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现代文阅读(教师版)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含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含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含答案一、七年级语文下册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坐在最后一排乔叶上小学时,我一直是个非常自卑的女孩子。

因为丑,因为笨,因为脾气倔强、性格孤僻,没人愿意和我一块儿坐。

老师只好把我安排在最后一排。

坐在最后一排的几乎都是调皮的男同学,我和他们无话可说。

想要听课却又看不清黑板上的板书,只能呆滞地盯着黑板,做一些毫无意义的遐想——我从小就是个脑袋里充满怪念头的人。

比如说:梅花为什么叫梅花?我若是梅花,会是白梅还是红梅?五年级时,新来的班主任是个年轻的女老师。

她红衬衣白裙子,齐耳短发,模样甜甜的。

“我叫白明,倒着读就是‘明白’,也就是说对每个同学的情况我都能知道的明明白白。

”她微笑着自我介绍。

我不屑的瞧着她。

她真有那么大的神通?她会知道我是近视眼吗?她会知道我不想坐在最后一排却倔着性子坐在最后一排吗?她会知道……没想到过了几天,她竟真的注意到了我。

那天语文自习课上,同学们都在做练习,我也摊开练习册假装做起来。

其实我除了做些造句、看图作文之类适合我胡乱发挥的题目外,其他的根本懒得做。

正拿着笔胡思乱想,一只手伸过来抽走了我的练习册。

我一惊,这才发现白老师已经站在我身后。

“小脑袋瓜子想什么呀?”她亲切地弹了弹我的脑壳。

从未享受过如此“礼遇”的我禁不住心头一暖,但还是老老实实地趴在桌上,胆怯地听着她翻阅练习册的声音。

过了世界上最漫长也是最短暂的几分钟。

我畏惧地等待着习惯的严厉批评,却惊奇地听见她轻柔的笑声。

“这些句子都是你自己写的吗?”“嗯。

”“非常好,很有想象力。

‘花骨朵儿们在树枝上聚精会神的倾听春天’,多有灵性啊。

可你为什么不说‘倾听春天的脚步’呢?”“有时候,春天来时没有脚步的,是披着绿纱乘着风来的。

”第一次受到如此嘉奖,我顿时大胆起来。

她没有说话,走上了讲台,以我的练习册为范本讲起造句来。

那半小时是我上学以来第一次感觉快乐和幸福的时刻。

这天夜里,我把没做的习题全部认认真真的补上了,通宵未眠。

2024北京顺义七年级(上)期末语文(教师版)

2024北京顺义七年级(上)期末语文(教师版)

2024北京顺义初一(上)期末语文一、基础•运用(共14分)某校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出“了解传统节日,过有特色中国节”主题教育活动。

初一某班的同学们对中秋节非常感兴趣,他们搜集中秋节相关资料并筹划特色中秋活动,请你帮助他们进行完善。

(一)了解中秋文化中秋节是流行于我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节日,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中秋节有很多别名(a)仲秋节、八月节、月夕节、拜月节、果子节、团圆节等。

中秋节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厚,节日习俗丰富多彩,是我们炎黄子孙秋日生活中美好的点缀。

中秋节起源..于唐朝初年。

北宋时期,正式定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形(b)明清时期,中秋节成为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2006年5月20日,中秋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之时正是秋粮丰收之际,古代人们会在这一天举行祭月和庆祝等活动。

此时天气已凉而未寒,秋高气爽,月朗中天。

据说一年里中秋节这天月亮最大最圆最亮,正是观赏月亮的最佳时候,因此,后来祭月的成分便逐渐为赏月所替代,祭祀的色彩逐渐[甲],而这一节庆活动却延续..下来,并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在千百年[乙]中几经流转变换,最终“阖家团圆”成为今天中秋节的主要文化内涵。

赏月是古人中秋节最重要的传统活动之一,在现代社会,赏月仍然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活动。

人们会在晚上聚集在一起,欣赏月亮的美丽,并分享彼此的生活和故事。

除了赏月,全国各地还有很多中秋习俗,如吃月饼、看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

一些地方的赏月诗词比赛和民间艺术表演等活动,以此来弘扬中秋节的传统文化。

老北京过中秋,除了吃月饼,还有一项习俗是供兔儿爷。

“兔儿爷”,兔首人身,竖着两只大耳朵,披甲胄,插护背旗,或坐或立,或捣杵或骑兽。

最初,“兔儿爷”用于中秋拜月祭祀(c)到了清代,“兔儿爷”逐步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

1. 结合语境,在文中[甲][乙]两处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A. [甲]褪去 [乙]继承B. [甲]退化 [乙]继承C. [甲]退化 [乙]传承D. [甲]褪去 [乙]传承2. 同学们对文段中加点词语的字形作出判断。

2024北京朝阳七年级(下)期末语文(教师版)

2024北京朝阳七年级(下)期末语文(教师版)

2024北京朝阳初一(下)期末语文(选用)2024.7(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学校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____北京朝阳又增一家“国字号”博物馆——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学校组织同学们走进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参观结束后,同学们将在学校布置展览,展示本次参观学习的成果。

请你参与其中,完成相关任务。

【前言】“天河”创造超算纪录,“墨子”领跑量子科技,“北斗”完成全球组网……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注],科学家们在祖国大地上树立起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劲动力。

科学家们__________。

钱学森、邓稼先、南仁东、黄大年……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科学家,他们将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zhì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jí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镌刻在大地上。

科1.请你对前言中加点字的读音、字形作出判断。

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鲜为人知”这里指许多科学家“很少有人知道”,“鲜”应读为“xiān”。

B.“严谨zhì学”讲的是科学家们“严密谨慎地研究学问”,“zhì”写作“治”。

C.“潜心”表明科学家“用心专而深”第进行科学研究,“潜”应读为“qián”。

D.“ji智攻关”突出了科学家们凝聚智慧攻克难关的协同精神,“j"写作“集”。

2.为方便读者理解,需要为前言中画线词语写一个注释。

请你帮助补充完整。

(2分)注:[国之重器]原指古代象征国家权力的贵重器物,现在一般指对于国家有重大意义的事物。

这里指___________。

3.在前言横线处填写句子,语意连贯、顺畅的一项是(2分)【甲】因精神而永恒,因成就而闪耀【乙】因成就而闪耀,因精神而永恒【丙】因精神而闪耀,因成就而永恒【展览设计】4.同学们根据展览内容拟定了五个单元的小标题,其中第一单元的小标题是“众心向党”。

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 上册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 上册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1.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改变一生的闪念①这是我的老师的故事,至今珍藏在我心里,让我明白在人世间,其实不应该放过每一个能够帮助别人的机会。

②多年前的一天,她正在家里睡午觉,突然电话铃响了,她接过来一听,里面传来一个陌生粗暴的声音:“你家的小孩偷书,现在被我们抓住了,快来啊!”从话筒里传来一个小女孩的哭闹声和旁人的呵斥声。

③她回头望着正在看电视的唯一的女儿,心中立刻明白过来,肯定是有一个女孩因为偷书被售货员抓住了,而又不肯让家里人知道,所以胡扯了一个电话号码,却碰巧打到这里。

④她本可以放下电话不理,甚至也可以斥责对方,因为这件事和她没有任何关系。

但通过电话,她隐约设想出,那是一个一念之差的小女孩,现在一定非常惊慌害怕,正面临着也许是人生中最尴尬的境地。

犹豫了片刻之后,她问清了书店的地址,匆匆忙忙地赶了过去。

⑤正如她所料的那样,在书店里站着一个满脸泪痕的小女孩,而旁边的大人们,正恶狠狠地大声斥责着。

她一下子冲了上去,将那个可怜的小女孩搂在怀里,转身对旁边的售货员说:“有什么事就跟我说吧,我是她妈妈,不要吓着孩子。

”在售货员不情愿的嘀咕声中,她交清了罚款,领着这个小女孩走出了书店。

看着那张被泪水和恐惧弄得一塌糊涂的脸,她笑了笑,将小女孩领到家中,好好清理了一下,什么都没有问。

小女孩临走时,她特意叮嘱道,如果你要看书,就到阿姨这里来吧。

惊魂未定的小女孩,深深地看了她一眼,便飞一般地跑掉了,从此再也没有出现。

⑥一晃十几年过去了。

一天中午,门外响起了一阵敲门声。

她打开房门后,看到了一位年轻漂亮的陌生女孩,满脸笑容,手里还拎着一大堆礼物。

“你找谁?”她疑惑地问。

但女孩却激动地说出了一大堆话。

好不容易,她才从那陌生女孩的叙述中,恍然明白,原来她就是当年那个偷书的小女孩,已经大学毕业,现在特意来看望自己。

⑦女孩眼睛里泛着泪光,轻声说道:“虽然我至今都不明白,您为什么愿意充当我妈妈,解脱了我,但我总觉得,这么多年来,一直好想喊您一声妈妈。

初中课外现代文拓展阅读七年级上册

初中课外现代文拓展阅读七年级上册

初中课外现代文拓展阅读七年级上册一、概述作为初中生,课外阅读对于拓展知识面、提高语文素养至关重要。

而现代文作为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既有丰富的内容,又有广阔的表现形式,因此是初中课外文学拓展阅读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篇文章将就七年级上册的现代文拓展阅读作如下详情探讨。

二、《读者》《读者》是苏童所著的一部现实主义小说。

小说通过描绘一对母子之间的关系,展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沉爱意和对生活的执着追求。

读者通过阅读该小说,可以感受到家庭情感的温暖,同时也能够体会到母亲的无私付出。

在现代社会中,家庭关系日渐复杂,这部小说能够提醒学生们要珍惜家庭关系,明白母爱的伟大,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回报母爱。

三、《小诗人》阿城的小说《小诗人》描绘了在灾难面前,人们为生存与信仰作出的种种挣扎和牺牲。

小说中一个儿童的形象,尤其是这个小诗人,堪称是一抹亮丽的色彩,为这个黑暗的时代增添了光辉。

而小说的结尾,也给人们留下了一丝希望。

通过阅读《小诗人》,学生们可以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伟大,进而认识到社会和平的可贵与珍惜。

四、《草房子》《草房子》是蒋方舟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一名女教师黎紫为主人公,其经历了贫困、革命、逃亡等生活,最终以坚韧与毅力在困境中求生的故事。

小说通过黎紫的艰辛经历,让读者认识到了女性的坚韧与柔情,并且让人们思考了生活与人生的意义。

通过阅读《草房子》,学生们可以学会坚韧不拔的品质,以及对生活的珍惜和感恩。

五、《人间草木》《人间草木》是三毛的散文集,其中包含了她在各地游历中的所见、所闻和所感。

她的文字优美,情感真挚,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通过阅读《人间草木》,学生们可以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妙与生活的诗意,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作为一个个体对世界的渺小和脆弱。

这样的阅读将有助于学生们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生活的感悟。

六、结语课外现代文拓展阅读七年级上册的现代文作品,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阅读素材,更能够帮助他们在阅读中获得知识与感悟。

七年级上册第1课《春》同步练习(教师版)

七年级上册第1课《春》同步练习(教师版)

七(上)第1课《春》同步练习(建议完成时间:45分钟)一、积累与运用(14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朗润.(rùn) 稀疏.(shū) 水涨.船高(zhàng)B.抖擞.(sǒu) 黄晕.(yùn) 捉迷藏.(cáng)C.应和.(hé) 蓑.衣(suō) 戴着笠.(lì)D.撑.伞(zhǎng) 酝酿.(niàng) 欣.欣然(xīn)【答案】B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6分)(1)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唱出宛转的曲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朱自清《春》)【答案】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与轻风流水应和着(2)看,像牛毛,____________,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朱自清《春》)【答案】像花针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3)“______________________”,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朱自清《春》)【答案】一年之计在于春(4)春天像健壮的青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朱自清《春》)【答案】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本义是时间赶得上,这里指众多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B.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

(鸟兽昆虫的窝)C.唱出宛转..的曲子。

(形容声音抑扬动听)D.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答案】D;【解析】“花枝招展”在句中比喻姿态优美。

4.阅读下面的文字,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

初中语文七年级现代文阅读理解精选:写人记事记叙文45篇(含答案)

初中语文七年级现代文阅读理解精选:写人记事记叙文45篇(含答案)

初中语文七年级现代文阅读理解精选写人记事记叙文45篇目录1 绿茵场上的非主流 (2)2 没落下去的手掌 (4)3 大地的耳朵 (6)4 创造月亮 (8)5 大风 (10)6 成长的桥 (12)7 天职 (14)8 有本事,你也撕 (16)9 家里养着月亮 (18)10 但愿有个梦 (20)11 火车上的故事 (22)12 名人墙 (24)13 被放逐的皇后 (26)14 对一只蝴蝶的关怀 (28)15 手掌里的清凉 (30)16 野马嘴里有清泉 (32)17 母亲养蜗牛 (34)18 老海棠树 (36)19 百合花开 (38)20 父爱就像那场雪 (40)21有什么比捉迷藏更好玩 (42)22 中午的黄昏 (44)23 种春风 (46)24 温暖心窝的话语 (48)25 天空没有多余的星星 (50)26 特殊的圣诞礼物 (52)27 冬天过去了 (54)28 集中营的课堂 (56)29 继父 (58)30 谢谢你,曾经允许我不爱 (60)31 雕花烟斗 (62)32 老汪栗子 (64)33 回家去问妈妈 (66)34 希望是一只美丽的风筝 (68)35 为一只小鸭子痛哭 (70)36 你的眼泪是一条河 (72)37 善良的种子 (74)38 1945年的母亲 (76)39 祖母的葵花 (78)40 十毫升母爱 (80)41 那盆水仙花 (82)42 青虫之爱 (84)43 干净 (87)44 风筝的心 (89)45 春天里种植自己 (91)参考答案 (93)1 绿茵场上的非主流①他出生在意大利的富豪家庭,父亲是钢铁大亨,其家族企业涉足50多个国家。

在很多人眼里,他这辈子只要守住家业即可,根本不需要什么奋斗。

然而,当他接触足球后,突然觉得,跟绿茵场相比,钢铁经营之类的事情简直索然无味。

从此,他的梦想是成为职业球员。

父亲骂他没出息,说:“我可以买下一家足球俱乐部给你经营。

”他却说:“如果我整天躺在你的钱上睡觉才是没出息。

(教师版)专题一: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教师版)专题一: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现代文语段阅读专题一: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常考题型: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或某段)的主要内容。

2.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或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3.阅读全文,概括……(景物或人物)的特点。

4.仔细阅读文章,概括相关文段的内容,把下面的表格(空格)补充完整5.根据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把情节补充完整。

✮答题模板:谁(事物)在何时何地十什么情况下十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思路指引:浏览标题,通读全文,找出记叙的要素,理清情节的发展过程,抓住重点进行准确完整概括。

具体方法:1.抓住时间标志词;2.抓住地点转移标志词;3.抓住情节转换标志;4.抓住叙述角度、顺序变化;5、抓住心理、情感变化。

✮例题解析:广场上弹吉他的弟弟①太阳刚刚爬过对面楼房的顶上,弟弟便开始忙活起来,穿上那件浅灰色的长风衣,背着那把破吉他出门,去家附近的一个不大不小的广场上班了。

②弟弟所谓的工作,在我看来,和他周围那些面前摆着破碗或者竖着写满悲惨经历的人一样,是希望得到别人的施舍。

但只有他称那是工作,而且他是很认真地说那是他的工作。

③他第一次去的时候,我笑着对他说:“你周围的那些人,不会让你抢他们的生意的!”他神秘地笑笑,说:“我自有办法!”只是那天中午回来,弟弟的长风衣上布满了脚印,他连饭也没吃,回到自己的房间,一会儿便传出了呻吟声。

到了午后,他居然起来了,而且把风衣上的灰掸得很干净,背上琴又要出去。

我叫住他:“换身行头吧,你穿成这样去,不挨打才怪!”他留给我一个倔强的背影,走起路来,腿有点微瘸,看来被教训得不轻。

④晚上弟弟回来后神采飞扬,衣服也干干净净,看来他下午不但没有挨打,生意好像也不错。

我打开他的琴盒,却是一个硬币也没倒出来。

于是嘲笑说:“你连一毛钱都没挣到,还乐得像捡了金条一样!”他故作高深地一耸肩:“太俗,张口闭口都是钱!我这高雅的艺术岂是金钱能衡量的?”⑤我曾在一个网站上看到过弟弟的长篇玄幻小说,他同时开了两本书,都已经签约上架,也已经出版了第一本的第一部。

七年级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项训练教师版讲课讲稿

七年级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项训练教师版讲课讲稿

七年级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项训练纵观历年来的中考试卷,在阅读试题中,记叙文阅读一直是重头戏,也一直是同学们在答题时感到最棘手的题型。

很多同学在做现代文阅读时,凭着自己的感觉做题,自认为答的非常满意,但是试卷一发下来就发现扣分很多,那我将选择十篇相对有代表性的文章,和同学们一起阅读,一起答题。

由于这十篇文章基本涵盖了记叙文阅读的主要题型,我认为,如果我们从现在开始认真思考,用心答题,加上老师的指导,并辅之以大量的阅读,三年后的中招,定然不会辜负我们!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同学们,让我们启程。

一、桥在水上这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有许多座桥,桥总是架在水上。

星期天清晨,一片宁静。

我站在一座桥上看风景。

桥上没有行人,桥中央的栏杆旁躺着个男子。

这几天,我每天从桥上走过,总能看见他蜷缩在这里。

一辆红色小轿车出现在桥头边。

车门开了,两个孩子从车里跑了出来,后面是一位中年妇女。

男孩六岁模样,女孩小一些。

孩子们朝桥上跑来,女人站在桥头观望。

两个孩子各抱一个纸袋,奔到男子身旁站住。

早上好!男孩女孩异口同声说。

早上好!男子翻了个身,坐了起来,靠在桥栏上。

他头发蓬松,胡子拉碴,深色的夹克衫满是污迹。

这是你的早餐!男孩把手里的纸包递过去。

这是你的苹果!女孩把手里的纸包也递了过去。

女孩双手撑在膝盖上,你吃吧,这是我妈妈做的三明治。

男子疲惫地说,对不起,昨天晚上我发烧了,还不想吃,谢谢你妈妈,我一定会吃的。

女孩说,哦,我发烧的时候,也不想吃饭。

我克制不住自己的好奇,站在桥栏边,装作欣赏河上的风景,一字不漏地听着他们的对话。

先生,男孩问,你为什么睡在这里呢?我没有房子。

女孩马上说,你可以住到我们家去,我们家有房子。

谢谢你,可我不能去你家。

为什么呢?女孩很惊奇。

那不是我的家,每个人都应该住自己的家。

你的家在哪里?男孩问,。

我的家在外地,房子被大水冲掉了,我没有家。

两个孩子沉默了。

过了一会儿,女孩问,先生,我能不能抱抱你呢?不,不不,男子惊慌地缩了缩身子,低头看看肮脏的衣服,我很久没有洗澡了……话还没说完,女孩伸出细小的胳膊,绕住男子的脖子,男子犹豫了一下,紧紧地抱住了女孩。

2023北京通州初一(上)期末语文(教师版)

2023北京通州初一(上)期末语文(教师版)
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②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1)结合语境,对加点词语的感情色彩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拈轻怕重是指接受工作时挑轻松的,害怕繁重的。批评了对工作不负责任的人。
⑬“全看你自己了。”杰里看起来很担心,但最后还是和其他孩子一起走了。
⑭我往下看,感到阵阵晕眩;一股无名的力量好像正在逼迫我掉下去。我紧贴在一块岩石上,感觉天旋地转。我想掉头回去,但知道我绝对回不去了。这太远,也太危险了;在悬崖的中途,我会逐渐感到虚弱、无力,然后松手,掉下去摔死。但是通向顶部的路看起来更糟——更高,更陡,更变化莫测,我肯定上不去。我听见有人在哭泣、呻吟;我想知道那是谁,最后才意识到那就是我。
(2)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_____。(《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______________,洪波涌起。(《观沧海》)
(4)《论语》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至今仍活跃在现代汉语中,如“诲人不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我们走吧!”有人附和着。然后他们出发了,气喘吁吁地一路小跑,就像一群迷路的小狗。我犹豫了。我渴望像他们一样勇敢和活跃,但是在过去的八年岁月中,我绝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病弱的孩子,并将妈妈的警告牢记在心——我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强壮,而且不能冒险。
④“快来呀!”杰里冲着我大喊——他是我最好的朋友。“就因为你过去生病,所以就要当胆小鬼?这没道理。”“我来了!”我喊道,然后跟在他们后面跑。
B.满腔热忱是指心中充满热情。赞美了对工作负责任的纯粹的共产党员。

02 亲情散文 -【阅读专项】七年级新课标拓展现代文阅读考点演练(教师版)2

02 亲情散文 -【阅读专项】七年级新课标拓展现代文阅读考点演练(教师版)2

亲情散文01 把握好朗读的重音与停连【考点解读】文章的标题通常被称作文章的“题眼”。

既然是“眼睛”,就一定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即对文章精要内容的提炼、概括与浓缩。

其中,散文作品自然也不例外,甚至因为篇幅短小、内容精炼、语言典雅、韵味无穷,其标题内涵一般比较丰富,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理解文章的标题,有助于我们读懂文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感倾向。

常见题型:1.说说文章标题的作用。

2.文章以“×××”为标题有什么妙处?3.说说文章为什么取题为“×××”。

4.文章的题目能否改成“×××”?为什么?【解题思路】理解文章标题的作用,首先要在读通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理解标题的含义,理解标题字面的含义、文中具体含义,理解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也就是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然后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标题交代了哪些内容。

主要指写作对象,以及事件发生的环境、背景等。

2.标题是否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从内容上可划分为四种:写人、记事、写景、状物。

凡是题目中有人、事、景、物四者之一,标题就具有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作用。

3.题目是否点明或暗示了文章的主题。

文章的主题主要有四类:一情——为了表达某种情感;二理——为了揭示某个道理;三义——为了褒贬人物的思想品质;四趣——为了表达人物的情趣、爱好、追求。

标题中只要有表示情感、哲理、人品、情趣四者之一,这个标题便具备了点明文章主题的作用。

4.标题是否奠定了文章的基调。

所谓文章的基调,就是读完文章以后,读到的内容能够给你带来情绪、情感、心理方面某种鲜明、突出的感受,这种突出的感受就是文章的基调。

5.标题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及其带来的艺术效果。

比喻、拟人、夸张、反问、反语、双关是标题中经常使用的修辞手法。

6.标题是否运用了某种写作方法及其作用。

文章标题常用的写作方法主要有设置悬念、对比、象征、渲染气氛、借景抒情、以小见大等。

初中语文7下期末达标检测卷(教师版)

初中语文7下期末达标检测卷(教师版)

人教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达标检测卷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积累与运用(26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C)(2分) A.校.补(jiào) 揩.油(kāi) 臂.膀(bèi) 吞噬.(shì)B.菩萨.(sà) 门框.(kuàng) 派遣.(qián) 挪.动(nuó)C.鞠.躬(jū) 招揽.(lǎn) 沉淀.(diàn) 挣扎.(zhá)D.凝.望(nín) 瞬.息(shùn) 紧绷.(bēng) 保佑.(yòu)【解析】A.臂.膀(bì);B.派遣.(qiǎn);D.凝.望(nínɡ)。

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B)(2分)A.殷红深霄吩咐哺育B.奴隶土壤书斋惶恐C.遗憾渺小枯槐萎曲D.震悚循环告馨遨游【解析】A.深宵;C.委屈;D.告罄。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2分)A.足球比赛场上十分精彩,选手们的一举一动都惊心动魄....。

B.今年,北方的春天姗姗来迟....,过了清明草还没有发芽。

C.家里的小弟弟非常可爱,有客人来了,看到他都忍俊不禁....。

D.同学之间要团结,不要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事就闹纠纷,这样不好。

【解析】“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惊骇紧张到极点。

不合语境,应用“扣人心弦”。

4.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B)(2分)A.我们要以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实施精细化管理,为承办军运会营造良好环境。

B.举办世界智能大会,旨在搭建一个为世界智能科技领域共赢共享、交流合作的平台。

C.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促进亚洲文明的交流互鉴开辟了一条新路。

D.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也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

【解析】语序不当,将“为世界智能科技领域”和“搭建一个”互换位置。

现代文阅读一专题训练(教师版)

现代文阅读一专题训练(教师版)

现代文阅读一专题训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改编经典慎用“现代元素”(1)我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无数文学经典作品。

这些文学经典,是我们正确认识那个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风俗的重要资料,是中华文明得以延续下去的重要载体。

向子孙后代正确解读、诠释这些文学经典,对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遗憾的是,在当下的出版界、影视界甚至学术界,出现了“消费文学经典”的种种怪象。

(2)所谓“消费文学经典”,就是对文学经典抱着随心所欲的轻浮态度,让经典“为我所用”。

一些人在讲座中,在出版物中,特别是在一些影视作品中,任意给经典文学作品加入所谓的“时代元素”,并美其名曰为“创新”,导致“解构经典”“大话经典”“演绎经典”“发展经典”“突破经典”等种种曲解、歪曲文学经典的怪状不一而足。

例如,在《水浒传》中,潘金莲本是一个“打小旗”的虚构人物,但一些人却热衷于为潘金莲翻案,掀起“潘金莲热”,一些地方甚至还上演了争夺“潘金莲故里”的闹剧。

一部根据《水浒传》改编的《武松》,竟让武松同潘金莲谈起了恋爱,荒唐到这等程度,却被一些人津津乐道!他们打着传承经典、宣传经典的旗号,实际上是一种在商业逐利目的驱使下的对文学经典的“消费”。

而一些媒体和评论家,却热捧这种无良文化现象,实在让人不解。

(3)有人认为,文学经典也有历史局限性,所以要勇于突破经典。

这实际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认识。

固然,一切经典,都有它的时代局限性。

但作为一部完整的艺术作品,它的可贵之处正是它反映了它所处时代的特点,“具有局限性的经典作品”正是那个时代的特征和产物。

“局限性”也是后人得以凭借的认识那个时代的“历史教科书”,加进所谓的“时代元素”,变得面目全非,还怎么作“历史教科书”?《红楼梦》中的宝玉和黛玉的爱情纠葛,只有那个时代才有,你把他们的爱情加进“时代元素”,那还是什么“宝黛爱情”?同样,武松、潘金莲、孙悟空、猪八戒乃至于孟姜女、花木兰等典型形象,也都是不可随意改的。

01 写景散文 -【阅读专项】七年级新课标拓展现代文阅读考点演练(教师版)

01 写景散文 -【阅读专项】七年级新课标拓展现代文阅读考点演练(教师版)

写景散文01 把握好朗读的重音与停连【考点解读】朗读技巧主要包括重音、停连、语气、节奏、语速、语调等。

其中,重音与停连是考查的重点。

重音是指朗读时对句子中某些词语从声音上加以突出的现象。

也就是指那些最能体现语句目的、思想感情需要,因而在朗读中需要着意强调的词或词组。

这种技巧可以使语句的目的更加突出,使逻辑关系更加严密,使感情色彩更加鲜明。

重音一般包括语法重音和逻辑重音。

重音一般用“·”(着重号)标注。

停连是指朗读语流中声音的暂时休止和接续。

可以说,停连是有声语言表达中的标点符号。

一方面,停连是作品内容、情感表达的需要,在适当的地方利用停连,造成声音的暂时间歇和延读,能帮助听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品的思想内容;另一方面,也是朗读者生理上的需要。

考试时,考查停连的意图主要是通过对停连的处理,考查考生对句意、情感的理解。

停连的不同完全可以造成意思的改变,所以在朗读时不是随意就可以停连的。

停顿一般用“V”标注,连续一般用“∧”标注。

“语文课程标准”中反复强调的“有感情地朗读”,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使用恰当的语气和语调,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因此,从本质上讲,这一考点就是考查同学们的语言理解能力,这种理解可以是多元的。

常见题型:1.给出一个句子,指出朗读时需要重读的词或者短语,并阐述理由。

2.给出一个句子,用符号标出朗读时的停连处理,并阐述理由。

3.选择题。

根据要求选出重音或停连标注正确(错误)的一项。

【解题思路】朗读是用声音形象地表达朗读者对作品情感的理解。

以书面形式考查朗读技巧,其实考查的还是对词语、句子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要准确解答这类题目,至少要从两个角度进行思考:1.了解不同朗读技巧表情达意的功能。

比如重音的功能是突出、强调。

即对那些最能体现语句目的、思想感情需要的词或词组,在朗读中着意强调。

同一个句子,重音不同,句子的意义也会有所区别。

2023北京怀柔初一(上)期末语文(教师版)

2023北京怀柔初一(上)期末语文(教师版)
B.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
翻译:像这个样子当官,不是我所希望的。
理解:结合上下文看,田子母亲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希望(田子)做卿相要好好吃饭,像这样做官不是自己希望看到的,孝子对待父母只要诚心尽力就可以了。
(3)从上面两篇文章可以看出,家长自觉不自觉的举止言行,都对子女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元方的父亲用“_____”的做法影响儿子,做人(品性方正)坚持原则,信守诚信;田子的母亲用“不义之物,不入于馆。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等语言教育儿子,_____。
③新生报到那天,我第一次见到了我们的班主任陈新民。作为老师,我们的班主任显然是“非主流”的。他三十几岁,穿着考究,一身烟草味,声音有些沙哑,许是烟抽多了的缘故。后来发现他的坐骑是当时最时髦的摩托——“太子车”,车型流线,极其拉风。
④许是因入学资料特长那一栏填了“手风琴”,就在报到的那一天,班主任委任我为班级文艺委员。我天生个头矮小、内敛少言,在这所学霸如云的重点高中成绩也不算出众。文艺委员的首个任务是在军训期间指导并指挥全班合唱,【甲】可以想象我是如何压抑住内心的惊涛骇浪,站在全班甚至全年级面前的,惶惶然而又欣欣然。
(1)燃燃同学在写黑板报时,括号中两个字的写法不能确定,请你帮她选出正确的一项( )
A 篷 彩B.篷 采C.蓬 采D.蓬 彩
(2)由于誊写时粗心,燃燃把第②段文字漏抄了半句,请你根依照上下文内容,填入横线处的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白衣执甲、逆行出征B.白衣执甲、凯旋而归C.白衣执甲、铤而走险
D.君与家君期日中 不期而遇
(2)对文中两处划线语句的翻译和理解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翻译:朋友感到惭愧,便从车上下来拉陈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门去。

2023北京十三中初一(上)期中语文(教师版)

2023北京十三中初一(上)期中语文(教师版)

2023北京十三中初一(上)期中语文2023年11月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共8分)马致远故居马致远故居位于京西门头沟区王平镇“王平古道”的韭园村,村内的西落坡村有一处元代古民居,当地村民们世代相传,说这里就是马致远故居。

马致远故居坐西朝东,是一座静谧.的大四合院。

故居门前有【甲】,门前的影背墙上写着“马致远故居”,并有马致远的生平介绍。

马致远的名曲《天净沙·秋思》中的佳句广为人知,实际上,他故居门前的景物也和《天净沙·秋思》的意境颇为相似。

绕过影壁跨过东房的大门就来到院子里。

院子很大,西北东南四面都有房间,每边为三五间。

在我国文学史上,元代的戏剧可以说是灿烂辉煌的。

很多著名的大戏剧家都是大都(北京)人,如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

他们的剧本经常在大都西城砖塔胡同里的勾阑、瓦舍(剧场)中演出,有时他们还亲自粉墨登场。

元代的很多经典剧目,如关汉卿的《窦娥冤》《望江亭》,王实甫的《西厢记》,马致远的《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等,久演不衰。

北京可以说是我国戏剧的发祥地之一。

据《中国文学史》和其它一些资料记截,马致远(1250—1324),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人,原籍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死后葬于祖茔。

马致远是我国元代著名大戏剧家,学识(yuān bó)_____ ,有“姓名香贯满梨园”之称,是当时文学组织“贞元书会”的主要成员,为“元曲.四大家”之一。

他还被尊为“曲状元”,在文学史上有极高的声誉。

马致远因不满官府的腐败,后便隐居山林,过着“酒中仙、尘外客、林中友、曲中游”的自由安适的生活。

马致远隐居的山林在何处,并没有确凿.记载,但在韭园村的西落坡村发现有马致远故居。

另外,马致远的一些曲子也可证明他曾经在这里居住过。

如《元曲三百首》中的《清江引·野兴》写道:“西村日长人事少,一个新蝉噪。

恰待葵花开,又旱蜂儿闹,高枕上梦随蝶去了。

”这西村应该就是西落坡村,是相对东落坡村而言的。

2024北京房山初一(下)期末语文(教师版)

2024北京房山初一(下)期末语文(教师版)

2024北京房山初一(下)期末语文本试卷共12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基础·运用(共12分)学校要开展“走进传统文化——对联”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一)共赏。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很多民间对联,虽然在格律上不那么讲究,但贴近百姓生活,更能打动人容,还透着一种粗犷的豪气。

1.下面是一位同学对画横线的字音、词义做出的判断,判断有误的一项是(2分)A.因为要表达“装运”的意思,所以“载体”一词中的“载”读zài。

B.“奇葩”原指奇特而美丽的花朵,文段中用来比喻对联有独特魅力。

C.按照声旁表音的规律,“譬如”一词中的“譬”字读音应该读为bì。

D.“凸现”一词的读音,应该读为tū xiàn,意思是突出地呈现出来。

2.请你从下列选项中找出与短语“对仗工整”类型一致的一项是(2分)A.文学样式 B.韵律协调 C.打动人心 D.染山染水(二)不少妙联的创意都直接与汉字有关,或利用字形、或利用字音、或借助字义,巧妙构思,形成佳对。

我们把这种艺术手法称为“汉字修辞”。

第一种是析字,分为拆字联和合字联。

拆字联是将汉字的字形各部分拆开,使之成为另几个字(或形),并赋予各字(或形)以新的意义;合字联则恰恰相反。

第二种是嵌字,即在上下联的相同位置巧妙嵌入有特定意义的汉字、历史典籍或人名掌故等。

第三种是异字同音,即将几个字形、字义不同而读音相同的字用于同一对联中。

第四种是回文,既可以顺读,又可以倒读。

其他修辞手法的运用也让对联更具魅力。

如以下几联【甲】郑板桥故居联“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固原六盘山联“峰高华岳三千丈,险据秦关百二重”;桂林阳朔联“水作青罗带,山为碧玉3.上面是一位同学搜集的材料,其中他不能确定【甲】【乙】两处所用标点符号,请你帮他选择正确的一项是(2分)A.【甲】:【乙】。

2023北京东城初一(上)期末语文(教师版)

2023北京东城初一(上)期末语文(教师版)

2023北京东城初一(上)期末语文一、基础•运用(共13分)1. 下面是为序言“开卷有益”拟写的文字。

请你根据要求完成问题。

读书,可以让我们顺着作者的脚印去看【甲】延途的风景和别样的人生。

所以读自号“青莲居士”的①(人名),你便是那个风度翩翩的诗仙,游遍山川大河,欲上青天揽明月;读自号“少陵野老”的杜甫,你便是那个忧国忧民的诗圣,登高处感伤国事,秋风中心忧寒门。

与先贤畅谈,和自我对话,读书让我们在唱和.吟咏间思接千载,心通万里。

读书,可以让我们破译文明的密码来获取精神的洗礼和心灵的补给。

读儒家经典著作《②》,从孔子与弟子们的话语中吸收营养,【乙】传承仁、义、礼的文化基因;读被誉为“史家之绝唱”的《史记》,从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中明辨方向,铭记治乱兴衰的经验和教训。

读书使我们有了精神底蕴,能够更理智、更沉着地直面人生起伏。

读书实际上会给人两种收获,一种是知道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另一种是发现自己潜.在的东西并激活它。

前者是知识,后者是智慧。

(1)有同学对文段中两个加点字的意思和读音,以及【甲】【乙】两处画线词语的字形产生了疑问。

请你帮他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A.“唱和”的“和”是“声音相应”的意思,应读作hé。

B.“潜在”的“潜”是“隐藏、隐蔽”的意思,应读作qiǎn。

C.【甲】处应写作“沿途”。

D.【乙】处应写作“传呈”。

(2)根据语境,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内容。

①_______②_______2. 下面是为“他山之石”专栏拟写的文字。

请你根据要求,完成问题。

明代大学者张溥自创“七录”读书法。

他读文章时先抄一遍,再读一遍,接着把抄写的文章烧掉,然后再抄再读再烧,反复六七次,直到烂熟于心。

【甲】人们每每提起他的书房“七录斋”,敬佩之情就会油然而生....。

中国科学院院士、数学家华罗庚提出“厚薄”读书法。

【乙】读书的第一步是“由薄到厚”,即把每个概念、定理都理解透彻,避免不求甚解....。

乡村的瓦(教师版)

乡村的瓦(教师版)

乡村的瓦(教师版) 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现代文阅读练习题(一)班 姓名 学号整体把握,明确主旨读懂题干,明确方向以文解文,组织答案五、(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乡村的瓦冯 杰1个词说得准确--“瓦蓝”。

这个词属于瓦的专利。

2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

3雨来了,那一颗颗大雨珠子,落在片片房屋的羽毛上,胆子大的会跳起,多情的会悄悄滋润到瓦缝;最后才开始从这面蓑衣上滑落,从屋脊上,再过渡到屋檐。

浩浩荡荡穿越雨瓦的通道,下去,回归大地,从而完成一方方瓦存在的全部意义。

4如观黄河的鱼鳞与母亲的梳篦。

//56在公路边。

城市人就爱过河拆桥,瓦看看身上“籍贯”一栏,早已被风的手擦模糊了。

7派啊!那些一棵棵站在瓦上的小小生灵,因为听风观雨的缘故,已经一位位聪明成精了。

//且慢,它们还是“乡间郎中”呢。

乡村药谱如是说:瓦松,又名天蓬草、瓦莲草、向天草,清热解毒。

我小时候得过恶性疟疾,久不见愈,姥姥就从旧屋顶上采到几棵瓦松,炖汁连服,止住了。

8小时候我常在梦里想到,那些瓦松站在我外祖母的屋脊上,跷着脚丫,在我不知不觉的夜半时刻,正一颗颗摘星呢。

那一柄北斗七星的长勺低低地垂落下来,一如在汲瓦松上一颗颗透清的露珠。

终于,一不小心,有两颗最大的掉下来,缓缓地,落在我的眼角。

9还有你瓦的纹络。

这一方故乡的小房子,泥与水组合的小房子,草气上飘摇的小房子,你罩着我。

像谁夜半耳语:10"14.文中说:“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

”请解释这句话的含意。

(4分)错答示例:瓦是作者开启乡村生活记忆的钥匙瓦写满了作者记忆中乡村生活的密码乡村的瓦就像载满往事的列车驶进我记忆的站台瓦是熟悉的儿时事物,岂能不引发对童年生活的回忆?解题技巧:忌用修辞陈述作答问题:修辞作答,以喻解喻问句作答,以问答问4分)错答示例:感到了瓦的美丽,也感到了现在的人对过去美好事物的不珍惜。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同步练习教师版含答案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同步练习教师版含答案

2.4.2《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同步练习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新批评“反讽”理论的主要阐述者是布鲁克斯。

用他的说法:“语境对一个陈述语的明显的歪曲,我们称之为反讽。

”显然,这是一个非常宽泛的定义。

“反讽”概念的目的仍然是揭示语义在文学文本中的复杂变化。

根据新批评“文学性”观念,文学文本的基本特征是语义朦胧和语义多重。

“反讽”这一语言现象正好符合这一文学定义。

正因为这个原因,“反讽”就成为新批评最常用的概念之一。

从语义学立场来看,“反讽”本是指一种“正话反说”或“所言非所指”的语言现象。

在“反讽”中,字面上的意义与实际的意义有所不同甚至截然对立。

根据语言学观念,任何一个符号都存在于一定的语境当中,符号的意义会因语境而产生变化。

“反讽”产生的原理同样如此。

在“反讽”现象当中,语言符号巧妙地使用某个特定的语境,从而让一个符号不再表达其本义,而是表达另一个相反的意义。

这样,一个“反讽”就产生了。

从符号学能指与所指构造角度看,“反讽”实际上是一个符号能指与所指的断裂情形。

语言本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符号体系。

能指与所指的关系是确定不移的、无可更改的。

然而,“反讽”的出现却使一个符号的能指不再指向其约定俗成的固定所指,而指向另一个能指。

科学文本对语言的使用就完全合乎语言的约定规则和编码原则,坚决避免出现能指与所指的断裂。

文学文本则有意采用各种手法来违反语言的约定规则,从而使文学文本成为语义朦胧和复杂的符号系统。

不难看出,“反讽”的实质仍然是语义的变形化和复杂化。

在新批评看来,“反讽”是“文学性”的重要表现之一,也是形成“文学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西方文学批评史上,“反讽”一向被认为是一种偶然使用的语言技巧,或至多是一种修辞格。

新批评则将“反讽”上升到“文学性”的高度,将它视为语义变化的典型现象,从而使之成为文学文本的根本属性。

维姆萨特与布鲁克斯在其合著的批评史中坚持将新批评改名为“反讽诗学”(ironic poetic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题解答技巧和答题模式基本要领:整体把握, 抓住关键语句, 在文中找答案步骤:(读文章共两遍)第一遍:通读全篇,大致了解。

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感知文章大意即可;阅读时凭感觉划出自认为重点的词语、句子;[可以稍快]第二遍:审清题意,回读原文。

看一遍题目,确定回答问题的阅读范围,再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段、句,截取关键性文字;找出或归纳出答案(摘瓜)。

[宜慢,仔细,并回读检查]最后:理清要点,认真答题。

根据答题要求,加工改造,概括提炼。

(尽可能利用原文中的关键性文字答题)解答现代文阅读题应分的三个步骤详解:第一步,通读全篇,大致了解。

第一遍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了解文章大意即可,做到心中有数。

那么我们要大致了解文章的哪些东西呢?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哪些人?什么事?什么景?什么物?什么话题?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你是怎么看的?了解文章的大致结构,主要思路。

了解文章叙述的基本要素是什么(记叙的人物、事情、时间、地点是什么)? 作者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材料有哪些?是怎样安排的? 文章是怎样过渡的?弄清文章的线索、顺序、层次等。

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主旨。

注意事项:用以下几种方法可以达到上面的目的:一、抓住文章中关键的词句。

文章中关键的词句:标题、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中心句、警句、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句、议论句、反复出现的词句、重点关联词(如段落开头的词:不但……而且…… 因为 何况 但是 然而 因此)等等,应特别注意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为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

注意文章的主旨往往就隐藏在这些句子里。

有的散文采用托物言志、象征等手法,相当隐晦,我们也能从这些词句中找到蛛丝马迹。

二、弄清文章的结构。

从结构形式入手比较容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也就是说,把结构层次弄清了,也就比较容易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从这一点来讲,弄清结构是记叙文阅读的基础。

弄清记叙文的结构,可从下面几方面进行。

①找出文章的线索。

记叙文的线索形式有:以时空转移为线索,以一人、一事、一物为线索。

阅读文章要设法找出文章的线索,就能沿着它弄清段落层次结构。

②明确文章的顺序。

记叙的顺序,要求我们掌握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顺序方法。

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

如《皇帝的新装》。

倒叙,指记叙的时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

插叙:如《羚羊木雕》。

阅读时,注意倒叙、插叙的起止点,对找出记叙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结构将有所帮助。

③理清文章的层次。

理清文章的层次是弄清文章结构的重要一环。

 ④把握文章的详略。

文章在选择和使用材料时要有主有次,有详有略。

第二步,审清题意,回读原文。

在对文章有了整体把握后,我们再仔细阅读题干,找出每一题的出题点,回读原文,将题干和文章对应起来,那么回读原文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呢?找准了原文中对应题目的相关区域。

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

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

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意,就能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

分析综合,顺藤摘瓜。

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关键段、句,深入理解文章,分析综合,归纳出答案(摘瓜)。

第三步,理清要点,认真答题。

1、引用原文。

题目要求引用原文答题的,2、直接找出答案认真的写上。

3、抓住对应的关键词句。

没有明确要求引用原文答题的,不能机械地照抄原文的句子。

一般来说,答案中涉及到的一些关键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我们应抓住这些重要的词句,进行有效的提取、剪辑、概括、重组、归纳。

4、组织好语言作答。

先根据分值理清好答几个要点,再作答。

答题时要紧扣题意,尽量包含文中对应的关键词句,5、选用恰当的句式,选取适宜的角度作回答,即如何问就如何答,按照题干要求将文中的已知信息重新进行排列组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

但还有一些题目无法用简单的重组文章语言的方法来回答,那就需要把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起来进行表述。

6、 还有一些题目是以选择题形式出现,所以我们要了解这类题错误选项设置的规律(如断章取义、偷换概念、范围不清、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偶然必然已然未然有意混淆),把选项和原文中的相关语句进行一对一的比较,做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即可。

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模式一、概括题:(一)、概括文章内容题:按叙述的基本要素(行为、经历)或小说情节或人物言行或作者的情感变化,筛选材料,组合回答。

1、依据中心句进行概述总括。

一篇文章内容的具体化,通常表现为围绕某个中心展开叙述、议论或说明,因此,抓住了中心句,它就把握了具体的要旨。

2、通过提炼要点,关键词句进行概述总括。

有的文章中,很难找到提示具体内容要旨的中心句,那就需要把有关的要点提炼出来。

3、通过辨认相关性进行概述总括。

任何一篇文章的具体内容,都是由局部构成的一个整体,从局部之间的关系入手,即辨认语句之间或语段之间的相关性,是进行概述总括的重要途径。

例如朱自清的《春》,全文共有10个自然段,除了①②自然段为“盼春”,⑧⑨⑩自然段为“送春”,③至⑦自然段为“绘春”。

为什么说③至⑦自然段为“绘春”呢?③自然段写春草,④自然段写春花,⑤自然段写春风,⑥自然段写春雨,⑦自然段为写迎春。

将其统而摄之,我们不难发现作者从各个侧面描写着春天,所以我们可以将③至⑦自然段内容概括为“绘春”。

4、通过牵头接尾进行概述总括。

牵头,就是抓住具体内容的起始;接尾,就是连接具体内容的终结。

通过牵头接尾进行概述总括,其内容的要旨就浮出水面了。

请看魏巍《我的教师》第10段。

对这段文字的内容概述总括,我们可以把它的第一句话和最后一句话连接起来,其内容要旨就概括出来了。

它的内容要旨是:慈爱、伟大、公正的蔡老师在那时占据了“我”的心灵。

5、若问某一文段大意: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

(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

(或“什么——怎么样”)(二)归纳中心意思题1、归纳中心意思的方法⑴抓题目。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题目总能或显或隐地传达出文章的主题。

《白杨礼赞》⑵抓住文中材料直接告诉读者中心意思的句子。

例如《一面》⑶抓住文章的开头、结尾段中的提示中心意思的点题句,关键句,一般都是抒情、议论句。

例如《谁是最可爱的人》、《驿路梨花》⑷通过结构分析归纳中心意思。

把文章的各部分的大意连贯起来,加以综合概括,然后指出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态度。

例如《荔枝蜜》⑸从时代背景入手,好的文章都有时代的烙印,分析作者的写作背景。

例如《风筝》2、概括记叙文的中心有一套常用的格式: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 抒发了作者的 ……的感情。

(三)问文章结构题1、问文章、段落的结构形式:注意总分式(A总分、B分总、C总分总);层进式;并列式;对比式。

2、问文章线索:注意那些在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

3、问文章的顺序。

(1)记叙的顺序,要求我们掌握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顺序方法。

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

如《皇帝的新装》。

倒叙,指记叙的时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

倒叙方法先把事情的结局说了出来,便吸引读者急于了解起因和过程,对照就比较显著,给人的印象也较深刻。

如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一文,采用的是倒叙方法,先把结果写出,再弓!出对母亲的回忆,人题非常自然,而且吸引人。

倒叙方法,适用于那些动人的、有特点的结局,必须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顺乎读和写的思路。

插叙:如《羚羊木雕》阅读时,注意倒叙、插叙的起止点,对找出记叙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结构将有所帮助。

(2)说明文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现象——本质、原因——结果、整体——部分、概括——具体、特点——用途、主——次、总——分)4、问文章的层次。

 分析结构层次,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 以写事为主的文章:1.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2.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3.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以写人为主的文章: 1.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2.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3.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4.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

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 1.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2.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

5、问文章的详略。

记叙文在选择和使用材料时要有主有次,有详有略。

详写略写是指文章材料的处理。

我们写文章,在题目确定之后,就要围绕题目确定的中心思想去选择作文材料,然后把这些材料进行详略处理,使之各得其所,各尽其材。

文章写得好不好,很大程度决定于材料处理安排得好不好。

材料处理得当,是指在结构上合理安排,分量上有重有轻,篇幅上有详有略。

详细写,充分运用的材料,必须与文章中心思想紧密关联,可以明确地、充分地突出中心思想,这些材料写得详尽、具体、生动,就能加深读者对文章的印象,并为之折服。

阅读记叙文必须弄清文章详写什么,略写什么,并从中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文章的重点和中心。

二、理解、品味词句题1、注音、解释题:“积累运用”部分一般考查字词的注音、解释,成语和名言警句的背记运用,此类题目要求平时要多积累字词和点滴知识,对于确实未见过的陌生词语可结合语境(上下文)揣摩分析。

2、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

3、问某词能否去掉,或者调换另一词题型解题模式:A、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

B、解释词义,比较两个词含义上的差别,并结合句子分析为何要用该词(强调突出了或限制说明了或修饰限制了+句子具体表达效果,哪个表达效果更好,更能形象或恰如其分地表现某物某特点)C、不用或调换后,语境有何变化(不用,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或与事实不符或太绝对,用了,体现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或严密。

)4、品味词语:A、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没有,则不写这一点。

B、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特点)C、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

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5、 问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的位置能否调换: A、能否B、词语:分别解释两个词,句子:简单概括这两段或两部分的内容C、 词语:为何这样安排先后顺序(强调其中一个或与前文顺序一致或符合搭配习惯,内在的顺序)句子:指出这两句有什么关系,所以不能调换(若是说明文则看是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若是其他文体则看是并列式或层进式或总分式)三、理解、品味句段题1、理解语句、语段的作用:(要从三方面考虑)一从结构上,常起A承上启下,过渡、B总领全文,开启下文或C总结上文的作用;二从写作手法上,常有A开篇点题,B为后文设伏笔、C作铺垫、D深化中心、E点明主旨(画龙点睛)F、衬托G、渲染H呼应、照应I对比J象征K 先抑后扬, L预示性作用等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