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科学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近来学术界和国家领导人经常谈论的词,随着科普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科学精神应该是科普的重要内容。但是,科学精神到底是什么?科学精神的内涵到底是什么?

2001年1月12日,中国科普研究所和科学时报社共同主办了关于科学精神的高层次学术研讨会。研讨会的目的是响应江泽民总书记关于弘扬科学精神的号召,对科学精神进行定义并阐述科学精神的内涵,以便更能够被广大公众所理解和接受,自觉地用科学精神规范自己的言行,使科学精神逐步渗透入中国的文化,提高中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提高中国的综合竞争力。参加这次高层研讨会的著名学者有于光远教授、王大珩院士、冼鼎昌院士、席泽宗院士、张开逊教授、董光璧教授、李醒民教授等30多人。

与会学者们认为,在中国提倡科学精神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在中国这样一个科技技术尚不很发达,封建历史长的国度内,提倡科学精神对于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素养是十分重要的。

一、科学精神研究的历史

学者们从历史的角度探讨了科学精神研究的历史。中科院樊洪业研究员叙述了科学精神在中国历史上的研究过程。1916年,当时的中国科学社的社长任鸿在《科学》1916年的第二卷第一期上就发表了《科学精神论》。他认为,“科学精神者何,求真理是已”。1917年,一个美国科学家、奥柏林大学教授M·M·梅加夫给中国留学生做了“科学与近代文明”的学术报告。他认为,社会的发展取决于两种力量的张力,一个是传统主义,维护社会稳定;另一种就是属于推动改变这个现实的比较激进的力量,就是科学精神(Scientific Spirit)。科学精神就是服从真理的精神。中国之急务“莫如科学精神之普及”。1922年,科学社在南通开会的时候,梁启超到会发表了“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的讲话。他认为科学精神有三层意思,第一是求真知识;第二是求有系统的真知识;第三是求可以教人的真知识。也就是能够提供给公众的知识,可以教育公众的知识。1935年,竺可桢在他的文章《利害与是非》中讲到我们以为在洋务运动中学到科学知识就能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只看重西方科学带来的物质文明,却没有培养供科学生长的科学精神。但是实际上学习了科学知识并没有解决实际问题。国外的人认为中国人仅学习了科学知识,但是没有科学的空气。他在讲话中强调,要培养科学的空气。科学的空气是什么?就是科学精神。而科学精神是什么呢?科学精神就是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竺可桢列举了科学史上的大量事实,认为从事科学的事业不要屈服于各种压力,为了获得真理要不屈不挠。1939年,竺可桢先生给浙江大学写了校训,就是“求是”两个字。“求是”这两个字就是他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求是精神。哈佛大学的校训就是“Truth”,意思是真理,或者说就是追求真理。事实上也就是求是的意思。所以,竺先生是吸收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和西方的文化,综合起来就是尊重事实的精神(faith of truth)。1941年,在竺可桢先生的《科学之方法与精神》中谈到近代科学的目标就是探求真理,就是科学的精神。

到1994年,我国重提科普,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共同发表的《关于进一步搞好科普工作的若干建议》中提到普及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在1996年的全国科普大会上,周光召同志和张玉台同志的报告中都讲到了科学精神。在1999年8月20日江泽民同志视察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发表讲话时提到要普及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在给中国科技馆题词中就明确地提出“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科学方法”。

二、国外对于科学精神的看法

国外的学者关于科学精神的论述虽然与我国学者所谈的科学精神的概念并不一定完全

相同,但是,著名科学社会学家默顿于1942年提出的“四规范”说与我们多讨论的科学精神有共同特点,他所谈到的“四规范”指的是普适性(Universalism),"共有性”(“Communism"), 去私利性(Disinterestedness), 有条理的怀疑(Organized Skepticism)。这四条作为规范(normative)结构下的科学气质(the ethos of science)。他的学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些有感情情调的、约束科学家的价值和规范的综合,被内在化为科学家的科学良心,外在化为社会的科学意识。它们不仅是维护科学共同体稳定秩序的基石,而且与社会精神文明和人的自我完善的理想是一致的或相通的,同时也为民主秩序提供了健全的发展机会,这是科学精神或科学价值的最深邃的人文意蕴。英国的科学家皮尔逊曾毫不留情地批判“科学的成长消灭了生活的美和诗意”的责难。德国的卡西勒把科学视为“人类文化的最高和最独特的成就”,“全部人类活动的顶点和极致”,“人类历史的最后篇章和人的哲学的最重要的主题”。布鲁诺乌斯基在《科学和人的价值》中论证说,科学以追求真理为目标和最高价值,由于真理不是教条而是过程,追求真理的人必须是独立的。科学把对独创性的热爱作为独立性的标志,科学发现必须具有独立性。独立性和独创性对科学的意义要求我们把价值放在异议上,因为异议是智力进化的工具,是科学家的天生活动。没有异议就没有科学,没有异议的人根本就不能成为科学家。异议的本身不是目的,它是更深刻的价值即自由的标志。学术自由必然导致差异和分歧,而稳定进步的社会又必须把观点各异的人粘和在一起,因此宽容就成为科学不可或缺的价值。科学中的宽容是一种积极的价值,其精神实质在于:承认给他人的观点以权利还是不够的,还必须认为他人的观点是有趣的和值得尊重的,即使我们认为它是错误的。因为在科学探索中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是由科学和人的本质性决定的。由追求真理这个最初价值得出的一系列价值:独立性、独创性、异议、思想和言论自由、公正、荣誉、人的尊严和自重。这就是科学所塑造的人的价值,它们充分显示了科学的人文精神和文化蕴涵——科学作为一种文化和智慧就呼之欲出了。

三、我国学者对科学精神的定义

学者们认为,科学精神是人类通过自身的科学技术活动而产生的对客观世界的观点和看法,是一种理性思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教授李醒民认为,“尽管人们对科学至今没有下一个十分令人满意的定义,但是科学的三个内涵则是人所公认的,这就是,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研究活动和社会建制。科学精神也恰恰体现在与之相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的精神气质之中。科学思想是科学知识体系的精髓或菁华所在。大凡科学思想都有其革命性。它能扩大人们的视野,开阔人们的心胸,启迪人们的心智。它是愚昧的天敌,教条的对头,迷信的克星。科学思想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观察和分析问题的基点和视角,使人们明确认识到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和作用,从而决定自己的行动目标和途径。这是科学思想革命性的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革故方面和鼎新方面。”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金吾伦研究员认为:科学精神是“从科学成就和科学探索中概括衍生出来的关于人在处世行事中所具备的一种精神气质,是一种追求对世界和人生的深刻认识和理解的执着的探索精神。”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科技信息分析研究室主任武夷山教授认为,科学的内涵在变化和演化,因此,科学精神也在变化。但是,科学精神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为了追求科学真理而奋斗,而顽强不懈的工作,甚至为此而献身的决心和行动。”《科技导报》副主编蔡德诚教授认为:“在认识一切客观存在时,对人对己能善于辩误识伪,勇于祛伪存真,执着的求真、求实、求事实的精神。”中国科学院樊洪业研究员从科学史的角度回顾了国内外学者对科学精神的定义和观点,他认为,科学精神就是追求真理的精神。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惠国认为,科学精神是科学在其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思维形式、价值取向、基本行为规范和传统的结合所体现的内涵。许多学者认为,对科学精神进行定义是十分困难的事情。科学精神也并不能排斥人文精神和其他文化精髓。

四、对科学精神内涵的归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