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历史文化与中国现代经典作家学术研讨会
民国生活与现代镜像叶广芩小说改编影视中的历史书写
872021自20世纪80年代现实主义小说与寻根文学推陈出新以来,以大家族沉浮荣辱为主要线索的民国往事在中国文学的历史叙事中就已然不是一个新命题了,自第五代导演从充满个人情感记忆的民族性与历史传统中取材拍摄了《红高粱》(张艺谋,1987)《霸王别姬》(陈凯歌,1993)等中国电影史中的“现象级”作品以来,中国电影与电视加强了从书写民间的文学传统中取材改编的创作倾向。
其中,满族女作家叶广芩不仅在《豆汁记》《状元媒》等作品中融入自身经历与真实家族的往事,将自家往事的温情记忆融入沧桑的历史叙述中,还从女性视点为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流变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使这些民国生活及相关的改编作品成为比单纯的历史记叙更有温度的存在。
一、民国生活的历史画卷与物质世界的复原叶广芩作为目睹社会进步与传统家族制度衰败的社会前进历程忠实的记录者,其作品对社会变革的记录在改革开放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日再度成为具有观照意义的历史画卷与珍贵文献。
自1996年西安电影制片厂根据短篇小说《学车轶事》改编了黄建新“都市三部曲”的最后一部《红灯停 绿灯行》(黄建新,1995)以来,以中医世家为描写对象的中篇小说《黄连•厚朴》被改编为同名电影(丁荫楠,1997);短篇小说《你找他苍茫大地无踪影》(原名《妈妈到了更年期》)也在黄建新的指导下改编为家庭题材喜剧电影《谁说我不在乎》(黄建新,2001);入围第六届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采桑子》被改编为大型电视连续剧《采桑子之妻室儿女》(林汝为,2009);以追忆体写就的长篇小说《青木川》也被改编为电视剧《一代枭雄》(余丁、王雷,2013);改编自同名小说、讲述了北京四合院一个古建家族半世纪中命运沉浮的《全家福》(任鸣,2013)也在央视播出。
其中电影改编多取材自短篇小说或从长篇小说中截取部分时间段,而电视剧则得益于较长时间具有相对饱满的故事容量,可以对历史长卷进行更为完整和细致的全景描绘。
叶广芩的小说描述多从清末开始跨越近半个世纪,在漫长的时间跨度上表现从民国到解放乃至改革开放后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和沧桑变化,描绘出中医世家、古建筑世家、清朝贵胄等市民生活的风俗画卷。
中国近现代重要作家
成人高考中国近代主要作家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男,原名沈岳焕,乳名茂林,字崇文,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县人,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交界地区。
1924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
1931年-1933年在国立青岛大学任教, [18]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物的研究,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1988年5月10日病逝于北京,享年86岁。
《边城》是沈从文创作的中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34年。
该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
由于《边城》的美学艺术,《边城》这部小说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该小说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排名第二位,仅次于鲁迅的《呐喊》。
老舍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男,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
因为老舍生于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
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
北京满族正红旗人。
[1] 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北京人艺编剧[2] ,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25] 《龙须沟》[26] 。
[3]老舍的一生,总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
1966年8月24日,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运动中恶毒的攻击和迫害,老舍被逼无奈之下含冤自沉于北京太平湖。
[4] 1978年,老舍得到平反,恢复“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5] 2017年9月,中国现代文学长篇小说经典《四世同堂》由东方出版中心出版上市。
梁思成致朱启钤信札
最近见到一封民国二十六年(1937)梁思成(1901-1972)写给朱启钤(1872-1964)的信札,并由此想到中国营造学社时期梁思成与朱启钤交往、朱启钤与梁思成的建筑学思想及学术风格等,遂撰成此文。
1937年初,中国营造学社在北京举行中国古代建筑展览,旨在绍介并展示中国古建筑历史及其遗构。
为此展览,梁思成特致信朱启钤并附撰写的序言,简明扼要地介绍中国独树一帜的木构建筑体系的缘起、分布、结构特征、发展历程以及地域性建筑特征,特意说明“这次万国美术会开这些展览,是想在中国营造学社所研究的建筑物中,用极少数的照片、绘画和模型,表示中国建筑的演变之大略,并且把我们的祖先传下来的许多实具为一般人所不能注意者介绍给大家”。
这与我的专著《中国营造学社梁思成致朱启钤信札□ 崔 勇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版)附录中国营造学社活动大事记中记录的史实相符合:“1937年,是年(民国二十六年)2月,(中国营造学社)在北京举行中国建筑展览。
陈列物品以历年调查编制的建筑实物照片、实测及复古图样、建筑模型及全部出版物为主。
为时一周,观者达数千人,社会反响极大。
”众所周知,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中国内忧外患、战乱频繁、社会极其动荡不安的时期,民族生死存亡已经上升为“救亡与图存”双重变奏的社会主要矛盾与时代主旋律,此情此景并不是最适合学术生长、发展的理想的历史文化环境。
中国营造学社的同仁们也完全有条件过一种养尊处优的生活,不必为了所谓的学术而过一种颠沛流离、危在旦夕的艰苦日子。
究竟是什么精神支撑中国营造学社同仁们以如此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坚持辩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这还得从中国营造学社的缔造者朱启钤先生发现《营造法式》说起。
朱启钤乃是历任晚清、北洋、民国三朝政府学识渊博的达官要人,在商界、政界、文化学术界均能左右逢源,因此而拥有广泛而复杂的社会关系,一方面曾经一度受信代理了国务总理,另一方面又是学术大师梁启超推心置腹的文化知交,而且在涉足实业事务过程中显示出杰出的组织与管理才能以及文化战略思想,特别是对中国建筑与文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且日积月累了许多有关古代建筑则例及装饰的书籍,忙里偷闲即能神情专注地进行悉心考证与学术研究。
学史明理专题研讨会议记录范文研讨会会议记录范文
学史明理专题研讨会议记录范文研讨会会议记录范文,学史明理专题研讨会议记录范文近十年来各层次、各专题的中国哲学学术会议比较多,学界也发表、出版了大量学术论文、专著,学术争鸣、研讨、交流日益频繁,中国哲学研究的从业人员,特别是新生力量逐渐增加。
这些都表明中国哲学研究的形势日益走高,这是思想繁荣的表现,也是学术繁荣的必然。
近十年来海内外中国哲学研究的新态势,总的说来有:方法论的检讨、中国经典的诠释、出土简帛的哲学思想研究、从政治哲学的视域研究中国思想、探索中国哲学的内涵及致力于中国哲学的主体性建构等。
在这些方面已取得丰硕成果。
此外,儒学与当代、儒学的宗教性、《周易》、佛教、道家与道教、宋明理学、明清之际与清代学术、现当代新儒学思潮等,已成为热门或显学;三《礼》之学、名家与汉语语言逻辑哲学、中国政治法律哲学、生态环境哲学、和谐思想、身体观、身心平衡论与心理调节学说等,正进入重新探讨的阶段并不断深入。
从学界最近几年的研究成果来看,当前国内外中国哲学研究的前沿、重点与热点问题或领域有:第一,关于方法论的检讨或反思。
许多研究中国哲学的学者从不同视角,积极检视以西方现代化理论、启蒙理性、西方社会科学方法等来研究东方历史文化传统及学术文本的局限性,借鉴海外中国学家(或汉学家)研究中国哲学思想史的经验并检讨其得失,总结中国哲学学科创建百年来从依傍、模仿西方哲学到逐步建立起学科自主性的经验,研究哲学与史学、哲学史与思想史路数的区别与联系,试图摸索、建构更切合东方、东亚或中国哲学的方法学系统。
第二,中国经典的诠释成为主潮。
经典文本思想学术两者之间,有一定的思想空间和语言张力,关键是时代背景及学者们的学术方式或思想理路。
由于中国典籍的丰富、深刻与远久,由于时代性问题的凸显和学者的理论自觉,由于中西之间的学术、学者的交流与对话,经典诠释的问题是近年来海内外中国哲学研究的焦点之一。
学界引进伽达默尔诠释学方法或胡塞尔现象学方法等,同时思考自身的诠释传统,加强了中国经典诠释的方法学研究。
论民国时期中国文学史中的《世说新语》书写
第35卷 第6期 天中学刊 Vol. 35 No. 62020年12月 Journal of Tianzhong Dec. 2020收稿日期:2019-10-16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7ZDA243)作者简介:王雪婷(1998―),女,吉林舒兰人,硕士研究生;陈文新(1957―),男,湖北公安人,教授,博士生导师。
· 78 ·论民国时期中国文学史中的《世说新语》书写王雪婷,陈文新(武汉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摘 要:民国时期数十年的学术争论和文学史书写确立了《世说新语》的文学史地位,推进了《世说新语》一书的经典化。
在这一过程中,中西方不同文学观念(包括小说观念)的碰撞和融合,以及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所确立的书写典范,都曾发挥过重要作用。
这些历史的合力,在各自的语境中从不同的方面形塑了《世说新语》在文学史中的面貌。
关键词:《世说新语》;文学史;文学;小说;鲁迅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5261(2020)06–0078–07从1904年林传甲撰写中国文学史开始到1949年前夕,44年间,国人编纂了百余部文学通史。
总体来说,《世说新语》在文学史中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史书到小说,从简单列举到深入研读的过程,几经沉浮,才确立了其在文学史中的地位。
本文拟在梳理民国年间中国文学史中《世说新语》书写概况的基础上,具体考察《世说新语》书写的各种变化和变化原因,以期对其经典化历程做出较有深度的描述和阐释。
一、民国时期中国文学史中 的《世说新语》书写概况“中华民国”成立之前,由国人撰写的《中国文学史》共有六部,分别是林传甲《中国文学史》、黄人《中国文学史》、窦警凡《历朝文学史》、许指严《中国文学史讲义》、张德瀛《中国文学史》和来裕恂《中国文学史》。
这六部中国文学史,大体呈现出文字、文学和学术不分的状态,《世说新语》一书未能进入其书写范围。
民国初年知识分子礼俗观念探析———以民国报刊为中心
前人有关民初礼俗观念的研究,从“大传统” 入手者,以探讨民初国家礼制建设或梳理近代礼 学研究的学术世凯为复辟帝制而鼓 吹尊孔崇儒),并非以改良古礼、以礼化俗为最终 目标,学术 精 英 的 礼 学 研 究 又 过 于 专 精,很 少 与 改良社会礼俗的现实问题接轨;从“小传统”入手 者,主要侧重研究婚丧嫁娶等社会礼俗的时代变 革,对礼俗变革背后知识分子的导向作用则少有 论述,对知识分子礼学思想与社会礼俗变迁的互 动关系研究更是乏善可陈。
的宣传力量,实现以礼经世的人文关怀,然而,这 代背景下的伦理道德观念,他是可变的而非永久
一股时代思潮却被经典叙事模式的光芒所掩盖, 的,“礼”则是这一抽象伦理道德观念的具体表现
本文将通过对民国报刊资料的考察,还原其历史 形式,因此变革旧礼教成为打破旧有伦理道德体
轨迹。
系的关键。民主共和理想既然已经取代君主专
一、问题的提出
“礼”在中国古代既是精神信仰,又是道德行 为规范,既 是 一 种 文 化 形 态,又 是 一 整 套 政 治 与 社会制度,经过历代统治者与知识精英不断重构 和阐释,传统礼教越发成为中国古代国家制度与 意识形态 的 内 核。 “俗 ”则 是 民 间 社 会 自 发 形 成 的习惯风 俗,其 本 身 易 受 时 代 风 潮 影 响,含 有 更 多的非理性因素。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知识精英 往往通过以礼化俗,将正统文化理念自上而下地 向社会普 及,促 使 民 众 日 常 生 活 理 性 化,这 既 是 中国古代士大夫群体以礼经世精神的体现,也是 每逢社会 失 序、道 德 沦 丧 之 际 的 普 遍 文 化 现 象。 清末民初,王纲解纽,专制和宗法制度受到抨击, 旧有的“三纲五常”道德准则难以为继,新的伦理 道德观念尚未陶成,面对内忧外患、欧风美雨,如 何对古礼 进 行 理 性 分 析 和 取 舍,以 新 礼 化 旧 俗, 重建社会 伦 理 道 德 体 系,是 重 整 社 会 秩 序、淳 化 风俗的当务之急,也是摆在民初知识分子面前的 又一个时代课题。
作家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
作家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中国自近代以来一直在向西方学习, 这种学习显然是基于我们“落后”的判断。
有什么样的判断就会有什么样的对策。
近代以来, 中国在与西方的比较中对自身的判断有很多是正确的, 但也有很多误判, 误判导致中国走了很多弯路。
比如面对西方强大的军事力量时, 我们的判断是, 中国“器”不如人, “技”不如人, 但我们的文化和社会制度比西方优越, 对于鸦片战争的中国失败, 我们的判断是因为英国人有洋枪洋炮, 基于这一判断制定的路线可以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也即政治、思想和文化上排斥和拒绝西方, 而在科学和技术上学习西方, 历史事实就是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是正确的, 中国的军事装备以及工业制造等得到巨大的发展, 中国甚至建立起了当时世界上非常强大的海军, 但强大的海军并没有给我们带来中日海战的胜利, 反过来说明当时有误判。
民国初, 知识分子对中国的基本判断是, 中国不仅经济上、政治上落后于西方, 而且文化上落后于西方, 中国落后的根源不在于经济、不在于科技, 而在于国民素质, 要提高国民素质, 就要搞文化启蒙, 所以就有了历史上的五四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绝对是正确的, 它导致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建立起了不同于中国传统的现代思想文化体系。
但说民国初的中国文化比西方文化落后, 这样的判断显然过于笼统, 中西方文化在当时主要表现为一种品质和特征上的差异, 中国文化单从本身来说不能称落后,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特别是现代政治、经济、教育以及科学技术等西方事物只是不相匹配而已。
我们可以说中国文化总体上落后或者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 但不是所有的元素都是落后的, 都不适应现代社会, 比如文学、语言文字就不能简单地用“落后”来定性, 文学和语言文字与经济、政治、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不是直接的, 更不是简单成比例的。
现在回头看, 当时认为中国文学“落后”这是明显的误判, 这种误判导致五四新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学采取激进的否定态度和行动, 中国文学在向现代性发展和进步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损害, 比如文学上的与传统断裂、文论上的失语症等都可以说是“误判”造成的。
学术转型视野下民国四大学术期刊的比较研究
学术转型视野下民国四大学术期刊的比较研究现代学术机制重要组成部分——学术期刊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学术相对封闭的治学方式,为学者提供了及时发表和了解研究成果的机会,亦建构了展开学术交流和学术争鸣的公共平台。
因此,作为传播学术成果的重要载体,学术期刊对学术发展的意义至关重要。
民国时期是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是现代学术体系创建的重要阶段。
而促进这一时段学术迅速发展的关键就是学术期刊的创刊与出版传播。
以“民国四大学术期刊”著称的《国学季刊》、《燕京学报》、《清华学报》以及《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因及时介绍国内外学术前沿动态,刊发高水平学术研究成果,培养了一批学贯中西、融会古今的学术大师而具有较高的学术声誉和社会影响,成为彼时学术期刊中的典范。
它们在创造自身价值的同时,也对传统学术的现代转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中国的学术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即以这四种学术期刊为考察对象,在史料爬梳的基础上,以1923-1949年为时间节点,通过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定量分析法和定性分析法等方法,勾勒四种期刊的历史发展进程,比较其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编辑出版主体与客体方面的异同,并追寻这四种期刊作为体现民国最高学术水平的代表,在学术传播过程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怎样影响中国传统学术的现代转型,藉此总结四种学术期刊在期刊史和学术史上产生的作用和意义,为现代学术期刊在新的社会转型时期能够积极主动发展提供一定的启示价值与实践借鉴。
具体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考察四种学术期刊各自的创刊过程与基本情况的介绍。
包括北京大学国学门的创建及《国学季刊》的制度规定;燕京哈佛学社的建立及其与《燕京学报》的关系;《清华学报》的复刊过程,中央研究院及其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创建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的创办。
第二部分,论述四种学术期刊主编的学术思想及其与刊物宗旨的关系,同时,利用四种期刊作者发表文章的数量,分析比较四种期刊作者群体的分布情况、构建方式的异同,以探析围绕期刊展开的编、著学术共存之关系。
学术研讨会邀请函15篇
学术研讨会邀请函15篇学术研讨会邀请函1__先生╱女士:在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中,汉字的发明与书写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文化创造、文化实践与文化行为,是一种在社会生活中广泛存在的文化现象。
“汉字书写”是作为文化精英的中国“文人”为国家、民族、社会服务的以及自我实现所进行的文化活动,是中国古代文人生产和生活的方式。
在华夏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汉字书写在国家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管理、宗教传播、教育传承、社会交往、知识积累、学术研究与文学创作等各个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功能、多元价值和文化意义。
在中国文化史中,“中国书写”是熠熠闪光的重要篇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不可不重视中国书写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书法”同各门艺术一样在中国蓬勃发展,“中国书法”研究不断走向深入。
在书法热不断升温的今天,被视作艺术门类的“中国书法”难以涵盖所有的汉字书写,对“中国书法艺术”的研究难以代替对“中国书写文化”的研究。
在“中国书法”已广泛而深入地被确认为艺术门类、艺术形式、艺术品种并长期被纳入艺术学、美术学的研究领域的时候,提出“中国书写”这一命题,并对“中国书写”作全面的历史回视与深刻现实的反思是十分必要的。
为此,中国传媒大学文科科研处、中国书写文化研究中心在相关单位支持下,联合主办“中国书写:传播与审美”——首届“中国书写文化”学术研讨会。
研讨会期待以下议题的相关内容:1、关于“中国书写”命题的、合法性、必要性的思考;2、关于“书写”与“书法”、“书写”与“写作”关系的思考;3、“中国书写”与文化传播的关系问题;4、“中国书写”与中国人的审美;5、“中国书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意义;6、“中国书写”研究的方法论问题;本次学术研讨会期待书法界、传播学界、哲学界、美学界、艺术学界、文史学界的学者参与,期待高水平的论文和主题发言。
论文与发言提纲将结集出版。
研讨会将于9月份在中国传媒大学召开,请将论文题目、发言提纲的电子版或纸质版于7月30日前发(寄)研讨会筹备组,届时筹备组将根据各位学者的准备情况寄送研讨会邀请函。
_民国视野_的问题与方法意识_民_省略_史与中国现代文学_学术研讨会综述_王永祥
[民国文学史研究]
“民国视野” 的问题与方法意识
—— “民国社会历史与中国现代文学” 学术研讨会综述
王永祥
近年来学界提出 “民国文学” “民国文学史” “民 国史视角” “民国文学机制” 等概念来阐释和研究中 国现代文学, 我们可以将此系列概念称之为 “民国视
(1) 野” , 学界提出以 “民国视野” 来审视中国现代文学,
以及为了彰显本土文化创造的主体性而提出的 “民国
(6) 机制” , 其背后所包含的方法论的转变, 就在于破除
“中/西” “古/今” “新/旧” “进步/落后” “启蒙/愚昧” 等二 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这些基于进化论模式的研究方 法, 在一种线性发展的历史观中, 使得现代文学作为 一个研究对象始终处于不稳定的状态。 “民国视 而在 野” 恰恰突显的是各种促进和制约文学的历史综合力 量, 因此相对线性历史观强调时间性的研究方法,民 “ 国视野” 强调各种历史要素的空间性作用, 即李怡提 出的 “民国机制” 中所确立的 “阐述框架” 的方法论意 义, 这种框架包括 “作为知识分子的一种生存空间的 社会保障, 作为现代知识分子文化传播渠道的基本保 障以及作为精神创造、 精神对话的基本文化氛围” 等
(7) 内容 。在空间化的研究思路, 将社会历史的各种要
素以空间并置的多元化合力来解释文学生产, 这种并 置性的历史合力不仅包括当时历史现场的力量, 也要 将后设性的历史叙述和建构一并纳入研究视野进行 拆解和重建。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民国视野” “ 并非是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重写文学史” 思路的延续, 而是 现代文学研究对象和方法的重建。重建意味着对一 种新的可能性的探索,是对研究者主体性力量的肯 定, 是与各种现有文学史范式的对话和补充, 而非重 写式的意识形态性的规训。 正是在以上问题与方法意识的促动下, 2012年 12月1日—2日, 由北京师范大学民国文化与文学研 究中心 (筹)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 西川论坛组委会 共同举办了 “民国社会历史与中国现代文学” 学术研
学术研讨会邀请函15篇
学术研讨会邀请函15篇学术研讨会邀请函1尊敬的先生/女士: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也是上海戏剧学院学报《戏剧艺术》创刊四十周年。
作为一份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中应运而生的学术刊物,《戏剧艺术》也见证了从新时期到新时代中国戏剧发展的风雨历程。
值此之际,上海戏剧学院拟于11月30日—12月1日隆重举办“纪念《戏剧艺术》四十周年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戏剧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
主要议题如下一、戏剧学刊建设与戏剧学科发展;二、改革开放与中国戏剧发展;三、“戏剧观”大讨论之回顾与反思;四、戏曲改革与戏曲现代化;五、话剧与戏曲之关系;六、外国戏剧思潮与中国戏剧发展;七、中国当代戏剧在国外的传播;八、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戏剧(含话剧和戏曲)研究有关的其他话题。
有关事项如下一、本次会议须提交论文,论文经会务组审核通过后,发正式邀请函。
论文长短不限,采用每页脚注,须未曾以任何形式发表。
本刊将选择部分论文在《戏剧艺术》上发表,并在会议结束后出版论文集。
二、论文截稿时间为9月30日,投稿信箱为;邮政40,上海市华山路630号系部综合楼106室,《戏剧艺术》编辑部收。
请在邮件主题栏或信封左下角注明“会议论文”字样。
三、本次会议11月29日报到,11月30日全天及12月1日上午学术研讨,下午散会。
会议不收会务费、安排会议期间用餐,往返旅费及住宿费自理。
欢迎各位同仁共襄盛举!上海戏剧学院《戏剧艺术》编辑部学术研讨会邀请函2一会议内容《学术月刊》杂志社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基层法治研究所拟于11月举办“土地制度与基层治理”学术研讨会,会期一天。
中国历次的土地产权制度变革在一定程度上形塑了基层社会的治理机构,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更是开启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改革的序幕,也给中国基层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变化。
可以说,国家治理基层社会的手段乃至社会关系的变革都是围绕土地产权的变化而展开。
本次会议主要致力于基层治理与土地制度的前沿问题、新中国成立70周年基层治理的演变及现状以及实践法学的方法论等问题的研究;希望能够促进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研究者之间的交流,推动跨学科对话,直面中国的现实性问题,提升基层治理水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位老编辑与他的三位评论家老友——编余琐忆:《钟山》与何西来、张韧、雷达
1985年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20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发表后,“20世纪中国文学”成为流行术语,将现当代文学“打通研究”也成为文学史书写潮流;近年关于现代文学三十年又兴起“民国文学”叙事研究,显示了新的历史观念。
应该说这都是文学史观的推陈出新。
但不管如何理解历史,都必须克服盲从意识形态话语尤其权力话语的惯性思维。
■【注释】譹訛《汤因比论汤因比》,王少如、沈晓红译,18页,三联书店1997年版。
譺訛譻訛温儒敏:《40年代文学史家如何塑造“新文学传统”》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3年第4期。
譼訛譽訛曹聚仁:《文坛五十年》,242、251页,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版。
譾訛见王瑶《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所写序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譿訛輥輳訛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32、74页,三联书店1984年版。
讀訛朱栋霖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见“内容提要”,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讁訛李世涛:《从“重写文学史”到“人文精神讨论”———王晓明先生访谈录》,载《当代文坛》2007年第5期。
輥輮訛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序》,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輥輯訛钱理群等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297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輥輰訛朱栋霖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147页,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輥輱訛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65页,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輥輲訛贺桂梅:《1940—1960年代革命通俗小说的叙事分析》,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4年第8期。
輥輴訛程光炜:《文学史与八十年代“主流文学”》,载《清华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輥輵訛《郁达夫代表作》,508—512页,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輥輶訛《蒋光慈现象》为夏济安英文著作《黑暗的闸门》第二章,庄信正译,见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0年第6期。
民国古籍出版对当代古籍出版的文化贡献
民国古籍出版对当代古籍出版的文化贡献如果没有民国出版的古籍, 中国文化的延续, 当代古籍出版的成绩都将不可想象, 这是今人不可不追思并感谢前人的。
安徽教育出版社刘洪权民国时期出版的书籍中, 古籍翻印是民国出版业一个重要 的出版现象 。
这 一时期的出版家利用新式印刷技术或传统的雕 版 印 刷 术 , 影 印 、排 印 、刻 印 了 大 量 古 籍 , 代 表 者 如 《四 部 丛 刊 》、《四 部备要 》、《百 衲本二十四史 》、《丛 书 集 成 初 编 》、《四 库 全书珍本初集 》、《古 今图书集 成 》、《嘉 业 堂 丛 书 》等 , 皆 为 卷 帙 浩繁的皇皇巨制, 使 珍 贵 古 籍 化 身 千 万 , 保 存 文 献 , 嘉 惠 学 术 , 为功甚巨。
民国古籍出版的成就, 书写了民国出版史的辉煌篇 章。
民国时期, 在西学东渐与传统文化交流 、激 荡的大背景下, 出版家们印刷古籍, 于典籍的流传 、传 统文化的延续 、现 代学术 研究的进展、图书馆以及私家藏书建设等方面 贡献巨大。
然而, 民国时期古籍出版的意义并不仅局限于当时。
由于民国时期出 版的古籍具有高度的学术和文化价值, 20世纪后半期以至当今, 民国古籍已成为当代出版业可资利用的出版资源。
众多出版社 , 尤其是古籍类出版社, 翻印民国出版的古籍, 在其出版物中占有 不可忽视的份额。
除了传统的纸质出版 , 新兴的电子出版和网络 出版制作文本也利用了民国出版的古籍, 使古籍数字化变得容 易方便, 延续了传统文化在网络时代的生命力, 也使民国出版古 籍的文化贡献在21世纪具有更丰富的内涵。
民 国 时 期 出 版 的 古 籍 对 当 代 古 籍 出 版 的 文 化 贡 献 , 至 今 无 专 文 研 究 。
本 文 期 望 通 过 对 20世 纪 50年 代 以 来 当 代 出 版 业 印 刷 民 国 出 版 古 籍 的 历 程 , 以 及 民 国 古 籍 出 版 对 当 代 古 籍 出 版 作 用 的 梳 理 , 论 述 民 国 古 籍 出 版 对 当 代 古 籍 出 版 的 文 化 贡 献。
林义正
林义正作者 : 林义正林义正 (Lin, Yih-Jing)出生年月日:民国35.09.19 (1946)最高学历: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 (1974.06)现职: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学术专长:中国哲学史、儒家哲学、法家哲学、禅学曾开设课程:东方哲学问题讨论、中国哲学史一、中国哲学要义、中国近现代哲学、先秦儒家哲学、儒家哲学研究研究指导、法家哲学、法家名著选读、先秦诸子释要、春秋公羊传解读、公羊传义、公羊春秋学、宋明理学、哲学概论丙、伦理学、理则学。
一、期刊论文林义正,1975.05,〈评论语读训解故〉,《哲学与文化》,2.5:57-60。
林义正,1979.06,〈论商君书对人性的看法〉,《鹅湖月刊》,4.12:14-21。
林义正,1979.07,〈从公羊学论春秋道德哲学之旨要〉,《中华文化复兴月刊》,12.7:28-34。
林义正,1981.01,〈商君书的明主论之研究〉,《国立台湾大学哲学论评》,4:261-268。
林义正,1981.07,〈禅与时代〉,《现代佛教》,2:2。
林义正,1981.09,〈周易重离卦与曹洞禅〉,《中国佛教》,25.12:26-32。
林义正,1981.09,〈商君书中所描述的时代及其问题〉,《哲学与文化》,8.9:48-51。
林义正,1982.04,〈论语“信近于义”〉章之研究〉,《孔孟学报》,43:181-198。
林义正,1983.01,〈论孔子思想的基本格式〉,《国立台湾大学哲学论评》,6:181-200。
林义正,1983.12,〈论孔子所面临的时代问题及其对治之道〉,《国立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32:411-429。
林义正,1984.12,〈论孔子的“君子”〉概念〉,《国立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33:139-187。
林义正,1986.10,〈论孔子的道德评价标准〉,《哲学年刊》,4:153-164.林义正,1986.12,〈颜子生卒年考证的再省察〉,《孔孟月刊》,25.4:29-32。
蒋廷黻著《中国近代史》学术影响源探析以所受“新史学”及马士的影响为中心
四、总结评价
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具有重要价值的学术著作。它通过对中国近 代史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揭示了近代中国的历史特点和主要问题。它也提出了许 多有价值的思考和建议,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这本书的语言流畅、 深入浅出、可读性强,适合广大读者阅读。
基本内容
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地位和影响力的著作。作为中 国近代史研究的先驱者之一,蒋廷黻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深入剖析,展现了 其独特的史学思想和学术风格。本次演示将从历史背景、研究方法、学术贡献等 方面对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进行探究。
三、学术贡献
1、推动了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发 展
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开山之作,对于推动中国近代 史研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的研究方法和观点对后来的研究者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使得中国近代史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领域。
2、揭示了中西文化的差异和冲 突
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深入探讨了中西文化的差异和冲突,揭示了这种 差异和冲突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他的研究表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因素与 西方文化存在根本性的不同,这种不同导致了中西方的冲突和对立。这一观点对 于我们深入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和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在书中,蒋廷黻特别强调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压迫,以及这种压迫对中国 人民的觉醒和民族意识的激发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他认为,中国近代史上的许多 重大事件和变革都与这种外来压力有关。例如,太平天国起义、洋务运动、戊戌 变法、辛亥革命等都是在列强的刺激和推动下发生的。
此外,蒋廷黻还对近代中国的经济变革和社会变革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认 为,近代中国的经济变革是受西方列强的影响而产生的被动反应,而社会变革则 是在这种经济变革的基础上产生的。他分析了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以 及传统社会的瓦解等问题,指出了这些变革对后来的历史发展的影响。
港台国学类学术会议信息(2013年3月——2013年11月)
⽆忧考为⼤家收集整理了《港台国学类学术会议信息(2013年3⽉——2013年11⽉)》供⼤家参考,希望对⼤家有所帮助!!1、「医家」与「史家」的对话──传统中医学术知识的历代传承与变⾰国际学术研讨会时间:2013年3⽉9⽇⾄11⽇(周六⾄周⼀)地点:中国医药⼤学⽴夫教学⼤楼B1国际会议中⼼及6F第⼀会议室(台湾台中市北区英才路91号)主办单位:中国医药⼤学、亚洲医学史学会、国⽴中国医药研究所内容简介:3⽉9⽇(周六)8:40-9:40【专题演讲】主持⼈:黄荣村「另类医疗史」研究20年——史家与医家对话的台湾经验(杜正胜)10:00-11:40主持⼈:林富⼠、苏奕彰针具发展的历史沿⾰(林昭庚)The Importance of Comparative History for the Methodology of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Prof. Vincent Barras)从命名看古⼈的医疗⼼理——以战国、秦、汉私名玺印为例(张光裕)中医药学中五⾏学说的起源年代及发展阶段新认识(郝保华)近代医史的书写与中医知识的建构(余新忠)13:10-14:50主持⼈:任育才阿魏的⽂化史:词语、功⽤、贸易与传说(陈明)官桂名实考证(李世沧)史家、病家、医家的共同塑造——唐代医学⼈物神化现象研究(于赓哲)在写本与印本之间的《千⾦⽅》(陈昊)论宋代医⽅的来源(张海鹏)15:10-16:30主持⼈:张哲嘉、黄怡超Reasoning with cases-the transmission of clinical medical knowledge in twelfth-century Song China (Prof. Asaf Goldschmidt)Chinese Medical Mancy: Medicine, Memory, and the Mantic arts in the Ming (Prof. Marta Hanson)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 in DonguiBogam (Treasured Mirror of Eastern Medicine)(Prof. Kang Yeonseok)《洗冤汇编》的编辑:古代⼫检知识发展的⽅式(韩健平)3⽉10⽇(周⽇)8:40-10:00主持⼈:张光裕、李德茂出⼟⽂献与《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互证⼀则(袁国华)从北⼤医简「⼀沺⼀傅」谈简帛医药⽂献所见「洒」与「傅」(邓佩玲)⽇本藏医学汉籍与新发现医书简介(名和敏光)庄⼦的快乐学程——兼论情境、情绪与⾝体感的关系(蔡璧名)10:20-12:00主持⼈:祝平⼀、陈建霖战后台湾中医教育的踬踣(刘⼠永)半世纪中国中医⼉科临床⽂献题名趋势之分析(黄秋勇)卫⽣的⽣意:卫⽣与清季中国的物质⽂化建构(张仲民)内功推拿的历史形成与知识探究(胡颖翀)清末民初的物价与医疗(李健祥)13:30-14:50主持⼈:刘⼠永、张永贤明初以来江南沿江地区的⽔利⼯程与⾎吸⾍病(李⽟尚)君官异位:⼗七、⼋世纪关于脑的争议(祝平⼀)⽇本汉医复兴运动(周佩琪)民国时期的医学⾰命与医史研究——余岩(1879-1954)「现代医学史」的概念及其实践(⽪国⽴)15:10-16:30主持⼈:⽪国⽴、陈⽅佩医经医史理论在临床急重症之运⽤——以海外义诊⼀案为例(林伯欣)20世纪上半叶中医药期刊中的⼥医(纪征瀚)马光亚教授诊治肝病之思路演变(韩丰隆)何书⽥先⽣医学思想初探(顾志君)16:30-17:30综合讨论3⽉11⽇(周⼀)本⽇为研究⽣论坛2、第⼆届中华传统数术⽂化学术研讨会时间:2013年3⽉16⽇(周六)地点:辅仁⼤学济时楼九楼国际会议厅(新北市新庄区中正路510号)主办单位:辅仁⼤学宗教学系内容简介:09:00-10:20主持⼈:郑志明(辅仁⼤学宗教研究所教授)占筮之命论(潘柏年,亚东技术学院助理教授、林晓筠,师范⼤学国⽂研究所博⼠⽣)论⼦时之归属对命理的影响(卢国阳,中华华扬易经协会理事长)10:30-11:50主持⼈:李霖⽣(⽞奘⼤学中⽂系教授)⼲卦的⽂化意涵与⽣命关怀(郑志明,辅仁⼤学宗教系教授)易理易象易数与丹道(赖贤宗,国⽴台北⼤学中⽂系教授)13:00-14:20主持⼈:赖贤宗(国⽴台北⼤学中⽂系教授)「财星」在数术的推论——以⼦平⼋字为探讨(柯建宏,⽞奘⼤学⽣命礼仪学位学程)清代皇家对易经与术数的应⽤——以康熙皇帝为讨论中⼼(张仙武,国⽴师范⼤学历史学系博⼠)14:40-16:00主持⼈:刘易斋(中华⽣死学会理事长)周易与脉学:中国古典临床医学的诞⽣(李霖⽣,⽞奘⼤学中⽂系教授)中国⽓郁思想与医疗⾰新(黄崇修,东吴⼤学哲学系助理教授)16:00-17:00【综合座谈会】主题:传统数术⽂化在养⽣与医疗上的运⽤主持⼈:郑志明与谈⼈:刘易斋、赖贤宗、李霖⽣、黄崇修3、“族群历史、⽂化与认同:台湾平埔原住民”国际学术研讨会时间:2013年3⽉21⾄22⽇(周四⾄周五)地点:国⽴台湾历史博物馆展⽰教育⼤楼圆型剧场(台南市安南区长和路⼀段250号)主办单位:国⽴台湾历史博物馆内容简介:【与会学者】⽇本平野知司(天理参考馆副馆长)吉⽥裕彦(天理⼤学附属天理参考馆学艺部海外民族室学艺员)野林厚志(国⽴民族学博物馆教授)朝仓敏夫(国⽴民族学博物馆⽂化资源研究中⼼所长)新加坡Hoon Chang-Yau/Singapore Management University, Assistant Professor of Asian Studies(云昌耀,新加坡管理⼤学社会科学学院亚洲研究助理教授)美国Douglas L. Fix / Reed College, Professor of History Department(费德廉,⾥德学院历史系教授)台湾(依姓名笔画排序)⽯⽂诚(国⽴台湾历史博物馆研究组助理研究员)吕理政(国⽴台湾历史博物馆馆长)李瑞源(国⽴成功⼤学历史系博⼠候选⼈)林清财(国⽴台东⼤学⾳乐学系教授)柯志明(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段洪坤(西拉雅族部落发展促进会理事长)胡家瑜(国⽴台湾⼤学⼈类学系教授)翁佳⾳(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康培德(国⽴东华⼤学台湾⽂化学系教授兼系主任)梁志辉(中央研究院亚太区域研究专题中⼼助研究员)陈⽂玲(国⽴政治⼤学民族学系助理教授)陈⽟苹(国⽴台湾⼤学⼈类学博⼠/树⾕⽣活科学馆典藏组组长)陈秀卿(昆⼭科技⼤学通识教育中⼼副教授)陈芷凡(国⽴清华⼤学台湾⽂学所助理教授)温振华(长荣⼤学台湾研究所教授兼所长)詹素娟(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副研究员)潘朝成(慈济⼤学传播学系)邓相扬(国⽴暨南⼤学⼈类学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谢国斌(兴国管理学院通识教育中⼼副教授兼主任)简⽂敏(⾼苑科技⼤学通识中⼼副教授)4、第三届读经教育国际论坛时间:2013年3⽉30⾄31⽇(周六⾄周⽇)地点:台中教育⼤学求真楼(台中市西区民⽣路140号)主办单位:台中教⼤语⽂教育系内容简介:3⽉30⽇(周六)9:10-10:50【专题演讲】经典研读的两种进路(黄俊杰,国⽴台湾⼤学⼈⽂社会⾼等研究院院长)11:00-12:30主持⼈:林安梧(慈济⼤学宗教与⼈⽂研究所教授兼所长)Some Glimpses into the Traditional Sanskrit Education in Nepal(Dr. Kashinath Nyaupane,尼泊尔梵⽂⼤学佛教系教授兼系主任)评论⼈:林安梧韩国儒家经典教育之过去和现在(张铉根,韩国龙仁⼤学中国学系教授兼系主任)评论⼈:谢⼤宁(佛光⼤学中国⽂学与应⽤学系教授)⽇本读经讲经的回顾与展望(秦兆雄,神户市外国语⼤学中国学科教授)评论⼈:张昆将(国⽴台湾师范⼤学东亚学系教授兼系主任)14:00-15:30主持⼈:林⽉惠(中央研究院中国⽂哲研究所研究员)儒学营在台湾与朱⼦之路的现代意义(张昆将)评论⼈:林⽉惠理定既实,事来尚虚——论《朱⼦语类》中的易象之教(马⾏谊,国⽴台中教育⼤学语⽂教育学系教授)评论⼈:孙剑秋(国⽴台北教育⼤学语⽂与创作学系教授)论读经、解经与⾏经之辩证关系——以王阳明学思历程之演变为例(⾼玮谦,国⽴台中教育⼤学语⽂教育学系助理教授)评论⼈:蔡家和(东海⼤学哲学系副教授)16:00-17:40主持⼈:谢⼤宁(佛光⼤学中国⽂学与应⽤学系教授)中华⽂化基本教材编辑理念与实施(林⽉惠)⼤学读经与⽣命教育实践(杨淑华,国⽴台中教育⼤学语⽂教育学系副教授)中外经典与⽣命教育实践(杨嵋,欧洲读经推⼴中⼼主任)经典诠释、⽣命与体验(林安梧)3⽉31⽇(周⽇)9:00-10:30主持⼈:刘莹(国⽴台中教育⼤学语⽂教育学系教授)⼤学国⽂课程该如何讲授传统经典教育(蒲彦光,明志科技⼤学通识教育中⼼副教授)评论⼈:陈⾦⽊(慈济⼤学东⽅语⽂学系教授兼系主任)经典阅读与⽣命教育——以《报任安书》为对象(李秋兰,吴凤科技⼤学通识教育中⼼助理教授)评论⼈:魏聪祺(国⽴台中教育⼤学语⽂育学系教授)解经的契机与作法(廖彩秀,国⽴台中教育⼤学语⽂教育研究所博⼠⽣)评论⼈:⾼玮谦(国⽴台中教育⼤学语⽂教育学系助理教授)10:40-12:10主持⼈:郑⼘五(国⽴⾼雄师范⼤学经学研究所所长)浅谈解经的态度及⽅法——从「孔⽒三世出妻」说谈起(杜明德,国⽴⾼雄师范⼤学国⽂系副教授)评论⼈:黄忠慎(国⽴彰化师范⼤学国⽂系特聘教授)孔门六艺之教的当代实践基础(廖崇斐,勤益科技⼤学通识教育中⼼兼任助理教授)评论⼈:郑⼘五从⼤德⼩德之辨论现代⼈的解经与⾏经(王采淇,世新⼤学通识中⼼兼任助理教授)评论⼈:林登顺(国⽴台南⼤学国语⽂学系教授兼系主任)13:30-15:30主持⼈:林朝成(成功⼤学中⽂系教授)佛教经典与⽣命教育之实践——读解⾏证《维摩诘经》之「菩萨净⼟」(尤惠贞,南华⼤学哲学与⽣命教育学系副教授兼系主任)评论⼈:林朝成从读经到⾏经——以慈济基⾦会经藏演绎为探索对象(陈启⽂,慈济⼤学东⽅语⽂学系助理教授)评论⼈:尤惠贞明刊《道藏》所收近世《北⽃经》注本之⽣命哲学探析(李建德,国⽴彰化师范⼤学国⽂学系兼任)评论⼈:锺云莺(元智⼤学中⽂系教授兼主任)15:30-17:30主持⼈:王财贵(国⽴台中教育⼤学语教系退休教授)读经私塾的观念与推⼴(赵志宏,北京⾹堂孔⼦学校校长,在谦学堂创辧⼈)读经私塾的教学与成效(孟丹梅,⼤陆⿅鸣学堂创办⼈、北京读经中⼼倡导员)从英⽂读经到英⽂能⼒(魏邦,全球读经教育基⾦会顾问)成⼈读经实务分享(洪毓瑛,福智⽂教基⾦会)读经运动的向上⼀转(薛仁明,《论语随喜》作者)5、第⼗届先秦两汉学术国际研讨会时间:2013年5⽉4⽇⾄5⽇(周六⾄周⽇)地点:辅仁⼤学野声樓⾕欣厅(新北市新庄区中正路510号)主办单位:辅仁⼤学中国⽂学系内容简介:辅⼤中⽂系先秦两汉学术中⼼,Tel: 02-29053272会议主题:先秦兩汉学术,范畴内容包括先秦兩汉⽂学艺术、义理思想、语⾔⽂字及其它先秦兩汉相关议题1、論⽂题⽬与提要:2013年1⽉31⽇2、論⽂全⽂档案、列印稿:2013年3⽉31⽇报名与投稿⽅式:请以邮寄与电⼦邮件⽅式处理邮寄地址:242 新北市新庄区中正路510 号辅仁⼤学中国⽂学系电传E-mail 信箱:hamchlt@ 或 gichlt@投稿须知:1.投稿时请缴交报名表,并附上論⽂题⽬及摘要。
台湾“中研院”口述民国历史经典丛书(套装共8册)
1
导言
本书口述者简 2
介
3 第一章民国初
期外交
4 第二章中国与
巴黎和会
5 第三章中国与
华盛顿会议
第四章中国与 1
《九国公约》
第五章北伐时 2
期的外交
3 第六章国际联
盟对中日冲突 的处理
4 第七章二三十
年代的中日关 系
5 第八章抗战爆
发前的中日关 系
第九章三十年代的中 德关系
第十章抗战时期的中 苏关系
一山东问题之解决 二关税条约 三其他事项
一九国公约会议的由来 二九国公约会议实况 三和美国代表戴维斯的谈话 四中国与《九国公约》 五使人失望的结果
一北伐期间的外交措施 二围住租界另寻新境
一向国联控诉日本 二国际联盟行政院会议 三币原基本条款与国联调查团 四史汀生不承认主义 五国联特别大会与李顿调查团报告书 六日本退出国联
《口述历史辑要丛书》 序言
导言
本书口述者简介
第一章济南惨案和张 作霖被炸案
第二章从察哈 1
尔抗日同盟军 到两广事变
第三章西安事 2
变
3 第四章汪精卫
集团投敌叛国
4 第五章从南京
大屠杀到长沙 大火
5 口述历史资料
来源
一济南惨案 二张作霖被炸案
一察哈尔抗日同盟军 二福建事变 三两广事变
一南京大屠杀 二重庆大隧道惨案 三长沙大火
(一)民国时期的海军学校 (二)国内战争中的海军 (三)抗日战争中的海军 (四)西方国家对民国海军建设的帮助
第十一章抗战时期的 中美关系
第十二章抗战时期的 国际局势
第十三章关于 1
东北问题的交 涉
第十四章马歇 2
尔调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