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学习笔记.doc
语文6年级上册课堂笔记

语文6年级上册课堂笔记一、字词。
1. 会写的字。
- “毯”:半包围结构,毛字旁。
注意“炎”字的写法,上面的“火”字最后一笔捺变为点。
这个字本义是厚实有毛绒的织品,如“毛毯”。
- “陈”:左右结构,耳朵旁。
表示安放、摆设等意思,如“陈列”。
- “裳”:上下结构,衣字底。
在文中读“shang”,轻声,指衣服。
2. 多音字。
- “行”:háng(银行)、xíng(行走)。
- “勒”:lè(勾勒)、lēi(勒紧)。
二、文章结构与内容。
1. 第一段(第1自然段):草原美景。
- 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这里通过描写天空和空气,展现出草原的开阔和清新。
- 接着描写草原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景象,“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运用了“一碧千里”这个词语生动地写出了草原的辽阔和碧绿。
2. 第二段(第2自然段):喜迎远客。
- 写了草原人民迎接远客的情景。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这个句子把迎接的人群比作彩虹,既写出了他们服装的鲜艳,又表现出他们的热情。
- 主客在草原上相见,“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
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
”体现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3. 第三段(第3自然段):盛情款待。
- 描写了草原人民热情款待客人的场景。
“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不拘束。
”通过描写食物的摆放和人们的坐姿等细节,表现出草原人民的好客。
- 还写了蒙古族同胞的表演,“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
”这些活动进一步体现了他们的热情。
4. 第四段(第4自然段):深情话别。
六年级上册语文所有课文笔记

六年级上册语文所有课文笔记六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课文笔记。
第一单元。
- 作者简介。
- 生字词。
- 会写的字。
- “毯”:半包围结构,毛字旁。
注意“毛”字的最后一笔横变提。
本义是厚实有毛绒的织品,文中指草原像巨大的绿色毛毯。
- “陈”:左右结构,阝(耳刀旁)。
左边部分要写紧凑,右边的“东”字第二笔横撇与第三笔捺交叉处要出头。
有“陈列、陈旧”等意思,文中是“陈列”的意思,如“陈巴尔虎旗”。
- “裳”:上下结构,衣字底。
这个字在文中读“shang”轻声,本义是下身的衣服,在古代也指遮蔽下体的衣裙。
- “虹”:左右结构,虫字旁。
左窄右宽,“虫”字的横变提。
彩虹是雨后天空中出现的彩色圆弧,文中形容河像彩虹一样。
- 多音字。
- “行”:háng(同行、银行),xíng(行走、行动)。
在“同行”一词中读háng,表示行业或同一行业的人;在“行走”中读xíng,表示走的动作。
- “勒”:lè(勾勒、勒令),lēi(勒紧)。
“勾勒”中读lè,指用线条画出轮廓;“勒紧”中读lēi,意为用力拉紧。
- 文章结构与内容。
- 结构。
- 这篇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依次写了草原风光、喜迎远客、主客联欢、依依惜别这几个部分。
- 内容。
- 草原风光: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天空明朗,空气清鲜,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小丘的线条柔美,羊群就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这种描写展现了草原的辽阔、美丽,表达了作者对草原景色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 喜迎远客:写草原人民热情迎接远客的情景。
“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这里的“飞”字写出了车速之快,也反映出作者急切见到蒙古同胞的心情。
蒙古族同胞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生动地描绘出蒙古族同胞迎接远客的热烈场面。
- 主客联欢:描写了主客联欢的热闹场景。
主人盛情款待客人,大家敬酒、联欢,表现了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六年级上册语文书所有的笔记

六年级上册语文书所有的笔记第一单元。
- 生字词。
- 毯(tǎn):毛毯,注意“毯”字的半包围结构,里面是“炎”。
- 陈(chén):陈旧,陈列。
- 裳(shang):衣裳,在文中读轻声。
- 虹(hóng):彩虹。
- 重点句子。
-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通过描写草原的天空和空气,表达了作者初到草原的惊喜之情。
-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是全文的中心句,点明了蒙汉两族人民情谊深厚不忍分别的情感。
- 生字词。
- 缀(zhuì):点缀,缀满。
- 幽(yōu):幽静,幽美。
- 雅(yǎ):优雅,高雅。
- 案(àn):伏案,答案。
- 重点句子。
- “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
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
”这里的“积雪”指的是丁香花,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丁香花的洁白和繁茂。
- “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么?”由丁香结引出对人生的思考,告诉我们生活中总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正是这些问题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第二单元。
- 生字词。
- 寇(kòu):日寇,敌寇。
- 冀(jì):冀中平原,冀望。
- 副(fù):一副,副业。
- 榴(liú):石榴。
- 重点句子。
- “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
”“斩钉截铁”一词表现了班长马宝玉坚定果断的态度。
- “狼牙山五壮士在战斗中临危不惧,英勇阻击,子弹打光后,用石块还击,面对步步逼近的敌人,他们宁死不屈,毁掉枪支,义无反顾地纵身跳下数十丈深的悬崖。
”概括了五壮士英勇无畏的英雄事迹。
- 生字词。
- 政(zhèng):政府,政治。
- 宾(bīn):宾客,外宾。
- 栏(lán):栏杆,栏目。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课课堂笔记

以下是一份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的课堂笔记,供您参考: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稻草人》学习重点:1.掌握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理解稻草人的形象和意义,体会作者通过稻草人表达的情感。
3.学习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形象的方法。
学习内容:一、生字生词1.生字:稻、草、人、麦、夜、布、提醒、害、病、痛、惨。
2.生词:稻草人、麦子、田野、提醒、害虫、痛苦、悲惨。
二、课文内容《稻草人》是一篇童话,讲述了稻草人在田野里守护麦子的故事。
稻草人虽然不会动,但它的心却充满了善良和爱。
它希望提醒主人预防害虫,却无法说话。
在夜晚,稻草人目睹了麦子被害虫咬食的惨状,内心感到无比痛苦和悲惨。
通过这个故事,作者表达了对善良和爱的赞美,以及对弱者的同情和关爱。
三、问题思考1.为什么稻草人会感到痛苦和悲惨?答:稻草人感到痛苦和悲惨是因为它看到麦子被害虫咬食,却无法提醒主人预防,也无法帮助麦子摆脱困境。
这反映了稻草人的善良和爱,同时也表现了弱者的无助和无奈。
2.作者通过稻草人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答:作者通过稻草人表达了对善良和爱的赞美,以及对弱者的同情和关爱。
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的关注和思考,希望人们能够更加关注弱者的处境,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3.本文有哪些细节描写表现了人物形象?答:本文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了稻草人的形象和情感。
例如,“稻草人站在田野里,孤独地守护着麦子”,表现了稻草人的忠诚和坚定;“它希望提醒主人预防害虫,却无法说话”,表现了稻草人的善良和爱;“夜晚,稻草人目睹了麦子被害虫咬食的惨状,内心感到无比痛苦和悲惨”,表现了稻草人的同情和关爱。
这些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也更好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六年级语文笔记上册人教版

六年级语文笔记上册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笔记(人教版)一、第一单元。
1. 生字词。
- 毯(tǎn):毛毯,“绿毯”形象地写出了草原的碧绿和平坦。
- 陈(chén):陈列,陈旧。
- 裳(shang):衣裳,在文中“彩虹的衣裳”描绘出了草原的美丽色彩。
- 蹄(tí):马蹄,“马蹄”是草原上常见的景象元素。
- 腐(fǔ):腐烂,腐朽。
- 稍(shāo):稍微,稍等。
- 微(wēi):微小,微风。
2. 文章结构。
-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初见草原的景色。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直接描写草原的天空,通过对比突出草原的天空独特之处。
- 第二段(第2自然段):描写草原的景色。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写出了草原的广阔和碧绿。
接着描写了小丘、羊群等,“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羊群比作白色的大花,把草原比作绿毯,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草原的美景。
- 第三段(第3 - 5自然段):写作者受到蒙古族同胞的热情欢迎。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这是对蒙古族同胞前来迎接的描写,通过“像一条彩虹”这个比喻,写出了蒙古族同胞服饰的鲜艳和他们前来迎接的热情欢快的场景。
- 第四段(第6自然段):写主客联欢和作者的感受。
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是蒙汉两族人民情深意长的集中体现。
3. 写作特点。
- 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草原景色的同时,融入了自己的感受,如对草原的喜爱之情,对蒙古族同胞热情款待的感激之情等。
- 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描写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1. 生字词。
- 缀(zhuì):点缀,缀满。
六年级上册语文书的全部笔记

六年级上册语文书的全部笔记第一单元。
- 生字词。
- “毯”,这个字就像一块大大的毛毯,要注意它是半包围结构,毛字在里面,最后一笔是点。
“陈巴尔虎旗”的“旗”字,右边有个“其”,可别少写一横哦。
- 文中描写草原景色的词可美了,像“一碧千里”,一眼望去全是绿色,那绿啊,简直能延伸到天边。
“翠色欲流”就更绝了,翠绿的颜色好像要流淌出来一样,这是把静态的颜色写活了。
- 段落理解。
- 课文第一段写了作者初见草原的情景。
那“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一上来就给人一种开阔、舒畅的感觉。
就好像我们自己走进了那片草原,大口呼吸着新鲜的空气。
- 作者写草原上的人们迎接远客的部分可有意思了。
“襟飘带舞”这个词把蒙古族同胞们盛装迎接客人的样子写得特别生动。
他们骑着马,老远就来迎接,还献哈达、敬酒,这体现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呢。
- 生字词。
- “缀”这个字,就像把一个个小物件连接起来的感觉。
“幽”字很有韵味,它表示幽静、深远,就像丁香花给人的那种淡雅、清幽的感觉。
- 文中描写丁香花形状的句子很有趣,“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把花苞比作盘花扣,多形象啊。
- 文章主旨。
- 作者写丁香结,其实是在借物抒情。
丁香花小小的花苞就像一个个结,人生中也有很多解不开的结。
但是呢,就像丁香花依然那么美丽一样,我们也要以豁达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烦恼。
这就好比虽然丁香结看起来有点愁怨,但它也给丁香花增添了一种独特的美。
- 孟浩然写这首诗的时候啊,是个孤独的旅人。
“移舟泊烟渚”,他把船停靠在烟雾笼罩的小洲边。
这个“渚”字就是水中的小块陆地。
“日暮客愁新”,太阳落山了,他的愁思就像潮水一样涌上来。
为啥呢?因为他远离家乡啊。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旷野很辽阔,天空好像比树还低,江水清澈,月亮离人很近。
这里通过描写景色,把那种孤独、愁闷的心情烘托得更强烈了。
- 苏轼可真是个有趣的人。
这首诗写的是西湖的骤雨。
六年级上册语文笔记整理

六年级上册语文笔记整理一、第一单元。
1. 生字词。
- 毯(tǎn):毛毯,注意“毯”字的半包围结构,里面是“炎”。
- 陈(chén):陈列,陈旧。
- 裳(shang):在“衣裳”一词中读轻声。
- 蹄(tí):马蹄,注意“蹄”字的右半部分是“帝”。
- 腐(fǔ):腐烂,腐朽。
- 稍(shāo):稍微,稍等。
2. 重点句子。
-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 赏析:通过描写草原的天空和空气,表达了作者初到草原时的喜悦心情。
运用了“那么……那么……”的句式,强调了草原环境的美好。
-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含义: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呢?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这是全文的中心句,点明了文章的主题——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3. 写作特点。
- 情景交融。
作者在描写草原风光的同时,融入了自己的感受,如看到草原美景时的愉快心情,以及与蒙古族人民联欢时的欢乐氛围。
- 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
先写草原美景,再写欢迎远客,接着写联欢,最后写惜别,条理清晰。
1. 生字词。
- 缀(zhuì):点缀,缀满。
- 幽(yōu):幽静,幽美。
- 雅(yǎ):优雅,高雅。
- 案(àn):伏案,案件。
- 拙(zhuō):笨拙,拙见。
- 薄(bó):单薄,薄弱。
在“薄饼”一词中读báo。
2. 重点句子。
- “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 赏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探出”“窥着”将丁香花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丁香花的俏皮和可爱,富有情趣。
- “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 含义:丁香结象征着生活中的烦恼和忧愁,就像丁香花的结一样,是解不完的。
六年级上册的课堂笔记语文

六年级上册的课堂笔记语文《六年级上册的课堂笔记语文(一)》同学们,咱们六年级上册的语文课可真是丰富多彩!就拿《草原》这一课来说吧,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那叫一个美!“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句话让我仿佛亲眼看到了那无边无际的绿色草原。
老师还跟我们讲了很多修辞手法,像比喻、拟人、排比。
比如“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这就是拟人,把骏马和大牛当成人来写,多有意思啊!还有《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五位壮士的英勇无畏让我特别敬佩。
他们在战斗中临危不惧,为了掩护群众和部队转移,把敌人引上了绝路,英勇跳崖。
他们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六年级上册的课堂笔记语文(二)》在六年级上册的语文学习中,我学到了好多知识。
比如说古诗,《宿建德江》里“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的孤独寂寞。
老师给我们讲了诗人孟浩然当时的心情和处境,让我一下子就理解了诗句的意思。
还有《丁香结》这一课,作者通过描写丁香花的形状、颜色、气味,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
就像我们生活中也会有各种各样的烦恼,但正是这些烦恼让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开国大典》这篇课文也特别让人激动,当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的时候,我的心也跟着澎湃起来。
我仿佛看到了当时那个激动人心的场面,人们欢呼雀跃,庆祝新中国的诞生。
《六年级上册的课堂笔记语文(三)》六年级上册的语文课,就像一次次奇妙的旅行。
在《穷人》这一课中,桑娜和渔夫虽然生活贫困,但他们的善良和爱心让人感动。
他们毫不犹豫地收养了邻居的孩子,这种无私的精神值得我们赞扬。
《竹节人》这篇课文特别有趣,作者写了自己制作竹节人、玩竹节人的经历。
我都能想象到同学们在教室里拿着竹节人打斗的热闹场景。
还有《桥》这一课,老支书在洪水来临时,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冲走了。
六年级上册语文书课文笔记

六年级上册语文书课文笔记一、生字词。
1. 会写的字。
- “毯”:毛毯,注意“毛”字的一横要长些,下半部分是“炎”。
- “陈”:陈列,左右结构,左边是“阝”,右边是“东”。
- “裳”:衣裳,这个字在文中读“shang”轻声。
- “虹”:彩虹,虫字旁,右半部分是“工”。
2. 会认的字。
- “勒”:勒马,这里读“lè”。
- “鄂”:鄂温克族,注意读音“è”。
二、文章结构。
1. 第一自然段。
- 主要写了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
作者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描写草原,先写天空,“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这里通过对比,突出草原天空的特点。
接着写天底下的草原,“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一碧千里”写出了草原的辽阔和碧绿。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草原比作绿毯,把羊群比作白色的大花,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草原的动态美。
2. 第二自然段。
- 描写了主客见面的情景。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里把穿着各色衣裳的蒙古族同胞比作彩虹,写出了他们的热情好客,骑马前来迎接客人的速度之快。
3. 第三自然段。
- 主要写了主人热情招待客人的情景。
他们摆上了手抓羊肉、奶酒等美食,还举行了联欢活动。
“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
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通过描写敬酒的场景,表现出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4. 第四自然段。
- 写了作者在离别时的感受。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是全文的中心句,这句话的意思是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情谊深厚,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呢,大家在夕阳下,望着一望无际的草原,互相倾诉着惜别之情。
三、写作特点。
1. 情景交融。
- 作者在描写草原景色的同时,融入了自己的感受。
如看到草原美景时的惊喜,与蒙古族同胞交往时的感动等,使文章充满了感染力。
语文书六年级上册笔记

语文书六年级上册笔记六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笔记。
一、第一单元。
1. 生字词。
- 毯(tǎn):毛毯,形容草原像巨大的绿色毛毯。
- 陈(chén):陈列、陈旧。
“陈巴尔虎旗”是地名。
- 裳(shang):衣裳,在文中“彩虹的颜色相互映衬着,像天边的云霞那么灿烂,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
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
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等语句描写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2. 重点句子。
-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 含义: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 作用: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团结友好、情深意重的思想感情。
1. 生字词。
- 缀(zhuì):点缀,文中描写丁香花星星点点地装饰着枝头。
- 幽(yōu):幽静、幽美。
形容丁香花的淡雅、清幽的气质。
2. 重点句子。
- “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么?”- 含义:丁香结年年都有,是解不完的,就像生活中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是解决不完的。
如果生活中没有这些问题,就会缺乏趣味。
- 作用:升华了文章的主题,由丁香结引出对人生的思考,表达了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 诗句:“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 字词解释。
- 宿(sù):住宿。
- 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西部的一段江水。
- 渚(zhǔ):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 诗意: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旁,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
旷野中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江水清清明月仿似更与人相亲。
- 情感表达:诗人通过描写秋江暮色,抒发了自己的羁旅之愁。
- 诗句:“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六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笔记

六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笔记一、第一单元。
1. 生字词。
- 毯(tǎn):这个字要注意右边是“炎”,不是“火”。
“毛毯”就像草原上那大片大片柔软的草地,铺在地上。
- 陈(chén):左右结构,陈旧的东西往往有很多故事,就像草原上古老的传统。
- 裳(shang):在这篇课文里读轻声。
“衣裳”,想象草原上人们穿着色彩鲜艳的衣裳,那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 重点句子。
-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 这里把小丘的线条比作中国画,“翠色欲流”这个词用得特别妙,好像绿色都要流淌出来了,写出了草原的绿和那种灵动的美。
就像你看到一大杯满满的、快要溢出来的绿色果汁一样。
-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这是全文的中心句。
蒙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感情深厚,都不忍心分别了。
在夕阳下,在广阔的草原上互相倾诉着情谊,画面感超强。
1. 生字词。
- 缀(zhuì):这个字有连接、装饰的意思。
就像丁香花一朵一朵地缀满枝头,把树枝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
- 幽(yōu):“幽”字给人一种幽静、深远的感觉。
丁香花的颜色淡雅,香味清幽,这个字很贴切地形容了丁香花的气质。
2. 重点句子。
- “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 这里用了拟人的手法,“探出”“窥着”把丁香花写得像个调皮的小娃娃,偷偷地看着行人,特别生动有趣。
就好像丁香花在跟路过的人捉迷藏,让人忍不住回头再看它一眼。
- “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吗?”- 这是文章的主旨句。
丁香结就像人生中的问题,总是存在的。
如果人生没有问题,就像一杯白开水,平淡无味。
作者通过丁香结告诉我们要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二、第二单元。
1. 生字词。
- 寇(kòu):这个字要记住上面是“宀”,下面是“元”和“攴”。
六年级上册部编版语文书课堂笔记

六年级上册部编版语文书课堂笔记一、第一单元。
- 生字词。
- 毯(tǎn):注意读音是三声。
“绿毯”形象地写出了草原的碧绿和平坦。
- 陈(chén):左右结构。
“陈列”“陈旧”等词。
- 裳(shang):在文中读轻声,“衣裳”。
- 重点句子。
-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 赏析:“渲染”“勾勒”是绘画用语,这里将草原比作一幅中国画,生动地写出了草原景色的美丽、自然,小丘的线条柔美,草原的颜色浓郁,与蓝天白云相接的壮观景象。
- 主题思想。
- 本文描写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客、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表现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
- 生字词。
- 缀(zhuì):本义是用针线缝合,文中“点缀”表示加以衬托或装饰。
- 幽(yōu):“幽静”“幽美”,写出了丁香花的淡雅、静谧的感觉。
- 重点句子。
- “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 赏析:由丁香结引出对人生的思考,丁香结象征着生活中解不开的愁怨,但是正因为有这些愁怨,人生才更加丰富多彩。
- 主题思想。
- 作者描写了城里街道旁、宅院里、城外校园里、他住了三十年的斗室外丁香的不同形态,表达了对丁香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同时也由丁香结引发了对人生的思考。
- 生字词。
- 渚(zhǔ):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 诗句理解。
-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 赏析:“移舟”点明诗人的活动,“泊”写出了小船停靠的动作,“烟渚”描绘出傍晚江上烟雾笼罩的小洲的朦胧景象,“日暮”点明时间,“客愁新”写出了诗人的羁旅之愁。
- 生字词。
- 遮(zhē):遮挡。
- 诗句理解。
-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 赏析:把“黑云”比作“翻墨”,形象地写出了乌云的浓厚和翻滚的动态;“白雨跳珠”把雨滴比作跳动的珍珠,写出了雨的大而急。
六年级上册语文书12课故宫博物院笔记

六年级上册语文书12课故宫博物院笔记一、初入故宫的震撼哎呀,当我翻开六年级上册语文书第12课,讲到故宫博物院的时候,那感觉就像一下子被拉进了一个神秘而又无比宏伟的世界。
故宫啊,那可不是一般的地方,就好比是一座巨大的历史宝藏箱。
我仿佛看到自己站在故宫的大门前,那高大的红墙就像巨人一样矗立在眼前,我心里想:“这得耗费多少人力物力才能建成啊?”这红墙就像是历史的守护者,默默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同学们课间讨论的时候,小明就说:“这故宫的大门就像通往古代的时空隧道呢!”可不是嘛,光这大门就这么有气势。
二、故宫的布局像棋局故宫的布局那可真是有讲究,就如同一个精心设计的棋局。
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就像棋局里的关键棋子。
太和殿那是最大最宏伟的,我想象着古代皇帝坐在龙椅上,接受百官朝拜的场景,那得多威风啊!老师在课上讲解的时候,提到太和殿的建筑结构,那简直就是一个建筑艺术的杰作。
就好比是一个超级复杂又超级完美的拼图,每一块都恰到好处。
小红举手说:“感觉这三大殿就像古代皇权的核心阵地呢!”真的是这样,周围的宫殿和建筑就像围绕着核心棋子的其他布局,有条不紊。
三、宫殿建筑的细节之美故宫的宫殿建筑,那细节简直绝了。
房顶上的琉璃瓦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就像一片片金色的鱼鳞。
我想啊,古代的工匠得多有耐心和匠心才能做出这么精致的东西。
那些雕刻在柱子和门窗上的花纹,就像是大自然的精灵被封印在了上面。
小辉在小组讨论时感叹:“这些花纹要是能说话,肯定能讲出好多古老的故事呢!”可不是嘛,每一道花纹都像是在向我们展示古代的文化和审美。
你看那龙的雕刻,栩栩如生,仿佛下一秒就要飞出来似的。
这得花费多少功夫啊?四、故宫的色彩魔法故宫的色彩也是一大看点呢。
红黄为主色调,红色热情似火,黄色高贵威严,这两种颜色搭配在一起,就像是一场视觉的盛宴。
我跟同桌说:“这色彩就像古代皇帝的性格一样,既有热情统治天下的一面,又有高高在上的威严感。
”你想啊,在蓝天白云下,那红色的墙、黄色的瓦,多耀眼啊。
六年级上册人教版笔记

六年级上册人教版笔记一、六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笔记。
1. 第一单元。
- 生字词:“毯”(tǎn),注意半包围结构,书写时先内后外。
“陈”(chén),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 重点句子:“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里运用比喻的手法,将草原景色比作中国画,生动地写出了草原景色的美丽与独特。
- 丁香花的象征意义:丁香结象征着生活中解不开的愁怨。
文中引用古诗“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来烘托这种愁怨的情绪。
2. 第二单元。
- 写作顺序:接受任务 - 诱敌上山 - 引上绝路 - 顶峰歼敌 - 英勇跳崖。
通过这一顺序,展现了五壮士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 人物描写:文中对马宝玉的描写,如“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通过动作描写,表现了马宝玉的英勇、果断。
- 场面描写:课文描写了开国大典的多个场面,如群众入场、典礼开始、阅兵式、群众游行等。
其中阅兵式的描写,“开头是海军两个排,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
接着是步兵一个师,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齐步行进。
”按照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地展现了阅兵式的壮观。
3. 古诗词背诵。
-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 赏析:诗人通过描写日暮时分在江边的所见所感,“客愁新”点明了羁旅之愁。
后两句通过描写旷野、远树、清江、明月等景色,烘托出孤寂、愁苦的心情。
-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 赏析:诗中描写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
前两句把乌云比作翻墨,把雨点比作跳珠,生动形象。
后两句写出了雨过天晴的景象,水如天写出了湖面的平静。
4. 阅读策略:有目的地阅读。
- 明确阅读目的:在阅读文章之前,要先确定自己的阅读目的,例如是为了了解主要内容、寻找关键信息,还是体会作者的情感等。
六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书笔记

六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书笔记一、生字词。
1. 毯(tǎn):毛毯,本义是厚实有毛绒的织品。
文中“一碧千里的草原像绿色的绒毯”。
2. 陈(chén):陈列、陈旧。
“陈巴尔虎旗”是地名。
3. 裳(shang):衣裳,在文中“衣裳”读轻声。
4. 虹(hóng):彩虹。
文中“彩虹”用来形容河。
二、重点句子。
1.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 赏析:“渲染”和“勾勒”是绘画用语,“渲染”是指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勾勒”是用线条画出轮廓。
这里把草原比作一幅中国画,突出了草原的辽阔碧绿,小丘线条的柔美。
2.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含义: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这是文章的中心句,点明了蒙汉两族团结情深的主题。
三、课文结构。
1.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初见草原的景色。
- 主要描写了草原的天空、空气、大地、小丘和羊群等,展现出草原的美丽景色,给人以辽阔、碧绿的整体印象。
2. 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主人迎客的情景。
- 描写了汽车在草原上行驶时看到的景象,以及主人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的情景,体现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3. 第三段(第3自然段):写蒙古包内外的热情款待。
- 从主客相见、互相问候,到进入蒙古包后的盛情款待,如倒奶茶、摆奶豆腐、端手抓羊肉等,表现出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4. 第四段(第4自然段):写主客联欢的情景。
- 描写了大家在蒙古包内唱歌、跳舞、联欢的欢乐场景。
5. 第五段(第5自然段):写作者对草原的留恋之情。
- 通过“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情谊以及作者对草原的不舍。
一、生字词。
1. 缀(zhuì):点缀。
文中“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形象地写出了丁香花的繁多。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笔记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笔记一、第一单元。
- 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
- 生字词:“毯”(毛毯)、“陈”(陈列)、“裳”(衣裳)等。
- 描写草原景色的句子:“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这里通过描写天的“可爱”、空气的“清鲜”和天空的“明朗”,展现出草原的美好。
- 描写蒙汉情深的句子:“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这句诗点明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深厚的情谊。
- 作者宗璞。
- 生字词:“缀”(点缀)、“幽”(幽静)、“雅”(优雅)等。
- 文中描写丁香花的句子:“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丁香花比作星星,“窥”字赋予丁香花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丁香花的小巧可爱和俏皮。
- 丁香结的象征意义:象征着生活中解不开的愁怨。
作者认为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吗?这是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
- 诗句:“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 “移舟泊烟渚”中“泊”字点明了停船靠岸的动作,“烟渚”指烟雾笼罩的小洲。
- 后两句通过描写旷野、低树、清江、近月的景象,烘托出诗人的孤寂愁闷之情。
- 诗句:“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 前两句中“黑云翻墨”和“白雨跳珠”分别把黑云比作打翻的墨水,把雨点比作跳动的珍珠,生动地写出了雨前和雨中的景象。
- 最后一句“望湖楼下水如天”写出了雨过天晴后湖水的平静和清澈。
- 词牌名“西江月”,题目“夜行黄沙道中”。
- 词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 上阕通过描写明月、惊鹊、清风、鸣蝉、稻花、蛙声等景物,营造出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表达了词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之情。
六上语文书笔记全册

六上语文书笔记全册说起这六年级上册的语文书,那可真是装满了一箩筐的知识和回忆!从第一页翻到最后一页,密密麻麻的笔记见证了我这一学期的努力和成长。
还记得刚开始拿到语文书的时候,我满心欢喜又略带紧张。
新的学期,新的知识,就像一道道未知的关卡等着我去突破。
我迫不及待地翻开课本,一股清新的墨香扑鼻而来,仿佛在告诉我:“孩子,快来探索我的奥秘吧!”第一课是,老舍先生笔下那广阔无垠的草原一下子就把我吸引住了。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老师让我们在这句话下面画上波浪线,写上“生动描绘出草原的辽阔和碧绿”。
我还在旁边画了一个小小的草原,有蓝天、白云、骏马和羊群,仿佛自己就置身其中。
讲到古诗词的时候,那更是一场与古人的心灵对话。
里“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我写下了自己的理解:诗人独自一人在江边,周围空旷寂静,天地相连,让他感到无比的孤独和寂寞。
为了更好地记住这首诗,我还在旁边编了一个小故事:诗人孟浩然在一个夜晚,心情烦闷,乘船来到建德江。
他望着远处的天空和树木,觉得自己就像那漂泊的小船,无依无靠。
这时,一轮明月倒映在清澈的江水中,似乎在陪伴着他,给他一丝温暖。
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我的心情格外沉重。
五位英勇的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部队转移,毅然决然地走向绝路。
“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惊天动地,气壮山河!”我在这句话旁边重重地画了一个五角星,写下“这是英雄的声音,永远铭记”。
我仿佛看到了他们面对敌人时那坚定的眼神和无畏的勇气,心里充满了敬佩之情。
还有这一课,桑娜和渔夫的善良让我感动不已。
“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我在旁边写道:“这就是内心的善良在驱使,即使生活艰难,也要帮助别人。
”为了更深刻地体会他们的心情,我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就是桑娜,在那个狂风暴雨的夜晚,内心充满了纠结和担忧,但最终还是选择了收留那两个孩子。
当学到说明文单元时,我可是下了一番功夫。
那复杂的结构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让我有点眼花缭乱。
六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书课堂笔记

六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书课堂笔记一、第一单元本单元以“触摸自然”为主题,选编了《草原》《丁香结》《古诗词三首》《花之歌》四篇课文。
《草原》一文,作者老舍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依次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在学习这篇课文时,要注意体会作者是如何运用生动的语言描写草原的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的。
比如“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这句话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草原的美丽景色。
《丁香结》是宗璞的一篇散文,作者从颜色、形状、气味等方面描写了丁香花,同时由丁香结引发了对人生的思考。
我们在学习时要理解作者借物抒情的手法,体会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
像“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
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
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这句话就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古诗词三首》分别是《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宿建德江》描绘了建德江的夜景,表达了诗人的羁旅之思。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绘了西湖骤雨图,展现了大自然的变幻之美。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则描绘了乡村夏夜的宁静优美,表达了词人的喜悦之情。
学习这三首古诗词,要注重理解诗词的意思,感受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同时还要积累古诗词中的名句。
《花之歌》是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一首散文诗,作者运用第一人称,把花比作大自然的话语、星星、诸元素之女等,想象奇特,语言优美。
在学习这篇课文时,要体会作者对花的赞美之情,以及作者通过花所传达的对人生的思考。
二、第二单元第二单元以“革命岁月”为主题,选编了《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灯光》四篇课文。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七言律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学习笔记遂城三小叶寿文通过学习本册教材我认识到编者能准确诠释先进的课程理念, 能正确把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 , 在保持第三学段整体风格的基础上, 做了一些新的探索。
本册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 共设计了八个专题, 依次是:感受自然 , 祖国在我心中 , 心灵之歌 , 珍爱我们的家园 , 初识鲁迅 , 轻叩诗歌的大门 , 人与动物 , 艺术的魅力。
本册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二组“祖国在我心中”和第六组“轻叩诗歌的大门”。
其中 , “轻叩诗歌的大门”这个专题 , 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 , 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
除去第六组 , 共有课文 28 篇, 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各14 篇。
这七组教材 , 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
课例包括 4 篇课文 , 精读课文两篇 , 略读课文两篇。
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 , 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
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
全册安排“资料袋”三次 , 安排“阅读链接”两次。
“口语交际习作”依然作为一个独立的栏目。
回顾 ?拓展由三个栏目组成 , “交流平台” “日积月累”是固定栏目, 另有“展示台”“成语故事”“课外书屋”“趣味语文”穿插安排, 其中 , “趣味语文”“成语故事”“课外书屋”各安排了两次, “展示台”安排了一次。
二、教材的基本特点1、选文质量更高本册教材保留了老教材的一些优秀文章 , 如《詹天佑》、《穷人》等 , 新增选了一些课文 , 如《草虫的村落》〈中华少年〉〈这篇土地是神圣的〉等 , 特别是第六组“轻叩诗歌的大门” , 精选了许多优秀的诗歌作为阅读的材料 , 让学生通过学习 , 对诗歌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还在“回顾 . 拓展”中编入了古诗词、名言警句等 ,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
教材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 设置了关于爱国主义的“祖国在我心中”专题、关爱他人的“心灵之歌”、环境保护的“珍爱我们的家园”、艺术情操的“艺术的魅力”等 , 还有关于人物的“初识鲁迅”。
本册教材的每一个专题, 都根据语文学习的目标, 既充分关注人文内涵, 又注意总结、归纳读写方法, 使学生既受到情感的熏陶又掌握了读写的方法。
本册的读写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内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读课文时能联系实际, 深入思考、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继续学习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
其中“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读课文时能联系实际, 深入思考”“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是本册学习的重点。
2、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教材编写时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发展的实际情况 , 尊重学生书写发展的特点和认知的规律。
如对识字、写字的教学, 本套教材到五年级下册为止, 学生累计认字 3000 个, 提前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前三个学段识字量 , 从六年级上册开始不再安排识字任务 , 本册只要求会写 120 个字。
三、关于字词的教学在教学中 , 可以巩固学生的拼读能力 , 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识字 , 而不必为识字教学花太多的精力。
要在生字表上下功夫 , 练习书写、辨析、狠抓书写 , 帮助绝大多数学生达标;利用词语盘点积累词汇 , 巩固生字 , 使学生熟练掌握。
同时 , 要巩固学生已有的识字写字的经验 , 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与习惯 , 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
激发学生识字写字的积极性 , 特别是对多音字、难读准的生字 , 难写的字、易混的字作有力的指导 , 让学生能轻松阅读 , 有一定的写作基础 , 而不是阅读吃力 , 作文错别字连天 , 无法正确地表情达意。
四、关于阅读课文的教学随着年级的升高 ,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在不断地提高 , 而且逐渐具备了在读中分析、概括、抽象、归纳的能力。
阅读教学要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教给方法 , 培养学生自主读书的能力。
1、指导学生多次读书通过反复读书 , 理清专题的脉络 , 弄清楚课文在专题中的地位、作用 , 注意结合专题学习来组织教学内容。
2、指导学生搞好预习在预习中让学生学会提问, 在教学时注意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课后思考练习题, 引导学生在学会分析句子的含义中读懂文章的内容。
可以在布置预习的时候让学生试着边读、边想、边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走进文本 , 读懂课文的内容。
对课文中重点词句的理解、把握 , 主动权应掌握在教师尤其是学生的手中 , 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 ,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 , 让学生的阅读成为和书中内容的心灵的对话。
提示学生用圈点、勾画、批注等方法 , 读、思、议课文中需重点体会的部分 ,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 真正落实把握主要内容 , 体会思想感情 , 领悟表达方法。
3、积累语言 , 鼓励运用关于语言的积累 , 本册教材背后采用了灵活安排和指定任务相结合的方法。
积累在于运用 , 引导学生积累语言 , 最好能与运用结合起来。
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 , 教学生归类整理语言材料 , 高效、有序地做读书笔记。
可以根据某方面的共同特征 , 把词句归类 , 如写人、写事、写景、状物等几大类 , 再分别抄下来。
注意帮学生在阅读和习作之间搭桥 , 课文中的某个词语用得好 , 某些语句写得好 , 可以随机设计相关的练习。
如 , 用词语写几句话 , 交流文中的词句好在哪里, 还可以用在哪些地方。
另外, 让学生在写作时 , 尝试借用相关语句或者学习使用为主的写法。
在教学中 , 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 设计和安排教学过程 , 使精读课文的教学既把握住重点, 又教出特色。
附精读课文读书笔记:1、山中访友这篇散文描写了作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和山中的景物的事 ,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 走出门 ,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气息]“撞了个满怀”写出了沐浴在和风中心旷神怡的那种感觉,说明了作者山中访友充满了好心情, 从这句话中可以间接点明出是初夏的一个早晨。
[ 啊,老桥 ,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 ,而且突出了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 ,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与敬佩。
[ 走进这片树林 ,鸟儿呼唤我的名字 ,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这句话用拟人的手法 ,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间的默契和情谊。
[ 我脚下长出流淌。
]作者通过联想 ,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和树木之间“知己”一样的情谊 ,与大自然溶为一体的境界。
[ 你好 ,清凉飞流的瀑布。
]这句话运用了排比和拟人的手法, 又采用第二人称表达 ,显得更加亲切、热情。
[ 在它们的回声。
]“它们”指落花和落叶 ,“仪式”指落花从枝上掉下并融入泥土的过程。
时间虽短 ,却有深意 ,“落红不是无情物 , 化作春泥更护花。
”大自然就这样在循环中生生不息。
作者从一朵落花、一片落叶、一块石头中 ,感受到了时间的变迁 ,生命的轮回。
3、草虫的村落[ 今天也忘了自己。
]作者与田野有着不寻常的关系。
他摆脱了城市的纷扰和喧嚣所带来的心灵负重和枯寂 ,使自己的身心重新融于大自然之中 ,使他有了对草虫村落的奇异的游历。
[ 空间这座森林里。
]这个空间是作者通过想象,把他放大的。
这时 ,细密的草茎 ,组成了茂密的森林。
一只小虫,迷失在这座森林里。
[ 他们的村子地往来。
]这是作者看到草丛边上小土堆熙熙攘攘地来往的黑甲虫村民,想象丰富 ,感受独特。
[ 甲虫音乐家出来的]灵泉形容泉水非同一般,具有灵性。
作者赞美这些音乐演奏者 ,不仅深深地被它们所吸引 ,而且觉得它们的音乐胜过人间的音乐 ,只有虫子才能演奏得如此美妙。
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小生灵的赞美之情。
[ 现在它们归来了奔忙呢? ] 可能是小甲虫自我价值实现的快乐感 ,使它们奔忙着;也可能是一种家庭的责任感 ,激励它们不断努力[ 我悠悠忽忽得意啊! ] 这句话间接点明了时已傍晚 ,说明了作者沉醉在奇异的游历中 ,并被草虫的村落以及草虫们的活动所痴迷 ,在这次游历中 ,感到快乐与得意。
把爬行的小虫想象成游侠,把花色斑斓的小圆虫想象成南国的少女,把振动翅膀的小虫想象成音乐家 ,把推着食物行走的甲虫想象成从远方归来的劳动者。
作者丰富的想象 ,让我们感受到小甲虫勇敢 ,勤劳和智慧。
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表现了它们丰富的情感世界 ,高雅的艺术追求 ,说明它们不但会享受生活 ,还会创造生活。
5、詹天佑本文记叙了詹天佑主持修筑的铁路的事,说明了詹天佑是一个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詹天佑是在帝国主义百般阻挠、要挟的情况下接受主持修筑京张铁路 ,说明他十分爱国 ,对这一艰巨的工程不怕压力 ,满怀信心。
[ 消息一传出争了口气。
] 表现了中国人民为了自己的工程师而扬眉吐气的爱国情怀。
[ 有一家还没有出世呢! ]这是对中国人的蔑视和嘲笑,他们看不起中国工程技术人员,认为只有依靠外国人才能完成这个工程。
这也说明京张铁路沿线地理环境恶劣,修筑铁路的工程十分艰巨,这样写更能反衬出詹天佑为国分忧的爱国主义精神。
[ 詹天佑经常勉励工程人员之口。
]表现了詹天佑对工程一丝不苟、高度负责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 他亲自带着学生农民。
] 说明詹天佑身先士卒,身体力行 ,不畏艰险 ,为国家、民族争气。
[ 遇到困难信心。
]这句话充分表现了詹天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为祖国争气的坚强决心。
[ 火车怎样“人”字形线路。
] 这表现了詹天佑对铁路建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体现了他卓越的创造才能。
[ 京张铁路回击。
] 这句话证明了京张铁路提前两年全线竣工, 证明了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涨了中国人民的志气,灭了帝国主义的威风。
再一次说明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与开头相呼应。
6、怀念母亲本文介绍了作者对自己的亲生母亲和祖国母亲的怀念,表达了他对母亲永久的悔恨 ,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作者虽然与母亲相处的时间不多,但母子感情却丝毫未减,相反因为母亲的离世 ,更加深了自己对母亲的歉疚,并为此不断怀念母亲。
[ 我的祖国频来入梦。
]“也”字巧妙地将祖国与母亲联系起来,可见在作者心中 ,两者的确有着同样重要的地位。
[ 然而在心头。
]在远离家乡、祖国的日子里,作者时常怀念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无处不在,心中自然会多了一丝安慰、宽心和甜蜜。
表达了自己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 我现在才知道 ,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作者深深地感到 , 天下所有的母亲都无微不至地关怀自己的孩子,对他们牵肠挂肚 ,全身心地呵护。
表达了作者对所有母亲的爱戴和感激,赞美了伟大的母爱。
[ 我现在不能忍耐。
]表达了作者对祖国 ,对家乡及朋友强烈的思念之情。
[ 我怅惘灰天 ,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尽管作者在努力回想母亲的样子和容颜 ,但无奈模糊不清 ,只能尽力地怀念 ,不断地回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