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历史复习模拟题精析 考点16 苏联社会主义建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冲刺:专题15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含解析)
专题15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高考预测:本专题中十月革命是高考的冷点,考查的可能性较小,考查也会从十月革命的世界意义考查。
但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建设会从横向联系的角度来考查,会与同一时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综合在一起考。
如苏联的工业化建设与罗斯福新政相联系,将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与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联系,与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结合在一起考查。
既突出考查不同经济模式的相互借鉴作用,又会考查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考点一:俄国十月革命高考真题回顾1.(2014·四川文综,12)下表是俄罗斯一咨询机构1990~2006年就“十月革命给俄罗斯人民带来了什么”所作四次调查的结果。
这表明俄罗斯人( )咨询答案1990(%) 1997(%) 2004(%) 2006(%) 在俄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上开23 23 30 30辟了新时期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26 26 27 30①仍在反思十月革命②对十月革命的看法长期一致③依然怀有大国情结④主要关注十月革命的经济影响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③④【答案】B【解析】观察图表可看出两个特征:一是调查内容实际有正面认识、负面认识和难以回答三部分;二是正面认识比重不断增加。
据此排除②;④图表没有体现;21世纪初期的俄罗斯人对十月革命的正面认识不断增加反映了对当时建立的强大国家的怀念,故③正确。
故答案为B项。
2.(2013·江苏单科,19)列宁在某次演讲时说:“这个革命的意义首先在于我们将拥有一个苏维埃政府,……被压迫的群众将亲自建立政权,旧的国家机构将被彻底打碎,而新的管理机构即苏维埃组织将建立起来。
”这里所说的“革命”是指( )A.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B.公开发表《四月提纲》C.彼得格勒武装起义D.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阐释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根据题干要求,首先排除B、D两项,不符合题干革命的要求。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50题: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Word版,含解析)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50题: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Word版,含解析)1.1921年6月,列宁在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上直言不讳地声明苏维埃政权在重建资本主义,“贸易自由就是资本主义自由,然而这是资本主义的一种新形式。
这就是说,我们在某种程度上重新建立资本主义”。
材料表明A.列宁已经认识到商品市场的作用B.苏维埃政权要恢复资本主义C.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还存在问题D.苏俄要对社会制度进行改革2.《苏联政治内幕:知情者的见证》指出:“赫鲁晓夫揭露的、批判的并力图战而胜之的是斯大林,而不是斯大林主义。
也许,他真诚地相信只要揭露斯大林,他就解决了使社会从过去的极权主义桎梏中解放出来的全部问题。
”作者意在A.揭露斯大林体制的弊端B.批判斯大林的极权统治C.指出赫鲁晓夫改革的局限D.探讨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3.据统计,1924—1928年间,私人企业在苏俄大工业中所占比例不超过5%,在小工业中达到75%;私人企业在苏俄部分工业产值中所占比重为:缝纫工业为70%,制鞋工业为70%,食品加工业为34%,皮革工业为27%。
材料表明苏俄私人企业发展的主要影响是A.提高城乡居民消费水平B.改变苏俄资产阶级构成C.放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D.国家资本主义高度发达4.1921年,列宁提出“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美国的资本和技术。
这样就可以让我们的车轮再次转动起来”。
为此,苏俄采取的措施是A.实行贸易自由化B.部分企业允许资本家经营C.优先发展重工业D.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5.苏(俄)联在七十余年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如图所示的几次较大规模的政策调整。
这些政策A.有利于巩固工农联盟B.巩固了集体农庄的基础地位C.贯穿计划经济的理念D.反映出农业问题的复杂性6.苏联曾经颁布《国营企业》法,规定“企业是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应转向全面经济核算,实行自负盈亏、自筹资金和自主经营。
为此又相继通过有关计划、科技、物资供应、财政、价格、银行等方面进行改革的决定。
高考历史高频考点专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 每小题2分, 共3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列宁在《论黄金在目前和在社会主义完全胜利后的作用》一文中指出:人类实现了共产主义后,黄金就失去了意义,只能用来修建一些公共厕所。
苏俄(联)在以下哪一时期对黄金的认识与之相同(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B.新经济政策时期C.农业集体化时期D.工业化建设时期解析:A 从材料中可得到的关键信息是“黄金就失去了意义”。
黄金的作用表现为作为一般等价物参与交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一切商品贸易,黄金的作用无法体现,故“失去了意义”,A项正确。
2.1920年6月,共产党员科尔恰什金给俄共中央的信中写道,只有“政府与农民的关系融洽了,主要在乌克兰进行的内战才能结束”。
这一建议提出的背景是( )A.余粮收集制引发严重危机B.新经济政策改善了农民处境C.农业集体化政策遭到质疑D.指令性计划模式的弊端显现解析:A 据时间“1920年6月”及“只有‘政府与农民的关系融洽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农业方面实行余粮收集制,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引发农民不满,故A项正确。
B项是这一建议提出的结果,故错误。
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了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与“1920年”不符,故C项错误;1936年,斯大林模式才确立,与“1920年”不符,故D项错误。
3.关于实行新经济政策,列宁曾说,“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
对列宁这句话的解读,不准确的是( )A.“退一步”指允许资本主义的存在B.“前进两步”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C.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只是一种权宜之计D.新经济政策并不适合苏俄(联)当时的国情解析:D 新经济政策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根本目的是巩固苏维埃政权,向社会主义过渡,“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故A、B两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发展资本主义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式,是权宜之计,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符合当时苏俄(联)实际,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高考真题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高考真题2013—2018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考情分析从考情统计来看,全国卷的命题主要集中在斯大林模式和新经济政策两大知识点上,尤其是斯大林模式这一考点,全国卷每年都变化角度,反复命题。
经济体制的调整和创新,属于长效热点,价值观的引领以及热点的渗透两种考查方式在备考时更应加以重视。
立足时空观念——主干知识迁移考1.(2018·全国Ⅲ卷文综历史)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
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答案】 A【解析】由材料“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可知,该计划重视重工业的发展。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模式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这说明了苏联依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A符合题意;苏联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是建立经互会,B不正确;新经济政策强调的是用商品和货币关系促进经济发展,与材料不符合,C不正确;材料强调的是重视发展重工业,未体现国家加强对经济的控制,D不正确。
2.(2013·全国卷Ⅱ)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
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
”这一思想()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B.推动了计划经济模式的形成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答案】 B【解析】注意时间信息:1931年。
当时苏联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之中,苏联必须尽快实现国家工业化,斯大林的话体现了他希望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的思想,在这一思想的推动下,苏联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即斯大林模式,故选B项。
立足历史解释——方法能力创新考3.(2014·全国卷Ⅰ)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
(广东省)2020届高三高考历史学业水平测试: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单项选择题Ⅰ1.苏联第一和第二个五年计划中用于重工业的投资分别占全部投资的84.2%和82.8%,这反映了苏联( )①实行计划经济体制②优先发展重工业③实行市场经济体制④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A.①②④B.①②C.③④D.②③④[答案] B2.据统计,在苏联农村中,从1929年7月到1930年7月,牛减少了32%,马减少了13%,猪减少了33%,羊减少了26%,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 )A.新经济政策的推行B.政府政策的失误C.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影响D.“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答案] C3.1940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这主要是( )A.实行“新经济政策”的结果B.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对抗的结果C.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结果D.斯大林经济体制形成的结果[答案] D4.20世纪50年代,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赫鲁晓夫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 )A.工业B.农业C.商业D.经济体制的所有制形式[答案] B5.勃列日涅夫在工业上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B.允许个体经济存在C.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D.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答案] D6.“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被称为“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
“非常时期”是指( )A.退出帝国主义战争B.生产力水平落后C.面临内部叛乱和外部干涉D.遭遇旱灾,粮食匮乏[答案] C7.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B.恢复工农业生产C.巩固苏维埃政权D.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制[答案] C8.(2017·广东学业水平考试)苏俄曾采取的重视市场和商品交换的经济政策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D.农业集体化运动B[苏俄的新经济政策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9.(2019·广东学考模拟二)在苏俄(联)实施的农业政策或措施中,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最能够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是( )A.余粮收集制B.固定的粮食税C.农业集体化D.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答案] B10.与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相比,人们将苏俄的新经济政策时期称为“缓和与妥协”的时期。
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解析版)
(解析版)对新经济政策的评价1.新经济政策是对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一次重大突破,新经济政策充分说明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必要性。
2.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苏俄政府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
3.新经济政策是无产阶级国家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和方法,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强工农联盟,最后战胜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4.新经济政策反映了在苏俄这样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途径和方法,它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保证了苏俄稳步地向社会主义过渡。
5.苏俄政府采取的新经济政策大大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同①前提:国家掌握主要经济命脉。
②目的:巩固政权,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
③内容:涉及农业、工业、商业和分配等。
④作用:巩固了政权异含义战争环境下的非常措施,主要在经济领域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全面调整,主要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方式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逐步过渡所有制绝对的、彻底的公有制多种所有制并存分配平均主义分配多种分配形式运行机制绝对计划调节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实践效果战胜了国内外敌人,但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并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专题13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的特点、评价及启示1.特点(1)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
它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2)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
2.评价(1)积极作用: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工业化,苏联成为工业强国,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2020届高三历史4-5月模拟试题汇编-专题15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wd无答案)
2020届高三历史4-5月模拟试题汇编-专题15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wd无答案)一、单选题(★) 1 . 1929年下半年起,苏联政府改组垄断性的行业托拉斯,把托拉斯下面的企业直接作为“工业管理的基本环节”,而改组后的企业则在国家“批准的限额内最严格遵守生产财务计划情况下享有独立”的权利。
这说明当时苏联政府A.实行反垄断的自由竞争经济政策B.恢复了新经济政策的一些做法C.建立起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D.加大了对工业经济的控制力度(★) 2 . 新经济政策实行仅仅一年时间,列宁就强调:“我们可以十分坚定地说,我们已经可以停止而且正在停止我们所开始的退却……我们走得比我们能够控制的远了一些,但斗争的逻辑就是这样。
”这反映出A.列宁科学分析了当时苏俄国情B.新经济政策实施中存在政治考虑C.新经济政策实现了工业化目标D.计划经济体制在苏俄已开始出现(★) 3 . 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
这一措施旨在A.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C.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4 . 如表为1928-1934年苏联粮食总产量、收购数量和出口数量表(单位:万普特)。
由此推知,当时苏联年份粮食总产量粮食收购数量出口数量19287330107027 19297170166017 193077102100480 193169502280520A.工业化的发展进程加快B.粮食减产受经济危机的影响C.集权体制促进农业发展D.市场经济发展促进粮食出口(★) 5 . 如图为1954-1963年苏联玉米种植面积和玉米产量统计图,赫鲁晓夫农业改革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B.利用了自然环境因素C.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D.是新经济体制的体现(★) 6 . “公益捐”是俄国村社为满足自身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公共需求而自主募集的资金。
统考版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小练十六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训练含解析
专题小练十六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新全球史》中提到,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工业化,首先重视重工业的生产,然后才是消费品的生产,这意味着推迟了公民对工业化感到满意的时间。
如人们获得诸如冰箱、收音机和汽车等消费品之前,政府建设了钢铁工厂和水力发电站。
材料主要说明斯大林模式( )A.体现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特点B.消弭了人们对消费品的迫切需求C.设定了超越现实的生产目标D.以牺牲人们的利益为代价2.列宁说:“当正面攀登受到阻碍、不能前进到山顶时,就要有勇气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去寻找能够登上山顶的新路线。
”符合这一思想的具体做法是( ) A.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B.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部分中小企业C.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D.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加强军事工业的建设3.1921年苏俄政府作出决定:凡雇佣20人以下的小企业,一律归还业主或者出租。
1921~1922年,把14个企业租让给外国资本家。
1922年上半年,私营企业达257个。
这表明苏俄( ) A.利用资本主义作为提高生产力手段B.放弃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和实践C.采取军事和行政手段管理国家经济D.资本主义企业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4.1921年秋,莫斯科近郊农民伊万诺夫把自己刚生产出来的粮食立即运到集市出售,其结果可能是( )A.管理人员依法征收了税额B.征粮队没收了粮食C.他把粮食低价卖给了国家D.行为合法无人干涉5.1932~1933年,乌克兰发生粮荒,斯大林动用警察、国家安全机构强行征粮,致使乌克兰地区约400万人因缺粮而死亡。
对此苏联政府不但不予以粮食援助,而是继续向该地区征粮。
斯大林此举旨在( )A.备战反法西斯战争B.保证工业化的优先发展C.消除城乡之间差别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之路6.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许多人认为,五年计划不过是斯大林的个人幻想,但在相对落后的国家要想实现工业化,五年计划或许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它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跟踪练习卷: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930年,斯大林指出,新经济政策不只是预计到退却和容许私营商业活跃……实际上,新经济政策同时也预计到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上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分子进攻,缩小私营商业的活动范围,相对和绝对缩减资本主义成分。
这说明他()A.充分肯定新经济政策成就B.抓住了新经济政策的实质C.加强推行全新的经济模式D.发起面向资本主义的进攻2.“在国内改革问题上,与其说赫鲁晓夫失之于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还不如说失之于未摆脱传统体制而使改革不彻底。
”文中的“传统体制”是指()A.“战时共产主义” B.“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模式”D.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3.1952~1964年,苏联政府收购各种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15.69倍。
这说明赫鲁晓夫()A.试图调整国家与集体农庄的关系B.改变了苏联农业落后的状况C.使自己成了“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D.收购太多将影响农民积极性4.[2019·湖南长郡中学月考](原创)1962年9月,苏联某教授撰文建议,促进生产发展的基本方法是加强利润刺激,国家和企业的关系建立在利润分配的基础上,克服国家和企业之间在利益上的矛盾。
这一建议() A.符合当时苏联的改革精神B.顺应加速发展战略的需要C.推动了新经济体制的实施D.促进工业化取得巨大成就5.20世纪30年代,苏联工人和农民大都未受过正规教育,生活水平也相对低下,但是工业建设和国防科技却取得了辉煌成就。
20世纪70年代,大多数平民成为教育良好、生活达到中等水平的城市居民,但经济建设却趋于停滞,技术更新的速度也慢了下来。
这一变化说明苏联()A.未能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B.与美国争霸严重消耗了自身实力C.集权体制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D.改变了高积累低分配的经济方针6.1918~1919年间,在苏俄的交通枢纽、城乡结合部出现一批批贩卖粮食或其他物品的“背口袋的人”,从事黑市交易,尽管政府对这些人的处置十分严厉,但始终无法杜绝。
备战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金卷 第十五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含答案
单元训练金卷·高三·历史卷第十五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农民在新经济政策初期日益好转的情绪,很快被1922年秋工业品涨价的损失抵消了;由于广大农民不参加1924年秋冬的苏维埃乡村选举导致40%的选举无效;1925年上半年创办农会的思想广泛流传,1928年初国家出现了粮食收购危机。
由此可以推知,苏联A.变革小农经济势在必行B.国家工业化建设举步维艰C.新经济政策的弊端凸显D.确立斯大林体制符合国情2.1929年10月,苏联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7.6%,1930年为23.6%,1931年为52.7%,1932年为61.5%,1933年为65.6%,1934年达71.4%,到1937年,超过90%的农户加入集体农庄。
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农业集体化运动A.满足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需要B.开创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先河C.完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D.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的发展要求3.据统计,苏联1955年有集体农庄87500个,到1964年只有37600个,国营农场的数量则从1953年的4587个增加到1964年的10078个。
这一变化反映了赫鲁晓夫改革A.意图协调苏联经济发展B.侧重点放在农业领域C.结束了农业集体化运动D.未能突破斯大林模式4.赫鲁晓夫上台之初对农业问题的基本评价是:“我国的粮食基本上是有保证的”,但农业的一系列重要部门还处于落后状态,这种落后阻碍着轻工业和食品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是影响集体农庄庄员收入增长的障碍。
2020年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课时达标检测卷及答案: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一、选择题1.(2019·洛阳期中)1925年至1928年苏联工业生产总值增加了32.8%,而同时期的农业仅仅增长了5.1%。
这一状况( )A.使得苏联国民经济比例开始失调B.加快了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实施C.反映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D.表明新经济政策成效十分有限B2.(2019·辽宁五校协作体高三联考)1930年3月,苏联农业集体化比例由1929年12月的20%猛增到58%,苏共中央对此现象进行了批评,随后集体农庄数量开始减少,1 000万户农民退出农庄。
据此可知( )A.苏共部分修正农业集体化进程B.苏联农业公有化方向发生变化C.世界性危机影响苏联农业政策D.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启动A3.(2019·佛山顺德区质检)下图是一幅1933年的苏联漫画。
该漫画的寓意是( )A.美苏在经济领域处于冷战对峙状态B.经济危机使西方国家遭到严重破坏C.经济萧条促使资本主义国家向苏联学习D.国家干预在苏联经济建设中的巨大优势D4.(2019·重庆七校高三联考)苏联“二五”计划规定:“轻工业生产的年增长率将由‘一五’计划期间的13.2%提高到18.5%,重工业则由40.1%降为14.5%。
”“二五”计划实施的结果是,轻工业年增长率为14.8%,重工业年增长率则高达19%。
材料说明苏联“二五”计划意在( )A.实现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B.调整轻重工业比例失衡的现象C.完成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D.使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B5.(2019·昆明一中检测)20世纪中期,苏联赫鲁晓夫执政并首先从农业方面进行改革,扩大农场的自主经营权,并提高农产品价格。
该举动的主要原因是( ) A.否定斯大林工业化模式B.农业衰退引发农民不满C.农业衰退影响了工业化D.国外对粮食的大量需求C6.(2019·豫南豫北名校联考)下图为俄国粮食产量变化曲线图,其中粮食产量低谷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失败B.自然灾害和农民暴动共同作用C.企图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D.完全放弃市场和商品经济C7.(2019·洛阳期中)1918年11月,苏俄人民委员会颁布法令规定:一切食品、个人消费品和家用物品均由国营商业和合作社供应,禁止私人自由贸易。
2020版高考历史人教版山东一轮复习课件: 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九单元
第28讲
真题体验
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知识必备 主题聚焦 诠释史论 以史为鉴
-17-
3.特点: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 业化模式。 4.评价 (1)成就 ①国家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②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弊端 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②国家向农民索取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 ③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 经济的持续发展。特别是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后来因没 有进行有效的改革而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九单元
命题规律 考题扫描
第28讲
真题体验
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知识必备 主题聚焦 诠释史论 以史为鉴
-8-
考向三 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 5.(2017课标全国Ⅲ,34)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 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按月发放, 关闭 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 根据材料“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按月发放”“农民 工资。这一措施旨在( ) 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可知赫鲁晓夫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个人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的物质利益 ,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A项正确;这一措施只是在 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原有经济体制上进行小修小补 ,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故B项 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错误 ;这一措施旨在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并不能起到消除城乡之间的 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知识必备 主题聚焦 诠释史论 以史为鉴
-6-
考向二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原因 4.(2015课标全国Ⅱ,34)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 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 亿千克。这表明苏联( )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做出奉献 关闭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从1930年、1931年苏联的粮食产量与出口量分析,苏联为了积累资金,从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农民身上拿走太多 ,可知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故A项正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训练手册:第30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30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2019·苏北四市一模)1918~1919年间,在苏俄的交通枢纽、城乡接合部出现一批批贩卖粮食或其他物品的“背口袋的人”,从事黑市交易,尽管政府对这些人的处置十分严厉,但始终无法杜绝。
据有关资料表明,在此时期“背口袋的人”对城市居民的粮食供应数额达58%~65%。
这说明苏俄() A.农业措施没有严格执行B.余粮征集制影响民众生活C.经济政策不符合国家需要D.自由贸易一直没有禁绝2.(2019·辽宁六校联考)俄国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至1940年间,一段时间内经济进入停滞状态,工业和生活用品的生产极度萎缩,可耕地面积缩减,粮食不断减产,牲畜大幅度减少。
这一时期()A.政府实行了新经济政策B.苏维埃希望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C.苏联正处于卫国战争时期D.国家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3.(2019·惠州二模)俄国理论家司徒卢威1894年指出:“让我们承认我们缺乏文化,让我们转向资本主义接受它的教导吧。
”列宁当时极力反对这种观点,但十月革命后,列宁却多次肯定司徒卢威的话。
这说明()A.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是偶然的B.社会主义制度不适应俄国国情C.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势在必行D.苏俄遭遇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4.(2019·岳阳质检)1920年,许多农民向各级苏维埃机关提交请愿书,奥格涅茨的一个农民在信中写道:“与穷凶极恶的资产阶级强盗的斗争已经三年了,这需要国家作出巨大的牺牲和忍受极度的困苦,而这一切都给我们带来新的沉重负担……。
”这说明()A.农民对苏维埃政府有不满情绪B.农民拥护和支持余粮收集制C.三年国内战争中农民贡献最大D.粮食税的实施增加农民负担5.(2019·云南模拟)1922年5月,全俄中央执委会颁布《土地劳动使用法》,准许土地的劳动出租和辅助性地使用雇佣劳动。
同年10月,全俄中央执委会通过《土地法典》,进一步放宽了土地的出租期限和使用雇佣劳动的范围,把租佃土地的期限延长到12年,并允许在承租土地上使用雇佣劳动力。
高考历史一轮考点练习卷:苏(俄)经济的社会主义建设
苏(俄)经济的社会主义建设1.列宁曾说:“对于一个真正的革命家来说,最大的危险就是夸大革命性,忘记适当地和有成效地运用革命方法的限度和条件。
如果丧失清醒的头脑,一心设想在任何场合、任何情况下都能够而且应该用革命方式解决种种任务,那他们就会毁灭。
”这表明列宁认为A.革命要坚决采取方式完成革命任务B.要根据形势发展不断调整革命的对策C.十月革命就是采取了革命与妥协的方式D.斯大林农业集体化措施夸大了革命性2.列宁在国内战争结束后说:“和社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是祸害。
但和中世纪制度,和小生产、与小生产者散漫性联系着的官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则是幸福……”列宁旨在A.说明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更加优越B.说明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是一种进步C.论述苏俄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必要性D.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经济3.新经济政策期间,苏俄共有租让企业和其他形式的外资企业350多家,吸收资金约l亿金卢布,外资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约占1%,同时还签署了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的各种援助合同。
这些措施A.冲击了苏俄的公有制经济B.推动了苏俄工业恢复和发展C.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D.便利了西方国家的经济渗透4.1927年秋季,苏联发生了粮食收购危机。
对危机产生的原因,斯大林认为:一是工业发展速度太慢,以致农村商品供应不足;二是个体小农生产率低,不能提供充足的商品粮;三是富农拒绝把粮食按规定价格卖给国家。
但政治局委员布哈林认为危机之所以产生是由于粮价太低,农业赋税太重,致使谷物生产减少。
这表明A.新经济政策在农村成效不大B.工业优先战略损害农业发展C.农业相对落后影响经济发展D.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分歧严重5.1920~1921年,瞿秋白出访苏俄,他记录到:俄国与国外通商是政府的专利。
现在国外的关系已经很好,英国已经正式签约,德国就在这几天内,其余边境各小国及意大利,捷克斯拉夫,都已结通商关系。
现在俄国还正努力协理各种租借地,借外国资本来发展俄国工业。
(四川)2020届南充市高考人教历史训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包含答案
(四川)2020届南充市高考人教历史训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含答案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一、选择题1、斯大林在1928年《论工业化和粮食问题》的演说中说:“农民不仅向国家缴纳一般的税,而且他们在购买工业品时还要因为价格较高而多付一些钱,……为了保持并加快工业发展的现有速度,保证工业满足全国的需要,我们不得不暂时征收这种税。
”下面对斯大林的演讲理解正确的是A. 强调农业集体化是工业化的基础B. 斯大林为其经济发展模式辩解C. 农民对斯大林模式产生严重不满D. 斯大林准备放弃计划经济体制【答案】B2、下表为1927年前后,苏联集体农庄与个体小农的数据对比,由此可知播种机收割机牲畜集体农主2.2台/100俄亩2.07台/100俄亩13.8头/100俄亩个体小农0.3台/100俄亩0.6台/100俄亩17头/100俄亩A. 苏联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B. 当时俄国已经实现了农业机械化C. 农业集体化运动效果显著D. 集体农庄经济中在农业中占优势【答案】D【解析】从表格数据来看,1927年前后集体农庄在播种机和收割机的拥有数量方面具有优势,说明集体农庄生产水平更高,从而为农业集体化创造了条件,故D项正确;A项是20世纪30年代中期确立的,排除;B项说法错误,错在“实现”;农业集体化刚刚开始,从数据不能看出“效果显著”,故C项排除。
3、瞿秋白在《俄乡纪行》中写道:“不得志的小商人、小资产阶级的农民,自1920年以来都不满于劳农政府。
”这实际上反映了()A.十月革命成功但并未解决土地问题B.俄国苏维埃体制是次不成功的尝试C.苏维埃俄国没有建立工农联盟政权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激化了社会矛盾【答案】D解析十月革命成功后即颁布《土地法令》解决农村土地问题,故A项错误;俄国苏维埃体制是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一次成功实践,故B项错误;苏维埃俄国是工农联盟政权,故C项错误;据材料“自1920年以来都不满于劳农政府”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激化了社会矛盾,故D项正确。
高考历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练习含答案解析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练习1.1920年末至1921年初,农民暴动席卷西西伯利亚、坦波夫省和沃罗涅日省、伏尔加河中游地区、顿河流域、库班、乌克兰和中亚等地。
到1921年有50多起大规模农民起义发生,几乎没有一个省份不在某种程度上存在所谓的“盗匪”。
材料所述现象的原因是()A.苏维埃政权面临敌对分子的进攻B.苏俄国内战争加剧了社会矛盾C.不明真相的群众受到反动派蛊惑D.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的利益2.1921年1月,苏俄政府确立了统一分配市有住房的原则:所有居民不分年龄一律人均8平方米。
如果一套住宅中的人均面积超标,就必须允许其他人搬到这套住宅里共同居住,即“紧凑使用住宅”原则。
这一政策() A.深受“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影响B.推动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C.集中全国力量进行国内战争D.通过商品货币关系解决住房问题3.列宁提出:“和社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是祸害,但和中世纪制度、和小生产、和小生产者散漫性联系着的官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则是幸福。
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作为小生产和交换的自发产物的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是不可避免的。
”为此,苏联() A.加快了农业社会改造步伐B.一度推行国家资本主义政策C.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飞速发展D.形成了影响深远的社会发展模式4.一名老俄共(布)党员曾说,之前所建立起来的那种制度是美好的。
但当听到要把石油以及其他许多企业都要租让给外国资本家去经营的时候,觉得十月革命的“大厦”正在摇摇欲坠。
这反映出当时的苏俄()A.经济发展出现衰退迹象B.生产关系发生根本变革C.经济政策推行遇到阻力D.国家走上工业化发展道路5.斯大林认为,长期执行新经济政策会“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
托洛茨基认为:“我们实行新经济政策,目的是在其基础上战胜它。
”加米涅夫认为,新经济政策是向小资产阶级的农民的自发势力妥协,小资产阶级是大资产阶级的萌芽。
这些观点()A.淡化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B.直接推动了斯大林模式的确立C.与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初衷一致D.实质是社会主义理论的教条化6.某政治家在其著作中写道:“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16】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1.(2020·东莞模拟)美国经济学家萨谬尔森说: “各种经济形态大致上分成三个类型:市场经济、指令经济(计划经济)和两者的混合形态——混合经济。
当今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经济体完全属于两种极端之一。
世界各国大多实行混合经济制度。
”下列历史事件中最早将市场和计划两者“混合”的是()A.英国的工业革命 B.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D.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解析】选D。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
2.(2020·枣庄模拟)1919年8月至1920年8月,苏俄全国征购到二亿二千万普特的粮食,比前一年翻了一番,1925年一年里,苏俄政权共采购到四亿三千三百万普特粮食。
这说明()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经济建设募集的粮食不断增长
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为前线军事战争募集到足够粮食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实施都巩固了政权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都有利于农村发展
【解析】选C。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间约为1918年至1920年,是苏俄在苏俄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实行的一种特殊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
新经济政策从1921年开始实行,AB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利于农村的发展。
3.(2020·龙岩模拟)下面是苏联(俄)农业发展统计表(部分),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农业集体化推动了苏联(俄)农业的发展
B. 苏联(俄)农业发展超过了工业
C.新经济政策促进了苏联(俄)农业发展
D.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应了经济发展
【解析】选C。
从1921年开始苏联(俄)实行新经济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4. (2020·台州模拟) “对发展经济来说,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
的”。
这是因为()
A.没有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 B.严重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C.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D.严峻的国内外环境的制约
【解析】选B。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
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严重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破坏了经济的发展。
5. (2020·吉林模拟)列宁在1921年10月的一个重要报告中指出:我们“在经济战线上遭到了惨败”。
后来,他又更明确地指出:“到1921年春天已经很清楚了:我们用……直接的办法来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尝试已告失败。
”为了扭转“失败”,苏维埃俄国实行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粉碎武装干涉的政策
【解析】选B。
结合题干的时间限制“1921年”,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6. (2020·杭州模拟) 2020年5月24号,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在法国《解放报》上撰文指出:“金融危机让人们重新发现社会主义……重回列宁时代或许可以找到挽救自由主义的办法。
”下列列宁时代所采取的措施中对克服今天的金融危机仍有启示作用的是()
A. 取消一切商品贸易,实施配给制
B.国家统一地价,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C.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小企业实行国家监督
D.国家掌握经济命脉,允许中小企业合理发展
【解析】选D。
再现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即可回答。
7. (2020·粤北九校模拟)[美国]史密斯作品《俄国人》中有三段描述:“‘这里是工人的乐园,是世界上工人们混日子的最好地方’一个俄国青年……向我说,‘他们不能把我们解雇’”、“即使在苏联本国生产的(某些)商品供应比较充裕时,俄国人也宁愿多出些钱购买进口货。
”“尽管排队是那样辛苦受罪,但是,一个俄国妇女一看到有人在那里站队,她的本能反应就是立即排了进去,甚至她不知道到底在卖什么!”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①苏联是工人的乐园,工人生产积极性极高②苏联生产的产品质量较差
③苏联的生活消费品缺乏④是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结果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选D。
材料记者反映了斯大林体制的弊端,②③④都是其表现。
8.(2020·泰安模拟)一位政治人物批评某国说:“我们正目睹一个危机,该国在这危机中,对经济秩序的需求与对政治秩序的需求互相冲突。
过度中央集权使经济成长持续萎缩,军事生产则大增。
”这里的“该国”是指何国?()
A.1940年代的法国 B.1960年代的西德
C.1980年代的苏联 D.1990年代的中国
【解析】选C。
从材料中的“过度中央集权使经济成长持续萎缩,军事生产则大增”,可以判断,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活力下降,军备竞赛影响了经济的发展,此国家为苏联。
9.(2020·潍坊模拟)在斯大林模式下,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工厂”,而企业只是这座“大工厂”中的一个“生产车间”……甚至“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
这表明斯大林模式()
A.实行指导性的计划管理 B.完全排斥市场调节
C.优先发展重工业 D.导致生活物资短缺
【解析】选B。
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苏联实行指令性的计划管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故B正确。
苏联实行的是“指令性”计划不是“指导性”计划,故A错误,CD材料不能体现。
10.(2020·深圳模拟)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
留下的印象那么深,……按照西方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引自《全球通史》)西方国家作出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苏联的五年计划()
A.没能促进经济发展 B.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
C.强调国家积累而忽视民生改善 D.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强制劳动
【解析】选C。
结合材料中的信息“按照西方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和斯大林体制的弊端即可得出认识。
11.(2020·梅州模拟)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法美能够率先开始工业化, 主要原因是从它们的传统社会内部自发地产生了推动工业化的因素, 其特征是通过自由市场的杠杆作用, 推动了工业化, 形成了内生型的自由主义工业化模式。
……现代私有制与充分自由化的市场为经济增长开辟了广阔天地 , 但是现代经济生活的自由放任带来日益严重的社会失控, 这样市场上显示的生产过剩危机与发展中贫富差距增大, 便形成了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基本结构性矛盾。
这一矛盾导致本世纪初巨大的摆动即资本主义大危机, 给所有国家都带来了强烈的影响……推动了对“古典”发展模式的修正。
——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材料二苏联工业化创造了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模式,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通过国家职能部门制定计划, 以增强国防实力为目标, 优先发展重工业, 建立以国营企业和集体化农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 用高于资本主义的发展速度赶超西方发达国家。
这种类型的工业化伴随着高度的独立自主, 带有强制性,并能充分动员群众。
这是一种在内部自发经济动力不足的条件下以非常手段进行的赶超型工业化道路。
在工业化初期阶段上,其资金积累的唯一来源是农业, 以牺牲农业的利益来达到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粗放型经济的发展。
这样做必须借助于强化中央政权对市场和贸易的控制, 并在一段时间内以强制性的方式割断与世界经济体系的联系,行政部门对经济的控制越强, 经济本身增长的能力便相应地越弱,从而导致增长的速度最终缓慢下来。
苏联创造的工业化模式在二战以后为众多社会主义国家所仿效, 这是因为计划指令性的经济发展道路确实具备资本主义自由主义工业化所不具备的优势。
它无论在所有制形式上, 还是在经济组织和刺激机制上, 都表现出较高的效率。
——钱乘旦等著《世界现代化进程》⑴.指出英法美“古典”发展模式的特点?西方国家修正“古典”发展模式开始的标志和方式是什么?二
战后西方国家进一步修正“古典”发展模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⑵.分析苏联模式在二战后为众多社会主义国家所仿效的原因是什么 ?苏联模式又有何弊端?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修正这一模式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⑶.西方国家与中国对各自经济发展模式成功修正的手段有何共同之处?纵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过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解析】本题考查古今中外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1)题,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古典”模式指自由主义,其他问题可迎刃而解;第(2)题,概括斯大林模式的积极作用和弊端,再现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体制的调整;第(3)题,计划和市场是调整的手段,启示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特点:自由主义工业化或“自由放任”。
标志:美国罗斯福新政。
方式: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主要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经济危机教训的汲取。
(2)原因:该模式可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发展重工业,实现了工业化,改变国家落后面貌。
弊端: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否定市场和价值规律,企业缺乏足够的动力和活力,经济效益低下;轻重工业比例失调,牺牲了农民利益,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中国:“十四大”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共同之处:自由放任与国家干预相结合(市场与计划相结合)。
启示:任何经济模式都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应根据国情选择经济模式并不断调整,防止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