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期)走进新课改 展示新风采

合集下载

新课程改革成果篇上半部

新课程改革成果篇上半部

新课程改革成果篇之课堂教学改革认真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前提下,形成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育氛围。

◆2004年8月—2008年11月为课程改革实验期。

学校通过骨干教师外出培训,校内业务培训,观看全国优秀课改革碟片、教学研讨、集体备课等方式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以校为本,有效地实施新课程,挖掘新课程资源,告别了教师一言堂的不良现象,改变了单一的课堂评价机制,逐步形成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乐学,教师乐教。

蔡涛老师在数学课堂上与学生一起讨论问题杨祖斌老师指导学生做有趣的化学实验学生在计算机教室里认真地上课◆2008年11月—为课程改革发展期。

课程改革纵深推进的同时,学生的课业负担似乎还没有真正的减下来,有些学生因此而产生厌学心里,面对这一情况,学校毅然决定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于是在学习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办学理念的基础上,根据我校实际初步摸索形成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先学后练,‘25+20’”课堂教学模式。

“先学”指教师出示学习目标,并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要求学生展示自学结果,教师根据学生自学展示情况,适当地作以讲解或补充,在25分钟内完成学习目标;“后练”指在学生完成学习目标后,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当堂完成作业或练习,在20分钟完成,在此过程中教师采用巡回检查,个别指导;整节课贯穿学习—展示—反馈这条主线;学生座位采用四人一组纵向式排列,突出“兵教兵”、“兵练兵”的思想。

白旭东老师运用“25+20”课堂教学模式使生物课变得妙趣横生我校名师高浩杰在运用“25+20”课堂教学模式上政治公开课“25+20”课堂教学模式下生物课堂也变得妙趣横生闫东妮老师运用“25+20”课堂教学模式上语文课新课程改革成果篇之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主题新颖,内容丰富,以校为本,体现地域特色,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我搜集、处理信息等多方面能力。

北街小学·课改专家讲座笔记整理(兰湘)

北街小学·课改专家讲座笔记整理(兰湘)

《课改在路上》---------北街小学课改现场会,专家讲座笔记整理这次有幸参加北街小学现场会,尤其是聆听了张咏梅专家和崔教授的讲座,现将笔记整理如下:崔教授:新课改中小组讨论是教师上课的模式,但是不同的老师组织讨论其效果确实有所差别,有些能达到预期效果,有些确实只有形没有其神。

专家的建议是:1.小组讨论一二年级以同桌讨论为主,中高段以4-6人小组合作适宜。

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讨论。

而且讨论要以学生独立为前提,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最后形成结论。

2.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小组讨论没有自己的观点,就没有任何意义,学生不管讨论的结果是对是错,这就是价值,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最终就是受益者。

3.小组讨论要以共同成长为目的。

在学生讨论交流中,教师要注意养成学生交流的细节,分工要明确,高效的讨论小组内应有小组长、展示讲解员、记录员等。

关注到学生交流时口头表达能力,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想法,达到互相促进,共同成长的目的。

4.小组讨论中,学会帮助和互相尊重,达到合作学习,共同生长。

教师不要急于求成,需要耐心的培养和指导。

小组讨论交流学习是对课堂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小组合作学习将使课堂教学产生质的飞跃,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扎实基础。

张咏梅专家讲座整理如下:张咏梅专家结合北街小学的长短课为我们做了一次热情洋溢的培训。

语文是一门运用语言文字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能力。

首先语文课程应该跨越本学科,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树立课堂--课程思维的转变。

指导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有意识的联系前后所学的知识,进行往写、往续,对学生进行语用训练.有几个方面值得我们注意:1.讨论时,注意引导孩子抓主问题,只有在问题明确的情况下才能进行有效的讨论活动。

2.在进行绘本教学时,要注意从内容走向形式,注意分享画面美感的同时,尊重孩子在故事里的独特感受,积极鼓励孩子边读边猜后面将要发生的事情,想出更有有意思情节或者续编故事,注意教学的形式,应该是立体多样的。

_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_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第一节 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动因
1.有人提出,1992 年刚刚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各科)教学 大纲(试用),时隔几年,是否有必要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改革?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 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是纯粹主观意志的产物,而是人们对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发 展的客观需要所作的主观反应。因此,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不仅决定 了一定社会中的教育是否要进行改革,而且也从根本上决定了改革的方向、目标 乃至规模。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充分地说明了上述论断。
走进新课程
——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朱慕菊主编
海安胡集中学 语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吉林
目录
第一章 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
第一节 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动因
2
第二节 课程改革的目标
8
第二章 课程结构
第一节 课程结构的调整
11
第二节 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17
第三节 综合实践活动
19
第四节“绿色证书”教育
28
工业经济时代的学校教育模式的功能或价值可以概括为这样一句话,即把受
3
教育者培养成为生产者和劳动者,成为生产和消费的工具。学校教育孜孜以求的 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经济价值。20 世纪 50 年代,出现了人力资本理论。其专 注于经济增长、不顾人的发展的教育模式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然而, 在当前的知识经济时代,这种教育模式的弊端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的关注, 要求对教育进行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如果不着手对基础 教育课程进行改革,将严重影响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世界各国之所以不约而 同地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原因也在于此。

我的课改故事评选结果

我的课改故事评选结果
南昌十三中
张怡君
《篮球事件》
南昌二十一中
胡春霞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南昌二十三中
古光东
《和我的90后学生》
豫章中学
陈 玲
《我的课改故事》
八一中学
蔡 芳
《我的课改故事》
九江十二中
桂 翔
《课改孕育教学新生命》
九江三中
周海燕
《和课改同行》
莲花中学
颜慧萍
《QQ我和学生交流学习的课堂》
上犹县营前中学
新余四中
王伟宏
《赢在新起点》
南康二中
钟 华
《我的历史教学小故事》
南康二中
刘 兵
《我的教学探索之路》
宁都四中
钟辉生
《在新奇困惑坚持中与课改同行》
定南二中
涂 辉
《课改,我的困惑》
上犹县营前中学
叶贞军
《历史在激情中升华》
上犹中学
刘皇琼
《我在课改的浪潮里》
信丰中学
梁 涛
《站在美术课改的十字路口》
高安中学
雷丽娟
豫章中学
魏知燕
《历史是过去与现在的对话》
铅山一中
付钦玲
《我的课改故事——在课改中成长、成熟》
洪都中学
彭永忠
《新课改,我和学生都喜欢》
德兴一中
徐丽君
《我的课改故事》
于都中学
李师进
《课改直播间》
景德镇一中
武智理
《听完“三视图”这节课之后——我的教改故事》
临川三中
邱新昌
《毛遂自荐的科代表》
鹰潭市田家炳中学
杨剑峰
《技术 设计 生活》
九江三中
谢圣勇
《与新课改同成长》

智慧课堂助力“教—学—评”一体化实施

智慧课堂助力“教—学—评”一体化实施

智慧课堂助力“教—学—评”一体化实施
刘俊生;张伟
【期刊名称】《教育家》
【年(卷),期】2024()21
【摘要】在新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都对“教—学—评”一体化提出了明确要求。

当前中小学教师对“教—学—评”一体化的思想理念已经较为认同,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评价工具缺乏的现实困难。

智慧课堂是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构建的新型课堂环境,人手一机的课堂环境能够为“教—学—评”一体化提供工具支撑。

实践表明,智慧课堂能够通过数据驱动,助力课前“以评定标”、课中“以评促教”、课后“以评辅学”,有助于落实“教—学—评”一体化思想理念。

【总页数】2页(P48-49)
【作者】刘俊生;张伟
【作者单位】讯飞教育技术研究院;蚌埠第三实验学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用实时数据作抓手实现教、学、评一体化——以智慧平板班高中化学课堂实践为例
2.“教、学、评”一体化的智慧课堂教学设计——以“化学反应的调控”为例
3.例谈智慧平板支持的高中物理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教学实践
4.学教评一体化课堂改革中的智慧课堂的体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因材施教理念下的课程育人探索

因材施教理念下的课程育人探索

因材施教理念下的课程育人探索作者:郑晓艳来源:《河南教育·基教版》2024年第04期《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坚持素养导向、强化学科实践、推进综合学习、落实因材施教”的新要求,学校如何推动课程、教学、评价的系统性变革,就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核心素养、提升育人品质的关键问题。

从“素养导向”到“因材施教”,体现了新时代对学校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方向性要求。

淮河路小学在“品质教育”发展理念和“守中归原”办学目标的引领下,打造了以“润”为核心的校园文化、确立了“沁润”教育品牌。

学校坚持以“让每一个生命绽放光彩”为使命,将因材施教作为育人体系的灵魂,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创造出新的实践样态,呵护、陪伴、支持、帮助每名学生健康成长。

一、以学情调研、成长档案为学生个性特征“画像”在小学阶段,存在一些普遍的现象:一年级新生入学适应差异比较大,三年级学生学习状态开始出现分化,六年级学生产生小升初复杂心态……关注差异、尊重差异、研究差异,是教育的重要法则。

基于这些现象,学校开启了规模化因材施教有效途径的探索。

从面向全体到面向人人的因材施教育人实践,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辨材”。

根据认知心理学、多元智能理论,学校以影响学生学习发展的相关因素为指标,开发出“辨材”工具,并通过学情调研与分析,为学生建立成长档案,从而更立体地了解每个学生的特质。

此外,学校收集学生的多方面表现,综合各类指标为其绘制“画像”,进一步明晰学生的群体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而为学校合理设置课程、教师优化教学决策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数据。

二、优化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差异化发展所需支持课程是学校育人的主要载体。

学校基于“培养德高、体健、智睿、行雅的灵动学子”这一育人目标,建构“五育”融合的“沁润”课程体系,并在开足开齐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开设丰富的校本课程,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可选择的机会。

但校本课程以“养趣扬长”为主,与国家课程的教学目标有一定的距离。

浅议新课标、新教材、新课堂与新课程的关系——暑期“三新”培训心得体会

浅议新课标、新教材、新课堂与新课程的关系——暑期“三新”培训心得体会

浅议新课标、新教材、新课堂与新课程的关系——暑期“三新”培训心得体会在9月份,新教材就将在部分学段进行应用,在未来的3~5年,将全面覆盖整个义务教育阶段,新教材成为了教师关注的新焦点,有关新课标、新教材和新课堂关系的讨论也愈演愈烈。

事实上,三者的关系十分清晰,且没有发生本质性的改变,新课标的主导地位,新教材的支持作用以及新课堂在育人方面的新优势,始终没有发生改变。

简单来说,三者的关系可概括为:一、新课标是新课程的灵魂新课标是根本,是指导的标准,也是指路的明灯。

在进行新时期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要以新课标的要求为出发点,推动教材的改革,推动课堂的改革。

比如,在新课标中强调了核心素养发展导向,那么在新教材教学内容的实施上,就增加了以核心素养发展密切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在新课标中强调要开展大单元教学改革,所以,在新教材中就对单元教学的结构进行了调整,突出了单元整体性,为开展大单元教学改革提供了有效的支持。

由此可见,新课标始终是推动新时期教学改革的根本所在,广大教师应深入挖掘新课标的新要求,始终以此为出发点,推动教材的应用,推动教学的改革,推动课程的升级。

二、新教材开展新课程的抓手在新教材的变化中可以看出,其为新课标的落实提供了新的抓手,为更好地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简单来说,新教材就是根据新课标要求重新编制的教材,是落实新课标要求最好的教材,相对于传统的教材,新教材在助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体现单元整体特性,增加观点多样性,体现内容的生活性等方面均有了一定的调整,这些调整为落实新课标要求,开展教学改革工作,提供了新的支持。

无论是在进行大单元教学改革时,还是进行社会化教学改革时,亦或是在进行跨学科教学改革时,都可以借助新教材提供的新支持,落实新课标的新要求。

三、新课堂是新课程的实验田在新课标和新教材的共同助力下,新课堂应运而生,新的课堂坚持以核心素养发展为导向,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主体,强调让学生主动进行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并在贴近真实生活的项目中,完成深入的探究,实现知识的内化。

新课改、新理念、新视角

新课改、新理念、新视角

新课改、新理念、新视角我国现阶段的新课程改革是一项开创性事业,需要一流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在某种意义上是一场教育思想的革命。

新课程改革理念研究的凸现,既是对新课程改革实践理性的呼唤和回归,又是对新课程改革科学理性的反思、建构与价值整合。

今天就围绕“新课改基本理念”、“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改”和“如何做到新课改、新理念、新视角”这三方面和各位同仁进行共同学习。

一、新课改基本理念:1、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2、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突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要把学生看成有情感、有需要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和考试的“机器”,要积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通过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潜质达到教育目标,要善于发展学生的优点并帮助其提高,不要唯成绩论、唯表现论,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

3、课程结构:每门课程的内容如何兼顾知识、儿童和社会的需要与可能,涉及课程标准和教材(尤其是教科书)的编写。

4、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5、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6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它包括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也包括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如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

充分体现时代特色 着力构建生动课堂

充分体现时代特色 着力构建生动课堂

充分体现时代特色着力构建生动课堂作者:李伟杰来源:《湖北教育·政务宣传》2024年第04期2023年,“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2023年度中学语文课堂展示大会暨‘读书种子计划’读书经验交流活动”在湖北宜昌举办。

受王本华理事长委托,笔者对部分高中展示课进行了点评,现将观课感想罗列其后,与各位分享。

统编教材时代的“四新意识”12节高中展示课关涉到统编教材的各种课型,执教者均站在“新课改、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大背景上,引导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维度的高中语文核心素养,重视课堂中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学习过程,重视学生结合文本研读的真实思维活动,重视“以生为本”与“关键点拨”的“水乳交融”,不忘在语文课堂坚持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

就单篇教学与“群学习”的关系而言,老师们呈现的课题已经给出了答案。

执教者在12节课中的课堂推进与实施中,也做出了很好的示范,那就是:“群学习”以单篇教学为基础,单篇教学也要体现“群意识”。

重庆巴蜀中学陈霖老师的“捕捉青春的诗意,书写诗意的青春”——《百合花》《哦,香雪》阅读拓展课,既在双篇联读课中找到“小说诗意化表达”的共性文体特征,又突出本单元“青春激扬”的人文主题,最后聚焦到“书写诗意”的课堂写作活动中,不断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关注细节的同时观照“自然的诗化”与“诗化的自然”,将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带入虚拟场景中,贴近时代,贴近人物,体味特定环境中人物的真实情感,从而从共赏、共振的文本细读的通道,自然过渡到共情、共鸣的写作快车道。

新疆兵团二中冯甜甜老师的“批读法阅读《乡土中国》”一课,打开了整本书阅读的课堂实践操作的一扇别出心裁之门。

她善于调度课程资源,开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弹幕”及视频、图片、名人名言等引出“批读”之法,进而延伸至金圣叹《〈水浒〉评点本》和朱熹《四书章句集注》,随后通过展示学生批注实例,顺利进入本课的焦点内容:如何“批注”?并迅速从《〈乡土中国〉重刊序言》入手,带领学生按照“抓取概念、梳理现象、抓住本质、阐述概念”的步骤学习批注之法。

新课标 课堂 美篇

新课标 课堂 美篇

新课标课堂美篇
新课标是指针对中国中小学教育制定的教学大纲和标准,其中包括各个学科的教学内容和目标。

下面是一篇关于新课标课堂的美篇: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们的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

教室里充满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老师们不再是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而是更多地扮演着指导者和引导者的角色。

他们通过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发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们成为了主角。

他们参与到课堂中,积极思考和讨论。

课堂变成了学习的舞台,学生们的声音响彻整个教室。

他们提出问题,进行辩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通过小组合作和团队项目,学生们学会了合作、沟通和领导。

新课标的课堂也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教师们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全面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成为了课堂的重要目标。

学生们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通过实践和探究,主动地构建自己的学习和认知。

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他们学会了提出问题、寻找答案、整理知识,并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他们在自己的学习中成长,逐渐成为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学生。

新课标的教学改革使得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加美好。

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提升了他们的学习质量和能力。

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享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和真正的成长。

从变革入手,构建“1+N”新型课堂教学实践

从变革入手,构建“1+N”新型课堂教学实践

从变革入手,构建“1+N”新型课堂教学实践作者:赛世静来源:《小学语文教学·人物》2024年第04期2022年版课标提出“加强课程内容整合”。

新课程为推进综合性学习建构了重要路径。

我在课程改革场域,探索出四种形式,即聚焦变革,以学科为本位,多学科融入,构建“1+N”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一、学科内整合重构,倒逼变革学科内部在学段及单元等不同层面,通过大问题将知识结构化,把主要学科融入到多学科中,推动综合性学习。

如构建“1+N ”序列化习作教学体系,“1”就是围绕一个主题任务驱动,“N”是多个领域知识渗透,从而形成发展性的综合能力。

在“写景”主题习作研究项目中,第一步确立大主题“向世界推荐威海”;第二步根据主题教学目标,确定基于学生社会生活经验的多感观教学素材及大情境;第三步设置主题习作教学的评价量规,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落实“教—学—评”的一致性。

围绕习作主题,设计相互关联的学习任务,首要路径就是设置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以“踏上刘公岛,品味英雄情”研学为重要载体,创建“生活亲历情境”,增强教学实施的情境性、综合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逐步达成学习目标,形成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促进核心素养的落实。

在学科内整合重构中,以教材为基础,设置单元主题,进行大单元教学。

以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本单元基于“学习课文的语言表达,积累语言”这一语文要素,紧扣“语言运用、思维能力”的核心素养,设计开发了大情境、大任务——“跟着书本去旅行,争当家乡小导游”。

单元内容分解为“我的旅行攻略、探秘壮美山河、纸短情深话家乡三个子任务”。

整合四篇课文,设计“景点我知道、设计旅行路线、坐着火车出发”三个主题活动。

这样“1+N”式课堂,依托真实情境,在语文课堂中融入地理、历史、常识等领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学科外跨越融合,深化变革2022年版课标实施后,跨学科主题学习成为新的导向。

跨学科主题学习通过围绕真实情境中的项目,搭建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观念与思维,在追求问题解决中拓展认知边界。

走进新课改标语口号

走进新课改标语口号

《学校新课改宣传标语》学校新课改宣传标语( 1 )走进新课程,人人有责任( 2 )扎实推进课改再铸教育辉煌( 3 )新课程新理念新方法培育新人,重目标重主体重实践发展能力( 4 )让思想武装课程,让理念指导教学,让智慧走进课堂( 5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6 )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 7 )纳新吐故,辩证解读课程标准;扬优弃弊,理智改善教学行为( 8 )务求真实、张扬个性、注重实践、关注过程、鼓励创新( 9 )实施课程改革提高全民素质(10 )迎接新课程对每位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挑战(11 )从关注学生考试成绩转变为关注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2 )以人为本,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13 )课堂是一个开放的、旋转的舞台,教师与学生都是表演者(14 )逐步构建“培训、课题、资源”三位一体的研训互动新模式(15 )树立大教育观,建立学校―家长―社区伙伴关系(16 )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激励学生(17 )加强新课程师资培训,支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8 )自觉更新观念全力实施课程改革(19 )全社会都应关心、支持、参与课程改革(20 )探索创新齐心协力搞课改《创城社区宣传标语》创城社区宣传标语1.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大力加强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全社会文明素质。

3.大手牵小手,共创文明城。

4.创文明城区,做文明市民。

走进新课改标语口号5.梅列是我家,洁美靠大家。

6.举全区之力,争创文明城区。

7.创建文明城区,共建美好家园。

8.创建文明城区,构建和-谐社会。

9.创建文明城区,打造宜居梅列10.共创文明城区,共享和-谐梅列。

11.创建文明城区,提升城区品位。

12.创建文明城区,建设美好家园。

13.创建文明城区,展示梅列风采。

14.共创满意窗口,同享社会温馨。

15.倡导文明新风,共建美好家园。

16.加强道德建设,创建文明单位。

课改示范课活动简报(精选)

课改示范课活动简报(精选)

课改示范课活动简报(精选)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接触到简报,简报不是“刊”,而是“报”,说它是刊物,不如说是“小报”更恰切些。

那么,怎么去写简报呢?以下是整理的课改示范课活动简报,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为了更好的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研究和交流高年级阅读教学,落实“打造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效率”这一教学工作理念,探索并构建适合我镇小学英语教学实际的教学模式,特组织“骨干教师示范课”活动。

本次骨干教师示范课活动达到了预期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也帮助教师们消除了许多困惑,对课标的理解,又有了质的飞跃。

执教老师课前悉心准备,从课件的制作、教学过程的设计,无不体现老师的认真和用心。

我们可喜地发现新的教学理念也已逐步内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随之发生了的变化。

一.本次活动无论从执教的老师还是听课的老师都是一次学习和提升。

首先对执教骨干教师自身是一次检阅和提升。

教无定法,课堂教学是无止境的艺术,所以,尽管每一位作课教师自身的教学艺术已相对成熟,但这样的示范课,仍然是一次磨砺自己、反思自己、提高自己的平台,通过示范课将自身的教学水平推向更高的层次。

其次对全体听课老师是一次学习、提高和成长的过程。

本次示范课对全体教师课堂教学起到较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应该说本次示范课具有较强的示范、研究作用,常常使听课教师觉得受益匪浅,为今后的教学活动拓展了思路,提供了经验。

课后骨干教师的经验介绍、教师的评课,增进了教师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学习。

二.新的教学理念也已逐步内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

1、创设真实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主情境,关注语用。

古人有云:“学以致用”,让学生能够把所学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能够用所学的英语做事情。

这要求我们要创设真实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让学生知道什么时候用,如何用,使语言的学习和运用达到高度的统一、从本次活动中教师们能够围绕主情境这一话题进行教学和讨论,为教师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设计主情景起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湖北好课堂”展评活动简况

“湖北好课堂”展评活动简况

“湖北好课堂”展评活动简况作者:来源:《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24年第02期2023年11月15-17日,“湖北好课堂”中小学美术优秀课例展示与研讨培训活动在黄石市举行。

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与学前教育研究所所长王一凡、黄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兰喜出席本次活动。

王一凡对我省基础教育美育教学实践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要珍视地域美育资源,充分挖掘地方文化中的美术资源并融入课堂教学;二是注重民间美术资源的渗透,将其与课堂教学、课后服务充分结合;三是要创造美的课堂,在美术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美走进每名学生的生活日常,成为他们的人生底色。

活动中,湖北省特级教师哈汉芳、孝感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小学美术教研员肖显军、宜昌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小学美术教研员钟维斌分别对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的美术课例进行了点评,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小学美术教研员向莉对展评活动进行了总结。

为展示新课程方案、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湖北省各市(州)中小学各学科教学研究与实践的成果,引导全省教师深入领会新课程精髓,切实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提升基础教育教学质量,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开展了2023年“湖北好课堂”展评活动。

本期选登部分以区域为单位开展的“湖北好课堂”展评活动简况。

黄石:珍视美育资源,创造美的课堂2023年11月23-24日,“湖北好课堂”高中英语教学展示暨“深度学习教学改进”项目总结研讨会在襄阳五中举行。

本次活动中,来自全省各市(州)的5名优秀教师分别展示了听说课、读思课、视频课等课型的教学,武汉市学科带头人肖胜兰、襄阳市教科院高中英语教研员吴襄华、荆门市高中英语教研员刘萍、华师一附中英语教研组长贺莉和宜昌市教科院高中英语教研员李小小分别对课例进行了点评。

教学展示活动结束后,北京市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关媛、湖北省教科院扈华唯分别聚焦“深入研读教学文本,科学设计教学目标”和“围绕主题意义探究,合理设计教学活动”做了主题讲座。

论新课标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论新课标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论新课标下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2023-11-11•新课标下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背景与意义•新课标下学生学习方式的特点与优势•新课标下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实践与案例•新课标下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挑战与对策•新课标下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01新课标下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背景与意义传统学习方式的弊端030201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标对学习方式的指导意义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多元化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实际意义提高学习效果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02新课标下学生学习方式的特点与优势特点优势自主学习方式的特点与优势特点合作学习方式强调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要求学生能够在团队中承担责任、分享资源、沟通协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优势合作学习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交技能,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相互促进的动力。

合作学习方式的特点与优势特点优势探究学习方式的特点与优势03新课标下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实践与案例自主学习方式案例合作学习方式学生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共同制定学习计划,分工合作,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

案例在一所小学的英语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对话练习等方式,相互协作,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式,发现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并得出结论,以提升自身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案例一位高中生物学科的学生,通过探究环境污染对鱼类的影响,开展了一系列实地调查和实验研究,最终形成了具有深度的研究报告。

探究学习方式VS04新课标下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挑战与对策学生学习方式转变面临的挑战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教育资源的限制考试评价体系的制约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更新教育观念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改革考试评价体系应对挑战的策略与方法05新课标下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多元化学习方式的发展趋势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展望定制化学习利用互联网技术,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在线课程,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课改天地

课改天地

课改天地,一道美丽的风景———中学研训室组织“海港区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展示”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其目的在于改变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从而让学生获得全面、健康的发展。

我区各中学自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以来,坚持自主学习,强调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和实践科学结论的发现过程,强调学生在活动中逐渐养成独立、积极和创造的人格个性。

4月21日,中学研训室在第二中学组织了“海港区中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展示”活动,十一中的孙一楠和二中的相国珊两位教师分别做了“关注交通,关爱生命”和“星光啊、星光———青少年追星问题的研究”活动展示课。

两节中,学生通过采访、调查、收集信息、自己拍摄、录像等使学习不仅仅局限学校与家庭,而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到鲜活的社会生活中去实践、去体验、去调查自己感兴趣的人和事,促进了综合能力、探究能力的发展,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培养了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为学生搭建了施展才华的舞台,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他们成长过程中画上了亮丽的一笔。

会上,两所学校的领导就活动的组织、实施、开发等做了汇报,他们体会到搞好此活动要全员参与、任务驱动、多种形式、课内外结合,给学生一个发展的空间,学生将送我们一个缤纷的世界。

最后,副局长闫致中同志做了活动小结,并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本次活动为各中学走进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起到了导引性作用,为各校提供了直观操作的范例。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将大大提高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让学生在经历中体验、在探索中求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旧城镇教育简报
2015年第49期
中心学校办公室总第387期2015年6月26日
走进新课改展示新风采
——旧城镇中心小学教师综合素养大赛为进一步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在全校教师中掀起练内功、增素质、强技能、展风采、树形象、创实绩的热潮,为广大教师搭建一个锻炼自己、展示自己的舞台,进一步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不断提高,以适应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需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015年6月5日,旧城镇中心小学数学组开展了以“走进新课改展示新风采”为主题的教师综合素养大赛。

本次参赛内容分为三部分:教师授课、知识竞答、才艺展示。

在授课这一环
节,参赛教师们结合
当前新课改,充分运
用我校自创的教学
模式,给我们展示了
一堂又一堂精彩的
数学课;知识竞答
时,参赛教师们对答如流,充分说明了我校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熟悉程度;最精彩的莫过于才艺展示环节,杨本钦老师的几个毛笔大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令在场的评委及老师们赞不绝口;克珍珍老师一展歌喉,给我们带来了一曲《像梦一样自由》;郭岩退老师吉他弹唱《同桌的你》赢得了满堂喝彩;杨永旭老师则利用一些废旧物品
及树叶制作了一幅精
美的手工画;杨丽英老
师的手工剪纸《和和美
美》漂亮唯美;蒋加营
老师不利用尺规即可
画出一幅幅立体图,一
点都不输给专业的美
术老师。

本次活动,通过教师赛前充分准备,赛中精彩表现,赛后认真总结,充分表现教师们对此次活动的高度重视,同时个人的综合素质得到了促进和提高,也让教师们受到触动和启发,不断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发:旧城镇各小学
撰稿:李凤仙编辑:瞿发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