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施工工程中容易出现质量问题
混凝土地面施工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混凝土地面施工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在建筑工程中,混凝土地面作为承重层和使用层,承担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施工操作不规范、原材料质量不过关等原因,混凝土地面施工常常存在一些质量问题。
下面将介绍混凝土地面施工常见的通病及防治措施。
1.地面裂缝:混凝土地面在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裂缝。
这些裂缝可能由于混凝土收缩、温度变化、基础沉降等原因引起。
防治措施包括:调整混凝土配方、增加防裂剂、使用合适的混凝土施工技术、加强基础处理等。
2.角部开裂:混凝土地面的角部容易开裂,这主要是由于混凝土在收缩过程中受到侧向约束,导致施工时产生应力集中。
防治措施包括:采用钢筋网或纤维增强混凝土等增加混凝土的抗张强度,减小混凝土收缩开裂的可能性。
3.地面起砂:混凝土地面表面容易出现起砂现象,主要是由于混凝土表面抗压强度不足或表面养护不到位导致的。
防治措施包括:增加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做好混凝土养护工作,保证地面表面的平整度和光洁度。
4.地面空鼓:混凝土地面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空鼓声,这可能是由于混凝土未完全填充模板空隙或养护不到位引起的。
防治措施包括:提高混凝土的流动性,确保混凝土充分填充模板空隙,做好地面的养护工作。
5.地面色差:混凝土地面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色差问题,主要是由于原材料掺杂引起的。
防治措施包括:选择质量稳定的原材料,强化原材料的控制和检验,确保施工过程中的材料均匀性。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混凝土地面施工的常见问题,如表面开裂、蓝色氧化等。
这些问题的防治措施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制定,考虑到原材料选择、施工工艺改进、质量监控等方面。
总结来说,混凝土地面施工质量问题的出现往往与材料选择、施工工艺、质量监控等方面密不可分。
只有做好这些方面的工作,才能保证混凝土地面施工的质量。
混凝土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混凝土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混凝土是建筑工程中常用的材料之一,但是在使用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质量问题。
下面将介绍一些混凝土常见的质量通病以及相应的防治措施。
一、裂缝1.通常是由于混凝土干缩引起的,特别在高温或干燥环境下更容易出现。
2.防治措施:混凝土中加入适量的减水剂和膨胀剂,增加混凝土的延性,减少干缩裂缝的产生;同时在浇注混凝土后,要及时进行水养护,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
二、强度不达标1.可能是由于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不合理或施工过程中操作不当,导致混凝土强度低于要求。
2.防治措施:优化混凝土的配合比,使其更加符合工程要求;加强施工过程的管理和监督,确保混凝土的搅拌、浇注、养护等环节符合要求。
三、水泥渗漏1.一般是由于混凝土中水泥的质量不合格或混凝土孔隙结构不合理造成。
2.防治措施:选用质量可靠的水泥,并控制混凝土中水灰比;增加混凝土内的过渡带,减缓渗漏的速度;加强混凝土的振捣,提高表面光洁度。
四、腐蚀1.通常是由于混凝土中含有有害化学物质,如氯离子、硫酸盐离子等,与钢筋发生化学反应引起腐蚀。
2.防治措施:控制混凝土配合比中潜在腐蚀物质的含量;在混凝土配合比中添加适量的防腐剂,形成保护层;加强钢筋的防腐措施,如涂覆石蜡或防锈涂料等。
五、空鼓1.通常是由于混凝土在浇注过程中未充分振捣或浇注后长时间未进行养护所导致的,也与混凝土的质量有关。
2.防治措施:加强振捣,保证混凝土的密实性;及时进行养护,防止混凝土干燥收缩;优化混凝土的配合比,提高其抗裂性能。
六、空鼓1.通常是由于混凝土在浇注过程中未充分振捣或浇注后长时间未进行养护所导致的,也与混凝土的质量有关。
2.防治措施:加强振捣,保证混凝土的密实性;及时进行养护,防止混凝土干燥收缩;优化混凝土的配合比,提高其抗裂性能。
综上所述,混凝土在建筑工程中容易出现一些质量通病,但通过适当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地避免和解决这些问题。
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应重视混凝土的配合比、施工工艺和养护等环节,确保混凝土质量达到要求,以保证工程的安全和持久性。
混凝土施工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混凝土施工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混凝土施工在建筑行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然而,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
本文将对混凝土施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混凝土施工存在的问题1. 混凝土质量问题混凝土质量是影响建筑工程安全的关键因素。
在实际施工中,混凝土质量问题主要包括:(1)混凝土强度不足:由于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不合理、原材料质量不达标、施工过程中养护不到位等原因,导致混凝土强度不足。
(2)混凝土裂缝: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由于温度变化、收缩、膨胀等因素,容易产生裂缝,影响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3)混凝土离析:混凝土在运输、泵送和浇筑过程中,由于振动、冲击等原因,容易导致混凝土离析,降低混凝土的均匀性和强度。
2. 施工工艺问题混凝土施工工艺问题主要包括:(1)施工缝处理不当:施工缝是混凝土结构中的薄弱环节,处理不当容易导致渗水、裂缝等质量问题。
(2)混凝土浇筑不均匀: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设备故障等原因,容易导致混凝土浇筑不均匀,影响混凝土结构的承载能力和耐久性。
(3)养护不到位:混凝土养护是保证混凝土强度发展的重要环节,养护不到位会导致混凝土强度不足、裂缝等问题。
3. 施工管理问题混凝土施工管理问题主要包括:(1)施工人员素质不高:施工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导致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出现操作失误、养护不到位等问题。
(2)施工设备维护不到位:混凝土施工设备如搅拌机、泵车等需要定期维护和保养,维护不到位会影响混凝土施工的顺利进行。
(3)施工监理不力:施工监理对混凝土施工过程进行监管,监理不力会导致混凝土施工质量问题得不到及时发现和解决。
二、混凝土施工问题的解决对策1. 提高混凝土质量(1)优化混凝土配合比:根据工程要求和原材料质量,合理设计混凝土配合比,确保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
(2)加强原材料质量控制:严格把控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确保原材料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混凝土施工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混凝土施工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混凝土施工是建筑工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
本文将介绍混凝土施工中常见的问题,并探讨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混凝土质量问题1. 混凝土强度不达标混凝土强度不达标是施工中常见的问题,可能是因为原材料的质量不过关,如水泥和骨料的配置不当,也可能是因为施工工艺的控制不到位。
解决方案:首先,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原材料的配比。
比如,在配制混凝土时,应控制好水灰比,保证水泥固化的能力;其次,在浇筑过程中,要控制好浇筑速度,避免出现砂浆分层等情况;最后,要注意认真进行养护,保证混凝土的正常硬化。
2. 水泥浆漏水水泥浆是混凝土浇注前的关键步骤,但有时会出现水泥浆漏水的问题。
这可能是工地环境不封闭,导致水泥浆流失;又或者是施工过程中压力不均衡,泥浆泄露。
解决方案:要保证施工现场环境封闭,严密遮挡工作面,防止水泥浆流失。
同时,在浇筑过程中,要持续监测泵车的压力,确保均衡,避免泥浆泄露。
二、混凝土施工工艺问题1. 前期基础不稳定混凝土浇注前,对基础的处理十分重要。
如果基础不稳定,容易导致混凝土结构出现问题,如开裂、倾斜等。
解决方案:在施工前,要对基础进行充分的勘察,确保地基坚实、平整。
如果基础不稳定,应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如加设加强筋、增加基础厚度等,确保混凝土浇注时的稳定性。
2. 温度控制不当混凝土浇注前后的温度控制是决定其强度和耐久性的关键因素。
如果温度控制不当,可能导致混凝土开裂、龟裂等问题。
解决方案:首先,在配制混凝土时,要控制好水灰比和水泥用量,以降低混凝土的发热量。
其次,在浇注后,应及时进行温度控制,采取覆盖保温或水养护等方式,避免温度差异过大引起的开裂问题。
三、混凝土浇注过程问题1. 分层现象混凝土浇注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分层现象,即混凝土中砂浆和骨料的分离。
解决方案:要加强对混凝土浇注过程的监测,确保浆料和骨料的均匀混合。
可以采用振捣、手摇等方式,以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避免分层现象的发生。
混凝土结构施工中常见问题及改进措施
混凝土结构施工中常见问题及改进措施混凝土是建筑工程中常见的材料之一,使用广泛。
然而,在混凝土结构施工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
本文将对混凝土结构施工中常见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1. 混凝土质量问题混凝土质量是保证结构安全和耐久性的关键因素。
然而,有时在混凝土施工中存在质量问题,如空鼓、裂缝、渗水等。
这些问题主要由以下因素引起:(1)原材料质量不合格: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直接受原材料的质量影响。
如果水泥、骨料或砂子等存在质量问题,就会导致混凝土质量不稳定。
(2)搅拌过程不当:混凝土搅拌应充分均匀,否则会出现不均匀硬化和空鼓等问题。
(3)浇注过程不合理:浇注过程中的落差、冲击力过大等都会破坏混凝土的结构性能,导致质量问题的出现。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严格控制原材料质量:严格把控水泥、骨料等原材料的质量,确保符合相关标准。
(2)加强搅拌过程管理:合理设置搅拌时间和搅拌速度,确保混凝土充分均匀混合。
(3)优化浇筑过程:采取合适的浇注方式和工艺,减少落差和冲击力,防止混凝土产生不均匀硬化和空鼓等问题。
2. 施工工艺问题混凝土结构施工中,施工工艺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工程质量和进度。
常见的施工工艺问题包括模板安装不牢固、支模不稳定、混凝土浇注速度控制不当等。
(1)模板安装不牢固:如果模板安装不稳,会导致混凝土浇注时模板变形或出现空隙,最终影响结构的承载能力。
(2)支模不稳定:支模是保证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结构稳定的关键组成部分。
若支模不稳定,容易造成结构变形和破坏。
(3)混凝土浇注速度控制不当:混凝土浇注速度过快或过慢都会影响混凝土的质量和性能。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改进措施:(1)加强模板安装管理:定期检查模板安装情况,确保其牢固稳定。
(2)强化支模设计和施工:合理设计支模结构,加强支模施工工艺,确保其稳定性和功能性。
(3)控制混凝土浇注速度:根据混凝土的性质和浇注部位的情况,合理控制浇注速度,确保浇注质量。
混凝土施工方案的施工质量问题排查与整改措施
混凝土施工方案的施工质量问题排查与整改措施混凝土施工是建筑工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然而,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质量问题,如裂缝、空鼓、强度不达标等。
本文将就混凝土施工方案的施工质量问题进行排查与整改措施的探讨。
首先,我们需要对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常见的质量问题进行排查。
一般来说,混凝土施工质量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配合比不合理:混凝土的配合比是保证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的重要因素。
如果配合比不合理,就会导致混凝土的强度不达标或者易开裂。
因此,我们需要对施工方案中的配合比进行仔细审查,确保其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
2. 施工工艺不规范:混凝土施工工艺的不规范往往是导致质量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例如,混凝土浇筑时未进行充分的振捣,或者未按照规定的时间进行拆模等。
因此,我们需要对施工方案中的工艺流程进行仔细检查,确保每个环节都符合相关规范。
3. 材料质量不合格:混凝土施工所使用的材料质量直接关系到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如果材料质量不合格,就会导致混凝土的质量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对施工方案中所使用的材料进行仔细筛选和检测,确保其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
接下来,我们将就上述质量问题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
1. 配合比不合理的整改措施:首先,我们需要对施工方案中的配合比进行重新评估,确保其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
如果发现配合比不合理,我们可以采取调整水灰比、增加粉煤灰掺量等措施,以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2. 施工工艺不规范的整改措施:对于施工工艺不规范的问题,我们需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培训和监督,确保他们按照规范进行施工。
同时,我们还可以加强现场管理,对施工过程进行全程监控,及时发现和纠正不规范的操作。
3. 材料质量不合格的整改措施:对于材料质量不合格的问题,我们需要加强对材料供应商的管理和监督,确保所使用的材料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
同时,我们还可以加强对材料的抽检工作,及时发现和淘汰不合格的材料。
钢筋混凝土工程中常见的质量问题与防治
钢筋混凝土工程中常见的质量问题与防治钢筋混凝土工程是建筑工程中常见的一种结构形式,而质量问题的存在会对工程的安全和使用寿命产生重大影响。
下面将介绍钢筋混凝土工程中常见的质量问题及其防治措施。
1.混凝土强度不达标混凝土强度是衡量工程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常见的导致混凝土强度不达标的问题有:配合比设计不合理、水灰比过大、混凝土浇筑不均匀等。
为了防止混凝土强度不达标,应严格按照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要求进行施工,保证搅拌均匀、浇筑均匀。
施工现场应定期取样进行检测,及时调整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钢筋锈蚀钢筋锈蚀是钢筋混凝土工程中常见的问题,主要是由于钢筋与外部环境中的水和氧气发生化学反应而腐蚀。
钢筋锈蚀严重会降低结构的承载能力,加快结构的老化。
为防止钢筋锈蚀,可以在施工过程中加入防锈剂,选择具有良好防腐蚀性能的钢筋,并做好保护措施,防止钢筋被水氧化。
3.混凝土裂缝混凝土裂缝是由于混凝土的收缩变形或荷载超过承载能力而产生的。
裂缝的存在会导致结构强度降低,影响工程的使用寿命。
为了防止混凝土裂缝,可以在混凝土配合比中添加适量的纤维材料,增加混凝土的韧性。
还应注意控制混凝土的收缩变形,选择合适的施工方法和施工时间,避免混凝土过早干燥或过早加荷载。
4.混凝土表面质量差混凝土表面质量差主要表现为空鼓、起砂、麻面等问题。
空鼓指混凝土与模板的粘结不牢固,空气被困在混凝土中而形成的空洞。
起砂指混凝土表面出现颗粒松散、易脱落的现象。
麻面指混凝土表面出现凹凸不平的情况。
为了保证混凝土表面质量,应注意选择合适的模板材料和施工工艺,保证模板与混凝土的充分粘结。
在浇筑混凝土前,要对模板进行充分清理和涂抹防粘剂,避免混凝土与模板粘结不紧密。
钢筋混凝土工程中的质量问题对工程的安全和使用寿命产生重大影响。
为了预防这些问题的发生,施工人员需要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加强现场管理和质量控制,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整改。
常见混凝土施工质量问题的处理方法
常见混凝土施工质量问题的处理方法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质量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予以妥善处理,可能会导致工程质量的下降。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混凝土施工质量问题,并提供相应的处理方法。
一、混凝土开裂问题混凝土开裂是施工中常见的问题之一,常见的裂缝有塑性开裂、干缩开裂和温度应力开裂等。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处理:1. 控制水灰比:适当降低水灰比,增加混凝土的强度和抗裂性能。
2. 使用抗裂剂:添加适量的抗裂剂,能够改善混凝土的早期强度和延展性,减缓开裂的发生。
3. 加强养护管理:做好混凝土的养护工作,保持适当的湿度和温度,避免出现过早干燥和温度变化过大的情况。
二、混凝土强度不达标问题混凝土强度不达标是很多工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常见的原因包括配料不当、搅拌不均匀、养护不到位等。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加强原材料的质量控制:严格控制水、胶凝材料、骨料等原材料的质量,确保配料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2. 加强搅拌均匀性控制:充分搅拌混凝土,确保各种原材料均匀分布,避免出现孔洞和缺陷。
3. 加强养护管理:密切监测混凝土的养护情况,保持适宜的湿度和温度,促进混凝土的早期强度发展。
三、混凝土表面平整度问题混凝土表面平整度是衡量混凝土质量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常见的问题包括偏差、麻面、坑洼等。
为了提高混凝土表面的平整度,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注意摊铺技术:在摊铺混凝土时,注意控制水平度和坡度,保证混凝土能够均匀覆盖在地面上。
2. 加强振捣:在摊铺混凝土后,进行适量的振捣,使混凝土充分密实,避免出现塌落和凹凸不平的情况。
3. 进行修补和研磨:对于已经出现的表面缺陷,可以采取修补和研磨的方式进行处理,使其平整度得到改善。
四、混凝土质量监测方法为了及时掌握混凝土施工的质量状况,可以采用以下监测方法:1. 试块制作:通过制作混凝土试块,进行实验室试验,从而了解混凝土的强度和密实性。
2. 现场非破坏性检测:利用超声波、雷达等检测设备,对混凝土进行非破坏性检测,了解混凝土的内部结构和缺陷情况。
施工过程中常见的质量问题与解决方法
施工过程中常见的质量问题与解决方法在建筑施工过程中,质量问题是无法避免的。
这些问题可能会导致建筑结构的不稳定性、功能失效、安全隐患等。
为了保证建筑质量,必须及时解决这些常见的质量问题。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施工过程中质量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法。
一、混凝土质量问题及解决方法1.1 缺乏拌和均匀:混凝土拌合不均匀会导致强度不达标、收缩裂缝等问题。
解决方法是:优化拌合比,增加搅拌时间,确保混凝土充分拌合。
1.2 配偶比例错误:混凝土配比比例错误会导致强度不符合要求。
解决方法是:根据工程实际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配比设计,确保配比比例正确。
1.3 粗骨料过多或过少:过多的粗骨料会导致混凝土强度不足,过少则会导致配合比不合理。
解决方法是:通过合理的试验和调整,确保粗骨料的用量符合设计要求。
二、钢筋质量问题及解决方法2.1 钢筋焊接不牢固:焊接不牢固会导致构件连接不稳定、承载能力下降。
解决方法是:严格按照焊接工艺要求进行操作,检查焊缝质量,确保焊接牢固。
2.2 钢筋锈蚀:钢筋锈蚀会使钢筋的截面积减小,导致承载力降低。
解决方法是:控制施工环境湿度,采取防锈措施,如涂刷防锈剂等,确保钢筋不受腐蚀。
2.3 钢筋间距不符合要求:钢筋间距不合理会导致构件强度不足、抗震性能下降。
解决方法是: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要求进行施工,检查钢筋间距是否符合标准。
三、砌筑质量问题及解决方法3.1 砌缝不饱满:砌缝不饱满会导致砖墙的稳定性差,容易出现开裂、渗水等问题。
解决方法是:确保砌缝填充充实,使用符合标准的砂浆进行砌筑。
3.2 砖块不贴实:砖块不贴实会导致墙体强度不足,易产生空鼓、开裂等问题。
解决方法是:采用适当的砌筑工艺,保证砖块与砂浆的贴合程度,增强墙体的稳定性。
3.3 砌筑不垂直:砌筑不垂直会导致墙体变形,影响外观美观和使用功能。
解决方法是:使用水平仪等工具进行精确测量,保证墙体垂直度符合标准要求。
四、油漆质量问题及解决方法4.1 油漆厚度不均匀:油漆厚度不均匀会导致涂层耐候性、附着力差。
混凝土常见质量问题原因和处理方法
混凝土常见质量问题原因和处理方法1. 引言混凝土作为一种广泛应用的建筑材料,它的质量对于工程的稳定性和耐久性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混凝土的施工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质量问题,如裂缝、气孔、色差等。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混凝土质量问题、其产生原因以及相应的处理方法。
2. 裂缝2.1 产生原因混凝土裂缝是指混凝土表面或内部出现的不连续性裂隙。
常见的裂缝产生原因包括:•混凝土收缩:由于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的收缩,随着体积减小,可能导致表面或内部出现拉应力而产生裂缝。
•基础变形:基础不稳定、变形或下沉可能会导致混凝土的承载能力不足,从而引发裂缝。
•温度变化:混凝土在温度变化较大的环境中,由于热胀冷缩的原因,易发生裂缝。
•施工不当:混凝土浇筑及养护过程中,若操作不当或养护不当,可能导致混凝土内部出现裂缝。
2.2 处理方法针对不同原因导致的裂缝,可以采取以下处理方法:•控制混凝土收缩:通过添加适量的控制收缩剂或改变配合比,可以减少混凝土的收缩并减少裂缝的产生。
•检测和修复基础问题:对于出现基础变形导致的裂缝,需要及时检测并修复基础问题,以保证混凝土的稳定性。
•制定温度控制措施:在温度变化较大的施工环境中,可以采取遮阳措施、增加养护时间等方式,控制混凝土的温度变化,减少裂缝的发生。
•优化施工工艺:在混凝土的浇筑和养护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施工规范操作,确保浇筑均匀、养护到位,以减少裂缝的产生。
3. 气孔3.1 产生原因气孔是指混凝土中存在的空隙或气泡。
常见的气孔产生原因包括:•混凝土拌合不均匀:混凝土在拌合过程中,如掺杂有固体杂质或投料比例不合理,可能导致气孔的生成。
•非均匀振捣:混凝土振捣不均匀,无法使混凝土内的气泡顺利排除,从而形成气孔。
•蒸发水过快:在混凝土初凝阶段,如果环境湿度过低或风速过大,混凝土表面的水分可能会过快蒸发,形成气孔。
3.2 处理方法针对不同原因导致的气孔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处理方法:•提高混凝土拌合质量:在混凝土拌合过程中,要确保材料的质量,避免掺杂有固体杂质,同时严格控制投料比例,保证混凝土的均匀性。
钢筋混凝土工程中常见的质量问题与防治
钢筋混凝土工程中常见的质量问题与防治
1. 施工过程中的质量问题: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包括混凝土拌合不均匀、浇
筑过程中混凝土流动性差、振捣不充分、浇筑速度过快等。
这些问题会导致混凝土中空隙
过多、强度不足,影响整体的质量。
2. 钢筋质量问题:钢筋的质量不合格会直接影响到钢筋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常
见的钢筋质量问题包括钢筋的尺寸不符合要求、钢筋强度不足、表面有裂纹等。
3. 混凝土配合比不合理:混凝土配合比不合理会导致混凝土的强度不够和耐久性差。
配合比中水灰比的控制、骨料的选择和搅拌时间等都是影响混凝土质量的重要因素。
4. 温度控制不当:温度对混凝土的早期强度发展和整体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
在混
凝土浇筑和养护过程中,温度控制不当可能导致混凝土的裂缝和强度不足。
1. 强化施工监控:加强施工过程中的监控,确保混凝土的拌合均匀、浇筑过程中流
动性好、振捣充分,以及浇筑速度适中。
2. 严格材料检测:加强对钢筋和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检测,确保钢筋符合规定标准,混凝土配合比合理。
4. 加强施工工艺:加强施工工艺的管理,确保施工过程中每个环节的质量得到控制,从而避免出现质量问题。
5. 完善质量验收制度:建立健全的质量验收制度,对钢筋混凝土工程进行全面检查
和验收,确保工程质量达到要求。
通过以上措施的落实和持续性监督,可以有效降低钢筋混凝土工程中常见质量问题的
发生率,确保工程质量和使用寿命符合标准和要求。
混凝土工程施工存在问题
混凝土工程施工存在问题一、施工现场管理存在问题1. 材料管理不到位。
施工现场上常常出现材料堆放混乱、无序的情况,导致材料易被损坏或丢失。
2. 垃圾处理不及时。
施工现场上产生的垃圾、废弃物没有及时清理处理,给环境带来污染,也影响了工人的施工秩序。
3. 施工场地秩序混乱。
由于施工现场管理不善,工具、设备等随意堆放,存在安全隐患。
解决方案:加强施工现场管理,建立严格的材料管理制度,明确材料堆放区域和规范。
实行垃圾分类处理,及时清理施工现场的垃圾和废弃物。
规范工具、设备的整理摆放,确保施工现场的秩序和安全。
二、施工质量控制存在问题1. 混凝土配合比不合理。
在施工过程中,由于配合比设计不合理,导致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等性能无法满足设计要求。
2. 浇筑作业质量低下。
施工人员缺乏经验或技术水平不高,导致混凝土浇筑作业中存在散筑、错位、渗漏等质量问题。
3. 混凝土养护不到位。
在混凝土浇筑后,养护不及时或不得当,导致混凝土强度不足、裂缝产生等问题。
解决方案:加强对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和审定,确保配合比符合工程要求。
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升其技术水平和质量意识。
加强对混凝土的养护管理,确保养护措施到位,保证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三、安全管理存在问题1. 安全设施不完善。
施工现场上缺少安全警示标识、防护栏杆等安全设施,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2. 施工人员安全意识差。
部分施工人员对安全意识不强,不遵守施工安全操作规程,容易发生安全事故。
3. 安全检查不及时。
对施工现场的安全巡查和检查不及时、不全面,导致安全隐患未能及时发现和处理。
解决方案:加强施工现场安全设施的设置和管理,确保安全设施的完善。
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建立健全的施工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施工现场的安全检查和监管,确保施工现场的安全。
在混凝土工程施工中存在的问题需要通过制定有效的施工管理措施和加强质量、安全管理来解决。
混凝土施工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混凝土施工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一、混凝土施工中的常见问题混凝土是现代建筑中最常见的建筑材料之一,广泛应用于房屋建筑、道路、桥梁等基础工程中。
然而,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问题影响施工质量和工程进度。
以下是混凝土施工中常见的问题:1. 混凝土质量不达标混凝土质量不达标是混凝土施工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
这种情况可能是因为配合比设计不合理、原材料质量差等原因导致的。
混凝土质量不达标不仅会影响工程的使用寿命和承载能力,还会给后期维护和修复带来诸多麻烦。
2. 混凝土表面开裂混凝土表面开裂是施工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开裂可能是由于混凝土收缩不均匀、温度变化剧烈等原因造成的。
开裂不仅影响建筑的美观性,还可能导致水、空气等侵入混凝土内部,进一步破坏混凝土的结构。
3. 混凝土骨料分离混凝土骨料分离是指混凝土中的骨料与水泥浆体分离的现象。
这种情况常常发生在混凝土振捣或输送过程中,造成混凝土内部骨料分布不均匀。
骨料分离不仅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还可能导致施工部位出现空洞和裂缝。
4. 混凝土浇注不均匀混凝土浇注不均匀是指混凝土在浇注过程中分布不均匀的现象。
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浇注速度过快、振捣不到位等原因造成的。
浇注不均匀会导致混凝土中存在空洞和松散部位,进而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稳定性。
二、混凝土施工中的解决方法针对上述混凝土施工中常见的问题,有一些解决方法可以帮助改善施工质量和减少问题的发生:1. 合理设计配合比合理设计配合比是确保混凝土质量的关键。
在设计配合比时,要考虑到原材料的特性、环境条件等因素,确保混凝土的强度、密实性等达到设计要求。
同时,要对原材料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以确保混凝土的均匀性和稳定性。
2. 控制施工温度控制施工温度可以有效减少混凝土表面的开裂。
可以采取措施如合理选择施工时机、进行冷却措施等来控制混凝土的温度变化。
此外,还可以在混凝土施工中加入适量的缓凝剂,延缓混凝土的硬化过程,减少温度变化引起的开裂。
钢筋和混凝土工程施工中容易出现的质量问题
钢筋和混凝土工程施工中容易出现的质量问题1、箍筋分布不当和弯钩不符合要求原因(1)不按规定设置箍筋。
(2)有抗震要求的钢筋混凝土箍筋不进行加密,影响钢筋混凝土结构杆件的抗剪性能,满足不了住宅工程的抗震需要。
(3)对有抗震要求的住宅工程或者受扭结构杆件的箍筋弯钩制作角度不是135度角和平直长度小于箍筋直径的10倍,达不到抗震要求的规定。
2、钢筋保护层垫块不合格原因(1)构造柱钢筋组装不设置混凝土保护层垫块,在浇筑混凝土或受施工荷载冲击时,会导致构造柱钢筋位移。
(2)混凝土圈梁、框架梁板柱和剪力墙的主筋上没有按规定设置混凝土保护层垫块,或垫块组装的不牢固,由于垫块产生位移,导致混凝土结构杆件露主筋,或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小于规定。
(3)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垫块制作强度偏低,垫后压碎,垫块制作厚度不符合规定要求。
(4)个别工程施工不制作垫块而随意用小石子代替。
3、混凝土强度等级不符合设计要求原因(1)配制混凝土所用原材料的材质不符合国家技术标准的规定。
(2)拌制混凝土时没有法定检测单位提供的混凝土配合比试验报告,或操作中配合比有误。
(3)拌制混凝土时投料不按重量计量。
(4)混凝土运输、浇筑、养护不符合规范要求。
4、构件断面、轴线尺寸不符合设计要求原因(1)没有按施工图进行施工放线;(2)模板的强度和刚度不足,稳定性差,使模具产生变形和失稳,导致混凝土构件变形。
预防措施(1)施工前必须按施工图放线,确保构件断面几何尺寸和轴线定位线准确无误。
(2)模板及其支架应做好施工设计,必须具有足够的承载力、刚度和稳定性,确保模具加荷载后不变形、不失稳、不跑模。
(3)在浇捣混凝土前后均应坚持自检,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5、混凝土出现蜂窝、孔洞原因(1)模板表面不光滑,粘有干硬的水泥浆块等杂物。
(2)木模板在混凝土入模之前没有充分湿润。
(3)钢模脱模剂涂刷不均匀。
(4)模具拼缝不严,浇筑的混凝土跑浆。
(5)混凝土拌合物中的粗细骨料级配不当,以及混凝土配合比失控,水灰比过大,造成混凝土离析。
浇筑混凝土容易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意见
浇筑混凝土容易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意见混凝土在建筑工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承载着建筑物的重量和压力,是建筑结构的基础。
然而,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常常出现一些问题,影响工程质量和进度。
下面将就常见的混凝土浇筑问题及解决方法做一些总结。
1. 渗漏问题浇筑混凝土时,如果没有正确安装防水措施或者混凝土质量不过关,常常会出现渗漏问题。
这会导致结构不牢固,甚至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处理意见:在浇筑混凝土前,要先对模板进行检查,确保没有破损和缝隙。
在浇筑过程中,要及时修补漏水点,并加强防水措施,以确保混凝土的质量和结构的稳固。
2. 空鼓问题空鼓是指混凝土与模板之间出现空隙,造成混凝土无法充分填充模板,从而影响整体结构的牢固性。
处理意见:在浇筑混凝土前,要先清理模板表面的积灰和杂物,保持干净。
在浇筑过程中,使用振捣器进行振捣,确保混凝土能够充分填充模板,减少空鼓现象的发生。
3. 裂缝问题混凝土在凝固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裂缝,影响整体的美观性和使用寿命。
处理意见:在浇筑混凝土时,要控制好水灰比和搅拌时间,避免混凝土过于干燥或过于潮湿。
在混凝土初凝后,可以进行适当的养护,保持混凝土的湿润,减少裂缝的产生。
4. 等级不合格在施工过程中,如果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不达标,会影响建筑物的整体质量和安全性。
处理意见:在浇筑混凝土前,要对原材料进行严格把关,确保原材料符合标准。
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施工方案操作,对混凝土的配合比和浇筑工艺进行严格控制,确保混凝土达到设计要求的强度等级。
总的来说,在施工过程中,要注意细节,严格按照工艺要求操作,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处理,才能保证混凝土浇筑质量,确保建筑物结构的稳固和安全,为工程质量提供保障。
混凝土浇筑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问题及处理方法
混凝土浇筑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问题及处理方法混凝土浇筑是建筑施工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其质量直接影响到工程的结构安全和使用寿命。
然而,在实际施工中,我们常会遇到一些常见的质量问题。
本文将分析这些问题,并提供相应的处理方法。
一、拌合搅拌不均匀在混凝土搅拌时,如果搅拌不均匀,会导致混凝土中出现颗粒聚集、砂浆含量变化以及气泡等问题。
这会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处理方法:1.调整搅拌时间:根据混凝土的配合比和搅拌设备的性能,合理调整搅拌时间,确保材料充分混合。
2.使用搅拌设备:选择合适的搅拌设备,例如齿轮式搅拌机或强制式搅拌机,提高搅拌效果。
3.控制水灰比:合理控制水灰比,避免因水灰比过大引起砂浆脱水,导致混凝土质量下降。
二、浇筑过程中的渗漏问题渗漏是指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发生的泄漏现象,通常情况下是由于浇筑层与支撑体之间的腐蚀或缺陷引起的。
渗漏不仅会减弱混凝土的承载性能,还可能导致其他质量问题,如裂缝和渗水。
处理方法:1.修复支撑体:如发现浇筑层与支撑体之间存在缺陷或腐蚀,应及时进行修复,确保浇筑层的完整性。
2.加强密封措施:在浇筑前,应对支撑体进行适当的密封处理,采取措施防止混凝土渗漏。
3.选择适当的浇筑工艺:合理选择浇筑工艺,如采用分段浇筑或采用抹灰层等方法,减少渗漏风险。
三、混凝土表面裂缝混凝土表面裂缝是由于混凝土在干燥和收缩过程中发生的应力集中引起的。
这种裂缝不仅会影响混凝土的外观美观性,还可能导致混凝土的耐久性下降。
处理方法:1.增加混凝土的延性:通过加入适量的延性剂或改变配合比,改善混凝土的延性,减少裂缝的产生。
2.加强养护措施:混凝土浇筑后,应采取合适的养护措施,如覆盖塑料薄膜、保湿等,防止混凝土早期干燥和收缩过快。
3.控制浇筑温度:在高温季节,应控制混凝土的浇筑温度,避免由于温度过高引起的裂缝。
四、混凝土强度不达标混凝土的强度是评价混凝土质量的重要指标。
如果混凝土强度不达标,会影响工程结构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
混凝土施工常见的质量通病和防治措施
砼常见的质量通病和防治措施一混凝土蜂窝、麻面、孔洞1、产生原因:1模板表面粗糙并粘有干混凝土,浇灌混凝土前浇水湿润不够,或模板缝没有堵严,浇捣时,与模板接触部分的混凝土失水过多或滑浆,混凝土呈干硬状态,使混凝土表面形成许多小凹点;2混凝土搅拌时间短,加水量不准,混凝土和易性差,混凝土浇筑后有的地方砂浆少石子多,形成蜂窝;3混凝土浇灌没有分层浇灌,下料不当,造成混凝土离析,因而出现蜂窝麻面;4混凝土浇入后振捣质量差或漏振,造成蜂窝麻面;2、预防措施:1浇灌混凝土前认真检查模板的牢固性及缝隙是否堵好,模板应清洗干净并用清水湿润,不留积水,并使模板缝隙膨胀严密;2混凝土搅拌时间要适宜,一般应为1-2分钟;3混凝土浇筑高度超过2米时,要采取措施,如用串筒、溜管或振动溜管进行下料;4混凝土入模后,必须掌握振捣时间,一般每点振捣时间约20-30秒;合适的振捣时间可由下列现象来判断:混凝土不再显着下沉,不再出现气泡,混凝土表面出浆且呈水平状态,混凝土将模板边角部分填满充实;3、处理方法:麻面主要影响美观,应加以修补,即将麻面部分湿润后用水泥浆或水泥砂浆抹平;如果是小蜂窝,可先用水洗刷干净后,用1:2或2:5水泥砂浆修补,水泥标号、厂家应为同一浇筑时的水泥、厂家;如果是大蜂窝则先将松动石子剔掉,用水冲刷干净湿透,再用提高一级标号的细石混凝土捣实,加强养护;如果是孔洞,要经过有关人员研究,制定补强方案,方可处理;二露筋1、产生原因:1混凝土振捣时钢筋垫块移位,或垫块太少,钢筋紧贴模板,致使拆模后露筋;2钢筋混凝土构件断面小,钢筋过密,如遇大石子卡在钢筋上水泥浆不能充满钢筋周围,使钢筋密集处产生露筋;3混凝土振捣时,振捣棒撞击钢筋,将钢筋振散发生移位,因而造成露筋;2、预防措施:1钢筋混凝土施工时,注意垫足垫块,保证厚度,固定好;2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筋较密集时,要选配适当石子,以免石子过大卡在钢筋处,普通混凝土难以浇灌时,可采用细石混凝土;3混凝土振捣时严禁振动钢筋,防止钢筋变形位移,在钢筋密集处,可采用带刀片的振捣棒进行振捣;3、处理方法:首先将外露钢筋上的混凝土渣子和铁锈清理干净,然后用水冲洗湿润,用1:2或1:水泥砂浆抹压平整;如露筋较深,应将薄弱混凝土全部凿掉,冲刷干净润湿,用提高一级标号的细石混凝土捣实,认真养护;三混凝土强度偏高或偏低1、产生原因:1混凝土原材料不符合要求,如水泥过期受潮结块、砂石含泥量太大、袋装水泥重量不足等,造成混凝土强度偏低;2混凝土配合比不正确,原材料计量不准确,如砂、石不过磅,加水不准,搅拌时间不够;3混凝土试块不按规定制作和养护,或试模变形,或管理不善、养护条件不符合要求等;2、预防措施:1混凝土原材料应试验合格,严格控制配合比,保证计量准确,外加剂要按规定掺加;2混凝土应搅拌均匀,按砂子+水泥+石子+水的顺序上料,外加剂溶液量最好均匀加入水中或从出料口处加入,不能倒在料斗内;搅拌时间应根据混凝土的坍落度和搅拌机容量合理确定;3搅拌第一盘混凝土时可适当少装一些石子或适当增加水泥和水;4健全检查和试验制度,按规定检查坍落度和制作混凝土试块,认真做好试验记录;四混凝土板表面不平整1、产生原因:1有时混凝土梁板同时浇灌,只采用插入式振捣器振捣,然后用平锹一拍了事,板厚控制不准,表面不平;2混凝土未达到一定强度就上人操作或运料,混凝土板表面出现凸凹不平的卸痕;3模板没有支承在坚固的地基上,垫板支承面不够,以致在浇灌混凝土或早期养护时发生下沉;2、预防措施:1混凝土板应采用平板式振捣器在其表面进行振捣,有效振动深度约20厘米,大面积混凝土应分段振捣,相邻两段之间应搭接振捣5厘米左右;2控制混凝土板浇灌厚度,除在模板四周弹墨线外,还可用钢筋或木料做成与板厚相同的标记,放在灌筑地点附近,随浇随移动,振捣方向宜与浇灌方向垂直,使板面平整,厚度一致;3混凝土浇灌完后12小时以内即应浇水养护如气温低于+5oC时不得浇水并设有专人负责;必须在混凝土强度达到㎜2以后,方可在已浇筑结构上走动; 4混凝土模板应有足够的稳定性、刚度和强度,支承结构必须安装在坚实的地基上,并有足够的支承面积,以保证浇灌混凝土时不发生下沉;五混凝土裂缝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温度、湿度变化,混凝土徐变的影响,地基不均匀沉降,拆模过早,早期受振动等因素都有可能引起混凝土裂缝发生;1、预防措施:1加强混凝土早期养护,浇灌完的混凝土要及时养护,防止干缩,冬季施工期间要及时覆盖养护,防止冷缩裂缝产生; 2大体积现浇混凝土施工应合理设计浇筑方案,避免出现施工缝;4加强施工管理,混凝土施工时应结合实际条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混凝土的配合比、塌落度等符合规定的要求并严格控制外加剂的使用,同时应避免混凝土早期受到冲击;2、处理方法:当裂缝较细,数量不多时,可将裂缝用水冲洗后,用水泥浆抹补;如裂缝开裂较大较深时,应沿裂缝凿去薄弱部分,并用水冲洗干净,用1:水泥砂浆抹补;此外,加压灌入不同稠度的改性环氧树脂溶液补缝,效果也较好;六混凝土夹芯1、产生原因:浇灌大面积、大体积钢筋混凝土结构时,往往分层分段施工,在施工停歇期间常有木块、锯末等杂物,在冬季还有积雪、冰块积存在混凝土表面,这些杂物如不认真检查清理,再次浇灌混凝土时,就夹入混凝土内,在施工缝处造成杂物”夹芯”;2、预防措施:浇灌混凝土前要认真检查,将表面杂物清理干净,可在模板与沿施工缝处通条开口,以便清理;冬季施工时如有冻雪等,可用太阳灯等烤化后清理干净;如只有锯末等杂物,可采用鼓风机等吹,全部清理干净后,通条开口再封板,然后浇灌混凝土;七外形尺寸偏差;1、现象:表面不平整,整体歪斜,轴线位移;2、产生原因:1模板自身变形,有孔洞,拼装不平整;2模板体系的刚度、强度及稳定性不足,造成模板整体变形和位移;3混凝土下料方式不当,冲击力过大,造成跑模或模板变形;4振捣时振捣棒接触模板过度振捣;5放线误差过大,结构构件支模时因检查核对不细致造成的外形尺寸误差;3、预防措施:1模板使用前要经修整和补洞,拼装严密平整;2模板加固体系要经计算,保证刚度和强度;支撑体系也应经过计算设置,保证足够的整体稳定性;3下料高度不大于2米;随时观察模板情况,发现变形和位移要停止下料进行修整加固;4振捣时振捣棒避免接触模板;5浇筑混凝土前,对结构构件的轴线和几何尺寸进行反复认真的检查核对;4、处理方法:无抹面的外露混凝土表面不平整,可增加一层同配比的砂浆抹面;整体歪斜、轴线位移偏差不大时,在不影响正常使用的情况下,可不进行处理;整体歪斜、轴线位移偏差较大时,需经有关部门检查认定,并共同研究处理方案;八胀模的防治措施现浇混凝土胀模会造成构件尺寸增大,外形不干规整,严重时需进行剔凿,影响混凝土的外观质量;为有效防治施工时的胀模现象,需对施工胀模的原因进行分析;1、胀模原因分析施工中常见混凝土胀模的原因有以下几种:模板下口混凝土侧压力最大,采用大流动泵送混凝土时,一次浇筑过高、过快;阳角部位U形卡不到位及大模悬挑端过长;采用木板制作的门窗洞口、预留洞模板,其下脚支撑及定位困难;由于墙面残浆等原因,二次接槎部位模板不能保证与墙拼严;拼接处模板安装过松;随意取消对拉螺栓;采用跳模施工的墙,跳模落在钢筋上,不便打斜撑;柱采用定型钢模时,未使用阴角模,大角常连接不紧密,有空隙;浇筑梁无外脚手架时,周边梁外模安装质量难以控制,外模不顺直,支撑不牢;人为减少支撑数量,易使梁下沉;悬挑梁端部及后浇带处支撑数量不足,标高不准,跑模;跨中未按规定起拱时,易发生梁下沉现象;梁柱节点及楼板与剪力墙、柱交接处未制作定型节点模板、易胀模或模板吃进柱内;2、防治措施模板的设计措施上述问题应在结构计算的基础上综合施工等各方面因素后绘成模板施工图,并编制模板方案,以指导施工;模板的安装措施混凝土浇筑及模板养护措施九、混凝土楼面;温度裂缝;塑性裂缝;干缩裂缝;防治措施结合工程实践经验,分析了混凝土施工楼面裂缝形成的原因,提出了预防和控制的混凝土裂缝的措施,以确保混凝土的工程质量;长期以来,由于对混凝土裂缝问题认识上的偏差,或重视程度不高,混凝土开裂现象十分普遍,严重破坏了建筑物的外观质量,给业主的心理造成不安全感;其次,从承载力角度而言,由早期裂缝发展而成的贯穿裂缝和深层裂缝改变混凝土的受力条件,降低结构的承载能力,影响建筑物的质量和运行安全性;第三,从耐久性角度出发,混凝土结构体表面或内部发生的裂缝将对建筑物防水性、抗渗性、钢筋锈蚀性、化学侵蚀性等耐久性产生严重的危害,缩短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因此,施工中应尽可能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控制裂缝,使结构尽量不出现裂缝,或尽可能减少裂缝的数量和宽度,以确保工程质量;目前,泵送混凝土广泛应用在多高层建筑及大体积混凝土中,达到了提高施工工效,节约施工成本的良好效果;但是,工程实践表明,泵送混凝土属于大流态性的混凝土,具有坍落度大、水泥用量多、含砂率高等特点,因此,在施工中产生裂缝的概率较高;特别是住宅工程楼板的裂缝发生后,往往会引起的投诉、纠纷、以及索赔要求等;现结合大量施工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以及裂缝的防治处理,介绍以施工为主、兼顾设计和材料原因分析楼面裂缝的综合性防治及具体措施;对混凝土楼面施工裂缝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进行探讨;一、设计中的重点加强部位从住宅工程现浇楼板裂缝发生的部位分析,最常见、最普遍和数量最多的是房屋四周阳角处含平面形状突变的凹凸房屋阳角处的房间在离开阳角1米左右,即在楼板的分离式配筋的负弯矩筋以及角部放射筋未端或外侧发生45度左右的楼地面斜角裂缝,此通病在现浇楼板的任何一种类型的建筑中都普遍存在;其原因主要是混凝土的收缩特性和温差双重作用所引起的,并且愈靠近屋面处的楼层裂缝往往愈大;从设计角度看,现行设计规范侧重于按强度考虑,未充分按温差和混凝土收缩特性等多种因素作综合考虑,配筋量因而达不到要求;而房屋的四周阳角由于受到纵、横二个方向剪力墙或刚度相对较大的楼面梁约束,限制了楼面板混凝土的自由变形,因此在温差和混凝土收缩变化时,板面在配筋薄弱处即在分离式配筋的负弯矩筋和放射筋的未端结束处首先开裂,产生45度左右的斜角裂缝;虽然楼地面斜角裂缝对结构安全使用没有影响,但在有水源等特殊情况下会发生渗漏缺陷,容易引起住户投诉,是裂缝防治的重点;根据上面的原因分析,我公司在近几年的图纸会审中,十分注意建议业主和设计单位对四周的阳角处楼面板配筋进行加强,负筋不采用分离式切断,改为沿房间每个阳角仅限一个房间全长配置,并且适当加密;几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凡采纳或按上述设计的房屋,基本上不再发生45度斜角裂缝,已能较满意地解决好楼板裂缝中数量最多的主要矛盾,效果显着;二、裂缝形成的原因和防止措施一温度裂缝1、裂缝形成的原因混凝土是热的不良导体,传热很慢,混凝土浇筑后,在混凝上硬化初期,水泥的水化热使混凝土内部温度升高,一般每100Kg水泥可使混凝土温度升高10℃左右,加上混凝土的入模温度,在2~3d内,混凝土内部温度可达50~80℃,造成内外温差很大,形成温度梯度,而混凝土的线膨胀系数约为1010-6/℃即温度每升高或降低10℃,混凝土会产生%的线膨胀或收缩;经验表明,在无风天气,混凝土表面温度与环境气温之差大于25℃时,即出现肉眼可见的温差收缩裂缝;裂缝宽度一般在 mm左右;裂缝走向无规律性,有在构件表面较浅范围内的,有深入到构件内部较深的,深进和贯穿的温度裂缝对混凝土有很大的破坏性;2、防止措施1 在材料方面严格控制混凝土原材料,降低水泥水化热;选用中热和低热的水泥品种是控制混凝土温度升高的根本方法;选择合适的骨料级配,增强混凝土的和易性,有效地控制混凝土的温度升高,在施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选择粒径较大、级配良好的粗骨料;掺加适量的外加剂或掺和料,如木质素磺酸钙减水剂、粉煤灰等,优化混凝土配合比,改善混凝土的性能,从而降低水化热;2 在施工、设计方面a 控制混凝土的出机温度;对混凝土出机温度影响最大的是石子与砂的温度,采用预冷骨料、遮阳防晒、洒水降温;运输时,对运输车进行遮阳防晒和保温措施;b掌握好混凝土浇筑时间;合理部署施工,尽量避免在炎热天气浇筑大体积混凝土,控制混凝土的浇筑温度,减少结构的内外温差;c及时对混凝土进行保温、保湿养护;尽量减少混凝土的暴露面和暴露时间,避免夏季遭受暴晒,防止冬季经受寒潮冲击,延缓混凝土的降温速率;d改善边界约束和构造设计;当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尺寸过大时,为防止水化热的大量积聚,在进行结构设计时,可在适当位置设置后浇带,降低混凝土每次浇筑的蓄热量;其次在结构的孔洞周围,变截面处以及底板、顶板与墙的转角处,配制温度钢筋,改善应力集中,防止裂缝出现;同时为了消除边界约束而引起的温度引力,应在与边界约束的接触面设置滑动层,以消除嵌固,减少约束;二塑性裂缝1、裂缝形成的原因a塑性沉降裂缝在新拌混凝土中,骨料颗粒悬浮在一定稠度的胶结材浆体中,由于普通混凝土的浆体密度低于骨料,因而骨料在浆体中有下沉趋势;而浆体中水泥颗粒密度又大于粉煤灰并远大于水,从而使浆体中的粉煤灰与水向上漂移而产生沉降与离析、泌水现象;骨料下沉和水分上升会在水平钢筋底部和粗骨料底部积聚水分,干后形成空隙,还会使混凝土接近表面的部份由于粉煤灰组分多而降低强度;当下沉的固体颗粒遇到水平钢筋或受到侧面模板的摩擦阻力时,就会与周围的混凝土形成沉降差,在混凝土顶部表面形成塑性沉降裂缝;混凝土的坍落度越大,越易发生塑性沉降裂缝;b塑性收缩裂缝混凝土在初凝前由于水分蒸发、混凝土内部水分不断向表面迁移,形成混凝土在塑性阶段体积收缩;一般混凝土的塑性收缩约为1%,坍落度大的混凝土大流动性混凝土的塑性收缩量可达2%;当施工时温度高,相对湿度低时,混凝土内部水分向表面迁移供应不上蒸发量的情况下,混凝土表面失水干缩受下面混凝土的约束,表面会出现不规则的塑性收缩裂缝;此种塑性收缩裂缝在混凝土初凝前及时抹压或二次振捣可以愈合,如不及时处理并蓄水养护,可能发展为贯通性有害裂缝;近年广泛采用泵送混凝土施工,为便于泵送与浇筑,现场任意加水现象时有发生;加水不仅使水灰比变大,降低混凝土强度,且极易产生塑性收缩裂缝,工地对此严加控制;2、防止措施a要控制混凝土单位用水量在170 kg/ m3 以下,水灰比小于 ,在满足施工要求时,尽可能减少坍落度;b掺加适量质量良好的泵送剂及掺合料,可有效改善混凝土的性能和降低沉陷;c混凝土搅拌时间要适当,时间过短或过长都会造成拌合物均匀性变坏而增大沉陷;d混凝土浇筑时,下料不宜太快,防止堆积或振捣不充分;e混凝土应振捣密实,一次振捣时间为15~30 s ,在柱、梁、墙和板的变截面处宜分层浇筑、振捣,在混凝土浇筑1~ h后,混凝土尚未凝结之前,对混凝土进行两次复振,以排除混凝土因泌水在粗骨料水平钢筋下部产生的水分和空隙,改善混凝土和钢筋的握裹力,消除混凝土沉降裂缝;f在炎热的夏季和大风天气,为防止水分激烈蒸发形成内外硬化不均和异常收缩引起裂缝,应采取缓凝和覆盖;三水化收缩及干躁收缩裂缝1、裂缝形成的原因a水化收缩及自生干缩裂缝:水泥在水化反应过程中,水化产物的绝对体积同水化前的水泥与水的体积之和相比有所减少的现象称水化收缩;硅酸盐水泥的水化收缩量约为1%-2%;水化收缩在初凝前表现为浆体的宏观体积收缩,初凝后则在已形成的水泥石骨架内生成孔隙;在水泥继续水化过程中不断消耗水分导致毛细孔中自由水减少,湿度降低,在外部养护水供应不充分的情况下,混凝土内部产生自干燥现象,由自干燥作用导致毛细孔内产生负压,引起混凝土内自干燥收缩;由于常态混凝土的水胶比较高,混凝土内有较为充裕的水分,在养护较好的情况下毛细管中很少出现缺水干燥现象,因而很少发生自生干燥收缩;对于水胶比小于的混凝土,初凝后水化收缩与自生干缩率可达%%,据日本Tazawa的实验,水胶比的加硅粉混凝土,2d自生干缩即高达%;因此,对于水胶比低的混凝土,应在初凝时水泥石结构未到很密实的情况下及时饱水养护,否则极易产生混凝土自内而外的自生干缩裂缝;b干燥收缩裂缝:混凝土工程在硬化后,内部的游离水会由表及里逐渐蒸发失水,导致混凝土由表及里逐渐产生干燥收缩;在约束条件下,当收缩变形量导致的收缩应力大于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混凝土就会出现由表及里的干燥收缩裂缝;混凝土的干燥收缩是从施工阶段撤除养护开始的,早期的干燥收缩裂缝比较细微,往往不为人们所注意;随着时间推移,混凝土的蒸发量和干燥收缩量逐渐增大,裂缝也逐渐明显起来;一般混凝土90d干燥率为%%,流动性混凝土为%%,这是混凝土结构较普遍地发生裂缝的主要原因;干燥收缩裂缝在潮湿条件下可以逐渐缩减愈合,因此如果裂缝宽度不大于规定指标,对结构不致构成危害;2、防止措施1在材料方面a水泥:水泥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普通硅酸盐水泥GB175-1999 、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硅酸盐水泥及粉煤灰硅酸盐水泥GB1344-1999;水泥颗粒越细,硬化时收缩越大,掺混合材料的硅酸盐水泥配置的混凝土比用普通水泥配置的混凝土干缩率大,按收缩值排序为:矿渣水泥> 普通硅酸盐水泥> 粉煤灰硅酸盐水泥,因此在满足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采用中、低热水泥,降低水泥用量;b粗骨料:粗骨料最大粒径应满足结构钢筋净间距和泵送管径要求,粒径增大可减少用水量、水泥用量,从而可以减少混凝土自身收缩;粗骨料必须是连续级配,其针片状颗粒含量不宜大于10 % ,以保证混凝土的可泵性;c细骨料:细骨料级配应合理,并优先选用中砂,控制云母、硫化物、有机质、粘土、淤泥等有害物质含量,降低混凝土收缩;d减水剂和掺合料:泵送混凝土中掺入减水剂,在水灰比不变的情况下,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混凝土收缩;混凝土中掺入粉煤灰、矿渣粉、沸石粉等掺合料可以增加混凝土密实度,提高可泵性;2 在施工方面a采用二次抹压技术,即在混凝土初凝前在混凝土表面进行二次抹压,消除混凝土干缩、沉缩和塑性收缩发生的表面裂缝,增加混凝土的密实度,但是,二次抹压时间必须掌握恰当,过早抹压没有效果,过晚抹压混凝土已进入初凝状态,失去塑性,消除不了混凝土表面已出现的裂缝;b在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及时覆盖塑料薄膜或湿草袋,对混凝土进行保湿养护,接缝处搭接盖严,避免混凝土水分蒸发,保持混凝土表面处在湿润状态下养护,混凝土终凝后继续浇水养护7 d;c混凝土经过二次抹压初凝后,轻微洒水润湿,混凝土终凝后每天分几次浇水养护,保持水浸润混凝土表面7 d;d为防止墙柱、梁等的侧模板过早拆卸,导致混凝土表面产生干燥收缩裂缝,应在表面刷养护液;四施工裂缝1、裂缝形成的原因a振捣工艺不当发生的裂缝:振捣不足部位混凝土构造比较疏松,拆模后易出现蜂窝、麻面,过振部位则粗骨料下沉,表面泌浆、泌水,中间砂浆富集,易由表及里发生塑性裂缝和干燥裂缝;有时工地为减少拆、装泵管次数,将混凝土拌合物集中卸下,用振捣器赶料,使大量浆体被赶走,粗骨留在原处,导致混凝土结构失匀,浆体多的部位易出现塑性收缩裂缝和干燥裂缝;b养护不足引起的裂缝:混凝土浇筑后如不及时养护,易产生塑性收缩裂缝和早期干燥裂缝,特别是水泥用量大的高强度等级混凝土和高温、干燥气候条件下浇筑的平板结构混凝土,如不及时养护,极易出现早期收缩裂缝;在烈日暴晒和大风天气,混凝土浇筑后如不及时覆盖养护,有时混凝土表面较快硬结,形成一层硬皮,硬皮上的裂缝已经抹压不动,而下部混凝土还未达到初凝;春寒大风时期也会出现类似现象;这种情况,只有通过二次振捣后,及时覆盖养护加以解决;养护不足不仅表现在养护时间达不到规范规定的天数,例如有的工地并不覆盖保湿养护,只是一天浇两三次水,混凝土同样处于养护不足状态; c预埋线管处的裂缝预埋线管,特别是多根线管的集散处是混凝土截面受到较多削弱,从而引起应力集中,容易导致裂缝发生的薄弱部位;当预埋线管的直径较小,并且房屋的开间宽度也较小,同时线管的敷设走向又不垂直于混凝土的收缩和受拉方向时,一般不会发生楼面裂缝;反之,当预埋线管的直径较大,开间宽度也较大,并且线管的敷设走向又垂直于混凝土的收缩和受拉力向时,就很容易发生楼面裂缝;d 施工荷载裂缝目前在主体结构的施工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质量与工期之间的较大矛盾;一般主体结构的楼层施工速度平均为5-7天左右一层,最快时甚至不足5天一层;因此当楼层混凝土浇筑完毕后不足24小时的养护时间,就忙着进行钢筋绑扎、材料吊运等施工活动,这就给大开间部位的房间雪上加霜;除了大开间的混凝土总收缩值较小开间要大的不利因素外,更容易在强度不足的情况下受材料吊卸冲击振动荷载的作用而引起不规则的受力裂缝;并。
现浇混凝土工程质量常见问题防治措施
现浇混凝土工程质量常见问题防治措施和易性差1 .现象拌合物松散不易粘结,或粘聚力大、成团,不易浇筑;或拌合物中预拌砂浆填不满石子间的孔隙;在运输、浇筑过程中出现分层离析,不易将混凝土振捣密实。
2 .原因分析(1)水泥强度等级选用不当。
当水泥强度等级与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之比大于22时,水泥用量过少,混凝土拌合物松散;当水泥强度等级与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之比小于10时,水泥用量多,混凝土拌合物粘聚力大、成团,不易浇筑。
(2)砂、石级配质量差,空隙率大,配合比砂率过小,难以将混凝土振捣密实。
(3)水灰比和混凝土坍落度过大,在运输时砂浆与石子离析,浇筑过程不易控制其均匀性。
(4)计量工具未检验,误差较大,计量制度不严或采用了不正确的计量方法,造成配合比不准,和易性差。
(5)混凝土搅拌时间不够,没有拌合均匀。
(6)配合比的设计,不符合施工工艺对和易性的要求。
3.预防措施(1)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计算和试验方法,应符合有关技术规定,混凝土最大水灰上存口最小水泥用量应符合要求。
(2)泵送混凝土配合比应根据泵的种类、泵送距离、输送管径、浇筑方法、气候条件等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碎石最大粒径与输送管内径之比,宜小于或等于1:3,卵石宜小于或等于:5,通过0.315mm筛孔的砂应不少于15%,砂率宜控制在38%-45%;2)混凝土的坍落度宜为IOO-180mm;3)最小水泥用量宜为300kg∕m3;4)混凝土内宜掺加适量的外加剂;5)泵送轻骨料混凝土选用原材料及配合比,应通过试验确定。
(3)应合理选用水泥强度等级,使水泥强度等级与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之比控制在13-20之间。
客观情况做不到时,可采取在混凝土拌合物中掺加混合材料(如粉煤灰等)或减水剂等技术措施,以改善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
(4)原材料计量应建立岗位责任制计量方法力求简便易行、可靠。
水的计量,应制作标准计量水桶,外加剂应用小台秤计量。
(5)在混凝土拌制和浇筑过程,应按规定检查混凝土组成材料的质量和用量,每一工作班应不少于2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混凝土施工工程中容易出现的质量问题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物质文明的极大提高及建筑设计施工技术水平的日益成熟完善,同时,也因土地资源日渐减少与人口增长之间日益突出的矛盾,高层及超高层建(构)筑物越来越多.为了保证建(构)筑物的正常使用寿命和安全性,并为以后的勘察设计施工提供可靠的资料及相应的沉降数,建(构)筑物沉降观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愈加明显.根据本人在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沉降观测的应用,在此对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沉降观测工作浅谈管窥之见.
关键词:混凝土施工技术质量问题
混凝土广泛用于各种工程建设项目,是目前我国乃至世界上用量最大的建筑结构材料。
混凝土工程的质量,关系到建筑物及构筑物的结构安全,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命财产安全。
根据我们以往工程施工经验,下面就混凝土工程中容易出现的质量问题、发生的原因及施工中应注意的事项进行分析和阐述,或许可以作为一般混凝土工程施工的借鉴。
*1、外加剂使用不当是最常见的一类事故*
1.1 此类事故表现在:(1)混凝土浇筑后,局部或大部长时间不凝结硬化。
(2)已浇筑完的混凝土结构物表面起鼓包。
1.2 要避免这类质量事故发生,必须重视以下三方面的问题:(1)外加剂与水泥的适应性。
外加剂进场后,必须进行试配,掌握其特性:坍落度的耗时损失、凝结时间、减水率等,以确定能
否使用;对于硬石膏做调凝剂的水泥,这点尤其重要,以免混凝土搅拌成后,发生速凝或坍落度损失过快的问题。
(2)外加剂的每一次投料,都必须严格按照配合比计量。
计量器具必须经常进行校验,保证其灵敏度和准确度。
(3)粉状外加剂要保持干燥状态,防止受潮结块。
已经结块的粉状外加剂,应烘干、碾碎,过0.6毫米筛后使用,以免含未碾成粉状的颗粒遇水膨胀,造成混凝土表面鼓包。
1.3 补救措施
(1)对大面积松散不凝结硬化的结构物必须拆掉重新浇筑。
(2)因缓凝型减水剂使用过量造成混凝土长时间不凝结硬化时,可延长其养化时间,推迟拆模,后期混凝土强度一般不受影响。
在混凝土结构验收时,应按规范要求进行现场检测。
*2、混凝土强度达不到要求而造成质量事故*
这类事故反映在两方面:一是混凝土强度本身就没有达到设计要求,二是现场抽样的混凝土试块未达到设计要求。
后者占比重较大。
杜绝这类事故,一是确保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水泥最好采用大厂或正规厂家的水泥,因其质量控制、管理水平高,产品质量的稳定性远高于小厂。
二是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保证计量准确,尤其是水混用量一定要足,不能扣水泥用量。
影响混凝土强度因素是多方面的,有些在实验室能达到的指标,在现场施工中却难达到。
因而,在水泥用量上,须考虑现场的实际情况,如使用袋装水泥,应核验袋装水泥的重量,以防水泥份量不足。
三是混凝土搅拌要建
立岗位责任制,要合理拌制,保证混凝土搅拌时间。
四是防止混凝土早期受冻。
五是认真制作试块,加强对试块的管理,按标准要求对混凝土试块进行标准养护,用于结构验收的试块要和构件同条件养护。
现行国家规范,确定混凝土强度是否合格是立方试块抗压强度的代表值,系指对按标准方法制作,边长为15cm的立方体试件,在标准养护条件下28天龄时,用标准试验方法,测得的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按检验批进行验收,最小强度值的要求视混凝土强度的评定方法。
规范在这里一共强调了“标准方法制作、标准方法养护、标准尺寸的试件和标准的试验方法”,其中有任何一项不规范所测得的混凝土强度值都是不准确的,都不能完全代表混凝土的强度。
在现实的施工中,不少项目混凝土的制作,养护不符合标准的规定,给混凝土强度的评定带来一定难度。
从取样方法上讲,规范规定混凝土试样从同一盘或同一车内抽取。
在卸料过程中宜在卸料量的1/4—3/4范围之间抽取。
从养护上讲,作为混凝土强度的验收,必须实行标准养护。
有的工地试模严重变形、搓角,有的螺栓残缺不全,有的侧板变形裂缝。
据有关资料统计,由于试件不准确,可使混凝土试块实测强度降低20%以上。
从实验方法上来分析,试块在压力机上摆放是否正确,加载是否等速均匀,都将影响到混凝土试块的强度值。
总之,从混凝土试件的制作到试压,都需按标准进行。
*3、因混凝土出现裂缝而造成的质量事故*
混凝土裂缝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由荷载(包括施工和使用阶段的静荷载、动荷载)引起的裂缝,一类是由变形(包括温度、湿度变形、不均匀沉降等)引起的裂缝。
另一类是由施工操作(如制作、脱模、养护、堆放、运输、吊装等)引起的裂缝。
这里仅就混凝土工程变形引起的裂缝进行一些探讨。
3.1 引起变形裂缝的主要原因
(1)温度变化。
混凝土由于温度变化发生体积变形,膨胀或收缩,这是材料固有的物理特性。
当这种体积变化受到约束时就会产生内应力,这种应力如果超过了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就会引起开裂。
例如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后,在硬化期间水泥放出大量水化热,内部温度不断上升,使混凝土表面与内部温差很大,如果其内部与表面温差超过25℃时,就会产生裂缝;有的体积较大或者较长的混凝土结构,在施工后几天或几十天中出现大量裂缝;有的结构在屋面四角出现斜裂缝。
这些都是因为温度变化引起的裂缝。
(2)收缩裂缝。
混凝土的收缩分为自身收缩,即水泥水化作用引起的体积收缩与外界湿度无关;塑性收缩,即在初凝结过程中发生化学的收缩;炭化收缩,即二氧化碳与水泥水化物发生化学反应引起的收缩、干缩;湿度收缩,即混凝土中多余水分蒸发,随着温度降低体积减少而发生的收缩,其收缩量占整个收缩量的绝大部分。
收缩使混凝土的体积变小,在其内部也会产生内应力,当这种
应力超过了混
凝土的抗拉强度时,也会引起混凝土裂缝。
例如,有的混凝土结构体积并不大,但混凝土终凝后,表面却出现了大量不规则裂缝,有的楼板拆模后,发现板和梁交界处出现水平裂缝,有的较长结构,在冬季忽然降温或夏季突然降暴雨后,这些大多是由于收缩引起的裂缝。
(3)不均匀沉降。
如果结构物的基础不牢固,发生了不均匀沉降,导致结构变形,也会在其内部引起拉应力而造成混凝土结构开裂。
这种情况在日常工作中也会时有发生。
(4)化学反应也会引起混凝土开裂。
例如碱骨料反应将引起混凝土体积膨胀而产生裂缝。
氯离子的浸蚀引起钢筋锈蚀也会造成混凝土开裂。
3.2 施工上的防治措施
(1)必须控制好原材料的质量,特别是砂石的含量,对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及收缩变形影响很大。
(2)对大体积混凝土,尽可能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减少水泥的用量,可以用优质粉煤灰、磨细矿渣、浮石粉等材料,取代一部分水泥,这既可降低成本,又能够降低水化热减少混凝土收缩,对防止裂缝是很有利的。
(3)严格控制混凝土的水灰比。
混凝土的水灰比越大,其体积收缩也就越大,特别是在混凝土成型的头一、二天里,水灰比过大的混凝土,将出现大量的不规则裂缝。
最好的混凝土初凝前,用砂
板再进行一次搓压,防止混凝土早期的收缩裂缝。
(4)加强养护,使混凝土表面保持湿润状态,不断补充蒸发的水分。
这样既可以防止混凝土的干缩裂缝,又可以加速混凝土的水化,提高混凝土的抗拉强度。
(5)对大体积混凝土加强保温养护,是减少温度裂缝的最有效措施。
大体积混凝土的保温养护,最常用的是采用草袋同塑料薄膜联合使用,用草袋进行保温,用塑料薄膜保湿,保温层的拆除应根据测温情况而定,要确认内外温度差低于25℃时方能拆除,同时应分层逐步拆除,应尽量避免因为降温速度过快而引起混凝土开裂。
(6)对重要的混凝土工程应该控制水泥、外加剂及掺和料的含碱量,同时,对其骨料应进行碱活性测定,从而从根本上避免碱骨料反应的发生。
保证工程质量,既是一个技术问题,又是一个管理问题,我们必须以规范、规程为标准,严格操作、科学管理,用认真的态度控制好每一个环节,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到“百年大计,质量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