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与信息技术基础模块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与信息技术基础模块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是信息技术基础模块中的重要课程。
在现代社会中,信息系统在各个领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进行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是确保信息系统能够高效运行的关键步骤。
本文将对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进行详细的介绍,并着重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和方法。
信息系统分析是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对信息系统进行综合分析和规划的过程。
通过对组织内各项信息流动的分析,以及对业务需求和目标的了解,可以对信息系统的功能、性能、安全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考虑,从而确保系统能够适应组织的需求。
而信息系统设计则是在信息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对系统进行结构设计和模块设计,以及对数据进行建模和数据库设计的过程。
通过设计合理的系统结构和数据库结构,可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可用性和可拓展性。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通过系统的分析和设计,可以明确系统的需求和目标,避免系统开发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其次,分析和设计能够帮助系统开发人员全面了解组织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业务流程和信息流动,从而优化流程和提高效率。
再次,合理的系统设计能够减少系统故障和安全漏洞的发生,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最后,通过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可以为后续的系统开发、维护和升级提供基础,减少开发过程中的变更和修正。
在进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时,需要采用一系列方法和工具。
其中,结构化分析方法和面向对象分析方法是常用的两种分析方法。
结构化分析方法主要通过建立数据流图和数据字典来表示系统内的各个数据流动和处理过程,帮助分析人员理清业务流程和确定系统功能。
而面向对象分析方法则主要通过建立类图和用例图来表示系统内的各个对象和对象之间的关系,帮助分析人员深入理解系统的结构和行为。
在进行信息系统设计时,常用的方法包括结构化设计方法和面向对象设计方法。
结构化设计方法主要通过建立程序模块之间的调用关系和数据传递关系来设计系统的结构和模块。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是指对一个信息系统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设计的过程。
在当今信息化的时代,信息系统在各行各业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个优秀的信息系统能够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信息系统分析信息系统分析是指对已有的信息系统进行全面的调研和分析,以了解其功能、业务流程、技术架构等信息。
在信息系统分析过程中,需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需求分析需求分析是信息系统分析的重要环节,它涉及到对用户需求的收集和分析。
通过与用户的沟通和调研,分析出用户对于信息系统的具体需求,包括功能需求、性能需求、安全需求等。
2. 数据分析数据分析是指对信息系统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建模。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确定数据的结构和关系,为后续的系统设计提供基础。
3. 业务流程分析业务流程分析是对信息系统中的业务流程进行分析和优化的过程。
通过对业务流程的分析,可以发现现有业务流程中的问题和瓶颈,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二、信息系统设计信息系统设计是在信息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对整个系统进行整体的设计和规划。
在信息系统设计过程中,需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系统结构设计系统结构设计是指对信息系统的整体结构进行设计。
包括确定系统的层次结构、模块划分、组件设计等。
2. 数据库设计数据库设计是指对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库进行设计和规划。
通过对数据表、字段、关系等进行设计,确保数据的有效性和一致性。
3. 用户界面设计用户界面设计是指对信息系统的用户界面进行设计。
通过合理的布局、交互逻辑和视觉效果,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4. 系统安全设计系统安全设计是确保信息系统在安全方面的设计和保护措施。
包括访问控制、数据加密、漏洞修补等安全措施的设计和实施。
三、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案例下面以一个电商平台为例,进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案例。
1. 信息系统分析通过与客户的需求沟通,了解到该电商平台需要实现商品浏览、购物车、下单付款、订单管理等功能。
系统分析与设计

系统分析与设计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纷纷采用信息化系统来提升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而系统分析与设计作为信息系统开发的重要环节,对于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高效性起着关键的作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系统分析与设计的概念、方法和步骤,以及其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
一、系统分析与设计的概念和目标系统分析与设计是指对一个要开发或要改进的系统所进行的研究、定义和设计工作。
其主要目标是明确系统需求,确定系统功能,设计系统结构,并提出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
1.1 系统分析系统分析是针对一个组织或企业的某一具体业务管理过程,通过对业务流程的分析,确定系统需要完成的功能、性能要求、数据要求、人机交互要求等。
在系统分析的过程中,需要进行需求收集、需求分析、数据流分析等具体工作,以确保明确系统需求。
1.2 系统设计系统设计是根据系统分析的结果,确定系统的整体结构和各个模块之间的关系。
在系统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进行数据结构设计、模块划分、接口设计等具体工作,以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高效性。
二、系统分析与设计的方法和步骤对于一个复杂的信息系统来说,系统分析与设计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和规范的步骤,以确保开发过程的可控性和可预测性。
下面将介绍一种常用的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和步骤。
2.1 方法:面向对象方法(OOA/OOD)面向对象方法是一种基于对象概念的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其主要思想是将系统看作是一组相互作用的对象集合。
通过对对象的抽象、封装和继承等机制,实现对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2.2 步骤:需求分析、系统总体设计、系统详细设计(1)需求分析:根据用户的需求,确定系统的功能、性能和用户界面等方面的需求。
同时,进行数据流分析、数据字典的构建等工作,以确保对需求的全面理解和明确。
(2)系统总体设计: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系统的整体结构和各个模块之间的关系。
同时,进行数据结构设计、接口设计等工作,以确保系统的高内聚低耦合的设计原则。
(3)系统详细设计:在系统总体设计的基础上,对具体的模块进行设计和实现。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实验报告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际操作和研究,深入理解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我们在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的综合素质和技能。
二、实验环境本次实验使用的软件工具包括:Microsoft Visio 用于绘制系统流程图、数据流图等;SQL Server 用于数据库设计和管理;Eclipse 或Visual Studio 等集成开发环境用于系统的编程实现。
硬件方面,使用了性能良好的个人计算机,配置满足实验所需的软件运行要求。
三、实验内容与步骤(一)系统规划首先,明确了实验系统的目标和范围。
以一个小型企业的订单管理系统为例,确定系统需要实现订单的录入、处理、查询、统计等功能。
然后,进行了初步的可行性分析,包括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和操作可行性等方面。
(二)需求分析通过与企业相关人员的沟通和调研,收集了用户的需求。
使用用例图和用例描述详细地记录了系统的功能需求,包括用户角色、系统功能、业务流程等。
同时,还分析了系统的非功能需求,如性能、安全性、可靠性等方面的要求。
(三)系统设计1、总体设计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设计了系统的总体架构。
确定了系统的模块划分和模块之间的关系,绘制了系统的架构图。
2、详细设计(1)数据库设计根据系统的功能需求,设计了数据库的表结构、字段、关系等。
使用 ER 图进行了概念模型设计,并将其转化为物理模型,创建了数据库表。
(2)界面设计设计了系统的用户界面,包括登录界面、主界面、订单录入界面、查询界面等。
考虑了用户操作的便利性和界面的美观性。
(3)模块设计对各个功能模块进行了详细的设计,包括算法、流程、输入输出等。
(四)系统实现根据系统设计的结果,使用选定的开发工具和编程语言进行系统的实现。
编写了代码,实现了各个功能模块,并进行了单元测试和集成测试。
(五)系统测试对系统进行了全面的测试,包括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兼容性测试、安全性测试等。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实验报告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实际操作和研究,深入理解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理论知识,并将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对一个具体信息系统项目的分析、设计和实现,培养我们的系统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二、实验环境本次实验在以下环境中进行:1、操作系统:Windows 102、开发工具: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93、数据库管理系统:MySQL 80三、实验内容与步骤(一)系统需求分析1、业务流程调研通过与相关业务人员的交流和观察,了解了系统所涉及的业务流程。
以一个在线购物系统为例,包括用户注册登录、商品浏览、购物车管理、订单生成与支付、物流跟踪等主要流程。
2、需求获取采用了多种需求获取方法,如问卷调查、用户访谈和现场观察等。
收集了用户对系统功能、性能、界面设计等方面的需求和期望。
3、需求整理与分析对获取的需求进行了整理和分类,绘制了用例图和活动图,以清晰地展示系统的功能和业务流程。
同时,分析了需求的可行性和优先级,为后续的系统设计提供了依据。
(二)系统设计1、总体设计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确定了系统的总体架构和模块划分。
设计了系统的层次结构,包括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
2、数据库设计根据系统的功能需求,设计了数据库的表结构。
确定了每个表的字段、数据类型、主键和外键等。
同时,考虑了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约束,以及数据库的性能优化。
3、界面设计基于用户需求和交互设计原则,设计了系统的界面布局和操作流程。
绘制了原型图,包括首页、商品详情页、购物车页面、订单页面等,以直观地展示系统的界面风格和功能布局。
(三)系统实现1、开发环境搭建安装和配置了所需的开发工具和运行环境,如 Visual Studio 和MySQL 数据库。
2、代码编写根据系统设计的结果,使用 C语言和 ASPNET 框架进行了代码编写。
实现了系统的各个功能模块,包括用户管理、商品管理、购物车管理、订单管理等。
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与设计

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与设计一、引言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与设计是指在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对用户需求进行分析和规划,然后根据需求进行系统设计和开发的过程。
本文将对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与设计进行详细阐述。
二、需求分析需求分析是信息系统开发的第一步,它的目标是通过各种方法和技术,全面了解用户的需求,并将其转化为可行的系统需求。
具体步骤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用户需求收集:通过面谈、问卷调查、观察等方法,积极收集用户对系统的需求和期望。
这需要与用户充分沟通,理解他们的工作流程、业务需求等方面的细节。
2. 需求分析:对收集到的用户需求进行分析,找出关键需求和业务流程。
这需要进行业务流程建模、数据流图绘制等技术手段,以便更好地分析、描述和理解需求。
3. 需求验证:对用户需求进行验证,确保需求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这可以通过原型设计、用户演示等方法进行验证,以充分理解用户需求及其背后的目标和期望。
三、系统设计系统设计是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用户需求开展的信息系统设计阶段。
它的目标是设计一个满足用户需求的信息系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数据库设计:根据用户需求设计合适的数据库结构,包括数据库表、字段、关系等。
这需要充分理解用户的数据需求,并进行适当的规范化和优化。
2. 界面设计:设计用户友好的系统界面,使用户能够方便地进行操作和数据输入。
这需要考虑用户的使用习惯和界面美观度,以及系统的反应速度和易用性等因素。
3. 系统架构设计:设计系统的整体架构,包括各个模块的功能划分、模块间的接口设计等。
这需要考虑系统的稳定性、性能和可扩展性等方面的问题。
4. 安全性设计:设计系统的安全机制,保护用户数据的安全和隐私。
这需要采用适当的身份认证、权限控制等技术手段,防止未经授权的人员访问系统和数据。
四、需求分析与设计的重要性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与设计是系统开发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它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确保需求的准确性:只有充分理解用户需求,才能设计出满足用户期望的系统。
02134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高纲1194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02134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南京理工大学编页脚内容1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一)课程性质和特点《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段)的必修课,该课程是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骨干课程之一。
21世纪是信息社会,每个人、每个社会组织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已成为其竞争力的主要标志之一。
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信息系统,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如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现代通信信息系统、管理决策系统、生产控制系统等等,它们作为信息社会最为重要的基础设施,是人们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以支持组织目标的战略手段,极大地促进了现代社会组织的变革、推进了社会信息化进程、提高了组织自身素质与竞争能力。
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但是信息技术这支利剑必须切实瞄准各行各业的业务需求这个目标,做到有的放矢,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这门课程的任务就是利用信息技术这支利剑,结合具体的企业组织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弄清信息系统的规划、分析、设计和实施等阶段的目标、页脚内容2任务、要求和过程,掌握信息系统开发的各种方法,从而提高应考者信息系统开发的理论水平,锻炼他们进行信息系统开发的实践能力,为将来从事实际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课程,是以讲解信息系统规划、分析、设计及实施各个阶段的任务、方法、过程为主要内容,引导应考者利用实验课时进行实践摸索,不断深入理解知识、灵活运用知识的一门课程。
其特点是:课程实践性较强,应考者通过系统而专门的学习,在树立清晰的系统意识的基础上,必须灵活掌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各种工具和方法,实际开发自己的信息系统。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考者不仅可以增强自学能力和独立研究能力,而且提高自身的实践开发能力,成为具备较强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驾驭现代化信息技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2023年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试题库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考试题目一、选择填空1. 信息按照( C )可以分为战略信息、战术信息和作业信息)可以分为战略信息、战术信息和作业信息。
A. 应用领域B. 加工次序C. 管理旳层次D. 反应形式2. 按照处理旳对象,可把组织旳信息系统分为(B ) 和管理信息系统两大类。
按照处理旳对象,可把组织旳信息系统分为) 和管理信息系统两大类。
A. 电子数据处理系统B. 作业信息系统C. 决策支持系统D. 情报处理系统3. 信息系统对管理职能旳支持,归根究竟是对( D ) 旳支持。
A. 计划B. 组织C. 控制D. 决策4. 业务系统规划法(BSP)旳关键是(C )A. 明确企业目旳B. 定义(识别)业务过程C. 进行数据分析D. 确定信息构造5. 下面哪一项企业关键成功原因旳特点是错误旳:(B )。
A. 少许旳易于识别旳可操作旳目旳B. 可保证企业旳成功C. 由企业旳所有CSF决定组织旳信息需求6. 下面哪一项不是信息系统局部开发层次旳优势:( D )。
A. 相对简朴旳IT开发B. 协助理论旳证明C. 组织变化旳阻力最小D. 优化组织过程7. 一般子系统旳划分是在系统(A )阶段,根据对系统旳功能/数据分析旳成果提出旳。
A. 需求分析B. 逻辑阶段C. 总体设计D. 详细设计8. 在新产品开发机构重组中,以开发某一新产品为目旳,组织集设计、工艺、生产、供应、检查人员为一体旳承包组,打破部门旳界线,实行团体管理,以及将设计、工艺、生产制造并行交叉旳作业管理,这属于( C )。
A. 功能内旳BPRB. 组织间旳BPRC. 功能间旳BPRD. 功能内旳BPR9. 数据存贮设计则根据数据资源分布详细确定了数据存贮旳(A )。
A. 逻辑方式B. 物理方式10. 信息系统流程图是以新系统旳(D )为基础绘制旳。
A. E-R图B. 管理功能图C. 业务流程图D. 数据流程图11. 在关系规范化过程中,一般来讲,满足( C )旳关系即可满足信息处理旳规定,就可以认为是比较规范旳关系。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考试试题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考试试题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哪项不是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基本原则?A. 需求驱动原则B. 抽象层次递进原则C. 结构化原则D. 面向对象原则2. 以下哪种数据流图反映了系统的内部控制流程?A. DFD(数据流图)B. ERD(实体关系图)C. PAD(过程活动图)D. FDD(功能设计图)3. 下列哪项不属于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主要任务?A. 数据库设计B. 系统需求分析C. 系统设计D. 系统测试4. 在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过程中,下列哪一项不属于需求分析的内容?A. 确定用户需求B. 定义功能和性能要求C. 确定系统输入和输出D. 设计物理存储结构5. 下列哪项不属于面向对象分析和设计的基本原则?A. 封装原则B. 继承原则C. 多态原则D. 声明式原则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1.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任务是了解用户需求并根据需求设计系统。
()2. 高内聚低耦合是面向对象设计的重要原则。
()3. 面向对象分析和设计侧重于如何构建系统并使其高效()4. 数据流图是表示数据流和处理过程之间逻辑关系的图形工具。
()5. 软件测试是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过程的最后一步。
()三、问题回答(共60分)1. 请简述信息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
2. 请简述面向对象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思想和原则。
3. 数据字典是什么?它在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中的作用是什么?4. 请简述数据流图的符号和表示方法,并解释各符号的含义。
5. 简述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主要步骤及每个步骤的任务。
四、实例分析(共40分)假设某公司计划开发一个学生管理系统,主要功能包括学生信息的录入、查询、删除和修改,以及成绩的录入和查询。
请根据抽象层次递进的原则,采用面向对象的分析和设计方法,设计出该学生管理系统的基本类结构图。
描述类的属性和方法,并简要说明它们的功能。
注意:本节题目为实例分析,无需给出具体的类结构图。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简答题

1、什么是H图,系统设计阶段用H图表述何种设计成果?设计H图的依据有哪些?系统功能结构图,用来表述系统功能及其结构的总体设计,依据:数据流程图,系统分析报告,功能模块及模块之间的联系2、你认为应该如何设计友好的用户界面?明确用户类型、尽量减少用户的工作、尽量减少用户记忆、应用程序与人机分离、系统反馈及时、有及时的出错处理和帮助功能、多使用图形3、详细调查的目的是什么?如何保证调查研究的准确全面?对现有的系统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和分析,找出薄弱环节并发现问题实质,以保证新系统比原来的系统更有效。
1、调查的的内容要全面,包括对组织、人、工作和环境,要进行必要的组织机构调查和业务流程调查2、信息来源是多方面的且准确真实3、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调查策略4、系统切换是用新信息系统替代旧系统的过程,直接切换与并行切换是常用的两种切换方式。
什么是直接切换,什么是并行切换,它们有优缺点?直接切换:在某一特定时间,立即停止旧系统的运行,启用新的信息系统;优点是简单、节省费用和人力,但风险较大。
并行切换:在相当长时间内,同时使用两套系统,慢慢转换;优点是是安全、可靠,但费用和工作量大5、输入设计是系统设计的重要内容。
然而数据输入过程中容易产生内容错误、数据多余或不足,以及数据延误等错误。
为了检输入的数据是否正确,需要设计输入检验。
请列出五种常见的检验方式。
视觉校验法、二次输入校验法、文件查询校验法、数据类型校验、逻辑校验6、在结构化开发方法的系统详细调查过程中,首先进行的是关于组织机构调查。
请问:一般用什么图形来描述组织机构调查的结果?组织机构调查有哪些作用?树状结构的组织机构图。
作用:是开展系统化调查的依据;为系统实施阶段设置岗位提供参考7、理解设计原则:开放-封闭原则、依赖倒置原则、接口分离原则、单一职责原则开放封闭原则:对拓展开放,对修改封闭,核心思想是对抽象编程。
依赖倒置:高层次的模块不应直接依赖于低层次模块,而都应该依赖于抽象;抽象不应依赖具体实现,实现应依赖于抽象。
信息系统设计与分析考核知识点精选全文完整版

信息系统设计与分析考核知识点本文依据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北京市指定教材《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原书第7版)》惠腾著、肖刚孙慧等译2007年版和信息系统设计与分析(课程代码02134)自学考试大纲编写。
作者分析历年真题整理出了考核知识点并标记了重点,供大家参考。
1.第一章系统分析和设计方法的环境1.1.系统关联人员的定义系统所有者:为要构造和运行的系统付费,设置系统的目标和优先级。
因此,他们从解决问题探索机会的开销和收益的角度看待信息系统。
系统用户:为系统定义业务需求和预期。
因此他们从给他们的工作提供的功能、易学性或易用性方面看待信息系统。
系统设计人员:将业务需求转换成可行的技术方案,因此,从指导最终系统构造的设计蓝图的角度看待信息系统。
系统构造人员:构造、部署和维护信息系统。
因此,他们从实现系统的实际软硬件的角度看待信息系统。
系统分析员system analyst : 研究组织存在的问题和需求,确定人员、数据、过程的信息技术如何最大化使产品增益。
面对不同的参与者,他们的视点都不同,系统分析员扮演角色疏通系统计算机业务解决方案与信息技术之间交流障碍;1.2.系统分析员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有效的信息技术知识,计算机编程经验和专长、一般商业知识、通用解决问题技能、良好的育人沟通能力、良好的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灵活性和适应能力、人格与道德规范;1.3.影响信息系统的最重要的企业发展趋势(企业的驱动力)经济全球化电子商务和电子业务安全和隐私协作与合伙经营知识产权管理持续改进全面质量管理业务过程重构1.4.影响信息系统的技术因素(技术驱动)网络和因特网移动和无线技术对象技术协作技术企业应用软件1.5.企业应用软件核心应用软件包括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和销售以及运行管理(库存或生产控制)。
曾经绝大多数企业自己构造大部分或者全部核心企业应用软件。
如今,这些“内部的”核心应用与其他企业应用软件互补,那些软件将企业的业务过程同它的供应商和客户的业务过程集成到一起,称为客户关系管理和供应链管理1.6.简化的系统开发过程系统启动:产生一个业务问题陈述和项目计划:确定要用技术方案解决的问题的范围、目标、进度和预算系统分析:产生系统用户对业务问题方案的业务需求、预期和优先级的陈述。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是指对信息系统的需求进行分析和设计的过程。
在当今信息社会中,信息系统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信息系统的设计质量
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速度。
因此,进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具
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需要对用户的需求进行分析。
这包括对用
户的需求进行调研和收集,了解用户对信息系统的功能和性能方面的需求。
通过和用户的沟通和交流,我们可以进一步明确用户的需求,并确定信息
系统应具备的功能和特性。
接下来,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需要进行系统分析。
系统分析是指对已
有的系统进行调研和评估,找出现有系统的问题和不足,并确定改进的方向。
这包括对系统的运行效率、稳定性、安全性等方面进行评估和分析,
为后续的设计和改进提供依据。
最后,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需要进行系统的实施和测试。
系统的实施
是指将设计好的系统代码和数据库部署到实际的运行环境中,并进行调试
和配置,确保系统能够正常运行。
系统的测试则是指对系统进行各种测试,包括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和安全性测试等,以确保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
总结来说,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影响
到信息系统的运行效果和用户的满意度。
通过对用户需求的分析和系统分析,可以设计出满足用户需求并且能够稳定运行的信息系统。
因此,对信
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重视对于企业的发展非常重要。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知识点

第一章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第一节系统1。
系统的定义及理解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三个方面理解:1)系统由若干元素组成元素。
2)系统有一定的结构。
3)系统有一定的功能,特别是人造系统总有一定的目的性。
2.系统的思想1)突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2)等级等级层次结构是复杂系统最合理的组织方式3.系统的分类1)按系统的复杂程度分类框架结构、钟表机构、控制装置、开放系统、低级有机体、动物、人社会文化系统、超越系统。
底层三级是物理系统,中间三级是生物系统,高层三级是最复杂的人类社会及宇宙系统。
2)按系统的起源分类自然系统和人工系统(人工物理系统、人工抽象系统和人类活动系统)3)按系统的抽象程序分类实体系统、概念系统、逻辑系统4)按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分类开放系统(指与其环境之间有物质、能量或信息交换的系统)、封闭系统(是与环境没有任何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系统)4。
系统的特性1)系统的整体性2)系统的目的性3)系统的稳定性4)系统的突变性5)系统的自由组织性6)系统的相似性第二节信息1。
信息的定义1)信息是经过加工后的数据,它对接收者有用,对决策或行为有现实或潜在的价值.2)信息与数据可看作原材料和成品的关系2.信息的基本属性1)事实性2)扩散性3)传输性4)共享性5)增值性6)不完全性7)等级性8)滞后性3。
人进行信息处理的特点1)人需要反馈2)人需要一些多余的信息3)人们需要信息的压缩4)人们需要的口味各异5)人需要非口语的信息输入4.信息对管理的基础作用,可以由管理基本职能中信息的重要作用来说明1)信息是制定计划的基本依据2)信息是组织实施的保证3)信息是调节控制的指示器4)信息是激励职工的依据5)信息是领导指挥的基础6)信息是决策的关键因素5.西蒙建立的决策过程的基本模型的三个阶段1)情报阶段2)设计阶段3)抉择阶段6。
结构化决策的定义结构化决策,是指建立在清楚的逻辑基础上的决策.7.非结构化决定的定义非结构决定是没有明确决策规则的决策。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知识要点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知识要点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是现代科技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学科,它对于提高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优化业务流程,提升工作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重点介绍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知识要点,帮助读者全面了解该领域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1. 信息系统概述1.1 信息系统定义信息系统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对信息进行采集、存储、处理和传输的集成系统。
它由硬件、软件、数据库、网络以及人员组成,用于管理和支持组织内外的信息流动和决策活动。
1.2 信息系统分类信息系统可以根据应用领域进行分类,包括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专家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
根据规模和功能的不同,信息系统又可以划分为企业级应用系统、个人级应用系统和移动应用系统等。
2. 信息系统分析2.1 系统分析定义系统分析是指对信息系统进行规划、设计和改进的过程。
通过对用户需求、业务流程和现有系统的研究,找出问题、确定目标,并提出系统化的解决方案。
2.2 系统分析步骤(1)需求收集:与用户沟通,了解用户的需求和期望,收集相关数据和文档。
(2)需求分析:对收集到的需求进行分析和整理,明确问题和目标。
(3)系统设计:基于需求,设计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界面等,确定系统的整体架构。
(4)系统开发:根据设计方案,进行系统的编码和实施。
(5)系统测试:对已开发的系统进行功能和性能测试,发现并修复问题。
(6)系统部署:将测试通过的系统部署到实际使用环境中,进行上线运行。
(7)系统维护:定期检查和维护系统,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
3. 信息系统设计3.1 系统设计原则(1)一致性原则:各个模块之间的功能和界面应保持一致,便于用户培训和维护。
(2)简洁性原则:系统设计应简洁明了,避免过度复杂和冗余。
(3)可扩展性原则:系统应考虑未来的扩展需求,方便后续的功能添加和改进。
(4)易用性原则:系统的界面和操作应简单易懂,降低学习和使用的难度。
3.2 系统设计模型(1)结构化设计:采用自顶向下的设计方法,将系统划分为模块,逐步细化功能和数据结构。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信息系统设计与分析名词解释:信息系统:指在经济或社会的组织中,以满足管理者的信息需求为目标、以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既包括设备和技术,又包括人员与机构在内的综合系统。
CASE(信息系统建设的软件工具) :从概念说,是一类专门用来帮助人们建设信息系统的软件,是一类专用的、特别为信息系统建设人员服务的软件。
BSP方法:即企业系统规划,是进行组织的信息系统规划的一套规范方法。
CSF方法:即关键成功因素法,是进行信息系统规划的另一种类型的方法。
白盒测试:也称为结构测试,指将软件看成透明的白盒,根据程序内部结构和逻辑来设计测试用例,对程序的路径和过程进行测试,检查是否满足设计的需要。
黑盒测试:也称为功能测试,指将软件看成黑盒子,在完全不考虑软件内部结构和特性的情况下,测试软件的外部特性。
软件构件:软件系统中具有相对独立功能,可以明确辨识,接口由规约指定,与语境有明显依赖关系,可独立部署,且多由第三方提供的可组装软件实体。
软件复用:是将已有的软件成分用于构造新的软件系统。
继承性:如果一个类A继承自另一个类B,就把这个A称为B的子类,而把B称为A的父类。
继承可以使得子类具有父类的各种属性和方法,而不需要再次编写相同的代码。
封装性:将抽象得到的数据和行为(或功能)相结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也就是将数据与操作数据的源代码进行有机的结合,形成“类”。
简答题:1.使用生命周期法的条件。
生命周期法适合以下的场合:1)用户需求定义可以明确;2)系统运行程序确定、结构化程度高;3)系统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环境变化不大;4)开发过程要求有严格的控制;5)研制人员对系统任务了解且熟练程度较高;6)系统文档要求祥而全;7)开发成果重复使用等。
2.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各个阶段包括的内容。
1)系统规划阶段,根据审议通过的可行性分析报告,将新系统建设方案及实施计划编写成系统开发计划书。
2)系统分析阶段,根据系统设计任务书确定的范围,对现行系统进行详细调查,指出现行系统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提出新系统的逻辑模型。
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和设计

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和设计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信息化的发展,信息系统在各个行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一个高效、稳定、安全的信息系统对于组织的运作和发展至关重要。
为了确保信息系统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同时兼顾系统的可用性和可扩展性,进行需求分析和设计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需求分析是指对于信息系统的需求进行深入的理解、研究和明确定性,以便明确系统需要做什么、为谁做以及如何做。
而设计是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对信息系统的架构、功能和界面进行规划和设计。
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阶段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需求收集:收集相关干系人的需求和期望。
可以通过面对面的访谈、问卷调查、观察等方式获取信息。
2. 需求分析:对收集到的需求进行分析和整理。
包括将需求进行分类,确定优先级和可行性。
3. 需求验证:与干系人一起验证需求是否准确和完整。
通过反复确认和沟通,确保需求的准确性。
4. 需求文档编写:将验证后的需求整理成需求文档。
需求文档包括需求描述、功能需求、非功能需求等内容,为设计和开发提供指导。
信息系统的设计阶段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系统架构设计:确定系统的总体结构和模块划分。
包括确定系统采用的技术架构、数据库设计、网络架构等。
2. 功能设计:根据需求文档,设计系统的功能模块和交互流程。
确保系统能够满足用户的功能需求,并提供友好的用户界面。
3. 数据库设计:根据系统的需求,设计数据库的结构和表关系。
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完整性和安全性。
4. 系统界面设计:设计系统的用户界面,包括布局、色彩、字体等。
使用户能够方便地进行操作和查询。
5. 安全设计:设计系统的安全策略,包括用户认证、权限管理、数据加密等。
确保系统的数据和功能不受非法访问和篡改。
需求分析和设计是信息系统开发的关键环节,对于系统的后续开发、测试和维护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合理的需求分析和设计过程能够避免后期的修改和调整,提高开发效率和系统的可靠性。
综上所述,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和设计是确保系统能够满足用户需求和项目目标的关键步骤。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详细完整自考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复习资料整理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详细完整自考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复习资料整理第一章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1.系统的概念:经过采用贝塔朗菲的定义: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元素的集合体。
2.系统的定义能够从三个方面:系统是由若干元素构成;系统有一定的结构;系统具有整体性。
系统思想建立在两组概念上:突显与等级,通信与控制。
3.切克兰德根据系统的起源不同,将系统分为:自然系统和人工系统(人工物理系统,人工抽象系统,人类活动系统三种类型。
)4.系统理论的发展:古代朴素的整体观;近代科学的还原论;现代系统科学:还原论和系统论的辩证统一。
5.中国学者钱学森、许国志等人根据“天人合一”思想推出了物理—事理—人理(WSR)方法论。
6.信息的定义:信息是按照用户决策要求加工后的数据。
数据的定义:数据是一组表示数量、行动和目标的可鉴别的非随机符号。
7.从信息系统角度看,信息具有的基本属性:事实性、扩散性、传输性、共享性、增值性、不完全性、等级性、滞后性。
8.西蒙建立的决策过程的基本模型包括三个阶段:情报阶段、设计阶段、抉择阶段。
9.结构化决策是指在清楚的逻辑基础上的决策,这类决策可事先规定明确的决策规则。
半结构化决策是指没有明确的决策规则的决策。
10.企业一般能够分为三个管理层:高层管理(战略管理)、中层管理(战术管理)、基层管理(作业管理)。
11.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数据的采集和输入、数据的传输、信息的存储、信息的加工、信息的维护、信息的使用。
12.识别信息的一般有三种方法:由决策者识别;系统分析员亲自观察识别;先由系统分析员观察得到基本信息,再向决策人员调查,加以修正补充。
13.采集数据的方法有三种:自下而上地广泛收集、有目的的专项调查、采用随机累积法。
14.信息系统的发展主要经历三个阶段:数据处理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
15.管理信息系统(MIS)的结构:信息源、信息处理器、信息用户和信息管理者组成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是指通过对一个组织的业务需求进行分析和设计,构建出适合该组织的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过程包括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和系统维护等环节。
首先,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需要进行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的目的是明确用户的需求和期望,为信息系统的后续设计和实施提供准确的依据。
在需求分析阶段,可以通过与用户进行沟通和访谈,收集用户的需求,了解其业务流程和数据流程,分析用户的需求是否合理和可行。
在需求分析的过程中,还需要对现有的业务流程和业务规则进行分析和优化,以提高业务效率和降低成本。
其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需要进行系统设计。
系统设计的目的是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将系统的结构、功能、界面和数据库进行设计,构建出一个满足用户需求的信息系统。
在系统设计的过程中,需要确定系统的模块划分,定义各个模块之间的接口和数据流动方式,设计系统的界面和交互方式,以及设计系统的数据库结构和数据管理方法。
系统设计需要考虑系统的可扩展性、可靠性和安全性等方面的要求,以保证系统能够长期稳定地运行。
然后,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需要进行系统实施。
系统实施的目的是将系统设计的结果转化为实际的软件系统,并将其部署到用户的环境中。
在系统实施的过程中,需要进行软件编码和测试,确保系统的功能和性能符合用户的需求。
同时,还需要进行系统的培训和推广,使用户能够熟练地使用系统。
在系统实施的过程中,需要与用户和其他相关人员进行密切的沟通和合作,确保系统的实施顺利进行。
最后,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需要进行系统维护。
系统维护的目的是监控和管理系统的运行状态,及时发现和解决系统中的问题,保障系统的正常运行。
系统维护包括故障排除、补丁升级、性能优化和安全监控等方面的工作。
在系统维护的过程中,需要与用户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反馈,及时处理用户的问题和反馈,以提高用户满意度和系统的可用性。
综上所述,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需要对用户的需求进行分析和设计,并将其转化为实际的软件系统。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第三章 结构化系统分析

成绩单
练习题:
试根据以下业务过程画出某企业的 销售业务流程图,用户将订货单交某企
业的业务经理,业务经理填写出库单交
仓库保管员,该保管员查阅库存台账, 如果有货则向用户发货,如缺货,则通 知车间。
发货单
用户
订货单
业务 经理
出库单
库管员缺货通 知单Fra bibliotek库存 台账
车间
某企业的销售业务流程图
练习题:
试根据以下业务过程画出某企业的订 货业务流程图:采购员从仓库收到缺货通 知单后,查阅订货合同文件,若已订货, 向供货单位发出催货请求,否则,填写订
货单交供货单位。供货单位发出货物后,
立即向采购员发出取货通知。
根据下面的叙述,绘制某企业库存管理的业 务流程图。 生产部门将用料计划和领料单交给仓库负责 人审批,仓库负责人将未批准的领料单返还 给生产部门,将已批准的领料单交由仓库保 管员进行领料处理,即:查看用料流水账和 库存账,如果有料,则登记用料流水账和修 改库存账,如果缺料,则通知采购员,保管 员每月形成一份库存报表上交有关部门。
自顶向下的系统性原则;
逻辑模型与物理模型分开考虑的原则;
系统研制人员与用户相互沟通的原则。
S
S1
S2
上一层是下一层的( 抽 象 ) 下一层是上一层的( 分 解 )
结构化系统分析的基本原理
系统开发模型
模型:是现实世界中某些重要方面的表示。
在系统开发过程中模型的作用:
(1)可以方便描述信息系统的复杂性。
已签字借款单 现金账
借款人
不合格借款单
会计
经费本
拒付单 支票 付款单
出纳
问题:1、在图中将已签字借款单和不合格借款单都表 示为“借款单”是否可以,说明原因。2、在图中的双 向箭头表示什么含义?3、在图中现金账、经费本和其 他单据的含义是否一致?有何区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信息活动是系统的主要特征。
2.信息系统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等现代信息技术,处理组织中的信息、业务、管理和决策等问题,并为目标服务的综合系统。
3.信息系统的特征:信息性,综合性,集成性,多样性,演化性。
4.信息系统的功能:信息处理、业务处理、组织管理和辅助决策四大功能。
5.根据处理类型,可以把信息系统的业务处理分为联机事务处理和脱机事物处理两种类型。
联机事务处理,它是指信息系统直接参与业务处理过程,与企业业务处理融为一体;脱机事物处理与联机事务处理正好相反,信息系统不直接参与实际业务处理,只要把业务处理过程中的有关信息及时输入到信息系统中,并通过对所收入的信息的加工处理,输出企业管理和决策所需要的有用信息。
6.信息系统体系结构是信息系统各要素确定关系构成的系统框架。
7.信息系统概念结构呈现为管理维、职能维和功能维的三维宏观逻辑结构。
8.在文件服务器模式下,文件服务器以文件的方式对各工作站上要共享的数据进行统一管理。
所有的应用处理和数据处理都发生在工作站一端,文件服务器仅负责对文件实施统一管理,从文件服务器共享磁盘上查找各工作站需要的文件,并通过网络把所查到的文件发送给个工作站。
9.应用服务器模式:客户机主要承担界面处理逻辑,数据库服务器承担对数据库的集中管理,而把中间逻辑归给应用服务器,包括对象管理、事务管理、安全管理、空间管理以及各种服务。
10.信息系统的类型分为信息处理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主管信息系统、办公信息系统、公众信息服务系统。
11.信息系统生存周期是指从提出信息系统建设的设想开始,经历规划、开发、演化等过程,一直到被其它信息系统所替代的过程。
12.信息系统开发要经过初始、细化、构建、移交等阶段,需要从事领域分析、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测试等方面的工作,并经过多次反复迭代,最后形成可以交付用户使用的信息系统。
13.信息系统开发的四个阶段需要做许多工作,其中最主要的有领域分析、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现和测试等方面的工作。
领域分析主要的工作有:现行企业系统调查、企业目标分析、机构和职能分析、业务分析、企业实体分析,并建立领域模型。
需求分析主要是确定出合理可行的信息系统需求。
14.原型方法也叫快速原型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在自动化或半自动化原型生成工具的支持下,根据用户的初步需求,通过原型生成工具,快速生成一个系统模型,该系统模型被称为系统原型。
15.詹姆斯.马丁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信息工程的概念。
信息过程是建设企业计算机化的信息系统工程的简称。
16.模型是对现实的抽象和模拟,是对现实系统本质特征的一种抽象、简化和类比式的描述。
模型具有不同的抽象度,模型的抽象程度越高,距现实系统的距离就越远,模型所考虑的因素就越少。
17.模型的特征:反应性,选择性,简化性,抽象性。
从抽象程度上,可以把模型分为概念模型,逻辑模型和物理模型。
概念模型是最抽象的模型;从形式上,可以把模型分为实体模型、结构模型、仿真模型和数学模型集中类型。
18.我们把通过确定的形式,对信息系统本质特性的描述称为信息系统建模。
信息系统模型应该具有多种形式,一般包括领域模型、需求模型、设计模型和实现模型等。
19.信息系统建模方法:面向功能的建模方法,面向数据的建模方法,面向对象的建模方法。
20.U ML提供四种视图,四种视图分别是用例视图、逻辑视图、构建视图和部署视图。
用例视图中包括包图、用例图、类图、活动图、状态图。
逻辑视图描述软件和信息系统的逻辑结构和逻辑组成,是对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的建模。
逻辑视图中包括包图、类图、顺序图、活动图、状态图。
21.U ML中的模型元素可以分为结构类、行为类、分组类和注释类四种类型。
UML共定义了九种图:类图,对象图,构件图,配置图,包图,用例图,交互图,状态图,活动图等。
22.用例是外部使用者与系统之间为达到确定目的所进行的一次交互活动。
在信息系统模型中,用例被用在需求分析中,用来描述系统的功能。
用例图用来描述软件系统向一组参与者提供的一组相关功能。
参与者也称活动者,表示与系统进行交互的外部实体。
参与者可以是外部使用系统的用户或外部与系统存在信息交换关系的设备,也可以是与系统交互信息的外部其它系统。
用例之间存在泛化关系,包含关系和扩展关系。
参与者之间也存在泛化关系。
23.类图使用来描述系统中的一些要素的静态结构。
对象是系统中用来描述客观事物的一个实体,它是构成系统的一个基本单位。
类用来描述具有相同性质的一组对象。
实体类是用来表示客观实体的抽象要素。
实体类一般对应着在业务领域中的客观事物,或者是具有稳定信息内容的系统元素。
边界类是描述系统与外界之间交互的抽象要素。
24.在泛化关系中,把表示一般特性的实体称为超类,把表示特殊特性的实体称为子类。
对象图描述类图在某一时刻,类中对象相互之间的链接关系,相当于对类图在某时刻的一个快照。
25.交互图描述一组对象合作完成一项工作时,相互之间的消息交互关系。
交互图分为顺序图和协作图两种形式。
顺序图反映各对象之间的消息传送顺序,重点描述对象之间交互的时序关系。
协作图反映为完成一件工作所参与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消息联系。
26.状态图描述事物对象在其生存周期中所具有的各种状态及因事件激励状态的变化和相互关系。
活动图用来描述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
构架图用来描述构成软件系统的软构件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配置图反映系统的物理节点的分布,以及各结点中构件的构成情况。
包是模型的组织单位。
27.规划是对复杂工程或重大活动做出的长期的、宏观的、全面的谋划。
28.信息系统规划的内容: 信息系统的目标和战略:(1).信息系统的建设目标(2).信息系统的发展战略(3).企业现状评价和业务充足规划(4).相关信息技术发展预测。
信息系统的构成和结构:(1).信息需求分析(2).信息系统功能规划(3).信息系统构成规划(4).信息系统建设的技术路线。
项目实施与资源分配计划:(1).项目计划(2).资源分配方案(3).信息系统建设概算和成本/效益估算(4).风险评估。
29.企业系统规划法(BSP)是IBM公司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采用的一种信息系统规划方法。
BSP的基本思想是:信息系统是为企业目标服务的,信息系统视为企业目标服务的,信息系统应该能够满足企业各个管理层次的信息要求,并向企业提供一致的信息。
BSP法基于以下基本原则:(1).信息系统必须支持企业目标(2).信息系统规划应该反映企业各管理层次的需求(3).信息系统具有适应性(4).总体规划,分步实施。
30.主题数据是按照主题划分的企业实体集。
主题数据是支持企业业务过程所必须的逻辑上相关的数据。
一个主题数据是指满足一个或多个业务过程信息需求的一类数据,这些数据可以用来表示各类业务主题的内容。
主题数据类型:存档类数据,事物类数据,计划类数据,统计类数据。
31.可行性研究又叫可行性分析。
可行性研究是指在项目开发前,先投入一定的精力,通过一套准则,从经济、技术、社会等方面对项目的必要性、可能性、合理性,以及项目所面临的重大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价,得出项目是否可行的结论。
32.可行性研究的内容:经济可行性,技术可行性,社会可行性。
33.领域分析也称业务分析,其目的是分析和认识现行组织系统及其所依赖的环境。
业务是组织资源实体的有序活动过程。
领域调查的方法:周密计划、精心安排,自顶向下逐步展开,面谈,走访,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
34.组织目标是为了实现组织的使命,在一段时间内组织所要达到的总体目的和结果。
35.业务流程分析是组织业务的活动过程,业务流程也是组织实体围绕着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过程。
36.信息系统风险,风险是可能给信息系统的成功带来威胁或损失的各种潜在的问题。
从风险对信息系统所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可以将其分成高危害性风险,中危害性危险和低危害性风险三种类型。
按照风险的类属,可以将其分为技术性风险、工程性风险和环境风险三种类型。
风险分析就是要消除高危害性风险,限制和减轻中危害性风险,控制低危害性风险。
37.业务对象模型设计包括提取业务对象、对象属性设计、对象基本操作设计、关系设计、优化类和建立业务对象模型等工作。
38.数据库设计的基本过程可分为需求分析、概念设计、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四个步骤。
持久型类是指类的完整信息要在数据库中存储的类,持久类型类只能是实体类,但并不是所有实体类信息都要长久存储,持久型类只需要从实体类中抽取。
39.分包是把多个类以及程序要素归放在一个程序组织单元中的工作。
40.a版本:未完成但可以提交进行严格测试的软件版本。
a版本的生命周期很短,通常只有几天或几个星期。
b版本:能够稳定运行的系统,可以交付给终端用户进行测试。
b版本是经过对多个a版本的完整测试,确认没有问题后产生的。
b版本提交给直接用户在实际工作中进行测试和检验,一般需要几个月的测试时间。
41.系统集成包括软件集成、平台集成、数据集成、应用集成。
42.静态测试是指不执行程序而对文档以及代码进行的测试。
白盒测试是指完全了解程序的结构和处理过程的情况下设计测试用例的一种方法。
黑盒测试是指不考虑程序的内部结构和处理过程,仅仅根据程序的功能的设计测试用例的一种方法。
白盒测试的主要方法有语句覆盖、判定覆盖、条件覆盖、判定/条件覆盖。
条件覆盖比判定覆盖的强度又增强了一些。
黑盒测试的主要方法包括:等价类法、边界值分析法、错误推测法以及因果图方法等。
43.P ERT网是项目任务的可视化计划图。
其优点是:每个项目决定自己的任务、相关的时间以及依赖关系。
缺点是:只有在对子任务的执行周期估计相对准确的情况下PERT网才是有意义的,并且基于PERT网的进度管理必须清楚地定义项目任务之间的关系,假定前序任务结束后开始后续任务,不能很好地处理任务重叠的情况。
44.甘特图的优点在于:可以清晰看出每个任务的开始和结束时间,以及项目任务之间开始或结束的时间顺序关系。
其缺点是:不能确定地看出整个项目是否按时、延迟、或提前,无法表达子任务之间的依赖关系45.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的五个等级分别如下:(1).初始级。
其特点是软件过程无序,未经过定义。
(2).可重复级。
其特点是已建立基本的项目功能过程,以进行成本、进度和功能跟踪,并能使具有类似应用的项目能重复以前的功能。
(3).已定义级。
其特点是管理活动和工程活动两方面的软件工程均已文档化、标准化,并已集成到软件机构的标准化过程中。
(4).已管理级。
其特点是已采用详细的有关软件过程和产品质量的度量,并使软件过程和产品质量得到定量控制。
(5).优化级。
其特点是能及时采用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技术以不断改进软件过程。
47.在BSP方法中,简述U/C矩阵的基本思想。
答:业务过程与主题数据的关系矩阵被称为U/C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