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的意象解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蝉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它们有的是作者的化身,有的是报秋的精灵,有的借蝉鸣衬幽静,有的渲染了悲凉氛围和满腔愁绪……
作者的自况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蝉居高枝鸣叫,饮露水生存,作者喻其高洁,尊其品行,借以自况,委婉含蓄地表达自我情感。
“尊其品格”以蝉自况的诗词中,唐代虞世南的《蝉》就是极具代表性的一首:“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声远传,作者却强调这是由于“居高”所致。
独特的视角蕴涵着独特的寓意: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自能声名远播,这恰恰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唐代李商隐写的《蝉》中的蝉,也是作者的自况。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作者为人清高,生活清贫,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最终却是徒劳的。
蝉的难饱正与作者自己的举家清贫相应,物我融为一体,暗示命运对自己的不公。
唐代诗人骆宾王在《咏蝉》中写道:“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全诗运用双关、隐喻手法表达面对现状,即使自己有高洁的品性,也不为世人所了解的苦恼。
报秋的使者
刘禹锡的《始闻秋风》:“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诗中的“我”即“秋风”,重返人间,深情地回忆起去年观赏黄菊的时刻与作者分别,而今一听到秋蝉的鸣叫,便又回到作者的身边共话别情。
据《礼记·月令》记载,菊黄当在季秋,即秋去冬来之际;蝉鸣当在孟秋,即暑尽秋来之时。
“看黄菊”“听玄蝉”,形象而准确地点明了秋风去而复返的时令。
宋代姜夔的《惜红衣》词中“高柳晚蝉,说西风消息”的晚蝉,也在声声诉说着时序将变、秋风将至的消息。
衬托环境幽静
唐代诗人姚合写的《闲居》是一典型例子。
“不自识疏鄙,终年住在城。
过门无马迹,满宅是蝉声。
带病吟虽苦,休官梦已清。
何当学禅观,依止古先生?”作者身处县城,却性喜静趣,居所也适应自己的疏鄙之性,没有马迹过门,访者稀少。
蝉声聒噪,反觉闹中处静;写的满耳声音,却暗透一个“静”字。
正是于有声处见无声,反感静意笼罩。
颈联写来步步幽深,益见静境。
尾联借禅理说心之静趣。
杜牧的《题扬州禅智寺》中有这样一句:“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诗句中“蝉噪”反衬出禅智寺的静,静中见闹,闹中见静。
王籍的《入若耶溪》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二句更是以动衬静的典例。
李白的《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此中冥昧失昼夜,隐几寂听无鸣蝉”一句写一蝉不鸣,更显出空山的寂寥。
辛弃疾词“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渲染悲凉氛围
蝉的生命就只有几个月,蝉是活不了多久的,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代名词。
这悲凉,有的是身世之痛,有的是家国之思,有的则是离别之苦……
孟浩然的《秦中感秋寄远上人》:“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
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
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该诗抒写作者滞留帝京的景况和遭遇。
凉风瑟瑟,蝉鸣嘶嘶,很容易使人产生哀伤的情绪。
再加上作者身居北土,旅况艰难,官场失意,呼吁无门,忽闻蝉声,怎能不“益悲”呢?
唐代骆宾王的《咏蝉》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
宋代柳永的《雨霖铃》开头是:“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未直接描写别离,借助寒蝉的凄切之声渲染了剪不断的离愁别绪。
宋代王沂孙的《水龙吟·落叶》:“啼螿未歇,飞鸿欲过,此时怀抱。
乱影翻窗,碎声敲砌,愁人多少!”“螿”即寒蝉,词中蝉吟鸿鸣仿佛交织成一首深秋寒夜的协奏曲,使人愁思满肠,表现了作者在南宋末期对现实难以排谴的抑郁之情。
宋代赵彦端的《点绛唇》中的“愁无据。
寒蝉鸣处,回首斜阳暮”一句将那无边无际的愁苦巧妙地融入景物描写之中,用凄切的寒蝉和暗淡的夕阳光将它侧面烘托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