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媒体策划事件的传播特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媒体环境下媒体策划事件的传播特点
作者:闫英明
来源:《新闻世界》2013年第05期
【摘要】由央视网举办的第三届CCTV网络春晚以“中国梦:我爱中国的N个理由”为主题,在中央电视台、CNTV网络电视、手机电视、IP电视、公交电视等终端播出,依靠新媒体技术创造了广泛的影响力。

媒介事件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两个因素:事件的重要性和媒体对事件的持续报道,网络春晚作为一次议题式的媒介事件,它的有效传播与新媒体环境赋予其的传播特点密不可分。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 CCTV网络春晚媒体事件
“从柏拉图的洞壁形象和李普曼的脑海图景中,我们推出媒介环境这一中心议题,所谓媒介环境,就是有真真假假的影像所组成的虚拟世界。

”①而新媒体环境就是在这个虚拟世界的基础上,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变革使其更加开放、民主和包容,传播内容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在新媒体环境下,很多媒介事件往往淹没在浩瀚的新闻事件中,没有达到充分的传播效果。

因此,建立有效的传播机制,运用正确合理的传播模式,是当下媒体扩大传播影响力的重要方法。

2013年CCTV网络春晚凭借中央电视台和央视网这两大平台和有效的传播模式,成功打造了一场网络娱乐与大众文化相结合的视觉盛宴。

媒介事件的构建机制包含四个要素:主体要素——传媒的倾向性意图与介入行为,核心要素——潜在或正在发生的客观事件或事实片段,载体要素——程序化和集中化的报道形态;效果要素——一定范围内的立体效果。

②2013年CCTV网络春晚是由媒体策划、主办、推广的一次议题式的媒介事件,它的传播模式在这四个要素的范围内兼备了新媒体环境赋予的新特点。

一、平民化主题与外赚媒介的传播
网络春晚发起“我爱中国的N个理由”,通过全国各省市驻站记者和国外驻站记者采访报道,组成街拍集锦,这种平民化的视频集锦通过微博推广后吸引一定的受众;名人家乡微电影讲述普通人的理想和烦恼,贴近生活,同时又利用名人效应来吸引粉丝群体;同时,主页还专设了游戏界面“我要上网络春晚”,这种推广方式新颖独特,玩家也成为网络春晚的受众。

主题策划以视觉传播的方式呈现给网民。

英国学者费瑟斯通认为,视觉文化对社会具有三种功能,一是文化的削平功能,二是文化的民主功能,三是特有的经济功能。

③主题策划本身贴近大众,街采视频都是对群众进行随机采访,家乡微电影中《归乡》讲述有关农民工和留守儿童的故事,《微笑的樱桃》讲述了大学生村官的故事,这些内容贴近受众的心理期待,体现其内容的平民化,同时,传播方式主要依靠网络电视、手机电视平台,这是一个随时随地都可以获得信息的渠道,体现其方式的民主化。

网络春晚在各大视频网站,如搜狐视频、腾讯视频、优酷、土豆、酷6网、凤凰视频建立原创视频播客,上传有关网络春晚的前期策划采访和视频短片,这种视频营销方式扩展了受众群体。

企业进行视频营销的媒介可以概括为“POSE”媒介,分为应付费媒介,自营媒介,分享媒介和外赚媒介④,网络春晚的主办方通过这些视频网站即外赚媒介,免费在视频传播网络推动主题活动,加上自营媒介央视网的专页展示和推广,使网络春晚的主题在网络上不断升温。

除此之外,网络春晚还借助报纸、广播等媒介进行主题活动的宣传,根据选择性定律,受众对信息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但是当媒体策划宣传形成如此“无孔不入”的状态时,选择性接触由主动变为被动,无论是网民、听众,还是读者、观众,都在这样的宣传态势下接受了这一议程,网络春晚也慢慢达到“深入人心”。

二、微博裂变式信息传播
由于分享媒介具有裂变式信息传播的特点,微博已经成为企业宣传营销的重要平台。

网络春晚在央视网微博、新浪微博、腾讯微博、搜狐微博、网易微博开设认证账户,同步发布相关图片文字和音视频,以及视频链接和网络春晚主页链接,不仅在微博上方便亿万用户阅读图文和观看视频,而且添加超链接的方式增加了主页点击量和自身知名度,微博本身就是一个提高关注度的重要渠道,加之裂变式传播模式,网络春晚建立了低成本传播渠道。

另外,@明星的方式使网络春晚微博的粉丝群层层叠加,形成一个具有强大辐射圈的受众群体。

CCTV网络春晚在官方微博发起“我爱中国的N个理由”有奖征集活动,用户在参与活动过程中对网络春晚主题活动的认知上升到理解,阐发自己的观点意见。

网络春晚还通过微博投票的方式增加互动性,而这种虚拟式的投票可以增强目标受众的参与感,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拥有一定的决策权。

网络春晚在前期阶段采用策划主题、视频推广、微博互动等方式进行传播,无论内容还是互动方式,都与网络时代的便捷化、海量化的特点紧密结合,从受众的角度出发,不断强化内容,利用裂变式信息传播模式,把网络春晚的预热温度逐步提升,达到一定的高潮。

三、多平台、多语种、多终端传播
网络春晚由央视国际网络有限公司主办,播出平台主要依靠央视网和中央电视台,充分利用了这两大媒体的受众资源和品牌资源,电视、网站、微博同步播出,传统媒体和网络相结合,图文并茂与视频享受满足了不同播出平台的受众期待,特别是微直播的形式将受众互动推向高潮,网络春晚在新浪微博发布的关于守岛夫妻的一条微博转发量达到了十五万多,成为一条微博热议话题。

网络春晚台网联动、微博互动的播出方式不仅满足了新媒体时代受众个性化的需求,而且积累大量粉丝,扩大了其收视群体。

多语种、多终端平台扩大了网络春晚的传播范围。

网络春晚官网开设了英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俄语专页,每个语种专页的内容都来自于官网的资源,并且各具特色,尤其是在这五个外语网页上都把表演明星的高清图集专栏放在重要位置,利用名人吸引国外受众,满足不同语言受众群体的视觉需求和信息需求,体现其国际化传播的特点。

互联网的国际化程度体现在三个层面:媒介本身的国家化,网民关注的国际化,本土信息的国际化。

⑤简单来说
就是传出去,引进来,网络春晚设立多语种的传播界面,铺就了传出去的重要渠道,打造了国际化媒体的传播平台,同时,通过网络春晚将国家文化影响力扩散到全世界,这种传播范围的拓展体现了央视网的国际传播能力。

网络春晚利用央视网强大的终端平台深入受众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媒介,2006年央视网手机电视开通,2007年央视网开通车载电视,再加上IP电视,央视wap等终端,央视网庞大的传播终端畅通了受众能接触的媒介渠道,提高了信息内容的到达率,最终增强了传播效果。

四、互动反馈分析
媒体策划事件的传播特点对传播效果产生了极大影响,2013年CCTV网络春晚在新浪微博的粉丝数近13万,粉丝群体的互动和反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其传播效果。

根据艾瑞网数据,截止2012年12月底,新浪微博注册用户已超5亿,因此,笔者选择网络春晚在新浪注册的官方微博作为研究对象,由于网络春晚在新浪微博上的前期宣传开始于1月16日,后期微博发布截止于2月25日,所以将1月16日至2月25日作为研究时间段,把每天微博发布总数、微博转发总数、微博评论总数作为研究内容,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统计时间是2013年3月7日。

一个多月期间,网络春晚共发布了318条微博,转发总数达322448条,评论总数达16277条,并且从微博发布量的图表(图1)来看,高峰期在1月26日和2月10日,这两天是晚会彩排录制日期和播出日期。

1月26日由于彩排录制现场不能进行视频直播,微博的图文直播成为受众提前了解晚会内容的特别手段,尤其是现场录制时明星表演的图片给粉丝群体带来一定的心理满足,既提前预告了晚会明星,又为晚会播出制造了一定的悬念。

2月10日网络春晚在CCTV-3晚上19:30播出,黄金时间段和综艺频道高收视形成了第二个高峰。

微博转发量也是在这两天达到了高峰点(图2),1月26日的新浪微博总转发量是32428,2月10日的总转发量是257665,粉丝的转发即表示关注,由此可见,网络春晚在新浪微博的前期宣传推广起到了一定的成效。

这两个高峰期同样是评论量的高峰点,1月26日总评论量达6306,2月10日的总评论量达3533,这种互动的强度和效果显示出粉丝群体对于网络春晚的关注程度,同时媒体官方微博与其他用户进行互动、回复,这是微博互动取得成效的关键一步。

同时我们可以看出,微博发布数量一定程度上影响转发量和评论量,发布数量越多,而且内容分类越多样化,越有利于吸引不同个性化的粉丝群转发和评论。

在这个日趋人性、包容、开放的网络时代,“投其所好”将是传播信息内容的标准之一,了解受众群体的层次,发布受众喜欢的内容,才能吸引受众,促进互动,实现提高受众关注度的目标。

结语
网络春晚凭借平民化主题与外赚媒介的传播、微博裂变式信息传播、多平台、多语种、多终端传播的特点,借助央视网和中央电视台强力联合,播出平台比一般晚会节目的平台更加权
威和国际化,好的平台意味着大量的收视人群和丰富的媒体资源,因而获得了广大的受众群体。

同时,网络春晚的有效传播也为央视网提升了点击量,成为一次共赢的传播活动。

参考文献
①李彬:《传播学引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2:202
②陈奕,《“媒介事件”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27
③孟建,《视觉文化传播:对一种文化形态和传播理念的诠释》[J].《现代传播》,2002(3)
④张佰明,《裂变传播模式推动微视频发展》[J].《中国传媒科技》,2012(5)
⑤张雷,《我国网络传播国际化状况》[J].《当代传播》,2004(3)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广播电视新闻学2012级研究生)
责编:叶水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