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文士的盛世,帝国的黄昏——读《万历十五年》有感
读《万历十五年》有感
读《万历十五年》有感读《万历十五年》有感(精选15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万历十五年》有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读《万历十五年》有感篇1《万历十五年》是一本不厚的书,作者没有写整个明朝波澜壮阔的历史,只是截取了其中短短的一年,写了这一年中有深远影响的几个名垂青史的人物:万历皇帝、申时行、张居正、海瑞、戚继光、李贽。
万历:《万历十五年》里最少不了的就是这位万历皇帝,这是他的朝代,这是他当皇帝的第十五年。
他是被大多数人所鄙夷的荒唐君主,作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他三十年不上朝,不承担应有的责任。
可是细究根源会发现,他之所以这样也有着他的无可奈何。
登位之初,他就得到了德高望重的张居正教导和辅佐,处处对他严格要求,希望他能成为一代明君,他也时时这么要求自己,直到有一天他发现,他心目中的这位完美人臣只是对他要求严苛,而对于自己却十分放纵,顿时,他的道德楷模坍塌了,对张居正的信任也一落千丈。
虽为天下之主,万历却发现自己无法对抗由来已久、根深蒂固的大臣势力,自己只不过是一个木偶,处处受限制,动不动就被大臣们搬出来的祖宗法制和先贤道德压制,而他自己又缺乏迂回斗争的技巧和耐心,也不懂得培植自己的势力,所以他采取了一个最简单最无奈的方式——置之不理、听之任之。
他用这种负气的方式与他的大臣们做斗争,最后是两败俱伤,为王朝的颠覆埋下了隐患。
申时行:作为万历十五年的首辅,申时行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在皇帝看来,他是群臣之首;在大臣看来,他是皇帝的心腹,这是一个两面都不讨好的角色,他只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地应对着。
他既要否定有恩于他的张居正的所做所为,又要想尽办法报答恩人的知遇之恩;他既要让皇帝相信他的忠诚,以此获得皇帝的信任,从而使政令得以实行,又要让大臣们相信他的耿直,敢于劝诫皇帝,为了祖制和道德敢于奋勇抗争,敢于杀身成仁、舍身取义,是天下读书人的楷模。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0篇心得)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0篇心得)篇1《万历十五年》虽然以此为题,但实际上万历十五年不过是个引子,黄仁宇只是借在这一年发生的一些不大不小的事情展开文章,把万历十五年作为叙述的线索和落脚点,全面地展示了明代后期万历年间从皇帝到官员国家暗藏的症结,显示了在落后的制度里无论怎样的个人,身处在何等位置,做出怎样的努力,无论是他个人,还是他所想改变和摆脱的社会环境,都被沉重的制度牢牢禁锢着,让个人成为了这制度的牺牲品。
既然个人凭一己之力已无法做出任何改变,这制度让明王朝离开了世界的中心,甚至无法跟上白山黑水边上一个小部落的节奏,明王朝已经到了沉没的边缘,落日沉沉,败落已经是无可奈何的事了。
看起来黄仁宇只是选择了几个独立的人物作为章节来撰写,而实际上他选择的这些人颇具代表性,作者总是把他们放在一个更大的社会制度与背景中来叙述,他们看起来是个人,他们认识到了自己时代前进与滞后的碰撞中所出现的问题,也付出自己的努力,他们都是作者认为那个时代中的佼佼者,但无论是坚持道德的力量维持复古亦或是某种程度追求自由和变革,结果对于个人命运或者个人的社会追求来说都是失败的。
因为单凭一己之力无法对抗制度,每个人都是制度链条中的一分子,当他想改变这链条时,他无疑会被链条上的其他人所残酷打压,维持守旧平衡的集体力量是强大的,而想阻挡时代的前进也是个人办不到的。
因此即使某个人意识到了现实与社会制度的格格不入,他也无法把自己的想法付诸实际,只能感受着社会的暗流涌动而束手无策。
第一章从小事切入万历的宫廷生活和处处被安排好的成长环境,他最终清算了自己坚持原则的老师和首辅张居正,想获得自主的权力,最后发现皇帝只不过是制度的执行者而已,并不具备自主权。
而第二章里继任的首辅申时行则努力在皇帝与文官集团之间折中共济,小心谨慎地维持文官集团内部的平衡,使国家机构能够正常运转,但这种处世态度并不为文官集团接受。
第三章皇帝为立储一事与群臣对抗,认清了自己所处的环境无法实现自己的个人意志,最终对百官采取疏远、消极应付的态度,由此带来的后果就是百官失去了效忠的意义,也采取消极敷衍的做事态度。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优质5篇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优质5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心得体会、工作报告、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申请书、读后感、作文大全、合同范本、演讲稿、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insights, work report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application forms, post reading reviews, essay summaries, contract templates, speech draft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优质5篇本文将为大家推荐五篇优质的《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万历十五年》优秀读后感范文
《万历十五年》优秀读后感范文篇一:《万历十五年》这本书读后感甚至万历自己,在这种文官集团体制之下,也只能无为而治。
由此可以看到一种强大体制惯性所带来的悲哀。
他们每个人都各有特点,亮光闪闪,也试图做出改革,但最终失败,大部分人还落得个革职、入狱、自杀的下场。
一群文官为了整个集团的平衡,国家的武备、科技的革新、商业的发展都陷于停滞。
我认为,中国在近代的落后,不是从满清后期开始,而是始于明朝。
其实我很厌恶宋朝、明朝两个汉族朝代,尤其是明朝。
宋朝也积弱不振,但至少商业、航海、科技发达;明朝则陷入了皇帝官员无能、体制松散、陈腐惯性而集体抵制改革的怪圈。
假使战争、甲午海战发生在明朝,也许早就亡了。
还是异族统治好!进而论之,被英国殖民,也许今天会更好。
越看中国历史,就越,越厌恶儒教。
其实我是一个反中医、反孔教的人。
下部书准备看看《彩色欧洲史》。
篇二:《万历十五年》这本书读后感这是美籍华人学者黄仁宇写的一本好书,1979年首先在美国出版,并多次重印。
我是在阅读了王小波的“不新的《万历十五年》这本书”一文后,才上网购得此书阅读的。
在读书中,通过书里提到的文章和人,再去找自己有兴趣的书来读,这种是我自称为“顺藤摸瓜”读书法。
由于这个读书法,我最近重点购买了一些“”类的书籍来阅读。
《万历十五年》这本书是一本历史学范畴的书。
在我的读书目录里,应该是文(文学)、史(历史)、哲(哲学)三类为主。
在阅读一个人的著作前,最好先阅读他的传记或者简介,这样,才会对作者写作的立场、背景、动因等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有利于自己对作品的理解。
这个也是我自称为“摸清背景”的第二个读书法。
由于这第二个读书法,我也购买了比较多的人物传记来阅读。
通过读书,我要建立起自己的读书方法和阅读书目体系。
再来谈谈《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吧。
全书以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为历史时间的横断面,然后讲述了与这个横断面有关的六个人物――一个皇帝(万历)、两任元辅大学士(张居正、申时行)、一个模范官僚(海瑞)、一个杰出孤独的将领(戚继光)、一个自相冲突的哲学家李贽。
万历十五年优秀读后心得最新5篇
万历十五年优秀读后心得最新5篇全书涉及了明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主要由明神宗、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李贽几人的经历为主要线索。
下面给您带来万历十五年优秀读后心得,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万历十五年》优秀读后心得1看一个时代的功过是非不能只从一个层面来看,应当从多角度来分析,当这些因素综合起来考虑时,才能客观公正地分析该时代的成败得失。
从得失中总结出经验教训,不仅可以使我们有睿智的眼光得以自省,而且可以借鉴到日常的工作与生活上,使我们有个科学的指导思想帮助我们不断地调整思维状态。
以史明志,以史鉴今,《万历十五年》就是这样一本值得我们反复多读的一本难能可贵的好书。
作者以万历十五年为名,展开话题论述了万历年间的诸多方面。
万历十五年虽看似为平平淡淡的一年,但这一年之后好多小细节的变化却掀起了巨大的时代波澜。
历史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巨大成就的造就,还在于事物肇起之初处于酝酿中的有机结合和变化。
作者从万历皇帝、首辅申时行、世间已无张居正等多个章节写了万历年间的各种风俗制度等。
首先,万历皇帝。
1572年,不满10岁的万历皇帝即位了。
多年的精心求学,万历的学习取得了很大的长进。
万历小皇帝谨遵传统儒家思想观念,尊师敬长辈。
首辅张居正是万历皇帝的左膀右臂,万历小皇帝的课业由他来把关教授,政府众多的重要决策也是由他拍板定案。
小皇帝对张居正充满了尊敬之情,对他精心敬业的奉献精神大加赞扬,并且把一些名贵的珠宝和进贡上来的物产赏给他,真是皇恩浩荡。
幼年的万历皇帝对这种大臣的扶持百般地感谢,可是等到他成年后开始拥有自主的决策权时,他奋发图强地想做一代明君,想在自己的治理之下开创一个光辉灿烂的时代,可美好的愿望或者是蓝图总是事与愿违。
当一个时代的轮轴运行到最后时,一些制度或者是陈腐的事物会成为这轮轴中的一些颗粒,阻止社会的进步发展。
到了万历年间,整个朝廷成了一个运行缓慢的机器,大臣们为了自身的利益加于皇帝身上的义务越来越多,皇帝赤裸裸地成为上层阶级的代理人。
万历十五年读书有感最新5篇
万历十五年读书有感最新5篇《万历十五年》讲述了明代从繁荣帝国走向崩坏的过程,是对“明”这个朝代败因的总结。
在这一年里,无数骇人听闻、在当时却十分寻常的事件屡屡发生。
下面给您带来万历十五年读书有感,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万历十五年》读书有感1李约瑟难题中对古代与近代中国与西方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区别进行了提问,公元十六世纪及以前,中国人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而近代科学却产生在十七世纪的西方,中国古代近代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值得每一位中华儿女深思。
这一转折点正处于16世纪中期的明朝,《万历十五年》从万历皇帝、大学士张居正、申时行等角度讲了明朝末期万历皇帝朝中朝外之事,更多的是把行政制度、财税制度与中国古代儒学修习系统对人对社会的莫大的影响力之间的统一思考和综合讨论。
贯穿全书的,用作者的观点来说是道德束缚力在中国社会特别是明代社会中所起的作用,也是知识分子阶层和文官体系的支撑和矛盾来源,书中说明了16世纪中国社会传统的历史背景,也就是尚未与世界潮流冲突的侧面形态。
责编傅璇琮也曾表示:“这本书的撰写,确实拓新了我们看待历史、观察社会的眼光。
”我想,读这本书,可以培养自己观察、分析社会的能力。
《万历十五年》这本书是作者关于历史观的部分意见。
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我们才能赶超先进、重塑辉煌,才能迎来日新月异、鸟语花香的科学春天!《万历十五年》读书有感2《万历十五年》是黄仁宇先生所写的学术理论著作。
与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都是写历史,但是一个学术性比较强,一个文学性比较强。
我看《明朝那些事儿》比较快,阅读也比较顺畅,就跟听人讲故事一样。
但读《万历十五年》的时候感觉挺拗口,也没有《明朝那些事儿》那样强的故事性。
出于对历史的喜好,我读完了它。
由此有了进一步了解。
正如黄仁宇在书中所说,万历十五年(1587)在历史上实实在在是平平淡淡的一年,但在作者的笔下,各种弊病一一显现。
书中介绍了许多有名的人物: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李蛰。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道德理想国的黄昏_模板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道德理想国的黄昏_模板道德理想国的黄昏——《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587年,明万历十五年的中国,不见风雨飘摇,也触不到病入膏肓,唯有隐隐发痛的”慢性病”,让人在平淡无奇的日子中,感到些光阴的懒懒流逝。
黄仁宇先生用历史学家的视角,文学巨匠的情怀,带领我们凝神此刻的中国,在时间的温暖里,切开一个断面,揭开曾经的故事。
作者截取了从皇帝、宰相、士大夫到六品官员、军事将领、儒家信徒等六方面人物的片段来组成明代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的群像,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地展现了明代中国所谓僵化的、保守的官僚体制与落后的、混乱的、零碎的税收管理体系,并以极为个性化的叙事风格刻画了为实现治平抱负而在体制中抗争与灵活变通的人物。
为我们摹画出明代建国初始的小农思想与顶层设计,即以文人治国的农业国家的清晰图景。
贯穿《万历十五年》整部书的一个思想主线就是,西方近代化的技术、组织与制度的理性化、尤其是财政税收体制上的数目字管理化并没有在明代中国发生,而与此同时的西方正处于迈向近代资本主义的重要关口。
作者一方面是在为中国错失这样的良机而继续沿用传统的老体制不思进取而感到惋惜,另一方面也是在为中国没有走上这条西方式现代化的道路而诊断病因。
在作者看来,中国的沉疴痼疾就在于以道德、礼义代法律、以道德代技术的传统思维,而这两项是儒家思想规训下的文官集团的铁律。
铁板一块的文官集团在维护祖宗成宪、先圣经训、仁义道德的名义下坚守着他们所认定的”政治正确”,而这背后渗透了多少个人利益的考量与权衡,则是以非常道德化的面目表现的。
相形之下,被文官集团裹挟与道德绑架的皇帝看起来陷入非常被动的地位,其所谓的专制权力并没有流俗理解的那样绝对独裁与不受限制。
甚至于万历皇帝无奈地选择”罢工”来消极地回应,与整个文官集团作对。
无怪乎,明代文官集团会推出像张居正这样的权臣,也会涌现像崇祯这样试图重振朝纲、大权独揽的强势皇帝。
可以说,有明一代的最终衰败从一开始明太祖建国所定的基调就被决定了。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精选21篇)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精选21篇)万历十五年读后感(精选21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篇1去年我读完《明朝那些事儿》,便对明朝历史的兴趣一发不可收拾,接着我又看了《大明王朝1566》,虽然历史上实际没有改稻为桑,但是借用这次改革,深刻剖析了当时自上而下存在的各种矛盾。
《万历十五年》则通过几个不同人物的视角,给大家讲述一个又一个故事,给我们展现了那个年代,也打开了中国人的视野。
剧中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嘉靖帝对今后的万历说:“任何人答应你的事都不算数,只有你自己能做主的事才算数”。
这本《万历十五年》,英文名字叫做《1587,无关紧要的一年》,自1566年的嘉靖到1587年的万历,明朝的历史在我眼前展开。
书中明说,中国二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治,至明代而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
而文官就是这一制度的忠实拥护者。
王朝刚建立,文官集团还未成气候,加之建国的皇帝腥风血雨厮杀手腕强硬,根本不可能为文官所掣肘。
但是随着时间推移,新的皇帝大多生长在宫廷,被约束着成长,在参政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则是越来越少。
废除宰相,却有了内阁,本来是集中权利让皇帝做决定,最后却是皇帝被文官所“挟持”。
如果皇帝有着足够的能力,运用权术在文官集团之间互相掣肘,运用文官之间的斗争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尚能治民治国。
如果皇帝对此放任自流,那么惨痛的结果必然随之而来,文官集团之间的相互政治倾轧,相互斗争耗尽国家的气运,民众不被放在眼里,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万历,起初的他励精图治,任用张居正,施行改革,以为自己做主治理国家。
后期,张居正去世遭文官弹劾被抄家,万历似乎开始看清了文官的真实面貌,也看清了自己其实无力做主。
作为皇帝的他想要立三子为太子,却遭到文官们的一致反对。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2000字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2000字
《万历十五年》是一部详细描写明代晚期的历史纪实作品,通过作者吴晗的笔触,我
深切感受到了万历年间明朝的种种困境和危机。
这部书让我对明代的历史有了更深刻
的了解,也对中国的历史发展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明朝晚期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经济衰退、军事失策等问题的
展现。
尤其是明朝政府的官僚体系,由于腐败、贪污等问题严重,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
在这种背景下,百姓生活困苦,社会秩序混乱,民不聊生。
同时,外敌不断入侵,国家处于危险之中。
这一切使得明代社会内忧外患,危机四伏。
作者生动地描述了明朝末期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比如张居正的改革、徐阶的权力斗争、杨继盛的忠臣事迹等等。
这些人物和事件展现了当时政治斗争的激烈和残酷,也
反映了明代末的社会状况。
在读完这部书后,我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明代末期的种种问题,很多都在当今社会依旧存在,这让我深感历史的重要性,也让我更加珍惜今天的
生活。
同时,我也意识到历史的教训,明代的衰亡给我们提出了许多深刻的反思和启示,希望我们可以从历史中吸取经验,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总的来说,读完《万历十五年》让我对中国历史和社会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也让我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历史的重要性。
这部书不仅仅是一部历
史读物,更是一部启发人心的作品,让我们从历史中学习,珍惜今天。
读书《万历十五年》心得体会范例五篇
读书《万历十五年》心得体会范例五篇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我大的感受:那就是被主宰的悲哀的命运,这句话适用于里面每一个人,包括皇帝、能臣、清官等,他们都试图去追寻他们心目中理想,但都付诸东流。
万历十五年是平淡的十五年,似乎没有发生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实际上,从这年起,王朝的覆灭已经不可避免了。
或者并不应该这么说,应该说王朝的覆灭已经注定了,而只是从那时起,端倪更明显罢了。
明朝的统治者并非皇帝,而是文官集团以及书中没有提及到得宦官集团,这是区别于历代王朝的一个显著特点。
明朝的创立者朱元璋废掉丞相,这是一个很明智的做法,而他并没有为他无能的子孙想过,也没有想到在王朝的后期,文官集团会是凌驾于皇帝头上的正真主宰者。
而整个文官集团是以儒家思想为思想核心,这样便造成了一个以道德来实现统治目的的国家,缺乏了真正意义上的法律,使大批的人挂羊头卖牛肉,为国家的灭亡埋下了一个不定时的炸弹。
在《万历十五年》中所描述的许多重大的宫廷斗争中,都是为了一些无关紧要的消失所牵起的轩然大波,比如说首辅的张居正,他在任期间,父亲突然去世,这本来只是礼仪上的问题,但偏偏在文官集团的添盐加醋下成了一场政治斗争。
而从书中,我唯一得到的结论是:儒教误国。
高拱年岁已长,身体渐衰,是看不到张居正下葬了。
虽然张居正在高拱临终前的几个月专程拜访了闲赋乡舍的高老,似乎二人已前嫌尽弃、间隙消弥,尘事尽散,梦渐安平。
但高拱可以不见张居正之丧,却不能让张居正安寝于墓中,其一纸《病榻遗言》却致一生荣耀致极的张首辅落得个家产尽抄、褫夺谥号、迫夺御赐、子孙充军;惟没有开棺鞭尸,算多少保全了些体面。
高拱的“阴招”之险,古今无人能及。
张居正生前观世悟禅自言的“如入火聚,得清凉门”终变成了破败的华梦,真正“入火聚得清凉”的却是他的继任首辅申时行。
人性的阴阳、事情的正反,参悟与执迷,事事与非非,尽在眼前身后。
这一切正应和了“生命不过是一种想象,这种想象可以突破人世间的任何阻隔”。
心得体会:文士的盛世 帝国的黄昏——读《万历十五年》有感(最新)
心得体会:文士的盛世帝国的黄昏——读《万历十五年》有感(最新)《万历十五年》,一部业已出版发行30多年却因为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突然为大众所熟知的明史专著,作者系黄仁宇,旅美学者。
与以往的史书不同,《万历十五年》选择了1587年这个时间节点,着重描述了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和李贽等人,解构了1587年前后这个国家的各种复杂现状。
读罢此书,结合本人对明史的浅薄了解,略感如下。
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历来重视儒家思想治国,强调仁义道德而忽视法律,至于明朝而登峰造极。
洪武皇帝自立朝开始,通过在农村设立“申明亭”“施善亭”等一系列举措,对整个帝国产生巨大的影响。
一方面,几千年一以贯之的仁义道德很容易为广大国家的臣民所接受,并产生巨大的认同感,使国家迅速能够按照传统秩序运行。
另一方面,法制的成长被遏制,抽象的道德取代了法律,“上自官僚下至村民,其判断是非的标准是‘善’和‘恶’,而不是‘合法’或‘非法’”。
儒家标榜的仁义道德确实造就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文人义士,南宋的文天祥、陆秀夫,本朝的海瑞,便是这样的代表。
尤其是,崖山之役中十万文武将士跳海殉国,极致显示出了儒家的风骨和义士的悲壮。
但是,现实中,更多的是满嘴仁义道德背后却屈于现实的随波逐流。
即使是名臣张居正,也不能免俗:一方面作为帝师,从小就教育万历皇帝勤俭节约、行止合乎礼仪,另一方面自己却接受这来自各地包括戚继光送来的冰敬、碳敬等各种名目的贿赂。
张居正出行更是需要32个轿夫,竭尽铺张之能事,违背了洪武皇帝开国之初设定的乘轿规定,也是典型的公车腐败。
张居正死后被查抄家产,计黄金2426两、白银157790两、金器首饰4709两、银器首饰5410两等等。
因此,某种程度上说,张居正是一代名臣,于大明社稷有功,但委实算不得一个清官。
文士们对于仁义道德的过度标榜,某种程度上也是万历皇帝消极怠工的元凶。
万历皇帝渐渐发现,身边的这些文人臣子动辄以各种理由检举他本人的言行。
《万历十五年》的读后感(精选6篇)
《万历十五年》的读后感(精选6篇)《万历十五年》的读后感(精选6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万历十五年》的读后感(精选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万历十五年》的读后感1在上高中的时候就常听老师说起《万历十五年》,读完《万历十五年》,你会发现在近代中国发生的许多事情都是可以预见的,中国近代的衰败与腐朽,懦弱与自大,无疑可以从《万历十五年》中品味出来。
万历十五年,这一年平淡无奇,和历史上绝大多数的一年一样平淡,但就在这平淡无奇的一年中,发生了很多细枝末叶的且极容易被忽略的事。
这些事,表面看来虽似末端小节,但实质上却是发生大事的症结所在,也是将在得以掀起波澜的机缘。
在这一年中发生的事为将来孕育了祸根。
万历皇帝在刚刚9岁的时候就登上了皇位,一成不变的生活,重复的事情,不变的礼仪,令年仅24岁的万历皇帝心生厌恶,权力被束缚,行动言语都受到约束,仿佛一个提线木偶,无法自主。
万历皇帝的一生处于不断的被束缚中,万历皇帝也想做一个好皇帝,但朝堂上的寸步难行,一成不变的生活令万历丧失了信心与激情,到了后期万历的做法是无为而治,不在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管理国家事务。
在这个国家治理体系中,没有绝对的权威,即使你是皇帝,很多事情也是不能做的。
在多年学习中,我们都接受了这样的观念:封建集权统治在明清空前强化,皇权至高无上。
但是在万历皇帝身上,我们似乎看到了皇权的旁落或者弱化。
尤其在立储这个问题上,万历皇帝前前后后奋斗了三十几年,终也没有实现立他最宠爱的皇三子常洵为皇太子的梦想。
万历皇帝是可悲的,他曾竭尽全力想做一个好皇帝,一个好君王,可是文官集团势力的强大,让万历皇帝寸步难行,作为一个皇帝,他是可悲的,作为一个君王,他是不合格的。
在僵硬的体制下,万历皇帝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个象征,在祭祖大典上作出正确的礼仪与行为,在朝堂上只需要同意文官集团的奏折,在万历皇帝的身上我们似乎看不到像秦始皇的唯我独尊,看不到唐太宗的不可一世,皇帝似乎成了一个文官集团为了统治国家而推出的傀儡,寸步难行的万历,无法作为的的万历。
万历15年读后感
万历15年读后感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万历十五年》是中国作家黄仁宇的一部历史著作,通过对明朝万历年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分析,展现了明朝末期的社会风貌和政治现状。
这部书不仅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也在读者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繁荣和衰落,以及历史对当今社会的启示和警示。
在书中,黄仁宇通过对万历年间的历史事件和政治局势的描述,展现了明朝末期的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
在这一时期,明朝的统治者们陷入了权力斗争和内讧之中,导致了政治体制的腐败和社会秩序的混乱。
同时,经济萧条和外敌入侵也使得明朝的国力不断削弱,最终导致了明朝的覆灭。
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描述,我深刻感受到了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对一个国家的毁灭性影响,也对当今社会的政治现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除了对明朝末期政治现状的描述,黄仁宇还通过对万历年间的文化和思想的分析,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思想风貌和文化传统。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文化和思想出现了分裂和混乱,传统的儒家思想逐渐式微,而西方的新思想和新文化也开始渗透到中国。
这种文化和思想的变革,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当今社会的文化传统和思想观念提出了重要的问题和思考。
通过阅读《万历十五年》,我不仅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事件和政治现状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对当今社会的政治现状和文化传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这部书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对当今社会的启示和警示,它告诉我们,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对一个国家的毁灭性影响,也提醒我们要珍惜和传承好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思想观念。
希望我们能够从历史中汲取教训,珍惜当今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共同努力,为国家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通用17篇)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通用17篇)万历十五年读后感(通用17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万历十五年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篇1《万历十五年》讲述了明代从繁荣帝国走向崩坏的过程,是对“明”这个朝代败因的总结。
在这一年里,无数骇人听闻、在当时却十分寻常的事件,诉说着这一朝代的破败不堪。
然而在这破败不堪的年代里,我看到了仍有人为了自己的信仰、对于国家的信仰奋斗着,让人不能不为之感动。
明代走到了万历十五年,法制体系崩毁,社会秩序靠看不见、摸不着的道德维持。
加上极低的官俸,缺乏组织、管理的税收与生产,腐败成了生存必须,人的欲望便开始将社会往邪恶的方向引领。
无法用法律管束的欲望毫无限度地膨胀,百姓生活无人问津,各集团只顾得一己私利,“阴”与“阳”的距离越拉越大。
与此同时,皇帝也受不了对自己那异乎寻常的管束,开始消极怠工。
国运,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下滑。
但是有识之士仍然存在。
张居正作为一朝元老,提拔人才,整顿朝廷,试图扭转国运。
书中的张居正作风强硬,英明果断。
尽管对张居正的生活、作风书中略有贬意,但毕竟可以看出,张居正并不是按自己私欲行事。
但他死后,因其过于强干的作风而被对手们毫不留情地抨击,家财尽没,儿女尽削职为民。
以这位太师的眼光,未必料不到身后之事。
因此我认为,比起一己私利,坚持自己认为对的事,对张居正而言更有意义,也是他不变的初心。
相同际遇的人不可计数:戚继光横扫倭寇,修缮边防,却只能一人终老;李贽生前声名远扬,多有著述,却落得个狱中自杀的下场。
他们都没能得到善终,都遭到了命运不公正的对待,但只要一有机会,做过事的他们仍想再做一次。
海瑞也是如此一意孤行、钻牛角尖儿,让部下连家人都养不活的他,不算是一个高水平的领导,但揣一颗奉公廉洁之心,全然不为生活的困难、现实的残酷而折腰。
两次当官,他的态度一点没变,仍为天下苍生,为自己的信仰战斗。
关于万历十五年读后感(精选5篇)
关于万历十五年读后感(精选5篇)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下内容是为您带来的5篇《关于万历十五年读后感》,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篇一对于明神宗朱翊钧,历来人们大多持否定态度。
其实不仅如此,说起明朝的皇帝,人们都没有好感:他们不理朝政,就像一个个败家子,折腾着祖宗的基业。
在朱家统治时期,虽然写就了不少的辉煌,也留下了无数的骂名。
鲁迅先生在论及明朝时曾说:“唐室大有胡气,明则无赖儿郎。
”但在《万历十五年》这本书中,黄仁宇先生则明显地表达了他对朱翊钧的同情与悲叹。
当然,黄先生也从他的“大历史”观向我们展示了万历皇帝的一生,以及万历出发,追溯封建统治的源头,着重剖析了明朝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全面给我时期的文臣武将、思想家。
在高中历史课上,我们都接受了这样的观念:封建集权统治在明清空前强化,皇权至高无上。
但在万历皇帝身上,我们似乎看到了皇权的旁落或者弱化。
尤其在立储这个问题上,万历皇帝前前后后奋斗了三十几年,终也没有实现立他最宠爱的皇三子常洵为皇太子的梦想。
我想,其实,这也是万历皇帝的可悲之处。
封建统治从秦朝到明朝,已经有了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它所推崇的文官制度,这时已经完备成熟。
皇帝,在这个以程朱理学为根本太子思想的国度里,已经成为一种象征货体制。
万历皇帝,只要努力扮演好他的这个皇帝角色,按时参加各种典礼活动,批准内阁大臣的奏议,在全体文官以及程朱理学的协调下,整个国家基本上就可以正常运转了。
皇帝,似乎已经成了礼制的象征,国家的精神领袖,倒有点类似于英国君主立宪制下的君主。
但这怎么可能呢?在长达一千五百多年的封建社会里,皇帝基本上都是呼风唤雨,独揽大权,说一不二的。
可是,在明朝,在以理学为一切工作活动的指导原则的国家里,熟悉掌握了理学的文官集团,却逐渐壮大成熟,甚至达到了与皇权对峙的地步。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优秀6篇)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优秀6篇)《万历十五年》读后感篇一彼时的四十八年,恐怕会熬老几代人。
然而四十八年的孤独,或许会熬空一个人,大明有这样一位皇帝,便是这样一个孤独患者。
公元1620年,万历皇帝朱翊钧长眠定陵,安详而孤独地结束了他马拉松式的四十八年统治。
昏黄的背景之中,万历皇帝着朝服端居高座。
脸型微胖而方,眉宇挺拔,显得慈善稳重,目微下视显得慵懒颓废,似乎正映衬了他执政后期的生活状态,但是每每当我仔细端详时,总被那深邃得不可测的目光所深深吸引——这不禁引起我深深的思考,一幅明末宫廷百态的历史轴卷徐徐在眼前展开。
当一位位如低贱的戏子一样的历史人物浮出历史长河时,便可以被台下的人任意涂鸦,肆意戏谑了。
东施的小眼睛或许被涂抹得别有风韵,西施嘴角的微痣可能被放大得不堪入目。
看客们早已忘却原本的角儿的真面目,只会人云亦云,他们拍手嘲讽那个以荒诞不经著称的演员——万历。
然而,万历似乎是一个不太会生气的皇帝,因为它被气惯了。
我们的故事从一位郁郁不得志的S官员开始,有一天他想出了一招火箭式的升官之路,做法便是用死谏强迫皇帝接收其未必高明的建议,从而给其他人种错觉——S忠君爱国。
而真实的S,却是在极其阴损地谋取名利。
因为如果S因为直谏被处死,便会留名青史,这是古代文人最高的荣誉了,同时皇帝便会被认定成一个昏君,这是所有帝王所忌讳的;可皇帝如果采纳了S的建议,造成的后期效应亦只有皇帝一人买单。
总之,这是一项稳赚的生意,重点是不违读书人所谓的“道义”,何乐而不为?于是,大小官员争先恐后地“触龙须”找死,犹如那恐怖的伪道德的洪水,万历被包围了!所有的大小官员都长着一张阴阳脸,万历是被他们包围的,那种悲凉到战栗的恐惧感,恐怕甚于四面楚歌的项王。
此时,我突然看到了刺杀英国皇帝的那张可怕之极的V字形脸!不知原因,只想到那诡异微笑背后的难以名状的悲伤——犹如万历皇帝朝服像中那深邃的目光。
又突然,风云色变,时光穿梭,一个叫苏格拉底的老头置身于由一群暴民组成的陪审团,群情鼎沸,他的眼神凄惨深邃冷眼旁观着这可怕的“大多数人的暴政”,可以颠倒乾坤,恍如世界末日的审判;惊恐中思绪又回归故国故土,碰见已故人屈原,他心灰意散地挪步于汨罗江畔,高歌“着世人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时,香草美人的沉吟,那深邃的目光又会不会是这位义士对于炎凉世态的最后一瞥呢?曾有过这样的臆想,或许来自于悬疑电影的影响,觉得有一天我所熟识的所有人,都把我当作一个陌生人看待,我的意志在死寂中崩溃,崩溃,崩溃,即使臆想结束还心有余悸。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万历十五年》读后感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万历十五年》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公元1587年,我国明代朝廷上发生了许多末节小事,殊不知,此后的王朝覆灭竟因此而起,可以说兴衰取一步。
黄仁宇先生以一种有别于其他史学文献的写法,从中折射中国16世纪的社会全貌。
黄仁宇先生将历史编排成一部纪录片,把当时的一位皇帝五位大臣的群像刻画,从各种细节中,究出表面一派太平的大明朝,为何一步步走向灭亡。
皇帝自然是万历皇帝,五位大臣是大学士张居正、申时行,南京都察院都御史海瑞,蓟州总兵戚继光,前云南姚安知府李贽。
他们或是失败,或是名裂,没有一个能功德圆满,他们体现了隐藏在历史深处的症结。
自古以来,许多人的梦想便是回到古代,当一个皇帝,做一个至高无上的统治者,自然拥有着无边无际的权力,享尽荣华富贵。
但我们可以从万历身上看到事实并非如此,如若想成为一个好皇帝,不仅要勤于朝政,更有无尽的束缚与管制。
许多皇帝年轻时都满腔热血,希望干出一番大事业,在史书上名垂,万历也不例外,至少在他年幼时代,他是希望成为一代明君的,可越到年纪大了,就越感到无力,意识到手中的权力并不是万能的,还会带来无数的烦恼。
明朝的皇帝自由就会受到严格的教育,万历皇帝的老师就有五个讲经史的,两个讲书法的,和一个助教。
从万历身上我们知道了,无论如何,只要一个人处在社会中,就会有各种束缚面对,这只束缚我们只能去接受,若想不束缚,只能生活在深山老林中才做得到。
再看看余下的五个大臣,也无一例外的被社会所束缚。
张居正,作为万历皇帝的老师,对待皇帝也十分严格,不仅仅因为他位高权重,更是因为明太祖朱元璋定中的规矩,在他教导万历皇帝这十年,国家是富极一时的。
不幸的是,这位做事雷厉风行、教导有方的首辅,因为胃病仅享年57岁,更加可惜的是因为张居正的手段强硬,曾在其手下利益遭损的官员,便开始弹劾这位前首辅,在一柱柱石锤之下,还沉浸在巨大悲痛下的万历皇帝,想不信也难,最终还抄了张居正的家。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通用20篇)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通用20篇)《万历十五年》读后感(通用20篇)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万历十五年》读后感(通用2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最初对这个书感兴趣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作者黄仁宇的传奇人生,我是赞同人生要有不一样体验的。
所以一个当过军人的学者,一个颠沛流离远走异国的历史学家,这本身对我就是有吸引力的;二是因为评论说这个书和我们以往看待历史的视角不一样啦,研究的很深入啦什么的。
能从和我不一样的角度看问题,这一点也是很吸引我的。
我对这个书最大的感受,还是从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中看到的,吴晓波说,仅有经过细节式的历史素描,才可能让时空还原到它应有的错综复杂和莫测之中,让人的智慧光芒和美丽,以及他的自私愚昧和错误,被日后的人们认真地记录和阅读。
(说实话,我认为对于离我们远的历史,我们需要更多的细节,因为抽离和宏观天然就多。
可是对于激荡三十年这样的书,仅仅才过去三十多年,当事人都还在,这种时候细节就显的不是很重要,而超越时间和空间的视野和宏观上对历史规律的把握才是最难得的。
在这一点上我有些苛求了)黄仁宇对于历史细节的把握源于他对历史第一手资料的潜心研究,这种态度在此刻浮躁的年代越来越少了,虽然我们并不是一代人。
这个书语言平实生动,并没有晦涩之处,所以一般人都看的明白。
可是其中所表现的逻辑却不像他的语言那么简单。
我读历史也不算少了,可是我对这个书最多明白了六成。
如何去认识历史,怎样去认识历史,这个东西我此刻也还不明白,但黄仁宇给了我们不一样的感觉,让我们觉得这样也能够啊。
我觉得这个书是扎实的,也是趣味的。
三国演义的第一句是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从此定下了三国的基调。
万历十五年的开头,也定了这本书的基调,就是大风起于青萍之末。
这种从事情的微小发端,从而进一步能预见到之后的演变,这就是读史明智的缘由,这也是基于对长期历史演变的深刻理解而提炼出的历史性规律认识。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体会五篇作文精选_读书心得体会_
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体会五篇作文精选《万历十五年》展示了一幅封建王朝的全景图。
它就是一只张着血盆大口的饕餮怪兽。
它要吃人,它将人变成怪兽。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几篇关于万历十五年读书心得的范文!万历十五年读书五篇精选篇一初次接触书名,给我的直觉,无非是写万历十五年那一年发生的历史事件。
该书是黄仁宇先生的成名之作,三十年之呕心力作。
最早在美国出版,该书的英文名字翻译成汉语就是“平淡的1587年”。
大明立国近三百年,我国封建社会近两千年,但但摘取这一年,能写出什么样的历史?读史可以明志,读史需要一颗宁静的心,去解读那深邃沉淀的历史。
我细细翻来,每天读那么一小段,合上书本之后,又再去慢慢回味。
瞬间,那种弥漫着焦虑,挣扎,痛苦的人物,一个个活生生起来。
从首辅大学士张居正,和事佬申时行,思想家李贽,军事家戚继光,清官海瑞,以及万人之上的万历皇帝,没有一个不是生活在痛苦之中,他们现实的遭遇和治理天下的宏大理想,都有着无法弥合的冲突。
这些人都没有善终,甚至于抄家罚没。
这是一本以平淡的1587年为基本支撑点,然后让人物陆续施展自己的政治包袱,现实与理想的碰撞,失败后的毁灭。
作者以一斑而窥全豹的方式,一丝一缕的分析,视野直指上千年的中国历史。
中国从汉代独尊儒术之后,中华民族的历史,基本上都是以儒家思想和孔孟之道来统治天下。
历朝历代,都是通过庞大的文官集团,实行郡县制,来统治全国。
隋代以后,通过科举制度来选拔官吏,这些文官从小就饱读经书,满脑子的孔孟思想,都以仁政爱民为基本的做官准则,时刻要体恤民情,以民为本。
这些封建社会的官吏,薪俸很低,要维持自己家庭的生计,享受锦衣玉食,根本无法实现。
然后就行成了一套官场的历史潜规则。
一方面道貌岸然的宣扬孔孟之道,一方面又鱼肉百姓,实现自己小团体和大团体的利益最大化,为自己的贪x腐坏找到更合理的借口。
在封建社会,历代帝王,都是宣传以德治国,没有健全的,行之有效的法律制度,即使有相关的法律制度,也被历史潜规则打破。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3篇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3篇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而六亲固。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下令如流水之源,令顺民心。
——题记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己亥年腊月,读得《万历十五年》间春花秋月,今之视昔,悲夫!斟酌许久,思春秋何以变,量文明何兴衰?感慨系之矣,故列作此文,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看秋月春风,知仓廪实而知礼节,明历古之变。
忆往昔品唐诗之高雅,览盛唐之风采。
前有“车如流水马如龙”之盛景,后有“八荒来拜,万国来朝”之繁华,礼仪之邦威名远扬,泱泱华夏震慑八方。
何以得?秦王玄武变,中原尚贫瘠,贞观数十年,旧貌换新颜。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黎民百姓知礼仪、识礼节、心胸阔、大体成。
是因李世民深知“船能载舟,亦能覆舟,”勤俭节约,发展民生,兢兢业业,轻徭役少赋税,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乐得其所。
据悉贞观年间,路无冻死鬼,九州无豺狼。
以史为鉴,仓廪实而知礼节,历古文明方能一日千里。
看秋月春风,知衣食足而知荣辱,明历古之变。
纵横明朝百余年,第一才子杨慎连中三元,成为大明王朝绝无仅有之奇才。
叹世宗,流连风月辱忠贞,惜杨慎,流放云南苦难言。
毕生蒙辱意难平,一叶扁舟,一顶草帽,墨笔落下,一生再未归朝廷。
在锦绣河山间放浪形骸,于前朝书海间苦心孤诣。
多年以后,白发老人安然入土,著作等身,名满天下,为文明画上瑰丽一笔。
柴米油盐的衣食饱暖成为生活基本后,人方能思荣辱。
因为知耻而后勇,所以文明得以在秋月春风中变迁不止。
卧薪尝胆十余年,不忘一介忠臣夏言惨遭奸人陷害致死之耻,嘉靖年间内阁首辅徐阶,风风雨雨忍耐严蒿的折辱,最终斗垮严党,惩恶扬善,清平天下。
虽说“江东才子今犹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然而江东霸王不堪汉高祖四面楚歌之入辱,乌江自刎,留下千古绝唱。
屈原发配吟泽畔时低叹“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他愤恨“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半生忠君恋阙,心系国家,不甘亡国之耻,于是纵身一跃,一河碧水为之激荡,千载令名不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士的盛世,帝国的黄昏——读《万历十五年》有感
《万历十五年》,一部业已出版发行30多年却因为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突然为大众所熟知的明史专著,作者系黄仁宇,旅美学者。
与以往的史书不同,《万历十五年》选择了1587年这个时间节点,着重描述了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和李贽等人,解构了1587年前后这个国家的各种复杂现状。
读罢此书,结合本人对明史的浅薄了解,略感如下。
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历来重视儒家思想治国,强调仁义道德而忽视法律,至于明朝而登峰造极。
洪武皇帝自立朝开始,通过在农村设立“申明亭”“施善亭”等一系列举措,对整个帝国产生巨大的影响。
一方面,几千年一以贯之的仁义道德很容易为广大国家的臣民所接受,并产生巨大的认同感,使国家迅速能够按照传统秩序运行。
另一方面,法制的成长被遏制,抽象的道德取代了法律,“上自官僚下至村民,其判断是非的标准是‘善’和‘恶’,而不是‘合法’或‘非法’”。
儒家标榜的仁义道德确实造就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文人义士,南宋的文天祥、陆秀
夫,本朝的海瑞,便是这样的代表。
尤其是,崖山之役中十万文武将士跳海殉国,极致显示出了儒家的风骨和义士的悲壮。
但是,现实中,更多的是满嘴仁义道德背后却屈于现实的随波逐流。
即使是名臣张居正,也不能免俗:一方面作为帝师,从小就教育万历皇帝勤俭节约、行止合乎礼仪,另一方面自己却接受这来自各地包括戚继光送来的冰敬、碳敬等各种名目的贿赂。
张居正出行更是需要32个轿夫,竭尽铺张之能事,违背了洪武皇帝开国之初设定的乘轿规定,也是典型的公车腐败。
张居正死后被查抄家产,计黄金2426两、白银157790两、金器首饰4709两、银器首饰5410两等等。
因此,某种程度上说,张居正是一代名臣,于大明社稷有功,但委实算不得一个清官。
文士们对于仁义道德的过度标榜,某种程度上也是万历皇帝消极怠工的元凶。
万历皇帝渐渐发现,身边的这些文人臣子动辄以各种理由检举他本人的言行。
典型的是,他立太子的本意被大臣们以长幼有序之名生生剥夺,再多的挣扎也是无谓之举。
申时行的太极,其他文士们的力谏,让万历皇帝倍感失望。
“万历皇帝以他的聪明接触到了事情的真相,明白了立常洵的计划不能成功,就心灰意懒,对这个实际操控的官僚集团日益疏远,采取了长期怠工的消极对抗。
”朱元璋有能力废了丞相一职,却无力改变标榜着仁义道德的千万文士集团的崛起。
明朝是朱家的,某种意义上更是
文士集团的。
提到文士集团,不得不提起文士集团组成的来源——科举制度。
明朝是我国古代科举选人制度的鼎峰时期。
考试科目沿用唐宋旧制,以四书五经为主,在考试形式上最主要的是八股文:“其文略访宋经意,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
八股选人的形式和考试内容注定难以选拔出真正的人才,真正有才能的常常被挡在仕途之外。
选拔出来的人才素质比较低下迂腐,不具备行政所需要的素养,而他们却成为了大明江山的实际掌控者。
明代的货币、经济、税法等方面存在的诸多弊病,究其祸首,恐怕就是文士集团的素质问题。
在那些给事中眼里,边陲危机不要紧,纸钞泛滥不要紧,倭寇作乱也不要紧,只要天地礼仪在了就行,还不如骂几句皇帝博得个名誉来得实在。
同时,在明朝文举鼎峰的同时,武举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重文轻武导致了武官缺乏、战斗力下降等诸多问题,比宋朝有过之而无不及。
任你是戚继光,如果没有文士张居正,如果没有文士谭纶升,所谓灭寇之抱负大概也只能成为奢望吧。
提到科举制度,又不得不提到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机制。
春秋以前,基本世袭为主。
到了汉代,发展出了征召、察举、举荐等等。
到了魏晋时期,又出现了九品中正
制。
隋唐开始的科举制度,从某种程度来说打破了世族门阀的垄断,给了普通人希望。
但是,即使是科举制,也不能避免出现一些徇私舞弊现象。
将一些有中进士希望的、名气较大的亦或是同乡提前招入身边,形成一个个小集团,在整个明朝屡见不鲜。
与之相匹配的,也就是用人不以贤为标准,而是小集团的伯乐制。
说你行你就行的风气,在明朝中后期之后愈演愈烈。
万历十五年后,东林党人崛起,夸夸其谈之辈登世,大明王朝开始一步步走向灭亡的边缘。
皇帝不理朝政、文士党争与腐败、国库因修帝陵而进一步亏空、军队虚弱无力,这一切在万历年间显得尤为突出。
虽有瑕疵但能匡扶社稷的张居正死了,模范执行孔孟之道的古怪官僚海瑞死了,一代民族英雄戚继光死了,活着的,剩下的,不过是满嘴仁义道德的皮囊,自我标榜的文士,如此而已。
那一年,公元1587年。
(弘利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