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二)边角边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第二课时(SAS)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第二课时(SAS)教学设计
4.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教学活动,让学生掌握SAS判定全等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引导学生运用已知条件和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发现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分享等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6.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解题心得,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7.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SAS判定全等的方,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9.教学反思:教师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2.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针对不同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设计分层教学,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4.加强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掌握SAS判定全等三角形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必做题:
a.请完成课本第125页的练习题2、3、4,运用SAS判定全等的方法,并书写证明过程。
b.从生活中的实例中,找出一个符合SAS判定全等条件的情况,并简要说明。
2.选做题:
a.在以下几何图形中,尝试找出所有的全等三角形,并用SAS判定方法进行证明。
提问示例: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全等三角形的定义,谁能来说说什么是全等三角形?另外,我们学习了哪些方法来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边角边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边角边教学设计
a.引导学生探索其他全等判定方法,如SSS、ASA、AAS等,提高学生的几何素养。
b.开展课外活动,如几何图形设计比赛、尺规作图展示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7.评价环节:
a.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合作、竞赛成绩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b.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取得进步,提高自信心。
a.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主探究SAS判定全等的方法,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
b.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引导学生关注证明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
c.各小组汇报探究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强调SAS判定全等的条件及其证明方法。
4.应用环节:
a.设计具有梯度的问题,让学生运用SAS判定全等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1.学生对SAS全等判定的理解程度,帮助他们建立清晰、严密的逻辑思维,提高证明全等关系的能力。
2.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对全等三角形的运用不够熟练,需要引导他们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几何模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部分学生对尺规作图的全等三角形可能存在恐惧心理,教师应耐心指导,帮助他们逐步克服困难,提高作图技能。
1.作业要求书写工整、条理清晰,图形准确无误。
2.作业完成后,请认真检查,确保解答正确、步骤完整。
3.遇到问题,及时与同学或老师交流,共同解决。
4.作业截止时间:下次上课前。
b.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各小组讨论情况,解答学生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c.小组汇报:各小组选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分享解题经验。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设计具有梯度、覆盖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SAS全等判定的应用。
2.教学活动:
a.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辅导,解答学生疑问。

02-第十二章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02-第十二章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证明 ∵AB∥DE,∴∠A=∠D, ∵AF=DC,∴AC=DF.
AB DE,
∴在△ABC与△DEF中,A D,
AC DF,
∴△ABC≌△DEF(SAS), ∴∠ACB=∠DFE,∴BC∥EF.
栏目索引
12.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栏目索引
知识点三 用“角边角(ASA)”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A ' B ', B 'C ',
∴Rt△ABC≌
Rt△A'B'C'(HL)
(1)“HL”是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特有的方法,应用此方法时要注意:①要保证两个三角形是直角三 角形;②斜边相等;③任意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 (2)一般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对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全部适用,也就是说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共有5种方法,分别为“SSS”“SAS”“ASA”“AAS”“HL”
栏目索引
题型一 利用三角形全等证明线段或角相等 例1 如图12-2-7,点A,B,C,D在同一条直线上,BE∥DF,BE=DC,AB=FD. 求证:∠A=∠F.
图12-2-7 分析 欲证∠A=∠F,只需证△ABE≌△FDC.
12.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栏目索引
证明 因为BE∥DF,所以∠ABE=∠D. 又因为AB=FD,BE=DC,所以△ABE≌△FDC(SAS). 所以∠A=∠F. 点拨 证明两条线段或两个角相等,一般将其放在两个三角形中,根据 已知条件,选用合适的证明方法得出结论.
12.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栏目索引
知识点五 用“斜边、直角边(HL)”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斜边、 直角边 (HL)
知识详解
内容
应用格式
图形表示

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 12.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第3课时 运用“角边角”和“角角边

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 12.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第3课时 运用“角边角”和“角角边
证明:先证∠ACB=∠DCE,再由互补证∠DEC = ∠B,从而证△ ABC≌△DEC.
17
8. 如图,在四边形 ABCD 中,AD∥BC,EF 过 AC 的中点 O,分别交 AD,BC 于点 E,F.
(1)求证:OE=OF; (2)若直线 EF 绕点 O 旋转一定角度后,与 AD,BC 分别交于点 E′,F′,仍有 OE′=OF′吗?为什么? (3)EF 绕点 O 旋转到何处时,线段 EF 最短?
∠2.又∵∠1=∠2,
∴∠1=∠BEO,∴∠AEC=∠BED.
∠A=∠B,
在△ AEC 和△ BED 中,
AE=BE, ∠AEC=∠BED,
∴△AEC≌△BED(ASA).
(2)∵△AEC≌△BED , ∴EC = ED , ∠C = ∠BDE.
在△ EDC 中,∠1=42°,∴∠C=∠EDC=69°,∴∠BDE
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 12.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第3课时 运用“角边角”和“角角边” 证三角形全等
1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三: 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
应相等 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 角边角 ”或
“ ASA ”).由于三角形的内角和为 180° ,所以,
我们也可以得到:两个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

=∠C=69°.
6
知识点 利用“AAS”判定三角形全等
4. 如图,C,B 是线段 AD 上的两点,已知 AM=CN,
∠A=∠DCN,下列条件中不能判定△ ABM≌△CDN 的
是( C )
A.∠M=∠N
B.AC=BD
C.BM=DN
D.BM∥DN
7
5. 如图,已知△ ABC 的六个元素,则对于甲、乙、 丙三个三角形,判断正确的是( C )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考点与题型归纳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12.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含解析)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考点与题型归纳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12.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含解析)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考点与题型归纳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12.2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一:考点归纳考点一、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1)边角边定理: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边角边”或“SAS ”)(2)角边角定理: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角边角”或“ASA ”)(3)边边边定理: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边边边”或“SSS ”)。

考点二、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对于特殊的直角三角形,判定它们全等时,还有HL 定理(斜边、直角边定理):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可简写成“斜边、直角边”或“HL ”).考点三、证明的基本方法:⑴明确命题中的已知和求证.(包括隐含条件,如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角平分线、中线、高、等腰三角形等所隐含的边角关系)⑵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并用数字符号表示已知和求证.⑶经过分析,找出由已知推出求证的途径,写出证明过程.二:【题型归纳】题型一: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1.如图,已知,,AE BD AC BC DF EF =⊥⊥,垂足分别为点,C F ,且BC EF =.求证:ABC DEF ∆≅∆题型二:SAS的判定2.如图,∠A=∠B,AE=BE,点D在AC边上,∠1=∠2,AE和BD相交于点O.(1)求证:△AEC≌△BED;(2)若∠1=48°,求∠BDE的度数.题型三:全等三角形判定与性质的综合3.如图,∆ABC中,AC=CB,∠ACB=90°,D为AC延长线上的一点,E在BC边上,连接AE,DE,BD,AE=BD,∆≅∆(1)求证:ACE BCD(2)若∠CAE=15°,求∠EDB的度数.4.如图,AD为ABC的高,AD=BD,E为AC上一点,BE交AD于F,且FD=CD.(1)求证:BFD≌ACD;(2)判断BE与AC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三:基础巩固和培优一、单选题1.如图,∠ABD =∠EBC ,BC =BD ,再添加一个条件,使得△ABC ≌△EBD ,所添加的条件不正确的是( )A .∠A =∠EB .BA =BEC .∠C =∠D D .AC =DE2.如图,下列条件中,不能证明ABD ≌ACD 的是( )A .BD DC =,AB AC =B .ADB ADC ∠∠=,BD DC =C .B C ∠=∠,BAD CAD ∠=∠D .B C ∠=∠,BD DC =3.如图,下列条件不能证明ABC DCB △≌△的是( )A .AB =DC ,AC =DB B .AB =DC ,∠ABC =∠DCBC .BO =CO ,∠A =∠D D .AB =DC ,∠ACB =∠DBC4.如图,BE=CF ,AB=DE ,添加下列哪一个条件可以推证△ABC ≌△DEF ()A .BC=EFB .∠A=∠DC .AC//DFD .∠B=∠DEF5.如图,∆ABC 的面积为102cm ,BP 平分∠ABC ,AP 垂直于BP 于P .连接CP ,若∆ACP 的面积为22cm ,则∆ABP 的面积为( )A .12cmB .22cmC .32cmD .42cm6.如图,已知AD 是ABC 的角平分线,增加以下条件:①AB =AC ;②∠B =∠C ;③AD ⊥BC ;④ABD ACD S S ,其中能使BD =CD 的条件有 ( )A .①B .①②C .①②③D .①②③④7.如图,已知AE=CF ,∠AFD=∠CEB ,那么添加下列一个条件后,仍无法判定△ADF ≌△CBE 的是( )A .∠B=∠DB .BE=DFC .AD=CBD .AD ∥BC8.如图,在△ABC 和△DEC 中,已知CB CE =,还需添加两个条件才能使△ABC ≌△DEC ,不能添加的一组条件是( ).A .AB DE =,B E ∠=∠ B .AB DE =,AC DC =C .AB DE =,AD ∠=∠ D .A D ∠=∠,BE ∠=∠9.如图,90ACB ∠=︒,AC=BC .AD CE ⊥,BE CE ⊥,垂足分别是点D 、E .若AD=6,BE=2,则DE 的长是( )A .2B .3C .4D .510.如图,△ABC 的面积为1cm 2, AP 垂直∠B 的平分线BP 于P ,则△PBC 的面积为( )A .0.4 cm 2B .0.5 cm 2C .13 cm 2D .0.6 cm 2二、填空题 11.如图所示,在△ABC 中,AB =CB ,∠ABC =90°,D 为AB 延长线上一点,点E 在BC 上,且BE =BD ,连接AE 、DE 、DC .若∠CAE =25°,则∠BDC =_____.12.在△ABC 和△A ′B ′C ′中,若∠A =∠A ′,AB =A ′B ′,请你补充一个条件_____,使得△ABC ≌△A ′B ′C ′.13.如图,在ABC中,点D、E、F分别是BC,AB,AC上的点,若∠B=∠C,BF=CD,BD=CE,∠EDF =56°,则∠A=_____°.14.如图,已知在ABC中,PR⊥AB于R,PS⊥AC于S,PR=PS,∠1=∠2,则四个结论:①AR=AS;②PQ∥AB;≌;④BP=CP中,正确的是________.③BPR CPS15.如图,在△ABC 中,AB=AC=12,BC=8,D 为AB 的中点,点P 在线段BC 上以每秒2 个单位的速度由B 点向C 点运动,同时,点Q 在线段CA 上以每秒x 个单位的速度由C 点向A 点运动.当△BPD 与以C、Q、P 为顶点的三角形全等时,x 的值为_____.三、解答题16.如图所示,在四边形ABCD中,CD∥AB,∠ABC的平分线与∠BC D的平分线相交于点F,BF与CD的延长线交于点E,连接CE.求证:(1)△BCE是等腰三角形.(2)BC=AB+CD17.如图,点B,E,C,F在一条直线上,AB=DE,AC =DF,BE=CF.求证:△ABC ≌△DEF;18.如图,D为△ABC外一点,∠DAB=∠B,CD⊥AD,∠1=∠2,若AC=7,BC=4,求AD的长.19.如图,在△ABC中,AB<AC,边BC的垂直平分线DE交△ABC的外角∠CAM平分线于点D,垂足为E,DF⊥AC于点F,DG⊥AM于点G,连接CD.(1)求证:BG=CF;(2)若AB=10cm,AC=14cm,求AG的长.20.在ABC中,∠ACB=90°,AC=BC,直线,MN经过点C,且AD⊥MN于点D,BE⊥MN于点E.(1)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如图1的位置时,求证:DE=AD+BE;(2)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如图2的位置时,求证:DE=AD﹣BE;(3)当直线MN绕点C旋转到如图3的位置时,线段DE、AD、BE之间又有什么样的数量关系?请你直接写出这个数量关系,不要证明.10 / 26参考答案题型归纳1.证明:,AC BC DF EF ⊥⊥ 90C F ︒∴∠=∠=AE BD =AB DE ∴=在Rt ABC ∆和Rt DEF ∆中AB DEBC EF =⎧⎨=⎩()Rt ABC Rt DEF HL ∴∆≅∆ 2.解:(1)证明:∵AE 和BD 相交于点O , ∴∠AOD =∠BOE .在△AOD 和△BOE 中,∠A =∠B ,∴∠BEO =∠2. 又∵∠1=∠2,∴∠1=∠BEO ,∴∠AEC =∠BED .在△AEC 和△BED 中,A BAE BE AEC BED∠=∠⎧⎪=⎨⎪∠=∠⎩∴△AEC ≌△BED (ASA ).(2)∵△AEC ≌△BED ,∴EC =ED ,∠C =∠BDE .在△EDC 中,∵EC =ED ,∠1=48°,∴∠C =∠EDC =66°,∴∠BDE =∠C =66°.3.(1)证明:在Rt △ACE 和Rt △BCD 中,AC BCAE BD =⎧⎨=⎩,∴△ACE ≌△BCD (HL );(2)∵△ACE ≌△BCD ,∠CAE=15°,∴CE=CD,∠CBD=∠CAE=15°∴∠CDE=∠CED ,∵∠ACB=90°,∴∠CED=45°,∵∠CED 为△BDE 的外角,∴∠EDB=∠CED-∠CBD=45°-15°=30°.4.证明:(1)在△BDF 和△ADC 中,90ADBD ADCBDF CD DF , ∴△BDF≌△ADC(SAS );(2)BE⊥AC,理由如下:∵△BDF≌△ADC,∴∠DAC=∠DBF,∵∠DAC+∠C=90°,∴∠DBF+∠C=90°,∴∠BEC=90°,∴BE⊥AC.三:基础巩固和培优1.D解:∵∠ABD =∠EBC ,BC=BD ,∴∠ABC=∠EBD ,A.当添加∠A=∠E 时,可根据“AAS”判断△ABC ≌△EBD ,故正确;B.当添加BA=BE 时,可根据“SAS”判断△ABC ≌△EBD ,故正确;C.当添加∠C=∠D 时,可根据“ASA”判断△ABC ≌△EBD ,故正确;D.当添加AC =DE 时,无法判断△ABC ≌△EBD ,故错误;故选:D .2.D解:A 、因为BD DC =,AB AC =,又因为AD=AD ,所以ABD ≌ACD (SSS ),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B 、因为ADB ADC ∠∠=,BD DC =,又因为AD=AD ,所以ABD ≌ACD (SAS ),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C 、因为B C ∠=∠,BAD CAD ∠=∠,又因为AD=AD ,所以ABD ≌ACD (AAS ),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D 、因为B C ∠=∠,BD DC =,AD=AD ,这是边边角,不能证明ABD ≌ACD ,故本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3.D解:AB =DC ,AC =DB ,BC =BC ,符合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SSS”,能推出ABC DCB △≌△ ,故A 选项错误;AB =DC ,ABC DCB ∠=∠,BC =CB符合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SAS”,能推出ABC DCB △≌△ ,故B 选项错误;在△AOB 和△DOC 中,AOB DOCA D OB OC∠=∠⎧⎪∠=∠⎨⎪=⎩,∴AOB DOC △≌△ (AAS ),∴AB =DC ,∠ABO =∠DCO ,∵OB =OC ,∴∠OBC =∠OCB ,∴∠ABC =∠DCB ,在△ABC 和△DCB 中,AB DC ABC DCB BC CB =⎧⎪∠=∠⎨⎪=⎩, ∴ABC DCB △≌△(SAS ),能推出ABC DCB △≌△,故C 选项错误;BC =CB ,AB =DC ,∠ACB =∠DBC ,SSA 不符合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即不能推出ABC DCB △≌△,故D 选项正确.故选D .4.D解:∵BE =CF ,∴BC =EF ,又∵AB=DE ,A 、添加BC =EF 不能证明△ABC ≌△DEF ,故此选项错误;B 、添加∠A =∠D 不能证明△ABC ≌△DEF ,故此选项错误;C 、添加AC ∥DF 可得∠ACB =∠F ,不能证明△ABC ≌△DEF ,故此选项错误;D 、添加∠B=∠DEF 可利用SAS 判定△ABC ≌△DEF ,故此选项正确;故选:D .5.C解:延长AP 交BC 于D ,∵BP 平分∠ABC ,AP ⊥BP ,∴∠ABP=∠DBP ,∠APB=∠DPB=90°,在△ABP 与△DBP 中,ABP DBPPB PB APB DPB∠∠⎧⎪⎨⎪∠∠⎩===,∴△ABP ≌△DBP (ASA ),∴AP=PD ,S △PBD =S △ABP∴2ACP PCD S S ∆∆==2cm∴S △ABD =10-4=62cm ,∴△ABP 的面积=3cm 2,故选:C .6.D解:∵AD 平分∠BAC ,∴∠BAD=∠CAD ,∵AB=AC ,AD=AD ,∴△BAD ≌△CAD (SAS ),∴BD=CD ,故①符合题意;∵∠B=∠C ,AD=AD ,∴△BAD ≌△CAD (AAS ),∴BD=CD ,故②符合题意;∵AD ⊥BC ,∴∠ADB=∠ADC=90°,∵AD=AD ,∴△BAD ≌△CAD (ASA ),∴BD=DC ,故③符合题意;∵ABD ACD S S ,∴BD=DC ,故④符合题意;∴①②③④都可以得到BD=CD ;故选D .7.C解:∵AE=CF ,∴AE+EF=CF+EF ,∴AF=CE ,A 、∠B=∠D ,∠AFD=∠CEB ,AF=CE ,满足AAS ,能判定△ADF ≌△CBE ;B 、BE=DF ,∠AFD=∠CEB ,AF=CE ,满足SAS ,能判定△ADF ≌△CBE ;C 、AD=CB ,AF=CE ,∠AFD=∠CEB ,满足SSA ,不能判定△ADF ≌△CBE ;D 、AD ∥BC ,则∠A=∠C ,又AF=CE ,∠AFD=∠CEB ,满足ASA ,能判定△ADF ≌△CBE ; 故选:C .8.C解:∵CB=CE.∴当AB DE =,B E ∠=∠时,满足SAS ,可证△ABC ≌△DEC ,故A 不符合题意; 当AB DE =,AC DC =时,满足SSS ,可证△ABC ≌△DEC ,故B 不符合题意;当AB DE =,A D ∠=∠时,满足是ASS ,不能证明△ABC ≌△DEC ,故C 符合题意; 当A D ∠=∠,B E ∠=∠时,满足AAS ,可证△ABC ≌△DEC ,故D 不符合题意. 故选C .9.C解:∵90ACB ∠=︒,∴∠ACD+∠ECB=90º,∵AD CE ⊥,BE CE ⊥,∴∠ADC=∠CEB=90º,∴∠ECB+∠CBE=90º,∴∠ACD=∠CBE ,在△ACD 和△CBE 中,∵∠ADC=∠CEB=90º,∠ACD=∠CBE ,AC=BC ,∴△ACD ≌△CBE (AAS ),∴AD=CE=6,CD=BE=2,∴ED=EC-CD=6-2=4.故选择:C .10.B解:如图,延长AP 交BC 于T .∵BP ⊥AT ,∴∠BPA =∠BPT =90°,∵BP =BP ,∠PBA =∠PBT ,∴△BPA ≌△BPT (ASA ),∴PA =PT ,∴S △BPA =S △BPT ,S △CAP =S △CPT ,∴S △PBC =12S △ABC =12=0.5,故选:B .11.70°解: ∵∠ABC=90°,∴∠CBD=∠ABC =90°,在Rt △ABE 与Rt △CBD 中,BE BDCBD ABC AB BC=⎧⎪∠=∠⎨⎪=⎩∴△ABE ≌△CBD ,∴∠AEB=∠BDC ,∵AB=BC ,∴∠BAC=∠ACB=45°,∵∠AEB 为△AEC 的外角,∠CAE=25°,∴∠AEB=∠ACB+∠CAE=45°+25°=70°,∴∠BDC=70°.故答案为:70°.12.∠B =∠B ′或∠C =∠C ′或AC =A ′C ′.解:在△ABC 和△A ′B ′C ′中,AB =A ′B ′,∠A =∠A ′, 当添加∠B =∠B ′可利用“ASA ”判断△ABC ≌△A ′B ′C ′; 当添加∠C =∠C ′可利用“AAS ”判断△ABC ≌△A ′B ′C ′; 当添加AC =∠A ′C ′可利用“SAS ”判断△ABC ≌△A ′B ′C ′. 故答案为:∠B =∠B ′或∠C =∠C ′或AC =A ′C ′. 13.68°.解:在△BDF和△CED中∵BF=CD ,∠B=∠C ,BD =CE ,∴△BDF ≌△CED (SAS ),∴∠BFD=∠CDE ,∠BDF=∠CED ,∴∠BDF+∠CDE=180º-∠EDF=180º-56º=124º,∴∠BFD+∠BDF=∠BDF+∠CDE=124º,∴∠C=∠B=180º-∠BFD-∠BDF=56º,∴∠A=180º-∠B-∠C=180º-56º-56º=68º.故答案为:68º.14.①② 解:在Rt APR ∆和Rt APS ∆中,PS PR AP AP =⎧⎨=⎩, Rt APR Rt APS ∴∆≅∆,()HLAR AS ∴=,①正确,∴1BAP ∠=∠,12∠=∠,2BAP ∴∠=∠,//QP AB ∴,②正确,BRP ∆和QSP ∆中,只有一个条件PR PS =,再没有其余条件可以证明 BRP QSP ∆≅∆,故③④错误; 故答案是:①②.15.2 或 3解:设经过 t 秒后,使△BPD 与△CQP 全等. ∵AB =AC =12,点 D 为 AB 的中点.∴BD =6.∵∠ABC =∠ACB .∴要使△BPD 与△CQP 全等,必须 BD =CP 或 BP =CP . 即 6=8﹣2t 或 2t =8﹣2t .1t =1,2t =2.当t =1 时,BP =CQ =2,2÷1=2. 当t =2 时,BD =CQ =6,6÷2=3. 即点 Q 的运动速度是 2 或 3,故答案为:2 或 3.16.解:(1)∵BF 平分∠ABC , ∴12ABF CBF ABC ∠=∠=∠,∵CD ∥AB ,∴ABF E ∠=∠,∴E CBF ∠=∠,∴BC=CE ,∴△BCE 是等腰三角形.(2)∵CF 平分∠BCE , ∴12BCF BCE ∠=,∵CD ∥AB ,∴180ABC BCE ∠+∠=︒,∴90CBF BCF ∠+∠=︒,∴90BFC ∠=︒,即 CF ⊥BE ,又BC=CE ,∴BF=EF ,在△ABF 和△DEF 中,∵ABF EAFB DFE BF EF∠=∠⎧⎪∠=∠⎨⎪=⎩,∴△ABF ≌△DEF ;∴AB=DE ,∴BC=CE=DE+CD=AB+CD ,因此 BC=AB+CD .17.解:证明:∵BE =CF ,∴BE +EC =CF +EC ,∴BC =EF ,在△ABC 和△DEF 中,∵AB DEAC DF BC EF=⎧⎪=⎨⎪=⎩,∴△ABC ≌△DEF (SSS ).18.解:证明:延长AD ,BC 交于点E .∵CD ⊥AD ,∴∠ADC =∠EDC =90°.在△ADC 和△EDC 中12ADC EDCCD CD ∠=∠⎧⎪=⎨⎪∠=∠⎩,∴△ADC≌△EDC(ASA).∴∠DAC=∠DEC,AC=EC,AD=ED.∵AC=7,∴EC=7.∵BC=4∴BE=11∵∠DAB=∠B,∴AE=BE=11.∴AD=5.5.答:AD的长为5.5.19.解:(1)证明:如图所示,连接DB.∵AD是△ABC的外角平分线,DG⊥AB,DF⊥CA,∴DF=DG .∵DE 垂直平分BC ,∴DC=DB ,在Rt △CDF 与Rt △BDG 中DF DG DC DB=⎧⎨=⎩ ∴Rt △CDF ≌Rt △BDG (HL ),∴BG=CF .(2)解:∵∠GAD=∠FAD ,∠AGD=∠AFD ,AD=AD , ∴在△ADG 与△ADF 中GAD FAD AGD AFD AD AD ∠=∠⎧⎪∠=∠⎨⎪=⎩∴△ADG ≌△ADF (AAS ),∴AG=AF ,∵BG=CF∴AG=()()111410222AC AB -=-=(cm). 20.解:(1)证明:∵AD ⊥MN ,BE ⊥MN , ∴∠ADC =∠CEB =90°,∴∠DAC+∠ACD =90°,∵∠ACB =90°,∴∠BCE+∠ACD =90°,∴∠DAC =∠BCE ,在△ADC 和△CEB ,ADC CEBDAC ECB AC CB∠=∠⎧⎪∠=∠⎨⎪=⎩,∴△ADC ≌△CEB (AAS ), ∴CD =BE ,AD =CE ,∴DE =CE+CD =AD+BE ;(2)证明:∵AD ⊥MN ,BE ⊥MN , ∴∠ADC =∠CEB =90°, ∴∠DAC+∠ACD =90°, ∵∠ACB =90°,∴∠BCE+∠ACD =90°,∴∠DAC =∠BCE ,∵AC=BC ,∴△ADC ≌△CEB ,∴CD =BE ,AD =CE ,∴DE =CE ﹣CD =AD ﹣BE ;(3)解:DE =BE ﹣AD ,理由如下:∵AD ⊥MN ,BE ⊥MN ,∴∠ADC =∠CEB =90°, ∴∠DAC+∠ACD =90°, ∵∠ACB =90°,∴∠BCE+∠ACD =90°,∴∠DAC=∠BCE,∵AC=BC,∴△ADC≌△CEB,∴CD=BE,AD=CE,∴DE=BE﹣AD.。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2.2.2《“边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2.2.2《“边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2.2.2《“边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2.2.2《“边角边”判定三角形全等》是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的一个章节。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边角边(SAS)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并能运用该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丰富的练习,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全等图形的概念,并学习了用“角角边”(AAS)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但部分学生对于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仍然感到困惑,不易理解和运用。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途径,自主探索和发现边角边(SAS)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边角边(SAS)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能运用该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途径,培养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边角边(SAS)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2.难点:灵活运用边角边(SAS)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自主探索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4.巩固练习法:通过适量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三角板、直尺、圆规等。

2.教学素材:例题、练习题、多媒体课件等。

3.学具:学生用三角板、直尺、圆规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全等三角形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提问:你们知道全等三角形是如何判定的吗?2.呈现(10分钟)展示教材中的例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规律。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2章 全等三角形2 第2课时 “边角边”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2章  全等三角形2 第2课时 “边角边”
解析:本题要判断能不能使△ABC≌△DEF,应看所给 出的条件是不是两边和这两边的夹角,只有选项 C 的 条件不符合,故选 C.
方法总结:判断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时,注意两边与 其中一边的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解题时要根据已知条件的情况来考虑,对于非特殊的 三角形,只具备 SSA 时一般是不能判定三角形全等 的.
D
C
∴∠BAD =∠CAD.
变式2 已知:如图,AB = AC,BD = CD,E 为 AD 上
一点,求证:BE = CE.
证明:在△ABD 和△ACD 中,
A
AB = AC,
BD = CD,∴△ABD≌△ACD(SSS).
AD = AD, ∴∠BAD =∠CAD.
E
在△ABE 和△ACE 中, AB = AC (已知),
探究活动1:SAS 能否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如图,已知△ABC,用尺规作图画出一个
△A′B′C′,使 A′B′=AB,A′C′=AC,∠A′=∠A (即
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分别相等). 把画好的△A′B′C′ 剪下,
放到△ABC 上,它们能重合吗?
C
A
B
C
E
A
B
作法:(1) 画∠DA'E =∠A;
(2) 在射线 A'D 上截取
A
在△ABD 与△CBD 中,
AD = CD (已知),
∠1 = ∠2 (已证),
B
BD = BD (公共边),
1 D
2
∴△ABD≌△CBD (SAS). ∴∠A =∠C.
C
例2 如图,有一池塘,要测池塘两端 A、B 的距离,可
先在平地上取一个可以直接到达 A 和 B 的点C,连接

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2边角边 初中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2边角边 初中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人教版

教师姓名朱文辉单位名称阿克苏市第四中学填写时间2020.08.22学科数学年级/册八年级上册教材版本人教版课题名称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2)边角边难点名称探究“边角边”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难点分析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1.六取三的正确取舍;2.两边一角的两种位置关系;3.刚学的知识还不能熟练地应用。

难点教学方法 1.探究法;2.练习巩固。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导入在上节课的讨论中,我们发现三角形中只给一个条件或两个条件时,都不能保证所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给出三个条件时,有四种可能,能说出是哪四种吗?(三内角、三条边、两边一内角、两内角一边.)这四种情况中我们已经研究了两种,三内角对应相等不能保证两三角形一定全等;三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三角形全等.今天我们接着研究第三种情况:“两边一内角”知识讲解(难点突破)在上节课的讨论中,我们发现三角形中只给一个条件或两个条件时,都不能保证所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给出三个条件时,有四种可能,能说出是哪四种吗?(三内角、三条边、两边一内角、两内角一边.)这四种情况中我们已经研究了两种,三内角对应相等不能保证两三角形一定全等;三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三角形全等.今天我们接着研究第三种情况:“两边一内角”课堂练习(难点巩固) 例2,如图,有—池塘,要测池塘两端A 、B 的距离,可先在平地上取一个可以直接到达A 和B 的点C ,连接AC 并延长到D ,使CD =CA ,连接BC 并延长到E ,使CE =CB .连接DE ,那么量出DE 的长就是A 、B 的距离,为什么?(总结:明确证明分别属于两个三角形的线段相等或者角相等的问题,常常通过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来解决.)小练、已知:如图AB=AC,AD=AE,∠BAC=∠DAE 求证: △ABD≌△ACE 继续思考:如何解决以下问题?求证:1.BD=CE 2. ∠B= ∠C小结1.根据边角边公理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要找出两边及夹角对应相等的三个条件.2.找使结论成立所需条件,要充分利用已知条件(包括给出图形中的隐含条件,如公共边、公共角等),并要善于运用学过的定义、公理、定理。

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2(SAS).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2.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2(SAS).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A
A
B 图一 在图一中, ∠A 是AB和AC的夹角, 符合图一的条件,它可称为 “两边夹角”。
C
B
图二
C
符合图二的条件, 通常 说成“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
探索边角边
已知△ABC,画一个△A′B′C′使A B =A′B′,A C =A′ C ′, ∠A =∠A′。
画法: 1.画 ∠DA′ E= ∠A; ′ 2.在射线A D上截取A′ B′ =AB,在射线A′ E上截 取A ′C ′=AC; C C′ 3. 连接B ′C′.
补充题:
例1 如图AC与BD相交于点O, 已知OA=OC,OB=OD,说明 △AOB≌△COD的理由。 A B
O
D C C D
例2 如图,AC=BD, ∠CAB= ∠DBA,你能判断 BC=AD吗?说明理由。
A B 归纳:判定两条线段相等或二个角相等可以通 过从它们所在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而得到。
课堂小结:
A B A′ B′ D
思考: ① △A′ B′ C′ 与 △ABC 全等吗?如何验正? 思考: ②这两个三角形全等是满足哪三个条件? 结论:两边及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三角形全等判定方法2
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
等。(可以简写成“边角边”或“ SAS ” )
用符号语言表达为:
A D
B
1
那么量出ED的长,就是A、B的 距离.为什么?【要求学生写出 理由即证明过程】
C
2
E
D
例2:点E、F在AC上,AD//BC,AD=CB,AE=CF
求证(1)△AFD≌△CEB
A 分析:证三角形全等的三个条件 边 AD = CB (已知) 角 ∠A=∠ 边 C AF = CE E F C D

初中数学人教版八上12.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第2课时 教案

初中数学人教版八上12.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第2课时 教案

12.2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第2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边角边”条件的内容,并能初步应用“边角边”条件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如何探索研究问题,并初步体会分类思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画图、比较、验证,培养学生注重观察、善于思考、不断总结的良好思维习惯.【教学重难点】重点:应用“边角边”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进而得出线段或角相等. 难点: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寻找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教学方法】作图实践操作、小组协作法.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如果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边及一角,那么有几种可能的情况呢?每种情况下的两边及一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1.边 角 边2.边 边 角(一)“边角边”定理 探究3先任意画出一个△ABC ,再画一个△A ′B ′C ′,使A ′B ′=AB ,A ′C ′=AC ,∠A ′=∠A (即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分别相等). 把画好的△A ′B ′C ′剪下,放到△ABC 上,它们全等吗?小组探究三角形的画法,所有成员都动手尝试画图,根据遇到的问题共同讨论画出图形CBACBA再比较.归纳作法:(1)画∠DA'E =∠A ;(2)在射线A'D 上截取A'B'=AB ,在射线A'E 上截取A'C'=AC ; (3)连接B'C'.探究4:先任意画出一个△ABC ,再画一个△A ′B ′C ′,使A ′B ′=AB ,A ′C ′=AC ,∠B ′=∠B (即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分别相等). 把画好的△A ′B ′C ′剪下,放到△ABC 上,它们全等吗?小组探究三角形的画法,画出图形再比较.对比以上的实践探究归纳结论: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边角边”或“SAS”). 定理应用格式:在△ABC 和△A ′B ′C ′中,AB=A BA=A AC=A C′′′′′CBA C′B′A′BC′B′A′∴△ABC≌△A′B′C′(SAS)(二)“边角边”定理应用例1: 如图,有一池塘,要测池塘两端A、B的距离,可先在平地上取一个点C,从点C 不经过池塘可以直接到达点A和B. 连接AC并延长到点D,使CD=CA. 连接BC并延长到点E,使CE=CB. 连接DE,那么量出DE的长就是A、B的距离,为什么?证明:在△ABC和△DEC中,12CA CDCB CE∴△ABC≌△DEC (SAS)∴AB=DE例2: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D∥BC,AD = BC,你能得出AB = CD吗?若能,试说明理由.解:AB = CD,理由如下:连接AC.∵AD∥BC,∴∠DAC=∠BCA.在△ABC和△CDA中,,,,=∠=⎧⎨⎪=⎪∠⎩AD BCDAC BCA AC CAB AC C′B′A′∴△ABC ≌△CDA (SAS). ∴AB = CD .课堂练习:1.如图,D 、F 是线段BC 上的两点,AB =CE ,AF =DE ,要使△ABF ≌△ECD ,还需要条件 .2.①下列条件中,能用SAS 判定△ABC ≌△DEF 的条件是( ) A . AB = DE ,∠A =∠D ,BC = EF B . AB = DE ,∠B =∠E ,BC = EF C . AB = EF ,∠A =∠D ,AC = DF D . BC = EF ,∠C =∠F ,AB = DF3.如图,点E ,F 在BC 上,BE =CF ,AB =DC ,∠B =∠C . 求证∠A =∠D .证明:∵ BE =CF∴ BE +EF =CF +EF 即 BF =CE在△ABF 和△DCE 中,ABDC B C BFCE∴ △ABF ≌△DCE (SAS)∴∠A=∠D.课堂小结:说一说本节课都有哪些收获.了解基本事实:有两边及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SAS”)注意:1. 说明两三角形全等所需的条件应按对应边的顺序书写.2. 结论中所出现的边必须在所证明的两个三角形中.3.已知两边,必须找“夹角”或第三边.4. 已知一角和这角的一夹边,必须找这角的另一夹边.作业布置:1.收集“SAS”定理证明全等的习题两道,体会证明三角形全等的几何推理思路,熟练掌握证明的步骤.2.本节配套习题.【板书设计】“边角边”定理推理证明的基本思路:已知两边,必须找“夹角”或第三边.已知一角和这角的一夹边,必须找这角的另一夹边.【课后反思】本节课从操作探究入手,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直观性,有利于学生从直观上积累感性认识,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热情,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促进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2.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2.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例1 如图12-2-1,AB=CD,BE=CF,AF=DE. 求证:△ABE ≌△DCF.
图12-2-1
证明:∵AF=DE,∴AF-EF=DE-EF,即AE=DF. 在△ABE和△DCF中,AB=DC, BE=CF, AE=DF, ∴△ABE ≌△DCF(SSS).
对于本题中“AF=DE”这个条件的运用是证明的突 破口,由“AF=DE”得到对应边相等,即AE=DF. 证明中积累图形情境下的小结论,掌握证明题的 小技巧,可以迅速地获得解题思路.
在本题的证明过程中,有些同学想当然地把 DE=DF直接作为已知条件来利用,从而导致错 误.在证明时,要结合图形、已知、求证等各种信 息,综合运用后分析找到适合的解题思路,按照严 谨的推理步骤完成证明过程.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当我们学习了角平分线的性质后,可直接得出 DE=DF.
题型一 “边边边”的运用 例10 如图12-2-12,已知AB=BC,AD=DC,
图12-2-6
图12-2-7
证明:如图12-2-7.∵AB∥CD,∴∠1=∠2.
∵AF=CE,∴AF+EF=CE+EF,即AE=CF. 在△ABE和△CDF中,∠1=∠2, ∠ABE=∠CDF,AE=CF, ∴△ABE ≌△CDF(AAS).
应用“AAS”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时,一定要注 意它和“ASA”的主要区别在边与角的关系上, 前者是一组等角的对边相等,后者是两组等角的 夹边相等,使用时一定要弄清楚.
求证△AEB ≌△AFC,必须找到这对三角形的“对 应”元素,选取适当的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而 ∠1与∠2不是相应三角形的对应角,不能直接使用, 应该先转化为∠EAB=∠FAC.
凭对图形的直观印象,误把未知当条件参与证明 例9 如图12-2-11,在△ABC中,AD是角平分线, BD=CD,DE,DF分别垂直于AB,AC,垂足分别为E, F.求证:BE=CF .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课件:1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二)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课件:1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二)

C
符合图二的条件, 通常 说成“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 角”
探索边角边
1.画一画:请同学画△ABC,使A B =4cm, ∠A =30°, A C =6cm。
2.画好后请同学们你所画的三角形剪下来,和 你同桌所画的三角形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
这两个三角形能够完全重合,也就说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3.由上述结论,你能得到当两个三角形满足哪些 条件时,这两个三角形才能全等吗?
D
BC=EF
CA=FD
∴ △ABC ≌△ DEF(SSS) E
F
知识梳理: 三角形全等判定方法2
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
等。(可以简写成“边角边”或“SAS”)
用符号语言表达为: 在△ABC与△DEF中
A
D
AC=DF ∠C=∠F BC=EF
CF
B
E
∴△ABC≌△DEF(SAS)
知识梳理:
(1) 三个角 不能! (2) 三条边 SSS (3) 两边一角 ?
(4) 两角一边
继续探讨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两边一角
思考: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和一个角,那么这两条边
与这一个角的位置上有几种可能性呢?
A
A
B
C
图一
在图一中, ∠A
是AB和AC的夹角,
符合图一的条件,它 可称为“两边夹 角”。
B
图二
AC=BD
A (已知)
∠CAB=∠DBA (已知)
AB=BA
(公共边)
∴△ABC≌△BAD(SAS)
∴BC=AD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D B
例. 如图,AC=BD,∠CAB= ∠DBA ,你能判断△ABC≌△BAD ? C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
垂【直证明-对】∵应在△角B(AD9和0△°BA)C中,
中点-对应B边A=BA
∠BAD=∠BAC
D
A
C
AD=AC 则△BAD≌△BAC (SAS).
即BD=BC
2、如图,点E、F在BC上,BE=CF,AB=DC,
∠B=∠C,求证: ∠A=∠D
【证明】∵BF=BE+EF
A
D
CE=CF+FE
而BE=CF
探究新知1
(1)边—角—边 先 任 意 画 出 一 个 △ ABC , 再 画 出 一 个 △A’B’C’ ,使A’B’= AB , ∠A’ = ∠A, A’ C’ =AC.把画好△A’B’C’的剪下,放到△ABC上, 他们全等吗?
画法: 1. 画∠DA’ E= ∠A;
2. 在射线A ’ D上截取A’B’= AB ;
3. 在射线A ’ E上截取A’ C’ =AC; 4.连接B’C’ 则△ A’B’C’就是所求的三角形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二)
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
等。简写成“边角边”或“SAS”.
用符号语言表达为:
A
在△ABC与△DEF中
AB=DE ∠A=∠D AC=DF
B
C
D
E
F
∴△ABC≌△DEF(SAS)
CA=CD ∠ACB=∠DCE(对顶角) CB=CE
∴ △ABC≌△DEC ∴ AB=DE
探究新知⑵
⑵边-边-角 (角不夹在两边的中间,形成两边 一对角 )
MDCA来自B结论:两边及其一边所对的角相等,两 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1、如图,B点在A寻点的找正对北应方向相。等两的车边从路角段边AB的一 端D两A地出发。,此分时C别,向D东公到、B共向的边西距进-离对行相应相等同边吗的?距为离什,么到?达C、
∴BF=CE
BE
F C 在△ABF和△DCE中,
寻找对应相等的边角边
BF=CE ∠B=∠C
相等线段同加同减-对应 AB=DC

∴△BAD≌△BAC (SAS)
即∠A=∠D
3、如图,已知A寻B=找A相E,等AC的=角AD,∠BAD=∠EAC,
证明:∠B=∠E 相等的两个角同加或同减,
A
得证到明相:等∵的∠对B应A角D=∠EAC
感谢聆听
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导
Please Criticize And Guide The Shortcomings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 ∠BAD+∠DAC=∠EAC+∠DAC
D
C
即∠BAC=∠DAE
B
E 在△ABC与△ADE中,
AB=AE
∠BAC=∠DAE
∴△ABC≌△AED
AD=AC
∴∠B=∠E
4、如图,AB平分∠DAC,要用SAS条件确定 △ABC≌△ADB,还需要有什么条件?
C
AC=AD
B A
寻找相等的对应角
D
角平分线
寻找相等的对应边
公共边
1、边边边公理、边角边公理—夹角
2、转化思想
证线段位置关系 (垂直、平行) 角平分线
角相等
证 形三 全角等(SSS、SAS)
求角度数、数量关系
线段、角相等
结束语
当你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时, 失败也是伟大的,所以不要放 弃,坚持就是正确的。
When You Do Your Best, Failure Is Great, So Don'T Give Up, Stick To The End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章
12.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二) (边角边)
路燕 2016.9
12.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二)
(边角边)
1、边边边公理 2、转化思想
找三 条对 应相 等的
→ → 证三 角形 全等
角相等 边相等

找对应相等的边:公共边、中点或中线、通 过计算(同加或同减)等等。
3、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①三角; ②三边; ③两边一角;
例2、如图,有一池塘,要测池塘两端A、B的距 离,可先在平地上取一个可以直接到达A和B的点 C,连接AC并延长到D,使CD=CA.连接BC并延 长到E,使CE=CB.连接DE,那么量出DE的长就是 A、B的距离.为什么?
分析:如果能证明 △ABC≌△DEC ,就可以得 出AB=DE.
证明:在△ABC和△DEC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