗祠将发挥维系宗亲的作用,成为海内外华氏后人文化交流、祭祖省亲的平台。此外,宗祠也作为华氏族务活动的中心、文化艺术展览的场所,供市民参观,未来也有望成为荡口古镇的一个新景点。

保健网 编辑:dejcbd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