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密度知识的应用第二课时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六章第2节密度教学设计
3.设计具有梯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密度公式,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4.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培养学生的以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节课的导入我将采用实验导入的方式。首先,我会拿出一个体积相同的水和冰块,让学生观察并思考:水和冰块的体积相同,那么它们的质量是否相同呢?学生可能会认为质量相同,因为它们体积相同。然后我会告诉学生,水和冰块的质量并不相同,而是冰块的质量更大。接下来,我会提问:为什么体积相同,质量却不同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密度问题。通过这个实验导入,激发学生对密度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密度的重要性。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对力学、光学、电学等领域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学习密度这一章节时,学生需要将已有的知识与新的内容相结合,形成对密度知识体系的全面认识。
从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将直观的实验、图片等与抽象的密度公式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其次,我会布置一些思考题,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密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例如,让学生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如饮料瓶、家具等,判断它们的密度是否均匀,以及如何测量它们的密度。这样的题目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
此外,我还会布置一些小组合作作业,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体的密度,并分析实验结果。这样的作业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实验操作能力。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6章 第2节 密度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2节密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会查密度表.
2.会用密度的公式进行有关计算,会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
2.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比值的不变性(物质的本身所具有的性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
新的拓展.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在交流与讨论中所持的正确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1.通过实验探究,学会用比值的方法定义密度的概念.
2.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其应用.
难点: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利用比值定义密度的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教学准备
两个完全相同的小塑料瓶(分别装满水和花生油)、不同体积的铝块(长方体)、铜块(或木块)、天平及砝码.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第2节 密度
密度⎩⎪⎪⎨⎪⎪⎧概念: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
符号:ρ公式:ρ=m V 单位:千克每立方米(kg/m 3
) 克每立方厘米(g/cm 3
)换算关系1g/cm 3
=103
kg/m
3
应用
⎩
⎪⎨⎪⎧求密度、体积、质量
鉴别物质。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6章 第2节 密度教案
名师优秀教案执教者:xx时间:20xx年第六章第2节密度●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密度的概念;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2、能应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2、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概念建立过程中,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的唯物辩证法思想;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以及在交流与讨论中所持的正确态度。
●教学重点一、通过实验探究,学会用比值的方法定义密度的概念二、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利用“比值”定义密度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教学方法根据本节教学内容的特点,主要采用启发和观察实验的教学方法,并配合讲授、讨论、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优化,突破重点、难点,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同时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也在实验的过程中得到提高。
●教学过程一、预学(一)温故1、质量的国际主单位是,没量质量的工具是。
2、使用天平前,要观察它的和,把天平放在中,用向盘中从依次加减砝码,如果还不能平衡,要通过调节使天平再次平衡。
(二)知新1、阅读教材14岩浆“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完成下列问题:同种物质,比如铝块,把它的体积增大到原来的2倍时,质量是否会变成原来的2倍呢?(1)猜想:。
(2)器材:。
(3)步骤:先用测出体积不同的铝块的质量,填在书中的表格中;再换用体积相同的和,用测出它们的质量,填在自己设计的表格中。
2、阅读教材15—16页“密度”,完成下列问题:(1)定义: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公式:(3)单位:主单位;常用单位(4)单位间换算关系:1g/cm3= kg/m3(5)水的密度为,读作,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
教学建议:三、探究与精导教学点1 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每个小时利用手中的铝块、铁块和铜块进行测量,并将数据填写到下面的表格中:物理量物体质量m/g 体积u/cm3质量跟体积的比值m/u/g·cm-3铝块1 10铝块2 20铝块3 30铁块1 10铁块2 20铁块3 30铜块1 10铜块2 20铜块3 30分析上表中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到什么?(1)对表中第1次到第3次实验的数据进行定性分析可知,同种物质体积越大,它的质量就。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六章第2节 密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六章第2节密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密度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密度与物体浮沉的关系。
2.技能目标:能够运用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习惯,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密度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密度与物体浮沉的关系。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能够灵活运用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进入课堂后,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物体密度的概念,并提问:“你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明白了什么是物体的密度吗?”2. 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0分钟)教师利用教学PPT、物体模型等教学工具,向学生系统地讲解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同时,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验,让学生掌握计算密度的步骤和方法。
3. 密度与物体浮沉的关系(15分钟)教师对密度与物体浮沉的关系进行解释,通过实际的实验和示范,让学生观察和探究密度与物体浮沉的关系。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总结浮力与物体密度之间的关系。
4. 案例分析与练习(20分钟)教师提供一些与密度相关的实际案例,并分组让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
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密度的概念和运用方法。
5. 拓展与应用(15分钟)教师通过举例和引导,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提醒学生注意单位换算和数据的准确性。
6. 小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并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的知识点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同时,让学生自我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
四、教学评价1.完成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检验对密度概念和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2.教师观察:通过教学过程中的讨论、实验和应用环节,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合作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
3.学生自评与互评: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并进行互相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六章第四节密度知识的应用第2课时教学案
个人复备第六章第四节 密度知识的应用 (第2课时)【教学时间】________ 【 教者】 【教学目标】1.会利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2.会利用刻度知识间接测量物体的质量或体积; 3.会用公式V m =ρ 、m =ρv 、V=ρm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学:二、目标定学:三、预习探学: 1.由公式Vm=ρ可知,m= ,v= ; 1t= kg= g= mg ; 1cm 3= m 3,1dm 3= m 3; 1mL (cm 3)= L (dm 3)= m 3。
2.你在预习中遇到的困惑是什么? 四、合作互学和交流助学:例1 一个实心铅球的质量是4.52kg ,经测量它的体积是0.565×10-3m 3,求: (1) 这个铅球是用纯铅制成的吗?(2)如果是空心的,则空心部分体积 多大?(已知ρ铅=11.3×103kg/m 3)例2 矗立在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身高37.94m ,由413块花岗岩石砌成。
碑心石是一块整的花岗岩,长14.7m 、宽2.9m ,厚1.0m ,它的质量约为多少吨?(花岗岩的密度为2.8×103kg/m 3)个人复备例3. 体积为1m 3的冰块全部熔化成水后,水的体积是多少?。
(ρ水=1.0×103kg/m 3,ρ冰=0.8×103kg/m 3)例4 某省富“硒”的矿泉水资源非常丰富。
如果要将其开发为瓶装矿泉水, 且每瓶净装550g ,则:(ρ矿泉水=1.0×103kg/m 3, ρ酱油=1.1×103kg/m 3) (1)每个矿泉水瓶的容积至少为多少毫升?(2)若用该矿泉水瓶来装家庭的酱油,装满时至少能装多少毫升的酱油?例5 一辆载重汽车的车厢容积为3.5m ×2m ×0.6m ,额定载重量为6t ,求: (ρ泥沙=2.4× 103kg/m 3)(1)如果车厢装满泥沙(泥沙的体积等于车厢容积),汽车载重量为多少? (2)为了行车安全,汽车不能超载,如果不超载,此车最多能装多少立方米 的泥沙?五、总结提学:1.利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时,首先通过实验测出样品的 ,再与 对比,从而大致判断出物质的种类。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6章第2节密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1.针对学生在课堂表现中的不足,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鼓励,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对于小组讨论成果展示中的亮点,给予肯定和表扬,鼓励学生继续发挥团队合作精神。
3.对于随堂测试中的错误,进行及时的订正和讲解,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4.对于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发学生对密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新课导入:介绍密度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3.实验探究: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发现实验规律。
4.知识讲解:讲解密度公式,引导学生理解公式中的各个物理量。
5.应用拓展:安排学生进行练习,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如关于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的文章、科学实验案例、密度相关的科普读物等,以便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密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例如:
-让学生调查生活中常见的密度现象,如找出不同密度的物质,观察密度对物体浮沉的影响等,并记录下来。
7.教学参考资料:准备相关的教学参考书籍、学术论文、网络资源等,以便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进行深入研究和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
8.安全指导:针对实验环节,准备安全指导资料,向学生讲解实验操作的正确方法和安全注意事项,确保实验过程的安全性。
9.学生反馈表:准备学生反馈表,以便在课堂上收集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情感升华:
结合密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6章 第4节 密度知识的应用(第2课时)教案 (新版)苏科版
制定依据
教材分析
在“间接测量物体的质量或体积”这一部分,教材用例题的形式阐述了如何在已知密度和体积的情况下,利用密度公式ρ=m/V的变形式来计算物体的质量;或者在已知密度和质量的情况下,利用密度ρ=m/V的变形式来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学情分析
学生有什么
密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
学生缺什么
灵活运用这三个公式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表述
1、密度公式的两个变形公式的应用。
2、通过典型例题讲解,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推理和概括能力。
助学方案
精讲典型例题,学生多加练习。
教学过程
教学
阶段
师生活动
设计
意图
一、鉴别物质(计算物质的密度)
例1.一块铁的质量是1.97×103㎏,体积是0.25m3,铁块的密度是多大?
(1)分析题意,找出已知量,写出已知条件。
(2)强调计算题书写公式,代入数据,包括单位。单位不统一的要先统一单位。
(3)正确计算出结果。
练习:测得一个木块的质量是10.8g,体积是24cm3,木块的密度是多大?
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并作个别辅导。
二、计算质量m=ρV
例2.课本P13例题
练习:请估算出教室内空气的质量。反馈Leabharlann 练习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课后
作业
巩固练习
预习设计
反思与重建
练习:市场上出售的某种食用调和油,瓶上标有“5L”字样,已知这种调和油的密度为0.92×103㎏/ m3,求这种调和油的质量。
练习:课本P15第4题。
2017-学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第2节密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017-学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第2节密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密度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对于学生理解物质的特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课内容主要包括密度的定义、密度公式及其应用。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同时掌握密度公式的运用,计算物体的密度。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物体质量和体积的概念,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仍有困难,对密度公式的推导和运用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注重密度概念的理解和密度公式的运用。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掌握密度公式及其应用,能计算物体的密度。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密度概念的理解。
2.密度公式的推导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密度概念。
2.运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理解密度公式的推导过程。
3.采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运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和分析。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天平、量筒、水、固体物体。
2.教学课件:密度概念、密度公式、案例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密度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密度?为什么需要研究密度?2.呈现(10分钟)展示实验过程,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发现实验中的规律,总结密度的定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根据密度公式计算物体密度。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讨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总结密度公式的应用。
5.拓展(10分钟)展示案例,让学生运用密度公式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密度概念的理解和密度公式的运用。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课后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章第2节密度》教学设计
(二)讲授新知
1.教学活动设计:
-以魔术现象为切入点,引出密度概念:密度是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反映了物体内部粒子排列的紧密程度。
-通过图示和实例,解释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随物体质量和体积的改变而改变。
-讲解密度计算公式:密度ρ=质量m/体积V,并举例说明如何运用公式计算密度。
-学生通过学习密度知识,了解物质资源的有限性,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为生活和社会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物理学科已有一定的基础,掌握了质量、体积等基本概念,具备进行密度学习的前提条件。但在实际应用和深层次理解上,学生可能还存在以下问题:对密度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容易混淆密度与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在实验操作中,对测量工具的使用和数据处理不够熟练;对密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认识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帮助学生建立起密度概念的清晰认识,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密度学习中来,提升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展示一个简单的魔术:将一块橡皮泥放入水中,橡皮泥浮在水面上;然后将一块相同大小的金属块放入水中,金属块沉入水底。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相同大小的物体在水中的表现不同?
-提问:质量相同的物体,体积是否相同?体积相同的物体,质量是否相同?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质量、体积概念。
2.教学目的:
-激发学生好奇心,引发对密度概念的思考。
2.能够运用实验方法测量不同物体的密度,并准确记录实验结果。
-学生能够使用天平、量筒等实验器材,进行物体质量和体积的测量,进而计算出密度。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六章 6.4 密度知识的应用(第2课时) 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教案
复备栏教学目标:1.会用公式ρ=m/v,m=ρv、V=m/ρ解决实际问题;2.掌握测量密度的一些特殊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测量密度的一些特殊方法教学难点:掌握测量密度的一些特殊方法教学方法:讨论法教学媒体:教学过程一、预习交流:二、互动突破:例1 如何测量盐水的密度?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1);(2);(3)。
盐水密度的表达式。
拓展:如果没有量筒,只有一个空瓶、一台天平(含砝码)、足量的水,利用这些东西,能测出盐水的密度吗?(设水的密度是ρ水)实验步骤:(1);(2);(3)。
密度表达式:。
例2 如何测量石块的密度?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复备栏 实验需要测量的物理量:,石块密度表达式。
拓展1:如何测出不规则木块的密度?(木块浮在水面上)实验器材:。
实验步骤:(1);(2);(3)。
密度表达式:。
拓展2:如何测出不规则糖块的密度?(糖块会溶于水中)实验器材:。
实验步骤:(1);(2);(3)。
密度表达式:。
拓展3:如何测出不规则大石块的密度?(大石块不能直接放入量筒)实验器材:。
实验步骤:(1);(2);(3)。
密度表达式:。
拓展4:如果测量过程中量筒打碎,如何继续测出不规则小石块的密度?实验器材:。
实验步骤:(1);(2);(3)。
密度表达式:。
四、当堂训练:1.X 明和王芳合作,进行“测定盐水的密度”的实验。
实验器材:天平(含砝码)、量筒、烧杯、盐水实验步骤:步骤一,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 1;步骤二,将盐水倒进烧杯,用天平测出装有盐水的烧杯总质量m 2;步骤三,将烧杯中的盐水全部倒入量筒中,读出盐水的体积V ;复备栏步骤四,计算出盐水的密度:ρ=m/v=(m 2-m 1)/v他们收拾好实验器材后,一起对实验过程进行了评估:X 明说:我们的实验原理正确,实验器材使用恰当,操作过程规X ,读数准确,计算无误,得出的盐水密度是准确的。
王芳说:在操作过程中,我发现有一点儿盐水沾在烧杯内壁上,这样,尽管我们操作规X 、读数准确、计算无误。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第2节密度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2节密度知识与技能1.知道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会查密度表。
2.会用密度的公式进行有关计算,会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
2.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比值的不变性(物质的本质特征)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3.学习用图象的方法来表示和研究物质的密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密度反映的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特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唤起学生对自然奥秘的探究兴趣。
重点1.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由图象找规律。
2.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认识密度的单位。
难点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天平,砝码,长方体蜡块、木块、铁块、铝块、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如果有人问你:棉花和铁相比,哪一个重?你也许会毫不犹豫地回答:铁重!如果再问你:一只铁钉会比一大篮棉花重吗?你怎么回答?可见你原来的回答不正确!也许你还会有疑问,别急!学习了密度的知识以后,你就会明白你错在哪里。
二、自主合作,感受新知回顾以前学的知识,阅读课文并结合生活实际,完成《探究在线·高效课堂》相关作业部分。
三、师生互动,理解新知(一)实验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1.提出问题:如果同种物质,体积不相等,质量还相等吗?将两个木块分别放在天平的两盘中,这两个木块哪个质量大?同一种物质,体积大的质量大,体积小的质量小。
这仅仅是质量跟体积的粗略关系,同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有什么准确的数量关系呢?(渗透由粗略到精确,定量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2.设计实验:要研究质量跟体积的数量关系,首先要把质量、体积的数值测出来。
质量用天平测量;体积可以先用刻度尺测量出长、宽、高,然后根据长方体体积=长×宽×高进行计算(形状规则的物体)。
为了便于记录和分析测得的数据,我们需要设计一个表格。
3.进行实验:几个不同体积的铁块和几个不同体积的铝块(形状均规则),用天平分别测量它们的质量,用刻度尺分别测量与体积相关的长度,计算它们的体积。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第二节密度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第二节密度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第二节密度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第二,密度,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中考初中中查看更多范文。
《密度》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的基本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质的属性。
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2.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记录实验数据,知道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2)过程与方法:1.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形成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
2.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物质的本质特征)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活动,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实验探究和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初中的意识。
二、教学背景分析1.教材分析“密度”是初中物理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由于概念本身较抽象,学生感性认识不足,密度概念也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密度知识及应用常成为学生学习物理的分化点。
关于密度教学的讨论和研究一直受到重视。
但是,在“接受式教学”模式下,却较难有效地解决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难。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习科学的中心环节是探究,探究式教学是中学科学教学的一种有效方式。
近来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新的义务教育科学类课程标准。
其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明确提出对探究教学的目标要求。
本文尝试密度概念的探究教学设计。
密度知识是力学的基础知识之一,它对理解压强、浮力也很重要的。
所以说,本节是本章的重点也是为后续章节的学习准备必要的知识。
在课时安排方面,本节将分2课时。
2.教学资源分析(1)结合教材插图,查找一些互联网上的相关资料。
2010年江苏地区物理科第八年级下册第六章密度知识的应用第二课时教案
哪种方案误差较小?写出水的密度表达式(用测得的数据表示)
误差较大的方案,测出的密度偏大,还是偏小?为什么?
讨论、交流:
方案二误差较小
2、通过测水的密度,体验科学探究带来的乐趣。
重点
用天平和量筒测水的密度。
难点
如何安排实验步骤,才能减小误差。
教学
准备
多媒体课件、托盘天平、量筒、烧杯、适量的水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点评
一、复习引入新课
1、什么是物质的密度?密度的国际单位是什么?
2、怎样计算物质的密度?表达式如何?水的密度是多少?
方案一误差较大
因为有一部分水残留在烧杯中,使测得的水质量比量筒中水的实际质量要大,所以测得的密度偏大。
使学生明白,一个物理量如果不能直接用仪器测量,那就需要按照一定的方法去测算,方法之一就是依照它的定义式去测算。
设计实验方案时要考虑如何减小实验误差。
三、间接测量物体的质量或体积
例1、市场上出售的某种食用调和油,瓶上标有“5L”字样,已知这种调和油的密度为0.92×103kg/m3,则这瓶油的质量是多千克?
课题
四、密度知识的应用
课时
第2课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
技能
1.通过测定水的密度的实验进一步领会密度的物理意义;
2、会用量筒和天平测液体的密度;
3、会应用密度知识间接测量物体的质量或体积。
过程
方法
1、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密度的方法;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第六章 第2节 密度-教育文档
第2节密度教材解读密度作为物质的一种特性,在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上有着广泛应用,同时密度知识也是学习液体压强、浮力等知识的必要基础。
密度概念抽象难懂,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在探究物质质量和体积关系的实验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得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这是理解密度概念的基础,是教学的关键所在。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通过探究认识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比值一定,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比值一般不同;②知道密度的定义、公式、单位,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会查密度表;③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在探究认识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引入密度的概念过程中,体会利用比值不变反映的数量关系来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生活中有应用密度的意识,通过了解密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感受物理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重难点处理重点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通过类比和知识的迁移来建立密度的概念,例如利用20条腿5只蛤蟆=4条腿/只蛤蟆,即每只蛤蟆4条腿来引导得出:mV表示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取名为:密度。
难点理解用质量跟体积的比值表示物质的一种特性。
做好实验,获得比较准确的数据,并经历比较分析数据的过程,是从根本上突破这一难点的有效途径。
学法点拨本节内容包括三个知识点:密度的定义、密度的计算公式、密度的单位。
其中重点是密度的定义,只要搞清了密度的概念,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因此,如何引入密度的概念,怎样讲清密度的概念就成为本节教学的关键。
理解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定值的含义,有很大困难,可将数学中学过的比例知识运用到物理中来,加深学生对密度定义的理解。
合作探究探究课题: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器材准备:天平、刻度尺、三块体积不同的长方体铝块和三块体积不同的长方体木块。
实验设计:用刻度尺分别测出六个不同物体的边长,然后计算出各自的体积,将数据填入表格;用天平称出物体的质量,将相应数据填入表格。
2018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学设计:第六章 第2节 密度 第2课时
2018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学设计:第六章第2节密度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理解密度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2.掌握计算物体密度的方法;3.了解密度与物质的性质和状态有关,能够进行简单的判断;4.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密度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掌握计算物体密度的方法。
2.教学难点: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相关物理实验器材、教学实验装置;–教学课件和多媒体设备。
2.学生准备:–课本《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学习笔记和实验报告本。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知1.教师通过提问、展示图片等方式,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回忆物质的三种状态及其相互转化。
目的:激发学生对物质状态转化的兴趣,为引入本节课的内容做铺垫。
步骤二:引入新知1.教师向学生提问:“我们在生活中,是否经常会遇到物体的重量不同,但体积却相同的情况?这是为什么?”2.引导学生思考,然后进行讨论,并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密度。
目的: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氛围。
步骤三:学习新知1.教师向学生介绍密度的概念,并给出计算密度的公式:密度=物体的质量/物体的体积。
目的: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理解密度的概念。
2.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和实物演示,展示如何计算一个物体的密度。
目的:通过实例演示,帮助学生掌握计算物体密度的方法。
3.学生进行尝试计算物体密度的练习,并与同桌进行交流。
目的:提供实践机会,巩固学生对计算物体密度方法的理解。
步骤四:巩固与拓展1.教师通过实物演示或展示图片,进一步介绍密度与物质性质之间的关系。
目的:培养学生对物质性质与密度的关联性的认识。
2.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不同物质在相同条件下的密度差异,并进行总结。
目的:通过实验观察,加深学生对密度与物质性质关系的理解。
步骤五:拓展应用1.教师提供一些相关实际问题,并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第2节密度第2课时教案
第2课时 密度的应用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绵延在厦门环岛路上的“永不止步”群雕,将马拉松比赛的场景永远定格在这条世界上最美丽的赛道上(如图)。
雕像的大小跟真人差不多,设其密度是8×103 kg/m 3。
你能估算出每一尊雕像的质量大约为多少吗?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知识板块 密度公式的应用自主阅读教材P 115~116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完成:(一)求密度,公式ρ=m V1.有一件标明为纯金的工艺品,其质量是125 g ,体积是7.5 cm 3,请你判断它是否由纯金制成的?(ρ金=19.3×103 kg/m 3)已知:m =125 g ,V =7.5 cm 3求:ρ。
解:ρ=m V =125 g 7.5 cm 3=16.7 g/cm 3=16.7×103 kg/m 3<ρ金=19.3×103 kg/m 3 答:它不是由纯金制成的。
(二)求质量,公式m =ρV2.有一个空瓶的质量是20 g ,装满水后,称得总质量是120 g 。
把水倒干净后,瓶中再装满酒精,则其总质量是多少?(ρ酒精=0.8×103 kg/m 3)解:m 水=120 g -20 g =100 g ,V 水=m 水ρ水=100 g 10×103 kg/m 3=100 cm 3,V 酒=V 水=100 cm 3,m 酒=ρ酒V 酒=0.8 g/cm 3×100 cm 3=80 g ,m 总=100 g 。
(三)求体积,公式V =m ρ3.一水桶内结满了冰,且冰面正好与桶口相平,此时桶与冰的总质量是22 kg ,当冰全部熔化为水后,需再向桶中倒入2 L 水,水面才正好与桶口相平。
试求:桶的容积及桶的质量。
(冰的密度为0.9×103 kg/m 3)解:因为冰熔化成水后,质量不变,设冰的质量即冰熔化成水的质量为m ,所以冰的体积即桶的体积V =m ρ冰,水的体积V 1=m ρ水,再向桶内加水的体积即冰熔化成水后体积减小量ΔV =V -V 1=m ρ冰-m ρ水=m ⎝ ⎛⎭⎪⎫1ρ冰-1ρ水,所以m ΔV 1ρ冰-1ρ水=2×10-310.9×103-1103 kg =18 kg ,所以桶的容积V =m ρ冰=180.9×103 m 3=0.02 m 3,桶的质量m 0=m 总-m =22 kg -18 kg =4 kg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为有一部分水残留在烧杯中,使测得的水质量比量筒中水的实际质量要大,所以测得的密度偏大。
使学生明白,一个物理量如果不能直接用仪器测量,那就需要按照一定的方法去测算,方法之一就是依照它的定义式去测算。
设计实验方案时要考虑如何减小实验误差。
三、间接测量物体的质量或体积
例1、市场上出售的某种食用调和油,瓶上标有“5L”字样,已知这种调和油的密度为0.92×103kg/m3,则这瓶油的质量是多千克?
例2、有一个边长为0.1米,质量为8.5千克的正方体铜块,问:该正方体是实心的还是空心的?若是空心的,空心部分体积多大?(已知铜的密度为8.9×103kg/m3)
要求学生用三种不同方法分析铜块是实心的还是空心的。
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同学在座位上做。
学生通过练习,学会了如何应用密度间接测量物体的质量或体积,学以致用,印象深刻;
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一题多解的能力。
五、小结
今天你学到什么?
1、如何测液体的密度;2、应用密度间接测量物体的质量或体积
六、巩固
P.14WWW第3题
七、作业
完成《实验与探究》
P.14WWW第4、5、6题
教后记:
密度知识的应用很广泛,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主要围绕密度公式展开,有助于学生掌握和接受,在教学中不可随意加深,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通过测水的密度,体验科学探究带来的乐趣。
重点
用天平和量筒测水的密度。
难点
如何安排实验步骤,才能减小误差。
教学
准备
多媒体课件、托盘天平、量筒、烧杯、适量的水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点评
一、复习引入新课
1、什么是物质的密度?密度的国际单位是什么?
2、怎样计算物质的密度?表达式如何?水的密度是多少?
课题
四、密度知识的应用
课时
第2课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
技能
1.通过测定水的密度的实验进一步领会密度的物理意义;
2、会用量筒和天平测液体的密度;
3、会应用密度知识间接测量物体的质量或体积。
过程
方法
1、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密度的方法;
2、通过活动学会利用公式间接测定一个物理量的方法。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1、培养学生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3、怎样测螺母的密度?
怎样测液体的密度呢?
联系所学知识,讨论、回答问题。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将学生推到最佳的学习心理准备状态。
二、活动:测水的密度
1、如何设计实验方案?
方案一:先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1;再往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水,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m2;然后将烧杯中的水倒入量筒中测出水的体积V;最后算出水的密度。
方案二:先往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水,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m1;然后将烧杯中的水倒入量筒中(倒一部分也行)测出水的体积V;再测出烧杯中剩余水和烧杯的总质量m2;最后算出水的密度。
哪种方案误差较小?写出水的密度表达式(用测得的数据表示)
误差较大的方案,测出的密度偏大,还是偏小?为什么?
讨论、交流:
方案二误差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