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语文版S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教学反思参考2)古诗三首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两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两篇)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两篇)(一)《宿建德江》属于山水田园诗,诗人寄情山水,在山水风光的描写中抒发自己愁苦的情怀。

“愁”是全诗的诗眼,全诗围绕“愁”字显示着作者高超的艺术构思。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宋代诗人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所作。

全诗四句话写云、雨、风、水,生动形象;写山、船、地、楼,句句求实,堪称写实景的佳品。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是宋代词人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上饶时的一篇名作。

它以自然朴素的语言,给我们展现了一幅鲜明逼真的田野风光图。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感受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想象词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词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怀。

一、教学效果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1.通过对比读,让学生知道忧愁的古诗与描写景物的古诗的读在质的上面是截然不同的。

二是教师范读,即给这首诗定调,老师是带着怎样的一种心情去读这首古诗的,从诗中找出一个字来形容,让学生知道,这首诗原来是这么去读的。

三是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得字正腔圆,饶有韵味。

四是精读,做到在读中去理解诗意。

五是情景交融读,想画面,在老师的导语创设情景下,引导学生读,从而体会诗人的忧愁与孤寂。

在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时,我始终围绕“日暮客愁新”这句诗,让学生反复读,反复品味,让他们真切体会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初读此诗,觉得它是写雨的一首诗。

后来我翻阅资料,品读苏轼的诗后。

一遍又一遍地读诗,发现每一次感悟都是不同的。

起初被美景疾风骤雨所吸引,再后来,便感动于苏轼的人生经历。

他的一生,可以说是历经坎坷,他有过青年得志的骄傲,有着红粉佳人的诗意人生,有着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自信。

就是这样一个人,在他本该享受的时刻却因为政见不合而不容于朝廷,满腔的爱国情意得不到抒发,他便自请外调,来到杭州做一个小小的通判。

此诗就写于此。

3.古诗语句精炼,意境丰富,内涵深远。

在教学中,我指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诵读。

自主读,小组读,男女对读,集体读。

六年级上语文教学反思古诗三首_苏版

六年级上语文教学反思古诗三首_苏版

六年级上语文教学反思古诗三首_苏版1、古诗教学的思路要简约。

在《古诗三首》的教学中,我的教学思路力求简约。

从整体而言,整堂课的教学循着“读诗”、“解诗”、“品诗”、“辨诗”、“延读”的教学思路进行,循序渐进,逐层深入。

从局部而言,每一个环节的教学没有过多的繁琐设问、条分缕析,在引导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中把古诗的解读引向深入。

如在对诗意的解读中,我摒弃了传统古诗教学中字字求解、句句设问、逐句串讲的方式,采纳的是突出重点、整体感悟的教学方式,既节约了教学时刻,又使诗意的解读不支离破裂。

2、古诗教学的思路要整合。

《石灰吟》、《墨梅》这两首七言绝句差不多上咏物诗,教者把这两首诗编排在一起,正是从它们相似的主题角度来安排的。

因此在教学这两首古诗时,我的教学设计中就凸显了“整合”理念。

“读诗”、“解诗”、“品诗”、“辨诗”、“延读”,均是从两首诗的整体角度予以设计。

如此的教学整合,使得教学节奏得到最有效的调控,使得教学内容得到最高效的组合,从而产生最佳的教学效率。

如在“辨诗”教学环节中,通过引导学生比较辨析出《石灰吟》和《墨梅》的相同之处,了解这两首诗“咏物抒怀”的写法,并进而把物与人结合起来,由物及人地解读诗中的深层次情感。

3、教师教学的站位要下移。

六年级的学生差不多具有了课前预习的良好适应;刚刚开学,这篇课文学生差不多读了许多遍;这两首古诗的诗意较浅显,且每首诗旁均配有栩栩如生的彩图助读;学生们的手边有许多学习资料,关于这两首诗诗人简介、诗意注解专门多。

上述种种因素,构成了教学这两首古诗的潜在教学资源。

教师若是要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在教学中就必须调整好自己的教学位置。

第一,教师需要把更多的教学时刻留给学生进行自读自悟、交流讨论、反复诵读;其次,教师需要耐心地倾听每一位学生对字词、诗句、诗意、问题所发表的意见,把学生发言中的每一个闪光的见解给予放大,并加以重复,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

再次,教师需要平等地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或在讨论之初暗示思维的途径,或在讨论之中点拨思维的深度,或在讨论之后即席发表自己的见解。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精选24篇)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精选24篇)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精选24篇)《古三首》教学反思篇1虽然教了这个班快一年了,但是我很遗憾地说,由于病假,我没有给他们讲过古诗词。

因此,我要把我应该教给学生的东西在这篇课文中全部教给他们。

课前,我慎重地做了思考,精心备课,上课了,反倒有些紧张了。

好在我的认真和付出感染了这些天真、懂事的孩子,他们学得很认真,也很轻松。

第一,课时的安排,朗读单独占用一节课。

我用了四节课讲了三首古诗词,但是并不低效。

这是从我班的学情出发的。

我班学生对古诗文的朗读可以说很差劲,声调、节奏都不行。

因为朗读不出感情和韵律来,所以学生不爱古诗。

我国是诗的国度,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精粹。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培养孩子们热爱诗歌就是传承中华文化的核心了。

要让孩子们喜欢诗,就要让孩子们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因此,我将朗读作为落实所有目标的重点目标和前提。

我采用教师泛读、听读录音来实现这个目标,而且逐字逐句,有条不紊。

为了激发孩子们读诗的热情和认真,我采取了小组赛读个人风采读及男女生赛读等多种形式。

孩子们学得很认真,字正腔圆,咬文嚼字,感情基调和节奏把握的很好。

看着孩子们那收获时的那一张张笑得灿烂的脸,我觉得我的苦心得到了安慰。

第二,对诗词的理解上,我采取了每首诗一节课的策略。

这样的考虑是出于孩子们以前背古诗意思绝大多数是死记硬背的考虑。

这样的学违背了诗词教学,而且既不深刻,有没有乐趣。

《乡村四月》我采取了详讲的教学方法,但是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观察课文插图,结合课下注释,说说前两句写了哪些景物?请你发挥想象并结合诗意给这些景物加上形容词,然后再将这些词语串联起来,通顺地表达诗句的意思。

第二首《四时田园杂兴》采取了半引导半自学的方式教学,第三首《渔歌子》更是要求学生模仿前两首古诗的教学方式自学,可以先找出前两句都写了哪些景物等。

可以说,这样做大大凸显了学生自主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和独立性。

放手让学生们去做,你会收到意外的惊喜,孩子们也会收获意外的自信。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8篇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8篇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8篇三、创设情景,以读为本为了增加教学效果,激发同学朗读的情感,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我千方百计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使同学置身于大自然中。

如,老师的配乐范读,投影打出的画面,录像片中真实的茫茫草原,有感情颜色的激励语言等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同学入情入境,充足地展开了想象,提高了教学效率。

与此同时,我以读为本,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时提高读的要求,让同学边读边考虑,学习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配画加上动作地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直至会背诵,使同学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炼。

特殊值得一提的是,要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同学“自由练读”,让读得不够的同学再读,重视了群体活动,同时也留意到了同学的差别,培养了同学的语感。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篇21、在教学诗句时,我首先找出诗句中关键和难理解的字词,扫平障碍,继而再理解诗句就特别简单了。

2、古诗朗读同样也要读出感情和抑扬顿挫。

除了老师示范,我还利用本课现成的朗读磁带让学生连听几遍,示范效果挺好。

再让学生进行朗读,朗读的`效果的确好多了,真还有些古人吟诗的味道呢!其次老师还在古诗释义的基础上再加以联想和想象,另配上动听的轻音乐朗读给学生听,让学生边听边体会诗中的意境,这样既能把学生带到美好的境界之中,又为学生后面能顺利改写古诗作了良好的铺垫,起到了一举两得的作用。

3、以前教学古诗大多采用串讲形式,这里且不谈它的效果如何,至少我以为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思维活动,自主合作,带着问题,由浅入深地学习理解诗句,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篇3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胜利之处有以下四个方面:一、熟读深思,受到熏陶古诗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珍宝,如何让学生充分领会这道独特而又亮丽的风景,使学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并积累语言,我觉得古诗的教学还要以读为手段。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教学反思精选范文三篇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教学反思精选范文三篇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教学反思精选范文三篇范文一:《浪淘沙》这是一首描写黄河雄伟气势的著名诗篇。

诗开篇与众多的黄河诗一样,着力描写九曲黄河大浪淘沙之势。

表现了诗人奋发有力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魄。

《江南春》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写的,这是一首描写江南春光的绝句。

诗人描写了江南秀丽的景色,同时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所作所为。

《书湖阴先生壁》作者通过对湖阴先生庭院内外的几处景物的描写,巧妙地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清静脱俗、朴实勤劳的湖阴先生的形象,细腻而隐讳地表达了诗人退隐闲居的恬淡心境和从田园山水、从与平民交往中所领略到的无穷乐趣。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1.体会黄河奋发有力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魄;2.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3.体会诗人借景所传达的情感;感悟诗人丰富的想象力。

一、教学效果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1.白居易的《浪淘沙》,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按照诗歌教学的常用方法,设计了四个环节:读节奏-读意思-读情景-读背。

想在通过朗读的基础上,能明白诗的意思,进而配合插图想象诗的情景,然后简单赏析。

考虑到我们的孩子起点比较低,手里也没有多的教辅资料,不可能对白居易以及他的作品有过多的了解,所以之前只是安排他们对诗进行了朗读。

想经过老师的引导,通过学习这样的诗,在方法上再进行指导。

然后用这种方法能自学第二首诗。

本以为是一个很完美的设计,没想到却出乎我的意料。

因为一开始意境的创设不到位,我的引导又出现了错误,在第二个环节——读意思时出了意外,接着便在第二个和第三个中纠缠不清。

整堂课下来让我感觉是一个人死拖着六十六个人前行,很累,很累,更不要说体现诗歌的优美了。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

”没有一个好的开始,又哪来好的结果呢?就如《浪淘沙》,我们班的孩子们在进行理解的时候,他们就只能理解表面的意思,而当时我也没有进行很好的及时的引导,而是让他们想怎样理解就怎样理解,所以就出现了越来越大的偏离,太“个性化”反而还不好了。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2)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2)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本课编排了三首七言古诗,展现的是不同时代诗人的情怀,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片赤子之心。

我本次执教的是第三首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生平第一首快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平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流露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这首诗看似内容浅显,实质内蕴丰厚,学生不易深刻感悟。

这课的教学,我主要按照学生所熟悉的古诗学习方法一一解诗题、明诗意、想画面、悟诗情,四个板块展开。

名诗意环节,我先让学生圈出这首诗里所含地名,结合出示的地图找找各地的大致位置,初步理解诗歌含义。

接着让学生观察地图发现“河南”、“河北”特殊的位置由此引出古今异义这类词语,但由于讲述不够明确,部分学生并没有理解古今异义的含义,而是误以为在找古今地名的变化,本环节还应讲述更清楚一些,让学生知晓什么是古今异义,从而借助注释找出本课另外两个古今异义的词语。

想画面和悟诗情环节,我先询问学生是否遇到过开心的事,此时都会有什么表现?让学生自由讲述自己开心时的情形。

学生说到了自己的动作、语言、神态,其实这也是我本节课需要教学的重点,通过想象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去体会人物的内心,在这个环节应及时点评,并将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板书,这样在后面想象诗人“喜欲狂”的画面时,学生就有了框架,会去思考了,但我没有这样做,教学不够灵活机变。

给学生回答格式:我从“—”这个词感受到诗人的“喜欲狂”,从中我仿佛看到了O这里没有适时引导,以致后面在说画面的环节学生还是先理解意思并没有先去想象画面。

教学的整体应该先是从句子到词语,而学生在回答时好像并没有把词语放到整句中去体会,这也是我教学环节设置的问题,应该引导学生说:我从“”这一句中的“”词感受到了诗人的喜欲狂,从中我仿佛看到了O在体会情感这一部分,比如〃初闻涕泪满衣裳〃学生说刚刚听到就激动得泪水沾湿了衣服。

可是单单听这句话,是别扭的,是什么让诗人情绪如此反常?脱离了对杜甫曾经“悲〃的感悟,摆脱了当时的情境,这样的理解是可笑的。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3篇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3篇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3篇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古诗三首》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篇1 古诗在这个学期被选为我们学校的打磨课内容,如何教古诗便成为我们教研活动的主题。

一首古诗被不同的老师不同的学生重复着,为的是找到教古诗的最佳方法。

这次我选择《秋思》这首诗,它排在三首表达思乡情诗歌的中间。

虽然文本只有四行,二十八个字,但诗人那份浓浓的思乡之情如何传递给没有雷同生活经历的学生,让学生感受着诗人的感受,想着诗人的所想?除了诗的内容外,我到底要通过《秋思》这个载体教给学生什么?诗的课堂到底应该是个怎样的课堂?……这一系列的问题不断呈现在我的脑海中。

在这之前,我听过三年级两位老师教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她们的教学方法大同小异,亮点是能借助多媒体把学生带进一个诗意的课堂。

我个人也认为古诗教学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充满诗意的课堂。

怎样才能创造出一个诗意的课堂?我想方设法让《秋思》的情意在诗意的课堂上流泻。

一、在读中彰显诗性。

我一直认为诗的教学应不同于其它的课文阅读教学。

一般的课文阅读教学可抓住重点的字词句深入品味体会,但诗一经这样折腾就会把诗拆得支离破碎,它就失去了诗本身的整体完整性。

为了保护“诗”作为一种“完形”的存在,我采取的策略就是诵读。

不管学生懂与不懂,先让学生读了再说,让《秋思》在诵读中流淌。

开始整首诗的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理解诗的意思。

接着课中导读,在理解了诗意的基础上,在体会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在有了自己的个人独特的见解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

最后熟读成背。

这样一层一层地深入读,让学生在读中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诗人的思想感情,读出自己的体会。

读出诗的味道。

二、在想象中丰富诗意。

在众多的借写家书的诗中,张籍的这一首《秋思》获得的评价最高。

王安石说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优质完整)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优质完整)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一、教学效果《宿建德江》属于山水田园诗,诗人寄情山水,在山水风光的描写中抒发自己愁苦的情怀。

“愁”是全诗的诗眼,全诗围绕“愁”字显示着作者高超的艺术构思;《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宋代诗人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所作。

全诗四句话写云、雨、风、水,生动形象;写山、船、地、楼,句句求实,堪称写实景的佳品;《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是宋代词人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上饶时的一篇名作。

它以自然朴素的语言,给我们展现了一幅鲜明逼真的田野风光图。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通过对比读,让学生知道忧愁的古诗与描写景物的古诗的读在质的上面是截然不同的。

二是教师范读,即给这首诗定调,老师是带着怎样的一种心情去读这首古诗的,从诗中找出一个字来形容,让学生知道,这首诗原来是这么去读的。

三是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得字正腔圆,饶有韵味。

四是精读,做到在读中去理解诗意。

五是情景交融读,想画面,在老师的导语创设情景下,引导学生读,反复品味,让他们真切体会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古诗语句精炼,意境丰富,内涵深远。

在教学中,我指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诵读。

自主读,小组读,男女对读,集体读。

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另外,指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品读文字之美。

品味的过程中创设情境,以情导读。

最后,再拓展古诗,进行语文积累。

二、成功之处在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乐沟通起来,尽可能的将古诗中的“情”化为可作用于听觉的旋律,有利于学生披文入境,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

如:教学伊始,我选用了充满古韵的《琵琶曲》,那舒缓、悠扬的旋律带领学生走进古诗词的天地。

学生朗读时的配乐我选取了古曲《西江月》。

来自古琴的乐音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物,如临其境。

那深情的乐曲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一千多年前的作者身畔。

三、不足之处学生在感受作者创作这首诗的心情时,不能很好地把握。

小学六年级上语文3《古诗三首》优质课教学反思「」

小学六年级上语文3《古诗三首》优质课教学反思「」

小学六年级上语文3《古诗三首》优质课教学反思「」本节课是以小学六年级上语文教材中的《古诗三首》为主题的优质课。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我认识到了以下几点:首先,本节课的内容设计合理,学生在学习古诗的同时,也能够了解到不同诗歌的写作特点和情感表达方式。

课堂上通过讲解和分析古诗的意境、意义和诗句的语言特点,培养了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和理解能力。

同时,通过学习古诗开展的课堂活动,如朗读、背诵和自由发挥等,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创造能力。

其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参与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特点,允许学生提问、发表意见和进行讨论。

通过小组合作和课堂竞赛等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同时,教师还通过课堂实践活动,如学生自己编写一首古诗,加深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再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

在引入课题时,通过图片、音乐和实物等方式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在讲解古诗时,教师通过朗读、音乐欣赏和电子课件展示等方式,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古诗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在课堂活动中,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情感共鸣和创造能力。

最后,本节课的组织和管理比较规范。

在课前,教师提前准备了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确保了课堂的顺利进行。

在课中,教师严格要求学生的纪律要求,保持了课堂的秩序。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和课堂竞赛等形式,教师有效地管理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动力。

综上所述,本节课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创造能力。

同时,教师在课堂上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参与能力。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组织和管理也较为规范。

总体而言,这是一节优质的语文课,对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培养有着积极的影响。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2篇)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2篇)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通过学习古诗词,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学修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教学实践中,我选取了三首古诗词进行教学,并进行了反思,下面将对这三首古诗词的教学反思进行总结和分享。

首先是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在教学中,我以阅读理解为主进行了教学。

首先,我让学生通过阅读诗词,理解诗词的意思。

然后,我提问学生有哪些词语是描绘了秋夜的特点,引导学生从诗词中提取信息。

接下来,我教授了一些生词和词语的意义,例如“独倚”、“寂寞”、“斜阳”等。

最后,我进行了一些阅读理解的小练习,加深了学生对诗词的理解。

通过这次教学,我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

首先,我在课堂中对于一些生词和词语的解释不够详尽,没有帮助学生建立全面的词汇体系。

其次,我没有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只是进行简单回答,没有给予学生启发式的引导。

对于这些问题,我需要加强自己的知识储备,并且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其次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在教学中,我主要以背诵为主进行了教学。

首先,我让学生听读诗词,并理解诗词的意义。

然后,我教授了一些生词和词语的意义,例如“春蚕到死丝方尽”、“黄绵袍”等。

接下来,我进行了一些韵律操练,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最后,我组织了背诵比赛,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

通过这次教学,我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反思。

首先,我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能够理解阅读材料的意义。

其次,我应该加强对于韵律的教学,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另外,我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背诵机会,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最后是杜甫的《登高》。

在教学中,我以写作为主进行了教学。

首先,我让学生通过阅读诗词,理解诗词的意义。

然后,我进行了一些写作指导,例如如何运用修辞手法、如何选择合适的词语等等。

接下来,我给学生布置了作文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

最后,我对学生的作文进行了评价和指导。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3古诗词三首 教学反思 (2)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3古诗词三首 教学反思 (2)

教学中我遵循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悟”的教学原则,通过创设学习诗词的美好的意境,引导学生融入想象,自读自悟,勾勒画面,相互交流,体会意境。

并且在自读、精读、熟读的基础上,加深体验。

通过课后拓展诗词,吟诵诗词的活动,拓展了学习的时空。

我觉得课堂教学有一些成功之处,主要表现在:我主要采用诵读感悟,品评赏析,积淀深化的教学方法,适时借助多媒体课件,引领学生读中感悟,读中融情,悟中升情。

在第一个环节:创设诗意课堂中,我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了学生热爱古诗词的情感和学习古诗词的求知欲。

第三个环节:初读诗词,初步感悟。

我让学生采取多种多样的朗读方式朗读。

让学生自己读,配合读,然后指名读。

当我发现同学们字音读的十分准确时,接着引导读诗要有节奏。

第五个环节:拓展延伸。

古诗带给学生的是更多想像的空间,这样的创造性的想象有助于把学生引入深远的意境。

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描写画面,想象人物的心情、感受,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帮助学生体会意境,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总之,这节课,我尽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气氛,用自己的热情感染、带动学生,不失时机地赞赏,积极有效的引导,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的成就感,感受到诗词的独特魅力。

1、一知半解的人,多不谦虚;见多识广有本领的人,一定谦虚。

——谢觉哉
2、人若勇敢就是自己最好的朋友。

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屈原
4、功有所不全,力有所不任,才有所不足。

——宋濂
5、“不可能”只存在于蠢人的字典里。

6、游手好闲会使人心智生锈。

(教学反思参考2)古诗三首-语文S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教学反思参考2)古诗三首-语文S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教学反思参考2)古诗三首-语文S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反思参考2)古诗三首《石灰吟》:这是一首咏物诗,托物言志,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的思想感情。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体会诗的思想感情,首先介绍了诗人于谦的生平以及时代背景,在传授了一些咏物诗的知识,为学习课文作了铺垫。

整首诗明白易通,所以没有繁琐地分析,而是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石灰的样子以及烧石灰的过程。

主要是反复诵读,积累内化,通过各种形式朗读,读出古诗的意境和感情,并直到学生读好诗句的节奏和重音。

教学时,我安排了以下环节:1.读诗,认识石灰。

在把诗读正确之后,我让学生从诗句中抓住关键词语探索石灰不平凡的一生。

有学生缺少常识,说石灰是经过“千锤万击”从深山开采出来的。

我问:“那‘烈火焚烧’‘粉身碎骨’又是怎么回事?”于是学生补充理清了石灰的生命历程:千锤万击(石块出山)→ 烈火焚烧(成为生石灰)→(水中浸泡),粉身碎骨(成为熟石灰)→ (粉刷墙面),留下清白(美名)。

2.赏读,领悟正气。

再读诗句,在学生理解诗句意思后,我问:从刚才所画的关键词语里你能体会到什么?学生交流,有说“从‘千锤万击’‘烈火焚烧’体会到了石灰的‘韧性’‘坚强’。

”有说“ 从‘粉骨碎身’‘要留清白’,我想到了历史上的仁人志士。

”在学生背诵“人生自古所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过程里,我写下“铮铮铁骨、浩然正气”,并慷慨吟诵“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再读诗,让学生谈感受。

“人活着,要顶天立地!”“清白,高尚,无所畏惧,这是大写的人的标志。

”《竹石》:前阵子我执教《石灰吟》《竹石》,这两首诗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是借物喻人的诗,都能体现出诗人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的大无畏精神。

于是放在一堂课中学习,扶着学《石灰吟》,放手让他们学习《竹石》。

课堂前后呈现出完全不一样的状态与效果,可谓是矛盾的两种境地:一境:行云流水,诗情与我相融。

1.读诗,认识石灰。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 教学反思参考2 古诗两首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  教学反思参考2  古诗两首

(教学反思参考2)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生平第一首快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平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流露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作者寓居在梓州时,听到唐朝军队平定了叛乱。

这个天大的喜讯时候欣喜若狂,于是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七律诗。

作者“喜”是因为祖国重新得到统一,这种欢喜之情包含着杜甫浓浓的爱国之情。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杜甫是个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课堂上第一个环节,我让学生根据收集到的资料介绍杜甫或背诵杜甫的诗,对杜甫有初步的认识。

在学习第二句诗句“初闻涕泪满衣裳”时,我问学生此时的诗人流出什么样的眼泪,学生说高兴的泪,还有呢,为了了解时代背景及诗人更深处的情感,就让学生相机学习杜甫的一篇名作《春望》。

教师补充当时的写作背景:杜甫被叛军抓到长安城满目荒凉的景象,诗人为这样的时局感伤的见花落泪,听到鸟声都感到心惊肉跳。

然后让学生自由读诗,谈体会。

问:诗人对花落泪,落的是什么泪?(伤心的、痛苦的、悲伤的、愤怒的泪)。

学生就体会到诗人落泪不仅仅是与亲人分开,孤身一人,更是因为国家破碎,爱国的情怀表露无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中:“初闻涕泪满衣裳”。

诗人也流泪了,但这次流的是高兴的、激动的泪水。

应该说此时的杜甫是悲喜交集。

两首诗中都写了诗人流泪,一悲一喜,但无论是悲是喜都关情——浓浓的爱国之情。

让学生体会到,杜甫的伟大,是因为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有民这条主线。

教学这首诗时,我还联系《示儿》这首诗来教学,两首诗区别在于,一是“喜”,一是“悲”。

教学中,《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可围绕“喜”字展开,诗人为何而喜?让学生找找诗人“喜欲狂”的表现,抓住“即从”“穿”“直下”“向”等词体会诗人的“归心似箭”;《示儿》可围绕“悲”字展开教学,诗人因何而悲?从哪些词句中让你感受到诗人的悲伤?两首诗有着诸多的不同,但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却是相同的,那就是内心无比强烈的爱国之情。

3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3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诵读感知先有情,教学中我重点放在了指导朗读上,由浅入深,先断句停顿,标出重读的字词;再注意语气和语调;由于正好多媒体设备坏了,给我带来了大困难。

不能出示配乐怎么办?
我先有感情的朗诵,之后学生个读,小组读,然后小组里推荐最好的在班里读。

在过程中我们那些词的读法做了讨论。

特别是在读熟练了之后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画面里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又开始七嘴八舌的说,我欣喜的听到孩子们给这些物象都带了修饰词。

于是我顺势引导,展开联想。

至此,我觉得我成功了。

学生能感受到古诗中表达的的情感,能体会诗人通过古诗所要表达的内容。

古诗理解自然就很容易。

但是古诗中一些字词的讲解不够细致,学生也不太能理解,这需要今后的课堂上探索。

古诗词三首 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

古诗词三首  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经过本次《古诗词三首》的教学,我深入反思了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以下是具体的反思内容:一、教学目标达成情况在本次教学中,我设定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三首古诗词,并理解其大意,同时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从整体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达成这些目标,他们不仅能够流畅地朗读古诗词,还能对古诗词的大意有基本的理解。

然而,在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上,我发现仍有部分学生缺乏深入理解和分析的能力,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反思1.教学内容:我选择了《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三首具有代表性的古诗词进行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通过朗读、讲解、讨论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然而,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我无法对每首古诗词都进行深入的讲解和赏析,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2.教学方法:我采用了朗读、讲解、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古诗词的意象和意境理解不够深入,这可能与我的教学方法不够直观、生动有关。

因此,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采用更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如利用多媒体课件、音频视频等教学资源,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古诗词的美。

三、学生表现与反馈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表现积极,能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然而,也有部分学生存在参与度不高、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

通过课后与学生的交流,我了解到部分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感到有些困难,主要是因为古诗词的语言比较陌生、深奥,难以理解和记忆。

针对这些问题,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采用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以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四、教学内容的深入挖掘与拓展在教授古诗词时,我意识到除了基本的朗读和理解外,还可以进一步挖掘古诗词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例如,可以引入与古诗词相关的历史故事、传说或文化习俗,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反思参考2)古诗三首
《石灰吟》:
这是一首咏物诗,托物言志,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的思想感情。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体会诗的思想感情,首先介绍了诗人于谦的生平以及时代背景,在传授了一些咏物诗的知识,为学习课文作了铺垫。

整首诗明白易通,所以没有繁琐地分析,而是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石灰的样子以及烧石灰的过程。

主要是反复诵读,积累内化,通过各种形式朗读,读出古诗的意境和感情,并直到学生读好诗句的节奏和重音。

教学时,我安排了以下环节:
1.读诗,认识石灰。

在把诗读正确之后,我让学生从诗句中抓住关键词语探索石灰不平凡的一生。

有学生缺少常识,说石灰是经过“千锤万击”从深山开采出来的。

我问:“那‘烈火焚烧’‘粉身碎骨’又是怎么回事?”于是学生补充理清了石灰的生命历程:千锤万击(石块出山)→烈火焚烧(成为生石灰)→(水中浸泡),粉身碎骨(成为熟石灰)→(粉刷墙面),留下清白(美名)。

2.赏读,领悟正气。

再读诗句,在学生理解诗句意思后,我问:从刚才所画的关键词语里你能体会到什么?学生交流,有说“从‘千锤万击’‘烈火焚烧’体会到了石灰的‘韧性’‘坚强’。

”有说“从‘粉骨碎身’‘要留清白’,我想到了历史上的仁人志士。

”在学生背诵“人生自古所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过程里,我写下“铮铮铁骨、浩然正气”,并慷慨吟诵“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再读诗,让学生谈感受。

“人活着,要顶天立地!”“清白,高尚,无所畏惧,这是大写的人的标志。


《竹石》:
前阵子我执教《石灰吟》《竹石》,这两首诗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是借物喻人的诗,都能体现出诗人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的大无畏精神。

于是放在一堂课中学习,扶着学《石灰吟》,放手让他们学习《竹石》。

课堂前后呈现出完全不一样的状态与效果,可谓是矛盾的两种境地:
一境:行云流水,诗情与我相融。

1.读诗,认识石灰。

等交流题目及作者后。

把诗读正确,我让学生从诗句中抓住关键词语探索石灰不平凡的一生。

有学生缺少常识,说石灰是经过“千锤万击”从深山开采出来的。

我问:“那‘烈火焚烧’‘粉身碎骨’又是怎么回事?”于是学生补充理清了石灰的生命历程:千锤万击(石块出山)→烈火焚烧(成为生石灰)→(水中浸泡),
粉身碎骨(成为熟石灰)→(粉刷墙面),留下清白(美名)。

2.赏读,领悟正气。

再读诗句,在学生理解诗句意思后,我问:从刚才所画的关键词语里你能体会到什么?学生交流,有说“从‘千锤万击’‘烈火焚烧’体会到了石灰的‘韧性’‘坚强’。

”有说“从‘粉骨碎身’‘要留清白’,我想到了历史上的仁人志士。

”在学生背诵“人生自古所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过程里,我写下“铮铮铁骨、浩然正气”,并慷慨吟诵“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再读诗,让学生谈感受。

“人活着,要顶天立地!”“清白,高尚,无所畏惧,这是大写人的标志。


二境:苦涩滋味,诗意已荡然无存。

教学至此,自我感觉已至课的尾声,可想起试卷上常常出现的“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之类的考题,为了对学生“负责”,于是让学生填空。

课堂意想不到地沉默了。

我的心里头却着火了:我的学生,你可不能沉默啊。

学生在思考收罗恰当的词语,我的大脑也在快速搜索,可我有意会却就是找不到恰当的词语来填空,于是不得已将教参书上的“不同流合污”话语搬了出来。

写下这几个字,我也感到荒唐。

从学生的眼神里我读出了茫然,从学生认真笔记的动作里我更看到了自己的丑陋。

这是“我”的教学,呈现着“我”的焦虑与思索。

如果问这段反思有什么可贵之处,我认为“真”在其中,是“真”让这段文字熠熠生辉:
反映真情景。

“读诗,认识石灰”“赏诗,领悟正气”“填空,明确主旨”。

前面教学行云流水,课堂呈现和谐动人的画面,后来的填空则让师生同时陷入了尴尬。

这样一步步写来,不含虚情,真实“录像”,于是教学的历史存留,镜子的作用显露。

反之,回避问题将继续为问题所累,那种加工改造实际是对教育真容的“涂抹”,问题的本质在“涂抹”中难觅,所谓反思必如海市蜃景,虚幻无根。

《夏日绝句》:
《夏日绝句》是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的怀古诗,诗的开头两句是针对那些贪生怕死,不思收复失地的南宋统治者而说的。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意思,举一个历史人物继续发挥。

李清照用项羽的骨气来强调自己“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观点。

全诗围绕一个“思”字,直抒胸怀,写出了英雄对待生死的态度,特别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已经成为格言警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读者。

本节课课堂上我准备抓住“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两句诗,体会项羽的英雄气节,李清照的赞颂、悲愤、担忧等复杂的感情。

课堂上给孩子创设情境,出示李清照、项羽和南宋的历史资料,从而使孩子们能融情于文本中。

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浓
厚,在一次一次的朗读中将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并能结合古诗赏析明白做人的价值取向:有正气、有骨气、有气节。

每个孩子心中都有崇拜的英雄,也激励自己努力去做这样的英雄,预设的教学目标就完成了。

每节课都会有遗憾,回顾整节课的教学,心中有一份失落感,因为教学效果没有像自己预设的那样好,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1.在小组展示时学生发挥不佳,而我也没有及时进行指导和引导。

学生可能也有紧张心理,而且三年级的小组展示学生还是初级阶段,我预设的太高了。

2.我的心情有些急躁,当学生的回答有些茫然时,没有更好地去引导他们去思考,而是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孩子。

3.课堂上有个别学生的回答中有错误时没有及时纠错。

4.学习古诗的方法只是泛泛而谈没有深入介绍。

5.高估了学情,虽然在课之前有布置查阅背景,可是学生小,理解不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