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地理一轮第二部分第十二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含解析

合集下载

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含答案)

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含答案)

短缺 分布不均 能源短缺
滥垦、滥伐、滥 黄土高原的水
水土流失、土
牧,自然植被遭 土流失,西北 治本在于恢复生态,因此,
地荒漠化
破坏
地区的荒漠化 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
生态
生物的生存环
的人类活动,其次通过恢复
破坏
大熊猫、华南
生物多样 境 遭 到 破坏 或
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
虎、藏羚羊等
性减少 过 度 捕 猎等 原
交通、工厂噪声
噪声污染
城市噪声 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

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
各类污染物排
海洋污染
渤海石油泄漏 国际合作
入海洋
[运用—考向对练] ⊙考向 1 人地关系特点及影响分析 (2018·广西重点高中模拟)生态系统服务是指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 归根结底都来源于自然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通常分为供给服务、 调节服务、支持服务和文化服务四大类。下图示意某年我国五种生态系统服务 价值量一年内的动态变化。据此完成 1~3 题。
(1)主要表现 ①资源短缺:如土地资源、水资源等。 ②生态破坏:如_土__地__荒__漠__化__ (图例甲)、水土流失、植被破坏(图例乙)。 ③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海洋污染等,图例丙为__酸__雨__危__害___。
(2)产生的原因:人口的过度增长、自___然__资___源__利___用___不__合和片_理__面___追__求___经__济___增。 长 (3)地区差异 ①城市地区主要表现为__环__境__污__染_____,乡村地区主要表现为__生__态__破__坏___。 ②发达国家主要是__环__境__污__染__,发展中国家是_生__态__破__坏__,与发达国家相比, 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_更__为__严__峻__。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12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30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课件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二部分人文地理第12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30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课件
观点 A:有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 观点 B:不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三十页,共45页。
解析:明确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方向,应从其内涵生态持续发展、 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三个方面分析。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可 从其负面影响方面分析。
答案:观点 A:有利。 论据:增加就业机会,提高经济收入;快速扩大木制品销售和服 务范围;促进交通、物流业的发展;带动相关企业的转型与升级,推 进工业化、城镇化;有利森林资源的保护,缓解生态环境压力。(答 四点即可。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答案:(1)B (2)C (3)C
第十一页,共45页。
考法二 河湖污染的原因与防治措施 2.(2015·课标全国Ⅱ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下图示意河套平原地区。当地将黄河水通过引水渠引入区内灌溉 农田,农田灌溉退水经过排水渠汇入乌梁素海。近年来,乌梁素海出 现污染加重趋势。
第十二页,共45页。
①引起大气污染 ②造成资源浪费 ③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④阻碍农村能源结构调整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第四十页,共45页。
[读图指导] (1)由图示中框中内容和箭头指向,可联系这类地理事物的形成 和演化过程,进行详细梳理。 (2)从题图可获取以下信息:
第四十一页,共45页。
答案:(1)D (2)A
第二(dìèr)部分 人文地
第十二章 人类与地理环 境(dì lǐ huán jìnɡ)的协调发展
学案30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 (xiétiáo)发展
第一页,共45页。
考点一 主要环境问题的产生(chǎnshēng)及表现
1.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人口压力。 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对全球形成较大的人口压力,对物质资料 的需求和消耗增多,引发资源和环境问题。 (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利用超过了资源本身的再生速度,长期采用损 害环境的生产方法,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第2部分 第12单元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第2部分 第12单元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箭头①②分别代表人类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箭头③④指人类将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 费和生活消费)的产物, 以废弃物的形式排放到环境中去。 箭头⑤⑦是指人类通过生活、生产活动对环境产生 影响。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 资源,使环境得到保护或改善;二是不合理利用,使环 境质量下降。
生态
破坏
根本在于恢复生态,因此首先要改变和停 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其次通过恢复植被 、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 要从“开源”(替代资源的开发、加强储 量勘探等)和“节流”(提高利用率、减少
资源 短缺
浪费、加大资源循环利用等)两方面入手
【典题】 (2017· 全国卷Ⅱ)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 要求。 山西省焦煤资源丰富, 其灰分和硫分含量较低, 所生 产的冶金焦供应全国并出口。 据调查, 1998 年山西省有 1 800 余家小焦企业。随着国家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实施,山 西省逐步关停这些小焦化企业,
箭头⑥⑧是指环境把它所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 人类本身。这种反作用,一种是良性的,另一种是恶性 的,会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
2.解答有关环境问题的思路 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为原因引起的,而自然原因也 是环境问题形成的重要原因。 (1)分析自然原因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①地形条件:封闭低洼的地形,使污染物不容易向 外扩散,容易产生大气污染和酸雨。 ②逆温天气:空气的垂直运动受阻,使污染物停留 在地面附近,加剧了大气污染。
生态破坏
思考探究 2: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 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环境问题突出, 一是环境承 受着人口增长与发展的双重压力,二是发展中国家和地 区经济、技术力量薄弱,三是发达国家产业转移,转移 污染。

2019年高考地理第十二单元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知识讲解内容教师用书PDF含解析

2019年高考地理第十二单元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知识讲解内容教师用书PDF含解析

持续性 原则
人类的 经 济 活 动 和 社 会 发 展必须 保 持 在 资 源 和 环 境 的承载力之内
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ꎬ 合理 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ꎬ 处理 好发 展 经 济 和 保 护 环 境 的 关系
共同性 原则
各国积极参与ꎻ地区的决策 和行动ꎬ应该有助于实现全 球整体的协调
国际社会应超越国界、民族、 宗教、文化的 制 约ꎬ 以 积 极、 务实的态度参与环境领域中 的国际合作
第十二单元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6 7
第十二单元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 ������������������������������������������������������
������������������������������������������������������������������������������������������������������������������������������������������������������������������������������������������������������������������������������������������������������������������������������������������������������������������������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标1卷B版)教师用书:第十二单元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PDF版含答案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标1卷B版)教师用书:第十二单元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PDF版含答案

体( 上图主体为生态农业 ) ;② 在头脑中回想这类地理事物的形 成或演变过程,注意找出突破口;③ 观察图中的箭头指向和已知 框中提供的有效信息,理清逻辑关系;④ 将首先确定的地理事物 填入框中( b 为饲料㊁d 为肥料) ,以增添更多的有效信息, 加速问 题的解决;⑤将初步完成的关联图按箭头连接关系, 重新理顺一 遍,以弥补可能出现的漏洞,确保答案的正确性㊂ 2. 代入尝试法 尝试法作答㊂ 方法如下: 有些表示地理事物相互关系的选择题, 可以使用直接代入 ①把握关联图的中心思想,认真理解题意, 从中提取有效信
基塘农业
鸭,栽种 水 生 经 济 作 物;
鱼塘
田农业
在河谷底部的溪流㊁ 水库 里养鱼㊁ 鸭, 谷 底 平 地 种 地势变化 南方山区 大, 气 候 垂 直变化明显 粮食,从山麓到山顶分别 茶叶和发展用材林的经 营方式㊂ 这样布局, 既发 展了 生 产, 又 保 持 了 水 土,使山区农业走上了良 性循环的轨道 以秸秆㊁ 米 糠㊁ 麸 皮 等 作 饲料搞饲养,牲畜粪便和 部分秸秆送入沼气池, 产 生的沼气作生活燃料, 沼 北京大兴 区留民营村 人 多 地 少, 城市近郊 或者送至农田, 这样既能 提高经济效益, 又能增加 农业田有机质的含量, 实 现了区域化种植㊁ 规模化 经营㊁清洁化生产的良性 循环
������������������������������������������������������������������������������������������������������������������������������������������������������������������������������������������������������������������������������������������������������������������������������������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人文地理 第十二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26讲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课件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人文地理 第十二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26讲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课件

2.主要环境问题的表现与成因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环境问题
主要成因
典型事例
措施
大气污染、 任意排放工业“
根本措施在于减少
水体污染、 三废”和不合理 太湖水污染 污染物的排放(可通
土壤污染 使用化肥、农药
过提高利用率、净
固体废弃物 生产和生活中的
环境 污染
大量有害垃圾
垃圾围城现象
化处理后排放、使 用环保原料和燃料
污染
放射性污染
3.“地球生态超载日”的变化说明( ) A.技术发展,资源利用种类增多 B.经济下滑,资源供给数量不足 C.人口增加,资源消耗速度加快 D.气候变暖,资源更新周期变短
答案:C
解析:由图示可知,“地球生态超载日”日益提前,即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越来越快,应是人口的不断增加,加速了资源的消耗,C正确。
地区
环境问题
形成原因
城市 地区
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如 由于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
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 聚居地的过分密集,造成污
污染等
染物集中
乡村 地区
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如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土壤盐渍化等
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 过大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的差异
地区
环境问题
形成原因
1.仰韶时期人类聚落主要分布在山前地带的河岸台地之上的原因是 ()
A.台地地势高,气候凉爽 B.台地靠近河流,便于航运 C.台地地势高,便于防卫 D.台地土壤肥沃,便于耕种
答案:D
解析:山前台地土壤肥沃,有利于发展农耕业,选D。
2.仰韶时期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为( ) A.人类改造自然能力强 B.人类活动受环境影响较大 C.人类谋求与自然协调 D.人类对环境的污染程度陡增

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课件

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课件

(2)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环境问题的差异
地区
环境问题
形成原因
发达国家
消耗的资源能源多,排放的污染物多。自
以环境污染为主,较发 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利用强大的
展中国家轻
经济、科技力量进行环境污染的防治工
作,环境状况大为好转
发展中 国家
一般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口增长
较发达国家严重,环境 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
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
我国沿海的赤潮,日本九州岛水俣病事 件,墨西哥湾油井泄漏
环境问题 具体表现
原因
典型事例
续表
森林的环境调节 滥伐森林
功能下降
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遭到破坏
水土流失、土地 荒漠化加剧
滥伐、滥垦、滥牧,自然植被 遭破坏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我国土地 荒漠化加剧与沙尘暴频发,古巴 比伦王国、楼兰古国的消失
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二、直面环境问题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1)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环境空间,从环境中获取⑦ 物质和 能量 。 (2)人的新陈代谢和人类消费活动的⑧ 废弃物 要排放到环境中。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⑨ 再生速度
。 (2)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⑩ 自净能力 。
,一些事故造成的污染
生产和生活中产生大量的 城市中及郊外的垃圾堆积、农田中的
固体废弃物污染
固体垃圾
白色污染(废弃的塑料薄膜)
环境污染 噪声污染
工厂、交通、建筑工地、 机场附近、交通干线附近的噪声
娱乐场所产生的噪声
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物质泄漏
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2011年 3月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

【配套K12】(新课标)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12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27讲 人

【配套K12】(新课标)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12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27讲 人

第27讲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2018·山西师大附中诊断)“牧童经济”是指对资源进行掠夺、破坏式的经济模式。

其主要特点是把地球看成一个取之不尽的资源宝库,并且进行无限度索取,使自然生态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同时使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据此回答1~2题。

1.在该人地关系思想的影响下会造成( )A.人类征服自然,地理环境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B.人地关系对立,地理环境向不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C.地理环境恶化,人类社会发展停滞D.人地关系协调发展,人类社会发展速度加快2.下列问题不是由“牧童经济”模式造成的是( )A.土地沙漠化B.资源短缺C.破坏性地震D.温室效应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牧童经济”反映以人类的发展为中心,疯狂掠夺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的经济发展模式,最终地理环境向不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第2题,“牧童经济”模式是对自然界进行掠夺、破坏式开发利用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的行为对生态的破坏,而破坏性地震是由自然原因形成的。

答案:1.B 2.C通常,底层海水pH高于表层海水,远海表层海水pH高于近海表层海水。

据海洋监测研究表明,表层海水pH的变化受诸多因素的影响。

下图为2000年以来山东省胶州湾近岸海域表层海水pH变化示意图。

据此完成3~4题。

3.2000年以来,胶州湾近岸海域表层海水pH的总体变化趋势是( )A.上升B.下降C.先上升,后下降D.先下降,后上升4.造成2000年以来胶州湾近岸海域表层海水pH变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入海径流带来大量污染物B.海水温度升高,浮游植物增多C.陆风不断增强,导致海水上泛D.海风不断增强,远海海水流入近海解析:第3题,由图可知,2000年以来胶州湾近岸海域表层海水pH呈现下降—上升—下降的波动下降态势,总体呈下降趋势。

第4题,胶州湾地处我国经济发达的渤海地区,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污染物随着入海径流流入胶州湾,导致海域内藻类大量死亡,藻类吸收的二氧化碳大幅减少,海水中二氧化碳含量升高,造成表层海水pH下降。

2019年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2.6.1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课件湘教版

2019年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2.6.1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课件湘教版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栏目导引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环境问题成因及表现 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关联图的判读
考点一 环境问题成因及表现
要点研析 题组精练
请 点 击 相 关 栏 目
1.地理环境 与人类活动 的关系原理
2.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 (1)城市和乡村的环境问题的差异 地区 环境问题 形成原因 城市 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如大气 由于交通、工业活动与人类居住地 地区 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 的过度集中,造成污染物的集中 乡村 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如水土 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者强度过大 地区 流失、荒漠化、土地盐碱化等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的差异 地区 发展 中国 家 发达 国家 形成原因 ①人口增长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 较发达国家严重, ②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环境意识不强;③ 以生态破坏为主 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较发展中国家轻, 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力量进行环境污染的防治,使其环 以环境污染为主 境状况大为好转 环境问题
水质污染、工农业生产用水量 华北平原的春旱 大及降水少 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等 耕地减少、草场退化 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资源 我国东部地区能源短缺 分布不均
解决环境问题的对策的分析思路
环境问题的防治对策应针对具体的环境问题分析,问题不同,解决措施不同。
(1)污染问题: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利用率、净化处理 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 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 (2)生态破坏问题:治本在于恢复生态,因此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 类活动,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
3.主要环境问题的表现与成因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二章 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十二章 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发展 中国家
承受发展和人口 的双重压力以及发达国家污染 严重工业的转移,环境问题更为严峻
-6-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考点四 考点五 考点六
-7-
必备知识整合 关键能力突破
3.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 1 )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 问题。 ( 2 )可持续发展。 ①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 发展 。 ②内涵: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 ,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 发展是目的 。
-8-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考点四 考点五 考点六
-9-
必备知识整合 关键能力突破
整合构建 1.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原理
(1)箭头①②分别代表人类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箭头③④ 指人类将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产物, 以废弃物的形式排放到环境中去。
-9-
必备知识整合 关键能力突破
-12-
必备知识整合 关键能力突破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考点四 考点五 考点六
-13-
环境问题
原因
典型案例
环境 污染
大气污染、水 工业“三废”的大量排
污染、土壤污 放和过量施用化肥、

农药
泰晤士河的悲剧
固体废弃物 环境 污染
生产和生活中的大量 垃圾任意堆放
垃圾围城现象
污染 噪声污染 交通、工厂噪声等 城市噪声
海洋污染 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 渤海石油泄漏
-13-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考点四 考点五 考点六
-14-
必备知识整合 关键能力突破
4.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原则 内 容
实例
资源分 配在时 公平 间和空
代际公平:与子孙 后代共享资源和环 “有毒 GDP”“黑色 GDP” 境

高考地理试题考点点拨与精析: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高考地理试题考点点拨与精析: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2019 年高考地理试题考点点拨与精析: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注意事项:仔细阅读理解,结合历年的真题,总结经验,查找不足!重在审题,多思虑,多理解!不论是单项选择、多项选择仍是阐述题,最重要的就是看清题意。

在阐述题中,问题大多拥有委婉性,特别是历年真题部分,在给考生较大发挥空间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考试难度。

考生要仔细阅读题目中供应的有限资料,明确察看要点,最大限度的挖掘资料中的有效信息,建议考生答题时用笔将要点勾勒出来,方便屡次细读。

只有经过仔细商酌,推测命题老师的妄图,积极联想知识点,分析答题角度,才能够将考点锁定,明确题意。

〔 2017·广东文综· T4~ 5·8 分〕读“ 2007 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人均GDP与人均 CO2排放量散点图” 〔图 2〕,结合所学知识,达成1~2 题。

1、与全国平均水平对照,人均GDP高、人均CO2排放量低的是A、上海、天津 B、广东、福建 C、海南、贵州 D、辽宁、山东2、山西、内蒙先人均GDP不算高,但人均CO2排放量高。

其主要原因是A、自然资源困穷 B. 交通设施落伍C.煤炭耗资量大D.第三产业发达CO2【思路点拨】解答该题的要点是:第一能从点状统计图中获得有效的信息;尔后明确的主要根源。

【精讲精析】 1 选 B,2 选 C。

第 1 题,点状统计图分析的要点是从图中的特别点向横纵坐标做垂线,进而获得特别点的详细含义, 本题解答时可参照以下列图图中实线方框内的人均CO2排放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虚线方框内的人均GDP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两者的交集就是本题的答案。

第2题,山西和内蒙古的人均CO2排放量较高和两者作为我国的煤炭能源大省,耗资的煤炭量较大有关。

〔2017 ·浙江文综· T5~ 6· 8 分〕十八世纪墨累- 达令盆地开始栽种小麦,饲养绵羊,现已成为澳大利亚主要的农产品输出地。

随着农场规模、数量的扩大与墨累河河水引用过多,该地陆续出现了一些环境问题。

2019通用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31讲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2019通用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31讲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十二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31讲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见学生用书P136)1.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2. 直面环境问题(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①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的__环境空间__,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②人类活动的__废弃物__要排放到环境中。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①向环境__索取__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②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__自净能力__。

(3)环境问题的表现及地域差异(4)环境问题产生的危害①全球性的:已危及__人类__的生存。

②局域性的:已成为__社会公害__,并制约经济发展和危害人体健康。

3.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1)环境问题的实质:__发展__问题。

(2)可持续发展①概念:既满足__当代__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②内涵:生态持续发展是__基础__,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

③基本原则:公平性原则、__持续性__原则、共同性原则。

4.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发展循环经济(1)手段:__环境__无害技术。

(2)核心:提高生态效益。

(3)方式:环境友好方式。

(4)目的: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5)意义:推进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6)实践①调整工业经济结构,发展__清洁生产__。

②调整农业经济结构,推行__生态__农业。

一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环境问题的形成机理从产生的机理来看,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二是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如下图所示:2.主要环境问题的表现、原因、实例环境问题类型的判断方法根据各类型的含义及相互间的关系进行判断:①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②生态破坏是指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

③资源短缺是指资源数量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巩固组]
下图为某时期某区域的人地关系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上图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是()
A.崇拜自然B.改造自然
C.征服自然D.谋求人地协调发展
2.图示人类活动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主要有()
①荒漠化②水土流失③酸雨危害④环境污染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解析:第1题,图示内容为人类大规模开垦耕地,反映了征服自然的人地关系思想。

第2题,不考虑实际,无节制的开垦土地易造成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等生态问题。

答案:1.C 2.A
下图为不同社会阶段资源利用示意图,图中数字表示智力资源、矿产资源、空间资源(主要指区位条件)。

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数字与资源类型配对正确的一组是()
A.①—智力资源②—矿产资源
B.①—空间资源③—矿产资源
C.②—空间资源③—智力资源
D.②—矿产资源③—智力资源
4.工业文明阶段,曲线①增长迅速的主要原因是()
A.资源消耗总量不断增加
B.资源种类增多,利用率提高
C.区位条件增多,影响程度增大
D.劳动力数量增多,素质提高
解析:第3题,随着社会推进,智力因素越来越重要,故③为智力资源;工业革命后,矿产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增强;进入生态文明阶段,矿产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减弱,故②为矿产资源。

第4题,由上题可知,①为空间资源,工业文明时期,生产力快速发展,人们掠夺式开发空间资源,空间资源的利用广度和深度快速增加。

答案:3.D 4.C
按常理,鸭子长得越快鸭农越赚钱。

但在湖北云梦、京山等地,一些鸭农却养起了“慢生鸭”。

在自然环境中捕食,辅之以麦麸、玉米、谷糠和青饲料,这样养的鸭比用有添加剂的浓缩饲料喂养的晚2个多月才能出栏,但肉质好,价格高,成为更为赚钱的绿色食品。

据此完成下题。

5.“慢生鸭”饲养者在利于消费者健康的前提下获取高利润的做法,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A.公平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D.公正性原则
解析:“慢生鸭”饲养者在利于消费者健康的前提下获取高利润的做法,体现了同代人之间的公平性原则。

答案:A
(2017·湖北名校联考)下图为我国某地生态工业园区的循环经济模式图。

读图,回答6~7题。

6.该工业园区主导产业的工业导向类型属于()
A.市场导向型B.原料导向型
C.劳动力导向型D.技术导向型
7.该生态工业园区()
A.最可能位于湖北
B.属于高科技产业园
C.生产过程中所有工业产品都能循环利用
D.具有高效的资源利用及和谐的生态功能
解析:第6题,图中主导产业链是蔗田系统、制糖系统、酒精系统,则主导产业属于原料导向型。

第7题,图中显示,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同时各个系统中的废弃物也被充分利用,节约了资源,也减轻了环境污染,则具有和谐的生态功能。

答案:6.B7.D
8.(2017·宁波十校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冰糖心苹果”具有味甜汁多,含糖量高的特点,生长期在4~10月份,采摘上市时间较晚,严格控制在每年的10月25日霜冻期以后采摘上市。

下图中A地是著名的“冰糖心苹果”产地。

下表为A地各月气温、降水信息表。

材料二某区域年降水量分布图。

(1)根据材料一,分析说明气候条件对A地苹果生产的有利影响。

(2)简述图示地区过度发展苹果种植业可能引发的主要环境问题,并为该地区苹果种植的可持续发展提几点合理化建议。

解析:第(1)题,气候决定了农产品生长所需的光、热、水,对水果来说,尤其是光照和温差,先分析新疆的气候特征,然后分析对A地苹果生产有利的方面。

第(2)题,从图中看出,该区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农业土地不合理开发利用,容易造成土地荒漠化、水资源锐减。

采取哪些防治措施可以根据所学的有关荒漠化治理的知识来回答。

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农业结构调整、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等方面分析。

答案:(1)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晴天多,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积累;苹果生长期平均气温高,有利于苹果的生长发育和结果;采摘时间晚,苹果生长周期长;冬季寒冷,病虫害少。

(2)主要环境问题:土地荒漠化(或盐碱化、土地退化);水资源锐减。

建议: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品产量、质量;走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道路,提高产品竞争力;发展苹果加工产业,延长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

[能力提升组]
(2017·湖南名校联考)生态环境质量反映人口、经济、环境三者的协调关系。

下图为我国生态环境质量重心移动轨迹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最优区域分布在()
A.东部沿海地带B.中部内陆地带
C.西北内陆地区D.西南青藏地区
2.引起我国生态环境质量重心移动的最主要原因是()
A.防护林建设B.气候变化
C.经济发展水平D.环境污染
解析:第1题,图中显示,我国生态环境质量重心总体上向东移动,表明东部生态环境质量不断优化。

第2题,结合我国东部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可判断答案。

答案:1.A 2.C
(2017·广东七校联考)人口耕地弹性系数是土地面积百分比和人口百分比之比,它可以衡量人口与耕地关系的紧张程度。

下图为贵州乌蒙山区各海拔地带2000年、2008年人口耕地弹性系数状况。

读图,回答3~4题。

3.2000~2008年,该地区人地关系趋于紧张的地带是()
A.1 300米以下地带B.1 300~1900米地带
C.2 500米以上地带D.1 900~2 500米地带4.2000~2008年,该地区1 900米以上地带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变化及其原因可能是()
A.大量开垦耕地,人地关系趋于缓和
B.人口迁出,人地关系趋于缓和
C.大量退耕还林,人地关系趋于紧张
D.人口迁入,人地关系趋于紧张
解析:第3题,依据人口耕地弹性系数的含义可知,该系数越大表明人均耕地面积越大,则人地关系越缓和。

结合图中2000年和2008年数据可看出,在1 300米以下地带,该系数明显变小了,则人地关系趋于紧张。

第4题,图中显示,在1 900米以上地带,2008年较2000年系数变大了,则人地关系趋于缓和。

理论上可能是由于在此高度上大量开垦耕地,或人口迁出所致。

结合这两个年份国家政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退耕还林工程等)与经济发展情况,最有可能是人口迁出所致。

答案:3.A 4.B
(2017·天津滨海六校联考)浙江东南部青田县地处瓯江中下游地区,地形崎岖,山地丘陵地貌发育,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境内溪谷纵横,烟江秀丽,山峦连绵、奇峰挺拔,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境内形成了独特的“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列为世界四大农业遗产之一。

读图,回答5~6题。

5.保障该种农业生产模式稳定发展的主要措施是()
A.进行农业结构的调整B.修建温室改善热量
C.兴修排灌水利设施D.拓展市场,推进产业化6.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评价,该农业模式()
A.能灵活地适应市场B.农产品的类型多样
C.提高了生产效率D.稻鱼共生,保护环境
解析:第5题,该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水旱灾害频发,水源是农业稳产的关键因素,故保障该种农业生产模式稳定发展的主要措施是兴修排灌水利设施。

第6题,注意生态可持续发展强调资源综合利用、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从而实现减轻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目的。

答案:5.C 6.D
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图中A地区是青藏高原主要的农业区之一,海拔在2 066~4 299米之间,山地丘陵占土地总面积的80%以上,有多条支流由北向南注入湟水干流。

材料二图中B地区绝大部分海拔在4 000米以上。

该地区农业用地几乎全部为牧草地,1985年可利用草地面积约11 172平方千米,分为四、五、六三个等级,分别占可利用草地总数的9.26%、52.13%和38.61%;1997年可利用草地面积约为10 793平方千米,四级优质牧草地已经消失,五级、六级草地分别占当年可利用草地总面积的48.3%和51.7%。

材料三青海省过去的经济模式是挖矿、卖原料,把初级产品输入东部地区进行加工。

湖盐主要成分是氯化钠,还含有钾、镁、锂、硼等资源。

(1)说出A地区主要的农业部门。

(2)说出B地区畜牧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具体表现。

针对该地区的主要环境问题,简述其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

(3)据下图说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并说明其具体表现。

解析:第(1)题,A地区可发展种植业、畜牧业和林业。

第(2)题,B地区主要的环境问题是草场退化。

第(3)题,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答案:(1)种植业、畜牧业、林业。

(2)草场退化(生态破坏、土地荒漠化)。

具体表现:草场总面积减少,优质牧草减少。

措施:促进畜牧业科技发展,加大草场建设投入,强化人工草地建设,优良品种
培育;科学轮牧(围栏封育、季节性休牧、舍饲和半舍饲、积极推行牧区繁育、农区育肥);适度放牧;增强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3)清洁生产。

环境效益:减少污染和废弃物排放。

经济效益:资源得到综合利用,延长产业链,产品多元化,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深度开发(循环利用),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了经济效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