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伦路[文化名人街]

合集下载

多伦路历史故事

多伦路历史故事

多伦路历史故事
多伦路是位于上海市黄浦区的一条历史街道,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

以下是多伦路的一些历史故事:
1. 清朝时期,多伦路是上海城的周围之一条较为繁忙的街道。

由于其位于城市东侧,沿路有许多商铺和饭馆,吸引了大量市民前来购物和休闲。

2. 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上海公共租界时期,多伦路成为了上海知名的商业街之一。

当时的多伦路上有许多高级商店、酒吧和咖啡馆,成为上海富人阶层的聚集地。

3. 在上海租界时期,多伦路沿街建有许多西式建筑,如公寓楼、别墅等。

这些建筑反映了当时上海租界的西化风潮,体现了上海的国际化特征。

4. 多伦路也是上海旧城改造的重要项目之一。

在20世纪90年代,上海市政府对多伦路进行了整修和翻新,保留了其历史风貌并为之增添了新的元素,如绿化带和景观灯光。

5. 多伦路还有一些历史建筑和地标,如多伦公寓、咏春堂、福州路隧道等。

其中,多伦公寓是一座建于20世纪初的欧洲风
格建筑,如今已成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总之,多伦路作为上海的一条历史街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

走在这条街上,可以感受到上海不同时期的变迁和发展。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繁华背后的深思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繁华背后的深思

繁华背后的深思组员:陈琦炜刘加飞蒋雪玲郭建娥梁旭艳提要:一个下午让我们看到不一样的上海滩,难忘值得我们所有人铭记,一里长街刻画了百年的上海的沧桑历程!“一条多伦路,百年上海滩”。

上海多伦路文化街是现代都市中的普通的小街,南傍四川北路商贸闹市北临鲁迅公园、虹口足球场、背靠内环高架,动静之间仅有一里有余。

街短而窄,路曲而幽。

道的两旁夹杂着鳞次栉比的古式小楼,风格各异!小街在地图之上难有立锥之地,却在近代中国文化史上有着浓厚重彩的一笔。

近百年以来,上海走过了从开阜时期的沙船渔村到三十年代的十里洋场再至如今的国际大都市的沧桑,多伦路及其周边地区从一个侧面展示这一印迹和缩隐,真可谓“一条多伦路,百年上海滩”。

这个下午似乎天空带着一丝的阴沉,我们一行五人结伴而行前往霓虹灯下的静谧天堂!走出附着着浓厚的现代气息的地铁站,突然迷失了方向,太多的时候我们活在现代生活中无法触摸近代中国沧桑的轨迹!带着这份好奇我们来到了多伦路文化名人街。

忽立街头,一股浓厚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让我们兴奋不已!毫不犹豫的拿出手中的相机拍下印入眼帘的第一眸!我们不知道多伦路文化名人街的名字从何而来,不知道这条小街承载着中国近代历史怎样的故事,不知道这条街的背后会有怎样的历程。

带着这分好奇,我们五人向里慢慢摸索,走在街道的两旁望着各色各样的建筑,别样亦有各自的特点!时而前行,时而驻足脚步深思这独特的建筑,时而留下繁华中的宁静,时而被形色异样的古玩字画所吸引。

走着走着愈发历史的沉重!我们一行五人在一所古玩店停住了脚步,大家不约而同的走了进去,踏上门槛的那一刻我们震惊了,各种各样的近代古物,有各式肩章,各色画像,古式器皿、陈旧的算盘,形似逼真的毛主席挂像〃〃〃无法一一列举因为太多的东西我们自己也无法叫出名字来,我们惊叹!这些我们无法列举的古物刻画出了近代中国的发展历程!有幸在这里结识了一位年过七旬的大爷,从他口中所知他是这里的常客,经常性的来到这个地方逛逛,追忆那段难忘的回忆,大爷说那里的古物大多数是后人仿造而成真正那个年代的东西已经少之又少了,太多的东西随着历史的进程埋在了历史的回忆中,我们的疑问一一得他所解,原来因为这里过去就是普通一个居民区,因为有过很多的名人曾经住在过这里,因此文化名人街以此而来!众多文学巨匠曾居住在此地,具体的有鲁迅、叶圣陶、郭沫若、矛盾及丁玲、柔石等左联作家,铸就了多伦路现代文学重镇的文学地位!幽深曲折酷似世外桃源,徜徉在历史的长廊中缅怀先哲,追忆那段90一代鲜为人知的历史,怀揣着这种心情我们继续前行,我们不知有了多少先哲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他们的印迹,我们也无法考证那些名人在这里演绎了怎样的故事?走着走着,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印入我们的视线,长椅上坐着十几位老人,大致可以看出每位老人都差不多年过半百,他们谈笑风生,望着他们的样子似乎很开心,我们无法知道他们再聊些什么?他们在诉说着怎样的故事?我们可以肯定这些老人见证了这条街的历史沧桑,我们不愿去打搅他们恬静的生活,擦身而过,忽然觉得自己回到了那段难忘的历史!在街头,我们采访了一些居住于此的老人们,他们见证了这条平凡街道繁荣的过程。

上海多伦路的文化名人街

上海多伦路的文化名人街

上海多伦路的文化名人街上海多伦路的文化名人街上海是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城市,历史源远流长,吸引了众多文化名人在此留下了不朽的足迹。

位于上海虹口区的多伦路,就是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地方,也因为聚集了众多著名文化名人而被誉为“文化名人街”。

多伦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

当时,这里是上海最早的外国人居住地之一,充满浓厚的外国气息。

逐渐的,这里逐渐变成一个文化活跃的区域,吸引了很多文化名人在此生活和工作。

在多伦路上,最著名的文化名人当属泰戈尔。

当年,泰戈尔因为参加国际文艺交流而来到了上海,并且在这里定居。

他在多伦路23号较为简陋的房子里居住了数月。

在这里,泰戈尔不仅完成了《飞鸟集》的创作,还去往上海广播电台、听众图书馆等地演讲,与中国文化名人交流。

除了泰戈尔,多伦路上还有很多著名的文化名人。

比如,于漣、姜昆、张爱玲、高行健、王安忆等等。

他们或是在这个地方居住过,或是曾经在这里工作和留下不朽的作品。

在多伦路,最能体现这种文化气息的当然就是建筑和景点了。

多伦路上最为著名的建筑是泰戈尔故居,它是典型的西式建筑,建筑风格独特,内部装饰奢华考究,非常值得一看。

除此之外,多伦路上还有很多景点,比如杨家墩文化博物馆、虹口足球场、虹口体育场、上海美术馆等等。

这些景点都有着各自的特色和文化价值,是了解上海文化的重要场所。

多伦路的文化名人街,不仅是文化名人的经历之所在,更是上海城市文化的见证。

走在这里,用心体会每座建筑背后蕴含的文化底蕴,感受着每个名人留下的文化气息,也许你会有一个别样的文化之旅。

总之,多伦路是上海文化名人的集聚地,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旅游景点。

在这里,你不仅了解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还能深入了解和欣赏到众多文化名人的卓越成就和不朽作品。

多伦路

多伦路

1多伦路位于上海苏州以北的虹口区中部的鲁迅公园板块内。

南傍四川北路商贸闹市,北邻鲁迅公园、虹口足球场,背靠内环高架、轨道交通3号线和8号线,动静相间一里有余。

原名窦乐安路(Darroch Road),以曾受到清朝光绪帝接见的英国传教士窦乐安命名。

2多伦路修建于1912年,虽在理论上隶属华界,但却是当时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越界筑路的产物。

多伦路全长550米,呈L 字型,东、北两端都与四川北路(1945年以前称北四川路)交汇。

这条小街曲折幽静,街边的小楼风格各异。

夹街小楼,栉比鳞次,风格各异。

20世纪初的多伦路,还是上海宝山县一条荒芜冷僻的小河浜。

在随西方列强炮火而涌入中国的淘金者队伍中,有一个叫窦乐安的英国传教士(他曾受到清朝光绪帝接见),在当时虹口公共租界地块上,象征性地花了些钱,买下了这片土地。

窦乐安看中这里中、美、日三不管的宽松环境、便宜的地价和淞沪铁路近在咫尺的交通,填河造路,干起了招商引资的营生。

于是,新的路名便叫窦乐安路。

[1]多伦路与上海的豫园老街、静安寺、南京路相比,没有他们的奢华辉煌,显得有点不起眼。

然而这条外观看似平凡的观光景点,它却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卧虎藏龙之地,二十世纪初文化界重地,也是许多彪炳史册的文坛名流曾经工作与居住的地方。

其中就包括了鲁迅、茅盾、瞿秋白、丁玲等,台湾作家白先勇也在这里的白公馆里度过童年。

3一个多世纪来,上海走过了从开埠时期的沙船渔村到三十年代的十里洋场直至形成今日东方大都市的沧桑历程。

多伦路及其周边地区从一个侧面集中地展示了这个历程印迹和文化缩影,从瞿秋白、陈望道、赵世炎、王造时、内山完造到景云里、中华艺术大学、上海艺术剧社,名人故居、海上旧里,积淀成今天多伦路上浓厚的文化气息,使人流连忘返。

真可谓“一条多伦路,百年上海滩”。

多伦路号称“现代文学重镇”,因为30年代中国一群左联作家,诸如鲁迅、茅盾、郭沫若、叶圣陶等文学巨匠以及丁玲、柔石等左联作家等人,曾在此频繁地进行文学交流。

多伦路文化名人街ppt课件

多伦路文化名人街ppt课件
13/65
左联五烈士
柔石(1902~1931) 白莽(殷夫 1909~1931) 冯铿 (女1907~1931)
李伟森(李求实1903~1931)
胡也频 (1903~1931)
鲁迅为五烈士写下了《为了忘却的纪念》,却成为中国人永不忘却的纪念
14/65
15/65
叶圣陶(1894~1988)
16/65
8/65
9/65
10/65
11/65
诸多彪炳史册的文化名人如鲁迅、瞿秋白、郭沫若、茅盾等
曾在这里聚首、呐喊、战斗。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华艺大、上海艺术剧社、公啡咖啡馆
这些都曾是他们的战场。
12/65
瞿秋白(1899~1935) 栩栩如生的街头铜像向你描绘着当时文人的风采,
那些故居遗址向你讲述着那个时代的故事
原址最初在上海虹口的北四川路余庆坊弄口旁的魏盛里(现四川北路1881
弄), 1929年迁至北四川路的施高塔路(今山阴路)11号
32/65
33/65
SUCCESS
THANK YOU
2019/6/22
35/65
名人墙 鲁迅与陈赓 丁玲
左起依次是: 郭沫若 叶圣陶 茅盾
沈尹默
36/65
时常有人在此拍照,寻找“老上海”的感觉
12
名 收海郭郭
人 集市纯纯
街年到历享享
, 同 年
月 ,
多史 上 的Fra bibliotek是 一 位
家 庭 集
“种各扎报
月郭总种实馆
开纯计报追
馆享两纸求
。家万,的
庭多经藏
集份过家
报老多,
馆报年他
”纸的从
1985
乔。坚

多伦路:上海文化名人街

多伦路:上海文化名人街

多伦路:上海文化名人街
魏萱亦;胡荣德
【期刊名称】《中国妇女》
【年(卷),期】2015(000)005
【摘要】“一条多伦路,百年上海滩”。

多伦路外观看似平凡的观光景点,却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卧虎藏龙之地。

许多彪炳史册的文坛名流曾经在此工作与居住。

多伦路上还有许多极具个性的民间收藏博物馆,形成了“文博街市”的主体特色。

【总页数】2页(P60-61)
【作者】魏萱亦;胡荣德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242.5
【相关文献】
1.多伦路文化名人街功能开放探析
2.多伦路文化名人街成因探原
3.多伦路文化名人街
4.上海商业特色街(1):多伦路文化名人街
5.多伦路文化名人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多伦路——文化名人街

多伦路——文化名人街

多伦路——文化名人街多伦路是上海虹口区的一条小街,毗邻山阴路与长春路隔街相望,全长五百多米,路虽短却幽深,夹街小楼,栉比鳞次。

象这样的小街小巷,在上海的大小马路中实在是太多了,而这多伦路不同在于它是一个卧虎藏龙之地,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这条五百米的街道居住着众多的文化名人,像鲁迅、茅盾、郭沫若、叶圣陶、柔石、冯雪峰及日本友人内山完造等,都曾经在这条小街上生活居住过,多伦路可以说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文化界的大本营,中华艺术大学旧址曾经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的会场,多伦路上铭牌介绍:夏衍、冯雪峰、瞿秋白、柔石、许幸之、潘汉年、张爱萍都在这条小街上活动过;抗战胜利后,这里还有汤恩伯、孔祥熙和白崇禧的公馆,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的童年就是在多伦路210号的白公馆里度过的,在一条500多米的小街上集中了如此多的著名人士遗迹在上海是罕见的。

除了名人故居遗址外,多伦路上有许多小型私人收藏博物馆。

包括“筷子博物馆”(多伦路191号)、还有目前亚洲最大的一家古钱币展览馆(四川北路203弄35号原汤公馆)、南京钟博物馆(多伦路193号)、文风奇石藏馆(多伦路189号)等,其他的私人收藏馆还有:藏书票馆、集报馆、古陶瓷收藏馆等,而给这些店铺的牌匾题名的几乎都是文化名人.在多伦路建成开放以前,这条小路一直被四川北路农贸市场占据着,搭了个钢结构彩钢板瓦屋顶,将两旁的别墅和名人故居都遮掩掉,做菜场的多伦路每天充满了喧腾与生机。

有路边菜贩的吆喝声,菜场的夜排挡也是非常红火,更有形形色色的市井写照……这条小马路充溢着生活里柴米油盐的点点滴滴,一切都是上海市民生活的写照,因此以前经过四川北路,没有人会想起这条路和上海别的路有什么不同,太不起眼了啊,当然也没有人想起这条路的历史是多么厚重,文化的历史积淀又是多么深厚!金泉古钱币博物馆金泉古钱币博物馆:位于多伦路210号东侧,是广东南海商人贺守华在二十年代所建,风格同多伦路210号相似,抗战后同样被作为敌产接收[3] .随着多伦路文化名人街的开发建设,现为金泉古钱币博物馆。

海上旧里多伦路

海上旧里多伦路

海上旧里多伦路多伦路位于上海的虹口区,修建于1911年――1920年,在理论上隶属华界,但却是当时上海公共租界越界筑路的产物。

原名窦乐安路(Darroch Road),本是以清朝光绪帝曾授予“进士”称号的英国传教士、伦敦圣教书会总部干事窦乐安(John Litt Darroch)命名。

1943年,汪精卫政府接收上海公共租界,按照上海以地名做路名的习惯,改名多伦路,取自内蒙古多伦县。

多伦路很短,全长550米,宽10――13米,呈L字型,东起四川北路,向西折北再与四川北路(1945年以前称北四川路)交汇。

背靠内环高架、轻轨3号线,南傍四川北路商贸闹市,北邻鲁迅公园、虹口足球场,动静相间一里有余。

街短而窄,路曲且幽。

夹街小楼,栉比鳞次,风格各异。

小街虽在地图上难有立锥之地,但是上海繁华的街道太多,相比较而言,这里少了些喧闹,多了分静谧,特别是多了一些历史积淀下来的文化意境。

一个多世纪以来,多伦路及周边区域,从一个侧面集中显现了上海百年历史印迹和文化缩影。

那些栩栩如生的街头铜像向你描绘着当时文人的风采,那些故居遗址向你讲述着那个时代的故事。

其间鲁迅、茅盾、郭沫若、叶圣陶等文学巨匠及丁玲、柔石等左联作家的文学活动,铸就了多伦路“现代文学重镇”的文学地位,而名闻遐迩的公啡咖啡馆(遗址)、鸿德堂,风格各异的孔(祥熙)公馆、白(崇禧)公馆、汤(恩伯)公馆更使多伦路成为海派建筑的“露天博物馆”;从瞿秋白、陈望道、赵世炎、王造时、内山完造到景云里、中华艺大、上海艺术剧社,名人故居、海上旧里,积淀成今天多伦路上浓厚的文化气息。

闹中取静的花园城堡多伦路的路面用石块铺成,路两边是各式洋楼。

这里的建筑多是中国早期民族资本家发达之后建造的别墅,后又被时代的风云人物所占据。

多伦路250号曾是四大家族之一孔祥熙的寓所,即“孔公馆”。

1924年建造,伊斯兰风格的券柱和阿拉伯式纹样雕刻,以及彩色贴面,形成独具特色的伊斯兰西班牙式建筑风格。

【原创】上海影像——黄昏里的多伦路(组图)

【原创】上海影像——黄昏里的多伦路(组图)

【原创】上海影像——黄昏里的多伦路(组图)本公众号内容全部原创,点击欣赏完全免费!(自愿赞赏除外)还没关注本公众号的朋友,请先点击上面的“郑武华工作室”,然后请点击“关注”,谢谢合作!多伦路是上海虹口区的一条小街,毗邻山阴路,与长春路隔街相望,全长五百多米。

路虽短却很有名。

多伦路入口据介绍,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这条五百米的街道居住着众多的文化名人,像鲁迅、茅盾、郭沫若、叶圣陶、柔石、冯雪峰及日本人内山完造等,可以说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文化界的大本营。

此外,夏衍、冯雪峰、瞿秋白、柔石、许幸之、潘汉年、张爱萍都在这条小街上活动过;抗战胜利后,这里还有汤恩伯、孔祥熙和白崇禧的公馆。

在一条500多米的小街上集中了如此多的著名人士遗迹在上海是罕见的。

名人故居遗址外,多伦路上有许多小型私人收藏博物馆。

包括“筷子博物馆”、还有目前亚洲最大的一家古钱币展览馆、南京钟博物馆、文风奇石藏馆等,其他的私人收藏馆还有:藏书票馆、集报馆、古陶瓷收藏馆等。

然而,漫步在这条不长也不宽的街道上,留给人最多印象的却是不伦不类的商业街形象下面的标语让人瞠目结舌当然,这条街上还是有很多亮点值得一看的,尤其是对于文艺青年来讲的话。

下面,就请大家跟随我的镜头走进多伦路,感受一下旧上海昔日的风情。

中西合璧的教堂老书店的自负与无奈今日“黄包车”不甘寂寞的狮子虽是石板路却没半点历史的沧桑感,刻意的装扮难掩十里洋场的浮华。

【相关链接】【原创】上海影像——万花筒般的世界(组图)【原创】上海影像——前卫的商场(组图)【原创】上海影像——生活在上海的人们(组图)【原创】拆迁城中村一瞥(2)——上海闵行区虹桥镇(组图)【原创】上海火车站南广场一瞥(组图)【原创】上海影像——浦东的楼宇(组图)【原创】黄昏里的上海滩(组图)【原创】早安,浦东!(组图)看完了,别忘了做点啥:。

多伦路文化名人街成因探原

多伦路文化名人街成因探原

多伦路文化名人街成因探原
蔡继福
【期刊名称】《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3(010)004
【摘要】多伦路是上海数千条马路中唯一的文化名人街.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后,这里却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巨匠、文化名人、社会名流的人文荟萃之地,它对近代上海文化的发展、甚至全国文化的发展,都具有极大的影响.
【总页数】5页(P31-35)
【作者】蔡继福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文学院,上海,20043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05
【相关文献】
1.游览上海多伦路文化名人街 [J], 钱锡南
2.多伦路文化名人街功能开放探析 [J], 夏国忠
3.多伦路文化名人街 [J], ;
4.上海商业特色街(1):多伦路文化名人街 [J],
5.多伦路文化名人街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多伦路文化名人街成因探原

多伦路文化名人街成因探原
、பைடு நூலகம்、
, 。 , , 。
多 伦路 两头 临街 建有 拱形 门楼 门嵋上 有 原上 海 市市 长 汪 道 涵 题 写 的
,
,
Β

海 上 旧里 多 伦 路 文化 名 人
Β

、 。
街 横额



多 伦 路北 面 人 口 处 西侧竖 有 十 块大 铜 牌 上 面镌 刻 着 虹 口 十 位 文 化 名 人 鲁 迅 郭 沫 若 瞿 秋
云 里 成 为 上 海 第一 文化 名 里 成 为名 闻 中外 的 一 条 弄 堂 经 常 有 国 内外 友 人 到此 瞻 仰 参 观
收 稿 日期
二 Β

他们 中
,
间 有 的 隐姓埋 名 冒着 被通辑 的危 险 在 这里 度过艰 难 岁 月 从事 创作 编辑 领 导 革命 文 学 活 动 因而 景
, , , 。
、 、 、 、
、 ,
,
,
白 茅盾 叶 圣 陶 夏 衍 冯 雪 峰 沈尹 默 丁 玲 内 山完 造 的 事迹 用 中英 文 对照 之 历 史人 文 景观综 述 于 下
Β

兹将 多 伦 路 名 人 街 主 要
一 景 云里

景 云 里 位 于多 伦 路 ∀
, ,
Ε
弄内


南 临横 洪 路 现 为 横 洪 路 Ε 弄
, 。



我 国第 一 条铁 路 即 淞 沪 铁路 今 为轻轨 明珠 线 还 有 内环 高架 线 动静 相 间一 里 有余 世纪 二 三十 年代 鲁迅 茅盾 等我 国 文学 巨 匠 潘汉 年 夏 衍 丁 玲等 左 联作 家 都 在 此 从事 文 学 活

以文化之名的特色街道

以文化之名的特色街道

以文化之名的特色街道上海多伦路上海多伦路是上海虹口区的一条小街,毗邻山阴路与长春路隔街相望,全长五百多米,路虽短却幽深,象这样的小街小巷,在上海的大小马路中实在是很多。

而多伦路的不同在于它是一个卧虎藏龙之地,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这条五百米的街道居住着众多的文化名人,象鲁迅、茅盾、郭沫若、叶圣陶、柔石、冯雪峰及日本友人内山完造等,都曾经在这条小街上生活居住过,多伦路可以说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文化界的大本营,在一条500多米的小街上集中了如此多的著名人士遗迹在上海是罕见的。

多伦路的路面用石块铺成,女人的高跟鞋在上面格外的清脆。

这条在地图上难觅其踪的小街,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却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诸多载入史册的文化名人在这里聚首、呐喊、战斗。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华艺大、上海艺术剧社、公啡咖啡馆这些都是他们的战场。

一个多世纪以来,多伦路及周边的几条马路,从一个侧面集中显现了了这个历史印迹和文化缩影。

路边那些栩栩如生的街头铜像向你描绘着当时文人的风采,那些故居遗址向你讲述着那个时代的故事。

多伦路正以它独特的文博景观和典雅的文化品味成为上海的旅游热点之一,多伦路的开发与普通的商业街开发最大的区别在于:它着重于文化与展示的功能。

沿线的一系列名人故居、遗址、美术馆、博物馆,充分体现了多伦路的文化特点;而与之相辅的各类特色餐厅、民俗商店、咖啡馆、古玩店、书店、影剧院则为其增加了新的商业活力,使地区功能更为有机、丰富、多元和完整。

多伦路文化名人街正从历史走向现代,从现代走向未来。

九江庾亮南路庾亮路北起滨江路,南至庐峰路,跨越市中心的大中路及浔阳路,其中浔阳路以南称庾亮南路。

庾亮路就是为了纪念东晋名臣庾亮而得名。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九江被辟为通商口岸,法国、美国的神职人员纷纷来九江传教,他们在庾亮南路建教堂,办学校,开医院,先后建起了法国天主教堂、育婴堂、修道院、同文中学、儒励中学、生命活水医院等文教卫生机构。

庾亮南路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遗迹以宗教、学校、医院等为主,这里是一个时代的象征,是历史的足迹,是社会的缩影,是文化的反射。

多伦路文化名人街的文化故事

多伦路文化名人街的文化故事

多伦路文化名人街的文化故事:
多伦路文化名人街是一个融合了多元文化的旅游景点,它位于中国上海市虹口区。

这条街之所以著名,是因为它曾经是许多文化名人的聚集地,他们在那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多伦路文化名人街是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街道,这里曾经居住过许多著名的文化名人,包括鲁迅、瞿秋白、赵世炎等。

其中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是鲁迅。

鲁迅曾在这条街上的一座名为“鲁迅故居”的房子里生活了三年,这是他生命中的最后阶段。

在这座故居里,他创作了许多作品,包括一些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著作。

除了鲁迅故居,多伦路文化名人街上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文化遗产。

例如,这条街上的瞿秋白故居是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它曾经是瞿秋白先生的居所,也是他在那里与鲁迅先生一起工作和生活的地方。

此外,多伦路文化名人街还举办了许多文化活动和展览,吸引了
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爱好者和游客。

这些活动和展览旨在弘扬和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也展示了多伦路文化名人街上丰富的文化遗产。

总之,多伦路文化名人街是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地方,它见证了中国近现代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也是一处值得一游的旅游景点。

上海青浦旅游景点推荐

上海青浦旅游景点推荐

上海青浦旅游景点推荐一、福州路文化街福州路,全国闻名的文化街,是与南京路东路平行的一条东西向马路。

也是上海租界时期最早开辟的马路之一,旧称“四马路”。

早在一个世纪之前,这里便集中开设了不少书局和报馆,以及一些出售纸、笔等文化用品的商店,因而享有“远东第一文化街”的美称。

二、孙桥欢乐大丰收节9月21日,一年一度的孙桥快乐丰收节依旧是在浦东新区孙桥现代农业园举行,该活动以“低碳、绿色郊区与城市美好生活互动”为主题,吸引着周边那些追求美好与快乐的都市白领,也是亲子游的好去处。

孙桥农业园作为全国第一个综合性现代农业开发区,园内设立了奇异瓜果园、沙漠之物园、灵芝园、无土栽培园和传统农耕文化馆等,游客还能参与摘桔子、拔萝卜、采青菜、花卉扦插等趣味活动。

三、、拉面星球体验馆拉面星球体验馆(豫园小吃广场和丰楼三楼)不仅集各种拉面于一体,而且首创国内体验式面食,可以体验到世界各地拉面的文化、拉面制作的全过程。

全透明的制面工坊和蔬菜工坊,集观赏和制作于一体,不仅可以为全场提供现制现煮的各种类型面条,而且可以让顾客亲眼目睹面条的制作流程:如何从最初的面粉和水变成各种各样粗细、长短、形状各异的面条,而后又是如何经过厨师的烹调,变成一碗碗散发着热气和香气的诱人美食。

四、多伦路文化名人街多伦路文化渊源深厚。

上世纪初,鲁迅、茅盾、郭沫若、叶圣陶、丁玲等曾在此工作和生活。

年,多伦路被上海市旅游局命名为“上海市文化特色街”。

年,被文化部授予“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称号。

据悉,今年下半年,来这里的游客们将可以走进里弄、进入故居,体验“文化名人街”的海派韵味和都市风情。

五、金山嘴渔村金山嘴渔村,是一个可以眺望大海,令人心旷神怡的“世外桃源”。

明清时期,金山嘴就是沿海渔业重要的生产区和渔货集散地,小镇里商贾云集,渔货交易繁荣。

如今,为了充分发挥临海优势,金山嘴地区对老街风貌重新打造:除了统一规划水、电管线等基础设施外,还修旧如旧,将改造内容细化到居民房屋的屋顶、墙面、门窗、店招及沿街路面等,“砌青砖铺黑瓦”还原老街渔业重镇风情。

随心所欲游世界---上海22多伦路文化名人街

随心所欲游世界---上海22多伦路文化名人街

随心所欲游世界---上海22多伦路文化名人街随心所欲游世界---上海22多伦路文化名人街,多伦路(原名窦乐安路)是上海的一条小街,位于虹口区东江湾路146号,南傍四川北路商贸闹市,北邻鲁迅公园、虹口足球场,背靠内环高架、轻轨明珠线,动静相间一里有余。

街短而窄,路曲且幽。

夹街小楼,栉比鳞次,风格各异。

小街虽在地图上难有立锥之地,但在近现代中国文化史上却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上个世纪20、30年代,鲁迅、郭沫若、茅盾、叶圣陶、瞿秋白、冯雪峰、柔石、丁玲、沈伊默、内山完造10位文化名人,都曾经在多伦路一带居住、生活、活动过,并产生了重要影响的著名文化人士。

鲁迅郭沫若茅盾叶圣陶瞿秋白冯雪峰。

柔石。

丁玲.沈伊默。

内山完造.多伦路上走一走,你似乎还能聆听到这里曾经激荡文坛的震耳惊雷;多伦路上走一走,你仿佛还能感受到这里曾经强劲跳动的“民族魂”脉搏;多伦路上走一走,你依稀还能呼吸到这里厚积薄发的中国近现代文化的沁人气息;多伦路上走一走,你一定还能领略到百年上海滩演绎的民俗风情。

多伦路上走一走,你一定能见前所之未见,闻前所之未闻,思前所之未思,获前所之未获。

文博街市、休闲社区,勾画出明天多伦路上广阔的发展前景。

思南公馆,是位于上海市黄浦区的一个花园住宅保留改造项目,具体范围为西至48街坊花园住宅边界,东至重庆南路,南至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北至复兴中路,与复兴公园隔路相望。

思南公馆内设有精品酒店、酒店式公寓、企业公馆和商业区,与淮海路沿线的百年经典建筑、名人故居交相辉映,成为上海市中心集人文、历史和时尚底蕴于一身,最具特色的风景随心所欲游世界---上海22随心所欲游世界---上海22。

多伦路上的故事主要内容

多伦路上的故事主要内容

多伦路上的故事主要内容
多伦路,位于中国上海市黄浦区,是一条具有丰富历史的街道。

这条街道承载着许多令人惊叹的故事,是城市乃至国家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多伦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近一个世纪前,当时上海是中国的商业和经济中心。

多伦路作为上海市中心地区的一条重要街道,吸引了许多外国企业和商铺的入驻。

这些洋楼和建筑物见证了上海的繁荣和多元文化的融合。

在二战期间,多伦路成为了许多犹太难民的避难所。

那时的上海政府对犹太人保持着宽容的态度,为他们提供了庇护,使得多伦路成为了许多人的故乡。

许多犹太难民在这条街道上建立了家庭和事业,对上海的社会和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除了犹太难民,多伦路还吸引了许多文化名人。

在20世纪上半叶,许多文学家、艺术家和学者在多伦路上居住或定居。

这条街道成为了文化交流和艺术创作的重要场所。

著名的作家鲁迅就曾居住在多伦路附近,他的作品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现代文学。

多伦路的建筑风格也是其魅力所在。

这里有中国和西方建筑风格的完美融合,洋楼和民居交错而立。

这些建筑物保存完好,展示了上海百年来的变革和发展。

在多伦路漫步,仿佛可以穿越时空,感受到百年前的繁华和现代都市的光辉。

近年来,多伦路经过了一系列的保护和修复工作,许多历史建筑得到了修缮并重新开放。

如今,这条街道吸引了众多游客和文化爱好者的到访,成为了上海最具魅力的旅游景点之一。

多伦路是一条充满故事的街道,它见证了上海的发展和变迁,体现了多元文化的交融。

它将继续讲述着属于上海的、独特而珍贵的故事。

(1)上海踏春行(13),多伦路文化名人街下

(1)上海踏春行(13),多伦路文化名人街下

(1)上海踏春行(13),多伦路文化名人街下(2015-05-13 17:30:37)午后炽烈的阳光将这座红砖房子的酒吧照的更加红艳,照着红楼前的一组雕塑。

熟悉的鲁迅先生坐在藤椅上,鲁迅先生做高谈阔论状,而两位学生正在悉心聆听。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新文化运动奠基人。

1927年十月,鲁迅自广州来沪,一直定居虹口,居住10年之久,直至逝世。

虽然多伦路在上海地图上难有立锥之地,但它却是中国近代史上卧虎藏龙之地,可谓是“一条多伦路,百年上海滩”。

走进多伦路立刻感触到老上海特有的浪漫气场。

很难想象喧哗、浮躁和拥塞的大上海竟然会有一条如此恬静、雅致和悠闲的小路。

阳光明媚、风儿轻柔,路边的一草一木仿佛都渲染着一种怀旧的气息,这条路虽然很窄,但延伸而去的却是上海滩一百多年的历史和文化缩影。

上文讲到的内山书店是鲁迅先生晚年经常散步闲逛的书店,也是几次在作品中提到的场景,鲁迅在购书中结识了内山完造夫妇,并结为挚友。

01.午后炽烈的阳光将这座红砖房子照的更加红艳02.在这样一座雕像前,还真有这样不识相的人,居然把脚举到桌面上,估计是酣睡了03.矛盾先生提到矛盾先生总忘不了他的《蚀》三部曲、《虹》、《子夜》、《林家铺子》、《春蚕》、《腐蚀》。

04.多伦路93号“七君子”之一王造时旧居该建筑原为广东茶叶商赵植初(英商杜德洋行买办)于二十世纪初期置地所建,砖混结构,建筑面积920平方米,庭院面积近200平方米,该建筑立面造型新颖、大方,中间虚两边实,具有新古典主义风格特征。

抗战时期该房屋被日军抢占,胜利后房主收回。

1950年元月起,著名民主人士、“七君子”之一王造时租用。

1949年后,王造时曾任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教授。

1955年2-3月间,王造时移居北川公寓。

05.多伦路93号“七君子”之一王造时旧居06.多伦路66号“薛公馆”约1920年由薛氏建造,该建筑为混砖结构,坐北朝南。

行文如刀笔墨诛心速写鲁迅先生一众友人存在的多伦路文化名人街

行文如刀笔墨诛心速写鲁迅先生一众友人存在的多伦路文化名人街

行文如刀笔墨诛心速写鲁迅先生一众友人存在的多伦路文化名人街三十年代是个腥风血雨的年代,但是也是个文化辉煌的年代。

尽管当权者飞扬跋扈,但是文人斗士却机智潇洒,硕果累累。

动荡的时代,并未阻止他们高华深远的文思,如歌般动人的言辞和字句,已经镌刻在本民族记忆的深处。

今天坐了半个小时的66公交车抵达了东宝兴路地铁站,一条河流就在脚下,浑浊的河水,我也不知道什么河,实在是太脏了,下来以后的景象也是对我触动蛮大的。

路过之处都是被征收地块,破败的开始,改变命运的开始,向过去告别,向未来致敬。

从四川北路进入这条步行街,凹凸不平的石板路为了刻意逢迎,将路面整成了坑坑洼洼的,行人尚可,车行不变,但是这条路并未封闭起来作为商业步行街,汽车、自行车行人来往穿流,互不影响。

多伦路也是从‘’弹格路‘’翻修成水泥路,前几年再从水泥路改造成‘’弹格路‘’。

弹格路——上海话就是卵石及石头铺的马路。

大概认为是花岗岩之类的。

多伦路文化名人街作为虹口区“抢救文化遗产、保护故居遗址”的标志性文化工程,成为上海都市文化旅游一处引人注目的新景点。

在四川北路北端与多伦路的连接处,耸立着内径高4米、宽3.8米的牌楼,具有上海石库门建筑风格的牌楼上方,上海市老领导汪道涵亲笔题写的“多伦路文化名人街”街名,此图实在部队医院门口拍的。

与我之前走过的古镇,文化街来说,没有特点,唯一的就是这条路上样式不一的老建筑,这条街显得极为没落毫无生气,以文化之名搞起来的保护对建筑本身是有益的,但是绝对算不得一个好的商业应用。

多伦路1912年修建,原名窦乐安路,全长550米,呈L字型,东、北两端都与四川北路(1945年以前称北四川路)交汇。

二十世纪初文化界重地,许多彪炳史册的文坛名流曾经工作与居住的地方,其中就包括鲁迅、茅盾、瞿秋白、丁玲等。

这条小街曲折幽静,栉比鳞次,风格各异。

进入多伦路,好像生活的节奏会慢了下来,时光好像倒流,你会看到半个多世纪前的上海,清晨,阳光斜斜地射到花岗石的路面,拎着菜篮子买菜回来的,送孩子去上学的,黄鱼车夫骑着车在送货,偶尔也有富家开着豪车路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倫路[
文化名人街] Array E-mail文化传播网
【多倫路‧文化名人街】•「一條多倫路,百年上海灘」,高樓環抱中的多倫路是上海虹口區的一條小街,全長不過五百多公尺,卻蜿延蛇行,曲徑道幽,有著別處難覓的濃厚文化歷史氣息,現代中國文學史上的一些巨匠如魯迅、丁玲、茅盾、郭沫若、葉聖陶等名人都曾在這裡留下足跡,中國左翼作家聯盟、上海藝術劇社也在此間創建,這裡可說是現代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個重要據點。

•現在的「多倫路」文化名人故居大多保存完好,故居和洋樓的周圍還有著上海地區最大也是保存最完整的老式石庫門建築群,如今的多倫路經過改造重建後,又展現出當年的神采,短短的一條多倫路上,除了原有的老式里弄建築文化名人的故居外,還有許多懷舊的建築遺跡,在這條浪漫的小街上,文學著作、歷史風雲、建築藝術三者水乳交融,沉澱成今日上海人引以為自豪的文化瑰寶,再加上區內擁有一百多幢英、法、日、荷式洋房,構成了如今洋溢著溫馨與浪漫氣息的露天建築博物館。

•走進這高四公尺、寬三點八公尺的上海石庫門建築風格的牌坊,就走入了多倫路名人一條街。

•穿過這個牌坊,將帶領我們去認識許多耳聞已久的名人,帶著我們去見識滿載歲月的建築。

•「孔祥熙寓所」無論是立面內部裝潢,或是整體或局部都極明顯地凸現出伊斯蘭建築風格特徵,外觀典雅、氣勢恢宏。












美譽
的「山根會館」。

•位於上海虹口區的靜謐小街多倫路,歷史上是一個中國文化名人集聚的區域。

•多倫路210號的白崇禧寓所,人稱「白公館」。

•「白公館」為法國新古典主意建築樣式,氣勢壯觀。

•多倫路這條文化名人街,引人注目的褐紅色石格小路,從一個側面集中展示了近現代上海的印記和文化縮影。

•在這裡,有泛黃卷邊的古舊書籍,有大紅大綠的年歷卡,有花花綠綠的舊海報。










百姓
家的坐椅都是古董。

•這裡所謂「文化名人」,是指二、三○年代,在上海十分活躍的左派文人,像魯迅、茅盾、郭沫若、丁玲、夏衍等文藝作家。

•在這條引人遐想的浪漫小街上,文學著作、歷史風雲、建築藝術三者水乳交融,沉澱成今日上海人引以為自豪的文化瑰寶。

•台灣人看到這張舊海報,作何感想?
•多倫路的文化名人的故居大多保存完好,故居和洋樓的周圍還有著上海地區保存最完整的老式石庫門建築群。

•在多倫路上還開了一批家藏博物館,如南京鐘、筷子、奇石等,文化氣息瀰漫街巷,是領略上海三十年代風情的又一勝地。

•靜謐小街多倫路,歷史上是一個中國文化名人集聚的區域。

•流連於多倫路的人們,不僅在意那些凝聚著歷史的建築,往往也鍾情於那些別出心裁的收藏小館。

•鬧中取靜的多倫路堪稱中國現代文學的重鎮,透過一幢幢有著深厚文化積蘊的歷史建築,人們會自然體會到這裡深刻的文化意涵。

•逛累了可以到這家「老電影咖啡館」喝杯咖啡,欣賞一部老電影,緬懷一下阮玲玉,胡蝶等一代巨星的風采。

•懷舊的「阮玲玉、胡蝶」海報。









18.15公尺,樓名取自魯迅名著

朝花夕拾」。

•多倫路93號,曾為十君子之一「王造時」寓所,建於1920年,現在是一家風情咖啡館。













,拿
著雨傘,夾著報紙,眼神中閃著詩人的神采,注視著來來往往尋找新文化的遊人。

•多倫路聚集過魯迅、茅盾、郭沫若、葉聖陶、沈尹默等三十餘位中國近代文化名人,他們曾在這裡棲息過,並震撼
了一個時代。





59號,1928年由美國北長老會與
中國信

捐建的「鴻德堂」。

•外觀建築採用中國式的基督教堂,實屬罕見,目前已被上海市列為文物保護單位。

•右方的紅磚房是「中國左翼作家聯盟」舊址。

•1930
年「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魯迅是發起人之一。

•在令人懷舊的多倫路上,卻也矗立著現代風格的大型美術館,不管是現代或古典,只要是「美的」,皆能融合。


上海虹口區街上,賣水蜜桃的攤販及逛街情侶。

谢谢观赏
《台湾深情写意博客第
330集》网友祝大卫推荐
•2010年02月18日
更多欣賞请点击这里访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