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部编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优质课教案枫桥夜泊 1.
《枫桥夜泊》教案设计
《枫桥夜泊》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枫桥夜泊》,学生能够了解到该篇诗的创作背景、作者以及主题,并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阅读《枫桥夜泊》,培养学生对于美的感受和艺术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情感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简要介绍《枫桥夜泊》的创作背景,包括唐代诗人张继的生平事迹和文化背景。
2. 诗歌赏析:分析《枫桥夜泊》的诗歌结构、意境和表达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含义和艺术价值。
3. 诗歌朗诵与交流:组织学生进行朗诵,并展开诗歌的讨论和交流,共同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介绍课堂的主题是《枫桥夜泊》,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自己对夜晚的印象和感受。
2. 诗歌背景介绍(10分钟)通过简要的讲解,介绍唐代诗人张继的生平事迹和其与枫桥夜泊的关系,向学生展示出诗歌创作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3. 诗歌赏析(20分钟)分析《枫桥夜泊》的诗歌结构,包括诗的篇幅、韵律等方面。
然后重点解读诗中所展示的意境,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于夜晚的描绘和感受。
4. 诗歌朗诵与交流(15分钟)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诗句进行朗诵。
接着,组织学生展开诗歌的讨论和交流,分享对于诗歌的理解、感受以及个人的感想。
5. 总结(5分钟)对于学生的朗诵表现进行肯定和总结,再次强调《枫桥夜泊》所传达的情感和意义,激发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枫桥夜泊》的背景、含义和艺术价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课堂上的朗诵和交流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同时,诗歌赏析的讲解和引导,培养了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对美的感受。
语文三年级上册知识讲义(附同步练习)诵读欣赏——描写秋天的诗《枫桥夜泊》-部编版
重点导读: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枫桥夜泊》。
2. 展开联想想象古诗《枫桥夜泊》所描写的画面,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乡愁。
3. 积累有关描写秋天的诗句。
课文精析:1. 诗人简介张继,字懿孙,唐代诗人。
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
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
他的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
2. 诵读诗文,聆听经典播放视频,学生跟读枫桥夜泊[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学生自读。
3. 字斟句酌,悟意明理(1)这首古诗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从题目《枫桥夜泊》,我们知道了是夜晚把船停靠在枫桥边。
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呢?我们细细品味。
①这么美的诗句,读完以后,你的头脑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仿照句式来说一说。
读着诗句,我仿佛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着诗句,我仿佛听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着诗句,我仿佛知道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理解诗句的意思。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看到:月亮落下去、遍地的寒霜、江边的枫树、渔船上的灯火。
从哪儿看到的,我们找一下诗句。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听到:诗人听到些什么呢?(乌鸦的叫声、钟声)从哪儿看出来的?(乌啼、夜半钟声)我们想象一下画面:月亮落下去了,寂静的夜晚传来乌鸦的叫声,到处是一片寒霜。
面对漆黑的枫树林、渔船上星星点点的灯火、半夜响起的钟声,此时此刻作者心情会怎样呢?(思乡、伤感等等)从哪儿看出来的?(愁眠)愁眠:难以入睡。
那让我们带着伤感的语气来读读这首诗吧!③体会贯穿全文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一夜未眠的客人。
三年级语文上册《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三年级语文上册《枫桥夜泊》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古诗的韵味;2. 通过想象,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能力;3. 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浓浓的愁绪。
教学重难点:想象诗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歌曲导入1.欣赏歌曲《涛声依旧》2.创设文化语境3.引发对诗歌背景联想和想象4.回文朗读(1)出示所有的诗句,重温诗句并朗读(2)学生质疑二、初读古诗,理解大意。
师:这首诗究竟有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起走进《枫桥夜泊》板书:枫桥夜泊(一)通读《枫桥夜泊》1.自由小声读古诗,读准每个字音、读通诗句2.请生试读,正音3.齐读全诗4.平长仄短的朗读指导5.男女生比赛读(二)整体感受诗歌的意象师:读诗要读出味道,还要读出诗人的情绪,作者有着怎样的情绪呢?用诗中的一个词回答。
1.感悟整首诗的基调2.解释“愁眠”三、品读古诗,想象诗歌的意境师:愁眠啊愁眠,作者睡不着,这个晚上他看到了什么?我们先来看看诗的前两句。
(一)品读古诗前两句1.因为“愁眠”,他看到了什么?板书:看到:月落、江枫、渔火、霜2.暗夜中,作者又听到了什么?板书:听到:乌啼3.发挥想象,描述画面。
4.作者的感觉有些异样?5.想象画面,朗读体会。
(二)品读古诗后两句师:在这万籁俱寂,诗人愁情满怀、夜不能寐的时候,从哪传来几记悠远的钟声?一起学习诗的后两句。
1. 师生接读,后两句诗2.写一写:钟声述说着什么板书:钟声3. 诵读、背诵全诗。
四、诗歌拓展1、文化语境复现的影响力2、再现钟声的诗句3.古诗新唱《枫桥夜泊》五、作业1、搜集并积累有关钟声的诗句(3句);2、阅读台湾作家张晓风《不朽的失眠》,根据《枫桥夜泊》改编。
板书设计:枫桥夜泊唐张继看到:月落、江枫、渔火、霜听到:乌啼、钟声。
(三年级语文教案)枫桥夜泊教学案例
枫桥夜泊教学案例三年级语文教案我设计本课教案,以新课标为导向,围绕以下三点进行:1、努力体现寓教于乐的教学思想;2、努力体现生活就是语文的大语文教学理念;3、力求体现老师牵线搭桥、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
针对以上教学思想,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目标。
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最灿烂的文化,是中国文学史甚至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珠穆朗玛峰”,它炉火纯青的语言以及深刻的思想感情,能为人们提供最深厚的文化积累,形成厚实的文化底蕴,这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极其需要的,所以,我设计了第一和第三这两个目标。
而要更好地达到这两点,准确地理解诗意是不可缺的一步,这也是我设计第二个目标的理由。
至于提高语文综合素质这一目标,只要课文内容合适,我都不会忽视,同时也是对生活就是语文这一教学理念的最好的体现,那么把它作为第四个目标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整篇教案的教学过程分“导入、授课、课外推荐”三大块,其中“授课”一块又分为“听、说、读、背、”四个环节,主要目标全在这一大块中实现。
下面我将对教案中的一些设计加以阐述。
1、用《涛声依旧》这首歌来导入新课,既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为后面唱背诗歌作铺垫。
(寓教于乐、体现“大语文”观)2、布置学生预习时查找有关资料,可以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这是新课标所提倡的,能够激活学生渴望一读的欲望;另外,了解写作背景,为学生准确而深刻地理解诗意、感悟诗情打下了基础。
(自主学习,教师搭桥)3、读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在这一环节,我安排的时间最多,方式也多样。
初读,让学生前后座合作,利用工具书释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再读,让学生跟着老师设计的问题个体感悟诗情,老师发挥牵线搭桥的作用。
诵读,用打擂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快乐的体验中感受美、传达美。
(教师牵线,学生自主学习、寓教于乐)4、背诵是本课的目标之一,用编歌的方式唱背,用快乐的方式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锻炼学生的即兴创作能力,同时也照应了前面的导入。
2019-2020年三年级上册第25课《枫桥夜泊》word教案
25 枫桥夜泊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能力,想像诗所描绘的画面;3、体会诗人浓浓的愁绪。
教学重难点想像诗的画面,体会诗人感情。
教学法指导:课时划分:2课时2019-2020年三年级上册第25课《枫桥夜泊》word教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能力,想像诗所描绘的画面;3、体会诗人浓浓的愁绪。
教学重难点想像诗的画面,体会诗人感情。
教学过程一、质疑导入江苏的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而名噪一时,无数的诗人墨客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引来上成千上万的游人,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
这首诗究竟散发是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
三、了解课文大意1、解释题目。
2、对照课后注释,了解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四、感受画面祖国古诗历来注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通过刚才的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能力,想像诗所描绘的画面;2、体会诗人浓浓的愁绪。
教学重难点想像诗的画面,体会诗人感情。
教学过程:一、分析课文,丰富认识1、本诗包括题目仅32个字,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找一找,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2、面对这良辰美景,诗人是怎样一种心情?从诗中的哪个字可以看出来?诗人愁到什么程度了?又从哪个字可以看得出来?眠是什么意思?那诗人不是睡着了吗,你是怎么理解的?3、诗人可能在愁些什么?苏州是中的江南水乡,夜色多么迷人,可是在诗人的眼中这一切都更加激起了他的愁绪,所以月亮缓缓下坠——更加激起了诗人的愁绪;乌鸦的叫声本来就很凄惨——天气寒冷,周围布满了霜气——河边孤单的枫树——渔船上的点点灯火——远处传来的悠远的钟声——总之,全诗着一“愁”字,使得诗人所看到的,听到的,触到的,都染上的浓浓的“愁”的色彩。
看到了吧,这就是诗人的高明之处。
三年级上册《枫桥夜泊》教案
三年级上册《枫桥夜泊》教案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教学难点: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1、请学生背诵学过的描绘秋天的古诗,看谁记得多。
2、导入: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
揭题:枫桥夜泊。
3、简介张继,唐朝诗人,湖北安阳人,早年没做过什么官,就南下吴越,写下了许多诗篇,《枫桥夜泊》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1、请学生自学课文。
提出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理解字词,想想每句诗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霜、泊、啼、愁、苏、城、寺、钟;指名认读。
(2)出示课文,指名朗读,引导评议。
(3)通过自学,你知道了哪些字词的意思?(泊:停船靠岸;枫桥:姑苏城外的一座拱形桥;……)你是怎么弄懂这些意思的?(4)小结:查阅工具书是学古诗的好方法。
不过,仅仅靠查阅工具书还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把字词放在诗里去读懂它。
三、图文对照,理解诗意1、理解课题。
教师:枫桥在哪里?(教师板画“枫桥”)“泊”的是哪只船呀?(教师板画“客船”)为什么说是“客船”呢?这个“夜”点明了什么?(贴卡片“泊”)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3、学习第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教师相机板画“月”“霜”“乌”,贴出卡片“霜”和“啼”)“霜满天”是什么意思?有霜的夜晚使人感到怎么样?(寒冷、孤独)把这句诗的意思讲一讲。
4、朗读训练。
5、学习第二句: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画“江枫”“渔火”)江边的枫树怎么样?茫茫的江面上点点的渔火给你什么感觉?(孤单、寂寞)诗人想起了故乡想起了亲人,他忧愁得怎么样?(难以入眠)谁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6、朗读训练7、学习第三、四句: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画“寒山寺”,贴“寺”“钟”)寺里还传来了什么?听,钟声怎样?(传得很远,传到了客船上诗人的耳朵里)这就是第四句诗——夜半钟声到客船。
《枫桥夜泊》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枫桥夜泊》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枫桥夜泊》是唐代文学大师张继的作品,了解其背景和作者的创作动机。
2.通过阅读《枫桥夜泊》这首诗,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对文学的欣赏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学习《枫桥夜泊》这首诗的内容和背后的文化内涵。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诗歌中的意义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感受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和表达。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分析诗歌的意义和艺术手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幅描绘枫桥夜景的图片,引发学生们对夜晚的美丽和神秘的思考,并与他们分享一些关于夜晚的感受和体会。
2.了解背景(10分钟)通过讲述唐代文学以及张继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唐代文学的特点以及张继创作《枫桥夜泊》的动机和意义。
3.朗读与理解(15分钟)老师朗读《枫桥夜泊》,让学生跟读,同时解读每个字词的意思。
然后,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行讨论诗歌的意义和作者的情感。
最后,各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理解和观点。
4.深入分析(15分钟)在学生分享后,老师引导学生将诗歌分解,分析其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同时,让学生对比诗歌中的写实与抒情,思考为什么作者用这样的手法来表达他的思想和情感。
5.文化内涵(10分钟)通过介绍中国古代文化中关于夜晚和月亮的象征意义,让学生理解诗歌中月亮和夜晚的更深层含义,以及作者对它们的思考和表达。
6.欣赏赏析(20分钟)为了加深学生对《枫桥夜泊》的理解和欣赏,老师播放一些优秀的诗歌朗诵视频,并引导学生欣赏其中的音乐、语气和节奏,用心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意义。
7.写作练习(15分钟)最后,让学生根据他们对《枫桥夜泊》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短文进行表达。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并提供一些写作指导。
五、教学反思:通过《枫桥夜泊》这首诗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唐代文学和张继的作品,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古诗枫桥夜泊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古诗《枫桥夜泊》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诗《枫桥夜泊》的作者、背景和写作意图。
2.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和寓意,并能够正确解读诗句。
3.培养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和写作水平。
二、教学内容古诗《枫桥夜泊》的赏析和解读三、教学过程1.导入引入教师可以用现实生活中的场景进行导入,比如:“大家在夜晚有没有经过一座古桥,看到镜面般的河面上洒下月光,感受到一丝宁静和美丽?”引导学生思考,并预热课堂气氛。
2.课文背景介绍简要介绍古诗《枫桥夜泊》的作者和写作背景。
告诉学生这是唐代杨炯所作,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和对人生之无常的思考。
3.诗歌赏析逐句解读古诗《枫桥夜泊》,教师可以辅以实物或图片进行展示。
第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解读:在月亮落下,乌鸦哭叫,霜花遍布天空的晚上,诗人正在枫桥上夜泊。
第二句:“江枫渔火对愁眠”,解读:江边的枫树在夜晚闪烁,与渔民的篝火共同形成一幅景象,但它让诗人倍感愁绪。
第三句:“姑苏城外寒山寺”,解读:寒山寺位于姑苏城外,是一个比较偏僻的地方。
第四句:“夜半钟声到客船”,解读:半夜的钟声传到了诗人在船上的耳边,让他感到宁静与充实。
第五句:“荷叶西风寺院门”,解读:寺庙的门前有荷叶,受西风吹拂,发出沙沙的声音。
4.情感体验和言语表达鼓励学生表达对古诗《枫桥夜泊》的感受和理解。
可以用以下问题引导:诗中的枫桥、江边的景象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你觉得诗人通过这首诗想要表达什么?你在现实生活或其他诗歌中是否也有类似的体验?5.写作训练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写一篇与《枫桥夜泊》相关的文章或诗歌。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想法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启发。
6.拓展延伸教师可以介绍其他与《枫桥夜泊》主题相关的古代或现代作品,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让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有更全面的了解。
四、教学评估1.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包括主动回答问题、与他人进行思想交流和参与课堂活动的情况。
部编版全国小学语文优质课大赛一等奖《枫桥夜泊》教学设计、板书、课堂实录
部编版语文《枫桥夜泊》教学设计、板书、课堂实录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
2、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培养朗读能力、品诗析句能力,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
4、感受诗的自然美和语言艺术美。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教学难点:诗人为何而忧愁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理解题目1、你失眠过吗?什么情况下失眠的?老师也失眠过,晚上睡觉时当我们某种情绪特别强烈时就容易失眠。
2、出示课件,在1300多年前的一个夜晚,唐朝有一位叫张继的诗人(板书)他也失眠了,就在他失眠的那个晚上,他写下了一首诗。
这首诗竟然让他名垂千古,让一座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众多名桥之首,让一座寺庙成了古今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
他的失眠还被后人誉为“不朽的失眠”。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这首失眠之作《枫桥夜泊》(板题)3、学习多音字:泊。
这个“泊”字还有一个读音,出示:再来读一个词“水泊梁山”,还可以组“血泊”“湖泊”“枫桥夜泊”的“泊”是“停泊”的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把题目的意思说说?(夜晚,张继把船停泊在枫桥旁边。
)那是一个古老的石桥,那是一个宁静的夜晚。
来,咱们再读课题!二、简介诗人,读通诗句。
1、张继,(今湖北襄阳人)。
唐代诗人,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
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
他的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
2、千百年来,《枫桥夜泊》究竟散发着怎样的魅力呢?就让我们走进那个古老的枫桥,走进那个宁静的夜晚。
3、播放课件,师配乐范读。
4、请你们试着读一读,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
从大家刚才琅琅的读书声中,老师听出了你们对学习古诗的热情!谁来第一个读古诗?正音,注意平翘舌音。
(师鼓励表扬:谢谢你给大家开了个好头!谁再来?有模有样,不错,你来!你的声音真是太美了,太好听了!你读的很有味道!读得一丝不苟!谁再来读一读,读的有板有眼。
)5、我们来合作读一读!每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我来读。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学习古诗的过程中,有哪些困难和收获?
-对今后的古诗学习,有什么期待和建议?
4.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古诗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阅读和理解能力。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本课三首古诗的学习将更加深入。学生对于古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方面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于诗人的情感表达和古诗背后的文化内涵还需进一步引导和挖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同时,针对学生个体差异,教师应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此外,三年级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的年龄阶段,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特点,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本课三首古诗的内容及主题,分别是《山行》、《枫桥夜泊》和《夜书所见》。
2.学会本课生字、词,并能准确读写,理解字词在诗句中的含义。如“远上”、“寒山”、“石径”、“夜半”、“江枫”等。
3.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利用多媒体展示古诗中所描绘的山水画面,让学生在视觉上感受古诗的美,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图片、音乐和动画,让学生沉浸于古诗所描绘的意境之中,为理解古诗的情感打下基础。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鼓励学生课前预习,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究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三年级古诗《枫桥夜泊》教案
三年级古诗《枫桥夜泊》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练朗读并背诵古诗《枫桥夜泊》。
2、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意境之美,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愁绪。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教学难点感受古诗的意境,理解诗人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宁静的夜晚的音频,让学生闭上眼睛倾听,然后提问:“在这样的夜晚,你们会想到什么?”2、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描写夜晚的古诗——《枫桥夜泊》。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诗人张继:“张继是唐代的一位诗人,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波折。
”2、讲述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据说张继在科举考试中落榜,心情十分低落,在一个秋夜,他乘船路过苏州城外的枫桥,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
”(三)初读古诗1、教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学生朗读,纠正读音和节奏。
(四)理解诗意1、逐句讲解诗句的意思(1)“月落乌啼霜满天”:月亮落下,乌鸦啼叫,寒霜布满天空。
(2)“江枫渔火对愁眠”:江边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灯火相对,伴着忧愁难以入眠。
(3)“姑苏城外寒山寺”: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的寒山古寺。
(4)“夜半钟声到客船”: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2、结合图片和注释,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诗句。
(五)体会情感1、提问:“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引导学生思考。
2、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总结:“诗人通过描写秋夜的景色,表达了他内心的孤独、忧愁和思乡之情。
”(六)感受意境1、再次朗读古诗,让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
2、教师描绘意境:“在一个寂静的秋夜,月亮已经落下,乌鸦在枝头啼叫,寒霜弥漫在天空。
江边的枫叶瑟瑟作响,渔船上的灯火若隐若现。
诗人躺在客船上,伴着忧愁难以入眠,这时,远处的寒山寺传来了夜半的钟声。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枫桥夜泊说课稿
枫桥夜泊说课稿一、说教材:(1)说教材分析我所说的课题《枫桥夜泊》是选自小学音乐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钟声》。
本课是音乐与文化的自然结合,在充分挖掘音乐因素的基础上,再通过古诗的欣赏增加对歌曲的感受,从而理解音乐所带来的悠远意境。
(2)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特点以及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来设置的:1、情感目标:启发学生通过学唱歌曲《枫桥夜泊》感受音乐的古朴、悠远所表现的意境。
2、能力目标:指导学生用优美的声音来表达歌曲,并引导学生在二声部合唱时注意音准和谐、音量均衡以及音色的统一。
3、知识目标:要求学生能用语言表现音乐所表现的意境,从歌词的意境入手来掌握切分音的节奏。
(3)说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体会歌曲《枫桥夜泊》中的意境,学会用优美的声音来演唱歌曲。
难点:引导学生在二声部合唱时注意音准和谐、音量均衡以及音色的统一。
二、说教法、学法:说教法:许多美学家认为音乐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同时又是最讲究形式结构的艺术,音乐教学应努力创设一些美的情境,使儿童充分体验情感的熏陶,所以在这节课中我运用的教法是引导法和情境法教学,教师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陶冶了情操,体验了音乐表现的意境,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同时以多媒体为辅助教学手段。
说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式是很重要的。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我在学法的指导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主要通过:1、创设情境:创设诗人孤身一人伫立船头,在寂静的夜晚,寒山寺敲响了钟声使诗人更加思乡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古诗的意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探究愿望。
2、角色扮演:在背景音乐下让学生模仿诗人朗诵古诗的模样,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展示的舞台。
三、说教学过程:本课教学过程我安排了三个环节:第一环节:情景导入在这一环节,我以思乡之情作为本课的主线进入,让学生朗诵课前自己准备的有关思乡的古诗,一上课就调动学生自我主动的参与意识,接着我通过师生的对比,提问:请同学们静静听,用怎样的声音、怎样的速度更能表现这种思乡之情呢?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能够了解要用一种稍慢的速度与稍弱的力度来表达情感。
【2019最新】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 教案-优质课创意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
侧重写物,颈联侧重写人。
板书:山村生活美 颔联与首联有何联系?(出示课件 13) 空气清新方可见月光之皎洁;新雨之后才能显清 泉之声响。 4.颈联写得十分热闹,这与作者要创造一个寂 静,清新,幽雅的环境是否和谐?并说说原因。
(出示课件 14)
明确:是。写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 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如同“蝉噪林逾静, 鸟鸣山更幽”一样。人们从这些热闹的景物中, 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 一片勃勃生机。这里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以动 衬静。 5.六句写景的句子,哪几句可以作为画面的主 体?学生概括。(出示课件 15) 明确: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6.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把画面具体地描绘出 来。
难点
第一课时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掌握这首诗的意思。
教学 2.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目标 3.认识王维诗歌中流露出来的隐逸倾向。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出示课件 2)
导入
1.今天,我们来学习王维的一首诗《山居秋
()
分钟 暝》。
板书:山居秋暝
2 / 20
设计意图
2.作者介绍(出示课件 3)
“更”这个多音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三首诗,掌握这三首诗的意思,并背诵这三首诗,
教学
目标 默写《枫桥夜泊》。
3.体会诗中的动态美和静态美。
4.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情感。
1.会认“浣、聒”等 6 个生字,会写“孙、泊”等 6 个生字,掌握
教学 “更”这个多音字。 重点 2.掌握这三首诗的意思。
教学 体会通过景物描写表达人物情感的方法。
(三年级语文教案)《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三年级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能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读出古诗的味道2 看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
3 边读边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二、教学重点:1 边读边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对愁眠”的心情2 在读中体会寒山寺钟声的作用●三、教学难点:边读边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对愁眠”的心情●四、教学准备:课件●五、教学过程:●一、赏诗句导入,感受枫桥钟声越千年1、当代诗人陈小奇写过一首歌,歌名叫《涛声依旧》,大家听过吗?这首歌,不但曲子好听,歌词也写得相当出色。
大家看,这是其中的两句——(大屏幕出示)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陈小奇《涛声依旧》歌词中有一个词叫“无眠”,谁知道“无眠”的意思?因为发愁而无法入眠,也称一个词就是——愁眠那么,是谁在敲打着我的无眠呢?2、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那么,这是从哪里传来的钟声呢?大家看——(大屏幕出示)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清】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其实,早在两百多年前,清朝诗人王士祯就写到过这样的钟声。
谁来读一读?从诗中看,这是哪里的钟声?3、为了听到这钟声,诗人等了十年,整整十年,可见这钟声的魅力!那么,这钟声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呢?大家看——(大屏幕出示)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
——【明】高启《泊枫桥》其实,早在五百多年前,明朝诗人高启就在一首诗中写过这样的钟声,谁来读一读?高启所写的钟声,也是寒山寺的钟声。
让人奇怪的是,每次经过枫桥,每次听到寒山寺的钟声,高启总会想起一个人,谁?4、张继是谁?为什么几度经过都要忆张继呢?大家看——(大屏幕出示)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三年级枫桥夜泊教案
三年级枫桥夜泊教案教案标题:三年级枫桥夜泊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阅读和讨论《枫桥夜泊》这首诗歌,学生能够理解并解释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2. 培养学生对于自然景色的观察和描写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1. 引导学生回忆并讨论他们曾经在晚上看到的美丽景色,例如夜空中的星星、月亮等。
2. 引导学生思考和分享他们对于夜晚的感受和想象。
阅读理解:1. 教师向学生介绍《枫桥夜泊》这首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杨万里。
2. 教师朗读《枫桥夜泊》这首诗歌,并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 学生分组阅读《枫桥夜泊》这首诗歌,然后小组内讨论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并记录下来。
4. 学生代表小组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并与全班一起讨论和比较不同小组的观点。
情感描写: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描写自然景色的能力,例如树木、湖水、月光等。
2. 学生分组选择一幅描绘夜晚景色的图片,然后用自己的话语描写图片中的景色和感受。
3. 学生小组展示他们的描写作品,并相互欣赏和评价。
口头表达:1. 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诗中的情境,例如在枫桥上观赏夜晚景色的情景。
2.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和课堂讨论的内容,编写对话并进行表演。
3. 学生观看其他小组的表演,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建议。
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2. 学生个别或小组完成一篇关于夜晚景色的短文,可以参考诗中的描写和自己的观察。
3. 学生互相分享和交流他们的短文,并给予互相的反馈和鼓励。
教案评估:1. 学生的小组讨论记录和分享表现。
2. 学生的描写作品和口头表达表现。
3. 学生的短文写作和分享表现。
教学资源:1. 《枫桥夜泊》这首诗歌的复印件。
2. 描绘夜晚景色的图片。
3. 角色扮演所需的道具和服装。
4. 学生的笔记本和纸张。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选择其他描写夜晚景色的诗歌进行阅读和分析。
2. 学生可以进行户外实地考察,观察和描写夜晚的自然景色。
枫桥夜泊教案范文
枫桥夜泊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背景。
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与过程安排1.课前准备(5分钟)通过放映一些中国古代诗歌的图片和背景音乐,引起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诗歌导读(10分钟)让学生阅读枫桥夜泊这首诗,并回答以下问题:b.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c.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场景?d.这首诗中有哪些词句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3.诗歌解读(15分钟)引导学生对枫桥夜泊进行解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诗歌的结构和体裁,是由几个字句组成的?b.诗歌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仗等。
c.诗歌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和思考?4.文化背景介绍(10分钟)让学生了解枫桥夜泊这首诗的文化背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枫桥夜泊是哪个时代的作品?b.这个时代的背景是怎样的?c.这个时代的文化和艺术特点有哪些?5.小组讨论(15分钟)6.诗歌朗诵(10分钟)让学生进行枫桥夜泊的朗诵表演,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和表达能力。
7.课堂总结(5分钟)通过课堂总结,让学生对枫桥夜泊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并引导学生思考:枫桥夜泊这首诗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它对你有什么启示?三、教学手段和媒体1.多媒体设备:用于放映中国古代诗歌的图片和背景音乐。
2.课堂讨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互相交流和讨论,促进学生思考和理解。
四、教学评估1.课堂讨论:通过学生的讨论表达,评估学生对枫桥夜泊这首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朗诵表演:通过学生的朗诵表演,评估学生的演讲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延伸活动1.写作练习:要求学生写一篇文章,表达对枫桥夜泊的理解和感受。
2.创作活动:让学生选取自己熟悉的地方,撰写一首诗歌,表达对这个地方的情感和思考。
六、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引起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兴趣,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
通过对枫桥夜泊这首诗的阅读和解读,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枫桥夜泊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能力,想像诗所描绘的画面;
情感目标:体会诗人浓浓的愁绪。
教学难点:想像诗的画面,体会诗人感情。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江苏的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而名噪一时,无数的诗人墨客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引来上成千上万的游人,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
这首诗究竟散发是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
三、了解课文大意。
1.解释题目。
2.对照课后注释,了解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四、感受画面。
祖国古诗历来注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通过刚才的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五、分析课文,丰富认识。
1.本诗包括题目仅32个字,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找一找,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
2.面对这良辰美景,诗人是怎样一种心情?从诗中的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诗人愁到什么程度了?又从哪个字可以看得出来?眠是什么意思?那诗人不是睡着了吗,你是怎么理解的?
3.诗人可能在愁些什么?
苏州是中的江南水乡,夜色多么迷人,可是在诗人的眼中这一切都更加激起了他的愁绪,所以月亮缓缓下坠——更加激起了诗人的愁绪;
乌鸦的叫声本来就很凄惨——
天气寒冷,周围布满了霜气——
河边孤单的枫树——
渔船上的点点灯火——
远处传来的悠远的钟声——
总之,全诗着一“愁”字,使得诗人所看到的,听到的,触到的,都染上的浓浓的“愁”的色彩。
看到了吧,这就是诗人的高明之处。
带着诗人的愁绪,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边体会诗人的心情,边想像画面。
4.你愁过吗?是否看到了哪些美好的东西使你更愁了呢?看,诗人写得多真实呀!带着诗人的愁,想一想自己曾有过的愁,我们再来读这首诗,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六、情境创设,加深理解。
这船家可是个热心人,一大早就来叫张继了:张公子,张公子,起床了吗?哟,看你眼睛通红通红的,怎么?昨晚没睡好?你没睡好,那你在做什么?
诗人经历过了无数个夜晚,但是这个夜晚却与众不同,在诗人眼中,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
七、自由背诵本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