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水体污染控制与修复原理及技术(第一章 水环境中的污染物及水体自净原理)
水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的生态工程及微生物学原理
水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的生态工程及微生物学原理水环境污染是指各种人为活动或自然因素导致水体中污染物的浓度超过水体自净能力的程度,影响水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健康。
为了控制和治理水环境污染,生态工程和微生物学原理被广泛应用。
生态工程是一种以生物学和工程学为基础的综合应用技术,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环境,改善和修复已受污染的水体,达到减少或消除水体污染物的目的。
生态工程对水环境污染的控制具有显著的优势。
生态工程主要包括湿地修复、人工湿地、人工林、人工生态岸线等。
湿地修复是将植物和微生物结合起来进行水体修复的一种方法。
湿地植物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可以有效地吸附水体中的重金属、有机物等污染物,从而减少水体中的污染物浓度。
同时,湿地植物的根系能够增加水体的氧气含量,促进水体中的微生物生长和活性,进一步加速污染物的降解和去除。
人工湿地是一种人为建造的模拟自然湿地的生态工程系统。
在人工湿地中,通过水体的自然流动、湿地植物的生长和微生物的作用,能够将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行吸附、降解和去除。
人工湿地主要有人工湿地净化池、植物滞留区等。
通过适当的设计和管理,人工湿地能够高效地净化水体,改善水环境质量。
人工林是通过人为种植一定数量的树木,构建起水体周围的植物屏障,防止水体污染物的进一步扩散。
人工林可以有效地减缓水体流速,提高水体的沉淀能力,从而减少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浓度。
与此同时,人工林的树木能够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减少温室效应,改善环境。
人工生态岸线是在水体岸线上设置一定的植物据点,通过生态岸线的过滤作用,能够有效地去除水体中的悬浮物、藻类等有害物质,改善水体的清洁度。
微生物学原理也是水环境污染控制和治理的一种重要手段。
微生物在水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能够分解和降解水体中的有机物,减少水体中的污染物浓度。
微生物通过生物吸附、化学反应、酶催化等方式对水体中的污染物进行降解和去除。
在水环境污染治理中,常常利用生物滤池、微生物净化池等工程设施,培养和利用微生物对水体进行处理。
水污染控制原理与技术
2.3.3 总有机碳(TOC)
LOGO
有机物都含有碳,通过测定废水中的总含碳量可以表示有机物含量。
TOC和DOC可以由它们所含有有机结合碳的量正确地定义,并能采用现代化仪器分析方法比较 准确地测量。然而,目前并不知道这些化合物的组成,所以这两个参数仅代表部分的总有机 质,不能定量地转变成总值
LOGO
重金属主要是指汞、镉、铅、铬以及金属砷等生物毒性显著的重金属(有人称之为“五毒”) ,也包括具有毒性的重金属锌、铜、钴、镍、锡等。
金属元素的测定广泛采用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阳极溶出伏安法及容量法;容 量法适用于常量元素测定
2.2.7 金属离子
LOGO
重金属污染物最主要的特性是在水体中不能被微生物降解, 而只能发生各种形态之间的相互 转化, 以及分散和富集的过程。这些过程统称为金属迁移。
总有机碳(TOC)的测定方法是:向氧含量已知的氧气流中注入定量的水样,并将其送入以铂 为触媒的燃烧管中,在900℃高温下燃烧,用红外气体分析仪测定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CO2量 ,再折算出其中的含碳量,就是总有机碳T0C值。为排除无机碳酸盐的干扰,应先将水样酸 化,再通过压缩空气吹脱水中的碳酸盐。TOC的测定时间也仅需几分钟。
极间溶液的电导。mS/m或μS/cm。 对天然水而言:TDS=(0.55-0.70)s
常用方法:电导仪法
2.2 化学组分及特征指标 2.2.1 pH值
LOGO
pH 反映水的酸碱性质。
天然水体的 pH 一般在 7.2-8.0 之间,决定于水体所在环境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饮 用水的适宜 pH 应在 6.5-8.5 之间。生活污水一般呈弱碱性,而某些工业废水的 pH 偏离 中性范围很远,它们的排放会对天然水体的酸碱特性产生较大的影响。大气中的污染物质如 SO2 、 NO2 等也会影响水体的 pH 。但由于水体中含有各种碳酸化合物,它们一般具有一定 的缓冲能力。
《水体污染与控制》PPT课件
如果能较好地设计废水排放口以促进废水 与河水的混合,例如采用分散式排放口或将排 放口伸入水体,并装置多孔出口等设备或把废 水送到水流湍急的地方,则可以考虑取a=1。
精选PPT
26
二、水体的生化自净
废水进入河流后,除得到稀释外,其中的有 机污染物质还会在水中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氧 化分解,逐渐变成无机物质。这一过程称为水 体生化自净。
变化 第四节 水体污染的控制
精选PPT
2
第一节 水体污染
一、水体及水体污染的概念
1、水体的概念
水体是指河流、湖泊、池塘、水库、沼
泽、海洋以及地下水等水的积聚体。在环
境学中,水体不仅包括水本身,还包括了
水中的悬浮物、溶解物质、胶体物质、底
质(泥)和水生生物等。应把它看作完整的
生态系统或完整的综合自然体来看。水体
精选PPT
14
一、废水在水体中的稀释和扩散
稀释实际上只是将废水中的污染物质扩 散到水体中去,从而降低这些物质的相 对浓度。单纯的稀释过程并不能除去污 染物质。
精选PPT
15
1、稀释机理 污染物质进入河流水体后,产生了两种运
动形式:
一是污染物质由于河水流速的推动沿着水 流前进的方向运动。这一水流输送污染物质 的形式,可称为推流或平流。以公式表示为:
精选PPT
36
2、污染物特征
污染物的扩散性、持久性、生物降解 性等都影响环境容量。一般来说,污染 物的物理化学性质越稳定,环境容量越 小。耗氧有机物的水环境容量最大,难 降解有机物的水环境容量很小,而重金 属的水环境容量则甚微。
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研究
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研究水是生命之源,它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资源。
然而,在人类过度开发和污染的情况下,水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和破坏。
为了保护水资源和水环境,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应运而生。
本文将重点探讨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
一、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的定义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是指利用生态学原理和技术手段,对受到污染和破坏的水体进行综合治理和修复,以恢复水体的生态系统功能,达到解决水体污染和改善水质的目的。
这种修复技术可以提高水体自净能力,降低水体污染的风险,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保护。
二、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的发展历程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是一个相对比较新的领域,它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初期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期,一些专家开始关注和研究水体生物和水中生物群落的生态学规律和功能,探讨了微生物处理和人工湿地等技术的应用价值。
2、中期阶段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基于生态学理论和环保技术手段,国内外开始研究和探索水生态修复技术。
例如,日本研究出了一种湿地系统,可以有效防止砷和铬等重金属的污染,美国建立了一种沼泽湿地系统,可以对污秽水进行恢复。
3、成熟期阶段21世纪初至今,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已经成为国内外环境领域的一个热点。
生态修复的技术逐渐完善,水生态修复技术在全球得到广泛应用。
同时,更多的产业界、科学家和专家开始投身于这个领域的研究和应用。
三、水环境生态修复技术的主要技术手段1、人工湿地技术人工湿地技术是指利用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等生物和非生物因素,构建起模拟自然湿地的生态系统,以净化水体中的污染物质。
人工湿地技术具有构造简单、效率高、维护容易等特点。
2、沉淀处理技术沉淀处理技术是指通过控制水流的速度、流量和水质,将含有悬浮物或沉淀物的污水在沉淀池中沉淀,从而实现净化水体的目的。
这种技术适用于污水的初级处理和深度处理。
3、水体生物修复技术水体生物修复技术是指利用水体中的植物、微生物、浮游生物等生物和生态系统运行过程中的生态学机理对水环境进行修复。
水污染控制工程的图书目录
水污染控制工程的图书目录第1篇总论1水环境的污染与防治1.1水资源1.2水污染1.3水体污染防治习题和思考题2水污染防治基础知识2.1废水2.2污染物与污染指标2.2.1固体污染物2.2.2需氧污染物2.2.3毒性污染物2.2.4营养性污染物2.2.5生物污染物2.2.6感官污染物2.2.7酸碱污染物2.2.8油类污染物2.2.9热污染2.3废水水质2.4废水水质控制标准2.5控制废水污染的基本途径2.5.1减少污染因子的产生量2.5.2减少污染因子的排放量2.6废水水质控制和污泥处理方法分类2.6.1废水水质控制方法分类2.6.2污泥处理方法分类2.7废水处理系统2.8水量调节与水质均化2.8.1水量调节2.8.2水质均化习题和思考题第2篇不溶态污染物的分离技术3重力沉降法3.1概述3.2离散颗粒的沉降规律3.2.1单独颗粒的沉降规律3.2.2群体颗粒的沉降速度3.3沉降试验和沉降曲线3.3.1自由沉降试验及其沉降曲线3.3.2絮凝沉降试验及其沉降曲线3.4理想沉淀池3.5沉砂池3.5.1平流沉砂池3.5.2曝气沉砂池3.5.3旋流沉砂池3.6普通沉淀池3.6.1平流沉淀池3.6.2竖流沉淀池3.6.3辐流沉淀池3.7斜板和斜管沉淀池3.7.1浅层沉降原理3.7.2斜板、斜管沉淀池的构造3.7.3斜板、斜管沉淀池的设计计算习题和思考题4混凝澄清法4.1胶体结构及其脱稳凝聚机理4.1.1胶体结构及其f电位4.1.2胶体的脱稳和凝聚4.2混凝剂及其作用机理4.2.1常用混凝剂及其性能4.2.2混凝剂的作用机理4.2.3助凝剂4.3混凝条件及混凝试验4.4混合反应器和澄清设备4.4.1混合器4.4.2反应池4.4.3澄清池习题和思考题5浮力浮上法5.1隔油5.1.1油粒上浮速度5.1.2隔油池5.2气浮和浮选原理5.2.1气浮和浮选5.2.2空气的溶解、释放及气泡性质5.2.3悬浮粒子与气泡的粘附5.2.4乳化和破乳5.3压力溶气气浮及其系统设计5.3.1压力溶气气浮的流程及供气方式5.3.2压力溶气气浮的主要设备及其设计计算习题和思考题6不溶态污染物的其他分离方法6.1阻力截留法6.1.1格栅6.1.2筛网6.1.3微滤6.2离心力分离法6.2.1离心力分离原理6.2.2离心分离设备及其设计计算6.3磁力分离法6.3.1磁力分离原理6.3.2磁力分离设备及分离流程习题和思考题第3篇污染物的生物化学转化技术7活性污泥法7.1废水生物处理7.1.1废水生物处理原理7.1.2生物处理方法分类7.2活性污泥法基本原理7.2.1活性污泥与活性污泥法7.2.2活性污泥法分类7.2.3活性污泥增长特点与净化作用7.2.4活性污泥的性能指标7.2.5影响活性污泥性能的环境因素7.2.6活性污泥法主要设计和运行参数7.3活性污泥降解有机物的规律7.3.1生物处理动力学模型7.3.2动力学模型的应用7.3.3净化理论在活性污泥法中的应用7.4活性污泥法运行方式7.4.1曝气池混合反应形式7.4.2各种活性污泥法系统7.5曝气原理与曝气池构造7.5.1曝气的作用与方法7.5.2曝气池7.5.3氧的传递理论7.6活性污泥法系统的工艺设计7.6.1S_艺流程选择7.6.2曝气时间与曝气池容积7.6.3回流污泥量及污泥回流设备7.6.4需氧量、供氧量与曝气设备的确定7.6.5二次沉淀池的设计7.6.6设计计算举例7.6.7序批式活性污泥法工艺设计7.7活性污泥法系统的运行管理7.7.1活性污泥的培养与驯化7.7.2活性污泥法运行中常见的问题7.7.3活性污泥法运行中需要测定的主要项目习题和思考题8生物膜法8.1概述8.2基本原理8.2.1生物膜附着的基体——填料8.2.2生物膜8.2.3生物膜中的物质迁移8.2.4生物膜净化废水的原理8.3普通生物滤池……9厌氧生物处理法10自然条件下的生物生理法第4篇污染物的化学转化技术11中和法12化学沉淀法13氧化还原法14化学消毒法第5篇溶解态污染物的物理化学分离技术15吸附法16离子交换法17膜分离法18溶解态污染物的其他分离方法第6篇废水的再生利用与排放19废水再生利用系统的水质处理20脱氮除磷21水体自净与废水排放第7篇污泥处理与处置技术22污泥的处理与利用第8篇汗水处理厂(站)设计与水环境区域综合防治23污水处理厂(站)的设计24水环境区域性综合防治附录参考文献。
水污染和水体自净
• 溶解在水中的分子态氧,通常记作DO,用每升水中氧的毫克
DO
数和饱和百分率表示。
水质指标
▪ 溶解氧(DO)
水质指标
▪ 溶解氧(DO)
溶解氧的动态变化反映了水体中有机污染物净化的进程,因而可作为水体自 净的标志。
水体自净
▪ 水体自净:污染物随污水排入水体后,经过物理的、化学的与生物化
学的作用,使污染的浓度降低或总量减少,受污染的水体 部分的或完全的恢复原状的现象。
去除物质——不溶性的、呈悬浮状态的污染物。 主要工艺——筛滤截留、重力分离、离心分离等。 处理设备——格栅和筛网、沉砂池和沉淀池、气浮装置、离心机、
旋流分离器等。
水处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 化学处理法
去除物质——呈溶解、胶体状态的污染物。 主要工艺——中和、混凝、化学沉淀、氧化还原、吸附、离子
交换、膜分离等。
一种生物工程。
水体自净作用
微生物降解污 染物
废水的微生物 处理
水处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水处理
给水处理
废水处理
▪ 给水处理的基本方法
原水 混 凝
沉
过
消 饮用水
淀
滤
毒
最常用的地表水处理流程
水处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废水处 理原则
改革生产工艺,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减少废物排放量
例如,采用无水印染工艺可以消除印染废水的排放;采用无氰 电镀可使废水中不再含氰等。
水体自净
天然水体的自净过程
水体自净
1
有机污染物的浓度由 高变低
2
3
生物相发生一系列变化。 首先,异氧细菌迅速氧 化分解有机污染物而大 量增殖,出现数量高峰; 然后是以细菌为食料的 原生动物出现数量高峰; 再后是由于有机物矿化, 利于藻类的生长,而出 现藻类的生长高峰。
环境工程概论水污染及其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技术
规范排污口
③关停对“水十体五卫小生”特征的监测和管理。
排污许可证、总量控制指标
例如: 排污收费(水量→污染物量)
环保设施 “三同时”验收
一、概述
3、“治”
“治”是水污染防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通过各种治理措施,对污(废)水进行妥善的 处理,确保在排入水体前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排 放标准。
②排水处理:收集使用过的废水并处理到水质符合循 环使用或排放要求。
一、概述
(一)水污染防治的目标 ①确保地面水和地下饮用水源地的水质。 ②恢复各类水体的使用功能。 ③还清地面水体的水质,恢复其美好的
观瞻,增加人类居住区的悦人景色。
一、概述
(二)水污染防治的主要任务
① 进行区域、流域或城镇的水污染防治规划。 ② 加强对污染源的控制。 ③ 对各类废水进行妥善的收集和处理。 ④ 加强对水环境、水资源的保护。
1-进水干管; 2-进水支管; 3-清水支管; 4-排水管; 5-排水阀; 6-集水渠; 7-滤料层; 8-承托层;
9-配水支管; 10-配水干管; 11-冲洗水管; 12-清水总管; 13-排水槽; 14-废水渠; 15-走道空间
深层压力砂滤罐
二 物理处理法
机理:
(1)筛滤作用:使得滤料上粗下细,截留较大的固体污染物在 顶层,形成污染物的薄膜,起主要的过滤作用,属于阻力截留或 筛滤作用。 (2)沉降作用:细小滤料,有大量沉降面积(1m3料有400m2), 杂质在此面上沉淀。 (3)吸附凝聚:
处理方法: a 混凝 c 氧化还原 e 萃取 g 离子交换
b 中和 d 电解 f 吸附
一、概述
水环境中污染控制与治理生态工程及微生物学原理
12
理
环境微生物基础教学课件
3. 好氧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 群落及各种群的作用
产生絮凝体的微生物 优势菌属 组 真菌 成 丝状菌 微型后生动物和原生动物
2021/2/11
水环境中污染控制与治理生态工程及微生物学原 理
天津工业大学
13
环境微生物基础教学课件
产生絮凝体的微生物
天津工业大学
菌胶团
多糖,氨基酸
2021/2/11
水环境中污染控制与治理生态工程及微生物学原
9
理
环境微生物基础教学课件
天津工业大学
性质
含水率99% ; 密度为1.002-1.006,混合液中为1.002-1.003,
回流污泥中为1.004-1.006; 具有生物活性,有吸附,氧化有机物的能力 ; 绒粒的大小为0.02-0.2mm; 比表面积20-100cm2/mL; 呈弱酸性,pH为6.7 ;
③适用范围广(与微生物特点相关) ④成本低、运行费用少; ⑤可处理的水量大,方法成熟;
生物处理是废水二级处理的首选方法
2021/2/11
水环境中污染控制与治理生态工程及微生物学原
4
理
环境微生物基础教学课件
天津工业大学
第一节 好氧污(废)水的生态系统及 生物处理原理
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生物处理的方法
2021/2/11
水环境中污染控制与治理生态工程及微生物学原
2
理
环境微生物基础教学课件
天津工业大学
2021/2/11
水环境中污染控制与治理生态工程及微生物学原
3
理
生物处理的优点
①效率高;
普通活性污泥水处理厂,每天1m3曝气池能转换1~2kg干有机 物,100倍于森林。
第1节 水体污染与水体自净
公式适用条件:
①公式只考虑了有机物生化耗氧和大气复 氧两个因素,固仅适用河流截面变化不 大、藻类等水生植物和底泥影响忽略不 计的河段; ②仅适用于河水与污水在排放点处完全混 合的条件: ③所使用的 k 值必须与水温相适应; ④如沿河有几个排放点,则应根据具体情 况合并成一个排放点计算或逐段计算。
2.转化处理 (1)化学转化:中和、氧化还原、化学沉 淀等 (2)生物转化:好氧、厌氧法。
三、污水处理方法按按处理程度分类
1.一级处理:主要去除污水中呈悬浮状态 的固体污染物质。 2.二级处理:主要去除污水中呈胶体和溶 解状态的有机污染物质。 3.三级处理:是在一级、二级处理后进一 步处理难降解的有机物、磷和氮等能够 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可溶性无机物等。
2.1 水体污染 一、基本概念 1.水体污染: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在数量上超过该物质在水 体中的本底含量和水体的环境容量,从而导致水体的物理、 化学、及微生物性质发生改变 ,使水体固有的生态系统和功
能受到破坏。
两类污染:
(1)点源污染:未经妥善处理的污水集中排入水体引起
(2)面源污染:污染物随地面径流(农田肥料、农药)进入 水体或大气中污染物由于沉降、降雨进入水体。
城市污水处理流程
(2)水质质量系数(P)法
Ck—地面水体各种污染物的统一最高标准; C0i—各种污染物的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见附录10 例:对于有机污染物,采用BOD、COD、NH3-Ni、 DO为指标,当P<2表示河流未受有机物污染, P≥2表示河流受到有机物污染。
P=∑Ck/C0i
2.预断评价
是指人类活动对水质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 预先的断定和评价,其数学模式和生态 系统模式可参考有关文献
三、河流氧垂曲线方程
水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的生态工程及微生物学原理
1. 什么是生物膜?
▪好氧生物膜是由好氧微生物和兼性厌氧微生物
粘附在生物滤池滤料上或粘附在生物转盘盘片上 的一层粘性、薄膜状的微生物混合群体,是一个生 态系统。
▪污水中含有生物膜所需的各种微生物。夏季2~
4周形成生物膜。冬季需2个月。
▪ 结构由两部分组成
附着生 物体
2024/3/27
液膜
好氧微生物(膜外层) 厌氧微生物(接触滤料)
2024/3/27
1
限制:毒物(pH、盐、酸碱、有机毒物等)浓 度不能过高、存在难生物降解物质(多苯环、 过长链聚合物等)
提问:对于这类废水是否就不能用生物法吗?
筛选驯化、重组制造高效降解菌;
先进行物理化学前处理降低难降解及有毒物质 的浓度,然后可进行生物处理。
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各种方法的长处,并 节约处理时间降低成本。
自然界水体的生物自净由于受到溶解氧、 营养平衡、微生物种属及其它生存条件的 限制,净化速度是有限的。
提问:如何利用人工手段提高污废水生物 处理效率?
一是 通过基因工程或人工驯化的手段获得 高效工程菌投加到处理系统中;
二是 改善微生物生长的环境条件,发挥微 生物的最大潜能。
目前生物处理主要用于水中有机污染物以 及氮磷污染的处理。
2)根据原生动物种类判断活性污泥和处理水质的 好与坏。
3)根据原生动物遇恶劣环境改变个体形态及其变
化过程判断进水水质变化和运行中出现的问题。
2024/3/27
15
依据和优越性
①依据 原生动物数量、种类、优势种、个体活 性与污水净化处理的效果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原 生动物可以作为净化情况的指示生物,可由它们 对净化处理效果作出预报。
含水率在99%左右 密度为1.002~1.006
环境工程学-环境工程学 第一章 水质和水体自净
(1) 非专一性指标
电导率
表示水样中可溶解性电解质总量。
总含盐量 水中各种溶解性矿物盐类的总称。
碱度
一般来源于水样中OH-、CO32-、HCO3-离子。 关系到水的许多化学反应过程。
硬度
可溶性钙盐和镁盐组成,引起沉积和结垢现象。
(2)非专一性有机物指标
化学需氧量(COD) 有机污染物浓度指标。
生物化学需氧量 水体通过微生物作用发生自然净化的能力标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ICENCE & TECHNOLOGY
第一篇 水质净化与水污染控制工程
第一章 水质与水体自净 第二章 水的物理化学处理方法 第三章 水的生物化学处理方法 第四章 水处理工程系统与废水最终处置
第一章 水质与水体自净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1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ICENCE & TECHNOLOGY
三、水污染
通过体系内部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连锁反应和相 互作用,水体在一定程度下具有自我调节和降低污染的能 力——水体的自净能力。
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 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 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 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 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 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 ——《中 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关于“水污染” 的定义
例1-1:将某污水水样100mL置于重量为46.4718g的古氏坩埚中过滤,坩埚在 105℃下烘干后称重为46.5036g,然后再将此坩埚置于600℃下灼烧,最后称 重为46.4848g。另取同一水样100mL,放在重量为67.9624g的蒸发皿中,在 105℃下蒸干后称重为68.0138g。试计算该水样的总固体、悬浮固体、溶解固 体、挥发性悬浮固体和固定性悬浮固体量各为多少mg/L?
水环境污染控制和修复技术
水环境污染控制和修复技术自从人类开始从事农耕、工艺和人工活动,各种废水和污染物就持续地流入自然水体中,破坏了水环境的生态平衡,对生物体和人类的健康产生着直接和间接的危害。
为了保护水环境,世界各国都投入了大量的经历和资源来控制和修复水体污染。
本文将对水环境污染控制和修复技术进行探讨,介绍一些主要的技术和研究进展。
一、水环境污染的分类和来源水环境污染主要包括有机污染、无机污染和营养物质污染三大类。
有机污染物包括三氯甲烷、苯和多环芳烃等,其主要来源是工业废水和城市排污;无机污染物包括重金属和酸碱等,其主要来源是矿山和化肥等化工工业的排放;营养物质污染主要包括氮和磷等,其主要来源是农业和畜牧业的农业废水。
二、水环境污染控制技术1、物理-化学法物理-化学法是通过物理和化学的手段对废水进行处理,以固体-液体分离除去污染物。
主要包括消毒、絮凝、吸附、过滤和膜技术等。
消毒是对废水进行杀菌消毒的过程,常用的有氯和臭氧等消毒剂。
絮凝是通过加药物使悬浮物在水中形成絮状,方便固-液分离。
吸附是通过吸附剂吸附废水中的污染物,使其从水中分离出来。
过滤是通过多层过滤器对废水进行过滤,从而使水中的固体颗粒得以去除。
膜技术是用特殊的膜对废水进行分离,常用的有纳滤膜、超滤膜和反渗透膜等。
2、生物处理技术生物处理技术是利用细菌、微生物等生物体来降解废水中的有机物质等污染物。
生物处理技术分为好氧处理和厌氧处理两种。
好氧处理是在富氧环境下,通过大量好氧菌的代谢作用将有机物质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常用的好氧处理技术有悬浮式生物反应器和生物接触氧化器等。
厌氧处理则是在缺氧或无氧环境下,通过厌氧菌的代谢作用分解废水中的有机物质,产生甲烷、硫化氢等气体,常用的厌氧处理技术有厌氧反应器和生物滤池等。
三、水环境污染修复技术1、土壤修复技术土壤修复技术是针对污染土壤和水域的底泥的修复,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种修复手段来除去污染物。
物理手段主要包括吸附、沉淀和离子交换等;化学手段主要包括氧化还原反应、酸碱中和和螯合等;生物手段主要包括微生物降解和菌根技术等。
水污染处理原理
水污染处理原理
水污染处理是通过各种方式将受污染的水资源恢复到一定的安全和可接受的水质标准的过程。
水污染处理采取多种方法,主要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处理。
物理处理主要是通过过滤、吸附、沉淀、浮选等方式来去除水中的固体颗粒、悬浮物、油脂等污染物。
其中,过滤使用不同孔径的过滤介质,可以去除较大颗粒的固体污染物;吸附利用活性炭等材料吸附水中的有机物质;沉淀通过让污染物颗粒在水中沉积下来,从而实现去除;浮选是利用气泡与污染物团聚使其上浮脱附。
化学处理是通过添加化学药剂来改变水中污染物的性质,使其沉淀或结成不溶于水的物质,从而实现去除。
其中常用的化学净化方法包括混凝、氧化、还原、沉降等步骤。
例如,混凝通过添加铁盐或铝盐来形成絮凝剂,使颗粒物集聚成较大的沉淀物,便于去除;氧化则通过添加氧化剂如氯气、臭氧等来分解有机物质,使其转化为易沉淀或易降解的物质。
生物处理利用微生物的代谢活性来降解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其原理是通过微生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分解作用,将有机物质转化为水和二氧化碳等无害物质。
生物处理是一种环保、经济且有效的水污染处理方法,常用的生物处理方式包括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和植物处理法。
综上所述,水污染处理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处理方法来去除水中的污染物,从而提高水质,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安全。
不同的处理方法可以根据水污染的不同特点和程度进行组合应用,以达到最佳的处理效果。
《水体污染与自净》课件
污染物通过排放、雨水冲刷等方式进入水体,在水体中扩散。
污染物的输入与扩散
污染物在物理和化学作用下逐渐降低浓度。
物理和化学净化过程
污染物在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的作用下被降解或转化。
生物净化过程
净化后的水体通过排水、蒸发等方式输出,最终归宿为大气、土壤或地下水等环境要素。
输出与归宿
延时符
水体自净的影响因素
能力目标
培养环保意识,认识到水体保护的重要性,积极参与水体保护行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延时符
水体污染概述
总结词
水体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产生的污染物进入水体,导致水质恶化,破坏水体的正常功能。
详细描述
水体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产生的各种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水库、地下水等水体,导致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发生改变,水质恶化,无法满足正常的使用要求。
总结词
无机污染物质包括重金属离子、酸碱、无机盐等,这些物质对水生生物有毒害作用,甚至会导致生物死亡。同时,无机污染还会影响水的用途,使水变得不适宜饮用或灌溉。
详细描述
生物污染是指由生物体及其代谢产物引起的水体污染,主要来源于医院、养殖场、屠宰场等产生的污水。
生物污染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原生动物等,这些生物在水体中繁殖,不仅会消耗水中的溶解氧,还会传播疾病,危害人类健康。
详细描述
总结词
延时符
水体自净原理
水体的物理作用包括稀释、扩散、沉淀等,有助于降低污染物浓度。
物理作用
化学作用
生物作用
水体的化学作用包括氧化还原反应、酸碱反应等,有助于改变污染物的化学性质,降低毒性。
水体的生物作用包括微生物降解、植物吸收、动物转化等,有助于将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 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 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 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在自然条件下,湖泊也会从贫营养状态过渡到富 营养状态,沉积物不断增多,先变为沼泽,再变为陆 地。不过这种自然过程非常缓慢,常需几千年甚至上 万年。而人为排放含营养物质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 所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现象,可以在短时期内出现。
汞的甲基化:
水中二价汞离子经过微生物作用转变为有剧毒的甲基 汞(甲基汞可溶于水,保持稳定,易被鱼,贝类吸收,而且在 脂肪中溶解度大于水,故易集蓄在生物体内)
汞的生物富集作用:
水体的水及底泥中无机汞有机汞均可被水生生物吸收, 并通过水生生物食物链作用,逐级积累起来,以至于在食物 链高层次的鱼虾类体内达到很高的浓度.如海水中含汞 0.1ppb(ug/L)。经生物放大后 ,到达鱼类体内,浓度高达 1000~5000ppb*,生物放大倍数达1万~ 5万。
汞污染案例-水俣病(Minamata disease)
由于摄入富集在鱼、贝中的甲基汞而引起的中枢 神经疾患。它是公害病的一种,因最早(1953年)发现 在日本熊本县水俣湾附近渔村而得名。
发现经过和病因:1953年在日本熊本县水俣湾附 近的渔村中,出现了原因不明的中枢神经性疾病患者症 状,其症状有四肢末端和口周围感觉障碍;运动失调; 中心性视野缩小等。1956年,这类患者激增到96名, 其中18名死亡。
a) 镉的水污染主要来源:
采矿(铅锌矿的选矿废水)和冶炼过程流失; 以镉为原料的各种工业(电镀,合金,碱性电池)的废 水排放; 磷肥中含一定量镉,故施用磷肥的土壤中含镉量也较 高.
b) 镉在水体中的主要存在形式:
主要存在悬浮物和底泥中,天然水中以简单离子 Cd2+存在。底泥对Cd的浓集系数*可达5,000 ~ 50,000, 因此当被镉污染的水灌溉农田后,极易被土壤吸附并蓄 积土壤中(土壤对镉的吸附率可达80~95%)。
水体中铬的污染主要来源:
铬铁冶炼、耐火材料、电镀、制革、颜料和化工等 工业生产以及燃料燃烧排出的含铬废气、废水和废渣等 都是铬污染源。
铬的污染危害性:
自然界中没有纯的金属铬,铬有多种价态,其中仅 三价铬和六价铬具有生物学意义,对人和动物可产生毒 性效应,如三价铬可透过胎盘对胎儿的生长起抑制作用 和致畸作用。尤其是六价铬,其毒性为三价铬的100倍, 且溶于水易被生物吸收和积蓄。六价铬是强致突变物质 可致肺癌。
*注:ppm:parts per million,百万分之一
几种常见重金属的污染及其危害
1) 汞的污染及其危害
汞(Hg)是一种银白色唯一成液态的金属元素,比重 13.6 (20℃时),汞在天然水体中浓度<0.1ug/L(ppb,十亿 分之一),在底泥中汞的含量一般为0.01 ~ 0.15mg/L。
4)砷的污染及其危害:
砷(As)是类金属,其物理性质类似金属而化学性质 又类似非金属磷。砷的毒性极低,砷化合物则均有毒性, 三价砷化合物(砒霜)比其他砷化合物毒性更强。
砷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如民间常用的雄黄,雌黄都 是自然存在的含砷化合物。未受污染的河水含量平均值 为1ug/L,海水0.15~6ug/L.一般情况下,土壤、水、空气、 植物和人体都含有微量的砷,对人体不会构成危害。如 果饮用水含砷量较高,长期饮用就会引起地方性的慢性 砷中毒。
金属污染物
Cd、 Hg、 Pb、 As、 Cr、 Cu、 Zn、 Tl、 Ni、Be
6
1. 重金属 重金属污染的特点:
水体中微量浓度的重金属,即可产生毒性效应。重 金属产生毒性范围:1~10mg/L(ppm* ) ,有的重金属如 Hg,Cd甚至在0.01~0.001mg/L范围也产生毒性; 微生物不能降解重金属,(相反,水体中某些重金属 在微生物作用下会转化成毒性更强的化合物,如无机 汞→甲基汞); 生物体可吸收重金属,并通过食物链*的放大作用, 在较高级的生物体内富集起来。
砷的污染的防治措施
应严格控制含砷废气和废水的排放。中国《生活饮 用水卫生标准》规定的砷含量不得超过0.04毫克/升;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规定地面水中砷的最高容许 浓度为0.04毫克/升,《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 规定砷及其无机化合物最高容许排放浓度为0.5毫克/升 (按As计)。
2. 水体植物营养物及其危害
我国水质标准中规定饮用水<0.01~0.05mg/L。
铬的污染的防治措施
对环境中铬污染应严加控制。电镀业应尽可能采 用低毒和无毒物质以代替铬。中国《生活饮用水卫生 标准》规定,六价铬不超过0.05毫克/升。《工业企业 设计卫生标准》规定,地面水中的六价铬最高容许浓 度 为 0.05 毫 克 / 升 , 三 价 铬 为 0.5 毫 克 / 升 ; 《 工 业 “三废”排放试行标准》规定,含六价铬的工业废水 最高容许排放浓度为 0.5毫克/升。对铬中毒患者尚无 特殊疗法。
砷致公害病 砷和砷化合物一般可通过水、大气和食 物等途径进入人体,造成危害。砷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 皮肤接触进入人体。如摄入量超过排泄量,砷就会在人体 的肝、肾、肺、脾、子宫、胎盘、骨骼、肌肉等部位,特 别是在毛发、指甲中蓄积,从而引起慢性砷中毒。
砷的毒性作用主要会使细胞代谢失调,营养发生障碍, 对神经细胞的危害最大。慢性砷中毒有消化系统症状(如 食欲不振、胃痛、恶心、肝肿大),神经系统症状(神经 衰弱症状群、多发性神经炎)和皮肤病变(发生龟裂性溃 疡,有时可恶变成皮肤癌)等。
1)水质恶化:
具体表现在:水中藻类大量繁殖,浮游植物个体数 量剧增,使水中悬浮物量增加,严重的形成“水华”, 致使水透明度降低,影响水中植物的光合作用和氧气的 释放,使水中DO减少;
深层的DO一旦接近于零,处于还原状态,有机物在 厌氧菌作用下产生不完全分解,产生甲烷(CH4),硫化 氢(H2S),氨(NH3)等有害有臭气体,水质变黑变臭, 另外,水中硝酸盐(NO3-)还原成亚硝酸盐(NO2-) ,再形 成亚硝酸胺(胺为NH3中H被其它离子取代后形成的化合 物,如NaNH2)可致癌。
砷的污染来源
砷的污染主要来自砷和含砷金属的开采、冶炼,用 砷或砷化合物作原材料的玻璃、颜料、药物、纸张的生 产以及煤的燃烧等过程中,都可产生含砷废水、废气和 废渣,对环境造成砷污染。
砷在水环境中主要存在于悬浮物和底泥中。水中砷 可进入水生生物体内并累积起来,土壤中砷也能进入陆 生植物体内。
砷的污染的危害
此后,以熊本大学水 俣病医学研究组为中心, 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1968年9月确认水俣病 是人们长期食用受含有汞 和甲基汞废水污染的鱼、 贝造成的。污染源则是水 俣氮肥厂,由于长期排出 的汞渣,污染了该水域, 并通过食物链对人造成危 害。
水俣病病例
2)镉污染及其危害:
镉(Cd)是相对稀少的金属,其化学性质与锌相类似, 故二种金属常伴生出现。在大多数情况下镉存在于铅 锌矿中,含量约0.2~0.4%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在未污染的天然水中Cd的浓 度<1ppb(ug/L).
2)威胁水中生物的生存:
藻类大量繁殖,引起水中缺氧,同时也与水生生物 争夺生存空间,致使水中鱼类面临生活空间缩小,被窒 息死亡的威胁。另外,水生生物群落,种群结构也会发 生变化,往往是耐污种(属于劣品种)的个体数增加, 而非耐污种数量减少甚至消失。如当水体富营养化时, 劣品种的蓝藻会大量繁殖,有的会产生毒素,不利于鱼 类生存。
水体富营养化表观现象:
水体中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因占优势的浮游生物颜色 不同,水体可以呈现不同颜色(蓝色、红色、棕色等),
这种现象发生在湖泊称水华(Water bloom),发生在海湾 (洋)称赤潮(Red tide),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标志。
富营养化造成的湖泊水华现象
海湾河口的富营养化现象
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
c) 镉污染的预防措施
镉一旦排入环境,它对环境的污染就很难消除,因 此预防镉中毒的关键在于控制排放和消除镉污染源。中 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镉含量不得超过0.01毫 克/升,《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规定地面水中镉最 高容许浓度为0.01毫克/升;《工业“三废”排放试行 标准》规定废水中镉含量不得超过0.1毫克/升。
镉污染案例-痛痛病:
痛痛病发生在日本富山县神通川流域部分镉污染地 区的一种公害病,以周身剧烈疼痛为主要症状而得名。 病因: 据日本厚生省1968年公布的材料,痛痛病发病 的主因是当地居民 长期饮用受镉污染的河 水,并食用此水灌溉的 含镉稻米,致使镉在体 内蓄积而造成肾损害, 进而导致骨软化症。
本病潜伏期可长达10~30年,一般为2~8年。初期, 腰、背、膝关节疼痛,随后遍及全身。由于髋关节活动 障碍,步态摇摆。数年后骨骺变形,身长缩短(比健康时 约缩短20~30厘米),骨骼严重畸形(如下图所示)。 患者疼痛难忍,骨脆易折,卧 床不起,呼吸受限,最后往往 死于其他合并症。 截至1968年 5月共确诊患者258例,其中死 亡128 例; 到1977年12月又死 亡79例。
对慢性镉中毒患者体内蓄积的镉,目前尚无安全的 排镉方法。
3)铬的污染及危害:
铬(Cr)元素广泛地存在于环境中,天然水体中铬的含 量:地表水<10mg/L;地下水0.5~2mg/L。铬是人体不可 缺少的微量元素(能增加人体内胆固醇的分解和排泄,铬 的缺乏可导致糖尿症,动脉硬化)。大量的铬污染环境, 也会危害人体健康。
环境受到镉污染后,镉可在生物体内富集,通过食 物链进入人体,引起慢性中毒。
* 浓集系数:指吸附达到平衡后,底泥中镉的浓度与水中
镉的浓度的比。
c) 镉的危害性:
镉的污染是通过含镉灌溉水土壤吸附大米吸收 进入人体的过程造成对人体的危害:
引起肾脏功能失调,慢性镉中毒主要影响肾脏; 进入骨骼中取代钙,影响骨骼的正常代谢从而造成 骨骼疏松、萎缩、变形等,最典型的例子是日本著名的 公害病──痛痛病 急性镉中毒,大多是由于在生产环境中一次吸入 或摄入大量镉化物引起的。含镉气体通过呼吸道会引起 呼吸道刺激症状,如出现肺炎、肺水肿、呼吸困难等。 镉从消化道进入人体,则会出现呕吐、胃肠痉挛、腹疼、 腹泻等症状,甚至可因肝肾综合症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