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复习资料题库教学文案
(完整word版)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四川自考学霸复习资料
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复习重点解答(50分)一)识记及理解层次重点复习内容1、热力循环热效率、发动机理论循环及其热效率高低的比较(压缩比相同的情况下)P20 P27答:为了评价热力循环在能源利用方面的经济性,通常采用热力循环的净功W0与工质从高温热源受热的热量q1的比值作指标称为热力循环热效率。
发动机理论循环包括:定容加热循环、定压加热循环和混合加热循环(选择)压缩比相同时定容加热循环的热效率最高(汽油机)。
在最高压力一定的条件下定压加热循环的热效率最高(柴油机)。
2、有效功率、指示功率的含义及其大小比较,示功图 P28 (坐标图上面积越大指示功越大) 答:发动机通过曲轴对外输出的功率称为有效功率P32:发动机单位时间内所做得指示功称为指示功率(指示功:在汽缸内完成一个循环所得到的有用功) P31柴油牌号的选用、柴油自燃温度对起动性能的影响P81(选择、判断)答:我国柴油的牌号是以其凝固点命名的,轻柴油按凝固点不同分为10、0、-10、-20、-35号五个级别,选用柴油时应按最低环境温度要高出凝固点5°C以上,凝点越低起动性越好。
柴油的自然温度为200℃-220℃.自然温度越低。
启动性越好。
3、排放物中主要有害气体成分、柴油机有害排放物中主要有害颗粒P157(选择)答:主要有害气体为:一氧化碳(CO);碳氢化合物(HC)氮氧化合物(NOX); 柴油机有害排放物中主要有害颗粒为:干炭灰、可溶性有机物、硫酸盐4、分层给气燃烧、柴油机的理想放热规律P191/P97(选择、判断) 答:分层给气燃烧:合理组织燃烧室内的混合气成分分布,即在火花塞附近形成具有良好着火条件的较浓可燃混合气,其空燃比为12-14,以保证火焰中心由此向外传播,而在燃烧室的大部分空间具有较稀的混合气。
柴油机的理想放热规律:燃烧先缓后急柴油机的理想放热规律是希望燃烧先缓后急,即开始放热要适中,满足运转柔和的要求,随后燃烧要加快使燃料尽量在上止点附近燃烧。
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复习资料
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复习资料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对车用发动机增压系统优点的描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减小发动机的比质量和外形尺寸B.提高发动机的经济性指标C.减少排气污染和噪声D.降低发动机的机械负荷和热负荷2.我国某城市冬季12月~1月份平均气温为3℃~-5℃,请为在此季节使用的高速柴油机选择最合适的柴油牌号( )A.-10#B.0#C.10#D.20#3.合适的柴油机的放热规律是( )A.燃烧先缓后急,开始放热要适中,随后燃烧要加快,使燃烧尽量接近上止点附近燃烧B.燃烧先急后缓,开始要燃烧快,随后要放热适中,使燃烧尽量在下止点附近燃烧C.燃烧要一直平缓,满足运转柔和性的要求D.燃烧要一直平缓,满足经济运转的要求4.柴油机排放物中的主要有害颗粒是( )A.HCB.NoxC.碳烟D.铅化物5.关于分层给气燃烧,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是为了解决柴油机经济性和排气污染问题而提出的B.火花塞附近可燃混合气较浓,而燃烧室绝大部分空间具有较稀的混合气C.必须用高辛烷值的汽油D.必须用较高十六烷值的柴油6.关于附着利用率,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全轮驱动汽车的附着利用率最低B.后轮驱动汽车的附着利用率最低C.前轮驱动汽车的附着利用率最高D.后轮驱动汽车的附着利用率高于前轮驱动汽车7.关于汽车燃油经济性的影响因素,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A.在容许的范围内提高压缩比,可以改善汽车的燃油经济性B.汽车中速行驶时燃油消耗量最低C.在一定行驶条件下,传动系的传动比越大,汽车的燃油经济性越好D.减少汽车的尺寸与质量,可以提高汽车的燃油经济性8.关于主减速器传动比i0的选择,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A.i0增大,汽车动力性变差B.i0增大,汽车加速性能较好C.i0增大,汽车后备功率增大D.i0增大,汽车燃油经济性较差二、填空题1.发动机的三个主要性能指标是__________指标、__________指标及__________指标。
《发动机原理及汽车理论》课程教案
《发动机原理及汽车理论》课程教案第一章:发动机概述1.1 发动机的定义与功能1.2 发动机的分类1.3 发动机的性能指标1.4 发动机的发展历程第二章:内燃机工作原理2.1 内燃机的工作循环2.2 内燃机的四个冲程2.3 内燃机的燃烧过程2.4 内燃机的排放控制第三章:发动机主要部件3.1 气缸体与气缸盖3.2 活塞与连杆3.3 曲轴与飞轮3.4 配气机构3.5 燃油系统第四章:汽车理论4.1 汽车的动力学4.2 汽车的阻力4.3 汽车的制动4.4 汽车的操控性第五章:发动机的维修与保养5.1 发动机的维护保养知识5.2 发动机的故障诊断5.3 发动机的维修方法5.4 发动机的更换部件第六章:汽油发动机燃油喷射系统6.1 燃油喷射系统的作用6.2 开环燃油喷射系统6.3 闭环燃油喷射系统6.4 直喷式与歧管喷射式燃油喷射系统第七章:柴油发动机原理与技术7.1 柴油发动机的特点7.2 柴油发动机的工作原理7.3 柴油发动机的喷油泵与喷油器7.4 柴油发动机的排放控制技术第八章:发动机电子控制单元(ECU)8.1 ECU的功能与结构8.2 ECU的工作原理8.3 ECU的编程与升级8.4 ECU在发动机控制中的应用第九章:汽车动力系统匹配与优化9.1 动力系统匹配的原则9.2 发动机与变速箱的匹配9.3 动力系统的优化方法9.4 动力系统的节能与环保技术第十章:汽车发动机发展趋势与新技术10.1 混合动力发动机10.2 燃料电池发动机10.3 发动机轻量化材料10.4 发动机智能化与自动化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发动机的定义与功能:重点关注发动机的功能,以及它在汽车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补充和说明发动机不仅是汽车的动力源泉,还直接关系到汽车的性能、燃油经济性和排放水平。
二、内燃机的工作循环:重点关注内燃机的工作循环和四个冲程。
补充和说明内燃机的工作循环是发动机运行的基础,对其深入了解有助于理解发动机的性能和效率。
自学考试《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复习试题(汽车发动机原理部分)(含答案)
自学考试《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复习试题(汽车发动机原理部分)(含答案)自考《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复习题(汽车发动机原理部分)第二章发动机工作循环及性能指标一、选择题:1、在机械损失中,占比例最大的的是_____D__。
A.驱动附属机构的损失B.排气损失C.进气损失D.摩擦损失2、单位气缸工作容积的循环有效功称之为____A_____。
A.升功率B.有效热效率C.有效扭矩D.平均有效压力3、当发动机油门位置固定,转速增加时____A______。
A.平均机械损失压力增加,机械效率减小B.平均机械损失压力减小,机械效率增加C.平均机械损失压力减小,机械效率减小D.平均机械损失压力增加,机械效率增加4、发动机的有效功We与所消耗的燃油发出的热量Q1的比值称之为_____B_____。
A.有效燃油消耗率B.有效热效率C.有效扭矩D.平均有效压力5、关于发动机性能指标的描述不正确的是______B____。
A.指示指标是以工质在气缸内对活塞做功为基础的性能指标。
B.指示指标是考虑到机械损失的指标。
C.有效指标它是以曲轴对外输出的功为基础的性能指标。
D.有效指标用来评定发动机性能的好坏。
6、发动机单位气缸工作容积每循环做的指示功称为______A____。
A.平均指示压力B.循环指示功C.有效功率D.平均有效压力7、评价发动机经济性的指标是_____D_____。
A.平均有效压力B.有效扭矩C.有效功率D.有效热效率8、评价发动机动力性的指标是____D______。
A.有效燃油消耗率B.有效热效率C.每小时的油耗量D.平均有效压力9、发动机负荷一定,当转速增加时,则______A____。
A.机械效率下降B.平均机械损失压力下降C.指示功率增加D.平均指示压力增加第三章发动机的换气过程一、选择题:1、发动机的整个换气过程约占曲轴转角的______D______CA。
A.180~270 B.300~360 C.340~400 D.410~4802、关于发动机换气过程的描述不正确的是_______A______。
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发动机原理基础知识
10
燃烧过程
11
结论:膨胀
发动机的实际膨胀过程与压缩过程很相似,也是一 个复杂的热力过程(吸热量大于放热量、吸热量等于 放热量、吸热量小于放热量)。总体来说,缸内气体 的吸热量大于放热量。 膨胀过程不仅有散热损失和漏气损失,还有补燃损 失。 膨胀过程终了b点的压力和温度越低,说明气体膨胀 和热量利用越充分。
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 发动机原理基础知识
2
课程内容概述
第一章 发动机原理基础知识 第二章 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第三章 汽油机的燃料与燃烧 第四章 柴油机的燃料与燃烧 第五章 燃气发动机的燃料与燃烧 第六章 发动机的特性 第七章 汽车的动力性 第八章 汽车的制动性 第九章 汽车的使用经济性 第十章 汽车的操纵稳定性 第十一章 汽车的舒适性 第十二章 汽车的通过性 第十三章 汽车性能的合理使用
原子数,单:k=1.67,双:cvk=1.4,三:k=1.3。
根据热力学公式和循环平均压力可求出混合加热循环的平均 压力为:
pt
k 1
p1
k 1
1
k
1t
影响因素
定容加热循环。
由4个热力过程组成:(ρ=1)
循环净功为W 。
将ρ=1代入混合加热循环计算式中。
定容加热循环的热效率为:
t
1
1
k 1
定容加热循环的平均压力为: pt
k p1
1 k 1
1t
影响因素
18
4.理想循环的影响因素
(1)压缩比ε。ε提高,循环热效率ηt和平均压力pt提高。因 为ε提高,可以提高压缩终了的温度和压力,在定容加热量一定 时,缸内最高压力提高,使膨胀功增加。
(2)压力升高比λ和预胀比ρ。在定容加热循环中,压力升高比 λ增加,循放加热量增加(在ε一定时),使循环净功W0和循环放 热量Q2均相应增加, 所以循环热效率不变,但循环平均压力提高; 在混合加热循环中(在ε和总加热量一定时) ,λ提高,预胀比 ρ减小,循环热效率和平均压力提高。
《发动机原理及汽车理论》课程教案
《发动机原理及汽车理论》课程教案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发动机原理及汽车理论2. 课时安排:共20课时,每课时45分钟3. 授课对象:汽车工程专业学生4. 教学目标:a. 了解发动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和结构组成b. 掌握汽车理论的基本知识和公式c.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二、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1. 发动机概述(2课时)a. 发动机的定义和发展历程b. 发动机的分类和性能指标2. 发动机的两大机构(4课时)a. 燃烧室和气缸b. 活塞、连杆和曲轴3. 发动机的四大系统(6课时)a. 燃油系统b. 冷却系统c. 润滑系统d. 点火系统4. 汽车理论(4课时)a. 汽车动力学b. 汽车制动学c. 汽车操纵稳定性5. 发动机故障诊断与维修(4课时)a. 故障诊断方法b. 维修工具和设备c. 故障案例分析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发动机原理和汽车理论的基本概念、公式及故障诊断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故障案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实验法:安排实验室实践,让学生亲手操作,加深对发动机结构和工作原理的理解。
四、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30%(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2. 期中考试:30%(考察学生对发动机原理和汽车理论的掌握程度)3. 实验报告:20%(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4. 期末考试:20%(全面考察学生对本课程的掌握程度)五、教学资源1. 教材:《发动机原理及汽车理论》2. 课件:教师自制的PPT课件3. 实验室设备:发动机实验台架、汽车制动实验台架等4. 网络资源:相关学术论文、故障案例、视频教程等六、教学活动设计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汽车发展历程的视频,引出发动机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采用PPT课件,详细讲解发动机的五大系统及其工作原理。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发动机故障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发动机原理及汽车理论》课程教案
《发动机原理及汽车理论》课程教案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发动机原理及汽车理论2. 课时安排:100分钟3. 授课对象:汽车工程专业学生4.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发动机的基本原理和工作过程。
使学生掌握汽车理论的基本知识和应用。
培养学生对汽车行业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1. 发动机概述介绍发动机的定义、分类和作用。
讲解发动机的主要性能参数。
2. 发动机的工作原理讲解内燃机的工作原理。
介绍发动机的燃烧过程和排放控制。
3. 发动机的组成部分分析发动机的曲轴连杆机构。
讲解发动机的配气机构和燃油系统。
4. 汽车理论讲解汽车的动力学原理。
介绍汽车的运动控制和操控性能。
5. 汽车发动机的维修与保养讲解汽车发动机的维修和保养知识。
介绍汽车发动机的故障诊断和排除方法。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发动机原理和汽车理论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演示法:通过实物或动画演示发动机的工作过程和汽车的运动原理。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和回答,检查学生对发动机原理和汽车理论的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习题和案例分析,巩固所学知识。
3. 实践操作:安排发动机拆装和汽车操控实验,检验学生的动手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发动机原理及汽车理论》教材。
2. 课件:制作精美的PPT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
3. 实物模型:展示发动机和汽车的实物模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原理和结构。
4. 视频资料:播放相关的教学视频,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程度。
六、教案设计与实施1. 设计思路:以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就业方向为导向,结合行业标准和最新技术发展。
采用案例导入、理论讲解、互动讨论和实操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活动设计:导入: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引发学生对发动机原理和汽车理论的兴趣。
(完整word版)《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复习题(高修)
《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复习题(适用班级高修1003-1007、1203-1207)一、填空题1、工程热力学中规定的基本状态参数是温度、压力、比体积。
2、循环可分为正向循环和逆向循环。
3、汽油机压缩比8-12,柴油机压缩比14-22。
4、发动机换气过程包括为排气过程、进气过程。
5、换气损失包括排气损失、进气损失两部分。
6、发动机换气过程的任务是排除废气并吸入新鲜混合气或空气。
7、汽油机混合气浓度用过量空气系数、空燃比表示。
8、电控汽油机按燃油喷射位置不同单点喷射、多点喷射缸内喷射。
9、汽油机燃烧过程,分为着火延迟期、明显燃烧期和补燃期 3个阶段。
10、汽油机的不正常燃烧主要是爆燃和表面点火。
11、汽油机常用的燃烧室有楔形燃烧室、浴盆形燃烧室、半球形燃烧室。
12、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方式空间雾化式、油膜蒸发式13、柴油机排放控制主要是降低 NO X PM 排放。
14、喷油器喷射过程中的喷油速率和喷油规律对柴油机的动力性、经济性、排放和噪声等均有很大影响。
15、汽油的使用性能蒸发性、抗爆性、燃点、热值。
16、燃气发动机按燃用的燃料数量和形式可分为单燃料、两用燃料、混合燃料。
17、由汽油机的部分特性曲线可知:并不是节气门全开时g E曲线最低,而是在节气门开度为 80% 时g E曲线最低。
18、发动机的部分速度特性:节气门在部分开度下所测得的速度特性。
19、为保证较高的经济性,汽油机的常用转速范围应在最大功率转转速与最低燃油消耗率转速之间。
20、最佳点火提前角应随转速的提高而增大,应随负荷增大而减少。
21、汽车的动力性可用最高车速、加速能力和爬坡能力3方面的指标来评价。
22、汽车的行驶阻力包括滚动阻力、坡度阻力、空气阻力和加速阻力。
23、影响汽车动力性的主要因素有发动机特性传动系参数、汽车质量和使用因素等。
24、传动系的功率损失分为机械损失和液力损失两类。
25、评价汽车的制动性一般用制动效能、制动效能的恒定性和制动时的方向稳定性 3个方面来评价。
发动机原理及汽车理论重点复习内容
考试题型题型:单项选择题(10题,每题1分)多选选择题(6题,每题2分)判断改错题(6题,每题4分)简答题(6题,每题6分)综合体(2题,每题10分)分布发动机原理和汽车理论各占50%发动机原理部分重点复习内容一)识记及理解层次重点复习内容1.热力循环热效率、发动机理论循环及其热效率高低的比较(压缩比相同的情况下)2.有效功率、指示功率的含义及其大小比较,示功图3.柴油牌号的选用、柴油自燃温度对起动性能的影响804.排放物中主要有害气体成分、柴油机有害排放物中主要有害颗粒1565.分层给气燃烧191、柴油机的理想放热规律6.燃油消耗量测量方法分类2477.汽车发动机试验分类238:单项专题性研究试验和常规性试验,发动机的性能特性:负荷特性、速度特性、调速特性和万有特性8.点火提前角与发动机转速的关系1279.压力升高比与燃烧噪声的关系9610.换气过程的阶段划分及燃烧室扫气的特点38二)理解及简单应用层次重点复习内容1.车用增压系统分类2.机械损失功率测定方法3.四冲程发动机换气损失:排气损失,进气损失4.柴油机燃烧过程的主要因素5.汽油机、柴油机正常燃烧过程的阶段划分6.汽油机不正常燃烧现象:爆震燃烧,表面点火及其比较1267.发动机的三个主要性能指标318.外特性1419.辛烷值与抗爆性的关系10.机内、机外净化技术;三效催化转换器、EGR及其主要目的11.燃料热值及燃料低热值的含义三)简单应用层次重点复习内容1.汽油机对其燃烧室的要求2.废气涡轮增压柴油机的性能特点3.影响柴油机燃烧过程的运转因素4.爆燃的定义及其影响因素5.影响汽油机燃烧过程的使用因素6.发动机增压比的概念及增压的优点7.充气效率的影响因素8.增压比的概念及增压系统的分类9.柴油机燃烧放热规律的概念及燃烧过程的阶段划分四)综合应用层次重点复习内容1.充气效率的定义、充气效率影响因素、提高发动机充气效率的措施2.进气迟闭角的作用、进气迟闭角过大对充气效率的影响及其原因、结合发动机速度特性曲线分析进气迟闭角变化对发动机的充气效率和动力性的综合影响3.发动机的负荷特性定义,结合发动机负荷特性实验曲线分析负荷大小对过量空气系数 、指示热效率ηi、机械效率ηm、最高燃烧压力P Z的影响。
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期末复习
一、发动机的工作过程1.工质的热力状态:在工程热力学中,把实现热能与机械能相互转换饿工作物质2.工质的状态参数:说明工质所处状态的物理量。
压力、比容、温度为状态参数。
3.定容过程中气体吸收的热量用于内能的增加;定压过程中气体吸收的热量用于内能的增加,对外输出功。
4.工作循环:理论循环:1)工质为理想气体,比热容为定值。
2)系统是闭口系统,工质与外界无质量交换不计进、排气过程及其流动损失。
3)工质的压缩和膨胀过程均为绝热过程,不计缸壁传热。
4)燃烧过程为外界高温热源以等容过程,等压过程向工质加热、排气过程用等容放热过程代替。
可逆循环5.循环热效率:这是评定理论循环的经济性的指标,它等于转变为循环净功的热量与每循环加给工质的总热量之比,即说明每循环加给工质的热量利用程度。
6.影响因素分析:a)压缩比:随着压缩比的增大,三种循环的()和()都提高。
b)绝热指数:随着绝热指数增大,三种循环的()都将提高。
7.四冲程发动机是由曲轴旋转两圈完成一个实际循环,分进气、压缩、燃烧、排气。
8.实际循环,压缩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多变过程,有热交换,漏气损失。
理论循环中,假定膨胀过程是绝热过程,故实际的膨胀过程是一个变指数的多变膨胀过程。
9.换气损失:换气存在造成损失,排气门提前开启。
二、发动机的性能指标1、动力性指标、经济性指标、运转性能指标2、指示指标是用指示功、平均指示压力和指示功率来评定循环动力性;即做功能力,用循环热效率及燃油消耗率来评定循环经济性。
3、以工质在气缸内对活塞做功为基础的指标,称发动机指示指标。
4、工质在气缸内完成一个实际循环对活塞所做的有用功,称指示功。
5、pi值越高,则同样的大小的气缸工作容积发出的指示功越多,气缸工作容积的利用程度越高,pi是衡量实际循环动力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6、有效指标是以曲轴对外输出的功率为基础的性能指标称发动机有效指标。
7、发动机单位气缸工作容积输出的有效功,称平均有效压力。
发动机原理及汽车理论重点复习内容
考试题型题型:单项选择题(10题,每题1分)多选选择题(6题,每题2分)判断改错题(6题,每题4分)简答题(6题,每题6分)综合体(2题,每题10分)分布发动机原理和汽车理论各占50%发动机原理部分重点复习内容一)识记及理解层次重点复习内容1.热力循环热效率、发动机理论循环及其热效率高低的比较(压缩比相同的情况下)2.有效功率、指示功率的含义及其大小比较,示功图3.柴油牌号的选用、柴油自燃温度对起动性能的影响804.排放物中主要有害气体成分、柴油机有害排放物中主要有害颗粒1565.分层给气燃烧191、柴油机的理想放热规律6.燃油消耗量测量方法分类2477.汽车发动机试验分类238:单项专题性研究试验和常规性试验,发动机的性能特性:负荷特性、速度特性、调速特性和万有特性8.点火提前角与发动机转速的关系1279.压力升高比与燃烧噪声的关系9610.换气过程的阶段划分及燃烧室扫气的特点38二)理解及简单应用层次重点复习内容1.车用增压系统分类2.机械损失功率测定方法3.四冲程发动机换气损失:排气损失,进气损失4.柴油机燃烧过程的主要因素5.汽油机、柴油机正常燃烧过程的阶段划分6.汽油机不正常燃烧现象:爆震燃烧,表面点火及其比较1267.发动机的三个主要性能指标318.外特性1419.辛烷值与抗爆性的关系10.机内、机外净化技术;三效催化转换器、EGR及其主要目的11.燃料热值及燃料低热值的含义三)简单应用层次重点复习内容1.汽油机对其燃烧室的要求2.废气涡轮增压柴油机的性能特点3.影响柴油机燃烧过程的运转因素4.爆燃的定义及其影响因素5.影响汽油机燃烧过程的使用因素6.发动机增压比的概念及增压的优点7.充气效率的影响因素8.增压比的概念及增压系统的分类9.柴油机燃烧放热规律的概念及燃烧过程的阶段划分四)综合应用层次重点复习内容1.充气效率的定义、充气效率影响因素、提高发动机充气效率的措施2.进气迟闭角的作用、进气迟闭角过大对充气效率的影响及其原因、结合发动机速度特性曲线分析进气迟闭角变化对发动机的充气效率和动力性的综合影响3.发动机的负荷特性定义,结合发动机负荷特性实验曲线分析负荷大小对过量空气系数 、指示热效率ηi、机械效率ηm、最高燃烧压力P Z的影响。
汽车发动机原理及汽车理论(发动机原理部分)辅导大纲
五、汽车发动机原理部分复习重点一)识记及理解层次重点复习内容1.热力循环热效率、发动机理论循环及其热效率高低的比较(压缩比相同的情况下)2.有效功率、指示功率的含义及其大小比较,示功图3.柴油牌号的选用、柴油自燃温度对起动性能的影响4.排放物中主要有害气体成分、柴油机有害排放物中主要有害颗粒5.分层给气燃烧、柴油机的理想放热规律6.燃油消耗量测量方法分类7.汽车发动机试验分类:单项专题性研究试验和常规性试验,发动机的性能特性:负荷特性、速度特性、调速特性和万有特性8.点火提前角与发动机转速的关系9.压力升高比与燃烧噪声的关系10.换气过程的阶段划分及燃烧室扫气的特点二)理解及简单应用层次重点复习内容1.车用增压系统分类2.机械损失功率测定方法3.四冲程发动机换气损失:排气损失,进气损失4.柴油机燃烧过程的主要因素5.汽油机、柴油机正常燃烧过程的阶段划分6.汽油机不正常燃烧现象:爆震燃烧,表面点火及其比较7.发动机的三个主要性能指标8.外特性9.辛烷值与抗爆性的关系10.机内、机外净化技术;三效催化转换器、EGR及其主要目的11.燃料热值及燃料低热值的含义三)简单应用层次重点复习内容1.汽油机对其燃烧室的要求2.废气涡轮增压柴油机的性能特点3.影响柴油机燃烧过程的运转因素4.爆燃的定义及其影响因素5.影响汽油机燃烧过程的使用因素6.发动机增压比的概念及增压的优点7.充气效率的影响因素8.增压比的概念及增压系统的分类9.柴油机燃烧放热规律的概念及燃烧过程的阶段划分四)综合应用层次重点复习内容1.充气效率的定义、充气效率影响因素、提高发动机充气效率的措施2.进气迟闭角的作用、进气迟闭角过大对充气效率的影响及其原因、结合发动机速度特性曲线分析进气迟闭角变化对发动机的充气效率和动力性的综合影响3.发动机的负荷特性定义,结合发动机负荷特性实验曲线分析负荷大小对过量空气系数 、指示热效率ηi、机械效率ηm、最高燃烧压力P Z的影响。
《发动机原理及汽车理论》课程教案
《发动机原理及汽车理论》课程教案第一章:发动机概述1.1 发动机的定义与作用解释发动机的概念阐述发动机在汽车中的重要性1.2 发动机的分类介绍往复式发动机和旋转式发动机比较四冲程发动机和二冲程发动机1.3 发动机的主要性能参数介绍发动机排量、功率、扭矩等参数解释这些参数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第二章:发动机的工作原理2.1 往复式发动机的工作原理解释四个冲程的作用和顺序阐述燃烧过程和能量转化过程2.2 旋转式发动机的工作原理介绍旋转式发动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比较旋转式发动机与往复式发动机的优缺点2.3 发动机的效率解释发动机效率的概念分析影响发动机效率的因素第三章:发动机的构造与设计3.1 发动机的组成部分介绍气缸、活塞、曲轴等主要部件阐述各部件的作用和相互关系3.2 发动机的设计与制造介绍发动机设计的原则和方法阐述发动机制造的工艺和流程3.3 发动机的维修与保养介绍发动机的维修方法和注意事项强调定期保养对发动机性能的重要性第四章:汽车理论4.1 汽车的动力学解释牛顿运动定律在汽车运动中的应用阐述汽车的加速度、速度和制动距离等概念4.2 汽车的操纵性和平稳性介绍汽车操纵性和平稳性的评价指标分析影响汽车操纵性和平稳性的因素4.3 汽车的经济性和环保性解释汽车燃油消耗和排放物的概念阐述提高汽车经济性和环保性的措施和方法第五章:发动机与汽车的关系5.1 发动机与汽车的匹配介绍发动机选型和汽车设计的关系阐述发动机与汽车性能的匹配原则5.2 发动机的改装与优化介绍发动机改装的方法和注意事项阐述改装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5.3 新能源汽车与发动机技术介绍新能源汽车的类型和特点分析新能源汽车对发动机技术的影响和挑战第六章:内燃机燃烧过程与排放控制6.1 内燃机燃烧过程解释燃烧过程的四个阶段分析燃烧效率与发动机性能的关系6.2 排放控制技术介绍排放控制的基本原理阐述催化转化器、微粒过滤器等排放控制装置的作用6.3 排放标准与环保要求解读国内外排放标准分析环保要求对发动机设计和制造的影响第七章:电喷发动机技术7.1 电喷发动机概述解释电喷发动机的工作原理阐述电喷技术在提高发动机性能方面的优势7.2 电喷系统的组成与工作原理介绍电喷系统的核心部件分析电喷系统的工作流程和控制策略7.3 电喷发动机的维修与诊断介绍电喷发动机的维修注意事项阐述电喷发动机故障诊断的方法和技巧第八章:涡轮增压技术8.1 涡轮增压技术概述解释涡轮增压的工作原理阐述涡轮增压技术在提高发动机性能方面的优势8.2 涡轮增压系统的组成与工作原理介绍涡轮增压系统的核心部件分析涡轮增压系统的工作流程和控制策略8.3 涡轮增压发动机的维修与保养介绍涡轮增压发动机的维修注意事项强调涡轮增压发动机保养的重要性第九章:混合动力汽车技术9.1 混合动力汽车概述解释混合动力汽车的工作原理阐述混合动力技术在提高汽车性能和环保方面的优势9.2 混合动力系统的组成与工作原理介绍混合动力系统的核心部件分析混合动力系统的工作流程和控制策略9.3 混合动力汽车的维修与保养介绍混合动力汽车的维修注意事项强调混合动力汽车保养的重要性第十章:未来发动机技术发展趋势10.1 发动机节能与减排技术介绍节能减排技术的研究方向分析这些技术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10.2 新型发动机技术阐述氢发动机、电动汽车等新型发动机技术分析这些技术在汽车行业中的应用前景10.3 发动机技术与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讨论发动机技术在促进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作用分析可持续发展对发动机技术和汽车产业的影响第十一章:发动机控制系统11.1 发动机控制系统的概述解释发动机控制系统的功能和重要性阐述发动机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11.2 电子控制单元(ECU)介绍ECU的作用和功能分析ECU在发动机控制中的作用11.3 发动机控制策略阐述发动机的燃油喷射、点火时机等控制策略分析这些策略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第十二章:发动机试验与测试技术12.1 发动机试验概述解释发动机试验的目的和方法阐述发动机试验的重要性12.2 发动机试验设备与技术介绍发动机试验设备及其功能分析发动机试验技术的应用和发展12.3 发动机测试与诊断阐述发动机测试的方法和技巧分析发动机诊断技术的应用和发展第十三章:汽车动力系统集成与优化13.1 汽车动力系统集成解释汽车动力系统集成的概念和重要性阐述动力系统集成的方法和策略13.2 汽车动力系统优化介绍动力系统优化的目标和方法分析优化技术在提高汽车性能方面的作用13.3 动力系统集成与优化的挑战与发展方向讨论动力系统集成与优化的挑战和难题阐述未来动力系统集成与优化的研究方向和发展方向第十四章:汽车动力性能仿真与分析14.1 汽车动力性能仿真概述解释动力性能仿真的概念和重要性阐述动力性能仿真的方法和应用14.2 动力性能仿真软件与技术介绍动力性能仿真软件及其功能分析动力性能仿真技术的应用和发展14.3 动力性能仿真与实验的对比与结合讨论动力性能仿真与实验的优缺点阐述如何将仿真与实验相结合以提高汽车性能第十五章:汽车动力系统故障诊断与维修15.1 汽车动力系统故障诊断概述解释动力系统故障诊断的概念和重要性阐述动力系统故障诊断的方法和技巧15.2 故障诊断工具与技术介绍故障诊断工具及其功能分析故障诊断技术的应用和发展15.3 动力系统维修与保养阐述动力系统维修的原则和方法强调定期保养对动力系统性能的重要性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档详细介绍了《发动机原理及汽车理论》课程的教案,涵盖了发动机概述、工作原理、构造与设计、与汽车的关系、燃烧过程与排放控制、电喷发动机技术、涡轮增压技术、混合动力汽车技术、未来发动机技术发展趋势、发动机控制系统、发动机试验与测试技术、汽车动力系统集成与优化、汽车动力性能仿真与分析以及汽车动力系统故障诊断与维修等十五个章节。
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复习题 (2)
《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期末考试复习提纲第一章发动机原理基本知识1、基本状态参数与状态参数:(1)基本状态参数:温度:热力学温度、水的三相点273.16K、= 摄氏温度的零点0.01C;压力:相对压力(表压力、真空度)、绝对压力;《表=-真=绝—相》比体积:《比体积=气体总容积/气体质量》(2)状态参数:内能;是指气体内部所具有的各种能量之和,主要有气体分子运动的动能和分子间的位能组成。
2、状态参数(量)与过程参数(量)功:功的正负《当气体的状态变化使容积增加时,所做的功为正值,即气体膨胀对外做功;。
减少时,。
负值,即外界对气体做功使气体压缩》热量:热量的正负;《气体从外界吸收热量为正,而气体向外放出热量为负》内能:内能的正负;<气体内能增加为正,减少为负》3、热力循环(正向循环、逆向循环)《把热能转换为机械功的循环为正循环,消耗外界机械功而将热量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的为逆循环.>4、发动机的实际循环:画图并论述发动机的实际循环;注意要点:(1)图示清晰:实际循环中各热力过程的起止点,曲线走势;(2)各热力过程:注意各热力过程的起止点,作用,活塞,进排气门,压力和温度的变化趋势;吸热还是放热等;5、发动机的理想循环(1)柴油机的理想循环(热力过程,吸热量,放热量,循环净功)(2)汽油机的理想循环(热力过程,吸热量,放热量,循环净功)6、实际循环与理想循环的差别<1.实际气体存在的损失;2泵气损失;3.非瞬间燃烧损失;4.提前排气损失;5.传热损失;6.机械运动的摩擦和不完全燃烧的损失》7、简单计算:(1)发动机每工作循环所用的时间;《时间=冲程数*60\2*转数>(2)发动机有效功率的计算;< 有效=指示-机械损失》(3)机械效率、有效热效率和指示热效率的关系;,<有效热=指示热*机械》8、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1)各因素如何影响机械效率;《1.点火提前角或供油提前角;2.发动机转速;3.发动机负荷;4.润滑油粘度;5.发动机温度;6.发动机技术状况》第二章发动机的换气过程1、为提高发动机的性能,对换气过程的要求是什么?《排气彻底,进气充分,换气损失少》2、四冲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1)排气过程:自由排气阶段;(起止点、排气门提前开启角、压力温度变化)强制排气阶段;(起止点、排气门提前迟闭角、压力温度变化)(2)进气过程(起止点、进气门提前开启(迟闭)角、压力温度变化;(3)扫气过程(气门叠开角,作用)3、图示并说明换气损失的组成;《进排气损失》4、换气过程的评定指标:(1)残余废气系数:含义,各影响因素如何影响残余废气系数,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哪一个?《进排气终了压力和温度,压缩比,配气相位;压缩比》(2)充气效率:含义,各影响因素如何影响充气效率,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哪一个?《进排气终了压力和温度,大气压力和温度,压缩比,配气相位;进气終了压力》5、过量空气系数的含义《燃烧1kg燃料实际供给的空气量和理论空气量的比值,表示混合气的浓度》6、改善换气过程的目的是什么?《减少换气损失,提高充气效率,降低残余废气系数7、配气相位角度中,对换气过程影响最大的是哪一个?进气门的迟后关闭角8、进气增压的含义及目的。
发动机与汽车理论教学大纲(76)_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题库
《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教学大纲一、说明1.本课程的性质和内容《发动机理论与汽车理论》课程是我校高级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一门专业课。
其中“发动机原理”使学生熟悉内燃机的工作的全过程和整机性能,了解提高性能的基本途径,为从事发动机的设计、制造、使用、维修、改进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汽车理论”阐明了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性,使学生掌握汽车主要性能的内在联系和规律,以及影响因素,并了解汽车主要性能的评价和试验方法,为正确使用汽车和车辆的改装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2.课程的任务和要求本课程分为两大部分,即“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
其中“发动机原理”部分的教学内容是以分析研究影响内燃机综合性能指标的各种因素作为重点。
“汽车原理”是以力学为基础,阐述汽车的主要性能动力性、燃油经济性、制动性、纵稳定性、行驶平顺性及通过性等,并在满足这些整车性能要求的基础上提出选择汽车设计参数的一些原则。
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学生应具备《汽车构造》、以及机械和力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本课程应在学生学习《汽车构造》之后,在高级班中开设。
3.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该课程对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结构要求较高,理论性较强,故在教学中应该结合专业,深入浅出,多进行案例教学,加强实物教学,开展研究性项目学习;另外,应结合课程的要求,编写适合的习题供学生练习。
二、学时分配表三、课程要求与内容第一章发动机原理基础知识教学要求了解学习《发动机原理》的目的、意义;了解本课程的性质、任务、本课程在本专业中的作用、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介绍。
掌握气体热力性质,熟悉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熟悉发动机的性能指标,掌握发动机的机械效率的意义。
教学内容气体的热力性质、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发动机循环、发动机的性能指标、发动机的机械效率教学建议1、着重本课程在本专业中的作用以引起学生的重视;结合生活中如“热胀冷缩”的例子来讲解。
2、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是本章重点,让学生明确其含义。
《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习题集
《汽车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习题集(交通学院交通运输工程教研室)第一章发动机的性能指标问题1、发动机的性能指标有哪些?理论循环的简化条件是什么?2、四行程发动机实际循环的基本组成是什么?实际循环与理论循环的差异有哪些?3、发动机的指示指标、有效指标和强化指标各如何定义的?答案一、主要有动力性能指标,经济性能指标及运转性能指标。
简化条件如下:1)假设工质为理想气体,其比热容为定值。
比热:使1克物质的温度升高1°c所吸收的热量。
2)假设工质的压缩与膨胀为绝热等熵过程。
熵:不能利用来作功的热量,用热量的变化量除以温度的商来表示。
3)假设工质是在闭口系统中作封闭循环。
4)假设工质燃烧为定压或定容加热,放热为定容放热。
5)假设循环过程为可逆循环。
二、四行程发动机实际循环由进气、压缩、作功和排气四个行程所组成。
其差别由以下几项损失引起。
(1)实际工质影响理论循环中假设工质比热容是定值,而实际气体比热是随温度的增长而上升,且燃烧后生成CO2、H2O等多原子气体,这些气体的比热容又大于空气,使循环的最高温度降低。
由于实际循环还存在泄露,使工质数量减少,这意味着同样的加热量,在实际循环中所引起的压力和温度的升高要比理论循环的低得多,W所示。
其结果是循环热效率低,循环所作功减少,如图1-8中K(2)换气损失燃烧废气的排出和新鲜空气的吸入是使循环重复进行所必不可少的,由此而W 消耗的功称为换气损失。
由于进排气系统中的流动阻力而产生的损失如图中r所示,换气过程中因排气门在下止点前必要的提前开启而产生的损失如图中面积W所示。
(3)燃烧损失1)实际循环中燃烧非瞬时完成,所以喷油或点火在上止点前,并且燃烧还W所示。
会延续到膨胀行程,由此形成非瞬时燃烧损失和补燃损失,如图中z2)实际循环中会有部分燃料由于缺氧产生不完全燃烧损失。
3)在高温下部分燃烧产物分解而吸热,即2CO2+热量⇔2CO+O22H2O+热量⇔2 H2+O2使循环的最高温度下降,由此产生燃烧损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复习资料2012级一.单项选择(共60题)1.对汽油机燃烧过程的没有影响的使用因素()A.混合气浓度B.压缩比C.转速D.点火提前角2. 发动机转速不变时,其性能指标随负荷变化而变化的关系是()A.万有特性B.空转特性C.速度特性D.负荷特性3. 馏程是表示柴油什么性能的指标()A.发火性B.蒸发性C.燃料流动性D.低温流动性4. 从火焰核心形成起,到出现最高爆发压力为止,这段时期是汽油机的()A.着火延迟期B. 速燃期C.明显燃烧期D.后燃期5. 我国汽油的标号是指( )A.凝点B.自燃温度C.辛烷值D.馏出温度6.沿行驶方向作用于汽车的各种外力是()。
A.滚动阻力与空气阻力B.驱动力与行驶阻力C.驱动力与滚动阻力D.滚动阻力与坡度阻力7.汽车动力装置参数是指()。
A.发动机功率、传动系的传动比B.发动机转矩、最大传动比C.发动机转矩、燃油消耗率D.发动机功率、传动系挡位8.过多转向汽车的后轮侧偏角的绝对值与前轮侧偏角的绝对值之差()。
A.等于零B.小于零C.大于零D.小于等于零9.对汽车制动系的实际前、后制动力分配线的要求应()。
A.总在理想的制动力分配线的上方B.与理想的制动力分配线重合C.与理想的制动力分配线相交D.总在理想的制动力分配线的下方10.制动初期,地面制动力、制动器制动力及附着力的关系为()。
A.地面制动力等于附着力,并小于制动器制动力B.地面制动力等于制动器制动力,并小于附着力C.附着力等于制动器制动力,并小于地面制动力D.地面制动力等于制动器制动力,并等于附着力11.从火焰核心形成起,到出现最高爆发压力为止,这段时期是汽油机的()A.着火延迟期B.明显燃烧期C.速燃期D. 后燃期12. 馏程是表示柴油什么性能的指标。
()A. 燃料流动性B. 低温流动性C. 发火性D. 蒸发性13. 若点火提前角过小,则()A.爆发压力和温度下降、排气温度升高B.爆发压力和温度下降、排气温度下降C.爆发压力和温度升高、排气温度升高D.爆发压力和温度升高、排气温度下降14. 发动机燃烧过程中,在高温和高浓度氧气的条件下,生成()A.COB.HCC. NOxD.炭烟15. 哪项不是汽油机的机内净化技术()A.推迟点火时间B.提高点火能量C.废气再循环D.二次空气喷射16.设计中初选发动机应有的功率时常要求保证汽车预期的()。
A. 最短超车加速时间B.最大爬坡度C.最短原地起步加速时间D. 最高车速17.汽车操纵稳定性中的稳态响应是一种()。
A.随时间变化的频域响应B.转向盘角位移不变的响应C.不随时间变化的时域响应D.转向盘力矩不变的响应18.制动防抱死系统ABS功能把车轮滑移率控制在()。
A.5%-15%B.15%-25%C.25%-35%D.35%-45%19.制动效能的恒定性主要是指()。
A.制动抗热衰退性能B.制动力矩保持不变C.制动抗水衰退性能D.制动减速度保持不变20.我国评价商用车经济性的行驶六工况包括()。
A.两个等速工况、三个加速工况、一个减速工况B.三个等速工况、两个加速工况、一个减速工况C.两个等速工况、两个加速工况、两个减速工况D.两个等速工况、两个加速工况、一个减速工况、一个怠速工况21.烃类燃料在高温缺氧条件下裂解生成的是()A.COB.HCC.NOxD.炭烟22. 当转速增加时,应()A. 增大点火提前角、爆燃倾向增大B. 增大点火提前角、爆燃倾向减小C. 减小点火提前角、爆燃倾向增大D. 减小点火提前角、爆燃倾向减小23. 柴油机的燃烧过程接近哪种加热循环()A.定容加热循环B.定压加热循环C.混合加热循环D.绝热加热循环24. 影响充气效率的因素有进气终了状态的压力、温度,为了提高充气效率应()A.提高进气终了压力、降低进气终了温度B.提高进气终了压力、提高进气终了温度C.降低进气终了压力、降低进气终了温度D.降低进气终了压力、提高进气终了温度25. 对混合气形成和燃烧有影响的因素有( )A.油束的锥角β和射程B.雾化质量C.油束在燃烧室中的分布特性D.ABC都是26.不足转向汽车的后轮侧偏角的绝对值与前轮侧偏角的绝对值之差()。
A.等于零B.小于零C.大于零D.小于等于零27.侧偏力是指()。
A.在地面上的作用力B.在车轮中心作用的侧向力C.在地面上产生的地面侧向反作用力D.侧向偏心力28.地面制动力达到附着力值时,车轮将()。
A.被抱死而出现滑移现象B.继续滚动C.边滚边滑D.静止29.汽车的动力性是指在良好路面直线行驶时汽车所能达到的()。
A.最高车速B. 最短超车加速时间C.最短原地起步加速时间D.平均行驶速度30.通常影响汽车制动跑偏的主要原因是()。
A.汽车左右车轮制动器制动力不相等B. 前轮定位不理想C. 转向机构有问题D.悬架的结构及其刚度不当31.代表了汽油机的最高动力性能是()A.速度特性B.负荷特性C.外特性D.调速特性32.汽油机与柴油机负荷特性相比,有如下特点()A.燃油消耗率高、排温低B.燃油消耗率高、排温高C.燃油消耗率低、排温高D.燃油消耗率低、排温低33.柴油机的过量空气系数α值总是( )A.大于1B.小于1C.等于1D.某一定值34. 换气损失,是由两部分组成,即()A.排气损失和进气损失B.排气损失和泵气损失C.泵气损失和进气损失D. 泵气损失和阻力损失35、不属于柴油的使用特性的是()A.十六烷值B.辛烷值C. 馏程D. 粘度36.传动系档位数减少会()汽车的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
A.改善B.降低C.保持D.保证37.汽车比功率是指()。
A.单位发动机排量输出的功率B.单位发动机容积输出的功率C.单位汽车总质量具有的发动机功率D.单位汽车总重量具有的发动机功率38.在附着系数小于同步附着系数路面上的制动过程是()。
A.前轮比后轮先抱死B.前、后轮同时抱死C.后轮比前轮先抱死D. 前、后轮都不抱死39.按等比级数分配传动比的主要目的在于()。
A.有利于和副变速器结合B.提高汽车的经济性C.便于换挡D.充分利用发动机提供的功率40.车轮抱死时,地面制动力、制动器制动力及附着力的关系为()。
A.地面制动力等于附着力,并小于制动器制动力B.地面制动力等于制动器制动力,并小于附着力C.附着力等于制动器制动力,并小于地面制动力D.地面制动力等于制动器制动力,并等于附着力41.烃燃料在空气不足的情况下,进行不完全燃烧的产物是( )A.COB.HCC.NOxD.炭烟42. 标定15分钟功率适用于()A.工程机械发动机功率标定B.汽车发动机功率标定C.电站发动机功率标定D.铁路牵引发动机功率标定43. 发动机采用增压后,哪种性能变好()A.加速性能B.排气污染和噪声C.起动性能D.低速转矩性能44. 我国柴油的标号是指( )A.粘度B. 10%馏出温度C.十六烷值D. 凝点45. 当发动机油门位置固定,转速增加时,( )A.平均机械损失压力减小,机械效率减小B.平均机械损失压力减小,机械效率增加C.平均机械损失压力增加,机械效率减小D.平均机械损失压力增加,机械效率增加46.计算汽车驱动力时,转矩用以下哪个数值计算?()A.发动机外特性的转矩B.发动机的最大转矩C.发动机使用外特性的转矩D.发动机的平均转矩47.对空气阻力影响最大的阻力是()。
A.形状阻力B.干扰阻力C.内循环阻力D.摩擦阻力48.我国评价商用车经济性的行驶六工况包括()。
A.两个等速工况、三个加速工况、一个减速工况B.三个等速工况、两个加速工况、一个减速工况C.两个等速工况、两个加速工况、两个减速工况D.两个等速工况、两个加速工况、一个减速工况、一个怠速工况49.汽车操纵稳定性中的稳态响应是一种()。
A.不随时间变化的频域响应B.转向盘角位移不变的响应C.不随时间变化的时域响应D.转向盘力矩不变的响应50.在同步附着系数路面上的制动过程是()。
A.前轮比后轮先抱死B.前、后轮同时抱死C.后轮比前轮先抱死D. 前、后轮都不抱死51.性能指标随转速而变化的关系,称为发动机的( )A.速度特性B.负荷特性C.万有特性D.调整特性52. 当发动机压缩比增加时,( )A.汽油机爆震倾向减小,柴油机工作粗暴倾向减小B.汽油机爆震倾向减小,柴油机工作粗暴倾向增加C.汽油机爆震倾向增加,柴油机工作粗暴倾向减小D.汽油机爆震倾向增加,柴油机工作粗暴倾向增加53. 对于汽油机来说,最佳点火提前角如下变化( )A.油门位置一定,转速增加时,最佳点火提前角不变,B.油门位置一定,转速增加时,最佳点火提前角减小,C.转速一定,负荷增加时,最佳点火提前角减小D.转速一定,负荷增加时,最佳点火提前角增大54. 提高充气效率的措施是()A、增大进气马赫数B、增加气门的数目C、较大的冲程缸径比D、增大对进气充量的加热55. 理论循环与实际循环的比较,出现差别是由以下哪项损失引起的( )A.换气损失B.燃烧损失C.传热损失D.ABC都是56.汽车的滚动阻力产生的机理是()。
A.轮胎的弹性迟滞损失B.地面与轮胎间的摩擦力C.地面的变形损失D.地面与轮胎间的摩擦力矩57.一般轿车的形状阻力占空气阻力的大致比例为()。
A.70%B.58%C.48%D.30%58.按等比级数分配传动比的主要目的在于()。
A.有利于和副变速器结合B.提高汽车的经济性C.便于换挡D.充分利用发动机提供的功率59.制动效能的恒定性主要是指()。
A.制动抗热衰退性能B.制动力矩保持不变C.制动抗水衰退性能D.制动减速度保持不变60.侧偏现象是指只要侧偏力出现,车轮行驶方向都会()。
A.偏离直线行驶方向B.偏离汽车的中心对称平面C.偏离车轮平面D.自动转向行驶二.填空题(共60题)1. 汽油的主要性能有__抗爆性___、蒸发性、氧化安定性、清净性等。
2. 当柴油机的喷油泵的__油量调节机构(齿条或油门拉杆)_______位置固定,柴油机的性能指标随转速而变化的关系,称为速度特性。
3. 表征换气过程完善程度的主要指标是充量效率或充量系数。
4. 车用发动机选用脉冲增压系统。
5. 柴油机调速特性曲线由调速器起作用的调速段和调速器不起作用的外特性段组成。
6. 按等比级数分配传动比的主要目的在于充分利用发动机提供的功率,提高汽车的动力性。
7.汽车有比功率是发动机功率和汽车总质量的比值。
8. 汽车的加速能力常用原地起步加速时间和超车加速时间来表明。
9. 汽车在φ>φ0的路面上行驶,制动时后轮先抱死。
10. 侧滑是指制动时汽车某一轴或两轴发生横向移动。
11.将燃油雾化,可以大大增加燃料蒸发的表面积,增加燃料与氧接触的机会,以达到迅速混合的目的。
12. 着火机理可分为:热自燃机理和链锁自燃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