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2022年教学教材《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优秀教案一
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
情境引入
1什么是命题?
2命题的一般形式是什么?
3命题有哪几类?
教师给出问题,学生思考、答复
以提问的复习方式引入新课,为学习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做好铺垫
新课探究
1推出符号
一般地,当命题“假设,那么q〞为真命题时,我们就说“由可以推出q成立〞,记作“〞,读作“推出q〞;如果命题“假设,那么q〞为假命题,就说“由不能推出q成立〞,记作“q〞,读作“不能推出q〞
例1以下所给的各组,q中,是q的充分条件的有哪些?
〔1〕;;
〔2〕: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q:四边形是正方形
〔3〕:同位角相等,q:两线直线平行;
〔4〕: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q: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解〔1〕因为,所以是q的充分条件
〔2〕因为,所以不是q的充分条件
〔3〕因为,所以是q的充分条件
〔4〕因为,所以是q的充分条件
教师从符号表示、性质等角度细化概念,并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与q之间有的是q的充分条件,有的是充要条件,你能否对存在的各种情况进行分类?
学生思考、讨论,得出四种分类: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充要条件、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教师对学生的结论进行评价
教师出例如3,并请4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草稿本上完成,教师巡视,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答疑
说明:
〔1〕符号表示
为了方便起见,如果是q的充要条件,就记作,称为“与q等价〞,或“等价于q〞
〔2〕传递性
如果,,那么;
如果,,那么
例3指出以下命题中,是q的什么条件:
〔1〕:两个三角形全等,q: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2〕:三角形的三边相等,q: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教案
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概念。
2. 让学生学会判断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3. 培养学生运用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概念及判断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例子理解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概念。
2.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学会判断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3. 采用问题解决法,培养学生运用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实例,用于讲解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概念。
2. 准备小组讨论题目,用于引导学生学会判断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3. 准备实际问题,用于培养学生运用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概念。
2. 新课:讲解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定义及判断方法。
3. 实例分析:分析实例,让学生理解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概念。
4. 小组讨论:布置讨论题目,让学生学会判断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判断方法。
6. 练习: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7.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教学活动设计1. 活动一:理解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概念教师通过生活实例介绍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概念。
学生参与讨论,分享自己对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理解。
2. 活动二:判断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教师给出几个判断题,学生集体判断并解释理由。
学生分组讨论,尝试自己设计判断题目,并互相评判。
七、教学评估设计1. 评估一:理解程度评估教师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概念的理解程度。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评估彼此的判断能力。
2. 评估二:应用能力评估教师设计实际问题,学生独立解决,评估学生运用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能力。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学设计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一、背景分析1、学习任务分析:充要条件是中学数学中最重要的数学概念之一,它主要讨论了命题的条件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目的是为今后的数学学习特别是数学推理的学习打下基础。
在旧教材中,这节内容安排在《解析几何》第二章“圆锥曲线”的第三节讲授,而在新教材中,这节内容被安排在数学第一册(上)第一章中“简易逻辑”的第三节。
除了教学位置的前移之外,新教材中与充要条件相关联的知识体系也作了相应的扩充。
在“充要条件”这节内容前,还安排了“逻辑联结词”和“四种命题”这二节内容作为必要的知识铺垫,特别是“逻辑联结词”这部分内容是第一次进入中学数学教材,安排在充要条件之前讲授,既可以使学生丰富并深化对命题的理解,也便于老师讲透充要条件这一基本数学概念。
教学重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三个概念的定义。
2、学生情况分析: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与旧教材相比,教学时间的前置,造成学生在学习充要条件这一概念时的知识储备不够丰富,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不够充分,这也为教师的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新教材在第一章的小结与复习中,把学生的学习要求规定为“初步掌握充要条件”(注意:新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是“掌握充要条件的意义”),这是比较切合教学实际的.由此可见,教师在充要条件这一内容的新授教学时,不可拔高要求追求一步到位,而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滚动式逐步深化,使之与学生的知识结构同步发展完善。
教学难点:“充要条件”这一节介绍了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三个概念,由于这些概念比较抽象,中学生不易理解,用它们去解决具体问题则更为困难,因此”充要条件”的教学成为中学数学的难点之一,而必要条件的定义又是本节内容的难点.根据多年教学实践,学生对”充分条件”的概念较易接受,而必要条件的概念都难以理解.对于“B=>A”,称A是B的必要条件难于接受,A本是B推出的结论,怎么又变成条件了呢?对这学生难于理解。
教学关键:找出A、B,根据定义判断A=>B与B=>A是否成立。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学设计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学设计(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策划方案、规章制度、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ies, planning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policy letter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学设计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一)教学设计
《1.2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一)》教学设计授课人:宋维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正确理解充分、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概念;会判断命题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概念的正确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和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培养他们严谨的数学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概念的理解.【教学难点】充要条件理解【教学设计说明】1、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承接上节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进一步判断命题的真假,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是常用的逻辑用语,在数学中有广泛应用,掌握好这三个条件对于学生理解数学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在后续的教学中经常借助于这些概念去表达、阐述新的知识2、学情分析学生对四种命题知识有了初步的接触和认识,在此引入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概念时,对于这几个概念的准确理解需要一定的实际例子去体会和思考,对于这些概念的运用和掌握有赖于学生的练习、理解、再练习、加深理解,螺旋上升地掌握它。
高中学生的严谨思维在螺旋上升地过程中得到加强。
我们的学生的时以基础生为主,所以,一节课的内容不能太难、也不能太多,让他们在螺旋上升的过程中不断掌握知识,运用知识。
3、教学策略与手段采用的是“问题教学法”,其主导思想是以探究式教学思想为主导,由教师提出一系列精心设计的问题,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思考、探索,在探索过程中领悟,得出的结论,从而使学生即获得知识又发展智能的目的。
借助已经学过的典型实例,让学生通过回顾、分析、推理、归纳等活动过程,从中了解和体验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的意义,正确理解和运用判别方法。
是的充要是。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学设计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概念;2.能够辨别一个命题是充分条件还是必要条件;3.能够运用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1.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概念;2.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辨别;3.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运用。
教学难点: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辨别和运用。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多媒体设备等教学资源;2.学生准备笔记本、教材等学习工具。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引入教师可以先通过一个例子引入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概念,例如:"如果下雨,那么地面湿润。
"这个句子中,下雨是充分条件,地面湿润是必要条件。
在提出这个例子后,教师可以问学生是否有其他类似的例子,并让学生尝试辨别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Step 2. 理论知识讲解教师向学生介绍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定义和区别。
充分条件是指一个事件发生的条件,如果这个条件发生,那么该事件一定会发生。
必要条件是一个事件发生所必需的条件,如果这个条件不满足,那么该事件一定不会发生。
Step 3. 实例分析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实例,让学生分析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并指导学生辨别和理解。
例如,"如果电影票半价,那么学生可以购买。
"在这个例子中,电影票半价是充分条件,学生可以购买是必要条件。
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类似的例子进行练习,并帮助学生正确辨别。
Step 4.练习与拓展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练习题目,让学生运用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解答问题。
例如,给定命题:"如果一只鸟会飞,那么它有翅膀。
"学生要判断这个命题是充分条件还是必要条件。
教师可以就这个问题与学生进行讨论,并给予正确的答案。
Step 5.归纳总结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概念、特点和应用方法。
并鼓励学生总结和记忆相关的关键点。
Step 6.拓展延伸教师可以给学生一道拓展题目,让学生运用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进行解答。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学设计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比例》的第五课时。
本课时主要学习比例的性质,包括比例的基本性质和比例的计算方法。
具体内容包括:比例的定义,比例的基本性质,比例的计算,比例的应用等。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比例的定义,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并能够运用比例进行计算和解决问题。
2. 学生能够通过比例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学生能够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比例的计算方法,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重点:比例的定义,比例的基本性质,比例的计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教材,练习本,铅笔,橡皮,直尺。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比例的概念,让学生感受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
2.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教材,自主学习比例的定义和基本性质,了解比例的计算方法。
3. 课堂讲解:教师通过示例,讲解比例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掌握比例的计算技巧。
4.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解题心得,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比例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比例的定义: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内项之积等于两外项之积。
比例的计算方法:已知两个比例相等,求未知项的方法。
七、作业设计1. 题目:已知两个比例相等,求未知项。
比例:3:4 = x:12答案:x = 92. 题目:解决实际问题。
某商店苹果和香蕉的价格比为2:3,若苹果的价格为8元/斤,求香蕉的价格。
答案:香蕉的价格为12元/斤。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问题引入比例的概念,让学生感受比例在生活中的应用。
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教案(精编新修订)
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正确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三个概念,并能在论证中正确地运用.过程与方法:充要条件是重要的数学概念.它主要讨论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的关系.通过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的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和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问题情境的引入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通过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相互交流,感受探索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体会数学的理性与严谨,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教学重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的概念.【教学难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三个概念在论证中的正确运用.【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激发求知(多媒体展示)情境一当某一天你和你的妈妈在街上遇到老师的时候,你向老师介绍你的妈妈说:“这是我的妈妈”. 你想一想这个时候你的妈妈还会补充说你是她的孩子吗?情境二播放音乐《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让学生说出其歌名.学生活动 探究新知判断下列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1)若,则;(2)若,则;(3)两个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4)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菱形.(上述三个问题的设计意图为:①复习巩固上节课知识;②顺其自然,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生:(1)、(3)是真命题,(2)、(4)是假命题.(对于命题“若 则 ”,有时是真命题,有时是假命题.如何判断其真假呢?看能不能推出 ,如果能推出 ,则原命题是真命题,否则就是假命题. 对于命题“若 则 ”,如果由经过推理能推出 ,也就是说,如果 成立,那么 一定成立.换句话说,只要有条件就能充分地保证结论 的成立,这时我们称条件是成立的充分条件,记作.)模型构建 数学理论1.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定义(板书)一般地,如果已知,那么就说,p 是q 的充分条件(sufficientq p condition),q 是p 的必要条件(necessary condition).师:请用充分条件与必要来叙述上述(1)的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学生口答)生:“ ”是“ ”成立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是“”成立的必要不充分条件.运用理论 解决问题例1 .指出下列各组命题中,p 是q 的什么条件,q 是p 的什么条件:(1) p :x=y ;q :x 2=y 2.(2)p :三角形ABC 的三条边相等;q :三角形ABC 的三个角相等.解: (1) x=y 是x 2=y 2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x 2=y 2是x=y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2) p 是q 的充分条件且是必要条件,q 是p 的充分条件且是必要条件.(设计意图:①对所学理论直接应用;②引入充要条件的概念.) 模型构建 数学理论2.充要条件定义(板书)一般地,如果是 的充分条件,又是 的必要条件,则称是 的充分必要条件,简称充要条件( sufficient and necessary condition)记作.师:请大家总结出判断充分、必要条件的一个算法.模型构建 数学理论3.用算法表示判断充分、必要条件的基本步骤(板书)Step1:认清条件和结论;Step2:考察和的真假;q p ⇒p q ⇒Step3:下结论.运用理论 解决问题例2.用“必要不充分”,“充分不必要”,“充要”,“既不充分也不必要”填写下表B是是有理数是实数、是奇数是偶数是4的倍数是6的倍数 (学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作出下面回答.) ①因为有理数一定是实数,但实数不一定是有理数,所以是的充分非必要条件,是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②一定能推出,而不一定推出,所以是的充分非必要条件,是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③、是奇数,那么一定是偶数;是偶数,、不一定都是奇数(可能都为偶数),所以是的充分非必要条件,是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④表示或,所以是成立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⑤由交集的定义可知且是成立的充要条件; ⑥由知且,所以是的充分非必要条件; ⑦由知或,所以是,成立的必要非充分条件;⑧易知“是4的倍数”是“是6的倍数”的既非充分又非必要条件;(设计意图:通过对上述几个简单问题的交流、思辩,在争论中得到了正确答案,并加深了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认识.) 例3.请用“充分不必要”、“必要不充分”、“充要”、“既不充分也不必要”填空:(1) “|x-2|<3”是“0<x<5”的______条件;(2)“x2≤0”是“x≥0”的条件;(3)“m是4的倍数”是“m是6倍数” 的条件.分析:(1)应首先对|x-2|<3进行化简,然后再进行判断,还可以从集合的角度加以理解;(必要不充分条件)(2)可以直接判断,更好的方法是考察它的逆否命题;(充分不必要条件)(3)很容易直接判断.(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设计意图:①对所学理论进一步应用;②通过解决本题让学生总结出判断充分、必要条件的一般方法和策略.)模型构建数学理论4. 判别充分、必要条件方法和策略(板书)(1)先简化命题;(2)集合法;(3)可将命题转化为等价的逆否命题后再判断;(4) 否定一个命题只要举出一个反例即可.运用理论 巩固练习基础训练(感受、理解)课本(苏教版选修1-1)第8页练习l 、2.(基础训练是所学知识的直接、简单应用,意在使学生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的概念,由学生口答完成.)能力训练(思考、运用)1.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刚开始提出的三个情境问题;解析:①“这是我妈妈”和“我是妈妈的孩子”互为充要条件,所以不需要补充说了;②共产党是新中国成立必须具备的条件;2.直线和平面,的一个充分条件是( ),a b ,αβ//a b A. B.//,//a b αα//,//,//a b αβαβC.D. ,,//a b αβαβ⊥⊥,,a b αβαβ⊥⊥⊥3.在中,,,,ABC ∆:p A B >:sin sin q A B >B A m cos cos :<BA n tan tan :>问:p 是q 的什么条件?p 是m 的什么条件?p 是n 的什么条件?分析:第2题是立体几何中常见的题目的变形问法,是对立体几何中有关定理和性质的变相考查,稍加分析可知,本题应选C.第3题是对正弦定理、三角函数的单调性的考查.当然本题的第3个问也可以用举反例的方法加以判别.这两道题与前面所学的知识有效地进行了联系和沟通.)(师生互动,共同完成)解:1、C ;2、p 是q 的充要条件,p 是m 的充要条件,p 是n 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能力训练是知识的变形应用和逆向思维训练,深化概念,发展思维,使学生能比较深刻地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的本质.)创新提高(探究、拓展)1.是否存在实数,使得是的充分条件?m 20x m +<2230x x -->2.是否存在实数,使得是的必要条件?m 20x m +<2230x x -->(1)是否存在实数,使得是的充分条件?m 20x m +<2230x x -->(2)是否存在实数,使得是的必要条件?m 20x m +<2230x x -->解:欲使得是的充分条件,则只要20x m +<2230x x -->或,则只要即,故存{|}{|12m x x x x <-⊆<-3}x >12m-≤-2m ≥在实数时,使是的充分条件.2m ≥20x m +<2230x x -->(2)欲使是的必要条件,则只要20x m +<2230x x -->或,则这是不可能的,故不存在实数{|}{|12mx x x x <-⊇<-3}x >m时,使是的必要条件.20x m +<2230x x -->(创新提高题有一定的难度,供部分有余力的学生做,作为选做题)提炼小结 反思提高(教师启发学生完成,必要时给予补充)(1)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概念.(2)判断充分、必要条件的一个算法: ①认清条件和结论; ②考察和的真假;q p ⇒p q ⇒③下结论.(3)判别方法和策略: ① 先简化命题; ② 集合法;③ 将命题转化为等价的逆否命题后再判断;④否定一个命题只要举出一个反例即可.布置作业合情推理【教学目标】掌握归纳推理的技巧,并能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公开课教案《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案设计
案例二
对于命题“只有年满18岁,才能参加选举。”年满18岁是参加选举的必要条件,因为如果不满18岁,就一定不能参加选举。但年满18岁并不一定能参加选举,因为还需要满足其他条件(如具有选举权等),因此年满18岁不是参加选举的充分条件。
案例三
对于命题“当且仅当x=2时,x^2=4。”这里x=2既是x^2=4的充分条件也是必要条件,因为只有当x=2时,x^2才等于4;反过来,如果x^2=4,那么x一定等于2。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往往需要结合使用,以更全面地描述问题。
充分条件是指使得某个事件或命题一定成立的条件,而必要条件则是指某个事件或命题成立所必须满足的条件。
定义不同
充分条件是单向的,即只要满足充分条件,事件或命题就一定成立;而必要条件是双向的,即事件或命题成立则必须满足必要条件,反之则不一定。
需要进一步提高的方面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需要加强对充要条件判定方法的掌握,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03
02
01
如《离散数学》、《数学逻辑基础》等,这些书籍对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有更深入的讲解,同时也有更多的例题和练习题供读者练习。
相关数学书籍
如慕课网、网易云课堂等平台上的相关数学课程,这些课程通常由知名高校的教师讲授,内容丰富、讲解清晰。
示例
定义
通过识别题目中的充分条件,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解题思路引导
定理证明
实际应用
在数学定理的证明过程中,充分条件往往作为推理的起点,通过逐步推导得出结论。
在实际问题中,通过分析充分条件,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的本质和求解方法。
03
02
01
1
2
3
条件A是条件B的充分条件,但条件B的发生不一定需要条件A的存在。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案完美版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理解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的概念;会判断命题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和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举例,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良好的思维品质,在练习过程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概念.(解决办法:对这三个概念分别先从实际问题引起概念,再详细讲述概念,最后再应用概念进行论证.)难点:判断命题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
关键: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看是条件能推出结论还是结论能推出条件。
教具准备: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资料。
教学设想:通过学生的举例,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良好的思维品质,在练习过程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三)教学过程学生探究过程:1.练习与思考写出下列两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判断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1)若x > a2 + b2,则x > 2ab, (2)若ab = 0,则a = 0.学生容易得出结论;命题(1)为真命题,命题(2)为假命题.置疑:对于命题“若p,则q”,有时是真命题,有时是假命题.如何判断其真假的?答:看p能不能推出q,如果p能推出q,则原命题是真命题,否则就是假命题.2.给出定义命题“若p,则q”为真命题,是指由p经过推理能推出q,也就是说,如果p成立,那么q一定成立.换句话说,只要有条件p就能充分地保证结论q的成立,这时我们称条件p是q成立的充分条件.一般地,“若p,则q”为真命题,是指由p通过推理可以得出q.这时,我们就说,由p可推出q,记作:p⇒q.定义:如果命题“若p,则q”为真命题,即p ⇒q,那么我们就说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 必要条件.上面的命题(1)为真命题,即x > a2 + b2 ⇒x > 2ab,所以“x > a2 + b2 ”是“x > 2ab”的充分条件,“x > 2ab”是“x > a2 + b2”"的必要条件.3.例题分析:例1:下列“若p,则q”形式的命题中,那些命题中的p是q的充分条件?(1)若x =1,则x2- 4x + 3 = 0;(2)若f(x)= x,则f(x)为增函数;(3)若x为无理数,则x2为无理数.分析:要判断p是否是q的充分条件,就要看p能否推出q.解略.例2:下列“若p,则q”形式的命题中,那些命题中的q是p的必要条件?(1)若x = y,则x2= y2;(2)若两个三角形全等,则这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3)若a >b,则ac>bc.分析:要判断q是否是p的必要条件,就要看p能否推出q.解略.4、巩固巩固:P12 练习第1、2、3、4题5.教学反思:充分、必要的定义.在“若p,则q”中,若p q,则p为q的充分条件,q为p的必要条件.6.作业 P14:习题1.2A组第1(1)(2),2(1)(2)题注:(1)条件是相互的;(2)p是q的什么条件,有四种回答方式:① p是q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② p是q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③ p是q的充要条件;④ p是q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最新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案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案1・2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理解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的概念;会判断命题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和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举例,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良好的思维品质,在练习过程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概念•(解决办法:对这三个概念分别先从实际问题引起概念,再详细讲述概念,最后再应用概念进行论证-)难点:判断命题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
关键: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看是条件能推出结论还是结论能推出条件。
教具准备: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资料。
教学设想:通过学生的举例,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以及培养他们的良好的思维品质,在练习过程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三)教学过程学生探究过程:1 .练习与思考写出下列两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判断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⑴若x > a' + b~,则x > 2ab, (2)若ab = 0,则a = 0.学生容易得出结论;命题(1)为真命题,命题(2)为假命题.置疑:对于命题“若p ,则q”,有时是真命题,有时是假命题•如何判断其真假的?答:看p 能不能推出q ,如果p能推出q,则原命题是真命题,否则就是假命题.2・给出定义命题“若p ,则q”为真命题,是指由p经过推理能推出q ,也就是说,如果p成立,那么q —定成立.换句话说,只要有条件p就能充分地保证结论q的成立,这时我们称条件p是q 成立的充分条件.—般地,“若P,则『为真命题,是指由P通过推理可以得出q.这时,我们就说,由P可推出q,记作:P=>Q -定义:如果命题“若P,则q”为真命题,即P二q,那么我们就说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必要条件・上面的命题(1)为真命题,即x > a2 + b‘ => x > 2ab,所以“x > a= + b‘ ”是“x > 2atT的充分条件,“x > 2ab堤“x > a2 + 的必要条件•3・例题分析:例1 :下列“若P,则『形式的命题中,那些命题中的P是q的充分条件?(1)若x 二1,则x‘ - 4x + 3 二0; (2)若f(x)二x,则f(x)为增函数;(3)若x为无理数,则丘为无理数.分析:要判断P是否是q的充分条件,就要看P能否推出q.解略•例2 :下列“若p,则『形式的命题中,那些命题中的q是P的必要条件?⑴若x = y,则x‘ = y:;(2)若两个三角形全等,则这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3)若d >5则北> be .分析:要判断q是否是P的必要条件,就要看P能否推出q.解略•4、巩固巩固:P12练习第1、2、3、4题5・教学反思:充分、必要的定义•在“若P,则『中,若pnq,则P为q的充分条件,q为P的必要条件.6 •作业Pxi :习题1. 2A组第1⑴⑵,2⑴⑵题注:(1)条件是相互的;(2) P是q的什么条件,有四种回答方式:①p是q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②P是q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③P是q的充要条件;④P是q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1. 2. 2充要条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 )正确理解充要条件的定义,了解充分而不必要条件,必要而不充分条件,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的定义.(2)正确判断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充要条件、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3)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对条件的判定应该归结为判断命题的真假,.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观察和思考中,在解题和证明题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严密性品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培养积极进取的精神-(-)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正确区分充要条件;2、正确运用“条件”的定义解题难点:正确区分充要条件•教具准备: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资料。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案完美版
《充足条件与必需条件》教课设计(一)教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正确理解充足不用要条件、必需不充足条件的观点;会判断命题的充足条件、必需条件.2.过程与方法:经过对充足条件、必需条件的观点的理解和运用,培育学生剖析、判断和概括的逻辑思想能力.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经过学生的举例,培育他们的辨析能力以及培育他们的优秀的思想质量,在练习过程中进行辩证唯心主义思想教育.(二)教课要点与难点要点:充足条件、必需条件的观点.( 解决方法:对这三个观点分别先从实质问题惹起观点,再详尽叙述观点,最后再应用观点进行论证. )难点:判断命题的充足条件、必需条件。
要点: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看是条件能推出结论仍是结论能推出条件。
教具准备:与教材内容有关的资料。
教课假想:经过学生的举例,培育他们的辨析能力以及培育他们的优秀的思想质量,在练习过程中进行辩证唯心主义思想教育.(三)教课过程学生研究过程:1.练习与思虑写出以下两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判断是真命题仍是假命题?( 1)若 x > a 2 + b2,则 x > 2ab,( 2)若 ab = 0 ,则 a = 0.学生简单得出结论;命题 (1) 为真命题,命题 ( 2 ) 为假命题.置疑:对于命题“若p,则 q”,有时是真命题,有时是假命题.如何判断其真假的?答:看 p 能不可以推出 q,假如 p 能推出 q,则原命题是真命题,不然就是假命题.2.给出定义命题“若 p,则 q”为真命题,是指由p 经过推理能推出q,也就是说,假如p 建立,那么 q 必定建立.换句话说,只需有条件p 就能充足地保证结论q 的建立,这时我们称条件 p 是 q 建立的充足条件.一般地,“若 p,则 q”为真命题,是指由p 经过推理能够得出q.这时,我们就说,由p 可推出 q,记作: p q.定义:假如命题“若p,则 q”为真命题,即p q, 那么我们就说p 是 q 的充足条件; q 是 p 必需条件.上边的命题 (1)为真命题,即x > a 2 + b 2x> 2ab ,因此“ x > a 2+ b 2”是“ x > 2ab ”的充足条件,“x > 2ab ”是“ x > a 2+ b 2”"的必需条件.3.例题剖析:例1:以下“若p,则 q”形式的命题中,那些命题中的p 是 q 的充足条件?( 1)若 x = 1,则 x2- 4x + 3 = 0;( 2)若 f(x)= x ,则 f(x) 为增函数;( 3)若 x 为无理数,则 x2为无理数.剖析:要判断 p 是不是 q 的充足条件,就要看p 可否推出 q.解略.例2:以下“若p, 则 q”形式的命题中,那些命题中的q 是 p 的必需条件 ?(1)若 x = y ,则 x2= y 2;(2)若两个三角形全等,则这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3)若 a >b, 则 ac> bc.剖析:要判断q 是不是 p 的必需条件,就要看 p 可否推出 q.解略.4、稳固稳固:P12 练习第 1、 2、3、 4 题5.教课反省:充足、必需的定义.在“若 p,则 q”中,若p q,则 p 为 q 的充足条件, q 为 p 的必需条件.6.作业P 14:习题 1.2A 组第 1(1)(2),2(1)(2)题注:( 1)条件是互相的;(2) p 是 q 的什么条件,有四种回答方式:①p 是 q 的充足而不用要条件;② p 是 q 的必需而不充足条件;③ p 是 q 的充要条件;④ p 是 q 的既不充足也不用要条件.风,没有衣裳;时间,没有住所;它们是拥有全球的两个穷人生活不仅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野外。
完整版《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学设计
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形成正确的概念体 系。
巩固练习与拓展延伸
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 识解决问题,加深对充分条件和
必要条件的理解。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充分条 件和必要条件在实际生疑问,进行课堂互 动,促进知识内化。
03
教学方法与手段
启发式教学法应用
3
提供个性化辅导
针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需要提供个性化的辅 导和支持,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障碍,提高学习效 果。
THANKS
感谢观看
。
成果展示
各小组选派代表展示讨论成果, 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质疑。
分享交流环节
分享学习心得
学生分享自己在探究过程中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交流不同观点
学生就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理解进行交流,探讨不同观点。
教师总结提升
教师对学生的分享和交流进行总结,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
自我评价和反思环节
自我评价
01
学生对自己在本次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参与度、合作
小组的实力均衡。
明确讨论任务
给每个小组分配明确的 讨论任务,如分析某个 问题中的充分条件和必
要条件等。
小组内讨论
小组成员在组内展开讨 论,互相交流看法和思
路,共同解决问题。
小组间交流
各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和 分享,互相学习和借鉴 ,提高整体学习效果。
多媒体辅助教学应用
制作课件
根据课程内容制作精美的课件 ,包括文字、图片、动画等元 素,增强视觉效果和吸引力。
演示实验
通过多媒体演示相关实验或操 作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概念及 应用。
视频教学
播放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视频资 料,如专家讲座、案例分析等 ,丰富教学手段和内容。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学设计
课改探微《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学设计■赵林一、教材分析常用逻辑用语是数学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学表达和交流的工具,是逻辑思维的基本语句,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是数学中常用的逻辑用语。
在数学的知识体系中,数学定义、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都可以用逻辑用语表述。
运用常用逻辑用语进行数学表达、论证和交流,可以提高交流的严谨性和准确性。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命题、真命题、假命题等概念,会判断一些简单命题的真假。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以及充要条件的判断是建立在命题真假判断基础上的。
“若p ,则q ”为真命题,那么“p 是q 的充分条件”,相当于“命题的条件”是“命题的结论”的充分条件,这与学生的已有推理经验(由p 推出q )是一致的,所以学生比较容易理解。
但是对于“q 是p 的必要条件”,相当于“命题的结论”是“命题的条件”的必要条件,学生不明白这样分析命题的意义,不容易理解。
三、学习重难点重点: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意义。
难点:对必要条件的意义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一)概念的引入教师出示春秋战国时的历史人物墨子图片,让学生叙述自己对墨子的认识,然后由教师指出墨子还是一位数学家,尤其在逻辑学中,引出今天学习的内容逻辑用语,然后引用《墨辨》中的两句话“有之则必然,无之则未必不然;无之则必不然,有之则未必然”指出今天的研究内容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问题1:在初中,我们学习过命题。
什么是命题?命题通常写成什么形式?什么是真命题和假命题?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设计意图:复习初中学过的关于命题、真命题、假命题的概念,认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二)概念的形成问题2:阅读教科书第17页的“思考”,关于思考中的4个命题,哪些是真命题?哪些是假命题?你是如何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的?师生活动:学生判断命题的真假。
教师指出由于命题为真命题,就可以说由p 可以推出q ,p 对q 成立而言就是充分的,p 就可以成为q 的充分条件,这种说法可以推广到一般情形,从而得出充分条件的定义,学生利用一分钟左右自己体会定义。
高一数学上册《充分条件必要条件》教案、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引入概念:
在教学中,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或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概念。例如,探讨“下雨”和“地面湿润”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理解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内涵。
2.深入剖析,理解概念:
采用讲解、举例、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定义。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掌握充分必要条件的判定方法,以及与其他逻辑关系的区别。
(3)分享成果: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共同总结判断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方法。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
在课堂练习阶段,我将设计具有层次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2.教学过程:
(1)布置练习题:包括基本概念题、应用题和拓展题,让学生逐步提高解题能力。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鼓励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共同解决与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6.反馈评价,激励进步:
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通过鼓励、表扬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7.总结反思,提高认知:
在教学结束时,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反思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收获。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提高对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认识。
高一数学上册《充分条件必要条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充分条件的定义,掌握充分条件的表示方法,能够判断一个条件是否为另一个条件的充分条件。
2.理解必要条件的定义,掌握必要条件的表示方法,能够判断一个条件是否为另一个条件的必要条件。
3.掌握充分必要条件的概念,理解其与其他逻辑关系的联系与区别。
完整版)《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学设计
完整版)《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学设计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充要条件的概念和判断命题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充要条件等。
通过研究,学生将能够正确理解这些概念,判断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与前面有关逻辑初步知识内容相联系,让学生充分感受和体会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概念的过程和思想,培养学生现问题的能力。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让学生在自我思考、相互交流中去给概念下定义,去体会概念的本质属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具体的、简单的命题的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来讲解“充分条件”的概念,从互为逆否命题的等价性来了解“必要条件”的概念。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看是条件能推出结论还是结论能推出条件。
最后,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教学用具,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1.利用定义判断:如果p蕴含q,则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
2.利用等价命题关系判断:p蕴含q的等价命题是“非q蕴含非p”。
即,如果非q蕴含非p,则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
3.用集合的思想理解充分与必要条件:给定两个条件p和q,可以将它们看作集合A和B,其中A={x|x满足条件q},B={x|x满足条件p}。
如果A是B的子集,则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
4.分析比较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非充分条件和充要条件的区别和判定:如果p蕴含q且q成立,则p是q的充分条件;如果p成立,则q是p的必要条件。
如果p蕴含q但q不成立,则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如果q蕴含p但p不成立,则p是q的必要非充分条件;如果p蕴含q且q蕴含p,则p是q的充要条件,q也是p的充要条件。
课堂小结:本节课研究了推断符号“蕴含”的意义,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概念,以及判断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1.2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正确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充要条件的概念;会判断命题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进一步会判断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充要条件。
2.过程与方法:
充分感受和体会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概念的过程和思想,培养学生现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判定,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观察,敢于归纳,关于建构;充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挖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p⇒q”与“q⇒p”的判断,感受对立,统一的思想,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通过学习本节课体验成功的愉悦,激发学习的兴趣;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个性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充要条件的概念。
2.难点:判断命题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充要条件。
3.关键: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看是条件能推出结论还是结论能推出条件。
三、教学方法及教学准备
1. 学习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知识,要注意与前面有关逻辑初步知识内容相联系,充要条件中的p、q与四种命题中的p、q要求是一样的,它们可以是简单命题,也可以是不能判断真假的语句,也可以是含有逻辑联结词或“若a则b”形式的复合命题。
2. 由于这节课概念性、理论性较强,一般的教学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为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教学中应始终注意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自我思考,相互交流中去给概念、“下定义”,去体会概念的本质属性。
3. 教材中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定义没作过多的解释说明,为了让学生能理解定义的合理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具体的、简单的命题的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来讲解“充分条件”的概念,从互为逆否命题的等价性来了解“必要条件”的概念。
4. 教学用具: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四种命题的形式与关系
2、试写出命题“若x>1,则21
x>”的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并判断真假.
(二)创设情境,新课引入
1、p: b是a(男性)的父亲 q:a是b的儿子
2、p : 外面下雨 q :出门带雨伞
那么,p与q在数学中是什么样的关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有意义的课题—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三)师生互动,新课讲解
问题1:前面讨论了“若p则q”形式的命题的真假判断,请同学们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并说明条件和结论有什么关系?
(1). p:x≠y;q:
22
≠
x y.
(2). p:x>0;q:2>
x0.
(3).p:三角形的三个角相等; q:三角形的三条边相等。
(4).p:两个三角形全等;q: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推断符号“⇒”的含义
“若p则q”为真,是指由p经过推理可以得出q,也就是说,如果p成立,那么q 一定成立,记作p⇒q,或者q⇐p;如果由p推不出q,命题为假,记作p q.
简单地说,“若p则q”为真,记作p⇒q(或q⇐p);
“若p则q”为假,记作p q(或q p).
命题(2)、(3) (4)为真,是由p经过推理可以得出q,即如果p成立,那么q一定成立,此时可记作“p⇒q”,命题(1)为假,是由p经过推理得不出q,即如果p成立,
推不出q成立,此时可记作“p q.”
说明:“p⇒q”表示“若p则q”为真,可以解释为:如果具备了条件p,就是以保证q成立,即表示“p蕴含q”,理解为“p”为“q”的子集。
1.什么是充分条件?什么是必要条件?
一般地,如果已知p⇒q,那么就说: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如果已知p⇒q,且q⇒p,那么就说:p是q的充分且必要条件,简记充要条件;如果已知p q,那么就说:p不是q的充分条件;q不是p的必要条件;
回答上述命题(1)(2)(3)(4)中的条件关系.
由上述命题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判断过程,可确定命题按条件和结论的充分性、必要性可分为四类:“充分而不必要条件”、“必要而不充分条件”、“充要条件”、“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例1 指出下列各组命题中, p是 q的什么条件(在“充分而不必要条件”、“必要而不充分条件”、“充要条件”、“既不充分也不必要”中选出一种)?
(1)p:(x-2)(x-3)=0;q:x-2=0.
(2)p:同位角相等; q:两直线平行.
x9.
(3)p:x=3; q:2=
(4)p: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q: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学生板演讲街,教师点评)
例2.指出命题中p是q的什么条件?
P:|x|≠3 q:x≠3
解:(学生板演讲街,教师点评)
2.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判断方法:
(1)直接利用定义判断:即“若p⇒q成立,则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条件与结论是相对的)
(2)利用等价命题关系判断:“p⇒q”的等价命题是“⌝q⇒⌝p”。
即“若┐q⇒┐p 成立,则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
3.用集合的思想理解充分与必要条件
给定两个条件p ,q,要判断p是q的什么条件,也可考虑集合:A={x |x满足条件q},B={x |x满足条件p}
①A ⊆B,则p 为q 的充分条件,q 为p 的必要条件;
②B=A, 则p 为q 的充要条件,q 为p 的充要条件;
4.分析比较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充分不必要条件、必要非充分条件和充要条件的区别和判定
命题:若p ,则q
(1)若p ⇒q ,且q
p .则P 是q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2)若p q ,且q ⇒p .则p 是q 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3)若p ⇒q ,且q ⇒p .则p 是q 的充要条件,q 也是p 的充要条件
(4)若p q ,且q p .则p 是q 的既不充分与不必要条件
(四)课堂小结,巩固反思
1、本节主要学习了推断符号“⇒”的意义,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概念,以及判断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方法.
(1)若p ⇒q (或若┐q ⇒┐p ),则p 是q 的充分条件;若q ⇒p (或若┐p ⇒┐q ),则p 是q 的必要条件.
(2)条件是相互的;
(3)p 是q 的什么条件,有四种回答方式:
① p 是q 的充分而不必要条件;② p 是q 的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③ p 是q 的充要条件; ④ p 是q 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2、 注意的问题
(1)对本节的教学,不可拔高追求一次到位,而在今后的教学中滚动式逐步深化。
(2)从具体的、简单的例子由浅入深,突破难点,抓住重点,讲练结合。
五、布置作业:
1.利用定义填空:
(1)x>-1___x>1;
(2)2=+x 3x 4 ___x=43+x ;
(3)两个角是对顶角________两个角相等;
(4)a=b____a+c=b+c.
2. 从“充分而不必要的条件”、“必要而不充分的条件”与“充要条件”中选出适当的一种填空:
(1) “两三角形全等” 是“两三角形相似”的 ;
(2)“a=b ”是 “ac=bc ”的 ;
(3)“a ≠0”是 “ab ≠ 0”的 ;
(4)“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是“四边形是矩形”的 .
3.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
(1) “a>b ” 是 “22>a b ”的充分条件;
(2) “a>b ” 是 “22>a b ”的必要条件;
(3) “a>b ” 是 “22c c >a b ”的充分条件;
(4) “a>b ” 是 “a+c>b+c ”的充要条件;
(5)关于x 的方程
2++=ax bx c 0一个根为1的充分且必要条件是 六、关于教学设计的思考
1. 本节课重难点是判断命题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方法,所以这节课效果的好坏,体现在对这两点实现的程度上,因此,作业应围绕这两方面设计。
2.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是高中数学中几个重要的数学概念,它们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如分开讲则不利于学生掌握,分析教材,联系实际,将本节内容安排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讲清定义及简单的判断方法,第二节课加强这几个“条件”的应用,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本教案为第一课时。
3. 本节概念课理论较强,一般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因此,激发兴趣是关键,不断启发是手段,从而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师生互动达到教学目的。
七、板书设计:
为及时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和要点,便于学生理解掌握,板书设计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