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数学下册 27.2 相似三角形《利用两边和夹角判定三角形相似定理》同步测试A卷新人教版 精

合集下载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27.2.1.3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ppt课件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27.2.1.3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ppt课件

D B'
B
A'
E C' A
C
归纳: 由此得到利用两边和夹角来判定三角形相似的定理:
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A'
符号语言:
∵ AB AC ,∠A=∠A′, A' B' A' C'
B'
∴ △ABC ∽ △A′B′C′ .
C' A
B
C
思考:
对于△ABC和 △A′B′C′,如果 A′B′ : AB= A′C′ : AC. ∠B= ∠B′,这两个三角形一定会相似吗?
C
4. 如图,已知 △ABC中,D 为边 AC 上一点,P 为边
AB上一点,AB = 12,AC = 8,AD = 6,当 AP 的长
度为 4 或 9 时,△ADP 和 △ABC 相似. A
解析:当 △ADP ∽△ACB 时,
AP : AB =AD : AC ,∴ AP : 12 =6 : 8 ,
解得 AP = 9; 当 △ADP ∽△ABC 时,
P D
P
AD : AB =AP : AC ,∴ 6 : 12 = AP : 8 ,
2. 类似于判定三角形全等的 SAS 方法,能不能通过 两边和夹角来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呢?
讲授新课
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合作探究
利用刻度尺和量角器画 △ABC和 △A′B′C′,使
∠A=∠A′, AB AC k. 量出 BC 及 B′C′ 的长,
A' B' A'C'
两个三角形相似
它们的比值等于 k 吗?再量一量两个三角形另外的
解:∵ A B 7 , AC 14 = 7, A ' B ' 3 A'C' 6 3

人教数学·九年级下27.2.1 第3课时 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人教数学·九年级下27.2.1 第3课时 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新课讲解
D B'
A'
E C' A
B
C
新课讲解
归纳: 由此得到利用两边和夹角来判定三角形相似的定理:
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A'
符号语言:
∵ AB AC ,∠A=∠A′, A' B' A' C'
B'
∴ △ABC ∽ △A′B′C′ .
C' A
B
C
新课讲解
思考:
对于△ABC和 △A′B′C′,如果 A′B′ : AB= A′C′ : AC. ∠B= ∠B′,这两个三角形一定会相似吗?
新课讲解
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合作探究
利用刻度尺和量角器画 △ABC和 △A′B′C′,使
∠A=∠A′, AB AC k. 量出 BC 及 B′C′ 的长,
A' B' A' C'
两个三角形相似
它们的比值等于 k 吗?再量一量两个三角形另外的
两个角,你有什么发现?△ABC 与 △A′B′C′ 有何关
AB 4
提示:解题时要找准对应边.
解:∵ AE=1.5,AC=2,
∴ AE 3 AD .
E
AC 4 AB 又∵∠EAD=∠CAB,
B
∴ △ADE ∽△ABC,
∴ DE AD 3,∴ DE 3 BC 9 .
BC AB 4
4
4
A
D C
新课讲解
例3 如图,在 △ABC 中,CD 是边 AB 上的高,
A
又∵∠B=∠ACD,
D
∴ △ABC ∽ △DCA,

《27.2.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3课时)》教学设计-人教九下优质课精品

《27.2.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3课时)》教学设计-人教九下优质课精品

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3课时)一、内容和内容解析1.内容判定定理“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和“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2.内容解析全等是相似中放缩比例为1的特殊情形,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路:类比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SSS”“SAS”方法,发现并提出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简单方法.在探究“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度量,发现结论成立,再通过作与△A'B'C'相似的三角形,把证明相似的问题转化为证明所作三角形与△ABC全等的问题.“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证法与前一个判定方法的证明方法类似,再次体现了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的基础性作用.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判定定理“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和“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二、目标和目标解析1.目标(1)理解三角形相似的两个判定定理.(2)会运用三角形相似的两个判定定理解决简单的问题.2.目标解析达成目标(1)的标志是:理解两个判定定理的含义,能分清条件和结论,能用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表示.达成目标(2)的标志是:会用两个判定定理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从而解决简单的问题.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在两个判定定理的证明过程中,教科书作了一个中介三角形,使之与要证的三角形相似,再利用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和已知条件证明“中介三角形”与原三角形全等,这种转化的方法学生往往难以想到.其中通过线段的比相等证明线段相等,不同于以往常用的证明线段相等的方法,也会给定理的证明带来一定难度.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判定定理“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证明.四、教学过程设计 1.问题引入,类比猜想问题1 (1)两个三角形全等有哪些简便的判定方法?(2)全等是相似比为1的特殊情形.如图1,类比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判定△ABC 与△A'B'C'相似,是否有简便的判定方法?你有什么猜想?师生活动:问题(1)由学生口答.问题(2)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如果学生对“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是否正确存在疑问,可存疑,留在下一节课解决.对学生提出的判断三角形相似的方法进行归纳整理,指出本节课先研究“三边”和“两边及其夹角”的情形.设计意图:通过全等三角形与相似三角形之间特殊与一般的关系,运用类比的思维方式,让学生猜想出两三角形相似的简单判定方法,从而引出下一步要探究的问题.2.画图探究,初步感知问题2 在△ABC 与△A'B'C'中,如果满足B A AB ''=C B BC ''=C A AC''=k ,那么能否判定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师生活动:(1)画图探究.教师引导学生任意画△ABC ,取一个便于操作的k 值(如21,2等),得到△A'B'C'的三边长,再作出△A'B'C'.指导学生把画好的三角形剪下,比较它们的对应角是否相等,判断这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2)教师借助《几何画板》对k 取任意值的情况进行演示,让学生归纳发现的结论.并说明k =1时两个三角形全等,即全等是相似的特殊情况.设计意图: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探索新知,并与他人交流探讨,感受探索过程.k 取1时,两个三角形全等,取其他值时,两个三角形相似,进一步感受相似与全等的紧密联系.《几何画板》的动态演示,有利于学生更直观地发现结论.ABCA 'B 'C '图13.构造中介,证明定理问题3 怎样证明“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呢? 师生活动:(1)学生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并交流讨论.(2)当学生感到无处入手时,教师用学生剪出的△ABC 与△A'B'C'的纸片为模型,用较小的△ABC 放置于较大△A'B'C'的上(学生取的k 值不同,可能会出现两种图形,但证明的本质是相同的),点A 与点A'重合,点B 在边A'B'上,记为点D ,将点C 在A'C'上的位置记为点E .教师追问1:B'C'与DE 有什么位置关系?为什么? 师生活动:学生直观发现B'C'∥DE .教师追问2:由B'C'与DE 的位置关系可得到△A'DE 与△A'B'C'相似吗?为什么? 师生活动:学生回答由“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得到△A'DE 与△A'B'C'相似.教师追问3:我们先构造了一个与△ABC 全等的中介△A'DE ,得到△A'DE ∽△A'B'C',然后可得△ABC ∽△A'B'C'.这为我们证明“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提供了一个思路:能否在△A'B'C'上作一个与△A'B'C'相似的△A'DE ,再证明它与△ABC 全等呢?如何作?师生活动:(1)学生思考交流.教师展示学生的不同作法,并请学生说明△A'DE 与 △ABC 全等的原因.(2)由学生整理出证明思路,教师板书,从而得到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作DE ∥B'C',证明△A'DE ∽△A'B'C',从而把证明“△ABC 与△A'B'C'相似”的问题转化为证明△ABC ≌△A'DE 的问题.4.类比实验,自主探究问题4 全等三角形有“SAS ”的判定方法,类似地,△ABC 和△A'B'C'中,如果满足B A AB''=C A AC''=k ,且∠A =∠A',那么能否判定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师生活动:(1)教师借助《几何画板》对k 取任意值的情况进行演示,看△ABC 和△A'B'C'的另一组对应边的比是否为k ,另两组对应角是否相等.问:图中的△ABC 与△A'B'C'相似吗?为什么?学生提出猜想的结论.(2)学生模仿上一个定理的证明,讨论问题4的证明思路,在课后完成证明过程. (3)师生小结判定定理二的内容.并追问:对于△ABC 和△A'B'C',如果B A AB ''=C B BC'',且∠B =∠B',这两个三角形一定相似吗?如果将∠B =∠B'换成∠C =∠C',这两个三角形一定相似吗?为什么?让学生试着画画看,找出反例即可.设计意图:学生有前面探究活动的经验,教师提出问题后,利用《几何画板》辅助,学生容易获取初步结论,而且仿照上一个定理的证明,容易得到这个命题的证明思路.最后,学生通过考虑“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的情形,加强对三角形相似条件的理解与记忆.5.运用结论,解决问题例 根据下列条件,判断△ABC 和△A'B'C'是否相似,并说明理由: (1)AB =4 cm ,BC =6 cm ,AC =8 cm , A'B'=12 cm ,B'C'=18 cm ,A'C'=24 cm . (2)∠B =120°,AB =7 cm ,AC =14 cm , ∠A'=120°,A'B'=3 cm ,A'C'=6 cm .师生活动:师生共同分析从题干的条件中是否可能得到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教师提醒学生注意第(2)题中的角是不是已知两边的夹角.设计意图:使学生学会从现有条件中得到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条件. 6.变式训练,巩固提高判断图中的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并求出x 和y .师生活动:学生自主答题,写出相应的解答过程,然后互评. 设计意图: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7.回顾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回答下列问题: (1)你学到了哪些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 (2)你认为证明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思路是什么?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归纳本节课的知识点及判定定理的证明思路. 8.布置作业A BDE C y ° x 4530 54 36 46°20 图2152025402745图11.教科书第34页练习第1,3题. 2.教科书第42页习题27.2第2(1),3题.3.证明判定定理“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画图,写出已知、求证,并进行证明).六、目标检测设计1.下列条件中可以判定△ABC ∽△C B A '''的是( ). A .AC AB =''''C A B A B .AC AB =''''C A B A ,∠B =∠B' C .B A AB ''=''C A AC =C B BC''D .''B A AB =''C A AC设计意图:考查对三角形相似的两个判定定理的条件特征的理解. 2.如图,已知△ABC ,则下列四个三角形中,与△ABC 相似的是( ).设计意图:考查判定定理“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应用. 3.在△ABC 和△A'B'C'中,AB =6,BC =8,AC =5,A'B'=3,B'C'=4,则当A'C'=______时,△ABC ∽△A'B'C'.设计意图:考查用“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4.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 (4,0),B (0,2),如果点C 在x 轴的正半轴上(点C 与点A 不重合),当点C 的坐标为 时,△BOC 与△AOB 相似.设计意图:结合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知识,考查用“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5.如图,在正方形ABCD 中,点P 是BC 上的一点,BP =3PC ,点Q 是CD 中点,求证:△ADQ ∽△QCP .ABCDQP (第5题)A B C 555 555 55 56675° 75°30° 40° A B CD(第4题)设计意图:结合勾股定理,考查用“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

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AB=2,BC=2 2,AC=2 5,FE=2,DE= 2,
DF= 10,

DABE=
2= 2
2,BECF=2 2 2=
2,DACF=2
5= 10
2.
∴ DABE=BECF=DACF,∴△ABC∽△DEF.
感悟新知
知识点 5 边角关系判定三角形相似定理
知5-讲
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
感悟新知
知识点 1 相似三角形
知1-讲
1. 定义:如果在两个三角形中,三个角分别相等,三条边 成比例,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感悟新知
如图27.2-1,在△ ABC 和△ A′B′C′中,
知1-讲
∠ A= ∠ A′,∠ B= ∠ B′,∠ C= ∠ C′, △ABC
AB BC AC k,
↔ ∽△A′B′C′.
感悟新知
知2-练
3-1. 如图,l1 ∥ l2 ∥ l3,AB=3,AD=2,DE=4,EF=9, 求BC,BF 的长.
感悟新知
解:∵ l1∥l2∥l3, ∴ ABBC=ADDE.

AB=3,AD=2,DE=4,

3 BC
=24,
解得 BC=6.
知2-练
∵ l1∥l2∥l3,

BF EF

AB AC
第27章 相似
27.2 相似三角形
27.2.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学习目标
1 课时讲解
2 课时流程
逐点 导讲练
相似三角形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 平行线截三角形相似的定理 三边关系判定三角形相似定理 边角关系判定三角形相似定理 角的关系判定三角形相似定理 直角三角形相似的判定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一)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课件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一)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课件

∠BAD=20°,求∠CAE的度数.
AD DE AE
解:∵ AB BC AC ,
AD DE AE
∴△ABC∽△ADE(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BAC=∠DAE.
∴∠BAC - ∠DAC =∠DAE-∠DAC.
即 ∠BAD=∠CAE.
B
∵∠BAD=20°,
∴∠CAE=20°. D
A
C E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一)
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学习目标
1.复习已经学过的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 2.掌握利用三边来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方法.(重点、难点)
导入新课
回顾与思考
A
问题 如图,DE∥BC,△ADE∽△ABC?
D
E
B
C
类似于判定三角形全等的SSS方法,我们能不能通过三边
来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呢?
讲授新课
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合作探究 问题:在下面两个三角形中,若 A' B' B' C' A' C' ,
AB BC AC
△ABC∽△A′B′C′?. A
A′
B′
C′
B
C
通过画图不难发现∠A=∠A',∠B=∠B',∠C=∠C'.
所以△ABC∽△A′B′C′.
试利用前面的定理证明该结论.
证明:在△ABC的边AB(或延长线)上截取AD=A′B′,
又∵AD=A′B′,∴AD:AB=A′B′:AB.
∴∠BAC=∠DAE.
(2)AB=4, ∴ △PAC ∽ △PDB
所以△ABC∽△A′B′C′. 证明:设____________= k . DE=20, EF=16, DF=8.

人教版 九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十七章:相似 27.2 相似三角形教案设计

人教版 九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十七章:相似    27.2  相似三角形教案设计

相似三角形一、目标与策略明确学习目标及主要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首要条件,要做到心中有数!学习目标:●了解相似三角形的概念,会准确找出两个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

●探索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会选择恰当的方法识别两个三角形相似。

●探索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能运用性质进行有关计算。

●通过典型实例认识现实生活中物体的相似,能运用图形相似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培养合情推理和数学说理能力。

重点:●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会运用判定定理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运用三角形相似的知识计算不能直接测量物体的长度和高度;相似三角形和相似多边形的周长、面积的性质的理解与运用。

难点:●相似三角形判定方法的运用;灵活运用三角形相似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何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探索证明相似多边形面积的性质。

学习策略:对于本知识点的学习,应由低到高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先识记并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灵活运用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进行证明或计算。

●学会由实际问题构建实际三角形,利用相似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

●结合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从本质上去理解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在实际应用中加深体会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二、学习与应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科学地预习才能使我们上课听讲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知识回顾——复习学习新知识之前,看看你的知识贮备过关了吗?(一)相似图形的概念我们把的图形称为相似图形(similar figures).(二)成比例线段对于四条线段a b c d 、、、,如果其中两条线段的比(即它们长度的比)与另两条线段的比 ,如a c b d =(即ad bc =),我们就说这四条线段是成比例线段,简称比例线段(proportional segments).(三)相似多边形(similar polygons)(1)相似多边形的特征:相似多边形的对应 相等,对应 相等.(2)相似多边形的识别:如果两个多边形的对应 相等,对应 相等,那么这两个多边形相似.(四)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简写形式)、 、 、 。

九年级数学《相似三角形的判定(2)》教案

九年级数学《相似三角形的判定(2)》教案
4、教师指定一名学生板书定理,并特别指出关于命题的理论证明,作为课后作业;
由学生对判定定理二的方法进行小结,教师注意引导:(1)相似三角形的条件;(2)注意区别“夹角相等”的条件;(3)引出思考问题。学生画图时是否能联想、类比全等三角形中SSA条件下的不确定性。
【设计意图】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结论的确定性,证明的必要性,以及证明的严谨性。
且∠A=∠A`,那么能否判定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1)学生画图,自主展开探究活动;
(2)形成结论:
“两个三角形的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并且它们额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3)小结与思考
如果在△ABC中∠B=30°,AB=5㎝ AC=4㎝ ,在△DEF中∠E=30°EF=10㎝ ED=8㎝ ,这两个三角形一定相似吗?试着画画看?
师生以谈话交流的形式归纳本节课所学,教师用概括性的语言给一点拨,并板书。
【设计意图】
通过总结,关注学生课堂的整体感觉,使学生进一步将数学知识系统化。
板书设计
定理一的证明
练习
27.2.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1、两个判定定理:
2、一种数学思想:
3、几点注意:
练习
教学反思
本节“课题学习”,主要是让学生多动手、多实践、多猜想、多论证、多总结。对于其中一些结论,大胆地鼓励学生进行说理甚至证明,说理证明的形式多样,可口述,可书写,可交流探讨,通过学习,进一步让学生了解规则的几何图形的几何图形的重心就是它的几何中心,体会数学和物理学科之间的联系。注重对学生以下各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实践探究能力;猜想发现能力;说明理由逻辑推理能力。
活动3 验证假设,获得定论
问题1:怎样证明这个命题是正确的呢?

九年级下册人教版数学习题课件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2课时 由三边或两边和夹角判定三

九年级下册人教版数学习题课件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第2课时 由三边或两边和夹角判定三

6.(3分)如图,A,B两点被池塘隔开,在AB外任取一点C,连接AC, BC,并分别取其三等分点M,N(M,N两点均靠近点C),量得MN=5 m,则AB的长是( B ) A.10 m B.15 m C.20 m D.25 m
7.(4分)如图,已知∠DAB=∠EAC,添加一个条件:________ ___AA_DB___=__AA_CE___(答__案__不__唯__一__)_______________,使△ ADE∽△ABC.
12.(易错题)如图,在△ABC中,D为边AC上的一点,若AB=12,AC=8,AD=6,P为边AB上的一动点,则当AP的长为
_5_c_m_/_s_,__分2_c_m_别_/s_的时以速,度△1沿.A5D射Pc线和mO△N/As,B,OCM相2的似c方.m向运/s动的,速连接度EF,沿A射E,E线F与OOAN交,于点OCM,且的当点方E到向达运点B动时,,点F连也随接之停E止F运,动,设运
8.(4分)如图,用一个交叉卡钳(两条尺长AC和BD相等,OC=OD)量 零件的内孔直径AB,若OC∶OA=1∶2,量得CD=10 cm,则零件的 内孔直径AB的长为__2_0_ cm.
9.(8分)如图,在△ ABC中,∠ACB=90°,点 D,E分别是边BC,AB上的点,且BBAE =BBDC =
BC 13.如图,点P为∠MON的平分线OC上的一点,以点P为顶点的∠APB两边分别与射线OM,ON相交于点A,B,如果∠APB在绕点P旋 B′C′ ,∴△ABC∽△A′C′B′ 转时始终满足OA·OB=OP2,我们就把∠APB叫做∠MON的“关联角”.如果∠MON=50°,∠APB是∠MON的“关联角”,那么
其对应角∠B的度数相比(
)D
A.增加了10% B.减少了10%

27.2.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课时2 用三边关系、边角关系判定三角形相似

27.2.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课时2 用三边关系、边角关系判定三角形相似
第二十七章 相似
27.2 相似三角形 27.2.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课时2 用三边关系、边角关系判定三角形相似
目 录
CONTENTS
1 学习目标 3 新课讲解 5 当堂小练
2 新课导入 4 课堂小结 6 拓展与延伸
学习目标
1.复习已经学过的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 2.掌握三边关系、边角关系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并能进行相 关计算.(重点、难点)
新课讲解
结论
由此我们得到利用三边判定三角形相似的定理: 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符号语言:

AB AB
BC B C
CA C A

∴ △ ABC ∽ △A′B′C.
新课讲解
典例分析 例1 判断图中的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并说明理由.

C
3
3.5
2.4 D
E
1.8
A
4
B
2.1 F
解:在 △ABC 中,AB > BC > CA,在 △ DEF中, DE > EF > FD.
解得 AP = 9; 当 △ADP ∽△ABC 时, AD : AB =AP : AC ,∴ 6 : 12 = AP : 8 , 解得 AP = 4. ∴ 当 AP 的长度为 4 或 9 时,
P D
P C
B
△ADP 和 △ABC 相似.
拓展与延伸
4. 如图,△ABC中,点 D,E,F 分别是 AB,BC,CA的中点,求证: △ABC∽△EFD.
新课导入
情景导入
证明三角形全等有哪些方法?你能从中获得证 明三角形相似的启发吗?
A
D
E
SSS,SAS,AAS, ASA,HL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数学:第27章 相似 同步教案(全章)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数学:第27章  相似   同步教案(全章)

第二十七章相似27.1 图形的相似第1课时相似图形教学目标1.通过对事物图形的观察、思考和分析,认识相似的图形.2.经历动手操作的活动过程,增强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3.体会图形的相似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与应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预习反馈阅读教材P24~25,弄清楚相似图形的概念,能正确判断两个图形是否相似.并完成下列预习内容.①把形状相同的图形叫做相似图形.②两个图形相似,其中一个图形可以看作是由另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得到的.③从放大镜里看到的三角板和原来的三角板相似吗?相似.④哈哈镜中人的形象与本人相似吗?不相似.⑤全等三角形相似吗?相似.⑥生活中哪些地方会见到相似图形?答案不唯一.【点拨】研究几何主要是研究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与位置,只要形状相同的两个图形就叫做相似图形.例题讲解:例1下列各图中哪组图形是相似图形(C)A BC D【点拨】观察图形,要从本质入手,如C,将小图的位置稍加旋转就可以发现它们是相似图形.【跟踪训练1】下列图形中,不是相似图形的是(C)A BC D【跟踪训练2】(教材P25练习2)如图,图形(a)~(f)中,哪些与图形(1)或(2)相似?解:(d)与(1)相似,(e)与(2)相似.巩固训练1.如图所示各组图形中,两个图形形状不相同的是(C)A BC D2.下列图形中:①放大镜下的图片与原来的图片;②幻灯片的底片与投影在屏幕上的图象;③天空中两朵白云的照片;④卫星上拍摄的长城照片与相机拍摄的长城照片.其中相似的组数有(C)A.4组B.3组C.2组D.1组课堂小结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主要内容?2.全等三角形和相似三角形有哪些区别和联系?第2课时相似多边形与比例线段教学目标1.结合现实情境了解成比例线段,并能运用比例线段进行计算求值,理解并掌握相似多边形的性质以及运用相似多边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2.在探索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交流合作精神.预习反馈阅读教材P26~27,理解并掌握“相似多边形”及“相似比”的概念,并完成下列预习内容:①对于四条线段a,b,c,d,如果其中两条线段的比等于另两条线段的比,如ab=cd(即ad=bc),那么我们就说这四条线段是成比例.②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③相似多边形对应边的比称为相似比,当相似比为1,这两个多边形全等.④用一个放大镜看一个四边形ABCD,若该四边形的边长放大5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A.角A是原来的5倍B.周长是原来的5倍C.每一个内角都发生了变化D .以上说法都不对 例题讲解:例1 下列图形中,不一定相似的是(D) A .任意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 B .任意两个等边三角形 C .任意两个正方形 D .任意两个菱形【跟踪训练1】 下列四组图形中,一定相似的是(D) A .正方形与矩形 B .正方形与菱形C .菱形与菱形D .正五边形与正五边形例2 (教材P26例)如图,四边形ABCD 和EFGH 相似,求角α,β的大小和EH 的长度x.【解答】 因为四边形ABCD 和EFGH 相似,所以它们的对应角相等,由此可得,α=∠C =83°,∠A =∠E =118°.在四边形ABCD 中,∠β=360°-(78°+83°+118°)=81°.因为四边形ABCD 和EFGH 相似,所以它们的对应边成比例,由此可得EH AD =EF AB ,即x 21=2418.解得x =28.【点拨】 相似多边形对应边成比例,关键要理解“对应”二字.【跟踪训练2】 如图,DE ∥BC ,DE =3,BC =9,AD =1.5,AB =4.5,AE =1.4,AC =4.2. (1)求AD AB ,AE AC ,DEBC 的值;(2)求证:△ADE 与△ABC 相似.解:(1)AD AB =1.54.5=13,AE AC =1.44.2=13,DE BC =39=13.(2)证明:∵DE ∥BC , ∴∠D =∠B ,∠E =∠C.又∵∠DAE =∠BAC ,AD AB =AE AC =DEBC,∴△ADE 与△ABC 相似. 例3 已知A ,B 两地的实际距离AB =5 km ,画在地图上的距离CD =2 cm ,则这张地图的比例尺是1∶250__000. 【点拨】 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比例尺.【跟踪训练3】 (教材P27练习1)在比例尺为1∶10 000 000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的距离是30 cm ,求两地的实际距离.解:设两地的实际距离为x.30x =110 000 000. 解得x =300 000 000.∵300 000 000 cm =3 000 km.∴两地的实际距离为3 000 km.巩固训练 1.下列各组线段中,成比例线段的是(B)A .1,2,3,4B .1,2,2,4C .3,5,9,13D .1,2,2,3 2.下列各组图形中,必定相似的是(D) A .两个等腰三角形B .各有一个角是40°的两个等腰三角形C .两条边之比都是2∶3的两个直角三角形D .有一个角是100°的两个等腰三角形3.在一张由复印机出来的纸上,一个多边形的一条边由原来的1 cm 变成了4 cm ,那么这次复印的放缩比例为4∶1.4.把矩形对折后得到的矩形和原来的矩形相似,那么这个矩形的长与宽之比为2.5.已知三个数,1,2,3,请你再添上一个(只填一个)数,使它们能构成一个比例式,则这个数是23. 6.在两个相似的五边形中,一个边长分别为1,2,3,4,5,另一个最大边为8,则后一个五边形的周长是多少?解:另一个五边形的周长为24. 课堂小结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2.如何根据相似多边形的概念判断多边形相似?27.2 相似三角形 27.2.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第1课时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教学目标1.理解相似三角形的概念.2.掌握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基本事实及推论. 3.掌握判定三角形相似的预备定理. 预习反馈阅读教材P29~31,弄懂相似三角形的概念,理解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和相似三角形判定的预备定理.并完成下面的预习内容.①如果△ABC ∽△A 1B 1C 1,且相似比为k ,那么△A 1B 1C 1∽△ABC 的相似比为1k.②如图,l 1,l 2分别被l 3,l 4,l 5所截,且l 3∥l 4∥l 5,则AB 与DE 对应,BC 与EF 对应,DF 与AC 对应;AB BC =(DE )(EF ),AB (AC )=(DE )DF ,AB DE =(BC )(EF )=(AC )(DF ).③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与其他两边(或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点拨】 找准对应线段是关键. 例题讲解:例1 (教材补充例题)如图,DE ∥BC ,则下面比例式不成立的是(B)A.ADAB=AEACB.DEBC=ECACC.ADDB=AEECD.BCDE=ACAE【跟踪训练1】如图所示,已知AB∥CD∥EF,那么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A.ADDF=BCCEB.BCCE=DFADC.CDEF=BCBED.CDEF=ADAF例2(教材补充例题)如图,ED∥BC,EC,BD相交于点A,过A的直线交ED,BC分别于点M,N,则图中有相似三角形(C)A.1对B.2对C.3对D.4对【跟踪训练2】如图,在△ABC中,点D在BC上,EF∥BC,分别交AB,AC,AD于点E,F,G,图中共有几对相似三角形?分别是哪几对?解:共有3对相似三角形,分别是:△AEG∽△ABD,△AGF∽△ADC,△AEF∽△ABC.巩固训练1.如图所示,若△ABC∽△DEF,则∠E的度数为(C)A.28°B.32°C.42° D.52°2.如图,在▱ABCD中,点E在边AD上,射线CE,BA交于点F,下列等式成立的是(C)A.AE ED =CE EFB.AE ED =CD AFC.AE ED =FA ABD.AE ED =FE FC3.如图,在△ABC 中,DE ∥BC ,DE =2,BC =6,AD =3,求BD 的长.解:∵DE ∥BC , ∴△ADE ∽△ABC. ∴AD AB =DE BC ,即3AB =26. ∴AB =9.∴BD =AB -AD =9-3=6. 课堂小结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2.当平行线与三角形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吗?第2课时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2教学目标掌握三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和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这两个判定三角形相似的定理. 预习反馈阅读教材P32~34,理解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与判定定理2.完成下列预习内容. ①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组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②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并且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③下列是两位同学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判定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你认为他们的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并写出你的解答.判断如图所示的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简单说明理由.甲同学:这两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虽然分别相等,但是它们的边的比不相等,AC IJ ≠AB HJ ≠BCHI ,所以他们不相似.乙同学:这两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相等,对应边之比也相等,所以它们相似.解:甲同学的说法不正确,甲同学所分析的边的比不是对应边的比,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概念,甲同学的说法不正确;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概念,乙同学的说法正确.【点拨】 判断三角形相似要注意对应关系,找对应边和对应角时可类比全等三角形中找对应边和对应角的方法.例题讲解:例1 (教材P33例1(1))根据下列条件,判断△ABC 与△A ′B ′C ′是否相似,并说明理由: AB =4 cm ,BC =6 cm ,AC =8 cm ,A ′B ′=12 cm ,B ′C ′=18 cm ,A ′C ′=24 cm.【解答】 ∵AB A ′B ′=412=13,BC B ′C ′=618=13,AC A ′C ′=824=13,∴AB A ′B ′=BC B ′C ′=ACA ′C ′.∴△ABC ∽△A ′B ′C ′.【跟踪训练1】 如图,在△ABC 中,AB =25,BC =40,AC =20,在△ADE 中,AE =12,AD =15,DE =24,试判断这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并说明理由.解:相似.理由:∵AC AE =2012=53,AB AD =2515=53,BC DE =4024=53,∴AC AE =AB AD =BCDE.∴△ABC ∽△ADE. 例2 (教材P33例1(2))根据下列条件,判断△ABC 与△A ′B ′C ′是否相似,并说明理由: ∠A =120°,AB =7 cm ,AC =14 cm ,∠A ′=120°,A ′B ′=3 cm ,A ′C ′=6 cm.【解答】 ∵AB A ′B ′=73,AC A ′C ′=146=73,∴AB A ′B ′=ACA ′C ′.又∠A =∠A ′,∴△ABC ∽△A ′B ′C ′.【跟踪训练2】 如图,四边形ABCD ,CDEF ,EFGH 都是正方形.(1)△ACF 与△ACG 相似吗?说说你的理由; (2)求∠1+∠2的度数.解:(1)相似.理由:设正方形的边长为a ,则AC =a 2+a 2=2a ,∵AC CF =2a a =2,CG AC =2a 2a =2,∴AC CF =CGAC.又∵∠ACF =∠GCA ,∴△ACF ∽△GCA. (2)∵△ACF ∽△GCA ,∴∠1=∠CAF.∵∠CAF +∠2=45°,∴∠1+∠2=45°. 巩固训练1.在△ABC 和△A ′B ′C ′中,AB =9 cm ,BC =8 cm ,CA =5 cm ,A ′B ′=4.5 cm ,B ′C ′=2.5 cm ,C ′A ′=4 cm ,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A .△ABC 与△A ′B ′C ′相似 B .AB 与B ′A ′是对应边C .两个三角形的相似比是2∶1D .BC 与B ′C ′是对应边2.在△ABC 与△A ′B ′C ′中,已知AB ·B ′C ′=BC ·A ′B ′,若使△ABC ∽△A ′B ′C ′,还应增加的条件是(C)A .AC =A ′C ′B .∠A =∠A ′C .∠B =∠B ′D .∠C =∠C ′3.如图,两个三角形的关系是相似(填“相似”或“不相似”),理由是这两个三角形的三边对应成比例.4.右图中的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不相似,说明理由:对应边不成比例.5.如图,DE 与△ABC 的边AB ,AC分别相交于D ,E 两点,若AE =2 cm ,AC =3 cm ,AD =2.4 cm ,AB =3.6 cm ,DE =43cm ,则BC 的长为多少?解:∵AE =2 cm ,AC =3 cm ,AD =2.4 cm ,AB =3.6 cm , ∴AE AC =AD AB =23. ∵∠A =∠A ,∴△ADE ∽△ABC. ∴DE BC =AE AC. 又∵DE =43 cm ,∴43BC =23.∴BC =2 cm. 【点拨】 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可以进行边的计算. 课堂小结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有什么借鉴作用?第3课时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3教学目标1.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3.2.了解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3.深化对相似三角形的三个判定方法的理解,并能够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解决相似三角形的有关问题.预习反馈阅读教材P35~36,理解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3及直角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完成下列预习内容. ①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②如果两个直角三角形中,有一条直角边和斜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③要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再找除直角外的一组内角对应相等,就可以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判定3,判定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④如图所示,已知∠ADE =∠B ,则△AED ∽△ACB .理由是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⑤顶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相似吗?为什么?解:相似,理由:根据三角形内角和,顶点对应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其底角也对应相等.再根据“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这个判定定理即可判断这两个等腰三角形相似.【点拨】 要根据已知条件选择适当的方法判定三角形相似.例题讲解:例1 (教材P35例2)如图,在Rt △ABC 中,∠C =90°,AB =10,AC =8.E 是AC 上一点,AE =5,ED ⊥AB ,垂足为D.求AD 的长.【解答】 ∵ED ⊥AB , ∴∠EDA =90°.又∠C =90°,∠A =∠A , ∴△AED ∽△ABC. ∴AD AC =AE AB .∴AD =AC ·AE AB =8×510=4. 【跟踪训练1】 如图,∠1=∠3,∠B =∠D ,AB =DE =5,BC =4. (1)△ABC ∽△ADE 吗?说明理由; (2)求AD 的长.解:(1)△ABC ∽△ADE.理由如下:∵∠1=∠3,∴∠1+∠2=∠3+∠2, ∴∠BAC =∠DAE. 又∵∠B =∠D , ∴△ABC ∽△ADE. (2)由(1),知AB AD =BCDE .∴5AD =45.解得AD =254. 例2 (教材补充例题)已知:如图,∠ABC =∠CDB =90°,AC =a ,BC =b ,当BD 与a ,b 之间满足怎样的关系时,这两个三角形相似?【解答】 ∵∠ABC =∠CDB =90°, (1)当BC BD =ABCD 时,△ABC ∽△CDB ,此时BC BD =AB CD =AC BC ,即a b =b BD .∴BD =b 2a.即当BD =b2a 时,△ABC ∽△CDB.(2)当AB BD =BCCD 时,△ABC ∽△BDC ,此时AB BD =BC CD =AC BC ,即AB BD =AC BC. ∴a 2-b 2BD =a b ,BD =b a a 2-b 2.∴当BD =b aa 2-b 2时,△ABC ∽△BDC.综上所述,即当BD =b 2a 或BD =b aa 2-b 2时,这两个三角形相似.【点拨】 本题要考虑当两个三角形有一个角相等时,夹这个角的两边的比相等时有两种情况.【跟踪训练2】 在△ABC 和△A 1B 1C 1中,∠A =∠A 1=90°,添加下列条件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是(D) A .∠B =∠B 1 B.AB A 1B 1=ACA 1C 1C.AB A 1B 1=BC B 1C 1 D.AB B 1C 1=AC A 1C 1巩固训练 1.下列条件中,一定能判断两个等腰三角形相似的是(C) A .都含有一个40°的内角 B .都含有一个50°的内角 C .都含有一个60°的内角 D .都含有一个70°的内角 2.在△ABC 与△A ′B ′C ′中,有下列条件:(1)AB A ′B ′=BC B ′C ′;(2)BC B ′C ′=ACA ′C ′;(3)∠A =∠A ′;(4)∠C =∠C ′,如果从中任取两个条件组成一组,那么能判断△ABC ∽△A ′B ′C ′的共有(C)A .1组B .2组C .3组D .4组3.如图,在△ABC 中,∠C =90°,E 是BC 上一点,ED ⊥AB ,垂足为D.求证:△ABC ∽△EBD.证明:∵ED ⊥AB , ∴∠EDB =90°. ∵∠C =90°, ∴∠EDB =∠C.∵∠B =∠B , ∴△ABC ∽△EBD. 课堂小结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与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有何区别?27.2.2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教学目标理解并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预习反馈阅读教材P37~39,理解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并完成下列预习内容.(1)相似三角形对应中线的比、对应高的比、对应角平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2)如图,△ABC ∽△A ′B ′C ′,相似比为k,AD ⊥BC 于点D ,A ′D ′⊥B ′C ′于点D ′.①你能发现图中还有其他的相似三角形吗?【解答】 其他的相似三角形还有△ABD ∽△A ′B ′D ′,△ADC ∽△A ′D ′C ′.②△ABC 与△A ′B ′C ′中,C △ABCC △A ′B ′C ′=k ,S △ABCS △A ′B ′C ′=k 2.【点拨】 在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时,要注意周长的比与面积的比之间的区别,不要混为一谈,另外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反过来相似比等于面积比的算术平方根.例题讲解:例 (教材P38例3)如图,在△ABC 和△DEF 中,AB =2DE ,AC =2DF ,∠A =∠D.若△ABC 的边BC 上的高为6,面积为125,求△DEF 的边EF 上的高和面积.【解答】 在△ABC 和△DEF 中, ∵AB =2DE ,AC =2DF , ∴DE AB =DF AC =12.又∠D =∠A , ∴△DEF ∽△ABC ,△DEF 与△ABC 的相似比为12.∵△ABC 的边BC 上的高为6,面积为125,∴△DEF 的边EF 上的高为12×6=3,面积为(12)2×125=3 5.【跟踪训练】 如图,在▱ABCD 中,E 是CD 的延长线上一点,BE 与AD 交于点F ,CD =2DE.若△DEF 的面积为10,则▱ABCD 的面积为多少?解:∵四边形ABCD 为平行四边形, ∴AD ∥BC ,AB ∥CE.∴△DEF ∽△CEB ,△DEF ∽△ABF.∴S△DEFS△CEB=(DECE)2=(DECD+DE)2=(DE3DE)2=19,S△DEFS△ABF=(DEAB)2=(DECD)2=(DE2DE)2=14.∴S△CEB=90,S△ABF=40.∴S▱ABCD=S△ABF+S四边形BCDF=S△ABF+S△CEB-S△DEF=40+90-10=120.巩固训练1.若两个相似三角形的相似比为1∶2,则它们面积的比为(C)A.2∶1 B.1∶ 2C.1∶4 D.1∶52.如图,在▱ABCD中,点E在边DC上,DE∶EC=3∶1,连接AE交BD于点F,则△DEF的面积与△BAF的面积之比为(B)A.3∶4 B.9∶16 C.9∶1 D.3∶13.如果△ABC∽△DEF,A,B分别对应D,E,且AB∶DE=1∶2,那么下列等式一定成立的是(D)A.BC∶DE=1∶2B.△ABC的面积∶△DEF的面积=1∶2C.∠A的度数∶∠D的度数=1∶2D.△ABC的周长∶△DEF的周长=1∶24.如果两个相似三角形的面积的比是4∶9,那么它们对应的角平分线的比是2∶3.5.已知△ABC∽△A1B1C1,△ABC的周长与△A1B1C1的周长的比值是32,BE,B1E1分别是它们对应边上的中线,且BE=6,则B1E1=4.6.如图所示,Rt△ABC∽Rt△DFE,CM,EN分别是斜边AB,DF上的中线,已知AC=9 cm,CB=12 cm,DE=3 cm.(1)求CM和EN的长;(2)你发现CMNE的值与相似比有什么关系?得到什么结论?解:(1)在Rt△ABC中,AB=AC2+CB2=92+122=15,∵CM是斜边AB的中线,∴CM=12AB=7.5.∵Rt△ABC∽Rt△DFE,∴DEAC=DFAB,即39=13=DF15.∴DF=5.∵EN为斜边DF上的中线,∴EN=12DF=2.5.(2)∵CMEN=7.52.5=31,相似比为ACDE=93=31,∴相似三角形对应中线的比等于相似比.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27.2.3 相似三角形应用举例教学目标1.通过本节相似三角形应用举例,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和性质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加深对相似三角形的理解与认识.2.在活动过程中使学生积累经验与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与兴趣.预习反馈阅读教材P39~40,进一步体会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并完成下列预习内容.(1)太阳光下,同一时刻,物体的长度与其影长成正比(正比或反比).(2)太阳光下,同一时刻,物体的高度、影子、光线构成的三角形相似吗?答:相似.例题讲解:例1(教材P40例5)如图,为了估算河的宽度,我们可以在河对岸选定一个目标点P,在近岸取点Q和S,使点P,Q,S共线且直线PS与河垂直,接着在过点S且与PS垂直的直线a上选择适当的点T,确定PT与过点Q且垂直PS的直线b的交点R.已测得QS=45 m,ST=90 m,QR=60 m,请根据这些数据,计算河宽PQ.【解答】∵∠PQR=∠PST=90°,∠P=∠P,∴△PQR∽△PST.∴PQPS=QRST,即PQPQ+QS=QRST,PQPQ+45=6090,PQ×90=(PQ+45)×60.解得PQ=90 m.答:河宽大约为90 m.【跟踪训练1】(菏泽中考)如图,M,N为山两侧的两个村庄,为了两村交通方便,根据国家的惠民政策,政府决定打一直线涵洞,工程人员为计算工程量,必须计算M,N两点之间的直线距离,选择测量点A,B,C,点B,C分别在AM,AN上,现测得AM=1千米,AN=1.8千米,AB=54米,BC=45米,AC=30米,求M,N两点之间的直线距离.解:连接MN.∵ACAM=301 000=3100,ABAN=541 800=3100,∴ACAM=ABAN.又∵∠BAC=∠NAM,∴△BAC∽△NAM.∴BCMN=3100,即45MN=3100.∴MN=1 500.答:M,N两点之间的直线距离为1 500米.例2小刚用下面的方法来测量学校大楼AB的高度.如图,在水平地面上的一面平面镜,镜子与教学大楼的距离EA=21 m,当他与镜子的距离CE=2.5 m时,他刚好能从镜子中看到教学大楼的顶端B,已知他的眼睛距地面高度DC=1.6 m,请你帮助小刚计算出教学大楼的高度AB是多少m?(注意: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解答】 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则有∠DEF =∠BEF ,而FE ⊥AC , ∴∠DEC =∠BEA.又∵∠DCE =∠BAE =90°, ∴△DEC ∽△BEA.∴CD AB =ECEA .又∵DC =1.6,EC =2.5,EA =21, ∴1.6AB =2.521.∴AB =13.44. 答:建筑物AB 的高度为13.44 m.【点拨】 从实际问题的情景中,找出相似三角形是解决本类题型的关键.【跟踪训练2】 如图,某校数学兴趣小组利用自制的直角三角形硬纸板DEF 来测量操场旗杆AB 的高度,他们通过调整测量位置,使斜边DF 与地面保持平行,并使边DE 与旗杆顶点A 在同一直线上.已知DE =0.5米,EF =0.25米,目测点D 到地面的距离DG =1.5米,到旗杆的水平距离DC =20米,求旗杆的高度.解:由题意可得,△DEF ∽△DCA ,则DE DC =EFAC ,∵DE =0.5米,EF =0.25米,DG =1.5米,DC =20米, ∴0.520=0.25AC.解得AC =10. 故AB =AC +BC =AC +DG =10+1.5=11.5(米). 答:旗杆的高度为11.5米. 巩固训练1.如图,小明在打网球时,击球点距球网的水平距离为8 m ,已知网高为0.8 m ,要使球恰好能打过网,而且落在离网4 m 的位置,则球拍击球时的高度h 为2.4m.2.如图,测得BD =120 m ,DC =60 m ,EC =50 m ,求河宽.解:由题意,可得∠B =∠C =90°,∠ADB =∠EDC ,∴△ADB ∽△EDC. ∴AB EC =BD CD ,即AB =BD ·EC CD =120×5060=100(m). 答:河宽AB 为100 m.【点拨】 证明相似三角形的方法很多,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简单、合适的一种.课堂小结利用相似三角形进行测量的一般步骤:(1)因地制宜,构造相似三角形;(2)测量与所求线段对应的边的长以及另外任意一组对应边的长;(3)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进行计算.27.3 位似第1课时位似图形的概念及画法教学目标1.正确理解位似图形等有关概念,能够按照要求利用位似将图形进行放大或缩小以及能够正确地作出位似图形的位似中心.2.在实际操作和探究活动中,让学生感受、体会到几何图形之美,提高对数学美的认识层次,陶冶美育情操,激发学习热情.预习反馈阅读教材P47~48,完成下列预习内容.(1)两个多边形不仅相似,而且对应点的连线相交于一点,对应边互相平行,像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位似图形,这个点叫做位似中心.(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A.两个图形如果是位似图形,那么这两个图形一定全等B.两个图形如果是位似图形,那么这两个图形不一定相似C.两个图形如果是相似图形,那么这两个图形一定位似D.两个图形如果是位似图形,那么这两个图形一定相似(3)用作位似图形的方法,可以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位似中心位置可能在(D)A.原图形的外部 B.原图形的内部C.原图形的边上 D.任意位置【点拨】位似的三要素即是判定位似的依据,也是位似图形的性质.例题讲解:例1如图,作出一个新图形,使新图形与原图形对应线段的比为2∶1.【解答】 1.在原图形上取点A,B,C,D,E,F,G,在图形外任取一点P;2.作射线AP,BP,CP,DP,EP,FP,GP;3.在这些射线上依次取A′,B′,C′,D′,E′,F′,G′,使PA′=2PA,PB′=2PB,PC′=2PC,PD′=2PD,PE′=2PE,PF′=2PF,PG′=2PG;4.顺次连接点A′,B′,C′,D′,E′,F′,G′,A′.所得到的图形就是符合要求的图形.【点拨】作位似图形的步骤:(1)按要求作出各点的对应点后,(2)连线.注意:不要连错对应点之间的连线.【跟踪训练1】如图,请在8×8的网格中,以点O为位似中心,作出△ABC的一个位似图形△A′B′C′,使△A′B′C′与△ABC的相似比为2∶1.解:如图所示,△A′B′C′为所求的三角形.例2请画出如图所示两个图形的位似中心.图1 图2【解答】如图所示的点O1,就是图1的位似中心.如图所示的点O2,就是图2的位似中心.【点拨】正确地作出位似中心,是解位似图形的关键,可以根据位似中心的定义,位似图形的对应点连线的交点就是位似中心.【跟踪训练2】找出下列图形的位似中心.巩固训练1.在下列图形中,不是位似图形的是(D)A BC D2.如图,以点O为位似中心,将△ABC放大后得到△DEF,已知△ABC与△DEF的面积比为1∶9,则AB∶DE的值为(A)A.1∶3 B.1∶2 C.1∶ 3 D.1∶9第2题图第3题图3.如图,以O为位似中心将四边形ABCD放大后得到四边形A′B′C′D′,若OA=4,OA′=8,则四边形ABCD 和四边形A′B′C′D′的周长的比为1∶2.4.如图,△DEF是△ABC经过位似变换得到的,位似中心是点O,请确定点O的位置,如果OC=3.6 cm,OF=2.4 cm,求它们的相似比.解:连接AD,CF交于点O,则点O即为所求.∵OC=3.6 cm,OF=2.4 cm,∴OC ∶OF =3∶2.∴△ABC 与△DEF 的相似比为3∶2.5.如图,图中的小方格都是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ABC 与△A ′B ′C ′是以点O 为位似中心的位似图形,它们的顶点都是在小正方形的顶点上.(1)找出位似中心点O ;(2)△ABC 与△A ′B ′C ′的位似比为2∶1;(3)按(2)中的位似比,以点O 为位似中心画出△ABC 的另一个位似图形△A ″B ″C ″.解:(1)如图所示,点O 即为所求. (2)∵AC A ′C ′=21, ∴△ABC 与△A ′B ′C ′的位似比为:2∶1.故答案为:2∶1. (3)如图所示,△A ″B ″C ″即为所求. 课堂小结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2.位似图形与一般相似图形相比,有哪些特殊性? 3.利用位似作图的步骤有哪些?第2课时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位似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掌握位似图形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上的应用,即会根据相似比,求位似图形顶点,以及根据位似图形对应点坐标,求位似图形的相似比和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上作出位似图形.2.让学生在应用有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应用意识,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运用. 预习反馈阅读教材P48~50,以原点为位似中心的两个位似图形对应顶点的坐标规律,并完成下列预习内容.(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两点A(6,3),B(6,0),以原点O 为位似中心,相似比为13,把线段AB 缩小,观察对应点之间坐标的变化,你有什么发现?答:线段缩小后,点A ,B 的坐标与其对应点的坐标的比为13.(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果位似变换是以原点为位似中心,相似比为k ,那么位似图形对应点坐标的比为k . (3)△ABC 和△A 1B 1C 1关于原点位似且点A(-3,4),它的对应点A 1(6,-8),则△ABC 和△A 1B 1C 1的相似比是12.(4)已知△ABC 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A(1,2),B(1,0),C(3,3),以原点O 为位似中心,相似比为2,把△ABC 放大得到其位似图形△A 1B 1C 1,则△A 1B 1C 1各顶点的坐标分别为A 1(2,4),B 1(2,0),C 1(6,6).例题讲解:例 (教材P49例)如图,△ABO 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A(-2,4),B(-2,0),O(0,0).以原点O 为位似中心,画出一个三角形,使它与△ABO 的相似比为32.【解答】 如图,利用位似中对应点的坐标的变化规律,分别取点A ′(-3,6),B ′(-3,0),O(0,0).顺次连接点A ′,B ′,O ,所得△A ′B ′O 就是要画的一个图形.【点拨】 作位似变换时,要先弄清点的坐标的变化情况,求出变换后对应的坐标.然后在坐标中描出对应点,连线即可.【跟踪训练】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BC 的三个顶点坐标分别为A(2,-4),B(3,-2),C(6,-3). (1)画出△ABC 关于x 轴对称的△A 1B 1C 1;(2)以点M 为位似中心,在网格中画出△A 1B 1C 1的位似图形△A 2B 2C 2,使△A 2B 2C 2与△A 1B 1C 1的相似比为2∶1.解:(1)如图所示,△A 1B 1C 1即为所求. (2)如图所示,△A 2B 2C 2即为所求. 巩固训练1.某个图形上各点的横、纵坐标都变成原来的12,连接各点所得图形与原图形相比(C)A .完全没有变化B .扩大成原来的2倍C .面积缩小为原来的14D .关于纵轴成轴对称2.如图所示的△ABC ,以A 点为位似中心,放大为原来的2倍,画出一个相应的图形,并写出相应的点的坐标.解:根据题意,图中的△AB 1C 1就是满足题意的三角形,其中A 点的坐标不变,仍是(-3,-1),B 1,C 1的坐标分别为(3,-3),(1,3).课堂小结1.本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2.想一想位似作图与平移作图、轴对称作图、旋转作图有什么共同点?。

九年级数学下册272相似三角形利用两边和夹角判定三角形相似定理

九年级数学下册272相似三角形利用两边和夹角判定三角形相似定理

?利用两边和夹角断定三角形相似定理?B卷一、单项选择题(一共1题,一共15分)1.如图,在ABCD中,AB=10, AD=6,E是AD的中点,假设在AB上取一点F,使△CBF∽△CDE,那么BF的长是( )A.5B.8.2 C二、填空题(一共1题,一共15分)1.如图,在方格纸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均为1,假设△ABC和△EPD的顶点均在格点上,要使△EPD∽△ABC,那么点P所在的格点为________.三、解答题(一共5题,一共70分)1.如图,MN经过△ABC的顶点A ,MN∥BC,AM=AN,MC交AB于点 D,BN交AC于点E,连接DE.(1)求证:△ADE∽△ABC;(2)假如DE=1,BC=3,求MN的长.2.如图是由三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拼成的矩形ABEF.(1)求证:△ACD∽△ECA(2)∠1 +∠2 +∠3 =90°.3.如图,点C,D在线段AB上,且△PCD是等边三角形.(1)当AC,CD,DB满足怎样的关系时,△ACP∽△PDB?(2)当△ACP∽△PDB时,求∠APB的度数.4.如图,反比例函数(x>0,k是常数)的图象经过点A(1,4),点B(m,n),其中m>1,AM⊥x轴,垂足为点M,BN⊥y轴,垂足为点N,AM与BN的交点为C.(1)写出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2)求证:△ACB∽△NOM;(3)假设△ACB与△NOM的相似比为2,求点B的坐标及AB所在直线的解析式.5.如图,在△ABC中,∠B=90°,AB=6cm,BC=8cm,点P从点A开场沿AB边向点B以1cm/s 的速度运动,点Q从点B开场沿BC边向点C以2 cm/s的速度运动.(1)P,Q分别从A,B同时出发3 s后四边形APQC的面积是_______.(2)假如P,Q分别从A,B同时出发,经过几秒钟,S△PBQ=8cm2 ?(3)假如P,Q分别从A,B同时出发,经过几秒钟,以P,Q,B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BC相似?励志赠言经典语录精选句;挥动**,放飞梦想。

西南专版九年级数学下册27.2相似三角形2.1相似三角形

西南专版九年级数学下册27.2相似三角形2.1相似三角形
则点 R 应是甲、乙、丙、丁点中的( C )
A.甲 B.乙 C.丙 D.丁 4.(6 分)如图,已知AADB=BDCE=AACE,∠BAD=20°,求∠CAE 的大小.
解:∵AADB=BDCE=AACE,∴△ABC∽△ADE,∴∠BAC=∠DAE,又∠DAC 是公共角,∴ ∠CAE=∠BAD=20°
第 11 题图
第 12 题图
25
12.如图,∠A=∠DBC,AB=4,AC=6,BC=5,BD=7.5,则 CD 的长等于____4____.
三、解答题(共 42 分) 13.(8 分)(2017·益阳模拟)如图,在△ABC 中,∠ABC=80°,∠BAC=40°,AB 的垂 直平分线分别与 AC、AB 交于点 D、E,连接 BD. 求证:△ABC∽△BDC.
5.(4 分)如图,四边形 ABCD 的对角线 AC,BD 相交于点 O,且将这个四边形分成①、
②、③、④四个三角形.若 OA∶OC=OB∶OD,则下列结论中一定正确的是( B)
A.①和②相似 B.①和③相似 C.①和④相似 D.②和④相似
第 5 题图
第 6 题图
6.(4 分)如图,下列条件中,能使△ACD∽△ABC 的是( D)
一、选择题(每小题 6 分,共 6 分) 10.如图所示,在正方形网格上有 6 个三角形: ①△ABC;②△BCD;③△BDE;④△BFG;⑤△FGH;⑥△EFK.其中②~⑥中与①相
似的是( B)
A.②③④ B.③④⑤ C.④⑤⑥ D.②③⑥
二11.、如填图空,题已(每知小∠题D6A分B=,∠共C1A2E分,)请补充一个条件:_AA_DB__=__AA_CE_,使△ABC∽△ADE.
证明:∵DE 是 AB 的垂直平分线,∴AD=BD.∵∠BAC=40°, ∴∠ABD=40°,∵∠ABC=80°,∴∠DBC=40°,∴∠DBC =∠BAC,∵∠C=∠C,∴△ABC∽△BDC

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教案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数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教案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27.2.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三)一、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以及"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且它们的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2.经历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探索过程,体验用类比、实验操作、分析归纳得出数学结论的过程;通过画图、度量等操作,培养学生获得数学猜想的经验,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3.能够运用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二、重点、难点1.重点:掌握两种判定方法,会运用两种判定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2.难点:(1)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归纳、证明;(2)会准确的运用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来判定三角形是否相似.3.难点的突破方法(1)关于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1"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教科书虽然给出了证明,但不要求学生自己证明,通过教师引导、讲解证明,使学生了解证明的方法,并复习前面所学过的有关知识,加深对判定方法的理解.(2)判定方法1的探究是让学生通过作图展开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从作图方法的迁移过程,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由特殊的全等三角形到一般相似三角形,以及类比认识新事物的方法.(3)讲判定方法1时,要扣住"对应"二字,一般最短边与最短边,最长边与最长边是对应边.(4)判定方法2一定要注意区别"夹角相等" 的条件,如果对应相等的角不是两条边的夹角,这两个三角形不一定相似,课堂练习2就是通过让学生联想、类比全等三角形中SSA条件下三角形的不确定性,来达到加深理解判定方法2的条件的目的的.(5)要让学生明确,两个判定方法说明:只要分别具备边或角的两个独立条件--"两边对应成比例,夹角相等"或"三边对应成比例"就能证明两个三角形相似.(6)要让学生学会自觉总结如何正确的选择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这两种方法无论哪一个,首先必需要有两边对应成比例的条件,然后又有目标的去探求另一组条件,若能找到一组角相等,而这组对应角又是两组对应边的"夹角"时,则选用判定方法2,若不是"夹角",则不能去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若能找到第三边也成比例,则选用判定方法1.(7)两对应边成比例中的比例式既可以写成如的形式,也可以写成的形式.(8)由比例的基本性质,"两边对应成比例"的条件也可以由等积式提供.三、例题的意图本节课安排的两个例题,其中例1是教材P46的例1,此例题是为了巩固刚刚学习过的两种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1)是复习巩固"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且它们的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2)是复习巩固"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的判定方法.通过此例题要让学生掌握如何正确的选择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例2是补充的题目,它既运用了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2,又运用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有一点综合性,由于学生刚开始接触相似三角形的题目,而本节课的内容有较多,故此例题可以选讲.四、课堂引入1.复习提问:(1) 两个三角形全等有哪些判定方法?(2) 我们学习过哪些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3) 全等三角形与相似三角形有怎样的关系?(4) 如图,如果要判定△ABC与△A'B'C'相似,是不是一定需要一一验证所有的对应角和对应边的关系?2.(1)提出问题:首先,由三角形全等的SSS判定方法,我们会想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能否判定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呢?(2)带领学生画图探究;(3)【归纳】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1 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3.(1)提出问题:怎样证明这个命题是正确的呢?(2)教师带领学生探求证明方法.4.用上面同样的方法进一步探究三角形相似的条件:(1)提出问题:由三角形全等的SAS判定方法,我们也会想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能否判定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呢?(2)让学生画图,自主展开探究活动.(3)【归纳】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 2 两个三角形的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且它们的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五、例题讲解例1(教材P46例1)分析:判定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可以根据已知条件,看是不是符合相似三角形的定义或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对于(1)由于是已知一对对应角相等及四条边长,因此看是否符合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2"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且它们的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对于(2)给的几个条件全是边,因此看是否符合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1"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即可,其方法是通过计算成比例的线段得到对应边.解:略※例2 (补充)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B=∠ACD,AB=6,BC=4,AC=5,CD=,求AD的长.分析:由已知一对对应角相等及四条边长,猜想应用"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且它们的夹角相等"来证明.计算得出,结合∠B=∠ACD,证明△ABC∽△DCA,再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得出关于AD的比例式,从而求出AD的长.解:略(AD=).六、课堂练习1.教材P47.2.2.如果在△ABC中∠B=30°,AB=5㎝,AC=4㎝,在△A'B'C'中,∠B'=30°A'B'=10㎝,A'C'=8㎝,这两个三角形一定相似吗?试着画一画、看一看?3.如图,△ABC中,点D、E、F分别是AB、BC、CA的中点,求证:△ABC∽△DEF.七、课后练习1.教材P47.1、3.2.如图,AB?AC=AD?AE,且∠1=∠2,求证:△ABC∽△AED.※3.已知:如图,P为△ABC中线AD上的一点,且BD2=PD?AD,求证:△ADC∽△CDP.教学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利用两边和夹角判定三角形相似定理》A卷
一、单项选择题(共5题,共45分)
1.下列能判定△ABC∽△DEF的条件是 ( )
A.
B.,∠A=∠F
C.,∠B=∠E
D.,∠A=∠D
2.如图,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且将这个四边形分成①②③④四个三角形.若OA:OC =OB:OD,则下列结论中一定正确的是( )
A.①和②相似
B.①和③相似
C.①和④相似
D.③和④相似
3.如图,下列四个三角形中,与△ABC相似的是 ( )
4.如图,已知在△ABC中,AB=6,AC=4,点P是AC的中点,过点P的直线交AB于点Q,若以A,P,Q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BC相似,则AQ的长为( )
A.3
B.3或
C.3 或
D.
5.如图,在等边三角形ABC中,D,E分别在边AC,AB上,且AD:AC=1:3,AE= BE,则( )
A.△AED∽△BED
B.△AED∽△CBD
C.△AED∽△ABD
D.△BAD∽△BCD
二、填空题(共1题,共10分)
1.如图,在等边三角形ABC中,D为BC边上一点,E为AC边上一点,且AB=6,BD=2,当
CE=________时,△ABD∽△DCE.
三、解答题(共5题,共45分)
1.如图,已知P为△ABC的中线AD上一点,且BD2 =PD·AD.求证:△ADC∽△CDP.
2.如图,已知在四边形ABCD中,∠B=∠ACD,AB=6, BC=4,AC=5,CD=7,求AD的长.
3.如图,已知在正方形ABCD中,Q为DC的中点,BP=3PC,求证:△CPQ∽△DQA.
4.如图,在△ABC中,CD是边AB上的高,且.
(1)求证:△ACD∽△CBD
(2)求∠ACB的度数.
5.如图,已知,∠DAC=40°.
(1)求∠EAC的度数;
(2)求证:△ABD∽△AC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