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汇总8.25
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组合内力增大调整系数
底层柱: 抗规式 6.2.5-1中由 底层柱柱底 截面弯矩计 算值贡献的 剪力部分
顶层柱: 抗规式 6.2.5-1中由 顶层柱柱顶 截面弯矩【 注2】贡献的
高规3.10.4-2 高规10.2.11-3
高规6.2.3 (抗规6.2.10-
3) (抗规6.2.5) 高规10.2.11-3
中 Mb
转 换 梁 转换梁 及 框 架 框架梁
转换柱上端 截面和底层
柱柱底
部分 框支 抗震 转 墙结 换 构柱
及 框 架 柱
转换柱的其 他部位
特一级 一级 二级 各級 特一级
一级
二级
特一级
1.9
计算值
1.9
计算值
1.9
计算值
注:高规4.3.2,7度 (0.15g)、8度時,跨
1.6
(水平地震作 高规10.2.4
框架柱
各级
框
9度的一
架 全部框架梁 级
1.0
梁
其他各级
9度的一
级
计算值
按抗规6.2.2,同“其他结构的框架”中的框架柱
-
直接按抗规式6.2.4-2计算V
抗规6.2.4
按抗规6.2.4,同“框架结构”中的框架梁
直接按抗规式6.2.5-2计算V (1.1V)
直接按抗规式6.2.5-2计算V (1.1V)
1.95=1.3*1.5 (2.145=1.1*1.95)
1.56=1.2*1.3 (1.716=1.1*1.56)
1.32=1.1*1.2 (1.452=1.1*1.32)
【注2】
规范条文 高规3.10.3-1
抗规6.2.4 高规3.10.2-2
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的正确应用
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得正确应用一、有关规范对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γRE得规定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QBJ 11—89)中第4.4.2条以及新《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中第5.4.2条中规定,结构构件得截面抗震验算应采用表达式S≤R/γRE,式中:S为地震作用效应与其她荷载作用效应得基本组合,R为结构构件得承载力设计值。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QBJ 10—89)第8.1.3条、《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与施工规程》(GBJ 13—91)第5.5.1条进一步对钢筋混凝土结构具体规定为:考虑地震作用组合得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其截面承载力应除以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γRE。
而偏心受压、受拉构件得正截面承载力在抗震与非抗震两种情况下取值相同。
二、在γRE使用中得常见错误应该说,上述规范得规定已经明确规定了γRE得用法,即对非抗震得截面承载力,通过引入γRE,对截面承载力加以提高,用作抗震设计时得截面承载力。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却常因为对γRE得理解不完全或不够重视,出现这样或那样得错误。
最典型得一个例子就是《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专业考试应试题解》中第5页得[题1—2抗震偏压柱得配筋计算]中与γRE,应用有关得内容有:(1)根据柱轴压比为0.12确定偏压柱γRE为0.75。
(2)利用γRE 对柱内力进行调整:M=γREM1,N=γREN1,其中M1,N1为有地震作用组合得最不利内力设计值。
(3)求偏心距增大系数时,截面曲率得修正系数为ξ1=0.5fcA/N。
错误就出在第(3)步中ξ1=0.5fcA/N。
此处N取为经过γRE调整后得轴向力N=γRE N 1。
如此用法,γRE 对轴向力得偏心距也产生了影响,进而对构件上得外荷载作用效应也产生了影响。
这样一来就超出了设计规范对γRE 只就是用于构件抗震承载力调整得范围。
其实,这个错误出自上述第(2)步中对内力得调整:N=γRE N 1。
对设计规范得表达式S≤R/γRE 进行变换:γRE S≤R。
学生宿舍楼建筑结构设计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潍坊学院学生宿舍楼建筑结构设计教学单位:工程技术系专业:土木工程学号: 1009291086姓名:陈阳指导教师:徐振中刘长江2014年 4月第一章 建筑设计 (1)1.1建筑概况 (1)第二章 结构设计 (2)2 .1结构体系选择与结构平面布置 (2)2.2 承重方案的选择 (2)2.3 结构布置 (2)2.3.1结构平面布置原则 (2)2.3.2结构竖向布置原则 (2)2.4结构总体布置 (3)2.5框架梁尺寸确定 (4)2.6柱的尺寸选择 (4)2.7板的尺寸选择 (5)2.8材料选择 (6)2.9计算简图的确定 (6)2.10重力荷载设计 (7)2.10.1屋面做法 (7)2.10.2 楼面做法 (7)2.10.3 卫生间做法 (7)2.10.4 外墙做法 (7)2.10.5内墙做法 (7)2.11楼层荷载代表值计算 (8)2.11.1梁、柱自重 (8)2.11.2各层墙体自重 (9)2.11.3楼面自重 (12)2.11.4楼梯板自重 (12)2.11.5卫生间自重 (12)2.11.6屋楼面活荷载 (12)第三章 地震作用下框架内力计算 (13)3.1各层重力荷载代表值 (13)3.2横向框架侧移刚度计算 (14)3.2.1横梁线刚度b i计算 .............................................................................................. 14 3.3 柱线刚度ic 计算.. (15)3.4柱的侧移刚度D 值计算 (16)3.5横向框架自震周期 (17)3.6水平地震作用下的位移验算 (18)3.6.1水平地震作用下,横向框架的内力计算 (19)3.6.2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边柱剪力和柱端弯矩标准值 (20)3.6.3水平地震作用下梁端弯矩,剪力以及柱轴力计算 (20)第四章 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内力计算 (25)4.1计算单元的选取 (25)4.2荷载计算 (25)4.2.1 恒荷载计算 (26)4.2.2 活荷载计算 (27)4.3内力计算 (31)4.3.1 固端弯矩 (31)4.3.2 弯矩分配 (32)第五章 内力组合计算 (37)5.1梁端剪力及柱轴力计算 (37)5.2横向框架内力组合 (38)5.2.1结构抗震等级 (38)5.2.2框架内力组合 (38)5.3内力的组合方法 (45)5.4框架梁设计 (47)5.4.1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RE (47)5.4.2梁控制截面及内力计算 (48)5.5梁截面配筋计算 (49)5.5.1 AB 跨正截面配筋计算 (49)5.5.2 BC 跨正截面配筋计算 (51)5.6主梁斜截面设计 (53)5.6.1 AB 跨. (54)5.6.2 CD 跨 (54)5.7 次梁设计 (55)5.7.1 荷载设计值计算 (55)5.7.2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56)5.8次梁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 (57)第六章 柱及楼板计算 (58)6.1柱的构造要求 (58)6.2 柱的轴压比、剪跨比验算 (59)6.3柱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60)6.4柱正截面配筋计算 (62)6.5柱斜截面配筋计算 (68)6.5.1柱斜截面承载力验算 (68)6.6楼板设计 (70)6.6.1截面设计 (72)6.6.2单向板计算 (73)6.7 楼梯设计 (74)6.7.1 楼梯板设计 (74)6.7.2 荷载计算 (75)6.7.3截面计算 (76)6.7.4平台板设计 (77)6.7.5 荷载计算 (77)6.7.6截面设计 (77)6.7.7平台梁设计 (77)6.7.8 荷载计算 (77)6.7.9 截面设计 (78)总结 (80)致谢 (81)参考文献 (82)第一章建筑设计1.1建筑概况潍坊学院学生宿舍楼建筑结构设计,主体为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总建筑面积5281.8平方米,平面布置要求具备学生宿舍楼的基本的功能,立面处理力求简洁、明快、美观大方.1.2主要技术条件(1)温度:年平均气温约为15.7℃,极端最高温度为43.0℃,极端最低温度为-14.0℃。
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研究
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研究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研究一、引言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简称R值)是结构抗震设计中的重要参数,用于反映结构在地震荷载下的抗震能力。
它是结构设计中的关键要素,对于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的安全性至关重要。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许多研究者致力于对R值的研究,逐渐对其本质及应用产生了更深入的理解。
本文将围绕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的研究,探讨其背后的原理、影响因素以及调整方法等问题。
二、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的定义与意义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R值是用来调整结构抗震设计所采用参数与实际工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之间的关系。
其定义为设计地震力与结构的所能承受最大地震力的比值。
该系数的大小代表了结构抗震能力的强弱程度,较大的R值意味着结构具有更高的抗震能力。
在抗震设计中,R 值的确定直接影响结构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抗震设计的可靠程度。
三、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的影响因素1. 地震烈度参数:地震烈度参数反映了地震活动的强弱程度,是确定地震力的重要指标。
地震烈度参数的不同取值将直接影响R值的大小,因此在抗震设计中必须准确确定地震烈度参数。
2. 结构类型与性质:不同类型和性质的结构对地震荷载的响应方式也存在差异,因此在计算抗震力时需要根据结构的特点进行合理的调整。
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的R值往往不同。
3. 结构的抗震性能:结构的抗震性能与其所采用的抗震设计措施有关。
若结构采用了更严格的抗震设计标准或使用了更具优势的结构材料,其抗震能力相对更强,R值会相应增大。
四、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的计算方法1. 经验法:一些经验法则提供了快速估算R值的方法。
这些方法主要基于结构类型、烈度参数和地震设防要求等因素,适用于一般情况下的设计。
然而,这些方法忽视了具体结构的特性,结果可能不够准确,因此在实际工程中需谨慎使用。
2. 基于概率方法的统计分析:概率方法可通过对地震荷载和结构响应的概率性分析,得到更可靠的R值计算结果。
这种方法要求对结构系统和地震荷载的概率分布进行精确建模,计算量较大,适用于对结构的抗震性能有高要求的工程。
关于取消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γRE的意见
讨论了在设计使用中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愧带来的许多困惑和问题。同时,由于对承载力抗震调
整系数TRE不能正确理解,工程师在设计中的计算错误情况也常有发生131。这种设计中的人为错误 造成的结构抗震安全度不足,可能远超过引入载力抗震调整系数yⅡ的初衷。
图1三水准抗震设计目标及其相应结构状态 图l中OYU曲线表示结构在水平地震力作用下的力.位移关系,也即现在通常所说的结构能 力曲线,Y点表示结构屈服,u点表示结构的变形能力极限,超过该点结构将倒塌。需要说明的 是,为反映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真实状态,Y点为结构的实际屈服承载力,即按构件实际尺寸或 实配钢筋、并取材料强度标准值计算的结构承载力(从承载力角度来看,以有一定可靠度),记
KS。SR.
(2)
式中,&为按荷载标准值计算的荷载效应值;风为按材料强度标准值和计算公式计算的结构构件
抗力标准值:足为单一安全系数,不同的结构和不同受力形式,其取值有所差别, 《钢筋混凝土
结构设计规范TJl0.74)第23条规定的基本安全系数见表2。‘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施
工规定JGJ3.79》规定的剪力墙的安全系数为1.55.
如果说不同受力构件和不同材料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之间的差异,已在80年代末编制的
规范中由抗震等级和各结构设计规范的静力设计中已经体现,则从整体安全度和经济指标的一致 性去考虑t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TⅡ应该是一个常数,其值约为o.8。因此,就需要进一步考察(78 抗震规范》的抗震验算安全系数取静力设计安全系数80%的依据。文献[5】对这一规定的解释是 ((78抗震规范》说明未查阅到)。考虑地震短时间的动力作用可能使材料强度提高和在建筑物 整个使用时期内不一定可能出现规范计算地震荷载,即“当地震荷载最大而材料强度又同时出现 最大变异(降低)的可能性是小于承受一般静力荷载”作用的情况。因此,该安全系数的折减, 实际上是考虑了地震作用和结构抗力两方面都出现不利情况的概率小于静力荷载的情况。而(89
承载力修正系数规范表
承载力修正系数规范表承载力修正系数规范表我们反复强调,理解一个条文要放到“规范体系”中。
什么是“规范体系”?见下图。
就是“国标”“行标”“地标”“协标”等等;这些标准各有特色,各有侧重点。
有人会说,这些“规范”前后矛盾,乱七八糟。
这是你的认知问题,实际上,这些规范都会统一在一定的“机理”前提下,没有人会白纸黑字的写一些明显错误的东西。
我们反复强调,概念为先,机理为本。
就是说,这么多条文,不管怎么写,都逃不脱“机理”这个框框,只要理解了机理,就能自由运用规范。
我们说:规范体系的任何一个系数,都应能找到它存在的机理!所以我们说:只有深入理解规范体系,才谈得上“按规范执行”!先上规范,大家最熟悉的。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 5 地基计算> 5.2 承载力计算5.2.4 当基础宽度大于3m或埋置深度大于0.5m时,从载荷试验或其他原位测试、经验值等方法确定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尚应按下式修正:a=?ak+ηbγ(b-3)+ηdγm(d-0.5) [5.2.4]注:1 强风化和全风化的岩石,可参照所风化成的相应土类取值,其他状态下的岩石不修正;“其他状态下的岩石不修正;”翻开条文说明,未做任何解释。
我们来看《核电厂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1041-2014》核电厂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1041-2014 > 13 岩土工程分析评价和成果报告> 13.3 地基承载力13.3.6 深层平板载荷试验确定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可不进行深度修正;按本规范表13.3.3、公式(13.3.4)和浅层平板载荷试验确定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可根据基础埋深按下式修正:a=?ak+ηdγm(d-0.5) [13.3.6]式中:fa——修正的岩石地基承载力特征值;ηd——岩石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应按表13.3.6取值。
表13.3.6 岩石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根据《抗规》GB50011-2001第5.1.2条的条文说明,多遇地震(小震)和罕遇地震(大震)的最大水平地震影响系数可将《抗规》表格5.1.2-2中所列有效峰值加速度数值乘以放大系数2.25得到。
同理,中震设计可按《抗规》表3.2.2中的设计基本加速度值乘以放大系数2.25得到。
下表是小震、中震、大震的最大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小震、中震、大震的最大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抗震设防烈度6(0.05g) 7(0.10g) 7(0.15g) 8(0.20g) 8(0.30g) 9(0.40g) 小震0.04 0.08 0.12 0.16 0.24 0.32中震0.12 0.23 0.34 0.45 0.68 0.90大震- 0.50 0.72 0.90 1.20 1.40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50年设计基准期超越概率10%的地震加速度设计取值,其中取值7度0.10g,8度0.20g,9度0.40g这里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的取值与《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所规定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相当,只是在0.10g和0.20g之间有一个0.15g,0.20g与0.40g之间有一个0.30g的区域,这两个区分别同7度和8度地区相当而《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提供了二类场地上,50年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动参数。
2.关于《抗震规范中》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与《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的区别?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指的是建设部1992年7月3日颁发的建标【1992】419号《关于统一抗震设计规范地面运动加速度设计取值的通知》规定的加速度值,其规定如下: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50年设计基准期超越概率10%的地震加速度设计取值,其中取值 7度0.10g,8度0.20g,9度0.40g 这里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的取值与《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所规定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相当,只是在0.10g和0.20g之间有一个0.15g,0.20g与0.40g之间有一个0.30g的区域,这两个区分别同7度和8度地区相当而《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提供了二类场地上50年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动参数。
构件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为什么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不大于1.01.抗震设计时,《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规定,结构构件的截面抗震验算应按下式进行设计:S<R/γRE.(1) 其中γre<1.0这是为什么?不宜采用SγRE<R的表达方式,γRE是对构件承载力的修正,而不是对构件内力的修正。
答:在抗震设计时采用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不大于1.0主要是出于以下三方面的考虑:1)地震动的特性地震是突发的作用,具有时间短、变化快的特点。
由于材料在动荷载作用下的强度一般较静强度高,抗震设计中采用的材料强度设计值应高于静力作用时的材料强度设计值,但设计规范为了使用方便,将这种动力作用转换为等效静力作用进行抗震设计,在抗震设计中仍采用静力设计时的材料强度设计值。
为反映构件承载力的这一差异,抗震设计时须引入抗震调整系数对构件承载力进行调整。
2)构件的目标可靠指标目前的结构设计是采用分项系数表达的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
结构的抗震可靠度不完全同于静力载荷作用结构构件的可靠度问题。
相对于50年设计基准期的建筑结构,地震作用的重现期较长。
对应于常遇地震、偶遇地震和罕遇地震作用来说,其统计意义上的重现期分别大致为43a、72a和970a 左右。
如果按照非抗震设计那样要求构件无论在何种水平的地震作用下保持弹性工作状态,势必会造成经济上的过大浪费,显得不太现实,也没有必要。
在各种作用、材料性能和几何参数等基本变量确定之后,结构的可靠度决定于各分项系数的取值,既定的结构构件的可靠指标需要靠一定的分项系数来保证。
我国现行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遵群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设计原则,具体采用两阶段的设计方法是小震下进行强度验算,大震下进行变形验算,中震可修的目标认为是构造措施可以保证。
因此可以对结构构件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抗震可靠度可适当进行降低,抗震设计时引入抗震调整系数也是为了反映这种设计思想。
3)结构在地震作用下进入弹塑性工作阶段由于设计中所考虑的地震荷载是多年一遇、甚至是百年一遇或百年不遇的一种特殊荷载,它的作用很大,但持续时间很短,只不过是几秒钟。
关于复合地基考虑地基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的问题
关于复合地基考虑地基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的问题我们知道天然地基承载力验算时,其承载力可以乘以一个地基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4.2.2条规定:天然地基基础抗震验算时,应采用地震作用效应标准组合,且地基抗震承载力应取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乘以地基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计算。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4.2.3条:地基抗震承载力应按下式计算:faE=ζafa[4.2.3]式中faE——调整后的地基抗震承载力;ζa——地基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应按表 4.2.3采用;fa——深宽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采用。
但对于复合地基或经过处理的地基,规范并没有说明可否乘以地基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
那这些地基在抗震时可否提高其承载力呢?我们先看看为何天然地基为何可以提高。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4.2.2条文说明:在天然地基抗震验算中,对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调整系数的规定,主要参考国内外资料和相关规范的规定,考虑了地基土在有限次循环动力作用下强度一般较静强度提高和在地震作用下结构可靠度容许有一定程度降低这两个因素。
天然地基抗震承载力提高是因为这两个原因:(1)动荷载下地基承载力比静荷载下高(2)地震是小概率事件,地基的抗震验算安全度可适当减低。
那复合地基是否也具备上述两个有利因素呢?其实可以肯定的回答,是具备的。
所以土木君认为,复合地基也应可以考虑地基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而且由于一般增强体的置换率都比较小,原天然地基的性状占主导地位,可以按天然地基的性状决定ζa值。
当然,因为规范没有明确规定,而且我们对复合地基的破坏机理研究也不充分,所以具体工程中是否可以考虑,还需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特殊对待,希望下一版规范能对此有明确的规定。
关于复合地基考虑地基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的问题
关于复合地基考虑地基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的问题我们知道天然地基承载力验算时,其承载力可以乘以一个地基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4.2.2条规定:天然地基基础抗震验算时,应采用地震作用效应标准组合,且地基抗震承载力应取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乘以地基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计算。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4.2.3条:地基抗震承载力应按下式计算:faE=ζafa[4.2.3]式中faE——调整后的地基抗震承载力;ζa——地基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应按表 4.2.3采用;fa——深宽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采用。
但对于复合地基或经过处理的地基,规范并没有说明可否乘以地基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
那这些地基在抗震时可否提高其承载力呢?我们先看看为何天然地基为何可以提高。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4.2.2条文说明:在天然地基抗震验算中,对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调整系数的规定,主要参考国内外资料和相关规范的规定,考虑了地基土在有限次循环动力作用下强度一般较静强度提高和在地震作用下结构可靠度容许有一定程度降低这两个因素。
天然地基抗震承载力提高是因为这两个原因:(1)动荷载下地基承载力比静荷载下高(2)地震是小概率事件,地基的抗震验算安全度可适当减低。
那复合地基是否也具备上述两个有利因素呢?其实可以肯定的回答,是具备的。
所以土木君认为,复合地基也应可以考虑地基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而且由于一般增强体的置换率都比较小,原天然地基的性状占主导地位,可以按天然地基的性状决定ζa值。
当然,因为规范没有明确规定,而且我们对复合地基的破坏机理研究也不充分,所以具体工程中是否可以考虑,还需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特殊对待,希望下一版规范能对此有明确的规定。
地基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
地基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1. 什么是地基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一个听起来有点复杂,但其实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概念——地基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
首先,别被这名字吓到,它其实就是在告诉我们,咱们的房子在地震来临时,能不能撑得住、稳得住。
简单说,就是这玩意儿决定了你家是跟着摇摆,还是稳稳当当站着不动。
想象一下,咱们在家里喝茶,突然一阵震动袭来,心里一慌,想:我家这个地基能不能扛住?这时候,地基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就派上用场了。
这个系数考虑了地基的质量、土壤的种类,以及环境的影响等因素,来评估地基的抗震能力。
就像你去餐馆吃饭,看到菜单上各种各样的调味品,最后决定了这道菜的味道,地基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也是“调味品”,让我们的建筑更加安全。
1.1 地基的好坏再说说地基的质量。
地基就像是建筑的“根”,根扎得深、稳,才能支撑起高楼大厦。
若是地基质量不好,哪怕楼房再高、再漂亮,遇上地震就可能变得如同纸糊的房子。
大家都知道,有些地方的土壤松软,就像是沙滩,水一冲就容易塌。
而有些地方的土壤结实,就像咱们的“老母亲”,随叫随到,绝不退缩。
所以,了解地基的好坏,选对地方,是非常重要的。
1.2 土壤类型而土壤类型可真是个有趣的话题。
像泥土、沙土、岩石等,不同的土壤承载力各有千秋。
有些土壤一遇水就发软,简直就是“摇摇欲坠”的状态;而有些则牢牢抓住建筑,给人一种“坚如磐石”的感觉。
对于工程师来说,了解这些土壤的特性,就像学会了麻将的各种牌型,心里有底,才能做出最好的决策。
2. 为什么要调整系数?现在,咱们再来说说调整系数的重要性。
这个系数不是一成不变的,得根据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建筑情况来调整。
你想啊,夏天和冬天、干燥和潮湿、平地和斜坡,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地基的表现。
就像人有时候状态好,有时候状态差,咱们的地基也是如此。
为了确保安全,工程师们就得灵活应对,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这个系数。
2.1 地震影响再来,地震对建筑的影响可不是小事。
[说明]构件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说明]构件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为什么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不大于1(0 1.抗震设计时,《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规定,结构构件的截面抗震验算应按下式进行设计:S<R,γRE( (1) 其中γre<1.0这是为什么,不宜采用SγRE<R的表达方式,γRE是对构件承载力的修正,而不是对构件内力的修正。
答:在抗震设计时采用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不大于1(0主要是出于以下三方面的考虑:1)地震动的特性地震是突发的作用,具有时间短、变化快的特点。
由于材料在动荷载作用下的强度一般较静强度高,抗震设计中采用的材料强度设计值应高于静力作用时的材料强度设计值,但设计规范为了使用方便,将这种动力作用转换为等效静力作用进行抗震设计,在抗震设计中仍采用静力设计时的材料强度设计值。
为反映构件承载力的这一差异,抗震设计时须引入抗震调整系数对构件承载力进行调整。
2)构件的目标可靠指标目前的结构设计是采用分项系数表达的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
结构的抗震可靠度不完全同于静力载荷作用结构构件的可靠度问题。
相对于50年设计基准期的建筑结构,地震作用的重现期较长。
对应于常遇地震、偶遇地震和罕遇地震作用来说,其统计意义上的重现期分别大致为43a、72a和970a左右。
如果按照非抗震设计那样要求构件无论在何种水平的地震作用下保持弹性工作状态,势必会造成经济上的过大浪费,显得不太现实,也没有必要。
在各种作用、材料性能和几何参数等基本变量确定之后,结构的可靠度决定于各分项系数的取值,既定的结构构件的可靠指标需要靠一定的分项系数来保证。
我国现行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遵群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设计原则,具体采用两阶段的设计方法是小震下进行强度验算,大震下进行变形验算,中震可修的目标认为是构造措施可以保证。
因此可以对结构构件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抗震可靠度可适当进行降低,抗震设计时引入抗震调整系数也是为了反映这种设计思想。
b类砌体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的折减系数
B类砌体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的折减系数1. 前言B类砌体是建筑中常用的一种墙体材料,具有较好的承载力和抗震能力。
然而,在设计中,为了考虑到各种不确定因素,通常需要对其承载力进行折减,以确保结构的安全性。
其中,抗震调整系数是对砌体抗震性能的一种评定指标,而折减系数则是在实际设计中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的调整。
本文将对B类砌体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的折减系数进行详细介绍和探讨。
2. B类砌体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的定义B类砌体是指使用水泥砂浆或混凝土砂浆将砌块或砖块组合成墙体的一种建筑结构材料。
在工程设计中,为了考虑到砌体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通常需要对其承载力进行调整。
这种调整是通过抗震调整系数来实现的,抗震调整系数是指在考虑地震作用时,对结构承载力的修正系数。
而在实际设计中,通常还需要对抗震调整系数进行折减,以考虑到结构的实际情况。
3. 折减系数的计算方法折减系数是根据B类砌体结构的具体情况,结合工程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得出的一种修正系数。
在实际设计中,折减系数的计算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考虑几何尺寸和布局B类砌体结构的几何尺寸和布局对其承载力和抗震性能有着重要影响。
在计算折减系数时,需要对其几何尺寸和布局进行充分考虑,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正。
(2)考虑砌体材料的强度和稳定性B类砌体的材料强度和稳定性是其承载力和抗震性能的重要影响因素。
在计算折减系数时,需要对砌体材料的强度和稳定性进行充分评估,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正。
(3)考虑结构构造和连接方式B类砌体结构的构造和连接方式对其承载力和抗震性能有着重要影响。
在计算折减系数时,需要对结构构造和连接方式进行充分考虑,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正。
(4)考虑荷载和作用B类砌体结构所承受的荷载和作用对其承载力和抗震性能有着重要影响。
在计算折减系数时,需要对荷载和作用进行充分考虑,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正。
4. 折减系数的实际应用折减系数是根据B类砌体结构的具体情况而定的,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
梁组合(抗震且含强柱弱梁调整)
93.88
64.69 115.62 -22.90 175.67
-77.03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5.53
-6.35 132.88 246.70 -152.28
93.88
64.69 115.62 -22.90 175.67
19.06
36.67 -77.06 200.73 -230.40
-17.10
-28.89 58.59 -192.81 213.72
8.22 -36.37 36.37 202.72 -202.72 11.13 -13.67 13.67 -76.19 76.19
75.61 104.20
B3右 M V
-16.99 -3.08 26.95 -26.95 150.17 -150.17 8.85 3.60 -22.46 22.46 -125.14 125.14
-72.49
一 B3左 M V
53.25 76.13
7.95 -55.25 55.25 209.01 -209.01 11.13 -20.21 20.21 -83.57 83.57
75.03 106.94
B3右 M V
-16.53 -2.91 45.13 -45.13 219.71 -219.71 9.38 3.60 -33.97 33.97 -183.09 183.09
-23.91 16.30
跨中 M
M -46.06 -6.83 45.68 -45.68 254.43 -254.43 -64.83 A3
V 73.85 11.13 -13.67 13.67 -76.19 76.19 104.20
跨中 M -49.74 -7.53
-70.22
地基承载力深宽修正计算
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表 地基土的类别 人工填土,淤泥质土 偏心距e或惯性矩IL大于0.85的粘性土 含水比aw>0.8 红粘土: 含水比aw≤0.8 大面积压 压实度大于0.95的粉质粘土 实填土 最大干密度大于2.1t/m3的级配砂石 粉质粘土(粘粒含量ρc>10%的粉土) 粉土 粘粒含量ρc≤10%的粉土 偏心距e或惯性矩IL均小于0.85的粘性土 粉砂、细砂(不含很湿与饱和时的稍密状态)
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表地基土的类别1201514031505031644偏心距e或惯性矩il大于085的粘性土含水比aw08含水比aw08大面积压实填土压实度大于095的粉质粘土最大干密度大于21tm3的级配砂石粉质粘土粘粒含量c10的粉土粘粒含量c10的粉土偏心距e或惯性矩il均小于085的粘性土粉砂细砂不含很湿与饱和时的稍密状态
ηb 0 0 0 0.15 0 0 0.3 0.5 0.3 2
中砂、粗砂、砾砂和碎石土
3
基底上土 重度γm
kN/m3 18
深度小于0.5m时均
ηd 1 1 1.2 1.4 1.5 2 1.5 2 1.6 3
4.4
地基承载力深宽修正计算
fa
fak
ηb
ηd
宽度Bd
埋置深度d
基底下土 重度γ
kPa
kPa
m
m
kN/m3
259.6 200
2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
4
0.9
19
参数描述: fa 修正后地基承载力 fak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ηb 宽度修正系数 ηd 深度修正系数 Bd 基础宽度 d 基础埋置深度 γ 基底以下土重度 γm 基底以上土重度
超全高层抗震调整点总结!
超全高层抗震调整点总结!一.3.5.8条:侧向刚度变化、承载力变化、竖向抗侧力构件连续性不符合3.5.2、3.5.3、3.5.4条要求的楼层,地震作用标准值的剪力乘以1.25的增大系数。
二.4.3.12条:多遇地震水平地震作用计算时,结构各楼层对应于地震作用标准值的剪力应满足剪重比要求。
不满足时,需改变结构布置或调整结构总剪力和各楼层的水平地震剪力使之满足要求,具体详抗规5.2.5条条文说明。
三.8.1.4条:框架-剪力墙结构对应于地震作用标准值的各层框架总剪力应符合下列规定:1.满足Vf≥0.2Vo要求的楼层,框架总剪力不调整;不满足要求的楼层,其框架总剪力应按0.2Vo和1.5Vf,max二者的较小值采用。
2.各层框架地震总剪力调整后,应按调整前、后总剪力的比值调整每根框架柱和与之相连框架梁的剪力及端部弯矩标准值,框架柱轴力标准值可不调整。
(所有内力乘以比值)三.8.1.10条:抗风设计时,板柱剪力墙结构中各层筒体或剪力墙应能承担不小于80%相应方向该层承担的风荷载作用下的剪力;抗震设计时,应能承担各层全部相应方向的地震剪力,而各层板柱部分尚应能承担不小于20%相应方向该层承担的地震剪力。
(调整截面)三.9.1.11条:筒体结构的框架部分按侧向刚度分配的楼层地震剪力标准值应符合下列规定:1.框架部分分配的楼层地震剪力标准值的最大值不宜小于结构底部总地震剪力标准值的10%。
2.当框架部分分配的地震剪力标准值的最大值小于结构底部总地震剪力标准值的10%时,各层框架部分承担的地震剪力标准值应增大到结构底部总地震剪力标准值的15%;此时,各层核心筒墙体的地震剪力标准值宜乘以增大系数1.1,但可不大于结构底部总地震剪力标准值。
3.当框架部分分配的地震剪力标准值小于结构底部总地震剪力标准值的20%时,但其最大值不小于结构底部总地震剪力标准值的10%时,应按结构底部总地震剪力标准值的20%和框架部分楼层地震剪力标准值中最大值的1.5倍二者的较小值进行调整。
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组合内力增大调整系数
柱顶截面弯
1.1 (1.21=1.1*1.1)
矩值贡献的 剪力部分见 “其他层框
中 Mb
9度的一 直接按抗规式6.2.2-2计算M
直接按抗规式6.2.5-2计算V
其它层框架 级
(1.1M)
(1.1V)
柱柱端截面 (注:顶层 一级
1.4 (1.54=1.1*1.4)
1.96=1.4*1.4 (2.156=1.1*1.96)
抗规6.2.5
高规3.10.2-2 抗规6.2.5
抗规6.2.5
轴力 增大系数 被增大对象
1.0
计算值
1.0
计算值
1.0
计算值
规范条文 -
-
备注
注1:按梁端弯矩
设计值计算的剪
力设计值,即抗
规式6.2.4-1中
M
l b
M
r b
/ ln
注2:梁柱节点左 右梁端截面同时 针方向组合的弯 矩设计值之和, 即抗规式6.2.2-1
1.56=1.2*1.3 (1.716=1.1*1.56)
1.32=1.1*1.2 (1.452=1.1*1.32)
抗规式 6.2.5-1中由 底层柱柱底 截面弯矩计 算值贡献的 剪力部分, 柱顶截面弯 矩值贡献的 剪力部分见 “其他层框
1.44=1.2*1.2 (1.584=1.1*1.44)
【对一级V】
钢筋混凝土框架内力增大条增系数
构 结构 件 类型 类
型
部位
抗震等级
增大系数
(括号内数值为角
柱增大系数,依据
为抗规6.2.6)
弯矩 被增大对象
特一级
框
一级
架 全部框架梁 二级
1.0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参数调整
1、轴压比:查看: 混凝土构件配筋及钢结构验算简图调整标准: 抗规6.3.7和6.4.6,高规 6.4.2和7.2.14主要为控制结构的延性,规范对墙肢和柱均有相应限值要求,见抗规6.3.7和6.4.6,高规6.4.2和7.2.14。
轴压比不满足时的调整方法:1)程序调整:SATWE程序不能实现。
2)人工调整:增大该墙、柱截面或提高该楼层墙、柱混凝土强度。
2、周期比:查看:WZQ.OUT调整标准:高规4.3.5, A级扭转第一周期不应大于平动第一周期的0.9,B 级不应大于0.85主要为控制结构扭转效应,减小扭转对结构产生的不利影响,见高规 4.3.5。
周期比不满足要求,说明结构的扭转刚度相对于侧移刚度较小,结构扭转效应过大。
周期比不满足时的调整方法:1)程序调整:SATWE程序不能实现。
2)人工调整:只能通过人工调整改变结构布置,提高结构的扭转刚度;总的调整原则是加强结构外围墙、柱或梁的刚度,适当削弱结构中间墙、柱的刚度。
第一或第二振型为扭转时的调整方法:1)SATWE程序中的振型是以其周期的长短排序的。
2)结构的第一、第二振型宜为平动,扭转周期宜出现在第三振型及以后。
见抗规3.5.3条3款及条文说明“结构在两个主轴方向的动力特性(周期和振型)宜相近”。
3)当第一振型为扭转时,说明结构的扭转刚度相对于其两个主轴(第二振型转角方向和第三振型转角方向,一般都靠近X轴和Y轴)方向的侧移刚度过小,此时宜沿两主轴适当加强结构外围的刚度,并适当削弱结构内部的刚度。
4)当第二振型为扭转时,说明结构沿两个主轴方向的侧移刚度相差较大,结构的扭转刚度相对其中一主轴(第一振型转角方向)的侧移刚度是合理的;但相对于另一主轴(第三振型转角方向)的侧移刚度则过小,此时宜适当削弱结构内部沿“第三振型转角方向”的刚度,并适当加强结构外围(主要是沿第一振型转角方向)的刚度。
5)在进行上述调整的同时,应注意使周期比满足规范的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屈曲稳定(柱、支撑)
0.8
混 11.1.6
砌 10.1.5 抗 5.4.2 抗 5.4.3 高 11.1.7
抗震承载力调整系数汇总
受弯
0.75
正截面
偏压柱
轴压比<0.15(含轴压)
0.75
轴压比≥0.15
0.8
偏拉
0.85
混凝土
剪力墙
0.85
斜截面
各类构件及框架节点
0.85
受冲切
0.85
局压
1.0
预埋件锚筋
1.0
两端均有构造柱、芯柱的受剪0.9抗震墙组合砖墙
偏压、大偏拉、受剪
0.9
砌体
配筋砌块砌体抗震墙
偏压、大偏拉、受剪
0.85
自承重墙
受剪
1.0
其他砌体
受剪和受压
1.0
柱、梁、支撑、节点板件、
螺栓、焊缝
强度
0.75
钢结构
柱,支撑
稳定
0.8
当仅计算竖向地震作用
1.0
型钢混凝土梁
0.75
混合结构
型钢(钢管) 混凝土构件
正截面 斜截面
型钢混凝土柱及钢管混凝土柱 0.8
剪力墙
0.85
支撑
0.8
各类构件及节点
0.85
钢构件
强度破坏 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