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术附子汤”小议

合集下载

附子理中汤

附子理中汤

附子理中汤附子理中汤附子一枚白术五钱干姜五钱人参二钱炙甘草三钱炙用药意解按附子理中汤一方,乃先后并补之方也。

仲景之意,原为中土太寒立法,故以姜、术温燥中宫之阳;又恐温燥过盛,而以人参之微寒继之,有刚柔相济之意;甘草调和上下,最能缓中。

本方原无附子,后人增入附子,而曰附子理中,觉偏重下焦,不可以理中名。

余谓先后并补之方,因附子之功在先天,理中之功在后天也。

此病既是真气欲竭,在中宫之界,非附子不能挽欲绝之真阳,非姜、术不足以培中宫之土气,用于此病,实亦妥切。

考古人既分三焦,亦有至理,用药亦不得混淆。

上焦法天,以心肺立极;中焦法地,以脾胃立极;下焦法水,以肝肾立极。

上阳、中阳、下阳,故曰三阳。

其实下阳为上、中二阳之根,无下阳,即是无上、中二阳也。

下阳本乎先天所生,中阳却又是先天所赖,中阳不运,上下即不相交。

故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后天既以中土立极,三焦亦各有专司,分之为上、中、下,合之实为一元也。

用药者,须知立极之要,而调之可也。

【辩证】(1)病人两唇肿厚,色紫红,身大热,口渴喜热饮,午后畏寒,小便清长,大便溏泄,日二三次,脉无力者,何故?此脾胃之阳,竭于上也。

夫两唇属脾胃,肿而色紫红,近似胃中实火,其实非实火也。

实火之形,舌黄而必干燥,口渴必喜饮冷,小便必短,大便必坚,身大热,必不午后畏寒。

此则身虽大热,却无外感可据。

午后畏寒,明明阴盛阳衰,口渴而喜热饮,中寒之情形悉具。

兼之二便自利,又日泄三五次,已知土气不实,况脉复无力,此际应当唇白之候,今不白而反紫红肿厚,绝无阳症可凭,非阴盛逼出中宫之阳而何?法宜扶中宫之阳,以收纳阳气为主,方宜附子理中汤。

【阐释】此问病象似乎寒热错杂,近于实火,经层层分析,断为阴盛逼出中宫之阳,故主以附子理中汤,先后并补。

以三焦虽各有专司,而必赖中阳健运,上下始能相交。

理中汤本为中土太寒立法,加附子而温运之力更强,脾胃欲竭之阳得复,诸症自可立解。

如断为实火,或寒热杂投,俱属误治。

附子理中汤的详解

附子理中汤的详解

附⼦理中汤的详解《附⼦理中汤》组成:⼈参⼲姜⽢草(炙) ⽩术各三两⽤法:上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许⼤。

以沸汤数合,和⼀丸,研碎,温服之,⽇三四,夜⼆服。

腹中未热,益⾄三四丸,然不及汤。

汤法:以四物依两数切,⽤⽔⼋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升,⽇三服。

服汤后,如⾷顷,饮热粥⼀升许,微⾃温,勿发揭⾐被。

灵活运⽤:若脐上筑者,肾⽓动也,去术,加桂四两;吐多者,去术,加⽣姜三两;下多者,⾜前成四两半;寒者,加⼲姜,⾜前成四两半;腹满者,去术,加附⼦⼀枚。

⽅药功效:温中祛寒,补益脾胃。

适应证候:腹胀满,时腹⾃痛,喜温喜按,呕吐,下利,⾃利不渴,饮⾷不下,或多涎唾。

或胸痹⼜见胸脘痞满,逆⽓上冲⼼胸。

⾆质淡嫩,苔⽩,脉沉缓迟弱。

以阳亡⽽阴⾎损伤为病机关键。

以阳⽓衰亡之厥逆、下利、⽆热恶寒及阴⾎损伤之⽆所利⽽利⽌为审证要点。

⽅药诠解:1. 药物配伍⽅中⼈参、炙草补脾益⽓,⼲姜、⽩术温化寒湿。

俾脾阳振,寒湿去,则清浊升降复常,⽽吐利⾃⽌。

本⽅是治太阴虚寒病证的主⽅,因其具有温中复阳,燮理中焦阴阳的作⽤,故名⽈理中汤。

2. 名家⽅论柯琴:太阴病,以吐利腹满痛为提纲,是遍及三焦矣。

然吐虽属上,⽽由于腹满;利虽属下,⽽亦由于腹满,皆因中焦不治以致之也。

其来由有三:有因表虚⽽风寒⾃外⼊者,有因下虚⽽寒湿⾃下上者,有因饮⾷⽣冷⽽寒邪由中发者,总不出于虚寒。

法当温补以扶胃脘之阳。

⼀理中⽽满痛吐利诸症悉平矣。

故⽤⽩术培脾⼟之虚,⼈参益中宫之⽓,⼲姜散胃中之寒,⽢草缓三焦之急也。

且⼲姜得⽩术,能除满⽽⽌吐,⼈参得⽢草,能疗痛⽽⽌利。

或汤或丸,随机应变,此理中确为主剂欤。

类⽅辨析:理中汤、⼩建中汤与厚朴⽣姜半夏⽢草⼈参汤均可治疗脾阳虚弱证候。

理中汤具有温中祛寒,补益脾胃之功,⽤于治疗脾阳不⾜,脾胃升降失常之证,证虽有腹痛,但以腹满为主;⼩建中汤则功在温中健脾,调和⽓⾎,⽤于治疗脾阳不⾜,⽓⾎不和之证,证以腹中痛为主,兼见虚怯少⽓,⾯⾊⽆华等;厚朴⽣姜半夏⽢草⼈参汤则⽤于治疗以腹胀满为主证之脾阳虚,运化失职,⽓滞于腹之证,故其有健脾温运,宽中除满之功。

《伤寒论》113方——附子汤

《伤寒论》113方——附子汤

《伤寒论》113方——附子汤少阴六1少阴病,身体疼,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茯苓三两人参二两白术四两芍药三两上五味,以水八升。

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少阴水旺,阴凝气滞,故骨节疼痛。

土败水侮,四肢失温,故手足寒冷。

水寒木陷,生气欲绝,故脉沉细。

附子汤,附子温癸水之寒,芍药清乙木之风,参、术、茯苓,培土而泻水也。

1 少阴病,肾脏寒,阴凝气滞,故骨节疼痛。

土败水侮,脾胃虚寒,四肢失温,故手足寒冷。

水寒木陷,生气欲绝,故脉沉细。

附子温少阴之寒,白术培土建脾,人参升肝脾之郁陷,通少阴脉微之欲绝,茯苓泻水以降气逆,芍药行血疏木以升陷。

水暖土燥,木气行阳气通。

2 少阴经,肾脏也,以寒水而化君火为温也,水暖阳藏,则少阴不病。

病者,阳气失藏,阴寒凝滞,水寒冰冻也。

寒性收缩,水旺克土,则见诸阴盛之象。

3 少阴主藏,主一身之阳气,三焦之火,即为肾中之原气,肾气虚则三焦之火虚,肾阳败,则三焦之气乱,中气也乱。

肾中之阳,即为火神派理论,一点真阳也。

太阳伤寒,表实麻黄症,骨节疼痛,此为伤外寒。

本条骨节疼,是伤内寒。

外寒则浮,内寒则沉。

伤内外之寒,皆有骨节疼痛。

伤内外之寒,而见六气之偏,故仲圣经典,名《伤寒论》也。

少阴七2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一二日中,背恶寒者,督脉之阳衰,太阳寒水之旺。

当灸之以温外寒,附子汤以温内寒也。

后章口燥咽干者,急下之,此曰口中和,则纯是湿寒,而非燥热,互观自明。

1 背恶寒者,督脉之阳衰,太阳寒水之旺。

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口中和,纯是湿寒,故急温之。

口燥咽干者,是少阴病,燥土克水,大承气汤证,故急下之。

2 临床之经验,背恶寒,应灸大椎七壮,四肢冷则灸关元。

以大椎为手足三阳经督脉之会,属督脉之主穴。

督脉者督一身之阳,灸大椎背可立温,膈俞亦可。

按背恶寒证太阳表证有,而阳明病人参白虎汤亦有。

其鉴别的方法;太阳病的恶寒,其恶寒时身即灼热,而脉象必浮,阳明病背恶寒不但脉滑身热,而其舌质,必红燥少津,大便燥,小便赤,而少阴病之背恶寒,每伴有厥逆,便请稀或下利,舌质胖嫩脉象微细,细心体察,脉证是退然不同的。

白术附子汤功效与作用

白术附子汤功效与作用

白术附子汤功效与作用白术附子汤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一剂名方,由白术和附子为主要药材组成,配合其他辅助药材而成。

白术附子汤在中医临床上几百年来一直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病症,特别是消化系统疾病。

本文将详细介绍白术附子汤的功效与作用。

首先,我们来讨论一下白术附子汤的配伍药材及其功效。

1. 白术白术是一味常用的中药材,它具有健脾胃、行气、利水、止血的功效。

白术能够帮助消化系统排出毒素,增强消化功能,缓解胃肠道不适感。

同时,白术还能够促进肝脏的解毒功能,对于肝脏保健起到一定的作用。

2. 附子附子是一种有毒植物,但在适当使用的情况下,能够发挥不可忽视的药效。

附子具有温阳散寒、祛风湿、化瘀散结的功效。

它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寒性病症,如寒痹、关节疼痛等。

附子还具有麻木止痛的功效,可以缓解疼痛症状。

3. 甘草甘草有和中补脾、祛火解毒的功效。

它能够缓解胃肠道炎症,保护胃黏膜,减少胃酸分泌。

另外,甘草还能够协助其他药材发挥作用,增强药效。

4. 干姜干姜具有温阳散寒、止呕和解表发汗的功效。

它能够缓解胃的寒冷感,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气血不畅引起的症状。

5. 五味子五味子有补肾安神、生津润燥的功效。

它能够改善消化不良引起的食欲不振,提高胃肠道的吸收能力,增加食欲。

6. 白术附子汤配伍药材的其他辅助药材还有陈皮、桂枝、半夏等,这些药材各自具有一定的功效,在配伍中起到协同作用,提高药方的疗效。

白术附子汤的主要功效与作用如下:1. 健脾胃白术附子汤能够促进胃肠道蠕动,增强消化功能,改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

它还能够增加胃肠道黏膜屏障的厚度,保护胃黏膜不受到损伤。

2. 行气化痰白术附子汤能够促进气血的流通,改善气滞血瘀引起的疼痛症状。

它还能够化痰,减少痰湿堆积,缓解咳嗽、胸闷等症状。

3. 温阳散寒白术附子汤中的附子、干姜具有温阳作用,能够缓解寒性病症,如寒痹、关节疼痛等。

它们可以温暖体表以及深层组织,促进血液循环,增加体温,缓解寒冷引起的不适感。

张仲景运用附子配伍白术治湿思想探讨

张仲景运用附子配伍白术治湿思想探讨

ʌ理论探讨ɔ张仲景运用附子配伍白术治湿思想探讨❋李宇欣1,朱惠鉴2,张晓轩3ә,李㊀芳3ә,杨志敏3(1.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广州㊀510095;2.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㊀510405;3.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州㊀510120)㊀㊀摘要:湿邪可分内生与外感且内生者多㊂‘伤寒杂病论“中治湿方法疗效显著,附子配伍白术为其代表药对㊂本文通过结合历代本草之注解,归纳分析二药之特性,总结提出附子配伍白术尤擅于治疗脾肾阳虚之风寒湿痹㊂张仲景使用附子配伍白术临证主要分两种情况,一者为风湿相搏㊁郁于肌表,代表方剂为白术附子汤㊁甘草附子汤和桂枝芍药知母汤;一者为寒湿内盛㊁流注肢节,代表方剂为真武汤和附子汤,此药对配伍巧妙,可为临床治湿提供参考㊂㊀㊀关键词:附子;白术;寒湿;痹证;张仲景㊀㊀中图分类号:R289.5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6-3250(2021)03-0383-03❋基金项目:第四批全国中医优秀人才研修项目(国中医药人教发[2017]15号);广东省中医院扶阳流派工作室项目(2013KT1517);杨志敏广东省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粤中医办函(2020)1号)作者简介:李宇欣(1994-),男,广东汕头人,住院医师,硕士研究生,从事急危重症的中医药临床与研究㊂ә通讯作者:张晓轩(1987-),男,广州人,主治医师,博士研究生,从事治未病㊁中医流派与名医经验传承研究,Tel :135****6020,E-mail :646778975@ ;李㊀芳(1970-),女,河北元氏人,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急危重症与肾病的中医药临床与研究,Tel :136****7842,E-mail :136****7842@ ㊂㊀㊀湿邪是临床常见病邪,有外湿㊁内湿之分[1]㊂外湿之伤人,易于侵袭人体皮肤㊁肌肉关节等处,可阻痹经络,蒙蔽清窍㊂正如‘素问㊃阴阳应象大论篇“所云: 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2]㊂ 又‘素问㊃调经论篇“言: 寒湿之中人也,皮肤收,肌肉坚紧,荣血泣,卫气去,故曰虚㊂[2] 而内湿之产生与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尤以脾肾为重[3]㊂盖脾主运化水谷㊁水液等精微物质,若运化不及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水液不能运化而驻生水湿㊂肾为水脏,内寄相火,若肾之气化功能失常,加之火不暖土,亦导致津液之输布与排泄功能失调,从而导致水湿内停[3]㊂‘汉书㊃艺文志“言: 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㊂[4] 汉末医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乃经方之代表作,方证对应,结构严谨,配伍尤其重视气味之化合㊂其附子配伍白术治疗水湿之症,配伍巧妙,可作为临床常用药对[5]㊂基于此,本文以‘伤寒论“‘金匮要略“为蓝本,结合历代本草著作之论述,从附子与白术之气味药性出发,整理其在经方中配伍治湿之临床应用并探讨其规律㊂1 附子配伍白术治湿之规律1.1㊀附子治湿特点附子味辛㊁性温,入心㊁脾㊁肾经,其所治之湿当属寒湿内盛之象㊂‘神农本草经“记载附子功效为 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痿躄拘挛,脚痛不能行步 [6]㊂虽将附子归为下品,然其在‘伤寒论“中起重要作用,是救逆的第一要药㊂‘本草崇原“载附子 禀大热之气,而益太阳之标阳,助少阳之火热者也 ,指出 太阳阳热之气,不循行于通体之皮毛,则有风寒咳逆之邪气 少阳火热之气,不游行于肌关之骨节,则有寒湿痿躄拘挛,膝痛不能行走之证 ,而附子能够温阳助火,达于肌表,走行肢节,故能够祛风寒除湿而止痹痛[7]㊂‘医理真传“指出: 天一生水,在人身为肾,一点真阳,含于二阴之中,居于至阴之地,乃人立命之根,真种子也,诸书称为真阳㊂ 又附子一物, 力能补坎离中之阳,其性刚烈至极,足以消尽僭上之阴气 [8]㊂因此,附子能够温阳助火,实则补下焦真阳㊂‘本草备要“言: 其性浮而不沉,其用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 ,能够 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逐在表之风寒,引温暖药达下焦,以祛在里之寒湿 [9],故吴绶言其为阴证之要药㊂1.2㊀白术治湿特点白术味苦㊁性温,其所治之湿当属脾虚不能运化水湿之象㊂‘神农本草经“将白术归为上品,其能主治 风寒湿痹㊁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 ,久服可 轻身延年㊁不饥 [6]㊂‘名医别录“载其能 消痰水,逐皮间风水结肿 [10],‘本草崇原“言其 质多脂液,乃调和脾土之药也 ,白术能够补益3832021年3月第27卷第3期March 2021Vol.27.No.3㊀㊀㊀㊀㊀㊀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Journal of Basic Chinese Medicine脾土,土气运行, 则肌肉之气外通皮肤,内通经脉,故风寒湿之痹证皆可治也 [7]㊂‘本草求真“言白术 专入脾 ,其性最温,服则能 健食消谷,为脾脏补气第一要药也 ,凡水湿之邪, 糜不因其脾健而自除 脾土强者,自能胜湿 [11]㊂因此,白术乃补脾祛湿之要药,并能够健运土气㊁祛湿而使津液敷布于四肢皮肤,经脉调和而除风寒湿痹㊂然其治湿亦有所短㊂‘本草求真“指出:若 寒湿过甚,水满中宫者亦忌 ,因寒湿过甚,用之不仅不能达到健脾祛湿之效果,亦会 甘徒滋壅 ,此时 必待肾阳培补,水气渐消,肾气安位 方可使用, 犹洪水冲堤,必待水退,方可培土御水 [11]㊂1.3㊀附子-白术治湿特点其一,附子辛温,入心㊁脾㊁肾经,通行十二经,功擅温阳散寒而除湿;白术苦温专入脾经,功擅健脾运土而胜湿,二者配伍既能温脾暖肾又能逐水除湿㊂其二,附子有个性之长,亦有合群之妙[12],故其配伍尤其重要,且白术专入脾土而祛湿㊂张元素言: 附子以白术为佐,乃除寒湿之圣药 ㊂‘本草思辨录“亦指出: 麻黄桂枝附子,为走散风寒之剂,加以白术除湿,则为治风湿,治寒湿㊂[13]其三,‘素问㊃痹论篇“言: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㊂[2] 附子与白术配伍温脾暖肾㊁散寒除湿且能行走肢节,故能治疗痹痛之证㊂因此,附子配伍白术尤擅治疗脾肾阳虚之风寒湿痹㊂附子温补下焦,助元阳以消阴霾,又能温暖脾土,配伍白术以培土御水,可增强其祛寒除湿之功;而白术配伍附子又无 甘徒滋壅 之弊,亦可增强白术健脾胜湿之力,可见二者配伍甚妙㊂现代伤寒大家胡希恕亦指出,附子配伍白术治疗寒湿证,其祛湿解痹之力度甚强[14]㊂外感风湿郁于肌表或流注关节,则见身体疼㊁关节痛等;脾肾阳虚,寒湿内停,或流注下焦,则见腹痛㊁下利㊁脚肿㊁骨痛等㊂因此,术附配伍从本气入手,颇合寒湿之重脾肾二脏之理,尤中痹证风寒湿三气杂至之病机㊂尤在泾言: 中湿者,亦必先有内湿而后感外湿 ,可见若里虚寒不能温煦,则表位寒湿易于凝滞,两者密切相关㊂如‘灵枢经㊃百病始生第六十六“所言: 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㊂[15] 术附合用温里散寒,祛湿达表,故能除风寒湿痹㊂2 经方应用纵观‘伤寒论“‘金匮要略“,张仲景使用附子配伍白术除湿止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者为风湿相搏,郁于肌表,代表方剂为白术附子汤㊁甘草附子汤和桂枝芍药知母汤;一者为寒湿内盛,流注肢节,代表方剂为真武汤和附子汤㊂2.1㊀风湿相搏,郁于肌表湿家身烦疼,张仲景以麻黄加术汤㊁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发其汗,身重者以防己黄芪汤利水湿㊂若脾肾阳虚则术附配伍而用[16],其轻者以身体疼痛为主,用白术附子汤除寒湿而复津液;病渐深㊁胃中留饮㊁见汗出短气,张仲景以甘草附子汤逐风湿而止痹痛;其重者外寒而内有留饮㊁气上冲,症见诸肢节疼痛㊁头眩㊁短气㊁温温欲吐,张仲景以桂枝芍药知母汤散寒除湿而止痹痛㊂2.1.1㊀白术附子汤证㊀本方出自于‘金匮要略㊃痉湿暍病脉证第二“: 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 大便硬,小便自利者 [17],主治风湿在表,寒湿内停,伴津液不足之证[18],以身体疼痛为主要表现㊂近代经方大家曹颖甫[19]指出,此证 小便色白,故用附子以温肾,湿痹肌肉,故加白术以扶脾 ㊂白术与附子配伍后, 从皮中运行肌表,然后寒湿得从汗解,津液从汗后还入胃中,肠中乃渐见润泽 ㊂因本证津液不足,故虽有表证亦不使用桂枝以解表㊂另外,服此方后亦可见明显的排病反应,即 其人如冒状 ㊂张仲景指出: 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 ㊂曹颖甫[19]亦指出: 药弗瞑眩,厥疾弗瘳 ㊂2.1.2㊀甘草附子汤证㊀‘金匮要略㊃痉湿暍病脉证第二“载甘草附子汤主治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 [17],为内有虚寒水饮㊁又感风湿之证[18],以骨节疼烦㊁不得屈伸㊁汗出短气等为主要见症㊂胡希恕[14]指出: 胃中有留饮,微者短气,甚者则悸 ,以术附相配以逐水湿,桂枝甘草汤主治上冲短气,整方合用以逐水湿㊁平上冲之逆气㊂另外指出阴寒较重, 无论是内外湿多,术㊁附必要用的 ㊂曹颖甫[19]亦言,此证兼有恶风不欲去衣㊁或身微肿之见症,乃 湿犹在表 ,故用白术补脾祛湿,桂枝发表祛风,附子性走而不守,其能引发表药逐在表之风邪,引温暖药除中外之寒湿,故而表里之风寒湿邪可得一并除去㊂2.1.3㊀桂枝芍药知母汤证㊀此方载于‘金匮要略㊃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主治 诸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 [17]之症㊂此证乃内外皆有寒湿之证,且寒湿证较前二方明显,以全身上下关节疼痛甚至畸形㊁身体消瘦㊁关节肿大等为主症[20],兼有眩晕㊁短气㊁恶心欲呕等㊂‘金匮发微“指出: 历节一证,大率起于皮毛肌腠理,阳气不能外达,寒湿遂留于关节,此即肢节疼痛所由来,所谓不通则痛也㊂[19] 风湿相合,留于筋骨,483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Journal of Basic Chinese Medicine㊀㊀㊀㊀㊀㊀2021年3月第27卷第3期March2021Vol.27.No.3流注关节,气血痹阻,故见肢节疼痛肿大[21]㊁头眩短气㊁温温欲吐为内有留饮之象㊂胡希恕[14]认为,此方不仅可以解风邪,同时也偏于祛水气㊂故本方内外双解,用术附配伍以温脾暖肾㊁散寒祛湿,用麻黄㊁桂枝㊁防风等解表药以祛风解表,宣通力度增强,并在方中使用芍药㊁知母等养阴之品,合用而具有宣通气血㊁调和营卫之功效[22]㊂2.2㊀寒湿内盛,流注肢节病在少阴,寒湿内盛而流注肢节,可见四肢沉重㊁骨节疼痛㊁脉沉等症状,张仲景以真武汤㊁附子汤中应用附子配伍白术而除寒湿痹证㊂2.2.1㊀真武汤证㊀本方见于‘伤寒论“第311条: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 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㊂[23] 此方乃内有寒湿之证,具有精神萎靡㊁畏寒肢冷㊁脉沉细无力㊁浮肿等特征[20],以腹痛㊁四肢沉重疼痛为主要见症,根据或然症而行加减治疗㊂曹颖甫[24]言: 阴寒在下,沟渠为之不通 ,因此少阴阴寒之证,二三日至四五日, 寒水泛滥,并入太阴而成寒湿 寒湿入腹则腹痛 寒湿停蓄腹部,中阳不达于四肢,故四肢沉重 ㊂清代医家姚球[25]所著‘伤寒经解“称真武汤为 北方司水之神 ,指出 阴寒甚而水泛滥,由阳困弱而土不能制伏 ㊂故此方以术附配伍茯苓㊁生姜温阳散寒㊁培土而制水,除寒湿而止痹痛㊂胡希恕[26]亦指出,少阴病只要有 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 等见症,就可以用真武汤㊂2.2.2㊀附子汤证㊀本方出自‘伤寒论“[23]第304条曰: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㊂ 第305条言: 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㊂ 此方主治寒湿内盛之证,以背恶寒㊁身体痛㊁手足寒㊁关节疼痛㊁脉沉等为主症㊂‘伤寒经解“言: 背者,胸中之府,其背恶寒者,胸中有湿,则阳无以受气以卫其背 脾主肌肉四肢,脾为湿土,少阴寒湿,则火不生土,故肌肉痛而手足寒㊂肾主骨,寒湿流于关节,故痛㊂脉沉,沉主水也㊂附子汤,温中燥湿,以通水道也㊂[25] 曹颖甫[24]亦指出: 少阴证而见表寒,则在里之寒湿必甚 ,故先用灸法祛表寒而通阳气,继而乃用附子㊁白术以祛水湿,水得温而卫阳复而渗入骨节之寒湿,足以化气外出而内痛止㊂此方与真武汤的区别在于,真武汤逐水湿之力度较强,而附子汤易生姜为人参,且附子加量温补元阳之力度更强[27]㊂3 结语综上,术附合用而除风寒湿痹乃张仲景心法,颇合寒湿之重脾肾二脏之病机㊂经方之结构严谨,配伍巧妙,从其组方及或然症加减法中即可窥其一二,而药对是方剂组成的关键,二者密不可分㊂探讨经方中的药对使用机理及适应症及其在不同方证中的应用情况,亦可为临床选方用药及提高疗效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28]㊂参考文献:[1]㊀罗雲,李琛瑛,岳小强.论湿[J].河南中医,2016,36(6):954-956.[2]㊀田代华.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㊀施学丽,范丽丽,邓家刚.试论五脏皆能生湿之机理[J].江苏中医药,2019,51(2):5-7.[4]㊀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6.[5]㊀贾新立.‘伤寒论“中运用附子的规律[J].中医药学刊,2005,23(8):1482-1483.[6]㊀马继兴.神农本草经辑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7]㊀张志聪.本草崇原[M].北京:学苑出版社.[8]㊀郑钦安.中医火神三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9]㊀汪昂.本草备要[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10]㊀陶弘景.名医别录[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11]㊀黄宫绣.本草求真[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12]㊀纪涛,王常明,刘文斗,等.小议 附子无干姜不热 [J].河南中医,2008,28(6):9-10.[13]㊀周岩.本草思辨录校释[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14]㊀胡希恕.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15]㊀田代华.中医临床必读丛书㊃灵枢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6]㊀诸葛连祥.‘金匮要略“论外湿的临床意义[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78(3):12-17.[17]㊀张仲景.金匮要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8]㊀刘志杰.类方解伤寒 附‘经方法钥“[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9.[19]㊀曹颖甫.金匮发微[M].邹运国,整理.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4.[20]㊀黄煌.黄煌经方使用手册[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21]㊀陈武将.‘金匮要略“论治 历节病 方证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22]㊀田博,于越.桂枝芍药知母汤组方浅析[J].江苏中医药,2011,43(5):81.[23]㊀张仲景.伤寒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4]㊀曹颖甫.伤寒发微[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4.[25]㊀姚球.中国古籍珍稀抄本精选(一) 伤寒经解[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6]㊀胡希恕.胡希恕伤寒论讲座[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27]㊀帅在芬.‘伤寒论“用附子诸方的探讨[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1998,10(3):27-28.[28]㊀王曼华,孙化萍,梁建卫.经方 药对 配伍理论研究概况[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1):59-60.收稿日期:2020-05-085832021年3月第27卷第3期March2021Vol.27.No.3㊀㊀㊀㊀㊀㊀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Journal of Basic Chinese Medicine。

白术附子汤医方

白术附子汤医方

白朮附子汤医方功能:风虚头眩出典:近效方组成:白朮、甘草、附子,姜枣煎(特考-82)。

(3)主治:治风虚头重眩,苦极,食不知味,用以暖肌补中,益精气。

方义:足太阴少阴药。

(1)喻嘉言曰:肾气空虚,外风入之,风挟肾中阴浊之气,厥逆上攻;头间重眩,极苦难耐,兼以脾虚不知食味,此脾肾两虚,风已入脏(检核-86-1),方中全不用风药。

(2)但用附子暖其水脏,白朮暖其土脏,水土一暖,则浊阴之气尽趋于下,而二证自止,制方之义精矣。

加减方:(1)甘草附子汤:加桂枝,不用姜枣。

治风湿相搏,一身烦痛,汗出恶风,小便不利,或身微肿[1]。

(2)芎朮除湿汤:加官桂、川芎。

治寒湿头痛眩运(特考-84)。

口诀:(1)白^朮^附子汤-治^风虚头重眩,^苦极,^食不知味,用此^暖肌补中,^益精气。

-朮附姜枣草(2)祖父-缝裤时挪衣-祖父将早操1.(A)白朮附子汤煎煮时要加下列何药﹖(A)姜、枣(B)姜、(C)姜、酒(D)姜黄。

(特考-82-制服法)2.(A)芎朮除湿汤主治下列何病证﹖(A)寒湿头痛眩运(B)暑湿相搏,一身尽痛(C)通治诸湿腹满,水饮水肿(D)中暑伤湿。

(特考-84-附方)3.(C)病人症见头间重眩,极苦难耐,兼食不知味,此脾肾两虚风已入脏,治宜下列何方﹖(A)葛根汤(B)回阳救急汤(C)白朮附子汤(D)半夏天麻白朮汤。

(检核-86-1-主治)注:(1)风则上先受之,湿则下先受之,殆至两相搏结,注经络,流关节,入肌骨,无处不到,则无处不痛也。

风胜则卫气不固,故汗出而恶风,湿胜则水道不行,故小便不利而微肿。

用白朮以益土燥湿,桂枝以散风固表,附子驱阴助阳,甘草以和中益气也。

《伤寒论》113方——白术附子汤,典型医案

《伤寒论》113方——白术附子汤,典型医案

《伤寒论》113方——白术附子汤,典型医案1眩晕——刘含堂医案赵某某,女,44岁,工人。

2001年11月5日初诊。

1年来常感眩晕,以致不能上班,曾在市内多所医院就诊,西医以脑电图、多普勒、CT等特殊仪器检查,未查出实质病变,用药亦无效。

现症:面色淡黄而白,食欲差,便溏,神惫,腰膝酸痛,畏寒怕冷。

舌淡,苔薄白,脉沉弱。

诊为眩晕,证属脾失健运,肾阳虚衰。

治当健脾温肾。

用桂枝去桂加白术汤加味,处方:白术12克,炮附片10克(先煎),茯苓15克,厚朴10克,焦山楂15克,补骨脂15克,炙甘草6克,生姜6克,大枣6枚。

水煎服,10剂。

二诊:眩晕减轻,食欲改善,大便成形,畏寒怕冷等症状亦有所缓解。

继用上药,又服10剂,诸症消失。

按:本例眩晕,西医未查出实质病变,中医辨证为脾失健运,肾阳虚衰。

仲圣原以桂枝去桂加白术汤治疗痹证,然本方有健脾温肾之效,故亦适于本患者的治疗,加茯苓、焦山楂、补骨脂在于增强健脾温肾之力。

脾肾功能恢复,阳气振奋,清升浊降,则眩晕等症自然消退。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现代主要应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泄泻、肛痒等。

辨证宜掌握其病机要点为风寒湿相搏于表而偏重于寒湿,兼湿邪困脾,或为脾失健运,肾阳虚衰。

《经方治病经验录》2自汗——叶天士医案某,21。

脉细自汗,下体怯冷,卫阳式微(卫阳虚)。

去桂加白术汤加黄芪:黄芪9克,熟附子2.1克,白术4.5克,炙草1.5克,煨姜30克,南枣9个。

(《叶天士医案》)《经方研习》3肩臂疼痛——姜春华医案黄某,男,57岁。

右臂经脉疼痛,上及肩胛,下达肘部,兼有大便溏薄,为“漏肩风”,五十以后有之,多属血虚不能营养经脉,拟以白术附子汤及当归四逆汤加减:白术6克附块6克当归9克细辛2.4克桂枝6克川芎9克鸡血藤15克秦艽9克。

方14剂按:“漏肩风”亦属痹证,即现代医学所谓“肩关节周围炎”。

方用归、芎、鸡血藤养血活血,术、附祛寒湿,附、桂、细辛温阳散寒,加秦艽驱风通络,配合推拿及体育锻炼则收效较速。

经方:术附汤(风湿痛,排脓疡)

经方:术附汤(风湿痛,排脓疡)

经⽅:术附汤(风湿痛,排脓疡)术附汤(桂枝附⼦去桂加⽩术汤)【原⽂】⽩术四两⽢草⼆两(炙) 附⼦三枚(炮) ⼤枣⼗⼆枚(劈) ⽣姜三两右五味,以⽔六升,煮取⼆升,去滓,分温三服。

初服其⼈⾝如痹,半⽇许,后服之,三服尽,其⼈如冒状,勿怪;此以附⼦术并⾛⽪内,逐⽔⽓未得除,故使之尔,法当加桂枝四两,此本⼀⽅⼆法也。

只有⽩术、附⼦,就是术附汤。

【⼜名】桂枝附⼦去桂加⽩术汤【作者】张仲景【出⾃】《伤寒论》【经典回顾】1、伤寒⼋九⽇,风湿相搏,⾝体烦疼,不能⾃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涩者,桂枝附⼦汤主之。

若其⼈⼤便溏,⼩便⾃利者,桂枝附⼦去桂加⽩术汤主之。

见于《伤寒论》,见于《⾦匮》【⽤法】1、药吃下去会感到⿇痹是正常现象;2、如果没有感觉,三⼩时后再喝⼀碗,这样⼀直下去,直到感觉⿇痹;3、有感觉的时候,停药。

【剂量】1、⽩术的剂量⽐炮附⼦的多。

倪师经验:体格⼤的时候,⽩术⽤到⼀两,炮附⼦⽤到⼋钱五钱都可以,但是第⼀剂先开五钱,体格⽐较⼩的开三钱。

好转20%-30%,第⼆次可以多开⼀些。

这样⼦就⽐较稳。

2、⽣姜,炙⽢草,⼤枣⼗枚,⽣姜是两⽚。

【组成】⽢草⽩术⼤枣姜附⼦【时机】1、⼤便溏,⼩便利;2、⾝疼痛不能转⾝。

【应⽤集锦】1、极度的晕眩,病⼈眼睛⼀张开他就头昏,头重如裹,也是中风,不能动。

这种症状是因为中焦寒湿太盛,所以他不能睁眼睛,他眼睛动⼀下、⼀张开,那个湿会振动。

整个⼈必须平躺,枕头摆上去就开始头昏。

这就是术附汤2、中风病⼈极度晕眩,头重如裹,中膈寒湿太重,术附汤。

3、⼀般性的风湿,有表证的⽤桂枝附⼦汤,没表证的⽤术附汤。

也可以两个合并⽤,效果都⾮常好。

4、唇炎、⼝⾓炎,常是维⽣素B2缺乏病的⼀种表现。

症见下唇微肿、脱屑和⾊素沉着,偶有糜烂、裂隙、破⽪,产⽣痛感,⼝⾓乳⽩⾊糜烂和裂隙。

中医认为是湿邪为患,⽽⼝唇属脾,脾主湿,故应从脾治,术附汤(⽩术30克,熟附⼦9克)温阳燥湿,阳得温,湿得燥,其症可愈。

葛根汤半夏葛根汤加白术附子发全身的脓

葛根汤半夏葛根汤加白术附子发全身的脓

葛根汤半夏葛根汤加白术附子发全身的脓
葛根汤半夏葛根汤加白术附子发全身的脓
治小儿惊风角弓反张,属于刚痉,就是小孩脑膜炎、昏迷、抽筋,这时候葛根汤重用到六
七钱的,麻黄用四钱,桂枝用三钱,大剂的去。

凡表里两病皆实者,当先解表而后治其里,如果表实里虚的时候,先解表再治里,临床上,有的时候一起用,有的时候病人已经三四天不大便了,又得到葛根汤证,一起攻出来没有关系。

后面我们会学到,太阳与少阳合病,就是用小柴胡汤;少阳与阳明合病,就是用大柴胡汤。

朮附汤,白朮附子等量,能够发痈脓,在身体里面的瘤,在很深的地方、在子宫或淋巴结里
面,一直无法发到表面上,如果能发到皮肤表面,变成大的脓疮,像青春痘、疖子,把脓头去掉就好了,但是在很深的地方或在骨边出不来,就靠白朮附子。

为什么加附子,因为深的地方一定接近骨边,所以加附子,附子壮里阳,把里面的脓疮往外推,白朮有干燥的作用,所以把葛根汤里面加这两味药下去的时候,可以发全身性的脓疮。

须知如果身上的硬块表面上是平滑的, 就没关系,粗糙的是癌,赤小豆当归散也称为排脓汤,那是排痔疮的脓,用法不一样,在金匮中会介绍。

张仲景在伤寒论里面,所用的半夏是「生半夏」,因为半夏生用有毒,所以现在在药行买
的都是「姜半夏」,所以如果开半夏,生姜就不用加了,生姜是解半夏毒的。

生姜和半夏煮过后再晒干性就下一样了,生半夏在用的时候,可以治「至高」的水,水最高到脑积水,如果用姜半夏就没效了。

因为医圣张仲景用的是生半夏,没有晒干的,我们买到的半夏是晒干的,所以我们不能参考他的剂量,一般来说,用干的生半夏三钱。

祛湿利水方之附子汤

祛湿利水方之附子汤

祛湿利水方之附子汤
附子汤
【方源】:《伤寒论》
【组成】:附子9克,茯苓9克,人参6克,白术12克,芍药9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温阳散寒,化湿利痹。

【主治】:寒湿内浸,身体骨节疼痛,恶寒肢冷,舌苔白滑,脉沉微无力。

【方解】:方中附子温阳祛寒,止痛化湿为主;重用白术化湿利痹,复以芍药缓急止痛为辅;茯苓、人参扶正益元气,健脾利湿为佐;全方有温阳散寒,化湿利痹之功。

【按语】:本方以惧寒肢冷、寒湿痹痛、苔白脉迟为辩证要点。

现代常用于治疗慢性风湿性关节炎、羊水过多、水肿等。

如风湿甚,加羌活、威灵仙、独活、豨签草;痹痛日久、血行阻滞,加乳香、没药;痰湿入络,加白附子、天南星;寒湿较甚,加桂枝、制川乌、制草乌等。

【同名方】:
《备急千金要方》附子汤,由本方加甘草、桂心构成。

功能温阳散寒,利湿利痹。

主治湿痹缓风,体痛,肉如锥刺。

附子汤

附子汤

附子汤伤寒名医验案精选陈明、张印生【方药】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15克),茯苓三两(9克),人参二两(6克),白朮四两(12克),芍药三两(9克)【煎服】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两次温服)。

.【原文】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304)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305)【解说】本证为阳虚寒湿内侵,以身体骨节疼痛、肢冷背寒、脉沉为特征。

附子汤参附合用,以峻补元阳之虚;朮附合用,以去寒湿之邪;加芍药以监附子之悍。

共奏温经扶阳,除湿止痛之功。

背恶寒乃少阴阳气虚衰之险兆,临床当急用灸法以救阳气,随后用汤,方不误事。

【运用】一、脾肾虚寒俞长荣医案:陈某,男,30岁。

初受外感,咳嗽,愈后但觉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微怕冷,偶感四肢腰背疫痛。

自认为病后元气未复,未即就医治疗。

拖延十余日,天天如是,甚感不适,始来就诊。

脉象沉细,面色苍白,舌滑无苔。

此乃脾肾虚寒,中阳衰馁,治当温补中宫,振奋阳气,附子汤主之。

处方:炮附子9克,白朮12克,横纹潞9克,杭芍(酒炒)6克,茯苓9克.服1剂后,诸症略有瘥减,次日复诊,嘱按原方续服2剂。

过数日,于途中遇见,病者愉快告云:前后服药3剂,诸症悉愈'现已下田耕种。

按语:脉证所现,里虚寒证无疑,与少阴悠关,断以附子汤取效。

二、胸痹(高血压心脏病)唐祖宣医案:唐某某,男,51岁,1980年6月24日入院治疗。

平素伏案少动,经常熬夜,长期失眠。

血压持续在190~170/120~100毫米汞柱之间。

1979年冬季以来,常阵发心前区刺痛。

1980年5月20日,因劳累过度,情志不舒,骤发胸背剧痛,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手足青紫,处于昏迷状态。

急送某院诊以心肌梗塞,经吸氧,输液等抢救措施,3日后脱险。

但仍神志模糊'稍一劳累,心绞痛即发作,于1980年6月24日,入我院住院用中药治疗。

桂枝加白术附子汤——胡希恕治疗腰间盘突出,膝盖骨质增生。

桂枝加白术附子汤——胡希恕治疗腰间盘突出,膝盖骨质增生。

桂枝加白术附子汤——胡希恕治疗腰间盘突出,膝盖骨质增
生。

寒江雪_30164
阅447转12019-08-24分享收藏
桂枝加白术附子汤并非《伤寒论》原方,但其精华不出桂枝加附子汤、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甘草附子汤等范畴,因此可以认为本方是经方的合方变法。

根据方证对应中的药证原则,可以认为这是在方证基础上合并出现某药药证,即在桂枝汤方证的基础上复合了白术证和附子证。

笔者曾运用本方治疗过多例腰椎间盘突出症腰痛患者,发现止痛效果显著,并且患者病程越短,疗效越好。

胡希恕经验:桂枝加白术附子茯苓汤
患者女,57岁,左侧膝关节疼痛,恶寒,稍吹电扇即酸胀,腰部亦酸胀,舌质黯,脉弦缓。

西医诊断:膝关节骨质增生,曾用小针刀治疗。

腰部酸胀我考虑椎间盘疾病。

处方:桂枝10g芍药10g生姜10g大枣10g炙甘草6g苍术15g 制附子10g茯苓15g大黄3g怀牛膝10g。

3剂
3剂后,腰部酸胀减轻,膝关节酸胀减轻,不恶寒,可吹电扇。

效不更方,继服3剂。

1、此方为何不用麻黄汤打底?胡希恕言:慢性用桂枝汤打底,急性用麻黄汤打底。

2、为何用大黄3g?胡希恕经验:偏身疼痛加少量大黄,其效如神。

最近临床,多采用胡希恕先生经验,药证对应,效果皆如先生言。

胡希恕先生经验实事求是!敬仰!
汉代苍白术不分,胡希恕先生临床经验,对于痹症苍术好于白术。

真武+桂枝炙草大枣+苓桂术甘汤------处方非此立意!。

桂枝附子汤及去桂加白术汤

桂枝附子汤及去桂加白术汤

桂枝附子汤及去桂加白术汤【方药】桂枝四两(去皮)(1 2克)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1 8克)生姜三两(切)(9克) 大枣十二枚(擘)(4枚) 甘草二两(炙)(6克) 【煎服】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现代用法:水煎二次温服)。

【方药】附子三枚(炮,去皮,破)(1 5克) 白术四两(1 2克) 生姜三两(切)(9克) 甘草二两(炙)(6克) 大枣十二枚(擘)(4枚)【煎服】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两升,去滓,分温三服(现代用法:水煎二次温服)。

【原文】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刍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174)【解说】卫阳不固,风湿侵袭,留着肌肉,阻碍气血运行,发为本病,其证以身体疼烦为主。

其治非重用透发肌表之桂枝,不足以疏外风;非重用善行之附子,不足以行里湿。

桂枝附子汤重用桂枝、附子,以通阳化气祛风,温经逐寒湿止痛,为治风寒湿痹证之要方。

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乃风去湿存也。

因湿困脾胃,津液不运,偏渗膀胱之故。

当去走表化气之桂枝,而加燥湿健脾之白术。

【运用】一、痹证秦伯未医案:黄某某,女,24岁。

下肢关节疼痛已年余,曾经中西医治疗,效果不显。

现病情仍重,尤以右膝关节疼痛为甚,伸屈痛剧"行走困难,遇阴雨天则疼痛难忍,胃纳尚好,大便时结时烂,面色咣白,苔白润滑,脉弦紧,重按无力,诊为寒湿痹证,处方:桂枝尖30克,炮附子24克,炙草1 8克,生姜1 8克,炙草1 2克,大枣4枚,3剂。

复诊:服药后痛减半,精神食欲转佳,处方:桂枝尖30克,炮附子30克’生姜24克,大枣6枚。

连服1 O剂,疼痛完全消失。

(广东医学·祖国医学版1964;<6>:30)按语:寒湿痹证而阳气不足,故关节疼痛遇阴雨天加重,且面色冲白,苔白润滑,脉虽弦紧·但重按无力。

桂枝附子汤温阳散寒,祛风胜湿,正与本案相合也。

三附子汤解析

三附子汤解析

三附子汤解析詹晓欢【摘要】“三附子汤”(即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或去桂加白术汤、甘草附子汤的简称)在张仲景《伤寒论》太阳病脉证治篇及《金匮要略》痉湿喝病脉证治篇均有论述,但历代医家争议颇多,笔者通过拜读多位医家的注解,就三附子汤存在的疑问进行解析.【期刊名称】《光明中医》【年(卷),期】2016(031)001【总页数】2页(P126-127)【关键词】三附子汤;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作者】詹晓欢【作者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广州510405【正文语种】中文【方药纵横】《伤寒杂病论》载:“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濇者,桂枝附子汤主之。

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关于这两条条文,历来众医家争议颇多,大多数认为桂枝附子汤用于表阳虚而风邪偏盛,风胜于湿而相持于表;白术附子汤用于里阳虚而湿邪偏盛,湿胜于风而相持于里;甘草附子汤则用于表里阳气皆虚而风湿俱盛。

后来也有部分医家从病位入手,如李赛美在《伤寒论讲义》[1]中提出桂枝附子汤用于风湿侵犯肌肉而偏于风邪在表;白术附子汤用于风湿侵犯肌肉而偏于湿邪在里;甘草附子汤则用于风湿侵犯关节而风湿俱盛。

笔者近期通过阅读各家观点,试着对三附子汤进行重新解析,以有利于其之间的鉴别。

白术附子汤的服法中明确指出:“今本一方二法:以大便硬,小便自利,去桂也;以大便不硬,小便不利,当加桂。

”由此可以看出,桂枝附子汤证中除了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濇外,还应伴有大便不硬,小便不利的症状。

多数医家认为桂枝附子汤证是外有风湿兼表阳虚,风寒湿杂至,痹着肌表,阻滞营卫,气血不利,故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

而没有提及内湿和里阳虚,孰不知道大便不硬,小便不利是由脾阳虚,气化功能失常,不能运化水湿,影响水液正常代谢导致的。

小道经方附子理中丸详解经方——附子汤

小道经方附子理中丸详解经方——附子汤

小道经方附子理中丸详解经方——附子汤小道经方附子理中丸详解经方——附子汤【原文】《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篇》304 条云:“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305 条又指出:“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金匾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曰:“妇人怀妊六七月,脉弦发热,其胎愈胀,腹痛恶寒者,少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脏开故也,当以附子汤温其脏”。

【组成服法】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茯苓三两人参二两白术四两芍药三两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医家阐述】成无己云:“口中和者,不苦不燥,是无热也”,“背恶寒者,阳气弱,阴气胜也”;黄元御云:“口中和,则纯是湿寒”,“背恶寒者,督脉之阳衰,太阳寒水之旺”,他对于病因病机则认为:“少阴水旺,阴凝气滞,故骨节疼痛。

土败水侮,四肢失温,故手足寒冷。

水寒木陷,生气欲绝,故脉沉细”;陈修园云:“火用不宣,全无燥渴,故口中和”,身体痛,骨节痛,脉沉者,从阴内注于骨也……从阴注骨,是表寒里虚,病从内出,故温而兼补”。

历代医家对《金医要略》中附子汤证的病因病机论述简述如下:陈修园曰:“夫脏开风入,其阴内胜,则其弦为阴气,而发热且为格阳矣。

胎胀者,热则消,寒则开也,当以附子汤温其脏,此为胎胀少腹如扇者,出其方治也”;清代名医曹颖甫认为:“妊娠六七月,胎已长成,血凝于下,热度不高,太阳寒水,化气者少,脾脏乃气虚生湿。

寒湿内奎,故胎胀;流入足太阴部分,故腹痛;脾阳不能外达,故发热而恶寒”,结合脉象又云:“凡脉见弦急,俱为水胜血寒,胎气胀于内,少腹膨急而子脏开,风寒袭之,故少腹如扇。

如扇云者,谓逐阵冷气相逼也”。

可以看出,辨附子汤证均不离寒湿二字。

刘渡舟在305条注释中说: 附子汤的适应证, 一为阳虚, 一为寒盛。

张长恩认为,附子汤证的病机是:脾肾阳虚, 寒湿凝滞。

其临床指征为:背恶寒、手足寒冷,肢体骨节疼痛,口中和,腹中冷痛,小便清长, 舌淡苔白滑,脉沉或沉弦。

附子汤

附子汤

附子汤
出自《千金》卷十五。

孙思邈(约581-682),唐代医学家
名称:附子汤
组成:龙骨1两,甘草1两,芍药1两,干姜1两,黄连1两,石榴皮1具(大者),阿胶2两,附子1枚,黄芩半两,粳米3合。

出处:《千金》卷十五。

主治:暴下积日不住及久痢。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

以水8升,煮取3升,分3服。

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暴痢势剧,火迫之象,日久不止,热烁津枯,不独下多亡阴,而真阳亦已告匮,故于驻车丸中除去当归之行血,掺入芍药辅阿胶以滋耗竭之真阴,附子助干姜以扶伤残之虚阳,黄芩佐黄连以屏宿蕴之余火,甘草、粳米缓清脾胃之虚热,龙骨、橘皮急收二肠之滑脱也。

下面备用药材图片因处理工艺不一样图片可能与实材有一定差异:仅供参考。

附子汤原方组成、医案条文、用法剂量与方解方论

附子汤原方组成、医案条文、用法剂量与方解方论

附子汤原方组成、医案条文、用法剂量与方解方论[原方组成]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二枚(10克),茯苓三两(9克),人参二两(6克),白术四两(12克),芍药三两(9克)。

[服用方法]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治则方解]病机:里阳不振,阴寒外盛,水寒浸渍。

治则:温暖肾阳,驱逐寒湿。

方义:本方重用炮附子,温经扶阳,祛寒除湿,而止疼痛。

人参大补元气。

白术燥湿益气,助附子驱散寒湿。

茯苓健脾渗湿,使湿得以下行。

芍药和营血,通血痹,与附子相用,温阳以益阴,并制附子之燥性。

[辨证要点]附子汤功能温经扶助阳气,散寒除湿止痛,临床以身体骨节疼痛,肢冷背寒,脉沉为特点。

《伤寒论》用之治疗少阴阳虚寒湿凝滞经脉肌肉骨节之恶寒厥逆、身疼骨痛、口和不渴、脉沉之证。

真武汤与附子汤相相类,附子汤偏于寒湿凝滞肌肉筋骨,以身体疼重,骨节疼痛或里有腹中冷痛,腹胀为主。

真武汤偏于阳虚饮泛,以小便不利,腹痛,心悸为主。

用药方面,附子汤以人参大补元气而温散寒湿,真武汤则以生姜辛温走泄而宣化水饮。

本方与甘草附子汤相比较。

本方重在阳气虚衰,通过温补而散寒除湿;甘草附子汤重在风寒湿邪阻滞而兼阳虚,除湿散寒之外有祛风之效。

附子汤与白虎加人参汤均可治“背恶寒”。

白虎加人参汤证有高热,烦渴,引饮,脉洪大等阳明热盛,属热邪内陷之证,而附子汤无热,口中和,脉沉微,为阳虚于里,失于温煦所致,二者一实一虚,一寒一热。

[仲景方论条文]《伤寒论》第304条: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炙之,附子汤主之。

《伤寒论》第305条: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注家方论]1.成无己《注解伤寒论》:辛以散之,附子之辛以散寒;甘以缓之,茯苓、人参、白术之甘以补阳;酸以收之,芍药之酸以扶阴。

所以然者,偏阴偏阳则为病,火欲实,水当平之,不欲偏胜也。

2.王子接《绛雪园古方选注》:附子汤,少阴固本御邪之剂,功在倍用生附,力肩少阴之重任,故以名方。

深入浅出讲伤寒:现代科学语言解读“桂枝附子汤”

深入浅出讲伤寒:现代科学语言解读“桂枝附子汤”

深入浅出讲伤寒:现代科学语言解读“桂枝附子汤”人体的太阳表系统是位于人体体表抵御外邪的最外“一层防线”。

疾病的种类虽然很多,但我们用归纳法可以简单的归纳为两类,一类是“外伤病”,即大自然的邪气突破人体太阳表系统的防线入侵到人体内引发的一系列疾病;另一类是“内伤病”,即饮食不节、生活不规律或情志受伤导致内部脏腑精气空虚,工作失调导致的疾病。

气和血是人体最基本能量单元,人体血管中流动的气和血既起到滋养人体和抵御外邪的作用,又起到新陈代谢和能量交换的作用,人体的气血主要贮存在五脏六腑和肌肉血脉当中。

当人体的气血水平下降时,人体的整体身体机能就会下降,抵抗外邪的能力也会下降。

具体承担太阳表系统防御功能最基本的能量单元是津、血、气、水四种能量物质,太阳系统的供应来自内部其他五大系统的支撑,当这些基本的能量物质匮乏时,外邪入侵太阳表系统很容易攻陷人体最外层的防线。

大自然的风邪和湿邪入侵人体后,可以“附着”在太阳系统的肌肉和表层的血脉当中,令人感到周身肌肉酸痛;另外,太阳表系统的足太阳膀胱经是人体的体表的“水道系统”,外邪入侵太阳表系统也可以导致人体的水道系统流通失常,造成水流不畅而积聚变成湿气,多余的湿气滞留在身体内会感到“沉重”和“烦痛”。

《伤寒论》第174条说“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

若其人大便硬,一云脐下心下硬。

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桂枝附子汤方:桂枝四两、去皮,附子三枚、炮、去皮、破,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甘草二两、炙,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

分温三服。

去桂枝加白术汤方:附子三枚、炮、去皮、破,白术四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

分温三服。

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许复服之,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

此以附子、术,并走皮内,逐水气未得除,故使之耳。

法当加桂四两,此本一方二法,以大便硬,小便自利,去桂也;以大便不硬,小便不利,当加桂。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O I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1 . 3 1 4 1 . 2 0 1 3 . 1 1 . 2 3 2
“ 白术 附子汤 ”亦名 去桂 加 白术 汤 。方见 《 伤寒 论 》1 3 9 条及 《 金 匮要 略 》湿 病 篇 。主 治 风 湿相 搏 ,身 体 疼 烦 ,不 能 自转侧 ,大便坚 ,小便 利者 。 身 体 疼 ,转 侧 不 利 ,大 便 鞭 ,小 便 利 ,何 以去 桂 枝 之 通 经 络 ,反 而 加 白术之 燥 土 之 品 ?若 知 其 理 ,可 将 “ 大 便 坚 ,小 便 自利 ” 与前 述湿 痹之 关 节疼 烦 , ”小便 不 利 ,大便 反 快前后 对照 , 即知其 大便 坚 , 说 明湿 不在这 里 。小便 自利 , 说 明 湿 有 去路 。 结合 身 体 疼 烦 ,不 能 自转 侧 等 症 ,是 理 气 调和, 寒湿 之邪仍 然 由泄 于肌表经 络 。正 如《 伤寒 溯选集 》 日: 湿在 里 , N4 , 便利 , 大便 反快 。大便 硬 , 则湿 不在里 ; 小便 利 , 则 湿 以去 ,不 须 汗 泄 ,故 去桂 。想 风湿 之 后 ,寒 湿 之 余 气 未 尽 ,身体 尚疼 ,转 侧 未便 ,故 仍用 桂枝 之 白术 附 子汤 也 。 此 方与 “ 桂 枝 附子 汤 ”药仅 一 味之差 ,但 功 用却 迥然 有 别 , 其 妙 理何 在 ?不 妨 将 “ 桂 枝 去 芍 药 加 附子 烫 , ”“ 桂 枝 附 子 汤, ”白术 附子汤 ” 三方 作一 比较分 析 : 桂枝 去 芍药加 附子 汤” 乃 论下 伤 虚 ,里 气 调 和 的证 治 者 。亦 有 认 为本 条 是 论 述 风 湿兼 脾 虚 阳微 阴 盛 的证治 者 。从 文 中伤寒 八 九 日 … … 不 呕
嗽 应忌 生冷 ,却被 许多人 所忽视 。 而 临床 常见 一些 咳嗽患 者 ,虽 经 中西 药治 疗 ,经济耗 费 颇 多 ,而 总是 病势 迁 延 ,缠绵 难愈 ,十分 苦恼 ,究竟 原 因 , 多 与 资 意食 物 生 冷 食 物有 关 ,特 别 是 炎 热季 节 ,人 们 都 酷 爱 饮 冷解 渴 ,因 此 ,咳 嗽患 者 有 必要 了解 一 些 生理 、病理 和 工 保健 知识 。 中 医学 认 为 : 第 一 ,咳嗽 的 病 因 ,有 外感 与 内伤 之 分 。 无 论 外感 或 内伤 咳嗽 ,均 属 “ 肺 系 ”(即呼 吸 系统 )受 病 , 肺 气上逆 所致 。 第 二 ,中医学 的最 大 一特 点 ,就 是十 分重 视 整体 观 念 , 认 为 人体 内部 是 一个 整体 ,各 个 部 份是 有 机 联 系 的。 这种
世 界最新 医学信 息文 摘 2 0 1 3年第 1 3 卷第 1 1 期

3 1 3
中医 中药 ・
“ 白术 附子 汤 ’ ’小 议
江 文瑜 ,
( 四川 省乐 山市人民医院 ,四J l I乐 山 6 1 4 0 0 0)
关键词 :中医;白术附子 汤;小议 中 图 分 类 号 :1 t 2 文 献 标 识 码 :B
不 渴 ,可 知是 表 证 即 不外 解 ,也 不 传 里 。脉 浮 虚是 频 而无 力, 诸是 迟滞 而不疏 利 , 说 明是表 阳 已虚 , 浮为风 , 恣为湿 , 故 用 桂 枝 附 子汤 温 经 散 风湿 。 此外 ,对 文 中 “ 若 ” 字 的理 解有二 : 如症与 “ 桂 枝 附 子汤 ”证 同 ,但 兼 大便 坚 ,小 便 自利 的 ,应 同属 风湿 而 见 表 阳虚 证 ,只 是 两方 一 为风 湿 偏 盛 ,重在 祛 风 逐 湿 ; 一 为 湿 邪偏 盛 ,重 在 逐 湿 祛寒 。 可理 解 为风湿 而见 表 阳虚者 , 在服 “ 桂枝 附子 汤” 以后 , 在服 “ 桂 枝 附 子 汤 ” 以后 ,在 表 的湿 邪 已渐 被 驱散 ,但 里 ( 脾 )阳 已渐虚 ( 由于体 虚 )脾 失健 运 ,湿邪 内阻 ,治 当健 脾 除湿 , 白术 附 子汤 为 主方 , 目的在 于使 脾 阳振奋 来 清除 内部 湿邪 。 对文 中 “ 大便 坚” 的理解 : 即属风邪 已去 ,湿邪仍 由于肌表 , 体 虚寒 湿 未 尽 之 大便 坚 ,实 非 燥 结 鞭人 羊 粪 ,或反 不 畅 快 而 已 。便 坚 , 自利在 这 里 只 是 用 以说 明二便 自调 之 “ 与 身 体 疼烦 ,不能 自转 侧之 湿邪不 在里 也 ,而应 与湿在 里之 “ 小 便 不利 , 大便 反快相 互对 照 , 前后 互参 , 以知痢位 。由此可 知 , 在 学 习时 , 必须 罗列 有关 条文进行 比较 , 才 可于辨 别的证 候 , 寻求治 则 。
三方鉴表
咳嗽 为何忌 生冷 人 们常 说 : “ 三分 医药 ,七分 调养 ” ,意思是 说 ,“ 调养 ” 与 “ 护理” ,对 疾病 的治 疗起 着 十分 重要 的 作用 。可 是 ,咳
相互 联 系 ,是通 过 “ 经络 ”的作 用而 实现 的 。所 以 《内经 》
有 “ 肺 主皮 毛 ” 、“肺 主 之 脉 ”( 即经络 ) ,“ 起 于 中 焦 … …环
循 胃口 “ 之 说 。说 明肺 与皮 毛和 胃都有 密切 的关系 。 明 白了上述 肺与皮 毛及 胃的密切关 系 ,对 忌食生 冷毛 ,外 邪 ( 指 风寒 )侵袭人 体 ,皮 毛 首先 受 邪 ,然 后 内 传 于肺 。寒 冷 的 饮食 进 入 胃中 ,通 过 肺 的经 脉 ( 经 络 )上 干 ( 纪 )于肺 ,从 而引 起肺 寒 ,内外 合 邪 ,肺气 上逆而 致咳 嗽 。 可见外 感风 寒与饮 食生 冷均是 异致 咳嗽 的主要原 因 。此 外 ,脾 胃系虚 之 人 ,若 资 意食 生 冷 之 品 ,更 容易 导 致脾 失 健 运 ,痰浊 内生 ,亦上 干 ( 纪 )于肺 而致 咳嗽 。 当然 ,辛辣 香燥 ,炯酒 厚味 ,亦须 ,尤其是 燥热 引起 的 咳嗽 。此外 ,还应 预防风 寒 ,避 免 咳嗽反复 发作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