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综合模拟套题:(一)-含解析

合集下载

2018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含答案)

2018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含答案)

2018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含答案)2018届高考语文模拟冲刺卷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君子文化是儒教文化的精华。

②儒家学说中关于君子的人格理论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

在孔子创立儒家学说时,君子被描述为介于圣人与小人之间的一种人格。

《论语>对此有种种具体描述,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等等。

而《宪问》中的一段描述最能反映孔子对君子的人格定位:“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智)者不惑,勇者不惧。

”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③按子贡的理解,这是孔子的自谦之辞,即在孔子自己看来,他在“仁”“智”“勇”三个方面都做得不够好:“仁”,未达无忧;“智”,未达无惑;“勇”,未达无惧。

这些自我评判表明,孔子是从“仁”智”“勇”三个方面来评价一个人是否达到了君子标准的。

从现代心理学角度来解读,“智”“仁”“勇”乃是孔子对君子所作出的周全的人格定位,它们分别对应于现代心理学所讲的“认知” “情感”“意志”。

按孔子的思想,君子的人格特点就在于:认知上达到“智”,情感上达到“仁”,意志上达到“勇”,换言之,孔子所谓君子,用现代心理学术语来说,就是,新理素质全面发展的人。

④自子贡提出“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孟子提出“圣人与我同类者”和“人皆可以为尧舜”的观点以后,儒家的君子概念和圣人概念不再有本质性区别,实际上都是指本于人性自觉采取一种符合人性的生活方式的人。

这种人性自觉包括两个方面:对自己来说,是自我意识到自己应该做一个区别于禽兽的文明人;对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来说,是认识到他人与自己是同类,因而同自己一样也应该做一个区别于禽兽的文明人,并且自己应该和他人共同努力来创造人类的文明生活。

在后一种意义上,人性自觉包含着对他人的爱,正是基于这种爱和由这种爱所产生的对他人的责任感,才会有应该和他人共同努力来创造人类文明生活的道德意识。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01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教学案含解析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01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教学案含解析

专题01 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1)字音考查的范围是“现代汉语常用字”,注重考查常见常用但习惯误读的字音。

除中学语文教材中涉及的外,古代汉语中特有的读音一般不会考查;(2)在语音考查中,难字僻字愈来愈少,即使出现个别较难的字音,也基本上是课文中出现过的。

(3)字音考查的标准是“普通话”,自主命题省份注重考查方言误读字音。

对于方言读音与普通话读音的区别要多加注意;(4)考查的要求是“识记字音”,一般不考查汉语拼音的拼写。

一、多音字字音所谓多音字,是指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的字,如“抹”有“mǒ(抹杀)、mò(拐弯抹角)、mā(抹布)”三个读音。

多音字误读的情况有以下几种:1.不明词性不同、读音不同而误读。

有些多音字,词性不同,读音就不同,极易误读。

比如“号”,在名词“号码”中读“hào”,在动词“号叫”中读“háo”;“难”,在名词“灾难”中读“nàn”,在形容词“困难”中读“nán”;“畜”,在名词“家畜”中读“chù”,在动词“畜牧”中读“xù”。

2.不明词义不同、读音不同而误读。

有些多音字,词义不同,读音就不同,极易误读。

比如“看”,在“看见”中读“kàn”,在“看守”中读“kān”;“差”,在“差距”中读“chā”,在“差劲”中读“chà”,在“参差”中读“cī”;“恶”,在“恶心”中读“ě”,在“恶意”中读“è”,在“可恶”中读“wù”。

3.不明文白不同、读音不同而误读。

有些多音字,语体(书面、口语)不同,读音就不同,极易误读。

比如“薄”,在文言(书面语)“薄弱”中读“bó”,在白话(口语)“本子太薄”中读“báo”;“血”,在书面语“血汗”中读“xuè”,在口语“血淋淋”中读“xiě”;“给”,在书面语“供给”中读“jǐ”,在口语“给了一下”中读“ɡěi”。

全国卷2018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练习(含解析):第2部分专题9课案4 文言文翻译

全国卷2018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练习(含解析):第2部分专题9课案4 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分值:59分;时间:45分钟)[对点突破练]1.译准关键实词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0分)叶衡字梦锡,婺州金华人。

绍兴十八年进士第,调福州宁德簿,摄尉。

以获盐寇改秩,知临安府于潜县。

户版积弊,富民多隐漏,贫弱困于倍输,衡定为九等,自五等以下除其籍,而均其额于上之四等,贫者顿苏。

征科为期限榜县门,俾里正谕民,不遣一吏而赋自足。

治为诸邑最,郡以政绩闻。

擢知常州。

时水潦为灾,衡发仓为糜以食饥者。

或言常平[注]不可轻发,衡曰:“储蓄正备缓急,可视民饥而不救耶?”疫大作,衡单骑命医药自随,遍问疾苦,活者甚众。

檄晋陵丞李孟坚摄无锡县,有政声,衡荐于上,即除知秀州。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四十三》) 【注】常平:常平仓。

(1)征科为期限榜县门,俾里正谕民,不遣一吏而赋自足。

译文:(2)或言常平不可轻发,衡曰:“储蓄正备缓急,可视民饥而不救耶?”译文:[导学号29530218]答案:(1)征收科税定下期限在县衙门口张榜(公布),让里正告诉百姓,不派一个官吏而赋税自然收足。

(关键实词:“科”“榜”“俾”“赋”)(2)有人说常平仓不可以轻易打开,叶衡说:“储蓄粮食正是预备紧急的事情,怎可看着百姓挨饿而不救助呢?”(关键实词:“常平”“发”“缓急”)参考译文:叶衡字梦锡,是婺州金华人。

绍兴十八年进士及第,调任福州宁德县主簿,代理县尉。

因捕获盐寇改官,任临安府于潜县县令。

户口簿上累积弊端,富户大多隐瞒漏报,贫弱户困于重复缴纳(赋税),叶衡把民户定为九等,从五等以下除去他们的名籍,而把他们应缴纳的份额均摊给上四等的民户,贫穷的人顿时得救。

征收科税定下期限在县衙门口张榜(公布),让里正告诉百姓,不派一个官吏而赋税自然收足。

治绩成为各县中最好的,郡长官把他的政绩向皇上报告。

提升为常州知州。

当时发大水造成灾荒,叶衡开仓煮粥给饥民吃。

有人说常平仓不可以轻易打开,叶衡说:“储蓄粮食正是预备紧急的事情,怎可看着百姓挨饿而不救助呢?”瘟疫大起,叶衡单人独骑命令医生跟随自己,到处访问疾苦,救活的人很多。

2018高考语文模拟卷(附有答案解析)

2018高考语文模拟卷(附有答案解析)

春来高中2017-2018高一语文模拟试卷(一)考试时间:150分钟;命题人:XXX;审核:XXX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9分)后世诗论家多冠王维以‚诗佛‛,从其诗歌创作的实践看,他也常能将佛教的认知方法与思维模式引入诗歌创作,从而大大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艺术技巧与思维空间,在诗歌艺术上开辟了一番新的天地。

人们习惯将他创作的这类诗称为‚禅味诗‛。

王维禅味诗一方面表现为‚空寂‛‚无我‛,另一方面表现为‚敛势的空间体验‛。

说其‚空寂‛‚无我‛,必须要了解一下王维奉佛的背景。

其母崔氏、其弟王缙均曾师事大照禅师普寂,这就使得王维自幼便多少受到了佛教思想的熏陶。

另外,王维生活的时代,士人习佛风气兴盛,王维成为‚习佛士‛中一员不足为怪。

加上王维早中进士,仕途顺利,很早就摆脱了一般人急功近利的政治、名誉追求,可以将精力转向比较抽象的精神和宗教问题,并潜移默化、不可避免地渗入到他的人生观、世界观中,且进入其文学创作,为其‚诗‛‚思‛提供了不少的启示抑或‚灵感‛,从而也使得其诗作有了抹之难去的禅味。

如在《酬张少府》一诗中,‚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表现出了他对禅宗的理解。

用诗中那渐行渐远的渔歌,烘托出自己在顿悟‚穷通‛之理实为‚空无‛时内心难以言说的独特感受。

王维禅味诗‚敛势的空间体验‛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他通过悟禅而将自己本可无限外化、无限扩大的心灵转变为向内心深处进行探究。

这是他求得自己心灵安慰与人格净化的一种方式。

如《归嵩山作》:‚迢递嵩山下,归来且闭关。

‛一‚归‛一‚闭‛,即是空间意识上的两重内敛——它将人的精神情感与生命力量由外在的无限大、无穷远而消解在了人的一种心理之中,从而使人的生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安顿、止泊。

王维禅味诗的这一特点,可从中国的人文精神上去探求原因。

中国的人文精神可分为两种:一为刚性的,主要表现为一种向外的拓展与用力;另一种则是柔性的,主要表现为向人的内心深入,以求得一种让人能够调整心理精神失衡的东西。

【月考试卷】2018年全国一卷高考语文模拟试卷Word版含解析

【月考试卷】2018年全国一卷高考语文模拟试卷Word版含解析

2018年全国一卷高考语文模拟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现实意义蔡方鹿当前,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带来的突出问题,全面提高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是实现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治本之策。

对此,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可提供有益借鉴。

在儒家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里,蕴涵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在自然观上,儒家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天人是相通的,提倡“天人合一”“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注意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这些思想与西方文化强调征服自然、人与自然对立二分的观念形成鲜明对照。

儒家历来反对滥用资源。

孔子明确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

荀子把对山林川泽的管理、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作为“圣王之制”的内容,要求砍伐和渔猎必须遵守一定的时节,并规定相应的“时禁”期,以保护生物和资源。

儒家认为,对待天地万物,应采取友善、爱护的态度;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如果随意破坏、浪费资源,就会损害人类自身。

孔子说:“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

”孟子主张把人类之爱施于万物。

他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朱熹进一步阐发了爱物的思想,他说:“此心爱物,是我之仁;此心要爱物,是我之义。

”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给今天的人们带来有益启示,那就是在发展经济、开发自然、利用资源的同时,必须注意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把发展经济、发展科技与生产力同保护生态环境有机统一起来,把人类生活需要与生态环境运行规律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开发自然、利用资源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当前,我们解决资源短缺问题,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资源,可以借鉴儒家所倡导的取用有节、物尽其用的思想。

今天,生态危机已成为全球性问题。

2018年全国1卷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与答案

2018年全国1卷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与答案

年全国卷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每小题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先儒家已形成比较立体、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这种思想首先体现为“乐”。

孔子非常擅长在观察自然现象时对自身社会经验进行审视和升华,自然之道和其处世之道在某个合适的时间节点产生共鸣,从而引发孔子深层的思考,其生态情怀也在类似的体悟中逐渐浓厚。

认知自然、体验自然、进而体悟人生哲理,让孔子得出“知者乐水,仁者”这样的结论。

由“乐”而生“畏”。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在孔子看来,四季的轮回、万物的生长都有其运行轨迹和规律,这种力量非人力所能干涉,孔子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也在这种感慨中毕现。

荀子则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既然这种“常”的力量如此强大,非人力所能改变,聪明的做法就是顺应这种力量并对之合理利用,即荀子所讲的“制天命而用之”。

那么,该如何“制”呢?荀子较为强调见微知著、因循借力、顺时守天、因地制宜。

这种总结比起孔子体验式思维多了些理性,已试图对联系自然与人类社会的“道”进行理性阐释和总结。

在此基础上,“推人及物”的思想就产生了。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生态道德的基础,“不忍心”推广于自然万物就成了推人及物的生态道德。

如果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是简单适用于人类社会的推恩思维,是简单的换位思考、推己及人,那么,孟子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则已拓展为推人及物了。

荀子也说:“物也者,大共名也……推而别之,别则有别,至于无别然后至。

”他认为自然万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共性,有同质性;同时,根据某种特质,又可在共性的基础上区分差异,剥离出异质性。

这种异质性基础上的同质性是推人及物的逻辑基石。

在生态实践中,先儒者非常强调“时禁”与适度消费。

孟子和荀子都注意到“时禁”的良好效益,可保证后续消费的“不可胜食”“不可胜用”。

山东省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山东省2018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2018年济宁市高三模拟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果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漕运是关系中国古代王朝兴衰的重要因素,其本质在于把经济重心区域的物质财富输送到政治中心,它是王朝权力中心得以生存和运行的重要物质输送线。

秦汉时期,漕运为东西方向,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宋期间,漕运逐渐转变为东南、西北方向,由东南而西北;元明清三朝,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

漕运在空间上的不断变化,直接反映了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区域在空间地域关系上的变动,具有重大意义。

②漕运作为实物赋税的运输形式持续存在,始终成为政治中心紧扣、牵绊经济发达地区的绳索。

宋代以后漕运路线仍在变化和调整,漕粮的征集地区明确地指向以江南为主的南方地区,宋代以后的历代王朝对于南方已处于经济上的依赖状态。

其实,唐代杜牧便已称江淮漕运为“国命”;宋人则称“国家于漕事最重最急”;元人则认为漕粮为“元京军国之资”;明清之人则认为“漕运为国家命脉攸关”,“为一代之大政”等等。

可见,宋代以后,漕运的政治意义不断得到强化。

③由于漕运长距离运输的空间特点,各王朝意识到漕运除了供食京师之外,还可发挥其调控与管理基层社会的功能,于是漕运被越来越多地运用于社会赈济、救助等领域。

尤其是南漕北运之后,漕运线路趋长,朝廷逐渐认识到漕粮运输对于地方的调控意义和价值,越来越多地利用漕粮征派、运输来进行社会制衡,使漕运在经济功能之外也成为王朝用作区域社会调控的政治手段。

尤其是清代政府充分发挥漕运及其线路的流动意义,在不增加物资、运输等成本的情况下,广泛发挥漕运的社会功能,重点解决运河一线、长江中下游、直隶地区等重要区域的经济与社会问题,兼顾周边或确需急救的其他区域。

2018届高三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压轴题语文+含答案

2018届高三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压轴题语文+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卷语文(七)本试卷共12页。

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国美学在城市与乡村之间成纪般认为,中国美学是传统农耕文明的产物,其审美主要指向乡村、田园和自然山水。

实际上,对乡村、田园、自然山水的歌吟固然是中国美学和艺术的价值选择,但这并不足以减损城市对人的审美创造和审美取向的主导性。

在传统中国,城市既是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美的制造和传播中心。

城市对周边地区形成的向心力和吸纳能力,使跨越血缘、族际、地域的文明共同体得以形成。

城市,从美学角度讲,已因能工巧匠的聚集而成为精美器具的集散地,因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强势而成为区域性审美风尚的主导者和审美标准的制定者。

然城市构成了传统中国美和艺术的一个制造中心,但历代文学、艺术家在情感领域,似乎又对城市生活并不认同,他们更乐于肯定自然的审美价值。

像诗歌中的田园山水传统、绘画中的山水花鸟画传统,就是这种审美取向的反映。

以摹写自然见长的山水田园诗画,所表现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乡居生活,而是城中士人关于乡村的心灵映像。

中国历史上的田园山水诗画,大抵也不过是以城市为视角对乡居生活的想象性重构。

样,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不论人工构建的城市在中国美学史中占据着何等重要的位置,自然山水田园又毕竟主导了中国人的审美趣味,甚至被赋予了作为精神家园的神圣价值。

要理解这种矛盾,笔者认为,必须深入洞悉古代士人的生存命运。

中国社会自春秋始,士人阶层渐趋独立。

这一徘徊于城乡、官民之间的知识群体,一方面为实现政治抱负必须走向城市,但在精神领域却依然保持着对故乡的固恋和忠诚。

其中,童年式的乡村记忆固然重要,但城市作为功利、欲望、快乐的麇集之地,也同样让人难以舍离。

这种理智与情感的矛盾,是中国传统士人的基本精神性状,中国美学也正是在这种双向选择中表现出鲜明的城乡二元性。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省语文模拟试卷(一)【解析版】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省语文模拟试卷(一)【解析版】

2018年省一模讲评PPT
文学类文本阅读
6.这篇小说以“绿窗帘”为题,有多方面的考虑。请结 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①从情节结构看,“绿窗帘”是故事悬念 的发端,是结构全篇的中心线索。②从主 题意蕴看,“绿窗帘”具有耐人寻味的象 征意义,它象征幸福,象征顽强的生命力。 ③从阅读接受效果看,“绿窗帘”本身富 有诗意,能激发人的想象力。(每点2分, 若有其他理解,且符合文意,亦可酌情给 分)
2018年省一模讲评PPT
文学类文本阅读
【作者简介】何蔚萍,女。1957年9月生于 浙江省江山市。1975年11月下乡插队。 1982年毕业于浙江师范学院中文系。1987 年起发表小说。系列小说《江山风景》曾 获浙江省优秀短篇小说奖。电视剧《江山 往事》曾获省“五个一工程”奖。小说 《倒倒》获《文学报》征文一等奖。另有 多篇小说被翻译成英文、法文、日文介绍 到国外。小说、散文集《风雪夜归》99年 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D.钱勰得罪权贵,遭到报复。钱勰曾写过贬谪权臣章惇的文词, 后来又拟写安慰郑雍的诏书,遭到章惇排挤诋毁,被贬到地方任 职。
2018年省一模讲评PPT
文言文阅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勰随即剖决,简不中理者,缄而识之,戒无复 来。(5分) (答案)钱勰当即分析判决,选择不合理的,封上 并做记号,告诫不要再来。(得分点:剖、简、识, 各1分,句意2分) (2)宗室、贵戚为之敛手,虽丞相府干请,亦械治 之。(5分) (答案)宗室、贵戚因此收手,即使丞相府请托, 也给他们戴上刑具加以治罪。(得分点:敛、虽、 械,各1分,句意2分)
2018年省一模讲评PPT
文言文阅读
2018年省一模讲评PPT

2018年浙江省普通高校高考模拟语文试题一)及答案解析

2018年浙江省普通高校高考模拟语文试题一)及答案解析

浙江省2018届高三年级高考一模语文试卷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1.(3分)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且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梦应是一幅(fú)多维度的篮图,它需要以更加宽广的胸怀包容各种文化思潮的交融碰撞,需要弘扬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传承优秀璀璨(càn)的中国文化.B.陈明还是没吱(z hī)声,默默地坐着,连江老师什么时候走的都不知道.好久,他才瞥(p iē)了一眼门口,露出了极难捉摸的有些玩世不恭的神态.C.周文略是个虚构高手,做着“宇宙梦”,在小说内容介绍中,书写宣言似(s hì)的写道:“一滩稀泥,也可以面对浩瀚(hàn)的天空,站在最高处的石头,就是星辰!”D.《幻想交响曲》中的音浪裹挟着你栖惶的内心左奔右突,直到古典的形式扭曲、变形、坍圮(pǐ),然后,听他高唱挣脱灵魂桎梏(gù)、摧毁旧日城堡的浪漫主义的赞歌.2.(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甲]《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切磋,追求完美;琢磨,追求卓越。

人生于世,无法干很多事,故切忌心浮气躁,每干一件事,便应发挥到极致。

比如作画,你必须坚持对大自然做长期静心的观察,才能让你的作品竹影扶疏,迎风摇曳;荷塘新叶,晨露欲滴;兰蕙飘香,清芬可挹。

[乙]一部《红楼梦》,为什么能穿越历史的云河,传唱不衰?其中奥秘,全在于曹雪芹字斟句酌,精益求精,于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感动自己,震撼世人。

然而,[丙]当今社会,人们追求“短、平、快(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带来的及时利益,从而忽略了产品的品质。

因此企业更需要工匠精神,才能在长期的竞争中获得成功。

中国很多企业的产品质量为什么提不高、原因虽然很多,但最终可以归结到一个方面来,就是做事缺乏严谨的工匠精神。

(1)文段中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心浮气躁B.清芬可挹C.及时D.从而(2)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A.甲B.乙C.丙。

2018高考全国通用版大一轮复习综合模拟备用套题语文试卷一试题试卷含答案 答案在前

2018高考全国通用版大一轮复习综合模拟备用套题语文试卷一试题试卷含答案 答案在前

2018高考语文(全国通用版)大一轮复习综合模拟备用套题(一)答案1~3.CDB4.(4分)【答案】选AC.5.(4分)【答案】①政治运动迫使他放弃政治学和文化史方面的研究,转而研究莎士比亚戏剧;②研究寄托着他为促进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而努力的愿望(对民族文化的忧虑与使命感)并不能被大家理解;③打为右派时,在身心受到双重重创的困难条件下兀兀穷年致力研究,处境孤独;④研究成果难以在国内发表。

(答对一点1分。

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

)6.(4分)【答案】①为理想鞠躬尽瘁:处境艰难时不放弃理想与与追求,坚定执着;②勤勉、温厚,富有使命感:宣传中国文化不遗余力,致力于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和交流;③有谦逊的情怀:面对“专家”的称谓觉得汗雨湿背;④耿直敢于直言:演讲中呼吁温和的改革,放弃暴力革命。

(答对一点1分。

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

)7.(4分)【答案】BD8.(5分)【答案】①情节方面:通过“我”的所见所闻串起情节,展现众多人物命运;②人物方面:“我”也是社会底层人物,通过“我”的生活情态和心理活动更丰富地展现底层人物的多样情态;③主题方面:通过“我”关注林慧聪的生活和理想来展现底层人物的善良和期望,表达作者人性关怀的主题。

(答出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5分;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9.(5分)【答案】①为全文营造一种阴冷的氛围,“雪”是寒冷的象征,揭示人物生存环境的苦冷;②表现人物不屈的浪漫理想情怀。

在林慧聪眼中,雪是他从来没有见过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是支持他在北京打拼的精神支撑;③反衬现实生活的沉重,用雪的洁白美好和浪漫衬托底层人物艰辛的生存现实,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激发读者关注底层人物。

(答出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5分,其它合理答案酌情给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10~12.BBD13.【答案】(1)(我们)活着与麋鹿在一起,死后化作边远种族的鬼,虽然暗中图谋天下,难道在心里没有愧疚吗?(得分点是:“毡裘、偷观日月、独”各1分;大意正确2分。

2018年高考模拟试卷语文试题与答案

2018年高考模拟试卷语文试题与答案

2018年高考模拟试卷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古代关于良法善治的追求,大致可以概括为几个方面:以礼法为良法善治之法,以中道为良法善治之道,以德政为良法善治之政,以乡治为良法善治之基,以刑罚为良法善治之剑。

而“中道”则一以贯之于其他几方面之中,成为传统中华法系的“法统”。

传统中华法系中的“中道”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中和”。

礼之用,和为贵。

“和”是“中道”的基本涵义。

和谐、和合、和衷共济、和而不同,都是“中和”的衍生词。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儒家将自然、社会与人看成一个相互联系、生生不息的大系统,“中和”便是这个系统存在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一种基本状态。

人与人之间、家与家之间、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乃至人与自然之间、天人之间,都是和为贵。

这种观念深深地渗入到中国古代法律文化之中。

对于政出多门、朝令夕改、立法偏私等等,古人将其斥为恶法、败法、非法之法,皆因这些法背离了中和。

法是一定社会关系的调节器、稳定器,它所维护的是社会关系的平衡、稳定。

稳定性是法的基本属性之一。

“中和”之道求统合、求和谐、求稳定的价值取向正与法的这一属性和功能相契合。

二是“中正”。

中,含有适当、适度、公平、准确、不轻不重、不偏不倚等内涵。

正,意为端正、公正、合规矩。

程子云:“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可见,中道即是正道。

中正而不偏颇是中道的又一基本义,其核心是追求公平、正义。

这也正是法的基本价值和属性。

孔子主张博施济众、忠恕爱人、立人达人,反对聚敛和不教而杀;认为治国理民重在导德齐礼、宽严相济;要求统治者“使民以时”,做到“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提出“政者,正也”,强调执政者首先要正己,言行合规范,秉公办事。

从这些主张中可以看出,他所追求的正是“天下有道”,“有道”,即有仁道,仁道也就是“正道”,亦即“中道”,体现了公平、正义的价值。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卷 语文(一)(含答案)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卷 语文(一)(含答案)
近年来,随着网络乱象频频出现,实名制已成大势所趋,微信、微博、支付宝、铁路12306等软件目前均已设立实名制门槛。此次网络安全法的实施,无疑意味着实名制的全面到来。匿名环境下,有的网友会肆无忌惮地发表言论而不担心承担后果,导致谣言、诈骗以及各种语言暴力横行。实名制提供了基本的追溯机制,使得网络空间的行为不因技术的虚拟性而陷入无法追踪、无法追责的混沌状态。此外,实名制也能让种种违法违规和不诚信行为付出应有代价。
D.唐代墓志作家敢于创新,丰富了墓志的语言变化,全文出现了三言、五言和杂言形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从外部条件和作者素养方面,分析了唐代墓志文体发展更新的重要原因。
B.文章从哀祭文、史传文、传奇和诗歌方面,论述了不同文体之长对唐代墓志的影响。
C.文章提出问题后,横向展开论述,并在每个论述部分后提供了实例作为议论的支撑。
(摘编自贾登勋、杜一冉《我国网络实名制的困境与出路》)
7.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2016年补天平台共收录的可导致个人信息泄露的网站漏洞359个,与2015年相比有大幅度下降。
B.相比2015年,2016年可致个人信息泄露的网站漏洞数量下降,这表明单个漏洞造成的危害在减小。
唐代墓志作家在墓志撰写过程中,有意纠正六朝以来墓志创作逐渐千人一面、缺乏人物个性的弊端,往往借鉴史传的人物形象塑造、唐传奇事实性虚构之法。墓志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传记,并非单纯的史实记录,它还需要表现传主的个性特征,彰显传主的精神风貌。也就是说,除史实的真实之外,传记还可以带有某种程度的虚构的真实,亦即叙述的真实。例如杜牧的《唐故进士龚轺墓志》,二鬼诱使龚轺坠马而亡的叙写,奇幻而多姿,极具戏剧效果。

2018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综合模拟套题:(四)_附解析

2018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综合模拟套题:(四)_附解析

综合模拟备用套题(四)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一篇论述类文章,完成1~3题。

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绚丽之美魏家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朴素为美是一种基本的生活观念,也是一种基本的美学观念。

朴实无华,清新自然,成为美的最高形态。

这一美学观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在强调“文以载道”的前提下,提倡文学艺术表现手段的质朴与简洁,更能体现文学的实用价值。

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一般观念上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不但老百姓不可能有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自身的社会地位的享受,就是贵为天子的君主,也不应该一味地贪图享乐。

《尚书·五子之歌》:“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

甘酒嗜音,峻宇彫墙。

有一于此,未或不亡。

”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地等同起来,甚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

《国语·楚语上》:“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

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这是倡导朴实之美的最基本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原因,与此同时,传统美学观也就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了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朴素,作为一种美的形态,就是在这样一种前提下提出来的。

老子在时代的变革面前,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上古社会去,因此提出了把“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作为一种治国的原则。

老子极端反对文学艺术的精巧与美丽,他认为,那种美丽的色彩不但对人的心理是一种摧残,而且对整个社会都是很可怕的腐蚀剂。

在美与真的关系上,老子认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既然如此,艺术创作就只能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作简单的描摩与再现,而无须作艺术的修饰,这正是老子的“无为”的政治理想、“大巧若拙”的社会理想在艺术创作领域的推广与贯彻,也正是朴素为美的美学观念的源头。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模拟备用套题(一)第I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西南商道的嬗变:从南方丝绸之路到茶马古道杜韵红藏区和川、滇边地出产的骡马、毛皮、药材等,与川、滇及内地出产的茶叶、布匹、盐、日用器皿等,在横断山的高山深谷间来来往往,川流不息,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日趋繁盛,形成一条延续至今的“茶马古道”。

现在的人们对于西南早期商道的开通时间已难以考证,然而从中外资科中不难查阅到相关记载。

英国人哈维的《缅甸史》、霍尔的《东南亚史》等著作中谈到,公元前二世纪以来,中国经缅甸的商业通道有:循伊洛瓦底江为一道,循萨尔温江为一道,尚有一道循亲敦江经曼尼坡至阿富汗。

商人以中国丝绸等名产换取缅甸的翡翠、木棉,印度的犀角、象牙和欧洲的黄金等珍品。

学者方国瑜据战国楚墓出土的“料珠两件”推断,此类物品应是从古道由印度传来,古道最迟于公元前4世纪已开通。

南方这些早期的商道,主要以丝绸贸易居多,因此,学界习惯称之为“南方丝绸之路”。

当然,南方丝绸之路不只是一条运输丝绸的商贸通道。

晚期,南方的商道则更多以茶叶、马匹等贸易为主。

在民间,“茶马互市”雏形约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唐代形成了特定规则,互市的情形也多见于史书记载。

唐宋时期,喝茶之风日盛,茶叶也逐渐进入藏区及周边地区人们的生活。

因康藏属高寒地区,平均海拔在三四千米以上,人体需要摄入大量高脂食物以补充热量,藏民主要以糌粑、奶类、酥油、牛羊内为主食,蔬菜极少,肉食的消化成了很大的问题,且糌粑性燥热。

而茶叶的出现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茶叶既解油腻,又防止燥热,在长期的生活中,藏民形成了喝酥油茶的习俗。

宋初沿边州郡“市马”成为定制,大规模的茶马交易形成,西北藏族地区成为宋朝马源的主要基地,北宋前期先在成都,秦州(今甘肃天水)各置榷茶司、买马司,后合为茶马司,其后又在成都设都大提举茶马司。

元代时,官府废止了宋代实行的茶马治边政策。

到明代,茶马政策又得以恢复,朝廷在西南、西北大量设置官营茶马司,朱元璋曾立法令禁止私茶出境。

到了明朝后期,私茶贸易大量增加,禁令越多走私越甚,利益也越大,茶马互市也达到了极为繁盛的时期。

明代文学家汤显祖在《茶马》中写道“黑茶一何美,羌马一何球”“羌马与黄茶,胡马求金珠”,足见督时马交易市场的兴旺与繁荣。

清初,为大量扩充战马的需要和获得茶马交易带来的巨额税收,清政府推出了严苛的贸易管控措拖,茶马司推行“茶引制”,并在相关政策上进行了重大改革。

正十三年,朝廷在云南实行“云南茶法”:朝延准许在云南每年发“茶引”三千,每“引”购茶一百斤。

而且规定交易之茶需为国饼状,每个圆饼重七两,七个圆饼为一筒,每筒四十九两,每筒征税银一分,每张“茶引”可买三十二筒答,上税银三钱二分,这些永为定制。

茶法实行后,收税、过关检查较为方便,统计茶的重量只用数数即可。

不接定数量做饼茶的茶商、茶农会受到严格惩处。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西南早期商道的开通时间已难以考证,但根据战国楚基的考证结果推断,最迟不应晚于公元前四世纪。

B.西南早期商道主要是用丝绸来换取缅甸、印度和欧洲等地区的物品,所以学界称它为“南方丝绸之路”。

C.西南早期商道的贸易中缅甸是必经之道,它是三条主要贸易路线的中转站,贸易地区最远可以达到阿富汗。

D.西南商道晚期主要贸易品是茶叶和马匹,所以又被称为“茶马古道”,民间的茶马互市大约在南北朝时期初具形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茶马古道的贸易区域主要在藏区和川、滇地区,历史上它繁荣的原因有经济方面的,也有战争方面的。

B.茶马古道的形成有地理方面的原因,康藏高寒地区对茶叶的需求可以满足居民的生活需要,西北藏区马源充足可以提供内地需要。

C.茶马贸易不限于西南的茶马古道,朝延设置茶马司兼及西北地区,茶马司设置的目的主要有规范贸易、控制走私、扩充战马和征收贸易税收等。

D.茶马贸易制度应便利贸易和便于管控,清代的“茶引制”就是范例,推行之后就成“定制”;“引”是官府发给茶商用来量化贸易额和税额的贸易凭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茶马古道经历了从民间贸易到官府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从自由贸易到用法令制度管理贸易的过程。

B.从早期的丝绸之路到茶马古道,贸易的区域从印度和阿富汗等国家到康藏等地区,范围在逐渐缩小,这跟丝绸和茶叶适用地域的范围大小有关。

C.元代废止宋代的茶马治边政策,只能说明这种政策不再实行,并不能说明是因为当时民间的茶马贸易已经绝违才取消的。

D.茶马古道的贸易品不限于茶和马,这些商品的交换不但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也促进了文化的交融,例如饮茶习俗和藏区文化结合就形成了地域特色文化。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夕阳时分李琼建国之后连绵不绝的政治运动中,林同济逐渐中止了政治学和文化史方面的研究,转而研究莎士比亚戏剧,并尝试以五拍素韵诗体的方法翻译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及《麦克白》。

尽管他的一生充满挫折,屡遭迫害,内心浸遗着苦痛一一抱负难以实现,始终不得志,但他从未放弃过自己的理想与述求。

即使后来几乎完全致力于莎剧的研究,也依旧寄托着他当年的执着——为促进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而努力。

研究莎学是形式的改变,深层中对民族文化的忧虑与使命感依旧。

为了实现这一宏图,“四人帮”被粉碎后,他以“烈火烬中再起风”的乐观精神,活跃于中外文化交流的活动中。

如果说抗战时是他的“第一春”,那么这时则开始了他人生的“第二个春天”。

可惜来临得有些晚且过于短暂了。

被打为右派时,在身心受到双重重创的困难条件下,以数年工夫完成的“‘Sullied’Is the Word: a Note on HamletCriticism”终于于1980年1月在《外国语》发表。

尽管当时这一争论已达成一致,但林的文章仍引起了国内外莎学界人士的普遍关注。

因此,1980年8月林同济临时得到莎士比亚年会的邀请赴英参加“第十九届国际莎士比亚讨论会”。

林同济成为建国后第一个参加国际讨论会的学者。

三十多个国家的两百多位学者参加了这次盛会。

会议讨论的主题为“莎士比亚关于人物塑造的方法”。

由于赴会仓促,来不及在会上提交论文,林同济仅在闭幕会上赋诗赠给大会:独摇灵光镜,摄来万像真。

自然无碍趣,四海一家亲。

尚友群贤集,遄飞壮思新。

兰亭今古意,中座抚频频。

前四句写莎翁是真实地反映现实的奇才,后四句写莎学讨论会的盛况,以兰亭修禊事为衬托回到中国文化方面来。

赴会前林同济接受了不少采访,在接受新华社的采访时,记者为了表达他的敬意,彬彬有礼地称林同济为“著名的莎士比亚专家”,可能是林同济想起了《sullied之辩》一文不允许发表之事,他激动地回答说:“你听说过有哪位莎士比亚专家连一篇关于莎士比亚的文章都没有发表过?算了吧,叫我老学者就行了。

”事实上,林同济常谦虚说“专家”一词闻之“汗雨湿背”,爱“老学者”这个称谓。

此时他已少了年轻时的“狂”,更平添了一份“真”。

林同济以其深厚的学术底蕴和直言的个性赢得了盛誉。

从英伦返国后,林同济即接到自己的母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及哈佛大学等赴美作学术演讲的邀请函。

未作休顿,辗转赴美,在甚多的邀请会、聚会应酬之余,林同济勤勉于演讲的准备,同时还为画家朱屺瞻、关良、刘旦宅、程十发等与美国朋友洽商为其在美举行画展,致力于中美文化的交流。

年逾七旬的林同济常常忽视自己的年龄与身体状况,过分紧张地工作。

在伯克利成功的第一讲《莎士比亚在中国:魅力与挑战》使得第二回演讲吸引了更多的听众,座无虚席,许多人还从头站到尾。

在最后提问回答中,林同济主张要温和的改革,中国再也历经不起疾风暴雨式的革命,他认为暴力革命必导致另一种暴力,如此循环,必伤国家元气。

在《中国思想的精髓》一讲的掌声中,在哥伦比亚,哈佛,耶鲁等大学还在热烈期盼他的演讲时,林同济的身体终于经受不住如此的操劳,因心脏病突发,于1980年10月20日与世长辞,终年七十四岁。

林同济竟还是“一位纯粹的中国传统文人,一介本色书生”,纵然他超越了传统表层的意象,却依然受到其深层精神的支配,仍是年幼时时常朗诵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思想灵魂的双重性,使他深陷焦虑、苦痛,又使他一生都不甘“孤寂”。

林同济的身上一直散发着贵族的气质,他的这种独立人格支配其行为,曾使他“荣”,却也让他“惧”,他的一生似乎总是与时代“不合节拍”,与风行时论相背,某种程度上好似他崇拜的偶像尼采一样,终其一生都与孤独为伴..........,像很多不幸的天才一样不为时人理解,不免让人有“生不逢时”的感叹。

(节选自李琼《林同济传略》,有改)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两项是()(4分)A.林同济是一个以学问自娱的人,他用五拍素的诗体的方法翻译《哈姆菜特》和《麦克白》,参加国际研讨会用题诗的形式表达惭愧之情。

B.林同济学贯中西,学养深厚。

他的莎翁研究能够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中国思想的精髓”的演讲也赢得热烈的掌声。

C.林同济是一个热忧、谨慎的人。

他为中国画家与美国朋友洽商为其在美举行画展,对记者尊称为“专家”小心冀翼地及时作出更正。

D.本文记叙了林同济晚年“第二春”的忙碌和猝然去世,既表现了他“烈火烬中再起风”的乐观精神,又促人深思其悲剧发生的原因。

E.本文重点介绍林同济的莎翁研究情况,却能以小见大,折射出特殊时代知识分子的命运和独特的风骨。

5.文章结尾说林同挤“终其一生都与孤独为伴”,从林同济研究莎士比亚的相关材料中可以看出他哪些“孤独”之处?请简述事实。

(4分)6.文中哪些方面能够表明林同济是一个“纯粹的中国传统文人”?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4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如果大雪封门徐则臣宝来被打成傻子回了花街,北京的冬天就来了。

他父亲来把他搂回去了。

我和行健、米梦坚持待在北京。

我们三个都是打小广告的。

就是在纸上、墙上、马路牙子上和电线杆子上印上一个电话,如果你需要假毕业证、驾驶证、记者证、停车证、身份证、结婚证,护照以及这世上可能存在的所有证件,找打这个电话,洪三万可以满足你的一切要求。

有天中午我去洪三万那里拿墨水,经过中关村大街,看见一群鸽子在当代商城门前的人行道上蹦来蹦去,在欢快的人和鸽子群里看见一个人冰锅冷灶地坐着,缩着脑袋,脖子几乎完全缩进了大衣领子里,我走到他面前,说:“一袋鸽粮。

”他叫林慧聪。

这个叫林慧聪的南方人,比我大两岁,家快远到了中国的最南端。

去年结束高考,作文写走了题,连专科也没考上,考的是材料加半命题作文。

材料是,一人一年载三棵树,一座山需要十万棵树,一个春天至少需要十三亿棵树,云云,挺诗意,题目是《如果……》。

他不管三七二十一,上来就写《如果大雪封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