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文档】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word版本 (4页)
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有序转移
经济 提 高农 民 收入 的 关键 劳 动 力 转 移
无 论 是 异 地 转 移 . 是 就 地转 移 . 论 是 还 无
兼 业 型 转 移 还 是专 业 型 转 移 .都 为 发展 农 村 经 济 。 加 农 民收 入 , 着 明显 的促 增 起 进和推动作用 。 中央 农 村 工 作 会 议 强 调 , 要 千 方 百 计 增 加 农 民 收 入 。而 促 进 农 村
农村 剩余劳动力 . 已经成 为解决 “ 农 ” 三
问 题 的 关 键 如 何 合 理 有 序 地 转 移 农 村 剩 余 劳 动 力 . 是 一 个 经 济 问 题 . 是 一 既 也 个 社 会 和 政 治 问 题
1 农村 剩余 劳 动 力和 劳 动 力转 移
水平 , 但拥有 大量剩余 劳动 力。 国作 为 我
加 开 放 的 条件 下 、在 更 大 的 区域 范 围 内 组 合 .也 促 进 了我 国 城 乡 二 元 结 构 的调
整。
想规模效益 计算 , 只需 劳动力 1 . , 9亿 再
加 上 林 牧 渔 业 的劳 动 力 需 求 量 .农 业 部
2 . 农 村 剩 余 劳 动 力 转 移 是 发 展 农 村 2
转 移 的 有 效途 径 和 基 本 对 策
关 键 词 : 农 村 剩 余 劳 动 力 转到 2亿人 。
2 我 国农 村 剩 余 劳 动 力 转 移 的 意 义 21 农 村 剩 余 劳 动 力 转 移 是 打 破 城 乡 .
我 国是 一 个 农 业 大 国 .随 着 农 村 经 济 和 产 业结 构 的 调 整 、农 业 劳 动 生 产率 的 提 高 、农 村 劳 动力 资 源 的 增 长 和 土地
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1. 引言在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逐渐拉大,农村地区剩余劳动力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围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影响因素和解决途径展开探讨。
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地区的农民工流动到城市地区或其他农村地区从事非农就业的现象。
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庞大,据统计,截至2020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总数已经超过2亿人。
这些劳动力主要来自农村地区的农业劳动者,由于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他们无法在农村地区找到稳定的就业机会。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农业就业的减少使得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能力和产出水平受到影响。
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也对城市地区的就业市场和社会稳定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3. 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3.1 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不足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相对有限,农业的就业空间逐渐减少。
由于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缓慢,缺乏多元化的就业机会,农民在农村地区往往难以找到稳定的就业机会,这促使他们选择外出打工。
3.2 城市地区的职业发展机会较多相对于农村地区,城市地区的职业发展机会更多。
城市地区的经济蓬勃发展,有更多的产业和服务业就业机会。
对于农民来说,到城市地区从事非农就业不仅可以获得更高的工资收入,还能够获得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水平。
3.3 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村地区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也是促使农民工外出打工的因素之一。
在农村地区,由于缺乏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民工在退休、医疗保障等方面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
而城市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相对完善,可以为农民工提供更好的社会保障待遇,这也成为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的重要因素。
4. 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4.1 加强农村地区的就业创业支持为了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需要加强农村地区的就业创业支持。
试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
来 ,中国 的城市化水平从 17 年 的 l% 98 8 提高到 目前 的 3 . 但与工业化 水平相 73 %, 比, 仍然落后了 l O多个百分点。 城市化水
我 国农村剩 余 劳动 力 的转移 速度 在 19 97年后 开始 出现 减缓的态 势 ,主 要原 因是农业生产上 了新 台阶, 农产 品实现 了 供需基 本平衡 , 出现 了丰年有 余 的新局 面; 大部分 工业产 品 出现 了过 剩 , 农村 非 农业发 展出现徘徊 , 导致 了剩余 劳动 力转 移速度变 慢 。因此 , 在今后一段 时期 内要 实现农 民增收 , 加快劳动力转移是关键。 在农村剩余 劳动力转移 的过程中 , 主 要 出现 了下面几个 问题 。第 一: 农村 劳动 力文化素质低下 。 农村劳动力素质的低 下 既制约 了劳动力转移 的速度和规模 , 也制 约 了转移的层次提高 。第 二; 城市吸纳 农 村 劳动力 的能力 下降。 在城市一体化过程
和 问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1 .转移 农村剩 余劳动力能加快城 市
化 进 程
据 有 关 部 门的 调 查 分 析 , 革 开 放 以 改
42发挥政府 的主导作用 ,深 化体制 . 改 革, 全各项制度 , 健 为农村剩 余 劳动 力 转移创造宽松环境 各 级政府要 充分利用 农村 市场信 息 体系 , 展服务领域 , 拓 做好信息服务工作 ;
…
农村劳动力 的综合素质 , 应鼓励 家庭和个
人 的 人 力 资 本 投 资 ,通 过 自行 组 织 和 联
所 谓农村剩 余劳动力 , 是指农村 劳动 力中没有从事农业生产也没有从事其他生 产或服务活动的劳动 力。由于这群人没有 任 何实质性的工 作, 所以称为剩余劳动力。 目前 , 中国农村 人口占总人 口的 6 %, 8 剩余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和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首先,动力来源方面,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同时也为农村 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其次,就业机会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 市,为城市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资源,同时也为农村的就业市场带来了新的机 遇和挑战。最后,收入水平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 平,也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根据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20年底,中国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已超过3亿人。这 些劳动力在城市工作往往面临着就业机会不均等、收入水平偏低等问题,同时, 农村也面临着劳动力短缺和人口老龄化等问题。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 的影响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我国农村 经济发展的影响
1、有利影响
(1)增加农民收入:劳动力转移使得农民有机会获得更高的工资收入。农民 在城市工作往往能够得到更高的报酬,这有助于改善家庭生活条件,提高农民 的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
(2)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劳动力转移加速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在 农民进城务工的同时,农村地区也逐渐转变为主要生产高品质农产品和开展乡 村旅游等特色产业。这些新兴产业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3)提高农村人力资本水平:一部分转移的劳动力通过在城市的工作和培训, 提高了自身的技能水平和知识素养。这些人员在回到家乡后,将先进的技术和 理念带回了农村,有助于提升农村地区的生产效率和经济发展水平。
2、不利影响
(1)农业劳动力短缺: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导致农村地区出现农业劳动力 短缺的现象。尤其是对于一些偏远地区和生产条件较差的地区,农业生产的正 常开展受到了一定影响。这可能使得部分地区的农产品供应不足,对国家的粮 食安全和食品供应带来挑战。
浅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
浅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摘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当前农村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本文首先从概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背景和意义入手,说明其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然后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探讨了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包括人口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
接着介绍了政府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政策引导措施,并提出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性。
强调了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性,并对未来展望和解决建议进行了总结。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现状,影响因素,政府政策引导,城乡一体化发展,职业培训,技能提升,未来展望,解决建议。
1. 引言1.1 概述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比重较高的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
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的日益凸显,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日益凸显。
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在农村中没有合适的就业机会,或者工作机会不足以全部吸纳的劳动力。
这些劳动力往往在农田休耕期间,闲散在家中无所事事,既浪费了劳动力资源,又让农村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如何有效地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成为了当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政策引导和措施,让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合理的安置和利用,才能实现我国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1.2 问题意义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是当前我国面临的重要社会问题之一,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于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至关重要,可以有效缓解农村就业压力,促进农村经济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还可以助力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农村和城市之间的资源配置和人口流动,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2 、 农业剩余 劳动力。农业 剩余劳动 力是个相 对的概念 , 它 随 着生产 力水平的变化 而不断变化 。我们 说的农业 剩余劳 动 力, 主要是指在目前生产力水平下超过生产需求量的农业劳动力。 3 、 农业剩余 劳动 力转移。农业剩余劳 动力的转移通常分为 两类: 一类是 产业 转移 , 即 由农业 向第二 、 第三 产业转移 ; 另一 类是地区转 移 , 包括 某一 地区的农业剩余劳动 力向另一 地区转 移; 由农村 向城市郊 区农业转 移。我们说的农业剩余劳 动力的 转 移是针 对产业来说 , 同一 行业 的地 区之间流动 , 就地 区来 说 是一种农业 剩余劳动 力的转移 , 但就 全国来看 , 它并不属于 行 业之间的转移 。所 以 , 就全国讲 , 农业剩余劳动 力的转移是指剩
据统计 , 2 0世纪 9 0年代初 ,我 国农村 剩余劳动 力总数达
1 . 5 亿 以上 , 2 0 0 0 年底达到 1 . 8 亿 。这种矛盾短 期内还会更为突 出: 随 着农 业要素的不断投入 , 农业新技 术的推广 , 农业劳动生 产率会不断提高 , 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将不断减少 , 可耕地有 限 ,
模进一步扩大 ; 我国是农业大国 , 农 村人 口基数大 , 据有关部 门 预测 , 未来 1 0 年全 国农村每年还要新增劳动力 6 0 0多万 。如果 从劳动 力供给的 角度看 , 随着农业投入 的增加和技术含量 的进
动 力。
特征。 2 0世纪 9 o 年代以来 , 由于农业和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的 差距以及城 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逐步拉大 , 农村剩余劳 动力纷纷 尝试寻找途径走 出农村寻找工作 。但是 , 由于人 口城 市化进程 滞后于 工业化 , 第三产业吸 纳就业能 力有限 , 使“ 人往 哪里去 ”
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摘要] 我国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主要是农村劳动力数量大、素质低、剩余多。
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中出现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影响有积极的、有消极的,在转移中还可能出现许多障碍,但这一切都阻止不了社会发展的脚步,科学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对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出现的问题我们要有积极地对策,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从而促进劳动力的转移。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及原因分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出现有其多方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基本现状是由我国农村人口多、耕地少、资源匮乏等基本国情决定的。
2.剩余劳动力的产生与我国作为传统农业大国的历史前提和几年来的政策失误有关。
3.它与农业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及农业现代化程度加深有关。
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与农业机械化程度逐步加深,不断提高我国农业资本有机构成和农业现代化程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把部分农村劳动力从传统农业中解放出来,加入剩余劳动力队伍的行列,出现了机械排挤人的现象。
而在现代,随着科技向生产力转化的速度加快,以及国家支农力度的加大,科技不断向农业生产过程渗透,农业机械化程度逐步加深,现代科技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和推广,农业生产愈来愈多地呈现出现代化、专业化、规模化等特点。
二、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1.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积极影响(1)有利于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
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比2009年增加766元,实际增长10.9%,增速比2009年提高2.4个百分点。
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家庭经营纯收入2833元,比2009年增加306元,增长12.1%,其中第一产业纯收入人均2231元,增加243元,增长12.2%。
工资性收入人均2431元,增加370元,增长17.9%。
在工资性收入中,外出务工收入人均1015元,增加165元,增长19.4%。
论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实路径选择共3篇
论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实路径选择共3篇论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实路径选择1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产值占GDP比重不断下降,城乡发展差距也在逐渐缩小。
但是,与此同时,我国农业仍然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如何合理地进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成为了当前我国农业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仍较庞大,这部分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服务业发展、城市化进程、优先发展乡村产业等密不可分。
因此,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需要采用多种手段与政策措施。
首先,应当加大对农民就业培训的力度。
目前,由于早期学历较低、科技水平较弱等原因,大部分农民对于非农领域的职业技能缺乏认知。
因此,应该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增强他们吸收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能力。
其次,应当推动乡村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农村劳动力就业环境。
为了吸引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业工作,应该逐步开发乡村产业,扶持特色农产品、文化旅游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选择性,同时提高农村收入水平。
第三,需要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支持。
政策上应拓展农村劳动力就业和社会保障渠道,通过提供社保等政策,逐步增加农村劳动力的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障。
同时,应当对将农村劳动力转移至城市就业的职工进行税收优惠等支持,以吸引更多农村劳动力到城市进行就业。
最后,需要加强对农村工作机会的引导和帮助。
政府应组织相关职能部门积极开展援助工作,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信息和相关政策的宣传,通过公平公正的机制,确保农民的劳动力转移过程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下实现。
如此一来,通过多项政策措施的配套运用,可以扶持农村劳动力走出农村,逐步实现发展和改善生活的目标。
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一部分,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和发展能力,是实现全面现代化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必须引起相关部门、企业和社会的广泛关注综上所述,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是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之一。
浅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L AO I HE QU JAN S
浅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廖 芳
【 提
要】我 国农村沉淀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 如此 庞大的剩余 劳动 力 已经成 为制约我 国经济发展 的首要 因素 ,
这 支 庞 大 的 队 伍 能 否 成 功 转 移 成 为我 国 解 决 “ 农 ” 三 问题 的 关键 。
浅论 我 国农村 剩 余 劳动 力转 移 问题
约有 2 多左右 , 亿 这给就业带来了 巨大的压力。 2 .现 有的一些制度 在一 定程 度上制 约 了农村 剩余 劳动 力 的转移。传统的城乡隔绝制度并 没有从根本上被打破 ,农 村剩余 劳动力进 入大中城 市就业依然要受到户籍制度 、就业 余 劳动力在农村 内部转移。从 目前我 国农村资源状况和 乡镇 企业的发展潜力来看 ,乡镇企业仍然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的主要渠道 。乡镇企业 能够容 纳较 多的转移劳动力 ,是 吸纳 农村剩余劳动力 的潜 力所 在 ,乡镇企业可 吸收那些离土不离 乡的农 民工 ,促进农 民工 向非农产业转移 ,增加农 民的工资 性收入 。 同时必须把 乡镇企业 的发展 和小城镇 建设结 合起 来 ,推动农村分散的乡镇企业逐步向城镇 集中 ,促使乡镇企
国是农业大国 ,农村人 口多 ,仅每年新增的农村劳动力以百
万人计 ,劳动力供给的增长远远超过了社会 生产的需求 ,劳 动力明显过剩 ,据估计 ,我 国未成功转移的农村剩余 劳动力
设 。改革开放 以前我国城市化进 程十分缓慢 ,9 1 1 5 年我 国城
L AOQ I S E一3 UJAN H 6
[ 关键词 】 村 ; 农 剩余 劳动力 ; 移; 转 对策
【 作者简介 】 廖
试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档 的住 宅 小 区 , 四通 八 达 的立 交 岗人 员实现再 就业后 ,减 少 了城 市 度 ,但 又不能盲 目进行 。必须有 目 中一 部分工作 岗位 。这样 一来 ,就 的 、有计 划 地转 移 。在 这过 程 中 , 桥 ,笔直 的高速公路 ,大型 的休 闲 娱乐广场 等 ,在其建设 过程 中 ,无 造 成 了部 分 农 民工 滞 留在 城 市 里 既 要 将 党 和 国家 的政 策 宣 传 到 农 处没有农 民工 的存在 。农 民工是城 找不到适合 的工作 ,给社会 治安带 市建设 中一 支重要 的力量 ,为全 面 来 了一 定 的压力 。 四、大 多数农 民工 由于缺 乏相 建设小康社 会做 出了贡献 。故若 能 关的 法律 、法规知识 ,当基本 的权 有效地转 移农村剩余 劳动力 ,不仅
对整个社 会而言 ,农 村剩余劳 成个别 发达城市 的交 通拥挤 、流动 化 、提高人 民素质 的艰 巨任务 。乡 镇 政 府作 为 直 接从 事农 村 工作 的 动力在转 移过程 中有利有 弊 。积极 人 口超 负荷 等 。 三 、我 国的城 市对剩余 劳动 力 管理者 ,在 中 国向现代 化进程 中起 的 方 面是 农 村 进 城 务 工 的劳 动 力
二 、外 出务 工的农 民因对 就业 力转 移 问题 已摆在面前 。在这个 问 是一种资源 浪费 ,也不利 于新型农 业生产技术 的推广应用 。因此 ,大 信 息和 相关知识 的缺 乏 ,外 出务工 题 上 ,中央明确要求最 基层 的地方 量 的劳 动力在 种 种利益 的驱动 下 , 时以 自发为主 ,具有一定 的盲 目性 政权机关—— 乡镇政府 ,要承担起 背井 离 乡 ,进 城 务工 。 和 无序 性 。在这种情 况下 ,容 易造 发展 中 国农 村 地 区经 济 和社 会 文
【推荐下载】关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关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探讨发展中国家的剩余劳动力流动规律以及针对相应的制约因素提出建议性的政策。
一个国家的劳动力就业规模是与该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与之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组合形式,与人口总量的变化相关联的。
本文从剩余劳动力及其转移的现状出发,探讨了造成我国农村劳动力过剩的原因,综合分析了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影响,通过对刘易斯劳动力流动模型的分析,探讨发展中国家的剩余劳动力流动规律以及针对相应的制约因素提出建议性的政策。
一、相关概念 1、农业劳动力。
农业劳动力是指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人口所具有的劳动能力。
农业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农业,是指农作物栽培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狩猎业、野生植物采集野等;狭义农业,是指种植业。
我们说的农业劳动力是指广义农业劳动力。
2、农业剩余劳动力。
农业剩余劳动力是个相对的概念,它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我们说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主要是指在目前生产力水平下超过生产需求量的农业劳动力。
3、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产业转移,即由农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另一类是地区转移,包括某一地区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另一地区转移;由农村向城市郊区农业转移。
我们说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针对产业来说,同一行业的地区之间流动,就地区来说是一种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但就全国来看,它并不属于行业之间的转移。
所以,就全国讲,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指剩余劳动力由农业向其他产业的移动过程。
一个剩余劳动者一旦转移到其他行业,就完成了这一任务,不称其为剩余农业劳动力了。
二、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 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总数达1.5亿以上,2000年底达到1.8亿。
这种矛盾短期内还会更为突出:随着农业要素的不断投入,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农业劳动生产率会不断提高,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将不断减少,可耕地有限,而且有进一步减少的趋势,农业就业的余地越来越少;乡镇企业的发展在新的发展时期也遇到了结构性困难,其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明显减弱,乡镇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也明显下降;加入WTO后,短期内我国农产品不仅会面临国际市场的价格压力,使农民收入难以通过农业大幅度提高,而且进口农产品势必导致国内农产品的需求减少,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进一步扩大;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基数大,据有关部门预测,未来10年全国农村每年还要新增劳动力600多万。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分析文档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分析文档第一篇: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分析文档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分析摘要: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明显的资源特征、地域特征、季节性特征和就业结构特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于提高农民收入、改善社会经济结构、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有着重要作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障碍是: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与现代化大生产的矛盾,城市化水平低导致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矛盾,农村人口持续增长与农村资源持续减少的矛盾。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劳动力从乡村向城镇的空间转移和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过程。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可以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改善社会经济结构,推动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征分析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率稳步上升,转移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量的比重1998、1999、2000年分别为6.03%、6.38%、8.28%,1998、1999年基本持平,2000年比1999年增加2个百分点。
1.劳动力转移的资源特征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资料显示:人均占有土地越少,劳动力转移速度越快。
从劳动力转移与人均占有耕地面积的关系看,人均占有耕地面积越多,则劳动力对土地的依赖性越强,向非农行业转移的步伐越慢。
人均耕地面积在1亩以下的,劳动力转移率高达94.87%,而人均耕地面积在2亩以上的,劳动力转移率只有20.68%。
2.劳动力转移的地域特征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据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对全国农村劳动力进行的抽样调查,1999年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平原地区当年转移5.6%,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8个百分点;山区6.4%;丘陵地区7.5%,高出平原1.9个百分点。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以省内转移为主,在省内流动的农村劳动力占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的多半数:1998、1999、2000年分别为66.16%、64.94%、58.95%。
同时也显现出向省外转移的比重在逐步增加,三年分别为33.84%、35.06%、41.05%。
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摘要]通过对刘易斯劳动力流动模型的分析,探讨发展中国家的剩余劳动力流动规律意义重大。
根据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具体特点与新问题,加强对刘易斯劳动力流动模型的再认识,分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寻求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等。
不仅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还对我国城市化的科学发展以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劳动力转移;二元经济;和谐发展受我国农业人口众多、二元经济结构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不断扩大。
”我国农村还有1亿多富余劳动力,每年需要转移的大约有800——900万人;2亿多农民工当中还有很多工作岗位并不稳固。
”〔1〕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工作,形势严峻、任务艰巨。
著名经济学家威廉·阿瑟·刘易斯(William Arthur Lewis)在深入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流动现象基础上,提出了二元经济条件下的勞动力流动模型。
结合我国实际,对刘易斯劳动力流动模型进行分析与再认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刘易斯劳动力流动模型的内涵1954年,刘易斯在《曼彻斯特学报》上发表了《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一文,文章提出了两个有名的经济发展模型:第一个是用来解释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发展机制及其运行问题的封闭经济模型;第二个是用来解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贸易条件确定问题的开放经济模型。
按照刘易斯劳动力流动模型的分析,不发达经济国家由传统部门与现代部门这两个不同性质的经济部门组成的。
传统部门以传统的农业部门为代表,生产率较为低下,人们只能维持最低的生活水平;而现代部门以资本主义工业部门为代表,以现代化方法进行生产,劳动生产率和工资都明显高于传统部门。
刘易斯认为劳动力流动分为两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由于传统部门与现代部门的生产方式等各方面的差异,农业部门内部便产生大量的边际生产力为零或负数的剩余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处于就业不足或隐蔽的失业状态。
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一个国家得劳动力就业规模是与该国家得经济进展水平和与之相习惯得经济结构,与生产力进展相习惯得生产关系得组合形式,与人口总量得变化相关联得.本文从剩余劳动力及其转移得现状动身,探讨了造成我国农村劳动力过剩得缘故,综合分析了我国得二元经济结构和经济进展水平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妨碍,通过对刘易斯劳动力流淌模型得分析,探讨进展中国家得剩余劳动力流淌规律以及针对相应得制约因素提出建议性得政策.一、相关概念1、农业劳动力.农业劳动力是指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得人口所具有得劳动能力.农业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农业,是指农作物栽培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狩猎业、野生植物采集野等;狭义农业,是指种植业.我们讲得农业劳动力是指广义农业劳动力.2、农业剩余劳动力.农业剩余劳动力是个相对得概念,它随着生产力水平得变化而不断变化.我们讲得农业剩余劳动力,要紧是指在目前生产力水平下超过生产需求量得农业劳动力.3、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得转移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产业转移,即由农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另一类是地区转移,包括某一地区得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另一地区转移;由农村向都市郊区农业转移.我们讲得农业剩余劳动力得转移是针对产业来讲,同一行业得地区之间流淌,就地区来讲是一种农业剩余劳动力得转移,但就全国来看,它并不属于行业之间得转移.因此,就全国讲,农业剩余劳动力得转移是指剩余劳动力由农业向其他产业得移动过程.一个剩余劳动者一旦转移到其他行业,就完成了这一任务,不称其为剩余农业劳动力了.wwWc二、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得现状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总数达15亿以上,2000年底达到18亿.这种矛盾短期内还会更为突出:随着农业要素得不断投入,农业新技术得推广,农业劳动生产率会不断提高,对劳动力得需求量将不断减少,可耕地有限,而且有进一步减少得趋势,农业就业得余地越来越少;乡镇企业得进展在新得进展时期也遇到了结构性困难,其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得能力明显减弱,乡镇企业吸纳就业得能力也明显下落;加入wto后,短期内我国农产品不仅会面临国际市场得价格压力,使农民收入难以通过农业大幅度提高,而且进口农产品势必导致国内农产品得需求减少,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进一步扩大;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基数大,据有关部门预测,以后10年全国农村每年还要新增劳动力600多万.假如从劳动力供给得角度看,随着农业投入得增加和技术含量得进一步提高,以及人力资本素养得逐步攀升,由传统农业本身排斥出得劳动力将会越来越多,2010年估计达到19亿人.所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改革目标后,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也出现了从事单一农业得劳动力数量得绝对减少,也会妨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得方式.三、妨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得因素我国农村出现大量劳动力过剩不是一种偶然现象,而是以往长期隐蔽于农村社会各种劳动要素相互交错作用得结果,总体上讲,造成我国农村劳动力过剩要紧有我国得二元经济结构、经济进展水平和农村人口得持续增长以及其他相关因素.1、我国存在得二元经济结构,都市化进展滞后.中国作为一个进展中得人口大国,二元经济结构是国民经济结构得差不多特征.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农业和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得差距以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得逐步拉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纷纷尝试查找途径走出农村查找工作.然而,由于人口都市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第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有限,使“人往哪里去”得咨询题目益突出.2、我国经济进展水平低,劳动力市场体系不完善.我国经济得进展水平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得直截了当妨碍因素.目前,我国在存在大量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同时.一些地区却出现了用人紧缺得“招工难”现象.这要紧源于特定时期用工信息得不对称.劳动力市场得中介组织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得转移上并没有发挥其应有得作用.与此同时,劳动力市场运行不规范.一些企业在聘请农民工时存在违法违规操作得现象,拖欠工资,在农民工出现工伤时推卸责任,致使农村劳动者得合法权益时常受到侵害;劳动力输出地没有做好农村劳动力得后续保障和治理,使农村劳动力在遇到咨询题时无法解决,打击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得积极性.3、农村人口增长,劳动力自身素养差.中国得差不多国情是人口基数大,农村人口比重高.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农村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农村劳动力人口规模不断增长,构成得持续性得农村就业压力,也造成了农业劳动力得大量剩余.伴随着农村人口得增长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增加.劳动者文化程度集中分布于小学和初中,高中层次、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得比重非常低,如此给剩余劳动力得转移造成了非常大得困难.4、制度因素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吸纳能力较弱.我国实行得是城乡隔离政策,农村户口在就业方面与城镇户口得差不非常大,在非常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劳动力资源得转移.由于信息服务滞后,致使农村劳动力转移途径不畅通,流淌机制不健全.关于农民工利益得爱护还没有相应健全得法律作为有效得保障,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困难.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得进展从目前得现实来看,制造业仍是提供就业岗位最多得产业之一.5、农业本身对劳动力得需求日益下落.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省农业劳动力得就业份额一直在下落.这是因为新农业政策得实施激活了农民得经济意识,许多劳动力开始脱离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资本要素加速向农业流入替代了部分劳动. 四、刘易斯劳动力流淌模型受我国农业人口众多、二元经济结构等多种因素妨碍,我国得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不断扩大.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得转移工作,形势严峻、任务艰巨.闻名经济学家威廉·阿瑟·刘易斯(william arthur lewis)在深入研究进展中国家得劳动力流淌现象基础上,提出了二元经济条件下得劳动力流淌模型.结合我国实际,对刘易斯劳动力流淌模型进行分析与再认识具有重要得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显而易见,刘易斯得劳动力流淌模型强调了现代工业部门与传统农业部门得差异,把工业化过程、经济增长过程与人口流淌过程紧密结合在一起进行了分析,这为进展中国家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流淌对经济增长得妨碍开发了一个新思路.与此同时,转移得剩余劳动力为现代工业部门制造了更多得利润.因此,进展中国家要对刘易斯得劳动力流淌模型进行正确得分析与认识,结合本国自身情况,探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得有效途径.五、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得差不多途径和对策为了更好地利用我国丰富得劳动力资源,政府需要制定多元得、配套得政策和措施,对剩余劳动力流淌给予指导,多层次、宽领域和全方位地拓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空间,确保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流淌与有效转移.1、中国农业结构得调整.农业结构设计得一个重要内容是农业生产单位得规模和数量.平均生产规模大、直截了当从事农业得农民数量少,这具有较高得劳动生产率.由于我国从事农业得农民数量太多,使农业使劳动生产率提高非常慢.农业内部结构得调整非常重要,然而,只有把大量得农业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去,才能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结构调整才能获得实质性得成功.2、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提高农村劳动力素养.当前我国剩余劳动力人数庞大,但文化素养和技能较低,绝大多数不具备专业技能.同时,由于劳动力素养与专业技能较低,难以进入较高层次得产业.因此,迫切需要由丰富得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变.为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素养与实现劳动力得转移就业得质量,政府需要做到以下几点:政府进一步加强职业技术教育,重视专业技能培训;及时公布职业需求和职业技能要求方面得信息,以此引导农业劳动力得培训和学习;加大农村劳动力法律、文化知识培训,提高劳动力得文化素养.3、建立健全得劳动力就业市场,消除劳动力流淌得障碍.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发育不足,就业结构失衡.由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得户籍制度、教育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等各种制度大大阻碍了劳动力得有序流淌.为实现劳动力得有序自由流淌,政府必须尽快取消限制人口流淌得各种政策和规定.首先,建立城乡公平得就业制度;其次,改革现行得户籍治理制度及与此相关得住房、子女教育等制度;再次,完全改革社会保障等方面得不公平性政策,打破城乡劳动力分割壁垒,逐步建立城乡统一得得劳动力市场,实现劳动力得优化配置.4、都市部门必须统筹规划,拓宽剩余劳动力就业渠道.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进行,第二产业生产结构进行了调整,大量企业职工失业,都市部门就业形式严峻,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都市,更加剧了都市得就业矛盾.因此,在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村转向都市部门时,政府要对劳动力流淌采取措施,统筹规划,拓宽剩余劳动力得就业渠道,促进经济增长.加快城镇化建设水平,开拓第三产业,使之成为大量汲取农村剩余劳动力得有效载体.5、农业部门必须得到政府更大力度得支持,重新汲取剩余劳动力.对刘易斯得劳动力流淌模型进行再认识表明,农业领域也在技术迅速进展得基础上逐渐扩大规模,在一定程度上能重新汲取一些剩余劳动力.因此,政府应逐步改善农业部门得投资环境,提高农业部门得技术水平,幸免由于农业部门生产能力得下落而导致大量得剩余劳动力涌人都市,放缓剩余劳动力外流速度,减轻都市工业部门得劳动就业压力.改革开放必须把握农村改革那个重点,在统筹城乡改革上取得重大突破,形成城乡经济社会进展一体化新格局.六、结语通过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其转移得现状分析,我们了解到其转移中还存在着许多咨询题,受多方面因素制约.但无可否认,剩余劳动力得转移还存在非常大得空间.通过对刘易斯劳动力流淌模型得分析,我们能够看出,基于我国得国情以及经济进展水平而言,我国农业人口众多、二元经济结构等众多因素妨碍着劳动力得转移,因此,探讨出我国剩余劳动力流淌规律以及针对相应得制约因素提出建议性得政策是有重大意义得,这将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得转移做出更进一步得贡献.【参考文献】[1]谭临、孙鹤: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得教育经济学分析——以云南省为例[j]经济咨询题探究,2011(8)[2]雷倩、诸锡斌:农业大于性规律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得妨碍与作用——以昆明市官渡区中坝村为例[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1)[3]孥彦熹、安扬:试论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j]时代经贸,2011(208)[4]肖云:新形势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得困境与对策[j]社会科学,2010(8)[5]范静: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得转移——解读刘易斯劳动力流淌模型[j]理论观看,2011(4)[6]刘力:农村土地流转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探讨[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7]陈辉: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和妨碍因素[j]农民致富之友,2008(3)[8]王军:苏北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10(10)[9]易远宏: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流淌得制度障碍[j]重庆学院学报,2011(6)[10]侯美莲: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与对策——以山西省定襄县为例[j]农业经济,2011(5)[11]邢雪平、王志彬: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得swot分析[j]农业经济,2011(7)[12]郭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受阻得缘故分析[j]农业经济咨询题,2004(6)[13]丁绪辉:人力资本开发: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得有力支撑[j]农业经济,2011(8)。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_论文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_论文1. 背景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不仅关乎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对全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2. 目标本论文旨在通过深入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问题,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顺利进行,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3. 方法3.1 调研分析利用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等方式,深入调研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问题,收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3.2 理论分析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人口学、社会学等理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和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
3.3 解决方案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系列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方案,包括政策调整、职业培训、农村产业发展等多方面措施。
4. 预期成果通过本论文研究,预期可以全面了解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为相关农村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
5. 计划进度5.1 第一阶段•进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调研和分析•梳理相关理论,构建研究框架5.2 第二阶段•深入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提出解决方案和政策建议5.3 第三阶段•撰写论文初稿•进行论文修改和完善6. 参考文献XXX.农村转移就业政策的探究[J]. 人口与发展, 2019, (3):32-35.XXX.中国农业转移就业的困境与政策对策[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8, 12(3):107-110.特殊应用场合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政策制定2.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项目申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政策制定针对政策制定的特殊场合,需要增加以下条款:•法律法规依据:对政策制定的依据法律法规进行详细说明•政策影响评估: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政策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估和梳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注意事项:•问题:政策制定需要考虑到不同地区的特殊情况,如北方农村和南方农村的发展差异,政策可能需要因地制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质文档】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word版本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随意编辑修改! ==
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论文频道一路陪伴考生编写大小论文,其中有开心也有失落。
在此,小编又为
朋友编辑了“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希望朋友们可以用得着!
一、相关概念
1、农业劳动力。
农业劳动力是指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人口所具有的劳动能力。
农业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农业,是指农作物栽培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狩猎业、野生植物采集野等;狭义农业,是指种植业。
我们说的农业劳动力是
指广义农业劳动力。
2、农业剩余劳动力。
农业剩余劳动力是个相对的概念,它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我们说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主要是指在目前生产力水平下超过
生产需求量的农业劳动力。
3、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产业转移,即由农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另一类是地区转移,包括某一地区的农
业剩余劳动力向另一地区转移;由农村向城市郊区农业转移。
我们说的农业剩
余劳动力的转移是针对产业来说,同一行业的地区之间流动,就地区来说是一
种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但就全国来看,它并不属于行业之间的转移。
所以,就全国讲,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指剩余劳动力由农业向其他产业的移动过程。
一个剩余劳动者一旦转移到其他行业,就完成了这一任务,不称其为剩余
农业劳动力了。
二、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
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总数达1.5亿以上,201X年
底达到1.8亿。
这种矛盾短期内还会更为突出:随着农业要素的不断投入,农
业新技术的推广,农业劳动生产率会不断提高,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将不断减少,可耕地有限,而且有进一步减少的趋势,农业就业的余地越来越少;乡镇企业
的发展在新的发展时期也遇到了结构性困难,其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明
显减弱,乡镇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也明显下降;加入WTO后,短期内我国农产
品不仅会面临国际市场的价格压力,使农民收入难以通过农业大幅度提高,而
且进口农产品势必导致国内农产品的需求减少,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进一
步扩大;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基数大,据有关部门预测,未来10年全国农村每年还要新增劳动力600多万。
如果从劳动力供给的角度看,随着农业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