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干系统形成背景猜想
天干地支的文化意义与象征
天干地支的文化意义与象征天干地支,又称干支纪年法,是中国古代一种纪年体系。
它由天干和地支两个概念组成,分别代表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
这个体系在中国民间文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不仅被广泛运用于人们的生活中,还融入了中国传统节日、姓名命名、农耕习俗等方方面面。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天干地支的文化意义与象征。
一、天干地支的起源与演变天干地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上古时期的历法体系。
天干最早是指天空中存在的十个恒星,分别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则指代地面上十二个方位,分别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随着历法的发展,天干地支逐渐被用作纪年的方式,并在宋代完成了它的最终形态,即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的组合,组成了六十甲子纪年的体系。
二、天干地支的文化意义1.时间的划分和纪念:天干地支是人们纪念时间的重要方式,通过天干地支来标记年、月、日、时等单位,以记录人们的生活和历史事件。
比如在中国,除夕夜的纳福和祈福活动往往与天干地支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们通过祭拜祖先和守岁来庆贺新年的到来。
2.人际关系的判断:根据每个人的出生年份和出生月份,可以通过天干地支来推算出他们的生肖和十二生肖的属相。
这在中国民间被广泛运用于人际关系的判断和对比,比如结婚时的婚配、起名时的取名以及求职时的择日等。
人们相信,特定的天干地支组合有助于塑造个人命运和人际关系。
3.农耕文化的传承:天干地支也与农耕文化密不可分。
在农耕社会中,农民通常会根据天干地支的组合来选择农时、种植和收割作物。
天干地支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农耕文化中均衡、循环和尊重自然的观念。
三、天干地支的象征意义1.天与地的结合:天干地支的组合象征了天地之间的和谐与联结。
天干代表上天和宇宙,地支代表人间和大地。
它们的结合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人合一”观念,表达了人与自然、人与宇宙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依存。
2.循环与无穷:六十甲子的完整循环体现了时间的无穷和循环。
从天文学角度探讨“十天干”的本义
从天文学角度探讨“十天干”的本义作者 |书读纵横书店来源 | 孔夫子旧书网App动态天干地支是利用阴阳五行理论构建的一个标准的系统,是对宇宙时空特性及其运行规律的一种解读方式。
如果地支是表示地球的话,那么天干当然是表示“天”了。
这个“天”是有范围的,它必然是地球运行途中所经历的“天区”,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实体物质莫过于太阳。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是随着太阳自转和公转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具有周期性的规律,古人用十天干甲乙丙丁之类来表示。
确切的说,是以太阳为主的太阳系整体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率领下属行星绕银河系中心做螺旋运动,形式上像一根弹簧一样,是一圈一圈的,每圈之间都有一个空间,但这个空间若放到宇宙中来看,小到可以忽略不计,因此粗略认为,太阳在宇宙中做单圈循环运动,其运动范围是二十八宿所包围的空间,即在二十八宿内转圈圈。
太阳绕银河系一圈需要2.26亿年,人类诞生至今,太阳一直在二十八宿内做单圈运动,周而复始,无限循环,古人用十天干表示其运动规律。
如果太阳某天突破了二十八宿,到了别的天区,那么这套天干系统所代表的意义就过时了,需要重新创造新的天干意义了,因为天干除了表示太阳本身的特性和规律外,还代表着二十八宿。
但我想那是下一个文明的事吧,现在的这个文明恐怕等不到那一天。
太阳带领下属行星在二十八宿范围内做螺旋运动,由下一圈运动到上一圈,时间为地球上的十年。
将螺旋运动近似为单圈循环运动,则每十年转一圈,将一圈定为360°,等分十份,每份36°,分别冠以甲乙丙丁等十干之名,即太阳1年运动36°,每年以甲乙丙丁等表示,今年庚子年,即认为太阳在“庚”代表的36°范围内活动。
这是十干纪年的天文本义。
十干所属空间在直线上是两两相对的,甲与己对立,乙与庚对立,丙与辛对立,丁与壬对立,戊与癸对立。
其天文意义是太阳每隔六年运动圆圈的对立点,古人认为这两个对立点虽然具有五行的区别,但这种区别可以合化为同一种五行,如甲己合化土,乙庚合化金,丙辛合化水,丁壬合化木,戊癸合化火。
天干地支最深刻原理辨
干支宝典——天干地支最深刻原理辨析干支命学十干六十甲子气息原理——转自无意易坛——作者:无意 天干与地支是我们研究命学最基本的元素,它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含有五行的元素,随着命局的不 同组合,它有本身的内在元素量,更有着一种随环境结构而发生的可变元素,在此我称它为"易 体信息量".元始素质量是我们首先要掌握的知识,在了解元始的素质后,再去研究它随结构和 大运的易变量,这样有利于我们对于五行的灵活掌握,也是我们在论断命局的过程中,不可缺少 的一个非常重要环节.在很多时候,我们的断语来源于十干与十二地支的意象加减之中,非有一 定的死板断语在等着我们,而这些断语均由我们分析研究命局的结构与行运的深浅而自定的,也 就是自己通过五行的运行情况,自己确认的断语,为了使我们所下的断语,更接近命主的实际情 况.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天干和地支的元始属性结构和运行后可变性的性质,从而才能丰富我们 在论断中的语言,并让这种语言赋予生命力.在此篇中,我先向大家介绍十二支的先天性质,然 后再进行它的"易体变量"讲解. 地支与天干的表现形态为:天干以静态出现,而地支则是以动的形态出现,也就是天干只有生克 与阴阳性质的外在交流关系,其内在原理比地支要简单,地支可变性大于天干,除了它的刑冲生 克害外,它的信息受长生掌诀的影响,并对相临的地支有作很重要的干预作用,从而产生本身或 它支的变化,而所断之事也随之发生变化,我们不能只以"五行"二字全代它们的性质,要分析 它的"易体变量"才能捕捉对于命主有用的信息,特别是在论断流年过程中,地支的影响是很大 的,除了传统的以天干为太岁,地支为岁支,天干主一年的休咎,而地支只有"征"字之论,这 只是一个普通的对流年太岁的看法.再有就是,天干管上半年,地支管下半年等,为捕捉流年信 息的方法,仅此是不够的.其中还有很多个中环节与轻重关系要清理,我们必须从地支的元始素 质与意象入手,才能充实我们的分析论断方法与丰富的语言. 目录 1) 十干牵隐 i) 论木ii) 论火 iii) 论金 iv) 论土 v) 论水 2) 十二地支 i) 子水ii) 丑土1iii) 寅木 iv) 卯木 v) 辰土 vi) 巳火 vii) 午火 viii) 未土 ix) 申金 x) 酉金 xi) 戌土 xii) 亥水 3) 干支关系作用论第一节:十干牵隐 第一节:(一)论木: 论木:(1)木性: 甲 甲木乃十天干之首,体固而皮坚,斯而脆, 其性腾上,犹如参天巨树,而永无止境,具 顶天立地的精神. 性别 方位 气 属阳 东方 长生在亥,沐浴在子,冠带在丑,临官在 寅,帝旺在卯(以上为气之盛);衰于辰, 病于巳,死于午,墓于未,绝于申,胎于 酉,养于戌(以上为气之衰). 旺于春(最旺),相于冬(次旺);休于夏 (衰),囚于四立前各十八天(次衰);死 于秋(最衰).按:四立为立春,立夏,立 秋,立冬. 甲生丙丁巳午;壬癸亥子生甲. 克戊己辰戌丑未;庚辛申酉克甲. 甲己相合. 乙 乙木继甲之后,阴柔之性,皮嫩而汁丰,春 如桃李,夏似禾稼,冬如奇葩,易随风而 动,内敛而招摇,喜收甘露,具柔德而化刚 烈之性. 属阴 东方 长生在午,沐浴在巳,冠带在辰,临官在 卯,帝旺在寅(以上为气之盛);衰于丑, 病于子,死于亥,墓在戌,绝于酉,胎于 申,养于未(以上为气之衰). 旺于春(最旺),相于冬(次旺);休于夏 (衰),囚于四立前各十八天(次衰),死 于秋(最衰).势生 克/ 受克 合 化乙生丙丁巳午;壬癸亥子生乙. 乙克戊己辰戌丑未;庚辛申酉克乙. 乙庚相合日干为甲,逢己土,在辰戌丑未月则化土. 日干为乙,逢庚金,在巳酉丑申月则化金.(2)干支结体生死论:2在六十纳音中,六甲,乙日分别循环,气息玄藏,丝丝如扣,在干支组合结构中,有活木与死木 之分,其受气深浅体现于此,在命局审定,喜忌配合和行运顺逆中,不可不明. 甲戌,乙亥日 甲戌,乙亥日,配合乾卦禀象,位于西北方,为金水分野之地,是甲,乙木长生之所,在纳音为 山头之火,于《洛书》与巽卦对待,而成风吹树木摇,在《河图》而易位艮,艮者为山戌中藏 火,息息相连,此乃星星之火,配亥水有既济之功. 甲辰,乙巳日 甲辰,乙巳日配合巽卦,位于东南方,为木火分野之地,是木之余气,在纳音为复灯之火,于 《洛书》与乾卦对待,而成黑夜油灯,在《河图》而易位兑,兑者为泽水之源,气息相碍,此乃 火之气不炽,配巽卦而木助其势. 甲寅,乙卯日 甲寅,乙卯日,配艮卦禀象,位于东北,为水木分野之地,是甲木禄旺之所,在纳音为大溪水, 于《洛书》与坤卦对待,而成归藏之象,在《河图》而易位震,震者雷动木秀,乃火之源,此木 性气足,配艮卦而养其之势.此等之木皆为活木,有养有息受气中和,在命局的配合中,最喜火 泄,而具通明之象,枝发叶茂显其精华,凡命值此气向东南,曲直秀气畅,自然毓秀. 上面三种日主结构乃为活木,在五行运行原理中,活木必得火而秀,见丙,丁方显其木性之清 活木必得火而秀,见丙, 活木必得火而秀 乃通明之象.取用大忌庚 辛与运入西方,用金则损其木之俊秀之气,从而形成金木交战之 取用大忌庚, 华,乃通明之象 取用大忌庚,辛与运入西方 势,而木之清气失真,乃格局欠高. 甲申,乙酉日 甲申,乙酉日,配合坤兑禀象,位于西南方,为火金分野之所,是甲,乙木之死绝之地,在纳音 为井泉水,于《洛书》艮卦对待,而成山地互剥之象,在《河图》与坎易位,坎者水之居所,成 化生之象,是寒泉清冽,取养不尽,生气中藏. 甲午,乙未日 甲午,乙未日,配合离坤禀象,为火木分野之地,是木之生死之门,在纳音为沙中金,于《洛 书》为坎卦对待,而成水火既济之象,在《河图》与震易位,震者木盛之所,不为克制,是燥于 其外,里强而实,质性内敛. 甲子,乙丑日 甲子,乙丑日,配合坎,艮禀象,为水木分野之地,是木之沐浴败地,在纳音为海中金,于《洛 书》对离卦对待,而成火水未济之势,在《河图》与兑易位,兑者金旺木衰,得支中之水而养, 不为克制,是漂而不寒,生息犹存. 上面三种日主结构乃为死木,在五行运行原理中,死木必得金之克 见庚,辛之劈,木内敛之实 死木必得金之克,见庚 辛之劈, 死木必得金之克 见庚, 显露,乃成反生之功 在取用上最忌火丙,丁与运南方,用火则损木之精华,是为制去劈木之 乃成反生之功.在取用上最忌火丙 显露 乃成反生之功 在取用上最忌火丙,丁与运南方 金,而木之内实无法显露,形成金火交战之势,则木为之一炬,所以经云"木不南奔,而生焚身 之灾"便是指此. (3)甲乙木小节: 活木用火,命局清,而格局高,用金则否,为格之下.原理:活木用火泄秀而生财(土)养官 (金).气息流通: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之顺行太极的运行规律.死木用金,命 局清,而格局高,用火则为格之下.原理:死木用金而劈而生,为绝处逢生之象,官(金)能生 印(水).气息流通:为金生水,水生木,木发秀的逆行太极的运行规律,古书中称"反生之 法". 中国易文化几千年来,有它独特的昧力,非一个"旺弱"两字而能尽之,它有着顺逆,反正的运 行轨迹,其气息是可感可寻的,是辩证的,其内中所藏的变化原理是玄妙的,特别是《河图》3《洛书》的先后天交媾原理,能证清命局的清杂,从而根据命局的结构顺逆之机,取用并确定格 局的高低,以应人的命运成败.(二)论火: 论火:(1)火性: 丙 丙火为灼阳之精,有炎上之性,犹如霹雳之 势,猛烈而巨大,似太阳之能,普照大地, 而春暖花开,所以不为壬水之克,而反生映 光之性,能解大地寒气而化雪霜.又如炉火 刚猛,可以锻炼庚金,以铸成有用之器械, 具惊天动地之能,威震八方之势. 丁 丁火为阴柔之性,其形为文明之象故体静, 刚性内敛,不畏强权,以中庸之势,包容万 世物,具暇想幻影而游弋五行,体健形全, 则能左右四季,司命万物,而成既济之象.在六十纳音中,六丙,丁日分别循环,气息玄藏,丝丝如扣,并有烈火,炽火之别,其 受气深浅体现于此,在命局审定,喜忌配合和行运顺逆中,不可不明. 性别 方位 气 属阳 南方 长生在寅,沐浴在卯,冠带在辰,临官在 巳,帝旺在午(以上为气之盛);衰于未, 病于申,死于酉,墓于戌,绝于亥,胎于 子,养于丑(以上为气之衰). 属阴 南方 长生在酉,沐浴在申,冠带在未,临官在 午,帝旺在巳(以上为气之盛);衰于辰, 病于卯,死于寅,墓于丑,绝于子,胎于 亥,养于戌(以下为气之衰).势旺于夏(最旺),相于春(次旺);休于四 旺于夏(最旺),相于春(次旺);休于四 立前各十八天(衰)囚于秋(次衰),死于 立前各十八天(衰),囚于秋(次衰),死 冬(最衰). 于冬(最衰). 丙生戊己辰戌丑未;甲乙寅卯生丙. 丙克庚辛申酉;壬癸亥子克丙. 丙辛相合 丁生戊己辰戌丑未;甲乙寅卯生丁. 丁克庚辛申酉;壬癸亥子克丁. 丁壬相合生 克/ 受克 合 化日干为丙,逢辛金,在亥申子辰月则化水. 日干为丁,逢壬水在亥卯未寅月则化木.(2)干支结体生死论: 丙寅,丁卯日 丙寅,丁卯日,配合艮震禀象,位于东北方,为水木分野之所,是丙,丁火之禄旺之地,在纳音 为炉中火,于《洛书》坤卦对待,而地火明夷之象,在《河图》与乾易位,乾者金之居所,乾中 藏戌为火之归宿,有平地出炽之象,有蓄精养息,助益不尽之势,其生气中藏. 丙辰,丁巳日 丙辰,丁巳日,配合巽禀象,为火木分野之地,是丙,丁火之禄地,在纳音为砂中土,于《洛 书》兑卦对待,而风泽中孚之象,在《河图》与坤易位,坤者火之余气居位,坤中火金交媾,其 性温含,有跨越夏秋之势,气息平正.4丙午,丁未日 丙午,丁未日,配合离,坤禀象,为火金分野之地,是丙,丁火旺相之地,在纳音为天河水,于 《洛书》坎卦对待,而水火既济之象,在《河图》与震易位,震者木旺火生之地,乃火木引身之 处,其源足体聚,烈性于表,有焚身之势,炎上之形. 以上三种日元结构为火之烈,在五行运行原理中,烈火必得水而秀,见壬,癸与北方运显其火性 之精神,乃湖海映光之象.如以用金,乃为性能之忌,因庚,辛与运入西方,金则损火之印,而 赖土养之,似成晦火欠光之叹,失其通明之气,其性不能发挥炎烈之质,乃格局欠高. 丙申,丁酉日 丙申,丁酉日,配合坤兑禀象,位于西南方,为火金分野之所,是丙,丁火之死地,在纳音为山 下火,于《洛书》艮卦对待,而成地山谦之象,在《河图》与坎易位,坎者水之居所,为太阳普 照化生万物之象,是为金被水托,依虹跨云,生气盎然,气息爽朗. 丙子,丁丑日 丙子,丁丑日,配合坎艮禀象,位于东北方,为水木分野之所,是丙,丁火之胎养孕育之地,在 纳音为涧下水,于《洛书》离卦对待,而成火水未济之象,在《河图》与兑易位,兑者金之居 所,为金神生丽水,温火暖金之象,是为金被火炼,火气依水而反生木印之象,生气犹如丝线, 气息好比佛光,若隐若现. 丙戌,丁亥日 丙戌,丁亥日,配合乾卦禀象,位于西北方,为金水分野之所,是丙,丁火之死绝之地,在纳音 为屋上土,于《洛书》巽卦对待,而成天风媾之象,在《河图》与离易位,离者火之居所,为火 炽之旺乡,有劈金抗水之能,是为火之库藏,乃为顶天立地,幻化成形也,其气犹如炉焰,丝丝 如扣. 以上三种日主结构为火之炽,在五行运行原理中,炽火必得木而腾其炎,见甲,乙与东方运显其 炽火必得木而腾其炎,见甲, 炽火必得木而腾其炎 火性之辉煌,乃木火通明之象.如以水则忌之, 火性之辉煌,乃木火通明之象.如以水则忌之,因壬,癸与运入北方,而水不能生木而反盗日主 之气,则成丙,丁临死绝而遇汪洋,是自毁其光.其势必以木为解救,但寒木身湿性阴,而难成 其火性,故有歇灭之叹,故书云"水火两停而有既济之功,失势而有灭顶之灾""乔木有通明之 象,寒木有塞火之忧"乃格局欠高,而忧心忡忡. (3)丙丁火小节: 烈火用水,命局秀发,而格局高,用金则否,为格之下.原理:烈火用水可生印(木)荣身 烈火用水可生印( 烈火用水可生印 (火).气息流通,其势辉煌:为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之顺行太极的运行规律.炽 火用木,命局清,而格局高,用水则为格之下.原理:炽火用木生身泄水克土,护卫无根之炎, 炽火用木生身泄水克土,护卫无根之炎, 炽火用木生身泄水克土 防阳水之侵,为化生之境, 防阳水之侵,为化生之境,是印(木)泄煞之气(水),木制土晦光.气息流通,通明之象:为 木泄水,水泄金,金泄土,火而能发其光,为逆行太极的运行规律,也为古书中的"反生之 法". 五行的性质在顺逆的运行中,有其各自的特点,它们的相互作用乃《河,洛》的对待原理,所以 在不同的环境下,结构中有特性的配合,非一个旺则抑,弱则扶能概括其内在之气息的,在研究 命学之途,其理法效法一于自然,其心智多思于生活中之事物,那么,物与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与 排斥,依赖与对立的关系,就是五行运行之真机.只要清纯之气,能舒展通畅,它就能显示一定 的力量,命局的高低而能尽笕眼中.在命局与行运中,只要条件成一丝清气,则对人之事业有一 分助益,其人也多一分成功,所以在大千世界中,有人在一夜之间成为富翁,有人一败如灰,均 在于这清气的阻隔与通畅,论命中不可不明,这天地造化之理.5(三)论金: 论金:(1)金性: 庚 庚金乃喻为天上之太白,刚健为最,具肃煞 锐利之性,形如刀斧,质似顽铁,以至阴为 体,内藏至阳之精,晶莹剔透,猛烈戾气, 有琢削锋锐之势,号月白而风高,洁身睿 智,越凡脱俗,其精神坚毅不拔,气如钟 鼎,威武不屈,声威四海. 性别 方位 气 属阳 西方 长生在巳,沐浴在午,冠带在未,临官在 申,帝旺在酉(以上为气之盛);衰于戌, 病于亥,死于子,墓于丑,绝于寅,胎于 卯,养于辰(以上为气之衰). 辛 辛金为柔软之性,其形如美玉,其质似月 光,柔润洁白,有清风明月之喻,为甘泉显 露之象,是外柔内刚体用双具之物,有交欢 助人之能,所以人间五金皆它.属阴 西方 长生在子,沐浴在亥,冠带在戌,临官在 酉,帝旺在申(以上为气之盛);衰于未, 病于午,死于巳,墓于辰,绝于卯,胎于 寅,养于丑(以上为气之衰).势旺于秋(最旺),相于四立前各十八天(次 旺于秋(最旺),相于四位前各十八天(次 旺),休于冬(衰),囚于春(次衰),死 旺),休于冬(衰),囚于春(次衰),死 于夏(最衰). 于夏(最衰). 庚生壬癸亥子;戊己辰戌丑未生庚. 庚克甲乙寅卯;丙丁巳午克庚. 乙庚相合 辛生壬癸亥子;戊己辰戌丑未生辛. 辛克甲乙寅卯;丙丁巳午克辛. 丙辛相合.生 克/ 受克 合 化日干为庚,逢乙木,若在巳酉丑申月,则化 日干为辛,逢丙火,在申子辰亥月则化水. 为纯金.(2)干支结体生死论: 在六十纳音中,六庚,辛日分别循环,气息相通,肃煞乖张,理玄而情至,丝毫不爽,并有顽 铁,器具之分,其受气深浅体现于此,在命局审定,喜忌配合和行运顺逆中,不可不查. 庚申,辛酉日 庚申,辛酉日,配合坤兑禀象,位于西方,为火金分野之所,是庚,辛金之禄刃之地,在纳音为 石榴木,于《洛书》震卦对待,而泽雷随之象,在《河图》与巽易位,巽者金长生之所,巳中藏 金之生息,巽为地户,自有开天门,闭地户的交合之气,乃生生之妙,所以书云"火金相交而能 成器"就是指此. 庚戌,辛亥日 庚戌,辛亥日,配合乾禀象,位于西北方,为金水分野之所,是庚,辛金秋金藏之地,在纳音为 钗头金,于《洛书》巽卦对待,而成天风媾之象,在《河图》与离易位,离者金处沐浴之所,乃 锻炼修饰之地,有乾金孕气,乃先天真元之象征,在火石中而立足,吸取天地交合之气,炉火虽 旺而不熔金,自得生生之妙,但金至午而性乖,难发刚猛之性,但金独炼而生气存,所以书云 "火不灭金"就是指此. 庚辰,辛巳日 庚辰,辛巳日,配合巽禀象,位于,为火木分野之所,是庚,辛金之胎养之地,在纳音为白蜡 金,于《洛书》震乾卦对待,而成风天小畜之象,在《河图》与坤易位,坤者金禄旺之所,而成6至阴之体,内含至阳之精,申金肃煞刚劲,而得辅助之功,在金之旺乡而如顽铁坚锐以极,并有 劈煞之威. 以上三种日元结构为金之顽,在五行运行原理中,顽金必得火而成器,见丁,丙与南方运方显其 顽金必得火而成器,见丁, 顽金必得火而成器 金性之内在至阳之体,乃成钟鼎之器.金乃独异它物,不离丁,壬之培补,甲木之疏秀 甲木之疏秀,其质, 金性之内在至阳之体 甲木之疏秀 其性不能发挥,如以北方乃金沉水底,如以西方,争勇好斗,江湖之流,格局低下 以北方乃金沉水底, 以北方乃金沉水底 如以西方,争勇好斗,江湖之流,格局低下. 庚子,辛丑日 庚子,辛丑日,配合坎艮禀象,位于北方,为水木分野之所,是庚,辛金之死绝之地,在纳音为 壁上土,于《洛书》坎卦对待,而成水山蹇之象,在《河图》与兑易位,坎者金之死长绝所,子 中藏癸水泄弱金之肃煞之气,而金寒水冷,金在水中而底蕴尽失,唯以木火之舒展,方成既济之 功.如赖土养其精,而成晦火伤身之病.所以得木火自能中和纯粹,生机长存. 庚寅,辛卯日 庚寅,辛卯日,配合艮震禀象,位于东方,为水木分野之所,是庚,辛金之胎养之地,在纳音为 松柏木,于《洛书》艮卦对待,而成山雷颐之象,在《河图》与乾易位,艮者金胎绝之所,艮中 藏木火之生机,虽是土之余气,而中藏克耗之神,使支中之气玄而妙之,为可生可绝之所,重在 干支引化而成为利器之金,多出描花画草之丹青,此喻佛祖之香炉,有引灯悟道照亮前景之象. 自得妙法之缘. 庚午,辛未日 庚午,辛未日,配合离坤禀象,位于南方,为火金分野之所,是庚,辛金之败之地,在纳音为路 旁土,于《洛书》坤卦对待,而成地火明夷之象,在《河图》与震易位,离者金之舒展养颐之 所,午中藏己土,而得反生之功,此及在火炉中而安身,吸取天地之养化之气,有炉火锻金成器 之象,但又有摇篮沐水之叹,两者随气而存,克化引物,全在四时之气也,金之成败在于此,生 息妙意也在于此,此乃大自然之造物所至. 以上三种日元结构为金之器具,在五行运行原理中,珠玉之金必得水泄而无以晶莹剔透,赖己土 培补生机盎然,见火则有消熔之忧,逢戊有埋金之病,所以南方逢土而忌之,有损模之忧,模坏 而金不成形,体缺貌非,砂石杂中,而浊气难除,此乃无异于顽石.所以五行之性自有特色,非 一个性而定之,它有迎长之势,抗消之能,乃随四季之变化,生机气息,由如人之呼吸,一来一 往,在自然而为阖癖,自有配合之妙.违背它的内在结构原理,则难以成其势,自然为格之下. (3)庚辛金小节: 顽铁用火,乃以火锻炼成形,命局粗糙之气除,俊秀刚劲之气存,而格局高,乃人间之生煞大权 的体现.用水,土则否,为格之下.原理:顽铁用火,为火生土印而养金,其身身荣,而忌戊土 以埋金,尽成顽铁之朽.用火之气息流通,其势犹如炉火之纯青,自有临制四方之威,此乃五行 运行正理,为太极的运行规律顺气.珠玉用水,命局清白,而格局高,用火则为格之下.原理: 珠玉用水而生木,木生火,而锻金的反生之法,此乃最忌己土浊壬,为金不白则水不清,月色暗 淡.金得壬水之洗,乃月白风清,气息流通,文丝丝,刀笔诗歌振天下.为水生木,木生火,火 炼金,的反生之法,为逆行太极的运行规律,是日主干支结构的天地交合的原理,此乃是决定命 局运行方向的成败条件. 五行的干支组合,是命局之气息引出条件,引与制,顺生与反生,是日主之干支组合决定的,有 了这一分辨条件,再进行五行季候的配合,论其五行喜用的受气深浅,进行分化结构解析,其衰 旺,其先后天素质,便一目了然.再论其命局中的清,纯,杂,浊,燥,枯等与行运的成败关 系,则人的一生荣辱成败尽于掌中,所以《滴天髓》才著有"巍巍科第迈迈伦,一个玄机暗里 存"之说.在六十纳音的排列之中,包含了易卦的消长关系,它们的干支配合有着自然支行的结 构原理,非一个日主旺弱而能言尽其理.旺弱的论命方法,只是针对百分之四十的普通命例,而7设立的一种分析方法,但就其命局的结构层次高低,是不能用旺弱之法来划分的.在命学古经典 中,虽有正官,正印等八格讲解,但命主的格局高低,事业成就之大小,用旺弱的方法是论断不 出来的.在现代社会里,人们都盼望能从命学中看到自己更多,特别是对于财富的多少,官职的 大小,配偶的生肖等,用旺弱这个单一的古法,去分析论断命运是不能满足求测者愿望的.而我 从古传中来,得其先人之命学精髓,加上多年的实务与现今社会的职业等级,财富状况,人事喻 意等内容进行了总结与收集,其中五行气息流通,季候的配合,顺逆之机,干支换象是命学之 魂,它能能论高断低,是众书没有的观点和论命的方法.古人论命原本如此,只是今人之易学修 为欠变通,意境欠深邃,简而理会,则失去了体悟自然运行之法则.(四)论土: 论土:(1)土性: 戊 戊土之形,喻为城墙,堤防,其质坚固,其 性高厚刚燥,位居中正之左,收藏于四季之 末,乃万物之司命,可止泛滥之水,可固水 成堤而灌溉田园,春夏气辟得水润之,可生 万物,秋冬气翕而静,使植物之成熟,有覆 地盖天之能,稳重诚信之性,是正道之坤 象. 性别 方位 气 属阳 中央 长生在寅沐浴在卯,冠带在辰,临官在巳, 帝旺在午(以上为气之盛);衰于未,病于 申,死于酉,墓于戌,绝于亥,胎于子,养 于丑(以上为气之衰). 己 己土之喻为田野,卑湿之土,质软柔顺端 凝,性湿内含,其体虚貌全,能为金之模, 可养木之根,是红炉之壁,能晦火纳水,气 息中正,而居其右,藏于季末之墓中,而临 制八方,有滋生不息之妙,驾海长虹之能, 稳沉老练,诚信宽厚,是正道之坤气.属阴 中央 长生在酉,沐浴在申,冠带在未,临官在 午,帝旺在巳(以上为气之盛);衰于辰, 病于卯,死于寅,墓于丑,绝于子,胎于 亥,养于戌(以上为气之衰).势旺于四立前各十八天(最旺),相于夏(次 旺于四立前各十八天(最旺),相于夏(次 旺),休于秋(衰),囚于冬(次衰),死 旺),休于秋(衰),囚于冬(次衰),死 于春(最衰). 于春(最衰). 戊生庚辛申酉;丙丁巳午生戊. 戊克壬癸亥子;甲乙寅卯克戊. 戊癸相合 己生庚辛申酉;丙丁巳午生己. 己克壬亥子;甲乙寅卯克己. 甲己相合.生 克/ 受克 合 化日干为戊,逢癸水,在寅午戌巳月则化火. 日干为巳,逢甲木,在辰戌丑未月,则化为 纯土.(2)干支结体生死论: 在六十纳音中,六戊,己日分别循环,气息相贯,湿润交替,止水养物,而土气凝重端庄,隐于 它支中,则具生克引化之用,藏于四库,养金纳水,培木晦火,各有其能,但体坚性直,身柔表 固,则与它行有异,在其干支组合中,有坚土与柔泥之别,其禀气深浅则体现于此,在命局审 定,喜忌配合和行运顺逆中,不可不查也.8。
论天干地支的起源
论天干地支的起源杂说2009-12-02 19:04:32 阅读28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论天干地支的起源(文/李守力)中国最晚在夏商两代因历法的需要,创造了一种所谓“天干地支”的六十循环记日法。
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是一种表示顺序的符号,有十二个字: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中国自古以来有一种计算年、月、日的方法,即将“天干”与“地支”按顺序排列、组合,如下面的干支表。
从干、支的头一个字甲、子开始依次各取一个字,配成甲子、乙丑、丙寅、……干或支完了接着再取,直到癸亥,共取六十次。
以后又是甲子等出现了一个循环。
由于10和12的最小公倍数是LCM(10,12)=60,所以可知殷人在几千年前就有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李约瑟教授把这60周期比作两个互相吻合的齿轮,一个轮有12齿,另一个有10齿,这样配合成60个组合。
新的循环便又开始。
早在殷商时代就使用六十干支记日,一日一个干支名号,日复一日,循环使用,从不间断。
六十也就成了殷人一周的日数。
从这些甲子表中,又可看出他们的记旬法:从甲日起到癸日止十日是一旬,表上所列的六旬,因此甲子表也称为“六旬表”。
其实在夏代已有天干记日法,用甲、乙、丙、丁、……癸十个天干周而复始的来记日。
并有十天为一旬的概念。
《尚书·皋陶谟》记夏禹的话:“娶于涂山,辛壬癸甲。
启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
”这是说:他娶涂山的女儿为妻,结婚时在家仅呆了辛、壬、癸、甲四天,就又出外忙于治水,后来生了儿子启,他也顾不上照拂和父爱,只有荒山野岭去测量推土。
《吕氏春秋·勿躬》说“大挠作甲子”,大挠是黄帝时的史官,天干地支的使用应该比夏朝更早,可能是黄帝时代。
夏代后期的几个帝王名孔甲、胤甲、履癸想是在甲日和癸日出生,因此就附上出生的天干名。
就像《鲁宾逊漂流记》里的鲁宾逊是在“礼拜五”救了一个土著,不知道他的名字,以后就用礼拜五(Friday)来称呼他一样。
天干地支的起源(干支历法的来历)
天干地支的起源(干支历法的来历)天干地支的起源,这是研究中国历法的人,永远绕不过去的一个问题。
可惜,在网上,并没有什么让人信服的答案。
我曾经写过一些文章去阐述这个问题,但是最终被淹没在无尽的神话故事的理论当中。
于是,我不得不再一次提起笔。
现在网上流传着三种说法说法一:天干地支是早在公元前二千六百九十七年,於中华始祖黄帝建国时,命大挠氏探察天地之气机,探究五行(金木水火土),始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天干,及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地支,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为纪历之符号。
说法二:传黄帝时代,因有蚩尤神扰乱,黄帝忧民之若,遂与蚩尤大战於涿鹿之野,流血百里不能治之,黄帝於是斋戒沐浴、筑坛祀天、方丘礼地。
天乃降十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帝乃将十干圆布像天形,十二支方布像地形,始以干为天,支为地,然后乃能治之。
后有大挠氏将十天干、十二地支分配成六十甲子,并以黄来开国日定为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
此为天干地支之由来。
说法三:源自于《山海经》,黄帝有俩老婆,一个常羲是月神,,生了十二个儿子,就是十二地支,一个是羲和是太阳之神,生了十个儿子,是十天干。
你相信哪个,我是哪个都不信。
我来讲讲这个天干地支产生的真正原因吧。
在我国古代,有两大部落,一个就是两河流域的炎黄部落,一个就是西南地区的九黎部落。
神农氏发明了农业以后,两河流域的炎黄子孙们就从采摘为主的生活方式变成了农耕。
对于农业生产来说,一部可靠的历法非常重要。
而万物生长靠太阳,因此根据太阳光照的变化而确立的历法,产生是必然的。
我们做一个假设,如果让你把一年等分,用每一份来表示太阳变化的强弱,你会分成几份?答案显然是五或者十。
一开始一定是五份。
因为我们有五个手指头。
所以我们可以很容易大致的把一年分成五份。
第一份是万物生长的时候,第二份就是炎热耕作的时候,第三份是谷物结实,祭拜大地准备收割的时候,第四份是丰收以后各部落开始战争争夺生产资料的时候,而第五份就是万籁俱寂的严冬。
十天干的起源与发展
十天干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古代历法中的天干地支是一种特殊的计时系统,被广泛应用于农历、命理、占卜等领域。
天干是地支的一部分,包括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字。
这些天干最初起源于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察和日常生活中,代表了时间的变化和轮回。
以下将介绍十天干的起源与发展。
天干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部落社会时期。
当时人们在生活中观察到了自然界中的许多现象,比如太阳的升落、季节的变化、植物的生长等。
通过对这些变化的观察,人们发现了时间的循环和规律。
他们开始将这些观察记录下来,并以特定的符号来表示。
这些符号的形成和演变,最终形成了天干的系统。
在古代社会中,人们开始将天干与地支结合起来使用,形成了十二支的干支纪年法。
这一法则的产生源于对于时间和宇宙的认知。
人们观察到太阳完成一次周转所需的时间大约是365.25天,于是将天干与地支相结合,以12个地支代表一年的时间。
这个纪年法最初用于宇宙的循环规律,后来逐渐应用于农业、历法和命理等各个领域。
随着时间的推移,天干地支的系统逐渐发展完善。
在汉代,出现了"五行"与天干地支的结合,即金、木、水、火、土与甲至癸的对应关系。
这一发展使得天干地支的应用更加广泛,并在农业、医学、占卜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例如,在农业方面,人们根据天干地支的变化,选定合适的时机耕作、播种、收割等农事活动。
在医学方面,人们根据生肖和天干地支的相关性,推测出命理和身体的关联。
天干地支的起源和发展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它还对许多亚洲国家的历法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比如,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都广泛使用天干地支纪年法,并将其应用于农历、节日和传统文化中。
这种影响力的扩散,进一步加深了天干地支系统在亚洲文化中的作用和地位。
总之,天干的起源与发展是中国古代社会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认知的产物。
它们通过对时间和宇宙规律的解读,逐渐形成了天干地支的系统,并发挥重要作用于历法、农业和文化等方面。
天干化合主事的原理
天干化合主事的原理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天干化合主事的原理,这可有意思啦!咱就说甲己化合吧,这就好比两个人相遇,然后一拍即合,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比如甲是那个充满活力的开拓者,而己呢,就像是稳定的基石。
当他们化合在一起,哇塞,那不是一般的力量啊!像有个项目,甲这个人很有冲劲,但有时太冲动,这时候己出现了,稳住了局面,两者一化合,嘿,项目就顺顺利利开展起来了,厉害吧!再说说乙庚化合。
这不就像是一场完美的合作嘛!乙灵活多变,像个机灵鬼,庚呢,坚实可靠。
比如说在一个团队里,乙点子特别多,可有时候太飘忽,庚呢,一锤定音,把那些好点子真正落实下来。
他们化合后,哇,团队的效率那是蹭蹭往上涨啊!这不是很神奇吗?然后是丙辛化合。
哇,这就像一场激情与智慧的碰撞!丙热情似火,辛呢,冷静睿智。
就像在面对困难时,丙勇往直前,但可能会一头热就栽进去。
这时候辛出现了,分析利弊,找到最佳解决办法。
他俩化合后,再难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啦!例子嘛,就像共同创业,丙负责开拓市场,辛负责财务管理,多完美的搭配呀!还有丁壬化合。
哎呀呀,这简直就是温柔与包容的结合呀!壬像广阔的海洋,包容一切,丁呢,温暖柔和。
比如在人际交往中,丁让人感觉亲切温暖,壬能理解和包容各种不同的人。
他俩化合后,人际关系那叫一个和谐顺畅呀!最后说说戊癸化合。
这就如同一场蜕变与新生!戊稳重踏实,癸呢,充满了变化和创新。
好比在改革中,戊能保证基础的稳固,癸则带来新的思路和活力。
他们化合一起,就能创造出全新的局面。
总之,天干化合主事的原理真的太神奇啦!每一种化合都像一场奇妙的缘分,能带来不同的效果和结果。
咱得好好去研究研究,去发现其中更多的奥秘呀!这不就是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嘛!所以啊,大家可千万别小瞧了这天干化合主事的原理哦!。
天干地支纪历与预测
天干地支纪历与预测引言天干地支纪历,也被称为干支历法,是中国独特的一种时间计算系统,起源于古代中国的卜筮文化。
它将天干和地支两个概念相结合,形成了一个六十年一个轮回的纪年法,被广泛用于农历的纪年、时辰、节气等方面。
此外,天干地支纪历还被运用于农田耕作、封建时代的官员职衔任命、寻找吉日等方面。
而在现代,天干地支纪历也被运用在命理学中,被认为能够预测个人的运势和命运。
本文将介绍天干地支纪历的起源、发展和应用,并探讨其在命理学中的预测作用。
一、天干地支纪历的起源与发展1. 天干地支的概念天干和地支是中国古代对宇宙和自然界的两个重要分类方法。
天干是用来表示时间循环的元素,也被称为十天干,包括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则用来表示空间位置和方向,也被称为十二地支,包括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干和地支相互结合,形成了一个六十年一个循环的纪年法。
2. 纪历法的发展天干地支纪历最早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卜辞文化。
在古代,占卜是一种重要的神秘学术,用于预测未来和解读宇宙的神秘规律。
天干地支纪历则是占卜师根据观察天象、地理现象和人类活动而总结出的时间循环规律。
最早的天干地支纪历记载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
然而,它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
在历史的不同阶段,天干地支纪历经历了多次完善和修订。
一直到西汉后期,才形成了六十甲子纪年循环的纪历法。
这个纪年法以甲子为首,以癸亥为终,共有六十个时间循环。
二、天干地支纪历的应用1. 农历纪年天干地支纪历在农历纪年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根据天干地支纪历,每年都有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来代表。
这种纪年法被广泛应用于历法编制和农田耕作等方面。
在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农民们根据天干地支纪历中的信息,选择适宜的时机进行播种、收割和农事活动,以取得最好的效果。
2. 时辰纪刻在天干地支纪历中,时间被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以一个地支来命名。
这种划分方法被广泛用于算命和预测中。
天干化合原理
天干化合原理“天干化合原理”是中国古代一种把天然现象解释为有机整体系统的思想,其最早源自《易经》,其主要认为:一切物质都由重复的天干(十天)组合而成,并且其组合与时间有关。
天干化合原理从抽象的角度解释了世界的关系,它将自然界归纳为由天干组成的系统,把各种现象都归纳为十个天干的变化,把人类的生活习惯、日常经验以及医学观点都纳入其系统的研究之中。
天干化合原理一般把天干分为三大类:伏神、天干、地支,每一类又分为十种,共计30种(含伏神)。
伏神共有十种:从玄武到玄冥;天干共十种:从甲子到癸亥;地支共有十种:从子到亥。
每种天干地支都有其特定的含义,且均具有相互关联的内涵,它们之间把自然界场景分割成种种互相联系的模拟有机体,形成一个相当完整而复杂的系统。
天干化合原理的重点放在把道德哲学、审美和外在的模式和自然规律联系在一起。
它把人类的社会道德环境和自然环境联系起来,并将其用于解释各种现象的发生。
其最重要的观点也就是:天干地支可以被解释成自然界所现象的事物,而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是靠天干地支来建立的。
天干化合原理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们构建的一种思想系统,是中国古代哲学中一个重要的部分。
它被广泛用于对不同种类的现象进行解释,同时也对研究历史文化等有很大的作用。
由于它将自然界与道德哲学联系在一起,因此在中国文化中它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可以被用来解释影响社会的不同力量,包括政治、经济、宗教、社会服务等等。
总之,天干化合原理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珍贵继承,它把天文、历法、音乐、文字、中医、礼仪等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传统文化的完整系统,承载着众多东方传统文化的精髓。
它不仅为中国传统思想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也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做出了贡献。
天干出于河图、地支出于洛书
天干出于河图、地支出于洛书天干出于河图、地支出于洛书河图是人皇伏羲时代的产物,洛书是禹王治水时期画的图象,天干地支是产于黄帝时代,很古就有黄帝造甲子之说。
天干出于河图。
天干有十,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甲、丙、戊、庚、壬为阳,乙、辛、己、丁、癸为阴。
天干的产生来源于河图。
在河图中,天一生壬水,地六癸成之而居北;地二生丁火,天七丙成之而居南;天三生甲木,地八乙成之而居东;地四生辛金,天九庚成之而居西;天五生戊土,地十己成之而居中。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就这样产生了。
地支出于洛书。
地支有十二,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子、寅、辰、午、申、戌为阳,丑、亥、酉、未、巳、卯为阴。
地支的产生来源于洛书,因为后天八卦来源于洛书,四正卦,即坎、离、震、兑居子午卯酉四正位。
乾、坤、艮、巽居四维,乾卦居戌亥之位,坤卦居未申之位,艮卦居丑寅之位,巽卦居辰巳之位。
洛书画八卦,八卦居于十二地支之位,因此,地支出于洛书。
正如古人所说:“天干出于河图,地支出于洛书。
”道理就在于此。
河图生成篇天一生壬水,地六癸成之。
地二生丁火,天七丙成之。
天三生甲木,地八乙成之。
地四生辛金,天九庚成之。
天五生戊土,地十己成之。
《河图》顺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河图四局乙水来立甲向,甲水来立乙向,会成木局。
丙水来立丁向,丁水来立丙向,会成火局。
庚水来立辛向,辛水来立庚向,会成金局。
壬水来立癸向,癸水来立壬向,会成水局。
此四局会成金,木,水,火,一生一成,乃天地自然之义。
一反一复,共成八局。
得生数者而发富贵,得成数者而旺人丁。
天干与太阳的运行规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天干与太阳的运行规律-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引言部分的概述内容应该如下:在古代中国,天干和太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们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符号之一。
天干代表了天体运行的规律和周期性,而太阳则是天空中最重要的恒星,对人类社会和生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天干和太阳的起源、运行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通过深入研究这些问题,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规律,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同时也为未来研究方向提供一定的启示。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概述了天干与太阳的运行规律这一主题的重要性和意义,以及对本文的目的进行了简要说明。
正文部分包括了天干的起源和意义、太阳的运行规律以及天干与太阳的关联这三个主要内容。
在这三个子部分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天干和太阳各自的特点及运行规律,并探究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和互动关系。
最后,结论部分将对天干与太阳的运行规律进行总结,提出本文的意义和启示,并展望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以期进一步推动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探索。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究天干与太阳之间的运行规律,深入了解它们的起源和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
通过对天干和太阳的相关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宇宙中的天文现象和规律,进而拓展我们对宇宙的认知。
同时,探讨天干与太阳的关系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自然界的节气变化,更好地了解自然界的运行规律,进而更好地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些新的思考和启示,激发对天文学和自然科学的兴趣,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2.正文2.1 天干的起源和意义天干是中国古代用来计数的一种符号,起源于远古时期的占卜文化。
据说最早是在商朝时期用来纪年、纪时,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一个独立的计时系统。
天干一共有十个符号,分别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这些符号不仅代表了十个基本计数单位,还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
十天干的来源详解!
十天干的来源详解!殷商时期发明的十天干可以与十二地支结合运用来计录年、月、日、时,如甲寅、乙卯、壬辰、癸巳等等。
干和支是“树干、分支”的意思,干支纪年法的内在蕴涵了很科学的原理和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并形成了后来的八字命理学等理论。
中国古代天文学以十二地支为经,十天干为纬划分天球。
唐容川《医易通说》中说:纬度与经度宽窄不同,盖辰谓无星处出于恒星之外,极天之大圆而无止境皆是,此十二位乃正圆之体,分为十二是为经度。
若乎纬道是七政循行之路道,斜跨天腰,东西环绕而成椭圆之形,修削而狭,较经度窄,故太岁之经度在子,须十二年乃复于子位,太岁之纬度在甲,只须十年而已复于甲位。
经度正圆而阔,纬度椭圆而狭,不能整齐,以次迟差,必六十年然后岁星乃复于甲子。
人文之开始,就是由于确立了天文历法,建构了社会的时间节律和空间模式,规范了人们的时空观念。
时间和空间的观念是人类宇宙观和社会的秩序的赖以存在的根本。
现在社会上懂得中华民族自己的原始的天文学的人,已经很少见了,许多人不知道天干、地支的来源是古代天文学,也叫做星象学,其中有着非常高深的自然科学背景。
地支记录了大地气候的温度、湿度、风力的变化,并记录了由这种变化而产生的五气分布规律,从这个排列规律中说明了地上五行之气对人体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如果说地球大气层属于地气的一部分,那么天干又记录了天上哪些五行之气呢?天干是指天上五行之气的变化,这一点是肯定无疑,人们可以再想一想,天上除了大气层以外,还有什么?还有太阳,还有月亮,还有满天的星星,从地支的产生原理中已经知道,太阳的能量和月亮的变化,是造成地上五行之气的主要因素,从原理上推算,天干记载的应该是天上星体的五气运动规律。
古时候人们所说的岁星,现在已称为木星,所说的荧惑星,现在已称为火星,所说的镇星,现在已称为土星,所说的太白星,现在已称为金星,所说的辰星,现在已称为水星,它们和地球一样,都是太阳系里的行星。
由此可见,我们的祖先早就发现金木水火土五星的两大秘密:一是五星与五行有着性质上的相应类似关系;二是五星的五行性质对地球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力。
天干 原理
天干原理
天干是中国古代用于纪年计算的一种方法,它是根据人们对天空中恒星的观测和对宇宙运行规律的认识而形成的。
天干共有十个,分别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天干的形成原理是基于对天体运动规律的观察和推测。
中国古代人们通过观测太阳、月亮、五大行星和北斗七星等天体的位置和运动来记录时间,并据此制定了天干的计算方法。
天干的计算方法包括分年老黄历、朔望月、太陽年等多个周期。
其中,分年老黄历是以日食或月食来核算的,它的周期大致是60年;朔望月则是以新月相或满月相为周期,约为29.53059天;而太陽年则是以地球绕太阳一周所用的时间为周期,约为365.2425日。
根据这些观测和计算方法,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个天干便按照一定的规律循环出现在历法中。
这种循环的规律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按照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甲乙丙丁…的次序不断交替循环,每次周期为10年。
天干的运用主要是用于纪年,比如在中国农历中就是以天干和地支相结合来表示。
天干的年份和地支的年份组合在一起,能准确地表示一个完整的年份,比如甲子、乙丑、丙寅等。
同时,天干也被应用于其他领域,如起名、命理学等。
总的来说,天干的原理是基于人们对天体运动规律的观测和计算,通过制定一定的周期和循环规律,来表征年份和其他时间
的计算和纪录。
它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对中国历法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神秘宇宙学之天干地支
道家神秘宇宙学之天干地支十天干天干文化其实起源比易经还要早,目前可以在众多甲骨文献中看见天干的出现,最早在汉朝之前,天干又叫做天幹。
天干是五行的法则,在太阳系中,地球及其他天体彼此干扰的作用。
以物理学来讲,就是各个天体的磁场及射线彼此吸收从而产生变化。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发现了这其中的关系,以五行的生克来解释,但单单五行远远不够,于是划分阴阳,代入天干符号。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个符号:甲乙东方木,丙丁南方火,戊己中央土,庚辛西方金,壬癸北方水。
这里要大家明白的是甲乙是方位,火是动能,为什么他们要结合到一起?这点就涉及到更深的一套理论,大家刚学只需要记住每两个方位相对应的属性即可。
甲乙为木,甲木刚直参天,乙木低矮柔顺,甲为阳乙为阴。
丙丁为火,丙为蓬勃之火,丁为壁炉之火,丙为阳丁为阴。
戊己为土,戊为山石硬土,己为湿润浮土,戊为阳己为阴。
庚辛为金,庚为刀剑之金,辛为首饰细软,庚为阳辛为阴。
壬癸为水,壬为江河湖海,癸为雨露细流,壬为阳癸为阴。
天干配上五行就有了更加深层次的解释,比如说甲乙木,甲木可以代表男人,乙木可以形容女人,而木者细长,那么五行属木的男人或者女人,多数情况下都是不胖的。
这只是举个例子,实际在我们看命理的时候不会单独以属性来决断,需要考虑进去其他方面的相互作用。
十二地支前面讲到了五行的生克配上阴阳形成了十天干。
那么十二地支是怎么来的呢?我这里和其他人讲的略有不同,我们先回想一下,一个人从开始到结束,需要经历些什么阶段?胚胎,温养,出生,上学,接触社会,稳定工作,事业有成,人过中年,生病了,抢救无效,找块地埋掉,回归尘土。
根据这个规律有了地支十二长生长生沐浴冠带临官帝旺衰病死墓绝胎养你品品,细细的品一下,谁人何物不在此内?所以,古人立出十二地支,以代表周而复始的过程,子为起点,亥为终点,五行阴阳结合十天干,再配合上十二地支,这就形成了一个生生不息,周而复始的循环。
在这十二长生表内,五行各有旺衰墓绝,十天干亦是。
天干地支科学原理
天干地支科学原理天干地支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时间记法,用来纪年、纪月、纪日等。
它是由天干和地支两组符号组成,天干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符号,地支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符号。
这种记法的背后有着深厚的科学原理。
天干地支是基于中国古代人们对自然界的观察和理解而形成的。
古代人们发现,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需要365.25天,而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周需要29.53天。
于是,他们将地球公转周期分为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以天干纪年,地支纪月和纪日。
这种记法恰好符合地球公转周期和月球公转周期的特点,准确地反映了时间的变化。
天干地支还与五行学说有着密切的关系。
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地万物的发展变化是由五种基本元素——金、木、水、火、土构成的。
而天干地支中的天干正好对应着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地支则对应着十二生肖。
通过天干地支的组合,可以表示出不同年份、月份和日期所处的五行属性。
这种对应关系为古代人民研究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提供了重要线索,对于农业生产、医学、卜筮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天干地支还与人类生物节律有关。
科学研究表明,人的身体活动和生理状态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存在一定的生物节律。
而天干地支作为一种时间记法,与人类的生物节律密切相关。
古人发现,不同的天干地支对应着不同的生物节律,比如甲子日对人的精力和活力有促进作用,丙午日则对人的记忆和思维能力有益。
这种观察和总结为古代人民调整生活作息、提高工作效率提供了重要依据。
天干地支还与气象变化有一定的关联。
古代中国人通过观察天象和自然现象,发现天干地支与气象变化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
比如,甲子年对应着寅月,而寅月正是春季的开始,气温逐渐回暖,万物复苏。
这种对应关系为古代人民预测天气、安排农事活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天干地支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时间记法,背后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原理。
它基于对自然界的观察和理解,准确地反映了时间的变化。
天干五合的原理
天干五合的原理天干五合,又称五合天干,是古代中国天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十天干中的任意五个天干按照某种规律组合在一起。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干五合被广泛运用于占卜、风水、农历推算等方面,被视为一种神秘的天文现象,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首先,天干五合的形成是基于中国古代对宇宙运行规律的认知和观察而得出的。
在古代,人们观察到太阳、月亮、五大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和北斗七星等天体的运行规律,发现它们在天空中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排列。
通过对这些规律的总结和归纳,人们得出了“天干五合”的概念。
其次,天干五合的原理是根据阴阳五行理论而来的。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阴阳五行是一种对宇宙万物的分类体系,其中天干代表了五种元素,分别是木、火、土、金、水。
而天干五合则是将这五种元素进行组合,形成了一种特定的宇宙能量排列,被认为具有特殊的能量影响和作用。
另外,天干五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被广泛运用于占卜和风水学中。
在古代,人们相信天干五合的组合会对人的命运和风水产生影响,因此在选择建筑位置、安葬墓地、起名取名等方面,都会考虑天干五合的影响因素,以求得吉利和平安。
此外,天干五合也被应用于农历推算和节气预测中。
在古代,人们通过观察天干五合的变化,来推测气候变化、农作物生长和人体健康等情况,以便制定农事计划和生活安排。
综上所述,天干五合是古代中国天文学和哲学思想的结晶,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神秘的能量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今社会,虽然科学技术已经高度发达,但人们对天干五合的研究和应用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因此,我们应该继续深入挖掘和传承天干五合的文化内涵,以期更好地发挥其在文化传承、民俗传统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天干五合的形成条件解析
天干五合的形成条件解析天干五合是中国传统命理学中的一种组合形态,它由天干中的甲、丙、戊、庚、壬五个相邻的天干组成。
在命理学中,天干代表了宇宙的五种能量,而五合则代表了这些能量的共同作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天干五合的形成条件,并解析其背后的原理。
在命理学中,天干代表了万物的本源能量,而五合则代表了这些能量的和谐统一。
当出现天干五合的组合时,代表着相应的能量在个人命盘中达到了一种平衡状态。
天干五合的形成条件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天干五合的形成需要五个相邻的天干。
这五个天干可以是甲、丙、戊、庚、壬,也可以是其他符合相邻关系的组合。
这种相邻关系在天干的排列中非常重要,因为只有相邻的天干才能形成紧密的联系并产生共同作用。
其次,天干五合的形成还需要考虑五个天干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
相生是指某个天干能够产生另一个天干,而相克则是指某个天干能够克制另一个天干。
在天干五合中,五个天干之间应该不存在相克关系,而且最好能够相互相生,这样才能使能量达到最佳的平衡状态。
此外,天干五合的形成还需要考虑五个天干在时间上的对应关系。
在命理学中,每个天干都与一种地支相对应,地支又与十二个生肖相对应。
因此,在天干五合中,五个天干的时间对应关系也非常重要。
通常来说,这五个天干应该在一个命盘中出现在一定的时间顺序中,这样才能形成天干五合。
最后,天干五合的形成还需要考虑五个天干所代表的能量类型是否适合。
每个天干代表着特定的能量属性,包括阳性、阴性、阴阳平衡等。
在天干五合中,五个天干之间的能量属性应该相互匹配,以便能够形成和谐的共同作用。
综上所述,天干五合的形成需要考虑五个相邻的天干、相生相克关系、时间对应关系以及能量属性的匹配。
只有当这些条件都得到满足时,才能够形成天干五合。
天干五合代表了能量的平衡与和谐,对于命理学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我看来,天干五合不仅是一种命理学的组合形态,更是一种哲学和宇宙观的体现。
它表达了宇宙中万物相互联系、和谐共生的原理。
天干地支的现代科学理解(原创自容建平先生)
天干地支的现代科学理解(原创自容建平先生)天干的运行周期为十,以十个时辰、十天、十个月、以及十年为一个个不同时段的周期,并不断地有序地反复循环,形成稳定的周期律。
地支的运行周期为十二,以十二个时辰、十二天、十二个月、以及十二年为一个个不同时段的周期,并不断地有序地反复循环,形成稳定的周期律。
天干地支的配合,制造出一个以六十个时辰、六十天、六十个月、以及六十年为一周的运行周期,并不断地有序地反复循环,形成稳定的周期律。
由于天干地支配合产生的周期以天干“甲”与地支“子”为开始,因此人们又将这个以六十为一个过程的周期称为“甲子”。
天干周期和地支周期在明确地告诉人们,在我们生活的空间内,在天上存在着一个以十进制为一个循环周期的规范化与标准化的自然运动程序,在地上存在着一个以十二进制为一个循环周期的规范化与标准化的自然运动程序,它们都是出自于大自然的创作,是不可人为更改的自然规律。
如果说一年有十二个月份,它和一年中的十二个地支有着相对应的吻合,一天有二十四个小时,它和一天中的十二地支有着倍数的相应,人们会觉得很有道理,因为时支和月支的变化周期有具可观察性,如果说还有十二天的地支周期,和十二年的地支周期,就很难有说服力,因为谁也不能感觉到和能够观察到这两个周期性的变化所在。
再说天干的十进制,虽说十进制是现代社会中最主要和最重要的计量标准,但要说天上也存在一个十进制的自然运动,这未必有人相信,这个自然运动的主体是什么?运动的过程怎样进行?能够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吗?古代的人们为什么要创造出一套天干?为什么又要创造出一套地支?它们是根据什么为依据,通过怎样的方法产生出来的?当现在人们要追溯它们的起源时,确实遇到不少的难度,因为古代的人们根本就没有留下为什么要创造天干地支的解释,现在人们对天干地支的认识,基本上是按照古人所说的那一套照搬,几千年来都没有一点突破性的新意。
由于缺乏创造过程中的原理和依据,现在人们对天干地支提出质疑也就是很正常的事。
十天干的起源及意义解析
十天干的起源及意义解析黄帝纪年法为十天干起源的最早记载。
十天干是古代中国的一种纪年法,由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字分别表示十个年份,并与地支的十二生肖组合使用。
本文将对十天干的起源及其意义进行详细解析。
一、起源十天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的部落社会,当时人们根据天干地支纪年,主要是以纪念英勇善战的军队为目的。
后来,十天干被广泛运用于历法、地理、天文、命理等领域,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符号和记号。
据传说,黄帝舜在位时期,他曾制定了一套纪年法,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作为纪年基础。
十天干的选择主要基于当时对宇宙和人类的观察和理解,黄帝希望通过割裂时间和空间,使人们更好地认识和应对自然和社会的变化。
二、意义1. 纪年法的象征意义:十天干与地支的组合构成了干支纪年的体系,这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时间的理解和尊重。
它不仅是纪年法,也是古代文化传承的一种象征。
2. 命理学的运用:在中国的命理学中,十天干被用来推算一个人的命运和性格特点,它被认为与人的一生发展密切相关。
通过出生年份的干支组合,可以推算出一个人的八字命理,进而了解其吉凶祸福、事业发展、家庭状况等。
3. 代表季节的变迁:根据古代农耕社会的农事活动和天文观测,十天干也与季节的变迁联系紧密。
十天干的选择体现了古代人们对季节变化的认知,通过与地支结合使用,形成了二十四节气和农历的编制。
4. 文化传承与民俗活动:十天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节日庆典、婚礼葬礼、农民民俗活动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春节期间,人们将过去一年对应的天干称为“本命年”,认为此时需要特别注意和祈福。
结语通过对十天干的起源及意义的解析,我们可以看到它在古代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十天干不仅是一种纪年方式,更是古代人们智慧的结晶,它体现了中国人对时间与空间的认识,以及对自然和社会的理解。
在今天,虽然万物纷繁,但人们仍然传承并运用着十天干这个重要的文化符号。
[注:以上回答仅供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干”系统酝酿生成背景的猜想奈何“天干”系统有十个元素,分别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天干”系统中的十个元素,其最初的朔义,分别是对人们生活场景的描述。
所以早在“天干”系统出现之前,在人们的生活生产中,甲乙丙丁…..所对应的场景已经为大家所熟悉了。
由此可以说,“天干”系统抽象成一种数列表述,可能是由人们对生活琐事繁杂状态的一种形容开始,逐渐成为人们对有规律事件的自然表述,而后又成为有规律、有顺序事件的代名,之后才逐渐演绎抽象为表述事件发生顺序规律的数列意义。
以下对“天干”系统中每个元素作具体分析,以与上述观点印证。
一关于“丙、庚”甲骨文“丙”字图形是两个甲骨文“石”字图形的相对,由此“丙”一定是“石头”的。
其外“磬”可能是“丙”的语音源头,“丙”描述的大约是“像‘磬’一样”,可以发出声响的“制作石器”。
以下是甲骨文“丙”字图形的典型式样:甲骨文“更”字图形是“手持攴击打‘丙’”的描绘,以下是甲骨文“更”字图形的典型式样:也许是在“斤”上凿击“孔”时,即在制作“丙”的过程中,人们发现敲击空心石头,会发出比实心石器响亮而悦耳的声响。
于是“更”的概念在制作石器工具“斤”的过程中酝酿,逐渐使人们有了敲击空心石器,可以发出人们从未听到过的异常声响的认识。
再后来也许是在制作空心石器“丙”的时刻,突然发生了紧急事件,情急之中人们就用敲击手中的空心石器“丙”发出警示,招呼同伴尽快行动逃离。
由于敲击“丙”所发出的声响洪亮异常,易于鉴别,所以后来被专门用作“警示声响”,也就是“更”。
由于“警示声响”是由敲击“丙”所发出的,所以人们用与称呼“丙”近似的发音jing称呼“更”。
甲骨文“庚”字是一个与“更”相关的字。
以下是甲骨文“庚”字图形的典型式样:徐中枢《甲骨文字典》p.1558.在解释“庚”字时说:“郭沫若谓金文庚字有作(金文父庚鼎、豚卣“庚”字图形)等形者,观其形制,当是有耳可摇之乐器。
按郭说可从。
惟郭又谓以声类求之,庚当是钲之初字。
然于文献记载即实物证验之,钲皆无耳,且以锤击之。
故庚、钲非一物。
”解释甲骨文“庚”字图形是“振铃”的描绘,可能比较靠谱。
“庚”有可能是木制的,形状可能类似“倒置的用”,也就是“振铃”,即衙门中惊堂木的前身。
人们用近似于geng的发音称呼“庚”,有可能还是来源于能够发出“警示声响”的“更”。
“庚”作为“发声器”和“替代”意义的表述,应当是源于对“更”的承袭。
《尔雅.释天》也说:庚,犹更也,可见在民间方言通俗的应用中,“庚”与“更”就是一回事情。
从上分析可知“丙”、“庚(更)”都是发声器,只不过“丙”一个是石制的,“庚(更)”是木制的。
二关于“辛、丁”人们使用的最原始工具,就是“抛石”,用抛掷石块打击野兽猎物,延长自己手臂捕获野兽猎物的功能。
后来人们对抛掷的石块进行打制,即把石块加工成锋利尖锐的契形,以便投掷出去的石块可以刺入野兽的身体,对其造成伤害,从而提高打击的效率。
为了方便楔形石块用手投掷,其大小和形状被加工成类似于人们口中的“舌头”。
所以人们用与称呼“舌”近似的发音xin,称呼这种被加工制作成契形的石块,也就是后来出现的甲骨文“辛”字图形所对应的语音发声。
以下是甲骨文“辛”字图形的典型式样:如果把“辛”看作是形状类似“舌头”的锋利石器,则甲骨文“辛”字图形有可能是对“舌头状锋利石器刺入情景的描绘”。
即“辛”有“锋利尖头石器工具”的意义,也有“刺入”的含义。
“丁”出现之初,是对“人们居所‘丘’的出入口”的描述。
以下是甲骨文“丁”字图形的典型式样:“丁”后来有了两个发展,一是延伸“大人头部是最高”的含义,成为“顶”的解释;还有一个就是继承“大”也是“人”的意义,成为“人”的别称“丁”,继而成为描述“人”数的量词。
“丁”作为“人”数的量词之后,逐渐演绎出了“一个”的“个”意义。
这时在木结构建造中,可能出现了类似于“钉子”的“木楔”,也许这些“木楔”的形态和功用与“辛”类似,所以人们也用与称呼“辛”近似的发音din称呼之。
用近似于din的发音称呼“木楔”、即“个”,与称呼“丁”的发音一致,因此有了借用甲骨文“丁”字图形,表述“木楔”、即“个”。
这也许是甲骨文“丁”字图形,由“口”形态逐渐演绎为“一竖”或者“上大下尖”三角形态的生成背景。
由此似乎也可以看出,“辛”与“丁”是一样的,只不过“辛”是石制的刺入、刺刻工具,而“丁”是木制的刺入工具。
三关于“乙、己”“乙”应当与“它”也有关。
以下是甲骨文“乙”字图形的典型式样:联想甲骨文“虫”字图形,如果去掉表达头部的“箭头”或者“小圈”,其弯曲身体的描绘,与甲骨文“乙”字图形的光滑曲线十分神似。
所以我感觉甲骨文“乙”字图形,应当是对“它”行进或者行进踪迹的描绘,是“它”之中一种“小蛇”的表达,或者是远距离认真观察“它”缓缓行进所生成的映像。
大约是人们发明草绳之后,或者把动物的外皮分割成细条绳之后,发现自然松弛于地上的一段绳索,与“它”、“小蛇”行进的轨迹形似,所以用与称呼“它”近似的发音ye称呼“乙”。
用近似于yi的发音称呼“乙”,是由近似于ye的发音逐渐演绎而来的。
由此可以看出“乙”是人们对“绳索”的表述。
这个由人们用与称呼“乙”相同的发音yi称呼“斤”,和甲骨文“斤”字图形是“乙”上“辛”的描绘,以及“斤”是尾部绑缚有绳索“乙”的“辛”得到印证。
甲骨文“己”字可能是一个与“乙”相关的字。
以下是甲骨文“己”字图形的典型式样:徐中枢《甲骨文字典》p.1555.在解释“己”字时说:“按甲骨文(甲骨文“弔、弗”字图形)皆从(甲骨文“己”字图形),(甲骨文“己”字图形)不必为缴。
枼玉森谓像纶索之形,取约束之谊。
按枼说近是。
”甲骨文“己”字图形的造字构想与“乙”字类似,都是对弯曲绳索的描绘。
应当说“己”所表述的概念与“乙”是一致的,都是绳索的意思。
因此人们有可能用与称呼“乙”近似的发音ji称呼“己”。
“己”意义的形成,也许还与“系”有关。
“系”有“捆扎、结疙瘩”的意思,“己”表述“绳索”及其引申的意思。
也许“己”由“绳索”所引申的“捆扎”意思,就是对“系”概念的清晰精准分离。
四关于“甲、戊”“甲”源于“介”,“介”源于“它”。
“它”是“蛇”,人们用近似于ta的发音称呼“蛇”为“它”,是对“蛇”求偶时发出的da、da声的模拟。
由于“龟”的头与“它”的头形似,还由于“龟”与“它”都处于几乎同样的生存环境,有“它”的地方就会有“龟”,所以最初人们认为“它”、“龟”一类,因此用与称呼“它”近似的发音jia称呼“龟”,进而衍伸到对“龟”的“坚硬背壳”的表述。
以下是甲骨文“甲”字图形的典型式样:人们用近似于jia的发音对应“坚硬外壳”概念的时候,是把“龟鳖”和“手指、手指甲”统称为jia的。
当“介”从“坚硬外壳”的概念中,演绎出“附着外壳”的概念,并且分离出“附着物”的意义时,实际上jia发音所对应的概念,也产生了变化,即语音jia对应的概念逐渐抽象出了“背壳”的意义。
比如“手指甲盖”和“龟鳖的背壳”或者“坚硬的片”等等。
以下是甲骨文“戊”字图形的典型式样:从“戊”字图形中看不到“斧”字图形的痕迹,倒是可以观察到“戈”的式样。
把甲骨文“戈”字图形与甲骨文“戊”字图形的比较,可以看出“戊”这种武器是在“戈”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在“戈”头上有加装了一个“月牙”式的装置。
使“戊”这种武器既有“戈”刺、拉、拨的进攻功能,又有“斧”劈砍的效果,是比“戈”更加多功能和强大的武器。
由此可以推断,“戊”是继“戈”以后才出现的。
从人们没有用与称呼“戈”近似的发音称呼“戊”,而是用与称呼“斧”近似的发音wu称呼“戊”分析,“戊”这种武器由“戈”改造之初,最突出的功能威力不是“戈”的突、刺,而可能是类似“斧”的劈砍。
所以人们最终选择了用与称呼“斧”近似的发音wu称呼“戊”,自然是以人们最广泛的认同为基础。
“甲”和“戊”有可能有关联,即最初的“戊”或者实际应用中的“戊”,是在长杆“戈、攴”的头部用绳索“乙”、也就是“己”的方式,固定坚硬的龟鳖外壳“甲”,或者类似“龟甲”坚硬外壳一样的薄片状石器实现的,所以人们认为“戊”与“甲”同属一类。
根据出土有“骨耜”分析,最初“戊”端头类似“釜”的劈砍刃具,有可能是“坚硬的龟甲外壳”,也有可能是“锋利的磨制骨器”,甚至有可能是加工后的“角、蚌”以及“薄木片”等等。
总之这些物体不是“甲”,就是与“甲”类似,或者具有与“甲”相应的功能,所以人们将“戊”归结为与“甲”一类。
特别是实际生活中真实的“甲”很少时,人们称呼“甲”的时候,大都是对“甲”的“坚硬薄壳”意义的引申、比拟。
五关于“壬(工)、癸”以下是甲骨文“工”字图形的典型式样:徐中枢《甲骨文字典》p.494.在解释“工”字时说:“(各式甲骨文“工”字图形)等形,诸家以其与金文工字形近,多释为工。
李孝定谓,《说文》:‘工,巧饰也。
像人有规矩也。
’因疑工乃象矩形。
规矩为工具,故其义引申为工作,为事功,为工巧,为能事。
金文矩字作(金文伯矩盉、伯矩卣“矩”字图形),像人持矩形。
其所持正作(甲骨文“工”字图形)。
其说未为无据,然卜辞中(各式甲骨文“工”字图形)多用同示,释工颇扞格难通。
……。
卜辞中(各式甲骨文“工”字图形)不用为示者或即为工字,盖形同易混。
非如壬字虽作(甲骨文“工”字图形),仅用于纪日,故易辨别也。
”以上这段话大约是说甲骨文“工”字图形,可能是对“规矩”之类的工具的描绘。
从上可知“壬”、“示”、“工”三个甲骨文字的图形近似,容易混淆。
即该图形用作纪日的时候是“壬”;该图形不是用作纪日的情况下,可能是“示”,也可能是“工”。
由上可知,“工”的朔义应当是“工具”。
人们最初认为月亮和太阳是一回事,就是挂在天空的像是“石头”一样的东西,所以人们用与称呼“石”近似的发音yan称呼“月亮和太阳”。
这个时期也是人们用近似于tian的发音称呼“大”和“天”的时候。
后来由于人们语音演绎的发展变化,韵母an逐渐演绎为韵母ang,因而对太阳的称呼,就由近似于yan的发音演绎为yang,即后来称呼甲骨文“昜”字的发音。
称呼月亮的发音演绎与称呼太阳的有点不一样,即由近似于yan的发音,逐渐演绎为yuan,也就是后来人们对“圆”的称呼。
用近似于yuan的发音称呼“月”,并且由此演绎出“圆”,可见用近似于yuan的发音称呼“月”的时候,人们感到了“十五的月亮分外‘圆’”。
后来人们意识到“鼎”的上口“員”,与“十五的月亮外形”一样“圆”,从而建立了“圆”的概念,并用与称呼“月”相同的发音yuan称呼“員”。
可见“員”的概念“圆”,是源于“月”的。
用转轮制作圆形陶器很自然,但是在转轮出现之前的新石器中期,人们就开始大量制作陶器,并且器形以圆形为主。