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止血药考点总结
中药学--止血药
地
类 别 植物 原植物 蔷薇科植物地榆
榆
或长叶地榆
药 材 根
处方用名 性味归经
地榆、地榆炭 苦、酸、微寒。归肝、胃、大肠经
功效应用 地榆收敛性寒凉,下焦出血及烫伤
1、凉血止血——血热出血。凉血收敛止血良药 尤宜于下焦血热所致的便血、痔血、血痢、崩漏等 2、解毒敛疮
《长江医话》
槐 花(附:槐
角)
类 别 植物
原植物 豆科植物槐 药 材 花蕾和花
处方用名 槐花、槐米、槐花炭
性味归经 苦、微寒。归肝、大肠经
功效应用 槐花苦寒凉血好,便血能止清肝妙
1、凉血止血——血热出血,尤以痔血、便血为佳。 常与地榆同用
2、清肝泻火——肝火上炎之头痛目赤
用法用量 煎服10-15克
2、清热利尿——热淋、水肿
3、清泻肺胃——肺热咳嗽胃热呕吐,热病烦渴及湿热黄疸 用法用量
生用30-60克
煎服15-30克
名老中医用药心得——白茅根
邢维萱经验:审证求因,辨证施治,是中医学的精髓。精 于医者,莫不以此为准则。忆昔曾治李姓妇女,适逢绝经 年龄,血崩不止,已有月余,多方求医不效。面色萎黄, 心悸不寐,少气懒言,纳食欠佳,脉沉细无力,舌苔薄白 质淡。余辨证为心脾两虚,脾不统血。治以黄芪30g、党参 30g、当归15g、白术10g、茯苓15g、广木香5g、龙眼肉10g、 炒酸枣仁 15g、鸡冠花 30g。患者服药后依然出血不止,而 且体质日渐衰弱。请李翰卿老所长诊治。李老问及病情, 按脉片刻,仍按原方加白茅根 60g 服用。果然药进 2剂血崩 止。请孝李老加白茅根何意?李老说:“此人心脾气虚证 存在,但适逢绝经之年,天癸将尽,肾水不足,加之日久 出血,阴液更加亏损。阴不足则阳有余,阴虚生热迫妄行。 按其脉细数,知有虚热之象,加白茅根以去其虚热,热去 血自不出。《内经》云”阴虚阳搏谓之崩“”,此证是也。 我听后心豁然开朗,李老先生精辨证,细用药之功力令人 折服。
中药学学习笔记----止血药、活血祛瘀药
中药学学习笔记----止血药、活血祛瘀药
止血药、活血祛瘀药
1.止血药分四类,各有哪些药物?
凉血止血药——大蓟、小蓟、地榆、槐花、侧柏叶、白茅根
化瘀止血药——三七、茜草、蒲黄
收敛止血药——白芨、仙鹤草、棕榈炭
温经止血药——炮姜、艾叶
2.止血药和活血祛瘀药中哪些药物需要包煎,药用部位是什么?
止血药——蒲黄(花粉)
活血祛瘀药——五灵脂(复齿鼯鼠的粪便)
3.写出牛膝、郁金不同品种功效偏重
①牛膝
怀牛膝——补肝肾,强筋骨
川牛膝——活血祛瘀
②郁金
广郁金——行气解郁
川郁金——活血化瘀
4.艾叶的功效
艾叶——温经止血,散寒调经,安胎
5.通乳药物穿山甲、关木通
清热安胎苎麻根、黄芩
止血安胎艾叶、断续(补虚药)
散寒安胎艾叶
行气、活血、止痛川芎、姜黄、延胡索、郁金、乳香、没药活血行气止痛、消肿生肌乳香、没药
善治便血、痔血地榆、槐花
善治崩漏棕榈炭、艾叶
活血、润肠桃仁
活血、凉血郁金、丹参
破血消癥、行气消积止痛莪术、三棱
破血逐瘀、消癥庶虫、水蛭
活血利水益母草、牛膝
活血止血五灵脂、三七、血竭
止血消肿生肌白芨
凉血止血、清热利尿白茅根
善治尿血大蓟、小蓟、白茅根
活血通乳穿山甲
活血补血鸡血藤、当归
引血下行专药牛膝
活血疗伤、续筋接骨自然铜(要药)、骨碎补、庶虫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大蓟、小蓟伤科要药三七收敛止血要药白芨
庶虫的别名地鳖虫、土鳖虫、土元。
中医执业医师中药学巩固知识:止血药
中医执业医师中药学巩固知识:止血药第一节概述一、含义:凡以制止内外出血为主要的药物。
二、血证:血虚,补;血瘀,活;出血,止血。
出血证:体外出血:跌打金创体内出血(血流不畅):血热,破血妄行,咯血; 气虚,不摄血,咳血;血瘀,血不归经,吐血; 气逆,血随气涌,便血;阳虚,血不归经,尿血、崩漏、皮下出血(紫癜)。
三、功效主治:止血。
咯、咳、吐、、便、尿、崩漏、紫癜、金创出血,兼清热凉血、活血化淤、温经通阳。
四、分类与各类特点:1. 收敛止血药:平寒温,收敛而止血,有留瘀之弊,治大出血无瘀滞者。
2. 化瘀止血药:平温寒,化瘀畅血脉而止血,止血而不留瘀,活血而不动血,治出血兼瘀。
3. 凉血止血药:多寒凉,少数平而偏凉,清热凉血而止血,过量用有留瘀之弊,治血热妄行。
4. 温经止血药:温阳通经而止血,治阳虚有寒,但伤阴助火。
五、使用注意:1. 出血证初期不要过早使用收敛性降强的止血药。
2. 若瘀血未尽,应加活血化瘀药,但遇一时性大出血例外(以止血为主)。
3. 大出血有虚脱者,当先补气固脱。
(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当先实用)4. 血热兼瘀者不能用大量的寒凉药,以防加重瘀血。
5. 注意选择配伍。
6. 关于炒炭能止血,不能一概而论,棕炒炭,三七生用。
第二节收敛止血药白及、紫珠、鸡冠花、木、棕炭、仙鹤草、藕节炭、花生衣、百草霜:相同:治各种出血,容易留瘀,宜用于出血无瘀者。
异:白及(一类):①微寒,粘、涩、收敛,止血力强,内服外用皆可,兼热者最宜。
②善补肺,抗结核菌(TB),为治肺部出血之佳品。
③口服,直接作用于胃黏膜,治胃出血兼胃溃疡。
④外敷治外伤出血。
⑤消肿敛疮生肌,治疮肿初期、溃后不收口、脓成未溃、脓多忌用,又治水火烫伤、肛裂、皮肤皲裂。
紫珠(三类):①性凉,善治肺胃出血兼热者。
②兼解毒疗疮,治疮疡、水火烫伤、蛇咬伤。
鸡冠花(一类):①性凉,清热凉血,治下焦血热出血。
②涩肠止泻,治久泻九痢。
③止带,治赤白带下。
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二》考点:止血药
(精)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二》考点:止血药凡以制止机体内外出血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止血药。
本类药主要适用于咳血、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崩漏、紫癜及创伤出血等,兼治血热、血瘀、疮肿及胃寒等证。
大蓟【功效】凉血止血,散瘀消痈。
【主治病证】(1)血热咳血、衄血、吐血、崩漏、尿血,外伤出血。
(2)热毒痈肿。
小蓟【功效】凉血止血,散瘀消痈。
【主治病证】(1)血热尿血、血淋、咳血、衄血、吐血、崩漏,外伤出血。
(2)热毒痈肿。
地榆【功效】凉血止血,解毒敛疮。
【主治病证】(1)血热咳血、衄血、吐血、尿血、便血、痔血、崩漏及月经过多。
(2)烫伤,湿疹,皮肤溃烂,疮疡肿毒。
白茅根【功效】凉血止血,清热生津,利尿通淋。
【主治病证】(1)血热衄血、咳血、吐血及尿血。
(2)热病烦渴,胃热呕哕,肺热咳嗽。
(3)血淋,热淋,小便不利,水肿,湿热黄疸。
白及【功效】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主治病证】(1)咳血,衄血,吐血,外伤出血。
(2)疮痈肿毒,烫伤,手足皲裂,肛裂。
(3)肺痈而咳吐腥痰脓血日渐减少者。
三七【功效】化瘀止血,活血定痛。
【主治病证】(1)咳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
(2)跌打损伤,瘀滞肿痛。
(3)胸腹刺痛。
茜草【功效】凉血,祛瘀,止血,通经。
【主治病证】(1)吐血,衄血,崩漏,尿血,便血等。
(2)经闭,痛经,跌打肿痛,痹证关节痛。
蒲黄【功效】活血祛瘀,收敛止血,利尿通淋。
【主治病证】(1)吐血,咳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
(2)血瘀心腹疼痛、痛经,产后瘀阻腹痛。
(3)血淋涩痛。
艾叶【功效】温经止血,散寒止痛。
【主治病证】(1)虚寒性崩漏下血、胎漏。
(2)经寒痛经、月经不调,带下清稀,宫冷不孕。
(3)脘腹冷痛。
(4)湿疹瘙痒(外用)。
此外,用于温灸。
槐花【功效】凉血止血,清肝泻火。
【主治病证】(1)血热妄行所致的各种出血证,尤宜便血、痔疮出血。
(2)肝火上炎之头痛目赤。
侧柏叶【功效】凉血止血,祛痰止咳,生发乌发。
中药学第十八章 止血药
第三节 收敛止血药
Drugs for Arresting Bleeding by Means of Astringing Blood
本类药物多涩,或为炭类,或质黏,故能 收敛止血。其性多平,或凉而不寒,无论虚寒 性出血或热性出血均可用之。但是其性收敛, 有留瘀恋邪之弊,当以出血无瘀者为宜,若有 邪实者,应当慎用。
三七 花蕊石 血余炭
可配花蕊石、血余炭同用
2.跌打损伤,淤滞疼痛 本品能活血化瘀而消肿定痛,为伤科要药,
用于外伤瘀痛及胸痹心绞痛。内服或外敷,或配 伍活血行气药同用。
3. 近年来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缺血性脑血 管病、脑出血后遗症等。
[用法用量]多研粉吞服,每次1~3g;入煎剂, 3~9g。外用适量,研末外撒或调敷。
本类药物性温热,能温内脏,益脾阳,固冲脉而统 摄血液,达到温经止血之效。适用于脾不统血、冲脉失 固之虚寒性出血证,如便血、崩漏、紫癜等,出血日久, 色暗淡者。
应用时,若脾不统血者配益气健脾药,若肾虚冲脉 者配益肾暖宫补摄药。因此类药性温热,热盛火旺出血 证忌用。
艾叶
性味归经:苦、辛、温。归肝脾肾经 功效:温经止血,散寒调经,安胎 应用:
Li. 的干燥根。后者习称“绵地榆”。
[Producing area and collection]
全国均产,以浙江、江苏、山东、安徽、河北等地最多,春季将 发芽时或秋季植株枯萎后采挖,除去须根,洗净,干燥,或趁鲜 切片,干燥。生用或炒炭用。
[性味归经] 微寒,苦、酸、涩。归 肝、 大肠经。
[功效] 凉血止血,解毒敛疮。
[应用]
1.血热出血证 本品药性平和是凉血止血的佳品,
但以下焦热盛,血热妄行之便血、痔疮 出血、血痢、尿血及妇女崩漏等下部出 血证多用,常配槐花等清热凉血药同用。
中医学概论-中药:11止血药
蓟
血
2.用于疮痈
三 七
【性能特点】甘、微苦,温。入肝、 胃经。【功效来自化瘀止血 、活血止痛三
【应用】
1.用于体内外各种出血:尤适于出
七
血兼有瘀滞者
2.用于跌打损伤,瘀滞疼痛:为伤
科要药
白 及
【性能特点】苦、甘、涩,寒。入 肺、胃、肝经
【功效】收敛止血 、消肿生肌
白
【应用】
1.用于体内外各种出血:为收敛止
第十一节 止血药
凡以制止体内外出血,治疗各种出 血病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止血 药。
概
分为收敛止血药、凉血止血药、化
瘀止血药、温经止血药
述
药性酸、涩,主归心、肝二经
刺儿菜
小 蓟
【性能特点】甘,苦,凉。入心、 肝经
【功效】凉血止血 、解毒消痈
小
【应用】
1.用于血热所致的出血证:善治尿
及
血之要药,多用于肺胃出血者。
2.用于痈肿及手足皲裂
艾 叶
【性能特点】苦、甘、涩,寒。入 肺、胃、肝经
【功效】温经止血 、散寒止痛
艾
【应用】
1.用于虚寒性崩漏等出血证
叶
2.用于下焦虚寒或寒客胞宫所致的
月经不调、痛经、胎动不安等
3.具有安胎作用
中医助理医师中药学知识点复习:第十五单元止血药
第十五单元止血药凉血止血药的功效和应用见表3-10。
表3-10 凉血止血药的功效和应用药物功效应用小蓟①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咯血、鼻出血、吐血、尿血及崩漏。
②解毒消痈:用于热毒疮痈(执业2001)大蓟①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咯血、鼻出血、尿血及崩漏。
②散瘀消痈:用于疮痈肿毒(执业2004)槐花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妄行所致的各种出血证(执业2006,助理2005)白茅根①凉血止血:用于血热鼻出血、咯血、吐血、尿血。
②清热利尿:用于热淋、水肿、小便不利、湿热黄疸、热病烦渴、胃热呕哕、肺热咳嗽(执业2004,助理2000)侧柏叶①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妄行出血证;用于外伤出血。
②祛痰止咳:用于咳喘痰多。
③外用治脱发(执业2005,助理2006)大蓟、小蓟均有凉血止血、消痈解毒之功效,皆可治疗血热妄行所致的咯血、衄血、吐血、尿血、崩漏等证,以及热毒疮痈证(执业2005/2006)。
化瘀止血药的功效和应用见表3-11。
表3-11 化瘀止血药的功效和应用药物功效应用三七①化瘀止血:用于人体内外各种出血之证。
②活血定痛:用于跌打损伤、瘀滞肿痛、冠心病心绞痛(执业2001,助理2004)茜草①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出血证。
②活血祛瘀:用于血滞经闭、跌打损伤、瘀滞作痛、痹证关节疼痛(助理2006)蒲黄①收涩止血:用于咯血、鼻出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
②行血祛瘀:用于心腹疼痛、产后瘀痛、痛经。
③利尿:用于血淋涩痛(助理2003)蒲黄的用法3~10g,包煎;外用适量(助理2004)收敛止血药1.白及功效应用:①收敛止血:用于咯血、吐血及外伤出血;②消肿生肌:用于疮痈肿毒;用于手足皲裂;用于肺痈而咳吐腥痰脓血者(助理2000)。
2.仙鹤草功效:收敛止血,止痢,杀虫(执业2004)。
温经止血药炮姜的功效温经止血,温中止痛(执业2005)。
《中药学》之止血药
中药学》之止血药①凉血止血药大蓟、小蓟:散瘀消痈。
地榆:善治下焦出血,烧烫伤。
白茅根:清热生津,利尿通淋。
槐花:尤宜便血与痔疮出血。
三七:止血而不留瘀、化瘀而不伤正,为“伤科要药”。
②化瘀止血药茜草:止血宜炒炭用,活血祛瘀则生用或酒炒用。
③温经止血药炮姜:既善温经止血,治虚寒出血; 又善温中止痛,治虚寒腹痛、吐泻。
《中药学》之活血化瘀药①活血行气药川芎:“血中气药”“头痛不离川芎”。
*延胡索: 活血,行气,止痛。
醋制可增强止痛作用。
乳香、没药:常相须为用,不溶于水,须烊化,不宜多用②活血调经药* 丹参: 祛瘀,凉血,清心红花:活血通经,祛瘀止痛。
西红花,功与红花相似而力强,又能凉血解毒、解郁安神桃仁:润肠通便,止咳平喘。
益母草:为治瘀血经产病之要药。
*牛膝:活血通经、利水通淋、引火下行宜生用; 补肝肾强筋骨宜酒炙用。
*川牛膝:较牛膝,无明显补益肝肾作用。
血竭:内服活血化瘀,外用止血生肌敛疮。
穿山甲:通经下乳,消肿排脓王不留行:下乳,通淋③破血祛瘀药莪术: 主治血瘀与食积之重症。
水蛭: 通经④活血疗伤药自然铜:用于跌打损伤,骨折肿痛。
《中药学》化痰止咳平喘药一、化痰药①温化寒痰半夏:为治湿痰、寒痰、呕吐之要药。
天南星:善祛经络风痰,止痉。
白前:降气化痰。
②清化热痰前胡:降气祛痰,宣散风热。
川贝母:善清肺化痰、润肺止咳。
浙贝母:长于清泄热邪、开郁散结。
桔梗:利咽、排脓。
昆布:善消痰软坚,治瘿瘤瘰疬又兼利水。
礞石:治顽痰咳喘之佳品,痰积惊痫之良药。
二、止咳平喘药性温苦杏仁: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百部:新久咳嗽之要药,最宜痨嗽及百日咳。
紫菀、款冬花:善润肺下气、化痰止咳性寒枇杷叶:善治肺热咳喘与胃热呕哕。
桑白皮:泄肺热,利水。
泻肺平喘宜蜜炙用,利水消肿宜生用。
半夏、天南星比较共同点:辛温之品,均能燥湿化痰、消肿止痛。
用于湿痰、寒痰证,痈疽肿毒、毒蛇咬伤等。
不同点:1. 半夏偏走脾胃,降逆止呕,用于多种呕吐。
11中药学第十一章——止血药 共157页
– 3)血热崩漏下血:~生地、黄芩、丹皮 (治 崩极验方)
– 4)血痢,~甘草 (地榆汤 )
【临床应用】
地榆 凉血止血
解毒疗疮
• 2. 用于水火烧烫伤,湿疹,疮疡 痈肿。(为治中小面积水火烧烫伤要
药。)
– 中小面积水火烧烫伤:~大黄粉、煅石 膏等。
侧柏叶
功效
凉血止血 化痰止咳 生发乌发
(收敛止血)
侧柏叶治血出崩漏之疾;
【临床应用】
侧柏叶 凉血止血
化痰止咳 生发乌发
• 1. 用于各种血热出血证。
– 血热之吐血、衄血,~荷叶、生地黄、艾 叶等(四生丸)。
– 中气虚寒,吐血,~干姜等。
【临床应用】
• 2. 用于肺热咳嗽。
– ~川贝母等。
侧柏叶 凉血止血
( 外用)
– 现用治肺结核空洞咳血,有止血,促进病灶愈 合,痰菌转阴作用。
– 亦多用于胃十二指肠溃疡。
【临床应用】
白及 收敛止血
消肿生肌
• 2. 用于疮疡肿痛,溃疡久不收口,手足 皲裂。
• 白及又有消肿生肌之功,用治疮疡,不论 已溃未溃均可应用。
– 如疮疡初起未溃,~银花、贝母、天花粉、乳 香等;
– 如疮疡已溃、久不收口以及手足皲裂,有可奏 生肌敛疮之功,往往研粉外用。
【用量用法】
白及
6~15g,煎服;大剂量可用到30g; 研粉吞服,每次 3~6g。 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白及
不宜与乌头类药物配伍(十八反)。
仙鹤草
一、药用来源 二、处方用名
四、临床应用 五、用量用法
三、性能特点
六、使用注意
芦根 甘寒
11中药学第十一章——止血药
第一节
凉血止血药
第一节 凉血止血药
小蓟(A) 大蓟(B) 地榆(A) 槐花(C ) 侧柏叶(B) 白茅根(B) 苎麻根(C)
小 蓟
一、药用来源 二、处方用名
三、性能特点
【药用来源】
为菊科植物刺儿菜的干燥地上部分。
小蓟
小蓟
植 物 形 态
【处方用名】
小蓟
刺儿菜
小蓟
【性能特点】
甘,苦,凉。入心、肝经。
【药用来源】
茜草
本品为茜草科植物茜草的干燥根及根茎。
【处方用名】
茜草
茜草
【性能特点】
苦,寒。归肝经。
凉 血 功效 祛 瘀
茜草
凉 血 通 经
【临床应用】
• 1. 用于各种出血 。
茜草
凉血止血 行血化瘀 通经
– 尤宜于血热夹瘀的崩漏下血证,~ 生地、生蒲黄、侧柏叶等。
【临床应用】
茜草
凉血止血 行血化瘀 通经
侧柏叶
苦、涩,微寒。入肺、肝、大肠经。 凉血止血 功效 化痰止咳 生发乌发
(收敛止血)
侧柏叶治血出崩漏之疾;
【临床应用】
• 1. 用于各种血热出血证。
侧柏叶
凉血止血 化痰止咳 生发乌发
– 血热之吐血、衄血,~荷叶、生地黄、艾 叶等(四生丸)。
– 中气虚寒,吐血,~干姜等。
【临床应用】
• 2. 用于肺热咳嗽。
【使用注意】
生蒲黄有收缩子宫作用,孕妇忌用。 但可用于产后子宫收缩不良之出血。
蒲黄
五灵脂
一、药用来源 五、用量用法
二、处方用名 三、性能特点
四、临床应用
六、使用注意 七、相似药物对比
【药用来源】
10止血药知识总结
2021/3/28
22
艾叶 《名医别录》
【用法用量】
煎服,3~10g;外用适量。 温经止血宜炒炭用,余生用。
2021/3/28
23
△炮姜 《珍珠囊》
[来源]为姜科植 物姜的块茎炮 制品。
2021/3/28
24
三、 化瘀止血药
三七(A) 茜草(A)
2021/3/28
25
【药用来源】
三七
为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三七 的根。
(为治中小面积水火烧烫伤要药) 中小面积水火烧烫伤:~大黄粉、煅石膏等。 湿疹:浓煎外洗。 疮疡痈肿:~双花、连翘等同用。
2021/3/28
13
地榆
【使用注意】
对于大面积烧烫伤人,不宜使用地榆制剂外涂,以防其所 含鞣质被大量吸收而引起中毒性肝炎。
2021/3/28
14
【用量用法】
用量:10~15g。外用适量。 用法:煎服。
地榆
长叶地榆
10
药 材 形 态
2021/3/28
地榆
11
【性能特点】
功效பைடு நூலகம்
2021/3/28
凉血止血 解毒疗疮
地榆
12
退出
【临床应用】
地榆 凉血止血
解毒疗疮
1. 用于血热出血证。 尤善治下焦之便血、痔血、崩漏下血等。
1)便血,~生地、白芍、黄芩、槐花 (约营煎) 2)痔疮出血,~槐角、防风、黄芩、枳壳 (槐角丸) 3)血热崩漏下血:~生地、黄芩、丹皮 (治崩极验方) 4)血痢,~甘草 (地榆汤 ) 2. 用于水火烧烫伤,湿疹,疮疡痈肿。
2021/3/28
38
【使用注意】
不宜与乌头配伍(十八反)。
《中药学》学习笔记:止血药概说
《中药学》学习笔记:止血药概说凡以制止体内外出血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止血药。
止血药均以止血为主要功效,能加速凝血的过程,缩短出血凝血时间,而直接制止出血。
适用于各种出血病证。
所谓出血,是指血液不循经脉运行而溢出脉外的病证,简称为“血证”或“溢血”。
由于出血部位不同,临床表现各有不同。
如人体上部出血,可见咳血、衄血、吐血;人体下部出血,可见便血、痔血、尿血、崩漏;若出血在皮下,则表现为紫癜;出血在体表,多属外伤出血。
本类药物性味,以止血作用而论,均可标以酸、涩。
因出血证是血液离经外溢,此类药可防止其血液的离经外泄,具收敛向内的作用。
但引起出血的原因很多,如血热,气虚,瘀血等。
止血药根据其性能功效的不同,大体分为凉血止血药、化瘀止血药、收敛止血药、温经止血药四类。
这四类药在性味的标定上亦各不同:如凉血止血药药性苦寒;而化瘀止血、温经止血药则性多辛温;收敛止血药平性居多。
因血液外溢皆是肝不藏血,亦与心主血脉相关,故主要归肝、心二经。
止血药物的应用,必须根据出血的不同原因和病情,选择药性相宜的止血药,并进行必要的配伍。
如血热妄行而出血者,应选择凉血止血药,并配伍清热泻火、清热凉血之品;阴虚火旺,阴虚阳亢而出血者,宜配伍滋阴降火,滋阴潜阳的药物;若瘀血内阻,血不循经而出血者,应选化瘀止血药,并配伍行气活血药;若虚寒性出血,应选温经止血药,收敛止血药,并配伍益气健脾温阳之品。
此外,前人在治疗出血证,使用止血药时,还非常重视止血药与调气药的配伍。
一般来说,上部出血,宜配以降气药,所谓气降则血“无溢出上窍之患”;若下部出血日久,正气亏损者,又常配升阳举陷之药,即所谓治下血久不愈者,“必兼升举”。
前人的经验认为,止血药炒炭可以增强止血效果。
《本草纲目》称:“烧炭诸黑药皆能止血”。
但证诸临床,又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般而言,多数药物炒炭可产生或增强止血效力,而寒凉性质的止血药炒炭,其寒凉之性减弱或消失,增强了收敛止血功效,适应范围扩大。
中药学——止血药
中药学——止血药1.有凉血止血散瘀之功,尤宜用于尿血的药物是A 血余炭B 白茅根C 茜草D 小蓟E 地榆2.既能凉血止血,又能解毒敛疮,还能够治疗烫伤的药物是A 地榆B 蒲黄C 大蓟D 槐花E 白茅根3.对于血热所致的各种出血证兼有瘀滞者,多选用的药物是A 三七、白及B 血余炭、槐花C 大蓟、小蓟D 蒲黄、茜草E 地榆、藕节4.既能凉血止血,又能清热利尿,清肺胃热的药物是A 白茅根B 小蓟C 槐花D 地榆E 大蓟5.既能化瘀止血,又能活血定痛的药物是A 大蓟B 白及C 槐角D 仙鹤草E 三七参考答案1、【正确答案】 D[答案解析]小蓟功能主治:凉血,祛瘀,止血。
治吐血,衄血,尿血,血淋,便血,血崩,急性传染性肝炎,创伤出血,疔疮,痈毒。
2、【正确答案】 A[答案解析]地榆的功效:凉血止血,解毒敛疮。
主治:用于便血,痔血,血痢,崩漏,水火烫伤,痈肿疮毒。
3、【正确答案】 D[答案解析]蒲黄的功效:止血,化瘀,通淋。
主治:用于吐血,衄血,咯血,崩漏,外伤出血,经闭通经,胸腹刺痛,跌扑肿痛,血淋涩痛。
茜草的功效:凉血,止血,祛瘀,通经。
用于吐血,衄血,崩漏,外伤出血,经闭瘀阻,关节痹痛,跌扑肿痛。
4、【正确答案】 A[答案解析]白茅根的功效:凉血止血,清热利尿。
主治:用于血热吐血,衄血,尿血,热病烦渴,肺热咳嗽,胃热呕吐,湿热黄疸,水肿尿少,热淋涩痛。
5、【正确答案】 E[答案解析]三七的功效:散瘀止血,消肿定痛。
主治:用于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胸腹刺痛,跌扑肿痛。
第十六单元止血药细目一概述要点一各类止血药的选择使用、配伍方法止血药有凉血止血、收敛止血、化瘀止血、温经止血等不同作用,本类药物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内外出血证。
止血药应用,应根据出血病因、病情选择适当的药物,并进行必要的配伍,以期标本兼顾。
此外,据前贤“下血必升举,吐衄必降气”的用药经验,对于便血、崩漏等下部出血病证,应适当配伍升举之品;而对于衄血、吐血等上部出血病证,可适当配伍降气之品。
中药执业药师止血药重点详解精讲
止血药一、定义:以制止体内外出血为主要作用,适用于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崩漏、紫癜及外伤出血等各种出血证的药物。
二、药性特点:多性凉(血遇寒则凝),多炭药(血见黑则止),多归肝、心经。
三、分类:1.凉血止血药:适用于血热妄行的出血证,症见血色鲜红,量多质粘稠等。
2.化瘀止血药:适用于瘀血内阻而血不循经的出血证。
症见反复出血不止,血色紫暗,可用于跌打损伤、瘀滞经闭及心腹疼痛等证。
3.收敛止血药:广泛用于体内外多种出血证。
尤为虚损不足,出血不止,神疲乏力, 出血等。
4.温经止血药:适用于虚寒性出血证。
症见出血日久,血色暗淡,质地稀薄等。
夹有血块,还舌淡脉细及外伤第一节凉血止血药凉血止血——应用:血热妄行的多种出血证。
特点: 散瘀消痈——热毒疮痈。
大蓟又兼利尿通淋,故尤善治尿血、血淋。
小蓟A T"7*&凉血止血一一特点: 凉血止血又兼散瘀,尤宜于血热兼有瘀滞的出血证。
应用:血热妄行的多种出血证。
散瘀消痈热毒痈肿。
地榆苦、酸,微寒。
凉血止血——下焦热盛所致的便血、痔血及崩漏等。
血热咯血、衄血、吐血、尿血解毒敛疮一一特点:“家有地榆皮,不怕烫破皮”。
应用:烫伤,湿疹及疮疡痈肿,皮肤溃烂。
【配伍】地榆配槐角:地榆微寒,相合,可治血热出血诸证,槐花【功效】凉血止血,清肝泻火。
i七I£1善清下焦血分之热而凉血止血;槐角微寒,善清大肠之火而凉血止血。
两药尤宜痔疮出血及便血。
【主治病证】血热出血证;尤宜便血、痔疮出血。
肝火上炎目赤,头痛。
地榆与槐花功效主治异同相同点:二药均能凉血止血,常相须为用,治疗血热妄行的多种出血证,尤长于治下焦血热所致的便血、痔血所常用。
不同点:地榆兼有酸味,能收敛止血,又能解毒敛疮,可治水火烫伤、湿疹及疮疡痈肿等,为治烫伤之要药;槐花又能清泻肝火,治疗肝火上炎的头痛目赤及高血压病等。
凉血止血——应用:血热妄行的尿血及吐血、衄血等。
清热生津一一热病烦渴,胃热呕啰,肺热咳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学——第十六单元止血药
细目一概述
要点一止血药的性能特点
虽性味各异,但均入血分,归心、肝、脾经。
要点二止血药的功效
均能止血,分别具有凉血止血、化瘀止血、收涩止血及温经止血作用。
要点三止血药的适应范围
本类药主要适用于咳血、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崩漏、紫癜及创伤出血等。
要点四止血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1.出血过多而致气虚欲脱者,如单用止血药,则缓不济急,应急予大补元气之药,以挽救气脱危候。
2.“止血不留瘀”,这是运用止血药必须始终注意的问题。
而凉血止血药和收敛止血药,易凉遏恋邪,有止血留瘀之弊,故出血兼有瘀滞者不宜单独使用。
应酌加活血化瘀药,不能单纯止血,以免留瘀。
要点五各类止血药的性能特点
凉血止血药:性属寒凉,味多甘苦,善入血分而清泄血热。
化瘀止血药:既能止血,又能化瘀,止血而不留瘀。
收敛止血药:大多味涩,或为炭类,或质黏,因性善收涩,故有留瘀恋邪之弊。
温经止血药:性属温热,主入脾经,能温内脏,益脾阳,固冲脉而统摄血液。
要点六各类止血药的功效
凉血止血药:有凉血止血之功。
化瘀止血药:以化瘀止血为主,有的兼能消肿、止痛。
收敛止血药:有收敛止血作用。
温经止血药:有温经止血作用。
要点七各类止血药的适应范围
凉血止血药:主要用于血热妄行引起的各种出血病证。
化瘀止血药:主要用于瘀血内阻,血不循经之出血病证,以及跌打损伤、经闭、瘀滞心腹疼痛等。
收敛止血药:广泛用于各种出血病证。
温经止血药:主要用于脾不统血、冲脉失固之虚寒性出血病证。
细目二凉血止血药
小蓟
性能:甘、苦,凉。
归心、肝经。
功效: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
应用
1.血热出血证。
尤善治尿血、血淋。
2.热毒疮痈。
用法用量:煎服,10~15g,
鲜品可用30~60g;外用鲜品适量,捣敷患处。
大蓟
性能:甘、苦,凉。
归心、肝经。
功效: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
应用
1.血热出血证。
2.热毒痈肿。
用法用量:煎服,10~15g,鲜品可用30~60g;外用适量,捣敷患处。
地榆
性能:苦、酸、涩,微寒。
归肝、大肠经。
功效:凉血止血,解毒敛疮。
应用
1.血热出血证。
尤宜于下焦之便血、痔血、崩漏下血。
2.烫伤、湿疹、疮疡痈肿。
为治水火烫伤之要药。
用法用量:煎服,10~15g,大剂量可用至30g;外用适量。
止血多炒炭用。
使用注意:对于大面积烧伤病人,不宜使用地榆制剂外涂,以防其所含鞣质被大量吸收而引起中毒性肝炎。
槐花
性能:苦,微寒。
归肝、大肠经。
功效:凉血止血,清肝泻火。
应用
1.血热出血证。
对下部血热所致的痔血、便血等最为适宜。
2.目赤头痛。
用法用量:煎服,10~15g;外用适量。
止血多炒炭用,清热泻火宜生用。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及阴虚发热而无实火者慎用。
侧柏叶
性能:苦、涩,寒。
归肺、肝、脾经。
功效:凉血止血,化痰止咳,生发乌发。
应用
1.血热出血证。
为治各种出血病证之要药。
2.肺热咳嗽。
3.脱发、须发早白。
用法用量:煎服,10~15g;外用适量。
止血多炒炭用。
白茅根
性能:甘,寒。
归肺、胃、膀胱经。
功效:凉血止血,清热利尿,清肺胃热。
应用
1.血热出血证。
2.水肿,热淋,黄疸。
3.胃热呕吐,肺热咳喘。
用法用量:煎服,15~30g。
止血亦可炒炭用。
苎麻根
性能:甘,寒。
归心、肝经。
功效:凉血止血,安胎,清热解毒。
应用
1.血热出血证。
2.胎动不安,胎漏下血。
3.热毒痈肿。
用法用量:煎服,10~30g;鲜品30~60g,捣汁服。
外用适量。
细目三化瘀止血药
三七
性能:甘、微苦,温。
归肝、胃经。
功效:化瘀止血,活血定痛。
应用
1.出血证。
有止血不留瘀、化瘀不伤正的特点。
2.跌打损伤,瘀血肿痛。
3.虚损劳伤。
用法用量:多研末吞服,1~1.5g;煎服,3~10g,亦入丸散。
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孕妇慎用。
茜草
性能:苦,寒。
归肝经。
功效:凉血化瘀止血,通经。
应用
1.出血证。
2.血瘀经闭、跌打损伤,风湿痹痛。
用法用量:煎服,10~15g,大剂量可用30g。
亦入丸散。
止血炒炭用,活血通经生用或酒炒用。
蒲黄
性能:甘,平。
归肝、心包经。
功效:止血,化瘀,利尿。
应用
1.出血证。
2.瘀血痛证。
3.血淋尿血。
用法用量:煎服,3~10g,包煎。
外用适量,研末外掺或调敷。
止血多炒用,化瘀、利尿多生用。
使用注意:生蒲黄有收缩子宫作用,故孕妇忌服。
花蕊石
性能:酸、涩,平。
归肝经。
功效:化瘀止血。
应用:出血证。
用法用量:煎服,10~15g。
研末吞服,每次1~1.5g包煎;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孕妇忌用。
降香
性能:辛,温。
归肝、脾经。
功效:化瘀止血,理气止痛。
应用
1.出血证。
2.胸胁疼痛、跌损瘀痛。
3.呕吐腹痛。
用法用量:煎服,3~6g,宜后下;研末吞服,每次1~2g;外用适量,研末外敷。
细目四收敛止血药
白及
性能:苦、甘、涩,寒。
归肺、胃、肝经。
功效: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应用
1.出血证。
尤多用于肺胃出血之证。
2.痈肿疮疡,手足皲裂,水火烫伤。
用法用量:煎服,3~10g,大剂量可用至30g;研末吞服,每次1.5~3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
仙鹤草
性能:苦、涩,平。
归心、肝经。
功效:收敛止血,止痢,截疟,补虚。
应用
1.出血证。
2.腹泻、痢疾。
3.疟疾寒热。
4.脱力劳伤。
5.疮疖痈肿,阴痒带下。
尚能解毒杀虫。
用法用量:煎服,3~10g,大剂量可用至30~60g;外用适量。
棕榈炭
性能:苦、涩,平。
归肝、肺、大肠经。
功效:收敛止血。
应用:出血证。
为收敛止血之要药,尤多用于崩漏。
此外,能止泻止带,用于久泻久痢,妇人带下。
用法用量:煎服,3~10g;研末服,1~1.5g。
使用注意:出血兼有瘀滞、湿热下痢初起者慎用。
血余炭
性能:苦,平。
归肝、胃经。
功效:收敛止血,化瘀利尿。
应用
1.出血证。
2.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煎服,6~10g;研末服,1.5~3g;外用适量。
藕节
性能:甘、涩,平。
归肝、肺、胃经。
功效:收敛止血。
应用:出血证。
用法用量:煎服,10~15g,大剂量可用至30g;鲜品30~60g,捣汁饮用。
亦可入丸、散。
细目五温经止血药
艾叶
性能:辛、苦,温。
有小毒。
归肝、脾、肾经。
功效:温经止血,散寒调经,安胎。
应用
1.出血证。
尤宜于崩漏。
2.月经不调,痛经。
为治妇科下焦虚寒或寒客胞宫之要药。
3.胎动不安。
为妇科安胎之要药。
用法用量:煎服,3~10g;外用适量。
炮姜
性能:苦、涩,温。
归脾、肝经。
功效:温经止血,温中止痛。
应用
1.出血证。
2.腹痛、腹泻。
用法用量:煎服,3~1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