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胡、匈奴、鲜卑、突厥、契丹、蒙古之间的历史关系

合集下载

蒙古族到底有多少分支,各分支是如何演变的

蒙古族到底有多少分支,各分支是如何演变的

蒙古族到底有多少分⽀,各分⽀是如何演变的从成吉思汗建⽴⼤蒙古国开始,蒙古族真正进⼊了众⼈的视野。

四⼤汗国,鞑靼、⽡刺、准葛尔、⼟尔扈特、喀尔喀这些词是否和蒙古族有关系,蒙古族是从何发展⽽来,到底有多少分⽀,各个分⽀⼜是如何演变的,需要了解问题,我们必须了解蒙古族的发展历程。

蒙古族的历史⼤致可以分成部落统⼀前的原始社会时期,元朝和四⼤汗国时期,⽡剌和鞑靼时期。

部落统⼀前的原始社会时期据记载,蒙古族起源于东胡,东胡是分布在中国东北的⼀个古⽼民族。

东胡族系下分化出来的部落和民族有很多,乌桓、鲜卑,柔然,契丹,蒙古等民族都是由东胡分化⽽来的。

秦汉时期,东胡被匈奴所打败后,东胡族分成两部分分别退⾄乌桓⼭和鲜卑⼭,以乌桓⼭和鲜卑⼭⼭名作为族名,形成了乌桓族和鲜卑族。

在公元4世纪中叶,在现今呼伦贝尔地区居住着称为室韦的鲜卑⼈,蒙古族正是室韦⼈的⼀⽀,在铁⽊真统⼀蒙古⼤草原之时,蒙古族⼈⼀直在草原上过着游牧⽣活。

元朝和四⼤汗国时期1206年,乞颜部领袖铁⽊真在征服蒙古各部落之后,在忽⾥勒台被推举为蒙古⼤汗,⼤蒙古国⾃此建⽴。

此后,蒙古族经历多次西征,先后建⽴了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钦察汗国、伊⼉汗国四⼤汗国,同时,在东亚地区,⼜灭掉南宋,建⽴元朝(忽必烈在⼤蒙古国的基础上增加了国号“⼤元”,实际上元朝只是⼤蒙古国的另⼀个称谓),⼤蒙古国和四⼤汗国统称为蒙古帝国,疆域横跨欧亚⼤陆,这也是蒙古族最巅峰的时期。

四⼤汗国都是成吉思汗的⼉孙们建⽴的,因此在早期各汗国君主的废⽴都是由蒙古⼤汗所指定,但是随着⼤蒙古国出现内乱,四⼤汗国逐渐脱离⼤蒙古国的控制,尽管⼤蒙古国与四⼤汗国仍然有所谓的宗藩关系,但实际上蒙古⼤汗已经不能够号令四⼤汗国了。

窝阔台汗国窝阔台汗国是成吉思汗第三⼦窝阔台的封地,由窝阔台之孙海都所建⽴。

窝阔台汗国仅仅存在了84年,领⼟被察合台汗国和⼤蒙古国吞并。

察合台汗国察合台汗国是成吉思汗次⼦察合台的封地,14世纪察合台汗国分裂成东察合台汗国和西察合台汗国。

一篇文章读懂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女真等游牧民族的关系

一篇文章读懂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女真等游牧民族的关系

⼀篇⽂章读懂匈奴、鲜卑、突厥、契丹、⼥真等游牧民族的关系历史的车轮在不断向前,千百年来,在中国北⽅的草原上⽣活着⾮常多的游牧民族,他们与中原政权之间时战时和,名称也在不断的变化。

⽐较知名的有匈奴、鲜卑、突厥、契丹、⼥真、蒙古等,他们之间有何关联呢?是否也像中原地区的政权只是改朝换代,换了名字呢?众所周知华夏民族是以黄帝和炎帝两个部落融合发展⽽来,华夏民族以⾃我为中⼼,将分布于四⽅的异族势⼒分别冠以南蛮、北狄、东夷、西戎的蔑称。

随着华夏民族数千年来不断的扩张,同属农耕⽂明的南蛮与东夷已融⼊到了华夏民族,⽽西戎与北狄所处的⾼原草场,因⾃然环境不适合华夏民族的农耕⽂化,仍然是游牧民族的天堂,如攻灭西周的⽝戎、⿁⽅等部落,秦汉时的匈奴。

游牧民族逐⽔草⽽居,迁徙频繁,居⽆定所;⽣活在⾼寒地区,⾃然环境恶劣,⼈⼝增长困难。

游牧民族政权的演变与华夏民族完全不同,华夏民族哪怕政权,底层百姓主体仍然是华夏族,只是统治阶层发⽣了变化。

⽽游牧民族政权交替时,⼀般是通过⾎腥屠杀与掠夺奴役,不仅是统治阶层发⽣了变化,下层民众主体出现了分化和替换。

当年匈奴攻灭东胡后,东胡分化成了乌桓与鲜卑。

华夏民族⾃夏禹建⽴夏朝后,即为世袭制的朝代,⽽游牧民族政权则是部落联盟轮流做庄。

东晋时期,鲜卑族拓跋部占领中原后建⽴了世袭制王朝-北魏,到了两宋时期,草原上的蒙古部落仍然是部落制汗国。

虽然两个部落同样崛起于蒙古⾼原,但是统治的民众完全不同。

当下层民众主体出现替换时,北⽅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政权⽂化制度上在退后。

在先秦时期,⽣活在北⽅的游牧民族主要有肃慎、⿁⽅、西戎、⼭戎等。

肃慎是⼥真的先祖,⽣活在遥远的外东北,距离中原的华夏民族较远,双⽅交集不多。

春秋时期⼭戎曾侵扰燕国,称霸后的齐桓公曾经帮助燕国驱逐⼭戎。

商周时期⽣活在北⽅的⿁⽅部落,曾被商王武丁攻伐被驱赶到了更远的北⽅。

西戎⼀度攻⼊镐京杀死周幽王,导致西周灭亡。

春秋时期,西戎的义渠部落是秦国的主要对⼿,后来被秦国征服。

突厥人、匈奴人、通古斯人、蒙古人之间的关系

突厥人、匈奴人、通古斯人、蒙古人之间的关系

突厥人、匈奴人、通古斯人、蒙古人之间的关系自《史记.匈奴列传》、《汉书.匈奴传》和《后汉书.南匈奴列传》问世,中原社会对北方民族才有了较系统的了解。

传统史学中的「匈奴」,被认为是秦汉两代「北方诸族」的代词,而近世以西方学理为基础的历史—语言学者,普遍认为匈奴是突厥语民族的祖先。

事实上,匈奴民族的血缘和语言还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而它与入侵欧洲和南亚的Hun人的关系,更亟需辩证。

中国北方诸族之裔呈通古斯、蒙古、突厥三大语族并存的局面,是上古语言生态融合而成的较为简单的表象。

以匈奴之庞大,其语言和血缘必然混杂;说它是一个多血缘多语言的部落联盟,或许更为恰当。

而要把两千年前的整个中国北方说成是单一的「匈奴语」或者「突厥原语」的世界,那就不仅违反了事实,而且违反了人类语种逐步减少的历史。

匈奴是从河套—阴山地区发育壮大起来的,两汉更替的时代,它分裂成南、北两部。

《后汉书》以「南匈奴」为正统,其实它是附庸东汉的一个小朝廷;河套至河西走廊的游牧部落仍归「北匈奴」控制。

而漠北(今之外蒙)则为种属混杂的高车、柔然、回纥等无数族落盘踞。

从匈奴将月氏和乌孙等西戎民族逐出河西走廊,渐次深入西域之态势,可以窥见这些前追后赶民族,原本都是北方民族的同类,而今世西北汉、回、藏三大民族中,必然都有这些北狄或西戎的血缘。

司马迁记载的匈奴,不是最初称霸的匈奴部落,而是它立国后的广大属族,或不妨谓之「广义匈奴」,因此它不可能仅仅使用一种突厥语。

本文以为匈奴民族的语言更接近蒙古语和通古斯语,而它的统治部落,或曰「狭义匈奴」的血缘和语言,可能含有更多通古斯系成分。

匈奴民族的内涵《史记.匈奴列传》开篇即说:「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

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

」对于此中的族名,学界至今没有准确认识。

其实,「夏后」就是「回纥」(ui-ghu);「唐虞」即是「唐兀」(tdan-ghu),亦指今山西、陕北地方,「唐虞以上」即是其正北的河套地区,其时「山戎」、「猃狁」、「荤粥」正在那里游牧。

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关系图

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关系图

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关系图
黄种:
一、阿尔泰系
_契丹
/_奚
//
_匈奴 _乌桓——室韦——蒙古
/ /
蒙古属——东胡——鲜卑——柔然
\_ \_
夫余——高句丽吐谷浑
\\_沃沮
\_秽
_黠戈斯 _突骑施
/ /
突厥属——丁零——敕勒——突厥——沙陀
\\_回纥——畏兀儿
\_薛延陀
_渤海
/
满-通古斯属——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
通古斯系
契丹
——室韦——蒙古
/
/ 吐谷浑(鲜卑人和羌人的融合)通古斯属——东胡----乌桓——鲜卑
\_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
\_ 渤海
二、汉藏系
西戎——氐
\_
羌——党项
吐蕃
白种:
塞种
乌孙
大宛
月氏——大月氏
\_
小月氏——羯
大夏
康居
注:对夫余系、黠戈斯的族属尚存疑,对白种的考证比较简略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中国历史上的少数民族

中国历史上的少数民族

鲜 卑
主体被汉族同化,剩余的演化为柔然。
鲜卑先统一了整个蒙古草 原,并于公元34着进入中原,占领了淮 河以北的大半个中国,建
立了北魏政权,并于公元
494年迁都洛阳。
柔 然
被突厥击败,分化为室韦(蒙古)和契丹。
柔然是继匈奴、鲜卑之后统治
北方草原的民族,在西元402年建


羌族的一部分。后被蒙古人灭亡。
西夏历史组画--《党项女》
回 鹘
主体由丁零人构成,融入了铁勒和高车人的一部分,在唐朝时期, 将突厥主体灭亡。回鹘生存到现在,即是今天的维吾尔族。 回纥王妃
女真族
中国东北古代民族,满族先世, 源于唐代黑水。辽时渐盛,分布在松
花江、黑龙江下游地区。12世纪初完
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建立金政权, 创制女真文。后迁入中原,渐与汉融
总之,中国古代著名的少数民族,多已在历史中消失,
如匈奴、鲜卑、柔然、回纥、突厥、沙陀、契丹、渤海、 女真、羌、西夏等族,他们除了极少部分迁徙到境外,如
北匈奴迁到中亚、东欧,西突厥迁到中亚之外,主要的部
分则因迁入中原,与汉人杂居,而融入汉族;另一部分则 彼此融合,如匈奴融于鲜卑,匈奴、鲜卑融入柔然,柔然 又融入突厥,突厥又融入回纥,契丹则融入蒙古,渤海则 融入高丽,女真也融入蒙古,羌人则融入吐蕃;甚至还进 一步抟成新民族,如回纥演变成今日维吾尔族,女真族演 变成今日的满族,室韦、突厥、契丹、女真甚至加上汉人 演变成今日的蒙古族。
合。1635年改满洲族名。后称满族。


主体被女真族和汉族同化,剩余的西逃到中 亚,与当地人融合,成为中亚人的一部分。
契丹起于今内蒙古东边的老哈河 流域,唐朝在此设松漠都督府。 他们乘回纥衰败而起,耶律阿保 机统一契丹各部,于西元916年称 帝,东灭渤海国,西服回纥,北 臣室韦,南入长城,建立辽朝, 就是「杨家将」与小说《天龙八 部》故事中的契丹王朝。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8)党项族:强大(唐末五代)、建立政权(1038年)
(9)蒙古族:发展(12世纪)、建立政权(1206)、统 一全国(1279)、分裂(14世纪末)
2、南方民族:
1)南诏:统一(8世纪前期)
2)吐蕃:兴起(青藏高原)、统一(7世纪前期)
三、民族融合问题:
1、民族融合: 是指民族间自然融合,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 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是多民族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 一的必然趋势,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
4、“生女直(真)旧无铁,邻国有以甲胄来鬻者,倾资 厚贾以与贸易,亦令昆弟族人皆售之。得铁既多,因之以修 B 弓矢,备器械,兵势稍振,前后愿附者众。”这说明:( )
A、契丹族向封建制转变。
B、女真族同邻国贸易为金的建立奠定了 基础。 C、铁器的使用证明了西夏是封建政权。
D、中原封建的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
A、能否处理好民族关系影响到国家兴衰。 B、民族矛盾是当时社会主要矛盾。 C、统治阶级都实行鼓励少数民族发展经济 的 政策。 D、统治阶级都实行民族压迫的政策。
3、唐朝一反前代“贵中华、贱夷狄”的传统方 针,而“扶九族以仁”。这说明:( B )
A、唐朝主要用军事手段解决民族问题。 B、唐朝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 C、唐朝和各族政权一直和睦相处。 D、唐朝通过册封政策巩固边防。
9、唐宋时代,民族问题呈现不同现象和特点 的根本原因是 :( B )
A、民族政策是否正确。 B、封建国家是否强盛。 C、中央政权是否有力。 D、少数民族是否归顺。
10、我国古代居民大规模迁徙主要有两个流向,一 是由北方草原迁入黄河流域,一是由黄河流域迁至长江 流域及其以南地区。这两种迁徙都 ( A )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一、什么是民族?

匈奴、突厥、契丹、蒙古有什么关系?他们之间有何区别?

匈奴、突厥、契丹、蒙古有什么关系?他们之间有何区别?

匈奴、突厥、契丹、蒙古有什么关系?他们之间有何区别?匈奴、突厥、契丹、蒙古有什么关系?他们之间有何区别?大家都知道,在古代历朝历代当中,北方的游牧民族一直都是中原王朝最大的威胁,如秦汉时期的匈奴,唐朝的突厥,宋朝的契丹等等,那么这些游牧民族之间有什么联系吗?为何每一个朝代对他们的称呼都不一样?他们都是同一个民族,不同的称呼吗?我们今天根据有记载的历史来理清一下这些游牧民族的来源,有关这些游牧民族最早的记载就是东周时期的山戎,而除了这个山戎,在春秋时期,我国的北方位于东北大兴安岭一带出现了一个名叫东胡的民族,而在河套地区出现了一个名叫匈奴的民族。

当然此时对于中原威胁最大的还是山戎,山戎的主要居住地在如今的燕山和辽河地区,后来齐桓公尊王攘夷,直接将山戎给灭掉了,而燕国也乘机占据了燕山地区的地盘,出来燕山地区之外,如今的辽河地区被大兴安岭南下的东胡乘机占领,但是后来又被燕国打退。

而此时的匈奴占据着河套地区,而赵武灵王为了实现从两线攻秦的战略构想,于是就占领了河套地区,把匈奴人驱逐到了阴山北部,后来秦始皇有再一次打败匈奴,结果匈奴只能继续北迁,原本想往东北迁徙,结果又被东胡打败,最终来到了今天的外蒙北部靠近贝加尔湖的地方。

而经过数年的时间,格局发现的变化,中原经过大规模的战乱,实力受损严重,而匈奴却在冒顿单于的带领下,越发的强大,还建立起来了历史第一个游牧帝国,而此时的汉朝也被打得只能求和,而原来欺负过匈奴的东胡,也不再是匈奴的对手,最终东胡被打得分裂成为了乌桓和鲜卑。

后来匈奴被养精蓄锐的汉朝一顿乱打,也就衰落了下去,而盘旋在大兴安岭的乌桓乘机占据了匈奴的地盘崛起,结果后来又被曹操灭掉,而乌桓被灭掉之后,原本乌桓的兄弟鲜卑再次占据了乌桓的地盘,实力开始壮大,逐渐形成了三个部族。

后来西晋王朝衰落,而鲜卑的宇文部、慕容部、拓跋部也纷纷加入了中原的乱世当中,并且后来建立了一系列的王朝,最终统一于隋,而在鲜卑汉化的过程当中,有一个叫做柔然的部落分离了出去,占据了草原,也是强盛一时,而这个柔然的手下有一群名叫锻奴的打铁部落,这就是后来著名的突厥。

世上最完整的世界蒙古人世系

世上最完整的世界蒙古人世系

世上最完整的世界蒙古人世系蒙古人的先民东胡(?~前3世纪末),分布于今内蒙古赤峰市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流域,败于匈奴冒顿单于,分解为乌桓和鲜卑。

乌桓(前3世纪末~207年),分布于今内蒙古大兴安岭南部至河北北部,亡于曹操。

鲜卑(前3世纪末~6世纪),最初分布于大兴安岭北部“嘎仙洞”,即今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10公里,后来南迁大漠,割据中原,除一部分融入汉族外,其余分解为下述各部。

1.檀石槐的鲜卑部落联盟(2世纪中叶~181年),王庭位于弹汗山,今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化德县附近,檀石槐死后联盟瓦解。

2.慕容氏的前燕帝国(337~370年),首都龙城,今辽宁朝阳市,后迁邺即今河北临漳县西南,亡于氐人的前秦。

3.拓拔氏的北魏帝国(386~534年),首都盛乐,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附近,后迁平城,即今山西省大同市,又迁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分裂为东、西魏。

4.北周帝国(556~581年)首都长安,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亡于隋朝。

除了前燕、北魏、北周外,两晋南北朝时期,鲜卑各部在中原还建有西燕、后燕、西秦、南凉、南燕、代、东魏、西魏等政权。

柔然(4世纪前期~8世纪末)1.柔然汗国(402~555年),王庭位于今蒙古国北部、鄂尔浑河东侧一带,亡于突厥。

2.阿瓦尔汗国(568~805年),王庭位于今匈牙利多瑙河畔,亡于法兰克王国。

吐谷浑汗国(329~663年)首都伏俟,位于于今青海省共和市、青海湖以西7公里处,亡于吐蕃。

室韦(4世纪后期~9世纪末),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北部、黑龙江和嫩江流域,后世繁衍成为蒙古人。

契丹(4世纪后期~14世纪)1.辽帝国(916~1125年),首都临潢,位于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罗古城遗址,亡于金朝。

2.西辽帝国(1131~1218年),首都巴拉沙衮,位于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楚河州、楚河上游南岸、托克马克东约18公里的布拉纳废墟,1211年为乃蛮所灭,1218年亡于蒙古。

蒙古匈奴突厥什么关系

蒙古匈奴突厥什么关系

蒙古匈奴突厥什么关系匈奴是古代生活在欧亚大陆的游牧民族,包括中国历史上的戎族与狄族。

据中国史籍记载,他们是夏朝的遗民(《史记·匈奴列传》云:「匈奴其先祖夏后之苗裔也」。

《山海经·大荒北经》称:犬戎与夏人同祖,皆出於黄帝)公元前3世纪匈奴曾占领从里海到长城的广大地域,包括今蒙古的大部分。

从西周开始匈奴就开始威胁中原王朝,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后,犬戎部落攻陷镐京,迫使平王东迁。

战国时匈奴多次侵扰赵国,胡服骑射即是赵武灵王模仿匈奴作出的改良。

赵将李牧曾大败匈奴。

秦始皇命蒙恬北击匈奴,收河套,「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过秦论》)。

真正与匈奴进行大规模战斗是在汉朝,多年和亲政策之后,前70年左右汉朝对匈奴进行了大规模反击,夺取当时最富庶的河西走廊,再北击匈奴至今蒙古境内,匈奴退至西域(今新疆地区)。

前36年,陈汤在距长安4000公里的现阿富汗境内将匈奴首领郅支单于击杀,在西域设置行政机构。

48年匈奴分裂为两部,南下附汉的称为南匈奴,留居漠北的称为北匈奴。

后来南匈奴与汉联合夹击北匈奴,迫使其西迁,从此北匈奴就从中国古书中消失。

经过五胡乱华和南北朝时期的残杀和各族融合后,南匈奴从历史中消失。

匈奴与第4、5世纪侵入欧洲的匈人有血缘关系或系同一民族。

匈人驱逐日耳曼人等野蛮民族使得蛮族大迁徙,从而灭亡罗马帝国。

从史书中似乎找到了匈人即北匈奴的证据。

关於匈人灭阿兰国,是匈人首次出现在欧洲历史典籍中,但这次战役在中国典籍中也有记录。

《北史》中说:「粟特国,在葱岭之西,古之奄蔡,一名温那沙,居於大泽,在康居西北,去代一万六千里。

先是,匈奴杀其王而有其国,至王忽倪,已三世矣」但粟特国并不是奄蔡,也不符合「居於大泽,在康居西北,去代一万六千里」的条件,奄蔡却符合,关於奄蔡,《后汉书》中说:「奄蔡国,改名阿兰聊国,居地城,属康居。

土气温和,多桢松、白草。

民俗衣服与康居同。

」。

《三国志》为:「又有奄蔡国一名阿兰,皆与康居同俗。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5)契丹族:兴起(辽河上游)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统一(10世纪初)、 建立政权(916契丹、947辽)
(2)鲜卑族:内迁(东汉—西晋)、建立政权(十六国时期、386 年北魏)
(3)氐族:内迁(东汉—西晋)、建立政权(十六国时期)、发 展(前秦统一黄河流域)
(4)突厥族:兴起(阿尔泰山)、强大(6世纪中期)、分裂(隋)
; 作文加盟品牌排行榜

高祖崩,何事惠帝。何病,上亲自临视何疾,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对曰“知臣莫如主”帝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何死不恨矣”何买田宅必居穷辟处,为家不治垣屋。曰“今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孝惠二年,何薨,谥曰文终侯。子禄嗣,薨, 无子。高后乃封何夫人同为酂侯,小子延为筑阳侯。孝文元年,罢同,更封延为酂侯。薨,子遗嗣。薨,无子。文帝复以遣弟则嗣,有罪免。景帝二年,制诏御史“故相国萧何,高皇帝大功臣,所与为天下也。今其祀绝,朕甚怜之。其以武阳县户二千封何孙嘉为列侯”嘉,则弟也。薨, 子胜嗣,后有罪免。武帝元狩中,复下诏御史“以酂户二千四百封何曾孙庆为酂侯,布告天下,令明知朕报萧相国德也”庆,则子也。薨,子寿成嗣,坐为太常牺牲瘦免。宣帝时,诏丞相、御史求问萧相国后在者,得玄孙建世等十二人,复下诏以酂户二千封建世为酂侯。传子至孙获,坐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
一、什么是民族?
民族是指有共同语言、共同 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共同心 理素质的统一的人们的共同体。
二、中国古代主要少数民族发展概况:
1、北方主要少数民族:
(1)匈奴族:兴起(蒙古高原)、发展(战国、秦、两汉)、分裂(东 汉初)、内迁(南匈奴)(东汉—西晋)、建立政权(十六国时期)
魏, 击之。丰反为魏,攻之。赐爵七大夫。北击司马欣军砀东,取狐父、祁善置。又攻下邑以西,至虞,击

匈奴、东胡、鲜卑、契丹、蒙古、女真……帮你搞懂历史书上的这些游牧民族!

匈奴、东胡、鲜卑、契丹、蒙古、女真……帮你搞懂历史书上的这些游牧民族!

匈奴、东胡、鲜卑、契丹、蒙古、女真……帮你搞懂历史书上
的这些游牧民族!
匈奴、东胡、鲜卑、契丹、蒙古、女真......这些游牧民族,在历史教材上经常出现,也常考,但就是搞不懂记不住怎么办?不怕,收藏下面的介绍慢慢消化,就用不着每次都看金庸武侠电视剧来了解了。

从商周时代开始,匈奴和东胡就存在了,妥妥的北方人:
然后,匈奴把东胡消灭了分裂成了两部分,鲜卑和乌桓:
后来,秦灭之后,汉王朝强大起来了,暴打匈奴,于是匈奴也分裂成了南匈奴、北匈奴:
再后来,东汉末年中原内乱,匈奴被弄得半死了,乌桓也被曹操灭了,但鲜卑反倒强大起来,从晋朝到后来的五胡乱华时期,鲜卑分成了东、北、西三大部落:
拓跋其实就是北鲜卑,创立了北魏,一直跟柔然打仗,柔然原本隶属于拓跋的奴隶,成天干苦力,后来拓跋南迁,小柔然也就闯荡成了大柔然:
在南北朝时期,柔然也有了自己的奴隶,就是突厥,因为柔然太嚣张,突厥奋起直追,然后把柔然灭了:
上图的室韦主体就是鲜卑,靺鞨一直在中国东北生存。

因为隋朝的离间计,让突厥分裂成了东突厥和西突厥:
后来到了唐朝,大力打击突厥:
为了控制想要翻身的突厥,唐朝支持回纥灭了突厥,建立了回鹘:到了唐末,在五代十国之前,契丹已经崛起了。

而回鹘慢慢没落分成了三大部:
契丹继续壮大,在北方建立了辽朝,南方则是宋朝。

这是,女真又崛起,建立了金朝:
再后来,室韦的一支——蒙兀室韦,建立了蒙兀国,再后来就是蒙古元朝:
此时,朱元璋过不下去了,建立了明朝,把蒙古赶走了,还分裂成了鞑靼和瓦剌:
后来,女真再度崛起,建立后金,入主中原,建立了清朝:所以......你搞懂了吗?还不懂没关系,听历史书!。

匈奴、鲜卑、柔然、突厥、蒙古等草原游牧民族的变迁历史,你知道多少?

匈奴、鲜卑、柔然、突厥、蒙古等草原游牧民族的变迁历史,你知道多少?

匈奴、鲜卑、柔然、突厥、蒙古等草原游牧民族的变迁历史,你知道多少?众所周知,中原王朝和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战争是中国历史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要学习中国历史,那就必须要了解一下古代北方存在过的那些游牧民族。

简单打个比方,秦汉时期和中原王朝对峙的是匈奴,魏晋南北朝时是鲜卑与柔然,唐朝时期是突厥与回纥,北宋对应的是辽,南宋对应的是契丹和蒙古,明朝则是瓦剌和鞑靼,所以说如果不对他们做一个大致的了解,你都不好意思出去说你“略懂”中国的历史。

一般来说,在中国古代北方广袤的草原上,曾经存在过数十个名气比较大的游牧民族(当然还有他们当时各自建立的国家),他们的名字分别是匈奴、东胡、鲜卑、乌桓、柔然、突厥、回纥、契丹、蒙古、瓦剌、鞑靼等等。

其实换一个角度,这些游牧民族的名字就好比北方草原上的朝代更替,比如说匈奴被消灭后,取代他们地位的是鲜卑,鲜卑过后是柔然,柔然过后是突厥,突厥过后是回纥(唐灭突厥后一度设立都护府),回纥过后是契丹……要了解他们的历史,我们就必须将他们存在的时间和中原王朝的名称互相对应,下面我们就来简单了解一下两者之间的关系。

从商周时期开始,北方草原上出现了大量游牧民族部落,到战国末期,崛起的匈奴逐渐吞并了其它部落,开始对中原国家构成威胁,赵国大将李牧就曾数次大败匈奴。

秦汉时期,匈奴变得更加强大,秦将蒙恬曾率领30万大军北上抗击匈奴,秦始皇甚至不惜人力物力修筑“万里长城”以作防御。

冒顿单于继位后,匈奴的实力更是达到巅峰,一度将汉朝皇帝刘邦围困在白登山七天七夜之久,匈奴与汉朝之间的战争也足足持续了近四个世纪。

直到东汉末年,匈奴才慢慢走向没落,取而代之的便是当初被其击败的“东胡”后裔——鲜卑和乌桓,乌桓被曹操攻灭后,鲜卑就成了北方游牧民族的霸主。

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成了扰乱中原局势的“五胡”主力之一,南北朝时期的北魏便是鲜卑拓跋氏在中原建立的国家,后来北魏分裂成东魏(北齐)和西魏(北周),再之后就是杨坚取代北周建立隋朝。

匈奴、鲜卑、突厥、蒙古、契丹……终于搞懂了!中国游牧民族简史

匈奴、鲜卑、突厥、蒙古、契丹……终于搞懂了!中国游牧民族简史

匈奴、鲜卑、突厥、蒙古、契丹……终于搞懂了!中国游牧民族简史匈奴、东胡、突厥、回鹘、蒙古、契丹、女真、鲜卑……这些游牧民族,有些甚至不会读~但是它们不停的出现在中国历史上,今天小五就做一个梳理,绝对值得你收藏!一、东胡东胡是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自商代初年到西汉存在了大约1300年。

战国时期,东胡居住在燕国和赵国北部,这个时期东胡最为强盛,曾多次南下侵入中原。

秦汉之际逐渐衰落。

公元前206年,东胡被匈奴击败,余部聚居乌桓山和鲜卑山,形成后来的乌桓族与鲜卑族。

从此东胡的名字从历史上消失。

二、匈奴匈奴是秦汉时期称雄中原以北的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人是夏朝的遗民。

真正与匈奴进行大规模战斗是在汉朝。

前215年被逐出黄河河套地区,历经东汉时分裂,南匈奴进入中原内附,北匈奴从漠北西迁,中间经历了约三百年。

之后匈奴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从中国历史中消失,和其他一些民族一起融入华夏族。

三、乌桓乌桓是东胡的后人。

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46年)乌桓趁匈奴内乱之时进攻匈奴,把匈奴赶出大漠以南。

东汉对乌桓优抚,允许乌桓人部分移居太原关内各地,驻牧于辽东属国,乌桓人大多归附于汉。

汉献帝建安十年(205年)袁绍官渡之战之后败给曹操,其子袁熙、袁尚投奔乌桓蹋顿,形成残余势力。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北征乌桓,从此乌桓彻底衰落,地位为鲜卑取代。

唐朝时嫩江以北有乌丸国,传说是乌桓后人所创。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曾派兵征伐,之后乌桓融入其他民族。

四、鲜卑鲜卑同样是东胡的后人。

公元87年鲜卑崛起,在2世纪时继承匈奴领地,称雄塞北。

4世纪西晋灭亡后,鲜卑陆续在华北建立前燕、代国、后燕、西燕、西秦、南凉、南燕及北魏等国,而漠北则由鲜卑分支柔然称霸。

最终魏被北周、北齐所灭,称霸塞北的柔然汗国也于552年为突厥汗国所灭。

其民族多被其他民族同化,部分演化为柔然。

五、柔然柔然是为鲜卑人的一支,源于东胡族。

柔然最盛时,其势遍及大漠南北,北达贝加尔湖畔,南抵阴山北麓,东北到大兴安岭。

匈奴和蒙古的关系

匈奴和蒙古的关系

匈奴和蒙古的关系
匈奴和蒙古是一个族源的民族。

目前,学术界普遍承认蒙古人属于东胡族系。

东胡是后来退居辽西的乌桓人和东汉以后崛起的鲜卑人的祖先,蒙古人的远祖。

匈奴在古代史籍中被称为胡,根据历史记载,东胡的称呼反映出蒙古人和匈奴人一样是胡,因为其分布在匈奴东部而曰东胡。

通过考古学和人类学研究可以初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蒙古中部、东部的石板墓文化的使用者可能是匈奴和东胡的共同祖先,匈奴和东胡在种族上都属于蒙古人种的北亚类型,他们在种系上是同源的,地域范围上是接近的,文化特征上具有相似性。

由此推及:匈奴和蒙古可能是一个族源的民族。

当然,并不能说匈奴人是蒙古人的直系祖先,他们在时间上已经相距非常遥远。

所以,我们说匈奴人属于蒙古人种,并不是说匈奴人是蒙古人的祖先,蒙古人就是匈奴人的后裔。

匈奴、突厥、蒙古、契丹、鲜卑,是不是一个民族的各个朝代?

匈奴、突厥、蒙古、契丹、鲜卑,是不是一个民族的各个朝代?

匈奴、突厥、蒙古、契丹、鲜卑,是不是一个民族的各个朝代?绝对不是一个民族,更不是同一个朝代的延续。

不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汉族曾经构成严重的威胁和伤害,在历史的进程中,这些少数民族在同汉族的互相交往与斗争中自然同化,有的则随风而去,消失了。

匈奴在遥远东亚大陆以北的地区,曾经兴盛着一个游牧民族,由于地理环境十分荒凉苦寒,所以他们没有耕地,没有城郭房舍,都是逐水草而居,以放羊牧马,狩猎为生。

匈奴的孩子些,也不是如有的记载那样、从小就可以骑着骏马奔腾,只不过是几岁时就骑在羊背上激活马背民族的基因。

匈奴存在的时间很早、很早,至少我国在夏商周时期就遭到匈奴的侵扰,与其接壤的汉人就痛苦的唱道:“靡室靡家,猃狁之故”。

我们熟知的“烽火戏诸侯”典故,就是周幽王的大臣申侯勾结匈奴灭了周幽王。

只有秦始皇堪称一代铁血硬汉,下达一个死命令:“把他们赶走!”蒙恬将军率领骑兵,长驱七百里,“杂杂胡马尘,森森边士戟”(李贺),匈奴闻风丧胆,再也不敢南下牧马。

楚汉之争的时候,匈奴借机复活南下侵扰,刘邦称帝后挨的当头一棒就是“白登山之围”,这时匈奴达到鼎盛时期,拥有甲冑控弦之士三十多万人,人口一百多万。

在一个浓雾弥漫的时候,突然漫山遍野的呼啸而来,刘邦束手无策,好在陈平用了一个至今谜一样存在的计策,十几人骑才脱逸而去。

在汉朝七十多年的休养生息中,汉武帝养精蓄锐,整军经武,经过元狩二年(前121)和元狞四年(前119)的漠北之战,匈奴在卫青与青年将军霍去病的打击下,匈奴大败,迫使右地浑邪王率四万之众附降汉军,单于及左贤王逃走。

河西走廊重新归属于中原王朝,匈奴退出河套地区以西区域,从此“漠南无王庭”。

公元前57年,匈奴统治集团发生分裂内讧,经济陷于困境,汉朝政府施以援手,提供大量物资帮助匈奴救济赈灾,匈奴于是附汉为藩臣,汉政府以礼待之。

到汉光武帝的时候,汉政府设置机构管理南边八部之众的呼韩单于。

匈奴由此分裂为南北两部,建武二十六年置使匈奴中郎将于南匈奴于五原西部塞,使他们最后定居于西河郡美稷县(今内蒙古准格尔一带)。

蒙古人的祖先是谁?

蒙古人的祖先是谁?

蒙古人的祖先是谁?展开全文蒙古族真正的祖先是战国时期的东胡人,但是东胡人后来被匈奴人所击破,部落溃败。

根据《史记》的记载,大约秦汉之交时,匈奴的冒顿单于统一了草原各部,并往东兼并了东胡各部。

东胡人在匈奴的冲击下逐渐瓦解,溃散为许多小部落,比如后来的鲜卑、乌桓、柔然都是东胡瓦解以后形成的的分支。

现在一般认为与蒙古血缘最近的应该是东胡的分支柔然人,柔然是北魏时期活跃漠北草原的游牧民族,曾经统治过漠北数十年。

直到南北朝后期柔然汗国衰落,被突厥人所灭。

柔然民族的名号虽然不再使用,但他们的血统却得以延续了下去。

蒙古族最早的乞颜部落就是柔然人的直系后裔,但蒙古族并非只有乞颜部。

数百年后的元太祖铁木真就是蒙古族乞颜部的首领。

除了柔然以外,室韦是蒙古人的另一个远祖。

《魏书》记载了两支东胡人的后裔,南面的自称“契丹”,北面的号为“室韦”。

在唐朝时期,室韦上表臣服中央,因此唐人有了关于室韦人的更为详细的记载。

在室韦的各个部落中,有一支部落名为蒙兀室韦,他们与突厥人、契丹人、回鹘人杂居,逐渐演变为了后来两宋时期的蒙古族。

“蒙兀”的名号就是蒙古族最早的称呼。

从现存的文献来看,蒙兀室韦还与契丹人有很深的渊源。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立辽国以后,往西征服了室韦各部,其中也包括蒙兀室韦。

从《辽史》中记载的契丹文字来看,室韦人和契丹人交流没有障碍,他们的语言、文字相近,这也证明了室韦和契丹都是东胡的分支。

辽国灭亡以后,漠北草原的各个部落陷入了各自为政的局面,其中就包括当时还不怎么强大的蒙兀室韦。

虽然耶律大石西征时曾经凭借辽国的余威向草原各部落借兵,但是他最终还是没有停留在蒙古高原。

女真族虽然消灭了辽国,但他们是东北地区的渔猎民族,与草原的部落的文化习俗完全不同。

整个金朝时期,女真人都没有能力像契丹人那样统治漠北草原。

失去了控制的蒙古族(蒙兀室韦)就是在这个时候发展壮大起来的,并成为了金国的劲敌。

金章宗在位时期,蒙古族已经发展到了18个部落之多,完全成为了一支新兴的草原力量。

历史上曾威胁中原王朝的十大游牧民族

历史上曾威胁中原王朝的十大游牧民族

历史上曾威胁中原王朝的十大游牧民族在我们的传统认知中,中国历史是以中原王朝为主线的,从夏商周到元明清,相信很多人对这条历史脉络都很熟悉。

但在古代,除了这些中原王朝之外,还存在不少游牧民族,它们在和汉民族交缠碰撞中相互融合,最终都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一部分。

一、东胡东胡是起源于我国东北部的一个古老游牧民族,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以西和燕山以北,自商朝时候就已存在。

实际上东胡并不指某一个具体民族,而是一个部落联盟,包含了东胡、濊貊、肃慎等部落。

在春秋战国时,东胡曾强盛一时,频频侵扰燕国和赵国边境,并经常勒索西边的匈奴部落。

秦汉时期,冒顿单于统一匈奴,并趁东胡单于轻敌之际,对东胡发起进攻。

东胡大败,部落联盟就此瓦解,成为了匈奴的奴隶部落,且分裂为乌桓和鲜卑两部。

二、匈奴匈奴是生活在蒙古高原上的游牧民族,兴起于今内蒙古阴山山麓。

据传匈奴和华夏族同源,夏朝灭亡后,夏桀的一支后裔带领部分族人逃到北方繁衍生存,并与中原逐渐隔绝,发展成之后的匈奴部族。

战国中后期,匈奴吞并了草原上的其它部落,开始强大起来。

并趁中原混战之时南下,不过被赵国的李牧以少胜多,又赶了回去。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又命蒙恬北击匈奴,将其逐出了河套地区。

冒顿单于统一之后,匈奴进入了全盛时期,拥有控弦之士三十万,称霸草原。

汉武帝时期,大将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主力,将匈奴赶出漠南。

此后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

南匈奴归附汉朝,并在八王之乱后的混乱时期建立前赵、北凉和夏等国家,最后慢慢融入中原汉族之中。

而北匈奴在东汉时期被击败后,余部被迫西迁至中亚和东欧地区,剩余小部分后被鲜卑吞并。

三、乌桓乌桓是迁至乌桓山的东胡一支,汉武帝大破匈奴之后,乌桓开始臣属于汉朝,被南迁至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驻牧。

西汉设置护乌桓校尉,对其进行管辖。

东汉光武帝时,又再次南迁到辽东、渔阳及朔方边缘十郡,即今辽河下游、山西河北北部及内蒙古河套一带。

初始,乌桓与汉相安无事,并多次协助抵御北匈奴。

蒙古的起源

蒙古的起源

蒙古的起源蒙古族的起源多数学者都认为;蒙古族属东胡族系,公元一世纪末至二世纪初,匈奴为汉朝所破,东湖人的一支鲜卑人自潢水流域一带转徒其地,剩余的人也都自称为鲜卑,鲜卑自此强盛起来。

公元四世纪中叶,居住在潢水,老哈河流域一带鲜卑人的一个部落自称为“契丹”,另一个部落居住于兴安岭以西的鲜卑则称为“室韦”,蒙古部就是室韦人的一个部落。

称为“蒙兀室韦”。

­史书记载,蒙古部落被突厥部落打败后只剩下两男两女,他们逃到了额尔古纳河畔一带居住下来,生息繁衍,许多年以后部落逐渐兴盛起来,并产生了许多分支,公元八世纪,由于人口不断增长,为了更好的发展,不得不外迁徒,这时已出了70个分支了,这70个分支被称为“选儿勒勒蒙兀”。

在出走的蒙古人当中,有一位很有声望的人,名叫孛二贴那,以他为首的选儿勒勒蒙古自称为“乞牙惕氏”。

乞牙惕氏人迁徒到了斡难河源头肯特山一带,生活方式由狩猎转为游牧。

据《蒙古秘史》记载,孛儿帖那的十二世孙,朵奔蔑儿干死后,他的寡妻阿阑阿又生了三个儿子,传说这三个儿子是感完而生的“天子”以孛瑞察儿为始祖的孛儿只斤就是成吉思汗的祖先。

选儿勒勒蒙古被称为“也克蒙古”(大蒙古),他们是原蒙古人。

十三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诸部,建立大蒙古帝国。

用新的迁户制体系分人口,战败的部落如塔塔儿,克烈乃蛮被瓜分到各千户。

族属不同,社会发展不平衡,方言各异的部落在统一汗权统治下形成了具有共同地域,共同经济基础,共同语言和共同心理素质的民族共同体——蒙古族。

居住额尔古纳河山林里的蒙古部落(蒙兀室韦),约在九世纪中叶进入草原,成为­草原游牧部落。

蒙古高原众多的部落族长长期相互抢夺,混乱不断,草原无安之日。

1162年,蒙古乞颜部首领也速该大败世仇塔塔儿人时,铁木真降生额难河畔草原。

­1170年塔塔尔人,也速该为九岁的铁木真定亲,返回的路上被塔塔尔人毒害。

­也速该死后的第二年春天,尼伦蒙古部落祭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量的考古发掘证明,东胡已有成熟的游牧生产;《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匈奴游牧业极为发达,仅骑兵良马就达四十万骑;《隋书?突厥传》中说突厥族羊马“遍满山谷”,“随水草迁徙”;《元史?兵志》记录了仅中央牧业管理机构太仆寺治下的马匹多到“殆不可以数计”。
有持续发展的游牧经济作为根基,游牧文明也是数千年承续不断,且有着十足的游牧文明特征。《史记?匈奴列传》说匈奴人“自君王以下,咸食畜肉,衣其皮 革,被毡裘”;《辽史?食货志》说“契丹旧俗,其富以马,其强以兵,马逐水草,人食氵重酪,挽弓射猎,以给日用,粮饷刍秣,尽赖于此”;到元代以后的蒙古 族,在衣食住行方面更具游牧文明特色。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东胡王朝,到秦汉时建立统一大漠草原的匈奴;从北朝时数度建立的鲜卑王朝;到隋唐辽宋时的突厥和契丹;终于由蒙古族在建立草原王国的基 础上,进而建立了统一全国的元朝。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游牧文明持续不断,和中华民族整体文明紧密相连,具有数千年经久不衰的历史持续力。
春秋战国时期强盛的北方民族--东胡
当年留守祖籍鲜卑山嘎仙洞的另一支鲜卑部族人,就是今天的锡伯族。
鲜卑没有文字。由于鲜卑属于东胡族,所以他 们使用东胡语。东胡语属阿尔泰语系,是蒙古等民族语言的祖源。鲜卑和乌桓都是游牧部落,他们的社会经济状况、语言和风俗习惯,基本上是一样的。他们居无常 处,随水草放牧。他们生活的主要来源依靠畜牧和狩猎。冶金手工业和农业在当时也很发达。
草原文化传承中重要的民族--柔然
当多数鲜卑人走向中原向农业生产逐渐靠拢的时候,柔然人又把草原上的各游牧民族重聚在一起,依然保持着传统的游牧生活特色。柔然成为草原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一环。巍巍的柔然汗国,历时一个半世纪......
东胡、匈奴、鲜卑、突厥、契丹、蒙古
东胡、匈奴、鲜卑、突厥、契丹、蒙古
——延续数千年的游牧文明
延续数千年的游牧文明
位于中国北部边疆的内蒙古自治区,东西狭长,幅员广大,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大兴安岭、阴山和贺兰山从东到西横亘内蒙古中部,将全区自然地貌分成 南北两大片,北为高原,南为平川;这里草场广阔,宜牧宜农。如果从更广阔的地理范围看历史,这里属欧亚北方大草原东段南部,既是草原牧业历史文化区的重要 组成部分,又与华北平原和秦晋山间平原农业历史文化区紧密相连,史称漠南,毗邻漠北,地理位置极其重要,是整个大漠草原历史文化演进的重要地区。
自新石器时代中国北方草原游牧文明孕育、到夏商时期游牧文明形成、至清代晚期游牧文明衰落的数千年中,这里一直是游牧文明的主人——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活 动的重要地区。他们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东胡、匈奴、突厥三大系统,其主要民族,如东胡、匈奴、鲜卑、突厥、契丹、蒙古等,自春秋战国至元明清时 期,次第承接,相继成为中国古代北方草原的统治民族,对中国历史甚至世界历史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东胡是中国东北部的古老游牧民族。东胡是一个部落联盟,包括了当时族属相同而名号不一的大小部落。早在商代(约公元前十六-十一世纪),就有东胡的活动记载。在春秋战国时,主要活动在当时燕国的北部和东北部,也就是今西辽河的上游老哈河、西拉木伦河流域。
东胡从有史记载以来,一直是一个强大的部落,和中原的燕国和赵国的接触比较频繁。
鲜卑山比乌桓山靠北。乌桓的衰落及西拉木伦河流域的乌桓人的南迁后,鲜卑人乘机占据了占据了这块地方。这时的鲜卑人仍处在匈奴人的控制之下。北匈奴西迁后。鲜卑占据了广大的漠北地区,留在漠北的十余万落匈奴人也加入了鲜卑,从此鲜卑开始强盛起来。
东汉后期,鲜卑出现了一个著名的首领--檀石槐(?~181)。当汉桓帝在位时(147~167),檀石槐建庭于高柳(今山西阳高县)北弹汗山(今商都县 附近)组成诸部军事行政联合体,分为东、中、西三部,各置大人率领。这个联盟控地辽阔,“东西万二千余里,南北七千余里”,东部管辖地包括今西拉木伦河、 老哈河流域、科尔沁草原和呼仑贝尔草原,中部包括今锡林郭勒草原,西部辖地包括今阴山以北的乌兰察布高原、巴彦淖尔高原、阿拉善盟境内的沙漠地区和额济纳 河流域等地。檀石槐领导的强大的军事联盟,是继匈奴国家消亡后建立的又一个北方少数民族游牧政权。檀石槐死后,诸部联合瓦解。
东胡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后来大漠南北的很多民族都使用它,如现在的蒙古族语言,它就源自东胡语言。
建立了草原上第一个游牧帝国的民族--匈奴
匈奴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中,最早统一了大漠南北的全部地区并建立起国家政权匈奴单于国的民族。它兴起于公元前三世纪(战国时期),衰落于公元一世纪(东汉时期),共活跃了约三百年。
北魏(386~534)建国之初,征服了不少部落,成为塞北地区的一个强大的政权。北魏的统治地区曾深入到晋、冀、豫等中原腹地。公元398年, 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拓跋圭即皇帝位,这就是北魏道武帝。北魏政权后来发展成南北朝时期代表我国北方的一个封建王朝。
公元471年,拓跋宏即位,称孝文帝。公元493年,北魏迁都洛阳。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公元550年,北齐取代东魏,557年北周取代西魏。580年,北周灭北齐,581年,隋朝建立,后统一全国,南北朝对峙局面结束。
淝水之战后,鲜卑贵族慕容冲称帝,一度占有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史称西燕。386年,迁都长子(今山西长治南)。394年被后燕所灭。
383年,慕容皝的第五子慕容垂脱离前秦,在荥阳自称燕王,史称后燕。公元394年,消灭西燕。后燕的疆域“南至琅邪,东迄辽海,西届河、汾,北 暨燕、代”。包括今河北、山东、山西和河南、辽宁的一部分。与后秦东西对峙。后为北魏所败,内部纷争,其残余力量退到辽河流域。407年为北燕所灭。
随后是被称为“小种鲜卑”的轲比能集团的兴起,他把漠南地区重新统一,再度建立起一个以轲比能为首的鲜卑部落联盟。这个联盟较檀石槐的联盟小,存在的时间较短。轲比能被刺死后,联盟瓦解。
鲜 卑南迁与西迁后,复与匈奴、丁零、乌桓、汉人等混血而形成许多新的部落。东部主要有宇文部、慕容部;西部主要有拓跋部、秃发部和乞伏部。晋与十六国时期, 慕客鲜卑、宇文鲜卑、乞伏鲜卑和拓跋鲜卑,都曾与汉人及其他民族中的统治阶级结成雄据一方的政治势力,而慕容鲜卑曾建立前燕、后燕、西燕、南燕,乞伏鲜卑 曾建立西秦,秃发鲜卑曾建立南凉等割据政权。拓跋鲜卑先建立代国,和强大的中原王朝北朝:包括北魏、东魏、西魏,鲜卑化的汉人高氏,与宇文鲜卑分别建立北 齐、北周。另有出自慕容鲜卑的吐谷浑,自辽西迁至陇上,在羌人地区形成吐谷浑部,鲜卑贵族居统治地位,而被统治者为羌人(见羌)诸部,直到唐代初叶才被吐 蕃所灭。
匈奴人利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在漠北地区发展了重要的畜牧业经济。从内蒙古伊克昭盟杭锦旗桃红巴拉发掘的七座墓葬中出土的匈奴文物来看,带有鲜明的游牧民族特征,与中原地区的文化遗存有明显的差异,与东胡文化系统的遗物也有差别。
匈 奴人喜欢音乐,有自己的乐器,如胡笳等。在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蔡邕(音:拥)之女蔡琰(字文姬)被匈奴兵掳去,后由曹操把她从左贤王手中赎回中原,这 就是“文姬归汉”事件。郭沫若老先生当年创作的历史剧《蔡文姬》就是以此为背景的。蔡文姬在匈奴生活了十二年,在《胡笳十八拍》中说:“胡笳本出自胡 中”,由此可以推断胡笳是匈奴人的乐器。[摘自内蒙古在线]
匈奴的第一个单于是头曼单于。公元前二零九年,冒顿杀其父头曼自立为单于。西汉初期,他建立起一个奴隶制国家--匈奴单于国。控制的地区南起阴山,北抵贝加尔湖,东到辽河,西逾葱岭。匈奴政权的建立,结束了我国北方游牧部落的分散局面。在冒顿单于统治时期,匈奴先后征服了许多部族和部落。后来,匈奴受到汉朝的打击而削弱,被其奴役的附属部落如丁零、乌桓等也纷纷起来反抗,属部纷纷瓦解。
北方各民族中建立国家最多的民族--鲜卑
匈 奴击破东胡部落后,东胡族中一支退居鲜卑山(今通辽市科右中旗西)附近,这就是后来的鲜卑。另一支退居乌桓山,就是后来的乌桓。鲜卑部落集团,可能先秦时 已活动于大兴安岭山脉中部与北部,而兴起则晚于乌桓,其名始显于东汉初年。或又以鲜卑为春秋及春秋以前的山戎。语言与习俗乌桓同。鲜卑族名“鲜卑”一词, 在秦汉文献中,以不同的译音形式出现过:“师比”、“犀比”、“胥纰”。
乞 伏鲜卑部所建立政权,史称西秦(385-431年)。乞伏鲜卑又称陇西鲜卑。大约从公元三世纪中期开始,他们逐渐由北方经今宁夏地区迁到甘肃靖远、陇西一 带。十六国时曾臣属于前秦的苻坚。苻坚淝水之战失败后,乞伏鲜卑以其首领乞伏国仁为首,于385年在陇西建立了西秦。到乞伏炽磐时期,西秦达到鼎盛。 414年炽磐灭南凉,后又从北凉手中夺得河湟地区。屡次击败吐谷浑,控制了沙洲地区。炽磐死后,西秦被大夏赫连氏所灭。历时46年。
匈奴的冒顿单于趁东胡王轻敌,向东胡发动进攻,大破东胡。从此东胡部落联盟瓦解,东胡各部成为匈奴的种族奴隶。
东胡各族并未就此消亡,如后来退居乌桓山的乌桓族和退居鲜卑山的鲜卑族,就是东胡主要的部落集团。
东 胡族系包括的部落和民族很多:如东胡、乌桓、鲜卑以及由鲜卑分化出的慕容、宇文、段部、拓跋、乞伏、秃发、吐谷浑各部,此外还有柔然、库莫奚、契丹、室 韦、蒙古。《辽史》中所载的契丹语和蒙古语差不多,“蒙古语与鲜卑语相去无几”,从地域上看,鲜卑起源于今额尔古纳河东南的大鲜卑山,而后来的室韦的活动 地区也在额尔古纳河这一带,可见鲜卑、契丹、室韦、蒙古都是属于东胡这一族系的。
北魏兵破后燕国都中山(今河北定县)后,398年,慕容皝的幼子慕容德在黄河南岸的滑台称帝,史称南燕。占据今山东、河南一部分。410年为东晋刘裕所灭。
由鲜卑族衍出的,还有一个以慕容鲜卑的首领吐谷浑命名的吐谷浑族。关于吐谷浑的详细描述请参看介绍吐谷浑的专门文章。
拓跋鲜卑以前居住在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嘎仙洞附近的大鲜卑山,后向西南迁徙,到达今河套及大青山一带。拓跋力微首领经过几十年的征战,势力开始 强盛,公元258年,东移到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附近,鲜卑部落都来归服。这样以拓跋部为首,组成了一个成分复杂的部落联盟。公元315年,拓跋猗卢自称代 王,建立“代”政权,代政权存在了六十多年,后被氐族首领建立的“前秦”所灭。以拓跋部为首的部落联盟也瓦解了。公元386年,前秦政权灭亡,逃亡在外的 拓跋圭乘机收集拓跋旧部,在牛川(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大会诸部,即代王位,不久迁都盛乐(内蒙古和林格尔县附近),改称魏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