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下降有利经济增长
我国日渐消失的人口红利带来的挑战及对策

我国日渐消失的人口红利带来的挑战及对策作者:崔久平来源:《新经济》 2016年第14期崔久平摘要:我国的人口红利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然而,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人口的出生率不断下降,老年人口也随之不断增加,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的人口红利也日渐消失。
面对消失中的人口红利带来的诸多挑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为摆在眼前日益突出的问题。
关键词:人口红利未富先老劳动力素质老龄化一、引言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呈高储蓄、高投资、高增长的局面[1]。
我国近几十年经济一直保持快速的增长速度,成为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
经济发展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我国人口红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但是,一国的人口结构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庞大的劳动者群体正日渐减小,老龄化问题也日益严重。
二、人口红利日渐消失带来的挑战(一)对经济增长带来的挑战面对日益消失的人口红利,人口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要素,我国青壮年劳动力的数量不断减少,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也不断减弱,这直接导致我国企业劳动力的短缺和竞争力的下降,迫使许多企业不得不迁往更具劳动力价格优势的国家和地区。
中国作为世界工厂,人口红利贡献巨大,然而这一优势正随着我国劳动力数量的下降而逐渐逝去。
一方面,人口红利的消失不利于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提高,减少了我国的财政收入;另一方面,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养老问题成为摆在国家和社会面前重要的问题,社会保障资金压力越来越大,这都对我国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
(二)人口抚养比上升带来的挑战人口抚养比是指总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其中,人口抚养比又分为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
我国少儿人口抚养比从2013年的 22.2%提高到2014年的22.5%,老年抚养比从2013年的13.1%上升到2014年的13.7%;总抚养比从2013年的 35.3%上升到2014年的36.2%[2]。
中国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的影响

中国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的影响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人口结构的变化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变迁,中国的人口结构正经历着巨大的转变。
本文将探讨中国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的影响,并进行适当的分析和论述。
一、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影响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生育率下降,导致老年人口比重上升。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具有多方面的影响。
首先,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老年人口比重的增加,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将减少,这可能导致劳动力短缺和劳动力成本上升。
企业需要支付更高的工资来吸引年轻劳动力,这将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对经济造成压力。
其次,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体系带来了挑战。
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支出也将增加。
政府需要提供更多的养老服务和医疗服务,增加了财政负担。
如果财政不可持续,可能导致社会福利下降,给经济带来不利影响。
另外,人口老龄化还对消费市场和需求结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老年人口的增加将带动对养老服务、医疗保健、旅游等领域的需求增长。
与此同时,由于老年人口消费能力相对较弱,年轻劳动力的消费需求可能会减少,这对一些行业的经济增长造成一定冲击。
综上所述,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挑战,也有机遇。
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以缓解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同时应积极发展老年产业,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人口红利消失对经济的影响人口红利是指在劳动力人口占比较高的时期,经济可以得到的劳动力资源的优势。
然而,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中国的人口红利正逐渐消失,这对经济的影响也日益显现。
首先,随着劳动力人口的减少,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将发生转变。
劳动力短缺将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这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将造成压力。
企业可能需要提高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以弥补劳动力不足的影响。
其次,人口红利的消失对消费市场和需求结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人口减少对经济的影响

人口减少将是中国最大的危机,对中国的宏观经济将有什么影响?2015/04/27 06:02:03 作者:苏剑来源:凤凰财知道关于中国的人口形势,目前有不同的判断和预言。
根据笔者的研究,中国人口基本上将在2023年达到峰值,峰值人口大概在13.8—14亿之间。
2010年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是纺锤形的,根据笔者预测,2050年人口的年龄结构将是倒三角形的,也就是年龄越小的人口越少,当2000年出生的这一代人到七八十岁的时候,中国的人口会减少一半以上。
从工作人口的角度看,中国工作年龄人口在2015年到达峰值,即9.24亿,2080年可能降到3.39亿。
65年时间,工作年龄人口减少2/3。
新增工作年龄人口数在2011到2015年之间是正的,2016年将转负,之后几年稳定在负的三四百万之间。
2026年前后,随着三年困难时期出生的人到达退休年龄,退休人数比较少,新增工作年龄人口数会重新出现正值。
而2028年之后,随着1960年之后的婴儿潮变成退休潮,每年新增劳动力是负1000多万,最高是2054年,大概是负1878万。
65年时间,工作年龄人口数要减少将近6亿。
根据上述结果,我们认为中国目前面临严峻的人口局面。
而持续20多年的超低生育率将使目前的人口形势进一步恶化。
那么,中国的人口和劳动力形势,对中国的宏观经济将有什么影响?潜在增长率下降人口逐年减少对潜在增长率的影响有两方面。
第一是直接影响,劳动力增长率的下降将导致潜在增长率下跌。
如果每年劳动力减少1000万,即每年减少1.3%,将直接导致潜在增长率下降至少0.65个百分点。
第二是间接影响,主要是老龄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首先是储蓄率下降,老年人是净消费者,不是储蓄者。
储蓄使更多的资金可用于资本形成,资本增长会提高。
但如果储蓄率下降了,则意味着资本增长率会下降,同样会降低潜在增长率;其次是老龄化社会的技术进步率会下降,因为每个社会中创新能力最强的是年轻人。
综合上述两方面,人口危局意味着中国的潜在增长率会急速下滑。
减少人口是否有利于提高人均GDP

减少人口是否'利于提+人均GDP?/■梁建章人口的减少和经济发展之间会有什么关系呢?有人说:“人口减少有利于提高人均GDP”%这句话真的有道理吗?下面我们就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减少人口是否有利于提高人均GDP?聊人口之前,让我们先回顾一下GDP和人均GDP这两个定义的区别%GDP一般用来衡量社会经济活动的总量,而人均GDP则取决于生产效率%也就是说,一个社会的技术和组织效率,基本决定了它的人均GDP。
在同样的效率下,人口越多,GDP总量就会越高%比如,在欧盟内部,除了发展水平较低的南欧和东欧外,人口多的家,人均GDP也都多%而人口多一倍的国家,GDP总量多也多一倍%那么人口密度高的地方,人均GDP是高呢?答案也是肯定的%比如,经济最发的地区是和,它们也人口密度的地方%的话,人口密度的5个别是、、广东、河南和浙江。
其中,除了河南,另外4个都是人均GDP高的个%说,在一个家,彳就看出了人口密度经济发展的正相关的关系。
,除了人口这个基,经济发展的,还有、、文化和度%而且,乍的方人多,是那比有,人,这一定人多而,这样的,少说明,人口越多越的说%人均GDP来说,人口是,用于(也就是GDP总量),而的用效。
,,人口一下,的会于的,就会导致人均GDP下降,而是%一旦我们到人口经济发展的意义,就会知道,人口萎缩会人均GDP的提产生负面%这一点也能从北的发展得到印证%北资源丰,人口在全的占比却不断下降,近年来更是进入了绝负增的阶段%从1980年到2019年,东北占全国人口比例从9.01%降至7.71%;东北人均GDP 从1980年的比全国高39%,变为2019年的比全国低34%。
与此同时,东北人均GDP增速,也开始大大低于全人均GDP增速%而这个面,最重要的那个量,就是北人口的减少%也就是说,人口相对减少了,人均GDP却更低了%在现代经济中,人口越多,工业和服务业就越容易发展,生产效率越高,人均产值就会越高%人口密度越,推广产品和服务的成本就越小%造业为例,一家公司生产100万个产品的单位成本要远远低于生产1万个产品;以交通业为例,人口密度越大,人均交通成本就越低,公共交通就越发达。
中国人口出生率下降与经济发展

rate
and old aging
cause a
hot debate about the
adjustment
of fhmily planning policy in
tests
constmcting
a
panel
fbr 27 regions between 1980 and 20l l and using panel unit-IDot and cointegration
GDP
问题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和计划生育政策以
后,其经济发展如何影响人口出生率?两者之间是 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否存在显著的 城乡差异和地区差异?与已有研究相比,本文的创 新之处在于:在存在截面相关的情形下,运用面板单 位根和协整估计方法研究了人口出生率与经济发展 之间的关系;定量研究了城市和农村的经济发展对 人口出生率影响的差异性;运用PMG方法估计了不 同地区人口出生率与经济发展之间的长短期关系。 本文以下的结构安排是:第二部分对人口出生 率的影响因素以及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相关文献 进行回顾;第三部分详细介绍本文所利用的横截面 相关情形下的面板单位根和协整研究方法,以及对 有关数据进行说明;第四部分是实证结果分析;第五 部分是全文的总结与启示。
统计研究 S纽廿sⅡcal
VOI.3l。No.9 Sep.2014
Re蝴rch
中国人口出生率下降与经济发展
彭浩然
孟醒
内容提要:中国人口出生率下降以及人口老龄化引起了人们对计划生育政策调整的激烈讨论。作者根据全国
27个地区1980—2011年的面板数据,在横截面存在相关性的情形下,运用面板单位根和协整方法,定量考察了人
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城镇职工工资水平、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尽管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 政策,但人口出生率与经济发展变量之间仍然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关系;城市和农村的经济发展对于人口出生率的 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前者会刺激人口出生率的提高,但后者会降低人口出生率,且影响程度比前者大;人口出生率 与经济发展变量之间的关系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根据以上结论,作者认为放松计划生育政策不会引起我国人口 数量猛增,反而会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整体素质。 关键词:人口出生率;计划生育;经济发展
中国人口出生率下降对社会的影响

中国人口出生率下降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且深远的,以下是从几个关键维度进行的分析:一、劳动力市场1.劳动力短缺:随着出生率的下降,未来劳动年龄人口将逐渐减少,这可能导致劳动力市场的短缺。
这种短缺不仅会影响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还可能推高劳动力成本,进而对企业竞争力和社会经济发展构成压力。
2.劳动力结构变化:出生率下降还可能导致劳动力结构的老龄化,即劳动年龄人口中高龄劳动力的比例增加。
这可能对某些需要高度体力和灵活性的行业产生不利影响,同时也会影响劳动力市场的整体效率和创新能力。
二、经济增长与消费1.经济增长动力减弱:出生率下降意味着未来消费市场的潜力减小,因为年轻人口是消费的主力军。
这可能导致消费需求的减少,进而影响相关产业的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动力。
2.产业结构调整压力:为了应对消费市场的变化,产业结构可能需要进行调整,以适应老龄化社会的消费需求。
这可能需要加大对健康、医疗、养老等产业的投入,同时减少对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依赖。
三、社会保障体系1.养老负担加重:出生率下降将导致老年人口比例的增加,从而加重社会养老负担。
政府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来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包括提高养老金支付水平、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等。
2.医疗保障压力: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医疗保障体系也将面临更大的压力。
老年人口的医疗需求通常较高,这可能导致医疗资源的紧张和医疗费用的上涨。
四、教育与人力资源1.教育资源分配:出生率下降可能导致教育资源供需关系的变化。
一方面,学校招生人数可能减少,导致部分教育资源闲置;另一方面,为了应对老龄化社会的需求,可能需要加大对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投入。
2.人力资源开发:为了应对劳动力市场的变化,需要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训。
这包括提高劳动力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劳动力流动等。
五、社会结构与文化1.家庭结构变化:出生率下降可能导致家庭结构的变化,如家庭规模变小、单身和丁克家庭增多等。
这些变化将对传统的家庭观念和社会结构产生冲击。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人口红利衰减困境与应对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人口红利衰减困境与应对人口结构发展特定阶段的年龄结构优势是人口红利的源泉,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结构会不断发生变化。
就我国而言,15~64 岁劳动年龄人口从20 世纪60 年代开始进入高速增长,进入90 年代增速减缓,预计2015 年前后将停止增长。
对比一个国家或地区老龄人口比例超过7%即为进入老龄化社会,2000 年老龄人口比例就已经接近7%,预计2015年将达到9.6%。
长期支撑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人口红利正呈现衰减趋势,我国有可能变为未富先老国家,人口结构的变化给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迫切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人口红利的衰减带来的经济社会问题日益凸显,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日趋严峻的挑战。
为了不断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采取必要的应对举措。
一、加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规模扩张驱动型向效率驱动型模式转变。
新古典增长理论提出,在劳动力短缺、资本报酬边际递减阶段,只有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才能保持经济持续发展。
实现经济集约型增长,推动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生产效率,改变粗放式依靠廉价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增长方式,向人力资本投资、科技水平提高、管理水平支撑的增长方式发展。
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服务性产业发展水平,实现现有产业结构从二三一向三二一的优化转变。
构建东中西产业承接体系,东部地区重点发展高中端产业,中西部地区主要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劳动力区域承接和流转,形成东中西部协调发展的雁阵模式。
加快投资推动型经济向消费拉动型经济转变。
根据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老年人口比重的增大,将提高社会消费倾向。
结合我国存在的产能过剩现象,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要加快实现经济增长从投资拉动向消费拉动的转型。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提高社会社会保障覆盖率,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重视老龄人口增加带来的社会消费和其他居民需求结构变化,针对人口结构变化,开发新的消费群体和市场开发新的消费增长点。
二、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知识经济时代,技术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动力,高技术人才是技术研发的核心。
我国31省公布人口出生率_人口出生率下降有哪些影响

我国31省公布人口出生率_人口出生率下降有哪些影响31省人口出生率最新发布国家统计局编著出版的《中国统计年鉴2022》公布了31个省份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其中,2021年有13个省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
在人口出生率方面,2021年共有4个省份超过了1%即千分之十,分别是西藏、贵州、宁夏和青海,均来自西部地区。
有5个省份人口出生率超过了9‰,分别是海南、广西、甘肃、广东和云南。
江西、福建、安徽和河南出生率达到或超过了8‰。
此外,陕西出生率也超过了7.52‰的全国平均水平。
也就是说,去年共有14个省份出生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通常来说,人口出生率较高的地方,往往是城镇化率较低的地方。
不过也有例外,比如第一经济大省广东去年的城镇化率高居全国第四,仅次于上海、北京和天津三大直辖市,但广东的出生人口率达到了9.35‰,与云南并列全国第八。
数据显示,2021年,广东出生人口为118.31万人,连续两年成为唯一一个超过百万大关的省份,比第二名的河南多出39万人。
自2018年成为第一生育大省后,广东已连续4年出生人口位居第一。
根据广东省统计局近期公布的《广东统计年鉴2022》,广东已经至少连续40年出生人口超过100万。
从人口自然增长率来看,31个省份中,有13个省份2021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分别是黑龙江、辽宁、吉林、四川、重庆、内蒙古、湖南、江苏、天津、上海、湖北、河北、山西。
从区域分布来看,主要来自东北、华北、中部、西南的川渝地区。
此外,山东和安徽这两个省份也在人口自然负增长的边缘。
13个省份中,至少有江苏、湖北、湖南、内蒙古、山西、天津为近几十年来人口自然增长率首次转负。
不过,不同区域出现人口自然负增长的原因各异。
比如东北地区,既有城镇化较早、出生率较低的因素,也有青年人口外流从而进一步降低出生率的因素。
华北以及中部一些省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主要是受青壮年人口外流影响。
此外,一些城镇化率比较高的省份,如江苏和上海、重庆、天津,人口自然增长率也比较低。
中国人口减少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中国人口减少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随着中国人口结构的深刻演变,人口减少成为了一个引人关注的问题。
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实施了独生子女政策,以控制人口增长。
然而,这一政策所带来的后果正在逐渐显现,中国的人口数量正逐渐减少。
而人口减少对经济增长带来的影响也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劳动力市场、消费市场以及社会保障三个方面,探讨中国人口减少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劳动力市场人口减少会导致劳动力供给减少,直接影响到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
随着年轻劳动力数量的减少,劳动力市场将面临更加严峻的竞争态势。
缺乏劳动力的行业将面临生产能力下降、劳动力成本上升等问题,从而影响整个经济的增长速度。
此外,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劳动力市场中的老年劳动力比例将增加,这也将对劳动力市场的灵活度和效率带来挑战。
二、消费市场人口减少对消费市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人口减少会导致人口红利的消失。
过去几十年来,中国的人口红利曾为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随着人口减少,这一红利将逐渐减弱甚至消失。
其次,人口减少也会导致消费结构的变化。
随着老年人口比例的增加,对老年消费品和服务的需求将增加,而对儿童和青少年商品的需求将减少。
这将对企业的商品结构和市场需求带来一定的冲击。
三、社会保障人口减少对社会保障制度带来的挑战将是不可忽视的。
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养老金等社会保障压力将增大。
人口减少意味着缴费人口的减少,而需要养老金等社会保障的老年人数量可能会增加。
这将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性产生一定的影响,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来应对。
在人口减少对经济增长产生的负面影响之外,也有一些积极的方面。
首先,人口减少可以促进技术创新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缺乏劳动力的情况下,企业将更加倾向于引进新技术和自动化设备,提高生产效率。
其次,人口减少也可以减轻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庞大人口的国家,资源紧张和环境污染一直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人口增长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人口增长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人口规模和数量的大小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多年以来成为人们讨论人口政策是否有效的重要依据。
而随着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用人口质量和人力资本来解释经济增长已显得尤为重要。
鉴于我国目前人口数量较大而人口质量偏低的现状,指出人口由外延式的数量增长向内涵式的人口质量转变是发挥我国人口资源优势,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性增长的客观要求。
标签:人口发展人口质量经济增长一、问题的提出众所周知,人口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
人类社会的一切经济活动,无不与人口紧密联系在一起。
因此,人口与经济的关系,历来是人们瞩目和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
建国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对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乐观主义”到“悲观主义”的转变,走了“先盲目生育后计划生育”的发展道路。
从1971年推行“晚稀少”政策和1980年进一步推行“一胎化”政策后,特别是党的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13年,是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发展史上最好的时期,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历史性转变,“增长型人口”已转化为“缩减型人口”,从五、六十年代的6%生育率,直至现在仅略高于1%。
人口政策的有效性,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见表1),增强了我国的可持续性发展能力。
但是在人口政策取得成效的同时,人口与经济的发展中又出现了另一个尖锐矛盾,即我国出现了发达国家高收入时期出现的“人口老龄化”现象。
2004年60岁以上人口高达12.4%,已超过老龄化社会10%的标准,低收入水平下过度人口老龄化将会对社会和经济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是否继续推行人口的“一胎化”政策,如何实现人口增长与经济协调发展,已成为理论界争议的一个焦点。
资料来源:蔡:《中国人口与劳动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7月,P9二、人口红利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人口转变理论告诉我们,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模式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模式的演变过程中,出生率的下降速度和人口老化的速度不是同步发生的,前者先于后者发生,前者与后者也是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未来中国人口红利变化

专 家 特 稿 Cni t 。Ep t ot 。 f e i b I
“ 口红利 ”是指 当人 口生 人
育 率 下 降 时 ,人 口抚养 比 随之
下降 ,在 照顾 儿 童 和 教 育青 少 年等 方面 的开 支可相应地 缩减 ,
节 省 下来 的资 金 可 用于 推 动 经 济发展和提高人 民生活水平。 一 I
四川 省情 /09年 / 期 20 1
C mi tnoEpi o tuosf xes专 家 特 稿 b i t
表 1 我国总抚养比的变化趋势 ( ) %
年份 少年 老年 总抚 年 份 少年 老年 总抚 抚养 比 抚养 比 养 比 抚 养比 抚养 比 养 比
932 0 0
996 0 7 9 11 2 6 9 4 414 907 5 3 98 5 71 965 62 9 20 79 988 79
关 系 ,不仅可 以看 出人 口年龄结 构状 况 ,也可 以大致 体现
人 口作为生产者 和消费者 总体 的相互关 系。 当前 我 国低生 育水平 继续保 持 稳定 ,妇女 总和 生育率 保持在 更替 水平 以下 ,人 口规模 得 到了有 效 的控 制 。20 06 年末 ,我 国总人 口为 1 14 3 4 8万人 ,与此 同时 ,人 口年龄 结 构也发 生 了明显 的变 化 ,少年儿 童人 口比例降低 . 老年 人 口比例上 升 。2 0 0 6年我 国 0 4岁的 少年 儿童 人 口 比例 为 1 1.%. 口为 26 98 人 . 0亿 ,6 5岁及 以 上 比例 为 7 %,人 口为 . 9 1 4亿 。劳动年 龄 l 4岁人 口比例为 7 . . 0 56 23 %,人 口为 95 . 0
论人口结构对经济的影响

论人口结构对经济的影响作者:赵楠来源:《消费导刊》2016年第03期摘要:人口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人口结构的变化对于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人口红利将推动经济体的高速增长,人口老龄化导致经济增速下降,正确认识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才能更好的理解中国的发展的动力和潜力,才能更好的解决中国经济发展的问题。
关键词:人口结构老龄化人口抚养比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口结构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由于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中国人口结构已经出现了较大的变化,随着年轻劳动力人口下降,老年人口占比提升,在中国现在产业结构基础上,人口红利的消失对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中击越来越大,因此研究中国目前人口结构变化以及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口增速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对于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的理论先后有马尔萨斯人口经济理论、凯恩斯的人口经济理论以及随后的汉森的人口理论。
根据马尔萨斯人口经济理论,认为人口增速过快就会稀释整个社会的财富,这将阻碍经济的发展,多余的人口总会以某种方式减少(战争、饥饿等),因此人口增长无法超越农业发展水平,整个社会处于“马尔萨斯陷阱”中。
随着西方人口增长速度放缓,凯恩斯开始担忧人口增速放缓将造成经济发展停滞。
凯恩斯从人口消费角度论述了人口增长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此后,汉森从人口进行生产的角度论述了人口增长会推动经济的发展,认为人口增长率的下降会使经济陷入长期停滞状态。
不管是马尔萨斯的人口经济理论还是凯恩斯以及汉森的理论,其实均为对当时社会现象的解释,只是由于当时的社会经济情况不同,从而导致人口对经济的影响不同:在社会经济条件缓慢增长时(例如农业社会中,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农业发展,由于农田数量及单产无法快速提升,社会经济发展缓慢),人口与经济关系的发展符合马尔萨斯的人口经济原理,经济的发展带动人口的增长,但由于人口增长是按照几何级数方式增长,而经济发展缓慢,无法与人口的快速发展相适应,人口的快速增长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中国人口红利真的结束了吗?

中国人口红利真的结束了吗?作者:原新刘厚莲来源:《人口与经济》2014年第06期摘要:文章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辨析了两种对人口红利的认识,并从劳动力资源变化判断中国人口红利的存在性。
分析发现:中国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在2012年达到峰值9.4亿,直到21世纪40年代中期还保持在8亿以上,21世纪30年代前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保持在60%以上,劳动年龄人口缓慢老化,劳动力资源的人力资本积累不断增加。
由此判断,目前中国第一次人口红利正由聚集转向减少,并逐渐转入收获结构性人口红利阶段。
但是未来收获人口红利的难度加大,将更多依赖于人力资本积累和深化劳动力市场等方面的制度改革。
关键词:人口红利;劳动年龄人口;人力资本中图分类号:C9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149(2014)06-0035-09DOI:10.3969/j.issn.1000-4149.2014.06.004Is the Demographic Dividend Really Ending in China?YUAN Xin, LIU Houlian(School of Economics, Nai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1,China)Abstract:This paper analysis two kinds of demographic dividend based on literature, then judge the existence of China’s demographic dividend by the trend of labor resou rce. The results show: the workingage population in China reached the peak of 940 millions in 2012, and will keep above 800 millions until the mid 2040s, and the percent of the workingage population will hold above 60 before 2030s. The workingage population is ageing, and the human capital of it gradually increases. Thus,China’s first demographic dividend is turning from agglomeration to reducing,and we gradually gain the structural demographic dividend. However, it will be more difficult to gain the demographic dividend, which depends on human capital and institutional reform.Keywords:demographic dividend; workingage population; human capital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实现了快速的人口转变。
人口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分析

人口流动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联性
人口流动与经济增长正相 关
人口流动可以促进人力资本的积累和技术的 传播,进而推动经济增长。
不同类型的人口流动对经 济增长的影响不同
例如,农村向城市的人口流动可以增加城市 劳动力供给,但可能导致农村劳动力短缺。
人口结构变动对空间溢出的影响渠道
直接影响
人口结构变动直接影响区域内的消费、投资和劳动力供给, 进而影响经济增长。
中国经济增长的区域差异及收敛性分析
要点一
区域差异
要点二
收敛性
中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东部 地区相对发达,中西部地区相对落后。
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增长差异呈现出 逐渐缩小的趋势,即存在收敛现象。
中国人口结构变动对经计量经济学方法,构建模型分析人口 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01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研究结论回顾
人口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影响,不同地区之间存 在空间溢出效应。
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流动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且 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
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增长和人口结构变动存在空间依赖性 ,即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和人口结构变动不仅受自身因素 的影响,还受到相邻地区的影响。
人口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 空间溢出效应分析
汇报人: 日期:
目 录
• 引言 • 人口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 • 人口结构变动对空间溢出的影响机制 • 中国人口结构变动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 • 人口结构变动对空间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人口结构变动是当前 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 特征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我国人口结构变化趋势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经济观察我国人口结构变化趋势-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摘要:人是推动整个社会向前发展的基础,我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众多的人口。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鼓励生育,人口结构属于人口红利时期,为之后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支持。
后来我国难以承受人口众多的压力,实施计划生育政策,受到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我国的生育率大幅下降,我国的人口结构又由之前的人口红利向人口负债转变,人口红利的优势不再,且伴随着人口逐渐老龄化。
基于下,要充分理解我国人口结构变化趋势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经济政策的制定也要根据人口结构的变化进行调整,逐渐放经济的速经济的量,促进产业升级,实现由以前人员密集向资的渡。
关键词:人口结构;变化趋势;经济高质量发展国家经济发展离不开人,人意味着劳动力,有了劳动力一个国家才能进行经济活动。
最近几年来,我国人口红利的优势不在、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和“刘易斯拐V”的问题出现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人口问题与经济发展问题有着紧密的联系,许多经济学家在研究经济问题时,都不可避免涉及到人口结构问题"经济政策要随时根据人口结构的变化进行,人口结构会随着经济政发变化":文主要我国基本情况,人口结构对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一、我国人口结构的特点中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有关于人口结构中养老问题和地人口差的问题引起国家和人关心的问题。
以2012年我国人口量为起V,人人口问题开V关注,人口老龄化和人口红利,个社的问题。
与时,我国经济在一的高,着、多经济问题,在一关时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我国经济能量发展的要。
的人口结构V,地来人口结构的变化,进我国经济量发展有要。
1.在年龄结构上政有行,地制了我国人口的,在一有了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压力。
时间越,人口构也逐渐不,新生人口增加的数量极大减少。
根据查结果显示,尽管我国已经放开政,率与相比有所,没能达到原来人口的更替水平。
人口结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由于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口密度较高,经济活动也更为集中, 这些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相对较快。
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潜力
随着国家对中西部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大,这些地区的经 济增长潜力逐渐显现。
05
政策建议
提高生育率,优化人口年龄结构
1 2
鼓励生育
通过优化生育政策、提高生育补贴等措施,提 高生育率,增加年轻人口数量,以优化人口年 龄结构。
人口年龄结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青壮年劳动力供给பைடு நூலகம்
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改变,青壮年劳动力供给增加,这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更 多的劳动力资源。
老年抚养比上升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老年抚养比上升,这意味着劳动力资源相对减 少,而消费需求相对增加,对经济增长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人口城乡结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2023
人口结构对中国经济发展 的影响
目录
• 引言 • 中国人口结构现状及变化趋势 • 人口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 • 人口结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 政策建议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中国人口结构的变 化趋势明显
探究人口结构变化 对中国经济发展的 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人口结构变化对经 济发展的影响日益 显著
人口年龄结构
儿童与青少年
中国拥有较大的年轻人口,15岁以下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6% 左右。
成年人与老年人
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进入劳动力市场, 同时老年人口也在逐年增加,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 近10%。
人口城乡结构
城市人口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中国城市化率已经达到近60%。
人口负增长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38社会人口负增长对中国意味着什么中国出现人口负增长现象符合人口发展规律,是长达31年的低生育率必然导致的结果。
我们应抓住未来30年的人口机会窗口期,创造新人口红利,并加快建立长期稳定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提振生育率。
文|本刊记者 陈思佳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数据显示,2022年末,全国人口141175万人,较上年末减少85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0‰,这也是中国人口自1962年以来第一次出现负增长。
与此同时,中国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达到2.8亿,占总人口的19.8%。
老龄化社会遇到了人口拐点,社会发展将会有哪些变化,反映到我们个人身上又有哪些影响呢?为此,本刊专访了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原新。
中国人口将达峰据原新介绍,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的总和生育率(相当于妇女平均生育的孩子数)高达6以上;70年代快速下跌,减少到约2.7;80年代在2.5上下徘徊;1992年后生育率便开始低于2.1。
“2.1也被称作世代更替水平,总和生育率低于2.1就属于低生育率,相当于已经踩下了人口增长的刹车。
”原新解释并补充道,“即使是2016年‘全面两孩’(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两个子女)政策实施后,总趋势还是走低的。
”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只有1.3,是世界上生育率最低的国家之一,显著低于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这就是说从1992年起,中国生育率水平就一直在更替水平之下波动下行,只是由于当时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中育龄女性所占比重较大,总人口依然还处在正增长的惯性当中,但31年的低生育率已将人口正增长的惯性消耗殆尽了。
”在原新看来,中国出现人口负增长现象是长达31年低生育率必然导致的规律性结果,并没有超出预期。
中国的生育率持续走低,主要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巨大发展与“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生育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
原新解释:“发达国家的经验已证实,经济越发达,收入水平越高,就业率越高,尤其是女性的受教育程度提高,人们的生育意愿反而会下降。
人口红利消失经济增长动力何在

人口红利消失经济增长动力何在曾经,庞大的劳动力人口为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成就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结构的变化使得人口红利逐渐消失,这无疑给经济增长带来了新的挑战。
那么,在人口红利消失的背景下,经济增长的动力究竟何在?要探讨这个问题,首先我们需要明白什么是人口红利。
简单来说,人口红利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劳动年龄人口占比较大,抚养比相对较低的时期,所获得的经济增长优势。
在这一阶段,充足的劳动力供应和相对较低的社会抚养负担,使得企业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大量劳动力,从而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然而,如今我国的人口形势发生了显著变化。
一方面,生育率持续下降,导致新生儿数量减少;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人口比例不断上升。
这使得劳动年龄人口占比逐渐减少,抚养比不断提高,传统意义上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经济增长将陷入困境呢?答案是否定的。
虽然人口红利消失给经济增长带来了一定压力,但我们也可以从其他方面寻找新的动力。
科技创新无疑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在当今时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
例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技术、新能源等领域的突破,为经济增长开辟了新的空间。
企业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能够生产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
同时,科技创新还能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消费升级也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逐渐从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向追求品质、个性化和多元化转变。
消费者对于高品质的商品和服务有着更高的需求,这为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例如,旅游、文化、教育、医疗保健等服务消费领域的市场潜力巨大。
企业通过不断创新,提供更优质、更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从而推动消费升级,促进经济增长。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同样能够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
我国人口红利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我国人口红利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我国“人口红利”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一、“人口红利”所谓“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成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
一国人口生育率的迅速下降在造成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同时,少儿抚养比迅速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上升,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将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抚养负担轻、于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人口经济学家称之为“人口红利”。
二、“人口红利”与中国经济从1978年到2010年,中国GDP实现了年均9%的增长速度,这一成绩被称为“中国经济奇迹”,造就“中国经济奇迹”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就是“人口红利”。
目前,中国人口正值年龄结构较合理、适龄劳动人口比重较大、且劳动力大量剩余并有进一步转移的潜力的阶段,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非农业转移,可为经济增长提供大量机会成本为零的劳动力要素投入。
这种人口转型带来的促进经济增长的效应就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人口红利”效应。
“人口红利”或者说人口年龄结构变化通过劳动力供给、储蓄和技术进步三条渠道来对经济增长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一)劳动力供给高劳动力比重意味着人口对经济增长的参与率高。
利用经济学上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Y=ALαKβμ(式中Y是工业总产值,A是综合技术水平,L是投入的劳动力数,K是投入的资本,α是劳动力产出的弹性系数,β是资本产出的弹性系数,μ表示随机干扰的影响,μ≤1。
)可以看出,人口中适龄人口比例高对经济增长具有正效应。
从劳动供给来看,我国目前仍然处于劳动年龄人口最丰富的时期,但随着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速度的减缓,劳动年龄人口大约会在2015年左右停止增长。
一般来说,当一个国家劳动年龄人口增长停止后,劳动力数量不足的问题会很快到来。
但城乡二元结构使得中国的情况有很大不同,数量庞大的农村人口仍然能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为城镇提供劳动力资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的人口增长与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无政府状态、提倡多生、三个多两个好、夫妇俩只生一胎。
提倡多生、人多力量大,这是具有帝皇思想的政治家为了称霸世界而提出来的战略决策。
马寅初不识时务,主张控制人口,结果被贬回家。
好在他以史为鉴,宁静致远,享百年安祥。
后来人们发现生出来的儿女张口要吃、闭口要工作,“超英赶美”也不象生孩子那么容易,不得已,只好叫停,令下一代人少生点。
真正搞计划生育、控制人口那是上世纪后期的事。
人们喜欢用人均gdp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
目前我国人均gdp已经达到1000美元,而发达国家,人均gdp有好几万。
咱们不拿最高的比,假定我们的目标是人均32000美元,这是1000美元的32倍。
32=2×2×2×2×2,这叫作翻五番。
现在我国人口13亿,按现在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最高可以达到16亿。
如果人口保持16亿,那gdp还要多翻点。
如果gdp每年按7%的增长率增长,化51年就可以实现翻五番,达到人均32000美元。
如果采取计划生育,一对夫妇生一胎,则51年后总人口将减少近三到四成。
也就是说,如果gdp增长与计划生育双管齐下,则人均gdp=32000美元就会较早实现。
例如,现在人均1000美元,13亿人口,则初始gdp(0)=1000×13=13000亿美元;将来达到人均32000美元时总人口若只有11亿,则总的gdp(n)=32000×11=352000美元。
由13000亿美元增长到352000亿美元,27倍。
如果gdp的年增长率是7%,则大约49年可以实现目标。
49年和上面的51年差别没几年。
这是因为现在的13亿人口还在增加,增加到16亿后才往下降,再降到11亿,从两头看,相当于从13亿降到11亿,降的相对比例不大。
在我国,提倡多生,人口增长很快,如马尔萨斯所预言:25年人口可以翻一番。
人口要降下来,那就难了。
现在的问题是总人口还在增长,还没有下降的迹象,就已经有人在嚷嚷:“保持人口适度增长有利于国民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
这种论调如果是针对俄罗斯的,我举双手赞成。
可惜我们的户口都在中国大陆。
有些人去西伯利亚打工,也迁不走户口,说不定哪一天又被赶了回来。
我在文章“奥肯定律的理论公式”【1】中指出:gdp的相对增长率等于就业人员的人均gdp的相对增长率加劳动力人口的相对增长率再加相对失业率的减少。
就业人员的人均gdp的增长,反映的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通过就业人员人均gdp的增长,使一国的gdp得以增长,那是有效增长,资源节约型增长。
而靠增加国民人口从而增加劳动力人口使gdp获得增长,还需按比例投入其他资源(资本,粮食、水电气、原材料等实物资源)及环境。
以为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是不是有点画饼充饥的味道?为了追求gdp的高速增长,人们往往采取高投入的办法。
但高投入不一定会带来高产出,结果是高能耗、高物耗,效率低下,能源、原材料全面紧张。
人口多,人均资源就少:人均土地面积少,人均矿产少,人均森林面积少,……当然,将来科学技术发达了,沙漠变良田、黑炭变钻石也是可能的。
我国有近千万平方公里国土,如果都是良田沃野,30亿人口也不算多。
历史上,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大量欧洲人向美洲移民,人口只觉得少不觉得多。
敲锣打鼓欢送移民往往行不通。
上世纪大批上海人插队“三疆”,东边人内迁西边,到头来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将来如果火星条件好了,需要大批移民,马上鼓励生育也来得及。
温家宝总理2003年3月答香港凤凰卫视记者问时说:“中国的劳动力有7亿4千万,而欧美所有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只有4亿3千万。
中国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下岗和失业人口大约1400万;进城的农民工一般保持在1亿2千万。
中国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
”据我估算,中国一对夫妇只生一胎的基本国策再坚持100年,人口可能还有八、九、十来亿,还是个人口大国,影响 gdp增长的制约因素,不是什么劳动力资源缺乏,而是劳动力资源过剩与其他资源的相对缺乏长期并存,引发自然环境对人类的报复,以及社会上所谓基尼系数造成的阶级报复。
人们一听到:“一对夫妇只生一胎的基本国策”,马上就联想到:8变4,4变2,2变1,我国人口很快就会减半再减半。
其实这是毫无根据的。
一对夫妇生一胎的基本国策在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实行较好,农村则差了。
那年湖北发洪水,有个叫江珊的小姑娘爬在树上喊救命,她就不是独生闺女,而且她爸还想生呢。
我国西部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也不是
一对夫妇生一胎的政策。
所以,到目前为止,我国总人口还在稳步攀升。
据说,上海的计划生育搞得好,还有许多妇女不准备生小孩,于是有人着了慌。
这有什么好担心的呢?户口松一点不全解决了,为什么非得靠现在的上海人自己生呢,难道乡下人生不出龙种来?还有人担心“一对夫妇只生一胎的基本国策”会引发人口老龄化,造成所谓“4:2:1”的格局,即四个老人、二个年轻人、一个小孩。
年轻人既养老又养小,负担不起。
这种观点从经济学角度看是不正确的。
年轻人抚养小孩是人类的接力抚养,即上一代人抚养下一代人,下一代人又抚养再下一代人。
任何一代人受人抚养一次,又抚养别人一次,从经济负担角度看是扯平的。
再说老年人。
从经济学角度讲,正常的老年人一生是自己养活了自己的。
各国的养老原则也应该贯彻这条原则。
所谓“正常人”,是指有正常的劳动能力,而且也参加了劳动的人们。
这些劳动者年轻时从事劳动,他所得到的工资里就有一部分扣下来用作养老、医疗保险的。
有人说只有发达国家才是这样,穷国那有这种好事。
不是这样的。
确实,有的国家把你的养老金收去了,拿去干别的用处,不记在你的账户上。
这就要劳动者自己去争取。
有的国家的穷人有穷人的养老标准。
象农村,老年人做不动了,需要年轻人照顾,但死后留下了一些遗产,这就补偿了年轻人付出的服务。
现在有些人只想继承,不提付出,这不合道理。
最近的报纸上登了一些消息,说每年的清明节前后,扫墓的人络绎不绝、车水马龙,但敬老院里冷冷清清。
据说韩国有些老年人,思想前卫,主张赤条条来、赤条条去,想办法把房产之类抵押出去,不给年轻人留什么遗产,他们的目的是让年轻人自强自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有立足之地,可为用心良苦。
国外还有人从所谓u形社会抚养曲线出发,主张出生人口应该有适度增长。
人家说人家的,我们不能照抄照搬。
我国人口已经形成长期压力,还叫我们增加人口,是不是应该多长一个心眼儿想想?那怕人家是什么诺贝尔经济奖得主。
所谓总人口负担系数或被称为社会抚养系数,即:全国0~14岁人口数和65岁以上老年人口数之和与15~64岁人口数的比值。
这样得到的社会抚养系数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显然很不全面。
不能光看人口的数量比,应该用负担费用与收入来比,看负担是重了还是轻了。
现在一个小孩的抚养费用相当高,有人把抚养费计算到孩子大学毕业,大约要20万元rmb。
所以,少生小孩节省的费用实际上超过了老年人的额外赡养费,总的来讲还是减轻了年轻人的负担。
现在城市里的年轻夫妇讲,不生孩子是“中农”,生个小孩变“贫农”。
负担那么重他们就不愿意多生。
而有的农民兄弟,认为多生一个小孩只需在锅里多加一瓢水,那就只好让他生。
所以我国的总人口不是那么容易降下来的,少生才会减轻社会负担。
针对我国的人口特点,重点应该放在少生优育、提高人口质量而不是数量。
翻翻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资料【1】,2000年,总人口是12.66亿,文盲倒占了6.7%,也就是说,我国有8482万人口是戴了顶文盲帽子大步跨进21世纪的。
另外,小学文化程度人口占到35.7%,也就是有4.52亿人口是小学文化程度。
这么了不得的人口素质结构,不去用心、用力解决,人口数量增长还没有降下来,就又提出“保持人口适度增长有利于国民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真不知道此公是从哪儿找来的理论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