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学东南亚、华侨华人与区域国际关系夏季研修
台湾高校访问团访华侨大学,冀加强华文教育合作
一
教学研究生等事宜达成广泛共识,并顺利签约。 1月 1 1日,在暨南 大学办公楼举行签约 仪式 ,暨南大学副校长 贾益 民与 东南 亚教育部长组织 区
域语言 中心郑 素霞署长代表双方签 约 。 协议约定 ,暨南大学将通过 东南亚 教育部长组织 区域语言 中心 在新加坡 设立硕士点 ,授予学 生汉语 国际教育硕士专业 学位 。 郑素 霞、吕耀 东参观 了暨南大 学华 文学 院汉语实验 教学中心 , 并与暨南 大学华文学 院、 外语 学院、 国际学 院的师 生进 行了广泛的交流 , 对暨南大学 的办学格局和特 点有 了系统 的了解 , 并给予 高度评 价 。
来源 : 中国新 闻 网 21 0 1年 1月 1 7日
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华裔青少年冬令营开营
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海外华裔青少年龙江冰雪文化行 “ 0 1 2 1 融侨冬令营”1 4日在北京华文学院
开营 。来 自 国、印尼 、法 国、意大利等 1 个 国家 的 10多名海外华裔青少年 ,即将赴 中国黑龙江 , 泰 1 2
深他们对 中华优 秀文化 的认知和热爱 。 ( 记者 赵达 ) 来 源 :光 明 网 21 0 1年 1月 1 7日
丘 进对成功大学访问团一行的到来表示欢迎, 并指出两岸在语言、气候、习俗等方面相通, 未来 两校 可在人员交流及文化研 究方面增进交流与合 作 。 赵 明光向客人介绍了华侨大学发展华文教育相关举措,他希望两岸高校加强交流,去年华大 l 0
名学 生参加 了成功大学组 织的 “ 00 台湾文学之旅大学夏 令营 ”,收 获颇 多 ,希望今后 在学生夏令 21
里冰封 、万里雪飘 ”的北 国风光 ,还将观冰灯 、赏雪雕 、参 加冰 上活动 ,参观 中国人 民解放军 “ 八一 ”
JNC国际暑期学校介绍
JNC国际暑期学校是大中华地区的最早一批引入北美大学教育体系的国际暑校联盟,前身为“暨南大学国际暑期学校”。
暨新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广州)专注于运营中美国际交流项目,为中美精英教育资源搭建交互平台,下属于暨新国际教育集团(JNC)。
2012年暑假,JNC联手暨南大学举办了大中华地区第一届美式国际暑校,吸引了数百名来自世界各地的知名学者与精英学生。
JNC国际暑校在大中华地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得到了海内外教育界人士的一致认可与称赞,拉开了引入北美精英教育的序幕。
在2012年获得巨大成功的基础上,JNC携手有“东方剑桥”美誉的百年名校浙江大学(杭州)与有“华侨最高学府”之称的暨南大学筹办了JNC国际暑期学校联盟,致力于将北美精英教育资源引入中国,使国人获益。
JNC国际暑期学校在海内外与知名学府鼎立合作,引入北美常春藤联盟教学模式、最顶级的教学设备、课程资料及北美一流教授团队,为学生提供多达30余门北美本科学分课程。
严格按照美国常青藤大学本科教学标准建立国际暑期暑期学校。
JNC教学团队由来自北美顶级名校的知名教授组成,授课类型包括学分课程、非学分课程及写作课程,全面涵盖经济(Economic)、商科(Business)、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人文科学(Humanity)、非西方类(Non-western)等学科领域,已被超过200所北美大学认可并接受学分转换。
JNC国际暑期学校在开设北美本科课程的同时还我们的学员准备了独具特色的红酒鉴赏、街舞等非学分课程,及职业规划、文化探索等课外活动项目,为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加了更多精彩元素。
JNC职业规划项目(Career Program)专为对志在拥有全球化视野与领袖精神的学生所设计,内容涵盖技能培训和职业发展等课程。
JNC国际暑期学校文化专题(Culture Program)有着丰富的资源和悠久的历史厚重感,针对华夏文明和古国文化,特设文化之旅、文化讲座等活动。
东南亚华人地域认同的历史和未来
人, 面临几个问题 : 东南亚华人是否存在地域认
同?如果存在 的话 , 是一种什么样 的地域认 同?
东南亚华人 的地域认 同经历 了哪几个 阶段 的历 史形态?这种地域认 同具有一 种什么样的演化
们 的探险看作是 一种对 乌托邦 的探求 ,  ̄ 趋势?下面对这几个 问题 的探讨 , 在 I I UL 是按照东南亚 从 旧世界来的离散者将 会被解 放 出来 ] m。 华人地域认 同的演化过程这个线索来进行的。 l
移 民与地 域认 同的关 系 , 是移 民研究 领域 中 的
课题之一。与早期欧洲移 民关 于美 洲理想意味
的地域观念不 同的是 , 至少从 某种 角度上 看是 如此 , 早期华人关 于东南 亚 的地域 观念是一 种
比较简单意义上 的生存观 。由于东南亚地 区与
华人 的概念都具有 阶段性 的历 史形 态 , 华人 关
廖赤 阳、 刘宏认 为 , 研究 的大范式 , 华人 是华人
史 的国家史 观分期 , 2 纪 4 将 O世 0年代后 期 至 5 代作 为分 水 岭 , 为华 侨 时代 与 华 人 时 0年 分
代 。但是 , 国家与网络 的历史关系来 看 , 从 华人
于东南亚的地域认 同观念也相应地 具有一种 时
根据上面这 些学 者对华人 史 的考 察成 果 ,
特别是从华人关于东南 亚地域观念 的历史联 系 这个视角 , 华人 的地域观 念史可 以分为这 三个 阶段形态 : 古典南洋时期 的华侨时代 、 东南亚 民 族国家时期 的华人时代 与全球化 时期 的新华人
亲近力 是 由于 移 民在 一 定 空 间 中具 有个 体 经
[ 关键词 ] 东南亚华人 ; 地域认 同;全球 化 [ 中圈分类号 ] D 1 8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 5 7 {09 0 00— 0 2 2 0 }2—03 0 2 6— 5
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2019年内招硕士研究生拟录取名单
004 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2019年考生编号考生姓名拟录取院系专业代码105599210007444常樟平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030201 105599210008694龙思彤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030201 105599210001328卢亭文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030201 105599210008275周义琼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030201 105599210001467刘禹辛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030201 105599210007446袁念孝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030206 105599210018692李成凤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030206 105599210004392周健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030206 105599210007811王茜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030206 105599210011590陈意婷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030206 105599106910205李富玉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030206 105599210002950管国兵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030207 105599210007945谭思敏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030207 105599210005565黎莎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030207 105599210011121宋婵媛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030207 105599210010860关瑶玲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030207 105599210013547麦艺帆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030207 105599210000202胡玉婷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030207 105599210017040黄晶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030207 105599210005039耿琳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030207 105599210000306胥晴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030207 105599210013531黄丹彤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030207 105599210013550邹金豆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030207 105599210004393周荣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030207 105599210019110马治贵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030207 105599102120206申青青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030207 105599107240207汪沛伶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030207 105599101080208何琴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030207 105599105120209张语哲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030207 105599210002766查佩佩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030208 105599210013540刘演哲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030208 105599210008336蒋佳豪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030208 105599210009917梁碧龙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030208105599210006981黄诚美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030208研究院2019年内招硕士研究生拟录取名单拟录取专业初试总分复试总分总成绩拟录取类别备注政治学理论372165392.25非定向政治学理论365154.33375.41非定向政治学理论341158.83369.04非定向校内调剂政治学理论353153.33368.16非定向校内调剂政治学理论350153366.25非定向校内调剂国际政治365167.67392.09非定向校内调剂国际政治353165.5383.38非定向国际政治350162.17377.71非定向校内调剂国际政治357157.67375.59非定向校内调剂国际政治347161374.75非定向国际政治000非定向推免国际关系400176.67420.84非定向国际关系395177.33419.16非定向国际关系395172.67413.34非定向国际关系380174.33407.91非定向国际关系388171407.75非定向国际关系384168.83403.04非定向国际关系380170.17402.71非定向国际关系359173.67396.59非定向国际关系359170.67392.84非定向国际关系364165.83389.29非定向国际关系365165.33389.16非定向国际关系369156.5380.13非定向国际关系361157376.75非定向国际关系317159357.25定向少干国际关系000非定向推免国际关系000非定向推免国际关系000非定向推免国际关系000非定向推免外交学348166.33381.91非定向校内调剂外交学348161.33375.66非定向校内调剂外交学342159.17369.96非定向校内调剂外交学354154.33369.91非定向校内调剂外交学331162.67368.84非定向。
“海外华人社区与中华文化传承”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9年6月June 2019No. 2华侨华人历史研究Journal of Overseas Chinese History Studies 第2期95“海外华人社区与中华文化传承”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李爱慧(暨南大学 华侨华人研究院,广东 广州 510632)“海外华人社区与中华文化传承”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9年3月23日在广州召开。
此次研讨会由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处联合举办。
来自美国、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及中国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5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主办方共收到中英文论文33篇,既有关于海外华人认同与文化传承的宏观理论性探讨,也有区域国别华人社区变迁、华文教育、华文传媒、华人社团、宗教信仰与文化传承关系等问题的个案实证分析。
会议设主旨发言和分组讨论两个环节。
主旨发言环节由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所长张春旺主持,赵小建、柯群英、李明欢、张秀明、陈奕平五位学者分别作了主旨发言。
赵小建教授分析了当前全球供应链的发展对海外(美国)华人经济发展模式、身份认同、文化发展产生的影响。
柯群英教授探讨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别是与华侨华人的文化交流,认为这会推动形成“文化场域”。
李明欢教授分析了新世纪以来中国海外移民的一个新动向:即移民不再是“落叶归根”,而是转向“逐梦寻根”。
张秀明主编对新世纪海外华人认同的变迁特点及其几大影响因素作了高屋建瓴的概括和思考,提出华人认同表现出“多元性与差异性、变动性与可塑性、自我认同与他者认同”共存的特征。
陈奕平教授阐述了当代海外华人社区传承中华文化面临的几大机遇和挑战,提出海外华社、中国政府和住在国政府三方面应共同努力,从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的角度,按照合作共赢的原则,解决海外华人社区传承中华文化面临的问题。
上述主旨发言多具有广阔的世界视野,紧密结合中国与海外华人社区的新动态,运用新的理论解释框架,提出富有洞见的分析和归纳,阐明了海外华人社区、身份认同、文化传承上的新特点和新趋势。
“全球南方”视角下的东南亚知识生
2022年第4期南洋问题研究No.42022(总第192期)SOUTHEASTASIANAFFAIRSGeneralSerialNo.192全球南方 视角下的东南亚知识生产:以新加坡史为重点张倍瑜aꎬb(暨南大学a.国际关系学院ꎻb.华侨华人研究院ꎬ广东广州510632)摘㊀要: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ꎬ作为殖民地的 第三世界 纷纷喊出反帝反殖民呼声ꎬ亚洲㊁非洲㊁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蓬勃发展ꎮ随之而来的是学者纷纷在去殖民化背景下批判自省现有的知识体系ꎮ随着冷战的落幕ꎬ 全球南方 的概念取代 第三世界 ꎬ将反帝反殖民的精神和内涵进一步发展补充ꎮ这一概念强调前殖民地国家在独立后仍深受欧洲殖民主义在政治㊁文化和知识领域残余影响ꎬ试图通过建立跨国和区域的联系ꎬ来抵抗 北方 主导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中的不公正和压迫ꎮ以 全球南方 的视角对现有东南亚知识生产㊁权力和话语的建构进行解剖ꎬ以新加坡史作为东南亚知识生产重要的一部分ꎬ为我们进一步理解民族国家建构㊁殖民记忆重构和全球化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具体生动的案例ꎮ关键词:全球南方ꎻ东南亚ꎻ新加坡ꎻ 亚际研究中图分类号:D733.9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3-9856(2022)04-0093-12长期以来ꎬ关于东南亚的知识生产与欧美的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历史是密不可分的ꎮ①早在16世纪大航海时代ꎬ当欧洲人开始踏上这块最早被称为 远东(FarEast) 的征程ꎬ便开启了殖民者对欧洲以外的 异域 知识的凝视ꎮ②这批最早由商人㊁传教士和航海家所撰写的游记带有强烈的欧洲中心主义色彩ꎬ属于较早的一批东方学/东方主义(Orientalism)知识ꎮ他们以欧洲科学和文明为标准ꎬ建构了西方/非西方㊁文明/不文明㊁进步的欧洲/落后的东方的二元对立ꎮ③可以说ꎬ欧洲中心主义视角下对东南亚的知识生产本质上是为了西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扩张而服务ꎮ④随着二战的结束和冷战的开启ꎬ东南亚知识生产作为一种为新殖民主义服务的智识资源ꎬ在美国的主导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ꎮ与此同时ꎬ东南亚本土的去殖民呼声和独立运动热情高涨ꎬ带有强烈的反帝反殖民立场的民族主义历史被推到了时代变革的前沿ꎮ由此ꎬ另一部分呼吁打破西方/东方㊁殖39 ①②③④收稿日期:2022-08-29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2021年重大课题 海外华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 (21&ZD022)作者简介:张倍瑜ꎬ女ꎬ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㊁华侨华人研究院博士后研究人员ꎬ历史学博士ꎮ周建新㊁郝国强:«人类学的东南亚研究:概念㊁成果与挑战»ꎬ«民族研究»2018年第6期ꎬ第105页ꎮ孙江:«区域国别学发凡»ꎬ«学海»2022年第2期ꎬ第23页ꎮVicenteL.Rafaelꎬ RegionalismꎬAreaStudiesꎬandtheAccidentsofAgency ꎬAmericanHistoricalReviewꎬVol.104ꎬNo.4(1999)ꎬpp.1208-1220ꎻPeterA.Jacksonꎬ SpaceꎬTheoryꎬandHegemony:TheDualCrisesofAsianAreaStudiesandCulturalStudies ꎬSojourn:JournalofSocialIssuesinSoutheastAsiaꎬVol18ꎬNo.1(2003)ꎬpp.1-41.刘超:«美国区域研究的历史经验与发展脉络»ꎬ«学海»2022年第2期ꎬ第57页ꎮ民主义/民族主义对立抗衡的学术思潮应运而生ꎬ他们转而关注非精英的㊁底层东南亚人民在历史中的贡献ꎮ20世纪80年代开始全球化进程加快ꎬ强调跨国联系的区域视角和全球史观既符合了东南亚在全球化时代下的定位和诉求ꎬ又推动了东南亚知识的内部再生和更新ꎮ目前ꎬ关于东南亚作为一种知识生产体系的讨论方兴未艾ꎬ但讨论大部分集中在如何从广义上探究其产生的背景㊁涵义和路径ꎮ涉及到具体案例时ꎬ学者的分析或局限在分析美国经验ꎬ或主要探讨中国和日本模式ꎬ极少关注东南亚本土知识生产的转型和变化ꎮ本文采取的 全球南方 视角将注意力放在东南亚本土的知识生产过程ꎬ重点关注两条线索:一是去殖民化语境下本土东南亚历史研究对殖民主义知识霸权的反抗ꎬ①二是以新加坡史的书写为例ꎮ这样做的目的ꎬ是剖析 全球南方 视角下的本土历史学者如何探索出带有抵抗性的修正历史ꎬ并通过加强区域间和全球联系来构建与 北方 相对立的政治/学术共同体ꎮ在社会科学和国际政治研究中ꎬ 南方 一词与 北方 相对应ꎬ地理上指位于地球南部的国家(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除外)ꎮ大部分的南方国家工业化水平和经济落后ꎬ在全球新自由主义经济体系下长期处于被 北方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剥削的地位ꎮ②此种不平等的结构源自历史上的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ꎬ并在全球化时代得到放大ꎬ因而 南方 也被用来泛指在历史上深受殖民主义影响的前殖民地国家ꎮ③它们以 南方 自称ꎬ以此强调其在国际政治经济体系的边缘性ꎮ加上前缀 全球 之后ꎬ 南方 的概念被赋予了区域性㊁跨国性和全球性联系的特征ꎬ因而ꎬ 全球南方 视角强调了一种超越国家概念的合作联盟ꎬ甚至是一种 彼此认可的㊁处境相似的全球政治共同体 ꎬ其共同诉求是摆脱殖民依附性以及知识生产和权力架构的不平等ꎮ④在本文研究中ꎬ 北方 主导下的欧洲中心主义决定了由谁来书写新加坡的历史ꎬ此种知识霸权限制了对新加坡史更深一步的认知ꎮ后殖民时期新加坡史的书写在精英阶层的引导下继承了殖民知识遗产ꎬ但作为 全球南方 的一部分ꎬ新加坡史学家摸索出一条 自主的 ㊁抵抗性的历史叙事路径ꎮ以新加坡史为重点ꎬ一方面可以为时代变迁下的东南亚知识建构过程提供具体而丰富的实证案例ꎻ另一方面ꎬ这一曲折的过程能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 全球南方 视角下东南亚知识生产获得主体性的困境和矛盾ꎬ也为后殖民主义提供了与众不同的反思ꎮ一、冷战与去殖民化背景下东南亚的知识生产19世纪至二战前ꎬ美国㊁英国㊁法国㊁荷兰等西方国家加大了对东南亚地区资源的开采和掠夺ꎬ先后在东南亚建立殖民地ꎮ为了更好地加强殖民地管理ꎬ殖民政府纷纷派遣学者对各自所占地区的社会㊁文化和政体展开基础性研究ꎮ⑤至二战期间ꎬ东南亚被日本占据(泰国除外)ꎬ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商议确定ꎬ由蒙巴顿勋爵设立了 东南亚战区司令部 (SouthEastAsiaCom ̄49 ①②③④⑤同本文结构类似的还有杜雨晴㊁牛军凯:«去殖民化与区域国别研究的模式转型 以西方越南研究为主线»ꎬ«东南亚研究»2021年第6期ꎬ第3页ꎮ但该文依旧局限于西方模型ꎬ与本文关注的东南亚本土的 自主的 历史叙事存在差异ꎮArifDirlikꎬ GlobalSouth:PredicamentandPromise ꎬTheGlobalSouthꎬVol.1ꎬNo.1&2(2007)ꎬp.13.NourDadosandRaewynConnellꎬ TheGlobalSouth ꎬContextsꎬVol.11ꎬNo.1(2012)ꎬpp.12-13.王悠然:« 全球南方 承载学术与政治价值»ꎬ«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12月24日ꎬ第3版ꎮJamesD.Sidawayetal.ꎬ AreaStudiesandGeography:TrajectoriesandManifesto ꎬEnvironmentandPlanningD:SocietyandSpaceꎬVol.34ꎬNo.5(2016)ꎬpp.777-790.mand)ꎬ东南亚这一名词作为军事政治术语被正式使用ꎮ①二战后ꎬ美国成为全球新霸主ꎬ为了维护其在远东地区的政治和经济利益ꎬ为美苏争霸做准备ꎬ美国政府开始主导西方的东南亚研究ꎬ培养熟识该区域的历史㊁语言和文化的人才ꎬ其发展态势远超过了原老牌殖民帝国ꎮ在随后的冷战年代ꎬ美国政府与大学机构㊁私人基金会开展密切合作ꎬ加大对东南亚研究项目的投入ꎮ②尤其20世纪50 60年代ꎬ在美国政府部门和各项私人基金的支持下ꎬ美国各大高校机构(康奈尔大学㊁耶鲁大学㊁加州伯克利大学等)纷纷成立东南亚研究中心ꎮ20世纪50 70年代ꎬ美国主导的东南亚研究具有鲜明的特色ꎮ首先ꎬ为冷战服务的东南亚知识生产带有强烈的政策导向和战略性ꎬ研究内容集中在政策亟需解决的问题ꎬ包括当下的东南亚经济发展问题㊁政局的稳定和发展趋势㊁某政治体系的演化路径㊁意识形态斗争等ꎮ③所涉及学科主要涵盖社会科学领域ꎬ包括经济学㊁政治学和社会学ꎮ④英属马来亚地区则是帝国史研究的沃土ꎬ尼古拉斯 塔林(NicholasTarling)研究了18 19世纪英帝国在马来世界的利益的变化ꎬ欧阳敏(MaryC.Turnbull)的著作中探讨了英国殖民者在海峡殖民地实施的政策的演变ꎮ⑤无论是大航海时代ꎬ还是殖民时期ꎬ抑或是冷战ꎬ欧美学术界对这些与众不同的 他者 的研究对帝国的维系和扩张有着重要的经济和战略意义ꎬ且具有很强的实用取向和咨政功能ꎮ⑥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ꎬ美国深陷越战泥潭ꎬ亚非拉地区的第三世界国家声讨美国霸权主义和新殖民主义的呼声越来越强烈ꎬ新兴的东南亚民族国家开始探索民族独立与现代化进程ꎬ去殖民化和反殖民主义成为了东南亚本土民族主义者的首要任务ꎬ他们集体对欧美学术界主导的知识霸权提出了挑战ꎮ⑦一部分东南亚本土学者开始以民族主义视角书写本国历史ꎬ他们的作品具有强烈的反殖民㊁反西方霸权的倾向ꎮ代表性的学者首推马来西亚历史学家赛义德 侯赛因 阿拉塔斯(SyedHusseinAlatas)ꎬ他在著作«懒惰土著的迷思»(TheMythofLazyNatives)中解构了欧洲殖民者是如何通过构建当地土著懒惰的特性来强化殖民统治ꎮ⑧这类本土学者还包括缅甸历史学家貌丁昂(MaungHtinAung)㊁泰国历史学家禅威 卡塞希利(CharnvitKasetsiri)及菲律宾历史学家特奥多59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DonaldK.Emmersonꎬ SoutheastAsia :What sinaName? ꎬJournalofSoutheastAsianStudiesꎬVol.15ꎬNo.1(1984)ꎬpp.1-21.本尼迪克特 安德森:«椰壳碗外的人生:本尼迪克特 安德森回忆录»ꎬ徐德林译ꎬ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ꎬ2018年ꎬ第44-57页ꎮ张杨:«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区域国别研究 基于美国实践的省思»ꎬ«史学理论研究»2022年第2期ꎬ第15页ꎮJ.D.Leggeꎬ TheWritingofSoutheastAsianHistory ꎬinNicholasTarling(ed.)ꎬTheCambridgeHistoryofSoutheastAsiaꎬVolume1:FromEarlyTimestoC.1800ꎬ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ꎬ1992ꎬp.30.参见NicholasTarlingꎬBritishPolicyintheMalayPeninsulaandArchipelagoꎬ1824-1871ꎬKualaLumpur:Ox ̄fordUniversityPressꎬ1969ꎻNicholasTarlingꎬPiracyandPoliticsintheMalayWorld:AStudyofBritishImperialisminNineteenth-centurySouth-EastAsiaꎬSingapore:D.Mooreꎬ1963ꎻMaryC.TurnbullꎬTheStraitsSettlementsꎬ1826-67:IndianPresidencytoCrownColonyꎬLondon:AthlonePressꎬ1972ꎮ陈恒:«超越以西方话语霸权和民族国家为中心的区域研究»ꎬ«学海»2022年第2期ꎬ第36页ꎮRuthMcVeyꎬ ChangeandContinuityinSoutheastAsianStudies ꎬJournalofSoutheastAsianStudiesꎬVol.26ꎬNo.1(1995)ꎬp.2.SyedHusseinAlatasꎬTheMythoftheLazyNative:AStudyoftheImageoftheMalaysꎬFilipinosandJavanesefromthe16thtothe20thCenturyandItsFunctionintheIdeologyofColonialCapitalismꎬLondon:FrankCassꎬ1977.罗 阿贡希略(TeodoroAgoncillo)和雷纳尔多 伊莱托(ReynaldoC.Ileto)ꎮ①观察以上几位卓越的东南亚历史学家ꎬ不难发现ꎬ他们的个人学术生涯有着重合的轨迹ꎮ首先ꎬ他们都出生于东南亚本土的精英家庭ꎬ有机会接受殖民政府在当地设立的英文学校的教育ꎮ20世纪50年代ꎬ美国及其他欧洲国家出于战略和意识形态需要ꎬ给东南亚本土学者提供了大量奖学金前往西方国家进修ꎬ这些年轻的东南亚学者在美国或欧洲国家政府的支持下分别前往康奈尔大学㊁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㊁牛津大学攻读东南亚研究ꎬ获得对本国民族和历史的了解ꎮ他们在西方求学时正值东南亚陷入冷战的漩涡ꎬ这部分东南亚青年走在了反越战㊁反殖民㊁反帝国主义游行的前线ꎬ②这段经历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在作品中对殖民主义的批判和反思ꎮ③在获得了博士学位后ꎬ他们返回东南亚高校从事研究ꎬ由于深耕东南亚当地的民族和社会ꎬ熟悉西方学术规范ꎬ这些本土学者具备了相当的智识条件挑战西方学术话语和知识霸权ꎮ④但是ꎬ东南亚民族主义的历史书写在批判欧洲中心主义和欧美知识霸权的同时ꎬ难以避免地陷入了另一个极端ꎬ即亚洲中心主义(Asia-centric)ꎬ从而制造了东方/西方㊁本土/外来的二元对立ꎮ1961年ꎬ约翰 斯迈尔(JohnSmail)提出东南亚 自主的 (Autonomous)历史ꎬ开创性地打破了固有的学术偏见ꎬ被后人称为东南亚历史书写的 分水岭 ꎮ斯迈尔倡导学者超越民族主义与殖民主义的对立ꎬ更多地关注东南亚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变化ꎬ将人民和社会大众视作研究主体ꎬ而不是传统的精英阶层ꎮ⑤值得特别指出的是ꎬ斯迈尔所定义的 自主的 历史书写在道德上是中立的(既不认同殖民主义也不赞成民族主义)ꎬ在视角上采用的是东南亚的本土观ꎮ⑥斯迈尔认为ꎬ如果我们把关注点放在东南亚的文化变迁ꎬ会发现无论欧洲殖民主义给当地社会带来了多少外部影响ꎬ最后这些元素都能被东南亚本土社会结构吸收融合ꎬ最终成为东南亚的一部分ꎮ⑦20世纪80年代ꎬ随着越来越多的东南亚学者前往欧美大学接受西方的学术训练并返回东南亚地区从事学术研究ꎬ这部分学者逐渐汇流成一股强大的智识力量ꎬ进一步对欧美主导的学术霸权发出挑战ꎮ印度尼西亚学者阿里尔 赫里安托(ArielHeryanto)甚至振臂疾呼: 东南亚学者能否69 ①②③④⑤⑥⑦参见MaungHtinAungꎬTheStrickenPeacock:Anglo-BurmeseRelations1752-1948ꎬBerlin:Springerꎬ1965ꎻMaungHtinAungꎬAHistoryofBurmaꎬNewYork:ColumbiaUniversityPressꎬ1967ꎻCharnvitKasetsiriꎬTheRiseofAyudhya:AHistoryofSiamintheFourteenthandFifteenthCenturiesꎬ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ꎬ1976ꎻTeodoroAgoncilloꎬTheRevoltoftheMasses:TheStoryofBonifacioandtheKatipunanꎬQuezonCity:UniversityofthePhilippinesꎬ1956ꎻReynaldoC.IletoꎬPasyonandRevolution:PopularMovementsinthePhilippinesꎬ1840-1910ꎬQuezonCity:AteneodeManilaUniversityPressꎬ1979ꎮSocialScienceResearchCouncilꎬ WeighingtheBalance:SoutheastAsianStudiesTenYearsAfter ꎬProceedingsofTwoMeetingsHeldinNYCꎬNov.-Dec.1999ꎬNewYork:SSRCꎬ1999.ReynaldoCIletoꎬ OntheHistoriographyofSoutheastAsiaandthePhilippines:The GoldenAge ofSoutheastAsianStudies-ExperiencesandReflections ꎬProceedingsofWorkshopon CanWeWriteHistory?BetweenPostmodernismandCoarseNationalism ꎬInstituteforInternationalStudiesꎬMeijiGakuinUniversityꎬ2002ꎬp.8.笔者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东南亚研究系攻读学位时ꎬ正值菲律宾史学者纳尔多 伊莱托(ReynaldoC.Ileto)任教ꎬ有幸聆听伊莱托教授的演讲ꎮ伊莱托认为自己在美国参加反越战争的经历对其学术观点和智识的成熟起到了关键作用ꎮ他更多次谈及自己与康奈尔的导师奥利弗 沃尔特斯(OliverW.Wolters)在学术观点上的争论ꎮJohnSmailꎬ OnthePossibilityofanAutonomousHistoryofModernSoutheastAsia ꎬJournalofSoutheastAsianHistoryꎬVol.2ꎬNo.2(1961)ꎬpp.72-102.LaurieJ.Searsꎬ TheContingencyofAutonomousHistory ꎬinLaurieSears(ed.)ꎬAutonomousHistoriesꎬParti ̄cularTruths:EssaysinHonourofJohnSmailꎬMadisonꎬWI:UniversityofWisconsinCentreforSoutheastAsianStudiesꎬ1993.J.D.Leggeꎬ TheWritingofSoutheastAsianHistory ꎬ1992ꎬp.27ꎻCraigJ.Reynoldsꎬ ANewLookatOldSoutheastAsia ꎬJournalofAsianStudiesꎬVol.54ꎬNo.2(1995)ꎬpp.419-439.在东南亚研究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 ①与前人民族主义关注下的东南亚学者不同ꎬ这部分本土学者关注的是在知识生产和认知形成过程中东南亚如何将自身区域的经验抽象化㊁理论化和概念化ꎬ形成一套具有普世意义的社会范畴ꎮ一直以来ꎬ东方与西方在知识生产体系中的地位是不平等的ꎮ东方的东南亚被认作经验性的ꎬ而西方/欧美学者因擅长理论研究ꎬ往往被认作更高级的 知识 ꎮ东南亚本土学者因自身文化和智识背景影响ꎬ更多地关注地方性知识生产ꎬ在国际学术话语中这种经验性研究往往不被重视ꎮ反观欧美学者ꎬ他们将东南亚视作经验性的田野调查对象ꎬ用东南亚经验来印证或检测西方理论的适用性ꎮ此种不平等的学术分工越来越被新一代东南亚本土学者诟病ꎮ于是ꎬ这部分东南亚学者进一步提出将 亚际研究 (inter-Asia)的理论范式运用到东南亚知识生产中ꎮ首先ꎬ 亚际研究 这一理论范式强调的是亚洲内部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横向比较研究ꎬ强调联系性㊁流动性和互动性ꎬ于1990年由中国台湾文化研究学者陈光兴提出ꎮ它是亚洲学者基于亚洲本位角度ꎬ试图打破欧美学术霸权的理论尝试ꎮ这一概念强调将亚洲不同社会㊁历史和政治体制作为彼此的参照对象ꎬ进而生成关于亚洲全新的知识ꎬ这种认知论是由亚洲内部社会的联系性和比较性经验产生ꎬ与殖民帝国将东方作为 他者 研究具有本质的区别ꎮ②除了陈光兴等人ꎬ另一位重要的 亚际研究 呼吁者是杜赞奇(PrasenjitDuara)ꎮ杜赞奇在担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研究所所长期间ꎬ完成了其影响巨大的著作«全球现代性的危机:亚洲传统和可持续的未来»ꎮ③他认为ꎬ亚洲社会的历史和传统在不断进行着内部的循环和再生ꎬ有其自成一套的规律ꎬ是区别于西方现代性的一种体现ꎮ④陈光兴与杜赞奇思想的共通之处在于强调亚洲不同社会内部可互为参照进行比较研究ꎬ进而产生关于亚洲新的概念和认知ꎬ摆脱外部的/西方的凝视ꎬ进而获得知识生产的主体性地位ꎮ2019年ꎬ以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研究所为基地ꎬ一批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东南亚学者汇集在一起讨论 亚际研究 这一理论范式对东南亚知识生产的适用性ꎮ⑤他们认为 亚际研究 理论框架下的东南亚知识生产应打破东南亚区域主义概念里的地理边界ꎬ将东南亚看作一个开放灵活的地理范畴ꎬ强调东南亚及东南亚人与亚洲其他地区㊁不同种族㊁不同人民之间的关联性和依赖性ꎮ不同于前人的 亚洲中心主义 ꎬ 亚际研究 并没有一味否定西方理论对其自身的影响ꎬ而是企图在西方模式之上寻求基于东南亚本土历史经验的突破ꎮ许多提倡 亚际研究 范式的东南亚学者本身受益于西方的学术训练ꎬ例如ꎬ新加坡国立大学 亚际研究 项目的创始人蔡明发(ChuaBengHuat)教授曾在北美求学ꎬ获得约克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南亚研究系主任吴明兰(GohBengLan)教授获墨尔本的莫纳什大学人类学博士学位ꎮ必须承认的是ꎬ虽然本土东南亚学者一直在探索新的理论范式ꎬ但是这些尝试是否成功建构了79 ①②③④⑤ArielHeryantoꎬ CanThereBeSoutheastAsiansinSoutheastAsianStudies? ꎬMoussonsRechercheenscienceshumainessurl AsieduSud-EstꎬVol.5(2002)ꎬpp.3-30.Kuan-HsingChenꎬAsiaasMethod:TowardDeimperializationꎬDurhamꎬNC:DukeUniversityPressꎬ2010ꎻChuaBengHuatꎬ SoutheastAsianStudies:AnIntroduction ꎬPostcolonialStudiesꎬVol.11ꎬNo.3(2008)ꎬpp.231-240.PrasenjitDuaraꎬCrisisofGlobalModernity:AsianTraditionsandaSustainableFutureꎬ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ꎬ2015.GohBengLanꎬ Inter-AsiaandSoutheastAsianStudiesattheNationalUniversityofSingapore:APersonalEval ̄uation ꎬ東南アジア─歴史と文化─No.49(2020)ꎬpp.59-60.ChuaBengHuatandKenDeanetal.ꎬ AreaStudiesandtheCrisisofLegitimacy:AViewfromSouthEastA ̄sia ꎬSouthEastAsiaResearchꎬVol.27ꎬNo.1(2019)ꎬpp.31-48.广受认可的概念和理论体系还尚未明晰ꎬ 东南亚学者能否在东南亚研究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 这一问题还有待时间的检验ꎮ尽管如此ꎬ这些研究范式背后的 全球南方 精神值得强调ꎮ无论是本土东南亚学者强烈的民族主义历史ꎬ欧美学者自反批判性的 自主的 东南亚历史ꎬ还是 亚际研究 ꎬ这些理论范式的创新皆可看作 全球南方 精神内涵的具体表达ꎮ现如今ꎬ 全球南方 用来指涉南方国家在殖民主义历史中经历的系统性的不平等ꎬ这种不平等不仅体现在经济发展和政治制度方面㊁还体现在知识生产和认知论上ꎮ①东南亚知识生产发展出有别于欧洲中心主义的模型可以看作来自南方的抵抗ꎮ把 全球南方 视角运用于东南亚知识体系中ꎬ亦可以看到此概念是如何在殖民主义霸权和东南亚反殖民解放力量的斗争中被发明和使用ꎬ并在资本主义全球化时代被赋予新的内涵ꎮ②二、去殖民化时代的新加坡历史叙事(一)精英叙事与 殖民遗产二战后至冷战后期ꎬ受英美两国在新加坡和马来亚的战略部署需求的影响ꎬ整体上该时期的知识生产强调英殖民主义在新加坡近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ꎮ学术界普遍将新加坡的起源定格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英国殖民势力企图进入马来群岛开始ꎮ例如ꎬ1955年ꎬ霍尔(D.G.E.Hall)在其«东南亚史»中ꎬ详细记述了在荷㊁英两帝国争夺马六甲海峡的海上贸易控制权背景之下ꎬ英国东印度公司代表史丹佛 莱佛士(SirStamfordRaffles)成功绕过荷兰人掌控的廖内群岛ꎬ登陆新加坡并宣布从新任的苏丹王手中获得了治理权ꎮ③欧阳敏以新加坡为重点ꎬ追溯了英殖民政府管辖下海峡殖民地的社会发展ꎬ进而揭示英帝国行政体系的内在逻辑ꎮ该著作出版于1972年ꎬ正值东南亚史衍生出越来越多的本土观和在地化视角之际ꎬ作者深谙学术界对欧洲中心主义的批判ꎬ坦言她在材料的使用和主题内容上难免被诟病为欧洲中心主义ꎮ④值得一提的是ꎬ欧阳敏最卓越的贡献在于她著述的3本«新加坡史»ꎮ1977年她出版了«新加坡史:1819 1975»ꎻ1989年出版第二版ꎬ将时间放在了1819年至1988年ꎻ2009年出版了第三版«新加坡现代史:1819 2005»ꎮ⑤这3个版本的«新加坡史»虽然时间跨度有所不同ꎬ但都强调了一个观点ꎬ即在英国东印度公司代表莱佛士于1819年踏上新加坡这块土地之前ꎬ新加坡只是个不起眼的㊁沉寂的小渔村ꎮ莱佛士到来后ꎬ宣布新加坡为自由贸易港ꎬ自此开启了新加坡连结东西方海洋贸易㊁成为亚洲重要中枢㊁转口港的新时代ꎮ新加坡也由此成为了东南亚经济和文化活动的中心ꎬ良好的社会环境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商人前来发展ꎬ多元的族群和多样的文化在此汇聚ꎬ形塑了89 ①②③④⑤SebastianHaugꎬJacquelineBraveboy-WagnerandGüntherMaiholdꎬ The GlobalSouth intheStudyofWorldPolitics:ExaminingaMetaCategory ꎬThirdWorldQuarterlyꎬVol42ꎬNo.9(2021)ꎬpp.1928-1929ꎻSiddharthTripathiꎬ InternationalRelationsandthe GlobalSouth :FromEpistemicHierarchiestoDialogicEncounters ꎬThirdWorldQuarterlyꎬVol.42ꎬNo.9(2021)ꎬpp.2039-2054.CarolineLevanderandWalterMignoloꎬ Introduction:TheGlobalSouthandWorldDis/Order ꎬTheGlobalSouthꎬVol.5ꎬNo.1(Spring2011)ꎬp.3.D.G.E.HallꎬAHistoryofSouth-eastAsiaꎬ4theditonꎬBasingstokeꎬHants:Macmillanꎬ1981ꎬpp.530-542.MaryC.Turnbullꎬ Preface ꎬTheStraitsSettlementsꎬ1826-67:IndianPresidencytoCrownColonyꎬLondon:AthlonePressꎬ1972ꎬp.v.MaryC.TurnbullꎬAHistoryofSingaporeꎬ1819-1975ꎬKualaLumpurꎻ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ꎬ1977ꎻ2ndeditionꎬSingapore:OxfordUniversityPressꎬ1989ꎻAHistoryofModernSingaporeꎬ1819-2005ꎬSingapore:NUSPressꎬ2009.新加坡开放㊁包容的世界主义(cosmopolitanism)的特征ꎮ显而易见ꎬ此类历史叙事中对英殖民主义的赞歌带有强烈的时代印记ꎮ首先ꎬ这一认知的产生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 60年代ꎬ英殖民政府在新加坡㊁马来亚推进的有序的政治民主化和去殖民化进程ꎮ英国与当时美国在东南亚采取的冷战和意识形态输出的战略不同ꎬ它对新加坡和马来亚的去殖民化看似符合了时代的需求ꎬ响应了马来亚人民独立的呼声ꎬ但实质上是为了扶植建立一个亲英的ꎬ在制度和法律上沿袭英国殖民体制ꎬ在经济和军事上向英国靠拢的精英政权ꎮ因此ꎬ去殖民化时期英国学者(如欧阳敏)的历史书写难免刻上了帝国的印记ꎮ在欧阳敏之前ꎬ便已有60年代在马来亚大学任教的莱佛士讲座教授特岗宁(K.G.Tregonning)撰写的«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现代史»ꎬ皮尔逊(H.F.Pearson)著的«新加坡通俗史ꎬ1819 1960»ꎮ①在这些历史叙事中ꎬ1819年ꎬ也就是莱佛士登陆新加坡的那一刻ꎬ被塑造成新加坡史的起源和开端ꎬ而莱佛士也被冠上了 新加坡之国父 的称号ꎮ更值得一提的是ꎬ在新加坡开始独立建国的20年后ꎬ欧阳敏的«新加坡史»被采纳为官方主流的历史叙事ꎬ通过李光耀政府的推广和宣传ꎬ成为大众的集体记忆的一部分ꎮ②其背后原因有两点:第一ꎬ在这一历史叙事中ꎬ欧阳敏第一次将新加坡与 海峡殖民地 马来亚 等地缘政治概念区别开来ꎬ强调新加坡一直以来的独特性ꎬ可以看作对当时新加坡独立建国的回应ꎮ新加坡于1965年独立ꎬ自此脱离了马来亚联邦ꎬ虽然新加坡获得了独立的主权实体ꎬ但是人民的身份认同和国家意识的转变是漫长且艰难的ꎮ长期以来新加坡人与马来西亚人共享着一段殖民历史ꎬ有着共同的集体记忆ꎮ在50年代去殖民化背景下ꎬ 马来亚独立 运动(MerdekaMovement)呼声高涨ꎬ人们坚定地捍卫着作为 马来亚人民 的自由和民主ꎬ许多人对突如其来的 新马分家 感到难以适从ꎮ欧阳敏写作之时正值新加坡进入建国初期的第一个10年ꎬ 新加坡人 这一身份依旧是遥远和陌生的ꎮ因此ꎬ欧阳敏的«新加坡史»可以看作她对所处时代的反应ꎬ她希望通过独一无二的新加坡的历史叙事来建构新加坡人的历史记忆和身份认同ꎮ第二ꎬ欧阳敏赞颂莱佛士和英殖民主义这一叙事策略符合了当权者巩固权力和既得利益的需求ꎮ考虑到李光耀领导的人民行动党是去殖民化进程中英国人选定的继承人ꎬ其对殖民遗产的继承便显得无可厚非ꎮ为了凸显莱佛士国父的地位ꎬ李光耀政府在新加坡河和市政议会大厅门前建造一尊莱佛士高大的雕像ꎬ以此纪念这位殖民者的功勋ꎮ20世纪80 90年代ꎬ李光耀政府开始在公众领域推行官方的民族主义历史ꎬ也就是 新加坡故事 (SingaporeStory)ꎮ 新加坡故事 是对集体记忆的再加工ꎬ它在巨大的历史图景中ꎬ选取了特定的片段来重述过去ꎬ尤其是对年轻一代人讲述了去殖民化时期的种族暴乱和冲突ꎬ强化了反殖民反英的学生/工人运动是受共产主义裹挟的暴乱这一叙事ꎮ③ 新加坡故事 通过一系列 苦难 话语策略突出新加坡历史上爆发的种族冲突ꎬ时刻提醒着人们族群间的矛盾和对立是威胁新加坡人身份认同的障碍ꎬ以此证明英语以及英殖民者是一股不带种族偏见的中立力量ꎬ只有把英国人莱佛士塑造为国父ꎬ才能避免不必要的种族冲突ꎬ来合理化当权者对殖民历史的继承和征用ꎮ④正如新加坡学者黄坚立批判道: 后殖民性的曙光从来99 ①②③④K.G.TregonningꎬAHistoryofModernMalaysiaandSingaporeꎬSingapore:EasternUniversityPressꎬ1972ꎻH.F.PearsonꎬSingapore:APopularHistoryꎬ1819-1960ꎬSingapore:D.MooreforEasternUniversitiesPressꎬ1961.P.J.Thumꎬ ConstanceMaryTurnbullꎬ1927-2008:AnAppreciation ꎬinNicholasTarling(ed.)ꎬStudyingSingapore sPast:C.M.TurnbullandtheHistoryofModernSingaporeꎬSingapore:NUSPressꎬ2012ꎬp.12.KarlHackꎬ FramingSingapore sHistory ꎬinNicholasTarling(ed.)ꎬStudyingSingapore sPast:C.M.TurnbullandtheHistoryofModernSingaporeꎬSingapore:NUSPressꎬ2012ꎬpp.26-27.HongLysaꎬ MakingtheHistoryofSingapore:S.RajaratnamandC.V.DevanNair ꎬinLamPengErandKevinY.L.Tan(eds.)ꎬLee sLieutenants:Singapore sOldGuardꎬSingapore:StraitsTimesPressꎬ2018ꎬpp.194-199.没有降临在新加坡的土地上ꎬ导致独立后的新加坡政府本质上和殖民政府并无太大差别ꎮ当权者没有与殖民的过去切断联系ꎬ反而不断模糊界限ꎬ制造了殖民 反殖民 后殖民的历史延续性ꎮ ①(二)修正历史视角下的 另一种声音因为缺乏对殖民主义的反思ꎬ以及过于突出政治领导人和精英阶层在新加坡的历史进程中扮演的角色ꎬ此种历史叙事越来越被新加坡学术界所诟病ꎮ事实上ꎬ说去殖民化时代的新加坡没有产生本土的反殖民的历史声音是不正确的ꎬ恰恰相反ꎬ50 60年代ꎬ新加坡左派领导人林清祥(LimChinSiong)带领下的反殖民运动极为蓬勃ꎮ为了摆脱英殖民政府的操控和美国冷战意识形态输出的影响ꎬ左派领导人倾向于向国际共产主义力量看齐ꎬ团结社会上被压迫的族群和阶级ꎬ争取新加坡独立的同时ꎬ实现人民的民主和自由ꎮ②这一执政理念与李光耀等人的精英派产生了分歧ꎮ当李光耀1959年带领人民行动党获得大选胜利ꎬ组织自治政府后ꎬ便开始打压党内的左派力量ꎬ在此后的几十年内ꎬ与左派关系密切的华人社团㊁华校学生和工人组织相继被规训取缔ꎬ反殖民的历史叙事亦被 禁哑 ꎮ③21世纪初ꎬ以新加坡国立大学为中心的学者们开始倡导历史中的 另一种声音 ꎬ也就是修正历史(revisionisthistory)ꎮ新加坡历史学者孔莉莎(HongLysa)和黄坚立合著«国家历史的编写:新加坡和其过去»(TheScriptingofaNationalHistory:SingaporeandItsPasts)代表了修正历史学者们如何批判地解构官方主流历史叙事ꎬ他们揭示了 新加坡故事 背后的话语策略和意识形态形塑着公众对过去的记忆ꎬ历史不断被改造来符合民族国家的利益ꎮ在这些被禁哑的声音中ꎬ最应被重新带回历史叙事中的是因左翼政治被边缘化的华人社会ꎬ例如ꎬ反殖民时期的华校学生运动㊁被改造的 南洋大学 ꎬ带有反殖色彩的华语出版物等等ꎮ随后ꎬ带有修正主义历史观的学术作品不断问世ꎬ包括2011年由陈仁贵(TanJingQuee)㊁陈国相(TanKokChiang)和孔莉莎编纂的50年代新加坡华校学生运动评述ꎮ④迈克尔 巴尔(MichaelBarr)和卡尔 特罗基(CarlA.Trocki)向公众全面揭示了去殖民化背景下新加坡各族群(马来㊁印度㊁欧亚混血和华人)政党实践的国际主义左派路线ꎮ⑤另有罗家成(KahSengLoh)等人追溯了去殖民化时期在马来亚大学接受英文教育的精英阶层追随左派社会主义政治理念的实践ꎮ虽然这些政治实验没有成功ꎬ但是不代表它们在历史中的缺席是合理的ꎮ⑥2019年ꎬ为庆祝新加坡建国200年ꎬ政府举办了一系列的公开的文化社会活动来强化主流的历史记忆ꎬ其中最饱受争议的依旧是对殖民者莱佛士的纪念ꎮ新加坡历史学者纷纷表示异议ꎬ例如2021年出版的«抛弃莱佛士:一部独立运动的历史»挑战了民族主义叙事ꎬ要求重新审视去殖民化001 ①②③④⑤⑥HuangJianliꎬ StamfordRafflesandthe Founding ofSingapore:ThePoliticsofCommemorationandDilemmasofHistory ꎬJournaloftheMalaysianBranchoftheRoyalAsiaticSocietyꎬVol.91ꎬNo.2(2018)ꎬp.115.TanJingQueeandJomoK.S.(eds.)ꎬCometinOurSky:LimChinSionginHistoryꎬKualaLumpur:INSANꎬ2001ꎬpp.391-413.ThumP.J.ꎬ TheMalayanVisionofLimChinSiong:UnityꎬNon-violenceꎬandPopularSovereignty ꎬInter-A ̄siaCulturalStudiesꎬVol.18ꎬIssue3(2017)ꎬpp.391-413.TanJingQueeꎬTanKokChiangandHongLysa(eds.)ꎬTheMay13Generation:TheChineseMiddleSchoolsStudentMovementandSingaporePoliticsinthe1950sꎬSelangor:StrategicInformationandResearchDevelopmentCentreꎬ2011.MichaelBarrandCarlA.Trocki(eds.)ꎬPathsnotTaken:PoliticalPluralisminPost-warSingaporeꎬSingapore:NUSPressꎬ2008.KahSengLohetal.(eds.)ꎬTheUniversitySocialistClubandtheContestforMalaya:TangledStrandsofModer ̄nityꎬAmsterdam:AmsterdamUniversityPressꎬ2012.。
暨南大学开办国际暑期学校 留学生国内可修学分
暨南大学开办国际暑期学校留学生国内可修学分国外留学生也可在国内修读学分啦!作为国内目前唯一的校办暑校——暨南大学国际暑期学校前晚举行开学典礼。
据悉,该暑校为华南地区招生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国际暑期学校。
今年邀请了13位北美在职教授亲临暨南大学授课,共有近400名北美留学生报读,同学们所修学分将被北美学校所承认,意味着同学们可缩短自己在北美的学习,提前毕业。
林芊来自美国波士顿学院,今年刚刚读完大一,这个暑假她选择在暨大暑校研读生物、财务会计和世界历史,同时还担任艺术史的助教。
她告诉记者,去年她就了解到暨南大学开办了这个暑校,今年回国前还特意向师兄师姐了解了相关情况,于是趁暑假她就回家学习了。
“选择生物是因为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要求自然科学学科必须要选修,财会是自己感兴趣,但也觉得特别有用的课程,世界历史和生物是学校要求的通识教育的一部分,所以先修一部分,难度上可以互相照应。
”她说之所以选择暑校一是想拓展自己留学生的圈子,其次是暑假想回国来看看父母,同时还能在国内修到美国同等质量的课,这样的机会很难得。
记者了解到,像林芊这样的同学不在少数,据暑校校长刘峰介绍,今年共有近400名北美留学生报读,而且大部分为广东本地人,4年来共有千人在学校修读学分,通过率也达到九成以上。
29627965
20 09年的经济形 势如何仍需拭 目以待 ,预计在 明年下
半年可走 出金融危机的阴影。 广西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
加强今后的学术合作。 广西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和 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的各位专家学者就 不同的问题 和各 自的研究 旨趣分别做了主题发言。
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所长曹云华教授首先作题
《 全球移 民背景下中国台湾省的东南亚新娘》 介绍 了学 ,
术界( 主要是 台湾学术界 ) 对相关问题的研究情况。
广西社会科学 院副院长古小松研究员在《 金融危机 下 的越南经济》发言中分析了 20 年越南经济发展情 08
况 ,并对 20 年越南经济情况作出预测。指出越南在 09
2 0 年金融危机 的影响下 , 08 经济基本面没有变 , 在高通
主要资金来源 、以私人企业为主的凭祥中小企业来说 ,
元化和国际化以及东盟经济一体化所提供的便利 , 广东 应该重视与东盟之间的经贸合作 , 发挥传统优势和华侨
的作用 , 将与东盟的关系提高到战略高度 , 寻求新 的合 作途径 。 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骆莉副教授介绍了中国 与东盟文化产业合作的发展情况 。 认为在广西南宁举行
究所和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在广西南宁联合举办“ 金 融危机下的东南亚” 学术讨论会 。讨论会由广西社会科 学院东南亚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农立夫和暨南大学东南
亚研究所副所长张振江主持 。 广西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古 小松研究员和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所长 曹云华教授 在开幕致辞 中表示 , 广西社会科学院东 南亚研究所和暨
现经济复苏; 在金融危机影响下, 中国、 印度两 国在地 区 国际关 系中会 占有更重要的分量。 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 所张振江副所长的发言主题为《 广东与东盟经贸合作现 状与展望》 ,介绍了广东省与东盟经贸合作 的现状 和存 在的问题 , 认为基于友好的政 治关系 、 东南亚市场 的多
暨南大学国际关系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国际关系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内招生)(专业代码:030207)一、学科简介暨南大学国际关系专业(1998年获得授权)是华南地区高校中唯一的国际关系博士授权点,其整体实力居国内学术界前列。
在2008年教育部组织的全国政治学学科评估排名中,以国际关系为主要依托的我校政治学名列第12位。
以东南亚研究为主体的国际关系学是我校的传统优势领域,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27年成立的南洋文化教育事业部,那时就定期出版《南洋研究》(双月刊)、《中南情报》(月刊)和《海外侨讯》(周刊)等刊物,开创了我国东南亚研究和华侨华人研究之先河。
由东南亚研究所主办的《东南亚研究》自2000年以来成为CSSCI期刊,2004年被评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9年入选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
二、研究方向1、亚太国际关系2、国际移民与国际关系3、国际经济关系4、国际法与国际关系5、全球化与国际公共事务6、国际战略与中国对外关系三、课程设置课程类别课程编号课程中文名称(课程英文名称)学时学分开课学期开课教师考核方式公共学位课105590da09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Marxism & Contemporary Social Trendsof Thought)20 1 1 社科部考试105590da11第一外语(英语)(First Foreign Language English)40 2 1、2 外国语学院考试专业学位课030207db04国际关系理论(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40 2 1庄礼伟张振江课程论文030207db05当代国际问题研究(Studies on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Relations)40 2 2吴金平王子昌课程论文030207db06东南亚问题研究(Studies on Southeast Asian Issues)40 2 2曹云华邓应文陈文课程论文非学030207dc11亚太国际关系研究(Studies on Asia-Pacific Relations)40 2 1陈奕平廖小健课程论文课程类别课程编号课程中文名称(课程英文名称)学时学分开课学期开课教师考核方式位课程030207dc12国际移民与国际关系研究(Studies on International Immigration andInternational Relations)40 2 1周聿峨贾海涛吴金平课程论文030207dc13国际战略与中国对外关系研究(Studies on International Strategy andChina’s Foreign Relations)40 2 1鞠海龙陶季邑张明亮课程论文030207dc14国际法与国际关系研究(Studies on International Law andInternational Relations)40 2 2刘颖朱义坤课程论文030207dc15国际经济关系研究(Studies on International EconomicRelations)40 2 2邱丹阳李皖南课程论文030207dc17全球化与国际公共事务研究(Studies on Globalization andInternational Public Affairs)40 2 2庄礼伟张振江龚泽宣课程论文030207dd01学科前沿讲座(Lectures on Frontier Discipline)50 1 考查四、必读和选读书目1.陈峰君主编,《冷战后亚太国际关系》,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2.喻常森[等] 编著,《当代亚太国际关系与地区合作》,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3.(英)佩克著; 卢明华等译,《国际经济关系: 1850年以来国际经济体系的演变》,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0;4.陈高翔:《对冲基金投机冲击对国际经济关系影响研究》,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8;5.郭丁主编:《国际经济关系学》,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2;6.韦正翔:《国际政治的全球化与国际道德危机》,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7.仪名海主编:《信息全球化与国际关系》,北京: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6;8.于沛主编:《全球化和全球史》,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9.哈佛燕京学社主编; (美) 雅克·布道编著; 万俊人, 姜玲译:《全球化与共同善》,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10.程光泉:《全球化与价值冲突》,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3;11.(德) 赫尔穆特・施密特著; 柴方国译:《全球化与道德重建》,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12.刘芳雄:《国际法院咨询管辖权研究》,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8;13.邵沙平主编:《国际法院新近案例研究》,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6;14.丘宏达:《关于中国领土的国际法问题论集》,台北:台湾商务印书股份有限公司,2004;15.王家福, 徐萍:《国际战略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6.康绍邦, 宫力等:《国际战略新论》,北京: 解放军出版社, 2006;17.卢晓衡主编:《中国对外关系中的台湾问题》,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2;18.王逸舟主编:《中国对外关系转型30年》,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19.G eorge J. Borjas, Issues in the Economics of Immigrati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Press, 2000;20.H arrald Kleinschmidt ed., Migration, Regional Integration and Human Security, University of Tsukuba, Japan, 2006;21.R obert E.B. Lucas,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Inc., 2005.22.胡宗山:《国际关系理论方法论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
中华文化在东南亚华族社会的传承与发展浅析
家,但近年来由于教育政策的偏颇,越来越多的华裔学生 缩,菲律宾、泰国华族社会 的本土化等,无不与移居国的
转学或不报读华文小学,而是选择就读 私立小学或国际 政治环境、国家政策导向以及 其与中国外交关系的疏离
学校 ,⑨究其原因,文化 断层的出现固然与上世 纪以来西 息息相关。在国与国日益紧密联 系的今天,东南亚华族社
化的失落与衰微由此可管窥一斑 。
于 师资短 缺 ,硬 件 设 施 落后 ,教材 版 本不 一 ,无 法适 应 当
在印度 尼西亚 ,由于苏哈托执 政 (1966—1998)的 地国情,以及学校财务管理不当等,严重阻滞了东南亚国
32年间采取排斥华文华校及中华文化的政策 ,致使如今 家华校 的发展 。如印尼至少需要30,000名中文教师,而
度仅 为38.9%,认为华语最有用的华族学生仅有13_7%, 播渠道和形式上也缺乏创新,多以传统报刊为主等。
而认 为英语 最有用 的华族学生则 高达67.67% 。②在泰
除了华社 内部 存在的问题 之外,东南亚华族社会在
国、菲律 宾、缅 甸等 国家,由于华族人 口比例的相对 较 传承中华文化传统上也面临着来自外部环境的挑战。
40岁以下的绝大多数华人不能使用华语。在新加坡,根据 目前只有大约4000人在从事各种华文教育,且师资老化,
2013年的一项调查研究显示 ,新加坡华裔儿童使 用中文 年龄在65岁以上的老教师占到65%,且不少老师只有当
的频率有下降趋 势,在家中与父母用中文沟通的幼儿仅 占 地初中学历。在华文媒体方面,尽管新加坡、马来西亚的
断裂,主要表现为中华文化传统在土生华人社会的衰退乃 替,多数土生华人不热衷参与社 团事务,使社团出现后继
至消失。华语是文化传承 的主要载体 ,透过 当前东南亚华 乏人、名存实亡 的状态 。如在马来西亚,全 国近9000家华
在华的印尼新娘商品化婚姻、人口贩卖与骗婚
在华的印尼新娘:商品化婚姻、人口贩卖与骗婚潘胡摘要:印尼在华的合约新娘问题引起了中国、印尼政府与社会的广泛关注。
中印尼经济发展的差距、非法中介谋求暴利和印尼新娘对富裕生活的向往,成为在华印尼新娘群体日益扩大的动因。
在华的印尼新娘问题并不是单一的社会问题,其中杂糅了商品化婚姻、人口贩卖和婚姻诈骗等问题,处理起来千头万绪,十分棘手。
稍有不慎,极有可能成为第二个“印尼的中国劳工问题”。
因此,在解决在华的印尼新娘问题时,中国应完善涉外婚姻法,加强与印尼的合作,严厉打击从事非法涉外婚姻介绍的个人或组织,严厉惩治人口贩卖,及时解救被贩人员,建立健全跨国婚姻纠纷应对机制,尽快形成两国婚姻信息的互通机制及查询制度,共同扩建自由婚姻领域,促进跨国婚姻的和谐稳定。
关键词:印尼;婚姻移民;跨国婚姻;人口贩卖;骗婚收稿日期:2020-02-19作者简介:潘胡(1989-),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副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领域:印尼政治与社情。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华侨华人与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项目批准号:16JJD810006)的阶段性成果。
—、引言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进一步提升,人口的跨国流动成为全球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跨国的人口流动既包括自愿的情况,也包括许多非自愿的情况,人口贩卖、有组织犯罪和“难民潮”等问题日益严峻。
近年来,缅甸的“罗兴亚人”问题受到了国际社会和学界的广泛关注。
在此背景下,学界对东南亚地区人口跨国流动的研究逐渐兴起。
除了难民问题,以跨国婚姻为外衣的来华“合约新娘”问题也逐渐引起了相关国家的关注,尤其是“合约新娘”的来源国•44•政府和社会。
在很长一段时间,在华的“合约新娘”大多来自越南、缅甸和老挝等与中国陆上接壤的东南亚国家。
随着“合约新娘”产业的发展,输出国也逐渐拓展到其他东南亚国家甚至是南亚国家,如印尼、柬埔寨和巴基斯坦等。
《东南亚研究》来稿须知
《东南亚研究》来稿须知一、《东南亚研究》系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东南亚研究所主办的国际政治学术期刊,聚焦东南亚地区以及相关国际问题的研究,重点关注相关重大和热点国际问题、东南亚国别与地区、中国与东南亚关系、华人华侨等研究领域。
二、本刊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倡导运用不同理论和方法,求真求实,言之有据,鼓励学术探索和创新。
三、本刊恪守学术道德和规范,来稿请勿一稿多投,力戒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
四、来稿请以Word文档格式、以附件方式宜接投寄本刊编辑部电子邮箱: o<lnybj@;o<lnybj@ o请勿投寄个人邮箱,以免耽误稿件审理。
五、本刊编辑部将本着学术规范和程序,尽快审理来稿;作者如在来稿两个月内未收到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稿件。
六、来稿应力求符合论文写作的学术规范,如提供题名、摘要、关键词与对应的英文译文,包含文献回顾、注释等。
请在书写来稿Won!文档时生成脚注(参见本刊注释体例)七、来稿其他技术规范还包括:(1)正文各级标题标示为一、二……,(一)、(二)……,1、2……,(1)、(2)……等,依次类推。
(2)数字的用法:公历世纪、年代、年、月、口一般使用阿拉伯数字,年份不应简写(如九O年或90年);多位整数应以千分撇“,”分节,小数部分不分节;四位整数也可以不分节。
八、来稿作者请完整、准确提供姓名、学位、职称、单位以及联系地址、电话、电子邮箱等个人信息,也可简要说明本人的研究旨趣、方向和成果。
九、本刊在对来稿进行评审、尊重作者基本观点和思路的基础上,对录用来稿拥有进行编辑加工、修改的权利。
作者对此如有异议,请在来稿时说明。
十、热诚欢迎广大作者踊跃来稿。
如有问题,敬请垂询。
《东南亚研究》编辑部2019年5月。
马来亚印度人国大党的成立及早期政治活动(1946~1957)
马来亚印度人国大党的成立及早期政治活动(1946~1957)马来亚印度人国大党的成立及早期政治活动(1946-1957)石沧金常樟平①摘要:二战前,马来亚印度人指向祖籍国印度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明显加强,进而暂时消除、弥合了印度人群体中一些分化因素,这是马来亚印度人国大党成立的重要社会背景。
在尼赫鲁的积极推动下,1946年8月,马来亚印度人国大党正式成立。
虽然马来亚印度人国大党深受尼赫鲁和印度国大党的澎响,该党成立之初也支持当时的印度政府和印度国大党的反殖反英运动,但它并不隶属于印度国大党。
自成比后至1957年,马来亚印度人国大党先是主要致力于开展印度民族主义的活■动,不久又深度卷入马来亚制订民主宪法的斗争中,积极争取对印度人有利的公民权问题。
在马来亚积极争取独立的浓厚政治氛围中,经过一番犹豫之后,1955年3月,经正式商谈之后,马来亚印度人国大党选择全面加入巫统马华联盟。
同年7月,巫统、马华公会和马来亚印度人国大党结成的三大民族政党联盟在竞选中获胜。
马来亚联合邦随后正式成殳,马来亚印度人国大党作为执政联盟成员之一,长期参与执政。
印度人群体的相对弱小及其社会内部的严重分化,部分程度地削弱了马来亚印度人国大党在马国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
它的政治活动对马来亚的政治民主化和多元化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马来亚印度人国大党;尼赫鲁;成立;执政联盟;政治活动收稿日期:2019-12-05作者简介:石沧金(1971~),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华侨华人、东南亚地区民族关系;常樟平(1995-),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
马来亚印度人国大党(Malayan Indian Congress,简称M.I.C)既是马来(西)亚印度人族群中最大的政党,在2018年第14届大选前,也是执政联盟党的重要成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暨南大学张应龙教授、张小贵教授、张小牧(硕士生),英国国家档案馆、①大英图书馆,马来西亚印度国大党、马来亚大学图书馆等机构和人员的帮助,特此致谢!•109•南亚东南亚研究员。
“和谐与共赢:国家软实力及华侨华人的作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暨南大学召开
出版物刊名: 东南亚研究
页码: F0002-F0002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1期
主题词: 国际学术研讨会;国家软实力;暨南大学;华侨华人;和谐共赢;国际关系;澳大利亚;马来西亚
摘要:由国务院侨办政策法规司与暨南大学主办、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承办的“和谐共赢:国家软实力及华侨华人的作用”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2年3月10日-11日在暨南大学隆重召开。
泰国前副总理、泰中友好协会会长功·塔帕朗西,国务院侨办政策法规司巡视员范如松、理论研究处处长赵健,广东省侨办副主任林琳,我校校长胡军、副校长林如鹏,以及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泰国、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中国大陆及香港、澳门、台湾等地百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
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系(东南亚研究所)国际关系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2010年招生简章
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系(东南亚研究所)国际关系专业研究生课
程进修班2010年招生简章
佚名
【期刊名称】《东南亚研究》
【年(卷),期】2010(0)4
【总页数】1页(PF0002-F0002)
【关键词】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国际关系学;2010年;南亚研究所;招生简章;暨南大学;中青年干部;现代化建设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80
【相关文献】
1.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系(东南亚研究所)国际关系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2010年招生简章 [J],
2.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系(东南亚研究所)国际关系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2011年招生简章 [J],
3.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系(东南亚研究所)国际关系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2009年招生简章 [J],
4.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系(东南亚研究所)国际关系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2009年招生简章 [J],
5.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系(东南亚研究所)国际关系专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2009年招生简章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反思主义与作为现场的东南亚———庄礼伟教授的国际关系与世界政治研究
反思主义与作为现场的东南亚———庄礼伟教授的国际关系与世界政治研究作者:赵思洋来源:《东南亚研究》 2020年第2期[作者简介]赵思洋,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副教授。
赵思洋[摘要]反思是知识分子矢志不渝的使命与责任。
面对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中的理性主义、国家中心主义和西方中心主义,作为非西方国家的、受到启蒙精神洗礼与儒家传统人文精神熏陶的中国学者,庄礼伟教授始终站在反思主义的立场和视角上,慎思国际关系中知识与实践的关系,国际关系中人的价值及其消失,以及世界政治中“边缘” 视角的意义。
面对混合着“传统” 与“现代”多重面向的东南亚国家与社会,作为同属于亚洲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学者,庄礼伟教授通过对东南亚发展进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危机与困境、传统东方文明和基于西方经验的现代性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反思,赋予作为现场的东南亚研究以普遍的理论性与深刻的思想性。
[关键词]庄礼伟;反思主义;东南亚研究;国际关系;世界政治[中图分类号]D7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099(2020)02-0001-15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在西方国际关系学科中兴起了理性主义与反思主义之间的“大辩论”,其中反思主义阵营包括了后现代主义与批判理论国际关系学者,他们的理论旨趣在于挑战以西方现代性为价值内核的传统国际关系理论,并且从哲学基础、语言观、知识观、真理观、科学观、政治观和伦理观等诸多方面对国际关系学进行反思①。
这股后现代主义国际关系研究的潮流在世纪之交传入中国,在之后的数年间,反思主义思潮与方法为中国国际关系学者所引介①。
在这样的背景下,暨南大学庄礼伟教授不仅参与介绍后现代主义国际关系研究②,并且真正地将反思主义的理论与方法落实到了他之后的研究与实践之中。
这种不同于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反思主义研究议程与方法,以及带有明显后现代主义色彩的写作风格与立场为中国的国际关系学与世界政治学的发展注入了什么?其背后深厚的理论价值与深刻的思想意涵又是什么?一方面,面对近年来国际关系学大理论出现瓶颈、发展趋缓甚至可能终结的未来③,重读庄礼伟教授反思性的国际关系研究,我们或许可以从中找到某种前进的方向和动力,进而重新思考如何从理性主义、国家中心主义和西方中心主义的理论霸权与束缚中解放出来,因为目前国际关系大理论的停滞与发展困境,很大程度上便是由这些理论和话语霸权所造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否痊愈:是□否□
是否还在用药治疗:是□否□
目前身心状况自我评价:1、好□;2、一般□;3、差□
就学期间获得奖励或荣誉情况及参加科研工作、社会实践活动情况
申请人____________所在专业的同年级人数共_____人,该生学习成绩总评名次第____名
申请人所在学校或院系的推荐意见:
暨南大学“东南亚、华侨华人与区域国际关系”夏季研修班申请表(2018)
姓名
出生日期
相片
民族
政治面貌
性别
身份证号
通讯地址及邮政编码紧急情况联系来自式手机电子邮箱
外语语种及程度
本科学校院系
本科年级
本科所学专业
是否需安排住宿
硕士学校、院系及专业
硕士年级
博士学校院系
博士所学专业
个人既往病史、现状
与治疗状况
病名:属身体疾病□或心理疾病□
院系负责人签名:院系公章:
年月日
申请人声明:
我保证提交的申请表及全部申请材料真实、准确,若有任何弄虚作假行为,我愿意被取消申请资格并承担相应法律及道德责任。特此声明。
申请人签名: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