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分离工程论文
生物分离工程的理论研究与应用
![生物分离工程的理论研究与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dcaeb717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66be17f.png)
生物分离工程的理论研究与应用生物分离工程是应用化学、生物工程学、化学工程学、化学分析等学科知识,研究将生物分离技术运用于各种生化制品的提取纯化、分离和富集等过程的一门学科。
它的研究对象一般是从天然产物或生物反应体系中分离目标物质,例如药品、生化原料、微生物、酶、蛋白质、核酸、糖类等。
生物分离工程的理论基础主要来自于分子结构与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基础知识,例如生物分子的表面电荷、氢键、亲疏水性等,以及有关结晶、吸附、渗透、离子交换、电泳、超滤、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等化学分离技术。
生物分离工程在生物工业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生物工业是将天然生物物质及其代谢产物加工成生物制品的综合产业,包括了制药、食品、医药及其他各种工业领域。
生物分离工程是在这些生物物质中分离出目标物质的关键环节。
例如,新药开发过程中需从多种组分中提取目标物质,而生物分离工程可以实现目标物质的快速纯化和富集,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生物分离工程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生物分子结构与功能的研究分子结构和功能的研究是生物分离工程的前提。
对于生物分子的表面电荷、氢键、亲疏水性等理化特性的研究,能够揭示分子的性质和特点,为后续的分离纯化工作奠定基础。
2. 生物分离方法的研究生物分离方法是生物分离工程中最关键的环节。
包括离子交换、凝胶渗透层析、疏水层析、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电泳等技术。
这些技术各有优劣,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3. 技术开发与改进随着科技的发展,生物分离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改进,例如高通量技术、催化技术、离子液体技术等。
技术的开发和改进将为高效、低成本、大规模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4. 分离生产流程的设计与改进流程设计和改进是生物分离工程的重要环节之一,其目的是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分离生产流程的改进一般从分离应用基础研究、设备改进、过程优化三个方面入手。
对于生物分离工程的研究,有以下几个趋势。
1. 微纳米技术的应用随着微纳米技术的发展,生物分离工程也逐渐引入微纳米技术,例如微流控技术在生物分子的快速筛选、微细流体动力学在分离成分的特殊运动性质研究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
制药分离工程论文
![制药分离工程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aa29577bf242336c1eb95e0c.png)
浅谈我国制药分离纯化技术现状与发展方向一、引言生物技术是当今世界高技术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以生命科学为基础,利用生物体或者生物组织、细胞及其组分的特性和功能,设计构建具有预期性状的新物种或新品系, 及与工程原理相结合进行加工生产,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的一门综合性技术。
主要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生化工程和蛋白质工程。
近十几年来,生物技术取得了高速的发展,在解决人类面临的诸如人口、疾病、食品、能源及环境等重大难题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随着生物技术成果的不断积累和生物技术产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生化工程技术正日益受到普遍的重视。
作为生化工程技术的重要内容之一,分离纯化技术的研究开发也随之变活跃并得到加强。
生化分离纯化技术已经成为生物技术产业化过程中的一项关键技术。
分离纯化技术的地位和作用生化工程是生物技术领域里的一个重要分支,以研究和解决生物技术产业过程中的特殊问题为主要任务。
通常,生化工程可以概括地分为生物化学反应工程及产品后处理技术两大部分,也可以细分为生物应过程、生物反应器、生物反应控制、生化物质的分离及纯化等技术和设备。
由此可见,生物分离纯化技术属于生化工程技术的范畴,是生化工程的一个重要部分。
此外,生物技术尚有所谓的上、下游之分。
习惯上,把由生物学家从事的工作,包括分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以及遗传、育种、细胞培养、代谢等的研究分为上游技术,而把生物技术初级制品的进一步分离、纯化、精制,进而制成最终产品的过程统称为下游技术。
因此,生物分离纯化技术常常被称作生物技术的下游工程。
通常,人们还将生物技术所需的仪器、设备、介质、材料等技术称为支撑技术,相应的产业则称之为生物技术的支撑产业。
生化产品的分离和纯化具有生物学的特点,因此有其特殊的要求。
例如,生物合成的发酵液或反应液是很复杂的多相体系。
它含有微生物细胞、代谢产物、未用完的培养基等,杂质含量较高有的还具有非常相似的化学结构及理化性能有的具有生理活性物质,收稿日期一制药工业既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部门,又是一项治病、防病、保健、计划生育的社会福利事业。
生物工程专业生物分离工程教学改革论文
![生物工程专业生物分离工程教学改革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1051fd46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01.png)
生物工程专业生物别离工程教学改革论文《生物别离工程》是生物工程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课程,下游技术是生物产品商业化和产业化的关键,但是在一些高校这门课程不受重视,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不合理,实验设施不够完善。
《生物别离工程》需要一些其他学科的支撑,例如在固液别离技术中讲到的离心技术,沉析技术中讲到的大规模沉析,萃取技术中萃取率的计算都涉及到《高等数学》的相关计算方法,但是笔者发现在对计算进展讲解的时候,很多同学不能理解,在与学生交流的时候,了解到一些学生的《高等数学》根底薄弱,亟待提高。
生物别离工程是一门与实践联系比较严密的课程,一些高校在开设《生物别离工程》课程的时候,只有理论课,而没有开设实验课,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只是学习理论而没有进展实践,会使学生感到非常抽象,实验课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兴趣非常重要。
没有开设《生物别离工程实验》的原因也有很多,实验设施不完善,学校重视不够,实验资源有限是最主要的几个原因。
在《生物别离工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如何使枯燥的工科课程生动有趣是关键,在教学过程中,不要一味的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要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例如在开始这门课程之前,笔者会先把相关的参考书告诉学生,例如毛忠贵主编的《生物工程下游技术》、刘国权主编的《生物工程下游技术》、刘叶清主编的《生物别离工程试验》等,让学生自己去图书馆借阅相关的参考书,这样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相关知识,不仅知识掌握的更加深刻,而且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有一种成就感,同时,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会激发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这样老师在讲述课程知识点的时候就相对容易,课堂气氛也会很活泼。
在进展章节学习的时候,可以先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或者是分成小组进展讨论,集思广益,这样掌握知识更加牢固。
教学方法也要有新的形式,目前智能教学系统已经在各大高校广泛应用[5],例如雨课堂,雨课堂由学堂在线与清华大学在线教育办公室共同研发,旨在连接师生的智能终端,将课前-课上-课后的每一个环节都赋予全新的体验,最大限度地释放教与学的能量,推动教学改革。
生物分离工程的研究与进展
![生物分离工程的研究与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c04abdc69ec3d5bbfd0a744a.png)
膜分离技术的应用与研究进展孟思童1090809010【摘要】介绍了气体膜和液膜的分离原理、技术特点,阐述了这两种膜分离技术一些新的研究与应用,对膜分离技术的发展提出了展望。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principle and the characters of liquid and gas membrane separation technology were introduced.The new application and the progress of the research of the two membrane separation technologies were Described. And the expectation on development of membrane separation technology were proposed.【关键词】膜分离技术;液膜;气体膜;应用和研究进展【key words】m embrane separation technology;liquid membrane;gas membrane;application and the progress of the research【正文】一、引言1.膜分离技术定义膜分离技术(membrane separation technique,MST)是一项新兴的高效分离技术,是通过膜对混合物中各组分的选择渗透作用的差异,以外界能量或化学位差为推动力对双组分或多组分混合物的气体或液体进行分离、分级、提纯和富集的方法.。
[1]它包括了微滤、超滤、纳滤和反渗透等。
[2]膜技术日趋成熟,已开始应用于医药领域,如临床用于血透、血液净化、亲和过滤、肾透等。
在生物制药领域,用于抗生素和氨基酸的生产、发酵液和培养液的澄清,生物制品的灭菌与去除热源等,以及用于多肽、蛋白质、酶、细胞、病毒等大分子的富集、浓缩和纯化。
《生物分离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思索与实践
![《生物分离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的思索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120d31e1102de2bd96058840.png)
综上所 述 , 构 建小学语文高 效课堂 , 提 高 小 学 语 文 教 学 的质 量 具 有 重 要 的 战略 意 义 。这 是 每 一个 小学 语 文 教 师 都 必 须 面对 的 问题 。 为此 , 作 为小 学 语 文 教 师 必 须 要 肩 负起 责任 , 在 教 学 过 程 中 不 断 探 讨 并 尝 试 一 些 新 的 教 学 手 段 和 教 学 方 法, 进 而调 动 学 生 主 动 学 习 的积 极 性 , 使 学 生 对 语 文 学 习 产 生 兴趣 , 从而 使 小 学 语 文 的教 学 质 量 得 到 切 实 的 提 高 , 使 学 生 的 语 文 水 平 得 到 有效 的提 升 , 最 终 达 到 小学 语 文 教 学 的 目地 参 考 文献 1 . 王 秀 稳 .用 心 缔 造 小学 语 文 高效 课 堂 [ J 1 . 中 国校 外 教
堂: 皇
堡 堡 墼直 震
C o u r s e E d u c a t i o n R e s e a r c h
结 束 语
2 01 3 年 7 月 下 旬 刊
方式 , 使 学 生 对 语 文 学 习始 终 保 持 极 大 的兴 趣 。 三、 要 努 力创 设有 利 的教 学 情境 。 以激发 学 生 的学 习热情 要 构 建 小 学 语 文 高 效课 堂 ,提 高小 学语 文 教 学 的效 果 . 在 语 文 教 学 中 就需 要 努 力 创设 有 利 的教 学 情 境 . 以激 发 学 生 的学 习热 情 。 在 小 学 语 文 的教 学 中创 设 有 利 的教 学 情 境 。 可以 促 使 学 生 产 生 学 习 的动 力 和 积极 性 ,从 而 使 学 生 的 学 习 热 情
得到有效的激 发。对此 , 笔者经过详细的分析研究 , 认为激发 学 生 的学 习 热 情 , 需 要 在教 学 中努 力 创 设 以 下 两种 教 学 情 境 : 其一 , 情 境 的创 设 要 有趣 味性 。 要 让 学 生 在 他们 的年 龄 阶 段 能 有 情 绪情 感 体 会 , 趣 味才 能 名 副其 实 , 从 而获 得 探 究 的 乐 趣 、 知 识 的乐 趣 。 如在教学《 观潮》 时, 首先 播 放 一段 海潮 拍 打 礁 石 的录音 , 然 后 由 教 师 提 出 一些 问题 , 如 ” 课 文 中 是 怎 样 描 写 大 潮 的 呢? ” , 让 学 生 带 着 问题 阅读 课 文 , 情 境 的 创设 水 到渠 成 。
生物分离技术论文
![生物分离技术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66e94552102de2bd9705889f.png)
生物分离技术论文《生物分离技术》课程是高职院校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中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下面是为大家精心推荐的生物分离技术论文,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高职《生物分离技术》教学模式初探摘要:教学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在《生物分离技术》专业的教学中出现的一系列的弊端日渐凸显。
本文针对《生物分离技术》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对教学模式进行初探,提出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及教学做一体化的新模式,将教和学两个过程有效结合,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和强调职业能力培养,实现由学科知识本位向职业能力本位转变。
关键词:生物分离技术;传统教学模式;现代教学模式:G712 文献标志码:A :1002-2589(xx)15-0234-02《生物分离技术》课程是高职院校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中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旨在培养具备生物材料预处理、提取、初步纯化、精制等生化产品分离纯化岗位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和知识,具备相应岗位及岗位群所需的方法能力、个人职业可迁移能力和一定社会责任感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是一门对学生实践要求较高理论性较强的课程。
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重理论、轻实践,基于此,我系生物分离技术课程组教师对本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
一、传统教学模式及其不足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教科书以及课堂教学”为中心的“三中心论”,教学过程遵循“准备、复习旧课、教授新课(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巩固练习、归纳总结、布置作业”六步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按照教材章节顺序,教学评价注重考试结果性评价。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学生则被动地接受知识。
因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其独立性显现不出来,因此其课堂教学有时难免生硬、呆板,教学效果不理想。
在我们传统的《生物分离技术》教学过程中,授课主要遵循课本章节的顺序,先上理论课,后上实践课,实践教学仅仅是为了辅助理论教学,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结合不紧密。
生化分离原理与技术论文1
![生化分离原理与技术论文1](https://img.taocdn.com/s3/m/5e4f9012a76e58fafab003c6.png)
微胶囊分离纯化技术的研究进程李平锋( 徐州工程学院食品(生物)工程学院, 221000 )摘要:本文主要就微胶囊技术的概念.特征及其应用等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同时就微胶囊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几个应用实例作了简要介绍。
实践证明,微胶囊技术为食品的研究与开发提供了一条很重要的途径,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微胶囊技术;食品工业;应用Application of Micronecapsulation Technology in Food IndustryLi Ping Feng,20100806159(School of Food(Biology),X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Xuzhou 221000, China)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concept of microcapsule technology. The features and applicatio is discussed, also introduces several examples of application of microencapsulation technology in food industry. Practice has proved, micro provides an important way capsule technology for foo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has very high practical value.Key words:Microcapsule technology; Food industry; Application微胶囊技术起于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Wurster用物理方法制备了微胶囊。
到20世纪70年代,微胶囊技术的工艺日益成熟,应用范围逐渐扩大,今天它已从最初的药物包覆和无炭复写扩展到了医药、食品、日用化学品、肥料、化工等诸多领域。
生化分离原理与技术论文2
![生化分离原理与技术论文2](https://img.taocdn.com/s3/m/627d28c98bd63186bcebbcc1.png)
香菇多糖分离纯化技术研过程李平锋( 徐州工程学院食品(生物)工程学院, 221000 )摘要: 从不同方面对香菇多糖的分离、纯化条件进行了优化研究。
结果表明:香菇颗粒的粒径为2- 3mm,原料/ 水( W/W) = 1: 20~ 1: 25 时, 乙醇终浓度在70%左右时效果最佳, 可以得到较多的多糖粗品。
BECM 法脱蛋白的结果表明, 杂蛋白的去除率为99.98% 。
甲醇分级沉淀后的多糖分为L1, L2, L3 三个级分, 分别测其比旋,并用酸完全水解L1, L2, L3,作纸层析结合苯酚? 硫酸法的测定结果表明,L1, L2, L3 的葡聚糖含量分别为68.09% , 79.25% , 100% 比较自然干燥法,高温烘干法, 真空低温冷冻干燥法的干燥结果发现, 自然干燥法耗时太长且干燥不彻底。
而高温烘干法则会使多糖严重降解。
真空低温冷冻干燥法虽然能耗较多, 但条件温和,应是制备有活性生化制品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香菇多糖; 分离; 纯化;The Relation to Polysaccharide Activeand Structure of Edible and Pharmaceutical FungiLi Ping Feng,20100806159(School of Food(Biology),X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Xuzhou 221000, China)Abstract: The polysaccharide of edible and pharmaceutical fungi that canraise immune ability as biologic active substance had been paid attentions to by many researchers of different counties. It had been studied as hotspot in many disciplines. The relation to active polysaccharide and structure of edible and pharmaceutical fungi was related simply from several as pects ofstructure, in order to give some referenced information in structure analysed and develop of the polysaccharide of edible and pharmaceutical fungi..Key words: Edible and pharmaceutical fungi; Polysaccharide; Active; Structure香菇素以色、香、味俱佳而著称, 堪称食用菌中的上品。
生物工艺原理论文
![生物工艺原理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f361dd08cc175527072208ae.png)
现代生物分离技术的介绍及其应用举例杨奇(院系:经管学院专业:国际贸易学号:5400112099)内容提要:介绍了生物分离技术的特点和基本步骤以及其主要类型。
并以膜分离技术为例,介绍了现代生物分离技术在纯水的制造业、各类酿酒工业、饮料工业等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并对生物分离技术的未来做了展望。
关键词:生物分离技术特点类型应用展望一、生物分离技术的特点(1)成分复杂,固液分离困难;(2)低浓度物为浓度低的水溶液;(3)不稳定性,稳定性差:(4)产品的价格和产品的浓度成反比,即目标产物的浓度越低,所需能耗越高,分离过程成本越高;(5)最终产品的质量要求高,尤其是药品,而且产品容易失活。
现代生化产品的分离技术是生物技术产品产业化的必经之路,决定了生物技术的发展;决定了产品的质量的优劣,成本的高低,竞争力的大小。
总之,生物技术产品的特点给下游加工过程提出了特殊的要求,没有下游加工过程,就不可能有工业化结果、工业化效益。
二、生物分离技术的基本步骤:(1)建立分析方法建立分析方法的目的是要衡量效果(收率、纯度),以保证分离工作顺利进行。
①生物测定方法:生物测定又称生物检(鉴)定。
利用某些生物对某些物质的特殊需要,或对某些物质(如抗生素、药物等)的特殊反应来定性,定量测定这些物质的方法。
如用小鼠的惊厥反应测定,用微生物测定维生素B等。
②理化测定方法③理化方法和生物方法相结合一个好的分析方法必须满足:特异性或专一性强;重现性好;准确度高;灵敏度高;时间短,操作简便。
(2)选择提取材料①选材的主要原则:来源丰富,含量相对较高,杂质尽可能少。
②选择材料范围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
(3)选择提取方法实验材料选定后,常常需要进行预处理,然后选择适当的方法将目的物进行抽提和提取。
(4)分离纯化方法的探索分离纯化步骤为核心操作,须根据目的物的理化性质,生物学性质及具体条件定。
(5)均一性的鉴定当分离工作完成后,所得目的物达什么样的纯度,常常要进行均一性的鉴定,比如:对蛋白质、核酸、多糖类物质常用纯度鉴定方法有层析法、电泳法、超离心法。
生物分离工程论文
![生物分离工程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1b02b636bcd126fff7050ba4.png)
合肥学院Hefei University生物分离工程论文题目: 高压均质与酶法相结合破碎裂殖壶菌系别:专业班级:_学号:姓名:指导教师: 2015年 11 月 22 日高压均质与酶法相结合破碎裂殖壶菌摘要:裂殖壶菌是一种理想的DHA的新生资源。
其合成的DHA位于胞内,因此为了获得DHA,需要对裂殖壶菌细胞进行破碎,但是目前的破碎方法效率不高。
本试验采用高压均质与酶法相结合的方法来破碎裂殖壶菌。
结果表明在50 M Pa 下高压均质两次后,添加1.5%的碱性蛋白酶,在pH为10,温度为55 0C条件下,酶解1.5 h后裂殖壶菌破碎率可达96.6%。
因此,该复合法相比单一的高压均质破碎显著提高了裂殖壶菌破碎率。
关键词:裂殖壶菌;高压均质:酶法破碎;细胞破碎率裂殖壶菌(Schizochytrium)是属于真菌门、卵菌纲、水霉目、破囊壶菌科的一类类藻的海洋真菌。
该菌细胞内积累了大量的油脂,90%以上的油脂以人体易吸收的中性油脂一甘油三脂CTG)的形式存在[1]总脂肪酸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很高,主要为二十二碳六烯酸(DHA,D ocosah exaenoic acid, C22: 6, n-3)和另外一种n-6PUFA (polyunsahzrated fatty acids),其中DHA占总脂肪酸的30%~50%左右。
近年来,作为重要的n-3PUFA之一的DHA因其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和经济价值而倍受人们的青睐。
研究表明,它不仅是婴幼儿大脑和视觉正常发育的必需物质[2],而且还具有治疗心血管疾病,抑制肿瘤及提高免疫力等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3-5]。
随着渔业资源的日益紧张和生物技术的发展,DHA的生产方式也实现了从传统的鱼油提取向微生物发酵生产的转变。
作为DHA新生资源之一的裂殖壶菌DHA含量高,生长快,易于培养,对人畜无害,其生产的富含DHA 的单细胞油脂能够应用于食品、化妆品、饲料添加剂以及保健品等领域,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
生物分离技术综述
![生物分离技术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cfb2b8f74693daef5ef73d19.png)
生物分离技术概述与研究趋势摘要:生物技术是上世纪末及本世纪初发展国民经济的关键技术之一。
生物技术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生物产品。
多数生物技术产品的生产过程是由菌体选育—菌体培养(发酵)—预处理—浓缩—产物捕集—纯化—精制等单元组成。
习惯上将菌体培养以前的过程称为“上游工程”,与之相应的后续过程则称为“下游工程”或“生物分离工程”。
生物技术要走向产业化,上下游必须兼容、协调,以使全过程能优化进行。
关键词:生物分离下游工程萃取膜分离色谱1、前言生物技术是上世纪末及本世纪初发展国民经济的关键技术之一。
生物技术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生物产品。
多数生物技术产品的生产过程是由菌体选育—菌体培养(发酵)—预处理—浓缩—产物捕集—纯化—精制等单元组成。
习惯上将菌体培养以前的过程称为“上游过程”,与之相应的后续过程则称为“下游过程”或“生化分离和纯化过程”。
生物技术要走向产业化,上下游必须兼容、协调,以使全过程能优化进行。
与上游过程相比,下游处理过程是一个多步骤、高能量低效率的过程。
由于历史的原因,生物技术发展初期,绝大多数的投资是在上游过程的开发,而下游处理过程的研究投入要比上游过程少得多,因而使得下游处理过程的研究明显落后,已成为生物技术整体优化的瓶颈,严重地制约了生物技术工业的发展,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充实和强化下游处理过程的研究,以期有更多的积累和突破,使下游处理过程尽快达到和适应上游过程的技术水平和要求。
2、生物分离与纯化的一般步骤由于人们所需的生物产品不同(如菌体或酶或代谢产物),用途各异,对产品的质量(纯度)要求也可以是多方面的,所以分离与纯化步骤可有不同的组合,提取和精制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但大多数生物分离与纯化过程常常按生产过程的顺序分为四个类似步骤,见图(1)。
其中a、发酵液的预处理与固液分离(或不溶物的去除):在这一步步骤中,过滤和离心是基本的单元操作。
而凝聚和絮凝等技术可加速两相分离。
生物工程下游技术论文1
![生物工程下游技术论文1](https://img.taocdn.com/s3/m/08f76e1d6bd97f192379e900.png)
膜分离技术【作者】【简介】【摘要】生物工程是当今世界高技术发展的重要领域。
下游技术是生物高技术实现产业化的关键。
膜分离技术是下游技术中一项新近发展的、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单元操作.在一定流体相中,有一薄膜凝聚相物质,把液体相分隔成为两部分,这一物质称为膜。
膜本身是均一的一相或者两相以上凝聚物质所构成的复合体。
膜的厚度在0.5mm以下,具有半透明性或全透明性。
还具有高度的渗透选择性,作为一种有效的分离技术,膜传递物质的速度必须比传递其他物质快。
膜在生活及生产中有着广泛的重要的应用。
【关键词】膜特点原理应用分离技术膜分离技术是指物质在推动力作用下由于传递速度不同而得到分离的过程,近似于筛分。
由于其具有其他常规分离方法无法比拟的优越性,近年来迅速崛起,被认为是最有发展前途的高新技术之一。
膜分离过程以选择性透过膜为分离介质,当膜两侧存在某种推动力(如压力差、浓度差、电位差等)时,原料侧组分选择性地透过膜,以达到分离、提纯的目的。
通常膜原料侧称膜上游,透过侧称下游。
不同的膜过程所使用的膜不同,推动力也不同。
膜分离技术在分离物质过程中不涉及相变,对能量要求低,因此和蒸馏、结晶、蒸发等需要输入能量的过程有很大差异,膜分离的条件一般都比较温和。
对于热敏性物质复杂的分离过程很重要,这两个因素使膜分离成为生化物质分离的合适方式。
在应用上夜显示了许多优点:一是易于操作。
在常温下可连续使用,可直接放大,易于自动化;二是成本低,寿命长,维护方便;三是高效节能,特别是对热敏性物质的处理具有其他分离过程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四是常温下操作无相态变化,分离精度高,没有二次污染。
当然,它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膜材料的价格比较高,运行工艺费用昂贵、操作过程膜容易被污染,导致膜性能降低、膜的耐性也不同,使用过程受到限制多等等。
膜分离过程常有几种类型,有渗析、电渗析、微滤、超滤、反渗透、纳滤、气体分离等几种。
不同的膜分离技术有不同的原理以及分离的范围,应用的范围也有所不同。
生物分离论文
![生物分离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b65aca657fd5360cbb1adb15.png)
Hefei University生物分离综述题目:陶瓷膜分离技术及其应用综述系别: 生物与环境工程专业: 生物工程学号:姓名:指导教师:2015年 11 月 30日陶瓷膜分离技术及其应用综述摘要:化工生产过程中所需的液固、气固及多组分分离已成为化工生产中的重要技术。
无机陶瓷膜具有耐腐蚀、耐高温、机械强度好等一系列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化工分离技术中。
陶瓷膜的应用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即气固或液固分离及气体的分离净化。
涉及到的领域包括化学工业、食品工业、生物工程以及医药工业等。
综述陶瓷膜分离技术中的原理、膜系统的设计及应用。
关键词:陶瓷膜膜分离工作原理应用1陶瓷膜1.1概念陶瓷膜(ceramic membrane)又称无机陶瓷膜,是以无机陶瓷材料经特殊工艺制备而形成的非对称膜。
请注意,“CT膜”并非陶瓷膜的别名,该称谓实为非专业人士对陶瓷膜英文简称的一种错误表述。
陶瓷膜管壁密布微孔,在压力作用下,原料液在膜管内或膜外侧流动,小分子物质(或液体)透过膜,大分子物质(或固体)被膜截留,从而达到分离、浓缩、纯化和环保等目的。
陶瓷膜具有分离效率高、效果稳定、化学稳定性好、耐酸碱、耐有机溶剂、耐菌、耐高温、抗污染、机械强度高、再生性能好、分离过程简单、能耗低、操作维护简便、使用寿命长等众多优势,已经成功应用于食品、饮料、植(药)物深加工、生物医药、发酵、精细化工等众多领域,可用于工艺过程中的分离、澄清、纯化、浓缩、除菌、除盐等。
1.2结构陶瓷膜是无机膜中的一种,属于膜分离技术中的固体膜材料,主要以不同规格的氧化铝、氧化锆、氧化钛和氧化硅等无机陶瓷材料作为支撑体,经表面涂膜、高温烧制而成。
商品化的陶瓷膜通常具有三层结构(多孔支撑层、过渡层及分离层),呈非对称分布,其孔径规格为0.8nm~1μm不等,过滤精度涵盖微滤、超滤、纳滤级别。
根据支撑体的不同,陶瓷膜的构型可分为平板、管式、多通道三种。
陶瓷膜由于耐酸碱、耐高温和在极端环境下的化学稳定性,又由于商品化的陶瓷膜孔径较小(通常小于0.2μm),可以成功地实现分子级过滤,因此其主要用于对液态、气态混合物进行过滤分离,可以取代传统的离心、蒸发、精馏、过滤等分离技术,达到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的目标,在石油和化学工业等苛刻环境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生物分离工程研究进展
![生物分离工程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478ee24a2b160b4e767fcfdc.png)
膜分离技术的研究进展摘要:膜分离是在20世纪初出现,20世纪60年代后迅速崛起的一门分离新技术。
膜分离技术由于兼有分离、浓缩、纯化和精制的功能,又有高效、节能、环保、分子级过滤及过滤过程简单、易于控制等特征,因此,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生物、环保、化工、冶金、能源、石油、水处理、电子、仿生等领域,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成为当今分离科学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关键词:膜分离、生物分离、反渗透膜分离技术由于具有常温下操作、无相态变化、高效节能、在生产过程中不产生污染等特点,因此在饮用水净化、工业用水处理,食品、饮料用水净化、除菌,生物活性物质回收、精制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并迅速推广到纺织、化工、电力、食品、冶金、石油、机械、生物、制药、发酵等各个领域。
分离膜因其独特的结构和性能,在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再生方面异军突起,在环境工程,特别是废水处理和中水回用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一、膜分离的优点一、在常温下进行有效成分损失极少,特别适用于热敏性物质,如抗生素等医药、果汁、酶、蛋白的分离与浓缩二、无相态变化保持原有的风味,能耗极低,其费用约为蒸发浓缩或冷冻浓缩的1/3-1/8三、无化学变化典型的物理分离过程,不用化学试剂和添加剂,产品不受污染四、选择性好可在分子级内进行物质分离,具有普遍滤材无法取代的卓越性能五、适应性强处理规模可大可小,可以连续也可以间隙进行,工艺简单,操作方便,易于自动化二、常用膜分离技术的原理(一)、膜过滤的基础理论通透量理论:一种基于粒子悬浊液在毛细管内流动的毛细管理论。
1、浓度极化模型反渗透、超滤和微滤操作各具特点,影响透过通量的因素很多。
但这三种膜分离操作的透过通量基本上均可用浓度极化或凝胶极化模型描述。
浓度(凝胶)极化模型的要点是:在膜分离操作中,所有溶质均被透过液传送到膜表面上,不能完全透过膜的溶质受到膜的截留作用,在膜表面附近浓度升高。
这种在膜表面附近浓度高于主体浓度的现象称为浓度极化或浓差极化(concentration polarization)。
生物博士论文家禽EPCs分离培养及HGF对炎症环境下EPCs功能的影响
![生物博士论文家禽EPCs分离培养及HGF对炎症环境下EPCs功能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ea7bb661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55cc355.png)
生物博士论文家禽EPCs分离培养及HGF对炎症环境下EPCs功能的影响生物博士论文:家禽EPCs分离培养及HGF对炎症环境下EPCs功能的影响引言:近年来,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渐增加,而心血管再生疗法成为一种备受关注的治疗方法。
内皮前体细胞(EPCs)在血管再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篇论文旨在研究家禽EPCs的分离培养方法,并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在炎症环境下对EPCs功能的影响。
第一部分:家禽EPCs的分离培养1. EPCs的定义和特征EPCs是一类具有内皮细胞功能的前体细胞,它们能够参与新血管形成和修复损伤的过程。
具体的特征包括表面标志物CD34、CD133和VEGFR2的阳性表达。
2. 家禽EPCs的分离方法a. 骨髓单个核细胞的分离通过骨髓采集和红细胞溶解,获取单个核细胞。
b. EPCs的培养基及培养条件选择适宜的培养基,如EGM-2,添加适量的生长因子和血清,维持细胞的生长和分化。
c. EPCs的鉴定方法使用流式细胞术或免疫荧光染色等方法,检测EPCs表面标志物的表达情况。
第二部分:HGF对炎症环境下EPCs功能的影响1. 炎症环境对EPCs功能的影响炎症环境中,EPCs的功能受到抑制,表面标志物的表达下调,迁移和增殖能力减弱,导致血管再生受阻。
2. HGF的作用机制HGF是一种重要的生长因子,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包括促进细胞迁移、增殖和血管生成等。
其通过与c-Met受体结合,激活下游信号通路,调控细胞功能。
3. HGF对炎症环境下EPCs功能的影响a. HGF促进EPCs的迁移能力研究发现,HGF能够增强EPCs在炎症环境下的迁移能力,通过调节细胞骨架重组和相关信号通路的活化。
b. HGF促进EPCs的增殖能力HGF可以促进EPCs的增殖,通过调节细胞周期蛋白和增殖相关信号通路的表达。
c. HGF促进EPCs参与血管再生HGF能够增强EPCs的血管生成能力,通过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血管形成。
论生物分离技术的发展方向
![论生物分离技术的发展方向](https://img.taocdn.com/s3/m/24a56b2bb4daa58da0114a8f.png)
论生物分离技术的发展方向生物分离工程即从动植物细胞微生物及其化学产品中提取有用的物质的技术早在数百年前就有了原始的分离技术例如蒸馏过滤因此人们的生活和该技术密切相关生物技术是指利用动植物细胞微生物及其产物生产对人们有需要的产物而生物分离工程恰恰就是从这些产物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有用物资纯化因此作为生物工程下游技术生物分离工程在生物技术中占有核心和主要地位生物分离技术已成为生物技术产业化的关键, 生物技术产业发展需求成为化工分离技术学科发展的市场推动力,而生物、化学、材料等学科的发展则提供了技术创新的科学原动力近年来, 蛋白质复性( 再折叠) 技术、高效分离介质及耦合分离技术的研究已成为生物分离技术研究的热点。
生物和医药工程随着以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为基础的生物药品的迅速发展, 一批高附加值的产品不断涌现。
该领域要求分离技术能高效而无污染地提取高纯的产品, 并避免高温、高压以保持生物制品的活性。
这对分离技术、分离设备和分离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环境工程随着环保意识的加强, 对各种废物及污染物的排放限制越来越严格。
从工业生态学的角度分析, 许多工艺过程排出的废物!不再是无用! 的物质, 而是没有完全利用的物质!,三废!处理就是发挥其潜在功用的过程, 这样就对分离技术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其发展呈现新特点随着现代工业大型化的趋势, 分离设备往往变得十分庞大, 而环保要求的提高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发展, 也对分离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
随着基础工业和高科技的发展, 分离技术在这些领域的应用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能源和资源利用当今世界的主要能源如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都是不可再生能源而新资源的开发需要环境友好型可持续性并且在减少浪费的基础上能循环利用而生物分离技术则在其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临界萃取技术(分离工程)姜浩化工1010 1001011010摘要:超临界流体萃取(SFE)技术开辟了分离工业的新领域,是一种新型的分离技术。
本文对超临界萃取的基本原理进行了阐述,介绍了超临界萃取的特点及其在天然香料工业、食品和天然中草药等方面的应用和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超临界萃取应用展望Abstract: 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 is a new kind of separation technology. This paper reviewed about its characteristic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pplication in natural perfume, food, natural herbal medicine and other fields, and prospect of its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Keywords: 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 Application Advance超临界萃取技术也叫做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
超临界流体(Supercritical Fluid) 是指处于超过物质本身的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状态的流体。
这种状态下的流体具有与气体相当的高渗透能力和低粘度,又兼有与液体相近的密度和对物质优良的溶解能力[1]。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简称SEE) 以超临界状态下的流体作为溶剂,利用该状态下流体所具有的y 渗透能力和y 溶解能力萃取分离混合物的过程超临界流体的溶解能力随体系参数(温度和压力)而发生连续性变化,因而通过改变操作条件,稍微提y温度或降低压力,便可方便地调节组分的溶解度和萃取的选择性超临界溶剂包括CO2,NO2,SO2,N2低链烃等,而CO2 是最常用的超临界萃取介质,这是因为它的临界温度(31. 1) 接近室温,临界压力(7. 3AmPa) 较低,萃取可以在接近室温下进行,对热敏性食品原料、生理活性物质、酶及蛋自质等无破坏作用,同时又安全、无毒、无臭,因而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妆品等领域中;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由于超临界状态流体溶解度特异增大的现象,因而理论上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可作为一种通用高效的分离技术而应用。
1. 超临界萃取技术概述1.1. 原理及特点超临界流体处于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以上,兼具气体和液体的双重性质和优点,粘度小,接近于气体,而密度又接近于液体,扩散系数为液体的10~100倍,具有良好的溶解特性和传质特性[4]。
由于在超临界状态下的压力太高以及内部相平衡模拟体系等原因,所以超临界流体的基础理论研究还处于发展阶段,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
对于计算超临界物质的状态参数,通常用的是Redich和Kwong的RK—EOS方程,同时后人又进行了一些改进,如Soave的SRK—EOS 方程,Peng和Robinso的PR—EOS方程。
Brenneche对SCF相平衡作了系统的应用分析,提出将SCF作为密相气体或膨胀液体处理的模型,并指出状态方程对临界点和临界区计算的局限性,尤其对于不对称混合物组成的物系,难以找到适应性比较好的混合规则。
近年来许多研究者对SCF密度、极性、溶解度、相平衡和溶剂相互作用等,利用分子动力学和蒙特卡罗等计算机模拟方法作了大量工作,但仍难以满足要求。
寻求新的和准确的模型方程和计算方法是预测SCF相行为和进行SCF反应研究的保证[5]。
1.2. 超临界下反应动力学和反应选择性超临界状态下反应动力学通常利用过渡状态原理,许多学者利用它描述了超临界反应速率常数和压力、活化体积等因素的关系。
Troe及其合作者、Yoshimura和Kimura在很宽的流体密度范围内研究了简单反应的动力学和热力学。
Troe及其合作者公式化了扩散(笼效应)对表观速率常数的影响,并用范德瓦尔斯簇的形成解释了他们的试验结果。
Yoshimura和Kimura 在超临界CO2流体中很宽的密度范围内研究了2-甲基-2-亚硝基丙烷的分解动力学,发现速率常数随密度增加而减小,但是在中等密度范围内,密度的依赖性很小[6-7]。
超临界状态下压力和粘度可以影响某些反应的选择性或某些分解反应的途径,同时超临界流体的溶剂效应可以影响异构化反应的机理,对某些反应的中间态起到稳定或促进作用[8]。
Hrnjez的工作表明,SCF可以改变化学反应的立体选择性和配位选择性,并认为是由于压力引起的溶剂极性变化所致。
Kimura研究了SCF的性质对超临界反应平衡的影响。
Peck的研究认为对可逆反应,极性超临界溶剂有利于反应朝极性化合物的方向移动[7]。
2. 超临界革取技术的应用2.1. 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在天然香料工业中的应用[8]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的工业装置儿乎都是以天然香料分离提取为对象。
传统的提取方法部分不稳定的香气成分受热变质,但在超临界条件卜,可以将整个分离过程在常温卜进行,萃取物的主要成分一精油和特征的星味成分同时被抽出,并且CO2无毒、无残留现象[9-11]。
从洗涤用品、化妆品中的添加剂到香水,使得植物芳香成分在精细日用化工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何春茂[9]等人用超临界CO2对桂花、茉莉花进行了萃取研究,考察萃取时间、温度、压力对浸膏得率和质量的影}响。
桂花萃取最佳工艺条件为:压力12-16MPa,温度308-318 K,时间1.5-2h,浸膏得率0.251%;茉莉花萃取最佳工艺条件为:压力12-15MPa,温度308-323K,时间1-1.5h,浸膏得率为0.240% 。
由于液体CO2的极性较小,对果汁中的醇、酮、酯等有机物的溶解能力较强。
因此,液体CO2同样可作为蔬菜特有香味的抽提剂。
具称所得产物富含含氧成分,香气风味俱佳。
而且SFE- CO2法还有望成为一种果汁脱苦的方法。
柯于家[10-11]等用0.1L超临界CO2萃取装置萃取生姜、芫姜籽、砂仁和八角等辛香料精油的工艺、组成成分等方面的内容,并且与传统的水汽蒸馏法进行了比较。
超临界CO2萃取法萃取辛香料精油能提取更多的有效成分,油收率比水汽法提高3倍左右。
并对辛香料精油的中试、工业化试验的情况,用25L. 200L 超临界CO2萃取装置萃取辛香料精油的工艺、组成成分、物性指标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研究。
张忠义[12]等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和分子蒸馏对大蒜化学成分进行萃取与分离,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其化学成分;从超临界CO2萃取物中鉴定出16种成分,经分子蒸馏后,得到4种主要成分。
2.2. 食品方面的应用伴随着人类利会的进步,饮食文化的内涵不断丰富,人们对食品提出了营养性、方便性功能性等更多的要求,同时还越来越强调其安全性。
我国食品工业应用超临界萃取技术己逐步由实验室研究走向产业化,集中用在脱咖啡因、啤酒花有效成分萃取、植物油脂的萃取、色素的分离等方面。
2.2.1. 脱咖啡因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得到较旱大规模的工业化应用的是天然咖啡豆的脱咖啡因。
咖啡因是一种较强的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富含十咖啡豆和茶叶中,许多人饮用咖啡或茶时,不喜欢咖啡因含量过高,而且从植物中脱卜的咖啡因可做药用。
已常作为药物中的掺合剂,因此咖啡豆和茶叶脱咖啡因的研究应运而生。
韩佳宾[13]、江和源[14]等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超临界流体脱除茶叶中咖啡因的最佳工艺参数。
结果表明,茶样形态对咖啡因脱除影响极大,60日磨碎茶样的咖啡因脱除率可达85.63%,咖啡因含量<0.5%;含水率对茶叶中咖啡因的脱除率影响也较大,含水率为35%-50%时较适宜。
正交实验中,咖啡因脱除率的影响因子主次顺序为压力>温度>动态循环时间>夹带剂用量,而对儿茶素来说,夹带剂的影响较为明显。
2.2.2. 啤酒花有效成分萃取啤酒花中对酿酒有用的部分是挥发油和软树脂中的律草酮又称α-酸。
挥发油赋予啤酒特有的香气,而α-酸在麦芽汁煮沸过程中将异构化为异α-酸,这是造成啤酒苦味的重要物质。
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啤酒花,α-酸的萃取率可达95%以上。
萃取物为黄绿色的带芳香味的膏状物。
张侃[15]、黄亚东[16]等对啤酒花的超临界CO2萃取物的组分进行了分析,气相色谱图表明了超临界CO2和液态CO2萃取物的异同;并对超临界CO2萃取物进行酿酒试验,结果表明超临界CO2萃取物不仅增加啤酒香味,还能改善日味。
2.2.3. 植物油脂的萃取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对植物油脂的应用比较广泛成熟,吕维忠[17]等研究了大豆粗磷脂的超临界CO2提纯工艺,探讨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对萃取率的影响。
通过正交试验得到优化工艺条件为:萃取压20MPa,萃取温度50度,萃取时间5h。
银建中[18]等建立了一套超临界流体萃取实验装置,就大豆和花生两种植物油超临界流体萃取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实验研究。
在探讨了压力、温度、颗粒度、空隙率以及时间等对萃取率的影响之后,获得了指导实际生产的最佳工艺参数条件。
2.2.4. 色素的分离超临界CO2还可以分离天然色素,随着合成色素的不安全性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世界各国合成色素的种类日趋减少。
天然色素不仅使用安全,而且常有一定的营养价值,深受消费者喜爱。
孙庆杰等[19]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从番茄加工副产品番茄皮中提取出番茄红素。
研究了不同的压力、温度、流量和萃取时间对萃取率的影响。
当萃取压力在15-25MPa,温度40-50度,流量20kg/h,萃取1-2h,既可将番茄皮中90%以上的番茄红素萃取出来。
姜炜[20]介绍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技术提纯辣椒红色素的工作原理及工艺流程。
工艺流程通过改变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和流速等参数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在此条件下,得到的辣椒红色素的色价达150以上,且杂质含量符合国家标准[21-22]。
2.3. 在中药研究与开发中的应用在医药工业中,中药研制与开发中,必须组遵循“三效”(速效、高效、长效),:“一小”(剂量小、副作用小、毒性小),“五方便”(生产、运输、储藏、携带、使用方便)为目的原则。
而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传统提药制药过程中的缺陷,提取物中不存在有害健康的残留溶剂,同时具有操作条件温和与不致使生物活性物质失活变性的优点,而且对环境保护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已为我国的中药现代化、国际化提供了一条全新的途径[23]。
根据中医辩证论治理论,重要复方中有效成分是彼此制约、协同发挥作用的,SEF- CO2不是简单地纯化某组分,而是将有效成分进行选择性分离,更有利十重要复方优势的发挥[23]。
除了从动植物中提取有效成分,还包括药用成分分析及粗品的浓缩精制等[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