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圆通居讷禅师悟道因缘

合集下载

道不孤之抱朴大莲禅师悟道因缘

道不孤之抱朴大莲禅师悟道因缘
大莲禅师圆寂于崇祯二年(1629)八月。
在结夏期间,大莲禅师用功非常精勤,目不交睫。刚坐满三个禅七,有一天,大莲禅师忽然觉得身心内外,廓然洞彻,遂作偈云:
“自幼失亲娘,遍觅于他乡。
蓦然一相见,更不再思量。”
解夏之后,大莲禅师便立即前往荆溪,参礼龙池正传禅师,请求印证。
初礼龙池,正传禅师便问:“汝是何方人?”
大莲禅师道:“古杭云捿弟子。”
正传禅师又问:“云捿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何法?”
大莲禅师道:“云捿不说法。”
正传禅师道:“老僧这里也不说法。”
大莲禅师道:“某甲自远瞻风而来,云何不说法?”
正传禅师道:“老僧牙齿疏缺。”
大莲禅师道:“道不在牙齿上。”
正传禅师道:“不是这个时节了。”
大莲禅师道:“道无古今。”
正传禅师道:“上座明白了。”
大莲禅师道:“不知还许明白否?”
正传禅师道:“已道过了。”
到了晚上,大莲禅师又入室请益。
礼拜完毕,大莲禅师道:“亲切处更乞一言。”
正传禅师没有答话,据座而坐。
大莲禅师于是唤侍者:“点茶来!”
正传禅师道:“上座不妨灵利!”
道不孤之抱朴大莲禅师悟道因缘
抱朴大莲禅师悟道因缘
湖州净名抱朴大莲禅师,龙池正传禅师之法嗣,俗姓骆,杭州临安人。大莲禅师十五岁投妙严寺落发,二十二岁前往云捿受具足戒,后一度游历讲肆,栖心于义学经教。一日,大莲禅师自我反省道,出家数年以来,于教相理趣,虽有所理会,但是于生死岸头,这些全都用不上。于是更衣,前往径山,参加结夏坐禅。
大莲禅师道:“某甲耳聋。”
正传禅师一听,便休去。
过了几天,大莲禅师前往丈室,向正传禅师礼拜辞行。

宋代士大夫的宗教信仰

宋代士大夫的宗教信仰

宋代士大夫的宗教信仰摘要:中国古代的士大夫都与佛教有着密切的联系,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宋代的士大夫。

历史上,宋代士大夫们与佛教有深厚渊源,以致学术史将宋代士大夫们的佛教信仰和活动称为“居士佛教”。

着重从宋代士大夫们的代表——宰相入手,分析他们与佛教的联系及相互间的影响。

关键词:宋代士大夫宰相佛教自从佛教传入中国,中国的士大夫便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到了宋代,统治阶级实行文官治国的政治制度,朝廷也对士大夫采取比较宽松的政策,广大知识分子在精通儒学之外,对诸家学说也有着深入的研究。

其中,佛教就是一个重要的领域,参禅学佛在士大夫阶层广为流行。

因此,可以说佛教在宋代的发展和兴盛与宋代士大夫与佛教的紧密联系密切相关。

宋代士大夫对佛教有着浓厚的兴趣,潘桂明《宋代居士佛教初探》一文将其概括为三点:一是“儒门淡薄,收拾不住”;二是“官场受挫,遁入空门”;三是“与禅僧诗文相酬”。

可见,对宋代的士大夫来说,佛教是他们生活、创作的一部分,是思想认识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是人生失意的慰藉和寄托,是心灵追求的所在。

作为一种外来的宗教,佛教以其异质的文化,开拓了士大夫们固有的思想领域,同时也给中国古代文学提供了新颖的题材和不同的创作手法。

在此过程中,佛教逐渐融入了中国文化之中,影响着一批又一批的士大夫们。

在统治阶级中,宰相的地位和权力是极高的,对于社会、政治、文化生活有着极大的影响。

同时,他们多为士大夫们的领袖,是思想文化潮流的牵引者。

在宋代,大多数宰相都与佛教有着密切的联系。

吕公著,哲宗朝宰相,与司马光同朝辅政。

《居士分灯录》卷下:“吕公著,字晦叔,与司马光并相。

光初不喜佛,著劝之曰:‘佛学心术简要,掇其至要而识之,大率以正心无念为宗,非必事事服习,为方外人也。

’光然之。

”吕公著自己不仅对佛法深有研究,而且劝告对佛教有敌意的司马光,使其改变了对佛教的看法。

可见,如果不是吕公著对佛法有着透彻的理解,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的司马光又岂能听其劝告。

明尧老师-第三讲:《信心铭》导读

明尧老师-第三讲:《信心铭》导读

第三讲:《信心铭》导读一、三祖僧璨大师简介僧璨,又称璨禅师,慧可禅师之弟子。

北周武毁佛期间,慧可南来司空山(今安徽岳西店前镇)避难,璨禅师从其受法。

得法后,隐居于皖公山(今安徽潜山县境内),并往来于司空山、皖公山之间,有十余年。

隋大业二年(606年),于皖公山圆寂。

后人于此建山谷寺,即今三祖寺。

《楞伽师资记》说三祖“隐化于皖公山,不出文记”,意思是说没有留下任何关于法语方面的文字记载。

但是,自《百丈广录》提到三祖的《信心铭》以来,教界开始把《信心铭》当作是三祖的著作,且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引用。

对于《信心铭》的作者是不是三祖僧璨,目前学界有不同的看法,认为是唐代牛头宗的学人假托而作。

但不管怎样,此文在中国禅宗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却是无法抹煞的。

二、《信心铭》题解及内容提要(一)《信心铭》在禅宗史上的地位达磨的《二入四行观》是宗门修行之大纲,把解脱道、菩萨道、祖师道融为一体。

三祖的《信心铭》第一次将祖师禅的观心方法系统化,着重于祖师道的明心见性之道。

此后的六祖《坛经》则在自性观的基础上,将这两者完美地统一在一起,完成了禅宗的理论和修证体系。

(二)题解铭,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体。

一般都刻在钟、鼎、塔、古碑上,求长久地保存下来。

所以,其内容一般都非常重要。

这首长长的诗偈,讲信心的问题,对于修行非常重要,所以称之为信心铭。

一般人都把“至道无难,唯嫌拣择”这一句当一篇铭文之大旨。

我以为,“信心不二,不二信心”才是一诗之大旨。

《信心铭》就是帮助我们竖立信心的。

《信心铭》告诉我们,学道人首要竖立正信,其次要对自己的修行充满信心。

“信心”有三层含义:1、信什么?2、如何信?3、怎样才算信到位?念念即信即解即观即证。

(三)提纲《信心铭》是三祖的修行心得体会。

《信心铭》共584字。

禅宗强调“圆信”、“圆观”思想,第一次系统而明确的开示。

此前,虽然有,但都是零星的。

后来的《坛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系统化、通俗化、生活化。

1、立“圆解”(圆同太虚,无欠无余)。

宋代云门宗八世祖妙空智讷禅师考论

宋代云门宗八世祖妙空智讷禅师考论

·124·





2021年第2期
南宋绍兴二十七年 (
1157),世寿八十,则其生
于北宋元丰元年 (
1078)。智讷俗姓夏,“秀之崇



州净慈圆照禅师法席,投机印证。
净照见到智
讷后很惊喜,认为其为 “宿世沙门”。智讷后随
桐乡市崇福镇。秀州和崇德县的行政区划设置史
如下:“五代晋天福三年 (
938)于嘉兴置秀州,
其参学和住持两个重要时期作了详细考论,并从智讷的法嗣传承、禅法特色、宗门贡献等几方面作
了初步探讨,认为他是两宋之际禅法衰落时代背景下不可多得的禅门宗匠。
翁士洋,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 2017 级博士研究生;徐明生,哲学博士,南京大学哲
学系在站博士后,江苏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主题词:云门宗
宗第八代尊宿之一,生卒年在 1078—1157 年之
间。但冯文稍欠严谨,材料搜集欠完备,且有一
些断句错误。⑥ 实际上,有关智讷禅师的资料零
星地分布在各种禅宗灯录、僧传、山 (寺)志、
一、智讷禅师行历考辨
前面提到的智讷塔铭,即 《径山妙空佛海大
师塔铭》⑦ ,是最早记录智讷禅师生平行历的文
章,因为 作 者 孙 觌 (
禅师之一,其依据的材料依然是智讷塔铭,但两
个版本的智讷塔铭都说智讷 “为云门六事 (世)
孙”,不 知 作 者 所 得 “第 八 世”的 结 论 从 何 而
来。⑤ 冯学成先生在其 《云门宗史话》中讨论到
了智讷禅师,他主要引用了 《补续高僧传》和
《禅林宝训》中的两则材料,粗略地分析了智讷
的大致行历及其在当时的影响,认为智讷为云门

宋代高僧圆通居讷禅师

宋代高僧圆通居讷禅师

宋代高僧圆通居讷禅师庐山圆通寺居讷禅师,宋代著名高僧。

梓州(今四川三台)人,俗姓蹇。

相貌英俊,读书过目成诵。

居讷禅师十一岁出家,十七岁时因背诵《法华经》得度出家,受戒后开始登坛讲经,因辩才无碍,深得信徒的欢迎,连当时的耆宿高僧也不能与之相比。

当时有许多禅僧从南方参学回来,都劝居讷禅师行脚参访。

于是,居讷遍参荆楚之间,却并无所得。

后到襄州洞山,留止十年,因为读诵《华严论》有省。

后来居讷禅师游庐山,因为道名远播,被迎请至归宗寺住持,后又迁圆通寺。

居讷禅师作为悟道的高僧,经常以机缘之语破除学徒妄想,以使他们心不外求,观照自心。

有僧问禅师:“祖刹重兴时如何?”师说:“人在破山头。

”又说:“一朝权在手。

”说完居讷禅师便打学徒。

此是以机缘语和击打弟子的方式来引导弟子,令其自悟本性。

禅师认为:禅境不能以言说,若能言说便不是禅。

在禅门高僧中,居讷禅师不仅以禅风闻名,更以淡泊名利为人称颂。

《禅林宝训》中专节介绍了圆通居讷禅师淡泊名利的感人事迹:松皇佑年间,宦官李允宁施舍自家屋宅创立禅院,禅院建成之后,宋仁宗皇帝赐额十方净因禅院。

宋仁宗皇帝听闻居讷禅师的盛名,派遣李允宁亲持诏书请居讷禅师任净因禅院主持。

居讷禅师毫不为名利所动,以目疾耳背为由,委婉地拒绝了。

宋仁宗对他的淡泊名利之举更为敬重,请居讷推荐一位高僧住持,居讷推荐了大觉怀琏禅师前去住持。

有人问居讷禅师:“仁宗皇帝推崇道德,恩被泉石,你为何要推辞讷?”居讷说:“在下无德无才,滥充僧伦,目盲耳聋,幸而能在圆通寺安养晚年,饭蔬饮水,饱食终日,就是佛祖也不做,更何况其他的呢?况且先哲说过,盛名之下,难以久居。

我平常以知足围乐为准则,从不为名闻利养所拖累,如果贪得无厌,到何时才能满足呢?”居讷禅师不被名利所惑,自甘淡泊,在佛教史上被传为佳话。

《禅林宝训》中评价他说,“名是人之所欲,师今避之,可谓德备而节全矣,出家而成美器,善始也;道成而保令名,善终也,如斯众美,在师得之矣。

佛印禅师

佛印禅师

佛印禅师【佛印(1032~1098)】宋代云门宗僧。

为苏东坡之方外知交。

法号了元,字觉老。

俗姓林,饶州(江西省)浮梁人。

自幼学《论语》等典籍,后礼宝积寺日用为师,学习禅法。

曾登临庐山参访开先善暹,复参圆通居讷。

二十八岁,嗣善暹之法,住江州(江西省)承天寺。

后历住淮山斗方,庐山开先、归宗,丹阳(江苏省)金山、焦山,江西大仰山等刹。

尝四度住云居;与苏东坡相交颇深;并整编白莲社流派,担任青松社社主,对于净土思想甚为关心。

元符元年一月四日示寂,享年六十七岁,法腊五十二,朝廷赐号“佛印禅师”。

佛印其人,具有含容三教的气质,与纯粹的佛教僧人风格不同。

关于这一点,日本学者阿部肇一的《中国禅宗史》第三篇第五章有如下之描述∶…与其说佛印是佛教僧侣,不如视之为道家者流。

而其儒学思想亦能与释、道二者相合。

元丰五年九月,佛印自庐山归宗寺回到金山寺时,即有癴道冠儒履佛袈裟,和会三家作一家匁之语(《感山云卧纪谈》下),颇有三教兼容,形成一宗的气概。

了元(佛印)曾一度为地方官吏,二十八岁时出家(《佛祖历代通载》卷二十九)。

由他过往的经历来看,令人不期而然会联想到其特异的佛教观。

他虽然继承开先善暹的法统,可是其行动与思考却具有强烈的世俗意识。

他经常参加酒宴而高谈阔论。

所结交的朋友,僧人方面反而较少,倒是与士大夫官僚之辈常相往来。

‟ 宋代之笔记小说中,常有佛印轶事之记载。

可见师是当时士林中众所周知之名僧。

其与苏东坡之交谊,尤脍炙人口。

附录《宋人轶事汇编》所转载《宋稗类抄》一则,所载即其一例。

◎附∶《宋稗类抄》(摘录自《宋人轶事汇编》卷二十)东坡在惠州,佛印在江浙,以地远无人致书。

有道人卓契者,概然曰∶…惠州不在天上,行即到矣。

‟因请书以行。

印即致书云∶…尝读退之送李愿归盘谷序,愿不遇主知,犹能坐茂林以终日。

子瞻中大科,登金门,上玉堂,远放寂寞之滨,权臣忌子瞻为宰相耳!人生一世间,如白驹之过隙,三二十年功名富贵,转盼成空。

何不一笔勾断,寻取自家本来面目。

圆悟克勤禅师悟道因缘

圆悟克勤禅师悟道因缘

圆悟克勤禅师悟道因缘oo圆悟克勤禅师悟道因缘明洁成都府昭觉寺圆悟克勤佛果禅师,五祖法演禅师之法嗣,俗姓骆,彭州(今四川境内)人。

其祖上世代以儒为业。

克勤禅师儿时记忆力极好,日记千言。

一日,克勤禅师偶游妙寂寺,见到佛书,读之再三,如获旧物,怅然不已,谓同伴曰:“予殆过去沙门也。

”于是便立志出家,依寺僧自省法师落发,后又从文照法师学习讲说,从敏行法师学习《首楞严经》,不知疲倦。

一次,克勤禅师得了重病,病得快要死了,痛苦不已。

回想起平生所学,在病死到来之际,一点都帮不上忙,克勤禅师感叹道:“诸佛涅槃正路不在文句中,吾欲以声求色见,宜其无以死也!”于是病好之后,克勤禅师便放弃了过去那种沉溺于文字知见的做法,离开了妙寂寺,往参宗门大德。

克勤禅师首先来到黄檗真觉惟胜禅师座下。

惟胜禅师是黄龙慧南禅师之法嗣。

一日,惟胜禅师创臂出血,告诉克勤禅师道:“此曹溪一滴也。

”克勤禅师一听,惊诧不已,良久才说:道固如是乎?”于是,克勤禅师便徒步出蜀,遍参禅德。

他先后礼谒了玉泉皓、金銮信、大沩喆、黄龙心、东林总等大德,都被他们视为法器。

晦堂祖心禅师曾告诉他说:“他日临济一派属子矣。

”克勤禅师最后投五祖法演禅师座下。

克勤禅师因为博通经教,加上参过不少禅门宿德,因此他有很重的豪辩之习气。

为了将克勤禅师锻造为一代法将,法演禅师对 克勤禅师要求非常严格,决不徇一丝一毫的人情。

凡克勤禅师所尽机用,法演禅师皆不认可。

一日,克勤禅师入室请益,便说道:“是可以敌生死乎?他日涅槃堂孤灯独照时 (指死亡 来临时)自验看! ”克勤禅师被逼得无路可走,生大懊恼,居 然出言不逊,抱怨法演禅师“强移换人”,然后忿然而去。

法 演禅师也不阻拦,只是说:“待你著一顿热病打时,方思量我 在。

”克勤禅师离开五祖后,来到金山,不久便染上了严重的 伤寒,身体困顿无力。

克勤禅师试图用平日所学,来应对眼前的这场疾病,可是一点都不得力。

这时,他才想起临走时微好一点),即归五祖。

大机大用(一):百丈耳聋三日

大机大用(一):百丈耳聋三日

丈一日侍马祖立次,祖目视床角上挂的拂子,丈问曰:“即此用离此用。”盖丈于初悟后已会当即则即,当离则离,以此探问于祖。看他古人一动一静,偶然触目闻声处,皆会之于道,所以进步神速。我们如果亦这样朝于斯、夕于斯,流离于斯,颠沛于斯,孜孜兀兀用功观照,岂不亦进步迅速?只可惜时下的佛子懒散散的,不痛切用功,镇日忙在搞神通、弄玄妙上,不在心地上用功,因而唐丧了光阴,耽搁了前程,岂不可惜!祖见丈顺其语脉有落处,不了结,乃针对曰:“汝尔后怎样开口说法接引后人?”丈乃取下床角拂子,举示祖(不妨是天然妙手,不说而说妙示,但有落处了也)。祖见其仍随语脉转,着在即上,乃用百丈之枪刺他曰:“即此用离此用,”丈更将拂子挂床角上。在一般人看来,这一着妙到颠毫,挂去拂子,一切无著,清清爽爽,干干净净,当无语可说了。殊不知未脱马祖语脉,又着在离上了。祖乃震威大喝一声,丈当下一惊,耳聋三日。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马祖大师在禅林中是最为人称道大机大用的大宗师,试看他与百丈师徒间的机用接引便可略见一斑。一日,百丈随侍马祖游山次,祖见一群大雁飞来,举手指问百丈曰:“这是什么?”丈举首一看,答曰:“大雁。”(可惜许,当面错过),祖见其见指不见月,着在境上,待大雁飞过,更问曰:“甚处去也?”丈举首不见大雁,乃曰:“飞过去也。”(犹自不惺惺)。祖见丈一味着境粘心,不会其机,错认定盘星,不识其用,乃更施妙手,扭捏其鼻孔进问曰:“又道飞过去也。”丈负痛出声:“方悟祖之机用。”原来祖指东而问西,是教其识得这举手指物的是谁,而就路还家,非祖连大雁亦不识也。更于负痛处逼问:飞过去了没有。乃知这知痛知痒的本性不动不摇、不来不去、没有过去未来的,因而于痛下有悟。
诸位读者,百丈耳聋三日,是被马祖真个震聋了三日什么声音都听不见了吗?风声鸟语即不闻,鸡鸣犬吠亦不听,逢人说语只见嘴动不闻其声了吗?不是的。他是于这一喝下,剿绝了即离之见,净裸裸、赤洒洒,内不为见闻觉知所牵,外不为一切色所染,又不落空,真实现成。可怜众生,历劫多生不曾见到的大宝藏一朝彻见,欲放不能,欲进不得,镇日如痴如呆,落在里面三日而后才放下。此回虽然彻悟,但还耳聋了三日,不无渐次之憾。汾州闻云:“悟即休,说什么耳聋三日。”石门曰:“不经三日耳聋,怎么能悟?”汾州闻云:“我与么道,较他石门半月程。”信非虚语也。后黄檗来参马祖,祖已迁化,丈乃将悟道因缘举示黄檗,檗闻之即吐舌,并盛赞马祖:“真乃大机大用!”丈闻后更彻,因深赞曰:“子甚有超师之见!”此百丈良心语也。

道不孤之高峰原妙禅师悟道因缘

道不孤之高峰原妙禅师悟道因缘
道不孤之高峰原妙禅师悟道因
高峰原妙禅师悟道因缘
杭州天目高峰原妙禅师,袁州仰山雪岩祖钦禅师之法嗣,俗姓徐,苏州吴江人。其母生他之前,曾梦见一僧人乘舟前来投宿,因而生师。原妙禅师刚离开襁褓,就喜欢结跏趺坐,每遇见僧人入门化缘,便爱恋不舍,想跟对方走。
后来,祖钦禅师赴处州南明传法,原妙禅师便上双径坐夏。在参堂里,原妙禅师刚用了半个月的功夫,一天晚上,梦中偶然忆起断桥妙伦禅师室中所举:“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之话头,忽然疑情大发。在这种疑情的推动下,原妙禅师精进参究了三昼夜,目不交睫。后逢少林忌时,原妙禅师忽然招头看见五祖和尚的真赞(画像题赞),“百年三万六千朝,反复元(原)来是这汉” ,蓦然打破“拖死尸的是谁”这一疑情。当时,原妙禅师才二十五岁。
当时,雪岩祖钦禅师住在北涧塔。原妙禅师于是怀香(即袖中笼香,以示求法之诚)前往礼谒。刚问讯完毕,祖钦禅师便拈拄杖将原妙禅师打出丈室,然后闭门不出。如此者再三,原妙禅师终于得以入室请益。祖钦禅师于是教他看“无”字公案。
从此以后,原妙禅师便精勤参究“无”字公案,无有虚日。后来,每次入室请益,祖钦禅师便问:“阿谁与你拖个死尸来?”原妙禅师刚要开口,祖钦禅师便一拄杖打过来。如是情形,发生过好多次。
原妙禅师道:“作得主。”
祖钦禅师再问:“正睡著时,无梦无想,无见无闻,主在甚么处?”
原妙禅师便默然无语。
祖钦禅师于是嘱咐道:“从今日去,也不要你学佛学法,也不要你穷古穷今,但只饥来吃饭,困来打眠。才眠觉来,却抖擞精神,我者一觉,主人公毕竟在甚么处安身立命?”
原妙禅师于是谨遵师旨,奋志入临安龙须隐修。他暗自发誓道:“拌一生做个痴呆汉,决要者(这)一著子明白!”
绍昙禅师又问:“狗子无佛性,上座作么生?”
原妙禅师道:“拖出大家看。”

明尧老师-《信心铭》导读

明尧老师-《信心铭》导读
《信心铭》导读
“信心”的三层含义: 1、信什么? 2、如何信? 3、怎样信到位?
信心不二,不二信心。——信解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观行
《信心铭》之纲要 1、立“圆解”——圆同太虚,无欠无余。 2、起“圆信”——信心不二,不二信心。 3、修“圆观”——虚明自照,不劳心力。 4、证“圆果”——法界圆融,事事无碍。 5、知禅病——略述十一种用功偏差。
多言多虑,转不相应。 绝言绝虑,无处不通。
第四种禅病:在文字思维知见中寻找大道。
原因:不明白语言思维皆不离二边,而道在二边之外。 要与大道相应,必须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所谓“般若 如大火聚,无你凑泊处”,“说似一物即不中”。
过患:一者在知见思维等生灭心中打转转,定慧等功 夫不能落到实处。二是误以知见为功夫,住在妄想的 “大事了毕”中停滞不前,落入野狐禅,易犯大妄语戒。
福州罗山道闲禅师……岩头全奯(音“豁”) 禅师……石霜庆诸禅师…… “去住不宁时如何?”…… “直须尽却。” “去住不宁时如何?”…… “从他去住,管他作么?” “是谁起灭?”
破庵祖先禅师(师密庵咸杰禅师)…… 首众于灵隐……有道者请益: “胡孙子捉不住时如何?” “用捉他作什么。如风吹水,自然成文。” 时无准侍者傍闻大悟。
第三种禅病——妄想通过压制念头的方法来入定。 原因:于有念(动)、无念(止)生二边见,以压制斗争的方 式,消灭妄想,归于无念。不明白念头之有、无,均为生灭法, 均为常住真心之表现,而把暂时的没有粗的妄想之空静之境错 误地看作是不生不灭之常住真心(自性、佛性)。 过患:将心变成了战场,身心越来越紧张,妄想愈来愈多,最 后被妄想、焦虑所淹没。 对治:把一切念头都当作是佛的法身、佛的妙用,而以一种广 大无边的包容心,面对它们,接受它们,静观它们,永远作为 一名旁观者。告诉自己“当下即是,切莫多事”。

圆悟克勤禅师的修行与悟道因缘

圆悟克勤禅师的修行与悟道因缘

圆悟克勤禅师的修行与悟道因缘圆悟克勤禅师的修行,主要包括如下几个阶段。

第一,学习儒家文化。

第二,参究佛经教理。

第三,参访高人,返观本来。

第四,内因成熟,闻声悟道。

第五,悟后牧牛,对境练心。

圆悟勤禅师,彭州崇宁(四川省崇宁县)人,俗姓骆,书香门第,饱读儒典,据灯录上记载,他“日记千言”。

偶游妙寂寺,顺手拿起佛书,翻开一看,他被震惊了,“三复怅然,如获旧物”。

借此机缘,圆悟克勤禅师便出家了。

圆悟克勤祖师出家后,勤习经典,体究义理,学通了教典,然而,这毕竟是对理解,而不是实证。

这时,圆悟克勤禅师的机会来了。

这个机会,就是他的一场大病。

在这场几近于死的大病中,他发现,他所学的所有的教理,皆排不上用场,皆属于纸上画饼,不能充饥。

这时,他心想,这场大病,若能不死,定寻个高人,作个真实的功夫。

历代祖师,学习教典,体会义理,这只是个见性成佛的基础,然而,若人落于文字,则成文字障,落于义理,则成义理障,犹如回家,究明路途,然而,纸上求家,永不能到,纸上谈兵,终不得胜,故须有路上实行,阵前交锋。

圆悟克勤禅师病愈之后,他到了真觉胜禅师的道场,恰逢真觉胜禅师创臂出血。

真觉胜禅师指着自己臂上滴出的血,开示圆悟克勤禅师云:“此曹溪一滴也。

”这滴滴的血,是从真觉胜禅师的臂上流出的,怎么是曹溪一滴呢?圆悟勤禅师被震住了,此时,他妄念顿空,似有所悟,然而,却非真悟。

圆悟克勤禅师自肯如是,故徒步出蜀,遍参天下尊宿,所到之处,皆指为法器。

天下尊宿的赞赏,更引发了克勤禅师的傲气。

他带这样的自肯与傲气,又来到五祖法演禅师的座下,而五祖演禅师则不然,非其所悟,荡其所证,统统剿绝。

克勤禅师见法演禅师不许,便出不逊语,忿然而去。

法演禅师知克勤禅师的病处,故告知曰:待你着一顿热病打时,方思量我在。

也就是说,当你濒临死亡时,你就会知道,你所证的那个境界,那是靠不住的。

圆悟克勤禅师来到镇江金山。

这时,他的机会又来了。

还是一场大病。

克勤禅师染上了伤寒,徘徊于生死之间。

480位禅宗大德悟道因12

480位禅宗大德悟道因12

193.令滔首座
194.天衣义怀 禅师
195.修撰曾会 居士 200.签判刘经 臣居士 205.黄檗惟胜 禅师 210.黄龙悟新 禅师 215.万杉绍慈 禅师 220.泐潭文准 禅师 225.参政苏辙 居士 230.天童普交 禅师 235.西蜀銮法 师 240.枢密吴居 厚居士
198.法云法秀 199.侍郎杨杰 禅师 居士 203.黄龙祖心 204.宝峰克文 禅师 禅师 208.隆庆庆闲 209.雪峰道圆 禅师 禅师 213.黄庭坚居 214.秘书吴恂 士 居士 218.兜率从悦 219.法云佛照 禅师 杲禅师 223.石头怀志 224.尊胜有朋 庵主 讲师 228.应端禅师 229.黄龙道震 禅师
86.天皇道悟禅 87.龙潭崇信禅 88.德山宣鉴 89.岩头全奯禅 90.雪峰义存禅 师 师 禅师 师 师 91.泉州瓦棺和 92.瑞岩师彦禅 93.罗山道闲 94.云门文偃禅 95.玄沙师备禅


禅师


96.玄沙门下参 97.长庆慧稜禅 98.鼓山神晏 99.镜清道怤禅 100.金轮可观 云门 师 国师 师 禅师 101.隆寿绍卿 禅师 106.黄龙诲机 禅师 111.清凉休复 禅师 116.京兆府米 和尚 121.灵隐清耸 禅师 126.智者全肯 禅师 131.定上座 136.风穴延沼 禅师 141.浮山法远 禅师 146.石霜楚圆 禅师 151.黄龙慧南 禅师 156.节使李端 愿居士 161.龙牙居遁 禅师 166.黄檗山慧 禅师 171.福岩审承 禅师 176.长芦清了 禅师 181.香山尼佛 通禅师 186.洞山守初 禅师 102.云盖归本 禅师 107.国清师静 上座 112.龙济绍修 禅师 117.南塔光涌 禅师 122.百丈道恒 禅师 127.瑞鹿遇安 禅师 132.慧颙禅师 座下僧 137.钟司徒 142.归省禅师 座下僧 147.金山昙颖 禅师 152.杨歧方会 禅师 157.冶父道川 禅师 162.华严休静 禅师 167.石门献蕴 禅师 172.罗浮显如 禅师 177.天童正觉 禅师 182.净慈慧晖 禅师 187.清凉智明 和尚 103.越山鼐禅 104.太原孚上 师 座 108.保福清豁 109.吕岩洞宾 禅师 真人 113.仰山慧寂 114.香严智闲 禅师 禅师 118.无著文喜 119.双峰古禅 禅师 师 123.永明道潜 124.报慈文遂 禅师 禅师 128.兴教洪寿 129.兴化存奖 禅师 禅师 133.胡钉铰 134.从漪上座 105.朋彦上座 110.清凉文益 禅师 115.盐官座下 僧 120.天台德韶 国师 125.报思玄则 禅师 130.涿州纸衣 和尚 135.宝寿和尚 二世 140.叶县归省 禅师 145.三交智嵩 禅师 150.翠岩可真 禅师 155.净住居说 禅师 160.疏山匡仁 禅师 165.杭州佛日 禅师 170.投子义青 禅师 175.宝峰惟照 禅师 180.华药智朋 禅师 185.投子道宣 禅师 190.云盖继鹏 禅师

径山宗杲禅师

径山宗杲禅师

径山宗杲禅师临安府径山宗杲大慧普觉禅师,宣城奚氏子。

夙有英气。

年十二入乡校,一日因与同窗戏,以砚投之,误中先生帽,偿金而归。

曰:“大丈夫读世间书,曷若究出世法?”即诣东山慧云院事慧齐。

年十七,剃发具毗尼。

偶阅古云门录,恍若旧习。

往依广教珵禅师,弃游四方。

从曹洞诸老宿,既得其说,去登宝峰,谒湛堂准禅师。

堂一见异之,俾侍巾祴。

指以入道捷径,师横机无所让。

堂诃曰:“汝曾未悟,病在意识领解,则为所知障。

”堂疾革,嘱师曰:“吾去后,当见川勤,必能尽子机用。

”﹝勤即圆悟。

﹞堂卒,师趋谒无尽居士,求堂塔铭。

无尽门庭高,少许可,与师一言相契,下榻延之。

名师庵曰妙喜。

洎后再谒,且嘱令见圆悟。

师至天宁,一日闻悟升堂,举:“僧问云门:‘如何是诸佛出身处?’门曰:‘东山水上行。

’若是天宁即不然。

忽有人问:‘如何是诸佛出身处?’只向他道:‘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

’”师于言下,忽然前后际断,虽然动相不生,却坐在净裸裸处。

悟谓曰:“也不易,你得到这田地,可惜死了不能得活,不疑言句,是为大病。

不见道,悬崖撒手,自肯承当。

绝后再苏,欺君不得。

须信有这个道理。

”遂令居择木堂,为不厘务侍者。

日同士大夫入室。

﹝择木乃朝士止息处。

﹞悟每举“有句无句,如藤倚树”问之。

师才开口,悟便曰:“不是,不是。

”经半载,遂问悟曰“闻和尚当时在五祖曾问这话,不知五祖道甚么?”悟笑而不答。

师曰:“和尚当时须对众问,如今说亦何妨。

”悟不得已,谓曰:“我问有句无句,如藤倚树,意旨如何?”祖曰:“描也描不成,画也画不就。

又问树倒藤枯时如何?”祖曰:“相随来也。

”师当下释然,曰:“我会也。

”悟遂举数因缘诘之,师酬对无滞。

悟曰:“始知吾不汝欺。

”遂著临济正宗记付之,俾掌记室。

未几,令分坐。

室中握竹篦以验学者,丛林浩然归重,名振京师。

右丞相吕公舜徒奏赐紫衣、佛日之号。

会女真之变,其酋欲取禅僧十数人,师在选得免。

趋吴虎丘度夏,因阅华严至“菩萨登第七地,证无生法忍”,洞晓向所请问湛堂殃崛摩罗持钵至产妇家因缘。

459.牧云通门禅师悟道因缘

459.牧云通门禅师悟道因缘

459.牧云通门禅师悟道因缘459.牧云通门禅师悟道因缘嘉兴古南牧云通门禅师,天童密云圆悟禅师之法嗣,俗姓张,苏州常熟人。

通门禅师二十岁投破山洞闻和尚出家,原名契门,受具足戒后,即游方参学。

初礼无异元来禅师,勤苦参究,若有所入。

扣投金粟天童密云圆悟禅师座下请益。

一日,通门禅师入室,以偈呈圆悟禅师。

圆悟禅师瞟了一眼开头的两句,便问:“即今事作么生?”通门禅师正要开口应答,圆悟禅师举起菩提数珠,劈头就打。

通门禅师于是便起身礼拜。

圆悟禅师接着又朝他的背上筑了一拳,说道:“你若作打会,入地狱如箭射。

”通门禅师一听,似有所省。

过了几天,圆悟禅师上堂,举“薰风自南来,殿角生微凉”之话头,勘验大众。

[“薰风自南来,殿角生微凉”之话头,参见“大慧宗杲禅师悟道因缘”章及“朝宗通忍禅师悟道因缘”章之夹注。

]通门禅师当即向圆悟禅师呈上三首偈颂,圆悟禅师看至最后一首,说道:“不亲切。

”通门禅师便道:“前二首聻(呢)?”圆悟禅师道:“此不亲切,和前都不亲切。

”通门禅师便问:“如何是亲切处?”圆悟禅师于是打了他一掌。

通门禅师当即竖起一指,说道“某甲也。

”圆悟禅师道:“你未知落处在。

”通门禅师一听,遂隐隐生疑。

一日,通门禅师随圆悟禅师上天童。

通门禅师奉命于万松关前题偈云:“古路松阴廿里长,过时谁觉骨清凉。

”圆悟禅师看了,便道:“何不道‘过时谁不骨清凉’?”通门禅师言下有省。

接下来,通门禅师又奉命就活眼泉作偈。

通门禅师回到寮中,百般思索,偶然停笔之间,不经意用右手触摸了一下左臂,就在这个时候,他突然禅机顿发,当下便契悟了先前圆悟禅师打了他一掌、说他“未知落处”之妙旨。

于是,通门禅师欢喜踊跃,来到丈室,向圆悟禅师如实通报了自己之所悟。

圆悟禅师为了勘验通门禅师是否真正自肯,便道:“者(这)些都不是实消息。

你再供通实消息看。

”通门禅师遂走近圆悟禅师,展开两手。

圆悟禅师道:“不是!不是!”通门禅师道:“和尚如今瞒某甲不得。

”圆悟禅师道:“瞒即瞒不得,且惑乱你一下。

【禅门探微】石头希迁禅师

【禅门探微】石头希迁禅师

【禅门探微】石头希迁禅师石头希迁禅师,俗姓陈,唐朝端州高安人。

母亲自怀胎后,便不喜食荤。

法师出生后,性情温和稳重,孩提时即不用劳烦保母;年岁稍长,才智出众聪颖过人,以慎言笃行而自许,平素从不曾以不好的脸色忤人。

当时的民风迷信,畏惧鬼神,地方上建有许多小庙神祠,乡里居民往往杀牛拜祭,佐以荤腥水酒,以祈能感得鬼神冥佑。

每次遇到这种事情,法师便前往耐心开导,阻止宰杀设醮等事,劝导村民不要盲从,甚至毁祠夺牛而归。

一年当中,这样的事情反覆发生达数十次。

乡民不能胜其理,又不能禁其行。

久而久之,亲族受其影响,亦努力修习清净的善业。

一日,禅师听闻到六祖大师在曹溪大阐禅门宗风,座下学人接踵而至,便决意辞亲离家,出发直往南方,随六祖大师剃落出家修行。

寻思去师一日看《肇论》,至“会万物以成己者,其唯圣人乎?”拊几叹道:“圣人无己,靡所不己;法身无量,谁云自他?圆监灵照于其间,万象体玄而自现。

境智非一,孰云去来?至哉斯语也!”语毕掩卷,闭目休息,不觉间竟然睡着,做了一梦。

梦中见到自身与六祖大师,同乘灵龟游于深池内。

醒后详思此梦,说道:“灵龟者,智也;池者,性海也。

吾与祖师,同乘灵智,游于性海久矣。

”六祖大师示现将入涅盘,当时犹为沙弥的希迁禅师,便请示六祖大师:“和尚百年之后,希迁应当依止何人继续用功?”六祖答:“寻思去!”不久,六祖大师圆寂了,希迁便日日于闲静处静坐。

当时的首座法师见了,十分纳闷,便问他:“六祖大师已经入灭,你在此空坐是为了什么?”希迁回答:“我是依着师父生前遗命,所以在此寻思。

”首座法师听后,略一思索,不禁莞尔,向他说道:“你有师兄行思和尚,现今于吉州住持弘化,你的因缘在那里。

师父说得很清楚,是你自己迷惑了。

”希迁这才恍然大悟,到六祖大师塔龛前顶礼辞别之后,随即前往静居寺参礼行思禅师。

到静居寺后,行思禅师问他:“从何处来?”希迁答:“曹溪。

”行思禅师又问:“你在那里得了什么?”希迁答:“学人未到曹溪前,也没有失去什么啊!”行思禅师问:“既然如此,那去曹溪做什么?”希迁答:“如果没有去曹溪,又怎么知道从来没有失去呢?”说完后,希迁反问行思禅师:“请问曹溪大师还识得和尚吗?”行思禅师问道:“你现在识得我吗?”希迁回答:“识!但又怎能说识得呢!”行思禅师默许地说:“众角虽多,一麟足矣!”希迁又问:“和尚自从离开曹溪,什么时候到此处呢?”行思禅师说:“我却是知道你早晚都会离开曹溪!”希迁回答:“和尚!希迁不从曹溪来!”行思禅师说道:“我也知道你将来的去处!”希迁言:“和尚幸是大人,莫造次。

历代禅师谈耳根圆通

历代禅师谈耳根圆通

历代禅师谈耳根圆通紫柏老人又有一等人。

以反闻闻自性做工夫。

是必不闻声尘。

将闻声尘的机。

来反照自性。

积习日久。

或见个空清境界。

便谓真得。

我且问他。

声尘毕竟是性内的。

性外的。

若在性内。

则声尘亦性。

何必去声尘而反闻。

则谓之闻自性。

若在性外。

性非有外。

谓性外有声尘。

决无是处。

又有一等。

于耳根门头。

灵灵应物的。

谓之真性。

殊不知。

此是由尘发知。

应境影子。

前境迁谢。

此亦随没。

以此当本来面目。

此所谓唤奴作郎。

皆非佛旨。

若要真实会得耳根圆通的消息。

我拈个榜样你看。

古德问僧。

隔壁闻钗钏声即为破戒。

且道作么生持。

其僧云。

好个入路。

幼舆会得这僧入路处么。

若会得。

方见善财见文殊的境界。

方可参天下善知识。

若会不得。

也须猛着精彩。

向这僧入路处讨个分晓。

无常迅速。

时不待人。

珍重。

江公望江公望。

字民表。

严州人也。

登进士第。

建中靖国元年。

拜左司谏。

寻出知淮阳军。

蔡京为政。

嫉诸言事者。

编管安南。

居常与妻俞氏。

蔬食清斋。

修念佛三昧。

着念佛方便文曰。

世出世间之法。

欲得成办省力。

莫若系心一缘。

即如称念阿弥陀佛。

有巧方便。

无用动口。

不出音声。

微以舌根。

敲击前齿。

心念随应。

音声历然。

声不越窍。

闻性内融。

心印舌机。

机抽念根。

从闻入流。

反闻自性。

是三融会。

念念圆通。

久久遂成。

唯心识观。

若是利根之人。

念念不生。

心心无所。

六根杳寂。

诸识消除。

法法全真。

门门绝待。

瞥尔遂成真如实观。

初机后学。

一心摄念如来。

乃至营办家事。

种种作务。

亦自不相妨碍。

都摄六根。

净念相继。

不过旬月。

便成三昧。

所谓自心作佛。

自心是佛。

自心见佛。

有子早亡。

见梦于其舅。

乞公望就天宁寺转宝积经。

祈生善处。

且言见冥中金字碑云。

江公望身居言责。

志慕苦空。

躬事焚修。

心无爱染。

动静不违佛法。

语默时契宗风。

名预脱乎幽关。

身必归乎净土。

后遇赦得归。

无疾而化(宋史乐邦文类佛法金汤)。

普庵印肃禅师境缘无好丑。

好丑起于心。

心若不强名。

妄情从何有。

妄情既不有。

真心任遍知。

即名常住法身。

六情诸根得相者。

盖为识不破。

云门居讷禅师生平事迹略考

云门居讷禅师生平事迹略考

云门居讷禅师生平事迹略考
耿静波
【期刊名称】《中国佛学》
【年(卷),期】2014(000)002
【摘要】圆通居讷为云门下四世,禅门一代宗匠,禅法精湛,不计荣辱,慧眼识人,对后来之于北宋云门宗兴盛与发展起到巨大促进作用的大觉怀琏、佛印了元、白云守端等禅师均有所举荐;与众多士大夫有过交往。

鉴于居讷在云门宗中的特殊地位,据佛教原始史料对其生平及行为事迹作相关考据,有利于更真实、客观地了解居讷,更深层次地理解其思想,并为作更多与居讷相关的研究提供一定帮助与参考。

【总页数】11页(P123-133)
【作者】耿静波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49.9
【相关文献】
1.禅宗天衣义怀禅师生平事迹及思想略考 [J], 耿静波
2.舜居妫汭与妫讷舜都所在地名考 [J], 任振河
3.居讷禅师生平思想研究 [J], 耿静波
4.王利亨生平事迹略考 [J], 孔令彬
5.黄龙悟新禅师生平事迹考 [J], 叶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洞山禅师开悟偈

洞山禅师开悟偈

洞山禅师开悟偈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洞山禅师(807-869),俗姓张,初名圆,字谜锲,号沙溪居士,后得法号曜心,与南禅四宗中的径山、岳山、黄檗并称为“四大禅师”。

洞山禅师开悟偈在禅宗中影响深远,被誉为“悟门之太监、走关之精华、蓄精之最细”之一。

洞山禅师开悟偈,是洞山禅师领受五祖弘忍的传法圣恩后所颂偈语。

这八个短句简明扼要,却包含着深刻的禅宗理论和修行指导,成为了禅宗中的重要法语。

这八个偈语为:“人亦非人,是什么人?不见也才是真见;见也非见,何别见?见者偏失乖脱;不见亦不见,诚为见见。

”洞山禅师开悟偈中的“人亦非人”一句,指出了人的本性并非固有的人相,而是超越了人我之间的界限。

禅宗强调舍去一切执著的观念和身心的束缚,实现真我本来的自由自在,从而达到解脱的境界。

接着,“不见也才是真见”一句,强调了放下一切妄念和执著,彻底超越了是非、好恶和相对性的执著观念,才能够真正领悟到事物的真相和本质,实现超越见闻知觉的智慧境界。

“见也非见,何别见?”这句偈语表达了禅宗强调返照自己心性的理念。

在洞山禅师的教法中,认识到一切都是心的表现,见闻知觉皆是心中的幻相,返照内心本性,超越外在形相的幻象,体悟到“见者偏失乖脱”之意义。

最后一句“不见亦不见,诚为见见”,彰显了禅宗强调的“不思善恶,唯见本性”的境界。

在这种境界中,修者可以超越一切对立、分别和执著,达到了无为而治的超然境界,体会到无形无相的大智慧。

洞山禅师开悟偈融合了佛教禅宗在实修上的核心思想,贯穿了禅宗的精髓和修行要点,是禅宗中的重要法语之一。

这八句偈语虽然简单明了,却蕴含着深邃玄奥的禅宗理论与实修精微,启迪着修行者对自性的探索和对世间事物的领悟,指引着修行者朝向般若智慧与解脱的彼岸前行。

【洞山禅师开悟偈】以其简练而深刻的语言,成为禅宗弘法中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作,激励着后人在修行道路上不懈努力,追求心灵的解脱与升华,实现真正的自我觉醒。

第二篇示例:洞山禅师开悟偈,是禅宗祖师洞山艮禅师在开悟后所作的诗文。

《灵岩语屑》笔记

《灵岩语屑》笔记

《灵岩语屑》笔记怀瑾问:“如说尚矣,学⼈浅机,参法依何?”先⽣⽈:“如参柏树⼦话,朝斯⼣斯,⾏时卧时,⼝计⼼思,缘不外逸,⼀⼼只在此话头上,如蜂就蜜,如蚁就膻,如马就道,然后从此⼝计⼼思、缘不外逸上轻轻提起,略略管带,不⽤思量,不⽤⼘度,不⽤有⼼,不⽤⽆⼼,不必待悟,不必不悟,惺惺⾏履,如实⽽⾏,如实⽽住,如实⽽坐,如实⽽卧,⾃然有⽠熟蒂落的时节。

”问:“正参究话头,杂念纷陈时如何?”先⽣⽈:“精进。

盖杂念纷陈,正汝懈怠。

倘不懈怠,⼼缘⼀境,彼杂念者从何⽽⼊?喻如⽆蚁之堤,⽔不能溃。

勿忽勿忽!”问:“正参究话头,忽尔神昏志昧,⾝不能堪,欲睡眠时如何?”先⽣⽈:“要睡便睡,不可睡时便参究不得也。

”问:“正参究话头,忽尔亲仇交集,家事国事⼰事他事⼀时纷来,如何?”先⽣⽈:“如理⽽作事,如理⽽交代,各就各位,正好究参,关汝何事?”问:“正参话头,妻⼉⼦⼥⼀时纷⾄,各相毁誉,去取抑扬时如何?”先⽣⽈:“⽂殊、普贤、观⾳、势⾄,⼀齐来接汝也,正是得⼒关头,何亏于汝?”问:“正参话头,家徒四壁,朝⼣不谋时如何?”先⽣⽈:“正好在吃油糍、胡饼、赵州茶上切切实实⽤功,莫要把⽆始劫来⼀件⼤事业轻轻放过。

”——《灵岩语屑》这是袁太⽼师教南师的,把参话头、修⾏的事都讲的明明⽩⽩了,不要以为禅神神秘秘,好像满⾜什么条件才能参。

六祖说要学禅需是上上根器,那是⽅便语,不是实法,实则告诉当⼈你所谓的⼤乘法还落在执上,困在分别见中,不要乱想。

不信你看三祖僧璨讲“⾄道⽆难,唯嫌拣择”,还挑个什么?⽯头和尚说“兀⾃⽴规矩”,说什么上根下智?他们都是禅宗的祖师,说的是⼀件事,不是在吵架。

许多⼈,包括⼀些⾃⾔修⾏的⼈,都以为修⾏⼀事,得找个荒郊野外、僻静之地,往地上⼀坐,把两条腿⼀盘,两只⼿结个印,嘴⾥念个什么咒⼦,好像做⽣意⼀样,念够多少遍就有诸天⿁神来接你,就能升天享福,可以成佛成道,佛菩萨如果这样讨价还价,还算什么⽆缘之慈,同体⼤悲?这么搞⾄多攒些⼈天福报,⽤达摩祖师答复梁武帝的话——“⽆功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6.圆通居讷禅师悟道因缘
196.圆通居讷禅师悟道因缘
庐山圆通居讷祖印禅师,延庆子荣禅师之法嗣,俗姓蹇,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县)人。

居讷禅师生而英伟,读书过目成诵。

十一岁依汉州什邡(fang,属成都府)竹林寺元昉(fang)禅师出家,十七岁试《法华》得度,受具足戒后,一度游于讲肆,究习经论,学冠巴蜀。

一日,居讷禅师碰到一位禅者,刚从南方参学回川。

二人一起相谈甚欢。

禅者大赞南方禅宗之盛,并历数四川有道之士,皆因投于宗门而悟道,如马祖本是四川什邡人,因参宗门大德而得明心性,名播天下;亮座主本以讲论闻名,后归于禅门,得法后便罢讲,隐于西山;德山宣鉴法师原来也是以讲经为业,归依宗门后,便烧掉了《青龙疏钞》,称“滴水莫敌巨海”。

居讷禅师经禅者这样一番鼓励,遂生游方之想。

于是便离开了四川,行脚于荆楚之间。

遗憾的是,虽几经寒暑,却无所得。

后来,居讷禅师便来到襄州洞山,投子荣禅师座下参学。

子荣禅师是智门光祚禅师之法嗣,与雪窦重显禅师是同门师兄弟。

在子荣禅师的身边,居讷禅师整整请益了十年。

一日,居讷禅师读《华严论》,至“须弥在大海中,高八万四千由旬,非手足攀揽可及,以明八万四千尘劳山,住烦
恼大海。

众生若能于一切法,无思无为,即烦恼自然枯竭,尘劳成一切智之山,烦恼成一切智之海。

若更起心思虑,即有攀缘,即尘劳愈高烦恼愈深,不能至诸佛智顶”这一段时,恍然有省。

于是他又反复熟读了多遍,遂感叹道:“石鞏云无下手处,而马祖曰旷劫无明,今日一切消灭,非虚语也。


居讷禅师悟道后,道誉日隆,后应南康太守程师孟之邀请,住持庐山归宗寺,既而又迁圆通寺。

北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官方出资创十方净因禅院,诏天下有道者住持。

在欧阳修和程师孟的推举下,仁宗皇帝诏请居讷禅师入住。

居讷禅师以目疾为由,将位子让给了大觉怀琏禅师。

后有人问居讷禅师:“圣天子旌崇道德,遣使持书,恩被泉石,师何因辞哉?”
居讷禅师道:“予滥厕(混迹于)僧伦,视听不聪,幸安于林下,饭蔬饮水。

虽佛祖所不为,况其他耶?先哲谓大名之下,难得久居。

予行平生知足之计,不以声名自累。


学佛就是为了成佛,现在连佛都不成,何况名闻利养!真正大禅师的气魄!
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左迁滁州,第二年归庐陵,途经九江的时候,他特地上庐山拜访了圆通居讷禅师。

欧阳修此前不仅不信仰佛教,反而还曾仿效韩退之(韩愈),著书立说,排斥佛教。

在与居讷禅师交谈的时候,欧阳
修“耸听忘倦,至夜不已,迟回逾旬,不忍离去”。

居讷禅师道:“佛道以悟心为本,足下……偏执世教,故忘其本。

诚能运圣凡平等之心,默默体会,顿祛我慢,悉悔昨非,观荣辱之本空,了生死之一致,则净念常明,天真独露,始可问津于此道耳!”
在居讷禅师的开导之下,欧阳修恍然有所省发,其排佛之心遂荡然无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