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科技集群创新生态系统初探

合集下载

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与发展

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与发展

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与发展科技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为加快科技创新,我国积极推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与发展。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规划与发展。

一、科技创新中心的背景与重要性科技创新中心是集聚创新资源、培育创新人才、打造创新环境的核心地区。

它的建设对于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科技创新中心能够吸引优秀的科研机构和企业集聚于此,形成创新链条和协同创新效应。

二、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与优势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需要有一定的条件和优势。

首先,必须有优质的科研机构和高水平的大学,提供优秀的科研人才和创新基础。

其次,必须有完善的创新生态系统,包括政策支持、资金扶持、市场需求等,为创新提供有力保障。

最后,必须有良好的城市环境和生活条件,吸引人才和企业。

三、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规划与布局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规划与布局涉及到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的统筹考虑。

国家层面,需要制定科技创新中心的整体定位和发展目标,明确重点领域和方向。

地方层面,则需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结合产业发展和资源优势,确定科技创新中心的具体位置和重点领域。

四、科技创新中心的资源整合与利用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需要充分整合和利用各类创新资源。

首先,需要整合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的优势力量,形成共同创新和合作。

其次,需要整合政府、企业和社会的资金投入,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

最后,需要整合市场需求和技术推广,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离不开优秀的科研人才。

在人才培养方面,应加大对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注重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

在人才引进方面,应吸引海内外优秀的科研人才和创新团队,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实现人才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

六、科技创新中心的创新环境建设创新环境是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支撑。

在政策支持方面,应制定鼓励创新的政策,为科技创新提供支持和保障。

在市场环境方面,应提供开放的市场环境,鼓励创新成果的转化和推广。

从企业创新系统到创新生态系统:创新系统研究的演变及其比较

从企业创新系统到创新生态系统:创新系统研究的演变及其比较

从企业创新系统到创新生态系统:创新系统研究的演变及其比较杨荣【摘要】创新的系统范式是技术创新研究的核心内容.从发展观看,它经历了企业创新系统、国家创新系统、区域创新系统、产业创新系统、创新生态系统等五个阶段,这些系统范式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通过对其进行比较和分析,包括对国家创新系统、区域创新系统与产业创新系统之间的比较,以及创新生态系统与创新系统的比较,一方面,可以让人们能更好地识别它们,把握每种范式的本质特征;另一方面,可以更清楚地了解目前的研究现状和不足之处,以确定未来的研究方向.【期刊名称】《科技和产业》【年(卷),期】2014(014)002【总页数】6页(P136-141)【关键词】系统方法;创新系统;创新生态系统;演变;比较【作者】杨荣【作者单位】惠州学院经济管理系,广东惠州516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31.61 创新系统研究的演变1.1 从线性创新到企业创新系统1921年,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Joseph·Schumpeter)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了“创新”的概念,并把它引入经济学,由此创立了创新理论。

之后,有大量学者投入到创新研究领域中,在他们的努力下,不同的创新理论相继产生。

当初,人们普遍认为,创新是一个线性过程,即是一个从基础科学开始,经过应用科学、设计试制、制造和销售等环节而形成的单向式、逐次渐进的过程。

根据他们所构造的线性创新模型,科学被看作是创新的起因和来源,在创新过程中,从上游这端增加对科学的投入,就能直接增加下游端创新的产出。

在过去很长时期里,这种简单的线性模式在人们对创新的认识占据了主导地位[1]。

但后来人们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创新的线性模式与实际创新过程不相符合,其原因在于线性创新模型忽视了创新过程的开放性、创新各阶段之间的复杂联系及反馈等因素。

从此,创新理论家把创新视为多元活动系列的复杂过程[2]。

1952年,一般系统论和理论生物学创始人贝塔朗菲(L.Von.Bertalanffy)发表了“抗体系统论”,提出了系统论思想。

全球化背景下的科技创新合作模式研究

全球化背景下的科技创新合作模式研究

全球化背景下的科技创新合作模式研究在全球化的时代,科技创新合作显得越来越重要。

科技的发展与全球化密不可分,全球化使科技创新成为国际互联互通的基础,科技创新带来的效益也因此弥散到全世界。

然而,科技创新合作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文将探讨全球化背景下的科技创新合作模式,希望为相关机构和组织提供一些启示。

一、现行科技创新合作模式存在的问题尽管科技创新合作的重要性日益突显,但现行的科技创新合作模式仍面临着不少问题。

首先,现行合作模式侧重于科技发达国家之间的合作,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创新合作机制不够完善。

科技创新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发展中国家缺少资金和先进技术,因此更需要国际科技创新合作。

然而,目前主导性的科技创新合作大多是由科技发达国家主导的,并未真正关注发展中国家的需求。

其次,现行合作模式的跨国合作形式独立、单一。

跨国科技创新合作中,各国之间只是独立的、单一领域的合作,对于多领域、全方位的合作缺乏系统性。

而跨领域、全方位的合作能够更充分地促进科技创新的发展。

第三,现行合作模式下,共建研发中心等机制国际性仍有欠缺。

在科技创新合作中,共建研发中心等机制可以更加方便科技创新的互换及合作,但现行合作模式下,这类机制普遍仍缺乏国际性。

二、全球化背景下的科技创新合作模式针对现行科技创新合作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探讨一种更完备的、能够适应全球化时代的科技创新合作模式——更加灵活的合作模式。

首先,科技创新合作需要实现科技与创业双方的融合。

科技的创新是一个集群、创新生态系统的过程,需要充分运用创业主体,将创新科技与创新商业有机结合,取得更好的创新效益。

其次,我们需要实现多层次的、多形式的科技创新合作。

多层次、多形式的科技创新合作能够更好地促进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的深化,也更加有利于推动国际之间的共同发展。

最后,我们需要构建更加开放的、更为国际化的科技创新生态圈。

这里我们不仅需要采用先进的科技创新思想和方法,还应当让民间社会和大众能够更加参与其中,创造出更多的机会和创新内容。

启迪控股:打造“中国式”科技创新生态系统

启迪控股:打造“中国式”科技创新生态系统

成果转化至关重要”。

持续为产业赋能2022年,韩威当选上海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2023年,她召集杨浦区市人大代表专题调研小组完成了关于上海市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及发展建议的调研报告。

报告中,代表们充分肯定了上海市高校院所在持续深化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改革及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成效,但与此同时,在调研中也发现了一些诸如应用研究成果与产业需求之间存在距离、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足、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早期投资占比偏低、部分政策缺乏落地实施细则等问题。

韩威谈到,从事科技服务业的过程中,很明显感受到国家政策层面近年来对于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在不断加大,变化正在积极发生。

“这其中,有一个比较明显的感受,整个行业对产业重要性的认知在显著提升,产业的需求在持续转变。

”韩威说。

采访过程中,韩威反复提到“产业”,在她看来,科技成果转化的工作已经与产业发展密不可分。

2024年上海两会期间,韩威在接受《新民晚报》采访时指出,以产业需求为牵引的科技成果转化,对于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具有重要意义。

2018年,启迪国际技术转移有限公司(简称启迪技转)成立,并联合产业龙头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设立了“启迪产业赋能中心”。

如今,韩威主要分管启迪之星长三角与海外片区业务及启迪技转业务。

据韩威介绍,产业赋能中心主要致力于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前沿技术产品化、商业化,推动跨境技术或企业落地中国,服务大企业进行创新战略设计。

在此基础上,赋能中心探索了从产业需求出发的逆向创新模式。

基于科技类初创公司常见的缺乏客户的短板,2018年,产业赋能中心成立专职团队重点围绕传统企业转型升级,或探索开放式创新过程中产生的创新技术需求,链接初创企业及高校院所技术团队进行深度孵化、协作共创。

此外,为促进创新成果转化落地,解决传统技术转移的瓶颈问题,产业赋能中心开发了用于需求发布和供需对接的“启赋云”线上服务平台,在青岛、安阳、芜湖、三亚、天津、南京、台州等地进行技术转移工作站试点。

我国科技创新模式及其特点分析

我国科技创新模式及其特点分析

我国科技创新模式及其特点分析近年来,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科技创新模式逐渐形成并显示出自己的独特特点。

本文将对我国科技创新模式和其特点进行分析,以期从中获得对未来科技创新的启示。

一、我国科技创新模式的演进1. 引进消化吸收创新模式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通过引进技术和设备来快速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这一阶段,我国主要依靠引进外国技术和设备,然后进行本土化改进,最终实现了消化吸收工作。

这种模式能够快速获取先进技术,并将其转化为本土创新。

2. 自主创新模式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开始走向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科技创新模式。

这一模式主要通过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和知识产权保护,实现自主创新。

同时,政府的支持力度也逐渐加大,包括研究资金的投入和政策扶持的引导。

3. 开放创新模式与自主创新模式相辅相成的是开放创新模式。

在这一模式下,我国积极吸收国际先进科技和创新成果,鼓励产学研合作,开展国际合作项目,促进跨国企业的技术转移和合作研究。

二、我国科技创新模式的特点1. 技术需求驱动,问题导向与发达国家的科技创新模式相比,我国的科技创新模式更加注重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我国面临着巨大的人口基数和资源环境等多方面问题,因此科技创新需要更加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关注关键共性技术和基础原创研究,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问题转化。

2. 产学研结合,协同创新我国的科技创新模式主要依靠产学研结合进行协同创新。

政府、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形成良好的合作机制,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培养,企业则为科研机构提供实验基地和应用场景,共同推动科技创新的发展。

3. 市场导向,创新驱动我国的科技创新模式更加注重市场导向和创新驱动。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国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加强市场需求导向的创新,以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

基于绿色经济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

基于绿色经济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

01 Chapter绿色经济概念及意义概念意义概念特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概述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基于绿色经济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可以集聚各种创新资源,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为绿色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基于绿色经济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推动产业绿色转型:该创新生态系统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市场机制等手段,促进传统产业向绿色、低碳、循环方向转型,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绿色经济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有利于提升区域整体创新能力,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在未来的发展中,基于绿色经济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推动全球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02 Chapter绿色经济对创新生态系统的推动作用环境驱动创新随着消费者对环保产品的偏好增加,绿色经济为创新生态系统提供了更多的市场机遇,促使企业研发更加可持续的产品和服务。

市场机遇创造政策激励优化资源配置创新生态系统能够更有效地配置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这与绿色经济的核心理念高度契合。

技术支撑创新生态系统通过研发和技术突破,为绿色经济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例如清洁能源、废弃物回收等技术。

培育新动能创新生态系统通过孵化新的企业、产品和服务,为绿色经济提供持续的发展动能。

创新生态系统对绿色经济的促进作用绿色经济与创新生态系统的融合与互动目标与路径的统一01相互反馈与促进02共建生态网络0303 Chapter制定绿色经济发展战略制定绿色政策开展绿色评价确立绿色发展目标培育绿色技术创新体系03020103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优化绿色产业布局01统筹规划02培育绿色产业集群04 Chapter案例一:绿色能源技术创新与区域产业发展绿色能源技术创新驱动•通过引进和发展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推动区域能源结构的优化,降低碳排放,形成绿色能源技术创新与区域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例如,某地区积极引进太阳能技术,建设大规模太阳能电站,不仅满足了当地能源需求,还将剩余电力出售给其他地区,推动当地绿色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

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性研究

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性研究

技术人才储备
区域内技术人才储备丰富 ,能够为创新提供源源不 断的动力,促进区域创新 生态系统的共生。
05
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性的提升策 略
优化政策法规环境
01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 制度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创新成 果的转化和应用,激发创新者的 积极性和创造性。
02
制定公平竞争的市 场规则
建立公平、公正、透明的市场规 则,促进创新要素的合理流动和 优化配置。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研究内容:本研究将从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共生性出发,对其影响因素、作用机制及提升策略进行深 入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包括
•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特征; • 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性的现状及问题; •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性作用机制的实证研究; • 提升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共生性的策略建议。 •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研究、实证分析等方法,通过对我国各区域的创新生态系统进行深入调查与
加强科学普及和科技文化宣传,提高 公众对科技创新的认识和支持,营造 崇尚创新的文化氛围。
06
实证研究与案例分析
实证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研究方法
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包括 问卷调查、深度访谈、数据分析等。
VS
数据来源
问卷调查主要针对创新生态系统的参与者 ,包括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 深度访谈对象为创新生态系统的专家和决 策者;Leabharlann 据分析则基于已有的相关研究和 数据。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合理性、多元化程度等都会影响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 共生性。
市场需求
市场需求是驱动创新的重要因素,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共生 性有重要影响。

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的现代科技园区发展策略研究——以广东高新区为例

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的现代科技园区发展策略研究——以广东高新区为例

收稿日期:2023-09-04基金项目:中国工程院战略研究与咨询项目 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路径研究 (2022-GD-16);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项目 基于四维演进模型的粤港澳大湾区跨境协同创新生态构建研究 (2022A 1515011553)作者简介:石义寿(1989-),男,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科技园区㊁科技政策㊁科技战略;苏瑞波(1982-),男,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科技园区㊁科技政策㊁科技战略;段艳红(1987-),女,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科技管理㊁区域创新与科技政策;周振江(1987-),男,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区域创新㊁产业经济㊁科技政策㊁科技管理㊂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的现代科技园区发展策略研究 以广东高新区为例石义寿,苏瑞波,段艳红,周振江(广东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广东广州510033)摘要:科技园区是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在转变发展方式㊁提升地区创新发展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㊂分析现代科技园区的基本内涵及理论基础,并以广东高新区为例,构建现代科技园区创新生态系统的基本框架,分析展示科技园区的创新发展需要从创新政策㊁创新主体㊁创新环境㊁创新管理等方面构建完善的创新生态系统㊂面对新的形势与需求,提出现代科技园区需要实现从管理到服务㊁从企业到产业㊁从科技到经济㊁从环境到生态4个转变的发展策略,以期为我国科技园区创新发展提供参考㊂关键词:科技园区;创新生态系统;广东中图分类号:G 311㊀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 ㊀㊀㊀㊀文章编号:2096-5095(2023)06-0026-09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s Based on Innovation Ecosystem Theory Taking GuangdongHigh-tech Zone as an ExampleSHI Yi -shou,SU Rui -bo,DUAN Yan -hong,ZHOU Zhen -jiang(Guangdong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Guangzhou 510033,China)Abstrac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s are important carriers for promoting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cientific and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ransforming development modes and improving the level of regional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basic connotation and theoretical basis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and takes Guangdong high-tech zone as example constructs the basic framework of innovation ecosystem of modern science andtechnology park and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s need to build a soundinnovation ecosystem from the aspects of innovation policy innovation subject innovation environment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Facing the new situation and need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as that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sneed to realize the four development strategies which are from management to service from enterprise to industry from science andtechnology to economy and from environment to ecology.It aim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s in China.Key word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innovation ecology Guangdong2023年12月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Dec 2023第7卷第6期Strategy for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Vol .7No .60㊀引言自1951年世界第一个科技园区硅谷诞生以来,科技园区经历了70余年的发展不断走向成熟与完善㊂20世纪90年代,我国借鉴国外先进发展经验开始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 高新区 ),高新区历经 三次创业 ,成为发展高科技㊁实现产业化的重要载体,在转变发展方式㊁优化产业结构㊁增强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道路[1],成为推动国家创新发展的主力军和主阵地㊂广东高新区萌芽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过30多年的发展,广东全省已建有46家省级以上高新区,成为广东经济发展的主引擎和火车头,在全省创新驱动发展大局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㊂新时期,全球经济社会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科技园区创新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与压力,同时呈现新的特征,在国内外错综复杂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下,系统分析科技园发展的理论内涵,构建科技园区创新发展生态,对全国高新区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㊂1㊀文献评述科技园区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土地㊁资金㊁人才㊁平台㊁企业等各类创新资源㊂基于科技园区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国内外众多学者对科技园区创新发展进行了多角度研究㊂世界高科技园区经历了从20世纪50年代自发形成到80年代蓬勃发展的历程,形成了美国硅谷科技园㊁日本筑波科学城㊁英国剑桥科技园等知名科技园区㊂有关科技园区的研究出现也相对较早,主要集中在科技园区发展的理论内涵㊁发展路径㊁生态体系构建㊁管理体制机制㊁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等方面㊂从理论内涵层面,国内外学者提出科技园区的理论研究是与实践过程伴生发展的,增长极理论㊁扩散理论㊁创新生态理论等对高科技园区发展都具有重要指导作用㊂从发展路径层面,不少学者总结了国内外科技园区发展经验,认为创业投资㊁数字转型㊁培育龙头企业㊁加强合作等都是科技园区发展的重要路径㊂从科技园区生态体系构建层面看,学者普遍认为创新政策㊁人才㊁资本㊁知识㊁技术等均是创新生态构成的必要要素㊂从管理体制机制层面,如崔晓露[4]㊁程郁等[7]学者总结了科技园区 一区多园 联合治理 托管代管 等多种模式的优缺点㊂前期相关研究成果从多方面深化了人们对科技园区创新发展的认识,为新时期科技园区高质量发展积累了丰富经验和提供了重要参考㊂但是,现有研究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随着新时期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演进,科技园区的发展特征㊁内涵不断演化,需要对科技园区发展进行再认识㊁再研究;二是现有科技园区研究缺乏系统观,没有理清 理论基础 发展动力 发展策略 的逻辑关系;三是现有研究缺乏从具体实践案例中总结标准化的实践经验,没有形成可复制㊁可推广的科技园区发展路径㊂为此,本研究将系统总结科技园区发展理论基础,结合新时期科技园区发展内涵与特征,以广东高新区为例,构建科技园区发展生态系统,提出发展策略,为我国科技园区发展提供可参考可借鉴的创新发展模式㊂2㊀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2.1㊀基本内涵科技园区自20世纪50年代创建以来,在促进产业链发展㊁培育高科技企业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㊁孕育领先技术㊁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一直发挥着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㊂高科技园区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式与科创发展路径,具有创新要2023年12月石义寿,等: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的现代科技园区发展策略研究 以广东高新区为例Dec2023素高度集聚㊁创新资源配置能力领先等优势,对世界各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㊂国际科技园区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ience Parks,IASP)认为,科学园区是一个在众多专家和相关人才运作下,以商务和知识为基础的组织机构,通过培育和促进创新文化㊁相关企业竞争力与知识型机构来增加社会财富[5]㊂也有学者认为科技园区是一种规划建设的科学-工业综合体,以高质量的智力密集区为依托,以良好的工业基础和发达的交通网络为支撑,配合相应的优惠政策,以实现高技术成果商品化㊁产业化㊁国际化为基本功能,是众多既相互独立又密切关联的高技术企业所构成的高技术产业群落[6]㊂纵观世界主要高科技园区,其主要存在以下特征:一是各类创新资源融合交汇㊂高科技园区聚集了企业㊁高校㊁研究机构等政产学研各方力量等,吸引风险投资公司㊁优势产业加盟,呈现出参与主体多样化以及科学研究㊁技术开发㊁产业转化㊁社区建设兼具的综合性特征㊂随着园区规划的不断发展,未来园区将更趋于多元化㊁特色化㊁专业化建设㊂二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动力㊂当前世界主要高科技园区基本是以创新驱动引领发展,依托园区内的高校㊁世界一流研究机构㊁科技领军或独角兽企业强化研发㊁创新功能,以知识创新创造价值,促进园区甚至区域的经济发展,形成世界一流科技创新产业集群㊂三是创新氛围浓厚㊂世界主要高科技园区相较于其他社区,更加注重创新创业氛围的营造,政府等制定出台了相关创新政策与条例,给予科技创新与创新创业一定的优惠与支持,同时积极协调园区创新资源聚集与流通,营造良好创新氛围,不断吸收人才㊁鼓励人才发展,使高科技园区生态系统稳健运行㊂2.2㊀理论基础科技园区创新发展是推动现代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具体实践,其理论基础涉及区域经济学㊁创新经济学㊁发展经济学等相关经济理论,也涉及创新生态理论㊁协同创新理论㊁ 三螺旋 等创新发展理论,具有丰富的理论基础㊂进入21世纪后,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和创新要素大范围自由流动,价值创造逐渐变为价值共创,国家之间的竞争成为一个生态系统与另外一个生态系统的竞争,创新生态系统作为一种新理论应运而生㊂美国竞争力委员会2004年在‘创新美国:在挑战和变化世界中保持繁荣“研究报告中首次提出了 国家创新生态系统 的概念,从关注创新系统要素构成的传统观点向关注创新要素之间㊁要素与环境之间的互动转变,提出良好的创新生态决定了创新系统的整体效能[7]㊂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对创新系统相关理论进行了深化,赋予国家创新体系及区域创新体系新的内涵㊂基于这一理论,科技园区是一个开放的创新生态系统,包含了资本㊁人才㊁物资㊁信息㊁技术等要素,各要素的高效互动形成了科技园区的创新生态系统,从而推动科技园区生态内部发展创造新的经济价值㊂2.3㊀研究方法不少学者从理论和实践等方面对科技园区创新发展进行了诸多研究,但仍缺乏一般性的方法论和统一的研究框架㊂本研究对科技园区的基本内涵㊁主要特征㊁理论基础系统地进行了研究㊁归纳和总结,在此基础上构建科技园区创新发展的 基本理论研究-创新生态系统构建-发展策略研究 框架,为科技园区创新发展提供了一套模式化的方法和工具(见图1)㊂基本理论研究梳理了科技园区发展的基本原理,包括科技园区创新发展的基本内涵㊁发展特征等,回答 是什么 的问题;创新生态研究从创新政策㊁创新主体㊁创新环境㊁第7卷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第6期图1㊀研究框架创新管理4个方面构建了科技园区创新发展生态,分析科技园区发展的动力机制,回答 为什么 的问题;发展策略研究从科技园区需要实现的从管理到服务㊁从企业到产业㊁从科技到经济㊁从环境到生态4个转变,提出科技园区的发展策略,回答 怎么做 的问题㊂3㊀广东现代科技园区创新生态系统构建的实践探索㊀㊀研究发现,广东高新区不断完善创新政策系统㊁创新主体系统㊁创新环境系统㊁创新管理系统,构建了一体化的高新区创新生态系统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发展高科技㊁实现产业化的广东发展路径,可为我国科技园区的创新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㊂3.1㊀创新政策系统科技园区的创新发展离不开政府的顶层设计和谋划,政府根据当地科技㊁经济㊁产业发展需要,结合科技园区发展的目标使命㊁资源禀赋㊁发展阶段等情况制定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构建科技园区发展的政策体系,对科技园区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㊂高新区是地区经济集聚发展的集中体现,但由于市场失灵等原因,高新区创新主体之间存在一定产业趋同㊁恶性竞争等问题,导致资源浪费,因此需要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优化资源布局㊁促进区域有序协调发展㊂广东从省㊁市㊁高新区3个层面构建了创新政策系统,推动各高新区和创新主体协调发展㊂其中,省级层面政策主要以宏观指导㊁优化布局为主,地市层面以支持与改善园区环境为主,园区层面以加大投资建设㊁加快项目选择与落地为主,各级政策相互配合,协同推进高新区发展(见表1)㊂3.2㊀创新主体系统高新区的创新发展需要各创新主体相互合作,构建科研机构㊁高校㊁企业等创新主体高效合作的新型关系是完善高新区创新主体系统的关键㊂近年来,国内外经济环境错综复杂,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冲击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科技打压,广东从科技战略力量布局㊁龙头企业培育㊁战略性产业集群建设3个维度构建创新主体系统㊂其中,高新区作为区域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成为创新主体系统最为活跃的地区㊂在科技力量布局方面,鹏城实验室㊁广州实验室和省内10家省实验室均在高新区布局,中国散裂中子源㊁深圳国家基因库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高新区集群化建设㊂在龙头企业培育方面,广东高新区集聚2023年12月石义寿,等: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的现代科技园区发展策略研究 以广东高新区为例Dec2023高新技术企业超2万家,占全省高企比例近1/3,培育了华为技术有限公司㊁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等科技领军企业㊂在产业集群建设方面,广东高新区瞄准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加快 一区一特色产业 建设,培育了电子信息㊁先进材料等万亿元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打造了19个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全省7个大型产业集聚区均在高新区布局[8](见图2)㊂表1㊀广东省高新区建设主要相关政策(部分)类别政策名称关键内容政策目标顶层设计文件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粤府 2019 1号)设立高新区和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资金,向国家和省级高新区下放更多的省级和市级经济管理权限,赋予高新区核定编制内选人用人自主权,赋予国家级高新区和具备条件的省级高新区一级财政管理权限,鼓励各地级以上市按高新区上缴的财政贡献和土地出让收入,对高新区给予一定奖补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不断提升全省自主创新能力,加快高新区改革创新发展宏观指导文件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粤府 2019 28号)优化高新区布局,推动国家级高新区地市全覆盖,新布局建设一批省级高新区;提升高新区创新能力,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集聚高新技术企业,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化高新区体制改革;优化高新区资源配置;加强高新区组织管理有效激发高新区新一轮创新发展活力,促进高新区高质量发展规范管理文件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办法的通知(粤府函 2019 239号)明确省级高新区管理总则和认定㊁调区㊁扩区㊁更名㊁升级相关条件和流程,强化省级高新区管理规范省级高新区管理,推动全省高新区高质量发展部门专项管理文件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印发‘广东省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评价监测办法(试行)“的通知(粤科区字 2022 104号)明确省级高新区评价总则㊁指标体系㊁组织实施㊁评价结果管理与应用等加强省级高新区评价监测,推动争先进位发展图2㊀广东高新区各创新主体合作情况第7卷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第6期3.3㊀创新环境系统从创新环境的物质属性来看,创新环境包含软环境和硬环境,硬环境指为本地创新主体服务的公用设施和硬件载体等,软环境指促进区域发展的市场环境㊁制度环境和文化环境等㊂各创新环境相互影响,进而作用于企业创新体系,优化创新过程㊁提升创新绩效[9]㊂广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广东高新区大力完善软硬环境,14家国家高新区已建设超400家创业风险投资机构㊁300多家科技金融服务机构,为园区创新创业和扩大生产提供了源头活水㊂在硬环境方面,广东高新区加快产城融合发展,建设了大批标准厂房㊁超600个科技企业孵化器,园区基本实现了 七通一平 ;在软环境方面,广东高新区深化 放管服 改革,在机构职能㊁行政审批等方面开展改革探索,创新 一网通办 零跑动 免申即享 拿地及开工 等系列举措(见图3)㊂3.4㊀创新管理系统我国高新区一直在探索能协调和整合各部门职能㊁促进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管理体制㊂合适的高新区管理体制能有效提升园区运行效率,推动园区创新发展能力提升㊂从决策机制上来看,高新区管理机制可分为决策机构㊁管理机构㊁服务机构3个层次,从管理机构上来看,可分为政府直接管理型㊁机构管理型㊁公司管理型㊁共同管理型㊁联合机构管理型,不同管理机制各有利弊,高新区应结合实际来选择与其相适应的管理体制㊂广东高新区基本构建了 协调机构(领导小组)-决策机构(管委会)-服务机构(下属事业单位)-建设运营机构(平台公司) 四级管理架构(见图4),统筹推进园图3㊀广东高新区创新环境系统图4㊀广东高新区构建的四级管理架构2023年12月石义寿,等: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的现代科技园区发展策略研究 以广东高新区为例Dec2023区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等工作,尤其是国家高新区,行政级别一般为正处级以上,部分为厅级,高新区党工委书记一般由市领导兼任,具有较高统筹协调能力㊂大部分园区都设有创新服务中心㊁生产力促进中心等下属事业单位,支撑园区经济和社会发展㊂部分园区成立了开发建设平台公司,负责园区的投资㊁开发和建设等具体工作㊂基于以上研究可见,广东高新区是我国现代科技园区发展的典型代表,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创新生态系统,探索出了一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 广东路径 ㊂总体来看,广东高新区创新生态系统体现了科技园区发展的本质与广东创新发展的实践成效㊂(1)广东高新区创新发展是区域创新发展的升华㊂区域创新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广东近年来大力构建和完善区域创新发展体系,提出以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纲的全省创新发展体系,大力推进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㊁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㊁国家高新区等区域创新发展布局,高新区是全省区域创新发展的重要一环,在破除科技经济 两张皮 ㊁探索区域创新自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㊂(2)广东高新区创新发展体现了科技计划体系的不断完善㊂2018年以来,广东将高新区高质量发展作为 区域创新能力提升 专项的重要方面给予支持;2022年,将高新区高质量发展调整为 创新环境建设 财政事权下的重要内容,省内各地市的国家高新区也大多建立了一级财政管理权限,作为地市主抓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区域,为全省完善科技计划体系和推进科技创新强省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㊂(3)广东高新区创新发展是完善政府治理的重要举措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参照相关经验,探索出了经济特区㊁自贸区㊁经济开发区㊁高新区等多种特殊区域发展模式,其中高新区作为地区发展经济和科技的重要区域,管理机制不同于普通的行政区,而是以精简㊁集中㊁高效为主要特征[10],管理事权的集中和手续的简化有利于地方探索破除传统经济发展枷锁的新模式㊁新方法㊁新路径㊂广东高新区建设的市场化程度更高,成为政府和市场的重要沟通桥梁和服务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机构㊂(4)广东高新区是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示范区㊂区域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11],而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是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㊂区域高质量发展要求各地根据所在区位特点㊁资源禀赋特性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提升资源配置和市场调节能力,而建设高新区正是各地发挥当地特色,打造区域创新发展高地,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㊂广东高新区坚持创新㊁协调㊁绿色㊁开放㊁共享的发展理念,在加快科技创新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㊁促进对外开放等方面都取得良好成效,成为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和示范区㊂4 我国科技园区高质量发展策略近年来,我国科技园区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㊁支撑地区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广东高新区在探索高科技园区发展新模式㊁构建区域创新发展生态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无论是从发展机制㊁内在动力,还是从创新发展成效来看,我国高科技园区与世界先进科技园对比依然不足㊂为进一步发挥科技园区的示范带动作用,提升区域创新发展水平,支撑实现科技自立自强,高新区发展需要实现从管理到服务㊁从企业到产业㊁从科技到经济㊁从环境到生态4个转变㊂第一,优化科技园区管理服务水平,实现从第7卷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第6期传统管理到现代服务的转变㊂科技园区发展需要从传统的管理理念和体制机制中抽离出来,建立精简㊁高效㊁便捷的服务模式㊂在管理架构设置上,偏向放权和服务,从横向打破部门之间的行政壁垒,从纵向打破层级之间的权限约束㊂在各部门协同方式上,要建立统筹协调服务机构,尽量减少科技园区创新主体寻求支持所需的协调成本㊂在服务方式上,地市政府需要发挥主体责任,为科技园区建设配齐配优资金㊁土地㊁人才等各类创新资源㊂各科技园区管委会要发挥开发建设的主导作用,因时㊁因地施策,在产业发展㊁科技创新㊁营商环境改革等方面先行先试㊂第二,构建更加完善的产业体系,实现从传统的培育企业到打造产业链条的转变㊂要梳理科技园区产业发展图谱,根据园区产业基础㊁产业特色集聚和培育相关科技型企业,逐步实现从单纯的企业培育向构建产业链条转变㊂一是积极培育和引进高新技术企业等科技型企业,构建 科技型中小企业 高新技术企业 科技领军企业 梯次培育机制,引导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支撑园区产业发展的重要引领极㊂二是完善产业发展链条,推动短板产业补链㊁优势产业延链,增强产业发展的持续性和竞争力㊂三是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㊁人工智能㊁生物医药等产业,打造新的增长引擎㊂第三,注重科技对经济支撑作用,实现从传统的科研攻关到支撑经济发展的转变㊂科技园区虽是科技和产业发展的试验田,但其创新发展最终需要面向经济主战场,为经济和社会民生服务㊂一方面,要加强以需求为导向的科研攻关,促进科技经济融合发展㊂在科研项目组织上,要结合园区产业发展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突出绩效导向㊂另一方面,要重视科技创新场景打造,围绕科技园区产城融合发展需要,服务经济社会民生,充分利用园区产业科技成果较多的优势,建立一批示范性消费场景㊁娱乐场景,打造多元化的应用场景,推动产业㊁经济㊁城市融合发展㊂第四,完善创新资源整合,实现从传统的创新要素集聚向构建创新创业生态的转变㊂科技园区创新发展不仅需要集聚各类创新资源,更需要各类创新资源融会贯通㊁通力合作,从而构建起完善的创新创业生态㊂一是要加强政产学研合作,扶持行业龙头企业联合高校㊁科研机构组建产学研创新联合体,建设创新联盟,集中优势力量推动科技园区创新发展㊂二是政府㊁科研机构㊁企业要发挥各自优势,共同为科技园区发展构建良好的创新发展生态㊂企业要及时发布技术需求,科研机构要发挥好人才培养和技术攻关的优势㊁提供解决方案,政府要主动做好平台搭建㊁协同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制度障碍㊂三是要重视创投㊁中介等因素的重要支撑作用㊂创投是支撑科技企业从无到有㊁从小到大的重要力量,科技中介是加快科技成果对接转化的桥梁,需要进一步发挥创投和科技中介的作用,盘活科技园区创新资源,培育优良的创新创业生态㊂5㊀结语本研究以构建科技园区创新生态系统为目标,以广东高新区为案例,总结了科技园区创新生态系统发展的理论基础,搭建了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框架㊂研究认为科技园区的创新发展需要从创新政策㊁创新主体㊁创新环境㊁创新管理等方面构建完善的创新生态系统㊂面对新的形势与发展需求,科技园区创新发展需要实现从管理到服务㊁从企业到产业㊁从科技到经济㊁从环境到生态4个转变㊂但目前我国科技园区数量较多,各地发展异质性较大,不同时期㊁不同阶段的科技园区也会2023年12月石义寿,等: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的现代科技园区发展策略研究 以广东高新区为例Dec2023。

创新生态系统的界定、特征及其构建

创新生态系统的界定、特征及其构建

创新生态系统的界定、特征及其构建自从美国竞争力委员会提出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之后,相继有学者加入到创新生态系统理论的研究领域当中。

但由于研究工作刚刚起步,现有的一些学术观点或研究结论仍处于探讨和争论之中,而更深入的理论研究有待于人们继续努力探索。

本文所探讨的内容均属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的基本问题,包括创新生态系统的界定、特征及其结构模型。

为便于研究,本文还描述了创新系统方法的产生及其演进的历史轨迹,并以此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

1 创新系统方法的产生及其演进创新系统方法的理论渊源产生于19 世纪上半叶,而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 Friedrich List )则被认为是创新系统方法的开拓者。

1841 年,李斯特在其著作《政治经济学和国民体系》中提到了“国家体系”( national system )的概念,认为现代工业需要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

在德国工业落后于英国工业的情况下,他积极倡导政府要建立一个国家体系,以促进德国工业化的成长及其经济的起飞。

1890年,英国学者马歇尔( Alfred Marshall )提出了“聚集”( agglomeration )的概念。

聚集是企业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分布上的集中现象,主要表现为相同(类似)产业或互补产业在一个特定的、邻近地理区位上的集中所形成的产业群或相互依赖的区域经济网络。

在一个区域内,同类企业的聚集,会产生规模外部经济效应,致使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生产成本的降低。

此外,聚集还会产生刺激创新效应。

因为大批产业相关的企业聚集在一个地区,一方面,可以促动企业相互竞争,另一方面,又可以使其产生互相学习效应,以此激发创新。

1950年,瑞典经济学家Eric Dahmen 提出了“发展块”(developme nt blocks )的概念。

Dahme n( 1989)将它定义为:产业发展中的一组要素,这些要素之间紧密联系,并且相互依赖[1]。

认为,创新会造成发展上的“结构压力”(structuraltension ),若系统的结构变化合理,则压力可变成动力,反之则成了阻力。

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理解

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理解

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理解
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是指通过持续的科技研发和创新,推动现代化产业的发展和升级,使产业体系具备更强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这个理念中,科技创新被视为推动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通过技术创新,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改善产品质量和功能,从而提升产业的竞争力。

同时,科技创新还能带来新的商业模式、产品和服务,创造新的市场机会和增长点。

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1.技术升级和创新:通过引入先进的科技和技术,对传统产
业进行升级改造,提高产品品质和生产效率。

同时,注重技术创新,尝试新的工艺、新的材料和新的生产方式,推动产业的转型和升级。

2.产业链优化和协同创新:通过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促
进各个环节之间的协同合作和技术创新。

推动关键技术的跨界应用和交叉创新,实现产业链的优化和协同发展。

3.创新生态系统建设:建立开放、包容的创新生态系统,吸
引和聚集创新要素,包括人才、科研机构、创业企业和投资机构等,形成创新驱动的产业集群。

通过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设,提高产业创新的能力和效率。

4.产学研结合和人才培养:加强产学研合作,培养和引进高
端科技人才,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平台。

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培养适应新技术和产业需求的人才,为现代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通过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可以实现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升国家竞争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并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这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企业的创新投入和市场的引导,形成多方合力推动产业的发展。

创新生态系统的变革式演化机理解析

创新生态系统的变革式演化机理解析

创新生态系统的变革式演化机理解析摘要:当前,全球经济变革加速,半导体技术从去年的高峰已经开始走下坡路,新一轮产业革命已经兴起。

面对这样的变化,各economic player 盯紧产业变革的机会,创新生态系统也获得了广泛关注。

本文提出了创新生态系统变革式演化的机理。

首先分析了创新生态系统和演化经济学的概念,细致剖析了创新生态系统发展的内部动态、发展类型、结构和演变规律,揭示了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创新”动态过程。

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创新生态系统变革式演化机理,并提出了“可持续多元”概念,即通过建立多元合作、多元资本市场、多元合作治理、多元文化融合等多个方面的多元化模式,实现创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对创新生态系统变革式演化机理的深入分析,为经济学研究和实践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与实践参考意义。

关键词:创新生态系统、变革式演化、创新、可持续多元、经济研究正文:一、前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生产方式的不断变革,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变革的时代,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已经成为了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

创新生态系统是指一个完整的经济生态系统,包括了创新主体、创新支持体系、创新生态环境等。

当前,全球经济变革加速,半导体技术从去年的高峰已经开始走下坡路,新一轮产业革命已经兴起。

面对这样的变化,各个economic player 盯紧产业变革的机会,创新生态系统也获得了广泛关注。

对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与实践工作已成为了经济学界和产业界的重要任务。

二、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创新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源动力,而创新生态系统是创新活动进行的一种特殊生态环境,它由贡献创新活动的主体、被创新活动支持的研究机构、为创新活动服务的政策机关等,共同构成了创新生态系统。

创新生态系统是一种完整的经济生态系统,包括了创新主体、创新支持体系、创新生态环境等。

创新主体是创新活动的主要行为者,包括企业、高校、知识产权、科技园区等,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综述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综述

CONTEMPORARY ECONOMICS No.5,2020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综述李斌,王宋涛(汕头大学商学院,广东汕头515063)在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被提出之前,国家创新生态系统为国内外学者主要的研究对象。

学者在对国家创新生态系统进行研究时发现,国家创新生态系统可为一国经济增长提供强大的驱动力。

但由于一个国家的区域往往存在多样性,因此,不仅在不同国家之间可体现创新绩效的差异性,而且在不同区域之间也存在创新绩效的差异性。

基于此,库克(P. Cooke,1992)[1]首次提出了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

继库克对国家创新生态系统提出质疑后,众多学者也对此提出了疑惑及见解。

在我国,黄鲁成(2003)[2]从生态学的视角出发,运用生态学中的研究方法对区域技术创新生态体系的一般特征、个体及种群行为等进行系统性分析,开创了我国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先河。

本文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相关理论文献进行梳理,最后对我国关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相关研究进行简单评价和研究展望,以期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一、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功能、构成要素等研究综述(一)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研究综述关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由于学者研究角度及研究方法的不同,学界至今未能形成一个统一的看法。

邱苏楠(2018)[3]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看作是一个存在于一定空间范围内的开放的动态平衡系统,并认为该系统通过物质循环、能量交换、信息流动等方式实现动态平衡。

邹晓东和王凯(2016)[4]在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情境下,分别对产学知识协同创新的现实问题、理论背景和研究议题等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提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概念超越了传统区域网络与集群的内涵。

国内其他一些学者如孔伟、张贵和李涛(2019)[5]、张敏和段进军(2018)[6]、薛晶心和张凌志(2017)[7]等均从不同角度对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内涵进行了论述。

(二)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功能研究综述关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功能,董强和田喜洲(2018)[8]在总结前人关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功能的研究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有利于区域内各组织要素的不断创新,且各组织要素间正式与非正式的合作交流对于知识流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如此便提升了创新绩效。

创新生态系统的界定、特征及其构建

创新生态系统的界定、特征及其构建

创新生态系统的界定、特征及其构建作者:杨荣来源:《科学与管理》2014年第03期摘要:自从创新生态系统概念被提出后,创新生态系统理念迅速在全球得到普及和应用,由此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相继有相当多的学者投入到该领域的研究中。

按照一般的逻辑关系,研究创新生态系统理论,首先要了解创新生态系统概念产生的背景,其次要对该概念的进行界定,接着要了解创新生态系统的特征表现,再接着要探讨创新生态系统的模型构建,即系统的结构及其组成要素。

这些内容均是创新生态系统理论需要研究的基本内容,它成为深入研究创新生态系统其它理论的重要基础。

关键词:创新生态系统;界定;特征;构建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8256.2014.03.002自从美国竞争力委员会提出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之后,相继有学者加入到创新生态系统理论的研究领域当中。

但由于研究工作刚刚起步,现有的一些学术观点或研究结论仍处于探讨和争论之中,而更深入的理论研究有待于人们继续努力探索。

本文所探讨的内容均属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的基本问题,包括创新生态系统的界定、特征及其结构模型。

为便于研究,本文还描述了创新系统方法的产生及其演进的历史轨迹,并以此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

1 创新系统方法的产生及其演进创新系统方法的理论渊源产生于19世纪上半叶,而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Friedrich List)则被认为是创新系统方法的开拓者。

1841年,李斯特在其著作《政治经济学和国民体系》中提到了“国家体系”(national system)的概念,认为现代工业需要依靠科学技术的力量。

在德国工业落后于英国工业的情况下,他积极倡导政府要建立一个国家体系,以促进德国工业化的成长及其经济的起飞。

1890年,英国学者马歇尔(Alfred Marshall)提出了“聚集”(agglomeration)的概念。

聚集是企业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分布上的集中现象,主要表现为相同(类似)产业或互补产业在一个特定的、邻近地理区位上的集中所形成的产业群或相互依赖的区域经济网络。

奥运会如何促进体育与科技融合

奥运会如何促进体育与科技融合

奥运会如何促进体育与科技融合奥运会,作为全球体育界的顶级盛会,不仅是运动员们展现卓越技艺和拼搏精神的舞台,也是推动体育与科技融合的强大引擎。

在当今时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为体育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和机遇,从运动员的训练、比赛装备到赛事的组织和传播,科技的身影无处不在。

在运动员的训练方面,科技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先进的运动监测设备和数据分析系统,能够实时收集运动员的生理数据,如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以及运动表现数据,如速度、力量、耐力等。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深入分析,教练团队可以为运动员制定更加个性化、科学化的训练计划,精准地针对其薄弱环节进行强化训练,从而提高训练效果和竞技水平。

例如,利用高速摄像机和动作捕捉技术,可以对运动员的动作进行精确分析,帮助他们改进技术动作,减少能量消耗,提高运动效率。

同时,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也逐渐应用于运动员的训练中。

通过创建虚拟的比赛场景和对手,运动员可以在更加真实、多样化的环境中进行模拟训练,提高应对各种比赛情况的能力。

此外,智能训练器材的出现也为运动员的训练带来了便利。

例如,智能化的力量训练设备可以根据运动员的身体状况和训练目标自动调整阻力和训练模式,提高训练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科技在比赛装备的创新方面也成果斐然。

新型材料的研发使得运动员的服装和装备更加轻便、舒适、透气,同时具备更好的性能。

例如,采用高科技纤维制造的运动服装可以减少风阻,提高运动员的速度;高性能的运动鞋能够提供更好的支撑和减震效果,降低受伤的风险。

在一些项目中,如自行车、游泳等,科技含量极高的比赛装备甚至可以成为决定比赛胜负的关键因素。

不仅如此,奥运会的赛事组织和管理也因科技的融入而变得更加高效和便捷。

电子计时和计分系统的应用,确保了比赛结果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智能安防系统可以实时监控场馆内外的情况,保障赛事的安全进行。

此外,通过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赛事组织者可以更好地预测观众流量,合理安排交通、餐饮等配套服务,提升观众的观赛体验。

奥运会的绿色科技创新如何推动技术升级

奥运会的绿色科技创新如何推动技术升级

奥运会的绿色科技创新如何推动技术升级每一届奥运会都是全球瞩目的体育盛会,不仅展现了运动员们的卓越竞技水平,也成为了科技创新的展示舞台。

在如今环保理念深入人心的时代,绿色科技创新在奥运会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不仅为奥运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还推动了相关技术的不断升级。

绿色科技创新首先体现在能源的高效利用与可再生能源的广泛应用上。

奥运会场馆的建设和运营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为了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绿色能源技术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应用。

太阳能光伏板在奥运场馆的屋顶和外立面上广泛铺设,将阳光转化为电能,为场馆的照明、空调等系统提供能源支持。

风能发电也在一些奥运会举办地得到应用,通过在合适的位置安装风力发电机组,将风能转化为清洁的电能。

这些举措不仅减少了碳排放,还为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大规模应用积累了宝贵经验。

比如在某届奥运会中,主场馆的太阳能发电系统能够满足场馆大部分的日常用电需求,而且在奥运会结束后,这套系统继续为周边地区供电,成为了当地可再生能源利用的典范。

在交通领域,绿色科技创新也带来了显著的变化。

为了减少奥运会期间大量人员流动所产生的碳排放,电动车辆和氢燃料电池车辆逐渐成为主流交通工具。

电动公交车、出租车和共享汽车在奥运城市的街头随处可见,它们的续航里程不断提升,充电时间逐渐缩短。

氢燃料电池汽车以其零排放、加注时间短等优势,也在奥运会中崭露头角。

同时,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应用,通过实时监测交通流量、优化信号灯设置和提供最佳出行路线规划,有效地减少了交通拥堵,提高了交通运输效率,降低了能源消耗。

例如,某届奥运会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打造的智能交通平台,成功将城市的平均交通拥堵率降低了30%,大大减少了车辆在道路上的空驶时间和能源浪费。

建筑领域的绿色科技创新同样引人注目。

奥运场馆的设计和建造更加注重节能环保和可持续性。

采用新型的保温隔热材料,能够显著降低建筑物的能源消耗;自然通风和采光系统的巧妙设计,减少了对人工照明和空调的依赖。

奥运会如何推动运动与科技的深度融合

奥运会如何推动运动与科技的深度融合

奥运会如何推动运动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在当今时代,奥运会已不仅仅是一场体育盛会,更是推动运动与科技深度融合的强大引擎。

这种融合不仅改变了运动员的训练方式、比赛表现,也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观赛体验,同时对体育产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科技在运动员训练中的应用是奥运会推动运动与科技融合的重要方面。

过去,运动员的训练主要依赖于教练的经验和运动员自身的直觉,但如今,各种高科技设备和技术手段已经成为训练的重要辅助工具。

例如,通过运动传感器和数据分析技术,教练可以实时监测运动员的动作、速度、力量等关键指标,从而更加精准地评估运动员的表现,并制定个性化的训练计划。

这种基于数据的训练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训练效率,帮助运动员更好地挖掘自身潜力。

生物力学分析也是科技助力训练的一个重要领域。

利用高速摄像机和计算机模拟技术,科研人员可以对运动员的动作进行细致的分析,找出动作中的不足之处,并提供改进的建议。

比如,在田径短跑项目中,通过对运动员起跑、加速和冲刺阶段的动作分析,可以优化起跑姿势、步频和步幅,从而提高比赛成绩。

此外,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也逐渐应用于运动员的训练中。

运动员可以通过这些技术在虚拟环境中模拟比赛场景,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提高应对各种比赛情况的能力。

在比赛中,科技的应用更是层出不穷。

先进的计时和计分系统确保了比赛结果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高精度的计时设备能够精确到毫秒甚至更小的单位,让每一个细微的差距都能被清晰地记录下来。

同时,电子计分系统能够实时显示比赛成绩和排名,让观众和运动员能够第一时间了解比赛情况。

材料科学的发展也为运动员的装备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新型的运动服装和器材采用了更轻、更强、更具弹性的材料,能够减少阻力、提高性能。

例如,游泳运动员的泳衣采用了特殊的面料,能够减少水的阻力,提高游泳速度;自行车运动员的车架使用了高强度、轻量化的材料,使自行车更加轻便、坚固。

此外,智能运动装备也逐渐崭露头角。

一些智能手环、手表等设备可以实时监测运动员的心率、血压、血氧等生理指标,为运动员调整比赛策略提供参考。

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的脉络与展望

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的脉络与展望

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的脉络与展望作者:王京,魏子喻,高长元来源:《科技与管理》2021年第05期摘要:基于生态系统视角构建创新路径已成为实现创新的重要范式之一。

近年来有关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与发展持续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

通过改进熵权评价方法,对国内外创新生态系统领域内的主流期刊、作者科研影响力进行评价与计算。

并借助Citespace软件绘制国内外研究学者的合作关系图谱,总结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现状并梳理国内外研究发展脉络。

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国内外对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在研究理念、技术支持、发展模式等方面都趋于一致,研究过程都经历了“探索—萌芽—成长—快速发展”4个阶段。

国内的研究以产业创新与科技创新为主,并不断的契合中国情境。

国外的研究主要以商业创新与知识为主,研究情景更为多样。

中国对创新生态系统的虽然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并逐步形成了国内的研究特色。

关键词:创新生态系统;科研影响力;知识图谱;CitespaceDOI:10.16315/j.stm.2021.05.006中图分类号: F 205文献标志码: AResearch context and prospect of innovation ecosystemWANG Jing,WEI Zi-yu,GAO Chang-yuan(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Harb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arbin 150040, China)Abstract:Constructing innovation path based on ecosystem perspective has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paradigms to realize innovation. In recent years,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ecosystem continue to attract the attention of academic circles at home and abroad. By improving the entropy weight evaluation method, the research influence of mainstream journals and authors in the field of innovation ecosystem at home and abroad is evaluated and calculated. Using Citespace software, the cooperative relationship map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ers is drawn to summarize the research status of innovation ecosystem and sort out the research development at home and abroad. Through comparative analysis, it is found that the research on innovation ecosystem at home and abroad tends to be consistent in terms of research philosophy, technical support and development mode,and the research process has experienced four stages of “exploration-germination-growth-rapid development”. Domestic research focuses on industrial innovation an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which constantly fits the Chinese situation. Foreign research mainly focuses on business innovation and knowledge, with more diverse research scenarios. Although the research on innovation ecosystem in China started late, it develops rapidly and gradually forms its own research characteristics in China.Keywords:innovation ecosystem; research influence; atlas of knowledge; Citespace在知識经济时代,竞争力体现为取得创新成果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