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 期末专题复习 专题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练习课件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四次调整

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四次调整

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四次调整

事件 内容特点

影响

土地改革 1950—1952 内容:封建地主剥削制度→农民所有制 彻底废除封建剥削制度,解放农村

生产力

合作化运动1953—1956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民私有→公有制 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农村建立 人民公社化

1958 特点:“一大二公”即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损害农民生产积极性,造成农村生产长期停滞

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

1978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土地公有、各户使用、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经济体制改革突破口

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解放发展了农业生产力

示意图表:

1952 1956 1958 1978 ———→ ———→ ———→ ——→ 土地改革 合作化运动 人民公社化 责任制

封建剥削 土地所有制 农民土地 所有制 公有制 一大二公 土地公有 分户经营

专题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2)

专题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2)
wk.baidu.com •
11、这个世界其实很公平,你想要比 别人强,你就必须去做别人不想做的事, 你想要过更好的生活,你就必须去承受更 多的困难,承受别人不能承受的压力。 • 12、逆境给人宝贵的磨炼机会。只有 经得起环境考验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强 者。自古以来的伟人,大多是抱着不屈不 挠的精神,从逆境中挣扎奋斗过来的。 • 13、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幸福。去 发现你所拥有幸运,少抱怨上苍的不公, 把握属于自己的幸福。你,我,我们大家 都可以经历幸福的人生。 • 14、给自己一份坚强,擦干眼泪;给

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4次调整

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4次调整

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4次调整

1、1950—52,土改:地主土地私有→农私;作用:利于完成民革,积极性,但是,小农不利工业化。

2、1953—56,三改:农业合作化运动;农私→公有;作用:生产力增长,积极性,但是,有利于工业化。

3、1958—78,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大二公,一平二调;作用:挫伤民革,积极性。

4、1978—农改=家联、乡企、非农产业,废除公社;作用:利于调动积极性。新中国城市生产关系的调整:

1、建国初,没收官僚资本,建社义性质的国企;作用:人民政府掌握经济命脉,利于巩权,恢经。

2、建国初,合理调整工商业;作用:利于国计民生。

3、建国初,工矿企业民主改革;作用:确定工人阶级领导地位。

4、三改中,对资义工商业的社改;作用:私→公,标志社义制度的建立。

5、11届3中,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作用:大大生产力。

高考材答提问归类:

一、变化类:变化前后的内容都要表达

二、趋势类:看提示语,数据增减趋势,恶化衰退、兴起超过进一步更

三、特征类:古、政、经、思、民族、外交;世界史:十国际关,民族解放,社义史

四、经济类:农业原因:政局、政策、前代、工具、水利。工业原因:1、2工

业革命。商业原因:农工为基础,时空扩大。

五、变化原因类:内外;主次:根直

六、评价类:积消;正面,反面,正反面

七、目的类:直接,间接=根目

八、启示类:经验、认识、启发、结论、建议:来自于史实

近两年已考大题的专题(成绵1、2、3,上年川、全高考)不考

期中期末复习:主题线索式高频综合题考点梳理-八年级历史下册(部编版)

期中期末复习:主题线索式高频综合题考点梳理-八年级历史下册(部编版)

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的伟 大征程。
1980年,刘少奇名誉恢复。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 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 胜利完成。
完成 意义 不足
我国工业水平很低,基础薄弱,门类不全
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①集中主要力量发展 重工业 (特点),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②相应地发展轻工
业、农业和商业③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1953—1957年(结果:绝大部分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
工业 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等建成投产(“四厂”)
法》
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以国家根本法形式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 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奠定了基础。
线索五: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改革开放
时间 思想基础
开端: 十一 届三 中全 会
主要内容
影响 拨乱反正
1978年12月
(1)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 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1978年12月,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
⑴1950年,土地改革。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 革法》 原因:新中国成立后,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 力的发展;新解放区的农民无地少地。 内容:废除地主阶级的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实行农 民的土地所有制。(私有—私有)
意义: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被废除,农 民翻了身,为新中国农业发展和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Baidu Nhomakorabea
⑵1953年,开始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原因:小农经济(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难以满足国 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内容:把土地等农业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 义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私有—公有)
改造方式:合作化
意义: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力,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 设奠定了基础。在农村确立的社会主义制度。
⑶1958年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原因:当时党的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规模越大, 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发展。 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实行全民所 有(公有—公有)
结果: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建设社会主 义的积极性。
⑷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原因:过去的人民公社体制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 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 内容: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农民 使用,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 的生产力,推动农业生产发展。

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四次调整

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四次调整

1.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四次调整:

1.1950-1952年,进行土地改革,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即土地私有制

2.1953-1956年,进行农业合作化运动,变土地私有为公有

3.1958年开始人民公社化运动

4.新时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坚持土地公有的基础上,农民拥有使用权。

2.近代时期中国政府名称变化

晚清政府(1840—1912),中华民国政府(1912—1949),这期间由于政治中心和掌握实际权力的政治派别不同,又分为南京临时政府(1912年1月1日,结束於1912年3月12日),北洋军阀政府(1912-1927),南京国民政府(1927-1949)。

3.中国近现代史分期

近代(1840--1949):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5.4)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

1919年5月——1921年: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921年——1923年:第一次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

1924年——1927年:国民大革命

1927年7月——1937年7月: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1937年7月——1945年8月:抗日战争时期

1946年6月——1949年9月:解放战争时期

现代(1949-至今)

1.1949-1956,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1953开始三大改造)

2.1956-1965,十年建设时期(1956,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1966-1976,文化大革命时期

4.1978-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

4.中共领导军队名称变化

1924-1927, 国民革命军

八年级历史下册 专题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习题课件下册历史课件

八年级历史下册 专题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习题课件下册历史课件

12/13/2021
12/13/2021
12/13/2021
12/13/2021
12/13/2021
12/13/202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2/13/2021
12/13/2021
12/13/2021
12/13/2021
12/13/2021
12/13/2021
12/13/2021
12/13/2021
12/13/2021
12/13/2021

建国后党和国家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建国后党和国家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一、土地改革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原因: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

特点:采取经济上保护富农、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

核心内容: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结果: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工业化开辟道路。

二、农业合作化

1953年,国家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选,从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由低级向高级发展。1955年,政府加快了农业合作化的步伐,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核心内容:将土地等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

结果:进一步提高农村生产力。

三、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党轻率地发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认为这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最好的组织形式。

原因: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发展。核心内容:提高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片面强调“一大二公”,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

结果: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级性,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严重困难。

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全国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废除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旧体制。

原因: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

八年级历史下册期末专题复习专题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习题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期末专题复习专题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习题新人教版
精选ppt
精选ppt
精选ppt
精选ppt
精选ppt
精选ppt
精选ppt
精选ppt
精选ppt
Leabharlann Baidu
精选ppt
精选ppt
精选ppt
精选ppt
精选ppt
精选ppt
精选ppt
精选ppt
精选ppt
精选ppt
精选ppt
精选ppt
精选ppt
精选ppt
精选ppt
精选ppt
精选ppt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和调整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和调整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和调整

⑴第一次:土地改革

新中国成立后继续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这是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为废除封建剥削制度,解放农村生产力,为了使广大贫雇农从地主阶级统治、压迫下解放出来,必须进行土改。在人民解放战争期间,党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在东北、华北等老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那时我国已有一亿多人口的地区实行了土地改革。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通过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并从当年冬开始在广大新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废除地主阶级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⑵第二次:农业合作化

农业合作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各种互助合作的形式,把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农业经济,改造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农业合作经济的过程。这一社会变革过程,亦称农业集体化。。

⑶第三次:人民公社化

:在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全国刮起一股“共产”风。在许多方面混淆了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界限。公社随便调用社员、生产队的劳力、资金、土地和财产,取消了农民的自留地,出现了剥夺农民的情况。按劳分配的原则遭到破坏,发生了严重的平均主义,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60年冬,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逐步地解决当时所能认识到的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以来的一些重大问题。

⑷第四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原因: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核心内容: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度文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