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学堂乐歌的民族拯救情结

合集下载

学堂乐歌在近现代音乐教育中的影响

学堂乐歌在近现代音乐教育中的影响

学堂乐歌在近现代音乐教育中的影响学堂乐歌是20世纪20年代中华音乐界出现的一种新型民族音乐艺术形式,它从乐理教育、音标普及、唱诗和音乐教材创作等多个方面对近现代音乐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学堂乐歌对乐理教育的影响是显著的。

学堂乐歌以其简单易学的特点,使得音乐素质相对较低的普通群众都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基本的乐理知识。

它采用了简单的音标记谱法、五线谱歌谱等形式,使得广大群众不再对乐理知识感到困惑,从而促使他们更加热爱音乐,积极投身于音乐活动中。

学堂乐歌为乐理教育的普及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音乐教育提供了基础。

学堂乐歌对音标普及也有重要影响。

学堂乐歌的音标是一种可视化的音乐写作系统,它把音符与音名直观地对应起来,便于学习者通过视觉方式掌握音高、音长等知识。

这种音标的普及使得广大普通群众能够用更简单的方式读谱,学习音乐。

音标的普及为近现代音乐教育提供了基础,也为音乐创作提供了更广泛的素材。

学堂乐歌在唱诗方面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学堂乐歌以简短、优美的旋律和形象生动的歌词为特色,它结合了传统民歌和西方合唱形式,使得唱诗活动成为一种受群众欢迎的文化形式。

学堂乐歌的唱词大多以儿童、学生生活为题材,具有浓厚的教育性和情感性。

通过唱诗,学生们不仅能够增进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音乐素养和情感表达能力。

学堂乐歌在音乐教材创作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学堂乐歌以其简单易学、便于普及的特点,成为初、中、小学音乐教学的主要教材之一。

它在内容上丰富多样,既有古典音乐的经典作品,也有现代音乐的新作品,既有外国音乐的经典曲目,也有中国传统音乐的经典曲目。

这些教材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全面、系统的音乐知识,也促使他们更加深入了解和热爱音乐。

学堂乐歌在近现代音乐教育中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通过乐理教育、音标普及、唱诗和音乐教材创作等多个方面的努力,为音乐教育提供了基础,为广大群众提供了更多接触音乐、欣赏音乐的机会,也为音乐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学堂乐歌论文:《学堂乐歌》对中国近代音乐文化形成的影响研究

学堂乐歌论文:《学堂乐歌》对中国近代音乐文化形成的影响研究

学堂乐歌论文:《学堂乐歌》对中国近代音乐文化形成的影响研究【中文摘要】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届六中全会上强调:“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

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如果一个国家想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长盛不衰,就必须要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积淀的民族,其文化更应该伴随本国国力的强盛影响全世界。

在这样的形势和背景下,站在学科的立场,重新审视我国近现代音乐文化的发展历程,辩证地看待和反思百年来在音乐文化建设方面的功过得失,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需要。

学堂乐歌作为有别于中国传统音乐表现形态的新文化现象,在众多影响中国近代音乐形成的历史事件中,起到的作用可谓举足轻重,成为中国近代重要的文化标志,并在中国新文化浪潮中独领风骚。

笔者拟立足以跨学科、跨文化的立场,通过对音乐生活变迁的透视,把研究的视野投入历史的辩证之中去分析问题,构成识别、理解、对比的研究方法,把学堂乐歌放在一个更大的社会层面中分析音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与整个中国社会的关系,使文化的碎片集合为社会的整体立场,由此说明:任何文化现象的存在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与特定社会背景中人们的现实需求相关联的,最后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对“学堂乐歌”的重新解读,对其音乐价值观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剖析,从另一个侧面认识和了解那个特殊时代中国社会心态的结构、由此解析当代中国音乐教育思想回归的意义问题,从而对中国学校音乐教育体系的建构进行理性的梳理,强调音乐教育应从以往以西方音乐标准统一性的观念向对多元文化差异性的关注。

这对当前我们正在积极思索的如何重建中华文化精神以及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前景的命题,具有理论探索的积极意义。

2、作为中国近代新音乐的源头,学堂乐歌带来全盘西化的价值取向及其实践,成为新音乐的主流话语并长期成为学校音乐的主流,这与西方音乐学科本身具有的逻辑性优势是密不可分的,但作为养育了中华几千年的传统音乐,在学界倡导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创造、推动多元文化并存、东西文化互动互补这一文化诉求的今天,我们应该从维护民族团结、增强民族自信的高度,从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维护国家文化主权的高度,将学堂乐歌置于新的文化视野,从而辩证地、历史地看待其对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影响,从而思考在全球化、现代化的进程中,保护我们民族的传统、使民族特有的表情方式和民族的文化之根得以维护。

试述学堂乐歌

试述学堂乐歌

试述学堂乐歌
张晋俐;张晋红
【期刊名称】《黄河之声》
【年(卷),期】2000(000)003
【摘要】“学堂乐歌”是我国清末民初一种新型的音乐教育形式,它以借鉴了西洋的音乐教育体制,采用了日本西式音乐教育的模式而在中国近代教育中出现。

学堂乐歌,具体所指的是清末民初新式学校所开设的音乐课和课中所教唱的歌曲。

它引进外来曲调,并填以反映新思想的歌词,构成一种新的音乐体裁。

“学堂乐歌”是中国近代社会资产阶级新文化发展的产物,它从一开始就伴随着维新思想和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作为我国近代音乐文化的开端,它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民族危机严重,在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历史条件下,一些具有资产阶级改良意识的人为救亡图存,竭力鼓吹
【总页数】2页(P22-23)
【作者】张晋俐;张晋红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09.2
【相关文献】
1.从中国近代学堂乐歌的发展看李叔同学堂乐歌的特点与意义 [J], 陈乐
2.浅谈钱仁康《学堂乐歌考源》对研究学堂乐歌的意义 [J], 白鹭
3.浅谈钱仁康《学堂乐歌考源》对研究学堂乐歌的意义 [J], 白鹭;
4.学堂乐歌与上海国立音专的渊源 [J], 闫骥爽
5.学堂乐歌三类乐歌集研究 [J], 刘小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学堂乐歌的历史使命与意义

学堂乐歌的历史使命与意义

渐出现了自主创作的曲调,代表作有沈心工
励向日本留学而不是欧美,主要有三点理
河》、《春游》、《革命军》、《勉女权》等。而作为 吾师”,由此可见一斑。
《中国男儿》
官方的教育制度,则先后经历了“1898
中国男儿,中国男儿,要将只手撑
论“学堂乐歌”的 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
主张废科举、办新学,学习西方的科技文
天空。 睡狮千年,睡狮千年,一夫振臂万
明,其中包括在新式学堂中开设‘乐歌’
的学科专业角度出发,梳理“学堂乐歌”对辛 会于 1902 年公开反对清政府。1903 年成立 了重要的贡献。我们可以从下面的例子中略
亥革命的关系和意义。
光复会,1905 年孙中山建立的同盟会将其发 见一斑。
一、辛亥革命与“学堂乐歌”的历史关联 展至顶峰,并为“辛亥革命”的到来蓄积力量。
《男儿第一志气高》
在这样的背景下,戊戌变法的维新运动开始 识利用它向青少年进行资产阶级启蒙思想 本歌曲《风车》)等。另一方面是根据传统的
了留日的高潮,起初,“按照光绪皇帝在 教育”,所以从时代使命来看,二者均背负着 民歌小调,如沈心工《竹马》等。第二阶段逐
1989 年 8 月 2 日上谕中的说法,之所以鼓 “启蒙的使命”。
展,我们建立了东亚第一舰队北洋水师,但 以组建发展。“乐歌”这种渗透在日本教育、 游戏》);李叔同编写的《送别》(美国歌曲《梦
在面对日本时却败下阵来,这使得东方巨龙 实业体制当中的艺术形式被留日学者广泛 见家和母亲》)、《大中华》(意大利作曲家贝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开始了从器物层面向制度层面思考的转变。 关注,“以维新派为主的知识分子,还有意 里尼的歌剧《诺尔玛》);秋瑾的《勉女权》(日

学堂乐歌—中国近代音乐的开端 音乐论文 可下载 可修改 优质文档

学堂乐歌—中国近代音乐的开端     音乐论文 可下载  可修改  优质文档

学堂乐歌—中国近代音乐的开端内容提要在古代几千年的岁月里,中国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对东方乃至世界的文化产生过深远影响。

自先秦到明清,可谓代代有高峰,蔚为奇观。

近代,由于外来资本主义的侵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突然面临许多新问题。

甲午战争“庚子事件”之后,出现了照搬日本模式和欧美模式的教育体制——学堂乐歌。

本文从学堂乐歌的产生背景、内容、形式和发展经历四方面的详细阐述,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熟悉学堂乐歌是中国近代音乐的开端。

学堂乐歌的产生背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出现了学习西方的洋务运动。

自1860年起,清政府为抵御外辱,为培养急需人才,开办了新式学校,尽管在这些学校中,没有近代意义上的学校音乐教育,但客观上为中国近代学校音乐教育的出现作了教育体制上的准备。

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

一次又一次丧权辱国的条约,迫使政治精英们认识到,只有向日本学习,走西方的路,才能避免亡国的危险。

由于地域、交通运输和通讯的局限,中国人看到的世界首先是日本那块“扶桑岛国”,于是效仿日本成了一时之风。

康有为与梁启超一起热情宣传音乐对思想启蒙的重大教育作用,积极提倡在学校中设立乐歌科,发展音乐教育,记述乐歌作者和评论作品,提出改革音乐的主张。

康有为主张:“远法德国、近效日本、以定学制”;梁启超认为:“今日不从事教育则已,苟从事教育,则唱歌一科,实为学校中万不可缺者。

举国无一人能谱新乐,实为社会之羞也”“乐堂渐有发达之机,可谓我国教育界前途一庆幸”。

为建立全国范围内的近代学校制度,清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章程。

其中,1903年颁布的《重订学堂章程初级师范学堂课程规定》中就将“音乐”列为必设课程之一,授课对象以女子师范学堂的学生为主;1907年又颁布了《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章程规定,在女子初、高两级小学堂开设“音乐”课;1909年后,在《修正初等小学课程》中更是明文规定,凡初等小学堂中必开设“乐歌”课以及在高等小学堂中需增设“乐歌”课。

论学堂乐歌的音乐特点及历史意义

论学堂乐歌的音乐特点及历史意义

论学堂乐歌的音乐特点及历史意义作者:祁旭晴来源:《参花(下)》2019年第06期摘要:学堂乐歌是产生于中国清末民初,在新式学堂的乐歌课上所教授的歌曲。

学堂乐歌以其独有的音乐特点和意义,在近代音乐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学堂乐歌音乐特点历史意义音乐教育鸦片战争之后,许多爱国志士踏上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为了激发中国民众(主要对象为青少年,新式军兵)的良知,创作并传唱爱国、反抗、自由、解放等题材的歌曲是当时社会的需要。

一、学堂乐歌的音乐特点(一)创作题材的特点1.学堂乐歌产生于新式学堂,当时之所以开设乐歌课,最大的目的就是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

因此,学堂乐歌最主要的创作题材就是“爱国”“强兵”。

在学堂乐歌中的体现有:夏颂莱作词的《何日醒》、石更作词的《中国男儿》等。

还有一种教育青少年的“军歌”题材,如屈塬作词的《从军歌》等。

2.学堂乐歌的形成时期正是民国建立的初期。

因此,推翻中国传统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也是当时社会对歌曲题材的需要。

这些歌曲大都赞颂祖国的美好河山,也体现了当时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如沈心工作词的《革命军》等。

3.呼吁妇女解放、倡导男女平等为题材的乐歌。

我国的封建社会制度时间较长,其扎根之深,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自由,尤其是处于社会弱势地位的女性。

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女性的思想受到强烈冲击。

因此,出现一批专门针对女性解放的歌词,如秋瑾的《勉女权》、沈心工的《缠足苦》等。

4.鼓励人们学习新文化、教育青少年热爱学习和生活等题材的乐歌。

(二)学堂乐歌的旋律曲调特点学堂乐歌诞生时期是我国近代音乐文化的起步阶段。

随着我国与西方文化的深入交流,西方音乐也在影响着我国的本土音乐。

中国的很多音乐人开始将西方音乐与本土音乐结合进行创作,甚至直接套用国外的音乐曲调。

学堂乐歌大多数是由现成的西洋曲调填中国本土的新词而改编,而由编写者自由作曲的歌曲很少。

这可能与我国古代歌曲都是依曲填词有关,也与当时缺少音乐创作人才有关。

近代学堂乐歌

近代学堂乐歌

讲课稿首先介绍一下什么是“学堂乐歌”学堂乐歌是清末民初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当时称唱歌或乐歌)课或为学堂歌唱编的歌曲。

它是不同于中国传统音乐的新音乐。

我将讲述关于学堂乐歌的两个方面,分别是学堂乐歌的兴起以及学堂乐歌的历史作用。

“甲午中日战争”片1894年,甲午战争的失败使得朝野震惊,举国哗然。

摆在面前的一个个丧权辱国的条约,向来唯我独尊的清政府开始意识到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差距,提出“学夷以制夷”的口号,开始学习日本,誓要发奋直追。

“1898年”片学堂乐歌的发端可以追溯到1898年。

百日维新中,康有为就提出废除八股、遍设学校的主张。

他在奏稿《请开学校折》中介绍德国学制:“令乡皆立小学,限举国之民,七岁以上必人之。

教以文史、算术、舆地、物理、歌乐……。

”康有为在此折中明确地提出了音乐教育应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

“1902年”片1900年“庚子事变”后,光绪二十八年(1902),清政府迫于形势,不得不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史称“壬寅学制”),确定新兴学堂开设“乐歌”一科。

“1903年”片早在1903年,清代学务大臣张之洞在《重订学堂章程初级师范学堂课程规定》中就曾将“音乐”列为必设课之一,但授课对象仅限于女子师范学堂的学生。

所以严格地说,这还不能视作中国普通音乐教育之始。

“1904年”片尽管康有为对如何开设乐歌有详细的介绍(向日本学习),然而一方面维新变法以失败告终,另一方面清政府顽固派对礼乐制度的坚守,1904年清政府被迫制定的《奏定学堂章程》中,并未把唱歌课正式放入其中。

“1907年”片后来,在各级学堂章程的制造与修改过程中,音乐课的普遍开设才逐步提上日程。

如1907年颁行的《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中规定在女子初、高两级小学堂中开设“音乐”课1909年《修正初等小学课程》中规定在初等小学堂开设“乐歌”课等。

“学堂乐歌”片应该指出的是,上述各级小学堂先后开设的音乐课均属于“随意科”范畴“1912年”片(前)直到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后,正式颁文规定中、小学必须开设音乐课,这才结束了以往音乐课一直处于“随意科”地位的历史。

浅析学堂乐歌对近代中国音乐的影响

浅析学堂乐歌对近代中国音乐的影响

浅析学堂乐歌对近代中国音乐的影响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学堂乐歌在我国音乐发展中呈现了不一样的态势,它的意义重大且影响深远,它的出现也标志着中国音乐从传统逐步转型到现代。

一、学堂乐歌的发展自学堂建立起来之后,乐歌也逐渐出现,它最早出现在传教士办的学堂中,后来在国人创建的学堂中也开设了乐歌课。

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的制定,也突破了中国持续前年的封建教育制度,让音乐第一次登上了教育舞台。

虽然登上了历史舞台,但是这一过程却也经历了艰辛的十余年,学堂乐歌的主要目的是富国强兵,虽然说这是皇帝下的诏书需要执行,但是推翻千年的封建理念与制度却也并非易事,归根到底主要源自以下几点:其一,观念难以改变;其二,新鲜事物难以接受;其三,资源不足难以开展。

在克服多种困难之后,先后在经济发达的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地开设了乐歌课,至此,乐歌课逐步走向平稳发展的状态。

二、学堂乐歌的兴衰1912-1927年是学堂乐歌的发展期,自民国建立之后,民主观念深入人心,同时伴随着政治宣传工作的深入开展以及师范大学毕业生人数越来越多,使得教育的宽度越来越广,学堂及乐歌教师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使得学堂乐歌的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循环状态。

五四运动后,白话文的普及也给学堂乐歌提供了更新的动力,有志青年们反对旧文化,朝气蓬勃高唱学堂乐歌,使学堂乐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内容也在不断的丰富,这一阶段出现了《骑竹马》、《文明婚》、《友谊》等倡导新社会风气的作品。

歌颂民主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这是对旧的传统文化一次脱胎换骨般地革新,推动了知识文化的普及工作,它不仅受到了青年们的追捧,而且也获得了众多群众的欢迎与喜爱。

学堂乐歌的衰退要从中华歌舞学校的建立说起,1927年在上海创立了一所专门培养流行歌舞的教育机构“中华歌舞学校”,虽然说这是一所私人性质的学校,但是它也具备着深刻的历史含义,它的创立预示着流行音乐与歌舞正式走入中国的音乐教育领域,同年中国第一首流行音乐《毛毛雨》就此诞生。

学堂乐歌对中国音乐发展的影响精选全文完整版

学堂乐歌对中国音乐发展的影响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学堂乐歌对中国音乐发展的影响学堂乐歌产生于中国19世纪清末民初,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一直影响着中国的当代社会。

从历史来看“学堂乐歌”应该是中国社会变革的一个产物,当时的中国社会极贫极弱,人民软弱可欺,在此情况下,众多爱国的有识之士,提出了以团结、进取为宗旨的国民精神改造的问题。

而音乐则成为了有效改造国民精神品质的重要手段。

学堂乐歌是处于中国社会的危难时刻的中国的社会精英们为了救中国的目的,主动的向外国音乐学习而来的一种新的社会形式,是将音乐教育作为社会化的国民素质教育的起始点,是我国音乐史上的里程碑、开路石,对中国近现代的音乐的多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长达5000多年的中国灿烂文明的历程种,华夏子孙坚强不屈,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其中也包括灿烂的音乐文化。

这些硕果累累的精神文明,曾指引着中国人民开创了一个又一个盛世,引导着一个又一个时代的到来。

洪钟大吕代表着秦汉文化的鼎盛,霓裳羽衣伴随着隋唐文化的兴衰,评弹小曲吟唱着明清文化的故事,那又是什么为我们现代的精神文明吹响了时代的号角呢?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经历了重大的变革。

从鸦片战争到《南京条约》搭配“戊戌维新变法”到《奏定学堂章程》到“”,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中的“天朝上国”“中心帝国”的迷信,受到了致命的野蛮的打击。

中国文化开始在反思自己失败的同时,被西方的文化冲击着,一大批爱国知识分子开始热衷于追求“西学”,“西学”中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哲学、文学、艺术等都受到了中国人民的极大关注。

忧国忧民的文化先驱们开始思考如何用“西学”来拯救中国民众愚昧的心志,振奋中国人民的精神。

几经探索之后,终于由“学堂乐歌”吹响了时代前进的步伐,开创了中国文明的新篇章。

对中国的音乐教育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①、学堂乐歌的发展,使音乐课成为了学校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使原本为选修的“乐歌”课成为中小学的必修课,使学校唱歌逐渐成为当时社会文化生活中的新风尚,为后来的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音乐教育从此在学校教育中占有一定的位置;②、学堂乐歌的发展引进了欧洲近现代音乐教育体系,使中国音乐走上了系统化、规范化的道路,学堂乐歌采用的是日本学校音乐教育的模式,而日本学校的音乐教育体制实际上是借鉴欧美的音乐教育体制,在经过了一系列的文化教育运动和音乐教育界的改革与创新形成一套严谨而科学的教育体系,使中国的音乐教育直接进入了科学规范的轨道;③、学堂乐歌促进了西洋音乐的传入,西方的音乐文化知识、乐理知识、五线谱、简谱、作曲技法,西方乐器、西方音乐的表演形式,声乐和器乐的演唱演奏法,音乐教育法等均在这一时期传入中国,并给中国的音乐创作家和教育家带来很大的启蒙,使中国的音乐研究也步入了正轨,同时期出现了大量的音乐理论研究的著作,如曾志忞所编著的《音乐教学论》和《和声学》等著作[3];④、学堂乐歌使集体唱歌的形式成为学校音乐课的一种主要教学形式,这对培养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也促使了中国“合唱”歌曲的产生,例如李叔同的《春游》歌曲曲调优美、歌词清新、旋律流畅,至今仍是我们十分喜欢的歌曲;⑤、随着学堂乐歌的发展,乐歌教材的建设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例如沈心工的《学校唱歌集》、李叔同的《国学唱歌集》等乐歌教材都是这一段时间涌现出来的,其中有很多一直使用了许久,影响了中国一代甚至几代人;⑥、在学堂乐歌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批新型的音乐教育家,他们对学堂乐歌的而创作、编配、推广、介绍等,做了大量的辛勤劳动,为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学堂乐歌”对于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影响

“学堂乐歌”对于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影响

“学堂乐歌” 对于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影响摘要:虽然学堂乐歌在我国历史上出现并且存在的时间有点短,却是在我国的封建社会音乐和近代社会音乐发展之间的一座桥。

它作为近代音乐史的开端,开辟了近代音乐教育的道路,开创了一种音乐教育的新模式,成为我国近代音乐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为我国近现代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学堂乐歌;音乐教育;发展一:学堂乐歌的开始和发展纵观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音乐教育,大多与政治有关,从西周的礼乐制度开始,古代的音乐教育大多侧重于音乐对人的教化作用,利用音乐教育的作用,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为统治者们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却让中国的音乐思想沉睡了数千年。

一场鸦片战争,打醒了中国先进的音乐力量,从西方留学回来的学生们意识到了两千多年的封建教育思想使得中华民族丧失了可贵的奋斗精神,在西方外来音乐与民族觉醒意识的碰撞下,中国新音乐应运而生。

而中国人主动选择和培育的这种新的音乐发展形式,便是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其实开始于1898年,这一年康有为向光绪皇帝上书提出了兴办新式学堂,并建议在学堂开设乐歌课,向学生和大众传播有新内容的乐歌。

后经梁启超、沈心工、李叔同等填词作曲以及传唱,学堂乐歌发展到了高潮。

在此过程中,通过传唱他们填词作曲的新乐歌和以教授乐歌为主的音乐教育,向中国学生系统的传授了许多专业音乐知识,开创了创作歌曲的道路,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音乐专业人才,为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学堂乐歌对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影响1.学堂乐歌使得我国音乐教育目的和音乐教育功能发生了转变从西周的礼乐制度开始,我国的音乐教育就是令人“入睡”的教育。

孔子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禁止郑卫之音等音乐的出现,抑制了我国音乐的发展,使得中国思想沉睡了数千年。

拿破仑说“中国是一头沉睡的雄狮”,直到一场鸦片战争打醒了我们。

一些文人志士开始意识到我们应该“振奋”起来,而音乐就是最好的唤醒我们的武器。

论述学堂乐歌的历史意义

论述学堂乐歌的历史意义

论述学堂乐歌的历史意义论述学堂乐歌的历史意义,咱们可以先聊聊它的来历。

这可不是随便编出来的,学堂乐歌可是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的。

想象一下,在那风华正茂的年代,知识的火种在中国大地上点燃,学堂乐歌就像一阵清风,吹进了无数学生的心田。

它不单单是几首歌,而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我们说,读书求知,这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学堂乐歌不仅让知识更容易接受,还让求知的过程变得活泼生动,简直就是让人欲罢不能的“知识调味剂”。

说到学堂乐歌的意义,咱们得先明白它是个啥。

在学校,老师带着学生唱歌,那场景可真让人怀念。

学生们一起挥舞着小手,跟着旋律节拍,一边唱一边学习。

这种“乐中学”的方式,不仅能让知识更容易记住,还能增强同学们之间的感情。

想想看,谁能不爱这样的学习方式?而且这不光是唱歌,它传递的更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让学生们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

我们常说“好歌能传千里”,学堂乐歌更是把这种力量发挥到极致,让每一个音符都在课堂上飞扬。

再说说学堂乐歌在传播文化方面的贡献。

它可是连接古今的桥梁,给那些在书本上埋头苦读的孩子们带来了灵魂的滋养。

那些经典的曲调,轻轻松松地把文化的种子撒播在每一个孩子的心里。

无论是《三字经》的朗朗上口,还是《弟子规》的耳熟能详,都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深入人心。

这种形式活泼,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兴趣,谁说读书不能轻松点?这不仅让文化得以传承,还能让学生在愉快中理解和吸收其中的智慧。

就像喝可乐一样,刺激又解渴,文化的传承也因此变得更加顺畅。

而且呀,学堂乐歌可不止是为了学习。

它其实还有一种团结的力量。

试想,当一群小朋友在操场上聚在一起,齐声唱着那熟悉的旋律,瞬间就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这不仅拉近了同学间的距离,甚至还能让他们在歌声中建立起友谊。

就像“人心齐,泰山移”,大家一起唱、一起乐,瞬间就变成了一个小团体。

这个团结的氛围,恰恰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

学堂乐歌教会孩子们如何合作,如何沟通,这可是比学会一篇课文重要得多的技能。

谈学堂乐歌.

谈学堂乐歌.

谈学堂乐歌[摘要]学堂乐歌作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开端,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它对近现代音乐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深远意义。

[关键词]学堂乐歌近代音乐发展一、学堂乐歌的艺术特征学堂乐歌的兴起是我国近代新音乐文化发展的最初阶段的重要标志。

它伴随着清末民初的社会变革而诞生,在中日和中西文化的碰撞中发展,因此形成了与中国传统音乐相区别的一种新音乐体裁,无论在歌词或曲词上都有其独具特色之处。

学堂乐歌歌词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主流歌词与少年儿童的学习生活紧密结合。

这一特点源于20世纪初日本提倡的“言文一致”活动,要求把儿童的日常生活语言和形成文字的学校歌曲统一起来,而不应把歌词写成儿童难以理解的文言文或古风化的语言。

中国留学生们将这一思想带回中国,使中国的乐歌在一开始就强调“言文一致”和适应儿童的需要。

在曲调方面,学堂乐歌最常用的方法就是选曲填词,这也是当时日本乐歌的主要创作方式。

由于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辛汉等我国最早的乐歌创作者们都曾留学日本,因而大多采用这种创作方式,而这种方式也较好地适应了当时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相对落后的情况,对学堂乐歌的普及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由中国音乐家自己作曲创作的学堂乐歌现在仅见十余首。

其中《黄河》(杨度词、沈心工曲)、《春游》(李叔同歌曲)等都是当时的代表作。

二、代表人物1.沈心工:在我国学堂乐歌发展初期,沈心工为我国学堂乐歌的编写和中小学乐歌课的教学所做的贡献是非常突出的。

他从1904年以后先后编印出版《学校唱歌集》《重编学校唱歌集》、《民国唱歌集》。

沈心工编写学堂乐歌的突出贡献是他成功地摆脱了旧文学、旧诗词所体现的那种语言艰涩、好用典故的文人习气,在选曲填词中密切结合青少年,在生理及心理上的特点和他们的生活现实、他们的理解能力,如很受广大少年儿童喜爱的《体操——兵操》、《竹马》、《赛船》等,以及青年学生演唱的《春游》等。

2.李叔同: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

论学堂乐歌

论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论话说,19世纪末期,帝国主义列强以及各种势力对我们国家的瓜分势而不减,日益加剧。

无论从哪一方面,我们始终无法超越强国,更不能去战胜之。

直至中日“甲午战争”的惨痛失败后和国家面临严重危机的时候,促使了我国的知识分子的觉醒,他们提出各种口号、方针以及政策,都想使中国能够强大起来。

“戊戌变法”失败后,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文人,极力鼓吹音乐对鼓舞士气以及进行启蒙教育的重大作用,并积极提倡设立唱歌课,发展学校音乐教育等。

“学堂乐歌”也是在这一时刻兴起,20世纪初我国在国内新学堂开设乐歌课,教一些新歌当时称乐歌,后来音乐界将这一时期的学校歌曲统称为“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的内容所涉及的范围也极为广阔,其中大部分是反映当时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要求学习欧美科学文明,实现“富国强兵”等爱国主义的思想;还有一部是分宣传妇女解放思想的歌曲,其中秋瑾还用学堂乐歌来宣传革命;学堂乐歌中还有号召青年发奋学习自立图强来挽救祖国危机的歌曲;其中还有些歌曲是赞扬“辛亥革命”的歌曲,还有一些是宣传封建思想和鼓吹“君主立宪”的作品;不仅如此,学堂乐歌还介绍了当时欧洲和日本的各种歌曲题材。

学堂乐歌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出现的新生事物,它的兴起对我国的新音乐运动的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学堂乐歌活动的影响下,出现了中国最早的一批音乐教育家,从而为中国普通音乐的教育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师资基础。

通过学堂乐歌活动,展示了当时的社会功能,引起了社会各界对音乐的兴趣,从而肯定音乐课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学堂乐歌的活动,它系统地把西欧音乐理论基础知识技能及音乐会演出形式介绍到国内,丰富音乐的修养,活跃了音乐的生活。

通过学堂乐歌的活动,肯定了集体合唱这一新的音乐表现形式,为中国五四以后群众歌曲体裁准备了条件,积累了经验。

总之,乐歌活动在我国学校音乐启蒙教育方面具有十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它的实践成果为五四以后中国现代新音乐文化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同时也成为中国现代中小学普通教育方式铺垫了最初的基石。

我国近代音乐的初期发展——学堂乐歌

我国近代音乐的初期发展——学堂乐歌

我国近代音乐的初期发展——学堂乐歌小编推荐>>>教师考试面试备考指导|13个学科教案【汇总篇】(按住ctrl点击即可查看)我国近代的历史文化发展是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相互交融相互碰撞的历史,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以及中国洋务运动的影响,使得这一变化更加的迅速,其中最为明显的代表就是学堂乐歌的出现。

学堂乐歌是我国最早期的音乐教育的发展,是指20世纪初随着我国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一种歌唱文化,一般是指学堂开设的乐歌课和课上所唱的歌曲。

这里面为之做出了线性贡献的任务有很多,其中像时任民国教育部长的蔡元培先生,他主持召开了一系列音乐教育工作会议并通过了新的教育方针,“以美育带宗教”的教育方针也成为了我过长期发展的知道思想,在他的努力和帮助下以及通过萧友梅先生的努力,1927年成立了我过第一所音乐学院,上海国立音乐院,像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黄河大合唱》的曲作者冼星海就是在此学校学习钻研过。

学堂乐歌最大的特点就是旧曲填词,内容主要反映的是复国强兵、抵御外辱的爱国主义思想;宣传男女平等、妇女解放;反映学生的思想情感和生活等。

主要选取欧美测流行歌曲、军校歌曲,其次是选用中国传统乐曲或民歌小调,有少部分是当时的创作。

学堂乐歌作为一个历史阶段的产物,对民国的初期的社会是产生了深远影响的。

达标任务有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此三人也被称之为学堂乐歌三杰,就像很多英勇无畏的英烈的一样,他们三人虽然没有走上战场但是他们也没有选择逃避而是用了另外的一种方式救过那就是音乐教育,他们编写了大量的爱国歌曲为当时进步人们的思想宣扬爱国主义传统起到了积极作用,著名的代表作品有沈心工的《竹马》《体操-兵操》,创作歌曲《革命必先革人心》《黄河》等,李叔同《送别》《祖国歌》等,其中《送别》是传唱度最高的一首作品,曲调选自美国音乐《旅愁》;他在日本组织了我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独立编印出版的中国最早的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

浅谈20世纪中国新音乐的开端——学堂乐歌

浅谈20世纪中国新音乐的开端——学堂乐歌

浅谈20世纪中国新音乐的开端——学堂乐歌摘要近代,鸦片战争的硝烟让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受到西方列强的重大冲击。

19世纪末,在变法维新思潮影响下,“创办新式学堂,引进西方先进教育体制,开展现代科学教育”的潮流开始兴起,出现了主要在新办学校歌唱的歌曲——学堂乐歌。

它是二十世纪初到三十年代的校园歌曲,对于学校音乐教育的启蒙,对于中国走向近代化社会的行程,起到了促进作用。

本文主要从学堂乐歌的产生背景、内容、形式、代表人物和发展经历,以及对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影响这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关键字:学堂乐歌;音乐教育;IAbstractIn modern times, the Opium War made China a semi-feudal society in which the western powers had great affect on politics, economy and culture. In the late 19th centur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reform movement, the tidal curren t of “launching modern school, introducing western educational system and developing modern science education” began to rise. The School Songs emerged, which existed mainly in modern school. Acting as the campus songs of the early 1902s and 1930s, the School Songs made contribution to the initiation of school music education and China’s course of modernization. This essay would have a expatiation on the background, content, form, representatives, history of the School Songs and their affect on modern music education.Key words: The School Songs; music education目录摘要........................................................................................................................... ..IAbstract .............................................................................................................. ........... II 前言. (1)一、学堂乐歌的产生背景及表现形式、内容 (1)(一)产生背景 (1)(二)学堂乐歌的表现形式 (1)1、运用现成旋律选曲填词 (1)2、全新作词作曲 (2)(三)内容 (2)二、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3)(一)沈心工:(1870-1947) (3)(二)李叔同:(1880-1942) (4)(三)曾志忞:(1879-1929) (5)三、学堂乐歌的发展经历、历史地位以及意义 (6)(一)发展经历及历史地位 (6)(二)历史意义 (7)(三)对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影响 (7)1、“学堂乐歌”促使了近现代第一批教育家的出现 (7)2、“学堂乐歌”促进了音乐教材的建设 (7)3、“学堂乐歌”促进了中国近现代专业音乐学校的出现 (7)结论 (8)参考文献 (9)谢辞 (10)III。

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

论学堂乐歌的产生与发展
所谓学堂乐歌,指的是20世纪初期,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课或为学堂唱歌而编创的歌曲。

中国近代的新音乐以学堂乐歌为代表,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作为中国音乐历史上的新品种,学堂乐歌的出现不仅有着深刻的社会的内因,还有着鲜明的外力作用。

学堂乐歌的产生是有着一定的社会背景的,在19世纪中叶,中国封闭的大门被西方资本主义的炮舰打开。

大量的西方文化涌入中国,在这当中西洋音乐的传入使学堂乐歌的诞生有了先决条件。

同时一批面对清政府的无能、国民的麻木,但却报国无门、救民无方的知识分子,开始在他们“可把握”的文化和文学领域寻找启发民智、改造国民性的药方。

于是,在这种大的社会环境下,学堂乐歌诞生了。

他的立足点是在于用文艺去唤醒民众,重铸民魂,教育民众。

并突破传统,西为中用,建立了一种新的音乐文化体式。

学堂乐歌的作品绝大多数是填词之作,曲调主要来自日本和欧洲。

但是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出现了用中国传统曲调进行填词或由学堂乐歌的作者们自己创作的作品,在当时的学校里面曾出现了一批创作、填词和教唱乐歌的启蒙音乐教育家。

这些音乐教育家是我国学校音乐教育开始创建并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其中,最有贡献和影响的就是沈心工和李叔同两位音乐家,他们为学堂乐歌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学堂乐歌对我国近现代的音乐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并且对当时的青少年的爱国教育做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总之,学堂乐歌对我国之后的文化教育起到了巨大的积极作用。

学堂乐歌内容

学堂乐歌内容

学堂乐歌内容
学堂乐歌是指中国传统音乐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学堂乐歌起源于清朝末年,是由一些年轻的知识分子组成的音乐团体创作的一首首反映当时社会状况和民族情感的曲目。

这些乐歌不仅在当时受到了广泛传播,而且对中国现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历史上,学堂乐歌不仅是一种音乐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符号。

它反映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精髓,体现了中国人民对自由、平等、民主等价值观的追求。

学堂乐歌的创作者们不仅创作出了优美的音乐,还通过音乐表达了他们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问题的思考和忧虑。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堂乐歌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具有独立特色的中国传统音乐形式。

它不仅在中国各地流传,而且被外国人所喜爱。

如今,学堂乐歌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音乐文化宝库中一颗闪耀的明珠。

除了以上介绍的一些主要作品外,学堂乐歌还有大量的优秀作品。

这些作品既有抒情的、叙事的,也有欢快的、抒情的。

它们形式多样,曲风各异,但都体现了学堂乐歌的独特风格和特点。

除了音乐方面,学堂乐歌还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道德、礼仪等方面的问题。

它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文化传统和智慧,是中国音乐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学堂乐歌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一种音乐形式,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道德、文化等方面的体现。

了解和学习学堂乐歌,不仅可以欣赏到优美的音乐,还能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尤 为周 唐 盛 世 所 பைடு நூலகம் 及 。
学堂乐歌作为一种普 及性的国民音乐教育 ,其肇始动机并不在音乐艺术的专精,而在于 民族拯救 的宣传功能 ,由此决定
1 5R
张金石
《 中国近代学堂乐歌 的民族拯救情结》
了中国新音乐的主流形式— —歌 曲和主流 内容——极 富意识形态意味 的艺术鼓动 ,直到 2 O世纪后期 ,中国音乐 的这一主体
2 1年第二期 《 00 音乐创作》
中国近代学堂乐歌的民族拯救情结
张 金 石
摘 要 :学堂 乐 歌做 为 中国新音 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产生与 当时特殊 的历史条件 紧密联 系在一起 ,其浸
染着浓重的民族拯救情结 ,在赞美祖 国,唤醒民众,抵御 外侮 ,破 除迷信等 方面发挥 了极其重要 的历 史作用 。
深感科举制度的种种弊端,而纷纷要求废除科举 以办新学 。19 年康有为上书 《 88 请开学校折》 ,明确提出 “ 今则广开学校最 为要矣 ” ,并进而提 出 “ 远法德 国,近采 日本,以定学制 ” ,除此以外,康有为还规定学校的具体课程 “ 限举 国之 民,自七岁 以上必入之。教以文史、算术、舆 地、物理、歌 乐,八年而卒业 。 ”这是第一 次明确提 出以 “ 乐歌 ”作 为学校 的正式课程 。 2 O世纪前后, 曾志 忒 、沈心工、李叔 同等先后到 日本学习西洋音乐,有感于 日本从 “ 明治维新 ”后所取得 的深刻变化而触
关键词 :学堂乐歌 ,民族拯救 ,中国新音 乐
学堂乐歌是人们对我 国近代新式学校所设 唱歌课及 其有关实践活动 的统称 ,它是 民主 主义时期音乐文化发展 的最初成 果,在 当时的社会生活 中,既宣传 了资产阶级 民主思想、西方国家的科 学文 明,同时也传播 了西洋音 乐文化 ,促进 了我 国近 代音乐 的发展 ,为我 国现代音乐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更为重要 的是 ,当时建立新式学堂和开展乐歌活动的主要 目的,是为了 唤起 民众 ( 主要是 指青 少年学生 ,也包 括新军士兵 )的爱国热情 ,实现 “ 国强兵 ”以抵御外侮 的 目的,在一定程度上符合 富 中国新兴 资产阶级 ,知识分 子及人 民大众反帝反封建 的总的革命要求,在客观上反映 了干百万人 民的共 同心声,促使人们对
把音乐列为正式课程在中 国大抵始于周而终于唐 ,但 周代 六艺之一的 “ 乐”只限于贵族子弟才能学习 ( 礼 ”不下庶人 , “ 作为礼 的补充 内容 的 “ ” 自然也不下庶人 ) 乐 ,作 为贵族子弟所必备 的修养之一 。唐代音乐虽极一时之盛 ,但唐代 “ 教坊” 之类 的音乐教育机构也只限于培养满足 皇室与权 贵宴乐之 需的宫廷供奉 ( 唐玄 宗甚至亲 自教授 , 其教坊徒众竟称 “ 皇帝子弟 ”
雍容与瞻顾,而表现 为知识分子和普通 民众对变法 图强的直接呐喊。
鸦片战争 失败 , 中国一步一步地变成 了半殖 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 使 西方列强依仗 船坚 炮利 , 割去了中国一片又 一片领土 , 攫取了一个又一个主权 ,夺去 了中国无数 的财富 ,中华民族陷入严 重的危殆之 中。西方 资本主义 的侵略 ,迫使许多具有 民族 意识 的中国人寻找 “ 师夷长技 以制夷 ”的救 国方针 。目的就是学习西方的科学文明,用 以抵制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随着 中 国人对西学 的认识逐渐深入 ,一批批使 团、学生 出国学习或游历,使人们开始认识到中 国落后的根本原因除经济方面的因素 外,更重要的是思想 意识 、科学文化、社会体制的落 后。甲午战争后,帝 国主义又一次掀起 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亡 国灭种的
危 险迫使 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和进步的知识分子意识 到,只有走富 国强兵 的道路 ,才能挽救 民族危亡,才能发展资本 主义 。 “ 学堂乐歌 ”的产 生,正是在这 一历史大 背景 下,以 “ 盖欲 改造 国民之 品质 ,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一要件 ”, 今 “ 日不从事教育则 已,苟从事教育 ,则唱歌一种实为学校 中万不可缺者 。 ”而诞 生的。 由于反封建 的呼声 日益高涨,有识之士
样态 尚未改变 ,而且其他音乐形态 ( 如戏 曲、民歌 、器乐等 )均有程度不 同的乐歌化倾 向。据学者统计 ,到 1 1 中华 民 9 2年 国成立前后 ,发表的学堂乐歌近千首 ,内容大部分是反 映当时资产 阶级及其 知识 分子学习欧美科学文明,实现 “ 富国强兵 ”
发 了他们 以音乐,以 “ 乐歌 ”来 改变 国民素质 ,提 升国民精神 的思想 ,把政治上 的变革和文化运动紧密结合起来 ,企 图通过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提 高全 民素质 ,以此作为强盛祖 国、发展祖国、改变旧体制 的根本措施和 力量 。 ・
“ 歌乐” ,亦称 “ 乐歌” ,包括两层意思 ,一是指正规学校音乐课程设置,属音乐教育范畴 ;二是指音乐课程所教唱的歌 曲,属 音乐形式 范畴 。后者亦称 “ 学堂乐歌 ”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之所 以将 “ 乐歌 ”作为新音乐 的开篇 ,原 因也在于上述两 点所引起 的示范式革命 。
或 “ 园子弟 ” 。 梨 ) 天宝之乱 以后 , 道学家视音乐为玩物丧志的贱技,必欲从正规教育中剔 除而后 快,自宋 至清 ,音乐几为 “ 正 人君人 ”所不齿 。于是,音乐教育幸赖教坊乐户之类得 以余绪不坠 ,但社会上视乐户乐手为俳优贱籍的观众至少延续到民国 之际 。因此 ,清末 民初学堂乐歌课程的开设 ,可谓旁引欧美 日本之置 ,上承周唐雅乐之源 ,而将音乐作为一种 国民教育 ,则
在 当时传播 的学堂乐歌寄予 了难 以想 象的热忱 , 使得这项具有思想启蒙教育活动涂上 了一层崇高的神圣光彩,在民族拯救过
程 中肩负起 了一种不同寻常的使命 。
14 8 0年 以后的半个世纪,中国历经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 国运动 、中法战争、甲午战争等一系列重大变故 ,内忧外患, 应接不暇,使得 “ 天朝上 国”风 雨飘摇 ,赤县神州大有瓜剖豆分之危。与此 同时,民族主义 的反弹也逐渐逸 出了满汉贵族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