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 12 伤仲永(第1课时)教学设计 鲁教版五四制

合集下载

山东省济南市六年级语文下册 12 伤仲永教案1 鲁教版五四制

山东省济南市六年级语文下册 12 伤仲永教案1 鲁教版五四制
1、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二、把握课文内容:
(一)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幼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
第二阶段: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阶段:又过七年后变成平庸之人。
三、学习第一阶段(1)
(4)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受之于天’’而“卒之为众人矣”,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5)你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即“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
《伤仲永》一文广为传诵,其中所蕴含的深意,不仅在于它讲述了做学问的道理,更阐明了天下事物的普遍道理。文中插入的蜀鄙二僧的故事,读来生动有趣,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在生动的背后,增强了说服力,更深入地阐述了做学问的道理,贵在立志,事在人为。
学生经过了半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基本能够结合注释和译文,读懂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所讲的道理。他们接触过较为简短的古文,像这样长篇幅的古文还是第一次遇到。由于文章故事性比较强,学生对于中间“蜀鄙二僧”部分能够很好掌握,但对于开头和结尾部分阐述的道理不能够清楚的感知,对于道理与所举事例之间的关系也不够明了。
六、小测
1、假如你认为自己很聪明的话,读了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和启发?假如你认为自己还有点笨,读了文章后,又有什么感受和启发?
2、你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即“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
七、作业

六年级下语文导学案(B)12伤仲永_鲁教版

六年级下语文导学案(B)12伤仲永_鲁教版
12 伤仲永





学科 语文 课题
主备人
主备日期
课型 新授 课时
1
教案序号
修改日期
复习 目标 重点 难点
1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弄清方仲永变化的过程,弄清方仲永的才能衰退的原因。 2、深刻领会后天学习非常重要这个道理 1 、 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 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一、 复习导入:
Hale Waihona Puke 内容设计区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导学设 计、错 题更正 区
第三阶段: (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 独到的见解吗?
,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你还有什么新的、
2、自由朗读 3 段,思考: 第三段议论写作者的观点,简要说说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1、文学常识
2、重点文言词汇解释:
①世隶耕
②稍稍宾客其父
学生 独立
完 成, 教师 巡视 指导
小组 交流 讨论
(2) 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 阶段?
学后 总结
1/ 1
审阅签字:
上课时间
④泯然众人矣
⑤环谒于邑人
③或以钱币求之 ⑥得为众人而已耶
3、你怎样评价仲永的父亲?
学生朗 读学习 目标
4、假 设你有一个这样的父亲或儿子,会怎么样做?(引用《论语》中的语句劝劝像仲永 一样的古人或今人)
二、 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结合具体问题,分析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主旨 1、齐读 1、 2 段,思考问题: (1) 第一段哪些表现能看出方仲永天资聪慧?
依照知 识提纲 复习, 强化记 忆 教师点 拨
三 、体验与反思: 你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即“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假 如你认为自己很聪明的话,读了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和启发?假如你认为自己还有点笨, 读了文章后,又有什么感受和启发? 四、课堂小结:

伤仲永教学设计(精选5篇)

伤仲永教学设计(精选5篇)

•••••••••••••••••伤仲永教学设计(精选5篇)伤仲永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伤仲永教学设计(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伤仲永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熟读、朗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详略得当的写法。

(3)感悟文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重点:1、积累文言知识。

2、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难点: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具准备】准备歌曲《爱拼才会赢》,指导学生准备课堂辩论。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诵读品味、谈话启发【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引导学生读句“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教育及自身学习有关”让学生讨论:天资与后天教育对成才哪个重要?,而后发表看法。

(根据学生意见把学生分成两组)今天我们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让我们在品学中感悟真知、品析事理,体味怎样才能成才的人生真谛吧!简介作者:请1~2名学生根据积累的知识介绍王安石,教师适时补充。

二、多元感知,品悟分析1、投影出示课文原文,找一生读文,其他学生纠错、正音。

2、学生自读全文,指出疑难,投影出示重点词句,师生释疑。

(生问生答、师生对话)3、学生分小组合作再读文章,探究文意,要求用自己的话讲述方仲永的故事。

(学生合作研析、全班交流)4、相信大家通过读文与听故事你肯定认识了仲永这个人,那么你认识到了一个的方仲永呢?5、请大家再细读课文,思考仲永的变化可以分为几个阶段,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这些变化?(学生小组分析,教师明确:(1)阶段:“仲永生五年……可观者。

”写方仲永天资过人、才能出众;(2)阶段:“……不能称前时之闻”写仲永才能衰退;(3)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写仲永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6、再读分析仲永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仲永的事例,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7、文中哪些文句能体现这个道理?(引导分析最后一段)8、通过我们上述分析,你认为作者对方仲永的态度和情感如何?(明确:“伤”。

2016-2017年最新鲁教版(五四制)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伤仲永》第一课时优秀教案(精品)

2016-2017年最新鲁教版(五四制)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伤仲永》第一课时优秀教案(精品)

《伤仲永》第一课时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

2. 体会语言的简洁、洗炼。

方法与过程:1. 反复朗读文中精彩语段。

2. 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1. 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

2. 体会语言的简洁、洗炼。

教学重点: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

教学难点:翻译全文。

教学方法:演示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挂图、课件。

课时安排:第1课时教学进程:一、导入1.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

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

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二、检查预习1. 检查预习一: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指正。

2. 检查预习二: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指正。

学生齐声朗读。

可能出现的句子停顿仲永/生五年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传/一乡秀才/观之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余闻之也/久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三、作者作品简介提问:这是王安石的作品。

哪位同学了解王安石以及他的作品,来给大家谈谈?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四、题解本文是一篇随笔。

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

是散文的一种。

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

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提问:谁能说说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明确:哀伤,叹息。

表达了作者的感情五、自读课文,掌握大意讲述: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鲁教版初中语文六年级下册《伤仲永》课件1(第1课时)ppt课件

鲁教版初中语文六年级下册《伤仲永》课件1(第1课时)ppt课件
第二层:从“彼其”到文末 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将更可悲。
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努力学习, 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文言字词
A.世隶耕(属于) B.未尝识书具( 曾经 ) C.即书诗四句( 写 ) D.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赡养)( 团结 )( 内容 ) E.或以钱币乞之( 有的人 )(求取 ) F.从先人还家( 跟从 ) G.贤于材人远矣( 比……优秀 )
词类活用
1、“即书诗四句” 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3、“邑人奇之”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4、“稍稍宾客其父”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5、“父利其然也” 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一词多义
1)之 忽啼求之( 代词,代书具 ) 借旁近与之 (代词,代仲永 ) 传一乡秀才观之(代词,代“仲永写的诗”) 余闻之也久( 代词,代“仲永很有才这件事”) 不能称前时之闻( 助词,的 ) 卒之为众人( 调节音节,无意义) 受之天也( 调节音节,无意义)
2)于
环谒于邑人 ( 到,介词 ) 于舅家见之 ( 在,介词 ) 贤于材人远矣 ( 比,介词 ) 受于人者不至 ( 被,介词)
3)其
其诗以养父母( 他的,指方仲永的 )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代方仲永写的诗) 父利其然也( 他,指父亲 ) 其受之天也( 他,指方仲永 ) 如此其贤也( 他的 ) 彼其受之天也( 他 )
12 伤仲永
第一课时
课文导入
1978年,中国科技大学决定破格录取了少年天才宁铂,并成立了中国第 一个大学少年班。当年的报纸、杂志、电视都在报道宁铂,宁铂2岁半时已经 能够背诵30多首毛泽东诗词,3岁时能数100个数,4岁学会400多个汉字,5岁 上学,6岁开始学习《中医学概论》和使用中草药,8岁能下围棋并熟读《水浒 传》。他被公众看成是“神童中的神童”。而其后25年中宁铂不断想要离开, 最后他选择了出家为僧。与宁铂同时代的“神童”也说,如果青春可以重来, 他们决不会再读少年班。

鲁教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下册第12课《伤仲永》课堂实录-最新教学文档

鲁教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下册第12课《伤仲永》课堂实录-最新教学文档

《伤仲永》课堂实录教者:卜照飞一、课前导学1、检查导学案完成情况。

2、检查预习阅读情况。

二、谈话导入师由“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导入。

三、预习展示1、指名介绍作者、作品。

2、师补充。

3、解题师指名叫学生汇报解题。

四、朗读课文师:学习文言文,朗读是一个重要的环节,那么朗读时应该注意些什么?生:字音:师:有拿不准的字音吗?生:(摇头)。

(出示幻灯二)易读错的字: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

师:尽管大家预习得不错,老师还是要提醒大家注意这几个字的读音。

哪些同学愿意区分一下?生:“即”读jí,“立刻,就”的意思。

容易混淆的字是“既然”的“既”。

生:“为”读wéi,是动词“写上”的意思。

容易与介词“wèi”混淆。

师:分析得很好,后一个字谁来分析?生:老师您帮我们分析一下吧。

师:好。

“夫”,名词以外读“fú”,这里有指代的意思,指代那些本来就平凡的人。

这种用法在以后的文言文学习中还会常常遇到,同学们注意积累。

师:除了字音我们还应该注意什么?生:停顿节奏。

师:有问题吗?生:不明白课后例题中“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停顿的原因。

师:谁明白?生:这样停顿是保持了词语和短语的完整性。

师:解释得好。

生:“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怎么停顿?师:谁能解决?生:应该读“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师:很好,这是根据语意的停顿。

还有么?生:最后一段中“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生:我认为应该读“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这也是根据语意停顿。

师:好,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师:朗读文章除了注意字音、节奏,还应该注意什么?生:作者的感情。

师:什么感情?生:哀伤,惋惜。

师:何以见得?生:从标题和最后一段得知。

师:你能读一下最后一段么?生:(朗读)师:读出感情了么?生:基本上读出了,哀伤、惋惜之情有了,但我认为还应该有一种强烈的语气,因为最后一个句子虽是问句,但却是督促人们学习的,所以语气应该强烈些。

中学六年级语文下册 12 伤仲永学案1(无答案) 鲁教版五四制 学案

中学六年级语文下册 12 伤仲永学案1(无答案) 鲁教版五四制 学案

12 伤仲永
内容设计区导学设计

题更
正区
学科语文课题主备人主备日期②师生评价,重点练读
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3、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4、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③小组为单位再读课文
④朗读比赛
各组选派代表朗读→小组互相指名朗读→教师点名朗读三个环节得分汇总排名学生独立完成,教师
课型新授课时1课时教案序号修改日期
复习目标1.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如“隶、异、奇、利、扳、文理、稍稍、宾客、环谒、泯然〞等,掌握读音、词义。

2.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阅读、释义、翻译这篇文言文。

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知识。

2.理解方仲永由五岁能诗,到“泯然众人〞这一变化的原因。

内容设计区
导学设计、
错题更正
区。

鲁教版(五四学制)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伤仲永》教学设计

鲁教版(五四学制)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伤仲永》教学设计

《伤仲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2)体会语言简洁、洗炼的特点,明确仲永“泯然众人矣"的深层原因。

(3)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并扎实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及文言现象。

2、过程与方法(1)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初晓课文。

(2)反复朗读,通过合作探究体会作者写作意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方仲永的故事,使学生认识到后天的学习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学习,更多地获取知识。

【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的写法、(2)领会文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方法】1、朗读法。

文章语言精美,含蓄蕴藉,只有在不断的朗读中,才能领会文章的深层内涵、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以学生独立探究为主,辅之以必要的点拨引导,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师:什么是天才?如何才能成为天才?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考虑这些问题、古往今来有许多激励人们成材的格言,如:天才来自勤奋,聪明来自积累等。

现在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它从另一个角度告诫我们:人才决不是天生的、2、板书课题二、制定目标1、学生回顾第一学期学古文的方法,自定本节课学习目标、2、师归纳整理学生提出的目标,出示目标。

(1)了解作者,读熟课文,读准字音,读准文言语句中的停顿。

(2)积累文言词汇,在理解的基础上翻译课文。

(3)领会文中蕴含的道理。

3、学生按目标自学课文。

三、展示自学情况1、介绍作者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

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世称临川先生,王安石曾封于舒、荆,死后又谥为文,故也称为王荆公或王文公。

唐宋八大伙儿之一、有集本传世,一是《临川先生文集》本,一是《王文公文集》本,两本都掺有他人的著作。

2、指明朗读,师生点评、纠错。

3、教师范读,学生注意朗读时的停顿。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2 伤仲永 鲁教版 (1)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2 伤仲永 鲁教版 (1)

《伤仲永》教学设计学生分析这一时期,同学们已经学过了许多文言文了,有了一定学文言文的基础,学生学起来应该不太吃力。

另处,本文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学生应该很感兴趣。

这些都是学好本课的优势条件。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词义,包括重要的文言虚词,如“于”“之”等。

2.了解常用的文言知识,如“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议”。

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生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本文寓理于事,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

3.体会本文语言简洁、凝练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认识人的知识才能并非一成不变,后天的教育和努力在造就人才方面起决定作用这一道理。

教学重点1、积累掌握重要的文言词语,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一些文言知识。

2、理解方仲永从“神童”到“泯然众人”的原因。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并能有自己的体会。

2.理解本文寓理于事,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

教材分析《伤仲永》是一篇随笔(散文的一种),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用“闻”、“见”、“问”三个片断,依次写了方仲永从5岁到20岁之间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在这部分中,作者详写第一个片断,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点明他才能衰退的原因;极简略地写后两个片断,点出他的才能衰退以致“泯然众人矣”。

第二部分是议论,作者借事说理,阐明了人的天资与后天学习的关系,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作者认为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作者采用了寓理于事、欲抑先扬、对比鲜明的写作方法,语言精炼、说理深刻、启人心扉。

教学方法1、讲练结合,读练结合。

学生反复阅读文章,朗读,译读,思读,品读,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加以指导点拨,学生在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多种形式的练习,以巩固所学知识,提升能力。

2、合作探究法,加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12伤仲永(教案)-鲁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12伤仲永(教案)-鲁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精品)12伤仲永(教案)-鲁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鲁教版12伤仲永【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分析课文,了解课文借事说理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明白得认得知识才能并不是一成比变的,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在造就人才方面起的决定性作用的道理。

【教学重点】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了解课文借事说理的特点。

【教学方法】演示法、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预备】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趣味导课(入)1. 我们明白:“天才来自勤奋,聪慧来自积存。

”天资聪慧仲永什么缘故成为了一个无能的人呢?先天教育与后天教育有如何样的关系?今天,我们学习课文《伤仲永》从中找到答案。

2.板书课题《伤仲永》。

3.解题:伤仲永中的“伤”是什么意思?伤:哀伤,叹惜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感知明白得[来源:Zxxk ]1.播放课文朗读,明白得课文,完成下列要求:①认读课后生字,在课文中圈出与课后生字相关的词语。

②借助字典等工具书,明白得文章中生词的意义。

出示词语:伤仲永世隶耕环谒泯然邑人奇之课文中的通假字:日扳仲永环谒于异人(扳通攀,牵引)贤于材人远矣(材通才,才能)[来源:Zxxk ](2)对比课下注释明白得词语:“世隶耕”隶:属于“养父母”养:赡养“自是指物作诗立就”立就:赶忙完成“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全乡“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来源:1]邑人奇之:邑人:同县的人“从先还家”从:跟从“泯然众人矣”泯然:完全“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一般“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且为众人”且:尚且“固众人”固:本来(4)明白得文中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②来宾其父:把......当作来宾,名词作动词。

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2.简介王安石。

3.课文写了一件什么情况?叙述方仲永从幼年时天资过人到长大后“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点明他才能衰退的缘故。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2伤仲永 鲁教版 (5)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2伤仲永 鲁教版 (5)

《伤仲永》教案设计【教案背景】《伤仲永》是这一册的第一篇文言文。

这个单元安排的是以“成长”为主题,通过了解课文中人物的成长历程,让学生能够正确对待成长中的苦与乐,得与失,成与败。

【教学课题】《伤仲永》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篇借事说理的议论文,作者讲述了方仲永由一个“神童”变成一个普通人的经历,并由此引发议论,“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及自身的学习有关”这一道理。

【教材分析】《伤仲永》是一篇说理文言文,它的特点是借事说理,借仲永故事来阐明作者的观点。

说理的同时还蕴含了作者深厚的情感。

一、达成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生字的读音、难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

2、概括文中的故事,学习寓理于事的写作方法。

3、了解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4、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释义,以养成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诵读法、导读法、讨论法、质疑法。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能够阅读、释义,以养成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人的知识才能不是一成不变的,后天的勤奋起决定性作用。

让学生认识到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学习。

二、教学重点理解本文方仲永从天资过人到泯然众人矣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文章的立意四、教学方法设想:一、布置自读,要求:凭借工具书和课文注释逐字逐句读懂课文,同时记下疑问,准备在老师教读时提出。

自读在课内进行。

二、试改变教师逐句串讲的传统教法,在学生认真自读的基础上,小组合作探究,从抓字、词、句入手,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心,务使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获得完整、鲜明的印象。

三、“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减轻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着眼于培养学生自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课时:2课时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网上搜集类似文中成长过程的事例,在教学中穿插融入。

2、制作ppt学生准备:预习课文,结合注释,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自读课)一、设置话题,导入新课二、介绍作者三、学生自读课文【教学内容和步骤】一、设置话题,导入新课什么是天才啊?(学生回答)是啊,“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12课《伤仲永》学案(无答案)鲁教版五四制(2021年整理)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12课《伤仲永》学案(无答案)鲁教版五四制(2021年整理)

黑龙江省鸡西市鸡东县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12课《伤仲永》学案(无答案)鲁教版五四制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黑龙江省鸡西市鸡东县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12课《伤仲永》学案(无答案)鲁教版五四制)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黑龙江省鸡西市鸡东县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12课《伤仲永》学案(无答案)鲁教版五四制的全部内容。

12《伤仲永》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能流畅地朗读课文。

2、掌握重点文言词语,把握课文内容.3、理解作者在文中所阐述的深刻道理,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学习重点难点】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2、理解作者在文中所阐述的深刻道理。

课前预习:(1)本文选自《》。

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号,江西临川人,北宋、。

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罢相。

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

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注音隶( ) 扳()谒()邑( )矣( )泯( )称( )卒( )焉( ) 耶( )(3)参照课下注释解释画横线的词语并疏通文意.金溪民( )方仲永,世隶( )耕().仲永生五年,未尝( )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 )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 )族为意( ),传一乡秀才观( )之()。

自是()指物( )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 )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 )钱币乞()之。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伤仲永鲁教版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伤仲永鲁教版

【教材分析】本文虽然是一篇文言文,但由于文章中讲述了仲永由一个五岁就能作诗的神童最后成为普通人的故事,而且大部分同学都对这个故事印象深刻,所以,本文相对比较容易理解。

【学情分析】学生正处在成长阶段,与方仲永年龄相仿,是进行教育的好教材。

教学中注意调动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并给予学法指导。

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主要是读、品、悟,因此要引导学生带着感情读课文、理解课文。

【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第二部分第十二条中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熟读课文,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讨论研究等方法让学生理解文中重点字,疏通文章大意,以及文章体现出的道理。

2.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懂得,后天教育对成才很重要的道理。

2.激发学生珍惜优良条件努力学习。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难点: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法】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课型】新授课。

【教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

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

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第一遍朗读课文,扫除阅读障碍(友情提示:①边读边标出文中生字词②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读一读,从音、形、义三方面掌握生字词)
2.熟读课文:(友情提示:①大声朗读课文,要求做到吐字清晰、读准确、读流畅②读出句内停顿、重音、节奏、语气,可借助句意把握)
(三)翻译课文并掌握词语:
4词类活用:1、宾客其父2、父利其然3、邑人奇之4、日扳仲永环谒邑人
5常见实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就隶扳谒称泯
虚词:“之”“于”
反思与重建
附:
1、课前检测题:
1、注音:隶扳谒称泯耶
2、写出加点字的含义:
父异焉立就宾客其父或以钱币利其然
环谒受于天贤于材人伤仲永
2、课堂检测题:课后练习三
三、布置作业:抄写重点注释并记忆,H层同学选记
5.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六、当堂小结:(1分钟)
七、当堂检测(5分钟)
八、布置作业(1分钟)
小结:学科知识构建与板书设计
伤 仲 永
1通假字:1、日扳仲永环谒邑人。2、贤于材人远矣。
2一词多义:1、自是指物立就。2、不能称前时之闻。
3古今异义:1、自是指物立就。2、或以钱币利其然。3、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教学过程:
集体备课
个人备课
一、导入新课(1分钟)
二、.预习检测(5分钟)
1、注音:隶扳谒称泯耶
2、写出加点字的含义:父异焉立就宾客其父
或以钱币利其然环谒受之天贤于材人伤仲永
三、明确目标(1分钟)
四、自主学习(15分钟)
(一)掌握文学常识。(友情提示:读课下注释①,了解作者、作品并掌握重要信息,也可借助参考资料再充实;)
1.翻译课文:(友情提示:结合课下注释及知识积累,自己尝试翻译课文,并随时将自己不懂的词句整理在下边)
2.掌握重点词语(友情提示:从文中找出你认为重要的词语并理解记忆,可参考课下注释)
五、共同探究(16分钟)
1、整理文章中的文言知识
(友情提示:①通假字;②一词多义;③古今异义;④词类活用;⑤常见实词;⑥“之”“于”)
教学重点
①、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阅读、释义、翻译这篇文言文。
②、人的天资并非一成不变,只有后天的教育和努力,才能造就人才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寓理于事,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对文言文接受能力差,以读促学,反复领会。并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
教学准备
充分运用多媒体,制造精彩的课件;布置学生充分的预习。
伤仲永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如“隶、异、奇、利、扳、文理、稍稍、宾客、环谒、泯然”等,掌握它们的读音、词义。
②、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阅读、释义、翻译这篇文言文。
2、技能目标:
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人的天资并非一成不变,只有后天的教育和努力,才能造就人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