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考研热”的经济学分析

合集下载

“考研热”的经济学解读

“考研热”的经济学解读

现实 意义 。下 面我们 就 从教 育 经 济 学 的 “ 力 资本 人 理论 ” 筛 选 理论 ” 度 来 分 析 这 一 现 象 , 和“ 角 以期 探 求“ 考研 热 ” 背后 的因素 , 把握 其实 质所 在 。
二 、 考研 热 ” “ 的教 育 经 济 学 分 析
( ) 一 人力 资本理 论 本薄薄的笔记也多达百元每份。据一项对某高校师 西奥 多 ・ ・ 尔 茨在 2 纪 6 w 舒 O世 O年代 将 资本 范类本科生考研意向的调查统计 , 在有考研意向 创 的学生中, 准备投人 50元 以下 的学生 比例为 3 . 0 3 的概念 扩大 到物质 资 本 和 人 力 资本 , 立 了人 力 资 4 , % 准备 投人 50—10 0 00元 的为 3 . % , 备投 人 本 理论 。这一 理论认 为教 育 与收 人之 间 的连接关 系 34 准 10 00—10 50元 的为 1. % , 备 投人 10 O4 准 50元 以上 是教 育投 资一 较高 的生产 能力一 较 高 的收人 。即教 的为 9 2 。在 投人 方 向上 , 现 为 “ 买 课本 及 复 育具 有一定 的 生产 性 , 带 来 较 高 的 收人 。因 而为 .% 表 购 可 习资料 (7 6 ) 、参 加考研辅 导班 ( 12 ” 获得较高收人, 7.% ” “ 4 . %) 、 人们 自我投 资以增加生产能力 和消 “ 了解考 研 信 息 (0 6 ) 和 “ 高 营 养水 平 ( O 费能力 , 学 校 教 育 乃 是 人 力 资 本 的最 大 投 资 。3 3.% ” 提 2。 而 【 J 7 ” %) 等。可见 , 考研人还承担着不小 的经济压力。 也就是说, 受教育程度较高 的人 , 一般而言 , 生产能 由此 , 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便具有十分重要 的

大学生考研经济成本分析报告

大学生考研经济成本分析报告

大学生考研经济本钱与利润剖析序言作为一个大三的本科学生,都要在工作,考研中做出决断。

最近几年来,考研人数年年都在爬升,不停有大学毕业生参加考研大军。

考研,作为定向我们人生轨迹的有一大选择,不得不为我们深沉思虑。

考研所面对的本钱是不行忽视的,经济本钱,时间本钱,精神本钱,无一不在我们考虑围之。

但考研以后所带来的社会地位的提高,经济收入的增添,择业竞争优势的增强,也深深吸引着广阔毕业生前仆后继的参加考研队列。

终归考研能给一个人带来多大的利润,考研终归值与不值,下边将从经济角度剖析考研本钱与利润,利用统计学方法与知识,理性剖析考研利害。

目录一、根本假定二、大学考研本钱三、研究生毕业后利润剖析四、结论一、根本假定1经济学根本假定。

因为我们是从经济学角度议论考研的本钱与利润,经济学根本假定在此合用,详细容有:a. 理性人假定。

人老是理性的,人是趋利避害的,人们老是想用最小的代价去获取最大的利益,表达在考研方面就是在考研时会朝最利于自己的方向选择,包含专业,学校等,不存在选择的不适合以致使的损失。

且不b. 完整信息假定。

假定本科毕业生在考研与工作的信息收集方面是完整的,存在所谓的找寻本钱。

c. 资源的稀缺性假定。

这里主假如教育资源的稀缺性,优良的教育资源是稀缺的,大学本科毕业生都想要考到更好的大学的研究生,以致使对优良教育资源的竞争。

2时间本钱,风险本钱,心理本钱及其余本钱忽视不计。

考研常常面对着除经济支出的其余本钱,这些本钱常常难以核算,这里为便于研究,忽视这些本钱与利润。

3.考研本钱均以考本专业计算。

现实中,考研不单单指本专业考研,还面对跨专业考研,自然跨专业考研本钱更高,但这里只考虑本专业考研,忽视跨专业考研的状况。

4.假定考研需要准备时间为一年,学制 3 年。

且不考虑公费读研,奖学金,助学金等资助状况。

二研究生本钱剖析第一,从经济本钱看。

按经济学看法,估量本钱有两种意义:一是权衡支付能力;二是展望本钱利润。

“考研热”现象探析及引导.doc

“考研热”现象探析及引导.doc

“考研热”现象探析及引导摘要面对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岗位和毕业人数供求关系之间不平衡,带来考研的非理性繁荣。

本文通过探析考研动机,分析过分注重研究生考试所带来的问题,列举选择考研所需考虑的问题,提出通过合理规划,引导学生注重能力和素质培养,而非单纯获取学历,以适应社会多层次需求,更好实现个人价值。

关键词考研动机能力素质培养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0 概述大学是通过系统专业知识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解决问题从而应用于社会实践,①并使之具有适合自己的专长。

研究生则在扎实的基础上,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对所研究方向有新认识并能取得创造性成果。

②根据数据显示,2013年报考研究生人数达到176万人,相对2012年165.6万增长6.3%。

自2008年报名增长率达到低谷后,出现了稳步增长趋势。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下,部分企业调整薪酬福利,大学生就业困难,出现考研以及国考升温现象。

非理性繁荣背后所存在的动机引人深思,学校应当理性引导学生以适应社会多层次需求,帮助个人提升自我能力以适应多变需求。

1 考研动机1.1 工作需求压力首先,大学扩招带来毕业人数激增,而现实社会需求却保持相对平稳或略有增长,二者矛盾下,造成就业困难,从而引发考研以及国考热潮;其次、行业需求作为大学生就业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影响到大学生就业分配;再次,美国次贷危机引发金融危机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全球经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势必引起社会劳动力在行业内的分布,进一步影响大学生就业。

就业目标与残酷的就业现实之间的背驰,所带来的生存压力,迫使部分学生希望得到高层次学历,增强就业竞争力。

最后,由于先天性别和生理差异因素,女性在体力等方面逊于男性;由于社会和家庭角色的不同,女性具有更多的家庭、子女抚养责任,使得部分单位招聘中,偏向于男生。

从而造成就业门槛较高,女生为了顺利就业选择考研继续深造。

有关“考研热”简析

有关“考研热”简析

关于“考研热”的分析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的改革,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大学毕业生的规模不断扩大,“就业难”成为众多高校和大学生难以回避的难题。

通过考研继续象牙塔中的生活提高自己,从而实现成功就业成为一条途径。

因此,“考研热”成为了一个社会热点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考研热”,是否要考研等诸多问题,也成为了大学生们困扰。

文章对“考研热”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原因,利弊,是否考研引言:毕业生就业竞争越显激烈,考研族日益扩大,对“考研热”的研究非常必要。

就此,希望本文对“考研热”的研究分析,能够给予大学生一些参考和启示。

1.考研热的原因就整体的社会氛围而言,考研热的出现与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有关。

这种价值取向却是大学生对研究生物质和精神环境认知后的理性选择。

[1]深究考研热的原因,主要因为以下几点。

一是大学生自身原因。

这其中又可以分为两种。

有理想型。

大学毕业生面对当今社会的就业压力,将考研作为一种改变命运的途径。

尤其是一些普通地方院校的大学生,希望通过考研脱掉普通大学的帽子,上一所“985”或者“211工程”的大学,成为知名大学中的一员。

他们为了心中的“名校、名师、热专业”趋之若鹜,名校的优越地位无可替代。

对莘莘学子来说,名校就意味着拥有更雄厚的狮子队伍和一流的教学设施以及丰厚的科研经费。

就读“名校”就意味着为自己加固了一道“保险”,可以一劳永逸,在成就感和幸福感大大增强的同时,也博得了更高的社会地位。

尤其是一些由于高考失利,且没有复读的学生,特别希望能够通过大学四年的努力,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同时,拥有更扎实的理论知识,才能够更好的服务社会,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梦想不足以使我们到底远方,但是到底远方的人一定有梦想,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尽管考研路漫漫,走的也许并不潇洒,但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就业,选择了考研之路。

盲目跟随型。

很多大学生并不是一上大学就决定考研的。

“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看到别人都考,也就跟随大流了。

经济学考研热点问题解析

经济学考研热点问题解析

经济学考研热点问题解析近年来,经济学考研热度不断上升,成为许多学子追逐的目标。

经济学考研的热点问题包括经济发展模式、区域经济差距、人口问题等。

本文将对这些热点问题进行解析,并探讨其对经济学发展的影响。

一、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发展模式是经济学考研中一个重要的热点问题。

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主要以工业化为导向,强调规模经济效应和技术进步带来的效益。

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兴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新兴的经济发展模式包括创新驱动型、绿色发展型和共享经济型等。

创新驱动型经济发展模式强调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的保护,通过知识创新来推动经济增长;绿色发展型经济发展模式关注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通过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来实现经济增长;共享经济型经济发展模式注重资源共享和社会公平,通过共享互联网平台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社会公正。

这些新兴的经济发展模式对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提出了挑战,但也带来了机遇。

经济学考研学子需要深入理解并把握这些新兴模式的特点和影响,以应对未来经济发展的需求。

二、区域经济差距区域经济差距是另一个经济学考研热点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差异,这种差距不仅表现在国内,也表现在国际间。

区域经济差距既是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表现,也是经济学家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区域经济差距的形成原因有多种。

首先,地理因素对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分布等因素决定了各地区的经济基础和发展潜力。

其次,经济政策和制度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形成和扩大起到了重要作用。

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发展政策和资源配置的不均衡,这也导致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如何缩小区域经济差距成为了经济学家们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合理的区域发展策略、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等都可以对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发挥积极作用。

经济学考研学子需要了解和研究区域经济差距的形成机制,并提出有效的政策建议。

三、人口问题人口问题一直是经济学考研的重要内容之一。

_考研热_的经济学解读

_考研热_的经济学解读

收稿日期:2008201222作者简介:王丽(1980~ ),女,山东潍坊人,伊犁师范学院法经系讲师,经济学硕士。

研究方向:经济学理论。

2008年4月第27卷 第4期绵阳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M ianyang Nor mal University Ap r .,2008Vol .27 No .4“考研热”的经济学解读王 丽(伊犁师范学院法经系,新疆伊宁 835000) 摘 要:近年来,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促使我国报考硕士研究生的人数逐年增多,形成“考研热”。

运用教育经济学的“人力资本理论”和“筛选理论”来分析这一现象,以期探求“考研热”的深层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考研热”;人力资本理论;筛选理论中图分类号:F069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12x (2008)04-0020-03一、“考研热”的现状如今,“考研热”已不是一个生疏的名词。

从下面表(表1)中,我们不难看出考研的火热程度。

此表为2000-2007年我国硕士研究生的报考和招生情况。

从中可以看出,近几年年我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逐年增多,其中2004—2005年增幅最大。

尽管八年间硕士研究生的招生人数也在增长,但这个增长明显低于报考人数的增长,如八年间招生人数增长了35.9万人,报考人数却增长了89万人。

这种增长量上的差异,加剧了考研的竞争激烈程度,给考研人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和精神压力。

表1 2000-200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的报考与招生情况表年份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报考人数(万人)39.246.062.479.794.5117.2127.5128.2招生人数(万人)6.59.115.919.627.4932.49440.042.4录取率(%)16.619.825.524.629.127.731.433.1 此外,伴随着研究生入学考试而产生的巨大“考研市场”也是长盛不衰。

“考研热”的经济学分析

“考研热”的经济学分析

“考研热”的经济学分析近年来,中国大学毕业生选择考研的人数持续增加,这种现象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现象背后有着深刻的原因。

本文将从经济学理论出发,对大学毕业生"考研热"的原因和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需求曲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高科技、高技能领域的就业需求不断增加,企业对于高学历、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也在上升。

这就导致了就业市场中对于研究生学历的需求量增加,使得大学毕业生选择考研的人数增多。

供给曲线:从供给角度来看,大学毕业生对于研究生学历的供给也受到市场的影响。

由于就业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毕业生需要提高自身竞争力,以获取更好的就业机会和薪酬待遇。

因此,他们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获取更高的学历。

积极影响:考研可以提升大学毕业生的自身素质和技能水平,使他们更适合市场需求。

同时,研究生学历也可以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薪酬待遇,从而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消极影响:考研热也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

考研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可能会影响大学毕业生的身心健康。

考研热可能会导致一些同学忽略掉其他的职业发展机会,使得他们的职业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

政府部门应该制定更加合理的政策,以引导大学毕业生更加理性地看待考研。

例如,可以通过增加研究生名额,降低考研难度,同时也可以对研究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指导和优惠政策,以减少他们的就业压力。

高校应该加强对于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帮助大学生了解不同的职业发展路径,并鼓励他们多元化发展,不仅仅局限于考研这一条路。

企业应该更加注重人才的实际能力,而不仅仅是学历水平。

在招聘时,可以更加注重应聘者的实际工作经验、技能水平等方面,而不是仅仅看重学历背景。

这样可以使得大学毕业生更加注重自身实际能力的提升,而不是仅仅追求高学历。

大学毕业生"考研热"的现象是由市场需求、个人供给等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对“考研热”的经济学分析

对“考研热”的经济学分析

对“考研热”的经济学分析为什么说考研是痛苦的安乐死考研”的成本—收益分析众多的考研者, 面对经济发展、制度或政策的变迁, 作为理性的“经济人”, 选择考研来作为一项人力资本投资, 必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对考研行为进行成本—收益的预期。

根据近年来的调查, 考研动机以功利型比例最大。

考研的成本—收益具体包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心理成本与经济收益、心理收益。

间接成本间接成本包括考研和读研期间所放弃的收入。

当然, 在职人员的间接成本比应届生大, 比如, 在职人员为考研而放弃加班、出差和其它发展机会的那部分收入(不去上班而专心考研者更放弃了工资收入和单位福利) 。

公费读研的间接成本, 以广东省在职大学生除生活费外的平均工资剩余来计算, 三年至少为3 万元; 自费读研除此项损失之外,还放弃了公费生三年的助学金补贴9000 元左右, 三年的间接成本则为3.9 万元。

心理成本考研面临着社会、家庭、自身等方面的巨大压力。

面对“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 除了天份, 还需要体力、财力、动力、毅力和魄力的配合。

另外, 考研和读研都存在一个“生产函数”, 据生产函数中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要想学有所成, 就需付出辛勤的劳动。

考研和读研期间, 边际收益极低而边际成本极高, 并且, 学习到一定程度之后,增加投入的“边际收益率”会发生快速递减。

所以, 对一般人而言, 考研和读研的心理成本心理收益1994 年以来, 专、本科生就业率下降, 研究生则供不应求。

不考研的成本大于考研的成本。

大学生通过考研, 心理成本可以降低, 心理收益却能增大。

考研和读研本身是一个战胜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 学习过程伴随着充实感、满足感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所带来的愉悦; 朋友和同事等的关心、帮助和鼓励都形成了极大的心理满足。

并且, 读研期间, 优雅的学习环境, 良师益友为伴, 研究生的学识、修养不断完善,能力和素质不断提高。

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 收益将在高起点上持续攀升, 社会地位、政治地位较高, 从而更容易实现自我价值。

理性浅析当今大学生“考研热”现象

理性浅析当今大学生“考研热”现象

理性浅析当今大学生“考研热”现象研究生考试在我国已经走过了30 多年的历程,曾一度停滞不前,现如今大学生随着就业压力的日益增加,考研已然成为他们的不二选择,成为继高考之后的又一人生转折。

自2010 年起,考研规模连续三年以超过10 万人的速度在增长,可见大学生“考研热”的确是一个需要引起广泛关注的教育现象。

与此同时,考研结构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考研热”出现的原因1.1社会就业压力当今社会,人才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本科大学生已不再是企业碗里的“香饽饽”,它们通过对高学历的严格把关寻求综合素质更高、专业技能更硬的人才。

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生供大于求,本科毕业即意味着失业,尤其近几年,硕士博士已基本成为就业市场的主力,本科毕业生的生存空间压缩,就业竞争力连年下降。

为寻求更高的就业起点,部分本科生也只能选择“一考定江山”。

同时由于二三类学校的竞争力远不及一类院校,这就造成了许多大学生通过考研选择211、985 等重点院校或者热门专业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1.2个人钻研深造追求当然,有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更高的追求,不只是仅仅满足于在本科阶段学到的皮毛,一心热爱自己的专业,这类青年成就动机水平较高,希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水平,以适应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这类考生对所学专业由入门到入迷,觉得大有继续研究下去的必要,他们对学术抱有较高的热情,考研动机多是为了在某一领域获得继续深造的机会,希望能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期待在学术上有所建树,因而产生考研以继续深造的打算,这是研究生的本来含义,也是最原始意义上的考研动机。

另外许多的大学生攻读的本科专业并非自己所喜欢的,可能由于种种原因被迫调剂,为了理想的专业或院校,唯有通过考研这最后一个机会改变命运,1.3盲从心理在“考研热”的影响下,大部分本科毕业生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都选择考研,参加各个辅导班,许多在没有自己的人生规划和目标的同学便一味的从众,抱着试试的态度也加入了考研的大军,这样的同学不在少数。

“考研热”的经济学解读

“考研热”的经济学解读

表 2 , 0 - 2 0 年我 国高校毕业生人数统计表  ̄ 1 07 1 0
从 数量 上来 看 :一 方 面 高校 扩 招 ,在 一 定程度 上促 成 了大 学生 供 给规模 的 增大 ;另一 方面 ,随着
社会 经 济 的迅速 发 展 ,招聘 单位 对应 聘者 的素质要
也在 扩 大 ,但 由于其 基数 较 小 ,因而供 给规 模相 对

2 0 我 国硕 士研 究 生报考 人 数逐年 增 多 , 管 07年 尽
表 1 2 0 -- 0 0 1 2 7年全 国硕士研 究生 的报考 与招生情况 3 0
此 外 ,伴 随着 研 究 生 入 学 考 试 而 产 生 的 巨大 “ 考研 市 场 ”也是 长盛 不衰 。据 一项 对某 高校 师范 类 本 科 生考 研意 向的 调查 统计 【,在有 考研 意 向的 2 J 学生 中, 备投 入 50元 以下 的学生 比例 为 3。%, 准 0 3 4
有 数十 万 的增量 。在 社会 有效 需 求没 有 明显增 加 的 情 况下 ,就 业形 势十 分严 峻 。
( 单位 :万 人)
43 1 万人 , 2 0 年增加了7 万人, 较 05 5 增幅达2 . %。 29 1 今 后若 干 年 内 ,毕 业生 总量 将会 持 续增加 ,每年 都
准 备 投入 5 0 1 0 0 — 0 0元 的为 3 . 34 %,准 备投 入 10 00

( )供 求 分析 一
2 0世 纪 9 0年代 以前 ,我 国在 很 大程度 上 仍实 行 原有 的计划 经济 体制 ,国家 对大 学生 的招收 和分 配 也实行 “ 招统 分 ”政策 。这 是 因为 当时 的大 学 统 生数 量少 ,素 质 高 ,整 体上 呈 现供 不应 求 的态势 , 作 为稀缺 的人才 资源 需要 国家 来统 一 调配 。但 由于 群 体 个 性 的张 扬 和 国家 百 废 待 兴 的客 观 要 求 以及 市场经 济发 展 的 内在 需求 ,国家 在就 业 分配 中 的政 策 逐渐 发 生 了变 化【。从 2 3 J O世纪 8 0年代 末 的 “ 双 向选择 ” ,到 9 0年 代初 的 “自主 择 业 ” ,使得 学 生

本科毕业生就业与考研的经济学分析以甘肃地区部分高校为例

本科毕业生就业与考研的经济学分析以甘肃地区部分高校为例

在文献综述中,我们发现影响本科毕业生就业与考研行为选择的因素多样化, 包括个人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和学校因素等。个人因素如个人兴趣、专业 技能、职业规划等;家庭因素如家庭经济状况、父母期望等;社会因素如就业市 场状况、政策环境等;学校因素如学校知名度、学科建设等。这些因素在不同程 度上影响着学生的选择。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通过对成都地区4所211高 校的本科毕业生进行访谈,收集关于就业与考研决策的一手数据。其次,通过问 卷调查,收集本科毕业生的个人信息、家庭信息、就业意向和考研意向等相关数 据。最后,运用统计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和回归分析,以揭示各 因素对本科毕业生就业与考研决策的影响程度。
此外,研究还发现不同高校的毕业生在就业与考研决策中存在差异。部分高 校毕业生更倾向于选择考研,而部分高校毕业生则更倾向于选择就业。这种差异 可能与不同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校风等因素有关。
结论
本次演示通过探讨成都地区4所211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与考研决策的影响因 素,揭示了个人、家庭、社会和经济等多个关键因素及其相互作用。针对这些影 响因素,本次演示为本科毕业生提出以下建议:
研究方法
本次演示采用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通过对甘肃地区部分 高校的本科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在就业和考研问题上的看法和经济状 况。其次,对部分毕业生进行了深度访谈,以便更深入地了解他们的决策过程。
结果与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甘肃地区部分高校的本科毕业生在就业和考研的选择上,主 要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本科毕业生就业与考研的经济学分 析以甘肃地区部分高校为例
01 引言
03 研究方法 05 结论
目录

大学生“考研热”的现状与动因分析

大学生“考研热”的现状与动因分析

大学生“考研热”的现状与动因分析一、本文概述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大学生“考研热”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本文旨在深入剖析大学生选择考研的现状及其背后的动因。

通过对考研热现象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代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学术追求以及社会期待,从而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文章将首先概述考研热的现状,包括考研报名人数、录取比例、热门专业等,然后分析考研热的动因,包括个人职业规划、社会就业压力、家庭期望等。

文章将提出一些建议,以期引导大学生理性对待考研,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需求的和谐统一。

二、大学生考研热的现状分析近年来,大学生考研热持续升温,报考研究生的人数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

这一现象的出现,既反映了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强烈需求,也体现了大学生对自我提升和未来发展的高度期待。

从报考人数来看,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而研究生招生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这使得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继续深造,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和综合素质。

同时,考研竞争的激烈程度也逐年上升,一些热门专业和名校的录取率更是低至个位数,显示出考研热的持续高涨。

从考研动机来看,大学生的考研动因多种多样。

一方面,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许多大学生希望通过考研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获取更好的就业机会。

另一方面,一些学生对学术研究有浓厚的兴趣,希望通过考研继续深入探索某一领域的知识。

还有一些学生出于家庭期望、个人规划等原因选择考研。

然而,考研热的现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一方面,考研竞争的激烈导致部分学生过度焦虑和压力过大,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学习效果。

另一方面,一些学生对考研的认识存在误区,将其视为唯一的出路,忽视了其他可能的职业选择和发展路径。

大学生考研热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

虽然考研为大学生提供了提升自我和拓展未来的机会,但也需要注意其带来的问题和挑战。

因此,我们需要理性看待考研热,引导大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和发展规划做出合理的选择。

大学毕业生_考研热_的经济学分析

大学毕业生_考研热_的经济学分析

中国青年研究→06/ 2012 88
青年现象
Qing Nian Xian Xiang
表1:历年硕士研究生报告及录取情况
考硕年份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2007 2006 2005 2004 2003 2002 2001 2000 1999 1998 1997 1996 1995 1994
报名人数 报名增长率 录取人数
165.6
9.6%
151.1
7.9%
49.5
140.6
12.8%
47.4
124.6
3.8%44.9120-6.8%38.6
128.2
0.8%
36.1
127.12
8.4%
34.2
117.2
24%
31
94.5
18.5%
27.3
79.7
27.7%
22
62.4
35.7%
16.4
3. 薪酬的算计: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工作薪酬上 存在差异。至少大范围面积上,硕士生较本科刚入职 的起点较高,即使在后期普遍差距缩小,但是在一些 热门专业上,比如交大的大交通学科,农大的畜牧业 学科,本科与研究生的工资差距非常大。
从考研比例上看,近十年来录取比例较上世纪九 十年代有所提高,则是当前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教 育市场化导致的直接后果,读研似乎成了缓解大学生 就业的一个社会缓冲器,但随之而来面临更严峻的问 题:如果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和结构没有得到根本的 改善,扩招引发的研究生素质下降会进一步扭曲社会 就业结构和人才结构,从而使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环 节陷入不能自拔的境地。
“基量效应”,将考研人数定义为 Y,二是保研人数,
而在保研人当中会有一部分因为有更好的替代选择,

关于考研热的经济学思考

关于考研热的经济学思考

·总第440期·□高经纬关于“考研热”的经济学思考对于为数众多的本科毕业生而言,考研似乎已经成为他们的最优选择。

自1999年研究生扩招以来,研究生报考人数和录取人数均大幅度增加。

报考人数从1997年的24.2万人,猛增到2010年的140万人,增幅超过578%;录取人数由1997年的5.1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47.2万人,增幅达925%。

需要指出的是,这两个数字在2007、2008年略有波动,但上述变动只是暂时性的,两个数字又很快回复到上升轨道上。

思考本科毕业生为什么热衷于考研这个问题,其基本背景是劳动市场的紧张程度。

大学生就业难也是一段时期以来,中国劳动市场的一个突出现象。

就业难的压力迫使本科毕业生选择考研,这似乎是对“考研热”现象的最直接的解释。

不过,这个解释后面仍然遗漏很多细节。

考研与否应该出于本科毕业生的理性决策,只有在考研的收益超过机会成本时,考研才是相对于就业而言的最优选择。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为什么考研的收益可能超过机会成本?或者说,为什么市场愿意向研究生支付(相对于本科生)更高的工资?思考清楚这些问题对于优化人力资本配置、完善高等教育政策以及促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因为从根本上讲,本科毕业生考研与否体现了经济中人力资本的不同配置。

如果这些研究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本科生也可以胜任,那么考研和读研就是人力资本的浪费,同时也是高校教育资源的浪费。

这时就需要一定的政策调整或体制改革来避免浪费,进而提高高等教育的效率。

考研可以理解为本科毕业生基于最优化决策采取的人力资本投资行为,而这种投资之所以能够发生,很大程度上并不在于研究生教育对提高生产率的正面作用,而在于“考中研究生”这个结果本身所具有的信号价值。

考研热研究建立的两个理论基础现有解释“考研热”现象的文献大多遵循两个方向:(1)考研反映了个人最优人力资本投资决策;(2)研究生文凭可以发挥信号作用。

前者主要依据人力资本理论,将考研行为视为一种人力资本投资,通过分析考研的预期收益和成本,进而推出考研是一项最优决策(裴劲松、袁伦渠、赵忠义,2002;熊倪娟、赵东辉、施祖麟,2005)。

大学生“考研热”现象的分析与思考

大学生“考研热”现象的分析与思考

大学生“考研热”现象的分析与思考一、本文概述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和就业市场的日益竞争激烈,大学生“考研热”现象持续升温,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这一现象不仅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对自身发展的追求,也体现了教育体制和社会就业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本文旨在深入分析大学生“考研热”现象的背后原因,探讨其可能带来的影响,并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文章将从考研热的现状、成因、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对这一现象有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并为相关决策和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二、考研热现象的背景与原因近年来,大学生“考研热”现象持续升温,背后有多重因素共同推动。

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在这种情况下,考研成为许多大学生提升自身竞争力、寻求更好就业机会的重要途径。

社会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许多企事业单位在招聘时更倾向于选拔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人才。

因此,考研成为了大学生获取更高学历、提升自身价值的必然选择。

家庭教育观念和社会文化环境也对大学生的考研热产生了影响。

许多家长认为考研是子女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希望通过考研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未来。

同时,社会对高学历的认可和推崇,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大学生对考研的热情。

然而,考研热的背后也存在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方面,部分大学生在考研过程中过于追求高分和名校,忽视了自身兴趣和专业素养的提升。

另一方面,考研竞争压力巨大,许多大学生在备考过程中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焦虑情绪,甚至出现了心理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对考研热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引导大学生理性看待考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做出合理的选择。

大学生“考研热”现象是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在推动考研热的我们也需要关注其背后的问题和挑战,引导大学生理性对待考研,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需求的有机结合。

三、考研热现象的影响考研热现象在当代大学生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学生的学业选择上,也体现在他们的职业发展、社会观念以及学术环境等多个方面。

对当前[考研热]的调查与经济学分析

对当前[考研热]的调查与经济学分析

1 9 1 9 1 9 1 9 1 9 1 9 1 9 1 9 1 9 2 0 2 0 1 2 9 3 4 5 9 6 7 8 9 00 O 1 9 9 9 9 9 9 9 8 . 7 l 0 l l 6 l . 2 . 2 2 3 . 3 . 4 1 05 l 5 5 04 42 74 19 92 60
报 名 鼓
录 取 教
报 录 比
25 28 35 3 5 1 .4
3 4 45 49 58 68 95 1 . .8 9 .3 2 9 3 28
35 .9
( )其它特 点。 六 两校硕士生 的性别状况 显示 :女性 考研 年龄普遍 比男性小 .应届考研 的比 何女性 大于男性 ,在职人 员中.工作 年
( 位 : 百人 单
计 算 机 运 通 信 与 信 控制 理 论 工 商 管 理 法 律 外 科 学 内 科 学 金 融学 企业 管理 会 计 学 合 计 用 技 术 息 系 统 控制 工 程 3 l8 18 10 .2 10 . 09 4 09 .2 0 8 9 0吕 -8 08 1 -5 3吕
西 安 交 通 大 学
071 .
浙 江 大 学
11 8
复 旦 大 学
10 .8
武 汉 大 学
10 .6
华 中科 技 大学
09 .4
清 华 大 学
0 7
人 民 大 学
0 4
吉 林 大 学
07 .7
甯 尿 大 学
06 .2
58: ,均属应用型复合型专业 2 0 l 01
年 ,硕士研究生报 考人数居 前 1 0位的
专业全 属应 用型复合型专业 .其报 考人
表 2 硕 士 研 究 生 报 考 人 数 居 前 1 位 的 高 校 及 其 数 据 0

“考研热”现象探析

“考研热”现象探析

“考研热”现象探析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学位,形成了备受瞩目的“考研热”现象。

本文将从考研现状、原因分析、个人体验、收获与探讨以及结论等方面,对大学生“考研热”进行深入探析。

在当今社会,大学生考研已成为一种趋势。

据统计,近年来报考研究生考试的人数逐年攀升,竞争日益激烈。

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考研,期望通过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学历和能力,增加就业竞争力。

大学生选择考研的原因多种多样。

许多学生追求学术上的突破,希望在专业领域取得更高的成就。

一些学生则面临较大的经济压力,希望通过考研减少未来就业的压力。

同时,也有不少学生认为考研是提升自己职业竞争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我曾是一名参加过研究生考试的大学生,深知考研的不易。

在备考过程中,我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不仅在专业知识上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和研究,还努力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然而,研究生考试并不容易,竞争激烈,考试难度大,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

在考试中,要合理安排时间,对各题型进行合理的时间分配,以便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好的成绩。

通过考研,我收获颇丰。

在知识水平方面,我在备考过程中夯实了专业知识,拓宽了知识面。

在思维能力方面,我锻炼了自己的逻辑思维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心理素质方面,我学会了如何应对压力和挑战,增强了自信心和耐心。

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些收获呢?我认为,首先要继续深入研究专业知识,努力成为领域的专家。

要学会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勇于面对挑战和困难。

大学生“考研热”现象引起了广泛。

从个人角度来说,考研可以提升个人的学术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但从社会角度来看,考研热也反映出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诸多问题,如学术追求的功利化、过分追求高学历等。

因此,我们需要对“考研热”现象进行深入思考。

高校应加强学术氛围和教学质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术观念和价值观念。

政府和社会应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途径,减少社会对高学历的过度追求。

本科毕业生就业与考研的经济学分析以甘肃地区部分高校为例

本科毕业生就业与考研的经济学分析以甘肃地区部分高校为例

本科毕业生就业与考研的经济学分析以甘肃地区部分高校为例在中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大学本科毕业生面临着就业或考研的选择。

对于毕业生来说,就业意味着能够立即进入社会,开始工作并实现经济独立。

而考研则意味着继续深造,获取更高的学历,并有可能在未来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

本文将针对甘肃地区部分高校的毕业生就业与考研情况进行经济学分析。

首先,从就业的角度来看,毕业生选择就业的主要目的是获得经济收入。

在甘肃地区,就业市场相对较为狭窄,尤其是一些非一线城市和农村地区。

据统计,甘肃地区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相对较低,竞争激烈。

在这种情况下,高校的毕业生选择就业的话,很可能面临薪资低、就业岗位不稳定等问题。

其次,对于甘肃地区的高校毕业生来说,考研是一个提升学历和职业发展的途径。

首先,考研可以提高毕业生的学历,进一步提升其职业竞争力。

在甘肃地区,一些优质的企业和机构更倾向于录用具有硕士或博士学历的毕业生。

其次,考研可以提供更多的研究和学术机会,为毕业生提供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

比如,毕业生可以选择从事科研工作,或者选择进入高校和研究机构从事教学和研究等工作。

此外,考研还可以提供更多的奖学金和资助机会,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并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

然而,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考研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考研需要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毕业生需要放弃工作机会,继续深造。

这样,他们可能会面临经济上的压力,尤其是来自家庭的经济支持。

其次,考研本身也需要一定的经济投入,包括报名费、复习材料费用等。

对于一些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来说,考研的经济压力可能会更大。

综上所述,对于甘肃地区的高校毕业生来说,就业和考研都有其经济上的利弊。

就业可以立即获取经济收入,但面临着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和薪资低等问题;考研可以提升学历和职业竞争力,但可能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和经济成本。

因此,对于每个毕业生来说,需要权衡利弊,根据自身的兴趣、能力和家庭经济情况进行选择。

普通高校大学生“考研热”的理性思考

普通高校大学生“考研热”的理性思考

普通高校大学生“考研热”的理性思考我国的普通高校大学生“考研热”现象日益普遍,很多大学生在毕业后选择考研,而不是直接就业。

这背后存在一些原因和动力,但我们需要理性思考这种现象。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考研热”现象进行理性思考,并提出一些建议。

我们需要理解大学生选择考研的原因。

一方面,考研可以提升学生的学术能力和知识水平,为将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考研还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竞争优势。

以目前就业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来看,许多学生选择考研也是为了增加就业机会和竞争力。

我们也需要认识到考研并不是所有人的最佳选择。

考研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对于那些并不适合学术研究或对未来职业规划不明确的学生来说,考研可能只是一种盲目跟风的选择,并不能真正实现他们的发展目标。

考研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也存在一定的压力,导致一些学生出现焦虑、抑郁等问题。

在对待“考研热”现象时,我们应该以理性的态度来对待。

学生应该充分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优势,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发展路线,不要盲目跟风选择考研。

学校和家长也应该对学生的职业规划给予支持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加理性地进行决策。

我们也应该鼓励学生多样化的发展路径,不仅仅局限于考研,例如职业技能培训、实习经验等对于就业和职业发展也是有帮助的。

对于那些选择考研的学生来说,他们也应该保持理性思考的态度。

他们需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和动力,确保自己真正有充足的热情和动力去投入考研学习。

他们应该积极主动地做好学习准备,提前了解和规划,增加自己的备考效率。

他们还应该对考研结果保持理性的态度,不要把考研结果作为对自己能力和价值的唯一评价标准,要有心理准备面对各种可能的结果。

对于普通高校大学生的“考研热”现象,我们应该保持理性思考的态度。

无论选择考研还是直接就业,最重要的是学生能够明确自己的目标和动力,并为之努力奋斗。

我们应该鼓励并支持学生多样化的发展路径,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大学经济学专业的研究方向与热点

大学经济学专业的研究方向与热点

大学经济学专业的研究方向与热点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规律和现象,其研究方向与热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变化而不断更新。

本文将探讨大学经济学专业当前的研究方向与热点。

一、宏观经济学研究方向与热点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研究国民经济整体的总体运行规律和宏观调控问题。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向与热点包括:1.经济增长与发展:探讨如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和质量,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2.货币政策与金融体系:研究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和调控作用,解析金融体系中的风险和挑战,探索金融创新与金融稳定之间的平衡。

3.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关系:研究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分工与贸易模式,探索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和合作机制,分析全球经济格局的演变和影响因素。

二、微观经济学研究方向与热点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经济主体的行为和决策,以及市场供需关系等微观经济现象。

在当今充满创新和竞争的时代,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向与热点包括:1.市场竞争与产业组织:分析市场竞争的规律和机制,研究垄断与寡头垄断的经济效应,探讨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的问题。

2.行为经济学与决策科学:探索人类行为背后的心理学和行为学原理,研究决策对个体福利和社会效益的影响,解析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和机制设计等问题。

3.创新与技术经济学:研究创新在经济增长和产业转型中的作用,探索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知识产权保护与创新激励的机制。

三、发展经济学研究方向与热点发展经济学关注经济落后地区的发展问题,旨在提高贫穷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当今世界仍存在巨大的发展差距,发展经济学的研究方向与热点包括:1.经济增长与减贫:研究经济增长与减贫之间的关系,探索有效的减贫政策和措施,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可持续发展与环境经济学: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探索推动绿色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和模式,解决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2:1 4.6:1 4.9:l 4.7:1 4.7:1 4.4:1 3.6:1 2.7:l
量。图中两线相交于E点,均衡价格为,P.实际考 验人数为Q+。近几年我国考研人数的上涨,主要是
因为以下几点: 一是需求层面,考研者认为当前本科毕业走向工 作岗位不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就业压力陡然加大,考研者不仅仅是为了规避就业,
多名学者指出,这种考研热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和理
性回归。
万方数据
主垦l量卿墨I::Q璺』星Q12
追岁
@重笔患田
表1:历年硕士研究生报告及录取情况
考硕年份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2007 2006 2005 2004 2003 2002 200l 2000 1999 1998 1997 1996 1995 1994
如被公务员录取或出国,假定保研人数为厶,而保研 人数中替代选择所产生收益为r。由总供给等于总需
求,得到下式:
根据上文的“考研热”经济学机理分析,为了缓 解这种不合理的现象,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改变教学理念和大力宣传“能力大于学历”
的人才观念
胜£(1)“(2)
£(1)=后1,
£(2)埘r
万方数据
(1)
考研热在很大程度上反应了当前教育体制下人才
观的扭曲,在人才的就业、升迁等方面唯学历论、唯
文凭论,忽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忽视书本与实践
从(1)式可以看出,£(1)为“基量效应”,未被
主垦量£9ii匠!E二!Q昼』呈Q!!
埯∥
@鎏怒怒面
相结合。同时教育市场化和大规模无度的扩招以及高 出”为“严进严出”。这不仅有利于遏止当前我国教
式,如考MBA、会计师证、专业八级等所带来的收
考录比例
报名人数 报名增长率 录取人数
165.6 151.1 140.6 124.6 120 128.2 127.12 117.2 94.5 79.7 62.4 46 39.2 31.9 27.4 24.2 20.4 15.5 11.4
益会发生变化。
9.6%
长率高居不下,这一方面是由于在1997年之前高校
本科录取人数尚未实行扩招,毕业生基数较低,而在 2002年第一批扩招后的毕业生人数增加后,虽然考
改善,扩招引发的研究生素质下降会进一步扭曲社会 就业结构和人才结构,从而使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环
节陷入不能自拔的境地。
研率有所下降,但这里包含本科毕业生人数总量急剧 扩大的因素。另一方面考研报名增长率与经济增长速 明显呈反比关系,根据奥肯定律:经济增长率每超过 潜在经济增长率1个百分点,将会引起实际劳动力就
或l,:单


,:盘兰型
(2)
(2)式说明,考研人数与保研生具备的替代选择 效应成正比,即保送生本科毕业时就业收益越大,参
加考研的入就越多。下面根据图2具体分析:


弋 \


\J


Ⅲ Q

/?

。\
/一
lV

工(2)
图1
图2:考研热的凯恩斯流动性均衡 第Ⅳ象限中,表示了保送生实际上研数与其具备 的替代选择(如就业、出国等)效果成反比。第1象 限中表明实际录取率既定条件下,保送生上研越少, 留给普通招考生的名额就越多,而第Ⅱ象限表示普通 找考生报名数与实际录取数成正比,第Ⅲ根据以上分 析将所有的对应点连接起来,形成了保研生具备的替 代选择效应与考研率成正比关系。从式(2)看出, 考研人数与录取率M、保研者中退出数量成正比,而 与保研人数和系数k成反比,k为参加考研的大学生 平均竞争力,所以大学生的普遍能力较高,使得考研 大军的整体实力增加,从而进一步提到了考研的竞争 程度,在这种预期下,将会让一些实力不济的考生知
18.6%
31.8% 38.4%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教育在线网
本文针对这种日益受关注的大学生考研现象,从
经济学的需求、供给、弹性理论出发,分析了是什么 因素导致了这种非理性现象的出现,并从各个角度为 考研热现象的顺利解决提供了参考建议,具有很强的 理论和现实意义。
更重要是他们认为目前的预期就业薪酬不足以弥补多 年求学来的成本。2008年海淀区发布北京市首个 Q007届毕业生薪酬调查报告》,显示硕士生比本科 生的平均起薪高1550元。这直接导致了考研预期效
的上研规则。 4.完善考研培训市场。建立健全机制
识到考研并不是最佳和唯一的出路,只有改变了观念 才能使得上研的质量得到提高。
2。各级组织应当制定积极的人才引入机制 造成考研需求曲线弹性增大的原因是大多数毕
面面甚怒氅④ Xi3ng=;'y
Qing Nim Xim
大学毕业生“考研热"的经济学分析
(::卜———————————————————————————————————————————————————————————————————_()
口高玉梅
摘要:大学毕业生“考研热”现象已经成为近年来被公众所热议的话题,对我国大学 生就业、人才利用现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针对此现象,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其 形成的机理,并结合我国“考研热”的实际提出一些建设性对策,具有重大的 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就业岗位,但是考研率并未得到有效的降低。主要的 因素有: 1.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大量中小企业倒
成了通向考研成功之路的最佳选择,特别是针对一些 长期远离学校的在职考生和教学资源不发达的二三流 院校学生,参加培训是考研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
DHD(多慧达)教育培训产业研究中心的预测统计,
闭、各类机构减少了高校人才需求量,有招聘计划的 单位给出的“薪酬待遇”也大大低于毕业生的工作预 期,造成了2010一2012年考研率的反弹。
降。整理后得到:
企业工作以及出国等,但目前来看,创业和考取公
务员的道路基本上为大多数毕业生关闭,因为这些
几千年来的儒家文化及关系社会导致的亚文化导致 大部分从农村和小城镇来的学生并无顺利完成这些
途径的基础,而近几年虽然国家进行了工资改革,
但与大学生普遍预期存在很大差异,本科学历在实
现职位晋升和薪资上涨的过程中效用并不明显。以上 三个因素都导致了图1中DD曲线变的更加平缓,最 终导致考研者的增多。
件下将从事考研培训的生产力和资源从事其他用途 (如培训成人教育、高考辅导)上引起的收益不变。 上述假定中,(1)(2)针对潜在考研者的需求状 况作出了确定,实际参加考研者的人数只与考研成本 负相关,而(3)(4)(5)对供给状况作出确定,认为
在一定价格水平下辅导机构愿意并且能够负担的辅导
2.9:1 3.2: 1
分,但学生是一个家庭在学校的代表物,所以每月近
(1)考研者——即辅导产品的需求者的个人偏好
不变,认为考上研究生之后能够带来既定的效用,即 他们的无差异效用曲线形状不变。
千元的支出在一般家庭支出中的比例不算太高,并且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入均收入不断提高,子女教育逐渐 成为家庭的重点。③替代品的多少。因为学生本科毕
根据公共选择理论,可以认为报考研究生人数与
考研市场供求关系有关,这种考研辅导的价格直接决 定了考研人数,反过来也同理。具体而言:当考研作 为一种“商品”供给价格越低时,考研机构提出的服 务越少(即他们所愿意提供服务的考研人数越少), 而考研者的成本就越低。所以可以得出需求曲线与供 给曲线,如图中的DD和Ss。在进行需求分析之前, 需要作一些不同的程度的假定:
关键词:考研热;形成机理;经济学分析;对策
3.薪酬的算计: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工作薪酬上 存在差异。至少大范围面积上,硕士生较本科刚人职
的起点较高,即使在后期普遍差距缩小,但是在一些 2011年我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参考人数达到
了165.6万人,自1994年以来创历史新高,19年增
热门专业上,比如交大的大交通学科,农大的畜牧业 学科,本科与研究生的工资差距非常大。 从考研比例上看,近十年来录取比例较上世纪九
(2)考研者的预期不变。他们在短时期内既不会
认为辅导的成本增加或减少,也不认为其他投资方
Z 埯∥
哂厕意犁◇
gngNhnxianxilng==▲。鼍i,
业之后有很多的选择,如自我创业、考公务员、进入
保研的毕业生数量越多则参加考研的人越多,保研人 中替代选择所产生的效益越大,则实际保研人数下
以暂时避免就业压力,还可以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状 况进行跨专业考取,并且考研所学取的知识能够大大
扩展毕业后的就业面,近几年考研的用途更为广阔, 如为出国深造打造良好的绩点、已工作人员还可以通
过增加学历以获取仕途的资本。②消费占总支出的比 例越小,考研者对考研成本的敏感度就越低,尽管对 于单个学生来说考研费用支出占其生活成本的大部
难而退。
三是考研辅导机构的规模经济,考研试题的预测
可以说是一个黑箱变白的过程,辅导机构专业人员通 过多年实践工作积累的经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复习
面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同时其单位人员所付出的精力
也大大减小Io并且规模化运营中一些实际成本,如培 训场所费用、材料印刷费用也因为其与固定提供者长
期合作关系的确定得以降低。所以供给蝗线向右移
2.8:1 2.9:1 3.O: 3,5: 3.2: 1 1 1
12.8%
3.8% 一6.8% 0.8% 8.4% 24%
不倡导也不打压,物价和税收部门不对其行为进行任
何干涉,如不会因为调整该市场而进行税收和补贴。 (5)机会成本不变。即培训机构在有限的资源条
3.6:1 2.9: l
18.5%
27.7% 35.7% 17.3% 22.9% 16.4% 13.2%
业量2%的增长。近十年来,我国经济保持了年平均
“考研热”催生了教育培训市场的繁荣火爆,当 前海文、恩波、海天等考研辅导班的宣传资料遍布校 园。与传统考试不同,考研具有信息性优势和时事性 特点,依靠学生自身的知识积累已经很难在考研中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