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钱钟书
论钱钟书《围城》的“夺胎换骨”
论钱钟书《围城》的“夺胎换骨”《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提要:钱钟书《围城》不像古代小说一样,有“借用”他书材料的现象,这在中国古今小说是罕见的例外,但是这不表明《围城》没有“化用”古代材料的情况,实际上钱钟书先生《围城》中大量的名言隽句都是借用古代经史子集中的材料或外国典籍中的材料。
只不过钱钟书先生妙笔生花的艺术手法非常高妙,让人不易察觉罢了。
钱钟书《围城》的本事其实是采用“点铁成金”与“夺胎换骨”化用而成。
关键词:钱钟书;围城;管锥编;夺胎换骨钱钟书先生在《人生边上的边上》之《小说识小续》中说:“吾国旧小说巨构中,《儒林外史》蹈袭依榜处最多。
作者玩古人之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会心不远,往往悟入,未始非他山之助。
评者观古人依傍沿袭之多少,可以论定其才力之大小,意匠之为因为创。
近人论吴敬梓者,颇多过情之誉;余故发凡引绪,以资谈艺者之参考。
”[1](P147)钱钟书先生在这里指出了吴敬梓《儒林外史》引用他书过多的情况,其实也是委婉地批评它袭用他书过多。
确实如此,《儒林外史》在众多古代小说中是引用他书最多的一部小说。
关于此点,大家只要看一看朱一玄等先生的《儒林外史资料汇编》就可以知道[2]。
钱钟书先生在这里不仅仅是针对这一部小说而言,实际上也具有批评史上的意义,“评者观古人依傍沿袭之多少,可以论定其才力之大小,意匠之为因为创”一句尤为精警。
实际上钱钟书先生是说,小说如果过多的引用他书只能说明作者水平的低下,即使作者真有点铁成金之术,也落了下乘,因为铁毕竟还是别人的,何况还不一定把铁变成金。
清初顾炎武在《与人书十》也说:“尝谓今人纂辑之书,正如今人之铸钱。
古人采铜于山,今人则买旧钱,名之曰废铜,以充铸而已。
所铸之钱既已粗恶,而又将古人传世之宝,舂剉碎散,不存于后,岂不两失之乎?”[3]钱钟书先生在其小说《围城》中也是贯彻了这一思想的,因此我们从《围城》中是看不出它曾经引用过其他人的资料。
自然《围城》中的人物有些是有原型的,这一点我们看看杨绛先生《记钱钟书与〈围城〉》[4]就可以知道。
围城里的人物形象分析
在描述三闾大学里的明争暗斗中。上自校长、训导长、各系主任,下至职员、学生、乃至还有家眷,都卷入了一场令人头晕目眩的人事纠纷。职业上的排斥,情场上的竞争,堂而皇之的例行公事,见不得人的谣诼诽谤、阴谋狡计,一时刻三闾大学成了竞相逐鹿的舞台。一些学者文士粉墨登场,他们当中有李梅亭那样满口仁义道德、满腹男盗女娼的半旧遗老,也有那样外形木讷、内心龌龊、伪造学历、招摇撞骗的假洋博士;有高松年那样道貌岸然、老奸巨猾、口称保护教育尊严、其实却是酒色之徒的伪君子,也有汪处厚那样依附官僚、谋取职位、意在结党自固、终于自蹈覆辙的阿木林;有陆子潇、顾尔谦那样一心攀龙附凤、专事吹拍、浅薄猥琐的势利小人,也有范懿、汪太太那样尽管混迹学府、却只在情场上显露头角、推波助澜的名门女士。总之,活跃在这“新儒林”里的各色人等,尽管用不着再把八股文当做敲门砖,却都扯起一面自以为是最漂亮的旗帜,将真面目掩盖起来,施出周身解数去追求新的晋身之阶,恍如自然界的动物蒙上爱惜色,追求自身的进展一样。自然,他们当中也还有没耗尽两肩正气的某些较好的人物,如虽那么荒唐、孟浪,到底还有一些责任感的方鸿渐、赵辛楣,娇弱深沉、很有心计的孙柔嘉等等。这些人物,或像方鸿渐,不失为“可
Keywords:Siege character image analysis
八围城中人物形象分析之八汪太太……………………………………………………11
钱钟书学术著作
钱钟书学术著作一、引言钱钟书先生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学者、作家、文化名人,其学术著作对中国文化研究和历史研究有着重要的贡献。
本文将从钱钟书先生的学术成就、代表性著作、研究方法和对学术界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描述。
二、学术成就钱钟书先生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文学家、学者和思想家,主要从事文学、语言学和人文学科的研究,涉及范围广泛。
他的学术研究不仅深刻而准确,而且富有创新性,成为中国文化研究的重要基石。
钱钟书先生的学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学领域钱钟书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对中国文学历史的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曾在《管锥编》中详尽地解读了唐代诗经,对唐代诗歌的发展演变和意象特点做了深入研究。
此外,钱钟书先生也对宋元小说和明清小说做过深入的研究,其代表性作品有《宋元演义》和《小说浅谈》。
他的研究不仅深入具体文学作品细节,而且进一步地揭示了小说发展的规律和历史背景。
(二)语言学领域钱钟书先生的语言学研究主要涉及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方言和文学语言等方面。
他曾主编《汉语大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为现代汉语语言学研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此外,钱钟书先生还对文言文和白话文的发展做过深入研究,对古代汉语的声调和语法做了准确的分析。
(三)人文学科钱钟书先生也对哲学、历史和社会学等人文学科进行了广泛的探讨。
他的代表作之一是《管仲论》,这本书讨论管仲思想和政治伦理,具有深刻的哲学思想和人文内涵。
此外,钱钟书先生还曾就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伦理和社会体系做过系统的分析,为当代社会管理和文化传承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三、代表性著作(一)《管锥编》《管锥编》是钱钟书先生的代表性著作之一,该书对唐代诗歌的文学价值、意象特点和艺术特色做了详尽的阐述。
该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研究的里程碑之一。
《管锥编》结构精巧,条理分明,详尽阐述了唐代文学的艺术规律和审美趣味。
全书共分为八卷,包括《古诗大全》、《本事诗》、《田家诗》、《田家词》、《乐府诗》、《小说阅微》、《寓言谚语》和《文人墨客传》等内容。
中国现当代文学 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大纲根据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教育部“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2》制定(朱栋霖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2》(上)模块一:20年代文学导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教学设计:课前布置重点文献预习。
课堂讲授从文献解读入手,表述中国现代文学的性质和发生过程。
知识点: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开端。
教学要点:人的观念与文学的发展。
中国文学现代化开端的具体表现。
教学要求:使学生理解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化、西方思潮的内外在关系。
重点:1、重点文献:《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红楼梦评论》。
2、“人”的观念的演变,是贯穿与推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3、中国文学现代化开端的具体表现。
4、推动中国文学现代化观念变革的代表人物及其历史贡献。
5、在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期的20年里各文体创新的努力及其局限。
难点:以“人”的观念的演变重新阐释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进程。
思考题:1、为什么说“人”的观念的演变是推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动力?2、简述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具体表现及其特点。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教学设计:在重点文献预习的基础上,通过讲授和提问的方式分析“五四”文学革命的性质和过程。
知识点:《新青年》、五四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
教学要点:五四文学革命的过程,内容,意义。
教学要求:五四文学革命产生必然性、历史价值和得失反思。
重点:1、重点文献:《文学改良刍议》、《文学革命论》、《人的文学》。
2、五四文学革命的时代背景及其对中国现代文学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3、五四文艺思潮与论争在五四文学革命中的重要作用。
4、五四文学的基本特征及新文学社团流派对五四文学的推动作用。
难点:五四文学革命的复杂社会背景及其发生的内在历史逻辑。
思考题:1、为什么说五四文学革命标志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确立?2、简介《文学改良刍议》与《文学革命论》的主要内容并比较二者的不同特点。
十三 文学风格
在文学活动中,“风 格”一般指作家在作品 中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
个性。
文学风格包括时代风 格、民族风格、地域风 格和流派风格等内容。 而作家作品的 风格是 文学风格的核心和基础。
二、关于风格的不同的观点 1 、语言修辞说(风格是独 特的言语形式)
3、风格的形成来自于作家 对题材的挖掘、主题的提炼 和体裁的选择 题材本身所蕴含的社会的、 伦理的、美学的属性或意义 会影响作品的风格 体裁对风格影响 更为直 接。
(二)客观方面
1、风格的形成来自于作家的 日常个性
日常个性是指一个人在日常生活 中表现出来的个性特征,如心理性 格、气质情性、秉赋才能、处世态 度、思维习惯、表达方式等; 既来自先天的遗传基因,又来自 后天环境中的习得,只有在日常个 性的基础上经过审美创造的升华才 能形成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布封的“风格即人”。 “风格即人”是指作家的创 作个性。 钱钟书认为:人格与文格 不是一回事,不能一味地以 文观人,因为文也可以饰伪, 生活中既有言行一致、文如 其人的现象,也有言不符行、 文不符人的情况。
他认为“文如其人”的 “文”不是指的“所言之 物”,而是指作品的格调, 格调是作者性格的自然流露, 并非有意为之,我们可以从 中领略到其人的创作个性和 风度。
二、风格的形成
(一)主观方面 1、风格的形成来自于作家 的创作个性 创作个性是潜在于作家的 内心,表现为独特的个性气 质、人格精神、艺术情趣、 审美追求和文学才能等。创 作个性是风格的灵魂。
2、风格的形成来自于作家的 世界观和审美追求: 对于一个成熟的作家而言, 其创作个性已为作家的世界 观和审美理想所渗透,凝结 了作家的艺术修养和情趣, 其世界观和审美追求决定着 风格的形成。
第13章 文学风格
二是将作家的“性”,大致分为 “四性”:才、气、习、学,据此形 成每个作家的不同个性:“才有庸俊, 气有刚柔,习有雅郑,学有浅深”。 三是在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次探 讨了作品的体貌与作者个性的关系, 提出了“各师其心,其异如面”的个 性说。意思是说:各人按各人的心性 进行创作,作品便产生了各种不同的 风格。这和各人的面貌彼此不同是一 样的道理。 这样一来,作家的性情,也就决定 了作品的体貌。由此形成了千姿百态, 千变万化的风格特征。
14
风格的定义
什么是文学风格呢? 文学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与具体话语情境 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色。 换句话说,也就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 作品的有机整体和言语结构中所显示出来的、 能够引起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的艺术个性。
有四个要点:
一是创作个性是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 二是有机整体是风格存在的基本条件; 三是言语结构是风格呈现的外部特征; 四是审美享受是风格持久的审美效应。 下面我们分别来谈:
7
唐代司空图(837—908),32岁 中进士,官至中书舍人,黄巢起义 时隐居中条山,朱温代唐,召为礼 部尚书,不就。后唐末帝李侃被杀, 绝食而死,时年72岁。 司空图的诗论著作也叫《诗品》, 共二十四品,为别于钟嵘《诗品》, 称《二十四诗品》,有“韵味说”。
(4)风格理论的现代意义: “文如其人”、“风格即 人”
温飞卿之词,句秀也;
韦端己之词,骨秀也; 李重光之词,神秀也。 都极具个人风格。 文化昆仑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的“文 如其人”一出,把文学风格的现代意义推 向了极致,此是后话。
9
1753年,法国学者布封(1707-1788) 因为36册的巨著〈自然史〉的出版, 被授予法兰西科学院院士。在隆重的 授予仪式上,布封发表了著名演讲---〈论风格〉,提出了 “风格即人” 主张,一时坊间争相仿效,并在文坛 著名,影响深远。
十三 荷塘月色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荷 塘
月 色
主要写了作者的一段 经历,到荷塘去,受 到荷塘景物的感染, 而产生的一段联想。
题解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 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 所。 月色:月光。点明了时间 , 是一个有月亮的 夜晚。月色是文章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 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
1920年,他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在杭州、台州、 温州、宁波等地任教,前后共六年。其间,参加了文 学研究会,与叶圣陶、俞平伯、丰子恺、朱光潜等人 志同道合,写了不少具有进步倾向的诗歌和讴歌江南 秀丽山水的散文。他到清华大学任教不久,写了《我 的江南》一诗,表达了他的思乡之情。就在写《荷塘 月色》的同时,在《一封信》中写道:‚今天吃过午 饭,偶然抽出一本旧杂志来消遣,却翻着三年前S君 的一封信。信里说着台州,在上海、杭州、宁波之间 的台州。这真是‘我的南方’了,我正苦于想不出, 这却指引我一条路,虽然只是‘一条路’而已。‛
5、‚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 上渺茫的歌声的似的。‛作者在写荷花的香味,怎么 又突然写到歌声了? 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钱钟书先生把它叫做‚通 感‛。举几个例子来说明:宋代词人秦观有词曰‚自 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梦与花互比,愁 与雨互喻。还有诗人艾青曾写诗这样描绘日本著名指 挥家小泽征尔:‚你的耳朵在侦察,你的眼睛在倾 听……‛这也是通感。其实,通感并不仅仅在文学作 品中才被使用,实际上日常用语中,也常常有通感。 比如,说某位同学脸上都呈现出甜美的笑容。可是, 你们决不认为我是在说你们的笑脸是抹了糖的吧!
实
虚
上 的 月 色
虽是满月,却有一层淡淡的云 灌木的黑影 杨柳的倩影 光和影的和谐 像名曲
第十三章,文学风格
德莱顿
‚思想外衣说‛ 诗人的想象的幸运之一即在于 ‚辩论术,或以适当的意义的和 富丽堂皇的辞藻给那思想穿起衣 服或装饰它的技巧。
福楼拜:形式是思想的血肉, 正如思想是生命的灵魂一 样。 巴依:风格是已决定的意义 加添的选择的附加物
二、风格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
扬雄 ‚心画心声‛ 曹丕‚文以气为主‛ 《文心雕龙·体性》‚气以实志,志以 定言,吐纳英华,莫非情性‛
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 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 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 ‘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此即为花间词与豪放派之风格区别。
第一节 风格的诸种观念和理论
一、风格是独特的言语形式
style(风格 ),本意为刀笔, 喻为文字装饰思想的一种 特殊方式。 ‚风格‛一词最初属于修辞学 的概念,强调作品中语言 的修辞特色。 亚里士多德认为,修辞的高明 就是风格。 语言的准确性,是优良的风格的基础
语体
规范语体:抒情、叙述、对话三种基本形式。 抒情语体多有凝练而有韵律的语言,充满情感富于 想象的形象、跳跃的结构和突出的修辞手段,表现 对情感的体验多半用诗歌体裁。 叙述语体多用于叙述事件,在叙事性的文体中广泛 使用。以叙述的语言,从特定角度加以完整的叙述。 对话语体多用于戏剧文学,多为舞台演出而作。
作家的灵活运用和自由创造
自由语体。 薛雪《一瓢诗话》:诗有品格之体、体格之 格。体格,一定之章程;品格,自然之高迈。 品高虽被绿蓑青笠,如立万仞之峰,俯视一 切;品低则拖绅缙笏,趋红走尘,适足以夸 耀乡间而已。所以品格之格与体格之格,不 可同日而语。
杨绛与钱钟书
杨绛与钱钟书杨绛回忆她与钱钟书的婚姻时说道:“我已不记得哪位英国传记作家写他的美满婚姻,很实际,很低调。
他写道: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结婚;我娶了她十几年,从未后悔娶她,也从未想要娶别的女人。
我把这段话读给钟书听,他说:我和他一样。
我说:我也一样。
”钱钟书,一九一零年生于江苏无锡,十岁入东林小学,后来在辅仁中学读的中学,在一九二九年考入清华,当时他的数学考了十五分,按照成绩应该是无法被录取的,但是钱钟书的国文和外语皆考了满分,这让当时的校长罗家伦大呼人才,这才破格录取了,很多人说是考了零分,这里还是要纠正一下,不是零分是十五分,大家别笑,那时候清华的入学考试难度很大的。
那为什么罗家伦会决定录取钱钟书呢,除了惜才以外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是罗家伦自己一九一七年参加北大的考试的时候数学考了零分,但他作文是满分,是阅卷的胡适非常欣赏他推荐给了校招的老师,然后在讨论的时候当时的校长蔡元培力排众议才录取了罗家伦,所以,他也能在钱钟书身上看到当年自己的影子,抱着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态度录取了钱钟书。
杨绛,本名杨季康,一九一一年七月出生北京,她在家中排行老四,父亲杨荫杭是一位正直的知识分子,一直在政法系统内工作,她的母亲是属于那种勤俭持家教子有方的典雅妇人,杨绛后来还回忆起自己父母的相敬如宾还说道:“我们姐妹中,三个结了婚的,个个都算得贤妻。
我们都自愧待丈夫不如母亲对父亲那么和顺,那么体贴周到。
”可见,在这种家庭里长大的杨绛身上自然有着知书达理的特质,在一九一七年的时候,杨绛的父亲杨荫杭因得罪权贵被停职,于是举家回到了无锡,那回来了就得安居才能乐业啊,亲友介绍了一处旧宅给杨荫杭,这不巧了吗这不是,这处旧宅就是钱钟书家,虽然最后没有成交,但钱、杨两家已经有了交集。
后来杨绛随着家人迁往苏州,在振华女中的时候有个同学费孝通挺喜欢杨绛的,热烈的追求。
中学毕业后,杨绛一直想报考清华外语系,虽然那年清华开始招收女生,但是南方没有名额,心有不甘的杨绛只好选择报考东吴大学。
钱钟书专辑PPT(优秀课件) 人教版
此心 伤春伤别昔曾经 木石吴儿渐忏情 七孔塞茅且浑沌 三星钩月不分明 闻吹夜笛魂犹警 看动风幡意自平 漫说此中难测地 好凭心画验心声
钱钟书先生诗作
赠绛 卷袖围裙为口忙
朝朝洗手作羹汤 忧卿烟火熏颜色
欲觅仙人辟谷方
睡梦 别犹相忆睡全忘 目语心声两渺茫 情最生疏形最密 与君异梦却同床 睡乡分境隔山川 枕坼槐安各一天 那得五丁开路手 为余凿梦两通连
• 1969—1970年五十九——六十岁 1969年11月,钱钟书作为 “先遣队”去河南省罗山县的“五七干校”。不久,“五七 干校”迁至淮河边上的河南息县。1970年6月,女婿王得一被 逼含冤自杀。 1970年7月,杨绛也来干校。
• 1975年六十五岁 此年前后,海外误传钱钟书的死讯,在港、 台、日本等地引起了一阵悼念活动。于1977年前后被澄清。 《管锥编》初稿完成,此后又陆续修改。
对月同绛
分辉殊喜得窗宽 彻骨凝魂未可干 隘巷如妨天远大 繁灯不顾月高寒 借谁亭馆相携赏 胜我舟车独对看 一叹夜阑宁秉烛 免因圆缺惹愁欢
钱钟书先生诗作
窗外丛竹
上窗写影几竿竹 叶叶风前作态殊 萧瑟为秋增气势 翩翻类客转江湖 不堪相对三朝格 漫说何能一日无 便当此君亭畔物 高材直节伴羁孤
钱钟书先生诗作
• 1933—1935年二十三———二十五岁 在上海光华大学任 外文系讲师。
• 1935年二十五岁 以第一名成绩考取英国庚子赔款公费留学 生,赴英国牛津大学埃克塞特学院英文系留学。与杨绛结 婚,同船赴英。
• 1937年二十七岁 在牛津大学英文系毕业,获得副博士学位。 同年,入法国巴黎大学进修。女儿钱瑗出生。
钱钟书先生诗作
遣愁 归计万千都作罢 只有归心不羁马 青天大道出偏难 日夜长江思不舍 乾愁顽愁古所闻 今我此愁愁而哑 口不能言书不尽 万斛胸中时上下 恍疑鬼怪据肝肠 绝似城狐鼠藏社 鲠喉欲吐终未能 扪舌徒存何为者 一叹窃比渊明琴 弦上无声知趣寡 不平物犹得其鸣 独我忧心诗莫写 诗成喋喋尽多言 譬痒隔靴搔亦假
我们仨每一章读书感悟
我们仨每一章读书感悟《我们仨》是杨绛的作品,描述了她和丈夫钱钟书以及养女世纪共同生活的故事。
全书分为十三章,每一章都叙述了不同的故事,描绘了三个人在不同时期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体验。
在阅读过程中,我对每一章的内容都有了自己的感悟。
第一章是《小警察》,讲述了她小时候的一个真实故事。
这个故事中展示了一个古老的家庭传统和家庭关系的变迁。
我感悟到人们的认知是会随着时间的变迁而改变的,也暗示了作品后文会描绘的更多关于家庭的故事。
第二章是《再看里山》,讲述了她和丈夫第一次见面的情景。
这个章节强调了两个人对于自己身份的认同和对于另一方身份的好奇,并展示了他们在交流中逐渐增进的感情。
我感悟到人们对于爱情的定义往往是在互动中建构的,而不是从一开始就确定的。
第三章是《大自由》,讲述了她和丈夫结婚后的生活和两个人共同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这个章节主要表现了她对于婚姻的理解和对家庭的责任感的认识。
我感悟到婚姻是一个相互扶持、共同成长的过程,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去维系和经营。
第四章是《借金券》,这个章节主要描写了杨绛和钱钟书因国内外教育资源的问题而对于女儿教育问题的思考和解决方案。
我感悟到家长对于子女的教育是一个细致入微并且考虑全面的过程。
在教育选择上,应当以子女的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努力创造最好的条件和环境。
第五章是《神秘的角楼》,描写了他们搬进新家后的情景和周围人对于这个房子的好奇和猜测。
这个章节通过对于房子的描写和房子里的人们的行为,展示了家的意义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我感悟到家庭是一个互助共进的小社会,大家的相互关心和支持是家庭和谐的基础。
第六章是《春》,叙述了一个家庭在春节期间的日常生活。
这个章节展示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处模式,以及周围人对于家庭的一些看法和评价。
我感悟到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处方式是需要互相适应和包容的,每个人在家庭中都有自己的角色和责任。
第七章是《朗读者》,讲述了她对于钱钟书朗读的感受和杨绛自己对于文字和语言的理解。
智慧树知到《大学语文》章节测试答案
对应章节第一章1.【单选题】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A.《易经》B.《诗经》C.《楚辞》D.《乐府诗集》正确答案:《诗经》2.【单选题】《蒹葭》选自《诗经》中的哪一国风()A.秦风B.郑风C.豳风D.齐风正确答案:秦风3.【单选题】下列诗句中出自《蒹葭》的是()A.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B.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C.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D.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正确答案:所谓伊人,在水一方4.【单选题】《诗经》中的国风共包括多少()A.60 篇B.140 篇C.160 篇D.305篇正确答案:160 篇5.【判断题】根据音乐的不同,我们把《诗经》分为“风”、“雅”、“ 颂”三个部分。
A.对B.错正确答案:对对应章节第二章1.【单选题】在学习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并发展了“楚辞”这一新的诗歌样式的是( )A.宋玉B.屈原C.唐勒D.贾谊正确答案:屈原2.【单选题】《哀郢》选自()A.《楚辞·九章》B.《楚辞·九歌》C.《楚辞·天问》D.《古诗源》正确答案:楚辞·九章》3.【单选题】楚辞体在形式上最明显的特征是( )A.讲究格律B.注重对偶C.好用“兮”字D.以四言为主正确答案:好用“兮”字4.【单选题】屈原生活的时代是()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C.西汉D.东汉正确答案:战国时期5.【单选题】下列不属于屈原作品的是()A.橘颂B.天问C.九思D.离骚正确答案:九思对应章节第三章1.【单选题】李白“谪仙人”的称号出自()A.《本事诗》B.《唐才子传》C.《唐诗纪事》D.《蜀道难》正确答案:《本事诗》2.【单选题】李白初到长安由于谁的赏识而声名鹊起()A.张说B.张九龄C.贺知章D.杜甫杜甫正确答案:贺知章3.【单选题】《蜀道难》属于何种诗歌体裁()A.律诗B.乐府诗C.绝句D.骚体诗正确答案:乐府诗4.【单选题】将《蜀道难》评价为“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的是()A.贺知章B.殷璠C.唐玄宗D.白居易正确答案:殷璠5.【单选题】《蜀道难》是什么体裁A.乐府B.绝句C.律诗正确答案:乐府对应章节第四章1.【单选题】杜甫出生于哪一年?A.先天元年(712)B.开元元年(713)C.天宝元年(742)D.天宝十四载(755)正确答案:先天元年(712)2.【单选题】杜甫和李白初次相遇地点在哪里?A.长安B.洛阳C.四川D.山东正确答案:洛阳3.【单选题】杜甫在天宝十四载冬天从长安回今天的陕西蒲城县探亲写的伟大诗篇是?A.《北征》B.《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C.《春望》D.《月夜》正确答案:《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4.【单选题】《秋兴八首》作于杜甫人生的哪一时期?A.长安时期B.成都时期C.夔州时期D.湖南时期正确答案:夔州时期5.【单选题】下列哪一项不是《秋兴八首》吟咏的主题?A.白帝城B.大明宫C.岳阳楼D.曲江池正确答案:岳阳楼对应章节第五章1.【单选题】《长恨歌》一诗的作者是()A.李白B.白居易C.元稹D.韩愈正确答案:白居易2.【单选题】《长恨歌》一诗共有多少句()A.60B.100C.120D.150正确答案: 1203.【单选题】《长恨歌》故事的主人公是()A.唐太宗与武则天B.唐高宗与武则天C.唐玄宗与上官婉儿D.唐玄宗与杨贵妃正确答案:唐玄宗与杨贵妃4.【单选题】《长恨歌》中的招魂情节构思灵感主要出自A.楚辞·招魂B.汉武帝李夫人故事C.汉元帝王昭君故事D.吕布貂蝉故事正确答案:汉武帝李夫人故事5.【单选题】宋代学者洪迈认为《长恨歌》的主题是()A.爱情主题B.讽喻主题C.感伤主题D.无主题正确答案:爱情主题对应章节第六章1.【单选题】苏轼是北宋_____的开创者。
老子的帮助读后感
老子的帮助读后感(一)《老子的帮助》一书中第十三章《宠辱无惊》给我的印象很深。
王蒙说遇到好事或者坏事,受到抬举或者侮辱,人都会很受刺激很激动。
为什么呢?毛病就出在太看重自身了。
这段话让我想到了钱钟书先生。
文革后的学术界,对钱钟书先生的称颂日渐声高,然而钱家的书斋内一如继往的平静。
他谢绝了一切记者和学者的拜访,难免有人将此误读为清高孤傲,自以为是,但知他的杨绛先生说他从不侧身大师之列他只是想安安心心做学问。
钱钟书先生在大楼门口遇到别人,也总是面带微笑,点一点头,侧身让对方先走,不管先来后到,不管熟识与否,也不管是不是后生晚辈。
这是一种有内涵的优雅,而这种优雅在有教养的前辈中十分普遍。
钱钟书先生长期致力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着作等身,饮誉海内外,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卓越贡献,却能淡泊名利,甘于寂寞,待人谦逊有礼,我想这便是宠而不惊的典范了。
谁都明白,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
你有得意的时候,但你不可能永远得意。
你也会有失意的时候,但也不可能永远失意。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能达此境界者非钱钟书一人,我又想到了司马迁。
司马迁因为李陵辩护而遭飞天横祸,受辱腐刑。
忍受如此屈辱,是什么力量支持司马迁勇敢地活下去呢?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所以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进而发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的千古名言,而且自比于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是秋》,立志做重于泰山之人。
就是这样的信念,支持他在肠一日而九回的痛苦挣扎中顽强地活了下来,幽而发愤,坚忍不拔,终于实现了他的夙愿,完成了他的大业。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正是以修国史为己任的高度责任感,才使他从逆境中奋起,而且表露出强烈的自信心。
在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中,不可能都是万事如意、心想事成,时常与事与愿违、逆水行舟相伴。
如此潮起潮落之中,关键是要认识自己,相信自己,脚踏实地走好自己的路,保持一颗平常心。
[钱钟书翻译观浅析]钱钟书翻译观
[钱钟书翻译观浅析]钱钟书翻译观钱钟书作为中国20世纪以睿智和博学著称的国学大师,不仅深谙中国古典文化,而且对西方主流学术思想也有着深刻的见解。
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钱钟书的影响从学术界、知识界逐步扩大到大众文化领域,并在国内外形成了“钱学”这一文化现象。
本文从钱钟书《林纾的翻译》着手介绍了其“化境”翻译观极其影响。
一、钱钟书小传钱钟书,字默存,号槐聚,笔名中书君,1910年出生于江苏无锡。
十岁在无锡东林小学就读,十三岁考入美国圣公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
他读书过目不忘,幼年时读了许多古代小说,并能流畅无碍的背出其中章节。
1929年,十九岁的钱钟书被破格录取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数学仅得15分,但国文和英文成绩突出。
1933年,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1935年至1938年在欧洲留学,获得文学学士学位;1941年出版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1946年出版短篇小说集《人•兽•鬼》;1947年出版了长篇小说《围城》;翌年出版《谈艺录》。
1949年后,在清华大学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从事文学研究。
1998年,钱钟书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二、“化境”翻译观文学翻译的最高境界可以说是“化”。
把作品从一国文字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言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
《林纾的翻译》――钱钟书1、“化境”“化境”是钱钟书1964 年在一篇谈论翻译的文章《林纾的翻译》中提出的翻译主张,颠覆了以“信”为基本的传统翻译主张,开创了以追求“美”为标准的现代翻译理论,比较全面地反映了钱先生的翻译思想,也为当代翻译理论研究指明了新的方向。
2、“化境”在《林纾的翻译》中的体现文章开始,钱钟书叙述了许慎在《说文解字•诂林》的一节中关于翻译的话:�,译也。
从“口”,化“声”。
南唐以来,小学家都申说“译”就是“传四夷及鸟兽之语”,好比“鸟媒”对“禽鸟”的引“诱”,“�”、“讹”、“化”和“�”是同一个字。
第十三章 文学风格
第十三章文学风格一、内容提要].关于风格的概念(1)“风格”一词源于希腊,表示组成文字的一种特定方法,或以文字装饰思想的一种特定方式。
我国魏晋时期刘勰最先在他的《文心雕龙》中写出专论风格的(体性)篇,将风格概念引进文艺理论和批评。
风格一词在西方有着修辞、笔调、文风、文体多种相近的含义;我国则存在着一义多词的情形。
在文学活动中,风格常指作家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
作家作品风格是文学风格的核心和基础,但也包括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域风格、流派风格等内涵。
(2)对于风格本质历来有着不同的看法。
一种是偏于形式方面的理解;一种是“文如其人”与“风格即人”的观点。
扬雄认为言为心声,从诗文中可以看出人格的高低。
钱钟书认为文格不等于人格,不能一味以文观人。
他认为文如其人的“文”,不是指的“所言之物”,而是指的作品中的格调,格调是作者性格“本相”的自然流露。
布封认为,风格“仅仅是作者放在他的思想里的层次和调度”,与作品表现的对象无关,“风格却就是本人”,即作家的创作个性。
“风格即人”论者重视生成风格的内在因素,比较忽视风格与客观内容的联系。
歌德认为,风格必须奠基于事物的本性上面。
马克思既肯定了文学风格的“精神个体性”的本质特征,又肯定了风格的客观属性,认为文学风格就是作家用客观事物本身的语言表达和突出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同时,表现自己精神个体性的形式和方式。
风格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特定融合。
风格是一个作家创作成熟的标志,是一部作品达到较高艺术造诣的标志。
(3)风格的定义:文学风格就是作家创作个性与具体话语情境造成的相对稳定的整体话语特色。
作家的创作个性是形成作品风格的内在动因,语言、体裁、意象等构成的具体话语情境是作品风格的外在表现。
(4)风格与创作个性有着密切的关系。
创作个性是作家在创作实践中养成并表现在他的作品中的性格特征。
这种性格特征,是作家的世界观、艺术观、审美趣味、艺术才能及气质秉赋等综合形成的一种习惯性行为方式的表现。
《文艺美学》教学大纲
《文艺美学》教学大纲大纲说明课程代码: 5025085总学时: 32 学时总学分: 2课程类别:必修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本科)预修要求: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一、课程性质、目的、任务本课程是为中文系本科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
美学作为一门学科,是18 世纪中叶由鲍姆嘉通建立的。
美学的研究对象,是要立足于“人和现实的审美关系”,全面研究美的本质、美感、美的形态、艺术美、审美鉴赏和审美教育等问题。
美学研究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广泛借鉴艺术学、心理学、社会学、发生学和解释学等学科的方法,既要注重基础理论的研究,又要面向人类日益丰富的审美实践,拓展美学的学科领域。
文艺美学它以审美经验、美的本质和艺术的哲学为主要对象,同时研究人与自然和现实的审美关系,是一门跨学科的边缘学科。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美学理论知识、较高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
本课程重视美学理论向审美实践能力的转化,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理解和掌握文艺美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2、能运用美学理论知识分析和鉴赏生活、自然和艺术领域的审美现象。
3、能运用美学理论知识指导教学实践,提高审美塑造的自觉性。
大纲正文第一章绪论:什么是美学(2 课时 )重点难点:美学的诞生美学的研究对象本章主要内容:一、美学的诞生1750 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命名“美学”:感性学二、美学的研究对象现代美学的重要转变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美的哲学、审美心理学、艺术社会学(李泽厚) / 美的本质、观念和美的认识(蔡仪) / 人的主客观的审美实践(朱光潜)三、美学的研究方法第二章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2 课时)本章重点难点:对于美的不同认知立场本章主要内容:一、对于美的不同认知立场1、从精神是探索美的根源2、从客观现实、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3、从社会生活来探索美的根源二、对美的现象归纳: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形式美第三章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2 课时 ) 本章重点难点: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不同看法本章主要内容:一、结合善 ( 功利 ) 来研究美二、结合艺术来研究美三、结合现实研究美第四章美的本质的初步探索(2 课时)本章重点难点:美的本质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本章主要内容:一、美的本质1、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不同认识2、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二、美的特性1、形象性2、感染性3、创造性第五章真善美与丑(2 课时 ) 本章重点难点:美与真善的关系本章主要内容:一、美和真善的关系1、美学史上关于真善美的几种看法强调美与真善无关强调美与真善有关2、美与真善的关系二、美与丑1、什么是丑2、丑并不等于恶3、美与丑相互依存三、艺术丑第六章社会美(2 课时 ) 本章重点难点:社会美的概念内涵美与善的关系本章主要内容:一、美与善的反思1、美与善的对立统一2、美与善的关系3、善的伦理判断中的悖论二、社会美的形态和层次1、物质文明的社会美2、精神文明的社会美3、个体和群体社会行为及精神气质美4、社会美的复杂性第七章自然美(2 课时 ) 本章重点难点:人化的自然第一自然和第二自然本章主要内容:一、自然美的基本属性1、直观的唯物主义的理解:自然美在于自然事物本身的客观物质属性。
《观沧海》教案完美版
《观沧海》教案完美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观沧海》的作者曹操及其背景。
理解并背诵《观沧海》的诗句。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领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1.2 教学内容诗人曹操的简介。
《观沧海》诗的背景知识。
诗中的重要意象和意境分析。
诗的韵律和节奏特点。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观沧海》诗的全文背诵。
诗中的意象和意境的理解。
诗人的情感表达分析。
2.2 教学难点诗中某些生僻词汇的解释。
理解诗中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诗人背景、诗的背景知识和深层含义。
讨论法: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和意境,促进学生思考。
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提高表达能力。
3.2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使用PPT展示诗文、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查找相关信息,扩展知识面。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4.1 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诗人曹操及其背景,激发学生兴趣(5分钟)。
第二步:讲解《观沧海》的诗句,分析意象和意境(15分钟)。
第三步:分组讨论,学生分享对诗的理解和感受(10分钟)。
第四步:教师总结讲解,解答学生疑问(5分钟)。
第五步:布置作业,要求全文背诵和一篇赏析文章(5分钟)。
4.2 时间安排课时:1课时(40分钟)第五章:作业与评价5.1 作业全文背诵《观沧海》。
写一篇《观沧海》的赏析文章,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情感表达。
5.2 评价课堂参与度:学生提问、回答问题、讨论的表现。
作业完成情况:背诵情况和赏析文章的质量。
诗歌创作展示:学生创作的新诗,展示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六章:教学拓展与延伸6.1 教学拓展组织学生进行《观沧海》主题的绘画或摄影活动,让学生通过视觉艺术来表达对诗中意境的理解。
安排学生进行《观沧海》的戏剧表演,让学生通过肢体语言和表演技巧来展现诗中的情感。
6.2 教学延伸引导学生研究曹操的其他诗作,比较《观沧海》与其他作品的异同。
文学概论十三章文学风格
二、创作个性的自然流露
#创作个性:
是作家气质禀赋、思想水平、审美趣味、 艺术才能等主观因素综合而成的审美情性 和心理结构,是在日常个性的审美基础上 经审美创造的升华而形成的独特的艺术品 格,是文学风格的内在依据,它支配着文 学风格的形成和呈现。
唐代“三李”的诗歌特点
这种风格观着重从风格形成的内在根 据理解风格,把作家的创作个性与作品 风格联系起来,提出‚文如其人‛, ‚风格及人‛。 P278-3
ng dà n:明净貌。 2.澄澹ché
#如何正确理解“文如其人”的观点
(思考问题p297-1)
古人杨雄认为,言为心声,书为心画,从诗文中 可以看出如人格的高下,这是最早的“文如其人” 的思想。钱钟书认为,人格与文格不是一回事。不 能一味地以文观人,因为文也可以饰伪,生活中既 有言行一致、文如其人的现象,也有言不符行,文 不符人的情况。他认为“文如其人”的“文”不是 指“所言之物”,而是指作品中的格调,格调是作 者性格的“本相”的自然流露。并非有意为之。我 们可以从中领略到其人的创作个性和风度。
对比李白和杜甫的诗,其各自语言特色。P288
李白: 富于奇特的想象,超长的夸张,高度的虚拟; 语言节奏和旋律则奔泄急促、迸发突进、气势 磅礴。具有豪放的风格特色。例:《行路难》
杜甫: 则重精细的写实,鲜明的对比,紧密的结构, 在语言节奏和韵律上则回旋舒缓、跌宕顿挫、 凝重深沉,显示出沉郁的风格。例:《石壕吏》
中西宗教信仰对文学风格的影响: 中西思想根本差异:西方神人分离,中国天人合一.
中国:宗教为‚群体意识‛,在乎‚功利‛‚实用‛, 宗教政治化。面对罪恶在文化上表现为‚大义灭亲‛ 。 西方:宗教为‚自我意识‛,有‚承担痛苦‛的精神。 宗教伦理化。面对罪恶在文化上表现为‚大爱无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另一方面,钱钟书的幽默是机智的幽默。 尤其是大量新奇、犀利、奇巧、多样的比喻 句顺手拈来,妙语连珠。 一是比喻数量众多。
二是“想得深而说得俏”,比喻贴切精
妙。
27
鸿渐受到两面夹攻,才知道留学文凭的重要。
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 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 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遮掩起来。
30
“范小姐今天赴宴擦的颜色,就跟美洲印第
安人上战场擦的颜色同样胜利地红 总之,这是一种熔道德、风俗、人情的批判 于一炉的机智的幽默和讽刺,具有现代性质。
31
继20年代鲁迅、30年代老舍、张天翼、 沙汀之后,钱钟书成为现代文学又一位优秀 的讽刺小说家,为40年代的讽刺小说划上了 一个圆满的句号。
32
夏志清在他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中称《围
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和最用心经 营的小说,可能亦是最伟大的一部。作为讽 刺文学,它令人想起像《儒林外史》那一类 的著名中国古典小说。但是,它比它们优胜, 因为它有统一的结构和更丰富的喜剧性。和 牵涉众多人物而结构松懈的《儒林外史》有 别,《围城》是一篇称得上是‚浪荡汉‛的 喜剧旅程录。”
钱钟书和他的《围城》
1
一、主要经历
钱钟书(1910--1998),字默 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 他出身于江苏无锡一个以诗书 传家的传统文人家庭。 其父钱基博,近代著名国学 家,经史子集靡不贯通,著作 等身,尤以《现代中国文学史》 一书蜚声国内,历任上海、北 京多所大学教授。其母姓王, 是近代通俗小说作家王西神的 妹妹。
23
孙柔嘉
孙柔嘉是小说中另一个较有心计的角色。是 个斤斤计较 、专横善妒、好猜疑的小气鬼。她 把婚姻当作事业来经营,这种既柔又嘉、却暗 自阴柔而且柔能克刚的人,就像一个甜蜜的圈 套,却掌控着自己的婚姻、生活和命运,也掌 控着方鸿渐的婚姻、生活和命运。
24
在钱钟书笔下,这个小女孩显得特别老练,
18
(3)在事业围城里,痛恨现状却又慵懒无 能, 依然处处碰壁。
19
方鸿渐是个不好也不坏的人。 他善良,可也骗人,但是好像是有 限度的;他老实,不切实际,聪明 而没有勇气,没有什么用处,是一 个眼高手低的人。他博闻识浅,知 道的东西太多,能侃,但是没有自 己的见识;能言善道,没有自己主 意,碰到什么事都优柔寡断。苏文 纨说他大地方玩世不恭,小地方挺 认真。赵辛楣是他的好朋友,说他 不讨厌,可是全无用处。孙柔嘉说 他喜欢自做聪明,但是最终弄巧成 拙。总之,方鸿渐是善良而没有用 处,聪明但优柔寡断。在生活面前 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怯懦,碰到事拿 不定主意,喜欢乱说,所以不断地 失去机会。
15
方鸿渐的形象
抗战时期留洋归来的知识分子形象,是一 个精神困顿、生活空虚的零余者。 (1)盲目追求时尚,不学无术。 在国内读大学时,他几次换专业;在欧洲 的四年里他又换了三所大学,最后花钱买了 一张假博士文凭回来,以负“孝子贤孙”之 责,让老父老母高兴。
16
(2)追求真爱却又逢场作戏,在感情的 “围城”里处处碰壁。 在回国船上,他受作风新派的鲍小姐引 诱,也被出自官宦之家获得博士学位的苏 文纨小姐追求。但他真正倾心的是唐晓芙, 又不敢坚持;后与孙柔嘉结婚。在无休止 的吵闹声中积累矛盾导致感情破裂最后分 手。
17
方鸿渐上大学的时候,看到新式恋爱他很羡慕, 但是老父亲一吓他,就缩回去了,是个优柔寡断的 人。他对苏文纨的态度也这样:不喜欢苏文纨,那 就明说好了,但是他非常怯懦,明明自己不愿做的 事还迫于情势做下去,结果自己落到那个套里边了。 小说里边写一个情节,说方鸿渐虽然并不喜欢老姑 娘苏文纨,但不好驳人家的面子,就跟苏小姐约会, 在花前月下,不能自持啊,就吻了苏文纨。吻的面 积非常小,轻轻地一点,就像清朝场面上喝大盖碗 的大碗茶,轻轻地拿嘴在茶杯的边上这样碰一下, 表示意思了。最终苏文纨知道了真相,就在方鸿渐 真心爱恋的唐晓芙跟前中伤方鸿渐,致使两人关系 破裂。
是个系主任。他留洋学的是政治,颇有政治家的见地和
风度。他为人热情大方,对朋友真心帮助。缺点在于有
时候故意拿腔作调,摆弄政治家派头。比如他说:“办报 是开发民智,教书也是开发民智……论影响的范围,是办 报来的广;不过,论影响的程度是教育来得深。”
22
褚慎明
褚慎明是钱钟书在《围城》一书中塑造的哲学家。 此人有一大爱好:四处搜罗哲学家通信地址,写信与 他们,凡有回信则四处炫耀,以抬高自己身价。褚君 与大哲学家罗素尤其熟,“还够得上朋友”,称自己 为罗素解决了一些问题。细数起来,无非是罗素问他 什么时候到英国,有什么计划,coffee or tea之类非 褚君自己不能解答的问题。尽管如此,褚君仍亲狎地 唤罗素小名“Bertie”,唬得旁人一愣一愣,仿佛 “还够得上朋友”就是谦虚地表达与罗素交情甚深, 而与罗素交情甚深就必定是哲学大家。他沾沾自喜吹 嘘,其实是在揭露自己的空虚和无聊
12
现代社会
事 业
生存
方鸿渐=进城+出城+进城+出城……
13
5、《围城》的人物形象
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历史条件下留学生及 中上层知识分子生活命运的刻画。 着重塑造了知识分子的几类形象。
14
有能力但行为孟浪的赵辛楣;沽名钓誉 的褚慎明;招摇撞骗的韩学愈;假道学李梅 亭;老奸巨滑、灵魂猥琐的高松年;趋炎附 势的顾尔谦;拉帮结派、投机钻营的汪处厚; 心术不正、好探隐私的陆子潇;才学空疏、 仗势欺人的曹元朗等。
37
3、现代人生存境况的 寓言 ①人生的“围城”效 应:我们对《围城》 理解的主导倾向。 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 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 去,笼内的鸟想飞出 来;所以结而离,离 而结,没有了局。 ②现代人的生存困境: 荒诞与虚无
城府颇深。她左右了方鸿渐的一切。结婚以 前,孙温顺而柔弱;结婚以后完全换了一个 人,变得非常专横,妒嫉、自私、刻薄,不 容许方鸿渐跟外面任何人结交。钱钟书从文 化批评角度写孙柔嘉本来也是个受过大学教 育的人,受过“五四”新文化的教育,但是 骨子里面很旧,她也不是东方女性美,完全 是刻薄,在家庭生活里面纯粹是一种占有欲。
一行人舟车鞍马,好不辛苦的来到三闾大学,才 发现这所大学帮派分立、勾心斗角,任教不易。赵辛 楣迷恋上了同事的年轻夫人,最后被迫辞职,去了重 庆。失去了朋友的方鸿渐与同来的孙小姐日久生情, 最后在成为学校帮派之争的牺牲品后与孙小姐一起离 开三闾大学,结婚旅游到香港,与恰在此处的苏文纨 相遇。回到上海后,方鸿渐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在一 家报社做些杂活。后来方鸿渐失了业,又因为生活中 的琐碎小事与妻子吵架,最后决定再到重庆去找赵辛 楣碰碰运气看能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
36
你知道,我是做灵魂生意的。人类的灵魂一部分
由上帝挑去,此外全归我。谁料这几十年来,生 意清淡得只好喝阴风。一向人类灵魂有好坏之分。 好的归上帝收存,坏的由我买卖。到了十九世纪 中叶,忽然来了个大变动,除了极少数外,人类 几乎全无灵魂。……到了现在,即使有一两个给 上帝挑剩的灵魂,往往又臭又脏,不是带着实验 室里的药味,就是罩了一层旧书的灰尘,再不然 还有刺鼻的铜臭,我有爱洁的脾气,不愿意捡破 烂。……我也是近代物质和机械文明的牺牲品, 一个失业者……。
方鸿渐留学回国的船上结识了一夜风情的鲍小姐, 同船回国的大学同学苏文纨亦颇有垂青之意。回到上 海之后,方鸿渐在干亲周某的小银行做事,在苏文纨 家结识了她的表妹清纯女孩唐晓芙,一见倾心。追求 苏文纨的政客赵辛楣没有随政府迁都去重庆,而是留 下来追求苏文纨。为了斗败情敌方鸿渐,他约了朋友 与方鸿渐喝酒,故意让他在苏文纨面前出丑,以发泄 妒嫉之情。二人不打不相识,成为好友。苏文纨最后 嫁给别人,赵辛楣很是沮丧,方鸿渐也因唐晓芙的拒 绝而心灰意冷,二人决定和其他几个人一起去内地一 所新成立的三闾大学任教。 9
35
2、对中国现代文化与现代知识分来自的批判。在此意义上,类似《儒林外史》。 三闾大学内部蝇营狗苟,倾轧暗算。 校长高松年;李梅亭、韩学愈、汪处厚、 曹元朗、苏文纨、鲍小姐等。 在文化态度上,钱氏对西方现代文明给予 了无情嘲讽。 钱锺书站在了西方20世纪的思想高度,对 现代工业文明提出了抗议。 如《魔鬼夜访钱锺书》:
4
二、主要著作
40年代创作出版方面有随笔集《写在人生边
上》、短篇小说集《人· 兽· 鬼》(《上帝的梦》 《猫》《灵感》《纪念》)和长篇小说《围 城》。 学术著作有《谈艺录》,出版了《宋诗选 注》、《管锥编》、《七缀集》等著作。
5
三、长篇小说《围城》
6
1、创作动机
《围城》初版自序言中说:“在这本书里, 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人物。 写这类人,我没忘记他们是人类,具有无毛 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
方鸿渐
20
典型意义:
他的命运是抗战前夕缺乏生活理想的小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悲剧命运的缩影。他的悲 剧既是他矛盾性格导致的,也是畸型社会的 炎凉世态促成的。
21
赵辛楣
赵辛楣是一位有着独特性格、有着他自个儿“灵魂” 的人物:豪爽又不失儒雅,浮夸又不乏精明。他活得挺
潇洒,“进可以做官,退可以办报”,再不济还能教书,而且
10
3.《围城》的主要内容
第1——4章:从写法国渡轮到上海家中一段时间, 方鸿渐的生活。 第5章:写从上海到内地(湖南三闾大学)途中的 冒险经历。 第6——7章:写三闾大学期间的生活。 第8——9章:写方鸿渐从结婚到婚姻生活的解体。
11
4、方鸿渐:人生的四次突围与失败
他人 爱情 教 育 方鸿渐 婚 姻 归宿
25
4、《围城》的幽默讽刺艺术
一方面,《围城》的幽默和讽刺具有一定的知 识容量。
方鸿渐盘算一下,想爱尔兰人无疑在捣鬼,自己 买张假文凭回去哄人,岂非也成了骗子?可是——记 着,方鸿渐进过哲学系的 ——撒谎欺骗有时并非不道 德。柏拉图《理想国》里就说兵士对敌人,医生对病 人,官吏对民众都应哄骗。圣如孔子,还假装生病, 哄走了儒悲,孟子甚至对齐宣王也撒谎装病。父亲和 丈人希望自己是个博士,做儿子女婿的人好意思教他 们失望么?买张文凭去哄他们,好比前清时代花钱捐 个官,或英国殖民地商人向帝国府库报效几万镑换个 爵士头衔,光耀门楣,也是孝子贤婿应有的承欢养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