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诗词五首(八上)
人教部编版八上语文24课《诗词五首》注释译文与赏析

24课《诗词五首》阅读赏析《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释(1)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2)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3)君:指作者自己。
(4)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5)悠然:自得的样子。
(6)见:看见(读jiàn),动词。
(7)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8)日夕:傍晚。
相与:相交,结伴。
(9)相与还:结伴而归。
译文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赏析主题:写诗人辞官归隐后悠然自得的心境和生活情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厌倦官场,决心归隐的人生追求。
1、诗人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什么能做到“而无车马喧”答:“车马喧”指世俗的纷扰,诗人“心远”,意即精神超凡脱俗,所以虽然身处闹市,也像居住在偏僻安静的地方,表达了诗人鄙弃追名逐利之心的人生态度。
2、“见”字能否换为“望”字,为什么?答:不能。
“见”妙处在于无心,诗人东篱采菊,无意间抬头,南山映入眼帘。
一个“见”字写出了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与作者的闲适恬淡的心境相融合。
而“望”则是有意为之,破坏了诗歌自然而然、浑成天然的意境。
3、这首诗景、情、理融为一体,试分析。
答:诗中展现的采菊东篱、忽见南山、夕照山林,倦鸟知返,绘出了幽美淡远的景和怡然自得的情,在情景交融中又蕴含万物各得其所以及要感受自然乐趣必须心灵超凡脱俗的哲理。
4、诗中的“真意”是指什么?答:指诗人远离世俗,过着从容闲适的归隐生活。
《春望》陶渊明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部编教材八年级(上)第24课《诗词五首》

《饮酒》(其五)《春望》 《雁门太守行》《赤壁》 《渔家傲》
作者简介
• 陶渊明(365~427), 名潜, 字元亮,谥号靖节,人称靖节先 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文学家。 开创山水田园派,并将其推向 高峰。后世称其“百世田园之 主,千古隐逸之宗”。和山水 诗的鼻祖——南朝宋的谢灵运 合称“陶谢”。 • 《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共 20首,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 写成的,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 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 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 事人生的感慨。以这一首的格 调最为闲雅有致。
杜牧
作者:杜牧
杜牧:
字牧之,唐代文学家。 其诗英气勃发,清朗 流丽,简洁明快,尤擅七 绝。与李商隐并称为 “小李杜”著有<<樊川 文集>>
杜牧的诗是晚唐诗坛的一大成就,
晚唐诗人中只有李商隐能够与之相比。 他有巨大的政治抱负,去处于晚唐那样 一无可作为的环境中,使他常常有一中 抑郁情怀;他有绝世的才华,而且性格 豪俊,这又使他的抑郁情怀并没有走向 消沉凄恻。这些都影响着他的诗的风貌。 他的诗往往立意高远,感慨深沉而又俊 爽清丽。怀古伤今是他的诗歌一大主题。
借曹操和周瑜的故事,表现了诗 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主题)
雁 门 太 守 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作者简介
李贺,唐代著名诗人,汉族,河南福昌 人。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 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祖 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一生愁苦多病, 仅做过3年从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 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 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幽冷浓艳、 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 帜。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4诗词五首

饮酒 春望 雁门太守行 赤壁 渔家傲
题目
饮酒 春望 雁门太守行
赤壁 渔家傲
Hale Waihona Puke 作者朝代体裁题目
饮酒 春望 雁门太守行
赤壁 渔家傲
作者
陶渊明 杜甫 李贺
杜牧 李清照
朝代
东晋
唐 唐
体裁
古体诗 五言古诗
近体诗 五言律诗 古体诗 古乐府旧题
唐
近体诗
七言绝句
宋
词
积累
1.背诵诗歌 (题目、朝代、作者、内容)
古体诗 古乐府旧题
赤壁 杜牧 唐
近体诗 绝句
渔家傲 李清 宋 词
照
主题
题目 作者 朝代 体裁
主题
饮酒
陶渊 东晋 古体诗
明
五言古诗
悠然自得 归隐生活,对官场生活的厌 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春望 杜甫 唐
近体诗 律诗
春日长安凄惨破败,忧国、伤时、思 家 忧国忧民、感时伤怀
雁门太 李贺 唐 守行
古体诗
B.诗中“烽火”是指因战乱而引发的长安城中的大火,这 让作者很难得到家信。
C.诗的尾联意思是诗人的白发越抓越少,简直要插不住簪 子了。
D.全诗寓情于景,意在言外,沉着蕴藉,真挚自然,有较 强的艺术感染力。
2.《春望》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B ) A.这首诗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 亲人,充溢离乱伤痛之情。
B.诗中“烽火”是指因战乱而引发的长安城中的大火,这 让作者很难得到家信。
C.诗的尾联意思是诗人的白发越抓越少,简直要插不住簪 子了。
D.全诗寓情于景,意在言外,沉着蕴藉,真挚自然,有较 强的艺术感染力。
3.对《春望》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感时恨别寓深情课文同步讲解新人教版

感时恨别寓深情
公元756年,杜甫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着囚徒般的生活。
次年三月,春回大地,诗人放眼远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名篇——《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叫人满怀凄然。
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写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花因何而溅泪,鸟因何而惊心?诗人为之注明,是因为“感时”和“恨别”而动情。
这是诗人以含情之眼观物,故物亦生情。
以物之情写人之情,委婉曲折,而又深沉真挚。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诗人为叛军所俘,被困于长安一个冬春,一直思念妻子儿女,此时此刻,他多么渴望能够收到一封家书啊!可是,这只能是一种幻想。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白发本来就很短了,所以说“搔更短”,短到“浑欲不胜簪”的地步。
老泪纵横,忧心忡忡,怎不叫人怆然泪下!
全诗感情深沉,思想蕴藉,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2017年语文部编新教材八年级上册 24 诗词五首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写南山美景)
山中的落日,回 巢的飞鸟,都显 得那样美妙,诗 人从中体会乐趣。 而飞鸟归巢自然 勾起了诗人辞官 归隐的联想。
探究:1、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写田园之景,抒隐居之 情,以纯朴自然的艺术风格 表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感 悟到的人生真谛和对自然风 光的喜爱。
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杜甫(721-770), 字子美,诗中自称少 陵野老。我国文学史 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 人。著名作品有《茅 屋为秋风所破歌》、 “三吏”“三别”。 后人称其为“诗圣”, 著有《杜工部集》。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 名潜,字渊明,一字元 亮,东晋时期著名的山 水田园诗人、辞赋家、 散文家。曾著《五柳先 生传》以自况,卒后朋 友私谥“靖节”,故后 人称“靖节先生”。
2、对本诗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诗的前四句道出了作者的体验:要拥有心灵 的宁静,就应该脱离喧嚣的环境,投身到大 自然中,尽情体会生活的快乐。 B、“山气日夕佳”中的“佳”字,写出了作者 对山气缭绕、夕阳西下一景象的赞美,表现 了诗人归隐田园的惬意情怀。 C、“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思是:这 种生活让人体会到人生的真正意义,但无法 用语言表达,只能用心灵去感受。 D、本诗描写了恬静、闲适的生活,表现了诗人 与大自然相亲相融的境界。
24 诗词五首
1、饮酒(其五) —陶渊明 2、春望 —杜甫 3、雁门太守行 —李贺 4、赤壁 —杜牧 5、渔家傲 —李清照
《 陶饮 渊酒 明 》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 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 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 “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 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 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 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 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 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 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 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诗词五首》思想主旨、重点问题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诗词五首》思想主旨、重点问题24.诗词五首1.思想主旨《饮酒》: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物的描写,表现了诗人远离世俗、悠然自得的心境,反映出他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和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
《春望》: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作者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感情。
《雁门太守行》:诗人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赤壁》:这首咏史抒怀诗,借对赤壁之战的评述来抒发诗人的自负感慨,吐露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抑郁不平,也告诫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偶然的侥幸。
《渔家傲》:词人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以梦游的方式,以人神对话为内容,实现了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充分显示了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
2.重点问题(1)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两句是诗人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
“采菊东篱下”本是写实,因为陶渊明爱菊,寄予菊花以高洁的情致,菊花几乎成了陶渊明的化身。
“东篱”则象征了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
而“南山”在现实里和陶渊明的精神上都显然是世俗尘网的对立物。
陶渊明以其高洁的情怀、悠然的情兴会心于南山,物我两忘,怡然自乐。
(2)赏析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移情于物,因感时伤怀,思家之苦,即便是站在花前,也无心观赏,反而对花溅泪;即使听到悦耳的鸟鸣,也无意倾听,反而会因鸟鸣而惊心。
这就是“以乐衬哀”的反衬手法。
(3)赏析名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黑云压城城欲摧”,用比喻和夸张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甲光向日金鳞开”,写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
(4)赏析名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是议论。
杜牧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
“二乔”的命运在这里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
杜牧之所以这样写,除了为表现出非凡的见识,还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迈胸襟。
部编版语文八上 24 诗词五首

化用“荆轲刺秦王”的典故。写出了战士们 夜袭敌营,已抱定了为国赴死的决心。 5.最后两句运用典故作用是什么? 运用“燕昭王筑黄金台招揽贤才”的典故,既称 颂了朝廷对将士的信任和重用,又表现了将士们无 所畏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此诗有声有色地描写了从急行军到 战斗的全过程。用浓墨重彩构成了奇特 的意境,在“黑云”“夜紫”的背景下, 点染以“金鳞”“燕脂”“黄金 台”“玉龙”,画面色彩斑斓,用以描 绘悲壮惨烈的战争,显得奇异诡谲。突 出将士浴血奋战的勇武形象,歌颂将士 们誓死报国的英雄气概。
2. 颔联写作者看了花鸟后仍“溅泪”“惊心”,这 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这两句以乐景衬哀情,移情于物,看见鲜 花反而落泪,听见鸟鸣反而心惊,表现了诗人 忧国思亲、触景伤怀的思想感情。
3. 试分析颈联成为千古名句的原因。
“连三月”可见战乱之久;“抵万金”用夸张 手法,写出了家书难得与珍贵。颈联真切的表达 了战乱中人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 心情。
{ { { {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情 景 交 融
恨融 于家 一愁 炉国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情 景 交 融 , 深 沉 含 蓄 。
1、本诗作者为 唐 代诗人 李贺
字 长吉 语言瑰丽奇峭,世称“ 诗鬼 与 李白、李商隐
,
,因其诗作想象丰富奇特、 ”等,
深刻含义 :飞鸟尚知还,人更应该“迷途知返”, 回归自然(或返璞归真)。
这首诗通过描写优美的 田园风光与悠然自得的田 园生活,表现了作者对污 浊官场的厌弃、对田园生 活的热爱以及决心归隐自 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巩固拓展
1、背诵默写:
(1)诗中借优美的山水田园风光,抒发 作者恬淡高远心境的诗句是 采菊东篱下 , 悠然见南山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 诗歌中表达作者对理想的追求, 歌咏人生的渴望的诗句是 此中有真意 , 欲辨已忘言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古诗词原文及翻译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古诗词原文及翻译-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古诗词原文及翻译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古诗词原文及翻译24.诗词五首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译文: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玉盘中盛的精美菜肴,收费万钱。
胸中郁闷啊,我停杯投箸吃不下;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
象吕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又象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
世上行路呵多么艰难,多么艰难;眼前歧路这么多,我该向北向南?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诗词五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诗词五首》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读:本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诗词五首》课文原文及教案,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课文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
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教案教学目标1.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第1课时《饮酒》(其五)《春望》一、导入新课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边塞诗”“咏志诗”等都大放光彩。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类体裁的杰出作品。
二、教学新课饮酒(其五)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朗读诗歌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东晋文学家、诗人。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
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等。
陶渊明二十九岁时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
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部编版八上语文第24课《诗词五首》知识梳理

诗词五首饮酒(其五)【原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字音】见(jiàn)【注释】(1)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2)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3)君:指作者自己。
(4)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5)悠然:自得的样子。
(6)见:看见(读jiàn),动词。
(7)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8)日夕:傍晚。
相与:相交,结伴。
(9)相与还:结伴而归。
【译文】我的房屋建造在众人聚居的地方,门前却无车马的喧嚣。
你问我怎么能够如此?心远离尘俗就会觉得地方幽偏。
在东篱附近采摘菊花,悠闲自得地欣赏南山。
傍晚时山中景色最美,飞鸟结伴回林。
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意,想辨别清楚,却不知怎样用语言来表达。
【作家、作品简介】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后人称为靖节先生。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
曾做过几年小官,因对统治阶级和黑暗政治不满,辞官归隐。
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创作背景】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
作者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
【主要内容】第一句:喧闹的环境与自己静谧的茅庐形成对比。
“车马喧”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诗人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
诗人身居尘世却不受烦扰,表达了对官场的厌倦。
第二句:承接上一句,设问作答,自问自答。
因为“心”能远远摆脱世俗的束缚,所以虽身处闹境,也如同居于偏僻地区。
“心远”指诗人的心灵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诗眼)第三、四句:这两句以美丽的自然景物烘托悠闲自得的情趣,妙手偶得之笔,达到物我合一的化境。
第五句:诗人在大自然的启迪下,已领悟到人生的真意,揭示主旨:回归自然的人生追求。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理解性默写及答案

24.诗词五首理解性默写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24.诗词五首1、饮酒(其五)/陶渊明2、春望/杜甫3、雁门太守行/李贺4、赤壁/杜牧5、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1、《饮酒》(其五)陶渊明【原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乌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
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主旨】这首诗通过描写优美的田园风光与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作者对污浊官场的厌弃、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理解性默写:1、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2、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本文的主旨句)的诗句:3、陶渊明《饮酒》中表现了怡然自得,恬淡闲适,热爱自然,旷达胸襟的诗句是:4、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作者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的诗句是:【答案解析】1、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2、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本文的主旨句)的诗句: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3、陶渊明《饮酒》中表现了怡然自得,恬淡闲适,热爱自然,旷达胸襟的诗句是: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
4、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作者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的诗句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春望》杜甫【原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然存在;春天来了,长安城空人稀,草木茂密荒深。
感伤国事,看见花开就想流泪,怅恨别离听到鸟鸣反而惊心。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诗词五首》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诗词五首》知识点梳理第24课诗词五首一、学习目标1.了解诗人生平及诗歌背景2.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二、字词积累结庐(lú) 东篱(lí) 搔更短(sāo)不胜簪(zān) 燕脂(yān) 嗟(jiē) 谩(màn)折戟(jǐ) 铁未销(xiāo) 殷勤(yīn)悠然:悠远闲适的样子。
日夕:傍晚。
相与:相伴。
浑:简直。
胜:能够承受,禁得起。
黑云压城:比喻敌军攻城的气势。
角:军中号角。
玉龙:指宝剑。
销:销蚀。
将:拿,取。
认前朝:辨认出是前朝遗物。
星河:银河。
殷勤:情意恳切。
报:回答。
嗟:叹息,慨叹。
谩:同“漫”,空,徒然。
举:高飞。
蓬舟:如飞蓬般轻快的船。
饮酒(其五)/陶渊明✚●○一、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名潜,字元亮,也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
寻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田园。
二、诗歌写作背景《饮酒》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都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三、诗歌鉴赏: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翻译: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1.名句赏析。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历来被称为妙手偶得的佳句,试说说其妙处。
答:这句诗抒写悠闲自得的生活,尽享自然之趣,表现出心灵的超脱世俗和安静平和。
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

写作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 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 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 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 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 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春回大地,鸟语花香, 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 感。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
上玉簪了。
讲授新课
白烽感国 头火时破 搔连花山 更三溅河 短月泪在 ,,,, 浑家恨城 欲书别春 不抵鸟草 胜万惊木 簪金心深 。。。。
【诗歌注释】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 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 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 身在异乡音讯难得,家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 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陶渊明在晚年还写出了著名的散文 《桃花源记并诗》,营造了一个乌 托邦社会。
本诗结构: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为前四句,写“心远地自偏”的道理。此 四句平中见奇,貌似实写,却是虚写,由虚处见 意,实是写自己的心里感受和处世的哲理。
第二层为中间四句,描写了幽静雅致的自然景物 及悠然自得的心神情态,寄托了深厚的意蕴,创 造了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
•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 国血战到死!
诗中写危城守将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 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立志报效国家的壮 志。
请说说作者引用“黄金台”这个典故的 用意。
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 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 重金招揽天下士。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24课《诗词五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饮酒(其五)
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朗读诗歌
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文学家、诗人。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等。
陶渊明二十九岁时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饮酒》组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后,饮酒即兴所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此为第五首,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
2.明确诗歌节奏,自由朗读诗歌。
3.请一个学生朗读。
目标导学二:梳理诗意,解说内容
请结合文中注释自译全诗。
目标导学二:品味诗句,深入赏析
1.首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明确:首句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2.第三、四句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战争的?
二、教学新课
雁门太守行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朗读诗歌
1.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他是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年少时在诗歌创作上就已有成就,有“诗鬼”之称。一生抑郁,27岁病逝。他的诗常以描写想象中的或听说的战争场面,表达自己以死报国的决心和立功的壮志。
2.学生自由地放声朗读,至少读三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提示:住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请问你为什么能够这样呢?(是因为)心灵避离尘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下采摘菊花,无意中见到南山胜景绝妙。傍晚山色秀丽,飞鸟们一起结伴回巢。这里面有人生的真谛,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古诗词原文及翻译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诗词五首》古诗词原文及翻译24.诗词五首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行路难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译文: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玉盘中盛的精美菜肴,收费万钱。
胸中郁闷啊,我停杯投箸吃不下;拔剑环顾四周,我心里委实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堵塞了这条大川;要登太行,莽莽的风雪早已封山。
象吕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又象伊尹做梦,他乘船经过日边。
世上行路呵多么艰难,多么艰难;眼前歧路这么多,我该向北向南?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译文: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的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渔家傲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笔记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笔记
一、重点词语解释
1.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薄:迫近
永昼:漫长的白天
瑞脑:一种香料,俗称冰片
销:同“消”,这里是烧的意思
金兽:兽形的铜香炉
2.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重阳:阴历九月九日,民间有登高、饮菊花酒的风俗
玉枕:玉石做的枕头
纱厨:纱帐,夏天用来避蚊虫
凉:冷
3.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朱阁:朱红的楼阁
绮户:雕饰华美的门窗
无眠:无心睡眠的人,这里指思念的人
4.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遥知:在遥远的地方猜想
茱萸: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传说重阳节插茱萸可以避灾,这里比喻兄弟团聚
5.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我:菊花。
这里指菊花开放的时候趁天色晴朗,诗人折来欣赏。
杀:凋谢。
这里用拟人手法,比喻作者为报效国家,欲趁大好时机(指“我花开”)施展才干(“我花开后百花杀”)。
全诗充满豪情壮志。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翻译、主题思想

24.诗词五首赏析【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内容:【原诗】【翻译】【主题思想】24.诗词五首1、饮酒(其五)/陶渊明2、春望/杜甫3、雁门太守行/李贺4、赤壁/杜牧5、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1、《饮酒》(其五)陶渊明【原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乌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
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主旨】这首诗通过描写优美的田园风光与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作者对污浊官场的厌弃、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2、《春望》杜甫【原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然存在;春天来了,长安城空人稀,草木茂密荒深。
感伤国事,看见花开就想流泪,怅恨别离听到鸟鸣反而惊心。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几个月,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白了的头发越搔越稀疏短少,简直不能插簪。
【主旨】诗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的愿望。
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悲己的情感,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3、《雁门太守行》李贺【原诗】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译文】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
号角声声,响彻秋夜的长空,塞外寒夜中,将士们的鲜血凝结成紫色。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

6
1.诗人“结庐在人境”,为什 么又说“而无车马喧”呢?
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 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 。
2021/10/10
7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君:诗人自称。尔:这样。
二句承上两句,自问自答。
因为“心”能远远摆脱世俗的
束缚,所以虽身处闹境,也如
同居于偏僻地区。诗人摆脱尘
俗烦扰后的感受。
2021/10/10
铠甲迎着太阳 闪出的光。
2021/10/10
30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句解】 敌军似乌云压进城垣,城垣就要被摧
垮。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日 光照在铠甲上,闪烁着金光。
2021/10/10
31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即胭脂,色深红。形容战场血迹。
【句解】 悲壮的号角,弥漫在深秋的天空中。边
• 中间四句“凝重,悲壮”
• 最后两句“坚定,豪迈”
• (写作背景)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 发生过重大的战争。如史载,809年(元和四年), 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 曾率兵驰救。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 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 逃窜。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 和材料记载推测,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 当时是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李贺当时仅17岁。
【句解】 为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用。手操宝剑
誓死保卫祖国的边疆!
2021/10/10
34
译文
敌军似乌云压境,危城似乎要被摧垮;阳光照射
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
秋色中,遍地响起军号,号角声直冲云天;塞上
泥土犹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浓艳得如紫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望》选自《杜诗详注》卷四(中华书局 1979年版)。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被俘,羁 居长安。诗人眼前是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 大地却满目荒凉,触景生情,引起无限感慨与伤
怀,于是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歌。
春 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真意”是什么? 真意是飞鸟也晨出夕还,眷恋山林,说明宇
宙万物莫不顺乎自然,人亦是如此,摆脱礼教的
束缚和世俗的虚伪,回到质朴状态,恢复人的自 然率性。此句点明全诗主旨。
4.从诗中可以看出陶渊明具有怎样的思想?
这首诗描写的是常见的农村景物、平凡的村
居生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些普
通的景物里,充满着生活的情趣,蕴含着诗人热
花溅泪——鸟惊心(感) 烽火连——家书少(盼)
春 望
思念家人
白发稀——不胜簪(思)
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
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
作者触景伤怀、忧国思家
的感情。
雁门太守行
李 贺
李贺(790—816),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 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是今河南洛阳宜阳 县)。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 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代表作有《雁 门太守行》《秦王饮酒》《梦天》。
东边的篱笆。 也指代菊圃。
即庐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闲适淡泊的样子。
诗意:(我)在东篱下随手
摘几朵菊花,悠然闲适间抬
头看见了美丽的南山。
2.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两句是诗人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采 菊东篱下”本是写实,因为陶渊明爱菊,寄予菊 花以高洁的情致,菊花几乎成了陶渊明的化身。
一种别住发髻的长
【品析】 “连三月”写战乱时间之长,“抵万金”极 言家书的珍贵。尾联中“搔”字是对诗人想解愁 而不得的细节描写,传达内心的忧国思家之情。
【句解】 首联、颔联写出了国都在战火中的破败,痛切 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颈联、尾联表达了
诗人对家人的强烈思念和对自己的哀叹。
【赏析点拨】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把激战
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
敌营,以死报效朝廷。“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
寒声不起”显然是潜师夜袭一场苦战。“报君黄金
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引用典故,既与战争的
地点相吻合,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
全诗共八句,写了三个画面:一个白天,表
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
《赤壁》选自《樊川诗集注》卷四(上海古籍出 版社1978版)。诗人任黄州刺史时所作。赤壁是东汉 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赤壁西北长江南 岸。杜牧所咏的赤壁并非三国时孙、曹大战的地方, 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此诗虽为咏史诗,其 实是作者借题发挥,借以抒发自己的感慨。
赤 壁
杜 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破:陷落。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都,指长安。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jiàn
【品析】 诗人见花落泪,闻鸟惊心,运用反衬的手法 更加突出了感时伤世的深沉感情。
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 这里借指战事。
相当,值。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sāo
稀疏。 简直。
zān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条状首饰。
抓,挠。
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首联
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
势。后句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守军
威武雄壮。颔联和颈联分别从声色两方面渲染战 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异常残酷。尾联引用典故 写出了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赤
壁
(杜 牧)
杜牧(803—852),字牧之,号 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 人,晚唐著名诗人。与李商隐并称 “小李杜”。诗风独树一帜,尤其是 抒情绘景的绝句,写得清丽生动。著 有《樊川文集》。
“东篱”则象征了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
品格。而“南山”在现实里和陶渊明的精神上
都显然是世俗尘网的对立物。陶渊明以其高洁
的情怀、悠然的情兴会心于南山,物我两忘,
怡然自乐。
山间的云气。
傍晚。
相伴。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辨识。
诗意:傍晚山中的景象最美好,鸟儿结伴归巢。 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意,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用 语言来表达。
《雁门太守行》: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
此起彼伏,发生过重大的战争。史载809年(元和
四年),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
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
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
翻,狼狈逃窜。
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 材料记载推测,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 当时是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李贺当时仅仅17
抵达。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天寒霜降,战鼓声 沉闷而不响亮。 形容鼓声低沉; 不高扬。
【句解】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 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指宝剑。
【句解】 为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用。手操宝剑 誓死保卫祖国的边疆!
雁 门 太 守 行
诗意:我把草屋 建在人多聚居的 建造房舍。结,建 陶渊明 地方,却没有车 造、构筑。庐,简 喧嚣扰攘 马的喧闹。要问 陋的房屋。 的尘世。 结庐在人境, 我如何能够做到 指上层人士 而无车马喧。 之间的交往。 这样呢?心里远 离世俗,自然就 如此,这样。 问君何能尔? 觉得住的地方偏 偏远,偏僻。 僻安静。 心远地自偏。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
埋。 给。 销蚀。 帮助。
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铺垫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铺垫】诗篇开头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
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这两句是写其兴感 之由,为下文的议论做铺垫。
议论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起,有何作用?
这一把折戟与古代 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 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其实是借题发挥。
2.怎样理解一、二两句诗? 这两句诗叙史点题, 含蓄委婉的表达出诗人
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3.诗中三、四句是实写还是虚写?这样写 的目的是什么?说说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 虚写。作者设想与事实相反的结果,认 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 操,历史就将要重写。作者借史倾吐胸中的 抑郁之气。诗人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 某种机遇,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也定会有 所作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平的心境。
于散文相对的韵文形式。
如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阮籍等人
作品,题材繁多,一般分为古体诗和新体诗,如 四言、五言、七言、五律、七律、乐府、趣味诗 等。诗的创作一般要求押韵,对仗和符合起、承、 转、合的基本要求。
饮 酒(其五)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427),东晋诗人。又名潜,字 元亮,私谥靖节,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 柳先生”。浔阳柴桑(现在江西九江)人。长于诗文 辞赋,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 被称为“田园诗人”。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 记》《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3.赏析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移情于物,因感时伤怀,思家之苦,即
便是站在花前,也无心观赏,反而对花溅泪;即使
听到悦耳的鸟鸣,也无意倾听,反而会因鸟鸣而惊
心。这就是“以乐衬哀”的反衬手法。
4.尾联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什么好处? 运用了细节描写。诗人以生活的一个细节——
因焦虑而频频搔首,刻画了一个典型的忧国思家者 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24
诗词五首
R·八年级上册
漫步在古诗苑中,那纷繁复杂的感情、博
大精深的思想,深邃悠远的意境、精彩优美的
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今天,就让我们 一起来欣赏这五首古诗,相信这边风景独好。
诗,是中国古代文艺文字的总称。汉代以后
《诗》则专指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 经》,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并由此而专指
铠甲迎着太阳 闪出的光。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句解】 敌军似乌云压进城垣,城垣就要被 摧垮。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 日光照在铠甲上,闪烁着金光。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即胭脂,色深红。形容战场血迹。
【句解】 悲壮的号角,弥漫在深秋的天空中。边 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饮酒(其五)
1.怎样理解开篇四句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诗人从居住的草庐写起,反思归田后自己的 生活状况。他并没有隐居山林岩穴,也没有寄身 庙宇,而是身处喧嚣的“人境”,诗人却说“而 无车马喧”,这是为什么呢?第三、四句的自问 自答揭开了谜底。
“问君何能尔”一句转换叙事角度,将抒情 主体客体化,仿佛在以第三者的好奇心追问下去, 颇富情趣。以“君”自指,言语之间自豪而自足。 “心远地自偏”一句,以极为精炼的语言进行了 回答: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显 得偏僻安静。
5.如何理解《春望》一诗中诗人的形象?
读了全诗,我们仿佛看到:诗人站在残破的
长安城中,目睹春华,耳闻鸟啼,感伤国事,思
念妻儿,潸然泪下。他希望战乱早日平息,他盼
望得到妻儿的消息。他抓了抓那因忧伤而日渐稀
少的白发,发现少得都有些插不住簪子了。一位
思家恋国、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翘首望京
国都破——草木深(见)
1.首联写出了什么内容?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句句景语皆情语。昔日繁华的长安,竟被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