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说课稿
第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说课稿
第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石岐中学田世兴我说课的题目是:《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首先,我说说我的选题。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是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的内容。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主要讲述的是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
秦汉的科技成就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和科学家的聪明才智与非凡的创造力。
秦汉的科技成就是建立在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同时这些科技成就运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又对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因此,学习本课有助于理解我国秦汉统一国家政权建立的历史意义,学习本课还可以为学习下一课秦汉的史学和艺术积累方法。
其次,我说说学习者的特征。
从知识基础来看,本课讲的地动仪的原理涉及到物理学知识,而七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学习物理学;从认知能力来看,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专注时间较短,但他们想象力丰富,很容易被新奇事物吸收,并且具有探索精神;从思维品质来看,七年级学生刚刚正式接触到历史,还没有掌握学习历史的系统方法,缺乏抽象思维能力,不善于总结和归纳。
基于以上分析,依课标和大纲,我将本课的教学设计如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纸的发明和改进、华佗和张仲景的成就,从而培养学生正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纸的发明对人类文明史做出哪些贡献?"培养学生从特定的历史条件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秦汉时期文化的繁荣昌盛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和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和非凡的创造力。
二、重点、难点:1、重点:(1)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2)地动仪2、难点:限于初一学生的阅历、知识量和理解能力,对很多本课提及的一些原理和事件难以理解和接受,是本课的难点。
三、过程1、导入新课(请同学们一起读本课课文,然后教师概述)我们已经学过的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方面的情况,这个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正是文化大发展的有利条件。
初中秦汉时期教案
初中秦汉时期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包括秦朝的建立和汉朝的发展。
2. 掌握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如太初历、张衡的科技成就、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等。
3. 了解秦汉时期的文学艺术,包括《九章算术》、《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著作,以及汉赋和乐府诗的代表作。
4. 掌握秦汉时期的宗教哲学发展,包括儒学的改造、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形成。
5. 了解秦汉时期的艺术成就,包括陶塑艺术、铸铜艺术和绘画艺术的代表作品。
教学重点:1. 秦汉时期的科技成就。
2. 秦汉时期的文学艺术。
3. 秦汉时期的宗教哲学发展。
4. 秦汉时期的艺术成就。
教学难点:1. 秦汉时期宗教哲学的复杂性。
2. 秦汉时期艺术成就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教学准备:1. 教材或历史资料。
2. 教学课件或幻灯片。
3. 相关的历史图片或艺术品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
2. 提问:你们对秦汉时期有什么了解?秦始皇和汉武帝是谁?二、科技成就(15分钟)1. 讲解太初历的背景和意义。
2. 介绍张衡的科技成就,如地动仪等。
3. 讲解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及其意义。
4. 引导学生讨论秦汉时期科技成就对后世的影响。
三、文学艺术(15分钟)1. 讲解《九章算术》、《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等著作的内容和意义。
2. 介绍汉赋和乐府诗的代表作,如《长歌行》、《短歌行》等。
3. 引导学生欣赏秦汉时期的文学作品,体会其风格和特点。
四、宗教哲学发展(10分钟)1. 讲解儒学在秦汉时期的改造和发展。
2. 介绍佛教传入中国的背景和时间,以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3. 讲解道教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4. 引导学生思考宗教哲学对秦汉时期社会的影响。
五、艺术成就(10分钟)1. 讲解秦汉时期的陶塑艺术,如兵马俑等。
2. 介绍秦汉时期的铸铜艺术,如四羊方尊等。
3. 讲解秦汉时期的绘画艺术,如马王堆帛画等。
人教版历史秦朝说课稿(精选5篇)
人教版历史秦朝说课稿(精选5篇)人教版历史秦朝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1、地位分析:《秦朝一统》是八年级上第四单元第一课的第四幕,“秦朝一统”承接“变革与争霸”和“百家争鸣”,建立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一统局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
这一课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秦并天下是基于商鞅变法,而中央集权制的确立,是法家思想的应用。
教材从不同方面描述了秦朝采取的中央集权的各种措施,突出了秦的统一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因此,本课的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分析:(1)本课要把握的基础知识有:秦灭六国及其意义;秦巩固统一的措施:中心集权统治的确立,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焚书坑儒,万里长城,灵渠;秦朝疆域。
(2)通过阅读课文和相关课外书籍的活动,使学生把握获取知识的多种途径,正确理解和处理历史信息。
通过对秦始皇及其建立的中心集权制度的学习分析,使学生把握分析人物、事件的方法,从而正确熟悉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通过思考和确理解和处理历史信息。
通过对秦始皇及其建立的中心集权制度的学习分析,使学生把握分析人物、事件的方法,从而正确熟悉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通过思考和分析“秦始皇建立的中心集权制度的措施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使学生明确综合分析问题的重要性,学会运用全面、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3)通过本课的学习,熟悉到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
秦始皇统一六国,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对中国历史的巨大贡献。
但他的残暴统治也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埋下了秦朝短命的祸根。
他所采取的一系列加强中心集权制度的措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对中国的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
3、教学难点:本课的难点一个是中心集权制的概念,一个是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与建立中心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关系。
中学历史七年级《秦汉时期的文化》说课稿
中学历史七年级《秦汉时期的文化》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o学生能够了解秦汉时期的文化背景,包括主要的思想流派、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成就等。
o学生能够掌握秦汉时期重要的历史人物及其贡献,如秦始皇、汉武帝、司马迁、张衡等。
o学生能够识记秦汉时期的代表性文化遗产,如长城、兵马俑、汉赋等。
2.能力目标:o培养学生通过阅读历史资料,分析秦汉时期文化特点的能力。
o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进行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归纳的能力。
o培养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历史项目研究和展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o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
o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尊重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观。
o引导学生理解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重点内容: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儒家、道家、法家)、文学艺术(汉赋、乐府诗)、科学技术(四大发明的前奏、天文历法)。
-难点内容:秦汉文化的历史影响及与现代文化的联系,如何理解秦汉时期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用于介绍秦汉时期的基本背景和文化概况。
-讨论法:分组讨论秦汉文化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理解秦汉文化的深层含义。
-多媒体教学法:利用PPT、视频资料等现代教学手段,增强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资源-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教具: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实验器材:无需特定实验器材。
-多媒体资源:相关纪录片、历史动画短片。
五、教学过程六、课堂管理-小组讨论:每组4-5人,确保每个人都有发言机会,组长负责记录和协调。
-维持纪律:设定明确的课堂规则,采用奖励和惩罚机制,保持课堂秩序。
-激励策略:对积极参与讨论和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表扬,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七、评价与反馈-课堂小测验:随堂进行,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即时掌握情况。
-课后作业:通过小论文的形式,评估学生的深入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
-期末考试:综合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
秦汉时期说课稿模板
秦汉时期说课稿模板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今天,我有幸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关于秦汉时期的一些历史知识。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它标志着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以中央集权为特点。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汉朝继承并发展了秦朝的政治制度,设立了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等中央官职,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官僚体系。
二、秦汉时期的经济发展经济方面,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时期。
农业技术的进步,如铁器的使用和水利工程的建设,大大提升了农业生产力。
同时,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东西方的贸易往来。
三、秦汉时期的文化成就文化上,秦汉时期涌现出了众多的文化成就。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统一。
汉朝时期,儒家思想成为国家的主导思想,同时,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就,如《史记》的编撰,对后世影响深远。
四、秦汉时期的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方面,秦汉时期的人民生活逐渐丰富。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出现了更多的娱乐活动和社会交往。
同时,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也逐渐深入人心,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
五、秦汉时期的对外关系在对外关系上,秦汉时期的中国与周边国家和民族有着频繁的交流。
汉朝通过和亲、贸易等手段,加强了与西域各国的联系,扩大了中国的影响力。
结语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它不仅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基础,也为中国的长期统一和发展奠定了基石。
通过对秦汉时期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的连续性和发展性,以及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
谢谢大家的聆听,希望这次的分享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如果有任何问题,欢迎在课后与我交流。
《秦汉时期》说课稿
《秦汉时期》说课稿柏晓玲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秦汉时期》。
本节课是一节复习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春秋战国纷争,秦国继商鞅变法之后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的基础。
长平之战后,东方六国再也无法与秦朝抗衡,秦最终统一了六国。
秦始皇实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其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
继秦大一统的局面之后,汉朝又创造了一个大一统的局面。
特别是在西汉的汉武帝时期,这样一个大一统的时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期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它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所以本课的内容在中国古代史的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中“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秦朝的建立及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
2.能力目标通过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学会评价历史人物。
3.德育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体会统一,安定的重要性,并培养学生维护统一的历史使命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课的重点是秦朝的建立及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及汉武帝的大一统的相关内容。
难点:对比秦始皇的“统一”和汉武帝的“大一统”两者之间有何差异,并且分析其中原因。
「教学方法分析」(一)教法策略根据本节课的内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并且达到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
我在教学教学过程中着重采用导学法、讲解法、讨论法等方法结合的方式,力图达到学、思、练的有机结合。
着重培养学生结合有关资料进行思考的能力。
并在一系列的教法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建和谐的课堂气氛。
利用小游戏,扮演历史人物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结合史实促进学生自主思考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及意义。
2.利用投影仪、多媒体设备等站、展示与本课有关图片内容。
《秦汉》教案
《秦汉》教案秦汉教案一、教学目标- 了解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 理解秦始皇的统一政策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掌握汉武帝的改革措施和帝国的繁荣时期- 知晓秦汉时期的社会制度和文化发展二、教学内容1. 秦始皇的统一政策- 统一文字和度量衡- 修建长城和修订历法- 设置郡县制度2. 汉武帝的改革措施- 推行科举制度- 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扩大领土和经济影响力3. 社会制度和文化发展- 农民起义和豪族的斗争- 儒家思想的影响和兴盛- 文化繁荣和科技进步三、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 通过图片、地图等展示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授课(30分钟)- 讲解秦始皇的统一政策及其影响。
- 介绍汉武帝的改革措施和帝国繁荣时期。
- 分析秦汉时期的社会制度和文化发展。
3. 讨论(20分钟)- 设立小组,让学生就秦始皇和汉武帝的政策进行讨论和总结。
- 就秦汉时期的社会制度和文化发展进行思考和分享。
4. 总结(10分钟)- 整理学生的讨论和分享,总结秦汉时期的重要特点和影响。
5. 作业布置(5分钟)- 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秦汉时期的历史论文。
四、教学资源- 图片、地图等展示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 相关教材和资料- ___演示文稿五、教学评价- 学生的讨论和分享表现- 论文的写作质量和深度- 学生对于秦汉时期历史的理解程度六、教学延伸- 组织参观秦始皇兵马俑或其他与秦汉时期相关的文物展览-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秦汉时期的历史资料和研究文献以上是《秦汉》教案的基本框架和内容,具体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补充。
Note: This document provides a basic framework and content for a teaching plan on the topic of "Qin and Han Dynasties." ___ based on the students' specific ___.。
初中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说课稿
初中历史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课。
本课主要讲述了秦汉时期我国的历史变迁,包括秦朝的建立、西汉和东汉的更迭以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封建社会的起始,认识秦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秦汉时期的历史了解还不够深入。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夏商西周的历史,对我国古代历史的发展有了初步的认识。
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我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秦汉时期的历史脉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汉时期的历史变迁,认识秦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自豪感,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秦汉时期的历史变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2.教学难点:秦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概念及其重要性的阐述。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讲授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材料,生动形象地展示秦汉时期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秦汉时期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封建社会的起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秦汉时期的历史变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
3.合作探究:分组讨论秦汉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初中历史复习秦汉教案
初中历史复习秦汉教案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秦朝和汉朝的历史背景、建立过程及其历史地位。
(2)掌握秦始皇、汉武帝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和贡献。
(3)了解秦朝和汉朝的政治制度、经济政策、文化成就等方面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秦朝和汉朝的历史特点。
(2)学会运用历史知识,对秦朝和汉朝进行比较和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文化的情感。
(2)树立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秦朝的建立与统一六国(1)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
(2)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
2. 秦朝的政治制度(1)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2)地方制度的实行。
3. 秦朝的经济政策(1)土地制度改革。
(2)税收政策。
4. 秦朝的文化成就(1)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
(2)修建长城、灵渠等工程。
5. 秦朝的灭亡(1)陈胜、吴广起义。
(2)楚汉战争与汉朝的建立。
6. 汉朝的政治制度(1)汉武帝的改革。
(2)外戚与宦官的权力斗争。
7. 汉朝的经济政策(1)休养生息政策。
(2)丝绸之路的开通。
8. 汉朝的文化成就(1)儒家思想的兴起。
(2)文学、艺术、科学的发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秦朝和汉朝的历史背景、建立过程及其历史地位。
(2)秦始皇、汉武帝等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和贡献。
(3)秦朝和汉朝的政治制度、经济政策、文化成就等方面的特点。
2. 教学难点:(1)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及其意义。
(2)汉武帝的改革及其对汉朝历史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历史图片、地图、视频等资料,生动形象地呈现秦朝和汉朝的历史场景。
2.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秦朝和汉朝的历史特点,培养学生的史学研究能力。
3. 结合时事,联系现实,让学生感受秦朝和汉朝历史的重要性和价值。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秦朝和汉朝的历史情境。
初中历史复习秦汉教案
初中历史复习秦汉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
2. 了解秦始皇统一六国和创造遗产的历程。
3. 了解汉武帝的统一和疆域扩张。
二、教学重点:
1. 秦始皇的统一六国和创造遗产。
2. 汉武帝的统一和疆域扩张。
三、教学难点:
1. 秦始皇的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2. 汉武帝的统治手段和扩张战争。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背景。
2. 学习过程:
(1)秦始皇统一六国和创造遗产:介绍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背景和过程,重点讲解秦
始皇推行中央集权、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等重要举措,并且创造了遗产制度。
(2)汉武帝的统一和疆域扩张:介绍汉武帝的统治手段和疆域扩张的历程,重点讲解汉
武帝的“开疆拓土”政策和对匈奴的战争。
3. 活动设计:
(1)小组讨论:分成小组,讨论秦始皇和汉武帝分别在政治和军事方面的成就和影响。
(2)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秦始皇和汉武帝,通过表演来展示他们的执政方式和政策。
4. 总结归纳:
通过学习,学生了解了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理解了秦始皇和汉武帝的统治手
段和扩张政策,对于中国古代历史有更深入的认识。
五、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让学生总结秦始皇和汉武帝的主要政绩和影响,写一篇作文并背诵。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秦汉时期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了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认识。
但是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教学方法过于单一,需要多样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昌盛的秦汉文化的教案7篇
昌盛的秦汉文化的教案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述职报告、合同协议、演讲致辞、条据文书、心得体会、策划方案、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job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es, documents, insights, planning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and more.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昌盛的秦汉文化的教案7篇教案是现在学习课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一类文体,教案是现在每一门课程之前都要制定好的,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昌盛的秦汉文化的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说课稿
游戏互动
皇帝
三公
御史御(史牵制) 丞 丞直 太 太
大夫 大(夫统率) 相 相接 控
尉
(虚设)
尉 九卿
制
奉 郎 卫 廷(统率)典 宗 治 少 太
常 中 尉 尉 诸客卿 正 粟 府 仆
令
内
三公九卿制 史
游戏互动
破案:
“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 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 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自 是后莫知行之所在。听事,群臣受决事,悉于咸阳宫。” ——《史记·秦始皇本纪》
课堂设问:你认为谁最有可能向始皇告密?
合作探究
结合课本知识、课后阅读与思考,以学习小组的 形式探究焚书坑儒、挟书律与秦的统治和灭亡有 何联系。
由各小组派代表总结发言。
积极作用:强化思想的统一,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消极作用:这些措施钳制了思想,毁灭大批古代极为丰
富的文化典籍,给中国古代文化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也成为秦朝短命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1)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 代王朝所沿用。
(2)随着中央集权制的建立,秦朝国力日益增强,形成以华夏 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 国家,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3)中央集权制下,皇帝在调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具有 绝对优势,但也因此而耗费大量财力物力,形成暴政,激化矛 盾。
皇帝制度——核 心 二、中央集权,加强统治 三公九卿——中 央
(“大一统”的政治制度) 郡县制度——地 方 思想专制——挟书律
三、汉承秦制,略有所改 承袭 (“大一统”的继续发展) 创新
课堂延伸
鲁教版历史六年级上册《昌盛的秦汉文化(二)》说课稿
鲁教版历史六年级上册《昌盛的秦汉文化(二)》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历史教材的一部分,主要介绍了秦汉时期的科技、文化和艺术成就。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秦始皇兵马俑、汉朝的丝绸之路、司马迁与《史记》、佛教的传入等。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秦汉时期的繁荣与文化特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观念。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秦汉时期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有所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于秦汉时期的科技、文化和艺术成就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秦汉时期的文化特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秦汉时期的科技、文化和艺术成就,认识秦始皇兵马俑、丝绸之路、《史记》和佛教传入等史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秦汉时期的繁荣与文化特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观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秦汉时期的科技、文化和艺术成就。
2.教学难点:秦始皇兵马俑、丝绸之路、《史记》和佛教传入等史实的理解与识记。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秦汉时期的历史文化。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材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秦汉时期的文化特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秦始皇兵马俑的视频资料作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对秦汉时期文化的好奇心。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秦汉时期的科技、文化和艺术成就。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秦始皇兵马俑、丝绸之路、《史记》和佛教传入等史实的意义和特点。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互动环节:设置问题抢答环节,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6.总结归纳: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秦汉时期的文化特点。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第2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说课稿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将采用以下布局和风格:
1.布局:板书将分为三个部分,左侧列出秦汉政治制度的主要知识点,如秦始皇统一六国、中央集权、汉代政治制度等;中间部分展示这些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影响;右侧列出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形成时间轴。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第2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选自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一第2课,主题为“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这一课程内容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它既是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深入解读,也是对秦汉时期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全面地理解秦汉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导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面向的学生群体主要为高中生,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具有以下特征:好奇心强,对历史事件感兴趣;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能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分析;学习习惯逐渐形成,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在认知水平上,学生对秦汉政治制度的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和情境来加深理解。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多样,部分学生对历史感兴趣,但也有部分学生可能对政治制度的认识较为模糊,需要激发其学习兴趣。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讲解、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探究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秦汉政治制度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历史的情感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和教学内容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
2.案例分析法:选择典型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如秦始皇统一六国、汉武帝大一统政策等,引导学生深入剖析,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维水平。其理论依据是案例教学法,认为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能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
昌盛的秦汉文化说课稿
昌盛的秦汉文化说课稿
第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一、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和医学成就,包括造纸术、《九章算术》和地动仪、张仲景和华佗。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汉代造纸图,了解造纸的工序,通过引导学生依据地动仪剖面图,分析其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当时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说教学法
本课主要是以讲授法为主,学生可以自主探究、自主讨论,从而达到师生互动的目的,教师从引言入手,介绍纸是怎样发明的?进而启发学生在秦汉时期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的科技文化成就有哪些?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本课的教学结构
可分为四大块,第一为“兴趣导入”,利用引言提到的故事来说明怎样解决纸的问题,从而说明当时秦汉有哪些科技文化成就,接着讲授新课内容。
第二为“课堂总结”,画一个表格,让学生简明易懂,进而更好的掌握课本中的知识点。
第三为“活动与探究”,看图分析课文中的《孔子圣迹图》,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
初中历史昌盛的秦汉文化教案优秀范文大
初中历史昌盛的秦汉文化教案优秀范文第一章:秦朝的统一与中央集权1.1 学习目标:了解秦朝的统一过程和意义。
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特点。
1.2 教学内容:秦朝的统一过程:秦国的发展和兼并六国。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
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权力集中、严格的管理和控制。
1.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和时间线了解秦朝的统一过程。
分组讨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特点,分享讨论结果。
教师通过案例分析,讲解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运作和影响。
1.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讨论和案例分析的表现。
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的正确率和理解程度。
第二章:秦朝的法律与制度2.1 学习目标:了解秦朝的法律制度和特点。
理解法律在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中的作用。
2.2 教学内容:秦朝的法律制度:法家思想的影响和法律的制定。
法律的特点:严格、明确、普遍适用。
法律在中央集权制度中的作用:维护社会秩序、加强中央集权。
2.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了解法家思想对秦朝法律制度的影响。
分组讨论秦朝法律的特点和作用,分享讨论结果。
教师通过案例分析,讲解法律在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中的具体运作和影响。
2.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讨论和案例分析的表现。
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的正确率和理解程度。
第三章:秦朝的经济与文化3.1 学习目标:了解秦朝的经济状况和特点。
了解秦朝的文化成就和影响。
3.2 教学内容:秦朝的经济状况: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经济特点:中央集权下的经济管理、统一货币和度量衡。
秦朝的文化成就:文字、度量衡、工程建设。
秦朝文化的影响:对后世的影响和传承。
3.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资料和图片了解秦朝的经济状况和文化成就。
分组讨论秦朝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和特点,分享讨论结果。
教师通过案例分析,讲解秦朝经济和文化的具体运作和影响。
3.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讨论和案例分析的表现。
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的正确率和理解程度。
第四章:汉朝的建立与巩固4.1 学习目标:了解汉朝的建立过程和意义。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说课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说课稿
1.说教材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创行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
秦朝因暴政短命而亡,但它的一些制度对以后历代王朝具有深远影响。
继起的西汉王朝在汉武帝时国力达到鼎盛,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东汉的版图大致与西汉相当,但政局较为混乱。
2.说课标
(1).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知道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知道秦朝的灭亡和西汉的建立。
(3).了解“文景之治”,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4).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5).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知道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
(6).知道司马迁和《史记》;知道造纸术的发明对传播文化的作用;讲述张仲景和华佗的故事。
3.说教法
(1)、忆知识巧导妙引:
展示本单元的时间轴尺和知识结构,引导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有整体的感知。
(2)、理教材夯实基础
教师引导学生分课梳理相关知识点,主要是以填空的形式。
易错易混知识点再次进行强调。
(3)、破重难讲透练活
教师对重难点知识进行阐释,并进行相关练习。
(4)、练真题把脉中考
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做真题的方式把握中考试题的难度、重点和出题方式。
(5)、课堂小结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复习到的重点知识,还有哪些知识掌握不透彻,老师进行补充、强调。
(6)、当堂检测(让学生做练测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说课稿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大一统的秦汉帝国”主题下的第4课。
一、说教材1.课标要求能讲述张骞出使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2.教材地位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两册课本属于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按照经济社会,政治变革,民族融合,科技文化,中外交流等主线来编排的。
《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属于中外交流这条线。
在学习了本单元秦汉时期大一统的国家形成和发展的背景下,迎来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史上第一个高峰。
本课将在了解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的基础上,学习张骞出使西域及丝绸之路。
从政治上讲,扩大了汉朝的疆域和统一,也有利于地区的开发;从民族关系上看,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形成和民族融合的因素,也为后边教材的北方民族内迁及民族融合高潮的出现埋下伏笔;在对外关系方面,通过西域,东西方经济、文化等进行了广泛地交流,古老中国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区域,我们吸收着外来文明的精华,同时向世界展示了华夏文明的灿烂辉煌。
3.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结合所学知识,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
通过收集历史资料并处理展示的过程,学习从多种途径获取历史资料并分析、整合历史信息的方法,并初步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如:鼓励学生课前搜集与本课人物事件有关的历史资料,如新编历史剧的剧照、历史人物的图片、遗迹,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课本有一定了解,降低学习的难度。
讲张骞时,可让学生拟写汉武帝招募人员自愿赴大月氏的诏书,包括目的、人才的条件、会遇到的危险等。
还可结合书上“张骞出使西域图”设计一段汉武帝与张骞的对话。
丝绸之路,可放映相关的影视资料或结合地图设计一条“丝绸之路旅游线路”,学生分组以丝绸之路为内容设计旅游线路。
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领悟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
二、说学情本课教学面对的是正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的初一年级学生,他们活泼好动,兴趣广泛,求知欲和表现欲强,但以形象思维为主,学习不易深入,注意力易转移,学习主动性不够。
因此,我在设计教学时,注意加强教学的趣味化、活动化和人性化,使遥远的历史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情感体验实际。
三、说教学法分二个方面: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1.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本课的重点是丝绸之路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因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民族关系的发展和中西方的交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丝绸之路成为当时和以后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西方输入中国的物品,对中国经济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2)难点:本课的难点是张骞出使西域,①西域的一部分现在已属于国外,另一部分属于我国西北地区,学生地理概念陌生。
②张骞出使西域识图难,地名生疏,读音书写难读大,且地名多③张骞出使西域所走的路线曲折复杂,④张骞两次出使的时间长,所经过、出访的国家多,过程复杂。
2、说教法和学法人的智力是多元的,学生的智力存在差异。
在历史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学生多方面的智力,提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个性化教学。
在教育中考虑学生个人的优势,使用不同的手段,使学生的智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在学习中应提供主动建构的时间和空间,使课堂成为学生主动而有意义构建历史知识的过程,根据这一理论在课堂上要提供平台给学生展示和讨论,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图象、音像、文字资料,丰富教学资源,创设教学情境,以实现有效教学。
具体而言,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如小组合作:合理分组,收集、整理有关丝绸之路的资料,培养协作精神,锻炼和提高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同时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成果展示法: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展示自己收集到的成果,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等等。
四、说教学过程根据“教指导学,为了学,服务学”的基本思想,我准备用以下五个教学步骤来达到教学目的。
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新知、课堂延伸、板书设计。
每个环节循序渐进,着重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合作探究学习,这节课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其中有电视剧的视频片段、有动画的历史地图及历史图片等资料,突出信息技术在学生课堂学习的重要作用”。
(一)导入新课你们知道北京奥运火炬接力境外传递的起始路线设计的依据是什么吗?(学生回答)(幻灯片展示)北京奥运火炬接力境外传递示意图设计意图:用图片导入可以抓住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条路线开辟于什么时期?(学生回答)今天我们一同来学习(幻灯片展示)板书课题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二)讲授新课1.西域让学生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找出西域的地理范围。
教师点评后让学生在图中圈画出来。
设计意图:学生在图中圈画出来,能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印象,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回答:汉朝把玉门关和阳关以西,包括今新疆和中亚以至更远的广大地区称西域(过渡)西域地区在秦汉时期就生活着多个民族、国家,其中势力比较强大的是哪一个,你们知道吗?(学生回答)匈奴2.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这一目的内容都是楷体字,包括战国、秦、汉三个时期中原同匈奴的关系,不要求掌握,了解就好。
设置以下问题,引导学生阅读这一目:问题一:当时中原王朝主要是指哪些朝代?问题二: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关系怎么样?列举史实加以说明让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中原王朝与匈奴之间的和战关系,直接影响到西域等地的安定和发展。
(幻灯片展示)和战史实设计意图:学生阅读后填写,实现教学的互动。
西汉初年,西域和汉王朝之间处于什么样的状态?为什么?(学生回答)隔绝状态,由于道路艰险,又有匈奴的阻隔。
3.张骞通西域(1)目的:汉武帝时,采取了什么对策来改变这种状态?(学生回答)公元前138年,汉武帝为了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
让学生拟写汉武帝招募人员自愿赴大月氏的诏书,还可结合书上“张骞出使西域图”设计一段汉武帝与张骞的对话。
(2)经过在第二目“张骞通西域”的学习中,将学生分成2组,第1组同学通过对教材文字、图片内容的预习和理解,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话外音)13年后,回到长安,汉武帝让张骞介绍出使的经历第2组同学结合张骞通西域路线图,介绍张骞首次出使西域路线分为4段;长安——玉门关、玉门关——大月氏、大月氏——阳关、阳关——长安,学生扮演的“导游”准备解说词、进行解说;另一“导游”对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情况做简洁叙述;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加强学生的自信心,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3)结果(幻灯片展示)西汉与西域经济交流表西汉与西域会有经济交流重要得益于什么事件?除了经济交流这个结果外,还有其他的结果吗?(学生回答)汉通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互派使节,互同商旅,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这是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管辖的开始。
(过渡)古代罗马人称中国为“丝国”。
他们非常喜欢中国的丝织品。
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执政官恺撒,穿者丝袍进入剧院,轰动一时,后来,穿着中国锦衣绣服,成为罗马男女贵族的时尚。
许多罗马商人,纷纷贩运中国的丝绸。
公元前1世纪左右,罗马城内的豪华市区,设有专售中国丝绸的市场。
当时中国的丝绸,是怎么运往欧洲的?丝绸之路又是怎么形成的?4.丝绸之路小组合作探究第一组:探究丝绸之路形成的条件第二组:探究丝绸之路运输路线(结合丝绸之路示意图)第三组:探究丝绸之路名称由来第四组:探究丝绸之路上的实物图片,分析开通的作用关于丝绸之路可以让学生结合地图,设计一条“丝绸之路旅游线路”,学生分组以丝绸之路为内容设计旅游路线。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从多方面分析问题,每位学生都可以发言,尤其是学困生在优秀学生的带动下也有所获,从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辨证思维、语言表达等能力。
教师总结:“丝绸之路”把古老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连接起来,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的开通是人类交通史上的奇迹,它架起了东西方之间的友谊和文明的桥梁。
丝绸之路从西汉至隋唐千余年间成为沟通中西方的重要道路。
所以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路线就沿着丝绸之路传递。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讲的主要内容。
(三)拓展延伸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情绪直接影响学习效果。
(幻灯片显示)本课以知识竞赛的形式来巩固新知,三道题目起梳理主干知识作用,构建知识体系。
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了快乐,又收获了知识,这叫双丰收。
我以前的老师告诉我“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崖苦作舟,”我要告诉我的学生“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崖乐做舟。
”(四)总结升华在昔日的丝绸古道上,遍布着历史上遗留下的名胜古迹,这里有沙漠奇观——鸣沙山、月牙泉,雅丹地貌——魔鬼城,“陆地百慕大”——古楼兰……请你收集一些有关的材料,并加以联想,攥写一篇简短的《丝绸古迹寻访》。
(五)板书设计-:(略)五、教学反思1.教材是教学的基本素材。
在教学活动设计中,本人充分利用教材所呈现的史实材料来进行设计,并根据教学的需要搜集了一些有关本课的一些课程资源,如角色扮演素材等,让学生充分体验,亲切感受,产生兴趣。
2.学生主体的体现与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设计中,侧重于设计历史问题情景,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实现将能力的培养落到具体的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课堂活动是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的一个重要窗口。
课堂活动的多与少,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安排与引导。
通过活动,学生自主性得到提高,同学之间增进了解。
3.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领者和参与者。
教师重在导,真正的演员是学生。
因此,本课的设计重在丝绸之路的引导和学习方法和方式上的引导,同时也与学生共同分析重要的历史问题,重视预设与生成,实现新课程的一个理念——师生共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