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敬词中的儒家文化
谦敬词中的儒家文化
之袁州冬雪创作谦敬词中的儒家文化中国古代汉语词汇中有大量的谦称词与敬称词,其中许多甚至沿用至今.这在世界语言文化中是一种独特的存在.谦词与敬词词汇体系十分丰富而且有着明白的语法、语境规则,这一体系与儒家文化主导下的中国古代封建文化心理有着密不成分的接洽.1首先,谦词与敬词词汇体系的形成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可以说它是在儒家思想文化的土壤中孕育而生的.以“礼”为核心的三纲五常无疑是儒家文化所极力弘扬的精华要义之一.由于这种“礼”的观念主张人们各安其分,有利于教化人心、稳定社会秩序,从而维护贵族阶层的统治好处,因而自其诞生伊始,便对社会发生极大地影响.自春秋以降,在孔子及其后人的大力弘扬下,古代封建朝代大都标榜以“礼”治国,儒家建议的“礼”无疑成为上至君王、下至平易近众日常所依照的行为规范.这种“温良恭俭让”的道德尺度表示在语言上,即是抬高自己,抬高他人.谦词和敬词也由此而生.谦词,即故意用轻贱的称谓来来指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者事物,通过抬高自身及其相关人事,以体现对他人的尊敬的一类词.谦词大致可作如下分类:一、指称自身.诸如:在下、下愚、不才、鄙夫、鄙老、鄙生、鄙臣、敝人、牛马走、仆、愚、小子、小生、小老、小人、小可、老奴、老朽、老朽、不才、不佞、奴、草平易近、下平易近、贱妾、婢子等.二、指称自己的亲人.诸如:家母、家父、家严、家慈、舍弟、舍妹、小儿、小女、犬子、拙荆、贱内等.三、称呼与自己相关的事物等.诸如:敝处、敝所、敝姓、寒舍、拙作、拙见、愚见、管见、愚见等.四、帝王的自称:孤、朕、寡人等.敬词则与谦词相反,即以高贵、尊敬的称谓指称他人或与他人相关的人事,通过抬高他人,体现对对方的尊敬的一类词.和谦词近似,敬词的种类也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一、指称对方.诸如:阁下、尊驾、贤家、大人等.二、指称与对方相关的人物.诸如:令尊、令堂、高足、公子、尊上、尊夫人等.三、指称与他人相关的事物.诸如:高见、高就、高寿、高论、芳名、芳龄、大札、大作、贵庚、贵体、贵恙、贵姓、华堂、华诞等.四、敬称帝王.诸如:陛下、万岁、天子等.儒家所建议的礼有着严格明白的行为体系规范,而谦词与敬词则是这一体系在语言层面的进一步丰富发展.甚至这种特色的词汇体系在儒学统治的古代封建文化环境中的形成,可以说是顺理成章、天经地义.其次,谦词与敬词可以反映出儒家文化心理的方方面面,甚至成为儒家思想文化的一种独具特色的符号.只要对以上所罗列的罕见谦词与敬词稍加分析,就可以总结出其眼前所蕴含的儒文化意蕴.一、以“礼”为核心的儒家行为处事准则.儒家所主张的“礼”详细又可表示为“温良恭俭让”.“谦让”一直是儒家所提倡的行事准则.孔子第二十世孙孔融让梨的故事便被渲染为“谦让”的典型.谦词所集中体现的即是“让”.谦词的基本意义即是抬高与自己相关的一切事物:“不才、不才、犬子、拙荆、贱内”等等,实是一种卑称,有的字眼甚至很欠好听,诸如“牛马走”,有的甚至谦称“走狗”,诸如清代著名作家郑燮(号板桥)对明朝戏曲家徐渭(号青藤道士)极为钦慕,便自称“徐青藤门下走狗郑燮”.这都是“谦让”的思想在语言词汇中的体现.而敬词体现的则是礼文化中的“恭”.敬词通过对他人采纳高贵的称谓,与谦词一扬一抑,一褒一贬,共同构筑了一套丰富的体现儒家“礼”文化心理的词汇系统.然而儒家宣传的“礼”的基础是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要求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符合他们在家族内的身份和社会、政治地位,分歧的身份有分歧的行为规范.这种“礼”存在鲜明的阶层性和不同性,这在谦词与敬词中也有鲜明的体现.谦词“仆”、“愚”都表“我”的意义,古汉语中用作谦词.“仆”作名词时,表“奴隶的等级”“仆众、仆人”“驾车的人”“古时男人的自称”.如:“隶臣僚,隶臣仆,仆臣台”(即奴隶)(《左传·昭公七年》);“子适卫,冉有仆.(驾车)(《论语·子路》);“今提一匕首入意外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自称)(《战国策·燕策》).将“仆”的多个义项相比较,不丢脸出以“仆”作为谦词时,自己就将自身贬损为低人一等的仆众层面.“愚”古字为“禺”,《说文》:“禺,母猴属,头似鬼.”转义为“行动蠢笨的猴类动物.”由此引申为“愚昧、愚蠢”并逐渐用作自称谦词.以动物指称人,显然具有鲜明的不同性.此外,最常常使用的谦词“在下”从字面上看,即是直接将说话者与对方的分为上下两级.这些谦词深刻体现了封建儒家文化心理之中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二、夫为妻纲、男尊女卑的纲常礼教观念.男性的谦词中,诸如“拙荆”、“贱内”等词汇具有鲜明的轻侮女性的色彩,这是儒家“男尊女卑”、“夫为妻纲”思想的体现.非但男性谦称词如此,连女性谦称词也带有稠密的轻侮自贱色彩.女性谦称:“妾”“婢子”这两个词在古汉语中,主要用于妇女对夫君、主人的自称.“妾”从字形上看,它是一个会意字,从“辛”从“女”.甲骨文字形上面是“辛”字,即古代的刑刀,暗示有罪受刑,下面是“女”字,合而暗示有罪的男子,古代男子有罪则罚为女奴.因此“妾”字转义是“女奴”后来,又由此引申为“正室之外非正式所娶的男子称为`妾'”.而“婢子”的“婢”转义指古代罪人的家属被贬为女奴.古代男子以“妾”、“婢子”为谦称,十分深刻地体现了夫权的相对统治地位以及女性低贱的从属地位,是对“夫为妻纲”的尊卑观念的无声的控告.三、君为臣纲、皇权至上的封建等级规则.儒家所建议的“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君为臣纲”的礼教观念中,前两个属于伦理道德层面,后一个则属于等级制度层面.这种纲常礼教思想目标在于束缚住人们,使人们甘心沦为封建皇权的附庸.而在此文化土壤中发生的一些谦词敬词也与这种思想相呼应.“臣”作为谦称词之一就印证了这一点.“臣”字从造字法上看是一个象形字.其甲骨文字形象一只竖立的眼睛形.人在低头时,眼睛处于竖立的位置,字形正暗示了低眉俯首之意.《说文解字》里解为:“臣,牵也,事君也,象屈服之形.”其转义即指“男性奴隶”,而它在表“我”的意义时,其实是从词的转义即“男性奴隶”衍生出来的,自然而然地打上了封建等级制度的烙印.别的,“臣虏”“臣仆”“臣妾”“臣子”等谦词也都具有从属、屈从的色彩.因此“臣”由“男性奴隶”的转义引申为谦称词正体现了儒家礼文化中的君为臣纲的思想.而古代帝王专用的一些谦词诸如“孤”“寡人”虽然看似自谦,实则也表示统治者的独一无二、至高无上.“孤”意为少德之人;“寡人”意为寡德之人;这些诠释和古代最统治者自认为是“天命所归”“天下尊位,唯有德者居之”是不相符的.“孤”形声字,从“子”,“瓜”声(古音),转义:幼年丧父,即孤儿.其引申义为“单独、孤独”.“寡”会意字,金文字形,是一个人独处屋下的形象.房子外面只有一人,会意人少.《说文解字》解为:“寡,少也.”“寡”与多”相对,与“众”相对.由此,,自古有很多注家对帝王自称“朕”“孤”“寡人”“不”的“自谦说”提出了异议.《吕览·离俗》:“愚高唐之孤.”注:“孤,孤特位尊.”《易·略例》:“寡者,众人之所宗也.”《后汉书·仲长统传》:“寡者,为人上者也.”《诗·思齐》:“刑于寡妻.”笺:“寡妻,寡有之妻,言贤也.”由此可见,“孤”“寡”的含义正是《尔雅·释诂》所训的“寡,罕也”的意思.《老子》:“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不管是从这些字的转义,还是引申义来看,帝王们用其自称,无疑都体现了其“独一无二”的封建思想.概况看,这是谦称,实际上“唯我独尊”依然在其思想中根深蒂固.而秦始皇将先秦时期不分尊卑皆可自称的“朕”规定为皇帝一人专用,更是彰显了帝王的独尊地位,不成为他人所僭越.结论谦词与敬词作为汉语词汇中特有的词汇体系,其发生发展根植于古代以礼为核心的儒家文化,同时其自身也成为中国古代儒家文化的符号,其中固然有精华,同时也有糟粕.随着时代的推移,其中有些被沿用至今,很多却被弃之不必.然而无论如何,对谦词敬词的探究都能使我们更加深入、全面地反观封建儒学文化.也正是其深刻的文化烙印使其成为具有独特意蕴的词汇系统,仍然为古人所学习、探究.。
汉语敬谦词中的民族传统文化
汉语敬谦词中的民族传统文化作者:谢彩华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07期【摘要】:敬谦词是汉民族特色鲜明的礼貌用语,是传统敬谦文化的重要载体。
本文将通过一些敬谦词的实例,从词和词组两方面研究敬谦词所反映的长幼尊卑、君臣等级、崇尚谦让、彬彬有礼的民族文化传统,论述敬谦词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敬谦词;君臣等级;传统文化1 研究现状1.1敬谦词研究敬谦词早在先秦时期就广为使用,在史书《左传》和《国语》中,能看到诸如“寡人、孤、执事”等敬谦词。
由此可知,敬谦词已在统治阶级内部使用,国家天子、诸侯国君主之间进行对外交流或者君臣对话时,已经意识到“自卑而尊人”的礼法准则。
近几十年来学者们对敬谦词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学者们的研究从理论到实践都比较丰富,主要体现在各大词典对敬谦词的注解中。
如,《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大型辞书中对一些敬谦词的注解,还有一些敬谦词词典对其进行专门研究,在谈及各类敬谦词的著作、论文中也有涉及。
早期,张乃立、刘力生(1983)研究了古代敬谦词语的语言美;而后,刘宏丽(2010)在其专著《明清敬谦语研究》中明确地阐释了敬谦语的鉴定标准——语素、义素、俗约三条准则,同时详细地解析了敬谦语的主要特点——民族性,时代性,情态性,语用方向性,语境依赖性,答意可替换性,不平衡性。
2011年,刘宏丽在《敬谦语视野下传统敬谦文化的特点》中进一步提出传统敬谦文化的特点是“敬一情二,礼仪优先;内外之别,动态和谐;扬人抑己,对立统一”。
这些都是敬谦语研究的前沿成果。
1.2 敬谦词定义对于敬谦词的定义,汉语言学界有很多种说法。
《汉语大词典》认为敬词是“含恭敬口吻的用语,如‘阁下’‘光临’等等”,“谦辞,谦虚的言辞”。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敬语是“含恭敬口吻的用语,如:请问、借光”。
马庆株认为“敬辞是含有恭敬尊重的态度色彩的词语,主要用来指称或陈述对方或与对方有关的人、事物、动作”,“谦辞是含有谦虚色彩的词语,用于指称或陈述与自己有关的人、事物、动作”(马庆株,1996)。
儒家礼敬诚学
儒家礼敬诚学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礼敬诚学”被视为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这一价值观强调了对他人的尊重和关怀,以及对知识的真诚追求。
“礼”在儒家文化中代表着一种社会礼仪和道德规范。
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以及对他人的尊重和关怀。
在儒家伦理观念中,个体的行为应该遵循社会的规范和道德准则,以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因此,通过礼仪来表达对他人的尊重和关心是儒家思想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敬”代表了对长辈、师长以及他人的尊重和敬重。
儒家强调家庭伦理和教育的重要性,认为通过对父母的尊敬和对师长的尊重,可以培养出有道德和品德的人。
同时,敬重他人也意味着遵循社会规范和道德,以及对他人的权益和感受的尊重。
通过敬重他人,可以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诚学”是儒家思想中对真知灼见的追求和学习的态度。
儒家重视学习的重要性,认为通过不断地学习和修身养性,可以提升自己的人格和素质。
诚学强调了真诚地对待学习的态度,以及对知识的坚持追求。
通过诚实地对待学习的过程,以及真心实意地向他人学习,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智慧和能力。
总之,儒家的“礼敬诚学”价值观强调了对他人的尊重和关顾,以及对知识的真诚追求。
这一价值观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且对现代社会仍然具有积极的影响。
通过遵循儒家思想中的“礼敬诚学”,我们可以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并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汉语敬谦词中的民族传统文化
汉语敬谦词中的民族传统文化汉语敬谦词源自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在几千年文明历史中积累的智慧结晶。
敬谦词既反映了中国人民对长辈、上级的尊敬之情,又彰显了中国文化中的礼仪和谦逊之风。
汉语敬谦词中的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礼仪文化的形成。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尊敬长辈、尊师重教一直是非常重要的精神。
尊重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人认为尊敬长辈是孝顺的表现,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尊重长辈也是源自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注重家族伦理和社会秩序,提倡尊长爱幼、尊师重教,这种价值观念深入人心,成为中国社会的传统文化。
敬谦词在汉语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它是中国礼仪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在中国人的日常交往中,使用敬谦词可以展现出对他人的尊敬和谦逊。
在称呼长辈时,人们会用“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等词语,这些都是对长辈的尊称。
在与上级交往时,人们会使用“领导”、“老板”等词语,表达对上级的尊敬。
在师生关系中,学生会称呼老师为“老师”、“老师好”,以示尊敬和谦恭。
这些敬谦词贯穿于中国人的日常用语中,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标志之一。
敬谦词的使用也反映了中国人的谦卑之风。
谦卑是中国传统美德之一,中国文化强调“君子谦谦,温润如玉”,提倡人们谦虚、谦和、谦逊的品德。
在使用敬谦词时,人们表现出对他人的尊敬和谦恭之态,这种谦卑之风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
值得一提的是,敬谦词的使用也有利于维护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
通过使用敬谦词,人们彼此之间能够保持良好的交往关系,减少了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除了在日常交往中的应用外,敬谦词也在中国的文学艺术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
从古代的诗词到现代的小说剧本,敬谦词都贯穿成为中国文学艺术的一大特色。
在《古诗十九首》中,李白的《将进酒》中提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其中的“君”就是对他人的尊称。
在现代作家刘震云的小说作品中,也经常可以看到对长辈和上级的尊称,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对敬谦之风的尊重和传承。
中国谦敬词对中国的影响
中国谦敬词对中国的影响?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大国。
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始终在社会上占有统治地位,也深刻地影响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文化。
与“恭”、“良”、“温”、“俭”、“让”等内容紧密联系的中华传统礼仪文化,表现在日常生活及习俗中,那就是中国人十分注重“对别人的恭敬谦让”、“对自己的贬抑谦虚”以及“与人交往中温文尔雅的措词”上面。
中国人十分推崇这种为人处事的生活态度,中华民族被誉为礼仪之邦,其原因也与此有很大关系吧。
这一点,中国与英、美等西方国家确实是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的。
西方人总体上崇尚的是实事求是、大方自信,通常不会特意的贬低自己,抬高他人。
下面一则笑话就反映了中、西方的这种差异:外国人:你的女儿真漂亮。
中国人:哪里,哪里?外国人:鼻子、眼睛和嘴。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集中地表现在汉语中大量的敬词谦词雅语上。
总的来说,传统礼仪文化中的谦敬雅词,在今天仍然有着积极意义的。
如古人在称呼自己时通常会用“鄙人”、“在下”等,而尊称别人时为“阁下”、“师傅”等;通常在问别人的姓名的时候会说:“您贵姓?”,对方在回答会先说“免贵”;称自己的妻子时为“贱内”、“拙荆”,称呼别人的妻子时会说“尊夫人”等;在谈到自己的儿子时会说“犬子”,而对别人的儿子则用“令郎”等。
这些谦词敬称,有的现在还继续保留使用,有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产生了变化。
但,对自己谦虚、对他人尊敬的风气始终是我们文明进步的社会所提倡的。
谦敬雅词不仅表现在日常的生活交际之中,也表现在语文学习及高考考点上。
这也表明了谦敬雅词在新时代的强大生命力及现代人对传统礼仪文化的继承发展态势。
例如,2005年高考题(陕西卷)涉及到谦敬雅词的运用,如下:六、19.日常交际中,注重礼貌用语、讲究措辞文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请写出下列不同场合中使用的两个字的敬词谦语。
(6分)示例:探望朋友,可以说“特意来看您”,更文雅一点,也可以说“特意登门拜访”。
儒家形容君子的字
儒家形容君子的字儒家对君子的形容词语富有深意,以下是20个儒家形容君子的字:1. 仁(rén):具备仁爱之心,关心他人,乐于助人。
2. 忠(zhōng):忠心耿耿,对国家、人民充满忠诚。
3. 孝(xiào):对父母孝顺,尊敬长辈,恪守孝道。
4. 信(xìn):诚实守信,言行一致,信守承诺。
5. 义(yì):追求正义,秉持公平原则,有道德准则。
6. 悌(tì):对兄弟友爱,尊敬师长,追求兄弟情谊。
7. 恭(gōng):恭敬有礼,有礼貌待人,尊重他人。
8. 和(hé):和谐相处,互相协调,追求和平友好。
9. 和睦(hémù):人际关系融洽,和睦相处,消除争端。
10. 谦(qiān):虚心谦逊,不自负自大,虚怀若谷。
11. 和气(héqì):待人温和和善,和蔼可亲。
12. 简(jiǎn):言简意赅,行动简约,言行不繁琐。
13. 慈(cí):慈爱温柔,心地善良,对他人宽容。
14. 睿智(ruìzhì):聪明智慧,洞察事理,善于思考。
15. 诚(chéng):真诚守信,诚实可靠,真实不虚伪。
16. 谨(jǐn):小心谨慎,注意细节,严守纪律。
17. 勤(qín):勤奋努力,积极进取,不懈努力。
18. 精(jīng):精益求精,精通一门技艺,学识渊博。
19. 贤(xián):有才德兼备,仁智双全。
20. 厚(hòu):待人厚道,宽容慷慨,深藏不露。
这些字词体现了儒家对君子品质的追求,同时也是儒家伦理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君子应该以这些字为指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文化礼有关知识
儒家文化礼有关知识儒家文化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文化传统。
它也是指在儒家思想中提倡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以下是有关儒家文化礼仪的相关知识:一、什么是儒家文化礼仪这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传统,归纳起来主要有三大特点:1、强调孝敬:孝悌忠信是儒家文化重要的礼仪,其中孝悌指的是儒家文化中孝顺父母的思想,忠信指的是忠实臣服诚实、诚实守信的思想。
2、力求完美:儒家文化礼仪强调“礼贤下士”的思想,不但做人要有目标,也考虑自己的行为对他人带来的影响。
3、关注仪式感:仪式的意思是制定一定的礼仪准则,所有人都要按照规则行事,遵守礼仪,实现礼节的规范化、规范化。
二、儒家文化礼仪中的主要内容1、体现在家庭交往中:家庭成员之间必须以婉转的语言言谈,在父母教育子女时宽以待人,不可苛求,要重激励;子女对父母也要孝敬;兄弟姐妹之间表现出友善的态度,支持彼此,合作完成家庭事务;2、体现在校园交往中:学习时要学习虚心,勤奋刻苦;教师要尊师爱生,以身作则;同学之间要友爱相处,彼此帮助,勿诋毁嫉妒;3、体现在社会交往中:上级领导对下级要恭敬有礼,下级领导要忠心耿介;上下级交谈时要体现尊大礼贤的态度;同行之间要尊重彼此,尊知识,尊老练敬艺术;三、儒家文化礼仪的重要性传统的儒家文化礼仪被认为是中国式礼节的代表,它有力地体现了中国民族的传统。
1、塑造文化形象:儒家文化礼仪可以帮助外国人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增强中国文化的正能量,塑造良好的中国文化形象。
2、维护社会秩序:儒家文化的礼仪规范,不仅能够提高人们的道德观,更能够维护社会秩序,鼓励相互尊重、团结互助,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3、推动社会进步:儒家文化礼仪能够规范人们的行为,让人们心中有良知,能够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社会秩序更加严谨,从而推动社会进步。
综上所述,儒家文化礼仪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有助于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正能量,有助于营造一个文明礼仪的社会氛围,为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社会的和谐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汉语敬谦词中的民族传统文化
汉语敬谦词中的民族传统文化汉语敬谦词是汉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以表达谦虚、尊重和礼貌为主要目的的语言习惯。
敬谦词的使用在中国古代已经有了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相传是古代圣贤孔子提出的。
敬谦词的使用使得人们在交流中能够表达对对方的尊重,彰显了中国人注重礼仪的传统美德。
敬谦词在汉族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还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念。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介绍一下敬谦词在汉语中的民族传统文化。
敬谦词的使用体现了中国人讲究谦虚的品质。
中国人历来注重谦虚,认为谦虚是一种美德。
在汉语中,有很多敬谦词是以自己为主体,表达对他人的尊重态度。
如在请客吃饭时,主人通常会说“请您多吃一点”,以表示自己不舍得打扰对方,但是在中国文化中,客人却会根据主人的邀请感到有些不好意思,表示“承让了”或者“不好意思”,可见中国人的谦虚态度。
敬谦词的使用反映了中国人追求和谐的价值观念。
中国人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认为人际关系的和谐可以带来吉祥与福祉。
在汉语中,人们常用敬谦词以示尊重,并且通过这种敬谦之道来维护家庭和谐、社会和谐。
比如在问候他人时,我们常常会说“身体好吗?”、“吃了吗?”等,体现了关心他人健康和生活情况的关切之心。
敬谦词的使用体现了中国人认真对待事务和重视人际关系的态度。
中国人注重人与事的关系,认为不同的身份地位和互动关系需要适当的敬谦语言。
在汉语中,人们使用敬谦词语,表达自己对他人身份的尊重和认可。
比如对于长辈,我们通常会称呼为“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等,以示对长辈的尊重和孝顺之意。
敬谦词在汉语中承载了中国人的优秀传统文化,它是中国人民礼仪之邦的重要表现形式,体现了人们崇尚谦虚、尊重他人、追求和谐的价值观念,也为维护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做出了重要贡献。
敬谦词的使用在中国古代就有了悠久的历史,经过历代人民的发展和创新,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和深入人心的民族传统文化。
孔子儒家经典及文明礼仪
孔子儒家经典及文明礼仪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儒家经典和文明礼仪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克己复礼:孔子认为礼是一种规范行为的方式,是人们在生活中遵循的一系列规则和仪式。
克己复礼就是要求人能够克制自己的欲望,按照规定的规矩来行事。
- 孝道:孔子认为父母生育子女是非常辛苦的事情,因此孩子应该尊重、照顾和爱护他们。
他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孝行标准,如尊敬长辈、顺从父命等。
- 诚实守信:孔子主张一个人的行为应当真实可信,不能虚假欺骗他人。
他认为一个人应做到言出必行,说到要做到,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
- 仁爱之心:孔子倡导以仁爱之心待人接物,认为每个人都有其价值和尊严,都应该受到尊重和平等待遇。
他希望每个人都能够拥有爱心和同情心,对他人的痛苦和困难给予帮助和支持。
- 礼仪细节:孔子在各种不同场合地点处处以仁德君子的标准要求自己,言谈举止、迎来送往表现出来的礼节、习惯都要符合礼的规定,一举手、一投足都让人觉得谦恭正派,具有谦谦君子的风度。
汉语敬谦词中的民族传统文化
汉语敬谦词中的民族传统文化汉语敬谦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几千年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它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尊重之心、谦虚之态度和文明风范。
在汉语敬谦词中,虚词是最常见的一种,主要有“敬”、“请”、“让”、“借”、“抱歉”、“麻烦”等。
“敬”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一个词语,它源于中国古代的礼教思想。
在古代社会中,人们崇尚礼仪,注重各种仪式和仪容,将敬重他人视为一种美德和行为准则。
“敬”在汉语中多用于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和敬意。
我们常说“请教”、“敬请”、“敬爱的”等,都是表达尊重之情的常用词语。
除了“敬”和“请”之外,“让”也是汉语敬谦词中的一个重要词语。
在汉语中,使用“让”来表示尊敬他人,表达自己的客气和谦虚是很常见的。
我们经常听到的“让座”、“让步”、“让步了”等,都是表示谦和的说法。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尊重他人的权益和意见,让自己的存在和行为不给他人带来困扰或压力,是一种美德和行为准则。
这种尊重他人的价值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深深根植。
“借”也是汉语敬谦词中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
“借过一下”、“借个火”等常见的口头用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借”字的应用。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借就是表达一种谦虚、敬意的方式。
当我们需要向他人借用一些东西或者请求对方的帮助时,使用“借”字可以表达出一种谦恭与敬意。
除了以上所提到的几个词语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汉语敬谦词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抱歉”在汉语中是表示道歉的一种方式,它体现了中国人民的诚实和谦卑;而“麻烦”则是表示拜托或请求帮助的一种方式,体现了中国人民的谦虚和小心。
汉语敬谦词中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智慧。
这种文化特色不仅体现在日常用语中,也融入到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中。
汉语敬谦词的使用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礼仪的表达方式,更是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文明风范和道德准则。
了解和尊重汉语敬谦词的价值观念,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为跨文化交流做好准备和准备。
儒家文化术语
儒家文化术语
1. 仁: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指的是对他人的关爱、尊重和善良,以及追求和谐的社会关系和个人品德的提升。
2. 孝:儒家伦理的基本原则,指的是对父母的尊敬、孝顺和关怀,以及家庭和睦和社会秩序的维护。
3. 礼:指的是一种文化规范和行为准则,包括对他人的尊重和礼貌、对传统和权威的尊敬,以及对社会和个人责任的尽职。
4. 义:指的是对道德准则和社会责任的理解和履行,包括对人际关系的义务和责任感,以及对正义和公平的追求。
5. 忠:指的是对国家、君主和社群的忠诚、奉献和承诺,以及对社会和道德价值的捍卫和支持。
6. 悌:指的是对兄弟姐妹间亲情的尊重、友爱和和睦,以及对家庭关系的维护和支持。
7. 信:指的是对他人言行和诺言的真实和可信,以及对道德信仰和价值观的坚守和忠诚。
8. 知行合一:指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强调通过行动来实践儒家思想和道德理念,追求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的一体化。
9. 文化传承:指的是将儒家价值观和传统文化代代相传,保持传统的认同和文化特色,为社会发展提供稳定性和纽带。
10. 教育:指的是通过教育和学习来培养个人的品德、人格和知识,塑造社会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谦虚思想探析
谦虚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思想。谦虚的思想源于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儒家认为人应该谦卑谨慎,从而获得善恶的判断力和道德规范。谦虚也是佛教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佛教认为谦虚是一种摆脱自我的方式,帮助人们达到解脱的境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谦虚被视为一种美德,被认为是一个人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重要条件。谦虚被视为能够帮助人们与他人和睦相处,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并获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谦虚还被认为能够帮助人们保持谦逊的心态,不因自己的成就而感到骄傲自满,并能够帮助人们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更好地学习和进步。
在当今社会,谦虚仍然是一种重要的价值观,被认为是建立良人际关系和成为一个有价值的社会成员的重要因素。
儒家文化,君子三愆、三谦、五耻、九思
儒家文化,君子三愆、三谦、五耻、九思
君子有三愆: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
第一种是没到发言的时候就开讲,这叫“躁”。
这种情况是最常见的。
有的人生怕遭到冷落,或者怕被认为没文化,或者为显示自己博学,常常不等人家说完,就贸然插嘴,令主讲者不得不中断思路来回答问题,以致常令主讲者找不回思路而无法收场。
第二种是该说话的时候不说话,这叫“隐”。
这种情况较为少见些,但也不是没有。
这种人往往多少有点心理障碍,或者是自闭症患者,属于不大适应社交或者是有社交恐惧症的一部分人。
由于错过发言的机会,其观点、立场、意见、智慧、风度、气质都无以表现,所以这种人多数会逐渐被边缘化,最终淡出社交圈子,成为茕茕独立形影相吊的孤独者。
第三种情况最可怕,叫作“瞽”——俗语叫没长眼。
谈话不看对象,不注意对方的脸色,不管人家爱听不爱听,不管是否触到人家的痛处,只在那里自说自话。
这样的谈话,百分百的失败。
遇见这样的谈话者,客气的人会忍耐,或作转移话题的尝试;不客气的也许会拂袖而去,或者干脆下令逐客,扫地出门。
君子有三谦:
子曰:君子待人有三谦,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
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
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君子有五耻:
居其位,无其言,君子耻之;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既得之而又失之,君子耻之;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耻之;众寡均而倍焉,君子耻之。
君子有九思:
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
儒家24字 价值观
儒家24字价值观包括:仁、义、礼、智、信、忠、孝、廉、敬、和、韧、宽、俭、积、省、温、谦、忍、勇、尊。
这些字分别代表以下含义:
1. 仁:仁爱,关心他人,懂得与他人共情。
2. 义:正义,做事合乎道德,能公正地对待人和事。
3. 礼:礼仪,尊重他人,遵循社会规范。
4. 智:智慧,独立思考,追求真理。
5. 信:诚信,言行一致,信守承诺。
6. 忠:忠诚,对国家、家庭、朋友忠实可靠。
7. 孝:孝顺,尊敬并关心父母。
8. 廉:廉洁,自律,不受贿赂。
9. 敬:尊敬,尊重他人,尊重自己的职责。
10. 和:和谐,与他人和睦相处,注重团体协作。
11. 韧:坚韧,面对困难不屈不挠。
12. 宽:宽容,对他人错误给予理解,有容人之量。
13. 俭:节俭,珍惜资源,反对浪费。
14. 积:积累,不断学习,充实自己。
15. 省:自省,反思自己的言行,修正错误。
16. 温:温和,待人接物态度平和。
17. 谦:谦虚,对自己的优点和成就保持低调。
18. 忍:忍耐,学会在逆境中坚持。
19. 勇:勇敢,面对挑战和困难勇往直前。
20. 尊:尊重,尊重他人的权益,尊重规律。
这些价值观体现了儒家的道德理念,对于古代社会生活和现代社会依然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敬辞谦辞用法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大国。
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始终在社会上占有统治地位,也深刻地影响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文化。
与“恭”、“良”、“温”、“俭”、“让”等内容紧密联系的中华传统礼仪文化,表现在日常生活及习俗中,那就是中国人十分注重“对别人的恭敬谦让”、“对自己的贬抑谦虚”以及“与人交往中温文尔雅的措词”上面。
中国人十分推崇这种为人处事的生活态度,中华民族被誉为礼仪之邦,其原因也与此有很大关系吧。
这一点,中国与英、美等西方国家确实是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的。
西方人总体上崇尚的是实事求是、大方自信,通常不会特意的贬低自己,抬高他人。
下面一则笑话就反映了中、西方的这种差异:外国人:你的女儿真漂亮。
中国人:哪里,哪里外国人:鼻子、眼睛和嘴。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集中地表现在汉语中大量的敬词谦词雅语上。
总的来说,传统礼仪文化中的谦敬雅词,在今天仍然有着积极意义的。
如古人在称呼自己时通常会用“鄙人”、“在下”等,而尊称别人时为“阁下”、“师傅”等;通常在问别人的姓名的时候会说:“您贵姓”,对方在回答会先说“免贵”;称自己的妻子时为“贱内”、“拙荆”,称呼别人的妻子时会说“尊夫人”等;在谈到自己的儿子时会说“犬子”,而对别人的儿子则用“令郎”等。
这些谦词敬称,有的现在还继续保留使用,有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产生了变化。
但,对自己谦虚、对他人尊敬的风气始终是我们文明进步的社会所提倡的。
谦敬雅词不仅表现在日常的生活交际之中,也表现在语文学习及高考考点上。
这也表明了谦敬雅词在新时代的强大生命力及现代人对传统礼仪文化的继承发展态势。
六、19.日常交际中,注重礼貌用语、讲究措辞文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请写出下列不同场合中使用的两个字的敬词谦语。
(6分)示例:探望朋友,可以说“特意来看您”,更文雅一点,也可以说“特意登门拜访”。
(1)邀请朋友到家里作客,可以说“下午我在家里等您来”。
也可以说“下午我在家恭候您光临”。
敬辞谦辞用法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大国。
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始终在社会上占有统治地位,也深刻地影响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礼仪文化。
与“恭”、“良”、“温”、“俭”、“让”等内容紧密联系的中华传统礼仪文化,表现在日常生活及习俗中,那就是中国人十分注重“对别人的恭敬谦让”、“对自己的贬抑谦虚”以及“与人交往中温文尔雅的措词”上面。
中国人十分推崇这种为人处事的生活态度,中华民族被誉为礼仪之邦,其原因也与此有很大关系吧。
这一点,中国与英、美等西方国家确实是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的。
西方人总体上崇尚的是实事求是、大方自信,通常不会特意的贬低自己,抬高他人。
下面一则笑话就反映了中、西方的这种差异:外国人:你的女儿真漂亮。
中国人:哪里,哪里?外国人:鼻子、眼睛和嘴。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集中地表现在汉语中大量的敬词谦词雅语上。
总的来说,传统礼仪文化中的谦敬雅词,在今天仍然有着积极意义的。
如古人在称呼自己时通常会用“鄙人”、“在下”等,而尊称别人时为“阁下”、“师傅”等;通常在问别人的姓名的时候会说:“您贵姓?”,对方在回答会先说“免贵”;称自己的妻子时为“贱内”、“拙荆”,称呼别人的妻子时会说“尊夫人”等;在谈到自己的儿子时会说“犬子”,而对别人的儿子则用“令郎”等。
这些谦词敬称,有的现在还继续保留使用,有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产生了变化。
但,对自己谦虚、对他人尊敬的风气始终是我们文明进步的社会所提倡的。
谦敬雅词不仅表现在日常的生活交际之中,也表现在语文学习及高考考点上。
这也表明了谦敬雅词在新时代的强大生命力及现代人对传统礼仪文化的继承发展态势。
六、19.日常交际中,注重礼貌用语、讲究措辞文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请写出下列不同场合中使用的两个字的敬词谦语。
(6分)示例:探望朋友,可以说“特意来看您”,更文雅一点,也可以说“特意登门拜访”。
(1)邀请朋友到家里作客,可以说“下午我在家里等您来”。
也可以说“下午我在家恭候您光临”。
古代汉语中的谦敬文化及国际传播
汇报人: 2023-12-27
目录
• 古代汉语中的谦敬文化 • 谦敬文化的国际传播 • 古代汉语在国际教育中的地位
和作用 • 古代汉语在国际传播中的策略
与路径 • 古代汉语谦敬文化的跨文化传
播策略
01
古代汉语中的谦敬文化
谦敬文化的起源
01
谦敬文化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儒家 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 谦逊。
1 2
举办国际古代汉语学术会议
通过定期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吸引全球学者参与 ,提升古代汉语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与国外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 研究项目,推动古代汉语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3
推广古代汉语文化产品
将古代汉语文化元素融入影视、文学、艺术等领 域,推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产品。
助于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增强国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象。
增进国际友谊
03
谦敬文化强调尊重与和谐,有助于增进国际友好交往,促进世
界和平与发展。
谦敬文化在国际传播中的实践
开设汉语课程
在海外开设汉语课程,教授谦 敬词汇和表达方式,让更多人
了解谦敬文化的内涵。
举办文化活动
通过举办以谦敬文化为主题的 文化活动,如讲座、展览、演 出等,吸引更多人参与体验。
机遇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为谦敬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 了更多机会和平台。同时,新兴科技手段如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也为谦敬文化的 国际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03
古代汉语在国际教育中的地位 和作用
古代汉语在国际教育中的地位
语言文化传承的载体
古代汉语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通 过学习古代汉语,国际学生能够深入 了解中华文化的历史和传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谦敬词中的儒家文化
中国古代汉语词汇中有大量的谦称词与敬称词,其中许多甚至沿用至今。
这在世界语言文化中是一种独特的存在。
谦词与敬词词汇体系十分丰富并且有着明确的语法、语境规则,这一体系与儒家文化主导下的中国古代封建文化心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1首先,谦词与敬词词汇体系的形成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可以说它是在儒家思想文化的土壤中孕育而生的。
以“礼”为核心的三纲五常无疑是儒家文化所竭力弘扬的精髓要义之一。
由于这种“礼”的观念主张人们各安其分,有利于教化人心、稳定社会秩序,从而维护贵族阶级的统治利益,因而自其诞生伊始,便对社会产生极大地影响。
自春秋以降,在孔子及其后人的大力弘扬下,古代封建朝代大都标榜以“礼”治国,儒家倡导的“礼”无疑成为上至君王、下至民众日常所依照的行为规范。
这种“温良恭俭让”的道德标准表现在语言上,便是贬低自己,抬高他人。
谦词和敬词也由此而生。
谦词,即故意用轻贱的称谓来来指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者事物,通过贬低自身及其相关人事,以体现对他人的尊敬的一类词。
谦词大致可作如下分类:一、指称自身。
诸如:在下、下愚、鄙人、鄙夫、鄙老、鄙生、鄙臣、敝人、牛马走、仆、愚、小子、小生、小老、小人、小可、老奴、老朽、老拙、不才、不佞、奴、草民、下民、贱妾、婢子等。
二、指称自己的亲人。
诸如:家母、家父、家严、家慈、舍弟、舍妹、小儿、小女、犬子、拙荆、贱内等。
三、称呼与自己相关的事物等。
诸如:敝处、敝所、敝姓、寒舍、拙作、拙见、鄙意、鄙见、愚见等。
四、帝王的自称:孤、朕、寡人等。
敬词则与谦词相反,即以高贵、尊敬的称谓指称别人或与别人相关的人事,通过抬高他人,体现对对方的尊敬的一类词。
和谦词类似,敬词的种类也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一、指称对方。
诸如:阁下、尊驾、贤家、大人等。
二、指称与对方相关的人物。
诸如:令尊、令堂、高足、令郎、尊上、尊夫人等。
三、指称与别人相关的事物。
诸如:高见、高就、高寿、高论、芳名、芳龄、大札、大作、贵庚、贵体、贵恙、贵
姓、华堂、华诞等。
四、敬称帝王。
诸如:陛下、万岁、天子等。
儒家所倡导的礼有着严格明确的行为体系规范,而谦词与敬词则是这一体系在语言层面的进一步丰富发展。
甚至这种特色的词汇体系在儒学统治的古代封建文化环境中的形成,可以说是顺理成章、理所当然。
2其次,谦词与敬词能够反映出儒家文化心理的方方面面,甚至成为儒家思想文化的一种独具特色的符号。
只要对以上所列举的常见谦词与敬词稍加分析,就能总结出其背后所蕴含的儒文化意蕴。
一、以“礼”为核心的儒家行为处事准则。
儒家所主张的“礼”具体又可表现为“温良恭俭让”。
“谦让”一直是儒家所提倡的行事准则。
孔子第二十世孙孔融让梨的故事便被渲染为“谦让”的典型。
谦词所集中体现的便是“让”。
谦词的基本意义便是贬低与自己相关的一切事物:“不才、鄙人、犬子、拙荆、贱内”等等,实是一种卑称,有的字眼甚至很不好听,诸如“牛马走”,有的甚至谦称“走狗”,诸如清代著名作家郑燮(号板桥)对明代戏曲家徐渭(号青藤道士)极为钦慕,便自称“徐青藤门下走狗郑燮”。
这都是“谦让”的思想在语言词汇中的体现。
而敬词体现的则是礼文化中的“恭”。
敬词通过对他人采取高贵的称谓,与谦词一扬一抑,一褒一贬,共同构筑了一套丰富的体现儒家“礼”文化心理的词汇系统。
然而儒家宣传的“礼”的基础是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要求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符合他们在家族内的身份和社会、政治地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为规范。
这种“礼”存在鲜明的阶级性和差别性,这在谦词与敬词中也有鲜明的体现。
谦词“仆”、“愚”都表“我”的意义,古汉语中用作谦词。
“仆”作名词时,表“奴隶的等级”“奴仆、仆人”“驾车的人”“古时男子的自称”。
如:“隶臣僚,隶臣仆,仆臣台”(即奴隶)(《左传·昭公七年》);“子适卫,冉有仆。
(驾车)(《论语·子路》);“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自称)(《战国策·燕策》)。
将“仆”的多个义项相比较,不难看出以“仆”作为谦词时,本身就将自身贬损为低人一等的奴仆层面。
“愚”古字为“禺”,《说文》:“禺,母猴属,头似鬼。
”本义为“行动蠢笨的猴类动物。
”由此引申为“愚昧、愚蠢”并逐渐用作自称谦词。
以
动物指称人,显然具有鲜明的差别性。
此外,最常用的谦词“在下”从字面上看,便是直接将说话者与对方的分为上下两级。
这些谦词深刻体现了封建儒家文化心理之中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
二、夫为妻纲、男尊女卑的纲常礼教观念。
男性的谦词中,诸如“拙荆”、“贱内”等词汇具有鲜明的轻侮女性的色彩,这是儒家“男尊女卑”、“夫为妻纲”思想的体现。
非但男性谦称词如此,连女性谦称词也带有浓厚的轻侮自贱色彩。
女性谦称:“妾”“婢子”这两个词在古汉语中,主要用于妇女对夫君、主人的自称。
“妾”从字形上看,它是一个会意字,从“辛”从“女”。
甲骨文字形上面是“辛”字,即古代的刑刀,表示有罪受刑,下面是“女”字,合而表示有罪的女子,古代女子有罪则罚为女奴。
因此“妾”字本义是“女奴”后来,又由此引申为“正室之外非正式所娶的女子称为`妾'”。
而“婢子”的“婢”本义指古代罪人的眷属被贬为女奴。
古代女子以“妾”、“婢子”为谦称,十分深刻地体现了夫权的绝对统治地位以及女性低贱的隶属地位,是对“夫为妻纲”的尊卑观念的无声的控诉。
三、君为臣纲、皇权至上的封建等级规则。
儒家所倡导的“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君为臣纲”的礼教观念中,前两个属于伦理道德层面,后一个则属于等级制度层面。
这种纲常礼教思想目的在于束缚住人们,使人们甘心沦为封建皇权的附庸。
而在此文化土壤中产生的一些谦词敬词也与这种思想相呼应。
“臣”作为谦称词之一就印证了这一点。
“臣”字从造字法上看是一个象形字。
其甲骨文字形象一只竖立的眼睛形。
人在低头时,眼睛处于竖立的位置,字形正表示了低眉俯首之意。
《说文解字》里解为:“臣,牵也,事君也,象屈服之形。
”其本义即指“男性奴隶”,而它在表“我”的意义时,其实是从词的本义即“男性奴隶”衍生出来的,自然而然地打上了封建等级制度的烙印。
另外,“臣虏”“臣仆”“臣妾”“臣子”等谦词也都具有隶属、屈从的色彩。
因此“臣”由“男性奴隶”的本义引申为谦称词正体现了儒家礼文化中的君为臣纲的思想。
而古代帝王专用的一些谦词诸如“孤”“寡人”虽然看似自谦,实则也表现统治者的独一无二、至高无上。
“孤”意为少德之人;“寡人”意为寡德之人;这些解释和古代最统治者自认为是“天命所归”“天下尊位,唯有德者居之”是不相符的。
“孤”形声字,从“子”,“瓜”声(古音),本义:幼
年丧父,即孤儿。
其引申义为“单独、孤独”。
“寡”会意字,金文字形,是一个人独处屋下的形象。
房子里面只有一人,会意人少。
《说文解字》解为:“寡,少也。
”“寡”与多”相对,与“众”相对。
由此,,自古有不少注家对帝王自称“朕”“孤”“寡人”“不”的“自谦说”提出了异议。
《吕览·离俗》:“愚高唐之孤。
”注:“孤,孤特位尊。
”《易·略例》:“寡者,众人之所宗也。
”《后汉书·仲长统传》:“寡者,为人上者也。
”《诗·思齐》:“刑于寡妻。
”笺:“寡妻,寡有之妻,言贤也。
”由此可见,“孤”“寡”的含义正是《尔雅·释诂》所训的“寡,罕也”的意思。
《老子》:“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
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至誉无誉。
”不管是从这些字的本义,还是引申义来看,帝王们用其自称,无疑都体现了其“独一无二”的封建思想。
表面看,这是谦称,实际上“唯我独尊”依然在其思想中根深蒂固。
而秦始皇将先秦时期不分尊卑皆可自称的“朕”规定为皇帝一人专用,更是彰显了帝王的独尊地位,不可为他人所僭越。
结论
谦词与敬词作为汉语词汇中特有的词汇体系,其产生发展根植于古代以礼为核心的儒家文化,同时其自身也成为中国古代儒家文化的符号,其中固然有精华,同时也有糟粕。
随着时代的推移,其中有些被沿用至今,很多却被弃之不用。
然而无论如何,对谦词敬词的探究都能使我们更加深入、全面地反观封建儒学文化。
也正是其深刻的文化烙印使其成为具有独特意蕴的词汇系统,仍然为今人所学习、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