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国家语言战略高峰论坛”部分与会学者剪影
奥巴马连任演讲的模糊语分析
奥巴马连任演讲的模糊语分析摘要:模糊语言的研究涉及语义领域、语用领域和修辞领域;学者们迄今为止所探索的主要文体类型包括新闻、商贸、法律、外交等领域。
然而,竞选演讲中模糊语言现象,目前却很少发现涉足的研究。
本文以奥巴马连任演讲为对象,结合语用理论中的语用移情、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及预设对模糊语进行分析。
关键词:奥巴马连任演讲模糊语研究语用理论1.引言奥巴马是第一位非裔美国总统,2012年又再次击败对手获得连任。
美国人甚至世界上更多的人都相信:如果说有一个人的演说艺术可以登峰造极的话,就非他莫属了。
他自己写作的演讲更多出于个人思考或解决问题的方案,他更可信、坦白和透明。
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他的演讲具有更大的吸引力与说服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奥巴马的成功就是他演讲的成功。
正是因为如此,奥巴马当选之后,他在各种场合下的演讲都被作为范例仔细研究。
有不少学者用halliday的语言三大功能对奥巴马就职演讲进行研究分析,特别是语言的人际意义分析(钟丽君,2010;钟声,2009;魏兴顺,2009);或是对其进行语用移情分析(吴兴东,2012);或是对其进行篇章分析;还有对其修辞、主题及语言特色进行分析。
然而,很少有人对奥巴马连任演讲模糊语的使用进行分析,本文拟从模糊语言学的角度分析奥巴马连任演讲。
2.研究背景及理论基础模糊语言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它主要研究语言中的模糊现象。
语言既是模糊的,又是精确的,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内部及本质特征,人们很早就注意到了模糊现象,但直到1965年,美国控制论专家扎德才提出了著名的模糊集论,这一理论提出后,在各个领域引起很大的反响。
模糊理论在语言学界的应用便产生了模糊语言学、模糊修辞学等相关的新兴学科。
1979年,伍铁平先生的《模糊语言初探》标志着国内模糊语言学的诞生。
模糊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可以是模糊语音、模糊词语、模糊语法及模糊语义。
模糊语音。
模糊语言就是指在语义、语音或语法方面存在着界限不清、类属不明,或者在性质状态方面存在亦此亦彼、非此非彼,即中介过渡性的语言。
中俄多领域合作背景下机器翻译与人工翻译的发展与应用
1192022年5月上 第09期 总第381期学术研究China Science & Technology Overview0. 引言自中俄两国领导人将两国关系提升为“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以来,在经贸、能源、航空航天、创新科技等多领域合作持续发力,互利共赢。
随着国内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俄合作日益深入,国内与国外技术人员接触也与日俱增。
在这种形势下,翻译人员承担着艰巨的任务,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培养一名优秀的翻译人才往往需要时间和经历的磨练,所以机器翻译与人工翻译的发展也将迎来的新的机遇与挑战。
1. 翻译的发展进程在翻译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翻译一直是以一种言语转换、文字转码,在非固定的语境中做出抉择的艺术而存在。
翻译的艺术体现在脑力活动中,它不仅仅需要专业技能,还需要创造力,还有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以及心理素质。
20世纪时,翻译已经转变为一种大众化的职业。
翻译的艺术再也不是口口相传,而是变得更加系统化。
人们对翻译行为有了更加科学的理解。
在现代翻译科学发展的瓶颈期,法国语言学家乔治•穆南提出:“翻译活动的成就是相对的,它所达到的交流思想水平是变化发展的[1]。
”翻译活动虽然存在一定的限度,但是随着人类对这个世界认知的不断完善,其限度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21世纪对我们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这些挑战使我们不禁思考,一系列涉及人类生活各方面的职业在未来的发展方向。
以经济预测准确而闻名的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克劳斯·施瓦布提出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概念:“我们正处于一场技术革命的边缘。
它将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工作,以及人际交往方式。
这种转变的规模和复杂程度将和之前完全不同。
我们尚不明确它会如何发展,但很清楚这次技术革命将带来全方位的反应。
它将影响到国际社会所有相关方面,从国家部门、私营经济到学术界及大众社会。
翻译的发展史证明了这种变革与技术发展的记录、重现、储存、信息传输都有直接联系。
方立和徐克容简介
悼念方立教授(2010-04-18 08:19:10)转载▼标签:语言学悼念方立教授教育方立教授,著名语言学家,北京语言大学博士生导师,1942年1月17日出生于浙江省嘉善县,2010年4月12日零时不幸于北京逝世。
主要代表著作有:《美国理论语言学研究》、《数理语言学》、《逻辑语义学》。
是我国理论语言学、数理语言学研究的杰出领军人物,方立教授还是早期汉语水平考试(HSK)核心研发成员之一,为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方立教授治学严谨勤奋,为人谦逊和蔼。
培养了一批理论语言学研究专家。
方立教授的去世,是我国语言学界的重大损失。
理论语言学的守望者———方立教授作者:刘士朋1974年在外语系的资料室里,一本英文原版《转化生成语法导论》让他从此和语言学结下了一辈子的缘分,30多年如一日苦心研究,语言学已成为他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改革开放初期,作为首批前往美国学习语言学的学者,他把生成语言学的火种带回国内,言传身教,薪火相传;花甲之年,他仍不知疲倦地奔波在教书育人第一线,学术“严父”、生活“慈母”的形象深入人心,30年来弟子遍布大江南北,可谓桃李满天下。
眼前的这位老人清瘦矍铄,身穿一件暗红色毛衣,带着一副硕大的老花镜端坐在座椅上,手里捧着一本厚厚的书籍细细地读着。
见我站在门口,他赶紧起身相迎,面带慈祥的微笑,拉着我的手请我坐下。
他就是著有《美国理论语言学研究》、《数理语言学》、《逻辑语义学》等多本著作,并在1995年获得香港柏宁顿(中国)教育基金会首届孺子牛金球奖的我校语言学大师———方立。
一次偶遇,成就一辈子的事业三十几年前,一次在资料室整理资料的时候,方立无意中发现了一本名为《转化生成语法导论》的英文原版书籍。
在那样一个特殊年代里,找到一本英文原版书籍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他如获至宝般地细细阅读起来,从此和理论语言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书上介绍的“转化生成语法”,即“乔姆斯基理论”,是当时国际语言学前沿的学术观点。
英汉互译作业:《简爱》
《简爱》多个中文翻译版本
1980年,《简· 爱》,祝庆英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2年,《简· 爱》,李霁野译,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0年,《简· 爱》,吴钧燮译 1991年,《简· 爱》,凌雯译,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4年,《简· 爱》,黄源深译,译林出版社 1997年,《简· 爱》,胡建华译,漓江出版社 1999年,《简· 爱》,石岩山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1年,《简· 爱》,高飞译,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1年,《简· 爱》,吴江皓、曾凡海译,北京燕 山出版社 2002年,《简· 爱》,范希江译,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3年,《简· 爱》,史津海、刘微亮、王雯雯译,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3年,《简· 爱》,郭深译,安徽文艺出版社 2004年,《简· 爱》,刘洁译,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5年,《简· 爱》,北塔译,中国少年儿童出版 社 2005年,《简· 爱》,徐平译,青岛出版社 2005年,《简· 爱》,宋兆霖译,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6年,《简· 爱》,迮洁译,长江文艺出版社
《简爱》
李霁野译本 vs 祝庆英译本
小组成员(2011级英语师范5班)
宋沁颖20110511974 余睿20110511975 张瑶20110511973
原著简介
《简·爱》(Jane Eyre)是十九 世纪英国著名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 特的代表作,人们普遍认为《简·爱》 是夏洛蒂·勃朗特“诗意的生平写 照”,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作品。 讲述一位从小变成孤儿的英国女子在 各种磨难中不断追求自由与尊严,坚 持自我,最终获得幸福的故事。 小说以浓郁抒情的笔法和深刻细 腻的心理描写,引人入胜地展示了男 女主人公曲折起伏的爱情经历,歌颂 了摆脱一切旧习俗和偏见。扎根于相 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的深挚 爱情,具有强烈的震撼心灵的艺术力 量。其最为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了一个 敢于反抗,敢于争取自由和平等地位 的妇女形象。
中国对外汉语教学七十年
中国对外汉语教学七十年李泉【期刊名称】《《语言战略研究》》【年(卷),期】2019(004)004【总页数】11页(P49-59)【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 汉语国际化; 学科建设【作者】李泉【作者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02一、引言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并得到党和国家几代领导人的关心。
从20世纪50年代接收少数交换留学生开始,到60年代较多地接收、80年代大量接收来华留学生,再到21世纪每年有几十万各类来华留学生,同时在海外合作开办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并大量外派汉语教师和志愿者,表明中国政府对来华留学生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国际汉语教育事业的大力支持。
着眼于当今世界求和平谋发展的总基调、全球化大趋势和中国不断加深的国际化进程,汉语的国际化已然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发展汉语教学事业不仅是中国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也是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国际事业。
总结70年来的对外汉语教学经验和学科建设成就,探索新时代对外汉语教学的新发展和新功能,对海内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和学科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对来华留学生的汉语教学是一种预备教育,学生学习一至二年汉语后,进入有关院校学习专业(吕必松2017:4)。
80年代以来对外汉语教学仍承担预科教育的任务,但更多的是非学历教育的汉语教学。
90年代以来的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的汉语类课程仍属于对外汉语教学学科范畴。
2009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对中国政府奖学金本科来华留学生开展预科教育的通知》,表明预科教育在新时代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而预科教育的主体是汉语教学(李泉2016)。
综上,非学历教育长短期进修生的汉语教学、汉语预科生和汉语言等本科及以上专业的汉语类课程的教学,构成了来华留学生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体系。
故本文用“对外汉语教学”来概述70年来对外汉语教学走过的历程和取得的主要成就。
2009年新高考语言综合运用新题目2
2009年新高考语言综合运用新题目2新高考新题目2009-05-02 0842高2009级冲刺阶段语用题精练一、2009乐山二诊18.阅读下列材料,为已拟出的对联的上联补写出下联。
(4分)2009年春运期间,西安铁路局对农民工专列实行饭菜供应“零利润”,为农民工平安返乡创造良好的条件。
上联;农民工专列饭菜供应零利润下联19.用一句话为下面这则新闻拟写新闻标题。
(6分)随着2008年底,《梅兰芳》《赤壁》《非诚勿扰》等一部部国产大片热闹登场,中国电影新年伊始喜报频传2008年国产电影数量票房收入、综合收益等。
在连续数年高增长后,再次刷新历史记录。
记者从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获悉,2008年票房达43.41亿元,较2007年增长30.48%;故事片产量达到406部,再次创下历史新高。
《一个人的奥林匹克》《人民至上》《5·12汶川不相信眼泪》《冰雪同行》,展现了中国人在2008年的时代风骨。
同时《梅兰芳》《赤壁》《非诚勿扰》《画皮》《叶问》《长江七号》等国产大片,积极探索“三性统一”的创作道路,力求形式和内容的协调,产生了既叫座、又叫好的艺术效果。
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不利环境下,中国电影市场逆势上扬、一片飘红,彰显出产业化发展带来的巨大是生机和活力。
答20.用一个比喻句表达你对下列材料的感悟。
(不超过30字)(5分)学校里常常有这样一些学生,他们头脑灵活,个性较强,调皮好动,不听从常规管理,问题不断。
针对调皮学生教育难的问题,学校站在以生为本、素质教育、爱心教育、赏识教育的高度,透过“调皮”表象看到“聪明、能干、有主见、能创新“的积极一面,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让每位孩子体验成功。
答二、语言运用15分(成都树德中学3月月考)18.有一个人在网上发了这样一个贴子“我小时卖过报纸,做过杂货店伙计,还当过图书馆理员,日子过得很紧。
几年后,我下定决心开创一番事业。
又过了几年,我果真发财致富。
但当我雄心勃勃准备大干一场时,存钱的那家钱行破产倒闭,我也随之一贫如洗,还欠了大量外债。
北大考研-对外汉语教育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王海峰
爱考机构-北大考研-对外汉语教育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王海峰[个人简历]王海峰,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
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生导师,国际中国语言学会会员、中国语言学会会员。
1988年毕业于河北师大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
199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
2008年毕业于北京语言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
[学术研究]一、研究领域主要侧重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以及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二、专著1.《现代汉语离合词离析形式功能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2月。
2.《国别化:对韩汉语教学法》(语言要素教学篇),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
3.《国别化:对韩汉语教学法》(语言技能教学篇),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
三、发表论文1.现代汉语中的无标记转指《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北京分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
2.现代汉语离合词离析动因刍议,《语文研究》,2002年第3期。
现代汉语离合词离析动因刍议.pdf3.自然口语中话语标记"什么"的篇章功能,《中国研究》(韩国)第30卷,(2002年12月)。
4.汉语口语中"什么"的话语分析,《汉语学习》,2002年第2期(又见《全国第七次对外汉语研讨会论文集》)。
自然口语中_什么_的话语分析.pdf5."A什么B"结构式初探,《四川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6.离合结构AxB中x的功能,《中国学研究》(韩国)第25卷,(2003年9月)。
7.离合词AB离析后后项成分B的篇章性质,《中国语文学誌》(韩国)第14辑,(2003年12月)。
8.现代汉语中无标记转指的认知阐释,《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1期。
现代汉语中无标记转指的认知阐释.pdf9.现代汉语离合词离析形式的篇章功能,《中国语文学誌》(韩国)第15辑,(2004年6月)。
华南师范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doc
华南师范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外国研究生)一、培养目标及要求(一)培养目标培养了解中国、理解中华文化,具有较熟练的中国语言教学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胜任汉语教学任务的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1.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2. 具备较熟练的汉语教学技能;3. 具有较好的中华文化理解能力和中外文化融通能力;4。
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5. 具有一定的语言文化项目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二、招生对象及入学考试(一)招生对象热爱中国语言和文化,愿意从事国际汉语教学工作和中外友好交往工作,具有大学本科学历,汉语语言能力达到相应水平,身体健康的外籍人士。
(二)入学考试由培养单位组织入学考试,采用笔试与面试相结合的方式。
笔试着重考查学生的中国语言文化基础知识;面试着重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汉语交际能力和教师潜质。
三、培养方式与学习年限(一)培养方式采取课程学习与汉语国际教育实践相结合,汉语国际教育与中华文化传播相结合,校内导师指导与校外导师协作培养相结合的方式。
(二)学习年限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其中课程学习1年,实习及毕业论文1年).四、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导向,以国际汉语教师的职业需求为目标,围绕汉语教学能力、中华文化传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形成以核心课程为主导、拓展课程为特色、实践训练课程为依托的课程体系。
(一)课程类型与学分分布1.采用核心课程、拓展课程、训练课程三种类型:公共学位课程(6学分)学位核心课程(10学分)拓展课程(8学分,分模块选修)训练课程(4学分)专题讲座2学分,中国文化体验2学分,教学实习6学分,学位论文2学分,总学分不低于38学分.五、教学方法运用导师指导、指导组配合、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提高教学技能和国外适应能力。
六、专业实践为保证实习实践效果,要保证开展实践的时间和条件。
在巩固现有国内外实习实践基地的基础上,努力开拓、创新多种形式的实习实践基地,通过实习实践为学位论文撰写创造条件.(一)教学实践方式1、在外国中小学等机构从事汉语教学和文化传播工作.2、在国内各类学校及教育机构进行教育教学实习。
“给力”:强势语言模因是这样打造的
( ) “ 力 ” 在 保 真 度 、多 产 性 和 长 寿 性 三 方 面 的 二 给
表 现 值
保 真 度 : “ 力 ”首 次 出现 在 日本 动 漫 《 给 西游 记 :旅
视 [] 决策 探 索 ,2 1 , ( 3 J. 00 2 ).
注 释:
【斯大 . 马 思 义 语 中 题…. 林 马 思 1 林 论 克 主 在 言学 的问 ] 斯大 . 克 主
( 黄海波 广东B-阳 播电 F: 江广 视大学 590) ; x 250吾
2 1O Ol . 7
■, , r
理论 ,外语届 的研 究始 于2 0 年何 自然 教授 《 因论与社 03 模 会语 用》 ( 自然 、何 雪林 ,2 0 )一 文的 出现 。概括地 何 03
差 钱 ”表 达 了 东 北 人 大 方 、 豪 爽 性 格 的 同 时 , 也 喊 出 了 转 说 ,模 因 论 是 基 于 达 尔 文 进 化 论 思 想 解 释 文 化 进 化 规 律 的
待 。 “ 慕 嫉 妒 恨 ”是 继 续 走 红 , 还 是 随 着 大 家 兴 趣 的 减 [] 羡 2杨萍. 网络流行语: 网民 自主话语生产 的文化景观 [ . 闻前 J 新 ] 弱 淡 出 人 们 的 视 线 ?这 些 还 有 待 于 进 一 步 观 察 , 有 待 于 语 言 本 身 机制 的检 验 。 哨 ,2 1, ( ). 00 4 [】 3杜晓,郑小琼. 网络流行语折射公众 的权利焦虑 应 引起政府重
一
般 理 解 为 “ 帮 助 、有 作 用 、给 面 子 ” ,经 常 用 作 形 容 有
汉语语言学史大事记
语言学史大事记(转载之五)(2007-06-28 12:25:54)(2010-9-5 转录自“君子小人”新浪博客)公元1986年:《语文建设》2月创刊,它的前身是《文字改革》(1957)、《拼音》(1956)。
王力在北京逝世。
国际语用学学会成立。
乔姆斯基发表《语障》,提出“语障”理论。
中国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召开。
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
《现代汉语频率词典》出版。
罗宾斯著、李振麟等译《普通语言学概论》、霍凯特著、索振羽等译《现代语言学教程》出版。
李临定《现代汉语句型》、李思敬《汉语“儿”[? ]音史研究》、薛凤生《北京音系解析》、雅洪托夫《汉语史论集》等书出版。
公元198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民族研究所与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合作编著的《中国语言地图集》在香港出版。
照那斯图、杨耐思《蒙古字韵校本》出版。
中国音韵学会与江西省有关单位举行“纪念周德清诞辰710周年学术讨论会”。
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在北京成立。
第14届国际语言学家大会在柏林举行。
《世界汉语教学》杂志创刊。
高本汉著、聂鸿音译《中上古汉语音韵学纲要》、张琨著、张贤豹译《汉语音韵史论文集》、唐作藩《音韵学教程》、陈复华、何九盈《古韵通晓》、龚千炎《中国语法学史稿》等书出版。
李方桂在美国逝世。
公元1988年:《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出版。
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三届理事会议召开,邵荣芬为会长。
《古汉语研究》创刊。
汉语语音合成研究工作取得进展。
《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发布。
北京图书馆编著的《汉字属性字典》出版。
裘锡圭著《文字学概要》、胡明扬主编《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出版。
傅懋勣逝世。
公元1989年:第16届国际系统语法大会在赫尔辛基举行。
朱德熙著《语法丛稿》,张斌、胡裕树著《汉语语法研究》,吴宗济、林茂灿主编《实验语音学纲要》等书出版。
丁声树、岑麒祥逝世。
公元1990年:孙竹主编《蒙古语族语言词典》、戴庆厦《藏缅语族语言研究》、宣德五、赵习、金淳培《朝鲜语方言调查报告》、严学宭《广韵导读》、鲍明炜《唐代诗文韵部研究》出版。
试论俄语在中国国家语言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
国家语言战略的构建 是一项关 系到当今 中国文化健康 、持 续发展 和各 民族共同繁荣 的大战略 、大工程 ,与 国家安全 密切 相 关 。在 这 样 一 个 宏 伟 工 程 中 ,外 语 政 策 至 关 重 要 ,而加 强 俄 语建设则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 用。尤其在 中国的东北和 西北 地 区,俄语还应 当是 一种 特殊 的战略工 具 ,是 国防 、外 交 、经 贸 、文化 以及对外司法等安全的重要基础之一 。
中俄关系正常化以后 ,两 国高层互访不断 ,两 国在政治 、经 济 、文化 、科技等领域展开 了广 泛交 流与合作 ,同为“上海合作 组织”和“金砖 四国”成员 ,两 国政治互信不断增强 ,务实合作稳 步 扩 大 ,在 一 系列 重 大 国际 和 地 区 事 务 中都 保 持 密切 沟通 和 协 调 、坚 持一致 的立场 ,两国人 民相互 了解和友谊不断巩固 ,两国 关 系 进 人 了历 史 上 最 好 的 “黄 金 期 ”。 中 俄 两 国关 系 的 积 极 发 展 ,既有世 界格局变化 的背景 ,又有两 国战略上、政治上 、经济 上诸多方面的各 自诉求 ,理有所 至,势在 必然 。而作 为传 承两
闰秋 菊 试 论 俄 语 在 中 国 国 家 语 言 战 略 中 的 地 位 和 作 用
国关系的纽带一 “语 言文化 交流 ”越来 越显 得突 出重要 。作 为全球 第二大经济体 的中国,从 当前 国家一 系列安 全等方面着 想 ,必须赋予俄语新 的使命 ,俄语 教育在 中国国家语 言战 略中 必 须 占有 关 键 的地 位 。
2011年 O5月 第 3O卷 第 2期
中 国俄 语 教 学
PYCCkq4H  ̄3blK B KI4TAE
M ar l 2011 r_ T.30 No 2
甲骨文、金文所谓“乎”字当释为“平”字
语言科学 犐犛犛犖1671-9484 犆犖32-1687/犌 2021年5月第20卷第3期(总第112期)318-328[收稿日期]2020年3月13日 [定稿日期]2021年2月24日doi:10.7509/j.linsci.202102.033926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6AKG003)、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0&ZD306)成果之一。
非常感谢《语言科学》编辑部和匿审专家的宝贵意见,谨致谢忱。
文中谬误概由作者负责。
甲骨文、金文所谓“乎”字当释为“平”字王 森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成都 610014提要根据古文字材料,《说文》中的“ ”字至少有四个字形来源,甲骨文、金文中的“”字,其下部所从“ ”形是“杖”字的初文,应当将其释为“平”字。
“平”字本义指“抨击”,在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中,均可用作使令动词。
“(平)”与“兮”字没有任何联系。
真正的“乎”字来源于“芼”字,出现时代较晚,与“兮”字有紧密联系。
关键词古文字考释 平 乎 兮 芼中图分类号 H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9484(2021)03-0318-111相关字形和文例在甲骨文、金文中,多次出现一个学界通常释作“乎”而读为“呼”的字,其字形有以下几种写法:A1.《合集》20450·小二、A2.穆公簋盖·《集成》4191·西周中期B1.《合集》615·宾一B乙、B2.叔 鼎·《新收》915·西周早期、B3.豆闭簋·《集成》4276·西周中期、B4.三年师兑簋·《集成》4318·西周晚期C1.廿七年卫簋·《集成》4256·西周中期D1.大簋·《集成》4298·西周晚期E1.即簋·《集成》4250·西周中期、E2.此鼎·《集成》2822·西周晚期F1.虎簋盖·《新收》633·西周中期、F2颂簋·《集成》4339·西周晚期G1.元年师簋·《集成》4281·西周晚期H1.元年师簋·《集成》4282·西周晚期I1.扬簋·《集成》4295·西周晚期A类下部为“ ”形,上部为两点;B类下部为“ ”形,上部为三点;C类中间一点与“ ”形相连;D类相当于A类上部加一横笔;E类相当于B类上部加一横笔;F类相当于C类上部加一横笔;G类中间一点与上部横笔相连;H类相当于G类上部再加一横笔;I类中间一点与上下横笔均相连。
王彬彬批刘禾
"标题:"王彬彬:花拳绣腿的实践(评刘禾《跨语际实践》的语言问题)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数位在美国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学者,在中国大陆十分地走红起来。
这自然得力于此岸同行的大力推许。
与此岸的那些外语充其量只有半桶水的人相比,这些长期生活于美国的同胞,把玩起西方理论来,当然要得心应手些。
他们往往同时用多种西方时髦理论解读中国现代文学,这就不免令此岸的有些人们在目不暇接、眼花缭乱之余,对他们十分地佩服和敬畏起来。
不少现当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开口“被压抑的现代性”,闭口“被翻译的现代性”,可见对他们是很崇拜的。
这些人越过辽阔的太平洋投射过来的似西还中、似中还西的目光,不可能没有丝毫独特之处。
目光的独特,使他们颇多新见。
但新见并不等于真知。
在他们的新见中,谬误和偏见即便不比真知更多,至少也是同样多。
他们怀揣最新式的鸡刀和牛刀,昂然踏入中国现代文学领域,却往往不辨鸡牛地狠刺猛砍起来。
如果碰巧是鸡刀杀鸡和牛刀杀牛,那就有可能把活干得很漂亮。
但如果是鸡刀杀牛和牛刀杀鸡,那就难免有些糟糕。
更何况他们对之又刺又砍的,往往并不是真实的鸡牛,而只不过是鸡牛的影子。
对着鸡牛的影子,他们都能使出浑身解数地砍杀一番,就不得不让人对他们的“醉翁之意”心生疑虑:他们到底是要砍杀鸡牛,还是仅仅要做砍杀表演呢?刘禾就是他们中的一位。
一刘禾的《跨语际实践——文学,民族与被译介的现代性(中国,1900——1937)》,本是用英文写成的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专著,1995年由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
在中国大陆的汉译本2002年6月由北京三联书店推出。
我在这里谈论的,是作为汉译本的《跨语际实践》。
“被压抑的现代性”是王德威的名言,“被翻译的现代性”则是刘禾的高论。
这高论就出自这本《跨语际实践》。
这句话的英文原文是“translated modernity”,这有几种不同的汉译。
上述书名中“被译介的现代性”是一种译法,而在这本书的序言中,又有“在翻译中生成的现代性”一说。
中英文 2009杨洁篪在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演讲
中英文 2009杨洁篪在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演讲.txt世上最珍贵的不是永远得不到或已经得到的,而是你已经得到并且随时都有可能失去的东西!爱情是灯,友情是影子。
灯灭时,你会发现周围都是影子。
朋友,是在最后可以给你力量的人。
努力推进21世纪中美全面合作关系——在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的演讲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长杨洁篪2009年3月12日Broaden China-US Cooper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Speech by Foreign Minister Yang Jiechi at the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12 March 2009哈姆雷博士,傅强恩会长,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Dr. John Hamre,President John Frisbie,Ladies and Gentlemen,Friends,感谢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和美中贸易委员会举办今天这个活动。
很高兴再次见到各位新老朋友。
多年来,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和美中贸委会站在中美交往的前沿,积极致力于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友谊与合作,在座各位也长期为推动中美关系发展作出了积极努力。
我愿借此机会,向你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I want to thank the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CSIS) and the US-China Business Council (USCBC) for hosting this event. It is a real pleasure to meet friends, both old and new, here. Over the years, the CSIS and the USCBC have stood at the forefront of China-US exchanges and worked hard to promote mutual understanding, friendship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people of our two countries. And all of you present have done a great deal to push forward our relations. Let me takethis opportunity to pay tribute and express sincere thanks to you for your efforts.中国有句古语:“一年之计在于春”。
从文本旅行到文化杂合——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读者的译介路径探索
2023年5月第39卷㊀第3期外国语文(双月刊)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bimonthly)May,2023Vol.39㊀No.3收稿日期:2023-01-10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中国现当代文学对外译介与传播的效能㊁影响与机制研究 (19XWW002)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李沐子,女,西南政法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国际法㊁翻译理论研究㊂引用格式:李沐子.从文本旅行到文化杂合 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读者的译介路径探索[J].外国语文,2023(3):117-122.从文本旅行到文化杂合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读者的译介路径探索李沐子(西南政法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重庆㊀401120)摘㊀要:如何通过翻译更好地推动中国文学的传播,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读者需要解决的症结性问题㊂在后殖民主义理论的视阈下,异质文化间的差异在文化的 第三空间 内协商㊁交流并融合出新,从而生成 非此非彼 又 亦此亦彼 的新生事物,异质文化间的差势因而得以消解㊂ 第三空间 理论为中国文学的外译提供了一种更为适用的 杂合 的文化观与方法论,我们应从翻译策略㊁译介心态㊁译者群体三方面进行探索,促进中国文学的国际传播㊂关键词:中国文学;译出文学;文化身份; 第三空间 ;文化杂合中图分类号:H315.9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674-6414(2023)03-0117-060㊀引言随着中国文化自信自强的建设脚步不断向前迈进,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迫切性受到了众多学者前所未有的认同㊂我们需要承认的是,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的多元系统中,仍暂时扮演着相对边缘和弱势的角色㊂要同世界分享中国文学的精华,对中国优秀文学作品的翻译就是一个必须讨论的问题㊂翻译是以符号转换为手段㊁意义再生为任务的一项跨文化的交际活动㊂中国文学的国际传播在本质上充当了人们了解源语文本文学及其所反映的文化的媒介,它是中国文学及其所反映的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㊂由此可见,中国文学的国际传播不仅发挥着将汉语转换为其他语言的作用,还肩负着民族身份构建与中国形象塑造的重任㊂如何在西方主导的强势文化面前摆正中国的自我文化心态,让中国文学走出暂时的封闭圈,改变中国译出文学边缘身份的命运格局?如何通过翻译的斡旋,调和中外语言文化的矛盾,实现文化之间的流传和融合,推动中国优秀文学作品的传播?这是中国文学 走出去 需要解决的症结性问题㊂在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影响下,跨语际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早已深刻影响着翻译的内涵㊁实践与相关研究㊂翻译不再仅是将两个语种相转化的工具性过程,而是一个文化杂糅的系统性产物;不仅涉及文本的跨语际旅行,更要求文化的跨语际杂糅㊂在后殖民主义理论的视阈下,在两种异质文化交流的场域中,存在一种间隙性的文化 第三空间 ㊂霍米㊃巴巴(Bhabha,1994:114)指出,在这个居间的罅隙空间,代表不同民族㊁文化㊁利益的主体交互重叠,主体间性和集体经验得以对话㊂这一概念打破了二元对立的局限性,对政治㊁文化差异等进行了再次分割与定义,创造出一种新式批评(张㊃711㊃㊀外国语文2023年第3期㊀格兰等,2021:24)㊂可以说,文化 杂合 方式是促进文化新生事物的发展与革新的可行途径㊂ 第三空间 理论不失为促进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读者提供了一种潜在的翻译文化观㊂1㊀中国文学译介实践的现实困境我们必须承认,中国文学在世界多元的文学系统中还暂时处于相对边缘的位置,处于一种虚弱甚至缺席的身份状态㊂ 纸托邦 (Paper Republic)的创始人㊁美国翻译家埃里克(Eric)就曾指出: 中国人非常急迫地向外推广本土文学,而海外读者根本没有 中国文学 这一概念㊂ 海外读者可能看过一两本中国作家的书,但绝谈不上对整个中国文学有什么概念和看法㊂ 海外从出版社㊁媒体㊁学者到普通读者大部分的读者对于中国文学一无所知,也不是抵制,也不是不喜欢,就是个空白㊂ (胡安江,2017:77)这与中国文学的外译实践不无关系㊂在域外文学的译入方面,我们一直孜孜不倦且成绩斐然,而在中国文学的外译方面,我们虽然勤勉不懈却始终步履艰难㊂可以说,在推动中国文学的国际传播方面,中国文学的外译实践尚未发挥应有的作用㊂虽然全球化加深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互鉴,但不同文化之间将始终存在一定程度的隔阂,通过翻译来进行文化精髓的深刻分享并不容易㊂文本旅行到一个陌生的国度,难免都会遭遇不同程度的文化抵抗㊂文化距离所造成的文化生疏感会阻碍翻译对文化流转的实现,影响译文对于原文中文化元素的切实传达㊂除了文化差异的影响之外,中国文学外译的策略也制约了中国译出文学的质量,进而影响了海外读者对译本的热爱㊂长期以来,中国文学外译的相关实践一直纠缠于单纯的 源语中心论 ,即译者被要求专注于在语言层面的对等与再现,尽可能忠实和准确地进行文字层面的转换,而相对忽略了深层次的文化意涵的传达,进而生产出一些所谓的 合格的译文 ㊂但这些 合格的译文 在很大程度上可能难以吸引外国读者,其后果就是中国的文学作品并没有通过这些 合格的译文 而走出去, 其最后的读者可能就是孤芳自赏的我们自己 (胡安江,2020:80)㊂当然,除了翻译的影响,中国译出文学未能在世界读者中建立起广泛的身份认同,从根源上讲是由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话语权势差所决定的㊂文学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艺术反映,它受到一定的经济基础的制约㊂由于经济㊁政治等因素的影响,中西方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演变出力量强弱对比㊂西方世界以文化知识为载体,通过文化创作主导着全球文化话语权的发展趋势㊂西方的强势文化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按照自己的文化偏好或意识形态来解读弱势文化,甚至占据弱势文化的生存空间,这让暂时处于弱势地位的文化在向外传播的过程中受到很大的局限㊂2㊀中国文学译介路径的理论基础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译出文学要在国际上广泛传播,我们就需要在强势文化面前摆正自我的文化心态,走出自身的封闭圈㊂在此背景下,探索消解文化霸权的后殖民主义理论(post-colonialism)无疑为中国文学译介提供了重要思路㊂后殖民主义是一个巨大的话语场,在这个场域中,所有的理论探讨都基于一个历史事实,即植根于欧洲殖民主义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后果㊂根据后殖民主义的理论主张,西方世界以意识形态为载体,通过文化创作,利用其在文化知识方面的优势,对东方国家的文化领域进行殖民霸权㊂据此,后殖民主义的话语主要是关于文化差异的理论研究㊂这种文化差异原本主要是指原宗主国与殖民地及第三世界之间的不同于殖民主义的复杂关系,后来也被学者用于阐释广义上的基于 西方中心㊃811㊃㊀李沐子㊀从文本旅行到文化杂合 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读者的译介路径探索㊀主义 或基于西方文化霸权所产生的文化势差的种种问题㊂后殖民主义理论家霍米㊃巴巴创立并阐释了一系列带有后现代主义特征的概念,包括 间隙的 或 阈限的 之间的 第三空间 等㊂其中, 第三空间 的概念强调东西方文化的相互交叠,并且跨越了东㊁西方文化之间的界线,在理论层面上使两种文化的矛盾不再尖锐㊂巴巴通过构建一种超越种族差异和阶级差异的异质文化认同的 阈限性 (liminal)场域,创造出处理文化差异中的矛盾与冲突的 居间 场所,其作用就是生成一种边界融合所特有的张力㊂巴巴提出,异质文化相交流的结果,是生成一种新的文化身份,这是一种 杂合 的身份㊂不同的文化相互接触时,是不可能完全保持各自的纯粹性的,但不同的两种文化并非是一种简单的二元对立的关系,相反,两种异质文化相互交融㊁杂糅,于是在二者的居间位置 会打开一片 间隙性空间 (interstitial space)㊁一种间隙的时间性,它既反对回到一种原始性的 本质主义 的自我意识,也反对放任于一种 过程 中的无尽的分裂的主体 ,它 既非自我也非他者,而是那之外的某物 (Bhabha,1996:28,204,206)㊂这不是一种文化的同化过程,而是通过异质文化的边界协商,产生一种 完全不同的 利益群体 或社会运动的文化 (生安锋,2004:30)㊂巴巴将 第三空间 定义为 处于文化渗透之复杂状态中的不同文化之间的你中有我㊁我中有你的那种不确定的和模棱两可间的界线 (王宁,2006:148)㊂基于这种属性, 第三空间 的理论可以用来探讨被忽略㊁受局限或被压抑的文化场景,并重新使其发展㊂在 第三空间 这个中间地带,弱势文化的发展方式并非是对强势文化进行完全的复制,而是通过一种 模拟 (mimicry)的方式,进而从内部解构强势文化,以自我的文化理念和传统以辅之,其结果也同时解构了既定的文化身份,从而产生 非此非彼 亦此亦彼 的文化新生事物㊂文化的势差因此得到消解㊂这一新生事物即为文化杂合体,它兼具两种文化的特质㊂所以, 第三空间 从理论上为异质文化的融合出新提供了一种方法论的思考㊂不同的文化以及基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事物要相互理解,共同发展,很难在一种单一的文化内部实现,而是需要在一种更加包容的空间里,以协商的方式达成临时的认同㊂这一 文化之间 的世界,追求一种 部分性 文化的重新整合,使各种固有的文化因素在相互协商的过程中获得新的杂合的身份㊂3㊀中国文学译介路径的可行方案翻译本来就拥有天然的双重视域,既包括熟悉的本国文化因子,又带来陌生的异国文化元素,创造出译文的 转文化性 (transculturality)叙事特征,是一种文化解构与建构的过程㊂巴巴的 第三空间 理论解构了殖民文化的 非此即彼 的根基,在异质文化相互融合的基础之上,构建起一种 亦此亦彼 的新身份㊂这一理论为中国文学的外译实践提供一种基于文化杂合的文化观和方法论㊂在 第三空间 理论的视阈下,要通过对中国文学外译的策略㊁心态㊁群体的调整,激发海外读者对中国译出文学的热爱,推动中国文学 走出去 ㊂这一目标可以通过一种 杂合 方法论来实现㊂3.1 杂合 的翻译策略对于归化或异化的翻译策略之争,在译界和翻译研究中由来已久㊂两种翻译策略代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观和译介意图,各有优劣㊂但在现实的翻译活动中,此两种策略并非绝对对立的关系㊂为了促进中国文学的传播,对中国文学的外译,可以采用同时兼有归化与异化的 杂合 策略,并以归化为主,异化为辅㊂㊃911㊃㊀外国语文2023年第3期㊀异化派的学者认为,对于弱势文化的文学作品而言,只有在翻译中采用异化的策略,才能最有效地存留作品的异域文化特色,以此为武器冲击和瓦解强势文化的地位,因此以刘易斯(Philip Lewis)㊁韦努蒂(Lawrence Venuti)为代表的学者提出了 反常的忠实(abusive fidelity) (王东风, 2008:75)的概念㊂但异化策略却常常被指有太过刻意营造 异国情调 之嫌,这样的语言特征反而迎合了西方世界猎奇的文化心理,并且符合西方有关东方的 文化他者 的刻板印象㊂因此,在推动中国文学 走出去 的大背景下,归化式的译文实际上更易于被海外读者所接受和喜爱,其传播潜能和颠覆力量不容小觑㊂事实上,翻译的首要目标就是实现有效的交际意图,对于文学作品的翻译,应该把异质文化用目标语读者可接受的方式和语言习惯恰当地表达出来㊂以归化的方式译介中国文学能够为中国文学的传播起到积极的作用㊂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对莫言文学作品的翻译即是一个实例㊂2012年,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莫言文学作品的翻译因此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㊂莫言的文学创作能在国际上取得成功,作为译者的葛浩文功不可没㊂诚然,葛浩文的译文也引起不少争议,学界不少人认为其翻译有 连译带改 (周满珍, 2017)的嫌疑㊂然而,葛浩文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充分考虑了目标读者的期待规范,照顾到了西方读者的文化偏好以及英语文学的某些特质,将现㊁当代中国文学以极其生动㊁鲜活的状态展示给西方的读者,他要让母语为英语的读者群体热爱他的翻译作品,他是为美国的出版商和美国读者而写的(Stalling,2014:7,9)㊂有学者如此评价葛浩文的翻译: 葛浩文与其他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的译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他注重英文的风格㊂在葛浩文登台之前,想探究中国小说的读者常常得忍受毫无生气的翻译,原作的活力很少得以体现㊂ (陈定刚,2019:47)因此我们可以说,以归化的方式从西方的文学形式中寻找一些文化试验因子,是对原文本的文化资源的丰富,这是一种可行的策略㊂当然,译者也需要把握好尺度,不可把一时的变通当作永恒和唯一的价值追求㊂实际上,不论是过于求同还是过于求异,都违背了通过平等对话㊁相互比照而达到文化认同的初衷㊂这样看来, 居间 的 杂合 翻译策略无疑值得期待㊂基于推动中国文学 走出去 的初衷,则应以归化为主,异化辅之,在充分考虑目标读者的审美偏好和 可接受性 的基础上,保留和传播中华文化精华,在促进审美迁徙中不忘文化的基础与根基㊂具体而言,可以在语言习惯与行文方式等方面更多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满足译文的流畅性,使外国读者易于接受;而在彰显中国文化意涵和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与表达的部分,则可以采用异化的策略,让读者意识到中国文化的存在㊂3.2 杂合 的译介心态译者应该秉持一种兼有世界性与民族性,并且兼顾原文作者的写作意图与目标读者的文化期待的 杂合 的译介心态,让译文的新的文化身份在中㊁外二元文化的浸淫当中树立起来㊂基于促进中国译出文学国际传播的初衷,译者要充分考虑目标语语境的接受效率和汉语的国际影响力构建问题㊂因此,译者应以世界性的价值取向为核心,以民族性的理念为补充,同时将读者的文化期待置于首位,但也要严守原文作者的写作意图的底线㊂译者要建立起源语和目标语㊁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和谐关系,本着 交际 与 对话 的原则,构建中外文学与文化的互文关系㊂译者首先要兼具世界性与民族性的译介的价值取向,并且将世界性的价值观放在首要位置㊂在跨文化的语境下,翻译不是简单的工具性过程,而是发挥着传递文化价值观的重要作用,对异质文化的交流与繁荣具有重要意义㊂然而,译者作为某种特定文化的产物,来自其自身文化背景的先入之见构成了对作者的文化理解基础,译者本身会带有一种文化的 先认知 ㊂因此在从事翻译活㊃021㊃㊀李沐子㊀从文本旅行到文化杂合 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读者的译介路径探索㊀动的过程中,译者难免会出于某种自觉或不自觉的文化目的来处理对原文本的翻译㊂为了能够使中国译出文学受到世界读者的热爱,译者就要以更加包容和开放的世界性的心态来进行翻译活动㊂因此,译者可以尽量以一个文化 局外人 的身份审视源语文化与目标语文化,撇开自身文化偏好的影射,以相对中立或 居间 的视角对原文本进行再阐释,这样才可以相对客观地在传递原文本的文化特征的同时,产出具有易于目标读者 可理解 和 可接受 的翻译作品㊂除此之外,译者还应兼顾原文作者的写作意图与目标读者的文化期待㊂在具体翻译活动中,译者需要对将要进入目标语文化场域的源语文本,进行 有差异的阐释 ,即深入到文化意义层面,结合目标语的语言特点,进行语言的 再创作 ,将原文的写作意图和原文中的文化意涵结合目标读者的文化偏好,展现在译文中㊂ 再创作 的目的是获得某种糅合了源语文化与目标语文化的阐释,创造出兼具双重文化叙事风格的译文㊂3.3 杂合 的译者群体在译者群体的力量储备方面,可以采用一种 杂合 的组成方式,将母语为中文的中国译者与母语为目标语的汉学家作为主要的译介人才力量㊂因为,仅仅强调母语为中文的中国译者对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的透彻理解,并不足以确保译本在目标语的文化市场上的接受和传播,而如果盲目地依赖汉学家的翻译,也很容易招致危险,反而使中国文化被强势的西方文化所吞噬㊂因此,我们需要探索一种折中的道路,一种 杂合 的模式,既不能完全依靠中国译者,以免滋生封闭的民族主义情绪;又不能不加甄别地将传播中国文学的历史任务完全交到外国学者手中,以免在无意间挫伤了中国的文化话语权和文化自信㊂从中国文学外译数十年来的实践情况看,基本是由中国译者担当重任的㊂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汉语为母语的中国译者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㊂当然,这其中的难度不容小觑㊂因为,根据译界常规,从外语向母语的正向翻译才是理想的翻译方向,这种方式可以确保译文的自然流畅和可读性;而中国译者要将中文译成外语,其实是在做逆向翻译,而这种翻译一直被视为是一种另类翻译活动,译文的质量往往受到质疑㊂然而,在积极传播中国文学的大背景下,逆向翻译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选择㊂这就需要中国的译者积极提高汉语和目标语的双语能力,更加熟稔掌握目标语的写作习惯,广泛了解中国文学中的传统和典故,磨炼在两种文化之间交流的能力,提升对两种文化的敏感程度以及理解运用能力,并且从文化审美㊁文化心理㊁文化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丰富对目标语文化背景的了解,从而捕捉目标读者的文化偏好与 可接受性 ,缩短目标读者与译本的心理距离,力求做到再现原作的艺术风骨,用鲜活的㊁酣畅淋漓的译文去吸引和打动更多的读者㊂此外,西方的汉学家也是不可或缺的力量㊂汉学家葛浩文翻译莫言作品的巨大成功,就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汉学家推动中国译出文学国际传播的潜能㊂我们应该看到的是,确实有不少西方的汉学家深切热爱着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并且热情地致力于将中国文化和文学作品传播给更广泛的读者群体㊂有相当数量的中国优秀文学作品,经过汉学家的成功译介,得以在世界多元的文学系统中占有一席之地㊂然而,正如黄友义指出的那样: 中译外绝对不能一个人译,一定要有中外合作㊂ (鲍晓英,2013:64)中国译者与汉学家如果能够优势互补,让更多的中国优秀文学作品 充分 且 可亲近 地展现在海外读者的面前,得到海外读者的认同和喜爱,树立起 可亲可爱可敬 的中国国际形象,中国文学 走出去 的步伐方能行稳致远㊂㊃121㊃㊀外国语文2023年第3期㊀4㊀结语中国文学的外译被认为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㊂要思考中国文学如何更好地 走出去 ,不应在固有观念中去寻找答案,而要从有担当的文化强国的广阔胸怀㊁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决心㊁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构想的高度来考量㊂我们肩负着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优秀文学作品与世界分享的神圣使命,我们应该更加主动地走向他者㊂文化交流的必要途径就是翻译㊂译者在源语文化与目标语文化相交流的 第三空间 中,塑造译文的全新文化身份㊂事实上,文化全球化要求中国译者重新审视已有的翻译观念和相关实践㊂我们要审时度势地不断调整翻译策略和译介心态,培养译者群体,走出封闭的地方主义㊂在翻译的语境下, 第三空间 理论构想出一种文化居间与融合出新的场域,这有益于消减孤立,抗击文化隔离,消解文化霸权,促进异质文化之间的适应和兼容,强化中外文化之间的流转㊂ 第三空间 理论对于推动中国文学走进全球读者的视野㊁实现中国文学的世界表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㊂参考文献:Bhabha,H.K.1994.The Location of Culture[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Bhabha,H.K.1996.The Postcolonial Question:Common Skies[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 Stalling,J.2014.The Voice of the Translator:An Interview with Howard Goldblatt[J].Translation Review(1):1-12.鲍晓英.2013.中国文化 走出去 之译介模式探索 中国外文局副局长兼总编辑黄友义访谈录[J].中国翻译(5): 62-65.陈定刚.2019.翻译与文化:语言接受性的流转[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耿强.2014.中国文学走出去政府译介模式效果探讨 以 熊猫丛书 为个案[J].中国比较文学(1):66-77+65.胡安江.2017.中国文学 走出去 :问题与思考[J].中国翻译(5):77-80.胡安江.2020.从文本到受众 翻译与文化研究论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生安锋.2014.霍米㊃巴巴的后殖民理论研究[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王东风.2008.译学关键词:abusive fidelity[J].外国语(4):73-77.王宁.2006.文化翻译与经典阐释[M].北京:中华书局.周满珍.2017.‘译林“创办人李景端: 连译带改 是文化不自信[N].长江日报,2017-07-04(20).From Text Travel to Cultural Hybridity:Exploring the Path of Translation and Introduct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 Towards World ReadersLI MuziAbstract:How to better promote the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 through translation is a crucial issue that needs to be addressed for Chinese literature to reach the world readers.In the context of post-colonial theory,the differences in diversified cultures are negotiated,exchanged and fused into new ones in the third space ,thus generating newly emerging things that are neither one nor the other and both one and the other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ultures are thus dissolved.The theory of the third space provides a more applicable cultural view and methodology of hybridity for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and we should explore from three aspects:the strategy,the mentality,and the translator,to promote the international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translated literature.Key words:Chinese literature;translated literature;cultural identity; the third space ;cultural hybridity责任编校:陈宁㊃221㊃。
经济对语言作用的研究
经济对语言作用的研究作者:范学刚来源:《现代交际》2014年第01期[摘要]本文论述了经济对语言传播和发展的影响,经济决定了语言影响力的同时也丰富了语言的内容;经济影响语言政策的设定和语言培养体系的建立;经济影响对于语言学习的选择。
通过经济对于语言影响规律的掌握,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语言的发展规律,进行语言投资、语言规划和语言的保护,不仅具有理论意义,同时也具有较大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语言语言经济学[中图分类号]H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1-0036-01一、经济已经成为影响语言传播的主要因素语言的主要功能就是交流,交流是语言的第一需要。
那么当交流的对象和范围等因素发生变化,必然引起语言的变化。
当交流的对象和范围发生变化,引起交流双方的相互学习,当交流的对象增多,多方交流时,通过选择某种语言得以凸显,而这种选择的主导因素,从早期的军事因素发展到经济因素,随着历史的发展经济因素成为主导因素。
早期人类社会是以农业生产为主体的农业经济。
人们受当时客观条件的制约,科技水平不高,交通工具简陋,直接导致了人们经济贸易的范围较小,交通运输的艰难大大影响了进行贸易的频率乃至经济贸易中的商品种类。
由于经济贸易范围不大,因此商业交换双方在语言上障碍较小,经济对于语言和语言对于经济的重要作用没有突显出来。
近现代语言的大范围传播,经历了两个阶段,首先第一阶段是依靠武力军事通过政策手段完成的。
例如:殖民时期,由武力进行征服和占领,通过殖民统治,强行推行殖民教育,推广殖民语言,维护殖民统治。
这一时期,语言的推广主要是依靠坚船利炮,依靠殖民者的武力,通过殖民者制定的教育政策实现语言的推广。
而殖民语言的推广对于殖民者的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第二阶段是现代商品经济时代,语言的传播主要依靠现代商品经济贸易的推广而扩大传播范围,通过经济交流,同时带动语言的交流和传播,经济对于语言传播的影响,取代了武力军事的政策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