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分离工程小论文

合集下载

分离技术论文

分离技术论文

分离技术论文目录一.超临界萃取技术的简介二.超临界萃取技术的原理三.超临界萃取技术的特点四.超临界萃取技术的技术应用五.超临界萃取技术的装置六.综述一.超临界萃取技术的简介超临界为超临界流体,是介于气液之间的一种既非气态又非液态的物态,这种物质只能在其温度和压力超过临界点时才能存在。

超临界流体的密度较大,与液体相仿,而它的粘度又较接近于气体。

因此超临界流体是一种十分理想的萃取剂。

超临界流体的溶剂强度取决于萃取的温度和压力。

利用这种特性,只需改变萃取剂流体的压力和温度,就可以把样品中的不同组分按在流体中溶解度的大小,先后萃取出来,在低压下弱极性的物质先萃取,随着压力的增加,极性较大和大分子量的物质与基本性质,所以在程序升压下进行超临界萃取不同萃取组分,同时还可以起到分离的作用。

温度的变化体现在影响萃取剂的密度与溶质的蒸汽压两个因素,在低温区(仍在临界温度以上),温度升高降低流体密度,而溶质蒸汽压增加不多,因此,萃取剂的溶解能力时的升温可以使溶质从流体萃取剂中析出,温度进一步升高到高温区时,虽然萃取剂的密度进一步降低,但溶质蒸汽压增加,挥发度提高,萃取率不但不会减少反而有增大的趋势。

除压力与温度外,在超临界流体中加入少量其他溶剂也可改变它对溶质的溶解能力。

其作用机理至今尚未完全清楚。

通常加入量不超过10%,且以极性溶剂甲醇、异丙醇等居多。

加入少量的极性溶剂,可以使超临界萃取技术的适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到极性较大化合物。

二.超临界萃取技术的原理所谓超临界流体,是指物体处于其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以上时的状态。

这种流体兼有液体和气体的优点,密度大,粘稠度低,表面张力小,有极高的溶解能力,能深入到提取材料的基质中,发挥非常有效的萃取功能。

而且这种溶解能力随着压力的升高而急剧增大。

这些特性使得超临界流体成为一种好的萃取剂。

而超临界流体萃取,就是利用超临界流体的这一强溶解能力特性,从动、植物中提取各种有效成份,再通过减压将其释放出来的过程。

《高等分离过程》课程中工程案例分析

《高等分离过程》课程中工程案例分析

深 入 全 面 的 认 识 。好 的小 组 之 间要 力 求 均衡 ,实 现公 平 竞 2002, (3)。
争 ,体现 “组 间同质 ”的原则。
[2】李淑媛 .论合作学 习的基本理念 [J】.教育研 究,2002,(2).
(2)重 视 学 习 小组 “领头 雁 ”的 培养
[3】王坦 .新课程 与学习方式的变革 [M】.北京 :北京师范 大学
单是传 授知识 ,更多 的是激励思考 ,越来越参与其 中,帮 作教学促进学生之间互帮互助 。在与他人合作 以及帮助他人
助发现问题 ,让学生 自己思考,而不是直接拿 出现成真理, 的过程中,锻炼学生 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积极性。
填鸭式的教学。因此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 中,要不断变换
合作交流 的教学方式一般 需要在教师的主导下开展 ,
【关键词 】高等分 离过程;案例;分析 【文章编号】1009-5624(2018)06-0174-03
1引言
重要 的专业课程 。其课程的主要 内容是研究工业过程 中物
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 己受到了越来越 质分离与纯化的工程技术学科 。当物质以混合物的形式存
多的教 师关注 卜 。 《高等分离过程 》是化工类学生一 门 在,需要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一种或几种产 品时,就需要对
收、吸附、萃取、薄层色谱等。其 中膜分离作为一种新型 艺过程 中,面临的主要 问题是膜渗透通量的大幅降低 ,因
提高 自己的合作交流能力,为学生做表率 。学习方式的改 系的重要方式,也是社会群体生存的必要条件,作为学生来
变与新课程 的开启 ,需要教师重新定位 自己的角色 。在数 说 ,也是在合作交流中不断取得进步的。采用 “合作交流 ”
学课堂教学的过程 中,教师 的职责 已经在发生改变 ,不单 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使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还可 以通过合

高等分离工程

高等分离工程

色谱法须在两相系统间进行。一相是固定相, 需支持物,是固体或液体。另一相为流动相, 是液体或气体。当流动相流经固定相时,被 分离物质在两相间的分配,由平衡状态到失 去平衡到又恢复平衡,即不断经历吸附和解 吸的过程。随着流动相不断向前流动,被分 离物质间出现向前移动的速率差异,由开始 的单一区带逐渐分离出许多区带,这个过程 叫展层。

⑶相对移动值 从点样原点开始到展开后的溶剂 前沿,是溶剂的移动距离,记为l0,混合物中各 组分的移动距离分别记为l1,l2,l3 …(移动值 示意图)。
在不同的展开条件下,各 化合物的移动距离不会相 同,而在同一条件下,相 对于展开剂的移动距离, 各化合物有可比较的展开 数据,称为相对移动值, 或比移值: Rf=l1/l0 在相同条件下测得的比移 值可以作为化合物的薄层 色谱特征值进行比较对照。
l1 l2
比移值示意图
l0
3.薄层色谱应用
⑴可用于判断两个化合物是否相同(同一展 开条件下是否有相同的移动值); ⑵可用于确定混合物中含有的组分数; ⑶可用于为柱色谱选择合适的展开剂,监视 柱色谱分离状况和效果; ⑷可用于检测反应过程。

1.原理
柱色谱法
流动相流过时各组分会以不同的速率向下移动, 吸附弱的组分以较快的速率向下移动。随着流动 相的移动,在新接触的固定相表面上又依这种吸 附-溶解过程进行新的分配,新鲜流动相流过已 趋平衡的固定相表面时也重复这一过程,结果是 吸附弱的组分随着流动相移动在前面,吸附强的 组分移动在后面,吸附特别强的组分甚至会不随 流动相移动,各种化合物在色谱柱中形成带状分 布,实现混合物的分离。
几种色谱柱
2.柱色谱分离条件 ⑴ 固定相选择 柱色谱使用的固定相材料又称吸附剂。 吸附剂对有机物的吸附作用有多种形式。 以氧化铝作为固定相时,非极性或弱极性有 机物只有范德华力与固定相作用,吸附较弱; 极性有机物同固定相之间可能有偶极力或氢 键作用,有时还有成盐作用。这些作用的强 度依次为: 成盐作用 > 配位作用 > 氢键作用 > 偶极 作用 > 范德华力作用。 有机物的极性越强, 在氧化铝上的吸附越强。

生物分离工程论文

生物分离工程论文

超临界萃取技术(分离工程)姜浩化工1010 1001011010摘要:超临界流体萃取(SFE)技术开辟了分离工业的新领域,是一种新型的分离技术。

本文对超临界萃取的基本原理进行了阐述,介绍了超临界萃取的特点及其在天然香料工业、食品和天然中草药等方面的应用和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超临界萃取应用展望Abstract: 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 is a new kind of separation technology. This paper reviewed about its characteristic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pplication in natural perfume, food, natural herbal medicine and other fields, and prospect of its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Keywords: 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 Application Advance超临界萃取技术也叫做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

超临界流体(Supercritical Fluid) 是指处于超过物质本身的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状态的流体。

这种状态下的流体具有与气体相当的高渗透能力和低粘度,又兼有与液体相近的密度和对物质优良的溶解能力[1]。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简称SEE) 以超临界状态下的流体作为溶剂,利用该状态下流体所具有的y 渗透能力和y 溶解能力萃取分离混合物的过程超临界流体的溶解能力随体系参数(温度和压力)而发生连续性变化,因而通过改变操作条件,稍微提y温度或降低压力,便可方便地调节组分的溶解度和萃取的选择性超临界溶剂包括CO2,NO2,SO2,N2低链烃等,而CO2 是最常用的超临界萃取介质,这是因为它的临界温度(31. 1) 接近室温,临界压力(7. 3AmPa) 较低,萃取可以在接近室温下进行,对热敏性食品原料、生理活性物质、酶及蛋自质等无破坏作用,同时又安全、无毒、无臭,因而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妆品等领域中;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生物分离技术论文

生物分离技术论文

生物分离技术论文《生物分离技术》课程是高职院校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中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下面是为大家精心推荐的生物分离技术论文,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高职《生物分离技术》教学模式初探摘要:教学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在《生物分离技术》专业的教学中出现的一系列的弊端日渐凸显。

本文针对《生物分离技术》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对教学模式进行初探,提出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及教学做一体化的新模式,将教和学两个过程有效结合,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和强调职业能力培养,实现由学科知识本位向职业能力本位转变。

关键词:生物分离技术;传统教学模式;现代教学模式:G712 文献标志码:A :1002-2589(xx)15-0234-02《生物分离技术》课程是高职院校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中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旨在培养具备生物材料预处理、提取、初步纯化、精制等生化产品分离纯化岗位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和知识,具备相应岗位及岗位群所需的方法能力、个人职业可迁移能力和一定社会责任感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是一门对学生实践要求较高理论性较强的课程。

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重理论、轻实践,基于此,我系生物分离技术课程组教师对本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

一、传统教学模式及其不足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教科书以及课堂教学”为中心的“三中心论”,教学过程遵循“准备、复习旧课、教授新课(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巩固练习、归纳总结、布置作业”六步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按照教材章节顺序,教学评价注重考试结果性评价。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学生则被动地接受知识。

因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其独立性显现不出来,因此其课堂教学有时难免生硬、呆板,教学效果不理想。

在我们传统的《生物分离技术》教学过程中,授课主要遵循课本章节的顺序,先上理论课,后上实践课,实践教学仅仅是为了辅助理论教学,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结合不紧密。

化工类研究生高等分离工程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化工类研究生高等分离工程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科技、 人才 、 教育 这三 个纲 要 的要求 , 到2 0 2 0年 我 国要跻 身创 新型 国家 行 列 , 进 入 人 力 资源 强 国行
[ 作 者 简 介]周 彩 荣 ( 1 9 5 8 一 ) , 女, 教授 , 博士 ; 詹 自力 ( 1 9 6 5 一 ) , 男, 副教授 , 博 士。
Ke y wo r d s:A d va nc e d Se pa r a t i o n Pr o c e s s e s ; Te a c hi ng r e f o r m Gr a du a t e e du c a t i on
建 设创 新 型 国家 , 科技 是 支 撑 , 教 育 是基 础 , 人 才 是关键 。人 才 强 国 战 略与 科 教 兴 国 战 略 、 可
Te a c h i n g Re f o r m a n d Pr a c t i c e f o r Co u r s e Ad v a n c e d
Se p a r a t i o n Pr oc e s s e s
Zh ou Ca i r o n g,Zha n Zi Adv a nc e d s e p a r a t i on e ngi n e e r i n g c ou r s e i s a c o ur s e w hi c h c om b i n e s t he o r y wi t h e n gi ne e r i n g
p r a c t i c e .I t i s n e c e s s a r y f o r s t u d e n t s t o h a v e s t r o n g ma t h e ma t i c a l s k i l l s ,d a t a p r o c e s s i n g a b i l i t y a n d e n g i —

工程教育下分离工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工程教育下分离工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工程教育下分离工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工程教育下分离工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摘要]对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结合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培养方案中十项毕业要求,重点从掌握基本理论知识、运用所学化工专业理论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化学工程问题、掌握基本的创新方法且具有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三个方面展开讨论,从教学理念、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角度提出了分离工程课程的教学改革设想。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分离工程;教学改革1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我国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由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组织实施,始于1993年土建类专业评估,2006年正式在多个专业领域实施,迄今己走过9年的发展历程,其目的是:构建工程教育的质量监控体系,推进工程教育改革,进一步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建立与工程师制度相衔接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促进工程教育与工业界的联系,增强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对产业发展的适应性;促进中国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提升我国工程技术人才的国际竞争力。

2结合毕业生十项毕业要求中的主要三项,提出课堂教学改革具体措施结合专业认证标准,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了本专业学生毕业时应达到十项毕业要求。

《分离工程》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在化工热力学和化工传递过程知识的基础上,采用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方式,详细阐述各类分离过程(精馏、吸收、解吸、萃取、膜分离、吸附、浸取、结晶和干燥等)的物理化学原理、设计计算方法、工业应用、主要设备、数学模型和计算机应用软件,并展示分离过程学科的发展历史和主要进展。

本文针对《分离工程》课程贡献于毕业生十项毕业要求中的主要三项,分别展开讨论。

2.1掌握扎实的化学工程基础知识和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系统的工程实践学习经历,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按照该项要求,我们在授课中,一方面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对复杂及多样性的分离技术按原理进行分类,如:通过加入分离媒介生成两相的分离为平衡分离,如精馏、吸收等;不需要加入分离媒介,以压差、浓度差、电位差等为推动力的分离过程为速率分离,如膜分离;对多组分精馏计算由浅入深展开,由假定理想情况下的简捷法计算入手,建模用MESH方程开展严格法计算,为解决实际工业应用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

分离工程论文

分离工程论文

摘要:膜分离技术是一项新兴的高效、快速、节能的新型分离技术。

作为一种新型分离技术,在多种领域等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重点介绍了膜分离技术的发展以及几种主要的膜分离技术在乳制品生产过程中的应用。

关键字:膜分离技术;发展;乳制品;存在的问题引言:大多数人会认为,膜离我们的生活非常遥远。

其实不然,膜分离技术非常贴近我们的日常生活。

如水、果汁、牛奶、保健品、中药、茶食品、饮料、调味品等我们随时可能接触到的,都会用到膜分离技术。

1、膜分离技术的发展及分离膜的优缺点膜分离技术是美国N. N. L i博士于1968年发明的,它主要依据对不同物质具有选择性渗透的性质来进行组分的分离,具有高效快速选辉性好,设备简单和能耗少等优点,用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新型分离膜,可借助于外界能量或化学位差的推动对多组分液体和溶剂进行分离,提纯和富集这种新型膜的出现和应用,不仅使传统的化工分离的概念及过程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而且使催化剂和膜结合对较快和更特殊的反应大有前途。

[1]在我国,膜技术的发展是从1958年离子交换膜研究开始的。

1958年开始进行离子交换膜的研究,并对电渗析法淡化海水展开了试验研究;1965年开始对反渗透膜进行探索,1966年上海化工厂聚乙烯异相离子交换膜正式投产,为电渗析工业应用奠定了基础。

1967年海水淡化会战对我国膜科学技术的进步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970年代相继对电渗析、反渗透、超滤和微滤膜及组件进行研究开发,1980年代进入推广应用阶段。

1980年代中期我国气体分离膜的研究取得长足进步,1985年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首次研制成功中空纤维N2/H2分离器,主要性能指标接近国外同类产品指标,现己投入批量生产,每套成本仅为进口装置的1/3。

进入90年代以来,复合膜的制备取得了较大进展。

[2]膜分离技术的过程简单,以相同的原理可解决许多不同场合的不同分离问题,像海水脱盐、气体分离、人工肾等; 分离过程中无相变,减少了能耗;操作基本上在常温下进行,便于处理热敏性物质;无新的废产物产生,不会增加新的污染,是一种清洁的分离手段。

分离工程小结(2012)

分离工程小结(2012)
上停留时间分布和流动形
式的测定可知,液体在板
上的停留时间分布很宽。
已提出一些模型描述流体流型对于效率的影响,
做一些假设后得到效率与传质系数之间的关系。
分离工程 (2)流型与混合效应
液相纵相不完全混合对板效率起明显的不利影响; 不均匀流动、尤其是环流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横向混合能消弱液相不均匀流动的不利影响; 随塔径增大纵向不完全混合的有利影响将减弱, 不均匀流动则趋于严重。
渗透通量通常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膜面积的透过
物量表示,希望渗透通量越大越好。 分离效率对于不同的膜分离过程和分离对象可以有 不同的表示方法。如:截留率、分离系数等。 通量衰减是由于过程的浓差极化、膜的压密以及膜 孔堵塞等原因造成膜的渗透通量随时间而减小的情况。
分离工程 装臵的设计变量
确定装臵设计变量的方法:
由于非均相物系中的连续相和分散相具有不同的物 理性质(如密度、粒度),故一般可用机械方法将它们 分离。要实现这种分离,必须使分散相和连续相之间发 生相对运动,因此,非均相物系的分离操作遵循流体力
学的基本规律。按两相运动方式的不同,机械分离大致
分为沉降和过滤两种操作。 机械分离过程主要有:凝聚与絮凝、重力沉降、离 心分离、旋流分离、浮选、过滤、筛分、压榨、超声、 磁、电分离等。
(3)雾沫夹带
分离工程
(4)物性的影响
物系的物性如液体粘度、气液两相密度、扩散系数、
相对挥发度和表面张力等对分离效率有较大的影响。
液体粘度对流动状态和液相传质阻力有很大影响。粘
度高,两相接触差,液相扩散系数降低,效率降低。精馏 过程与吸收过程在低温下效率均将减小。 密度梯度对传质系数的影响表现在传质界面是否形成 混合旋涡。 所分离物料的相对表面张力不同,其喷雾及发泡性质 不同。形成表面张力梯度有利于效率的提高。

分离工程_论文

分离工程_论文

分离工程大作业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班级:化工0904姓名:马金龙学号:0901010423萃取精馏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摘要:萃取精馏是近沸点混合物分离的主要方法, 本文对萃取精馏技术及其在分离过程中的研究与应用进行了讨论。

结合国内外萃取精馏技术中溶剂选取方法、萃取工艺及设备改进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介绍了近年来萃取精馏技术的应用新情况。

萃取精馏作为一种分离络合物、近沸点混合物及其他低相对挥发度混合物技术,在石油化学工业中的1,3-丁二烯的分离、芳烃抽提、乙醇/水分离、环己烷提纯等过程得到广泛的应用。

它是通过向精馏塔中加入1种或2种可以与分离混合物相溶的溶剂,提高了待分离组分的相对挥发度,从而达到分离沸点相近组分的目的[1]。

萃取精馏中溶剂的选择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早期的溶剂选取方法决定了其选择的范围较窄,从而使萃取精馏技术的应用受到限制。

萃取精馏采用的溶剂具有沸点高、相对不易挥发,并与其他组分不易形成络合物的特点。

随着萃取溶剂探索方法的发展、萃取精馏系统的进一步优化及高效设备的采用,提高了萃取精馏系统的适用性、可控制性和操作性,使其与其他精密分离技术和液液萃取技术相比,显示出了越来越明显的优越性。

1萃取精馏的原理在基本有机化工生产中,经常会遇到组分的相对挥发度接近于1,甚至组分之间能形成共沸物。

若采用普通精馏的方法进行分离,将很困难,或者不可能。

对于这类物系,可以采用特殊精馏方法,向被分离物系中加入第三种组分(称为溶剂),改变被分离组分的活度系数,增加组分之间的相对挥发度,达到分离的目的[2]。

如果加入的溶剂与原系统中的一些轻组分形成最低共沸物,溶剂(也称共沸剂,挟带剂)与轻组分将以共沸物形式从塔顶蒸出,塔底得到重组分,这种操作称为共沸精馏;如果加入的溶剂不与原系统中的任一组分形成共沸物。

其沸又较任一组分的沸点高,溶剂(也称萃取剂)与重组分将随釜液离开精馏塔,塔顶得到轻组分,这种操作称为萃取精馏。

分离工程论文

分离工程论文

摘要:任何一个石油化工、医药化工、生物化工都离不开分离过程,原理精制及中间产物分离、产品提纯都要用到分离技术。

分离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大体分为机械分离和传质分离。

本文主要讨论分子蒸馏。

分子蒸馏技术是一种特殊的液液分离技术,是在高真空状态下气体运动理论的深入研究以及真空蒸馏技术的不断发展而逐渐兴起的一种新的分离技术。

目前,分子蒸馏技术已经成为分离技术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广泛用于天然产物、食品、石油化工、农药、塑料工业等领域的有机物的分离。

要实现这样的分离,必要的设备是不可少的,到目前有许多典型的设备能够实现分子蒸馏。

关键词:分离;分子蒸馏;设备1.分子蒸馏技术原理:分子蒸馏是基于不同物质分子运动的平均自由程的差异而实现液体混合物进行分离。

当两个分子距离较远时,它们之间表现为相互吸引的作用,而当它们接近到一定程度时,它们之间的作用会变为相互排斥,随着距离的进一步接近,排斥力会迅速增加。

两分子在碰撞过程中,它们的质心的最短距离就是分子的有效直径。

任何一个分子在运动过程中,其自由程是在不断变化的,在一定外界条件下,不同物质的分子自由程是不同的。

2.分子蒸馏技术优点:2.1蒸馏的压力低2.2物质受热的时间短2.3操作温度低2.4分离程度高2.5蒸馏液膜薄,传热效率高2.6产品耗能小2.7没有沸腾鼓泡现象,分子蒸馏是液层表面上的自由蒸发,3.分子蒸馏的缺点:3.1分子蒸馏设备价格昂贵,设加工难度大,造价高设计技术要求高,相应的配套设备也要求多,投资过大3.2分子蒸馏装置必须保证体系压力达到的高真空度,对材料密封要求较高,且蒸发面和冷凝面之间的距离要适中3.3馏受设备结构和加热面积的限制,在大规模生产应用中有不少的困难4.分子蒸馏的应用4.1产品与催化剂的分离4.2消除环境污染的分离4.3避免和减少热敏物质的损伤与破坏4.4脱出热敏性物质中的轻分子5.分子蒸馏的未来展望5.1加强分子蒸馏技术理论的研究对分子蒸馏各过程进行基础理论研究,并模拟建立描述主体和表面温度以及组成自检关系的数学模型,为工业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为优化蒸馏操作以及对预测提供理论依据5.2加强分子蒸馏技术设备的研制对分子蒸馏装置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加强新型高效节能分子蒸馏器的研制开发,并对特定工艺中各种设备进行能力集成及调优,最大限度地利用能源。

高等分离工程小论文

高等分离工程小论文

高等分离工程小论文【摘要】精馏技术因其独特的优势在化工工业中日益受到重视,已在多个领域实现了工业化,对某些新领域的开发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本文从理论和实际两方面对精馏做了简单的介绍,包括定义、分类、原理、应用等方面,本文也对已在工业生产中占有一定的地位特殊精馏做了详细的介绍,旨在更进一步了解有关精馏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精馏精馏原理特殊精馏【正文】混合物的分离是化工生产中的重要过程。

精馏馏是分离液体混合物的典型单元操作。

它是通过加热造成气、液两物系,利用物系中各组成部分挥发度不同的特性以实现分离的目的。

1. 精馏概念同时多次进行部分气化和部分冷凝的方法,使混合液较完全分离,获得接近纯组分的单元操作。

精馏是工业上应用最广的液体混合物分离操作,广泛用于石油、化工、轻工、食品、冶金等部门。

1.1 精馏的分类(1)根据操作方式,可分为连续精馏和间歇精馏;(2)根据混合物的组分数,可分为二元精馏和多元精馏;(3)根据是否在混合物中加入影响汽液平衡的添加剂,可分为普通精馏和特殊精馏,包括萃取精馏、恒沸精馏、加盐精馏,变压精馏和分子蒸馏。

此外,若精馏过程伴有化学反应,则称为反应精馏。

普通精馏1.2 精馏原理在精馏过程中,由塔釜产生的蒸汽沿塔逐板上升与来自塔顶逐板下降的回流液在塔板上多次部分汽化部分冷凝,进行传热与传质,使混合液达到一定程度的分离。

回流是精馏操作的必要条件,塔顶的回流量与采出量之比称为回流比。

回流比是精馏操作的主要参数,它的大小直接影响精馏操作的分离效果和能耗。

若塔在最小回流比下操作,要完成分离任务,则需要无穷多块塔板,在工业上是不可行的。

若在全回流下操作,既无任何产品的采出,也无任何原料的加入,塔顶的冷凝液全部返回到塔中,这在生产中也无任何意义。

但是,由于此时所需理论板数最少,易于达到稳定,故常在科学研究及工业装置的开停车及排除故障时采用。

通常回流比取最小回流比的1.2~2.0倍。

1.2.1多次部分冷凝如图:将组成为XF,温度为TA的混合液加热到气液共存区,使其部分气化,并将气液两相分开,气相组成为Y1,液相组成为X1,且Y1>X f>X1,部分分离。

高等分离工程主要内容

高等分离工程主要内容

高等分离工程主要内容
1. 高等分离工程啊,那可包含了各种奇妙的分离方法哟!就像厨师把一堆食材巧妙地分离开来一样,咱们要把不同的物质分开。

比如说从石油里把各种有用的成分提炼出来,这多神奇呀!
2. 还有那些复杂的分离设备呢,多像超级英雄的装备呀!比如精馏塔,它就像一个大力士,能把不同沸点的物质稳稳地分开呢。

你能想象它有多厉害吗?
3. 分离过程的优化,哇,这可太重要了!就如同给车子找最顺畅的路线一样,我们要找到分离的最佳途径呀。

像改进一个分离工艺,让它效果更好,是不是很有成就感呢!
4. 高等分离工程对纯度的要求可高啦,简直就像是在追求极致的完美!比如说要得到超级纯的某种物质,那得下多大功夫呀,这不是很有挑战性吗?
5. 不同的材料要用不同的分离方法,这就好比不同的病人要用不同的药一样。

比如分离蛋白质和分离金属离子,那方法可是完全不一样的呀!
6. 分离效率也是关键呀,可不能慢吞吞的。

这就如同跑步比赛,要快快快!想办法提高效率,节省时间和成本,这多棒呀!
7. 质量传递在高等分离工程里也很重要哦!就好像信息的传递一样,要准确又快速。

比如研究物质在不同相中的传递规律,很有意思吧?
8. 高等分离工程的应用那可广泛了,几乎无处不在呀!从化工到制药,从食品到环保,哪里不需要分离呀?所以呀,一定要好好学这门课,它真的超级有用!
我的观点结论:高等分离工程充满了挑战与机遇,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探索,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能为各个领域带来巨大的价值。

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高等分离工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高等分离工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河南化工HENAN CHEMICAL INDUSTRY2221年第38卷•66•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高等分离工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吴诗德,田俊峰,韩光鲁(郑州轻工业大学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河南郑州45()()78)摘要:概述了课程概要及教学改革必要性,分析了适应专业学位教育方向,与企业共进课堂,并详细论述了教学內容安排及教学重点,探讨引入“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理念及对分课堂的教学手段,以及绿色、生态化工理念。

以强化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专业学位;高等分离工程;对分课堂;探索式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403-3467(2023)04-0068-032前言专业学位以专业实践为导向,注重实践和应用,主要针对社会特定职业领域的需要,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因此,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处于同一层次,但课程应该不同于学术学位。

高等分离工程是化学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是推动新工科建设的重要课程载体。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不同于学术学位,应注重研究生独立思考、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让研究生初步具有大国工匠的素养。

为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教学改革,我院高等分离工程教学团队结合课程特色,对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1课程概要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高等分离工程主要研究化学工业过程中混合物分离规律、传质原理等,内容涉及面广,知识综合性强,要求较高的数学功底,同时,课程具有较强的工程性质,要求研究生具有工程思想和工程视野。

此外,国内外分离技术发展比较快,需要不断补充新型分离技术内容,做好分离工程传统理论和分离新技术的课程衔接与优化调整。

因此,需要优化传统教学模式,增加新的课程理念和教学手段,促进新工科背景下工科研究生工程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

2适应教育方向,与企业共建课堂为保证专业学位的专业实践教学质量,我院高等分离工程教学团队积极联系校友工作的濮阳化工企业,与企业导师共同制定教学大纲,探讨主要教学内容,补充工程教育模块的教学内容,分析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内容贴近工程实践,主要教学内容见表1。

第1章 高等分离工程绪论总结

第1章 高等分离工程绪论总结

2.4分离技术与原子能工业
核能作为 一种高 效、清 洁、经 济的 能源正越 来越受到重 视,为了提纯和净化铀,对溶剂萃取提铀技术进行了大量的研 究,筛选了大量的溶剂,确立了磷酸三丁酯( TBP)及胺类系 列萃取剂。为开发铀的萃取设备,起初使用间歇操作的搅拌釜 和类似于气液接触设备的喷淋塔和筛板塔等,效率低、操作困 难。通过研究,认识到液液接触与气液接触的不同,液液萃取 过程的两相密度差小,界面张力小,粘度大,传质阻力大,分 散和聚并分相均困难,所以必须在萃取设备中,进行机械搅拌 增进扩散和提高传质。为此开发了各种转动塔、脉动塔、振动 塔和混合澄清槽等,为萃取过程的工业生产提供了可靠、高效 而生产能力大的分离设备,推进了铀、钍、钚等放射性元素的 分离与提纯过程的工业实现。此外,气体扩散法用于同位素的 分离,并付诸工业化,为核能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分离工程的今天:分离技术 推动着化学工业与相关工业的发展
分 离 单 元操 作 作为 过 程 工 业 中 的一 个 不可 缺 少 的 环 节 , 在化 学 工业 与 相 关 工 业 中 起着 重 要且 不 可 代 替 的 作 用。 分 离技 术 的 发 展 和 不 断进 步 正促 进 着 化 学 工 业 与相 关 工业 的 发 展 , 提 高 了相 应 的生 产 技 术水平。
2.2 分离技术与化学工艺
大型合成氨装置的建设依托于催化技术与分离技术的 进步,以天然气为原料的日产 1000 吨氨的大型装置,用气 固化学吸附脱除天然气中的含硫化合物,用气液化学吸收 脱除原料气中的二氧化碳,用深冷洗涤法脱去合成气中的 氮气等。 无机盐生产中大多使用液固浸取技术,用酸或碱与化 学矿物进行反应,使其中的有效组分进入溶液。典型的酸 碱分离过程实例有:硼矿粉在 90 ℃下被硫酸分解生成硼 酸;萤石在 250 ℃下被硫酸分解制取氢氟酸;铬铁矿 在 190℃下用浓硫酸溶解制备铬酸酐;铝土矿被硝酸、盐酸分 解制取铝盐等。典型的碱性分离过程实例有:硼矿与纯碱 反应生成硼砂;硅石粉与烧碱反应生成泡化碱等。 磷酸可由磷矿粉被 硫酸酸解制得,湿法磷 酸与热法磷酸相比可以 处理低品位的磷矿,生 产成本也低,是磷酸生 产的主要方法。若要用 湿法生产高纯度的磷 酸,还需用萃取的方法 对粗磷酸进行净化。

分离分析论文

分离分析论文

膜分离技术与分子蒸馏技术摘要:分离分析技术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选择合适的分离分析方法关乎着实验与生产的成败,根据物质的性质不同所采用的的分离技术也有所差别,本文主要对膜分离技术和分子蒸馏技术的原理特点及在医药方面的应用做了简单的介绍。

关键词:膜分离技术分子蒸馏技术原理特点应用前言膜分离技术是一项新兴的高效分离技术,已经被国际公认为20世纪末到21世纪中期最有发展前途的一项重大高新生产技术,成为世界各国研究的热点,目前已被广泛应用医药、食品、化工、环保等各个领域;分子蒸馏技术是一种特殊的液液分离技术,它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是伴随着人们对真空状态下气体运动理论的深入研究以及真空蒸馏技术的不断发展而逐渐兴起的一种新的分离技术。

目前,分子蒸馏技术已成为分离技术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1 膜分离技术1.1膜分离技术的原理及特点膜分离是利用具有一定选择透过特性的过虑介质,以外界能量或化学位差为推动力,对多组分混合物进行物理的分离、纯化和富集的过程。

膜分离法有许多的种类,虽然各种膜分离过程具有不同的原理和特征,即使用的膜不同,推动力、截流组分不同,适用的对象和要求也不同,但其共同点为过程简单、经济、节能、高效,无两次污染。

大多数膜分离过程中物质不发生相变,分离系数较大,操作温度可为常温,可直接放大,可专一配膜等。

相对与传统工艺,膜分离具有以下优点:艺简化,一次性投资少,方便维护、操作简便,运行费用低,节省资源;运行无相变,不破坏产品结构,分离效率高,提高产品的收率和质量;不需用溶剂或溶剂用量大大减少,因而废水处理也变得更加容易[1]。

1.2 膜分离技术的种类目前,国内外在制药和医疗上常用的膜分离技术主要有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以及气体分离等。

各种膜过程具有不同的分离机理,可适用于不同的对象和要求。

(1)微滤:微滤膜是使用最早的膜技术,其分离机理为筛分,在分离过程中膜的物理结构起决定作用。

分离过程中采用的推动力为压力差,膜孔径大小为0.01~10μm。

化工分离论文

化工分离论文

双水相萃取分离技术的研究进展双水相萃取与传统的萃取分离技术不同, 有其独特的优点, 是一种新型的分离技术。

因此,双水相萃取获得了较好的成果, 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青睐。

双水相萃取在诸多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1、双水相萃取技术的简介与传统的分离技术相比,双水相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分离技术,因其体积小,处理能力强,成相时间短,适合大规模化操作等特点,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Beijeronck 在1896年将琼脂水溶液与可溶性淀粉或明胶水溶液混合,发现了双水相现象。

双水相萃取(Aqueous two-phase extraction, ATPE) 技术真正应用是在20世纪60年代,1956 年瑞典伦德大学的Albertsson 将双水相体系成功用于分离叶绿素,这解决了蛋白质变性和沉淀的问题[1]。

1979年德国Kula 等人将双水相萃取分离技术应用于生物酶的分离,为以后双水相在应用生物蛋白质、酶分离纯化奠定了基础[2]。

迄今为止看,双水相萃取技术已被成功应用于生物工程、药物提取、金属离子分离等方面。

尽管其已发展成为一种相对比较成熟的技术,但仍然有值得深入研究与完善的方面。

作者在此主要介绍了双水相萃取的基本要点及应用特点,综述了双水相萃取技术在生物工程、药物成分提取分离等方面的应用。

2、双水相萃取技术的原理2.1双水相体系的形成当一定浓度的某种有机物水溶液与其它有机物水溶液, 或者有机物水溶液与无机盐水溶液以一定体积比混合时, 能够自然分相并形成互不相溶的双水相或者多水相体系, 这就是双水相体系。

从溶液理论来说, 当2种有机物或者有机物与无机盐混合时, 是分相还是混合成一相, 取决于混合时的熵变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由于双水相体系本身的复杂性, 体系的熵很难准确计算,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也不清楚, 所以双水相的形成机理很复杂。

对于高聚物/ 高聚物双水相体系[4], 用传统的理论来解释, 是由于界面张力等因素形成两相之间的不对称, 使得在空间上产生阻隔效应, 使两相之间无法相互渗透, 不能形成均一相, 从而具有分离倾向, 一般这种分离倾向的大小和形成双水相的2种物质的疏水性成线性关系。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分离工程小论文【摘要】精馏技术因其独特的优势在化工工业中日益受到重视,已在多个领域实现了工业化,对某些新领域的开发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本文从理论和实际两方面对精馏做了简单的介绍,包括定义、分类、原理、应用等方面,本文也对已在工业生产中占有一定的地位特殊精馏做了详细的介绍,旨在更进一步了解有关精馏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精馏精馏原理特殊精馏【正文】混合物的分离是化工生产中的重要过程。

精馏馏是分离液体混合物的典型单元操作。

它是通过加热造成气、液两物系,利用物系中各组成部分挥发度不同的特性以实现分离的目的。

1. 精馏概念同时多次进行部分气化和部分冷凝的方法,使混合液较完全分离,获得接近纯组分的单元操作。

精馏是工业上应用最广的液体混合物分离操作,广泛用于石油、化工、轻工、食品、冶金等部门。

1.1 精馏的分类(1)根据操作方式,可分为连续精馏和间歇精馏;(2)根据混合物的组分数,可分为二元精馏和多元精馏;(3)根据是否在混合物中加入影响汽液平衡的添加剂,可分为普通精馏和特殊精馏,包括萃取精馏、恒沸精馏、加盐精馏,变压精馏和分子蒸馏。

此外,若精馏过程伴有化学反应,则称为反应精馏。

普通精馏1.2 精馏原理在精馏过程中,由塔釜产生的蒸汽沿塔逐板上升与来自塔顶逐板下降的回流液在塔板上多次部分汽化部分冷凝,进行传热与传质,使混合液达到一定程度的分离。

回流是精馏操作的必要条件,塔顶的回流量与采出量之比称为回流比。

回流比是精馏操作的主要参数,它的大小直接影响精馏操作的分离效果和能耗。

若塔在最小回流比下操作,要完成分离任务,则需要无穷多块塔板,在工业上是不可行的。

若在全回流下操作,既无任何产品的采出,也无任何原料的加入,塔顶的冷凝液全部返回到塔中,这在生产中也无任何意义。

但是,由于此时所需理论板数最少,易于达到稳定,故常在科学研究及工业装置的开停车及排除故障时采用。

通常回流比取最小回流比的1.2~2.0倍。

1.2.1多次部分冷凝如图:将组成为XF,温度为TA的混合液加热到气液共存区,使其部分气化,并将气液两相分开,气相组成为Y1,液相组成为X1,且Y1>X f>X1,部分分离。

将产生的组成为Y1的饱和蒸汽部分冷凝到T1出现新的气液平衡,气相组成为Y2,液相组成为X2且Y2>Y1。

再将温度为T1组成为Y2的饱和蒸汽冷凝到T2出现新平衡,气相组成为Y3,Y3 >Y1。

1.2.2多次部分汽化将组成为X1的饱和液体加热T3,使其部分气化,这时又出现新的气液平衡,将气液两相分开,液相组成为X2’。

再将组成为X2’的饱和液体部分气化,如此类推,最终可得易挥发组分浓度很低,接近于纯净的难挥发组分的液相。

1.2.3精馏的相图解释将第一级溶液部分汽化所得气相产品在冷凝后再在第二级中进行部分汽化所得气相组成y2,且y2必大于y1.可见这种部分汽化的次数(即级数)愈多,所得到的蒸汽浓度也愈高,最后可得到几乎为纯态的易挥发组分。

同理,若将从各分离器得到的液相产品分别进行多次部分汽化和分离,那么这种级数愈多,得到液相产品的组分愈低,最后可得到几乎纯态的难挥发组分。

1.3装置缺陷及解决原理基于以上理论我们不难理解精馏的原理,但是实际的精馏操作却存在以下两个问题:(1)分离过程得到许多中间馏分,影响纯产品的收率;(2)设备庞杂,能量消耗大。

因此,上述流程工业上是不可能利用的。

只有想办法解决了上两个问题后才能加以采用。

在实验室中和工业生产中又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呢?现阶段我们采用了经典的回流操作,此方法能有效地解决中间馏分多和能源消耗大的缺点,下面我们来看看回流操作流程。

由图可知,第二级液相产品组成X2小于第一级原料液组成X f 。

但两者较为接近,因此X2可返回与X f相混合。

同时,让第三级所产生的中间产品X3与第二级的料液Y1混合,这样就消除了中间产品,提高了最后产品的收率。

此外,当第一级所产生蒸气Y1与第三级下降的液相X3直接混合时,由于液体温度T3低于气相温度T1,因此高温蒸气将加热低温的液体,而使液体部分气化,而蒸气本身则被冷却冷凝。

因此,不同温度且互不平衡的气液两相接触时,避孕药然会同时产生传热和使质的双重作用,所以使上一级液相回流(如液相X3)与下一级的气相(如气相Y1)直接接触,就可以变为如图工业上所采用的流程,而省去了中间加热器和冷凝器。

从上分析可知,将每一级中间产品迫回到下一级中,不仅可提离产品的收率,且是过程进行的必不可少条件。

例如,对第二级而言,如没有液体X3回流到Y1中,而又无中间加热器和冷嘲热冷凝器,那么就不含有溶液的部分气化和蒸气的部分冷凝,第二级也就没有分离作用。

显然,每一级都需有回流液,那么,对于最上一级(图中第三级)而言,将Y3冷凝后不是全部作为产品,而把其中一部分返回与Y2相混合,这是最简单的回流方法。

通常,将引回设备的部分产品称为回流。

因此,回流是保证精馏过程连续稳定操作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上面分析是增浓混合液中易挥发组分的情况。

对增浓难挥发组分来说,原理是完全相同的。

此时,将加热器移至底部,使难挥发组分组成最高的蒸发进入最下一级,显然这部分蒸气只能由最下一级下降的液体部分气化而得到,此时气化所需的热量由加热器(称为再沸器)供给。

所以在再沸器中,溶液的部分气化而产生上升蒸气,如同设备上部回流一样,是精馏得以连续稳定操作的另一个必不可少条件。

1.4精馏的工业生产装置如图所示为典型的连续精馏流程装置简图。

由图可知,原料液经预热器加热到指定温度后,送入精馏塔的进料板,在进料板上与自塔上部下降的回流液体汇合后,逐板溢流,最后流入塔底再沸器中。

在每层板上,回流液与上升蒸气互相接触,进行使热和使质过程。

操作时,连续地从再沸器取出部分液体作为塔底产品(斧残液),部分液体气化,产生生升蒸气,依次通过各层塔板。

塔顶蒸气进入冷凝器中被全部冷凝,并将部分冷凝液送回塔顶作为回流液体,蓁部分经冷却器冷却后被送出作为塔顶产品(馏出液)。

装置部件的作用塔顶冷凝器的作用: 获得塔顶产品及保证有适宜的液相回流。

再沸器的作用: 提供一定量的上升蒸气流. 保证精馏过程连续稳定操作。

精馏段:加料板以上的塔段.上升汽相中重组分向液相传递,液相中轻组分向汽相传递,完成上升蒸气轻组分精制。

提馏段:加料板及其以下的塔段.下降液体中轻组分向汽相传递,汽相中重组分向液相传递,完成下降液体重组分提浓。

间歇精馏操作流程装置与连续精馏不同的是原料液一次加入塔斧中,而不是连续加入精馏塔。

因此间歇精馏只有精馏段,而没有提馏段。

同时,因间歇精馏斧液浓度不断地变化,故产品组成也逐渐降低。

当斧中的液体过到规定的组成后,精馏操作即被停止。

2.特殊精馏特殊精馏包括:反应精馏、分子精馏、膜精馏、渗透精馏、萃取精馏、恒沸精馏和加盐精馏等。

只选取几个进行讨论。

2.1 反应精馏反应精馏(Reactive Distillation简称RD)是蒸馏技术中的一个特殊领域。

它是化学反应与精馏分离两种过程相耦合的化工过程。

反应精馏工艺与传统生产工艺相比,具有选择性高、转化率高、生产能力高、产品纯度高、投资少、操作费用低、能耗低等特点[1]。

反应精馏技术的使用也有如下限制:精馏必须是分离反应物和产物的可行方法;化学反应必须是液相反应,催化剂应该充分润湿;反应停留时间不能过长;反应温度和泡点温度一致;反应不能是强吸热反应;催化剂寿命至少1~2 a[2];在同一设备中进行的反应精馏耦合过程要求化学反应和精馏过程的操作工况(温度和压力)一致。

在研究和开发反应精馏工艺时,对这些限制应给予充分注意。

2.1.1反应精馏工艺的开发方法反应精馏的开发步骤如图2所示当设想用反应精馏工艺取代常规的反应/分离工艺或用反应精馏开发新产品时,首先要判断该物系是否具备采用反应精馏的基本条件,不存在制约反应精馏的限制,然后,通过查阅文献,实验测定等多种渠道获得所研究物系有关化学反应和分离过程的基础数据,在此基础上进行概念设计,探讨采用反应精馏工艺的可行性,确定原则流程。

上述开发阶段称之为可行性研究,是进一步开展实验研究和模拟计算的基础和先决条件。

在完成可行性研究后,按实验室研究、中试实验等实验手段以及在热力学、动力学、传递性质基础数据测定基础上的数学模拟,2条途径进行开发,实验和模拟工作相辅相成,不断深化和完善,实现过程的最优化。

在确定反应精馏过程的优越性和有效性并得到较适宜的工艺条件后可实施过程放大。

2.1.2反应精馏的工业应用反应精馏技术适用于多种类型的反应,如连串反应,可逆反应,但更多应用于转化率受化学平衡限制的反应体系。

目前,该技术工业规模的应用仅仅限于醚化、酯化、水解和烷基化等反应,下面就反应精馏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作简要叙述。

(1)烷基化乙烯与苯烷基化的CD塔由2部分组成,上部装填特殊设计的捆扎包,内装Y型分子筛,下部安装精馏塔板,乙烯从催化剂层低部进料,苯从回流罐进塔,过程的特点是反应温度受泡点温度制约,避免反应区热点的生成,提高了催化剂的寿命;副产物二异丙苯和三异丙苯返回CD塔,与苯进行烯烃转移反应生成更多的异丙苯;消除了大量苯的循环;反应放热有效利用。

与传统工艺比较,CD过程节能50%,投资降低25 %。

美国CDTECH公司开发了生产乙苯的CD过程,现有2套工业生产装置,总生产能力约850 kt/a。

丙烯与苯烷基化的CD工艺与上述过程相似,也是美国CDTECH公司开发的CD技术,催化剂为Y、ct,或p型分子筛,催化剂寿命大于2a,由于CD有效地提高了与催化剂接触的液相主体中苯/乙烯的摩尔比,故异丙苯收率超过99,目前有2套工业装置在运行,一套在俄罗斯的Nizhny Nov—grod,生产能力为170 kt/a。

另一套在中国台湾化学品和纤维公司,生产能力240 kt/a[3]。

(2)醚化反应甲基叔丁基醚(MTBE)是应用CD技术第1个取得工业化成功的产品。

该过程与传统流程相比具有无反应器的外部循环和冷却;通过预反应有效脱除催化剂毒物,延长催化剂的使用寿命;充分利用反应放出的热量;反应物转化率高以及产品纯度高等特点。

美国C.R.& L.公司首先开发了MTBE催化精馏技术,并于1981年在Charter International Oil公司的Huston炼油厂建成日产222.6m。

MTBE的工业生产装置,异丁烯转化率大于99.9%,比固定床提高3 ~4%。

类似的醚化工业过程还有甲基叔戊基醚(TAME),乙基叔丁基醚(ETBE)等的生产。

CD TAME过程的转化率大于90%,比固定床提高20%。

2.2 萃取精馏2.2.1萃取精馏原理萃取精馏作为一种分离络合物、近沸点混合物及其他低相对挥发度混合物技术,在石油化学工业中的1 ,3-丁二烯的分离、芳烃抽提、乙醇/水分离、环己烷提纯等过程得到广泛的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