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2第三章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必修二、三复习提纲

高中地理必修二、三复习提纲

高中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考试说明要求:1、知道人口增长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

2、结合实例,说明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

主要知识点: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 和 共同决定的。

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 。

3、世界人口的增长在地区上是 。

某地区人口自然增长数量受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5、人口增长模式由 、 、三项指标共同构成。

自然增长率= 率- 率。

6、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原始型: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

传统型: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

现代型: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

7、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首先是 率的转变。

影响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因素有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

8、目前,发达国家和地区(以 和 为代表)人口增长模式是 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是 型向 型过渡阶段,世界是 型向 型过渡阶段,我国是 型。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考试说明要求:1、结合实例,分析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主要知识点: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的 和人口 。

2、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 或 范围内发生改变。

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分为 和 。

4、二战后,欧洲由人口 地区变为人口 地区,主要是由于 ;拉丁美洲由人口 地区变为人口 地区; 地区吸引了大批外籍工人。

5、我国古代人口迁移是由于 、 、 等影响,人民不得不大批迁移。

6、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2) 。

8、在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往往起重要作用。

此外,、、、、、,也能影响人口的迁移。

9、人口迁移的意义: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10、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好的影响有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不好的影响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11、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影响:好的影响有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的劳动力。

(完整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本文档总结了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三章的知识要点。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 封建制度- 封建制度是古代中国的一种政治制度。

- 封建制度的核心是封建等级制度,即君主将土地分封给诸侯、大臣等,并依赖他们来维护国家的稳定。

- 封建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有着较长的存在时间,并对社会和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2. 君主制度- 君主制度是古代中国的一种政治制度。

- 君主制度的核心是君主的统治地位,君主拥有最高的权力和地位。

- 君主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有着较长的存在时间,并对社会和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1. 中央集权制度- 秦朝采取了中央集权制度,即由君主集中掌握政治、军事和经济的权力。

- 中央集权制度使秦朝得以统一全国、加强中央集权,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2. 知识分子的排斥与焚书坑儒- 秦始皇实行一系列排斥知识分子的政策,严厉打击思想自由。

- 秦始皇还下令焚书坑儒,烧毁了许多古代文献和书籍,以控制人民的思想。

三、秦汉时期的经济、军事和文化变革1. 土地制度改革- 秦朝进行了土地制度改革,实行均田制,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田的利用率。

- 土地制度改革对农业生产和社会稳定产生了积极影响。

2. 图书统一、货币统一和长度统一- 秦朝实行图书统一,采用了同一的文字和书写规范。

- 秦朝还实行货币统一,推行了一种统一的货币制度。

- 秦朝还统一了长度单位,使贸易和经济活动更加便利。

3. 丝绸之路的开通- 汉朝开通了丝绸之路,使中国与西方国家进行了经济和文化交流。

- 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中西方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总结本章主要介绍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以及秦朝和汉朝时期的经济、军事和文化变革。

了解这些知识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与演变。

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总结第三章人口与城市。

一、人口与城市的关系。

人口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城市是人口聚集的地方。

人口与城市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人口的支撑,而人口的流动和分布也受城市的影响。

二、人口与城市的分布特点。

1. 人口分布不均衡。

全球人口分布不均衡,集中在亚洲、非洲等地区,而北美、南美等地区人口较为稀少。

2. 城市人口增长迅速。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增长更为迅速。

3. 人口向城市集聚。

城市具有吸引人口的功能,因而人口向城市集聚的趋势十分明显。

三、人口与城市的问题。

1. 人口过度集中。

城市人口过度集中会导致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恶化、社会问题增多等诸多问题。

2. 城市人口老龄化。

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城市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给城市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3. 城市人口流动。

城市人口流动会导致人口失衡、社会稳定性下降等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和管理。

四、城市化进程与城市规划。

1. 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是人口向城市集聚的过程,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是对城市发展进行合理布局和规划,以实现城市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的改善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五、世界城市发展的不平衡性。

1. 北半球城市发达。

北半球的城市发达程度较高,经济水平和城市化水平较高,如伦敦、东京、纽约等。

2. 南半球城市欠发达。

南半球的城市发展相对滞后,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如非洲、南美洲等地区的城市。

六、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1. 城市化率不断提高。

中国的城市化率不断提高,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进程加快。

2. 城市化带来的问题。

城市化进程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城市人口过度集中、城市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等。

七、城市发展的对策。

1. 合理规划城市发展。

采取合理的城市规划,实现城市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改善。

2. 加强城市管理。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复习提纲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必修2)复习提纲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第三单元)◇【考试说明】1、科技成就(四大发明及影响);2、汉字和书画(汉字与书法艺术、中国画起源与发展、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3、文学成就(7种文学体裁的成就、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形式的时代特征);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知识框架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知识链时间轴◇【知识整合】一、科技成就:1、四大发明:(重点)(1)、造纸术:(西汉、东汉)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2)、印刷术:(隋唐、北宋)提高印刷效率,加速文明进程,推动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思想解放。

(3)、火药:(战国、唐朝、宋朝)加速西方封建骑士阶层的衰落;(4)、指南针:(战国、北宋)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5)、马克思关于三大发明作用的论述:“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伟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的粉碎,罗盘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却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2、古代科技发达的原因:(1)、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

(2)、政府巩固统治的需要和对科技的重视与支持。

(3)、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广泛的对外交往,推动了中国古代科技进一步发展。

(4)、中国古代一些著名科学家的不懈探索。

3、历史启示:A、科技的发展受政治、经济、教育、科技工作者的努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B、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必然推动社会的进步;C、科技能否转化为生产力或转化程度取决于当时的社会环境。

二、中国的古代艺术:☆中国汉字与书法:1、汉字起源与发展:六千多年前,出现原始文字“图画文字”,至商朝成熟。

按照甲骨文、大篆(金文)、小篆(秦篆)、隶书、楷书。

总趋势为由繁到简。

2、书法发展阶段:①、书法发展分为两个阶段:魏晋以前为自发阶段,魏晋以后为自觉阶段,隶书衍生出楷书、行书、草书。

高一生物必修2第三章复习提纲

高一生物必修2第三章复习提纲

高一生物必修2第三章复习提纲一、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细胞生物(含2种核酸DNA和RNA):DNA为遗传物质生物DNA病毒:噬菌体;肿瘤病毒(如乙肝病毒)病毒(含1种:DNA或RNA)RNA病毒:艾滋病;(禽)流感;SARS;烟草花叶病毒等注意:格里菲思、艾弗里、蔡斯和赫尔希实验见课本43-45页或学案,注意实验过程理解!!这三个实验只能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而不能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相关练习:学习与评价37-38页1-7题,9题二、DNA的结构(沃森和克里克)基本单位:4种脱氧核苷酸(1分子磷酸+1分子脱氧核糖+1分子含氮碱基)由4种碱基A、T、G、C构成:腺嘌呤/胸腺嘧啶/鸟嘌呤/胞嘧啶脱氧核苷酸DNA结构特点:1反向平行,双螺旋2磷酸-脱氧核糖骨架在外,碱基在内双螺旋结构3氢键连接碱基对,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G=C)特性:1多样性:4n(n为碱基对数或单链上碱基个数)2特异性:碱基对特定的排列顺序决定3稳定性:氢键、双螺旋等结构决定三、DNA结构中有关碱基的计算题目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A1=T2 、T1=A2 、C1=G2 、G1=C21在双链中:A=T、G=C推导过程:根据碱基互补原则A1+A2=T2+T1,即A=T;同理,G=C2在双链中:两个不互补的碱基之和相等,且等于碱基总数的一半,即A+G=C+T =1/2(A+G+C+T);A+C=G+T=1/2(A+G+C+T)A+G A1+G1 T 2+C2T +C T 1+C1 A2+G23在双链和单链中存在:A+T A1+T1 A2+T2G+C G1+C1 G2+C2注意:每个公式需要亲手推出才会有印象,才能灵活应用于题目中,需要多练习!!相关练习:书本51页第1,2,3题;学习与评价39-40页1-7,9,10题四、DNA 的复制(沃森和克里克)相关补充:DNA 复制的场所:在自然状态下,只能在细胞内复制。

新课程必修二复习提纲(1、2、34章)

新课程必修二复习提纲(1、2、34章)

厦门华侨中学高一地理必修2复习纲要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座号课标要求:●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

活动要求:●运用本地人口资料,绘制图表,探究本地人口的发展模式和人口迁移的特点。

●收集资料,对比不同地区人口的文化差异。

教材活动与问题研究:P3.P7.P11.P15第一章人口的变化本章知识点逻辑联系: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记忆]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60亿人口日”(1999/10/12);“世界人口日”50亿(1987/7/11);中国13亿人口(2005/1/6)。

[记忆]3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理解记忆)6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

(记忆)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89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记忆]1.2人口的空间变化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记忆]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必修2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必修2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必修2第三章知识点总结1. 物理量与单位•物理量是用来描述物理现象的量,如长度、质量、时间等。

•量纲是物理量的种类,包括基本量纲和导出量纲。

•单位是对物理量的度量标准,包括国际单位制和厘米-克-秒单位制。

2. 质量与重量•质量是物体所固有的属性,是衡量物体惯性大小的物理量。

•重量是物体在重力场中受到的作用力,是质量与重力加速度之积。

3. 力•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物理量,单位是牛顿。

•力能改变物体的状态,包括改变物体的形态、速度和方向。

•力的性质包括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4. 受力分析•受力分析是研究物体所受到的力以及力的效果的方法。

•受力分析的基本原理是平衡条件和受力平衡。

5.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也被称为惯性定律,它描述了物体的惯性特性。

•牛顿第一定律表明,若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为零,则物体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6. 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描述了物体受到力时的加速度与力的关系。

•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为F=ma,其中F为合外力,m为物体质量,a为物体加速度。

7. 牛顿第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描述了物体间相互作用力的性质。

•牛顿第三定律表明,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8. 摩擦力•摩擦力是物体间相互接触时产生的阻碍运动的力。

•摩擦力可以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分别对应物体相对静止和相对运动时的摩擦。

•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间的压力和摩擦系数有关。

9. 弹力•弹力是物体由于受到弹性变形产生的恢复力。

•弹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弹性系数和变形量有关。

10. 引力•引力是物体间由于质量而产生的吸引力。

•引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距离有关,可以通过万有引力定律计算。

11. 引力与摩擦力的比较•引力和摩擦力都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但有所不同。

•引力是吸引力,而摩擦力是阻碍运动的力。

•引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有关,而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间的压力和摩擦系数有关。

12. 物体受力的效果•物体受到力的效果包括改变物体的形态、速度和方向。

高中数学必修2复习提纲

高中数学必修2复习提纲

高中数学必修2复习提纲第一章 空间几何体1.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1.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1、 三视图: 正视图:从前往后; 侧视图:从左往右; 俯视图:从上往下。

2、 画三视图的原则: 长对齐、高对齐、宽相等3、直观图:斜二测画法4、斜二测画法的步骤:(1).平行于坐标轴的线依然平行于坐标轴;(2).平行于y 轴的线长度变半,平行于x ,z 轴的线长度不变; (3).画法要写好。

5 用斜二测画法画出长方体的步骤:(1)画轴(2)画底面(3)画侧棱(4)成图 1.3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一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 1、棱柱、棱锥的表面积: 各个面面积之和2、圆柱的表面积3、圆锥的表面积2r rl S ππ+=4、圆台的表面积22R Rl r rl S ππππ+++=5、球的表面积24R S π=(二)空间几何体的体积 1、柱体的体积 h S V ⨯=底 2、锥体的体积 h S V ⨯=底313、台体的体积h S S S S V ⨯++=)31下下上上(4、球体的体积 334R V π=第二章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2.1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2.1.11、平面含义:平面是无限延展的2、平面的画法及表示 (1)平面的画法:水平放置的平面通常画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锐角画成450,且横边画成邻边的2倍长(如图)(2)平面通常用希腊字母γβα、、等表示,如平面α、平面β等,也可以用表示平面的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或者相对的两个顶点的大写字母来表示,如平面AC 、平面ABCD 等。

3、三个公理:(1)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在此平面内 符号表示为ααα⊂⇒⎪⎪⎭⎪⎪⎬⎫∈∈∈∈L L B L A B A 222rrl S ππ+= D CBAαLA· α公理1作用:判断直线是否在平面内(2)公理2: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

高一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

高一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

高一必修二第三章知识点第一节理论导入本章主要介绍了高一必修二第三章的知识点,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内容:一、原子的发现和核的发现;二、原子核的组成;三、电子的发现;四、玻尔理论;五、量子力学等。

第二节原子的发现和核的发现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物质是由最基本的粒子组成的。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们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验,终于发现了原子的存在。

原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它由一个中心核和围绕核运动的电子组成。

原子核的发现则是在原子之后,而这一发现对于人类认识物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三节原子核的组成原子核是原子的中心部分,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质子具有正电荷,质量约为1.67×10^-27 kg;中子不带电,质量约为1.67×10^-27 kg。

原子核的直径约为10^-14 m,相对于整个原子的体积非常小,但却质量占整个原子的绝大部分。

第四节电子的发现电子是原子的负电荷载体,由J. J. 汤姆逊在实验中发现。

他通过放电管实验发现了阴极射线,发现了带负电的微小粒子,即电子。

电子的质量约为9.11×10^-31 kg,它的质量远小于原子核,所以在原子模型中被视为质点。

第五节玻尔理论玻尔理论是对原子结构和电子运动规律的一种解释。

根据玻尔的理论,电子绕着原子核做轨道运动,只能在特定的能级上运动,而不能处于两个能级之间。

当电子从一个能级跃迁到另一个能级时,会吸收或释放特定频率的光子。

第六节量子力学量子力学是对微观粒子行为的研究,对于解释原子结构和电子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量子力学揭示了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即微观粒子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

通过量子力学的研究,人们对原子结构和电子运动的认识更加深入,为后续物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结语本章主要介绍了高一必修二第三章的知识点,从原子的发现和核的组成到电子的发现,再到玻尔理论和量子力学,这些知识点构建了我们对于原子结构和物质性质的认识。

通过深入学习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质的本质和微观粒子的行为规律。

湘教版(2023)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核心知识点复习提纲

湘教版(2023)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核心知识点复习提纲

湘教版(2023)高中物理必修第二册核心知识点复习提纲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运动的基本概念、描述方法及其间的转化关系- 平抛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描述方法及其应用- 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及其矢量运算- 一般曲线运动的描述和分解- 运动规律的实验探究方法及其应用第二章物态变化- 物质在微观上的状态和分子运动- 气体状态方程及其应用- 固体和液体的物态变化及其热学性质- 物质的相变及其能量变化- 物态变化的图示法及其应用第三章力和运动- 牛顿运动定律及其适用范围- 惯性系和非惯性系- 摩擦力和滑动摩擦系数- 斜面上的物体运动- 弹力和弹性势能第四章能量和能量转化- 功、功率和能量的概念及其计算- 动能定理和动能定理的应用- 弹性势能和引力势能的计算- 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机械能损失和机械能转化的实例分析第五章力学简单应用- 斜面上的力学问题- 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基本特征和应用- 物体在水平面上的谐振和质点做垂直振动的简单介绍- 物体之间的作用力- 气垫船和物体浮力的应用第六章热学基本概念- 温度的物理意义及其测量- 热量的物理意义及其传递方式- 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应用- 热力学第二定律及其应用- 热机效率的计算及其应用第七章气体状态方程和气体分子运动论- 气体状态方程及其推广应用- 理想气体的分子模型和分子平均动能- 实际气体和理想气体的差异- 气体的压强和温度的关系及其应用- 气体分子的平均自由程和扩散第八章电学基础- 充电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电荷的守恒和电流的概念- 欧姆定律的表述和计算- 硬质导体中的电场- 对于电流测量使用的电器和电路基础第九章磁学基本概念- 磁力线和磁场线- 磁铁的基本特征- 磁场的基本量及其测量方法- 奥斯特规律及其应用- 洛伦兹力和它的应用第十章电磁感应- 安培定理及其在计算磁场的弧段上的应用-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感生电动势及其应用- 电磁感应现象的场论解释- 洛伦兹力的场论解释第十一章交流电- 电磁感应定律推导并互相协作应用- 电感的概念及其变化规律- 交流电和RMAS- 交流电路元件戏额办理方法- 正弦连续周期所表明的物理现象第十二章成像光学- 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 凸透镜成像和透镜组成像的性质分析- 对于装置的规律映射设计- 种类的光学仪器及其应用的基本原理- 光的色散和衍射现象第十三章原子核- 原子谱线和布里渊原理- 质子和中子的结合能和引力势能- 核反应和核能的应用- 放射现象和放射性半衰期- 核强素测量和测量的应用第十四章半导体物理基础- 半导体材料及其晶体结构- 材料的能带结构及其导电的规律- 半导体材料的掺杂和 pn 结的形成- 半导体二极管和晶体管的基本工作原理- 半导体器件的增益和应用。

历史会考复习提纲(必修2第3单元).doc

历史会考复习提纲(必修2第3单元).doc

2.实施:__ 年3月,俄共(布)十大决定实施3.内容:农业方面:以______ 代替_______________ O余粮由______ 支配。

工业方面:___________ 业仍归国家所有,由________ 经营;__________________ 企业和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O 流通方面:允许____________ O4.评价:理论:放弃了_________ 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找到了一条使___________ 的俄国_______________ 向_________________ 过渡的途径。

实践:________ 政策的实施,使_____________ 得到恢复和发展,巩固__________ 政权。

三、斯大林模式:1.确立:经过_____ 化和_________ 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______ ,到20世纪—年代中期,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即__________ o2.内容:①实行 ____________ 制;实行________ 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排斥____________ 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济;主要以______ 管理经济。

3.评价:1)突出成就: ____ 形成了比较齐全的_______ ,基本实现_____ 化。

1937年,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 _______ 位,世界______ 位。

2)弊端:①片面发展_____ 业,使 _____ 业和__________ 业长期落后;人民提高缓慢;生产积极性不高;压抑和____ 的积极性。

斯大林体制逐渐 _______________ ,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_____________ 模式。

束缚了______________ 发展。

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_____ 年)1.背景:二战后,苏联进入_______________ 时期,________ 的弊端日益暴露。

高一地理必修2第3章复习提纲

高一地理必修2第3章复习提纲

高一地理必修2第3章复习提纲当高一学子们进入到地理必修2的第三章复习时,运用提纲能更好记忆该部分内容。

那么你知道高一地理必修2第3章知识点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今天要分享给大家的高一地理必修2第3章复习提纲,欢迎翻阅。

高一地理必修2第3章复习提纲:第一节1、农业的概念: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

2、农业区位的含义:(1) 农业生产的位置(2) 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联系3、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机械、科技决定农业活动的类型和规模的重要因素是市场因素。

4、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5、对农业活动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理解]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因素)千烟洲立体农业(地形因素。

从洪涝灾害、水土流失、土层厚度等方面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市场和政策)茶叶宜在南方酸性红壤种植(土壤因素)大城市公路边的乳畜业、园艺业(交通因素)6、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利用科技改造自然因素例子:培育良种促进农业发展(袁隆平杂交水稻、橡胶树种植范围的扩大);改善局部自然条件发展农业(大棚农业生产反季节蔬菜)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冷藏技术的进步使世界农业出现专业化和地域化7、农业地域的含义: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8、影响农业地域类型的因素:(1)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2)自然条件(3)社会经济条件9、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条件:自然区位条件: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广阔(世界主要小麦、畜产品产地);劳动力丰富;生产方式、技术先进10、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主要特征:生产结构: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小麦—牧羊)经营方式:家庭大农场科技应用:划区轮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制农业专业化、地域化水平较高发展措施:东水西调高一地理必修2第3章复习提纲:第二节1、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及作物分布:亚洲的季风区(东亚、东南亚、南亚都有分布)作物:水稻为主(水稻的习性:好暖喜湿)2、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1) 气候以季风为主,高温多雨适合水稻生长(2) 地势平坦,适宜水田管理(3) 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4) 人多地少,生活习惯导致粮食需求量大(5) 水稻生产的历史悠久(7000年历史)3、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三低一高一大一小”(1) 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2) 单产高,商品率低(3) 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4) 水利工程量大4、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及作物分布: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作物:小麦、玉米5、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1) 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2) 交通运输便利(3) 市场广阔(4) 地广人稀(5) 机械化程度高(6) 农业科技先进6、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7、水稻种植业①分布: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气候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气候区.②影响亚洲水稻种植的区位因素:高温多雨的气候;比较平坦的地形;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种植历史悠久,有丰富的生产经验.③亚洲水稻种植的特点:小农经营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8、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大牧场牧牛业区位因素:气候温和,草类茂盛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距海港近,交通方便;历史悠久,商品率高.9、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优点:农场成为一个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农民可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10、小麦、水稻、玉米的生产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小麦:世界的小麦生产,主要分布在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和我国的半湿润、半干旱区.原因:小麦的耐旱能力较强,其成熟期需要充足的光热条件.水稻: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降水丰富的地区,在非洲的埃及、尼日利亚、南欧的一些地区和南美洲北部,也大面积种植水稻.原因:水稻喜温喜湿,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充足的光照和热量尤其需要大量的水分,因此在这些光热充足、水源丰富的地区形成了大面积的水稻种植区.玉米:多分布在美洲、亚洲、欧洲、非洲等地.这是因为这里夏季高温多雨,生长季较长,适合玉米生长.高一地理必修2第3章复习提纲:第三节1、大牧场放牧业分布及生产对象分布: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干旱、半干旱气候区)生产对象:牛、羊2、大牧场放牧业区位条件(1) 气候温暖,草类茂盛(2) 地广人稀,地价地(3) 距离海港近,交通便利3、大牧场放牧业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专业化程度高4、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的发展措施(1) 围栏放牧、划区轮牧、种植饲料、开辟水源(2) 培育良种牛,加强对牛群病害研究5、乳畜业的分布及农产品分布:北美洲五大湖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农产品:牛奶及乳制品6、乳畜业的区位条件(1) 气候温凉、潮湿,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2) 城市化水平高,生活习惯影响,对乳畜产品需求量大7、乳畜业的主要特点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给一幅农业地域图,要能识别其属于何种农业地域类型,关键看从事何种农业8、影响工业区位的三大主要因素是:运输、土地、集聚.9、相关产业的集聚有什么好处?①节约运输成本,降低能耗,集中相互利用或处理副产品.②开展生产协作,促进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建立节能型企业.10、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有哪些?列举出主要因素.自然资源、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因素、生产技术因素、市场因素、环境生态因素等.。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第三单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一、我国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人民代表大会(1)人大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

①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②地方各级人大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

(2)人大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

人大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其他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并受它监督。

2、人民代表——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1)地位及其产生。

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各级人大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

(2)职责。

①义务。

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规律赋予的各项职权,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②权利。

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和质询权。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政体(1)含义。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政治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的最重要特点——民主集中制。

①含义。

民主集中制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

②具体表现,A、在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接受人民监督。

B、在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只有人民代表大会才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都由人大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C、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上,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职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3)优越性。

①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②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③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④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二、我国的政党制度1、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是中国人民经历长期的实践郑重作出的历史性选择,它的确立是由它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必修2第三章复习提纲

必修2第三章复习提纲

第三章有机化合物一、甲烷烃:仅含有碳和氢两种元素的有机物称为,也称为烃,甲烷-最简单的有机物。

存在:天然气、沼气、油田气和煤矿坑道气的主要成分,中国是最早利用天然气作燃料的国家。

分子式:________ 电子式:结构式:正四面体,C-H键长度强度相同夹角相同。

(一)甲烷性质:(1)物理性质:(2)甲烷的化学性质:通常情况下,比较稳定。

与高锰酸钾等强氧化剂不反应,与强酸、强碱也不反应1.甲烷的氧化反应:注意:可燃性气体点燃之前一定要验纯2.甲烷的取代反应:(四步反应)(二)烷烃:叫做饱和链烃,或称烷烃,烷烃的通式:______________ 1.烷烃物理性质::烷烃________溶于水,_________溶(填“易”、“难”)于有机溶剂。

(1)熔沸点:随着碳原子数的递增,熔沸点逐渐_____________。

(如果碳原子数相同,也就是分子式相同,那么所有的同分异构体中:支链越多,熔沸点越低.)(2)密度:随着碳原子数的递增,密度逐渐___________。

2.烷烃的化学性质(1)一般比较稳定,在通常情况下跟酸、碱和高锰酸钾等都______反应。

(2)取代反应:在光照条件下能跟卤素单质的气体发生取代反应。

(3)氧化反应:在点燃条件下,烷烃能燃烧。

通式:___________3.同系物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通式相同;(2)结构相似;(3)组成上相差n个(n≥1)CH2原子团。

4.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物体(1)同分异构现象:化合物具有相同的___ _____,但具有不同______ ___的现象。

(2)同分异构体:化合物具有相同的____ _____,不同________的物质互称为同分异构体。

(3)同分异构体的特点:________相同,________不同,性质也不相同。

5.写出己烷的同分异构体并用系统命名法命名:二、乙烯(一)、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电子式:空间构型:,含有官能团,属于不饱和烃(除了烷烃以外的其他烃都属于不饱和烃)(二).乙烯化学性质:1.氧化反应:(1)燃烧反应(火焰_____并伴有_______)方程式:(2)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作用,被氧化,高锰酸钾被还原而_______,这是由于乙烯分子壹中含有__________(官能团)的缘故。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1.1人口的数量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记忆 ]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 70亿人口日”(2011/10/31;3、人口增长的历史阶段(理解记忆4、 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 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过去 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理解记忆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

(记忆公式:自然增长率 =出生率 -死亡率8、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环境、文化观念医疗水平10、大部分发达国家(欧洲、北美为代表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中国为现代型,世界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

[记忆 ]1.2人口的空间变化1、人口迁移: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记忆 ]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 (行政区位的改变 ; 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 时间的改变 (通常为一年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3、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比较: [记忆 ]4、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记忆 ]5、人口迁移的意义 [理解 ]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

6、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理解记忆 ]对人口迁出地:利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弊人才、劳动力的流失对人口迁入地:利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弊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7、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记忆 ](1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2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重要作用。

高中生物必修二复习提纲(详细)

高中生物必修二复习提纲(详细)

高中生物复习(二)基因的分离规律名词:1、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做~。

(此概念有三个要点:同种生物——豌豆,同一性状——茎的高度,不同表现类型——高茎和矮茎)2、显性性状:在遗传学上,把杂种F1中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叫做~。

3、隐性性状:在遗传学上,把杂种F1中未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叫做~。

4、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如高茎和矮茎)的现象,叫做~。

5、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叫做~。

一般用大写字母表示,豌豆高茎基因用D表示。

6、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叫做~。

一般用小写字母表示,豌豆矮茎基因用d表示。

7、等位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的,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叫做~。

(一对同源染色体同一位置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如高茎和矮茎。

显性作用:等位基因D 和d,由于D和d有显性作用,所以F1(Dd)的豌豆是高茎。

等位基因分离:D与d一对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最终产生两种雄配子。

D∶d=1∶1;两种雌配子D∶d=1∶1。

)8、非等位基因:存在于非同源染色体上或同源染色体不同位置上的控制不同性状的不同基因。

9、表现型:是指生物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

10、基因型:是指与表现型有关系的基因组成。

11、纯合体:由含有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

可稳定遗传。

12、杂合体:由含有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

不能稳定遗传,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13、测交:让杂种子一代与隐性类型杂交,用来测定F1的基因型。

测交是检验生物体是纯合体还是杂合体的有效方法。

14、基因的分离规律:在进行减数分裂的时候,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着配子遗传给后代,这就是~。

15、携带者:在遗传学上,含有一个隐性致病基因的杂合体。

16、隐性遗传病:由于控制患病的基因是隐性基因,所以又叫隐性遗传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必修2第三章复习提纲
(一)烃:仅含有碳和氢两种元素的有机物称为碳氢化合物,也称为烃。

(二)甲烷-最简单的有机物
一、甲烷的元素存在、组成与分子结构
存在:天然气、沼气、油田气和煤矿坑道气的主要成分,中国是最早利用天然气作燃料的国家。

正四面体,C-H键长度强度相同夹角相同。

二、甲烷的物理性质:
三、甲烷的化学性质
(通常情况下,比较稳定。

与高锰酸钾等强氧化剂不反应,与强酸、强碱也不反应)
1、甲烷的氧化反应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注意:可燃性气体点燃之前一定要验纯
2、甲烷的取代反应
甲烷与氯气在光照下发生取代反应,甲烷分子里的四个氢原子逐步被氯原子取代反应能生成一系列甲烷的氯取代物和氯化氢。

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团)被另一种原子(或原子团)所替代的反应,叫做取代反应。

产物都不溶于水,常温下,一氯甲烷是气体,其他是液体,三氯甲烷称氯仿,四氯甲烷可作灭火剂。

(三)烷烃概念:叫做饱和链烃,或称烷烃。

1、烷烃的通式:______________
2、烷烃物理性质:
(1)状态:一般情况下,1—4个碳原子烷烃为___________,5—16个碳原子为__________,16个碳原子以上为_____________。

溶解性:烷烃________溶于水,_________溶(填“易”、“难”)于有机溶剂。

(2)熔沸点:随着碳原子数的递增,熔沸点逐渐_____________。

(如果碳原子数相同,也就是分子式相同,那么所有的同分异构体中:支链越多,熔沸点越低.)
(3)密度:随着碳原子数的递增,密度逐渐___________。

3、烷烃的化学性质
(1)一般比较稳定,在通常情况下跟酸、碱和高锰酸钾等都______反应。

(2)取代反应:在光照条件下能跟卤素单质的气体发生取代反应。

(3)氧化反应:在点燃条件下,烷烃能燃烧。

通式:___________
(四)同系物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掌握概念的三个关键:(1)通式相同;(2)结构相似;(3)组成上相差n个(n≥1)CH2原子团。

(五)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物体
1.同分异构现象:化合物具有相同的___ _____,但具有不同______ ___的现象。



2.同分异构体:化合物具有相同的____ _____,不同________的物质互称为同分异构体。

3.同分异构体的特点:________相同,________不同,性质也不相同。

区别以下几个概念:同素异性体,同位素,同分异构体
4、掌握五个碳的烷烃同分异构体的写法(三种)以及其一氯代物种类写法(8种)
(六)乙烯
一、乙烯的组成和分子结构
1、组成与结构:
2、分子结构特点:所有原子处于同一平面上,含有碳碳双键。

属于不饱和烃(除了烷烃以外的其他烃都属于不饱和烃)
二、乙烯的氧化反应
1、燃烧反应(火焰_____并伴有_______)
化学方程式
2、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作用 - 被氧化,高锰酸钾被还原而_______,这是由于乙烯分
子中含有__________(官能团)的缘故。

(乙烯被氧化生成二氧化碳)
此反应可以用来鉴别甲烷和乙烯,但不能用于除去甲烷中的乙烯,为什么?
三、乙烯的加成反应
有机物分子中的不饱和碳原子与其他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成新的化合物的反应
1、与溴的加成反应(乙烯气体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退色)
CH 2═CH 2+Br -Br→_______________(无色)
2、与水的加成反应
CH 2═CH 2+H -OH→______________ 乙醇(酒精)
书写乙烯与氢气、氯气、溴化氢的加成反应。

乙烯与氢气反应
乙烯与氯气反应
乙烯与溴化氢反应
四、乙烯的加聚反应: nCH 2═CH 2 → ________________ 反应类型_______
五、乙烯的产量可以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是一种植物生长的调节剂,催熟剂.
(七)苯、芳香烃
一、苯的组成与结构
1、分子式: C 6H 6 结构式: 结构简式: 或者
2、结构特点:环状,12个原子位于同一平面上,碳碳之间的化学键是介于单双键之间的
特殊键。

二、苯的物理性质:
三、苯的主要化学性质
1、苯的氧化反应
苯的可燃性,苯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在空气中燃烧冒浓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意:苯不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

2、苯的取代反应(P70)
在一定条件下苯能够发生取代反应
书写苯与液溴、硝酸发生取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苯的加成反应(在特殊条件下,苯能与氢气、氯气发生加成反应)
4、苯的同系物:(含有一个苯环,组成上与苯相差一个或n个CH2原子团)与苯的相同点:可以发生溴代反应、硝化反应、加成反应等。

与苯的不同点:苯不能与高锰酸钾反应,而苯的同系物可以与高锰酸钾反应。

5.芳香烃:分子中含有一个或多个苯环的一类碳氢化合物.(课本69页,资料卡片)
(八)烃的衍生物
一、乙醇的物理性质:
二、乙醇的分子结构:
三、乙醇的化学性质
1、乙醇能与金属钠(活泼的金属)反应:
反应的现象(结合钠与水作比较):
2、乙醇的氧化反应
(1)乙醇燃烧:化学反应方程式:
(2)乙醇的催化氧化:化学反应方程式:
说明:此反应是消去的相临的碳和氧上的两个氢原子,从而形成碳氧双键。

(3)乙醇还可以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或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反应,被直接氧化成乙酸。

小结:能使高锰酸钾褪色的有:含双键的烯烃,苯的衍生物,醇。

3、烃的衍生物:烃分子中的氢原子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取代而生成的一系列化合物。

一般说来,有机物中除了碳、氢元素外还有其他元素的就是烃的衍生物。

例如:
官能团:决定有机物的化学特性的原子或原子团。

例如:
四、乙酸
1、乙酸的物理性质:
2、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
3、乙酸的酸性:
乙酸的酸性比碳酸强,你如何验证呢?通过哪些实验可以说明,写出方程式。

4、酯化反应:酸跟醇作用而生成酯和水的反应,叫做酯化反应。

断键规律:酸脱_____醇脱_______
反应现象:

肆 反应化学方程式:
说明:①药品加入顺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浓硫酸的作用:
③饱和碳酸钠作用:
④此反应是可逆反应
⑤长导管不能伸入到液面以下:
五、基本营养物质
1、糖类、油脂、蛋白质主要含有 元素,分子的组成比较复杂。

2、葡萄糖和果糖,蔗糖和麦芽糖分别互称为 。

3、葡萄糖的检验:葡萄糖的特征反应
(1)葡萄糖△新制−−−−−−→−2Cu(OH)砖红色沉淀(2)葡萄糖△
银氨溶液−−−−→− 光亮的银镜 新制Cu(OH)2和银氨溶液都是碱性的。

4、蛋白质的特征反应
(1)颜色反应:蛋白质滴加浓硝酸变黄色
(2)灼烧反应:灼烧蛋白质,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
5、淀粉的特征反应:
在常温下,淀粉溶液遇碘变蓝色。

淀粉遇到I 2单质才变蓝色,而遇到化合态的碘如I -
、IO -
3等不变色。

已知方志敏同志在监狱中写给鲁迅的信是用米汤写的,鲁迅的是如何看到信的内容的? 6、糖类的水解
C 12H 22O 11+H 2O → ________+________
蔗糖 葡萄糖 果糖
(C 6H 10O 5)n +n H 2O → __________
淀粉(或纤维素) 葡萄糖
7、油脂的水解反应
(1)油脂+水→ 高级脂肪酸+甘油 (2)油脂+氢氧化钠−→−∆高级脂肪酸钠+甘油
油脂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反应,叫做皂化反应。

工业上常用此反应制取肥皂。

8、蛋白质的水解:蛋白质的水解产物是氨基酸。

天然蛋白质水解的最终产物都是α—氨基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