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臭氧层的破坏-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臭氧层破坏
考考你...
這是一題需要一點智慧,才有辦法回答
的問題…
大氣層有沒有存在的需要? 你的理由是什何謂氟氯碳化物?
氟氯碳化物是破壞臭氧層的元凶,, 俗稱氟利昂(Freon),由於穩定性高, 不自燃、不助燃也不易起化學變化, 以及對人體傷害較小等優點,因而使 用遍及各種工業及日常生活用品。 其中又以CFC-11(CCl3F) 、 CFCl2 (CCl2F2) 及CFC-113(C2Cl3F3)三種 原料佔最大使用量
拯救臭氧層,大家一起來
1. 避免購買以CFCs為發泡劑所製成的紙和塑 膠產品。 2. 避免使用聚苯、乙烯泡沫膠製品,包括泡沫 填充劑和冷藏箱。 3. 避免用以CFCs為動力的噴霧式產品,改採 用機械噴霧式之產品。 4. 採用替代品,例如用丙烷代替CFC,做為噴 霧劑及以對臭氧破壞能力較小的HCFCs取代 CFCs。
拯救臭氧層,大家一起來
5. 購買使用CFCs替代品為冷媒的汽車、冰箱 和冷凍空調設備。 6. 汽車空調補充冷媒時,應要求維修廠服務人 員,先將存留在冷氣系統中之CFC冷媒回收 或回用,以減少CFC使用量及排放量。 7. 汽車空調或其他冷凍空調,補充CFC冷媒時, 應要求維修人員證明使用之冷媒不是走私品。
說明 :1.微波爐發射的微波,其波長較遠紅外線的波長還長,食物內的分子 會吸收微波而振動,分子振動會產生摩擦而生熱,其熱可煮熟食物。 2. CO2 等溫室氣體分子對太陽發射的紅外線(0.78~4μ)不會吸收, 但對地球發射的紅外線(4~100μ)會吸收,導致地球的溫室效應。
紫外線的分類與特性
特性 種類
氟氯碳化物的類型
發泡劑:硬質PU發泡、軟質PU發泡、聚苯乙烯 (PS)發泡及PE發泡等,如: CFC-11 。 冷媒:冷凍機、冰箱、汽車、空調用冷媒,如: CFC-11、 CFC-12 。 清洗劑:印刷基板、半導體材料等電子零件及 光學零件清洗劑,如CFC-113。 噴霧劑:化粧品、醫藥品、清潔用品等需要推 進之噴霧裝置,如CFC-11、CFC-12 。 滅火劑:海龍(Halon)是全鹵化碳氫化合物,具 有特別的防火效果,常作為滅火劑。海龍破壞 臭氧的能力(ODP)更甚於CFC。
化学与臭氧层破坏
化学与臭氧层破坏环境的好坏,关系着人类的生存与兴衰。
保护环境,已成为人类紧迫和重要的任务。
曾今的地球很美丽,空气清新,人与动物和谐相处。
那个时候还没有空气污染,还没有PM2.5,还没有汽车尾气,也没有酸雨,更加没有臭氧层的破坏。
但是工业革命带给了人类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人类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然而在享受科技带来的快捷与方便的同时,也面临着空前的环境问题。
我觉得首当其冲的就是臭氧层的空洞。
臭氧层,顾名思义就是由臭氧构成的,而臭氧是有化学元素氧组成的,化学符号是3O ,是氧气的同素异形体,有一些特殊的臭味,也有它的一些与氧气不同的性质。
臭氧与无色无味的氧气不同,它是淡蓝色的,同时也是有毒的。
氧化性比氧气要强很多,能够漂白和灭菌。
现在很多家庭用的消毒柜里面就是用臭氧。
同时臭氧对人类的贡献不仅是用作漂白剂和消毒剂、杀菌剂,更重要的是臭氧层作为地球的屏障,保护了地球上的一切生命。
我们该庆幸的是在地球上,人类居住的地球表面臭氧的含量很少,大多数的臭氧都在大气平流层中。
臭氧层能够过滤掉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紫外线,对地球表面形成了保护层。
也许在地球初始的时候没有形成像人类一样的生命,就是因为当时还没有臭氧层,生物一离开海洋就是受到大辐射的紫外线死亡,所以如果没有臭氧层隔绝了大量紫外线,地球上的生物会大部分灭绝,至少陆地上的生物就无法幸免。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人类工业活动的加剧,臭氧层已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总所周知,1984年发现南极上空出现了臭氧空洞,面积与美国国土面积差不多,接着又发现北极上空的臭氧曾臭氧也减少了百分之十五。
而科学研究证明,大气中臭氧减少1%,照射到地球的紫外线就增加百分之二,皮肤癌的发病率则增加百分之五左右。
臭氧曾的恶化还会损害人的免疫系统,使患白内障和呼吸道疾病的人增多,促使植物的叶茎生长,还可能导致全球气温上升,海平面升高,肥沃的土地变成沙漠,最终导致人类及生物的消亡。
为什么臭氧层会被破坏呢?最初出现有三种不同的解释。
臭氧层破坏
臭氧层破坏太阳辐射的紫外光中有一部分能量极高,如果到达地球表面,就可能破坏生物分子的蛋白质和基因物质,即我们所熟知的DNA造成细胞破坏和死亡。
来自于太阳的高能量的紫外辐射在到达地球表面之前,其中高能的紫外线使得高空中(离地面10 公里以上)的氧气分子发生分解,产生的氧原子具有很强的化学活性,因此能很快与大气中含量很高的氧分子发生进一步的化学反应,生成臭氧分子。
由于臭氧和氧气之间的平衡,大气形成了一个较为稳定的臭氧层,而臭氧层的作用正是阻挡太阳紫外线照射,使人类免受伤害。
大气臭氧层的损耗是当前世界上又一个普遍关注的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它同样直接关系到生物圈的安危和人类的生存。
①臭氧层损耗与" 臭氧洞"臭氧(03)是氧元素的同素异形体,它的化学性质十分活泼,很容易跟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实际上,在臭氧层内,臭氧的形成是众多物质参与,一系列化学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的结果。
臭氧在遇到H、0H、N 0、Cl 、Br 时,就会被催化,加速分解为02。
氯氟烃之所以被认为是破坏臭氧层的物质就是因为它们在在太阳辐射下分解出Cl 和Br 原子。
1984 年,英国科学家首次发现南极上空出现臭氧洞。
1985年,美国的" 雨云-7 号" 气象卫星测到了这个臭氧洞。
以后经过数年的连续观测,进一步得到证实。
据NASA报道,NASA 的"Nimbus-7"卫星上的总臭氧测定记录数据表明,近年来,南极上空的臭氧洞有恶化的趋势。
目前不仅在南极,在北极上空也出现了臭氧减少现象。
NASA和欧洲臭氧层联合调查组分别进行的测定都表明了这一点。
②臭氧层破坏的原因对于大气臭氧层破坏的原因,科学家中间有多种见解。
但是大多数人认,人类过多地使用氯氟烃类化学物质(用CFCs 表示)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原因。
氯氟烃是一种人造化学物质,1930 年由美国的杜邦公司投入生产。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尤其是进入60 年以后,开始大量使用,主要用作气溶胶、制冷剂、发泡剂、化工溶剂等。
臭氧层破坏(精)
經過了這次的社會、自然報告後, 讓我學到很多,知道溫室效應、 臭氧層是什麼?也讓我知道如何 做臭氧層才不會快速消耗,溫室 效應才不會快速增強,人人應做 到保護臭氧層、溫室效應,這樣, 全球才不會面臨危機。
.tw/primary/s ociety/tc_sm/teach/book12/lesso n251.htm
地球上有一層保護膜,存在於包 圍在地球的大氣中,就是臭氧層, 臭氧層會將紫外線擋在地球外面, 保護地球上的生物不會受到傷害。 人類製造了大量會破壞臭氧層的 物質,是地球南北極的臭氧層受 到破壞。
臭氧是一種淡藍色 氣體,有類似牧草味, 約空氣的1.7倍重, 為不燃性。
臭氧具有極強的氧化、殺菌、脫 臭 所異味、鞋櫃(衣櫥)霉味、衣服 的清洗等,殺菌脫臭漂白淨化環 境甚至醫療保健,美容養顏等都有 實質的幫助。
•汽車空調洩漏時應先修理好,再 填冷媒,以免 CFCs 洩漏至空氣中 。
•不用以 CFCs 為動力的噴霧式產 品,改採用非噴霧式包裝產品。
•不使用保麗龍和泡綿,因其原料 含 CFCs。
自 1960 年 , 全 球 平 均 損 失 臭 氧 5% , 1987 年 各 國 簽 訂 蒙 特 婁 議 定 書 , 全 面 禁 止 氟 氯 碳 化 物 之 生 產 與 消 費 , 預 估 大 約 2050 年 臭 氧 層 應 可 完 全 恢 復 。
臭氧層大概是分布 在離地面20~30km 的大氣層中。
常 發 及 物 破
使 泡 溶 、 壞
用 、 劑 四 臭
冷 電 之 氯 氧
凍 子 氟 化 層
、 清 氯 碳 物
空 洗 碳 為 質
調 、 劑 、 化 主 要
1980年觀察到南極上空臭氧層 有個洞。 (目前已減少60% ) , 1987年又發現北極上空還有一 個臭氧層洞 這消息 立刻成為 世界關注的焦點
臭氧层破坏的防治措施
臭氧层破坏的防治措施引言臭氧层破坏是指大气中的臭氧层逐渐变薄或破坏的现象。
臭氧层是位于地球大气中的一层臭氧气体,能够有效地吸收紫外线辐射,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
然而,人类活动导致了大量有机物和人造化学物质进入大气中,加速了臭氧层的破坏。
为了防止臭氧层的进一步破坏,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减少对臭氧层的破坏。
主要措施减少化学物质排放化学物质是导致臭氧层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中,氟氯碳化合物(CFCs)是最具破坏性的化学物质之一,是许多工业和消费产品的常见成分。
为了减少这些化学物质的排放,以下措施可以采取:1.引导消费者使用无氟氯碳化合物的替代品:政府和企业可以鼓励消费者购买无氟氯碳化合物的产品,例如环保型制冷剂、洗涤剂等。
2.控制工业排放:政府应加强对工业排放的监管和控制,推动工业企业使用无氟氯碳化合物的替代品,限制有害化学物质的排放。
加强环境教育和意识的普及通过加强环境教育和意识的普及,可以提高民众对臭氧层破坏问题的认识,以及采取行动减少对臭氧层的破坏。
下面是一些具体措施:1.学校课程设置:学校可以将环境保护和臭氧层破坏问题融入到学科教育中,提高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意识。
2.大众宣传活动:政府和相关组织可以组织一系列的宣传活动,例如举办环保讲座、举办演讲比赛、推广环保知识等,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
3.媒体报道:媒体可以通过报道臭氧层破坏问题相关的新闻和故事,提高公众对该问题的关注度,增加公众的环境意识。
国际合作臭氧层是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国际合作来解决。
以下是一些国际合作的措施:1.国际法律和协议:各国可以通过签署国际法律和协议,共同约束和监管化学物质的生产和使用,限制对臭氧层的破坏。
2.资金援助:发达国家可以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帮助他们采取措施减少臭氧层破坏的影响。
结论臭氧层破坏是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直接影响人类和生物的健康。
为了保护臭氧层,减少对紫外线辐射的暴露,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臭氧层破坏的原因
臭氧层破坏的原因臭氧层是指大气层的平流层中臭氧浓度相对较高的部分,因受太阳紫外线照射的缘故,形成的包围在地球外围空间的保护层。
这臭氧层正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保护伞。
但现在由于种种原因而导致臭氧层破坏,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臭氧层破坏的原因,一起来看看。
臭氧层破坏的原因1.过度砍伐森林2.向空气中排放CO2,等各种有毒气体,形成温室效应,破坏臭氧层。
3.过度开采石油和煤4.对大量濒危动的灭绝负有直接责任5.污染水源臭氧层的作用大气臭氧层主要有三个作用。
其一为保护作用,臭氧层能够吸收太阳光中的波长306.3nm以下的紫外线,主要是一部分UV—B(波长290~300nm)和全部的UV—C(波长<290nm=,保护地球上的人类和动植物免遭短波紫外线的伤害。
只有长波紫外线UV-A和少量的中波紫外线UV-B能够辐射到地面,长波紫外线对生物细胞的伤害要比中波紫外线轻微得多。
所以臭氧层犹如一件保护伞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得以生存繁衍。
其二为加热作用,臭氧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并将其转换为热能加热大气,由于这种作用大气温度结构在高度50km左右有一个峰,地球上空15~50km存在着升温层。
正是由于存在着臭氧才有平流层的存在。
而地球以外的星球因不存在臭氧和氧气,所以也就不存在平流层。
大气的温度结构对于大气的循环具有重要的影响,这一现象的起因也来自臭氧的高度分布。
其三为温室气体的作用,在对流层上部和平流层底部,即在气温很低的这一高度,臭氧的作用同样非常重要。
如果这一高度的臭氧减少,则会产生使地面气温下降的动力。
因此,臭氧的高度分布及变化是极其重要的。
臭氧是无色气体,有特殊臭味,因此而得名“臭氧”。
由太阳飞出的带电粒子进入大气层,使氧分子裂变成氧原子,而部分氧原子与氧分子重新结合成臭氧分子。
距地面15~50千米高度的大气平流层,集中了地球上约90%的臭氧,这就是“臭氧层”。
地球上的一切生物离开太阳光就没有生命。
太阳光是由可见光、紫外线、红外线三部分组成。
臭氧层的破坏
課堂講義:2.2 臭氧層的破壞
目錄
我們的大氣層 臭氧的形成 臭氧層的現況 什麼是氟氯碳化合物( CFCs)? 臭氧層遭破壞的原因 破壞臭氧層的後果 補救措施
我們的大氣層
對流層:
大氣層的最低層,約離地面15千米 正常的空氣成份,含有氮氣、氧氣、水蒸氣、二氧化碳等 溫度隨著高度而下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對於人類生存非常重要
臭氧分子會在吸引紫外線之後,分裂成原子,然後再組成臭氧分 子,循環不息 大氣層較上層的臭氧濃度比較高 愈接近地面;臭氧濃度愈低
臭氧層的現況
南極上空同溫層的臭氧
近15年來不斷地減少 臭氧洞
不斷地擴大 面積差不多相等於整個北美洲 大約需五十年,臭氧濃度才能恢復正常水平
熱帶地區的臭氧量約260DU 其他地區的臭氧量高於260DU
臭氧的形成
臭氧 (O3)
[2]
當紫外線照射平流層,臭氧會在化學作用中形成 氧份子分裂成氧原子
O2
O+O
氧原子快速地與另一個氧份子結合,形成臭氧份子
O + O2
O3
臭氧的形成
臭氧 (O3)
[3]
於地球表面是污染物的一種
光化學煙霧的成份之一 臭氧能吸收太陽光線中部份的有害紫外線,否則這些紫外線或能 導致皮膚癌和傷害植物
什麼是氟氯碳化物 (CFCs)?
[1]
氟氯碳化合物 (CFCs) 包含氯、氟及碳 在1930年由杜邦化工公司開發 CFCs很受工業界歡迎︰
毒性低 化學性質穩定 價錢便宜 製冷劑 發脹劑 製作軟發泡膠 清潔劑 推動劑
大气环境问题--臭氧
高考知识总结:臭氧层的破坏1主要成因:1人类大量使用制冷剂、杀虫剂等,使空气中氟氯烃增多 2寒冷CF2CL2+ 光能 CF2CL + CLCL + O3 CLO + O2CLO + O CL +O2这个过程不断地重复进行,一个氯原子可以破坏一万个臭氧分子。
人类使用氯氟烃类化合物,这些物质在对流层中十分稳定,可以存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不发生变化。
但这些物质通过极地的大气环流以及赤道地带的热气流上升,最终使这些物质进入平流层。
然后又在风的作用下,把它们从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输送,在平流层内混合均匀。
在平流层内,强烈的太阳紫外线照射使CFCs和Halons 分子发生解离,释放出高活性的氯和溴的自由基。
氯原子自由基和溴原子自由基就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它们对臭氧破2臭氧层破坏的后果:(1)直接危害人体的健康(2)破坏农业和生态环境。
3加速材料老化(使橡胶、塑料等有机材料加速老化,使油漆褪色等。
)4紫外线的增强还会使城市内的烟雾加剧,4陆地生物产量和质量5影响水生生态系统经科学家研究;大气中的臭氧每减少1%。
照射到地面的紫外线就增加2%,人的皮肤癌就增加3%,还受到白内障、免疫系统缺陷和发育停滞等疾病的袭击。
现在居住在距南极洲较近的智利南端海伦娜岬角的居民,已尝到苦头,只要走出家门,就要在衣服遮不住的肤面,涂上防晒油,戴上太阳眼镜,否则半小时后,皮肤就晒成鲜艳的粉红色,并伴有痒痛;羊群则多患白内障,几乎全盲。
据说那里的兔子眼睛全瞎,猎人可以轻易地拎起兔子耳朵带回家去,河里捕到的鲜鱼也都是盲鱼.臭氧层破坏,地球上会出现过多的太阳紫外线,从而削弱人体的免疫力并使皮肤病、传染病流行。
例如,享有“太阳州”之称的澳大利亚困士兰州,因患皮肤癌而丧生的人数,具世界之首。
臭氧层破坏还可导致渔业减产,因为强烈的紫外线辐射能杀死10米深海水中的浮游生物;还可抑制植物光合作用,使小麦、水稻和大豆减产并质量下降。
据发现,大气中臭氧减少1%,大豆也减产1%。
臭氧层破坏的起因与影响
3-1 氟里昂破壞觀點
臭氧層在氯原子,氟原子和溴原子附近會被 毀壞。 這些氣體分子升到同溫層,在紫外線照射之 後,分解成各種單元素氣體,破壞臭氧。
10
3-3 太陽風及地球磁場觀點
太陽射線的影響也許是現在臭氧層分佈狀況 的根源。而具體到不同地區會有不同的影響。
11
3-3 太陽風及地球磁場觀點
由於氟利昂相當穩定,可以存在50至100年, 即使議定書完全得到履行,臭氧層的耗損也只 能在2050年以後才有可能完全復原。
另據1998年6月世界氣象組織發表的研究報告 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作出的預測,大約再過20 年,人類才能看到臭氧層恢復的最初跡象,只 有到21世紀中期臭氧層濃度才能達到本世紀60 年代的水平。
4-1地球表面引響
對人體健康之影響
紫外線會導致皮膚癌、白內障、 角膜炎、 破壞免 疫系統且對惡性黑腫瘤也具有關鍵性影響。所有陽 光中都包含紫外線,即使臭氧層濃度在正常情況下, 也要避免過度曝曬於陽光下。
14
4-2地球表面引響
對植物引響
植物的生理機能也受紫外線影響。間接改變例如植 物形態、營養素在植物內的分布、植物生長遲滯、 農作物減產。這些改變可能影響植物群體間的競爭、 平衡等。
4
臭氧層破壞的起因與影響
2.破壞的起因 資管三乙 49790119 曾郁庭
2-1 臭氧層破壞的原因
對於大氣臭氧層破壞的原因,科學家中間有 多種見解。但大多數人認,人類過多地使用 氯氟烴類化學物質(CFCs)是破壞臭氧層 的主要原因。
氯氟烴是一種人造化學物質全球科學界用冷 媒對破壞臭氧層的方式。
15
4-3地球表面引響
對海洋生態引響
浮游生物是食物供給之一。浮游生物生活於海水表 層陽光充足之區域,有機物在此區域內的分布易受 風與海浪之影響,許多浮游生物都具有自主運動能 力,以增加其生產量。 照射過量紫外線會減低浮游生物的生存率、運動能 力。紫外線亦會對於海生動物的幼兒產生不良影響, 就連目前紫外線量都略顯過強。
臭氧层破坏的原因
臭氧层破坏的原因总结精选(1):臭氧层的破坏和臭氧空洞的出现,是人类自身行为造成的,也就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超多地生产和使用“消耗臭氧层物质(ODS)”以及向空气中排放超多的废气造成的。
ODS的用途:用作制冷剂、喷雾剂、发泡剂、清洗剂等。
ODS主要包括下列物质:CFCs(氯氟烃)、哈龙(Halon,全溴氟烃)、四氯化碳、甲基氯仿、溴甲烷等。
废气:主要是汽车尾气、超音速飞机排出的废气、工业废气等。
在上述所有物质中,破坏力最强的(或者称之为“罪魁祸首”)是CFCs和哈龙。
而在我们生活中用的最多的就是我们大家所熟悉的CFCs。
CFCs是氟里昂的一部分。
是上世纪30年代由美国杜邦公司开发和生产的一种氯氟烃类的制冷剂,并且冠以商标名称为“氟里昂”。
而现今,人们习惯于把制冷剂统称为“氟里昂”。
有资料显示:从20世纪的30年代初到90年代的五六十年中,人类总共生产了1500万吨氯氟烃。
人类开发了氯氟烃,使自己的生活提高了档次,却带来了一个巨大的环境问题--臭氧层的破坏。
臭氧层破坏机理(1)、废气破坏臭氧层废气中内含超多的氮氧化物(如N0和N02等),这些氮氧化物能够破坏掉超多的臭氧分子,从而造成臭氧层的破坏。
(2)、CFCs和哈龙对臭氧层的破坏美国科学家莫里纳(Molina)和罗兰德(Rowland)提出:人工合成的一些含氯和含溴的物质是造成臭氧层被破坏的元凶,最典型的是氯氟烃类化合物(CFCs)和含溴化合物哈龙(Halons)。
CFCs和哈龙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总是要泄漏的,泄漏后首先进入大气的对流层中。
而这些物质在对流层中是化学惰性的,即它们在对流层中十分稳定,能够存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不发生变化。
但这些物质不可能总是存在于对流层中,透过极地的大气环流以及赤道地带的热气流上升,最终使这些物质进入平流层。
然后又在风的作用下,把它们从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输送,在平流层内混合均匀。
在平流层内,强烈的太阳紫外线照射使CFCs和Halons分子发生解离,释放出高活性的氯和溴的自由基。
论臭氧层破坏及保护
论臭氧层破坏及保护化工与能源学院环境科学一班20100340103 方传敏摘要:臭氧层是指距地表15~50km处臭氧分子相对富集的大气平流层。
它能吸收99%以上对人类有害的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免遭短波紫外线的伤害。
因此,臭氧层被誉为地球上生物生存繁衍的保护伞。
然而,近20多年来,地球上的臭氧层正在遭到破坏。
目前,如何防止臭氧层遭破坏已成为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
本文介绍了臭氧层破坏的现状,解释臭氧层的损耗原理与危害,总结了保护臭氧层的一般性措施和我们为保护臭氧所做的努力。
关键词:臭氧层、破坏现状、损耗机理、保护措施1、臭氧层破坏的现状1985年,英国科学家法尔曼等人首先提出了“南极臭氧洞”的问题。
这一发现得到了许多其他国家的南极科学站观测结果的证实。
卫星观测结果表明,臭氧洞在不断扩大,至2006年臭氧层空洞曾达到2950万km3,相当于两个南极大陆。
同时,南极臭氧层空洞持续的时间也在加长。
这一切迹象表明,南极臭氧洞的损耗状况仍在恶化之中。
[1]目前,不仅在南极,在北极上空也出现了臭氧减少的现象,美、日、英、俄等国家联合观测发现,北极上空臭氧层也减少了20%,已形成了面积约为南极臭氧空洞三分之一的北极臭氧空洞。
在被称为是世界上“第三极”的青藏高原,中国大气物理及气象学者的观测也发现,青藏高原上空的臭氧正在以每10年2.7%的速度减少,已经成为大气层中的第三个臭氧空洞。
以上情况表明,臭氧层这个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正在遭到严重的破坏,研究其原因和机制并提出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已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
2、臭氧层破坏的原因2.1 臭氧的平衡在自然状态下,大气层中的臭氧是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的,当大气层中没有其它化学物质存在时,臭氧的形成和破坏速度几乎是相同的。
即:然而大气中有一些气体,例如亚硝酸、甲基氧、甲烷、四氯化碳,以及同时含有氯与氟(或溴)的化学物质,如CFC和哈龙等,它们能长期滞留在大气层中,并最终从对流层进人平流层,在紫外线辐射下,形成含氟、氯。
臭氧层破坏
防曬係數()
防曬係數( ),為防曬功能的指標。數值代表 該防曬品在的照射下保護肌膚不被曬紅、曬 傷的時間。
理想的防曬產品應是。此外,若從事水上活 動,則最好選擇具防水功能之防曬品。一般 而言, 是指在水中可維持四十分鐘以上,而 則可維持八十分鐘以上。
對人 之傷害
最大
次之
全部被平流層的吸收,大部分被平流層的吸
因此能到達地面者幾 收,能到達地面者佔
乎
量之(一說是)
→
→熱
→(臭氧之形成) →熱臭氧之破壞
雖傷害力最大,但因 雖傷害力次之,到達
不能到達地面,因此 地面之僅佔,但卻是
不會造成傷害。
造成傷害之禍首。
波長最長 ~
最小 可穿透臭氧層而 全部到達地面, 佔量之(一說是)
智慧大考驗...
大氣層如果少了臭氧層, 會有什麼影響?
紅外線的分類與特性
種類 特性
波長
近紅外線
波長最短 ~μ
人體的有機分子
對人之
不會吸收,不會 使有機分子振動
療效 不具治療效果。
中紅外線
波長次之
~μ
人體的有機分子 會吸收,使有機 分子產生振動, 磨擦生熱具治療 效果。
遠紅外線
波長最長 ~μ 同中紅外線, 具治療效果。
. 汽車空調或其他冷凍空調,補充冷媒時,應 要求維修人員證明使用之冷媒不是走私品。
自我保護措施:防曬工作
防曬保養品:可分為物理性、化學性及混合 型。
物理性防曬品:可反射紫外線,優點是溫和 不刺激,缺點則是較油。
化學性防曬品:可吸收紫外線將其轉換成不 傷害皮膚的物質,優點是清爽不油膩,缺點 則是可能較刺激甚至引起過敏。
臭氧层破坏研究报告
臭氧层破坏研究报告臭氧层破坏研究报告臭氧层是大气中的一层气体,位于地球的高层,起到过滤掉来自太阳的紫外线辐射的作用。
然而,近年来,臭氧层破坏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
本报告将对臭氧层破坏的原因、影响以及我们应该采取的措施进行探讨。
臭氧层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人类活动排放的化学物质,特别是氯氟烃类化学物质(CFCs)。
CFCs被广泛用于制冷剂、清洁剂和发泡剂等产品中。
这些化学物质在大气中逐渐分解,释放出氯原子,氯原子与臭氧分子作用,最终导致臭氧层破坏。
臭氧层破坏会对人类和生物造成严重的影响。
首先,紫外线辐射是导致皮肤癌和眼部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臭氧层破坏,更多的紫外线辐射能够穿透大气层,直接照射到地球表面。
其次,臭氧层破坏还会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一些海洋生物对紫外线辐射特别敏感,而更多的紫外线照射会影响它们的生长和繁殖。
此外,臭氧层破坏还会对作物产量产生负面影响,造成农业损失。
为了应对臭氧层破坏,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减少和停止使用臭氧层破坏物质是最基本的措施。
各国政府应该立法限制和禁止使用含有CFCs的产品,推动环保产品的研发和推广。
其次,加强国际合作,通过多边机制制定国际标准,共同应对臭氧层破坏。
建立监测机制,及时掌握臭氧层破坏情况,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最后,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教育人们关于臭氧层破坏的知识,推广环保行为,共同守护地球的蓝天。
总之,臭氧层破坏是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对人类和生物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为了保护臭氧层,减少紫外线辐射的伤害,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和停止使用臭氧层破坏物质,加强国际合作,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只有共同努力,我们才能保护好地球的臭氧层,给后代子孙留下一个美好的家园。
关于臭氧层的破坏-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关于臭氧层的破坏医学部临床专业马瑞松据科学家估算,臭氧层的形成大约是20亿年的时间,正是在它的保护下地球上才产生了形形色色的生命,才有了熙熙攘攘的人群,然而,近年来人们对臭氧层的惊人的破坏速度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注意。
1)臭氧层的基本知识;臭氧是氧气的同素异形体,是有特殊臭味的淡蓝色气体,具有极强的氧化性,能漂白和消毒杀菌。
用臭氧净化城市饮用水,处理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比用氯气、高锰酸钾等消毒剂既经济又不会引起二次污染。
用1kg臭氧处理1000 m3水,能达到消毒、脱臭、脱色、脱味、氧化水中有机物的作用。
在距离地面20-30公里的大气(平流层)里,存在一个臭氧层,其中臭氧的含量仅占这一高度上的空气量的十万分之一。
臭氧的含量虽然极其微小,但却具有非常强的吸收紫外线的功能,它能把波长为200-300纳米(10-9米)的紫外线吸收掉。
而紫外线,尤其是波长为260-340纳米的紫外线,对生物有极其强的杀伤力。
正是由于臭氧层能有效的阻挡来自太阳的紫外线的侵袭,才使得地球上的各种生命得以存在,生息繁衍。
2)臭氧层的破坏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环境科学界最先观察到臭氧层破损的蛛丝马迹。
1985年,英国科学家证实南极上空的臭氧层浓度极为稀薄,即出现了所谓的“空洞”到1994年,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破坏的面积已经大道2400万平方公里。
北半球上空的臭氧层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稀薄。
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石经过20亿年形成的,可是在一个世纪里就被破坏了过半。
欧洲和北美上空的臭氧层平均减少了10-15%,西伯利亚上空甚至减少了35%。
因此科协加警告说,地球上空臭氧层破坏的陈独远比一般人想象的要严重得多。
2)臭氧层破坏的原因人类活动产生的微量气体,如氮氧化物和氟氯烷(自30年代以来,一直被广泛的用作冰箱,冷冻机,空调等制冷设备中的制冷剂聚氨泡沫和聚乙烯/聚苯乙烯泡沫中的发泡剂,气雾剂的推进剂,电子线板,精密金属零部件的清洗剂烟丝的膨胀剂等)等,对大气中臭氧的含量有很大在20公里以下的低层大气中,氧元素的绝大部分都以氧分子形式存在,而在20-40公里的高空平流层时,则以臭氧分子的形式存在。
臭氧层坡坏
臭氧层的形成及其破坏环工091 兰德波200910701110摘要:臭氧层对人类及地球上的生物都是一个很重要的保护层,它使人类可以免遭紫外线的照射和危害,但由于氟利昂的排放,臭氧层空洞,尤其是南极的臭氧层空洞,给人类敲了一个警钟。
人们不断地对臭氧层的形成及其破坏之后对人类的影响有越来越多的研究,去认识臭氧层,了解臭氧层。
关键词:臭氧层形成破坏臭氧层的形成在平流层中,一部分氧气分子可以吸收小于240μm波长的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并分解形成氧原子。
这些氧原子与氧分子相结合生成臭氧,生成的臭氧可以吸收太阳光而被分解掉,也可与氧原子相结合,再度变成氧分子。
其过程可用下面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来表示:O2+Hυ→2OO2+O+M+O3 →MO3+hυ→J[10]O2+OO3+O →2O2M为反应第三体,它们是氮气和氧气分子,其作用是与生成的臭氧相碰撞,接受过剩的能量以使臭氧稳定。
臭氧的浓度取决于上述纯氧反应理论生成反应和消除反应的平衡状态,它可以大体上重现出臭氧浓度的高度分布。
但是从定量角度看,这一理论得出的平流层臭氧浓度是实际臭氧浓度的2倍左右。
纯氧理论出现的问题,主要是没有考虑到大气中的微量成份的催化作用,通过链式反应消除臭氧。
其链式反应方程式如下:X+O3→XO+O2XO+O→X+O2合计O+O2→2O2其中X为H,OH,NO,cl。
如果考虑了上述大气中微量成分消除臭氧的反应,再考虑大气运动效果,则大体上可以再现实际的臭氧高度分布。
臭氧层的破坏大气平流层中距地面20-40 公里的范围内有一圈特殊的大气层,这一层大气中臭氧含量特别高。
大气平均臭氧含量大约是0.3ppm,而这里的臭氧含量接近10ppm,高空大气层中90% 的臭氧集中在这里,所以叫它臭氧层。
臭氧层在保护地球方面具有特别的功能:对于太阳光中与生物无害的可见光和A 段紫外线,将它们大部分吸收,小部分放行,让它们到达地面杀菌消毒,又不至于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从臭氧层的破坏机理谈臭氧层的保护
从臭氧层的破坏机理谈臭氧层的保护黎帅环科1201 201205030114摘要:大气臭氧层是维持整个地球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因素。
本文通过对臭氧层形成原因的探索,不仅概括性的描述了氮氧化物、氢氧化物、氯氟烃类化合物等物质对臭氧层的破坏机理,而且从事例和化学两个角度论证了火山喷发以及大气中氧被过度消耗等方面也是造成臭氧层破坏的元凶。
从而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分析了臭氧层破坏给地球带来的影响,同时还根据臭氧层的破坏机理点对点的提出了保护臭氧层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臭氧层破坏机理影响保护对策0 引言在离地面10~50km的大气平流层,集中了大气中的90%的臭氧,其中离地面20~25km臭氧浓度值达到最高,称其为臭氧层。
但是在臭氧层里,其臭氧浓度是很稀的(约10ppm),不过他的作用却不可忽视:首先他是地球生物的保护伞,因为臭氧层阻断了太阳辐射中大部分紫外线,避免地球上的人类和动植物受到短波紫外线的伤害,保证了地球生物的生存繁衍;其次是由于臭氧层的高度分布,臭氧能将吸收太阳光照中的紫外线转化为热能并加热大气,由此才使地球存在平流层;最后臭氧层也具有温室的作用,由于在对流层上部和平流层底部这一段温度很低的高空有了臭氧的存在,才能有效的保证地面气温不下降。
虽然臭氧层的作用巨大,但是由于臭氧化学性质十分活泼,很容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因此臭氧层的破坏也日趋严重。
1984年,英国科学家首次发现南极上空出现臭氧洞。
1985 年,英国科学家法尔曼等人在南极哈雷湾观测站发现:在过去10 - 15 年间,每到春天南极上空的臭氧浓度就会减少约30%,有近95% 的臭氧被破坏。
从地面上观测,高空的臭氧层已极其稀薄,与周围相比像是形成一个“洞”,直径达上千公里,卫星观测表明,此洞覆盖面积有时比美国的国土面积还要大。
到1998 年,臭氧空洞面积比1997年增大约15%,几乎相当于三个澳大利亚大。
可见,如果任此速度发展,臭氧将损耗殆尽。
环境化学 臭氧层破坏机理 摘要
摘要:臭氧层破坏会造成紫外线增强,对人体和环境形成危害。
臭氧层可以过滤掉大部分阳光中对人体有害的紫外线, 是环绕地球的天然屏障。
臭氧层破坏是一种与物理化学、大气化学、大气环流、气候环境和太阳紫外辐射等多种因素有关的、复杂的大气现象和过程。
本文就将通过讲述臭氧层的发展过程,如何被破坏以及产生的危害等影响。
关键词:修复、臭氧层、治理保护、形成机制1自我介绍1.1何为臭氧层臭氧层是大气层的平流层中臭氧浓度高的层次。
浓度最大的部分位于20—25公里的高度处。
若把臭氧层的臭氧校订到标准情况,则其厚度平均仅为3毫米左右。
臭氧含量随纬度、季节和天气等变化而不同。
紫外辐射在高空被臭氧吸收,对大气有增温作用,同时保护了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远紫外辐射的伤害,透过的少量紫外辐射,有杀菌作用,对生物大有裨益。
1.2发现历史人类真正认识臭氧是在150多年以前,德国先贝因(Schanbein)博士首次提出在水电解及火花放电中产生的臭味,同在自然界闪电后产生的气味相同,先贝因博士认为其气味难闻,由此将其命名为臭氧。
臭氧层由法国科学家法布里于20世纪初发现。
1930年英国地球物理学家卡普曼提出,大气中的臭氧主要是由氧原子同氧分子,在有第三种中性分子参与下进行三体碰撞时产生。
60公里以上的高空,太阳紫外线强,氧分子大量离解,三体碰撞机会减少,臭氧含量极少。
5公里以下低空,紫外线大大减弱,氧原子很少,难以形成臭氧。
在20~25公里高度范围内,既有足够的氧原子,又有足够的氧分子,最有利于三体碰撞,形成的臭氧每年约有500亿吨。
1.3形成过程自然界中的臭氧,大多分布在距地面20Km--50Km的大气中,我们称之为臭氧层。
臭氧层中的臭氧主要是紫外线制造出来的。
太阳光线中的紫外线分为长波和短波两种,当大气中(含有21%)的氧气分子受到短波紫外线照射时,氧分子会分解成原子状态。
氧原子的不稳定性极强,极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如与氢(H2)反应生成水(H2O),与碳(C)反应生成二氧化碳(CO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臭氧层的破坏医学部临床专业马瑞松据科学家估算,臭氧层的形成大约是20亿年的时间,正是在它的保护下地球上才产生了形形色色的生命,才有了熙熙攘攘的人群,然而,近年来人们对臭氧层的惊人的破坏速度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注意。
1)臭氧层的基本知识;臭氧是氧气的同素异形体,是有特殊臭味的淡蓝色气体,具有极强的氧化性,能漂白和消毒杀菌。
用臭氧净化城市饮用水,处理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比用氯气、高锰酸钾等消毒剂既经济又不会引起二次污染。
用1kg臭氧处理1000 m3水,能达到消毒、脱臭、脱色、脱味、氧化水中有机物的作用。
在距离地面20-30公里的大气(平流层)里,存在一个臭氧层,其中臭氧的含量仅占这一高度上的空气量的十万分之一。
臭氧的含量虽然极其微小,但却具有非常强的吸收紫外线的功能,它能把波长为200-300纳米(10-9米)的紫外线吸收掉。
而紫外线,尤其是波长为260-340纳米的紫外线,对生物有极其强的杀伤力。
正是由于臭氧层能有效的阻挡来自太阳的紫外线的侵袭,才使得地球上的各种生命得以存在,生息繁衍。
2)臭氧层的破坏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环境科学界最先观察到臭氧层破损的蛛丝马迹。
1985年,英国科学家证实南极上空的臭氧层浓度极为稀薄,即出现了所谓的“空洞”到1994年,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破坏的面积已经大道2400万平方公里。
北半球上空的臭氧层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稀薄。
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石经过20亿年形成的,可是在一个世纪里就被破坏了过半。
欧洲和北美上空的臭氧层平均减少了10-15%,西伯利亚上空甚至减少了35%。
因此科协加警告说,地球上空臭氧层破坏的陈独远比一般人想象的要严重得多。
2)臭氧层破坏的原因人类活动产生的微量气体,如氮氧化物和氟氯烷(自30年代以来,一直被广泛的用作冰箱,冷冻机,空调等制冷设备中的制冷剂聚氨泡沫和聚乙烯/聚苯乙烯泡沫中的发泡剂,气雾剂的推进剂,电子线板,精密金属零部件的清洗剂烟丝的膨胀剂等)等,对大气中臭氧的含量有很大在20公里以下的低层大气中,氧元素的绝大部分都以氧分子形式存在,而在20-40公里的高空平流层时,则以臭氧分子的形式存在。
人们把臭氧分子密度最高的一层薄薄气体层,叫做地球的臭氧层。
在臭氧层里,集中了地球大气中90%以上的臭氧气体。
大气臭氧层是保护地球上的人类和动植物免遭太阳强紫外线伤害的一道天然屏障。
在20世纪60年代,人们开始意识到人为活动可能破坏臭氧层的问题。
大气臭氧的含量取决于太阳辐射强度、大气的化学成分以及大气的运动情况。
事实证明,人类的活动已经明显的改变了空气中微量气体的含量,如二氧化碳的浓度变化是其中最明显的。
根据地球气象卫星的高空观测数据分析,全球大气层内的臭氧密度正在降低。
在过去20多年里,人类活动排放的氧氟烃化合物(CFCS),加速了高空臭氧消亡的过程,破坏臭氧的生成和消亡的自然过程,使得一些地区臭氧的含量急剧减少,甚至出现了空洞。
1979年以后的卫星观测资料进一步证实,南极上空臭氧总量下降幅度已经达到40%。
每年的9-11月,即南半球的春季,南极上空就出现大面积的臭氧洞。
1998年8月下旬就开始出现臭氧层变薄的过程,说明臭氧洞已经提前出现。
游人分析,南极大陆上空的大气在冬季非常的寒冷,形成很多冰粒物质,在这些物质的表面的反应使氟利昂极易释放出氯原子,致使在春季大气中出现一大批活泼的氯原子,因此,南极大陆上空春季臭氧含量大量的减少。
由于平流层空气很少有上下的对流,没有雨雪的冲洗,污染物可以在平流层停留很长的时间,对臭氧层的破坏引起臭氧层被破坏的原因有多种解释,其中公认的原因之一是氟里昂(氟氯甲烷类化合物)的大量使用。
氟里昂被广泛应用于制冷系统、发泡剂、洗净剂、杀虫剂、除臭剂、头发喷雾剂等。
氟里昂化学性质稳定,易挥发,不溶于水。
但进入大气平流层后,受紫外线辐射而分解产生CI 原子,CI原子则可引发破坏O3循环的反应:Cl+O3→ClO+O2ClO+O→ClO2由第一个反应消耗掉的CI原子,在第二个反应中又重新产生,又可以和另外一个O3起反应,因此每一个CI原子能参与大量的破坏O3的反应,这两个反应加起来的总反应是:O3+O→2O2反应的最后结果是将O3转变为O2,而CI原子本身只作为催化剂,反复起分解O3的作用。
O3就被来自氟里昂分子释放出的CI原子引发的反应而破坏。
另外,大型喷气机的尾气和核爆炸烟尘的释放高度均能达到平流层,其中含有各种可与O3作用的污染物,如NO和某些自由基等。
人口的增长和氮肥的大量生产等也可以危害到臭氧层。
在氮肥的生产中去向大气释放出各种氮的化合物,其中一部分可能是有害的氧化亚氮(N2O),它会引发下列反应:N2O+O→N2+O2N2+O2→2NONO+O3→NO2+O2NO2+O→NO+O2O3+O→2O2NO按后两个反应式循环反应,使O3分解3)臭氧层破坏对生物的影响紫外线对促进在皮肤上合成维生素D,对骨骼的生成,保护均起有益作用。
但紫外线(波长=200~400nm)中的紫外线(波长=280~320农民)过量照射可以引起皮肤癌和免疫系统及白内障等眼病。
据估计平流层臭氧减少1%(即紫外线增加2%)对皮肤癌的发病率江增加4~6%。
按现在全世界每年大约有10万人死于皮肤癌计,死于皮肤癌的人每年大约要增加5千人。
在长期受太阳照射地区的浅色皮肤人群中,50%以上的皮肤病是阳光诱发的,即肤色浅的人比其他种族的人更容易患上各种由阳光诱发的皮肤癌。
此外,紫外线还会使皮肤过早老化。
对人的影响十分可怕,对植物同样是这样。
近10年来科学家对200多个品种的植物进行了增加紫外线照射的试验,发现其中三分之二的植物显示出敏感性。
试验中有90%的植物使农作物品种,其中豌豆,大豆等豆类,南瓜等瓜类,西红柿以及白菜等农作物对紫外线特别敏感(花生和小麦等植物有较好的抵御能力)。
一般说来。
秧苗必有营养技能的组织(如叶片)更敏感。
紫外线辐射会使植物叶片变小,因而减少捕获阳光警醒光合作用的有效面积,声称率下降。
对打大豆的初步研究表明,紫外辐射会使其更易受杂草和病虫害的损害,产量降低。
同时紫外线可改变某些植物的再生能力及收获产物的质量,这种变化的长期生物学意义(尤其是遗传基因的变化)是相当深远的,紫外线多水生系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紫外线的增加,对水生系统有潜在的危险。
水生植物大多贴近水面生长,这些处于海洋生态食物链最低不得小型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最容易被削弱(约60%),从而危及整个生态系统。
增强的紫外线还可通过消灭谁种微生物而导致淡水生态系统发生变化,并因此而减弱了水体的自然净化作用。
增强的紫外线还可杀死有余,小虾和蟹。
研究表明,在臭氧量减少%的情况下,约有9%的有鱼死亡在其他方面过多的紫外线会加速塑料老化,增加城市光化学烟雾。
另外,氟利昂,甲烷氧化二氮等引起臭氧层破坏得很亮气体的增加,也会引起温室效应。
4)臭氧层的发展趋势:欧洲科学家新近证实,脸许多年来,北冰洋上空平流层的气温每年冬天持续下降,今年已经带到历史最低点。
专家认为,如果这种极度地问现象持续下去,北极上空臭氧层在未来数十年中还会继续变薄,空洞将会继续增大。
欧盟圩垸会日公布了欧洲科学家的上述观测结论。
欧盟委员会负责科学家和研究的委员亚内兹对此指出,今年北冰洋遭受酷寒,科学家已经发现这种天气对臭氧层造成的破坏。
臭氧层遭到破坏将威胁到人类健康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非常令人担忧。
欧盟将加大鼓励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切实保护臭氧层。
据欧洲科学家介绍,北冰洋地区的臭氧层从上个世纪80年代,就开始变薄了。
和空洞加大造成的直接后果是紫外线对人类损害加大,这将导致皮肤癌和白内障患者人数增加并将以何种速度扩大,为什么北冰洋上空平流层气温连年冬天持续下降,以及那些国家将会受到影响等问题。
他们认为,北极地区上空臭氧层变化不但将影响北极无人居住地区,而且将会危及斯坎德纳维亚和中欧地区。
5)臭氧层的保护;臭氧层对人类,对生物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而今年来人类对它的破坏速度和程度都无法让人对其在忽视下去。
历史上最早提出臭氧层保护的科学家是美国的马里奥。
莫利纳早在1973年,他就警告说,地球上的臭氧层已经受到损坏,但是当时并没有人把这个当成是一回事。
由于臭氧层能保护地球上动植物免受太阳有害辐射,莫利纳决心证明自己的观点。
在1974年莫利纳和其他科学家发现人造化学物,即氟利昂对臭氧层又影响。
十年后,另外一名科学家在南极上空发现“空洞”,人们开始注意莫利纳的警告。
1987年,美国和联合国的许多成员国签署了1996年停止生产CFCs的国际公约。
莫利纳也因此获得了1995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国际为了保护臭氧层制定了很多的公约。
国际社会于1985年制定了《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
该《公约》确定了国际合作保护臭氧层的原则,呼吁各国要通过在研究`观测和信息交换等方面的合作,保护人类和环境免受臭氧层耗损的危害。
1987年国际社会又制定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一定书》。
该《议定书》确定了全球保护臭氧层国际合作的框架,提出了受控物质清单及其逐步淘汰时间表,并就耗损臭氧层物质及其制品的贸易数据报送和违约等作出了规定,特别是建立旨在帮助发展中国家承担<议定书>规定义务的多边基金机制,并提出了技术转让框架.目前《蒙特利尔议定书》规定了95种受控物质(其中包括哈龙,四氯化碳,甲基氯,仿氟溴烃,氟氯烃,甲基溴)。
工业发展使保护臭氧层成为可能L:保护臭氧层的努力获得成功已成为可能,因为科学家研究和工业生产不但已经有能力开发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替代品,而且能使其商业化,发达国家已经一比原先预期的更快的速度和耕地的成本,停止了CFC的使用。
尤其是在电子方面,替代品证明是十分重要的。
泡沫行业使用水,二氧化碳,碳氢和HCFC。
制冷和空调行业大都用HCFC作为替代品,但是在新设备采用无消耗臭氧潜能值得替代品包括HFC,氨和碳氢进行替代的比例在不断上升。
消费者正在回收再用哈龙以争取时间开发消防替代品。
其他灭火剂如二氧化碳,谁,泡沫和干粉目前则已经广泛使用而一些替代方法,诸如良好的防火实践,阻燃材料的使用和建筑物合理的设计都大量的减少了对哈龙灭火系统的需求,工业化国家已于994年顺利实现了全部淘汰。
工业化国家目前正着手进行HCFC和甲基溴的淘汰工作。
这些国家正采取措施,确保HCFC仅用在没有其他更有利于环境的替代品的地方。
HFC,对达到近在淘汰CFC的目标是重要的但是普通认为他对新设备是不重要的,因为HCFC确实存在臭氧消耗能。
在国际的大环境下,中国无疑是在发展中国家中作出了表率的贡献。
在今年九月举行的联合国纪念国际臭氧层保护10周年大会上,深圳臭氧层保护受联合国嘉奖。
而北京大学又是在全国和国际上作出了表率。
今年五月十八日,北京大学环境学院科学系,继去年获得中国国家环保总局保护臭氧层贡献将特别金奖之后,目前又获得美国环保局办法的保护臭氧层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