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全-战国策·韩策一 精品

合集下载

100个古诗意象

100个古诗意象

100个古诗意象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2、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3、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4、蝉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如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5、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6、南浦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

屈原《九哥·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7、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

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典型的陆上送别之所。

8、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

《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

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

9、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

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

”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

10、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

如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可见秋雨打梧桐,别有一分愁滋味11、梅花“以花贵,自战国始”,到梁、陈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咏梅诗。

诗词典故

诗词典故

1、鸿雁《汉书〃苏轼传》载,匈奴单于欺骗汉使,称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燕,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

单于只好放了苏武。

后来就用‚鸿燕‛、‚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单讯。

如晏殊《清平乐》:‚生笺小字,说尽平生意。

鸿雁在云鱼在不,惆怅此情难寄。

‛李清照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另一首词云:‚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大雁在这里是传书的信使。

2、神器指帝位、政权。

《老子》:‚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己。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

3、琴瑟(1)比喻夫妇感情和谐,亦作‚瑟琴‛。

《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又《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

‛(2)比喻兄弟朋友的情谊。

陈子昂《春夜别友人诗》:‚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出川。

‛4、螟蛉《诗〃小雅〃小宛》:‚螟蛉有子,蜾赢负之。

‛蜾赢(一种蜂)捕螟蛉为食,并以产卵管刺入螟蛉体内,注射蜂毒使其麻痹,然后负之臵于蜂巢内,作蜾赢幼虫的食料。

古人错以为蜾赢养螟蛉为子,因把作为螟蛉养子的代称。

5、月老传说唐朝韦固月夜里经过宋城,遇见一个老人坐着翻检书本。

韦固前往窥视,一个字也不认得,向老人询问后,才知道老人是专官人间婚姻的神仙,翻检的书是婚姻簿子(见《续幽怪录〃定婚店》)。

后来因此称煤人为月下老人,或月老。

6、陶朱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别号。

相传他帮助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到陶,善于经营生计,积累了很多财富,后世因此以‚陶朱‛或‚陶朱公‛来称富商。

7、祝融传说中楚国君主的祖先,为高辛氏帝喾的火正(掌火之官),以光明四海而称为祝融,后世祀为火神;由此,火灾称为祝融之灾8、秋水秋水,喻指眼睛,形容盼望的迫切。

《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损他淡淡春山。

‛春山,指眉。

9、连理枝、比翼鸟连理枝指连生在一起的两棵树。

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老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作思爱夫妻的比喻。

相传旧中国时宋康王夺了随从官韩凭的妻子,囚禁了韩凭。

战国策战国策·韩策一

战国策战国策·韩策一

战国策战国策·韩策一原文:三晋已破智氏,将分其地。

段规谓韩王曰:“分地必取成皋。

”韩王曰:“成皋,石溜之地也,寡人无所用之。

”段规曰:“不然。

臣闻一里之厚,而动千里之权者,地利也。

万人之众,而破三军者,不意也。

王用臣言,则韩必取郑矣。

”王曰:“善。

”果取成皋,至韩之取郑也,果从成皋始。

译文:韩、赵、魏三家已经打败智伯,准备瓜分他的土地。

韩相段规对韩康子说:“分地时一定要成皋。

”韩康子说:“成皋是贫瘠不长庄稼的地方,要它有什么用。

”段规说:“一里那末大的地盘却可以牵动方圆千里的政权,是因为地形有利的缘故。

一万人可以打败三军,是因为乘敌人不备的缘故。

大王如果能采纳我的意见,韩国一定可以消灭郑国。

”韩康子说:“好。

”果然要了成皋。

后来到韩国灭掉郑国时,果然是从成皋开始的。

大成午从赵来原文:大成午从赵来,谓申不害于韩曰:“子以韩重我于赵,请以赵重子于韩,是子有两韩,而我有两赵也。

”译文:大成午从赵国来到韩国,和申不害谈到韩国的事时说:“您通过韩国使我在赵国受到重用,我就可以通过赵国使您在韩国受到重用。

这样,您就等于据有两个韩国,而我就等于据有两个赵国了。

”魏之围邯郸原文:魏之围邯郸也,申不害始合于韩王,然未知王之所欲也,恐言而未必中于王也,王问申子曰:“吾谁与而可?”对曰:“此安危之要,国家之大事也。

臣请深惟而苦思之。

”乃微谓赵卓、韩晃曰:“子皆国之辩士也,夫为人臣者,言可必用,尽忠而已矣。

”二人各进议于王以事。

申子微视王之所说以言于王,王大说之。

译文:魏国围攻赵都邯郸时,申不害开始和韩王接触,但还不知道韩王有什么意图,担心说话未必合韩王的心意。

韩王问申不害说:“我和魏国友好呢?还是和赵国友好呢?”申不害回答说:“这是安危的关键,国家的大事。

我要深思熟虑一番。

”申不害于是不露声色地对韩臣赵卓和韩晁说:“你们都是国家能言善辩的人,做人臣的,意见何必要为君主所采用呢,只要谒尽忠心就行了。

”赵卓和韩晁二人分别在韩王面前议论国家大事,申不害便暗暗观察韩王喜欢谁的意见,再把这个意见献上,韩王因而非常喜欢申不害。

古诗词鉴赏,常考的100个意象

古诗词鉴赏,常考的100个意象

古诗词鉴赏,常考的100个意象1、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2、鸿鹄鸿鹄飞得很高,常用来比喻志气高远的人。

《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太息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3、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4、蝉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如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6、南浦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

屈原《九哥·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7、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

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典型的陆上送别之所。

8、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

《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

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

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

”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

10、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

如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可见秋雨打梧桐,别有一分愁滋味11、梅花“以花贵,自战国始”,到梁、陈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咏梅诗。

这一时期的梅花诗大都是对花本身的描写或用于赠别,尚无明显的象征寄托。

诗词大全-战国策·秦策一 精品

诗词大全-战国策·秦策一 精品

战国策·秦策一卫鞅亡魏入秦原文:卫鞅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封之于商,号曰商君。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

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然刻深寡恩,特以强服之耳。

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传商君,辞不受。

孝公已死,惠王代后,莅政有顷,商君告归。

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深危。

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

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

且夫商君,固大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

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

译文:卫鞅从魏国逃到秦国,秦孝公任用他为丞相,把商地分封给他,号称商君。

商君治理秦国,法令雷厉风行,公平无私。

惩罚,不忌避威势强大的贵族;奖赏,不偏私关系特殊的亲信,法令实施至于太子,依法处治。

师、傅犯法,处以黥,劓之刑,一周之后,路上没人拾取遗失的东西,百姓不乱取非分的财物,国力大大加强,诸侯个个畏惧。

但刑罚严酷,缺少仁恩,只是用强力压服人而已。

孝公实行商君新法十八年后,重病卧床不起,打算传位给商君,商君辞谢不受。

孝公死后,惠王继位,执政不久,商君请求告老还乡。

有人游说惠王说:大臣权力太重会危及国家,左右近臣太亲会危及自身。

现在国内连妇女、儿童都说法令是商君的法令,并不说是大王的法令。

这样,君反为人主,而大王反变为人臣了。

况且商君本来就是大王的仇人,希望大王想办法对付他吧。

商君害怕受诛,想返回魏国。

秦人不许他出境,说:商君的法令很严厉。

因此不能出境,他走投无路,只好返回。

惠王即以车裂的极刑处死了商鞅,而秦国人并不表示同情。

苏秦始将连横原文: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函之固。

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

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

战国策的原文及翻译的古诗文

战国策的原文及翻译的古诗文

战国策的原文及翻译的古诗文战国策的原文及翻译的古诗文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

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战国策的原文及翻译的古诗文,欢迎大家分享。

原文楚围雍氏,韩令冷向借救于秦,秦为发使公孙昧入韩。

公仲曰:“子以秦为将救韩乎?其不乎?”对曰:“秦王之言曰,请道于南郑、兰田以入攻楚,出兵于三川以待公,殆不合军于南郑矣。

”公仲曰:“奈何?”对曰:“秦王必祖张仪之故谋。

楚威王攻梁,张仪谓秦王曰:‘与楚攻梁,魏折而入于楚。

韩固其与国也,是秦孤也。

故不如出兵以劲魏。

’于是攻皮氏。

魏氏劲,威王怒,楚与魏大战,秦取西河之外以归。

今也其将扬言救韩,而阴善楚,公恃秦而劲,必经与楚战。

楚阴得秦之不用也,必易于公相支也。

公战胜楚,遂与公乘楚,易三川而归。

公战不胜楚,塞三川而守之,公不能救也。

臣甚恶其事。

司马康三反之郢矣,甘茂与昭献遇于境,其言曰收玺,其实犹有约也。

”公仲恐曰:“然则奈何?”对曰:“公必先韩而后秦,先身而后张仪。

以公不如亟以国合于齐、楚,秦必委国于公以解伐。

是公之所以外者仪而已,其实犹之不失秦也。

”文言文翻译:楚国围困雍氏,韩国派冷向到秦国借救兵,秦国为此派公孙昧来到韩国。

公仲说:“您认为泰国将会救韩国呢?还是不救韩国呢?”公孙昧回答说:“秦王的话是这样说的,请你们取道南郑、蓝田去攻打楚国,我们出兵进驻三川,等待您。

这样恐怕秦、韩两军永远也不能会合了。

”公仲说:“怎么办呢?”公孙昧回答说:“秦王一定会效法张仪以往的计谋。

楚威王进攻魏国,张仪曾对秦王说:‘我们同楚国一起攻打魏国,魏国就会掉头投向楚国。

韩国本来就是魏国的盟国,这样泰国就孤立了。

因此不如假意出兵使魏国变得强硬起来。

’这时楚国一定围攻皮氏。

魏国态度强硬,楚威王大怒,楚国和魏国展开大战,结果秦军夺取了西河之外的土地满意而归。

战国策文言文原文及翻译(精选15篇)

战国策文言文原文及翻译(精选15篇)

战国策文言文原文及翻译(精选15篇)战国策文言文原文及翻译(精选15篇)在平日的学习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文言文吧?文言文是指用文章语言,而不是日常语言写的文章。

还记得以前背过的文言文都有哪些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战国策文言文原文及翻译(精选1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战国策文言文原文及翻译篇1《战国策魏二史举非犀首于王》作者:刘向史举非犀首于王。

犀首欲穷之,谓张仪曰:“请令王让先生以国,王为尧、舜矣;而先生弗受,亦许由也。

衍请因令王致万户邑于先生。

”张仪说,因令史举数见犀首。

王闻之而弗任也,史举不辞而去。

注释翻译史举在魏王面前指责公孙衍,公孙衍要使史举陷于困境,就对张仪说:“请让我使魏王把魏国让给先生,魏王就成了尧、舜一样的君主了;两先生您又不接受,也成了许由一样的贤人。

我因此再使魏王给先生一座万户人家的城邑。

”张仪大为高兴,于是让史举多次去拜见公孙衍。

魏王听说后就不信任他了,史举没有告别就离开了魏国。

战国策文言文原文及翻译篇2《战国策东周昭献在阳翟》昭献在阳翟,周君将令相国往,相国将不欲。

苏厉为之谓周君曰:“楚王与魏王遇也,主君令陈封之楚,令向公之魏。

楚、韩之遇也,主君令许公之楚,令向公之韩。

今昭献非人主也,而主君令相国往;若其王在阳翟,主君将令谁往?”周君曰:“善。

”乃止其行。

翻译昭献来到阳翟,东周君打算派相国前往迎接,那个相国却不想去。

苏厉替他对东周君说:“先前楚王与魏王会面时,主君曾派陈封到楚国去迎接楚王,派向公到魏国去迎接魏王。

楚王与韩王相会时,主君也曾派许公到楚国去迎接楚王,派向公到韩国去迎接韩王。

现在昭献并非君主,而您却派相国前往迎接;如果楚国的君主来到阳翟,那么您将派谁去迎接呢?”东周君说:“对。

”于是终于停止了这次行动。

战国策文言文原文及翻译篇3原文:或为周最谓金投曰:“秦以周最之齐疑天下,而又知赵之难子齐人战,恐齐、韩之合,必先合于秦。

秦、齐合,则公之国虚矣。

公不如救齐,因佐秦而伐韩、魏,上党长子赵之有。

战国策-第一章

战国策-第一章

第一章卷一东周策卷一东周策周考王(前440年~前426年)封其弟揭于王城(今河南省洛阳市西)是为河南桓公,桓公之孙惠公又自封其少子班于巩(今河南省巩县),因在王城之东,号东周。

而河南惠公本在王城,号西周。

当时周王仍都于成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

《战国策》所谓周王者,都成周之王。

周显王(前368年~前321年)二年赵与韩分周为二,即王城之西周、巩之东周,亦即战国策所谓西周君及东周君。

而显王抱空名,尚在成周,直至周赧王,为秦始皇所灭。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一:“周室衰弱,所有者,河南(王城)、洛阳(下都)、榖城(今河南府城西北十八里有故榖城)、平阴(故城在孟津县东)、偃师、巩、缑氏(故城在今偃师县南二十里)七城而已。

河南、缑氏、榖城三邑属西周,洛阳、平阴、偃师、巩四邑属东周。

”《东周策》鲍本列为卷二,而将《西周策》列为卷一。

一秦兴师临周求九鼎章秦临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以告颜率,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

”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尽)[画]计,与秦,不若归之太国。

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宝)[实]也。

愿大王图之。

”齐王大悦,发师五万人,使陈臣思将以救周,而秦兵罢。

齐将求九鼎,周君又患之。

颜率曰:“大王勿悠,臣请东解之。

”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塗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

”颜率曰:“不可。

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晖台之下,少海之上,其日久矣。

鼎入梁,必不出。

”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

”对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于叶庭之中,其日久矣。

若入楚,鼎必不出。

”王曰:“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颜率曰:“弊邑固窃为大王患之。

夫鼎者,非效醯壶酱甀耳,可怀挟挈以至齐者;非效鸟集乌飞,兔兴马逝,漓然止于齐者。

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輓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出自唐代王维的《山居即事》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赏析首联二句是作者独自隐居山中时的心态写照,他引用了庾信《拟咏怀二十七首》其十七“日晚荒城上。

苍茫余落晖”句。

顾安《唐律消夏录》谓此诗首句‘掩柴扉’三字是虚句,不是实句。

其实不
必强作“虚”解,作“实”解亦通。

人在门外亦可掩扉也,当是室内寂寞,故出
门掩扉,环视山居外景以解闷,正切诗题“即事”者,咏眼前景物也。

倘闭关
室中,有何事可即!山居所见,皆幽寂澄淡之景,即之使人悠悠然,陶陶然,无复寂寞之感。

颔联二句运用了对比手法。

夕照满山,鸟鹊还巢,行人归宅,柴扉紧掩,诗人以最传神的字眼来表现景物给他的最突出的印象和感受,以突出景象的自然生态和任其消歇的流变特征,构成禅趣颇深的整体暗示,光色彩象的转瞬即逝的恍惚,归人却在若即若离恍有恍无之间。

从文艺美学角度看,生态活泼,情趣盎溢,弥满诗画气息的宁静生活极富运动感极富生命力的美。

此联“遍”“稀”二字用得很妙。

“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

《战国策》精华全解析7(韩策)

《战国策》精华全解析7(韩策)

《战国策》精华全解析7(韩策)第二十六篇·韩策一在现代商战中的朋友,要学习陈轸这种分化敌人的策略,以应对市场中激烈的竞争。

楚国的危难在陈轸处迎刃而解。

关键是他善于分化瓦解敌人,给敌方同盟中的一方施以利益诱惑,拉拢腐蚀,化敌为友,最终摧跨敌方联盟,免除灾祸、打败敌人。

申子请仕其从兄官【提要】申不害是战国法家的著名代表,尊称为申子。

他曾与其他法家人物一样,主张按功劳大小赏赐升迁,无功劳虽有裙带、宗室关系,也不能任用提拔。

如此富国强兵的简单措施,历史上真正实行的朝代却没有多少。

你看就连倡导者自己,也要出尔反尔。

【原文】申子请任其从兄官,昭侯不许也。

申子有怨色。

昭侯曰:“非所谓学于子者也。

听子之谒,而废子之道乎?又亡其行子之术,而废子之谒乎?子尝教寡人循功劳,视次第。

今有所求,此我将奚听乎?”申子乃辟舍请罪,曰:“君真其人也!”【译文】申不害请求给自己的堂兄封一个官职,韩昭侯不同意。

申不害面露怨色。

韩昭侯说:“这可不是从你那里学到的治国之策吗?你是让我听从你的请求,而抛弃你的学说呢,还是推行你的主张,而拒绝你的请求呢?你曾经教导我要按照功劳大小来安排官职等级。

如今你又有所请求,这将让我听从哪一种意见呢?”申不害于是就离开客舍前去请罪,对韩昭侯说:“君王真是论功授官的人啊!”【评析】韩昭侯是战国变法图强的明君之一。

他对付申不害的徇私谋官行为,来了个‘以牙还牙“的自相矛盾的反驳法。

用他自己的主张,批驳他自己的行为。

这一招非常有效,会使对方哑口无言。

无论是政界还是商界,论功赏赐升迁是最为合理的,不然何以发展壮大,何以杜绝腐败和贪污。

只可惜由于监督、制约的力度和制度不够,许多人还是靠裙带、私人关系扶摇直上,某县现任局级干部,几乎都是前任的亲戚朋友、甚至还有前任的司机、打字员,可笑荒谬,这样的局面是应该变革图新的。

苏秦为楚合从说韩王【提要】苏秦为各国游说合纵,方式内容大体一样,即先从地缘物产等物质状况肯定对方的实力,鼓舞对方的信心与斗志。

战国策韩策一原文与解析

战国策韩策一原文与解析

战国策韩策一原文与解析韩策一原文与解析战国时期,韩国是一个具有相当实力的小国。

该国能够在“争霸战国”的局势下生存并发展壮大,与其他强国展开斗争。

韩国之所以能够在激烈的外交和战争中取得成功,是因为他们拥有一套独特而有效的战略策略,被称为“韩策”。

本文将对韩策一进行原文解析,探讨其战略思想及实施方法。

韩策一原文如下:辽东无亲,归楚是便。

此韩之所以敢应诸侯者也,韩之地方广袤,使役诸侯。

臣闻诸侯诚用之,则韩之有天下者也,岂止位为诸侯哉?原文解析:此段原文起用克制,用辽东和楚国来表达韩国立足之余地。

作者认为,韩国在政治上没有亲近的盟友,但选择与楚国结盟能够为自身带来利益。

韩国地理位置广阔,可以调动各国势力来为自身谋求利益。

进一步阐述了“韩之有天下”这一观点,意味着只要诸侯对韩国给予真诚的合作,韩国就有机会在战国乱世中崛起。

根据韩策一可以看出,韩国的战略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灵活运用外交手段:韩国灵活运用外交手段,与楚国结盟,通过与有利益关系的诸侯国建立关系来巩固自身地位。

这种灵活性使得韩国能够在战国混乱的格局中寻找自己的立足之地。

2. 利用地理优势:韩国地理位置广阔,拥有丰富的资源和人口。

韩国通过发展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和势力扩张,利用地理因素为自己谋求利益。

3. 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韩国主张根据自己的利益来选择外交关系和策略,以维护自身的权益。

韩国并不拘泥于传统的尊卑等级制度,而是以实际利益为主要出发点。

正因为如此,韩国能够与其他强国展开合作,实现战略目标。

总结起来,韩策一是韩国在战国时期灵活运用外交手段、利用地理优势以及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的一种具体体现。

这套战略策略使得韩国能够在乱世中生存并取得相当成就,对后来的战国时代产生重要影响。

战国策韩策原文与解析

战国策韩策原文与解析

战国策韩策原文与解析韩策原文与解析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战乱频繁的时期,各个诸侯国之间争夺土地和权力,形成了错综复杂的斗争局面。

其中韩国作为一个实力雄厚的诸侯国,其策略和对外政策备受关注。

本文将介绍战国策中韩国的策略思想和实践,剖析其原文以及背后的含义。

韩策原文如下:<正文开始>韩无君韩国,今兹球。

纵足以西听于兵乃耳,然亲胜急为拂胜。

宋玉有言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今无间言于韩国,韩国则何以毋能继为空乎?是以观察群臣以待死,群臣以监于死。

身实先造于外,则其侯必信于能名。

且小国之臣,无敢为筹于主使以期治乱之朝。

夏后氏乎?尧之平代,辜之不忘。

不忘乎臣治国之权,则可刘其君矣。

禹氏乎?尧称仲自斩,刑之以史而可履也。

夏后氏之法令,则置之非一世,而民人肆力焉者寡矣。

然曰“广无赂坐,明无赍赆。

”不言身先顷一食,则曰“朝饣”;身实先量于主说,则曰“肉啖”。

问韩国,韩国则何以毋能为北扈国乎?自余左信陵吉,庶县之圃以至于三亩。

田之以易,旁死于地矣。

可以为名于国家。

然则奈余何?言虽不好,可告余五州;言虽好,余地寡矣。

兵则亢虞,无奈何而已矣。

余贫士租于常之长贫士,而后事主事社稷。

余谢国家何哉?<正文结束>韩策原文解析:韩策原文通过对韩国的描绘,表达了对外交战略的思考和对内政治的规划。

下面对原文进行解析:首先,由于韩国位于中国大陆的西方边境,对外主要面临的是来自兵变的威胁。

然而,仅仅依赖军事力量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争取胜利的紧迫感和实际行动。

同时,原文引用了宋玉的话:“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这句话表明韩国应该面对变局,寻找新的发展机遇。

接下来,原文强调了观察群臣和待死的重要性。

通过观察群臣,可以更好地了解国家现状和未来走向。

而等待死亡则表明对于国家发展的担忧和忧虑。

然后,韩策指出了小国臣民在统治者前无法提出建议和治理混乱的情况,以夏后氏和禹氏作为例证。

韩策主张治国权力应该掌握在臣民手中,这样才能实现君主的长治久安。

高中古诗词中的常用典故二

高中古诗词中的常用典故二

61、折桂比喻科举及第。

典出《晋书》:“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62、怀桔指孝顺双亲。

63、采薇借指隐居生活。

《史记?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说的是伯夷、叔齐隐居山野,义不侍周的故诗人常常用诗歌里的“山林”和“宫阙”的形象,来表现诗人的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64、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廓失所的人。

考其源流,“哀鸿”一语出自“鸿雁”。

《诗•小雅•鸿雁》曰:“鸿雁于飞,哀鸣嗷嗷。

维比哲人,谓我劬劳。

”诗歌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哀呜之声不绝。

后来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

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

”写的就是人民痛苦流离的生活。

65、咏絮谓女子咏雪。

指女子工于吟咏,有非凡的才华。

后来“咏絮”即指咏雪,“咏絮才”即非凡才华。

66、南冠指囚犯。

典故出自《左传?成公九年》一楚人钟仪囚于晋,仍然戴南冠.弹奏南国音乐,范文子称赞这是君子之行:后来一般文人以此指代自己怀有节操的囚徒生活。

67、秦晋春秋时,秦晋两国为婚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倒赔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

”68、彭祖传说故事人物,生于夏代,至殷末时已八百余岁,旧时把彭祖作为长寿的象征,以“寿如彭祖”来祝人长寿。

69、谢家唐宋诗词不达意处常用“谢家”之典,这些典故所指意义上主要有二:(1)用谢安、谢玄家事,意指人有风度。

《世说新语•言语》载,谢安曾问子侄:为什么人们总希望自己的子弟好?侄子谢玄回答说:“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阶庭耳。

”这是说,谢安子弟讲究举止风度,其服饰端庄大方如芝兰玉树一般。

故用其事指有风度的人。

辛弃疾《泌园春•叠嶂西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

战国策-第二十七章

战国策-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七章韩策二一楚围雍氏五月章楚围雍氏五月。

韩令使者求救于秦,冠盖相望也,秦师不下殽。

韩又令尚靳使秦,谓秦王曰:“韩之于秦也,居为隐蔽,出为雁行。

今韩已病矣,秦师不下殽。

臣闻之,唇揭者其齿寒,愿大王之熟计之。

”宣太后曰:“使者来者众矣,独尚子之言是。

”召尚子入。

宣太后谓尚子曰:“妾事先王也,先王以其髀加妾之身,妾困不(疲)[支]也;尽置其身妾之上,而妾弗重也,何也?以其少有利焉。

今佐韩,兵不众,粮不多,则不足以救韩。

夫救韩之危,日费千金,独不可使妾少有利焉。

”尚靳归书报韩王,韩王遣张翠。

张翠称病,日行一县。

张翠至,甘茂曰:“韩急矣,先生病而来。

”张翠曰:“韩未急也,且急矣。

”甘茂曰:“秦重国知王也,韩之急缓莫不知。

今先生言不急,可乎?”张翠曰:“韩急则折而入于楚矣,臣安敢来?”甘茂曰:“先生母复言也。

”甘茂入言秦王曰:“公仲柄,得秦师,故敢捍楚。

今雍氏围,而秦师不下殽,是无韩也。

公仲且抑首而不朝,公叔且以国南合于楚。

楚、韩为一,魏氏不敢不听,是楚以三国谋秦也。

如此则伐秦之形成矣。

不识坐而待伐,孰与伐人之利?”秦王曰:“善。

”果下师于殽之救韩。

二楚围雍氏韩令冷向借救于秦章楚围雍氏,韩令冷向借救于秦,秦为发,使公孙昧入韩。

公仲曰:“子以秦为将救韩乎?其不乎?”对曰:“秦王之言曰,请道于南郑、蓝田,以入攻楚,出兵于三川以待公,殆不合军于南郑矣。

”公仲曰:“奈何?”对曰:“秦王必祖张仪之故谋。

楚威王攻梁,张仪谓秦王曰:‘与楚攻梁,魏折而入于楚。

韩固其与国也,是秦孤也。

故不如出兵以劲魏。

’于是攻皮氏。

魏氏劲,威王怒,楚与魏大战,秦取西河之外以归。

今也,其将扬言救韩,而阴善楚,公恃秦而劲,必轻与楚战。

楚阴得秦之不用也,必易与公相支也。

公战胜楚,遂与公乘楚,易三川而归。

公战不胜楚,塞三川而受之,公不能救也。

臣恶其事。

司马康三反之郢矣,甘茂与昭(献)[]遇于境,其言曰收玺,其实犹有约也。

”公仲恐,曰:“然则奈何?”对曰:“公必先韩而后秦,先身而后张仪。

诗词大全-战国策·楚策一 精品

诗词大全-战国策·楚策一 精品

战国策·楚策一齐楚构难原文:齐楚构难宋请中立。

齐急宋,宋许之。

子象为楚谓宋王曰:楚以缓失宋,将法齐之急也。

齐以急得宋,后将常急矣。

是从齐而攻楚,未必利也。

齐战胜楚,势必危宋;不胜,是以弱宋干强楚也。

而令两万乘之国,常以急求所欲,国必危矣。

译文:齐国与楚国交战,宋国要求中立。

齐国去胁迫宋国,宋国便同意帮助齐国。

子象为楚国因为没有胁迫宋国,所以失掉了宋国的援助,看来它得效法齐国来胁迫宋国。

齐国因为胁迫宋国,所以得到了宋国的援助,那末以后它就会经常来胁迫您。

这样,宋国跟着齐国进攻楚国。

对宋国未必有利。

如果齐国战胜了楚国,必然危及宋国;如果不能战胜楚国,这等于以弱小的宋国去触犯强大的楚国啊。

如果宋国让两个万乘大国齐、楚经常来进行胁迫,以实现各自的愿望,那末,国家就必定处境危险了。

五国约以伐齐原文:五国约以伐齐。

昭阳谓楚王曰:五国以破齐秦,必南图楚。

王曰:然则奈何?对曰:韩氏辅国也,好利而恶难。

好利,可营也;恶难,可惧也。

我厚赂之以利,其心必营。

我悉兵以临之,其心必惧我。

彼惧吾兵而营我利,五国之事必可败也。

约绝之后,虽勿与地可。

楚王曰:善。

乃命大公事之韩,见公仲曰:夫牛阑之事,马陵之难,亲王之所见也。

王苟无以五国用兵,请效列城五,请悉楚国之众也,以啬于齐。

齐之反赵魏之后,而楚果弗与地,则五国之事困也。

译文:赵、魏、韩、燕,楚五国联盟进攻齐国。

楚相昭阳对楚王说:五国如果打败了齐国,秦国一定会乘机向南进攻楚国。

楚王说:这可怎么办呢?昭阳回答说:韩相国韩珉在韩国独断专行,贪图私利,害怕危难。

贪图私利,可以对他施以利诱;害怕危难,可以对他进行威胁。

我用重利去拉拢他,他内心一定会被利所诱;我发动大军去威胁他,他一定会感到害怕。

他害怕我们的大军,又贪图我们的重利,这样五国联盟攻齐的事,一定会失败。

他们的盟约被撕毁以后,即使不给韩国割地,也是可以的。

楚王说:好。

于是他派大公事去韩国,会见韩相国公仲,说:当初牛阑之役,马陵之役,都是您亲自见到的,大王如果不与五国联合攻齐,我们愿意献出五个城邑,不然,我们就出动全军来和齐国共同对敌。

诗词大全-战国策·魏策一 精品

诗词大全-战国策·魏策一 精品

战国策·魏策一知伯索地于魏桓子原文:知伯索地于魏桓子,魏桓子弗予。

任章曰:何故弗予?桓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予。

任章曰:无故索地,邻国必恐;重欲无厌,天下必惧。

君予之地,知伯必憍。

憍而轻敌,邻国惧而相亲。

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国,知氏之命不长矣!《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

’君不如与之,以骄知伯。

君何释以天下图知氏,而独以吾国为知氏质乎?君曰:善。

乃与之万家之邑一。

知伯大说,因索蔡、皋梁于赵,赵弗与,因围晋阳。

韩、魏反于外,赵氏应之于内,知氏遂亡。

译文:知伯向魏桓子索要土地,魏桓子不给。

大臣任章问:为什么不给?魏桓子回答说:他无缘无故索要我们的领土,所以不给。

任章说:无缘无故索要我们的领土,知伯的邻国一定会很害怕。

对别国领土贪得无厌,诸侯一定会很担忧。

您给知伯土地,他就必定骄傲,骄傲了就必定轻敌;而邻国一害怕,就会彼此友爱。

用彼此友爱的军队去抵御轻敌的国家,可以预见,知伯的命不会长了。

《周书》上说:‘想要让他失败,必须暂且去辅助他;想要从他那里有所获取,必须暂且先给他什么。

’您不如割给他土地,使知伯骄傲。

您为什么放弃让诸侯共同图谋知伯的做法,偏偏要我国遭受知伯的进攻呢?魏桓子说:好。

于是送给知伯一个万家的都邑。

知伯大为高兴。

又向赵国索要蔺、皋梁二地,赵国不给,知伯就围攻晋阳。

这时,韩、魏联军在晋阳城外反攻,赵国在城内接应,知伯终于灭亡。

韩、赵相难原文:韩、赵相难。

韩索兵于魏曰:愿得借师以伐赵。

魏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不敢从。

赵又索兵以攻韩,文侯曰:寡人与韩兄弟,不敢从。

二国不得兵,怒而反。

已乃知文侯以构与己也,皆朝魏。

译文:韩、赵两国开战。

韩国向魏国求援兵,说:希望能借兵给我去进攻赵国。

魏文侯说:我和赵国是兄弟之国,不能从命。

赵国又向魏国请求援兵,去进攻韩国,魏文侯说:我和韩国是兄弟之国,不能从命。

韩、赵两国都没有借到援兵,都很生气地返回本国。

以后才知道魏国与自己是盟国,做了和解工作,他们便都去朝拜魏文侯。

战国策韩策一

战国策韩策一

战国策韩策一
《韩策一》是战国策的经典,历来为人津津乐道,也被视为现代文明的
典范。

《韩策一》宣称“不畏强欺,抗争到底,不妄自尊大”。

韩丙湘受韩非
子之任,推介了韩伐宋及韩赞晏出任将君,以及政治实践的具体活动。

他注
重团结、更加强大,并着眼于国家之安,着重对抗外势力之弱小和封建专制。

侧重于“以一当十”,建议领袖以国家利益为国家各项事务的准则。

他提出,要推进国家的发展,敢于抗争,因此极力倡导注重及藉由力量
进行外交活动,让百家竞逐市场。

但他也指出,也不能钻进空子,当势力失
彼此信任时,要站在事务发展的角度,有必要采取狠抓及谋划长远发展方式。

且要求有控制能力和反应手段,即要制定法律,严厉执行。

故可知,《韩策一》绝非出于一时之言,更不是华而不实的言论,而是
一部基于深刻整体思考的智慧结晶,是古之思想家无法超越的典范,值得后
人学习和发扬光大。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战国策-赵策一-秦王谓公子他曰》(附参考答案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战国策-赵策一-秦王谓公子他曰》(附参考答案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战国策·赵策一·秦王谓公子他曰》(附参考答案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秦王谓公子他曰:“昔岁毅下之事,韩为中军..,以与诸侯攻秦。

韩与秦接境壤界,其地不能千里,展转不可约。

日者,秦、楚战于蓝田,韩出锐师以佐秦,秦战不利,因转与楚,不固信盟,唯便是从。

韩之在我,心腹之疾。

吾将伐之,何如?”公子他曰:“王出兵韩,韩必惧,惧则可以不战而深取割。

”王曰:“善。

”乃起兵,一军临荥阳,一军临太行。

韩恐,使阳成君入谢于秦,请效上党之地以为和。

冯亭守三十日,阴使人请赵王曰:“韩不能守上党,且以与.秦,其民皆不欲为秦,而愿为赵。

今有城市之邑十七,愿拜内之与王,唯王才之。

”赵王喜,召平阳君而告之。

赵豹曰:“臣闻圣人甚祸无故之利。

”王曰:“人怀吾义,何谓‘无故’乎!”对曰:“秦蚕食韩氏之地,中绝不令相通,故自以为坐受上党也。

且夫韩之所以内赵者,欲嫁其祸也。

秦被其劳,而赵受其利,虽强大不能得之于小弱,而小弱顾能得之强大乎?今王取之,可谓有故乎?且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自图之。

”王大怒。

召赵胜、赵禹而告之曰:“韩不能守上党,今其守以与寡人..,有城市之邑十七。

”二人对曰“用兵逾年,未见一城,今坐而得城,此大利也。

”乃使赵胜往受地。

赵胜至曰:“敝邑之王,使使者臣胜,太守..有诏,使臣胜谓曰:‘请以三万户之都封太守,千户封县令,诸吏皆益爵三级,民能相集者,赐家六金。

’”冯亭垂涕而勉,辞封而入韩,谓韩王曰:“赵闻韩不能守上党,今发兵已取之矣。

”韩告秦曰:“赵起兵取上党。

”秦王怒,令公孙起、王箭以兵遇赵于长平。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一》)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且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自图之/B.且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自图之/C.且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自图之/D.且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自图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代军队分上、中、下三军,由主帅所居中军发号施令,故文中用“中军”指统帅主力。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战国策-韩策-张仪为秦连横说韩王》(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战国策-韩策-张仪为秦连横说韩王》(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战国策·韩策·张仪为秦连横说韩王》(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张仪为秦连横..说韩王曰:“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一岁不收民不厌糟糠地方不满九百里无二岁之所食料大王之卒,悉之不过三十万,而厮徒负养在其中矣。

为除守徼亭鄣塞,见卒不过二十万而已矣。

秦带甲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虎贲之士,跿跔科头①,贯颐奋戟者,至不可胜计也。

秦马之良,戎兵之众,探前趹后,蹄间三寻者,不可称数也。

山东之卒,被.甲冒胄以会战,秦人捐甲徒裎②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

夫秦卒之与山东..之卒也,犹孟贲③之与怯夫也;以重力相压,犹乌获之与婴儿也。

夫战孟贲、乌获之士,以攻不服之弱国,无以异于堕千钓之重,集于鸟卵之上,必无幸矣。

诸侯不料兵之弱,食之寡,而听从人之甘言好辞,比周以相饰也,皆言曰:‘听吾计则可以强霸天下。

’夫不顾社稷之长利,而听须臾之说,诖误人主者,无过于此者矣。

大王不事秦,秦下甲据宜阳,断绝韩之上地,东取成皋、宜阳,则鸿台之宫、桑林之苑,非王之有已。

夫塞成皋,绝上地,则王之国分矣。

先事秦则安矣,不事秦则危矣。

夫造祸而求福,计浅而怨深,逆秦而顺楚,虽欲无亡,不可得也。

故为大王计,莫如事秦。

秦之所欲莫如弱楚,而能弱楚者莫如韩。

非以韩能强于楚也,其地势然也。

今王西面而事秦以攻楚,为敝邑,秦王必喜。

夫攻楚而私其地,转祸而说秦,计无便于此者也。

是故秦王使使臣献书大王御史,顺以决事。

”韩王曰:“客幸.而教之,请比郡县,筑帝宫,祠春秋,称东藩,效宜阳。

”(节选自《战国策·韩策一》) [注]①跿跔科头:跿跔,跳跃前进;科头,不戴冠帽。

②徒裎:赤脚露体。

③孟贲:与后文乌获都是战国时的勇士。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一岁不收/民不厌/糟糠地方不满九百里/无二岁之所食B. 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一岁不收/民不厌糟糠/地方不满九百里/无二岁之所食C. 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一岁不收/民不厌糟糠/地方不满九百里/无二岁之所食D. 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一岁不收/民不厌/糟糠地方不满九百里/无二岁之所食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连横,战国时期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的策略,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

战国策·韩策一-作文

战国策·韩策一-作文

战国策·韩策一三晋已破智氏原文:三晋已破智氏,将分其地。

段规谓韩王曰:分地必取成皋。

韩王曰:成皋,石溜之地也,寡人无所用之。

段规曰:不然。

臣闻一里之厚,而动千里之权者,地利也。

万人之众,而破三军者,不意也。

王用臣言,则韩必取郑矣。

王曰:善。

果取成皋,至韩之取郑也,果从成皋始。

译文:韩、赵、魏三家已经打败智伯,准备瓜分他的土地。

韩相段规对韩康子说:分地时一定要成皋。

韩康子说:成皋是贫瘠不长庄稼的地方,要它有什么用。

段规说:一里那末大的地盘却可以牵动方圆千里的政权,是因为地形有利的缘故。

一万人可以打败三军,是因为乘敌人不备的缘故。

大王如果能采纳我的意见,韩国一定可以消灭郑国。

韩康子说:好。

果然要了成皋。

后来到韩国灭掉郑国时,果然是从成皋开始的。

大成午从赵来原文:大成午从赵来,谓申不害于韩曰:子以韩重我于赵,请以赵重子于韩,是子有两韩,而我有两赵也。

译文:大成午从赵国来到韩国,和申不害谈到韩国的事时说:您通过韩国使我在赵国受到重用,我就可以通过赵国使您在韩国受到重用。

这样,您就等于据有两个韩国,而我就等于据有两个赵国了。

魏之围邯郸原文:魏之围邯郸也,申不害始合于韩王,然未知王之所欲也,恐言而未必中于王也,王问申子曰:吾谁与而可?对曰:此安危之要,国家之大事也。

臣请深惟而苦思之。

乃微谓赵卓、韩晃曰:子皆国之辩士也,夫为人臣者,言可必用,尽忠而已矣。

二人各进议于王以事。

申子微视王之所说以言于王,王大说之。

译文:魏国围攻赵都邯郸时,申不害开始和韩王接触,但还不知道韩王有什么意图,担心说话未必合韩王的心意。

韩王问申不害说:我和魏国友好呢?还是和赵国友好呢?申不害回答说:这是安危的关键,国家的大事。

我要深思熟虑一番。

申不害于是不露声色地对韩臣赵卓和韩晁说:你们都是国家能言善辩的人,做人臣的,意见何必要为君主所采用呢,只要谒尽忠心就行了。

赵卓和韩晁二人分别在韩王面前议论国家大事,申不害便暗暗观察韩王喜欢谁的意见,再把这个意见献上,韩王因而非常喜欢申不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国策·韩策一三晋已破智氏原文:三晋已破智氏,将分其地。

段规谓韩王曰:分地必取成皋。

韩王曰:成皋,石溜之地也,寡人无所用之。

段规曰:不然。

臣闻一里之厚,而动千里之权者,地利也。

万人之众,而破三军者,不意也。

王用臣言,则韩必取郑矣。

王曰:善。

果取成皋,至韩之取郑也,果从成皋始。

译文:韩、赵、魏三家已经打败智伯,准备瓜分他的土地。

韩相段规对韩康子说:分地时一定要成皋。

韩康子说:成皋是贫瘠不长庄稼的地方,要它有什么用。

段规说:一里那末大的地盘却可以牵动方圆千里的政权,是因为地形有利的缘故。

一万人可以打败三军,是因为乘敌人不备的缘故。

大王如果能采纳我的意见,韩国一定可以消灭郑国。

韩康子说:好。

果然要了成皋。

后来到韩国灭掉郑国时,果然是从成皋开始的。

大成午从赵来原文:大成午从赵来,谓申不害于韩曰:子以韩重我于赵,请以赵重子于韩,是子有两韩,而我有两赵也。

译文:大成午从赵国来到韩国,和申不害谈到韩国的事时说:您通过韩国使我在赵国受到重用,我就可以通过赵国使您在韩国受到重用。

这样,您就等于据有两个韩国,而我就等于据有两个赵国了。

魏之围邯郸原文:魏之围邯郸也,申不害始合于韩王,然未知王之所欲也,恐言而未必中于王也,王问申子曰:吾谁与而可?对曰:此安危之要,国家之大事也。

臣请深惟而苦思之。

乃微谓赵卓、韩晃曰:子皆国之辩士也,夫为人臣者,言可必用,尽忠而已矣。

二人各进议于王以事。

申子微视王之所说以言于王,王大说之。

译文:魏国围攻赵都邯郸时,申不害开始和韩王接触,但还不知道韩王有什么意图,担心说话未必合韩王的心意。

韩王问申不害说:我和魏国友好呢?还是和赵国友好呢?申不害回答说:这是安危的关键,国家的大事。

我要深思熟虑一番。

申不害于是不露声色地对韩臣赵卓和韩晁说:你们都是国家能言善辩的人,做人臣的,意见何必要为君主所采用呢,只要谒尽忠心就行了。

赵卓和韩晁二人分别在韩王面前议论国家大事,申不害便暗暗观察韩王喜欢谁的意见,再把这个意见献上,韩王因而非常喜欢申不害。

申子请仕其从兄官原文:申子请任其从兄官,昭侯不许也。

申子有怨色。

昭侯曰:非所谓学于子者也。

听子之谒,而废子之道乎?又亡其行子之术,而废子之谒乎?子尝教寡人循功劳,视次第。

今有所求,此我将奚听乎?申子乃辟舍请罪,曰:君真其人也!译文:韩相国申不害为他的堂兄向韩昭侯求官做,韩昭侯不同意。

申不害有怨气。

韩昭侯说:我这不是从您那儿学的吗?我是答应您的要求废弃您执法的主张呢?还是实行您的主张而不答应您的要求呢?您曾教我,根据功劳的大小授予不同的奖赏,根据能力的强弱委任不同的官职。

现在您有所求,这将使我无所适从了。

申不害不敢进入正室,而请求惩处,说:您真是人们理想的好国君啊!苏秦为楚合从说韩王原文:苏秦为楚合从,说韩王曰:韩北有巩、洛、成皋之固,西有宜阳、常阪之塞,东有宛、穰、淆水,南有陉山,地方千里,带甲数十万。

天下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

溪子、少府、时力、距来,皆射六百步之外。

韩卒超足百射,百发不暇止,远者达胸,近者掩心。

韩卒之剑裁,皆出于冥山、棠溪、墨阳、合伯膊。

邓师、宛冯、龙渊、大阿,皆陆断马牛,水击鹄雁,当敌即斩坚。

甲、盾、(革是)、鍪、铁幕、革抉、(口夭)芮,无不毕具。

以韩卒之勇,被坚甲,跖劲弩,带利剑,一人当百,不足言也。

夫以韩之劲,与大王之贤,乃欲西面事秦,称东藩,筑帝宫,受冠带,祠春秋,交臂而服焉,夫羞社稷而为天下笑,无过此者矣。

是故愿大王之熟计之也。

大王事秦,秦必求宜阳、成皋。

今兹效之,明年又益求割地。

与之,即无地以给之;不与,则弃前功而后更受其祸。

且夫大王之地有尽,而秦之求无已。

夫以有尽之地而逆无已之求,此所谓市怨而买祸者也,不战而地已削矣。

臣闻鄙语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异于牛后乎?夫以大王之贤,挟强韩之兵,而有牛后之名,臣窃为大王羞之。

韩王忿然作色,攘臂按剑,仰天太息曰:寡人虽死,必不能事秦。

今主君以楚王之教诏之,敬奉社稷以从。

译文:苏秦为赵国合纵游说韩王说:韩国北面有巩地、洛地、成皋险固的边城,西面有宜阳、常阪险要的边塞,东面有宛地、穰地、淆水,南面有陉山,土地方圆千里,精兵数十万。

天下的强弓硬弩从韩国出产,溪子、少府、时力、距来这些良弓,都可射出六百步之外。

韩国士兵抬脚踏射,能发射百箭而不间断,远处的可以射中胸膛,近处的可射穿心脏。

韩国士兵的剑戟都出产于冥山、棠溪、墨阳、合伯。

而邓师、宛冯、龙渊、太阿这样的宝剑,都能够在陆地上斩断牛马,在水中击杀天鹅和大雁,遇见敌人立刻可斩。

至于坚固的铠甲、盾牌、头盔、铁护臂、革制的射抉、系盾的绶带,这些东西韩国无不俱备。

依靠韩国士兵的勇敢,披上坚固的铠甲,脚踏强劲的大弩,佩带锋利的宝剑,一人可以抵挡一百人,那是根本不必说的。

凭韩国的强大和大王的贤明,竟然要向西服事秦国,自称泰国东面的藩国,为秦王修筑行宫,接受秦国的冠带制度,供奉春文祭礼的祭品,拱手臣服。

使国家蒙受羞辱并被天下人耻笑,没有比这更过分的了。

因此希望大王仔细考虑。

大王侍奉秦国,秦国一定会要求得到宜阳、成皋,今年如果献上,明年又会要求增多割地。

给秦国土地,继续下去就无地可给;不给土地就前功尽弃,并且以后更会遭到秦国的祸患。

再说大王的土地有割尽的时候,而秦国的贪求却不会休止。

用有限的土地去迎合无休止的贪求,这就是所说的自己购买怨恨和祸患,没有经过战斗土地就已经被割光了。

臣下听俗话说:‘宁可做鸡口,不可做牛肛门。

’现在大王要拱手向西称臣事奉秦国,和做牛肛门有什么不同呢?凭大王的贤明,拥有强大韩国的军队,却得到了‘牛肛门’的名声,我私下替大王感到羞愧。

韩王愤然变了脸色,抬起胳膊按住宝剑,仰天叹息说:寡人即使死了,一定不会去服事秦国。

现在先生把赵王的尊意告诉我,我完全同意合纵联盟。

张仪为秦连横说韩王原文:张仪为秦连横说韩王曰: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一岁不收,民不厌糟糠;地方不满九百里,无二岁之所食。

料大王之卒,悉之不过三十万,而厮徒负养在其中矣,为除守缴亭鄣塞,见卒不过二十万而已矣。

秦带甲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虎挚之士,跿跔科头,贯颐奋戟者,王不可胜计也。

秦马之良,戎兵之众,探前趹后,蹄间三寻者,不可称数也。

山东之卒,被甲冒胃以会战,秦人捐甲徒裎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

夫秦卒之与山东之卒也,犹孟贲之与怯夫也;以重力相压,犹乌获之与婴儿也。

夫战孟贲、乌获之士,以攻不服之弱国,无以异于堕千钧之重,集于鸟卵之上,必无幸矣。

诸侯不料兵之弱,食之寡,而听从人之甘言好辞,比周以相饰也,皆言曰:‘听吾计则可以强霸天下。

’夫不顾社稷之长利,而听须臾之说,诖误人主者,无过于此者矣。

大王不事秦,秦下甲据宜阳,断绝韩之上地;东取成皋、宜阳,则鸿名之宫,桑林之苑,非王之有已。

夫塞成皋,绝上地,则王之国分矣。

先事秦则安矣,不事秦则危矣。

夫造祸而求福,计浅而怨深。

逆秦而顺楚,虽欲无亡,不可得也。

故为大王计,莫如事秦。

秦之所欲,莫如弱楚,而能弱楚者莫如韩。

非以韩能强于楚也,其地势然也。

今王西面而事秦以攻楚,为敝邑,秦王必喜。

夫攻楚而私其地,转祸而说秦,计无便于此者也。

是故秦王使使臣献书大王御史,顺以决事。

韩王曰:客幸而教之,请比郡县,筑帝宫,祠春秋,称东藩,效宜阳。

译文:张仪为了替秦国组织连横盟约,去游说韩王说:韩国地势险恶,百姓多半住在山野,五谷之中,只生产麦子和豆子;所以百姓所吃的东西,多是豆饭或豆叶羹;只要一年没有收成,百姓连酒糟和谷皮都吃不饱。

土地方圆还不到九百里,存粮不够两年之用。

估计大王的军队,总共也不过三十万人。

包括杂兵和苦力在内,戍守要塞保垒的士兵更不会超过二十万。

而秦国精锐部队就有一百多万人,兵车有一千多辆,战马有一万多匹。

勇猛的士卒,奔腾跳跃,高擎战戟,甚至不戴铠甲冲入敌阵的,不可胜数。

秦国战马优良,士兵众多。

战马探起前蹄蹬起后腿,四蹄一跃可达二十四尺,这样的战马也不可胜数。

崤山以东的诸侯军队,就是披甲戴盔来会战,秦兵即使扔掉甲胄赤身裸体,也可以击败敌人,左手提着人头,右臂挟着俘虏。

秦兵和山东诸侯相比,就好像用勇士孟贲对付懦夫一般;再以重兵相压,就好像用大力士乌获对付婴儿一般。

用乌获和孟贲这样的勇士,去攻打不服的弱小国家,等于把千钧重的力量压在鸟蛋上,一定不能幸免于粉碎。

各国诸侯不估计自己兵力之弱,粮食之少,却听信主张合纵联盟的游说之士的花言巧语,他们互相勾结,自我标榜,都说‘听从我的计谋,就可以称雄称霸于天下。

’他们不顾国家的长远利益,听信一时的空话,欺骗耽误君主,没有比这更厉害了。

如果大王不事奉秦国,秦国就会出兵占据宜阳,切断韩国上党的交通,东面占据成皋、荥阳,那末,鸿台离宫、桑林御苑就不再为大王所有。

如果封锁了成皋,切断了上党要道,那末,大王的国家就被割裂了。

先事奉秦国就可以安宁,不事奉秦国就会危险。

若到灾祸中去寻求幸福,因计谋短浅而结怨很深,违抗秦国而顺从楚国,即使想让国家不亡,也是不可能的。

因此,为大王考虑,不如去讨好秦国。

秦国的愿望,就是要削弱楚国,而能削弱楚国的,只有韩国。

这并不是因为韩国比楚国强,而是韩国的地形使它有这种优势。

现在,大王如果往西讨好秦国而又去进攻楚国,秦王一定高兴。

那末,进攻楚国而独据楚地,转祸为福而取悦于秦王,任何计谋也没有比这更有利的了。

因此,秦王派我上书给大王,等候大王裁决。

韩王说:承蒙客卿的指教,我愿做秦王的一个郡县,为秦王筑行宫,春、秋供奉祭品,做秦国东边的藩臣,并且把宜阳献给秦国。

宣王谓摎留原文:宣王谓摎留曰:吾欲两用公仲、公叔,其可乎?对曰:不可。

晋用六卿而国分,简公用田成、监止而简公弑,魏两用犀首、张仪而西河之外亡。

今王两用之,其多力者内树其党,其寡力者籍外权。

群臣或内树其党以擅其主,或外为交以裂其地,则王之国必危矣。

译文:韩宣惠王对韩人留说:我想同时用公仲和公叔执政,可以吗?摎留回答说:不行。

晋国用六卿执政,国家就分裂了,齐简公用田成和监止掌权,简公就被杀了,魏国曾同时任用犀首,张仪为相,就丧失了西河以外之地。

现在大王想任用两个人共同执政,那个势力大的必定会在朝廷树立同党,势力小的就会借助外国的势力以保全自己。

如果群臣中有的在国内自树私党,对国君专权;有的里通外国,使国土分裂,那末大王的国家必然会陷于危险的境地。

张仪谓齐王原文:张仪谓齐王曰:王不如资韩朋,与之逐张仪于魏。

魏因相犀首,因以齐、魏废韩朋,而相公叔以伐秦。

公仲闻之,必不入于齐。

据公于魏,是公无患。

译文:有人对张仪说:有人对齐王说:‘大王不如帮助韩朋,和他一道从魏国赶走张仪,魏国就会任命犀首为相国,随着齐、魏两国联合,再废掉韩朋,而任命公叔为相国,与犀首一道进攻秦国。

’公仲听说后,一定不会接受齐国的帮助,和他合作。

韩朋为了保全自己不被废掉,一定不会与齐王一道从魏国赶走张仪,相反会依靠在魏国的张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